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按生产要素分配与劳动价值论的关系
关于按生产要素分配理论的必要性及其现实意义
关于按生产要素分配理论的必要性及其现实意义【论文关键词】按生产要素分配劳动价值论理论基础【论文摘要】按生产要素分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这对于丰富、完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促进经济的发展必将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在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上第一次提出的.标志着我国分配制度改革触及新的领域。
党的十五大对此又有重大突破:一是提出分配制度改革要把“按劳分配制度与按要素分配制度结合起来:二是提出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
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从而提出了社会主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的分配理论。
这对于丰富、充实.完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促进经济的发展必将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按生产要素分配并没有否定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核心在于揭示了人类的抽象劳动是创造商品价值的源泉和实体。
马克思从商品的两个因素即使用价值和价值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劳动的二重性学说.从而科学地揭示了两种财富的源泉。
一种是使用价值财富.其创造的源泉包括具体劳动与物质资源两个方面另一种是价值财富.即体现一定生产关系的价值财富,其源泉和实体就是惟一的人类抽象劳动.它是一定的体力和脑力的结晶。
所谓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惟一源泉,指的正是后一种概念,它和前一种概念并不矛盾。
只有劳动才创造价值,不等于只要有劳动就能创造价值。
前者说的是价值创造源泉问题.后者讲的是价值形成问题。
如果不了解两者的区别.就可能错将价值创造”等同于“价值形成”,从而否定价值形成过程中非劳动生产要素的重要作用,得出”只要有劳动就能创造价值”的片面结论。
各种物质生产要素在价值形成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生产要素是价值形成的必要条件。
没有它.劳动者就不能创造价值。
因为劳动者只有与生产资料相结合才能进入生产过程,才能创造使用价值和价值。
劳动价值论与分配理论关系的研究
也 是 马 克 思 主 义 经 济 学 对 人 类 的 巨 大 贡 献 之 一 。 马
克思 的劳 动 价值 论 阐明 了价 值 创 造 的真 正 源 泉 , 是 彻 底 的 劳 动 价 值 一 元 论 。 其 主 要 内容 有 ; 一 , 克 第 马
得 。 划 经 济 体 制 下 的 传 坑 理 论 认 为 , 然 价 值 的惟 计 既
理 论 基 石 , 是 剩 余 价 值 理 论 的 逻 辑 基 础 , 而 也 就 也 因 成 为 理 解 整 个 资 本 主 义 经 济 运 转 过 程 和 实 质 的 前
方 面 即 使 是 相 同 的 劳 动 , 不 同 地 区 甚 至 同 一 地 在 区 的 不 同 部 门 也 可 能 获 得 不 同 的 报 酬 。 次 , 劳 分 其 按 配 必 须 是 建 立 在 一 定 生 产 力 发 展 水 平 基 础 上 的 , 不
关 键 词 : 动 价 值 论 ; 劳 分 配 ; 生 产 要 素 分 配 劳 按 按
中 图分类 号 : 0 4 4 F 1.
1 劳 动 价 值 论 的 内 窖 及 意 义
文 献标 识码 A
文 章编号 :0 7 6 2 ( 0 2 O 一 O 3 一O 10- 91 20 )2 O 5 2
认 为 劳动是 价值 的堆一 源泉 , 因此 , 劳分配应 谈是 惟一 的 分配方 式。 按 但是 , 由于在 实战 中受到 多方 面 因 素的影 响 , 社会 主 j 市 场 经济不 可 能完全 实行按 劳分 配 , L 必须 结台 按生产要 素分 配 。社 套 主 义市场 经 济 实行按 生 产要 素分 配是 台 理的 、 必要 的 , 时具 有 自身 的特 点 。 同
方 面 第 三 . 出 商 品 的 价 值 量 是 由 生 产 商 品 所 需 的 指 社 会 必 要 劳 动 时 问 决 定 的 。 这 是 价 值 形 成 的 量 的 方 面 。第 四 , 资 本 主 义 商 品 经 济 高 度 发 展 的 条 件 下 . 在 商 品 价 值 经 过 利 润 地 平 均 化 , 化 为 生 产 价 格 。 是 转 这 马 克 思 对 劳 动 价 值 理 论 的 重 大 发 展 。 五 . 以 上 结 第 在
对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认识
对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认识摘要: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必然要求在分配领域中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而市场经济模式要求实行按生产要素,以及其它多种分配方式。
所以在我国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十分密切,不可分割,将二者结合对当今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和创新;是对劳动价值论的发展和延伸;对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起重要作用。
关键词: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所有制结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面就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进行一下分析。
1、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所以必须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这同时是我国经济的明显特征,如果不以按劳分配为主体,而以其它的分配方式为主体,那势必会影响我国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经济性质就会发生变化。
在商品经济中,人们通过劳动来生产商品,劳动构成了商品价值的绝大部分,只有通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将劳动的量确定下来,商品的价值量才能确定下来,商品之间才能进行价值量的比较,从而才能进行商品买卖的经济活动。
生产要素也能构成商品的价值,但它不占主要部分。
人们要想实现它的自身价值向商品价值的转移,就必须通过劳动,因此从现阶段我国的经济性质,和生产要素在实现商品价值的功能和地位上看,它不能取代按劳分配,成为主要的分配方式。
2、要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这主要是因为:(1)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按劳分配的载体,因为一切劳动都要依托生产要素,没有了生产要素,劳动的过程就无法展开,没有生产要素这一物质基础,劳动就会失去存在的意义,进而也就谈不到具有分配层面的意义了。
健全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2)按生产要素分配促进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从而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谈谈按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的关系
谈谈按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的关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1]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分配制度的改革,这是一个引起长期激烈争议的话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创造性地、灵活地掌握马列主义理论、现代经济学理论、政策学理论和根据人们的认识水平循循善诱地引导人们在实践中提高改革意识的策略。
对世界各国的经济调整、改革与发展进行了深入比较研究,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在80年代,创造性地提出“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理论”,这是一个富于创造性智慧的、符合中国国情的重要成果,有力地推进了马列主义经济学理论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
早在改革初期,通过对中外企业管理体制的反思,已经得出结论:产权制度改革[2]是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然而,在当时这一观点是极为敏感的。
考虑到当时人们可能接受的程度和社会主义生产目的,1984年在承担国家体改委企业改革项目时,提出了一种从分配关系入手,既能促进产权改革,又能为当时人们接受的,兼顾国家、经营者和职工三者利益的方案:应当从明确国有企业产权关系出发,将国有资产的所有权与经营权、使用权分开,兼顾国家、经营者和职工三者利益。
经营者应从竞争性的经营管理人才市场上产生,其收入应当与企业实绩挂钩,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分工协作,三位一体。
随着人们认识的提高,进一步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将分配关系改革深化到产权制度改革,提出应当从中国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改革[3]的具体国情出发,从理顺所有权和经营权以及劳动权的辩证关系出发,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的利益,吸取现代企业产权制度发展的合理因素,将出资人原始所有权与法人所有权分离、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股权分散化和人力资本等等理论融为一体,创造性地提出“全要素资本化”,将“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结合”的原则建立在所有制关系的改革基础上。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4]认为:要素包括生产资料和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
马克思明确说过: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泉源,自然界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的泉源,劳动本身不过是一种自然力的表现,即人的劳动力的表现。
按生产要素分配与劳动价值论并不矛盾
关键 词 : 商品 性 生产要 素 ; 资本性 生产 要 素 ; 生产要 素 分 配 按 中 图分 类号 :0—0 文 献 标识 码 : 文 章 编号 :0 7—5 8 (o 2 o F A 10 5 5 2o )5一o 6 —0 o1 4
Dit i to Ac o di g o Fa t r f Pr du ton No n r dit r o La r Va u e y s rbu i n c r n t c o s o o c i t Co t a c o y t bo l e Th or
P ENG ic l Zh . g
( at co lf Y eagMu i l at o m te uy n 10 0 hn P r S ho uy n  ̄ p r C m ie ,Yea g 4 4 0 ,C /a) y o aP y t
Ab ta t]h a tr fpo u t n cn b iie n o t o b sc 呐 sr c :'e fcos o rd ci a e d vd d it w a i o : c mmecaia o n o ril t n a d zi
a 幻)d I t h a tr fP o u t n ( I i o t e F co so r d ci o
在 市 场 经 济 条 件 下 , 生产 要 素 分 配是 所 有 市 场 经 济 活 动 主 体 共 同 遵 守 和 乐 于 接 受 的分 配 方 式 按 与 分 配原 则 。违 背 这 一 分 配 方 式 和分 配 原 则 , 场 的 动 作 和 发 展 就 会 遇 到 障 碍 , 场 配 置 资 源 的 基 础 市 市 性 作 用 就 无 法 发 挥 。正 因 为 如 此 , 中共 十 四届 三 中全 会 明确 提 出 , 坚 持 按 劳 分 配 为 主 体 的 前 提 下 , 在 允 许 属 于 个 人 的资 本 等 生 产 要 素 参 与 收益 分 配 。 中 共 十 五 大 对 这 一 思 想 又 作 了 重 大 发 展 , 一 步 提 进 出 了 “ 按 劳 分 配 与 按 生 产 要 素 分 配 结 合 起 来 ” “ 许 和鼓 励 资本 、 术 等 生 产 要素 参 与 收 益 分 配 ” 把 ,允 技 。
劳动价值论与按生产要素分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广 西教 育 学 院学报
20 0 2年 第 2期
劳 动 价 值 论 与 按 生 产 要 素 分 配
— —
( 克 思 主 义政 治 经 济 学》 教 学 的 重 点 和难 点之 一 ( 马
韦 曙 林
( 门 人学博 士 研究 生 ,福 建 厦 门 3 10 ,信 箱 : 1 6 ) 厦 6 05 32
劳 动 产 品 ,就 有 使 用 价值 :而 且 是 为 了交 换 ,所 以必 须对 别 人 有 使用 价值 。 既然 璺 交 换 ,就 要 寻 找 不
维普资讯
商 品 中 的共 同 点 而 商 品 使用 价值 的太 小足 无 法 衡 量 的 。不 同 商 品 中 的共 同 点在 于 , 它 们 都 是劳 动 创 造 的 , 即凝 结在 商 品 中 的无 差别 的人 类 劳动 或抽 象 劳动 形成 价值 。
过程 中 ,人 的活 动借 助 于 劳 动 资科 使 劳 动 对象 发 生预 定 的变化 。过 程 消 失在 产 品 中 。 … …如 果整 个 过 程 从 其 结 果 的 角度 , 从产 品 的角 度加 以考 察 ,那 么 劳动 资料 和 劳 动对 象 表 现 为生 产 资 料 , 劳动 本 身 则 表 现 为 生产 劳动 。 …也 就 是说 ,劳 动 生产 资料 的结 合 才 生产 出物 质财 富 . 可见 , 马克 思从 米 投 有 否 认生 产
我 们 不 能因 为物 质 生 产 要 素对 生产 物质 财 富有 用 , 就简 单 地得 出物 质 生产 要 素 能 创造 价值 的结 论 。 这 显
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不 符 合 逻辑 也 不 符台 马克 思的 价值 范畴 的 原 义。
( )商 品 价值 量 的构 成 三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探讨
现代商贸工业2021年第18期51作者简介:夏熹(1993-),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法哲学㊁经济哲学㊁‘资本论“㊂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探讨夏 熹(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长沙410076)摘 要:马克思从商品概念出发,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揭示出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由具体劳动创造,各种非劳动生产要素与劳动共同参与了作为物质财富内容的使用价值的创造,但是却不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批判了庸俗经济学家的非劳动生产要素与劳动同样创造价值的错误观点,认为价值的源泉只能是一般人类劳动㊂各种生产要素都参与了财富创造和价值形成,并且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更能激发起参与财富创造的积极性㊂新的生产要素的出现更应该给予其分配中的应有地位,促使要素所有者积极参与物质财富的创造㊂关键词:劳动价值论;价值创造;生产要素分配中图分类号:F 24 文献标识码:A d o i :10.19311/j.c n k i .1672-3198.2021.18.0241 问题的提出价值的源泉是什么,怎么理解按生产要素分配?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其中一个基本特征是按劳分配,但是由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逐步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实际的分配原则,即是健全劳动㊁资本㊁技术以及管理等其他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并且要不断发展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㊁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㊂因此,我们必须要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指导下,而不能照搬西方经济学理论,理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生产要素分配之间的关系㊂并且结合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国情,不断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㊂2 商品二因素与马克思科学劳动价值论的创立首先,马克思是从商品概念出发,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㊂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商品是作为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它首先必须有使用价值且必须是劳动的产物,如果对他人没有使用价值或者如阳光空气等没有经过人的劳动,都不能成为商品㊂使用价值是由具体劳动创造的,具体劳动体现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不管社会形式如何变化,它都是人类永恒的自然条件,具体劳动创造的使用价值是财富的物质内容㊂不管社会形式如何发生变化,我们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总是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改变对象世界,把对象世界变成合目的的世界,以满足人类的多种多样的需要㊂但是不同具体形式的劳动,会生产出不同具体形式的劳动产品,只有通过交换才能满足对多中产品的需要,这时交换也就成了必然㊂因此,商品不仅要有使用价值,还要具有交换价值,即不同质的商品之所以能够交换,正是因为他们有共同的东西他们都是一般人类劳动的耗费,是物化了的劳动,是撇开一切具体劳动形式的抽象劳动㊂因此,是人类的抽象劳动创造了价值,价值量的大小取决于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大小,也即社会的必要劳动时间来衡量㊂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即生产资料和劳动的私有性和生产的产品又必须是为了满足社会需要㊂正是因为这个矛盾,每个生产者必须在交换中把自己的劳动变为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因此,才把不同的具体劳动创造的不同质使用价值还原为等量的价值,即都是一般人类劳动耗费或物化了的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㊂因此,马克思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劳动是价值的尺度和源泉,正是劳动量的大小决定了价值的大小,从而科学的说明了人类劳动才是价值的唯一源泉㊂3马克思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对庸俗经济学 三位一体的公式 的批判首先,马克思是借用了基督教教义中的关于 三位一体,即圣父㊁圣子和圣灵全都不过是上帝的化身这个说教,用来批判和讽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提出的劳动㊁资本和自然力(土地)都创造价值,都是价值的源泉的错误性㊂在资产阶级经济学家那劳动㊁资本和土地共同作用而创造了价值,因此,企业主凭借资本的投入获得利息,土地所有者因为投入了土地获得了地租,劳动者也是价值创造者因而获得他的劳动收入工资,都凭借各自对价值创造而获得自己的收入㊂而马克思从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出发,提出不管是工人的工资和土地的地租,还是资本的利息都只有一个源泉,那便是工人的劳动㊂资本在投入到生产中后会获得相应的利润回报,这并不是因为资本生产出价值获得了利润,而是因为资本家由于对货币的占有,能够从市场上购买到劳动力这种在使用中能够创造出价值的特殊的商品,从而给资本带来了利润㊂正是马克思区分了劳动和劳动力这两个概念,劳动力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重属性,劳动力的价值只是由维持其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然而它的使用价值劳动却是价值的源泉㊂资本家从流通领域购买了劳动力后进入到生产领域进行生产,然而这个生产过程虽然也是三个要素,即劳动者使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的过程㊂但是这个生产过程不仅是创造了使用价值,也同时是价值增值的过程,作为不变资本的厂房和机器等只是转移价值并没有创造价值,只有可变资本劳动者的劳动才创造价值,并且还创造出剩余价值,才转化为利润㊂在这个商品价值的生产过程当中劳动者处于资本家的监视之下,同时把本来是劳动者生产出来的产品占为己有㊂一些庸俗经济学家却认为利润是资本家的监督管理报酬,现实情况却是大多数资本家把劳动经济现代商贸工业2021年第18期52管理工作交给了雇佣的代理人㊂地租并不是土地的产物,如果地租的来源是土地,那地租应该给土地,而不应该给土地所有者,显然现实世界是土地所有者因为对土地所有权的垄断,能够把工人的超额利润转化为地租放进了自己的腰包里㊂由此地租的来源不过是对剩余劳动的分配㊂劳动者的工资所得并不劳动者的劳动价值,而是在市场上购买劳动力的价值,工资支付的只是劳动力的市场价值,在使用劳动力的过程中是能创造出来比市场购买时价值更大的价值㊂因此,资本的利息和土地的地租都是来自于对这一部分劳动者的劳动力使用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剩余价值的分配㊂庸俗经济学家企图用 三位一体的公式 把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掩盖住,从而使人不能清楚的认识这些收入的真正来源㊂我们实行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并不是因为认同庸俗经济学家认为的资本㊁土地和劳动共同创造了价值,而是由于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㊁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㊂4 马克思科学劳动价值论对财富创造和价值创造的区分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看,那种认为土地和资本等非劳动生产要素是共同创造了商品的价值所以都参与分配的观点是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不相符合的,这是因为他们没有明白财富创造和价值创造的不同㊂正如马克思用劳动才是价值的唯一源泉的观点批判庸俗经济学家所说的资本㊁土地和劳动三位一体创造价值的荒谬论断,指出这些非生产要素没有创造出价值㊂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属性,商品的价值是由抽象劳动创造的,使用价值是人类具体劳动创造的,但在财富的生产过程中,劳动这种 活劳动 必须要与 物化的劳动 生产资料相结合,才能创造出使用价值㊂ 他在这种改变形态的劳动中还要依靠自然力的帮助㊂因此,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㊂正像威廉㊃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㊂自然条件或土地,如肥力和水源等自然资源,在生产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同样具有重要作用㊂在劳动过程中,人的活动通过借助劳动资料从而使劳动对象发生符合预期的变化,创造物质财富,以满足劳动者的需求㊂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劳动要与非劳动的各种生产要素相结合才能创造使用价值,即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否则便是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㊂由此看出,资本和土地等非劳动的各种生产要素和劳动一起参与了物质财富的创造,是使用价值这种有用性的生产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是我们不可以因为各种非劳动生产要素对生产物质财富起了重要作用,就简单地认为物质生产要素能创造价值的结论的观点是不符合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㊂因为价值是商品交换过程中为了等量让渡产品,抽象掉具体劳动的特殊形式把一般人类劳动耗费作为度量标准的结果㊂但是在价值的形成过程中,非劳动的各种生产要素虽然不创造价值,但是通过参与生产过程,生产资料的价值作为不变资本转移到了新商品中去,其本身没有增值,而劳动力部分则能够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实现了价值增值㊂因此非劳动的各种生产要素不创造价值,但是作为物化劳动和活劳动一起参与价值形成㊂不管是生产资料所有者还是劳动力的所有者,都应该要参与使用价值或财富的分配,即资本所有者得到其投资的成本,劳动力的所有者得到其维持生存的生活资料的分配㊂5 当代启示首先,按生产要素分配符合马克思劳动价值论㊂虽然劳动价值论不是由马克思最早提出来,早在古典经济学家那里就已经看到了劳动是价值唯一源泉,但是直到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才把创造物质财富与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和创造价值的一般人类劳动耗费区分开来㊂所以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出发,我们可以看到,在社会财富的创造中各种生产要素都在使用价值的创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社会财富的生产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㊂在生产领域活劳动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非劳动生产要素在这个价值形成过程中不创造价值,但却转移了价值而参与了价值形成㊂因此,在存在商品交换关系的条件下,生产要素是归属于不同所有者的所有,而且生产要素所有者为生产过程提供了生产要素,在商品的价值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此,要采取按劳动要素分配的形式,使商品所有者能获得与其所提供的生产要素相适应的部分㊂由此,我们可以明白生产要素所有者是因为其所有权获得分配收益,并不是因为各种非生产要素创造了价值㊂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不仅因为其参与了使用价值的创造以及商品价值的形成,而且主要是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㊂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便是依据各自对要素的所有权进行分配,也就是说空气㊁阳光和河流的贡献虽然巨大,但是因为这些自然资源是没有归属的既定所有者,因此也是不能参与分配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归属于不同的主体支配和占有,因此在使用某种生产要素时,必须要对生产要素的所有者给予货币补偿的方式获得特定生产要素的使用权,才能够维护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即广大的劳动者的利益㊂其次,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要素的外延不断扩大,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依然是对按生产要素分配具有指导意义㊂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革命的日新月异,生产要素的外延逐步扩大㊂生产要素由原来萨伊的 资本㊁土地和劳动 三要素说到马歇尔把企业家的才能纳入其中的四要素说,再到现在已经包括了劳动㊁资本㊁土地㊁管理㊁技术㊁知识以及数据在内的七个生产要素㊂在21世纪互联网的兴起使庞大和丰富的数据成为可能,云计算的发展也是大数据的价值得以彰显㊂数据越来越成为一种宝贵的资源,数据并且成为非常重要的生产要素,以大数据作为生产要素的数字经济已经成了推动全球经济增长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引擎,数据在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㊂在这种大数据条件下,我们可以说谁只要把握了数据,谁就掌握了主动权㊂因此数据作为参与价值创造的关键性生产要素的分配问题必须要处理好㊂生产要素的产权是生产要素分配的基础,数据作为一种虚拟物品,与传统物权不同,由于数据可以有不同的支配主体,而且不完全归属于单一支配主体,参与分配的数据所有者就需要产权界定㊂参考文献[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56-57.[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M ].陈福生,陈振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4]克拉克.财富的分配[M ].陈福生,陈振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5]亚当㊃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 ].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
科学认识劳动价值论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
[ 关键 词 ]劳动 价值 论 ; 配理 论 ; 生产 要 素 分 配 分 按 [ 中图分 类号 ]F 9 . [ 献标 识 码 ]A 027 文 在 谈 到按 生产 要 素分 配时 , 然会 涉 及 到马 克 必 思 的劳 动价 值 论 。有 人 为 了论 证 按 生产 要 素 分 配 的合 理性 , 出物 化 劳 动 或 生 产 资 料 也 创 造 价 值 , 提 新 价值 是活 劳 动和 其他 各种 生 产要 素共 同创 造 的 ; 有人 为 了既 说 明按 生产 要 素分 配 的合理 性 , 坚持 又 马克 思 的劳 动创 造 价值 的理 论 , 图将 价值 创 造与 试 价值 分 配分 开 , 为 没有 必要 在 两者 之 间建 立必 然 认 的联 系 ; 还有 人仍 然 坚 持认 为 , 据 马 克 思 的劳 动 根 价值 论 , 只有 活 劳 动才 创 造 新 价值 , 劳 动 以外 的 活 其 他 各种 生产 要 素不 创造 新 价值 , 因而按 生 产要 素
价值论 。马 克 思 认 为 , 值 是 人 的活 劳 动 的凝 结 , 价 它体 现 的是 一种 社 会关 系 , 商品 交换 赖 以进 行 的 是 基础 。只有 人 的活 劳动 才 能创 造价 值 , 才是 新 价值
的唯一 源 泉 , 与生 产 过程 的一切 物质 资 料 只能把 参
自身 原 有 的价值 转 移到 新 的生 产物 中 , 它不 可 能再 增加 任何 一 点新 的 价值 。这 是 马 克 思 劳 动 价 值 论
的基 本点 。物 化 劳 动 是 劳 动 生 产 物 中凝 结 了 的人 类 劳 动 。凝 结 在 物 质 资 料 中 的 劳 动 , 已经 是 “ 劳 死
他 生 产要 素共 同创 造 的观 点 , 不符 合 马克 思 的劳 动
浅析劳动价值论与按要素分配
使 用 价 值 是 指 物 的 有 用 性 , 即 物 品 能 满 足 人 们 某 种 需 要 的 属 性 。 交 换 价 值 则 表 现 为 一 种 使 用 价 值 同 另 一 种 使 用 价 值 相 交 换 的 量 的 关 系 或 比 例 。 使 用 价 值 构 成 了 财 富 的 物 质 内 容 , 是 交 换 价 值 的 物 质 承 担 者 , 而 交 换 价 值 则 是 商 品 价 值 的 表 现 形 式 。 两 种 具 有 使 用 价 值 的 商 品 能 按 照 一 定 比 例 进 行 交 换 的 前 提 是 二 者 必 须 有 同 质 的 东 西 , 马 克 思 通 过 分 析 引 出 了 价 值 概 念 : “ 在 我 们 来 现
71
四 川 民族 学 院 学报 ( 月 刊 ・1 8 年 创 刊 ) 双 96 ( ) 劳 动 的 二 重 性 : 具 体 劳 动 与 抽 象 劳 动 二
2l O 0年 1 2月
劳 动 二 重 性 学 说 是 理 解 马 克 思 劳 动 价 值 论 的 核 心 , 也 是 理 解 政 治 经 济 学 的 枢 纽 。 马 克 思 指 出 : “ 切 劳 动 , 从 一 方 面 看 , 是 人 类 劳 动 力 在 生 理 学 意 义 上 的 耗 费 ; 作 为 相 同 的 或 抽 象 的 人 类 一
一
、
马 克 思 劳 动 价 值 论 的 基 本 内 涵
马 克 思 的 劳 动 价 值 论 是 马 克 思 主 义 政 治 经 济 学 的 基 石 ,该 理 论 是 关 于 商 品 生 产 和 商 品 交 换 的 理 论 学 说 , 故 该 理 论 适 用 于 存 在 大 量 商 品 生 产 和 商 品 交 换 关 系 的 商 品 经 济 社 会 。 马 克 思 劳 动 价 值 论 的 内容 主要 体 现 在 《 本 论 》 第 一 卷 中 , 笔 者 拟 从 商 品 二 因 素 、 劳 动 二 重 性 以 及 价 值 规 律 资
论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刘宝华 ( 威职业学院 武
属于社会价值 判断的伦理学范畴。在资本主义社会 ,少数人独 占资 本, 由于 劳动者 生产 资料上一无所有 , 劳动 力受资本奴役 , 劳动者 与 我 国仍 处在 社 会 主 义 初 级 阶段 ,其 分 配 方 式 和 分 配 原 则 是 坚 持 资 本 家相 对 立 , 生 产 要 素 分 配表 现 为 资本 对 剩 余 价 值 的 独 占权 , 按 否 按 劳分配为主体 、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 同时把按劳分配和按生 定 了劳动力对剩余价值 的占有权 , 因而 自然产生 剥削。 在社会主义公 产 要 素 分 配 结合 起 来 。 目前 , 国 的 分 配 方 式 是 以 按 劳 分 配 为 主体 , 有 制 经 济 中 , 动 者 共 同 占有 生 产 资 料 , 使 资 本 独 占剩 余 价 值 , 我 劳 即 也 资本、 技术、 识产权 、 知 信息经营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 这是 不 存 在 剥 削 。 在 社会 主 义社 会 , 有 制 为主 体 , 劳 分 配 制度 也将 占 公 按 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 主 体 地 位 , 此 , 公 有 制经 济 的按 生 产 要 素 分 配 要 受 按 劳 分 配 的 支 因 非 1如何认识按劳分配 配 , 映 出 的本 质 内容 已经 走 了样 。 反 按 劳分配有以下几层含 义。 第~ , 劳分配运用 的是等量劳动互 按 第 四 , 劳 分配 与按 生 产 要 素 分 配 的 结合 工作 亟 待 解 决 , 义 重 按 意 换 原则 , 衡量 的是抽象劳动 , 而不是具体劳动 。 第二 , 人们通称 的劳动 大 。 随着 公 有制 实现 形 式 日趋 多 样 化 , 观等价 物的作用 , 不能流通 , 能由劳动者本人使用。 只 第三 , 限于 简 单 按 劳 分 配 的 表 现 形式 ,必须 把 完 整 意 义 上 的 按 劳 分 配 用 商 承 认 人 的 劳 动 存 在质 和 量 的差 别 。 四 , 生 产 资料 劳 动 者 共 同 占有 品 经 济 社 会 的 价值 一般 表 现形 式 充 分 表 现 出来 。 “ 社 会 主 义 时 期 , 第 在 在 的 基础 上 , 按 劳 分配 可 以简 单 规 定 为 劳 动 者 领 得 的 消 费 资 料 。 把 劳 动 者 的劳 动 力具 有 双 重 属 性 : 是 商 品 的属 性 , 是 资 本 的 属 性 , 一 二 在 现 实 生 活 中 , 劳 分 配 表 现 出三 个 特 点 。 第 一 , 全 社 会 角 度 劳 动 力 作 为 一 种 生 产 要素 , 市 场 经 济 条件 下可 转化 为 资本 。 动 者 按 从 在 劳 看, 劳动 者 的 个 人 劳 动 应 首 先 加 入 企 业 的联 合 劳 动 , 过 交 换 , 化 所享有 的分配权利也相应具有两个来源 ;一是劳动力作为商品实现 通 转 为社会劳动 , 体现 为货 币衡量的价值。 二 , 第 从企业分配角度看 , 所取 其 价 值 , 获 得 工 资 ; 是 作 为 一 种 具 有 资 本 属 性 的生 产 要 素 , 该 即 二 应 得的价值应做必要的社会扣除 ,具体 分配依据劳动者个人付 出的劳 能够带来收益、 分享利润 ”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 劳动力 “ 作 动 量。第三 , 劳分配直接表现为劳动力价值 , 按 间接 表 现 内容 即生 产 为一种具有 资本 属性 的生产要素 ” 与物 化劳动资本地位平 等 , , 共同 资料的个人 占有权没有量化 , 因此可 以称之为简单按劳分配。 生产 平 等 地 拥 有 按 生 产 要 素 分 配权 ,因而 劳 动 者 的按 劳 分 配 就 由简 单 形 在 资料所有制经济基本单一的特 定历史阶段 ,实行简单按劳 分配有其 式 转 化 为 按 劳 动 力 价值 分 配和 按 生 产 要 素 分 配 的 加 总 。 合 理 性 和 必 要 性 , 着 多种 所 有 制 经 济 迅 速 发 展 , 随 简单 按 劳 分配 吕益 在 社 会 主 义 市场 经济 条件 下 ,完 整 意 义 上 的 按 劳 分 配 包 括 两 部 显露出局限性。 分 , 是按 劳动 力价 值 取 得 的 工 资 收 入 , 是 按 劳 动 力 资 本 属 性 取 得 一 二 按 劳 分 配 是 社 会 主 义 经 济 中个 人 消 费 品 分 配 的基 本 原 则 , 它集 的按 生 产 要 素 分 配 收 入 。按 生 产 要 素 分配 是 商 品 经 济 社 会 的 客 观 经 中体 现 了社 会 主 义经 济 制 度 的 本 质 。 按 劳 分 配 是 社 会 主 义 的 分配 原 济规律 。 按劳分配和按 生产要 素分配能够结合起来。 单一公有制经济 则, 它是建立在社 会主 义公有制基础上 的一种崭新 的社会主义制度 , 中 , 劳 分 配表 现 为 劳动 力价 值 , 生产 要 素分 配 部 分 应 该 而 一 般 没 按 按 是人类历史发展迄今 为止最进步的分配制度。按 劳分配的本质 要求 有表现 实现形式多样化 的公 有制经济 中, 按劳分配要求将按生产要 是劳动者为社会和集体提供 了一定量的劳动 ,经过各项必要的社 会 素 分 配合 理 量 化 到 劳 动 者 个 人 ; 公 有 制 经 济 中 , 动 者 所 得 包 括 劳 非 劳 扣 除后 , 照 其 本 人 所 提供 的劳 动 数 量 和 质 量 获 得 等 量 消 费 品 。 种 动 力价值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所得 ,其中按 生产要素分配所得一般小 按 这 分 配 方 式确 认 劳 动 者 所 创 造 的产 品 在 作 了 必 要 的 各 项 社 会 扣 除 后 , 于 应 得 数 额 。 还 必须 以各 自付 出 的劳 动 量 作 为基 础 分 配 个 人 消 费 品 。 社 会 主 义社 按 劳 分配 和 按 生 产 要 素 结 合 起 来参 与 分 配 , 这反 映 了我 国 当前 会 的生 产 资 料 公 有 制 ,为 实 现 劳 动 者 个 人 按 劳 分 配 创 造 了决 定 性 条 分 配状 况 , 现 了社 会 主 义初 级 阶段 的 分配 形 式 , 体 现 了小 平 同志 体 也 件 。可 见, 以公有制为主体 的社会 主义社会 , 在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 提出的“ 先富后富 , 同富裕” 共 的思 想本质。 社会 的主要 分配方式。按劳分配体现的经济关系对于社会主义制度 3 按劳分配与按 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具 有十 分重 要 的 意 义 。 在社会 主义初级 阶段 ,必须把按劳分配和按 生产要素 分配结合 2 如何 认识 按 生产 要 素分 配 起 来 。 着 我 国所 有 制 结 构 的调 整 , 有 制 经 济 实现 形 式 的 多样 化 以 随 公 在 社 会 主 义市 场 经 济 条件 下 , 产 要 素 包括 资 本 、 动 力 、 地 、 及 生 产 要 素 市场 的发 展 , 生 产 要 素 分配 将 越 来 越 重 要 。 因此 , 的 生 劳 土 按 党 技 术 和 信 息 等 。 产 要 素 所 有 者 投 入 各 种 生 产 要 素 , 该 取 得 相 应 的 十 五 大 提 出 在按 劳 分配 为主 体 的前 提 下 ,把 按 劳 分配 和 按 生 产 要 素 生 应 收入。 何认识按生产要素分配 , 如 关键 在 于 如 何 把 握 劳 动 价 值 论 与 按 分 配 结 合 起 来 , 是 社 会 主 义 市 场 经济 发展 的 必然 要 求 , 是 分配 理 这 也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按生产要素分配
首先 , 商品是一 个物 品 , 是一个 对人 有用的外 界 客观存 在的物。物的有用性决定于商品体 的属性 , 离开 了商品体就 不存在这种有用性。物的有用性使物成 为使用价值 , 使用价 值只有在 使用 和消 费时 , 才得 以实 现 , 以 , 旦离开 了物 , 所 一
这种有用性就不存在 了。
价值是劳动创造 的 , 这种 劳动 不有用 的具 体劳动 , 但 丽
是一般人类劳动的耗费 , 也就是抽 象劳动 的凝 结。这种…般 人类劳动 , 是没有任何 专长的普 通人的机 体平 均具有 的简单 劳 动力 的耗 费 , 就是 简单劳 动。那么 复杂 劳动 照 -克 也 按 马 思 的说法就 是“ 自乘的或不 如说多倍 的简单劳动 , 因此 , 量 少
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 、 吸收 了资 产阶级 古典经济学 派劳 动创造价值的理论成果 的基 础上 . 立 了系统 、 创 严谨 的劳 动 价值学说 , 它是 马克思 主义资本 主义 理论中剩余价值理 论的 基础 , 它在人类发展史 和经济学 发展史 一 具有崇 高的历史地 匕 位和极其重大的理论价值。
其次 , 品必须 是一个产 品。劳动产品是一 个经 由劳动 商
加工过的 即人为化 了的物 品。它不仅 具有使用价值 , 而且是
形成价值的的实体。具备 了这两个条件 , 一个 物品还不能成 为商品。产品 只有 通过 市 场进 行 交换 , 才能 成 为商 品。所 以, 品是使用 价值 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 商 ( 商品的 两重性是 由劳动的 两重性所决定的 二)
他从资本主义最简单的 因素——商 品开始 , 通过研究 商 品的二重性 , 周密地 研究 了资 本主义 社会 的经济 结构 , 揭露
了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 。
浅析按要素分配与劳动价值论的关系
作者简介 : 张晓刚(94一 ) 男, 17 , 四川 天全人 , 重庆工学院九龙 学院助教。
l 6
维普资讯
将经营管理确定为 生产力水平提高。 目前人类正进行着第三次大 的 后肯定土地和资本的意义一样 , 个 独立 的新 生产要 素 , 是对 当时 历史 条件 的反 也 历史变革 , 电脑” 即“ 正部分代替“ 人脑”人工智能 , 具 扮演 的角 色 愈发重 要 , 类社 会正走 向智 慧经济 时 映 , 有 巨大 的历史 意义 和现实 意义 。 人 代。它甚至把各种生产要素之间的地位更加平等 在今天新的历史条件下 , 学技术 , 科 知识 和信 化了, 各种要素只不过是智慧 手 中的一付棋子而 息一类无形资产和精神方面的要素 , 在社会发展中 已 已。 与此 同时 , 社会 生 产 发展 极不 平 衡 , 生产 过 的作用 越 来 越 大 , 经 上 升 到 生 产 第 一 要 素 的地 在 科 ⑤ 程 中分 工越 来越 细 。一 种 产 品 从开 始 购 买原 料 到 位 。邓小 平关 于“ 学 技 术是 第 一 生 产 力 ” 的科 成 品 , 至要 经过 许多人 的共 同劳 动 。人 们无法 弄 学论 断堪称 对新 的历 史条 件 下 生 产 要 素 的最 精 辟 甚 它所 揭示 的 真理 已是 不 争 的 事实 , 还 会 被 并 清 一种 产 品到底 出 自哪一个人 之手 , 同层次 和不 概括 , 不 同环节 的生 产者 、 理 者 之 间 千差 万 别 , 管 整个 生 产 各 国新世 纪 的发展史 实所 证实 。 过程已经变成一种相互依赖 、 互为前提, 分工协作 科 学技 术是 生 产 力 , 一生 产 力 , 核 心 内容 第 其 必先利其器 。科技人员把他们的科 的统一整体 , 从财产的所有者 , 生产 的最高管理者 在于欲善其事 , 到每一个普通员工 、 每一个环节都不可缺少 , 也无 技 劳动成 果——创 造 发 明 , 聚在 物 化 劳 动 上 ( 凝 这 法 说清 哪一 个 环节 重 要 或 不重 要 。显 然 ,在 这 种 本身 是一 种科技 , “ 一种 应用 性科 技 )体现 为先 进 的 , 条件下, 人们 只要 按 ‘ 劳动 ’ 来分 配消费 品实 际是无 设备 材料 和工艺 , 高 劳 动 生产 率 , 提 压缩 必 要 劳动 法操作 的。③如果不顾这种客观条件而实行这一 时间, ” 延长剩余劳动时间, 也就是在同样 的劳动时 分 配形 式 , 后 只能根 据管理 者 的“ 最 感觉 ” 来评价 劳 间内, 创造剩余产品和剩余价值了。这说明必先利 动者的劳动 , 同时就会大大挫伤资本所有者 、 土地 其器 , 器就是指物化 劳动 , 是创造剩余 产品和剩余 所 有者 的 积 极 性 , 至 会 导 致 资 本 要 素 的 “ 逃 价值的主要源泉和主要力量⑥ , 甚 大 如果物化劳动真的 亡 ” 以致 使诸 如 “ 力 、 位 、 份 ” , 权 地 身 等非 生产 要 素 不创造价值 , 也就是先进的设备 , 材料 和工艺不能 也 挤 入分 配领 域 ,反 客为 主” “ 引致 腐败 和更 大的社 提 高劳动 生产 率 , 造 剩 余 产 品 和科 学 价 值 , 科 创 那 会 不公 。 学技术是生产力 , 第一生产力这个大命题就不能成 我 国现 实 的 生产 力水 平 与 多种 所 有制 结构 证 立 。科学 技术 正 是通 过 物 化 劳 动—— 设 备 材 料 和 明在 经济悬 殊 的情 况下 。在市 场 经 济条 件 下采 取 工艺的改进 , 而体现其生产力和第一生产力的。讲 按 要素 的贡 献 大小 来 分 配 消费 品 正好 适 应 了 当代 物化劳动不仅转移价值, 而且创造价值并不违背劳 社会 发展 的要 求 : 其一 , 按要 素 分 配 可 以使 企业 真 动价值形成唯一源泉的根本原理 。因为“ 物化劳动 正达 到产权 明晰 , 率优先 , 效 公平 竞争 , 充分 调动生 来 自社会 的活 劳动 , 且是 本期 活劳 动” 并 。⑦ 产要 素 的生产 积极性 和创 造性 , 生产 要素之 间达 使 三 、 要素 分配 不违背 劳动 价值 论 按 到最佳组合 ; 其二 , 按要素贡献大小分配具有很强 事实 证 明 , 何 一 种 生产 要 素 , 新 的历 史 条 任 在 的现实操作性 , 它甚至完全可以根据科学的数据来 件 下能够 极大地 推动 社会生 产力 的解 放和 发展 , 就 达 到 消费 品的最 合理 分配 , 避免或 减少 了分配 上人 会不可逆转地加人生产成本 的行列 , 成为生产价值 为主观 因素 , 利 于激 发 各 生产 要 素 的积极 性 ; 有 其 不 可缺少 的组成 部分 。劳动 力 、 土地 、 资本 、 营管 经 三, 按要 素贡 献 分 配 , 减少 或 避 免 了非 生 产要 素 进 理和知识技术都参与 了商品价值 的创造 。不管这 入 分 配领域 , 一定程 度上大 大减 少 了滋生腐败 的 些生产要素与劳动在创造价值中的地位如何变化 , 在 因素 ; 四 , 其 按要 素 贡献 大小 分 配大 大 地 激发 了生 他们从来都是协 同动作 , 相互配合 , 同创造商品 共 产 要素 的主 动性 和积极性 , 少 了生产过 程 中的管 价值。因此按要素分配不仅不违背劳动价值论 , 减 而 理环 节 , 而 减少 了生
劳动价值论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思考
劳动价值论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思考发表时间:2011-07-04T15:34:51.370Z 来源:《魅力中国》2011年4月下供稿作者:王晓云[导读]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完成是在对商品的生产、交换、分配过程的分析中实现的。
王晓云(西北民族大学,甘肃兰州 730030)摘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它的完成是在对商品的生产、交换、分配过程的分析中实现的。
价值创造决定价值分配,不仅分配的内容,分配的形式也如此。
市场经济的分配必然是按生产要素分配。
按生产要素分配,实际上是按生产要素的价格来分配。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价值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中图分类号:B0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4-0011-01一、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基本内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最核心的观点是:人的活劳动,即无差别的人类的一般劳动创造价值。
价值和财富虽有一定联系,却是两个具有不同含义的概念。
价值是抽象劳动所形成的人类的一般劳动的凝结,而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正像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简单说来,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主要包括:(1)商品的二因素及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
生产的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是商品生产的前提条件。
“经济学家们毫无例外的都忽视了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既然商品有二重性——而象斯密、李嘉图等人那样只是单纯地分析劳动,就必然处处都碰到不能解释的现象。
实际上,这就是批判地理解问题的全部秘密”。
可以说,劳动二重性理论是马克思的伟大发现。
马克思从分析资本主义的商品着手,分析并得出商品包括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因素,而商品的二因素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抽象劳动)决定。
其中,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只有商品具备了使用价值,在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社会劳动才能被承认,才能形成价值。
谈按生产要素分配应正确处理的关系
谈按生产要素分配应正确处理的关系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我国分配理论和分配制度的重大突破。
本文在明确个人收分配制度历史沿革的基础上,分析了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基本内涵,并进一步指出要正确处理好按生产要素分配与劳动价值论、按劳分配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的关系。
走出教条式理解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误区,既肯定活劳动的重要作用,又实事求是地承认其它生产要素在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开拓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新领域,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关键词:生产要素按劳分配市场经济十六大明确指出“确定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这是我国分配理论和分配制度的重大突破,准确把握其合理性、科学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历史沿革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演变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一是在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计酬制,在城市给企业下放决定职工工资的自主权,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实行以职务工资为主的结构工资制,使工资同本人的职务、职责和业绩联系起来;二是党的十三大确定的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分配思路,进一步突破了传统的分配格局;三是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国家依法保护法人和居民的一切合法收入和财产,鼓励城乡居民储蓄和投资,允许属于个人的资本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
”第一次明确地规定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四是党的十五大提出在“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同时,要“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
在我们党的正式文件中再次肯定了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的分配理论;五是党的十六大科学地总结了我国经济的巨大变化,明确提出“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对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考释——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和按要素分配的兼容性分析
自然 界 同劳 动一 样 也 是使 用 价 值 ( 而物 质 财 富 就是 由使 用价 值 构 成 的 !) 的源 泉 , 劳动 本身 不过 是 一 种 自然 力 的表 现 , 即人 的劳 动力 的表 现 。” 在 商 品价 值 的 形成 中 , 劳 动要 素 只 能 实现 原 有 价 值转 移 , 非 并
文献 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号 :10 — 3 2. 0 ) 0 0 7 — 3 0 9 2 8 (0 6 1 — 0 0 0 2
随着我 国经 济体 制 市场 化 改 革 的 深入 ,按 劳 分
配 为 主体 、多种 分 配方 式 并存 的分 配 制 度也 得 到 不
献 ” 指 的是 各 种 生产 要 素 对生 产 商 品使 用 价 值 的 贡 . 献. 就非 劳 动要 素而论 , 是指 它 们 创造 新 价 值 的 贡 献 按 要 素分 配 不 等于 承认 一切 生 产要 素都 参 与 价 值 的创 造 。价 值 的创造 和创 造 出来 的价值 如何 分配 , 是两 个 不 同性 质 的问题 价 值 的创 造 所要 回答 的 问 题 是 , , 有 劳 动 什 只 才 是 创 造 价值 的唯一 源 泉 。 资本 、 土地 、 业 家 才 能 企 等生 产 要 素 ,从 生 产使 用 价 值来 说 ,都 是不 可 缺 少 的 .任 何 商 品都 是 使用 价 值 和 价值 这 两 种属 性 的 统
一
断完 善 。从 中共 十 四届 三 中全 会 提 出 :允 许 属 于个 “ 人 的资本 等 生产 要 素参 与 收益 分 配 ” 到 中共 十 六 ,① 大强 调 “ 立 劳动 、 本 、 术 和 管 理 等 生 产要 素 按 确 资 技
贡献参 与分 配 的原则” } 动要 素参与 收入分配 得 。 劳 到肯定 , 而且 比重逐 步增加 。分配是 所有制 的实现 , 我 国 的基本 经 济制 度 决定 了按要 素 分 配 的 必要 性 和 合
按生产要素分配与劳动价值论
按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的关系
论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结合问题摘要: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的实质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制度与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方式的结合,是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具体体现。
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需要面对三个理论问题,即如何认识两者的关系、两者能否结合和如何结合。
按劳分配采取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的形式,是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的衔接点。
在实现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结合中,必须采取市场化分配机制,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体现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原则。
关键词:按劳分配;生产要素;劳动力价值1 如何认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1.1按劳分配准确把握马克思所讲的按劳分配的确切含义是论述上述问题的出发点。
根据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阐述的观点,可以得出按劳分配有几层含义。
第一,按劳分配运用的是等量劳动互换原则,衡量的是抽象劳动,而不是具体劳动。
第二,人们通称的劳动券(证书)起着一般等价物的作用,不能流通,只能由劳动者本人使用。
第三,承认人的劳动存在质和量的差别。
第四,在生产资料劳动者共同占有的基础上,把按劳分配可以简单规定为劳动者领得的消费资料。
在现实生活中,按劳分配表现出三个特点。
第一,从全社会角度看,劳动者的个人劳动应首先加入企业的联合劳动,通过交换,转化为社会劳动,体现为货币衡量的价值。
第二,从企业分配角度看,所取得的价值应做必要的社会扣除,具体分配依据劳动者个人付出的劳动量。
第三,按劳分配直接表现为劳动力价值,间接表现内容即生产资料的个人占有权没有量化,因此可以称之为简单按劳分配。
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经济基本单一的特定历史阶段,实行简单按劳分配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随着多种所有制经济迅速发展,简单按劳分配日益显露出局限性。
1.2按生产要素分配如何认识按生产要素分配,关键在于如何把握劳动价值论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
1.2.1劳动价值论仍然适用于非公有制经济充分发展的商品经济社会,并不因所有制关系改变而改变,也不因分配形式改变而改变。
论按生产要素分配与劳动价值论的关系
论按生产要素分配与劳动价值论的关系一、按生产要素分配与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二、按生产要素分配与劳动价值论的关系三、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合理性问题四、劳动价值论的适用性五、如何进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调节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财富的分配问题也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按照生产要素分配是目前国内外大多数国家对于财富分配的主要方式之一,而劳动价值论则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中的重要基础之一。
那么,在实际操作中,按生产要素分配与劳动价值论之间是否存在关联,以及两者之间如何合理折中的问题,都是我们必须重视的议题。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基础在于生产要素的占有和贡献。
它包括劳动、土地、资本等要素。
而按照生产要素占有的贡献来分配社会财富也得到了现代市场经济的慢慢认可。
可是,这种分配方式是否也涉及到我们所讲的劳动价值论呢?在理论上,劳动价值论主要强调的是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该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依据之一就是哪个生产要素贡献的多,它就应该获得更多的报酬。
因此,按生产要素分配与劳动价值论之间具有一定的关系。
当然,这种关系并不会太过直接。
例如,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劳动者的贡献就十分显著,而在资本密集型产业中,资本的投入就会成为关键。
这些实际情况可能使得以劳动价值论为准则的分配方式不足以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需要。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合理性问题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
一方面,按生产要素进行分配可以相对较为公平,更加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的分配原则。
但另一方面,按照生产要素分配的过程中,可能会导致贫富分化的出现,更加扩大社会的失衡。
因此,在实际操作中,我们需要进行一些必要的调节,使得按生产要素分配更加符合社会公正原则。
劳动价值论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适用性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在理论上,劳动价值论似乎是一种比较完整的分配理论,但实际上它并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需求。
在越来越多的行业和领域中,劳动并不是唯一的生产要素,甚至可能不是决定产品价值因素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是两个不同性质的问题。
生产要素所有权是价值分配的决定因素,用价值分配来否定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是对劳动价值理论认识的退化。
劳动价值论与按生产要素分配并不矛盾,劳动价值论与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导理论与具体分配方式的关系。
关键词:价值创造,生产要素,分配,价值实现
随着中国改革的深入,收入分配结构与方式不断变化,非劳动生产要素收入合理性问题引发了近年来新一轮劳动价值论论战的高潮。
这一论战的实质在于劳动价值论面临着经济学说史上的第三大难题,即如何解释劳动价值一元论与收入分配多元论或非劳动要素收入合理性之间的表面矛盾。
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讨论。
一、我国经济理论界对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问题的争论及意义
当前,我国经济理论界对劳动与劳动价值论的讨论,很大程度上是由价值实现尤其是价值分配过程中的现实问题引起的。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价值实现和价值分配的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特别是在分配领域中,出现了很多新情况和新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劳动价值论与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的讨论中。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致形成以下代表性的观点:
第一种是以苏星教授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上的《劳动价值论一元论》为代表的。
苏星强调要坚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一元论,批评了谷书堂在其主编的《社会主义经济学通论》中把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工资、利息和利润说成是根据劳动、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在价值形成中所作的贡献而给予的相应报酬,并把它确立为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观点,认为这不符合实际,是混淆了社会主义分配原则和非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本质区别。
而且赞成“马克思所说的另一种意义上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只是与价值的实现有关而与价值决定无关。
”的观点。
第二种是谷书堂、柳欣提出的新劳动价值论一元论。
认为传统的劳动价值论一元论已不能解释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决定,需要在其基础上扩大劳动的外延,加入资本、土地等非劳动生产要素及技术变动下的利益关系,扩展劳动这一概念的外延,把使用价值的生产或劳动生产率加进来,把劳动定义为,生产一定量的使用价值所体现或支出的劳动量=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从而推论出“价值与劳动生产率成正比”,而不是成反比的关系。
一旦扩展了劳动这一概念的外延,劳动价值论就能解释更广阔范围的问题。
第三种是何炼成教授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上的《也谈劳动价值论一元论》为代表的。
针对苏、谷之争,他认为两派观点各有偏颇之处。
苏星一派的观点否认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参与价值决定,只有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才创造价值的观点是不符合实际的。
而谷书堂教授提出的“价值与劳动生产率成正比”以及非生产劳动要素也创造价值的观点也是错误的。
他认为,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共同决定价值,反对非劳动生产要素也创造价值的观点,应当是两种含义的生产劳动(物质生产劳动和生产劳务与精神产品的劳动)共同创造价值。
后来,他在《劳动·价值·分配三论新解》一文中谈到非劳动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依据时,认为这些要素虽然不是价值创造和剩余价值的源泉,但却是重要条件,没有它们就不能形成新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第四种有代表性的观点是钱伯海教授1997年在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的《社会劳动价值论》中提出的社会劳动价值论。
他认为,社会劳动创造价值。
社会劳动是指第一、二、三产业劳动的总和。
这一观点是从国民经济新的核算体系的角度来论证的。
钱伯海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并建立了以第三产业为核算范围的国民经济新核算体系,对比传统的物质生产范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变化。
社会劳动创造价值与第三产业理论是同一内容的不同表述。
在国民经济新的核算体系中,第三产业的产值被包括在gdp中,而传统的劳动价值论无法容纳第三产业理论。
认为商品的价值是一定量社会劳动在商品中的凝结,产值是
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产值的基础,产值是价值的归结,没有价值就没有产值。
第三产业既然作为生产部门计算产值,就表明第三产业也创造价值。
并且提出,在实行大分工和大协作的现代社会,一个企业的物化劳动(生产资料)是其他企业活劳动的成果,企业之间相互提供生产资料,进行分工协作,物化劳动起着分工协作的接力棒作用。
因此,从社会看的活劳动创造价值等于从企业看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共同创造价值。
按劳分配原则和按生产要素分配原则是我国经济学界在二十世纪末提出的新观点和新思路,但如何从理论和实践上来说明是近年来经济学界争论的焦点,主要是:“只有劳动创造价值还是所有的生产要素都创造价值?什么劳动创造价值?”。
即价值的源泉问题。
实际上是基于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分配论和基于要素价值论基础上的分配论之争。
对这个问题,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早已做了明确回答:指出“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也就是说,马克思是坚持劳动价值论一元论的,并坚决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三位一体公式。
劳动生产率创造价值的观点,社会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物化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两种含义的生产劳动(物质生产劳动和生产劳务与精神产品的劳动)共同创造价值的观点,都是作者积极探索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以使其能概括经济现实和指导我国经济建设实践,出于高度的历史责任感而得出来的有益成果。
但无实体的价值论和多元化的价值论都很难归入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范畴,也无法阐明符合中国实际的收入分配的基础。
二、劳动价值论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
无论是从劳动价值论出发怀疑甚至否定按生产要素分配,还是为维护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合理性,企图“改造”或否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这两种倾向都不妥。
我们既不能因为马克思曾经批判过“三位一体公式”,就把按生产要素分配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对立起来,进而否定按生产要素分配,也不能因为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就放弃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与按生产要素分配之间的关系,既不是非此即彼的相互替代关系,也不存在有其因、必有其果的直接因果关系。
两者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