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 2.1练习讲评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套课件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套课件

家兔的白毛与短毛 人的体重与身高 小麦的高秆与大麦的矮杆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演示发布的良好效果,请言简意赅地阐述您的观点。
D
P
×
F1

F2



×

二、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
相关概念: 杂交与自交 正交与反交 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 性状分离
三、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2)遗传因子成对出现
N
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DNA数、染色单体数和同源染色体数的数量变化
DNA 变 化 曲 线
第二次分裂
01
2N
02
4N
03
间期
04
第一次分裂
05
染 色 体 变 化 曲 线
第二次分裂
01
2N
02
4N
03
间期
04
第一次分裂
05
第二次分裂
2N
4N
间期
第一次分裂
染色单体变化曲线
DNA、染色体、染色单体 变 化 曲 线
纯合子(DD,dd) 杂合子(Dd )
02
(1)遗传因子
显性遗传因子(D) 隐性遗传因子(d)
01
显性性状 隐性性状 生物体形成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分别进入不同配子。配子中只有一个遗传因子。 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结论: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种亲本杂交得到F2中: 表现型比例: 基因型比例:
假如水稻高秆(D)对矮秆(d)为显性,抗稻瘟病(R)对易感稻瘟病(r)为显性,两对性状独立遗传,用一个纯合易感病的矮秆品种(抗倒伏)与一个纯合抗病高秆品种(易倒伏)杂交,F2代中出现既抗病又抗倒伏类型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 ) ddRR,1/8 ddRr,1/16 ddRR,1/16和ddRr,1/8 DDrr,1/16和DdRr,1/8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 2.1 减数分裂》课件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 2.1 减数分裂》课件

【例3】某生物体的卵细胞中有18条染色体,在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细胞内含有的染色单体数目是
•ContAe.n9t 条
B.18条
C.36条
( C)
D.72条
【解析】卵细胞中含有18条染色体,即次级卵母细胞中含有18 条染色体。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 后期,因此,在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细胞中含有36条染色单体。
什么是学习力
什么是学习力-你遇到这些问题了吗
总是 比别人 学得慢
一看就懂 一 做就错
看得懂,但不 会做
总是 比别人学得差 不会举一反三
什么是学习力-含义
管理知识的能力 (利用现有知识 解决问题)
学习知识的能力 (学习新知识 速度、质量等)
长久坚持的能力 (自律性等)
什么是学习力-常见错误学习方式
表示 后期 , 同源染色体 分离,并移向 细胞两极。
(2)减数第二次分裂
a.间期:通常没有或时间很短,染色体不再复制。
b.分裂期:染色体的着丝点 分裂 , 姐妹染色单体 分 开,并移向 细胞两极 。
4.变化结果: 一个精原细胞
经过减数分裂和变形形
成 四个精子 。
三、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1.形成场所: 卵巢 。
细胞质分裂,最终形成2个子细胞。子细胞中染 色体数目减少一半
结果
1个初级精母细胞→2个次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中无同源染色 2个次级精母细胞→4个精细胞,精细胞中染色体
体,染色体数目只有初级精母细胞中的一半
数目、核内DNA数目都只有精原细胞中的一半
说明:①精原细胞:是雄性的原始生殖细胞,染色体数目与体 细胞相同,既能进行有丝分裂产生精原细胞,也能进行减数分裂。 •Content 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的原因:同源染色体分离; 染色体数目减半的时间: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时。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册精品教学课件(共860页)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册精品教学课件(共860页)

第四章 基因的表达
第1节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第2节 基因表达与性状的关系
第五章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第1节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第2节 染色体变异
第3节 人类遗传病
第六章 生物的进化
第1节 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
第2节 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
第3节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 第4节 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一、用豌豆做遗传实验的优点及实验方法 1.豌豆用作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
特点
优势
自花 传粉和闭花受粉,自然状态下,一般是 纯种 用其做人工杂交实验,结 果既可靠,又容易分析
具有易于区分的 相对性状 ,且能 稳定 地遗传 实验结果易于观察和分析
给后代
子代个体数量多
统计结果可靠
2.豌豆杂交实验的操作
图中①为 人工去雄 :除去未成熟花的全部雄蕊。
(2)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①彩球组合类型数量比:DD∶Dd∶dd≈ 1∶2∶1 。 ②彩球组合代表的显、隐性数值比:显性∶隐性≈ 3∶1 。
四、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演绎推理) 1.方法: 测交 ,即让F1与 隐性纯合子 杂交。 2.遗传图解
3.测交结果:高茎与矮茎两种性状分离比接近 1∶1 。 4.结论:实验结果符合预期的设想,从而证实F1是杂合子,产生 D 和 d两种 配子,这两种配子的比例接近 1∶1 。
2.遗传图解
即F2遗传因子组成及比例约为:1 DD ∶2 Dd ∶1 dd 。 F2性状表现及比例约为: 3高茎∶ 1矮茎 。
3.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
(1)模拟内容 ①甲、乙两小桶分别代表 雌、雄生殖器官 。 ②甲、乙两小桶内的彩球分别代表 雌、雄配子 。 ③不同彩球的随机组合模拟 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 。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册课件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册课件
本节课采用“假说——演绎法”的思路来学习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 实验。在两对相对性状遗传的探索过程中设置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 让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的分析,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知识结构 。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阐明自由组合定律是本节内容的重点,通过 画图、表格精讲这一重点内容;它同时也是本节内容的难点,通过应用 概率知识让学生理解不同配子的随机组合,从而出现性状比例9∶3:3:1 然后并总结规律,由此突破这一难点内容。
♀: 母本 ×: 杂交
♂: 父本
× 自交(自花传粉,同种类型相交) F1: 杂种子一代 F2: 杂种子二代
正交
P 高茎 × 矮茎
(亲本) (母本) (杂交) (父本)
. . 反. 交
矮茎 × 高茎
F1
(子一合遗传!
一对相对性状的研究
...
P 高茎
(亲本)
×
(杂交)
F1
(子一代)
孟德尔选择了豌豆作为遗传试. .验. 材料
选取豌豆成功的原因. . .
(1)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受粉的植物,自然状 态下是纯种。用豌豆做人工杂交实验,结果 既可靠,又容易分析。
自花传粉
闭花受粉
我们先来学习一些概. . 念. :
两性花 一朵花中既有雌蕊又有雄蕊的花。
:单性花 一朵花中只有雌蕊或雄蕊的花。
...
介绍美国迷你牛
我产奶多,但 长不快,嘻嘻!
我们会不会既 长得快,又产 奶多呢?
×
(杂交)
. . .我长得快,但 不产奶,因为我 是公的!呵呵!
如果你是农场主, 你希望拥有什么样 品种的牛?
温故而知新:
(1)孟德尔提出. . 的. “分离 定律”研究的是几对 相对性状?

2024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套课件

2024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套课件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套课件•课件背景与目标•遗传与进化基础概念•基因表达与调控机制•染色体变异与遗传病防治目•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实验技能培养与实践活动设计录01课件背景与目标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涵盖了遗传学、进化论、生态学等多个领域,是高中生物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材内容该教材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大量实验和案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生物学原理。

教材特点通过学习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学生应掌握基本的生物学概念和原理,培养实验操作和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目标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介绍课件设计理念与目标设计理念01以学生为中心,注重知识的直观性、趣味性和互动性,通过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设计目标02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的知识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

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实现手段03采用图文并茂、音视频结合的方式,将抽象难懂的生物学知识变得形象生动,易于理解。

设置互动环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课堂氛围的活跃度。

适用对象及教学建议适用对象适用于高中生物必修二课程的教学,可供教师授课使用,也可供学生自学参考。

教学建议建议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结合课件内容,注重知识点的讲解和梳理。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建议学生在自学过程中认真观看课件内容,做好笔记和总结,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02遗传与进化基础概念生物体亲代与子代之间相似性的表现,包括形态、生理和遗传信息等方面的传递。

遗传现象遗传规律基因突变指生物在遗传过程中遵循的一些基本法则,如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和连锁交换定律等。

指基因内部结构的改变,包括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等,是生物进化的重要来源之一。

030201遗传现象及其规律解释生物进化和物种形成机制的理论,包括自然选择、适者生存、遗传变异和隔离等基本概念。

进化理论指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遗体或遗迹,是证明生物进化和物种形成的重要证据之一。

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套课件

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套课件

目录•遗传与进化基础知识•生物进化理论与证据•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技术在生物学中应用•实验操作与科学探究能力培养遗传与进化基础知识0102 03遗传物质揭示生物遗传现象的物质基础,包括DNA和RNA。

DNA双螺旋结构由沃森和克里克提出,阐明了DNA分子由两条反向平行的多核苷酸链组成,通过碱基配对形成双螺旋结构。

DNA复制半保留复制方式,保证了遗传信息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遗传物质与DNA结构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遗传单位,位于染色体上。

基因概念染色体组成基因与染色体关系由DNA 和蛋白质组成,是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

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

030201基因与染色体关系遗传规律及其应用分离定律01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自由组合定律02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伴性遗传03某些性状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这种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性状的遗传方式就称为伴性遗传。

人类遗传病及预防人类遗传病类型包括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遗传病预防通过遗传咨询、产前诊断和选择性流产等措施,减少遗传病患儿的出生。

人类基因组计划旨在测定人类基因组的全部DNA序列,解读其中包含的遗传信息。

该计划对于人类疾病的诊治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进化理论与证据1 2 3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以长颈鹿的进化为例,说明自然选择是如何起作用的自然选择学说的解释模型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和机制,为生物进化理论奠定了基础自然选择学说的意义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阐述种群的概念、特征和意义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说明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概念、类型和意义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阐述自然选择的类型、作用机制和意义隔离导致物种形成:说明隔离的概念、类型和物种形成的过程现代生物进化理论ABDC化石证据介绍化石的概念、种类和发现,以及化石在生物进化研究中的意义比较解剖学证据通过比较不同生物的解剖结构,揭示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历程胚胎学证据阐述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异同点,以及这些异同点在生物进化研究中的意义分子生物学证据介绍DNA 、RNA 和蛋白质等分子水平上的证据,以及这些证据在生物进化研究中的应用生物进化证据及实例分析介绍人类起源的化石发现和研究进展,如露西少女、北京人等人类起源的化石证据阐述人类演化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成果,如基因测序、人类基因组计划等人类演化的分子生物学证据分析文化和社会因素在人类演化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人类演化的文化和社会因素探讨人类演化的未来趋势和可能面临的问题,如生物多样性保护、人类基因编辑等人类演化的未来展望人类起源与演化过程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及作用包括气候、土壤、水等非生物因子,为生物提供生存条件。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套完整ppt课件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套完整ppt课件
构。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G-C ,碱基间通过氢键连接。
DNA双螺旋结构直径为2nm, 螺距为3.4nm,相邻碱基对平面
间距为0.34nm。
DNA复制过程及特点
复制过程
解旋、合成子链、连接子链。
特点
半保留复制、边解旋边复制、双向复制。
转录和翻译过程简介
转录
以DNA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 发生在细胞核中。
遗传信息
以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形式 存在于DNA分子中,决定 生物体的所有性状。
变异与进化
变异
生物体在遗传过程中发生的可遗 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
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进化
生物种群在长时间内发生的遗传特 性的改变,包括自然选择、遗传漂 变、突变和基因流等机制。
生物进化的证据
包括化石记录、比较解剖学、胚胎 学、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证据。
05 生物技术实践应 用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原理和方法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原理
利用植物细胞的全能性,通过无菌操作,将植物体的某一部分(如根尖、茎尖、叶片、花药等)分离出来,放在 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培养,使其生长、分化、增殖,形成完整的植株或生产具有经济价值的其他产品的技术。
植物组织培养方法
包括愈伤组织培养、器官培养、细胞培养、原生质体培养等。其中,愈伤组织培养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诱 导外植体产生愈伤组织,再分化形成完整植株。
动物克隆技术发展历程
动物克隆技术的起源
1938年,德国胚胎学家汉斯·斯皮曼首次提出动物克隆的 设想。
动物克隆技术的发展
1952年,罗伯特·布里格斯和托马斯·J·金成功克隆出北方 豹蛙;1996年,英国科学家伊恩·威尔穆特领导的科研小 组成功克隆出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多莉”。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册课件PPT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册课件PPT

•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B A.纯合体测交后代都是纯合体 B.纯合体自交后代是纯合体 C.杂合体自交后代都是杂合体 D.杂合体测交后代都是杂合体
• 4、羊的毛色白色对黑色为显性。两只杂合白 羊为亲本,接连生下了3只小羊是白羊,若它 们再生第4只小羊,其毛色 B A.一定是白色的 B.是白色的可能性大 C.一定是黑色的 D.是黑色的可能性大
1

1
假说—演绎法
科学实验发现事实 大胆猜测推出假设 演绎推理实验检测 反复实验揭示规律
一对相对性状 的杂交实验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测交实验
分离定律
分离定律的内容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 __成__对__存__在__,不相__融__合___;在形成配子时,成 对的遗传因子发生__分__离___,_分__离___后的遗传因 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_配__子__遗传给后代
孟德尔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 -----测交
让F1与_隐__性__纯__合__子__杂交
杂种子一代 隐性纯合子
高茎 Dd
×
矮茎 ① 用来测定F1的基 dd 因组合
测交
② 证明了F1是杂合子
配子 D d
d
③ 证明了F1在形成
测交 后代 Dd
高茎
dd 矮茎
配子时,成对的基 因分离,分别进入 不同的配子中
孟德尔选择了豌豆作为遗传试验材料
豌豆
● 选取豌豆成功的原因
A.豌豆:自花传粉,闭花受粉
自花传粉
闭花受粉
● 孟德尔的杂交试验-------人工杂交实验
去雄
套袋
传粉
高茎的花
接受花粉——母本
矮茎的花
提供花粉——父本

高中生物必修二ppt课件

高中生物必修二ppt课件
发生在同源序列之间的重组,常见于DNA复制过程中的错误 修复。
非同源重组
发生在非同源序列之间的重组,常见于转座子和病毒整合。
基因重组方式及意义
• 位点特异性重组:发生在特定DNA序列之间的重 组,由重组酶催化。
基因重组方式及意义
基因重组的意义 有利于生物体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
增加遗传多样性,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遗传病预防和治疗措施
预防措施
避免近亲结婚、进行遗传咨询、产前 诊断等。
治疗措施
针对不同类型的遗传病,采取相应的 治疗方法,如基因治疗、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等。
优生优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政策和实践
优生政策
国家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优生优育, 提高人口素质,如禁止近亲结婚、推 广婚前检查等。
优育实践
家庭和社会应关注孕妇和胎儿的健康 ,提供良好的生育环境和服务,如孕 妇保健、胎教等。同时,应注重儿童 早期教育和培养,促进其全面发展。
隔离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生物进化证据及意义
• 化石证据: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证据,可以揭示生物进化的历程和趋势 • 比较解剖学证据:比较不同物种的骨骼和器官结构,可以推断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历程 • 胚胎学证据:比较不同物种的胚胎发育过程,可以揭示它们之间的进化关系 • 生物进化的意义:生物进化是自然界的基本现象,对于理解生物多样性、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以及生命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
THANKS
感谢观看
高中生物必修二ppt课 件
contents
目录
• 遗传与进化基础 • 基因突变、重组与修复 • 生物进化理论与证据 • 人类遗传病与优生优育 •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 生物技术实践与应用

2021届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同步课件:2.1减数分裂

2021届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同步课件:2.1减数分裂

间期
前期 中期 后期 末期
间前

后末
染色体 4
4
4
8
4
染色单体 0-8
8
8
0
0
DNA分子 4-8
8
8
8
4
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一 减数分裂
㈠ 减数分裂的概念
• 范围: 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
• 时期:从原始的生殖细胞发展到成熟的生 殖细胞的过程中。 如:精原细胞 → 精子
• 特点: 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
N→ 2N
2N 2N 2N N N N 2N →N
4N
4N
4N
4N→ 2N 2N
2N 2N
2N →NN
2N →0
0
配子形成过程中DNA含量变化
配子形成过程中染色体变化 配子形成过程中染色单体变化 4n 3n 2n 1n
间期
减⑴期
减⑵期
数目变化的原因 • ①DNA复制 • ②细胞分裂 • ③着丝点分裂
体细胞:除了生殖细胞外,构成机体 的细胞都叫体细胞。构成人体的体细 胞有200多种,如神经细胞、肌肉细胞 、血细胞等。
生殖细胞:指精子和卵细胞或雄配子 和雌配子。
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间期
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间期 (初)
核膜 核仁 染色质
间期 (末)
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前期
两失、两现 核膜、核仁消失 纺锤体、染色体出现
同 道板上
→减Ⅰ中
源 同源染色体分离


→减Ⅰ后

色 若无上述特殊行为

体 →有丝分裂
色无
行为 若均等分裂则为第一
极体、次级精母细胞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册课件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册课件
基因工程技术方法
包括基因克隆、基因表达、基因编辑等。
转基因生物安全性评价
1 2
转基因生物定义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外源基因导入生物体内,形 成的含有外源基因的生物。
转基因生物安全性评价内容
包括生态环境安全性、食品安全性和生物安全性 等方面。
3
转基因生物安全性评价方法
包括实验室研究、田间试验、生产应用等阶段的 评价。
生物信息学
关注生物信息学在基因 组学、蛋白质组学等领 域的应用,了解大数据 分析在生物学研究中的 重要作用。
THANKS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册 课件
目录
• 遗传与进化基本概念 • 遗传规律及其应用 • 生物进化理论与证据 • 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 现代生物技术应用与伦理道德问题 • 总结回顾与拓展延伸
01
遗传与进化基本概念
遗传物质与DNA结构
遗传物质
01
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遗传单位是基因,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
外来物种入侵
外来物种的引入可能会与当地物 种竞争资源,破坏生态平衡,甚 至导致一些本地物种的灭绝。
保护生物多样性策略措施
建立自然保护区
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自然 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栖息地, 减少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
响。
制定法律法规
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禁止或限制 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 用,加强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群体遗传学基础
01
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
基因频率是指在一个种群中某一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基因型
频率是指在一个种群中某一基因型个体占全部个体数的比率。
02 03
哈代-温伯格平衡定律
在一个大的随机交配的种群中,如果没有突变、迁移和自然选择等因素 的干扰,那么种群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将保持恒定不变。这一定律 是群体遗传学的基础。

2024年度-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PPT课件

2024年度-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PPT课件

01
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02
自然选择学说的证据
化石记录、生物地理分布、比较解剖学、胚胎发 育学等
9
生物多样性形成原因
遗传多样性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等
生态系统多样性
环境差异、生态位分化等
物种多样性
自然选择、生殖隔离等
10
保护生物多样性措施
建立自然保护区
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物种
6
变异类型及其意义
01 基因突变
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碱 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03 ຫໍສະໝຸດ 因重组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
组合,包括自由组合和交
叉互换两种类型。
02 染色体变异
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
04 变异的意义
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7
02
物种起源与生物多样性
8
自然选择学说及证据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生 产重组蛋白药物、抗 体药物等,提高药物 疗效和降低副作用。
环境保护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 良微生物或植物,用 于污水处理、重金属
吸附等环保领域。
17
04
细胞结构与功能探究
18
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特点
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具有流动性和 01 选择透过性。
细胞膜的功能包括保护细胞、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02 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等。
29
科技伦理道德问题思考
01
科技发展与伦理道德关系
科技发展不仅涉及技术进步,还涉及伦理道德问题。例如,克隆技术、
基因编辑等新兴科技可能引发伦理道德争议。
02
科技伦理道德原则

(新教材)2020-2021学年高中人教版生物必修第二册课件:2.1.2 受精作用

(新教材)2020-2021学年高中人教版生物必修第二册课件:2.1.2 受精作用

【方法规律】根据染色体组成判断配子来源的方法 (1)若两个精细胞中染色体完全相同,则它们可能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 简记为“同为同一‘次’”。 (2)若两个精细胞中染色体恰好“互补”,则它们可能来自同一个初级精母细 胞分裂产生的两个次级精母细胞。简记为“补为同一‘初’”。 (3)若两个精细胞中的染色体有的相同,有的互补,只能判定可能来自同一个 生物不同精原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简记为“同、补同一‘体’”。
【补偿训练】
人类有一种常见的遗传病21三体综合征,病人细胞中有3条21号染色体(正常人
2条)。下列对于可能的原因分析错误的是
()
A.父方减数分裂Ⅰ两条同源染色体未分离
B.母方减数分裂Ⅰ两条同源染色体未分离
C.父方减数分裂Ⅱ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形成的子染色体移向同一极
D.父方、母方产生的配子都减数分裂出现异常
【问·答】 双胞胎有同卵双胞胎和异卵双胞胎两种类型,同卵双胞胎是由同一个受精卵发 育而来,异卵双胞胎是由两个不同的受精卵发育而来,那么“龙凤胎”属于何 种双胞胎? 提示:异卵双胞胎。
关键能力·合作学习
知识点一 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 1.配子中染色体的组合方式及种类: (1)一个个体的体细胞中若有1对同源染色体,则可产生2种配子;一个个体的 体细胞中若有2对同源染色体,则可产生22种配子;一个个体的体细胞中若有n 对同源染色体,则可产生2n种配子。 (2)一个性原细胞中有n对同源染色体,则一个卵原细胞产生1个(种)卵细胞; 一个精原细胞产生4个(2种)精细胞,如图所示。(图示只表示染色体的组成情 况)
【问·答】 人体细胞中含有46条染色体,在形成精子时,从染色体组合的角度分析能产生 多少种精子。 提示:人体细胞中有23对染色体,能产生精子223种。

新教材人教版20版生物必修二2.1.1公开课优质实用课件

新教材人教版20版生物必修二2.1.1公开课优质实用课件

【激疑】 蝗虫的染色体组成属于XO型,常见的雄蝗虫 的体细胞为23条染色体,其中一条为X染色体,雌蝗虫为 24条染色体。染色体的体积较大,分裂各期容易观察, 取材容易。在雄蝗虫减数分裂Ⅰ后期,细胞的两极含多 少条染色体? 提示:11或12条。
知识点一 减数分裂的相关概念及过程 1.染色体主要行为变化与染色体、DNA、染色单体数目 变化的关系:
1∶2
1∶1
3.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主要时期细胞分裂图像的分析:
有丝分裂 减数分裂Ⅰ 减数分裂Ⅱ
前 期 ①与②的主要区别在于同源染色体的行为
特点不同;①、②与③的主要区别在于有无 同源染色体
有丝分裂 减数分裂Ⅰ 减数分裂Ⅱ
中 期 ①与②的主要区别在于同源染色体的行为
特点不同;①、②与③的主要区别在于有无 同源染色体
【方法规律】“三看法”判断细胞分裂方式
【素养·探究】——情境迁移 小磊观察蝗虫细胞分裂的相关装片后,绘制了处于分裂 后期某细胞中染色体(a)和核DNA分子(b)的含量柱形图, 如图所示:
(1)该细胞中能否发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请说 明理由。(科学思维) 提示:不能。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分裂 Ⅰ后期,因为该细胞中染色体数∶DNA分子数=1∶1,不 含染色单体,不可能处于减数分裂Ⅰ后期。
(2)染色体的数目变化: ①减数分裂Ⅰ结束时,因为同源染色体分离,使细胞中 染色体数目减少一半。 ②减数分裂Ⅱ过程中,因为着丝粒分裂,使细胞中染色 体数目暂时加倍;随着染色体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 最终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正常体细胞中的一半。
(3)染色体数/核DNA分子数的变化规律及原因:
1∶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与减数分裂有关的三组概念:

高中生物人教必修2(配套课件+同步习题+章末知识整合)

高中生物人教必修2(配套课件+同步习题+章末知识整合)

1.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2.自由组合定律中的分离与组合。

(1)分离:是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

(2)组合:是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随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而发生自由组合的现象。

3.表现型: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如豌豆的高茎和矮茎。

4.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叫做基因型,如高茎豌豆的基因型是DD或Dd,矮茎豌豆的基因型是dd。

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在因素,表现型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

5.等位基因: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

如D和d。

自主学习一、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过程及分析二、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1.两对相对性状(黄与绿,圆与皱)分别由两对遗传因子(Y与y,R与r)控制。

2.F在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不成对的遗传因子可以自由组合。

3.F1产生的雌雄配子各有4种,分别是YR、Yr、yR、yr,比例为1∶1∶1∶1。

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雌雄配子的结合方式有16种;遗传因子的组合形式有9种。

三、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1.方法:测交。

2.预测过程。

3.实验结果:正、反交结果与理论预测相符,说明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是正确的。

4.四、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五、孟德尔实验方法的启示主要是:选材准确;方法科学;态度严谨。

六、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再发现1.基因:就是遗传因子。

2.表现型: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

3.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

4.等位基因: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

合作交流1.判断正误:(1)F1能产生数量相等的4种配子。

(√)(2)F1自交产生F2的过程中,雌雄配子的结合方式是16种。

(√)(3)F2的基因型有9种,比例为9∶3∶3∶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在F点和K点都表示DNA数减半,但减半途径不同,前者是
由于有__丝_分__裂__过程中着丝_点分裂,使复,制 后者是由于_在程__减中_数同__第源_一染__次色__分体_裂分_。的开过,
后的DNA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
分别进入两个子加倍的途 径不同,前者通过___减数第一次分裂前,后者通过__受__精_ 作用 。 OP段细胞叫__受__精_卵 。的间期DNA复制 (4)画出该细胞处于GK段细胞分裂后期时的示意图。
单体分离变为染色体
1、将2-1错题再做,巩固减数分裂 过程及相关知识点
课后练习.对某种雌性脊椎动物(正常体细胞内有4条染色体) 的一个细胞进行跟踪研究,测定其细胞核内DNA含量的变化, 所得结果如图,请回答:
(1)AG段所表示的细胞的名称是_卵__原___细_ 胞 ,AB段表示的时
期是有__丝___分__裂__间期 ,KM段表示的时期是减___数__第__二__次__分_ 裂 。
思考:图中包括了哪些生理过程?横坐标各段的含义是什么?
(1)曲线中①~③段可表示细胞进行_有__丝__分裂的染色体数量变化。 (2)图a~e中与曲线②⑤位置相对应的细胞分别是__e_、__b__。
(3)与体细胞相比,DNA含量加倍的细胞是图__a__、__d_、__e___。
(4)就染色体行为来说,b、e时期的共同特点是_着__丝_点__分__裂,姐妹染色。
感谢亲观看此幻灯片,此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配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