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饼充饥的成语故事及解析

合集下载

画饼充饥成语故事

画饼充饥成语故事

画饼充饥成语故事在古代,有一个国家遭遇了连年的干旱,百姓们生活困苦,饥饿难耐。

国王听闻百姓的苦难,便召集了大臣们商讨对策。

大臣们纷纷建议出兵抢夺他国的粮食,或者向邻国求援。

然而,国王却深知这样做只会引发战争,百姓们将会更加痛苦。

于是,国王决定找寻一种更加明智的解决方案。

国王在朝廷上宣布,愿意奖赏那个能够给出明智解决方案的人。

这时,一个叫做张三的普通百姓站了出来,他说,“国王陛下,臣有一计,或许能够解决百姓们的饥饿之苦。

”国王听了,便让张三说出他的计策。

张三说,“臣有一计,不知国王是否肯试一试?”国王点头示意他继续。

张三说,“臣听闻有一种名为‘画饼充饥’的成语,意思是用幻想来填饱肚子。

臣想请国王陛下允许臣在城中张贴悬赏,招募有画技的人,让他们在城中的墙壁上画出各种美味的食物图案,让百姓们看到后,或许能够缓解他们的饥饿之感。

”。

国王听后,觉得这个计策非常奇特,便同意了张三的提议。

于是,城中张贴了悬赏,很快就有许多有画技的人前来应征。

他们在城墙上画出了各种美味的食物图案,有烤鸭、糕点、糖果等等,栩栩如生,让人垂涎欲滴。

当百姓们看到这些美食图案时,他们都感到非常惊讶和满足,仿佛嗅到了真实的美食的香味。

他们纷纷驻足观看,心情变得愉悦起来。

虽然他们的肚子依然饥饿,但至少在心灵上得到了一些慰藉。

他们开始相互交谈,分享着对这些美食的向往和美好的幻想,慢慢地,整个城市充满了欢声笑语。

国王得知了这个情况后,感到非常欣慰。

他决定再次召集大臣们商讨解决方案。

大臣们议定,国王应当尽快派人到周边国家购买粮食,以解决百姓们的实际问题。

同时,也应当继续在城中张贴美食图案,让百姓们心情愉悦,不至于陷入绝望之中。

最终,国王的这一决策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百姓们在国王的帮助下,渡过了难关,城市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繁荣与安宁。

故事结束了,画饼充饥的成语也得到了生动的诠释。

它告诉我们,有时候,虽然幻想并不能填饱肚子,但它却能够给予人们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持。

成语典故之画饼充饥

成语典故之画饼充饥

成语典故之画饼充饥三国时期,魏国有一位品行端正、德才兼备的官员,名叫卢毓(yù)。

他出身书香门第,博学多才,在朝中备受尊敬,并逐步担任了重要职务。

卢毓为人正直公正,深受魏国皇帝的信任,在国家治理和人才选拔方面展现了卓越的能力。

在当时的魏国,国家正处于巩固政权、扩展领土的关键时期,急需大批真正有才能的官员为国效力。

然而,朝中推荐的许多官员大多是有名气但无实际才干的人。

虽然他们名声在外,但在处理国家事务时却缺乏足够的能力。

这种现象引发了皇帝的担忧,因为国家的未来必须依赖于那些既有智慧又有行动力的人,而非靠空有其名的人占据重要岗位。

一次宫廷的重大人才选拔活动中,众官员纷纷向皇帝推荐了许多在社会上声名显赫的人。

面对这些推荐,魏国皇帝心生疑虑,他并不满足于只看名声的表面,而是渴望能挑选到真正有能力的人。

于是,皇帝决定找卢毓来帮助他把关,进行人才的筛选。

面对众多被推荐的名人,皇帝对这些虚有其名的人提出了批评。

他对卢毓说:“我不需要那些只是有名声,而没有真才实学的人。

名声就像画在墙上的饼,虽然看起来美好,却不能真正用来充饥。

”这一比喻生动地表达了皇帝对空名无实之人的不满。

画出的饼虽然逼真,却终究无法满足人的饥饿,就如同虚名不能帮助国家解决实际问题。

这个形象的比喻不仅点出了皇帝的见解,也为后世留下了“画饼充饥”这个成语,最初用来形容那些只靠名声、没有实际才干的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意义逐渐延展,成为了对那些沉迷于不切实际的幻想和计划,而不采取行动的人的一种批评。

卢毓深知,仅靠名声不足以让国家强盛,必须找到真正具备才能、能为国家做出实际贡献的人。

因此,他向皇帝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建议:选拔人才不仅要依靠推荐,还需要通过实际的考核,结合他们的表现和能力,做出公正的任命。

这个建议深得皇帝的赞同。

为了确保选人不再流于形式,皇帝采纳了卢毓的建议,规定以后每次选拔人才时,除了要考察他们的名声外,更要通过实际的考试来判断他们的真才实学。

关于吃的成语故事

关于吃的成语故事

关于吃的成语故事肚子饿了,就不再挑拣什么东西,不管什么都吃。

比喻需要急迫,顾不得选择。

以下内容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关于吃的成语故事,欢迎参考!关于吃的成语故事一画饼充饥:注释:三国时期,有一个人叫卢毓,在魏国做官,由于他为魏文帝曹丕出了许多好主意,因此,受到朝廷器重,升为侍中、中书郎。

有一次,魏文帝对卢毓说:”国家能不能得到有才能的人,关键就在你了。

选拔人才,不要取那些有名声的,名气不过是在地上画一个饼,不能吃的。

” 卢毓回答说:”靠名声是不可能衡量才能的人,但是,可以发现一般的人才。

由于修养高,行为好,而有名的,是不应该厌恶他们。

我以为主要的是对他们进行考核,看他们是否真有才学。

现在废除了考试法,全靠名誉提升或降职,所以真伪难辩,虚实混淆。

” 魏文帝采纳了卢毓的意见,下令制定考试法。

关于吃的成语故事二饥不择食解释:肚子饿了,就不再挑拣什么东西,不管什么都吃。

比喻需要急迫,顾不得选择。

成语故事宋·释普济《五灯会元·丹霞天然禅师》:邓州丹霞天然禅师,不知何许人也。

初习儒学。

将入长安应举。

方宿于逆旅。

忽梦白光满室。

占者曰:”解空之祥也。

”偶一禅客问曰:”仁者何往。

”曰:”选官去。

”禅客曰:”选官何如选佛。

”曰:”选佛当往何所。

”禅客曰:”今江西马大师出世。

是选佛之场,仁者可往。

”遂直造江西。

才见马大师,以手托幞头额。

马顾视良久曰:”南岳石头是汝师也。

”遽抵南岳,还以前意投之。

石头曰:”著槽厂去。

”师礼谢入行者房。

随次执爨役凡三年。

忽一日石头告众曰:”来日铲佛殿前草。

”至来日,大众诸童行各备锹镬铲草。

独师以盆盛水净头。

于和尚前胡跪。

石头见而笑之,便与剃发。

又为说戒法,师乃掩耳而出。

便往江西,再谒马师。

未参礼,便入僧堂内。

骑圣僧颈而座。

时大众惊愕,遽报马师。

马躬入堂视之曰:”我子天然。

”师即下地礼拜曰:”谢师赐法号。

”因名天然。

马师问:”従什么处来。

”师云:”石头。

”马云:”石头路滑,还弛倒汝么。

画饼充饥典故及造句

画饼充饥典故及造句

画饼充饥典故及造句导读:画饼充饥的典故:曹操的孙子曹睿当上皇帝后急于找一个“中书郎”,让大臣卢毓推荐一个真有本事的人,并告诫他推荐人才不能只看名声,名声就像画在地上的一张饼,饥饿时不能吃。

卢毓经过仔细挑选为曹睿选中中书郎。

【出处】选举莫取有名,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

《三国志·魏志·卢毓传》【解释】画个饼来解除饥饿。

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

【用法】作主语、谓语、宾语;指用空想来安慰【近义词】望梅止渴、无济于事【反义词】名副其实【灯谜】饼干图画饼充饥造句:1) 成语"画饼充饥"就来自于皇帝所说的话。

2) 画饼充饥无法解决问题,让我们立即行动吧!3) 鸾拆书看了,虽然不曾定个来期,也当画饼充饥,望梅止渴。

4) 尽管画饼充饥,所有人还得装出一副垂涎欲滴的模样。

5) 望梅止渴画饼充饥谁都会,昆仑弟子画了一个饼,其他的让各个散人各自发挥了。

6) 看这小子的样子还真无意中做了望梅止渴画饼充饥的作用,并达到了一定的效果。

7) 看罢,这个男人居然在为她画饼充饥。

8) 要改成画饼,画饼充饥啊!老大就是老大啊!9) 杨潇心想,虽然不能吃,心中想想,也强如画饼充饥。

10) 一阵的画饼充饥,吴望感觉全身都有了力量,不断的朝前面冲去,脚下的落步声,应和着肚子里面的唧咕声,在静静的山洞中,响得很远。

11) 件件桩桩皆有证,到归齐,画饼充饥竟落空!此事叫我如何办?就是神仙也不能。

12) 无论才能知识多么卓著,如果缺乏热情,则无异纸上画饼充饥,无补于事。

13) 他是个讲究实际的人,像这种画饼充饥的做法,对他来说是无济于事的。

14) 你那样做不过是画饼充饥,实际上于事无补。

15) 望梅止渴,画饼充饥,这都是权宜之计。

16) 对那种不讲实际、画饼充饥的.想法,我们必须反对。

17) 无论才华、知识多么卓着,要是缺乏热情,则无异纸上画饼充饥,无补于事。

18) 这种做法无异于指天射鱼,画饼充饥,丝毫不能解决问题。

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画饼充饥

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画饼充饥

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画饼充饥寓言故事的:画饼充饥的故事画饼充饥的故事【汉字】画饼充饥【读音】huà bǐng chōng jī【解释】充饥:解除饥饿;画个饼来解除饥饿。

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

画的意思就是用一个物体来表示另一个物体,充饥就是用一个你有的当做是你想要而又没有的。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卢毓传》:“选举莫取有名,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

”【用法】连动式;作主语、谓语、宾语;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或欺骗别人。

【示例】宋·李清照《打马赋》:“说梅止渴,稍苏奔竞之心;画饼充饥,少谢腾骧之志。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王娇鸾百年长恨》:“虽然不曾定个来期,也当~,望梅止渴。

”【】望梅止渴、指雁为羹、无济于事【】名副其实典故原文:诸葛诞、邓飏等驰名誉,有四聪八达之诮,帝疾之。

时举中书郎,诏曰;“得其人与否,在卢生尔。

选举莫取有名,如画地做饼,不可啖也。

”毓对曰:“名不足以致异人,而可以得常士。

常士畏教慕善,然后有名,非所当疾也。

愚臣既不足以识异人,又主者正以循名案常为职,但当有以验其后。

故古者敷奏以言,明试以功。

今考绩之法废,而以毁誉相近退,故真伪混杂,虚实相蒙。

”帝纳其言,即诏作考课法。

——选自《三国志·魏志》“画饼充饥”和另一句成语“望梅止渴”,不但含义相仿,而且在字面上也对仗工整。

更有一点巧合:“望梅止渴”的故事出自曹操,“画饼充饥”这句话却出于曹操的孙子曹睿。

曹睿是三国时代魏国的第二代君王。

他有个最亲信的大臣,名叫卢毓(yu)。

《后汉书·卢毓传》载,有一次曹睿想找一个适当的人当“中书郎”,便请卢毓推荐,并且告诉他,千万别推荐徒有虚名的人:“选举莫取有名,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1] (选拔人才不要单凭他有名声,名声好比画在地上的饼,没法吃的!)”从曹睿的这句话,后来就产生了“画饼充饥”这句成语。

画饼充饥的成语故事

画饼充饥的成语故事

画饼充饥的成语故事在古代,有一个国家遭遇了连年的灾荒,百姓们饥寒交迫,生活艰难。

国王听说了这个消息,便召集了大臣们商讨对策。

大臣们都提出了各自的建议,有的说应该减少徭役,减轻百姓的负担;有的说应该减少税收,让百姓有更多的积蓄;还有的说应该开垦荒地,增加粮食产量。

但是国王却认为这些方法都不够解决根本问题。

国王想了一想,突然想起了一个成语“画饼充饥”,他觉得或许可以从这个成语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于是,国王决定向百姓们讲述这个成语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年轻人饿得不行,他在马路边看到了一个人在地上画了一个大饼,年轻人走上前去,想要拿起那个大饼吃。

但是当他伸手去拿的时候,却发现那个大饼其实是一幅画,根本就没有实质的食物。

年轻人感到非常失望和愤怒,他觉得这样的行为太欺骗人了。

国王讲完了故事,对百姓们说,“我们现在遇到的问题,就好比那个年轻人遇到的画饼一样。

我们不能靠空想和欺骗来解决问题,而是要从根本上解决。

”。

国王告诉百姓们,他已经想出了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

他决定动用国家的积蓄,购买大量的种子和农具,然后组织百姓们一起开垦荒地,种植粮食。

国王说,“只有通过实实在在的劳动,才能真正解决我们的饥荒问题。

我们不能再画饼充饥了。

”。

百姓们听了国王的话,纷纷表示支持和配合。

他们在国王的带领下,开始了艰苦的劳作。

经过大家的努力,荒地逐渐变成了一片片金黄色的麦田,粮食的产量也大大增加了。

最终,国家的饥荒问题得到了解决,百姓们也重新找回了生活的希望和信心。

他们深深地体会到了“画饼充饥”的道理,明白了只有通过实实在在的劳动,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故事讲完了,国王希望百姓们能够从这个故事中得到启示,不再寄望于空想和欺骗,而是要脚踏实地,通过勤劳和努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百姓们纷纷表示理解和认同,他们决心放下幻想,踏上了实现自己梦想的道路。

通过这个成语故事,国王成功地启发了百姓们的思考,帮助他们认识到了现实中的困难和问题需要通过实际行动来解决。

历史故事画饼充饥的内容

历史故事画饼充饥的内容

历史故事画饼充饥的内容
当人饿的时候,看见类似食物或者可作为食材的东西时会不知不觉的分泌唾液,但是这并不能止饿,只会让人更饿。

画饼充饥能不能奏效呢?下面小编精心整理了画饼充饥的成语故事,供大家参考,希望你们喜欢!
画饼充饥的故事
三国时期,魏国有一个名叫卢毓(yù)的人,他是前朝东汉名臣卢植的小儿子。

卢毓为人忠厚,学识渊博,魏文帝把他提拔为侍中。

在职三年,卢毓对魏明帝曹睿提出过很多好的建议,魏明帝最初不太高兴,但是后来见他忠心耿耿、踏踏实实,就提拔他做了吏部尚书。

接着,魏明帝要卢毓推荐一个与他自己差不多的人接替侍中的职务,卢毓推荐了郑冲。

魏明帝说:郑冲这个人你不推荐我也知道,你重新推举一个我不知道的人吧。

卢毓推举了阮(ruǎn)武和孙邕(yōnɡ)二人。

后来,魏文帝选择孙邕担任了侍中。

有一次,魏明帝对卢毓说:国家能不能得到有才能的人,关键就在你了。

选拔人才,不要只看那些有名声的,名气不过像在地上画的饼一样,是不能吃的。

卢毓回答说:靠名声不可能得到真正有才能的人,只能发现一般的人才。

我以为好的办法是对他们进行考核,看他们是否真有才学。

现在废除了考试法,全靠名誉提升或降职,所以真伪难辨,虚实混淆。

魏明帝采纳了卢毓的意见,下令制定考试法,用推荐和考试相结合的办法录用人才,受到了人们的称赞。

画饼充饥的成语解释
相关成语拓展:望梅止渴。

成语故事 画饼充饥

成语故事 画饼充饥

成语故事画饼充饥摘要:1.介绍画饼充饥成语的来源和含义2.分析成语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场景3.提出如何运用画饼充饥策略来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4.总结:画饼充饥成语的教益和启示正文:画饼充饥这个成语源自于我国古代的一个故事。

据传说,古时候有一位名叫陈蕃的官员,他非常廉洁,为民造福。

有一天,一位名叫王实甫的商人向他赠送了一块精美的饼,但陈蕃却拒绝了这份礼物。

王实甫不死心,又将饼画成了一个美丽的图案,陈蕃看到这幅画后,心生欢喜,便收下了这幅画。

然而,实际上这幅画并不能充饥,只是一个虚幻的饼。

后人便用“画饼充饥”来形容那些渴望得到不可能得到的东西,或者用来安慰自己。

在现实生活中,画饼充饥这个成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当我们追求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时,或者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可以借助画饼充饥的精神来激励自己。

这种心理策略可以帮助我们保持积极的心态,充满信心地迎接挑战。

同时,画饼充饥也可以用来安慰自己,当我们无法满足自己的需求时,可以借助画饼充饥的方式来缓解内心的痛苦。

然而,画饼充饥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如果过分依赖这种心理策略,我们可能会陷入幻想的泥潭,忽视现实中的问题和挑战。

因此,在运用画饼充饥策略时,我们要把握好度,既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又要正视现实,脚踏实地地去解决问题。

总的来说,画饼充饥这个成语告诉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保持积极的心态,相信自己有能力战胜一切。

同时,我们还要正视现实,脚踏实地地去追求自己的目标。

画饼充饥既可以作为一种心理调适手段,也可以用来激励自己不断向前。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学会区分现实与幻想,既要追求美好,又要立足现实,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

【总结】画饼充饥这个成语的教益和启示在于,我们要学会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同时要脚踏实地地去追求自己的目标。

在面对不切实际的幻想时,我们要学会区分现实与幻想,避免陷入幻想的泥潭。

成语故事画饼充饥

成语故事画饼充饥

成语故事画饼充饥成语故事画饼充饥相传,在古代有一位贫穷的书生,他身无分文,整日愁眉苦脸。

一天,他听说城外的山上有一位画家,画得非常出色,而且据传闻,他的画面里的食物看起来是那样的真实,让人垂涎欲滴。

书生忍不住好奇心,决定前去拜访这位画家。

当他到达山上的画家住所时,发现画家正在百忙之中。

他心急如焚,恳求画家为他画一块烤鸭。

画家笑了笑,接过一张纸和一只毛笔,开始用灵巧的手指,轻松地在纸上勾勒出一只逼真的烤鸭。

书生看着画面中的烤鸭,咽了口口水。

他抓起纸张,想要咬下一口。

然而,他的牙齿只咬到了冷冰冰的纸张。

书生懊悔不已,却恍然大悟。

他明白了画家的用意:这只画上的烤鸭只是虚幻的,不可能填饱他的肚子。

意识到自己的愚蠢,书生决定要努力学习一门技艺,以改变自己的现状。

他将自己的目光投向了政治经济学,通过勤奋学习和努力工作,书生最终脱离了贫困,成为了一位声名远扬的经济学家。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画饼充饥只是一种空想,没有实际的效果。

只有通过实际努力,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我们要珍惜时间,不要浪费在空想和幻想上,而是应该脚踏实地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此外,这个故事也提醒我们要有正确的价值观。

有些人可能会通过不正当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标,比如欺骗、偷窃或者投机取巧。

然而,这些方法只会给自己带来短暂的快乐,最终还是会陷入更深的困境。

与其图快而不计后果,不如用诚实、勤奋和智慧去追求成功。

因此,无论是在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中,我们都应该摒弃画饼充饥的想法,而是要用真实的努力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并在过程中保持诚实和正直的品质。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和幸福。

画饼充饥的成语故事

画饼充饥的成语故事

画饼充饥的成语故事画饼充饥的成语故事画饼充饥的成语故事1三国时候,魏国有个人叫卢毓。

他十岁就成了孤儿,两个哥哥又先后去世。

在兵荒马乱中,他辛勤努力养活着寡嫂和侄儿,日子过得很艰难。

他的为人和学问受到了人们的称赞。

后来卢毓做了官。

他为官清正,任职三年多,提出了不少好建议,魏明皇帝很信任他。

那时选拔官吏,一般是凭人推荐,而推荐者往往只推荐有名的人物,这些名人多数只重清谈,不务实际,互相吹捧,因此魏明帝很不满意。

在选拔中书郎时,魏明帝就下令说:"这次选拔,要由卢毓来推荐。

选拔的人不要只看名声。

名声就像在地上画个饼一样,其实是不能吃的啊!""画饼充饥"的成语就是从这个故事中产生的。

现在往往用来比喻用空想来作自我安慰,或者用来说明虚名是没有实际用处的。

还有个成语"望梅止渴",魏文帝采纳了卢毓的意见,下令制定考试法。

成语画饼充饥就来自于皇帝所说的话。

一开始,它指有名声而没本领。

后来,人们用它来比喻以不切实际的空想来满足自己。

解释:画个饼来解除饥饿。

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

特别是用来欺骗别人。

画饼充饥的成语故事2:huà bǐng chōng jī选举莫取有名,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

《三国志·魏志·卢毓传》画个饼来解除饥饿。

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

作主语、谓语、宾语;指用空想来安慰望梅止渴、无济于事名副其实饼干图:曹操的孙子曹睿当上皇帝后急于找一个“中书郎”,让大臣卢毓推荐一个真有本事的人,并告诫他推荐人才不能只看名声,名声就像画在地上的一张饼,饥饿时不能吃。

卢毓经过仔细挑选为曹睿选中中书郎。

:1、无论才能知识多么卓著,如果缺乏热情,则无异纸上画饼充饥,无补于事。

2、他是个讲究实际的人,像这种画饼充饥的做法,对他来说是无济于事的。

3、你那样做不过是画饼充饥,实际上于事无补。

4、望梅止渴,画饼充饥,这都是权宜之计。

5、对那种不讲实际、画饼充饥的想法,我们必须反对。

成语故事画饼充饥

成语故事画饼充饥

成语故事画饼充饥
在古代,有一位名叫智者的人,他以聪明才智著称。

有一天,智者走过一座繁华的城市,突然听到旁边一阵嘈杂声。

他好奇地朝声音的源头望去,只见一群人围在一起。

智者走近一看,原来是一位穷困潦倒的人在向众人借钱。

这个人告诉智者说,他已经好几天没吃饭了,为了充饥,他画了一张诱人的饼图,希望能够感动好心人借给他一些钱让他填饱肚子。

智者听到这个故事后,心生一计。

智者走上前去,对那个穷人说:“你所画的饼图看起来太美味了,想必一定很好吃。

既然你能画得如此逼真,不如你先尝尝看吧!”穷人听后,感到有些不解,但还是照做了。

智者接过那张饼图,边翻看边说道:“这个饼看起来外酥里嫩,香喷喷的。

我相信它的味道一定是无法形容的美味。

”智者说完,把那张饼图放进嘴里,然后大吞一口。

众人目瞪口呆,他们都知道那只是一张纸,怎么智者却吃了下去?穷人更是惊呆了,他不知道智者在做什么,但是他看到智者吃完饼后,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智者朝穷人微笑着说:“你看,我吃掉了你的画饼,我现在已经填饱肚子了。

你是否也能吃掉你的画饼呢?”
那个穷人恍然大悟,他明白了智者的意思。

画饼充饥只是一种自欺欺人的愿望,它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他意识到,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行动,才能真正摆脱贫困。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画饼充饥是不切实际的,只有实实在在地去努力工作,才能获得真正的回报。

我们不能停留在空想中,而是应该付诸行动,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愿望,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画饼充饥是什么故事

画饼充饥是什么故事

画饼充饥是什么故事画饼充饥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成语,它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

相传,有一位叫韩非子的哲学家,他曾经在齐国做官,因为他的政绩出色而受到了齐景公的重用。

但是有一天,齐景公问他如何治理国家,韩非子回答说,“可以用画饼充饥的方法来治理国家。

”齐景公不明白这句话的含义,于是韩非子给他讲了一个故事。

故事是这样的,有一个人饿得不行,于是他拿出一块面饼来,用画笔在上面画了一幅美味的菜肴。

然后他对自己说,“现在我已经画好了,可以吃了。

”结果他却因为画饼充饥而饿死了。

通过这个故事,韩非子告诉齐景公,治理国家也不能像画饼充饥一样,只是空想而不去实际行动。

他认为国家的治理需要实实在在的政策和措施,而不是空想和虚幻的美好愿景。

这个故事也成为了后人警示人们不要用虚幻的幻想来解决现实的问题的典故。

画饼充饥的故事告诉我们,空想和幻想只是一厢情愿的美好愿景,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

比如,有些人总是幻想着自己可以通过买彩票发财致富,而不愿意去努力工作赚钱;有些人总是幻想着自己可以通过投机炒股赚大钱,而不愿意去学习和积累经验。

这些都是画饼充饥的行为,只会让自己越来越远离成功和幸福。

在工作和学习中,我们也要警惕画饼充饥的行为。

不能只是空谈理想和目标,而不去脚踏实地地去实现它们。

不能只是幻想着成功和成就,而不去努力奋斗和付出努力。

只有脚踏实地,踏实努力,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就和成功。

画饼充饥的故事给我们上了一堂深刻的人生课。

它告诉我们,只有实实在在地去努力,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就和幸福。

空想和幻想只是一厢情愿,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让我们牢记这个故事,踏实努力,追求真正的成功和幸福。

成语画饼充饥的意思

成语画饼充饥的意思

成语画饼充饥的意思
成语“画饼充饥”的意思是指人们为了安慰自己的饥饿和贫困而不切实际地构想一些美好的事情。

这种虚构的饮食方式无法解决现实饥饿的问题,只能在短暂的时间内消除一些情感上的不适。

1. 发生的背景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代的名士王安石的一个故事。

当时王安石还没有当官,生活十分清贫,有一次他在家中煮饭,却没有米饭可吃,只好想象自己在吃香喷喷的馍馍和糕点,以此来填饱自己的肚子。

这就是“画饼充饥”的由来。

2. 成语的寓意
“画饼充饥”这个成语的寓意是:人们有时候会抱有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和幻想,但这些想法根本无法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只是在情感上起到一些安慰的作用,这是一种徒劳无益的自欺欺人的行为。

3. 成语的用法
“画饼充饥”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揭示一些人对现实的不满和不足,在想象中构想美好的未来,但没有采取实际行动去改变现状。

也可以用来
描述一些人的虚荣心态,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制造虚幻的场景和
状态。

4. 成语的误区
虽然“画饼充饥”这个成语强调了人们不能因为现实中的困难而沉溺于
不切实际的想象,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要失去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和憧憬。

相反,只有在坚实的现实基础上,才能在心灵上得到满足,才能
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5. 成语的启示
“画饼充饥”这个成语对我们有一些启示:要有切实可行的目标和计划,不能脱离现实生活去做一些没有意义的幻想。

同时,也要时刻提醒自己,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陷入自我欺骗和自我拔高的幻觉中。

只有
了解现实、真实地面对自己,才能在生活中走得更远。

史记里面的成语故事

史记里面的成语故事

史记里面的成语故事史记是中国古代史书的一部,它包含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和宝贵的历史记载,其中也蕴含着许多有趣的成语故事。

这些成语故事不仅能够让我们了解古代人物和历史事件,还能够帮助我们记忆和理解成语的意义和用法。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几个史记中的成语故事。

第一个成语是“画饼充饥”。

这个成语的故事出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故事讲述了楚汉战争时期,白起与王翦两位将军力量相当,却因为筹粮问题产生分歧。

白起提出:“画饼充饥,水中捉月”,意思是说用虚幻的东西填饱空虚的肚子,就好比水中捉月一样,是不可能实现的。

而王翦则主张不占用百姓的粮食,取之于敌,以解决军队的粮草困局。

最终,王翦的策略得到了成功,而白起的“画饼充饥”成为了一个被人们引用的成语,用来形容不切实际的美好愿望。

第二个成语是“秋毫无犯”。

故事出自《史记·项羽本纪》,讲述了西楚霸王项羽杀了项伯而继位后,他面临了刘邦的威胁。

为了证明自己的决心和忠诚,项羽用箭射破了他头上悬挂的一根秋毫,表达自己毫无犹豫、坚定不移的心意。

后来,人们就用“秋毫无犯”来形容一个人思想坚决,毫不犹豫地做出决定。

第三个成语是“抱残守缺”。

故事出自《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讲述了刘敬叔孙通作为秦国的宰相,因为不满于秦始皇的暴虐统治而辞官归隐的故事。

他的朋友劝他再次出任官职,但他却坚决拒绝了,并说“臣姓刘,字敬叔,不出残城,不负缺粮。

”这里的“抱残守缺”指的是守住已有的事物,而不图贪多求全。

后来,这个成语成为了形容人们拥有何种坚守和忠诚的一种说法。

以上是史记中的一些成语故事,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成语的本义和用法,同时也能够增加我们对古代历史的了解。

成语故事也是一种有趣的学习方式,希望大家通过阅读史记和其他相关史书,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传统。

画饼充饥 成语故事

画饼充饥 成语故事

画饼充饥成语故事
在战国时期,有一个名叫孟尝君的人,他是齐国的贵族,非常有才华和智慧。

有一天,孟尝君的门客冯谖奉命前往孟尝君的封地薛邑去讨债。

但是,当他到达薛邑后,却发现当地的百姓生活贫困,根本无力偿还债务。

面对这种情况,冯谖想出了一个办法。

他让百姓们把所有的债务都写成欠条,然后当着百姓的面将欠条全部烧毁。

他对百姓们说:“孟尝君爱民如子,他知道你们生活困难,所以特意让我来免除你们的债务。

”百姓们听了非常感激,纷纷称赞孟尝君的仁德。

回到齐国后,冯谖向孟尝君汇报了自己的做法。

孟尝君非常生气,认为冯谖自作主张,烧毁了欠条,会让他损失惨重。

但是,冯谖却不慌不忙地解释说:“您的封地薛邑,是一个贫瘠的地方,百姓们生活困苦。

如果您再去讨债,他们根本无法偿还,只能逃亡或者造反。

这样一来,您不仅会失去民心,还会失去封地。

我烧掉欠条,就是为了让百姓们感受到您的仁德,从而心悦诚服地归顺您。


孟尝君听了,恍然大悟,对冯谖的智谋非常钦佩。

后来,孟尝君果然因为民心所向,得到了薛邑百姓的拥护和爱戴。

“画饼充饥”这个成语就是从这个故事中演变而来的。

它的本意是指用画出来的饼来充饥,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或欺骗别人。

在这个故事中,冯谖用“画饼”的方式,让百姓们感受到了孟尝君的仁德,从而达到了“充饥”的效果。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不能只靠空想来
解决问题,而应该采取实际行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会运用智慧和谋略,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画饼充饥的寓言故事

画饼充饥的寓言故事

画饼充饥的寓言故事画个饼子以解饥饿.比喻徒有虚名而无实惠.也比喻借空想安慰自己.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画饼充饥的,希望大家喜欢!画饼充饥的寓言故事原文三国时候,魏国有个人叫卢毓。

他十岁就成了孤儿,两个哥哥又先后去世。

在兵荒马乱中,他辛勤努力养活著寡嫂和侄儿,日子过得很艰难。

他的为人和学问受到了人们的称赞。

后来卢毓做了官。

他为官清正,任职三年多,提出了不少好建议,魏明皇帝很他。

那时选拔官吏,一般是凭人推荐,而推荐者往往只推荐有名的人物,这些名人多数只重清谈,不务实际,互相吹捧,因此魏明帝很不满意。

在选拔中书郎时,魏明帝就下令说:"这次选拔,要由卢毓来推荐。

选拔的人不要只看名声。

名声就像在地上画个饼一样,其实是不能吃的啊!"卢毓回答说:"靠名声是不可能衡量才能的人,但是,可以发现一般的人才。

由于修养高,行为好,而有名的,是不应该厌恶他们。

我以为主要的是对他们进行考核,看他们是否真有才学。

现在废除了考试法,全靠名誉提升或降职,所以真伪难辩,虚实混淆。

"魏文帝采纳了卢毓的意见,下令制定考试法。

画饼充饥的寓言故事寓意现在往往用来比喻用空想来作自我安慰,或者用来说明虚名是没有实际用处的。

还有个"望梅止渴",意思和它相近。

画饼充饥的寓言故事相关信息【出处】选举莫取有名,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

《三国志·魏志·卢毓传》【解释】画个饼来解除饥饿。

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

【用法】作主语、谓语、宾语;指用空想来安慰【】望梅止渴、无济于事【】名副其实【灯谜】饼干图【英文】feedonillusions【成语举例】小生待画饼充饥,小姐似望梅止渴。

明·汤显祖《牡丹亭》第十六出【其它使用】◎ 小明走过去一把抢过那画,扮了个鬼脸道:"有什么好笑,画饼充饥嘛。

"。

成语故事50字带释意

成语故事50字带释意

成语故事50字带释意1、画饼充饥曹操在征讨张绣时饥渴难耐,这时曹操登上高山观望声称前边有梅林,此时渡过哗变的危机,后人称这次事情为画饼充饥。

2、乘风破浪古代南北朝的时候,宋国有位将军姓宗名悫,他从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负。

有一天,宗悫的叔父问他有什么志向,宗悫回答道:“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意思就是:我必须要突破一切障碍,勇往直前,干一番事业。

宗悫经过勤学苦练,努力奋斗,最后成为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

3、疑邻盗斧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

他以为就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于就是处处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越看越觉得那人像就是盗斧的贼。

之后,丢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先就是前几天他上山砍柴时,一时疏忽失落在山谷里。

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见了邻居的儿子,再留心看看他,怎样也不像贼了。

4、乐不思蜀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创立蜀国。

他死后,儿子刘禅继位,。

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干的大臣死后,蜀国就被魏所灭。

刘禅投降后,魏王曹髦(máo)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呼,并将他迁居魏国京都许昌居住。

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存心部署演出蜀地的歌舞。

刘禅侍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十分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

”他一点儿也不想念蜀国。

5、凿壁借光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

邻家有灯烛,但光明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明,让光明照在书上来读。

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就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许多书。

此时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

主人以为很奇怪,问他为啥这样,他说:“我但愿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

”主人听了,深为感叹,此时就把书借给他读。

于就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6、一言九鼎战国时,秦国的团团围住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国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求援。

平原计划领导20名门客前往完成这项任务,此时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个定不下来。

这时,毛遂自告奋勇提出要去。

只听别人说吃的就觉得饱了的成语

只听别人说吃的就觉得饱了的成语

只听别人说吃的就觉得饱了的成语
“画饼充饥”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只听别人说吃的就觉得饱了的情况。

这个成语的原意是用画出来的饼来解除饥饿,后来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或用来欺骗别人。

这个成语的典故源于《三国志·魏书·卢毓传》。

三国时期,魏国有一个名叫卢毓的人,他是三国时魏国侍中卢植的幼子。

卢毓为人忠厚老实,学识渊博。

在他十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去世了,之后他侍奉的继母也因病去世。

之后,卢毓就为两位母亲守孝,而且守孝期间非常哀伤,以致形容憔悴,骨瘦如柴。

后来,魏文帝曹丕听说了卢毓的孝心,就任命他为中书郎。

在任职期间,卢毓经常向魏文帝提出一些好的建议。

有一次,魏文帝面对群臣,问卢毓:“你觉得凭我的才能,可以治理好国家吗?”卢毓直率地回答说:“治理国家不能只靠才能,还需要靠品德。

您在才能方面可能比较出众,但在品德方面还有欠缺。

”魏文帝听后不太高兴,就问卢毓:“那你觉得和我相比,谁更有才能呢?”卢毓回答说:“如果只谈论才能的话,我可能比您差远了。

但是如果要谈论治国理政的才能,我觉得我不会比您差。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卢毓是一个非常诚实和坦率的人,他不会因为对方是皇帝而阿谀奉承。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在面对问题时,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被空想所蒙蔽。

总的来说,“画饼充饥”这个成语形容了一种用空想来安慰自己或欺骗别人的行为。

它提醒人们要脚踏实地,不要沉迷于幻想和空想,而是要通过实际行动来解决问题和实现目标。

画饼充饥的成语故事及寓意

画饼充饥的成语故事及寓意

画饼充饥的成语故事及寓意
画饼充饥本比喻徒有虚名而于实际无好处。

后多用来比喻以空想来安慰自己。

出自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卢毓传》。

成语故事画饼充饥
三国时候,魏国有个人叫卢毓。

他十岁就成了孤儿,两个哥哥又先后去世。

在兵荒马乱中,他辛勤努力养活着寡嫂和侄儿,日子过得很艰难。

他的为人和学问受到了人们的称赞。

后来卢毓做了官。

他为官清正,任职三年多,提出了不少好建议,魏明皇帝很信任他。

那时选拔官吏,一般是凭人推荐,而推荐者往往只推荐有名的人物,这些名人多数只重清谈,不务实际,互相吹捧,因此魏明帝很不满意。

在选拔中书郎时,魏明帝就下令说:“这次选拔,要由卢毓来推荐。

选拔的人不要只看名声。

名声就像在地上画个饼一样,其实是不能吃的啊!”
“画饼充饥"的成语就是从这个故事中产生的。

现在往往用来比喻用空想来作自我安慰,或者用来说明虚名是没有实际用处的。

还有个成语"望梅止渴”,魏文帝采纳了卢毓的意见,下令制定考试法。

画饼充饥的寓意
一个人光是有名气,如果成天只知道吃喝玩乐,没有什么真的本事,就难以对国家做出什么重大的贡献,好比一个画在地上的饼,既不能吃,也不能填饱肚子,只有真实的食物才能填饱肚子。

读书也是如此,自己如果不踏踏实实,好好学习,却幻想着自己一鸣惊人,被人瞧得起,那往往只会是一种幻想,早晚都会像一个画在地上的饼一样没有什么实用价值,真本事只有在亲身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画饼充饥的成语故事及解析
为了丰富大家的生活,扩大大家的知识面,小学频道提供了画饼充饥的,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的学习语言文学!
【注音】huàbǐngchōngjī
【成语故事】曹操的孙子曹睿当上皇帝后急于找一个“中书郎”,让大臣卢毓推荐一个真有本事的人,并告诫他推荐人才不能只看名声,名声就像画在地上的一张饼,饥饿时不能吃。

卢毓经过仔细挑选为曹睿选中中书郎。

【出处】选举莫取有名,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

《三国志·魏志·卢毓传》
【解释】画个饼来解除饥饿。

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

【用法】作主语、谓语、宾语;指用空想来安慰
【近义词】望梅止渴、无济于事
【反义词】名副其实
【灯谜】饼干图
【成语举例】小生待画饼充饥,小姐似望梅止渴。

明·汤显祖《牡丹亭》第十六出
【其它使用】
◎赵丹走过去一把抢过那画,扮了个鬼脸道:"有什么好笑,画饼充饥嘛。

"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