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婚俗文化略论

合集下载

满族结婚风俗

满族结婚风俗

满族结婚风俗满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拥有独特而丰富的文化传统。

满族结婚风俗作为满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意义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本文将介绍满族结婚风俗的相关内容,以便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这一传统。

一、婚姻的重要性在满族文化中,婚姻被视为人生中的重要事件,是男女成年后必须经历的阶段。

婚姻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情,更是两个家庭的联结和传承。

因此,满族人对于婚姻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二、婚礼前的准备在满族结婚风俗中,婚礼前的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首先,男方需要向女方家庭提亲,表示自己对女方的真诚爱意。

如果女方家庭同意,双方家长将商定婚礼的具体事宜,包括日期、地点、婚礼形式等。

三、婚礼的仪式满族婚礼通常分为三个环节:迎亲、过门和婚宴。

迎亲是指男方一行人前往女方家庭,接新娘回男方家。

在迎亲过程中,男方需要准备一系列的礼品,如酒、糖果、红包等,以示对女方家庭的尊重和感谢。

过门是指新娘进入男方家庭的仪式。

在过门仪式中,新娘需要穿着传统的满族婚服,由男方家长带领进入新房。

同时,男方家庭会摆放一些象征吉祥和幸福的物品,如红枣、花瓣等,以祈求新婚夫妻的美满和幸福。

婚宴是满族婚礼的重要环节之一。

在婚宴上,男方家庭会邀请亲朋好友一同庆祝新婚夫妻的喜悦。

婚宴上通常会有丰盛的菜肴和精心准备的节目表演,以增添喜庆气氛。

四、婚后的习俗满族结婚风俗中,婚后的习俗同样重要。

新婚夫妻需要按照传统习俗,向双方长辈行拜年礼,并接受长辈的祝福和教诲。

此外,新婚夫妻还需要尊敬和孝顺双方父母,维系家庭的和睦和稳定。

五、满族结婚风俗的意义满族结婚风俗不仅仅是一种传统习俗,更是满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结婚仪式,满族人民传承和弘扬了自己的文化传统,加深了家族和社区之间的联系,同时也展示了满族人民对婚姻和家庭的重视。

总结满族结婚风俗作为满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意义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通过婚礼的准备、仪式和婚后的习俗,满族人民传承和弘扬了自己的文化传统,展示了对婚姻和家庭的重视。

满族婚礼

满族婚礼
婿
海灵
首 先 满族 先 民 是 狩猎 民 族 , 自古 崇 拜 灵 禽 ,反 映 在
小 定后 是 大 定 ,即未 婚 新 婿 同族 人 亲 自拜访 女 家 ,
男 女爱情及 婚礼 上也 常 以乌 羽做 为定情 的信 物和婚 礼上 的 请岳 父岳母 相看 ,日 “ 姑爷 ”。届 时男方 备礼 ,重 申愿 验
针线活 ” ( 鞋袜之类 ) 作为馈赠 。 上 放 马鞍 ,使新 娘 跨过 ,谓之 “ 步步 登 高 ” 、 “ 步步 平 回些 “ 安 ( )”。坐 帐 时亦 登 高梁 口袋 上炕 。坐 帐 亦 日坐 福 鞍
( ),夫妻 南 斧 向并坐 ,席 下置 ( 编辑 :赵萍 )
斧 ,斧谐 福 音 , 故 亦俗 云 “ 坐
叩头礼。
行径 。 又古时满族 新娘有 穿婆婆鞋溯 河而上 ,以求慎终追远
正 日娶 亲程序与 汉族 相似 。喜车到 门 ,也 有 “ 憋性 ”
不纳的习俗 ,既纳之,于鼓乐齐鸣、鞭炮连天中,新郎先 之意 ,今长春 之娶亲 者新娘下 车有穿婆 婆鞋入新 房者 , 想
向喜车 ( ) 轿 虚射三 箭 ,谓之 驱煞 神。喜车卸 去辕 马后 , 新娘 踩高粮 口袋下车 ( ),头蒙红 巾,前后 心悬铜镜 , 轿 怀抱 宝瓶 。踩 红毡到 天地桌前 与新 郎拜天地 ,满族 叫拜 北 是古俗 之变形 遗 留。有人 解释 为媳妇进 家把婆婆踩 在脚 下
定”。或亲自 给姑娘戴上簪环,因亦称 “ 插戴礼”。
处”,等待出嫁。
在 长春 地 区流 行 娶 亲时 ,男方 给女 家 送 “ 娘 肉 ” 离 的风 俗 ,实是满族 习俗 ,已被 汉族接 受 ,被称 之为 “ 肉 献
小叔拉 一把 才下地 ,日 “ 日红 ”。此时所念 吉利语是 : 看 “ 子( 小叔 或小姑 子 ) 拉一把 ,又有骡子又有 马。” 入 夜 行 合卺 礼 ,吃 子 孙饽 饽 ( 子 】 饺 。行 礼 时由全

满族婚俗文化略论

满族婚俗文化略论

满族婚俗文化略论【摘要】满族婚俗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独特的民俗特色。

本文从满族婚俗文化略论的重要性和研究意义出发,探讨了其起源与发展、特点、传承与变迁、现代社会影响以及现状分析。

结合保护与传承的问题,展望满族婚俗文化的未来发展。

通过对满族婚俗文化的深入研究和探讨,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推动其在当代社会的发展,促进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繁荣。

【关键词】关键词:满族、婚俗、文化、起源、发展、特点、传承、变迁、影响、现代社会、保护、传承、未来发展、展望1. 引言1.1 满族婚俗文化略论的重要性满族婚俗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作为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的满族,其婚俗文化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民族精神,对于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了解民族风俗、促进民族团结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满族婚俗文化的重要性体现在其作为满族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展现了满族人民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通过研究满族婚俗文化,可以深入了解满族人民的传统生活方式、道德观念和文化传统,有助于传承和弘扬满族文化。

研究和传承满族婚俗文化对于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探索和传承。

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和保护满族的传统文化,促进中华民族的发展和繁荣。

1.2 满族婚俗文化略论的研究意义满族婚俗文化略论的研究意义在于深入挖掘和研究满族传统婚俗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满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特色,促进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通过对满族婚俗文化的研究,可以拓展学术视野,探讨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为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互动提供参考和借鉴。

深入研究满族婚俗文化还可以有助于增进民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培养民众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文化支撑和精神力量。

研究满族婚俗文化的意义不仅在于弘扬传统文化,更在于为当代社会的文化建设和发展提供丰富的资源和启示。

满族风俗特点

满族风俗特点

满族风俗特点满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满族风俗特点体现了他们的传统观念、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下面将详细解释满族风俗的特点,并进行中心扩展描述。

一、满族的婚姻习俗满族婚姻习俗是满族风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满族人民崇尚男尊女卑的观念,婚姻通常是由父母或长辈安排。

在满族传统婚礼中,有许多独特的仪式和习俗。

例如,新娘要在新房门口接纳新郎的父母,并向他们敬茶。

新郎要向新娘的父母行三鞠躬礼,表示尊敬和感激。

婚礼期间,还会进行一系列的祭祀和祈福仪式,以祈求新婚夫妇的幸福和顺利。

满族婚姻习俗凝结了满族人民对家庭和婚姻的尊重和重视,体现了他们传统的家族观念和家庭价值观。

二、满族的服饰特点满族的传统服饰是满族风俗的重要方面。

满族男子的传统服饰包括蓝底长袍、长衫、高帽等,而女子的传统服饰则是以旗袍为主。

满族女子的旗袍通常是带有丰富的刺绣和图案,色彩鲜艳。

满族人民非常重视传统服饰的传承和保护,他们认为传统服饰是满族文化的象征和瑰宝。

在一些重要的节日和婚礼等场合,满族人民仍然会穿着传统服饰,展示他们的民族特色和自豪感。

三、满族的节日习俗满族的节日习俗是满族风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满族有许多重要的传统节日,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在这些节日中,满族人民会进行一系列的祭祀、祈福和娱乐活动。

例如,在清明节,满族人民会扫墓祭祖,烧纸、献花、祭拜先祖,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敬意。

在中秋节,满族人民会聚在一起吃月饼、赏月、舞龙舞狮等,共同庆祝这个重要的节日。

满族的节日习俗反映了满族人民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传承,也是他们团结互助、共同享受生活的方式。

四、满族的饮食习俗满族的饮食习俗也是满族风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满族人民以主食为主,主要有大米、玉米、小米等。

满族的传统菜肴有很多,如锅包肉、酸菜白肉、烤全猪等。

满族人民喜欢吃鱼、肉、蔬菜等,他们注重食物的口味和营养搭配。

在满族人民的饮食习俗中,还有一些特殊的礼仪和规矩,如用筷子叉菜、尊长者先用饭等。

满族现代文化礼仪

满族现代文化礼仪

满族现代文化礼仪满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

在现代社会中,满族文化依然有着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在礼仪方面,它有着独特的风格和独特的思想。

一、传统婚礼礼仪满族的传统婚礼礼仪非常隆重,它包括了多个环节,如订婚、过礼、拜堂、披露、退房等。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拜堂和披露,这两个环节具有特殊的意义。

在拜堂环节中,新郎和新娘各自带着亲戚双方前往会场,进行齐拜天地、祖先的仪式。

然后,新郎和新娘互换盖头巾,并进行拜堂的仪式,这个环节代表着两个家族的正式联姻。

在披露环节中,新娘换上新衣服,并在家族的祖厅中敬请先祖,向他们请安并且向他们表达对新婚生活的愿望。

这个环节也代表着新郎和新娘的正式“揭幕”。

二、饮食文化满族文化中,饮食文化也非常重要,满族人有着自己特殊的饮食方式和饮食风味。

满族的饮食非常讲究荤素搭配。

在传统的满族宴席中,通常都是肉菜分开分别上的。

荤菜不可偏食,要尽可能地多食用不同的肉类。

作为满族特色的宴席菜,酒鬼鸡更是备受宠爱。

这是一款带有酒香味的烤鸡,非常开胃。

此外,满族人也擅长制作腌菜,如火腿、酱菜等,这些传统的腌制食品不仅口感鲜美,而且还有着很好的保鲜效果。

三、服饰文化满族服饰也是其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传统的时代中,满族服饰非常多样化,有很多不同的款式。

其中最为著名的服装就是龙袍和蟒袍。

龙袍是满族皇帝的正式服装。

它采用的是黄色,象征着皇帝的尊贵地位。

此外,龙袍上还有着很多龙图案,代表着皇帝统治天下的权力。

蟒袍则是男性贵族的常见服装。

蟒袍的颜色很多,而且款式也非常丰富。

它是满族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精华,代表着高贵和典雅的气质。

四、音乐文化满族音乐文化也非常丰富,有着典型的民族音乐风格和特殊的乐器。

其中最为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海兰浩克”乐队。

“海兰浩克”乐队是满族传统音乐的代表,它的成员主要由满族音乐家组成。

海兰浩克乐队的音乐旋律非常动听,富有强烈的民族气息。

乐队中常见的乐器有琵琶、二胡、锣鼓等,它们共同演奏出了一段段优美的满族音乐。

满族婚俗文化略论

满族婚俗文化略论

满族婚俗文化略论【摘要】满族婚俗文化源远流长,融合了丰富的民族特色和传统习俗。

在满族婚礼仪式中,传承着千年来的祈福和祝福之意;婚房布置习俗体现了对新婚生活的美好期待;婚礼服饰则展现了满族传统的华丽和典雅;而婚礼饮食文化则体现出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随着时代的变迁,满族婚礼习俗不断演变,融合了现代元素,保留了传统特色,展现着多样化发展的趋势。

满族婚俗的价值在于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体现了家庭、亲情和美满婚姻的重要性。

在传承与发展的道路上,满族婚俗文化将继续传承下去,为民族文化的多元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关键词】满族、婚俗文化、婚礼仪式、婚房布置、婚礼服饰、婚礼饮食、习俗演变、价值、传承、发展。

1. 引言1.1 满族婚俗文化略论满族婚俗文化是满族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婚俗文化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不仅体现了民族传统的礼仪与习俗,更承载了族群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通过研究满族婚俗文化,可以深入了解满族民族的历史、传统和价值观念,进一步说明满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

满族婚俗文化略论旨在通过对满族婚礼仪式、婚房布置习俗、婚礼服饰、婚礼饮食文化和婚礼习俗演变的探讨,揭示满族传统婚俗的风貌和特色,探究其背后的文化意义和价值。

结合满族婚俗的传承与发展,为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对满族婚俗文化的略论,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和认识满族文化,促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共同推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 正文2.1 满族婚礼仪式满族婚礼仪式是满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在满族婚礼仪式中,一般包括聘礼、迎亲、婚礼和送别等环节。

首先是聘礼,满族婚礼的第一步就是男家向女家送出聘礼,表示男方对女方的尊重和诚意。

聘礼中通常包括财物和礼物,象征着男方对女方的承诺和爱意。

接着是迎亲,男家在婚礼当天派人去女家接新娘回家,这是婚礼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

满族婚俗 满族人结婚时有着怎样的习俗

满族婚俗 满族人结婚时有着怎样的习俗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满族婚俗满族人结婚时有着怎样的习俗
导语:满族自皇太极当政之日起,就严禁家族内婚,严禁童婚,但通婚范围仅限于满与满蒙等族之间,禁止与汉族通婚,1902年宣布准许了满汉通婚。

满族
满族自皇太极当政之日起,就严禁家族内婚,严禁童婚,但通婚范围仅限于满与满蒙等族之间,禁止与汉族通婚,1902年宣布准许了满汉通婚。

满族传统的婚礼仪式同这个民族的生活环境、信仰崇拜和生存方式有直接的关系。

仪式的程序很繁琐细密,包括迎亲、送亲、插车、抱轿、拜北斗、跨火盆、接盖头、看新娘子、搭帐篷、坐帐、拜席、喝交杯酒、吃子孙勃勃等。

这些仪式不仅繁琐而且耗资也不少,一些家庭经济条件不是很富裕的只能办一部分仪式,而不能全部办完。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满族的婚礼仪式也简化了许多,除了基本的仪式如相亲、定日子、典礼等形式之外,其他仪式已经很少见了。

婚姻观念的转变和婚礼仪式的简化可以说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文化的变迁就是会将旧的、不适合新时代文化体系的部分淘汰掉,换之以新的内容。

只有体现时代的要求才能更好的继承延续一个优良的民族文化。

在现代满族的风俗习惯中,对婚礼非常讲究,一般要举行三天,即传说中的三日婚。

第一天“响棚”,第二天“亮轿”,第三天“正日”。

响棚
依照满族的风俗习惯,办喜事接新娘首先要选个好时辰,即订立吉日。

吉日订妥后,男方就要给女方家送去一坛老酒、一只肥猪,给女方家宴请宾客用。

亮轿
婚礼第二天,依照满族的风俗习惯就是“亮轿”了,即请新娘上轿。

届时,新娘要在鼓乐声中挥泪与家人告别,母亲则把新娘的洗脸水泼
生活常识分享。

满族婚俗

满族婚俗

满族婚俗主打满族文化和东北文化,打造最接地气的生活微信。

自古以来,满族不提倡早婚,没有类似'指腹婚'、'娃娃婚'等童婚。

男女青年一般到十七、十八岁才可结婚。

清代满族结婚注重门第,但对男家的贫富不很讲究,有的家族作为族规规定:女家为姑娘寻找配偶不许论财。

满族男女青年的婚姻由父母包办。

成婚要经过'问门户'、'小定'、'放定'、'问话'、'过礼'、'完婚'等几个程序。

自订婚到结婚,相隔两、三年不等。

在此期间,已经确定婚姻关系的男女在节日或平时可以来往,培养和增进感情。

满族过去实行夜婚制度,娶亲都在午夜。

新娘进门,与新郎拜天地后,新郎要用秤杆挑下新娘的盖头,放在院中的帐篷顶上,喻为称心如意。

新婚之夜,帐篷内点一对蜡烛,彻夜不熄。

外面由一人或多人唱喜歌,谓之'响房'。

第二天早晨,新婚夫妇祭祖。

三天之后,新郎新娘一起回到女家,住几天后返回男家。

至此,满族婚姻仪式结束。

具有满族特色的婚俗有如下几点:问门户:满族儿女之间的爱情,过去也受着'父母之命,媒妁之约'的约束,男方如果选择门弟相当的女家,要托媒人到女方家去求婚。

女方的额娘(母亲)向媒人了解男方的姓名、年龄、家庭状况,祖籍和三代经历,是否立过战功等,俗称'问门户'。

相门户:如果感到双方相当,女方家要相看男方。

媒人领着男方到女方家,女方的额娘、阿玛(父亲)及亲友相看,俗称'相门户'。

合婚:相妥后,女方家将生辰八字写在婚贴上,由媒人交给男方,男方找算命先生,按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阴阳五行推算,俗称'合婚'。

小定:如果没有相克之处,男方的阿玛和额娘及亲属,在媒人的带领下,到女方家相看。

若对姑娘的人品、相貌、举止等方面满意,便留下簪珥做定礼,俗称'小定'。

满族的婚姻习俗

满族的婚姻习俗

满族的婚姻习俗婚姻是构成家庭、形成社会的基础。

不同民族的婚姻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婚姻习俗,这些各具特色的婚嫁习俗,既是不同民族特征的体现,也是本民族社会生活的反映。

满族的婚姻习俗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变化,至今仍然生动地反映满族男婚女嫁的历史风貌。

(一)通婚原则。

满族早期的婚姻习俗很注重民族的高下。

“满洲旧俗,凡所婚娶,必视其民族之高下,初不计其一时之贫富”。

那时的汉人是最下贱的,是满族人的“阿哈”(奴隶),汉人受到满族人特别是满族贵族的歧视,因此,是不能与汉人通婚的。

但是,满族进关后,处于汉人的汪洋大海之中,民族的融合势不可当,统治者不得不承认既成事实,而逐渐打破了满汉不婚状态。

这首先从统治者、贵族开始。

“顺治戊子二月,世祖谕礼部:‘方今天下一家,满、汉宫民皆朕赤子,欲其各相亲睦,莫如缔结婚姻,自后满、汉宫民有欲联婚者,听之……光绪季年,德宗曾降旨,令满汉通婚”。

满族的早期八旗子女的婚姻要由各旗的诸首领决定。

就是说,八旗官员的婚姻要由所管贝勒决定,而一般旗户的婚姻要由各所属牛录章京(即后来的佐领)或穆昆达(族长)决定。

这就是包办婚或曰“指婚”习俗的由来。

而违者要受到惩罚。

所谓听上选配的“指婚”,实际上就是“拴婚”,是满族前期家长制和奴隶制残余的体现。

满族旧俗尚早婚,娶长妇,“结婚多在十岁内,过则以为晚”,即小儿时即订亲结婚。

而女孩“十二岁以上者方许嫁,未及十二岁而嫁者,罪之”,早婚已是普遍现象。

满族又习惯年少男儿娶年长之女,十三四岁的男孩必娶十七八岁的女子。

因满族“凡隶于旗者,皆可以为兵”,所以入伍前就实现人口繁衍,以保证血亲传承。

满族入关后,由于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不仅同姓不婚,也讲求伦常,并且取缔了收续婚。

清太宗皇太极曾说,既生为人,若娶族中妇女,就同禽兽没区别了,因此他下令严厉取缔:“自今以后(1636年),凡人不许娶庶母及族中伯母、婶母、嫂子、媳妇”,“凡女人若丧夫,欲守其家资、子女者,由本人(家)宜恩养;若欲改嫁者,本家无人看管,任族中兄弟聘于异姓之人。

满族民俗礼仪禁忌

满族民俗礼仪禁忌

满族民俗礼仪禁忌
满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其民俗礼仪禁忌内容丰富多彩,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

一、婚嫁习俗
1.婚礼前后禁忌:新娘除了满月、半岁、一岁等大寿生辰之外,一定要在农历的良辰吉日举办婚礼,不能在鬼门关前后结婚,以免招灾祸。

过儿夜、黄道吉日和十月初一至十二月初六都是不吉利的日子,不宜选在这些日子办婚礼。

2.进门时的禁忌:新娘进门时,要用脚踏一碗“糖块”,寓意着生下一个甜蜜美满的孩子。

3.宴席上的禁忌:新娘坐在洞房里不能翻身,连衣服都不能自己脱,要由丈夫脱掉。

4.退房禁忌:新娘退房时不能碰到门槛,否则将不幸福美满。

二、丧葬习俗
1.禁忌:丧葬期间不能在家里晾晒鞋子和衣服,不能将鞋子和衣服悬挂在门和窗子上。

2.吊唁礼仪:死者家属通常会在丧期之内,接受邻居和朋友的吊唁。

来客需注意不要撞墙,不要推门,否则有不好的寓意。

三、饮食习俗
1.饮食忌讳:满族人喜欢吃肉,但是不吃狗肉和马肉,因为狗是人的朋友,马在满族传统中是神圣的动物。

餐桌上也不允许出现刀子,因为刀子在旧时满族文化中是与杀戮、战争等恶性事件联系在一起的。

2.宴席礼仪:满族人在宴席上通常将桌子围成圈,桌中间摆放带盖的盘子,主人放入“头道菜”,也就是最美味的一道菜,寓意着美好的东西必须先给最尊重的人品尝。

在传统的宴席上,头3个饮品通常是酒,而第4个饮品是鱼汁,寓意着“愿你一年比一年更红”。

桌子上不能倒酒(只能双手递过去),因为在满族传统中,倒酒时容易将好运倒掉。

满族婚俗 满族人结婚具体都需要做些什么呢

满族婚俗 满族人结婚具体都需要做些什么呢

满族婚俗满族人结婚具体都需要做些什么呢响棚满族办喜事接新娘要选一个良辰吉日。

吉日订妥后,在结婚前,男方要给女方家老酒一坛,肥猪一只作为女子宴请亲朋好友所用。

第一天,娶亲去的人为单数,即新郎、媒人、两个娶亲婆、一个压轿男孩。

新郎到女方家,进院首先要到上屋面向西给老佛父叩头。

然后有人陪着在一个单独的屋内住下。

在这一天,新郎、新娘不能见面。

满族风俗亮轿第二天,选定良辰,请新娘上轿,新娘在鼓乐声中挥泪与家人告别,母亲则把新娘的洗脸水泼在花轿停放过的地方。

满族迎娶新娘时多用轿,但花轿不是用人抬的,而是用马拉的。

花轿是在马车上扎成的,先固定好四框,然后用红绫子围上,上面也用红绫拉成翼状轿顶,轿门有红绫档帘。

在轿顶上是有木刻的“麒麟送子”。

有的还在轿的两侧装上透明镜。

迎娶时,轿内要有压轿的孩子和娶亲婆。

压轿的孩子一般是8至9岁的男孩子,娶亲婆是夫妻双全,儿女双全的土命人。

满族风俗迎亲迎亲时,新郎骑马,领花轿至女家,新娘上轿,新郎骑马绕院子一周,新娘乘轿缓缓随行,名曰“引轿”;绕行一周后,新郎下马,进到屋中行跪拜礼。

然后,骑马领轿返回,新娘身着红衣,头蒙红布,怀抱用红纸条捆成的二根麻秸杆端坐轿中。

打旗的、打灯笼的以及吹鼓手走在前面,后面跟着是12匹对子马,马上坐着年轻的伴郎。

在伴郎的后面是披红戴花的新郎,再后面就是接新娘所用的花轿了。

这娶亲的队伍沿途每到一个亲友家,亲友都要给新郎送礼披红。

满族风俗箭射新娘满族独特的婚礼仪式。

新郎新婚时,须用喜轿迎娶新娘,在轿子将至喜房门前时,新郎不待新娘下轿,须向新娘连射三箭,意为除新娘之“红煞”,但为虚射,箭只射至轿前而已。

接着新郎还要向喜房内之四角虚射四箭。

射毕,才许新娘下轿迈马鞍(取平安之意)。

拜天地后,新郎须用所射之箭挑去新娘盖头。

箭射新娘带有满族先人??女真人抢婚旧俗的痕迹。

此婚俗在内蒙古凉城县曹碾满族乡及喀喇沁旗十家满族乡较为典型,一直保存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满族风俗离娘肉到了新娘家之后,新郎不能立刻下马,要等小舅子来给新郎牵马,岳父上前给新郎揣压腰钱之后,新郎才能下马。

浅谈满族婚娶的礼仪

浅谈满族婚娶的礼仪

浅谈满族婚娶的礼仪浅谈满族婚娶的礼仪导读:满族是我国多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自己的婚俗。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满族在与汉族及其他民族的交融过程中,婚嫁习俗也……满族是我国多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自己的婚俗。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满族在与汉族及其他民族的交融过程中,婚嫁习俗也在不断发生变化,逐渐形成了一套繁琐细密的满族婚娶礼仪,这就是通媒、小定、拜女家、下茶、开剪、摘他哈、迎娶、坐帐、合卺、分大小、回门、住对月等程序。

通媒。

在清朝末期,满族男孩在十岁以上就可以论定婚事,举行婚礼。

缔结婚约的具体过程,仍多是男方主动选择女方。

有子之家在父母为子择定配偶目标后,即拜托媒婆与女家说合,女方家同意,由媒婆向男家报音信,之后互换门户帖。

帖,即是一张红纸,写上当婚者所属某旗及曾祖、祖、父三代的功名、职业、住址,以及当婚者的功名、职业、年龄、属相、生辰。

通过媒人双方互换,看是否犯相。

小定。

通媒后,男方母亲去相看姑娘,以定取舍。

相看之后,男方若同意,即择日过定礼。

将首饰等由男方母亲给姑娘戴上。

此即满族先民时的“男以羽毛插女头”表示相爱古风演变而来。

拜女家,也称大定。

择吉日,男家聚宗族亲友同新婿往女家问名,女家亦聚亲友等迎。

男方入趋右位,年长者致词,表达欲聘之意。

女家致谦词以谢。

新婿入拜女家神位,再拜女家诸亲。

最后,女家进茶,主宾易位,男家入趋左位坐,设酒宴祝贺。

下茶之礼,是在议定聘礼后,择日男去女家行聘。

聘礼的种类、多少依地位、贫富而异。

一般有鞍马、猪羊、钱财、首饰等。

聘礼放在铺红毡的高桌上,抬送女家,陈列于西炕祖先案前,两亲翁并跪,斟酒互递祭祖,俗曰“换盅”。

开剪也叫“纳彩”是指男家于迎娶前一个月,将结婚日子提前通知女家,谓“送日子”。

男家将给女方的彩布、衣物送往女家,谓“送嫁妆”。

并请一儿女双全的有福之妇女,为姑娘裁衣,谓之“开剪”。

摘他哈是满族婚俗中的特殊仪式。

满族婚嫁习俗

满族婚嫁习俗

满族婚嫁习俗在满族文化里,满族传统的婚姻仪式是较为复杂的,大致有通媒、放定、纳彩、过箱、迎亲、拜堂、拜祖、分大小、回门等程序。

具体是怎样的呢?我们跟着这些程序体验一下吧。

满族传统结婚习俗1、通媒通媒是指由男方家请媒人向女方家求婚,女方愿意的话,则同意。

满族传统结婚习俗2、放定两家都同意后便放小定,即男方家赠如意或钗钏诸物为定礼。

然后是定婚,即选择吉日,男方家及其亲戚往女家问名,女家设宴款待,男方家长致辞求婚,女方家则推谢再三,男方家坚持求婚,女方家同意后,才算定下婚事。

此时男方要拜女方家神位及其长辈。

满族传统结婚习俗3、纳彩定婚后要过礼,也是选择吉日,男方家送衣服、绸缎、羊、鹅等礼物。

男方家还要赠银两钱财。

此时要议定婚期。

满族传统结婚习俗4、过箱进入迎亲阶段,女方家在婚期前一天陪送嫁妆,俗称“过箱”,新郎要往女家致谢。

满族传统结婚习俗5、迎亲迎亲时,新郎在迎亲队伍的陪伴下赶着彩车迎亲,在途中两车相错时,新娘的哥哥将新娘抱上新郎家的彩车,俗称“插车”由于各地区满族风俗不同,也有新郎与迎新队伍直接到新娘家迎亲的。

还有的地方有"旗俗不亲迎"之说。

新娘至新郎家,换车乘轿,花轿落地,新郎要虚射三箭。

满族传统结婚习俗6、拜堂新娘蒙红盖头下轿,与新郎站在事先摆在院中的天地桌前,向北三叩首,俗称拜北斗,即拜天地。

拜完后撤天地桌,新娘进入临时搭的帐篷,谓之坐帐。

坐帐时“开脸”,换头型。

坐帐后,新娘跨过马鞍进洞房,新郎用秤杆揭去盖头扔到房檐上。

夫妻饮交杯酒,吃合喜面、子孙饽饽,众人闹洞房。

满族传统结婚习俗7、拜祖在婚日当天晚上,新郎新娘要拜祖宗。

婚后第一天,新娘给夫家亲戚装烟敬茶,拜宗族,认明辈分,谓之分大小。

一般在结婚三日之后,夫妻同回女方家,拜见娘家人并拜祖宗。

满族传统结婚习俗8、回门婚后一个月,新娘回娘家住一个月,谓之住对月。

到了这时,婚娶仪礼乃告结束。

其实这些繁杂的婚娶程序在今日的满族地区已经简化,并且融合了一些现代形式。

满族的习俗

满族的习俗

满族的习俗满族的习俗多种多样,覆盖从婚姻决定、家庭构成到婚礼仪式、节日庆典、浴衣穿着、酒食文化、体育活动、宗教信仰、唱歌跳舞等各个方面。

1、婚姻决定:满族传统上婚姻由双方家庭来决定,双方并不能单独决定。

在婚前,双方家庭需要有一次面谈,来决定是否同意这份婚事。

以及婚后需要如何对待对方。

2、家庭构成:满族家庭以三代同堂为主,老祖宗、老父母、子女和孙子。

家中的大人会给小孩以规矩、纪律,使他们能够在遵守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思想。

3、婚礼仪式:满族婚礼仪式丰富多彩,仪式通常以男方家里举行,然后女方家里又重新举行一次,以示对女方的尊重。

婚礼仪式多种多样,从准备活动到家庭婚礼,都有严格的礼仪规定。

4、节日庆典:满族有许多节日庆典,大多以祭祀祖先、祈求生活幸福、增进家庭团聚、纪念历史事件为主。

最重要的节日包括阳春节、端午节、中秋节、腊八节以及满族的新年。

5、浴衣穿着:满族有浴衣的传统习俗,男性穿着“加西袍”,女性穿着“马褂裙”,是表达满族民族特色的重要方式。

浴衣不仅象征着婚姻,更是传承满族民族文化的象征。

6、酒食文化:满族有“无酒不成宴”的传统习俗,对酒有着深远的文化底蕴。

酒席上,主人会请客人品尝美味佳肴,一起喝酒聊天,以表达友谊。

7、体育活动:满族有传统体育活动,例如跳高、跳远、掷铁饼、打铁七、踢毽子、五子棋、投石等。

这些活动不仅能够锻炼肌肉,也能够增进友谊,增强社会凝聚力。

8、宗教信仰:满族宗教信仰以法轮功为主,信仰认为人类可以通过内心的修炼,达到灵性提升、精神洗涤的效果。

9、唱歌跳舞:满族有许多歌舞活动,如古老的满洲舞、灵歌、手舞等,满族人热爱跳舞唱歌,在庆典活动中,唱歌跳舞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用以展现他们的文化底蕴。

满族人的婚礼风俗

满族人的婚礼风俗

满族人的婚礼风俗
满族人的婚礼风俗是非常独特的,以下是一些传统的婚礼习俗:
1. 彩礼:在满族的传统婚礼中,新郎要向新娘的家族提供一定的彩礼,这通常包括货币、金银首饰、布匹等。

2. 红头绳:满族传统婚礼中,新郎要将一条红头绳系在新娘的发上,象征着两人的命运紧紧相连。

3. 必须门:在满族的婚礼中,新娘的父亲要把新娘从必须门送出去,这一传统被认为是神圣的,而这个过程中要唱一首特定的传统歌曲。

4. 换衣服:在满族传统的婚礼中,新娘要在婚礼过程中换上三套婚纱,象征着新生活中的三个不同阶段。

5. 神官:在满族的婚礼中,有一个重要的角色是神官,他有权威和神圣的作用,主持婚礼仪式,送祝福给新人。

以上是满族传统婚礼的一些主要习俗,现在有些满族人也会与时俱进,融入一些新的元素,使婚礼更加丰富多彩。

满族结婚礼仪知识有哪些_满族婚嫁习俗最新

满族结婚礼仪知识有哪些_满族婚嫁习俗最新

满族结婚礼仪知识有哪些_满族婚嫁习俗最新满族的文化源远流长,其中的婚嫁习俗更是满族文化的经典。

我们倡导满族人恢弘自己的民族文化,不妨更多的来了解自己的文化。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满族结婚礼仪知识有哪些_满族婚嫁习俗,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满族婚礼礼仪知识满族人结婚十分讲究,有一套约定俗成的规矩。

结婚那天,姑娘来到男家门外,新郎要弯弓搭箭,向未揭盖头的新娘虚射三箭。

然后在伴娘的搀扶下脚踩铺地红毡,来到院中神桌前,同新郎一起行拜天地礼。

满族拜天地仪式俗称“拜北斗”。

满族婚姻一夫一妻制,原来一般实行族内等级婚,后来限制放松,可与汉族通婚。

自古以来,满族不兴早婚,没有类似“指腹婚”、“娃娃婚”等童婚。

男女年龄到十六、七岁,即可订婚、结婚。

婚姻由父母包办。

订婚前,男家主妇可到女方家观看女子容貌,寻问年龄等,如果合意,就可放小定(即订婚礼品)。

相会时,往往采取不公开的方式,只说某月某日有朋友到女方家拜访。

以免婚姻未成留下不好的印象。

有些地方,当男方主妇看中某家姑娘,便征求儿子的意见,再请媒人带一瓶好酒去女家求婚。

女方父母要向媒人了解男方的姓名、年龄和家庭状况,特别要详细询问男家祖籍和三代的经历。

以弄清男家的门第,这与清代满族婚姻重门第而不计较钱财的习俗有关。

媒人走后,父母便对姑娘介绍男家的情况,说出自己的意见。

男方请媒人到女方说亲,先后要去三次。

每次都携带一瓶酒,到第三次才能知道是否成功。

所以有句话“成不成?三瓶酒”。

如果成了,女方父母向男方要彩礼:猪、酒、钱、衣服、首饰等。

男方送的彩礼,全部收为姑娘的财产。

结婚时,婚礼要在南炕上坐帐一日,称为“坐福”。

晚间在地上放一桌子,桌子上放两个酒壶和酒盎,新郎新娘手挽手,绕桌子三圈后饮酒。

炕上点燃一对蟓烛,通宵不熄,外屋一人或数人唱喜歌,名曰“拉空家”,或有人用黑豆往新房里撒。

热闹一两个小时后自散,三日后新娘回娘家。

寻亲媒妁:满族人信仰萨满教,萨满教教诲人们乐善好施,做成一门喜事,就是完成一件善事,做成三件善事,死后就能升入天堂。

传统满族婚俗

传统满族婚俗

传统满族婚俗传统满族婚俗基本内容满族青年男女相爱后,婚前有一个"相看"的程序,即男方母亲到女方家观看姑娘的容貌,询问年龄,并考察姑娘家的有关情况等。

如果各方面满意,男方母亲就送一份礼物给女方家,婚事就算确定了。

结婚前几天,男方家要给女方家送彩礼(俗称过礼)。

彩礼一般经较丰厚,有衣服,首饰,器皿和现金等。

结婚前一天,新娘由陪娘陪伴,坐轿或坐车到男方家附近预先借好的住处下榻,俗称"打下墅",第二天由男方在下榻处迎娶新娘。

这种风俗源于历史上清朝军队多年征战,长年不归,满族姑娘赴军营完婚,需先在军营附近借房暂住,久而久之,便成一俗,现此俗已变,改为在女方家迎娶。

婚俗特点结婚这天,由父母子女俱全的长辈妇女布置洞房,铺好床后,在被子四周放置枣子、花生、桂圆、栗子,取其早生贵子之意,然后在被子中间放一如意或苹果。

同时在洞房内奏乐,称为响房。

喜轿要装抢得十分漂亮,并摆在院子里,叫做亮轿。

婚礼这天,新郎由长辈陪同到女方家迎亲,在女方家向岳父岳母叩头后,即可迎娶新娘返家。

一路唢呐高奏,鼓乐喧天,吹吹打打地一直把喜轿抬到洞房外。

进洞房前,地下放一火盆,新娘的喜轿从火盆上经过,据称这是为了避邪。

喜轿到了洞房门前,新郎手拿弓箭,向轿门连射三箭,俗称为箭射新娘,射完后新娘才能下轿,新娘下轿后,有人将一个红绸扎口,内装五谷杂粮的花瓶(俗称宝瓶)放在新娘手中。

接着在门坎上放置马鞍,让新娘从上面跨过去。

当新娘在床上坐稳后,新郎就可以揭去姑娘头上的盖布。

这时候,新郎新娘按男左女右的位置并肩坐在新床上,举行坐帐仪式:由长辈妇女把新郎的右衣襟压在新娘的左衣襟上,然后新郎新娘喝交杯酒,吃半生不熟的`面食,以含生子之意。

接着还要举行拜堂仪式:新郎新娘要拜天地、祖先、父母和长辈,夫妻要对拜。

晚上也有闹房的习俗。

婚礼期间,男女双方家里都要大宴宾客,接受亲朋好友和来宾的祝贺。

满族婚礼有比较固定和较为繁琐的礼节,散居在各地的满族举行婚礼的过程也略有出入,但总的过程可归纳为:相看、送小礼、过彩礼、婚礼四门五个部分。

满族婚俗

满族婚俗

满族婚俗
自古以来,满族不兴早婚,没有类似“指腹婚”、“娃娃婚”等童婚。

男女青年一般到十七、十八岁才可结婚。

清代满族结婚注重门第,但对男家的贫富不很讲究,有的家族作为族规规定:女家为姑娘寻找配偶不许论财。

满族男女青年的婚姻由父母包办。

成婚要经过“问门户”、“小定”、“放定”、“问话”、“过礼”、“完婚”等几个程序。

“问门户”是女方了解男方家庭状况;“小定”是男方给女方送定情信物;“放定”是正式的婚礼仪式。

这一天,男方宗族亲友陪同未婚女婿一起到女方家中,由男方宗族长者致辞,正式向女方求婚。

女方宗族长者答应亲事后,未婚女婿拜认岳父岳母,至此,男女两家才算正式联姻。

“问话”是商定迎娶吉日。

“过礼”是男方在迎亲前一个多月,将为女方准备的礼物送至女方家中。

“过礼”之后,就是“完婚”阶段。

自订婚到结婚,相隔两、三年不等。

在此期间,已经确定婚姻关系的男女在节日或平时可以来往,培养和增进感情。

满族过去实行夜婚制度,娶亲都在午夜。

新娘进门,与新郎拜天地后,新郎要用秤杆挑下新娘的盖头,放在院中的帐篷顶上,喻为称心如意。

新婚之夜,帐篷内点一对蜡烛,彻夜不熄。

外面由一人或多人唱喜歌,谓之“响房”。

第二天早晨,新婚夫妇祭祖。

三天之后,新郎新娘一起回到女家,住几天,然后返回男家。

至此,满族婚姻仪式结束。

解放后,满族男女青年婚姻自主的新风正在兴起,婚礼中的烦琐仪式也趋向简约。

满族婚俗文化略论

满族婚俗文化略论

Dissertating of Marriage Culture of Manchu 作者: 高松[1]
作者机构: [1]黑龙江大学满族语言文化研究中心,哈尔滨150080
出版物刊名: 满语研究
页码: 117-123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2期
主题词: 满族;婚俗;文化变迁
摘要:历经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等各时期的变化,满族共同体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婚姻习俗。

在入主中原,受到汉族儒家礼教的影响后,满族的婚姻习俗又发生了变迁。

从禁止收继婚,采用一夫一妻多妾制,到改变婚嫁仪式,这些变化不仅反映了满族渔猎文化被农耕文化取代后的社会变迁,还充分说明了满汉民族文化融合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满族婚俗文化略论摘要:文化变迁研究一直是中国民族学所研究的问题之一,也是研究中国民族问题的内容之一,通过对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以及内蒙古自治区等地的满族聚居区做了全面深入的考察调研,我们对于现阶段满族文化的保存、保护有了比较清楚的掌握和认识,对满族文化的现状及发展有了新的思考。

关键词:满族;传统文化;文化变迁。

文化的变迁是一种常态。

通过文化的更迭变迁,原有的旧的文化形态才能进步与更新。

[1]文化变迁对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发展和进步有着巨大的意义。

通过对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以及内蒙古自治区等地的满族聚居区做了全面深入的考察调研,我们对于现阶段满族文化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以及制度文化的保存、保护方面有了比较清楚的掌握和认识,也有利于我们今后对满族文化的发展方向和途径也做出更新的判断和思考。

一、物质文化的变迁。

物质文化也称之为物态文化或显形文化。

满族传统物质文化如服饰、饮食、居住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变化。

1.满族传统服饰被现代服饰取代。

作为物质文化的一部分,服饰文化是比较容易随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而变化的,文化的整体变迁往往都是最先有服饰的变化表现出来的。

满族传统服饰主要包括长袍(统称旗袍)、马褂、坎肩、套裤、兜肚、靰鞡等,满族男子多带瓜皮帽,女性多为扇形冠,即俗称的“旗头”。

这是由于满族先民长期生活在白山黑水和林海雪原的广袤大地上,四季分明,冬季较长,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以及渔猎和采集为主的生活方式决定了他们服饰的用料和款式。

但在今天,这些传统服饰已经很难觅得踪影了,在我们的调研过程中,我们只在本溪满族自治县的一户老人家里见到了以前留下的灰色粗布长袍,但当时这件长袍已经被老人剪成两段,准备做坐垫,让我们觉得非常可惜。

据我们了解,在新宾腰站村还有少量的满族传统服饰,但也多放于衣柜中,平时很少有人穿,只在节日等表演节目是会穿。

据吉林乌拉街镇韩屯关秉正老人(男84岁)介绍,他小时候是穿满族长袍的,村里的满族人家里条件稍好些的都穿满族服装,妇女穿旗袍。

但现在,人们基本都是以汉族服饰为主了。

只是比较值得一提的是,满族的旗袍经过不断的改良和审美价值的开发,已经成为适合现代人穿着的服饰样式,不仅让其他民族的同胞喜爱接受,更是具有国际知名度,成为中国服饰的标示之一。

但这并不能改变满族传统服饰已经逐渐被汉族服饰所取代的事实,传统服饰已经成为只能在博物馆展出的文物,成为历史的标志。

2.日常饮食结构与汉族基本趋于一致,民族特色食品地域化。

饮食习惯是一个民族最重要的习俗之一,也是体现民族特色和风情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满族世居东北,地理条件、气候条件等是满族形成了自己的饮食特点和习惯。

偏好粘软甜酸、口味偏咸,喜食野味,忌食狗肉等,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满族在日常基本的饮食结构方面也和以往不同,以前满族多种植黍、粟、糜子、高粱等,现在,满族的主食多是都是以大米、白面等为主,和汉族基本一致。

传统满族饮食是忌食狗肉的,但现在很多满族并不在乎这点,甚至不了解,就这一点我们在调查中做了比较,我们发现内蒙的满族知道忌食狗肉这一习俗的很少,相比之下,吉林满族和辽宁满族对这一点知道的人明显多一些。

不过,即使是知道这一点,很多满族人还是会吃狗肉。

传统的饮食习俗并不会约束他们的饮食选择。

但是,满族的特色食品并没有彻底消逝,特别在东北地区,它依然存在人们的餐桌上,并且成为东北各族人民都很喜欢的食品,形成了地域化的饮食特色。

满族喜食的粘食,如苏子叶饽饽,粘火烧、粘豆包,还有酸汤子,都大家的喜爱的食品,萨其马更是最为驰名的满族糕点。

3.满族传统房屋日趋现代、新潮。

满族传统房屋有三大特点:口袋房、落地烟囱、蔓子炕(万字炕)。

另外,传统满族房屋西炕不住人,一般在西墙供奉祖宗板。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满族人民住进的楼房或者新式平方,内部装饰更加新潮,东西炕也都住人了。

随着老人的离世,年轻一代祭祖意识淡漠,在西墙供奉祖宗板的传统也就少了。

满族与汉族居室没有太大区别。

当然,传统的房屋虽然不再作为居住使用,但在新宾、本溪等满族自治县,以及吉林等地还依然能看到一些这样的老房子,但它们基本已经不再作为平时居住的房屋,而是被闲置做仓库之类。

它们作为社会发展的见证,成为一种历史的遗迹。

通过这三方面物质文化的考察,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满族传统物质文化大部分由于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不能很好的融入现代化价值体系,因此已经随着社会演变而变成了历史,即使有一部分物质文化如旗袍、饮食等随着文化的交流而成为地域文化,仍能发挥一定的影响力,但从总体上说,满族传统物质文化已经呈现出“历史化”的特点。

二、制度文化的变迁。

制度文化也称之为隐形文化,介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之间,是物质文化的反映形式和精神文化的物化形态,社会的法律制度、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准则等,都是制度文化的反映。

在文化体系中具有相对稳定性。

满族传统的制度文化随着“五化”社会的发展,确实与以往的满族传统社会不同。

这里我们主要分析满族传统婚姻观念、婚礼形式的变化和家庭结构的变化。

1.通婚范围扩大,婚礼形式简化。

满族自皇太极当政之日起,就严禁家族内婚,严禁童婚,但通婚范围仅限于满与满蒙等族之间,禁止与汉族通婚。

顺治是开始允许满族通婚,此后满族通婚的对象范围越来越大,基本没有太多限制。

在今天,满族对于通婚对象的选择也更为自主,也是主张恋爱婚姻自由的。

在我们调查的189份有效问卷中,对于配偶民族问题得到了有效答案是183份,其中配偶为满族的有110人,其他民族为73人,而对于“对于您的配偶民族的选择家人上面态度”这个问题,受到的有效回答是72份,其中选择非常支持的是5人,选择支持的是19人,选择不支持的仅有1人,而其余47名调查对象均选择的是不支持不反对。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民族成分已经不再是满族择偶的主要标准,很多满族人都认为,在民族大融合的今天,只有自由的通婚才有利于民族的团结和满族自身的发展。

满族传统的婚礼仪式同这个民族的生活环境、信仰崇拜和生存方式有直接的关系。

仪式的程序很繁琐细密,包括迎亲、送亲、插车、抱轿、拜北斗、跨火盆、接盖头、看新娘子、搭帐篷、坐帐、拜席、喝交杯酒、吃子孙勃勃等[2],这些仪式不仅繁琐,而且耗资也不少,一些家庭经济条件不是很富裕的,也只能办一部分仪式,而不能全部办完。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满族的婚礼仪式也简化了许多,出来基本的仪式如相亲、定日子、典礼等形式之外,其他仪式已近很少见了。

在我们调研的地方几乎很少见到传统婚礼,年轻人也都不愿意办,觉得太“老气”。

我们在桓仁满族自治县木盂子镇仙人洞村采访,一位72岁张姓男子告诉我们,他那个时候结婚还是穿长袍马褂的,还有骑马上轿,带铜镜跨火盆这样的形式,新人会到祖坟转一圈。

当时村里人结婚都这样,村里还有专门租服饰的地方,不过现在已经没有了。

婚姻观念的转变和婚礼仪式的简化可以说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文化的变迁就是会将旧的、不适合新时代文化体系的部分淘汰掉,换之以新的内容。

只有体现时代的要求才能更好的继承延续一个民族的文化。

2.核心家庭为主,家族观念时代化。

传统的满族家庭分为氏族、家族和个体家庭,其中,氏族(即哈拉)是大的血缘集团,一般成为氏。

它的主要标志是姓氏。

而家族(即穆昆)是血缘关系较近的血缘集团,其成员往往居住在同一地域,彼此之间的联系和家族内部的约束力必氏族要强。

过去,在东北等满族聚居地,满族聚族而居的传统一直保持着。

家族中均以辈分别长幼。

通过全族成员选择一个德高望重者为首领,称为族长,满语叫穆昆达。

族长在家族之中,往往具有较高威信,拥有很大权利。

他可以裁定族中有关修谱、祭祀、婚丧、分家、过继、纠纷等各种事情[3]。

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加上社会基层组织的建立和完善,满族这种族长和家族功能的职责不断衰退,人们的家族观念也在不断淡漠。

我们回收的问卷中,对于“家族是否还有族长”这一问题,有187份有效回答,其中家族还有族长的有27人,而这27家的族长真正履行族长职责的几乎没有。

我们在吉林乌拉街镇韩屯访谈的关秉正老人(84岁、男),据他讲,他曾经就是家族的穆昆达,现在会组织家族的祭祖、修谱仪式。

但像他这样的穆昆达越来越少,很多年轻人甚至不知道什么是穆昆达,更谈不上了解自己家族是否有穆昆达。

,对于“您认为家族还有必要设立族长吗”,选择“非常有必要”的有5人,选择“有必要设立”的有46人,选择“没有必要”的120人,“没想过”的15人,超过64%的人对族长说不,包括关大爷自己都认为族长已经不是那么必要了,现在都各过各的。

这两项调查充分说明了族长和家族几乎已经推出了历史舞台,现在的家庭多是核心家庭,他们对家族没有更多的需要。

他们没有共同的敌人需要家族团结应对;有了纠纷也是通过司法部门协调解决;以前由族长断定一切的情况,也随着现代多种价值观的渗入而改变。

满族对于家族的需要淡了,但是不等于满族的民族意识没了,通过对满族对于修立家谱的态度我们就能看到,对于“您认为是否有必要修家谱”时,选择非常有必要的有21人,选择有必要的是75人,两项加一起超过了50%,与对于设立族长的态度截然相反,很多满族人表达了对于修家谱的重视,他们认为,修家谱可以延续家族的历史,也是对后代一个很好的民族教育过程。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很多满族并不愿意回到以前的家族生活中,更愿意选择过自己的生活,但这不意味着他们遗忘了满族的历史和自己的家族,他们在选择更有个性的生活方式的同时,也会兼顾对于家族的延续,只是这种延续的方式更加时代化,更加自主。

三、精神文化的变迁。

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一样,它也是由人们在日常的生活中总结出的经验理论。

具体的表现在人的伦理道德、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对于艺术的品位和我们的精神世界的追求。

对于满族来说,它的精神产品是值得关注的,无论是满语满文、民间文艺、文学、宗教信仰等都极具民族特点,是满族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瑰宝,只是随着“五化”的进程,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满族的这些精神财富也发生了不可避免的变迁。

1.满文、满语不再是交流工具。

语言文字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是一个民族的外在表现之一,满语满文是满族历史上使用过的语言文字,清代历代君王都力图大力推行学习使用满语满文,但满语文之于汉语文来说是在是太弱势,尤其是满文,自创制之日起,它的推广就是在汉文的层层包围下开展的,它的衰微也就是可以预见的。

对于口头交流的满语来说,虽然它的群众基础在历史上更加广泛,但随着满族和汉族的接触越来越多,社会越来越呈现出开放性,原来一些满语说的较好的地区,现在会说满语的人也是寥寥无几了。

比如黑龙江三家子村,在1961年时,全村在不同程度上能说满语的有355人,其中满语比较好,汉语很笨,有时甚至听不懂汉语的有58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