《品德与生活》教学策略之我见

合集下载

《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之我见

《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之我见

《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之我见福泉市仙桥乡梁家铺小学封艳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新开设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深深地体会到,转变教学观念对把握本课程的实质是至关重要的。

过去的一支粉笔,一张嘴,满堂灌,课后练习,这曾是我们思想品德课普遍采用的教学模式。

特别是像我们这些农村学校由于受条件限制,大都采用老师读、学生听,教师硬灌,学生死记,轻导行的弊端。

但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教育事业的进步。

尤其是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一个刻不容缓、亟待解决的问题。

只有加强综合治理,各管齐下,,形成一种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环境,年轻一代才能茁壮成长起来。

因此,以往思品课的观念着重在传统品德教育上的道,现在显然走不通了。

针对新开设的品德与生活课程科目的三大基本特点:1、生活性;2、开放性;3、活动性来看,我们确实应树立新的教育教学观念。

在此,本人浅谈两年来在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过程中所需要树立的新观念、新原则及新改进的教学方法如下:一、树立新的教育教学观念1、教师观。

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变为儿童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

其主要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在结合实际培养儿童的品德和习惯,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引发学生探索的欲望,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身心健康地成长。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首先教师要降低姿态,与学生平等对话,倾听他们的需要;要尊重学生的体验和判断,不用既定的结论代替学生的思考;要关注生活,开阔视野,勤于学习,不断吸收时代信息,与时俱进;对于教材倡导的教学活动,要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探索和创新。

2、学生观。

如何看待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重要区别所在。

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在与学生共同开展的学习活动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创设宽松、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

品德与生活论文

品德与生活论文

《品德与生活》教学之我见通过几年《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经常与老教师沟通取经,学习好的先进做法,通过学习新课程了解到,它是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通过游戏和各种儿童喜欢的主题活动,深入浅出地对学生进行道德的、科学的、生活的启蒙教育,为他们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实际的生存能力打下初步的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目标的活动型的课程。

在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一种“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观念,既要让教学走进学生的生活,又要让生活走进成长中的学生。

通过教学,把学生与其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把学生带回到真实生活中去,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他们的生活,使品德教学能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体现回归生活,实现品德教育的生活化。

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它要高于生活,所设臵的内容是儿童生活的锤炼。

1、家庭生活是开放教学的源泉。

教学必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甜酸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艰辛,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让儿童的心灵变得敏感起来,细腻起来。

而家庭生活常常给他们提供锻炼的机会。

如在教学《家人的爱》内容之前,组织了一个“小鬼当家”的活动,星期天让学生在父母的帮助下当一天家,从早晨买菜起,安排好家里的一天生活,洗洗碗筷,收拾房间……课堂上让学生交流一天的感受,再想想你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最需要什么?有的说,做菜时最好需要帮忙;有的说,在感到累的时候需要歇一歇;有的说,妈妈天天做这些事情,真不容易啊。

通过让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体验劳动的艰辛,激发了学生对劳动的热爱之情和对劳动者的理解与尊重。

2、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在课堂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景象:老师一宣布讨论,教室里立即“嗡”声一片,热闹非凡,学生能以最快的速度组合成组。

仔细一看,合作学习并不合作,要么有的小组演变成了个别学生的“一言堂”,少数同学往往一言不发,等待小组中的领袖侃侃而谈,大家在热闹中草草结束所谓的“合作学习”;要么,走向另一极端,你说,我说,大家抢着说,谁也不听谁的,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以致合作学习结束后,整个小组尚不能拿出一个或两个代表小组总体意见的观点。

《品德与生活》教学之我见

《品德与生活》教学之我见

《品德与生活》教学之我见思想品德与生活课在小学一年级各科教学之中,以及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德”“智”“体”“美”“劳”五育并列,而“德”又位列五育之首。

德育不好是“危险品”,它主要解决我们培养人才为谁服务的问题。

思想品德与生活作为德育的一个主要途径,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为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奠定基础。

思想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不同于其它学科的教学,其它学科注重于知识和能力,而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要促使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发展。

那么,我们在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中,怎样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呢?下面我谈一谈我对品德与生活课教学的见解。

1.教育必须为政治服务教育具有很强的阶级性和时代性,这两个性质在品德与生活课中就表现尤为突出。

在一节品德与生活课中,思想性就是它灵魂,生活就是它的基础,如果突不出来思想性、生活性,也就不能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立场,学生也就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那么这节课也就如同一个包子挖走了馅子,变得无多大意义了。

我们在施教时必须教育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科学,热爱劳动的情感。

2.潜在开发教材资源小学《品德与生活》教材中,都是通过一个有典型意义的事来揭示说明的一个道理。

而我们在实际教学中,一个两个事例是不够的,而是有的事例与我们学生的所处实际环境相差甚远的。

这就要求我们对教材进行更深入的挖掘。

教材挖掘要根据教学要求的需要,补充一些材料,补充的材料一是补充一些学生熟知的事例和故事,二是结合课本内容让学生融入社会,了解周围、社会上各行各业他们能够看到、听到的一些事例,这样才能有说服力,才能挖掘教材的宽度和深度。

在教学中千万不能人云亦云,照本宣科,比如说要让学生反对一个什么,要让学生从思想能够认识到这种事物的确应该反对。

要有一个科学的根据让他相信,否则就是“盲人骑瞎马”。

3.使用教具的必要性在课堂教学中,直观教具的使用有利于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但我们在使用过程中一定要恰如其分,不能因为只是为了用教具而用教具。

品德课堂“生活化”

品德课堂“生活化”

品德课堂“生活化”之我见《品德与生活》新课标指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在《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中,学生生活是最鲜活,最有效的教育资源。

于是我在《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中努力做到如下几点:一、联系生活,在生活中感悟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

如在教《我的爸爸妈妈》在教学这一课时,我根据教学目标,以学生喜欢的动画片《大头儿子小头爸爸》为切入点,尽可能地为儿童创设条件和机会。

一上课,我就说:“大家今天的表现真不错,老师奖励大家看动画片,好吗?”学生顿时兴奋起来,大声说:“好!”于是,我就播放动画片《大头儿子小头爸爸》,孩子们都看得津津有味。

看完后,我就问:“你的家是怎样的?你和家人有大头儿子一家这样高兴的事吗?”学生的情感已被激起,都争先恐后地介绍起了自己的一家。

有的拿出全家福,说:“我的爸爸长得胖胖的,高高的,是在医院工作的;我的妈妈相反,长得白白的,瘦瘦的,也是当老师的。

你们看,我长得跟谁比较像?(生笑:像妈妈!)答对了!”有的兴高采烈地说:“我们一家人星期天经常去公园爬山。

上次,我和爸爸妈妈比赛谁最先爬到山顶,我还赢了呢!”有的说:“我家有五口人,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我。

爸爸、妈妈工作忙,经常是爷爷、奶奶在照顾我。

我做完作业经常给他们捶背,还经常和爷爷下棋,全家人都夸我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在此活动中,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因此很容易引起学生感情上的认可。

二、走进生活,在生活中生成社会“大课堂”是品德实践活动不可缺少的一环。

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进入真实社会,去体验现实情境,了解现实问题,培养学生正确分析社会事物现象的能力,并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

如在“我爱秋天”这一课中,主题目标:体验发现秋天的乐趣,认识秋天,欣赏秋天的美。

小学品社课堂教学之我见

小学品社课堂教学之我见

小学品社课堂教学之我见临沂高都小学尚冠军作为一个年轻的的一线教师,本人带品社课已有五年的时间。

通过这几年来的培训、实践、探索、教研,本人在涉及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实施步骤、评价方式等课堂教学具体操作过程中有了很多的反思。

对于新课程的理念究竟如何有效地转化为具体生动的课堂教学实践,特别是大多数的兼职教师,在精力和时间上得不到保证的情况下,如何深化新课程改革,怎样改进自己的教学,提高德育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在此,我想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课堂教学要学以致用新的《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给德育课程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带来了新气象,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的深入,各种课型都展现在我们面前,作为一个年轻的教师,决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学习的机会,多听课,多反思,多实践。

以下几点是我的反思:1、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倡导活动化教学,注重相互沟通、与生活的联系以及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把别人的优点用在自己的课堂上,取人所长,补己之短。

在探讨某一个话题时,花点时间在唱歌、跳舞、表演、游戏上,一节课下来,学生保持着兴奋,课堂热热闹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和体会方面都有所收获,既有了课堂活动也有了课堂活力。

2、培训中的一些案例和套路是一种示范,教师不但要“照葫芦画瓢”,更重要的是结合自己的课堂实际,运用到自己的课堂上。

品德课十分强调回归儿童的生活,教学一定要结合不同环境、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的学生实际。

本人认为教学的活力来自于每位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和依据自己的真实体验对课堂教学的重构与创新,作为一个年轻教师,一定要学以致用,多反思,多积淀。

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程强调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体现师生民主,这里面本人认为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学生要体现主体地位。

1、师生互动。

一堂课,教师不能以问代讲。

有的教师整节课上反反复复用一些类似“是这样的吗”?“是不是”、“对不对”的简单问题发问不止,缺少信息沟通,学生翻翻教材就能异口同声、准确地响亮回答。

《品德与生活》教学策略之我见

《品德与生活》教学策略之我见

《品德与生活》教学策略之我见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能够促进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

而小学阶段是学生建立初步认识理想的年龄,由于自身认知能力与思维水平有限,需要教师加以指导。

因此,思想品德教学内容就十分关键,对小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要帮助其树立健康的思想品质,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德育教育,从而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素养。

一、言传身教,提升自我教师要通过不断学习和完善自我,提高自身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的技能和思想境界。

以身作则,言传和身教结合,才能在教育过程中发挥有效的作用。

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教师在生活中要做到言行一致、从容不迫,言行不一通常会落人口实,产生非常坏的影响。

要求学生学习的知识,教师自己更应当精通;要求学生崇尚的行为,自己应当行之;要求学生摒弃的行为,自己也应当坚决抵制。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体会思想教育的灵魂,提高自身思想领悟,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去感化学生,真正践行自己的所思所想,并发挥一定的教学技巧,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教育学生。

二、创设情境,提高学习兴趣小学生对于枯燥的课本知识没有太大的兴趣,而且注意力相对来说不够集中。

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注意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创设特定的教学场景,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对课本知识进行理解。

这种方法更易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将课本知识和所要传达的思想感情蕴藏于情境之中,达到一种情理交融的状态,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

在小学教育阶段,思想品德教学的德育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包括明善恶、辨是非、懂爱憎和识美丑等,所以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情感体验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实现情感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通过恰当的教学情境来展现教学内容,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和了解思想品德知识,同时还能够促使其认识到思想品德知识的深刻内涵与意义价值。

不过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需要根据具体的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脱离教学实际,要创设出良好的教学情境。

品德与生活教学之我见

品德与生活教学之我见

《品德与生活》教学之我见内容摘要:新的课程形态带来了《品德与生活》课程新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刻领会新课程的根本精神,并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策略:把握好角色,做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支持者、参与者、欣赏者;开展灵活多变的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走入生活,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以多样化的评价来调控学习过程。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本门课程是活动型综合课程。

这是德育课程形态的一次深刻的变化,新的课程形态带来了《品德与生活》课程新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深刻领会新课程的根本精神,根据这些新的特点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生活中、活动中体验,从而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

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品德与生活》课教学工作,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把握好角色——上好《品德与生活》课的前提在过去的品德课教学中,由于旧的学生观、知识观和课程观的束缚,教师往往不能正确把握自己的角色,放不下架子,抹不下脸面,生硬地给学生灌输书本上的知识,使学生很被动地接受一些道德观点,这大大降低了品德教育的实效性。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因此,教师要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把握好自己在学习活动中扮演的角色,做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支持者、参与者、欣赏者。

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指导,为学生的活动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引导学生投入活动,支持并参与他们的各种活动,欣赏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蹲下来,走进去,与学生打成一片,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接受教育。

二、灵活多变的活动——《品德与生活》课的灵魂儿童天性好玩,生性好动,可以说喜欢活动是儿童的天性。

活动不仅是儿童认识的源泉,也是儿童发展的基础。

只有在生动活泼的活动中,儿童的主体参与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才能有效地改变儿童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

因此,小学《品德与生活》课教学应以儿童直接参与的灵活多变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灵活地选用活动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地发展提供充分的活动空间。

“品德与生活”学科教学策略浅谈

“品德与生活”学科教学策略浅谈

品德与生活学科教学策略浅谈陆华《品德与生活》这一学科以它的“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深受我和孩子们的喜欢。

这种课型为低年级儿童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一种真实的环境中,学会分辨是非,引发道德体验,提高道德认识,从而成为学生道德形成之路的奠基石。

在本课程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儿童活动的人。

而且传统课堂的纯粹传授也不再受学生的欢迎。

今年有幸接触低年级“品生”课教学,我觉得“品生”教学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一、让学生的道德情感在活动中得到体验,在交流中得到升华“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所以我们老师必须努力在教学中架设从学习到生活、活动的桥梁。

1、为学生提供时间和空间,搭建活动舞台让他们去体验体验是维系认知和行为的重要中介环节,没有体验德育过程就不完整,因此强化体验是增强小学品德与生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只有通过亲身参与和直接体验,学生才能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感悟。

如《家里的我》这一主题单元教学中可以开展一系列活动细化这一主题。

如:“全家福展示”、“为家人做一件事”让孩子体验———我是家里的一分子,从而为整个单元的学习奠定基础。

接着通过“洗衣服比赛”、“剪指甲比赛”、“缝纽扣比赛”以及“叠衣服比赛”等让孩子在活动中展示———我已经长大。

一系列的活动过程还可以为孩子们留影为他们制作“成长的足迹”,给孩子的成长留一分宝贵的回忆。

2、及时交流,升华认识《课程标准》指出“讨论是最常用的学习、交流活动形式,可以是小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可以是随机的,也可以是专门安排的。

辨析在思想品德中能起到既明理又导行的作用。

”因此在活动过后我们要及时让孩子们就活动中遇到的问题或心理感受进行有效的交流分享。

如《家里的我》每一活动过后可以及时辅导小组长组织交流。

浅谈《品德与生活》教学活动策略

浅谈《品德与生活》教学活动策略

浅谈《品德与生活》教学活动策略摘要:《品德与生活》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课堂教学模式。

实际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我们要先为学生创设一个开放式的教学环境,使学生有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同时,教学内容贴近生活,联系学生实际,让学生在真切的生活中获得直接体验,促进学生品德的内化。

关键词:品德与生活教学活动策略《品德与生活》是一门对小学生进行启蒙思想教育的课程。

它以浅显的社会公德、生活常识为基本内容;以教育学生初步养成诚实、勇敢、勤劳、节俭等品德和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等行为习惯为主要目的。

由于学生年龄及心理正处于成长和发育时期,因此,教师要完成基本教学内容,实现主要教学目的,就必须在课堂教学时,认真钻研教材,并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研究教学方法,努力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指导学生学习《品德与生活》的知识,进行实际有效的教学,使学生从小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新入学的儿童,好动、注意力不集中,好奇心强,对新生事物非常感兴趣,根据儿童的这一特点,我们就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入情入景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思想上受到良好的感染与熏陶。

现行《品德与生活》为了突显学校和教师在教学中尤其在教材的挖掘与生成上的自主作用,教材重在主题的确定和内容版块安排上下功夫,给授课教师留下很大的创造生成教材的空间,也给教师留下难度和挑战。

信息技术通过获取、传递、处理信息,实现对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和运用,让学生通过视听感官刺激和感受,促进学生对道德知识的认识和道德情感的体验,最终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或是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出不良的行为现象及其产生的不良后果,让学生感受其危害性,从而明白道理。

如在组织《班集体真温暖》一课活动时,教师课前精心选取学生见过、听过或有生活体验的各种发生在身边的感人至深的大、小事。

如抗击非典、抗震救灾、献血、帮助老弱病残、拥军优属等感人场面,制作成录像课件《人间真情》。

政治《品德与生活》课教学策略

政治《品德与生活》课教学策略

政治《品德与生活》课教学策略政治《品德与生活》课教学策略一、设问题——促学生脑“动”学生学习往往从问题开始。

在课堂上,教师要力图通过再现丰富的、生动的、形象的生活事例或生活问题,精心设计问题,制造悬念,竭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促使学生产生探索的需要,有了这个需要才能萌发内心的冲动,让学生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愿望。

如在教《我为家人添欢乐》一课时,课前可让每位学生带着下列问题进行家庭采访、调查:(1)爸爸妈妈累了,你是怎样做的?(2)妈妈生病了,你又是怎样做的?(3)爸爸妈妈是怎样关心你的学习、生活的?(4)在家里,你除了学习,还做了哪些家务活?上课时,教师就可以结合课文内容,组织学生交流采访、调查的情况。

学生交流时可以初步认识到:父母无微不至地关心、疼爱我们,我们应了解父母的辛劳,要向父母表达自己的爱和感激,在家中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不让父母操心,要积极主动做父母的小帮手,学习以实际行动给家庭亲人带来欢乐。

二、导辩析——激学生口“动”《课程标准》指出“讨论是最常用的学习、交流活动形式,可以是小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可以是随机的`,也可以是专门安排的。

辩析在思想品德中能起到既明理又导行的作用”。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经常结合现实中的具体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评议,认清美丑;还可以自编一些讨论题,让学生分清是非,辩明真伪。

如教《盲人摸象的启示》一课时,我紧密结合生活实际,自编案例组织学生讨论、辨析。

如:有一个同学平时表现很好,遵守纪律、乐于助人。

可有一次,他为了帮助一个残疾人寻找亲人,上课迟到了,不少同学指责他“不守纪律”。

这样指责对吗?为什么?通过讨论、辨析,激学生口“动”,在争议辩析中学生懂得了判断、评议一个人、一件事,要注意全面地分析,而后才作出结论。

那位同学能热心帮助别人是对的,应该给予充分肯定,而他迟到却是不对的,不过他的迟到与一般不遵守纪律有着明显的区别,无论批评者和受批评者都要正确对待。

三、融生活——诱学生心“动”新世纪、新形式,对于人的品德与生活也必然有新的要求。

2024年浅析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策略

2024年浅析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策略

2024年浅析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策略引言在小学教育中,《品德与生活》作为一门重要的课程,不仅担负着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重任,还是引导学生理解生活、热爱生活、学会生活的重要窗口。

这门课程的课堂教学策略,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因此,如何设计并实施有效的《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策略,成为了教育者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明确教学目标任何教学策略的制定,都离不开明确的教学目标的指导。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教学目标应当围绕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生活技能和积极的生活态度来设定。

教师需要清晰地了解每一节课的教学重点,确保教学内容紧密围绕目标展开,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考虑到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兴趣,教师在《品德与生活》课程中应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例如,通过故事讲述、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因此,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对于提高教学效果至关重要。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同时,这样的教学方式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重评价与反馈及时有效的评价与反馈是教学策略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教师需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时给予积极的评价和反馈,以鼓励学生持续进步。

同时,教师还需要定期对教学策略进行反思和调整,确保教学策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加强家校合作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培养学生品德和生活能力的两大重要阵地。

加强家校合作,可以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教师可以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与家长沟通学生的学习情况,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孩子的品德与生活教育,从而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

结论综上所述,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策略的制定与实施,需要教师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注重评价与反馈,并加强家校合作。

浅谈品德与生活教学活动策略

浅谈品德与生活教学活动策略

浅谈品德与生活教学活动策略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能感受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因为这门课程是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而展开教学的。

活动是课程的呈现形式,是课程实施的“灵魂”。

孩子们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深切体验,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

所以,我们在设计课堂活动时就应该注意以下问题:一、创设活动情境,使教学内容“活”起来任何教学活动都不可能单纯地进行“教学”。

“寓教于乐”是最有效、最吸引孩子的教学方法,它强调的是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恰好《品德与生活》也正是这样,课堂上有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形式,有的是实地采访调查,有的快乐的教学游戏,有的是合作学习的小组讨论,有的是生动形象的情景表演。

种种的活动都能为老师提供许多教育的机会。

当然,对于这么多丰富的素材,老师的任务就是如何让孩子们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那么,课堂活动情境的创设就很重要了。

孩子们是充满童趣的,平时老师们在设计活动情境时不妨把自己也想象成一个孩子,用自己的“童心”去设计吸引孩子们的活动。

上海华师大附小的陈燕老师在上《我会好好吃》这课时,就做得很好。

一年级的小朋友,如果老师光对他们说要多吃这个,少吃那个,给他们分析食物的营养价值,学生一时是不能接受的。

而陈老师巧妙设计就在于创设了“小陈自助餐厅”的情景,让学生自己自由选择午餐,之后通过课件直观地展示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所在,再一次地让孩子们对自己的菜谱进行修改,达到合理饮食的目的。

在这种活动中,学生既玩到了,又学到了,是“润物细无声”的最佳体现。

二、联系生活实际,使教学内容“实”起来《品德与生活》课要培养的是热爱生活的儿童,孩子们正是在实际生活中发展的人。

因此,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脱离社会实际来进行。

只有来自于学生生活中的东西才能在最大程度上让学生乐于接受,从孩子们的生活出发,这也是每个老师都必须认识到的。

例如我们样本班殷丹老师在上《春天来了》这课时,先利用孩子们生活中都熟悉的时间日历引导学生找到“立春”,进而带领学生走进“春姑娘”的世界,说说自己在生活中在哪里找到了“春姑娘”,在这节课的最后,殷老师也设计了一个“争当环保小能手”的活动,让孩子们谈谈自己生活中是怎么爱护环境的。

《品德生活》教学之我见

《品德生活》教学之我见

《品德与生活》教学之我见《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它以生活内容为课程资源,以生活情境为课程的实施方式,在组织学生进行生活的过程中熏陶其情感,孕育其品德,它能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品德教育和生活教育的实效性。

一、提高自身素质,适应课改要求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评价等方面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的创新和突破,新一轮课改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尤其是课程内容涵盖了大而宽的知识范畴,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新的转变,教学评价有了新的标准,面对这些变化,首先,要积极参加新课改培训,学习新课程标准,用先进的思想武装头脑。

其次,放眼窗外,及时了解新课改信息,利用闲暇时间,参阅课改资料,用最先进、最完善的方法论来指导教学实践。

最后努力学习,丰富文化基础知识。

二、树立全新理念,指导课改实践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教与学的方式上做了重大的调整与改革,以注重培养创新型和能力型人才为出发点和根本,有了这个“的”才能更准确地放“矢”,使课改取得最优效果。

1.注重释放学生的自由创造潜能课改以来,教师的观念在不断更新,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加强,课改给品德与生活教学带来了明显的变化首先,立足课本,放眼课外,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社会,走向生活,在生活中学习,陶冶情操,培养品德。

其次,解放孩子们的眼睛,多角度地观察生活。

最后,放飞想象,从不同的角度启迪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转换角度,多方位探究,点燃了学生创新的火花,学生的创造、创新意识得到了增强。

2.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心理学》上讲,自主学习是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一种积极自觉的学习行为,是学生个体非智力因素作用于智力活动的一种状态。

课程改革为我们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供了条件和操作平台。

(1)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主导方面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我适时地转换角色,当好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引导者,归还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论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之我见

论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之我见

论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之我见【摘要】多年来,小学的思品课教材理论性较强,而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则将其变为小学品德与生活了,这足以看出品德课已经不再是理论的说教了,而是贴近学生的思想以及走进生活中来了,这样可以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起到最佳效果。

笔者对小学品德与生活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探讨,并且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尝试。

【关键词】小学教育;品德与生活;教学尝试多年来,小学的思品课都是从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来进行编写教材的,理论性较强。

而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则将其变为小学品德与生活了,这足以看出品德课已经不再是理论的说教了,而是贴近学生的思想以及走进生活中来了,这样才能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起到最佳效果,改变长期以来那种传统的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我唤┗?的形式。

优势的生活性教材改变了以往的那种“知道了”又“忘记了”的不良现象。

因此,新课标更能贴近学生的生活。

这样就需要我们更好地去利用和使用教材,对学生思想品德课进行创新教学的改进,满足提高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效率的要求,符合学生思想实际的教学发展。

因此,笔者对小学品德与生活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探索,并且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尝试。

笔者希望就此问题与广大行家里手进行探讨。

一、营造生活情境品德与生活课的教材特点就是将思品教育渗透到生活中,和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有利于学生在生活实际中感知知识和受到教育。

因此,以生活情境体现品德与生活教学是再好不过的了。

为此,我们小学品德与生活课教师要将教学的内容生活化,带领学生走进生活,用生活中活生生的例子对学生进行思品教育和感化。

深入研究得知,少年儿童只有通过生活实际才能引发他们内心而不是表面的思想情感,营造和孩子们的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情境,让孩子们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感受、体验、感悟生活,使他们对教学产生极大的兴趣和好奇,从而认真学习知识内容,并能在实践中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

比如,我在执教“帮助残疾人”一课时,利用多媒体演示了一个身残的阿姨在没有手臂的情况下,用脚做家务的内容。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活动设计之我见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活动设计之我见
德育研究
时 ,就没有必要给学生创设情境进行教 学。
四 、 典 型 分 析 法
课 程 教 育 研 究
好 必要 的小道 具、小布景和音 乐伴奏等 , 寓思想品德教育 于艺 术教 育之 中,以艺术的感染 力增 强这 门课 的教 育性 。 在没有条 件进行 小品表 演时,也可在课 堂上分配角 色, 进行 朗诵 、对话
和动作 演出。 六 、社 会 调 查 法 判 断 需要 信 息 , 信 息 需 要 实 际调 查 。可 组 织 学生 到 社 会 上 去 实地调查 , 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 , 这有助 于由感性向理性的 飞跃 。如对 学生进行 “ 注意 交通安全”教育 ,可 以组织学 生到 交警 中队去进行调查 , 通过大量的例子使学生懂得遵 守交通安 全 的 重要 性 、 违 反 交通 规 则 的 危 害性 .以及 必要 的 交 通 安 全 常 识 ,从 而大大增强 学生的 自我保护意识 。在进行社会调查 时,
这是小学思想品德课教 学 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根据教学 目 标 ,以领袖人物和英雄模 范或者周边的朋友 同学为典型,分析他 们所具有的 高贵品质和产生高贵品质的原因。通过典型分析 , 使 得道德观念具体化、可操作化 ,又使得学生感到可亲、可敬、可 信 、可学。典型具有 巨大的感染力和谈月 良 力, 典型的力量是无穷 的。运用典型分析 法必须注意选择 典型 , 根据教 学目标来确定选 择什 么样的典型 ,也就是说要 注意典型选择的针对I J 生 和 突出性。 学习典型的 目的在于见行动 ,引导学生的践行。如学习邱少云是 为了让学生养成 自觉遵守纪律的 习惯, 上 完课之后要经常让学生 检查 自己是否做到了 自觉遵 守纪律,这样才能收到实效 。 五 、现 实演 绎 法 思想品德课 的明理可通过 小品表 演或现 场演示 , 让 学生亲 身体验 ,采 用 “ 角色换位 ,引发共鸣 ” ,达到情动欲行 的 目的。 在 采用角 色表演法时要 注意在课 前进行 小品表 演的排 练 , 准备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之我见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之我见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之我见摘要:品德与生活课程要根据学生特点采用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教学评价上要充分采用赏识教育,肯定学生的努力和闪光点。

关键词:自主学习;教学评价;赏识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因此,教师在备课之前就应该充分考虑本地区孩子的实际情况,灵活选用和补充教材,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实践中我更多地愿意采取“课本剧”的上课形式。

例如,学习《读懂爸爸妈妈的心》这一课前,学生知道要扮演小记者去采访时,都按照书中的要求提前做足了功课。

上课那天大家都争着上前表演和汇报,教学效果非常好。

把学生调到讲台上,将老师讲学生听变成学生讲、学生评、教师指导这种方式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是在选择内容时,教师要合理安排“剧情”,选择那些难度不大、情节相对简单易懂的内容,提高他们适应生活、参与生活、建设生活和创造生活的能力。

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回到生活中,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要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都能享受到活动给他们带来的愉悦并从中受到教育。

我认为课前自主学习和动手实践对学生成长大有益处,它可以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教学《我们的动物朋友》这一课时,我提前安排学生思考:你有哪些动物朋友?你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吗?你愿意去保护它们吗?你想怎样去保护他们?通过这些安排,学生自己制订了计划,并且自己去实施,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获得经验。

这样一来,使全班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自我教育,学生获得了真实感受,激发了课堂教学的活力。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作用,它可以形象、直观地创设出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例如,我在讲《遵守交通规则,安安全全上学》这一课时,针对农村孩子对交通规则和信号灯指示灯知识的相对匮乏,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当我把大屏幕打开时,所有的孩子都聚精会神地观看,多媒体以其独特的形、声、景扣动学生的心弦,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使学生进入一种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策略

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策略

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策略在当今社会,品德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将品德教育融入到日常教学中,从而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本文将从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的角度,探讨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策略。

一、教学计划制定原则1.遵循教育规律:教学计划应结合学生年龄特点、认知水平,遵循教育规律,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2.贴近生活:教学内容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受品德教育的真谛。

3.全面发展:教学计划应注重学生品德、智力、体质、美育、劳动教育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4.弹性调整:教学计划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

二、课堂教学策略1.情境教学: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品德教育的内涵。

例如,通过角色扮演、小品、故事等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品德教育。

2.互动教学:注重师生互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例如,采用问题驱动、小组合作、辩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品德素养。

3.实践教学:将课堂延伸至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品德。

例如,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开展环保行动、进行劳动实践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养。

4.案例教学:通过分析生活中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从中汲取品德教育的养分。

例如,选取具有教育意义的新闻事件、历史人物、道德故事等,剖析案例背后的品德观念,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生活。

5.激励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设置合理的评价标准,对学生在课堂表现、实践环节、自我反思等方面的表现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让学生在评价中感受到自己的成长。

6.跨学科整合:打破学科界限,将品德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相结合。

例如,在语文课上,通过文学作品的学习,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品德观念;在历史课上,通过分析历史人物和事件,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德与生活》教学策略之我见
发表时间:2018-03-20T14:22:44.200Z 来源:《素质教育》2018年3月总第264期作者:徐文波[导读]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能够促进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

山东省青岛莱西市马连庄镇唐家庄小学266618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能够促进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

而小学阶段是学生建立初步认识理想的年龄,由于自身认知能力与思维水平有限,需要教师加以指导。

因此,思想品德教学内容就十分关键,对小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要帮助其树立健康的思想品质,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德育教育,从而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素养。

一、言传身教,提升自我
教师要通过不断学习和完善自我,提高自身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的技能和思想境界。

以身作则,言传和身教结合,才能在教育过程中发挥有效的作用。

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教师在生活中要做到言行一致、从容不迫,言行不一通常会落人口实,产生非常坏的影响。

要求学生学习的知识,教师自己更应当精通;要求学生崇尚的行为,自己应当行之;要求学生摒弃的行为,自己也应当坚决抵制。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体会思想教育的灵魂,提高自身思想领悟,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去感化学生,真正践行自己的所思所想,并发挥一定的教学技巧,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教育学生。

二、创设情境,提高学习兴趣
小学生对于枯燥的课本知识没有太大的兴趣,而且注意力相对来说不够集中。

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注意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创设特定的教学场景,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对课本知识进行理解。

这种方法更易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将课本知识和所要传达的思想感情蕴藏于情境之中,达到一种情理交融的状态,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

在小学教育阶段,思想品德教学的德育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包括明善恶、辨是非、懂爱憎和识美丑等,所以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情感体验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实现情感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通过恰当的教学情境来展现教学内容,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和了解思想品德知识,同时还能够促使其认识到思想品德知识的深刻内涵与意义价值。

不过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需要根据具体的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脱离教学实际,要创设出良好的教学情境。

例如,在进行《我们的校园》教学时,由于这是一节实践活动课,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校园内开展教学,不仅仅局限于教室之中,可以设计一些学生都比较喜欢的活动,像跳绳、跑步和踢毽子等,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小学生亲身体验、参与其中,从而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与认识。

通过各种活动体验,可以感受到在生活中处处是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已经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播放思想品德相关的视频动画,让学生充满了观看的兴趣。

教师还可以使用多媒体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能够在安静的环境中、在舒适温馨的环境中进行学习,从而提高思想品德素质。

对于很多经典的案例,教师只是使用一张嘴很难表达清楚,不如使用多媒体播放制作好的动画,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进行学习。

三、源于生活,利用故事,提高道德认识
小学生天生好动,对于枯燥的课本知识没有太大的兴趣,但是对听故事却情有独钟,他们喜欢听生动、有趣的故事。

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讲故事,通过故事讲解,阐释课本中深刻的道理,使学生能够更轻松地明白,对课本知识有更加全面、系统的了解。

使用讲故事的教学方法时,教师所讲的故事要围绕教学课程的主旨展开,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讲解。

例如,在教学“不能忘记的屈辱”时,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笔者借助多媒体,给学生讲了大量的中华民族的屈辱史,通过这些生动具体的故事帮助学生了解耻辱的过去,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

运用讲故事的教学方法,教师应该注意故事的深刻性,所讲故事不可以只有趣味性而没有更深的思想道德含义。

除了教师单方面的讲解,还可以与学生互动讲解发生在周围的故事,这样更加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使得学生更易理解课程内容,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此外,还可列举一些反面教材,让学生明辨是非,进一步规范自身的道德意识及行为。

四、探究学习,突出学生的能动性
在小学思想品德创新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提出问题,促使小学生产生探究意识与探索思维,以此来激发其学习思想品德知识的热情与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动性。

问题是活跃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之一,同时也能够激发小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所以,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小学思想品德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与个性特征,精心设置问题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例如,在进行《社会呼唤诚信》教学时,教师就可以设置一个问题:让小学生说诚信成语、讲诚信故事,表现优秀者有奖励。

小学生为了得到奖励就会积极参与学习,让学生在讲诚信故事或说诚信成语中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与真实含义,并且自己也做一个诚信的人。

而奖励则可以是一个荣誉称号、一朵红花或一句表扬等。

总之,现阶段,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十分重要,特别是随着新课程标准理念的不断深入与执行,更加应该重视小学生的德育教育,提升思想品德教学的有效性就非常有必要。

而创新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还能够提升小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