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编制考试教育综合知识讲义(一)
2021年中学教师编制考试教育理论综合基础知识全套复习讲义(精华版)
2021年中学教师编制考试教育理论综合基础知识全套复习讲义(精华版)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专题一教育的产生和发展◆考点 1:“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考点 2:教育的概念和品德的活动都称之为教育。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考点 3:学校教育的三要素1.教育者(主导)--学校教师是教育者主体2.受教育者(主体)3.教育影响(中介)--教育内容和教育措施◆考点 4:教育的属性1.教育的本质属性○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2)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3)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4) 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2)历史性(3)相对独立性○辨—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内容和教育观点会不同)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可能超前或者落后)◆考点 5:教育的起源○单※巧记:“本能生利息(西),心源美梦(孟),劳动没(米)懦夫”◆考点 6: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1)具有目的性,但无严密计划。
(2)无等级性(阶级性);(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4)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5)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洽在一起----紧密集合;◆考点 7:古代社会的教育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1)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专门职能。
(2)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3)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4)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基础知识(中小学通用)》复习-核心讲义(教学理论基础)
第2章教学理论基础考点1 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任务1.教学的概念(1)教学的定义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教”与学生积极主动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2)教学的内涵①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教学通过系统知识技能的传授和掌握,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教学与智育是两个相互关联又有区别的概念,智育是教育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活动。
教学不仅要完成智育任务,也要完成其他教育任务,包括增强体质、陶冶品德、培养美感等。
智育的任务主要通过教学来完成,也需要通过课外、校外活动等才能全面实现。
二者之间不能划等号,把教学等同于智育容易对智育途径和教学功能产生片面的认识,从而阻碍全面发挥教学的作用。
②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的活动组成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教学双方在活动中相互作用。
教师的教服务于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
失去任何一方,教学活动便不存在。
③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教学作为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具有多种形态。
它不仅包括课内教学,也包括课外教学;不仅有班级教学,还有小组教学与个别教学;教学不只是教师上课、学生听课,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的课前准备、上课、作业、练习、辅导、评定等都属于教学活动。
2.教学的意义(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教学是解决个体经验和人类社会历史经验之间矛盾的强有力工具之一。
教学,作为一种专门组织起来传递人类知识经验的活动,能简捷地将人类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转化为学生个体的精神财富,使他们在短时间内达到人类认识发展的一般水平。
通过教学,不仅促进个体实现社会化的进程,而且使人类文化一代代继承发展。
因此,教学是社会历史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
(2)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教学的作用直接地、具体地表现在对个体发展的影响:①它使个体的认识突破时空局限及个体直接经验的局限,扩大了他们的认识范围,赢得了认识的速度;②它使个体的身心发展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结合科学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在一个统一的过程中实现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中小学老师招聘教育综合基础知识
第一部分教育学原理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选择题1、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通常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泛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
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
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古今中外对教育解说的共同内涵: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中介)。
3、教育的起源(三种主张):生物起源说(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
法国的利托尔诺、英国的沛西·能)、心理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美国的孟禄)、劳动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劳动。
苏联和中国)。
生物、心理起源说的共同缺陷是都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
4、作为独立存在的社会实践部门的学校教育是出现于奴隶社会。
我国夏朝就有了学校,称为“庠序”,但未证明。
商朝从甲骨文得到证实。
周朝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学校已普建,分为国学(大学和小学)与乡学(塾、庠、序、校四种),主要内容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西汉,汉武帝推行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
隋唐以后实行科举制度,以儒家经典为考试内容。
宋代以后,“四书”(大学、孟子、中庸、论语)“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成为教材。
5、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教育的非独立性,教育的原始性,教育的平等性、普及性)、古代教育(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教育。
西方有培养军人的斯巴达教育、“身心既美且善”公民的古代雅典教育。
欧洲封社,教育内容是以文法、修辞、辩证法的“三科”与以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的“四学”合称“七艺”。
中世纪有僧侣教育、骑士教育、世俗教育。
古代教育的特点:①教育从社会生活特别是生产劳动中分离出来,但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命题热点1.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2.教育目的的概念及确立的依据。
3.小学教育的目的及发展的目标。
考点精讲第一节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发展离不开教育事业的振兴。
小学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和个人的终身发展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小学教育的成功与否,小学生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全体国民的素质和发展水平,影响到国家的前途与命运。
无论是国家领导人、高级专门人才,还是普通的劳动工人,都是从小学开始培养的。
小学教育是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初级阶段,在整个义务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一、小学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小学教育的发展是整个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大事,对于社会发展来说具有奠基性的作用。
小学教育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的发展、国民素质的高低、社会的进步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十分紧密。
小学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重要的基础地位,只有小学教育得到普及和提高,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才能得到发展和提高。
(一)教育要满足社会的物质文明建设的需求随着我国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物质文明建设对人们的科学知识水平和智力、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生产需要劳动者拥有越来越高的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劳动者越来越智能化。
科学技术上的竞争,也是教育上的竞争。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高速发展也带来了知识更新和淘汰的速度加快,每个劳动者只有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教育作为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在现代物质生产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把可能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同时,教育不仅培养了社会生产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而且培养了各行各业有文化、技术熟练的劳动者。
由于小学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普及和提高小学教育的水平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基础的基础。
因此,小学教育办得好与坏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劳动力的发展水平和素质,小学教育重要的基础性地位不能忽视。
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全面复习资料
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全面复习资料第一部分教育学原理1、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2、教育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的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3、教育活动基本要素的相互关系(1)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作用(2)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以一定的教育影响为中介4、教育的起源: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教育的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共同缺陷是都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否认了教育是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5、教育起源于劳动(1)首先,人类教育是伴随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推动人类教育起源的直接动因是劳动过程中人们传递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实际社会需要(2)其次,教育也起源于人的自身发展的需要因此,教育的起源一方面与其他社会现象有共同之处,即随人类社会的出现而出现,出于人类谋求社会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有其自身的独有特质,即教育也起源于个体发展的需要,是人的社会需要和人和自身发展需要的辩证我们要注意(1)经济上,由于铁制工具的使用,奴隶制社会的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2)政治上,在体脑分工的基础上,社会出现了阶级和国家(3)文化上,到了奴隶制社会,人类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且其中不少已经在漫长的岁月中系统化、抽象化,形成了分门类的知识和学问,如天文、地理、水文、医学、数学、建筑等。
8、原始社会的教育的特点:(1)教育的非独立性(2)教育的原始性(3)教育的平等性、普及性9、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古代教育)的特点:(1)教育已经从社会生活特别是生产劳动中分离出来,但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学校轻视体力劳动,鄙视体力劳动者,轻视生产知识的传授(2)学校教育为奴隶主阶级和地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等级性,学校成了统治阶级培养统治人才的场所(3)基本的教育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教育过程是一种灌输和被动接受的过程10、现代教育是以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和机器大工业为标志的现代社会教育11、现代教育的主要特点:(1)教育同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2)教育的日趋普及性和多样性(3)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20世纪中叶以来,教育又不断出现新的特征:教育逐渐走向民主化,教育的服务性、可选择性、公平性和公正性成为学校改革的基本价值诉求12、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从大量的教育现象和问题中,总结出教育规律,从而指导我们的教育实践。
广东省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教育学部分第一章
广东省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公共知识)(中小学通用)——教育学部分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教育的概念:广义的教育,泛指凡是能增长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
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过程。
●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进行的培养人的活动,或者说是培养人的过程。
教育活动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活动的统一,其中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要促进受教育者身心的发展。
●教育的构成要素:1.教育者:广义的教育者包括一切对他人的态度、知识、技能及思想品德产生影响的人或事物。
狭义的教育者指从事教育活动的人,是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个体个性化活动的人。
2.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指在教育活动中学习、接受教育的人,是教育的对象,它既包括在学校中学习的儿童、青少年,又包括接受成人教育的学生。
3.教育措施:教育措施主要包括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三要素之间的关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是教育活动过程中最主要的关系和矛盾,二者互为主客体。
在教的过程中,教育者是主体,受教育者是客体;在学的过程中,受教育者是活动的主体。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有共同的活动对象——教育内容,二者还有共同的活动目的——受教育者素质的全面发展。
●教育的起源及其发展:1.教育的神话起源说:这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观点。
【这种观点认为,与其他事物一样,教育都是由人格化的神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错误的,非科学的)2.教育的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利托尔诺与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
是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关于教育起源的学说。
【利托尔诺在其教育著作《各人种的教育演化》一书中认为,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存在与人类社会之外,甚至存在与动物界。
中小学教师招聘《教育综合知识》完整笔记及复习重点(附答案)
中小学教师招聘《教育综合知识》完整笔记及复习重点(附答案)中小学教师招聘《教育综合知识》完整笔记及复习重点(附答案)教育综合知识是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中的一门重要科目,涵盖了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律法规等多个子领域。
准备这门科目的复习,不仅需要系统学习相关知识,更需要掌握复习的重点和方法。
本文将为广大教师招聘考试的考生提供一份完整的《教育综合知识》笔记及复习重点,并附上答案,以供参考。
一、教育学1. 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事实、规律及其本质的学问,是一门社会科学。
- 教育学可分为普通教育学、特殊教育学、成人教育学等。
2. 教育学的基本原理- 教育目的性原理: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有意识地影响和培养学生的过程。
- 教育因材施教原理:教育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来因材施教,关注个性化发展。
- 教育综合原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全面、协调地发展学生的智育、德育、体育和美育。
3. 教育学的经典理论- 行为主义教育学:通过刺激与反应的机制来达到教育目的。
- 认知发展理论:强调学生主动构建知识,通过适应与认知冲突来促进认知发展。
- 社会文化理论:学习是社会交往和文化传承的结果。
二、心理学1. 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的科学,主要分为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
2. 发展心理学- 格罗斯发展阶段理论:按照年龄和发展任务将人的发展分为不同阶段,如婴幼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等。
- 自我认同理论:青少年期的主要心理发展任务是形成独立自主的自我认同。
3. 认知心理学- 儿童思维发展理论: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发展经历了感知运动期、前操作期和具体操作期等阶段。
- 元认知能力:指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和控制进行监控和调节的能力。
4. 教育心理学- 学习理论:包括经典条件作用、操作条件作用、观察学习等。
- 多元智能理论:加德纳提出了智能多元化的理论,包括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等。
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基础知识
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基础知识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第一部分客观题1.我国有学校教育形态是在( B )A.原始社会B.夏代C.汉代D.唐代2.科学形态的教育学标志是( )A.学论B.理想国C.大教学论D.普通教育学3.从教育有史以来( A )以外,教育都具有阶级性的特征A.原始教育B.西周教育C.近代教育D.现代教育4.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主要是由( D )因素决定的A.政治B.经济C.文化D.人口5.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对整个教育活动起指导性作用的是( )A.教育内容B.教育方法C.教育目的D.教育组织形式6.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 D )A.学习能力B.应用能力C.操作能力D.创新能力7.《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说明教师的工作具有(B )特点A.教育性B.长期性C.示范性D.创造性8.教师与学生交往的主要渠道是( B )A.课外活动B.课堂教学C.班级活动D.郊游活动9.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学制是( A )A.壬戌学制冶B.壬子癸丑学制冶C.癸卯学制冶D.壬寅学制冶10.教学心理学的任务是用( )对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出有科学依据的回答A.问卷调查法B.实证研究法C.文献研究法D.理论分析法11.( )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是目前发展心理学界最具权威的理论观点之一A.皮亚杰B.柯尔伯格C.维果茨基D.埃里克森12.( )学习和教学观深刻影响了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与程序教学运动、学科结构运动成为20世纪三大教学运动.A.实用主义B.人本主义C.建构主义D.马克思主义13.英国心理学家艾萨克根据内倾-外倾和稳定-不稳定两个维度对人的()加以区分A.性格B.品格C.思维D.智力14.《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说的是(B )的重要性。
A.遗传B.环境C.改变D.学习15.影响学生学习动机差异的关键因素是(D )A.教学水平B.教学方法C.自我意识D.智力水平16.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教学应用是()教学。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基础知识(中小学通用)》复习-核心讲义(知识的学习)
第6章知识的学习考点1 知识学习概述1.知识的类型(1)概述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2)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由于反映活动的深度不同,知识可分为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
①感性知识:是对活动的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可分为感知和表象两种水平。
感知是人脑对当前所从事的活动的对象的反映;表象是人脑对从前感知过但当时不在眼前的活动的反映。
②理性知识:反映的是活动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包括概念和命题两种形式。
概念反映的是活动的本质属性及其各属性之间的本质联系;命题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规则、原理、原则,它表示的是概念之间的关系,反映的是不同对象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内在规律。
(3)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根据知识的不同表述形式,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J.R.Anderson)将知识划分为两类: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①陈述性知识:也称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描述的知识。
这类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
目前学校教学传授的主要是这类知识。
②程序性知识:也称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
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包括一系列具体操作程序。
2.知识学习的类型(1)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可以分为:①符号学习: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符号本身代表什么。
②概念学习: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实质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
③命题学习:指学习由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即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
(2)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根据新知识与个体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的学习可以分为:①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
中学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汇总1
中学老师聘请考试教化理论综合知识汇总1.《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师法》1993年10月31日通过,1994年1月1日起施行。
2.1995年9月1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化法》的颁布和实施。
3.教化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教化的基本特征。
4.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课堂教学。
5.中国采纳班级组织形式,最早的雏形始于1862年清政府开办的京师同文馆。
6.组织和培育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
7.创建性与智力之间是一种非线性相关关系。
8.创设问题情境的理论基础是成就动机理论。
9.德育的核心或基础是道德教化。
10.民主同等是现代师生伦理关系的核心要求。
11.组织和培育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
12.由从前影响所形成的往往不被意识到的一种倾向性或心理打算状态叫心理定势。
13.一份教案的核心是设计教学进程。
14.前摄抑制是指前面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面学习材料的干扰。
15.学制是国民教化制度的核心。
16.老师教化观的核心是学生观。
17.操作仿照即实际再现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
18.对解决问题起到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做原型。
19.正规教化的主要标记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化制度,又称制度化教化。
20.教化目的是教化活动的核心部分。
(××区普岗老师招考2015年考点)21.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
22.学校文化的核心是校园文化,校园文化的核心是精神文化,即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
23.老师职业道德在全社会道德体系中处于核心和主干地位。
24.智力的核心是思维力(抽象逻辑思维实力),创建力是智力的高级表现形式。
25.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须要做到:①协作运用正例和反例;②正确运用变式;③科学地进行比较;④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26.我国正式颁布《义务教化法》的时间是1986年,该法2006年修订。
27.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个体从诞生至儿童期结束,其认知发展要经过四个时期: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②前运算阶段(2~7岁);③具体运算阶段(7~11, 12岁);④形式运算阶段(11, 12~14, 15岁)28.学生的学习特点有:①独特性;②稳定性;③发展性;④敏捷性。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基础知识(中小学通用)》复习-核心讲义(班主任工作概述)
第1章班主任工作概述考点1 班主任工作概述1.班主任的历史与作用(1)班主任的历史①班主任是指全面负责一个教学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与生活等工作的教师。
②班主任产生于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产生于17世纪,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发表的《大教学论》奠定了班级授课制的理论基础。
此后,经过许多教育家的努力,班级授课制逐渐为人们普遍接受,我国1862年在北京的京师同文馆首先采用这一形式。
20世纪初,废科举、兴学堂后,全国普遍采用班级授课制。
③在中国,班主任产生于20世纪初期1904年,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中规定,小学各学级设置本科正教员一人,“通教各科目”,“任教授学生之功课,且掌所属之职务”。
由一个教师负责担任一个学级的全部学科或主要科目的教学制度称级任制。
负责一个学级全部或主要科目的教学工作和组织管理工作的教师称级任教师。
④1932年民国时期,规定中学实行级任制,1938年中学的级任制改为导师制,负责班级组织教育工作的教师称级任导师(相当于班主任)。
⑤30年代的老解放区,在共产党办的小学、中学、师范学校和抗日军政大学等,每个班级中都设有班主任。
全国解放后,继承老解放区传统,吸取前苏联教育经验,在小学里一律设班主任。
(2)班主任的作用①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每个人都属于一个群体,几十个学生分在一个班里就形成了一个学生群体。
通过班主任的努力,全班学生逐步从松散群体发展成一个健全的班集体。
班主任在学生个体的发展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必须对全班学生的情况十分了解,在德、智、体等方面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素质。
②班主任是校长、教导主任的有力助手班主任受校长聘任、委托负责组织班集体,一方面班主任执行和落实校长对学生的教育工作目标,另一方面班主任要将班级情况随时反馈给校长,为他们正确决策提供依据。
③班主任是各任课老师的协调者一个教学班总是有几个教师任教。
由于各人的思想观念、学术修养、个性教育方法等不同,加上学科性质的差异,往往会导致各执一端的情况。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基础知识(中小学通用)》复习-核心讲义(教师职业与教师专业发展)
第2章教师职业与教师专业发展考点1 教师职业的性质一、教师职业概述1.教师的含义“教师”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1)广义的教师,泛指传授知识、经验的人。
(2)狭义的教师,是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在学校中向学生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体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
2.教师劳动的特性(1)社会性和责任性教师职业劳动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人才,把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培养成为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基本劳动技能和高尚总想品德的劳动者,是一种同人类社会文明紧密相关的具有社会性和高度责任感的劳动。
教师的劳动首先要根据人类社会发展的要求,根据各个社会统治阶级的意志和标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的传授,进行思想道德和灵魂的塑造,将他们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2)复杂性和艰巨性教师劳动的任务是教书育人,即将人类社会积累的精神财富,包括文化知识、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以及思想理论,道德规范等加以吸收和总结,然后有计划、有层次地传授给学生,使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能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接替老一辈的事业,并不断地创新发展,推动人类社会前进。
(3)示范性和严格性教师的劳动对象是有思想、有意识、有感情、有个性的青少年。
教师要把他们培养成为合格的劳动者,决定了教师在劳动过程中的语言、讲授、板书、仪表、行为、举止等,都要有示范的意义。
学生模仿力强,可塑性大,教师是一个活的形象,不断地为学生做示范。
(4)规范性和创造性教师的劳动以传递知识为主要手段,而知识的传递过程具有较强的规范性。
因教育对象的多样性、发展性和变化性,教师的劳动不可能有固定不变的方法和模式可以直接去套用,只能从教育的目的和学生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学生的未来,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
(5)持久性教师劳动的成果不像其他劳动,可以立竿见影,它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具有一定的持久性。
2021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基础知识》重点复习资料(完整版)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重点复习资料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一)教育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的涵义(掌握)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以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的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发展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朝着社会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2教育的构成要素(掌握)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发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
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在教育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
特点目的性和专业性。
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的责任、以一定方式接受教育影响的人。
特点有发展性和不成熟性、可塑性和可教性、能动性和主动性。
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并把他们联系起来的纽带,主要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
三要素的关系:在三要素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关系和矛盾3教育的属性本质属性: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
社会属性: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存在,就存在教育);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或者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4教育的起源与发展教育的起源说有三种观点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最明显的错误就是把动物的本能等同于教育,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心理起源说:孟禄,把教育看成简单的模仿,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性劳动起源说: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指导下形成的,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实践之中。
劳动为教育提供了客观需要和现实条件教育的发展阶段原始社会教育:(1)没有阶级性(2)传递生产经验(3)在生产生活实践中进行古代教育:包括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奴隶社会教育)我国4000多年前的夏朝已有了名叫“庠”、“序”、“校”的施教机构,(封建社会教育)到了殷商和西周又有“学”、“瞽宗”、“辟雍”、“泮宫”等。
安徽省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教育学》知识点逐章逐节梳理(精华)
安徽省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教育学》知识点逐章逐节梳理(精华版)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1、狭义的教育是指以__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__。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学校教育)2、教育随着__的产生而产生,随着__的发展而发展。
(人类,社会)3、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__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__。
以制度化教育为参照,之前的非正式、非正规教育都可归为__,而之后的非正式、非正规化教育都归为__。
因此,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__,到__再到__的过程。
(学校系统,制度化教育,前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前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4、定型的教育组织形式包括了古代的__、近代的__。
(前学校与前社会教育机构,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5、__的形成,即意味着教育制度化的形成。
(学校教育系统)6、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__,也就是指____。
(正规教育,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7、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__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
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__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__学制)以及__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__学制)。
(清朝末年,1902,壬寅,1903,癸卯)8、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__。
”提出__的理想正是非制度化教育的重要体现。
(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构建学习化社会)9、__世纪末,欧美一些国家开始实行初等义务教育并逐步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19)10、普通教育主要以__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职业教育是以__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升学,就业)11、二战后,综合中学的比例逐渐增加,出现了普通教育__化、职业中学__化的趋势。
(职业,普通)1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教育综合知识》复习详细知识点讲解学习
《教育综合知识》复习详细知识点安徽省中小学教师统一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复习详细知识点一、教育学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木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况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
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盂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完整word)中小学教师招考教综知识点,文档
2021 教综知识点整理一、教师声威的成立1.培养优秀的道德质量;2.培养优秀的认知能力和个性特色;3.侧重优秀仪表、风范和行为习惯的养成;4.给学生以优秀的第一印象;5.做学生的知己、朋友。
二、教师声威的保护1.教师要有坦荡的胸围和脚扎实地的态度;2.教师要正确认识并合理运用自己的声威;3.教师要言行符合,做学生的典范;4.教师要有不断进步的敬业精神。
三、教师的专业涵养1.职业道德涵养:〔 1〕对待事业: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2〕对待学生:热爱学生;〔 3〕对待集体:团结协作;〔 4〕对待自己:为人师表。
2.知识涵养:〔1 〕政治理论涵养;〔 2〕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本体性知识〕;〔 3〕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4〕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条件性知识〕;〔5〕丰富的实践知识。
3.能力涵养:〔 1〕语言表达能力;〔 2〕组织管理能力;〔 3〕组织教育和授课的能力;〔 4〕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的能力〔较高的教育机智〕。
4.职业心理健康:〔1〕崇敬的师德;〔2〕欢喜的感情;〔3〕优秀的人际关系;〔4〕健康的人格。
四、如何成立优秀的师生关系?教师方面:1.认识和研究学生;2.成立正确的学生观;3.敬爱、热爱学生,同样公正对待学生;4.正确办理师生矛盾;5.弘扬教育民主;6.提升教师自己素质;7.提升法制意识,保护学生合法权益;8.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9.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学生方面:1.正确认识自己;2.正确认识教师。
环境方面: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保证校园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完满性和贞洁性;2.加强学风教育,促进优秀学风养成,使学生在一个优秀的气氛下健康地学习。
五、优秀的师生关系有何意义?1.是教育授课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2.是成立友善校园的基础;3.是授课相长的催化剂;4.能够满足学生多种需要;5.有助于教师成立声威;6.有助于师生心理健康睁开。
六、教师职业道德标准的内容1.爱国守纪〔根本要求〕:〔 1〕全面贯彻国家教育目标;〔 2〕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益;〔 3〕不得有违犯党和国家教育目标政策的言行。
河南省教师招聘考试《中学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核心讲义-新课程改革第一章至第四章【圣才出品】
河南省教师招聘考试《中学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核心讲义-新课程改革第一章至第四章【圣才出品】新课程改革第1章新课程改革概述考点1课程的基本概念一、课程概述1.传统课程概念(1)现行课程体系的根本问题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多年来一直被基础知识与技能所主宰、为升学考试所左右,这一状况表明,我国的课程价值观已出现问题。
这是现行课程体系存在的根本问题。
(2)教育的基本价值教育有两种基本价值:①促进人的发展,这是教育的内在价值、根本价值;②承担社会所赋予的人才选拔功能,这是教育的外在价值、工具价值。
(3)“应试教育”背景下的课程“应试教育”不只是教授一套应对考试的做法,它在本质上是一种扭曲了的教育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在我国现行课程体系中占主导地位。
这种背景下,在人们心目中:课程等于教材(教学内容),即知识;把教材作为静态的知识来传授,不是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生成知识。
在被动地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大多缺乏学习兴趣,没有了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学变成为考而教、为考而学的机械练习过程,或者说课程在“应试教育”的视野中变成了学生获得考试成功的手段。
2.新课程概念(1)概述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确立了体现时代精神的新的课程观,力图根治现行课程体系的弊端,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课程体系,实现课程概念的重建。
(2)课程的内涵课程对于教师来说,是为了实现培养目标,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所有内容和活动的过程。
广义地说,教师在学生面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课程。
①《课程标准》是教师施加影响的依据;②教材是所影响内容的主要表现形式,自身的素质和生活经验是发挥影响的基础,现实生活、时代要求、学生、教师、家长都是取之不尽的课程资源;③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是施加影响的主要途径;④课堂是施加影响的主要渠道,校园、家庭和社区也是对学生产生影响的重要场所;⑤广播电视、互联网、报刊杂志、游戏、运动和朋友都是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有效渠道。
3.课程要素(1)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预先确定的要求学生通过某门课程的学习所应达到的学习结果,也可以说是预先确定的要求学生通过某门课程的学习而在相关素质或特征方面所应发生的变化。
安徽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详细知识点
安徽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详细知识点(珍藏复习版)一、教育学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木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着。
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况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
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着。
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着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盂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概述
(一)教育的概念
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狭义: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二)“教育”的词源
在我国,“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东汉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
(三)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所谓要素是指构成事物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因素。
认识教育的基本要素是认识教育内部结构的基础。
教育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
1.教育者
教育者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人。
广义的教育者指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身心发展方面起到影响作用的人,如家庭中的父母、单位同事等。
但是从学校教育产生以后,教育者主要是指学校中的教师和其他教育人员。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和实施者,也是学生的主要影响者和引导者。
作为以培养人为目的的教育活动,离不开教育者。
2.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接受影响和从事学习活动的人,既包括在学校中学习的儿童、青少年,也包括在各种教育活动中学习的成年人。
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教育活动顺利有效地进行,有赖于受教育者的积极参与。
3.教育影响
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和学习者相互作用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教育影响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措施等方面。
(1)教育内容:是教育者根据教育目的,经过选择和加工,用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
因此,要挑选那些符合教育目的、最有价值和适合受教育身心发展水平的影响物作为教育内容。
(2)教育措施:是教育活动中所采取的方式和方法,既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教和学的方式方法,如讲、读、讨论等,也包括开展教育活动时所运用的一切物质手段,如教具、实验药品和仪器等。
从以上我们对教育活动构成要素及其作用的分析中可以看到,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是展开教育活动必不可少的,这三者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实践活动的系统。
教育者是主导性的因素,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因此,教育是由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系统,是三个基本要素的有
(四)教育的属性
教育的属性包括教育的本质属性与社会属性。
教育的本质属性即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指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永恒性
教育是新生一代的成长和社会生活的延续与发展不可缺少的手段,为一切人和一切社会所必需,与人类社会共始终,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范畴。
2.阶级性
教育的阶级性强调一定的教育反映一定的阶级的要求并为它服务。
在阶级社会中,教育具有阶级性,但阶级性并不是教育所独有的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特征。
阶级性只是在阶级社会中教育的一种属性,并非教育所特有的质的规定性。
3.历史性
教育同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与统治阶级制度密切相关,并随之变化发展。
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目的、性质和内容各不相同。
4.继承性
继承性是指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前赴后继,后一时期的教育是对前一时期教育的继承与发展。
5.长期性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教育的长期性是指无论从一个教育活动的完成,还是一个个体的教育生长,其时间周期都比较长。
6.生产性
生产性是指教育从来就是生产活动,它跟其他生产活动相比,在对象、过程与结果等方面有自己的特殊性。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7.民族性
民族性是指教育活动都是在具体的民族或国家中进行的,无论是思想和制度,还是在内容与方法手段等方面,都体现出民族的特征,尤其表现在运用民族语言教学、传递民族文化等方面。
8.相对独立性
教育受一定的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但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亦有其自身的规律,具有相对独立性。
此外,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还表现在,特定的教育形态不一定跟其所处的社会形态保持同步,而是存在超前或滞后的现象。
(五)教育的功能
教育功能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
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教育功能可按照下面三种方式分类:
1.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教育的个体功能指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它由教育活动的内部结构特征所决定,发生于教育活动内部,也称为教育的本体功能。
教育的社会功能指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教育作为社会结构的子系统,通过对人的培养进而影响社会的生存与发展。
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教育的本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是教育的派生功能。
2.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可分为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
教育的正向功能指教育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教育的育人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等往往是指教育正面的、积极的功能。
负向功能指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
教育的负向功能是由于教育与
政治、经济发展不适应,教育内部结构不合理等因素,使教育在不同程度上对人和社会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
3.按教育功能作用呈现的形式,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显性功能指教育活动依照教育目的,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相吻合的结果,如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等,就是显性教育功能的表现。
隐性功能指伴随显性教育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性的功能。
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的区分是相对的,一旦隐性的潜在功能被有意识地开发、利用,就可以转变成显性教育功能。
......
更多资料,可添加老师联系方式,免费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