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化与自我

合集下载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在一个复杂多样的社会中,每个人都经历着社会化的过程。

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环境中逐渐习得和适应社会规范、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形成了自己的自我概念,并通过与他人的互动来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的自我认知。

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身特点和个性的主观认识。

它包括人们对自己外貌、性格、能力和角色等各个方面的理解。

自我概念在个体心理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影响着个体的情感、行为和决策,还与个体的幸福感、自尊心和主观幸福感密切相关。

社会化对个体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社会化帮助个体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和角色。

无论是在家庭、学校还是企业组织中,个体从小就开始学习与他人互动、合作和共处,从而了解到自己在团体中的地位和责任。

例如,在家庭中,孩子通过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性格特点和社交习惯。

在学校中,学生通过与同学和老师的交流,了解到自己的学业能力和兴趣爱好,从而形成健康的自我概念。

其次,社会化促使个体与他人进行比较和竞争,进一步塑造了自我概念。

人们常常会发现自己在某些方面相对于他人具有独特的能力或特点,这种比较和竞争刺激了个体的成长和进步,同时也影响了个体对自己的评价。

例如,在学术竞赛或体育比赛中,个体常常会与他人进行比较和竞争,这种经历可以让个体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能力和潜力,从而塑造了自己对自己的认知。

此外,社会化还通过社会认同的形成影响了个体的自我概念。

社会认同是指个体对自己所属社会群体的认同和归属感。

个体经历社会化过程后,会逐渐了解到自己的社会角色和身份,并形成与特定社会群体的共同认同。

这种认同既包括个体对社会价值观念、规范和期望的认可,也包括个体对特定社会群体的归属感和情感联系。

例如,一个学生在校园生活中形成了对学校的认同和归属感,他会将学校的价值观念和规范内化为自己的自我概念,同时与学校群体产生情感联系。

不可否认,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个体也可能受到负面的影响和压力,这些因素会对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1、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

基本条件是较好的遗传素质和较长的生活依附。

再社会化是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或对不合格的个体再教化。

终身社会化包括早期社会化和继续社会化。

2、社会化的主要载体:家庭;学校;大众传媒;参照群体。

3、社会化的分类:语言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性是生物学概念,性别是心理学概念,性别角色是社会学概念);道德社会化;政治社会化。

4、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社会角色的分类:角色获得的方式,分为先赋角色(父母)和成就角色(工人);角色行为的规范化程度,分为规定型角色(心理咨询师)和开放型角色(朋友);角色的功能,分为功利型角色(房地产开发商)和表现型角色(牧师);角色承担者的心理状态,分为自觉角色(老师)和不自觉角色(围观群众)。

5、角色扮演的三个阶段:角色期待、角色领悟、角色实践。

角色失调的四种形式:角色冲突(角色内冲突和角色间冲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断、角色失败。

6、自我是个体对其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

詹姆士认为主我是认识的主体,客我是认识的对象;米勒认为镜我是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比真实自我对个体的行为及人格更重要。

7、自我结构:物质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理想自我;反思自我。

8、自我概念的功能:保持个体的内在一致性;解释经验;决定期待。

9、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生理自我(8个月—3岁)——原始阶段,对躯体的认识社会自我(3—14岁)——自我中心,了解社会期待,调节自己行为心理自我(青春期—成年)——根据社会的需求和自身发展的要求知觉,调节自己的心理行为10、身份的特点:客观性、主观性、多重性、稳定性、契约性。

11、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

马斯洛认为自尊是高级需要。

自尊的满足就会有自信。

詹姆士《心理学原理》:自尊=成就/抱负12、自尊的影响因素:家庭中的亲子关系;行为表现的反馈;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根据相似性原理理性地进行社会比较。

精选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资料

精选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资料

由父母及其他亲人构成的家庭是婴儿获得 情感和生理需求最为现实的社会环境
(二)学校
• 学校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向个体系统传 授社会规范、价值观念、知识与技能的机构,其 特点是地位的正式性和管理的严格性。
• 个体进入学龄期后,学校成为其社会化最重要的 场所。
• 学校教育促使学生掌握知识,激发其成就动机, 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互动的机会。
电视对人社会化的积极作 用:它使人们有效地了解社 会、分享经验、增长知识、 促使人们接受社会所公认的 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 大众传媒尤其是电视对儿 童社会化的消极影响: • 1)暴力节目直接影响到 儿童侵犯行为 • 2)电视影响儿童学习潜 力,缩短儿童注意力的间隔 时间,限制他们的语言能力。 •个体将社会道德规范逐渐内化,成为自己行为准 则的过程。它有三个方面:
• 1.道德观念与道德判断--这是道德中的认知成 分。皮亚杰认为,道德判断是从他律到自律,从 效果到动机。
• 2.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伴随道德观念的内心 体验。道德情感的形式可能是直觉的体验,也可 能是形象的体验亦可能是深层体验。道德情感的 内容是指爱国情感、劳动情感、集体荣誉感、正 义感等。
第二章 社会化与自我
第一单元 社会化
• 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具有社会性。 • 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
人的过程。
一、社会化概念
• 社会化--涉及社会及个体两方面。从社会视角看,社 会化即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从个体视角看,社会化 即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 社会化过程--传统观点认为到成人期即告结束,而现 代观点则主张,社会化伴随人的一生,即终生社会化。 • 按社会化的发展阶段划分,有早期社会化(儿童及青少 年时期)、继续社会化(成人期)。 • 再社会化--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 化的过程。其中包括对早期社会化及继续社会化过程中没有 取得合格社会成员资格的个体的再教化。

社会化与自我管理

社会化与自我管理

社会化与自我管理社会化与自我管理是现代社会发展中的两个重要方面。

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中生活和工作中逐渐适应社会规范和价值观,与他人建立和谐、有效的关系的过程。

自我管理则是指个体能够自觉地调控自己的行为、情绪和思维,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社会化与自我管理紧密相关,相互促进。

一个人如果不具备良好的社会化能力,很难在社会中适应和融入;而一个人如果没有自我管理能力,很难在社会规范和价值观的约束下保持良好的行为和情绪状态。

在社会化过程中,个体需要逐渐学会遵守社会规范和价值观。

社会规范是社会为保持秩序和和谐而制定的行为准则,涉及到个体与他人的相互关系、道德行为、待人接物等方面;而社会的价值观则是指社会对于人物、事物的看法和评价。

社会化过程需要个体通过教育、工作、交往等途径不断学习和适应。

通过社会化,个体能够形成积极、认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建立和他人良好的关系。

然而,社会化过程中的个体也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得社会规范和价值观的准则并不是非常明确和统一的。

个体需要根据不同的社会环境和情境,灵活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准则。

同时,个体也需要学会应对各种社会性压力和挑战,如工作压力、人际冲突等。

这就需要个体具备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

自我管理是指个体能够自觉地调控自己的行为、情绪和思维,以实现个人目标和社会要求。

自我管理包括时间管理、情绪管理、目标管理等方面。

个体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并制定相应的计划和策略来实现这些目标。

同时,个体还需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以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工作效率。

自我管理的关键在于自律和自控。

个体需要具备自律意识,能够约束自己的行为,遵守规则和纪律。

自控能力则是指个体能够自我约束情绪和行为,以避免冲动和无效的行为。

社会化与自我管理是相互促进的过程。

通过社会化,个体可以获取符合社会规范和价值观的行为准则,建立起与他人合作的基础。

而自我管理能力则帮助个体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挑战时能够做出明智的选择和行动,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化与自我意识:社会化的内容

社会化与自我意识:社会化的内容

-社会化定义 socialization 常⽤定义 ⼀个⼈内化社会价值标准、学习⾓⾊技能、适应社会⽣活的过程。

社会化就是由⾃然⼈到社会⼈的转变过程,每个⼈必须经过社会化才能使外在于⾃⼰⼉童社会化 的社会⾏为规范、准则内化为⾃⼰的⾏为标准,这是社会交往的基础,并且社会化是⼈类特有的⾏为,是只有在⼈类社会中才能实现的。

⽤弗洛伊德的话说,社会化就是个⼈学习控制天性的冲动,就是“把野兽关到笼⼦⾥”,有报道说的狼孩猪孩等就是没有经过社会化的结果。

从⼈格发展和社会互动⾓度定义 ⼀个⼈获得⾃⼰的⼈格和学会参与社会或群体的⽅法的社会互动过程。

从⼈格发展⾓度来说,社会化有⾃我完善的过程和功能。

通过内化他⼈的态度,来认识“⾃我”,并按其他⼈的⼀般期待来调整⾃⼰⾏为过程,就是社会化过程。

“⾃我”是⼈格的重要部分,⾃我完善包括:对⾃⼰⽣理、⼼理状况的认识;对⾃⼰和他⼈、社会的相互关系的认识。

“⾃我”观念重要,对⼈有着推动、调节和控制的功能。

【注】关于⼈格发展和社会化的过程,具体可参考下⾯有关章节。

社会互动⾓度来说,没有社会化就没有社会: 社会化不仅对个⼈的⽣存发展是⾄关重要的,⽽且对社会的⽣存和有效运作也是如此。

只有当⼀个社会的成员⼀起⾏动共同⽀持、维护这个社会的时候,社会才会⽣存下去,所以每个社会都塑造成员的⾏为来达此⽬的(⾓⾊承担)。

从社会的观点来看,当⼈们感觉到⾃⼰想做的正是社会期待的,这期待也地满⾜了社会的利益和要求的时候,(学习、领会并遵从群体和社会对这⼀地位的⾓⾊期待)社会化才能有效运作和发展。

社会化的强制性和⼈的能动性、⾃由:尽管社会化带有强制性,尽管我们的⼈格主要由社会来塑造,但社会化并未排除个⼈⾃由。

所有的社会化形式都要求个体的合作,⽽成⼈可⾃由地拒绝社会化的某些⽅⾯(也就是可以选择),或者⼒图改变社会(也就是可以创造)。

类似的定义还有: 个⼈为适应现在及未来的社会⽣活,在家庭,学校等社会环境中,经由教育活动或⼈际互动,产⽣个⼈认同(identify)并接受(accept)社会价值体系,社会规范,以及⾏为模式,并内化(internalize)⾄个⼈⼼⾥,成为个⼈价值观与⾏为的准绳,此⼀过程谓之「社会化」. 从⽂化的⾓度定义 社会对个⼈的⽂化教化和个⼈对社会主动选择与能动调适的统⼀过程。

社会化与自我

社会化与自我

2.3 内部(心理)世界
• 内省 • 自我知觉和因果归因
① 通过内省来认识自己
• 自我觉知理论(self-awareness) • 当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时,我们 会根据自己内在的标准与价值观来评价和 比较自己的行为。
• 当自我觉知会提醒人们自己的缺点时,自 我觉知令人特别反感,在这样的情景下, 人们会避免进行自我觉知。不过,在其他 时候,如当你内心欲望之魔怂恿你尝试诱 惑时,自我觉知不见得是一件坏事,因为, 它可以让你更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道德和 理想。
自我、身份与自尊
• 对于人来讲,再也没有比人更有趣的话题了。 而且,对于多数人来说,最大有趣的人正 是他自己。
——罗伊· 鲍迈斯特,《社会心理学中的自我》
一、什么是自我
• 自我也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 自己存在的觉察,即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 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 形态等)、心理特征(如兴趣爱好、能力、 性格、气质等)以及自已与他人的关系 (如自己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自己在 集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
4.25a
4.03a 3.99a 3.85a 3.22a 3.58a 3.46a 3.26a 3.71a 1.43a 1.44a 1.46a 1.25a 1.10a 1.64a 1.52a
2.59b
2.63b 2.90b 2.90b 2.61b 3.03b 3.08b 2.91b 2.83b 3.02b 2.91b 2.91b 2.30b 2.11b 2.43b 2.42b
• 当我们加工和自我有关的信息时,会出现 一种潜在的偏见。我们一边轻易地为自己 的失败开脱,一边欣然接受成功的荣耀, 在很多情况下,我们把自己看得比别人要 好。这种自我美化的感觉使多数人陶醉于 高自尊光明的一面,而只是偶尔会遭遇到 其阴暗的一面。

社会化与自我

社会化与自我
社会化与自我
第一单元
一、社会化的定义 1、 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个体形 成适应于该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握该 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叫社会化。 2、社会化涉及社会与个体两方面。 3、阶段:早期社会化与继续社会化 4、再社会化: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 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
二、社会化基本内容 1. 教导社会成员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本知 识与技能。 2. 教导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范。 3. 教导社会成员树立生活目标,确定人生 理想。 4. 培养社会角色 三、社会化的基本条件 1、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 2、人类的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
三、自尊 1、概念: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 果。 自尊=成功/抱负 2、影响自尊的因素 家庭中亲子关系 行为表现的反馈 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 根据相似性原理正确进行社会比较
3、自我概念的功能 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 解释经验 决定期待。 4、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生理自我:8个月—3岁 社会自我:3岁—13、份 1、定义:由个体的社会地位及处境地位决 定的自我认同。 2、特点: 客观性 主观性 多重性 稳定性 契约性
四、社会化的载体 1. 家庭 2. 学校 3. 大众传播媒介 4. 参照群体 五、社会化的分类 1. 语言社会化 2. 性别角色社会化 3. 道德社会化 4. 政治社会化:国家形象阶段;抽象国家观念 阶段;国家组织系统阶段
第二单元社会角色及其理论
一、概念 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 理状态。 二、分类 1、先赋角色和成就角色 2、规定型角色与开放型角色 3、功利型角色与表现型角色 4、自觉角色与不自觉角色 三、角色扮演 1. 角色期待 2. 角色领悟 3. 角色实践
四、角色失调 1、角色冲突 角色间冲突 角色内冲突 2、角色不清 3、角色中断 4、角色失败

社会化与自我(题)

社会化与自我(题)

一、单项选择题1.()不是社会化的载体。

[2008年11月心理咨询师二级]A.家庭 B.大学 C.杂志 D.意识【答案】D【解析】个体社会化的载体包括:家庭、学校、大众传播媒介、参照群体。

杂志属于大众传播媒介。

2.个体行为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取决于个体的()。

[2007年5月心理咨询师二级]A.社会角色 B.社会意识 C.自我意识 D.社会知觉【答案】C【解析】个体行为的稳定性和一致性的关键是个体怎样认识自己。

通过维持内在一致性,自我概念实际引导着个体行为。

自我亦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因此答案为C。

3.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称为()。

[2007年5月心理咨询师三级]A.客我B.反思自我C.镜我D.物质自我【答案】C【解析】客我是认识的对象,即被观察者,它包括一个人所持有的关于他自己的所有的知识与信念。

反思自我是个体如何评价他人和社会对自己的看法,是自我概念反馈的层面。

物质自我是其他自我的载体,是个体如何看自己身体的层面。

4.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即()。

[2006年5月、11月心理咨询师二级,2004年6月心理咨询师三级]A.从社会自我到生理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B.从生理自我到心理自我,最后到社会自我C.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D.从心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生理自我【答案】C【解析】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

其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

5.关于自我,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2006年11月心理咨询师三级]A.自我是心理学的古老课题 B.亦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C.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 D.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答案】ABCD【解析】自我是心理学的古老课题。

社会化与自我认同

社会化与自我认同

社会化与自我认同在当今社会中,每个人都面临着社会化的过程。

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中逐渐适应和融入的过程,它是一个不断塑造个人认同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个体不仅会受到社会的影响,也会通过社会化的过程来塑造自己的独特个性和自我认同。

本文将探讨社会化和自我认同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化在个体认同中的作用。

首先,社会化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它从个体出生开始,通过家庭、学校、社交圈子等各种社会环境对其进行塑造。

社会化将个体置于各种不同的社交环境中,并教会他们在不同的情境下适应和表达自己。

通过社会化,个体学会了遵循社会规范、加强与他人的互动,并形成了对自己的社会角色和责任的认识。

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往往会面临着与他人的比较和不同群体的压力,从而塑造了他们的自我认同。

其次,自我认同是指个体对自己认知和理解的过程,是形成独特个性的基础。

个体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社会化的过程,逐渐认识到自己的兴趣、价值观和个性特点。

社会化环境中的角色扮演和自我的探索帮助个体形成对自己的理解。

例如,一个人在学校中可能会发现自己对某一学科或特定领域特别感兴趣,这可能会成为他追求的方向,并对自己的自我认同产生影响。

社会化和自我认同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的。

社会化为个体提供了认识自我的机会和环境,塑造了个体的自我认同。

而自我认同又会影响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的表现和处理方式。

一个对自己有清晰认识的个体更容易在社会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并与他人建立深入的关系。

同时,社会化的过程也为个体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来探索自己的自我认同,不断完善和调整。

然而,社会化和自我认同之间也存在着一些挑战和困扰。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多样性的增加,个体在面对不同社会化环境和价值观时可能会感到迷茫和困惑。

例如,一个人在不同的社交圈子中可能会遇到不同的期望和规范,这可能会导致他们对自己的认同感到困扰。

此外,社会化环境中存在的群体压力和评价也会对个体的自我认同产生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个体需要保持自己独立的思考和价值观,同时也需要适应和妥协,以实现自己的认同。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对自身的认知和评价,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身份、角色、特点和能力的理解和意识。

而社会化则涉及个体在社会中与他人互动、适应社会规则和期望的过程,同时也包括了个体在社会中形成自己自我概念的影响。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是相互依存又互相影响的概念,它们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社会化对于个体的自我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个体会与他人建立联系并从中获取反馈。

这些反馈涉及到他人对个体言行表现的评价,塑造了个体对自己的认知。

例如,一个得到鼓励和赞扬的孩子往往会对自己产生积极的自我认知,而一个经常受到批评和指责的孩子则可能形成消极的自我认知。

因此,社会化的环境和他人的反馈都会对个体的自我概念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其次,个体的自我概念也会影响其社会化过程。

一个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会直接影响他在社会中的行为和互动。

如果一个人对自己没有自信或者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那么他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可能会避免与他人互动或表达自己的观点。

相反,如果一个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并对自己的能力有清晰的认知,那么他在社会化过程中可能更愿意与他人交流和展示自己。

因此,个体的自我概念对于他在社会中的互动方式、关系建立和社会角色扮演起着重要的指引作用。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的相互关系还体现在社会标签和身份认同的塑造上。

社会化过程中,个体会被社会赋予各种标签和身份,这些标签和身份对个体的自我概念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一个人被认定为拥有某种职业身份,他的自我概念可能会受到这个身份的影响,比如他可能会认为自己是一个负责任的人或者是一个专业的人。

同时,个体对这些标签和身份的认同程度也会塑造他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行为。

这种认同过程既是社会化的一部分,也是个体自我概念的表达和建构。

总之,社会化和自我概念是相互依存的概念。

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反馈来塑造自己的自我概念;而个体的自我概念也会影响他在社会中的行为和互动方式。

社会心理学—2社会化与自我

社会心理学—2社会化与自我
– 角色间冲突:同一主体的两个或者两个以上角色之间的矛盾冲突 所致(忠孝不能两全)
– 角色内冲突:人们对同一角色有不同期待引起的冲突(现有教育 制度下的学生 )
社会心理学-
第二章 社会化与自我
22
角色不清:指社会大众或角色的扮演者对于某一角色 的行为标准不清楚,不知道这一角色应该做什么、不 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
社会心理学-
第二章 社会化与自我
29
二、身份
• 身份:身份是由个体的社会地位及处境地位决定的自 我认同。 – 地位身份是相对稳定的,是身份的主体 – 处境身份是异变的
• 身份与角色:身份是由角色构成的。 – 学生是一种地位身份,学生角色是家长、教师和公 众对他的行为的要求和期待。
社会心理学-
第二章 社会化与自我
它是对在特定地位的个体行为的 期待,是社会群体得以形成的基础
(1) 职能性 (2) 扮演性 (3) 多重性
角色扮演:个体根据自己对各种
(4) 固定性
社会角色的理解,按照这些角色要
求来调整自己行为的过程。
社会角色比角色扮演者 具有更长久的生命力。
社会心理学-
第二章 社会化与自我
15
社会角色(social role)
方法:哑剧表演、独白法、角色互换、镜像法、心理剧、 空椅子法
社会心理学-
第二章 社会化与自我
21
四、角色失调角色失调:个体在角色扮演来自产生矛盾、障碍,甚至遭 遇失效。
角色失调有四种形式: 角色冲突:是指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在角色之间或角
色内部发生了矛盾,对立和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 利进行。
第二章 社会化与自我
13
一、社会角色的概念
• 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 应的心理状态。 – 它是对在特定地位的个体行为的期待,是社会群体得以形成的基础

自我与社会化人际关系与社会过程

自我与社会化人际关系与社会过程

《社会学教程》第四讲自我与社会化人际关系与社会互动一、自我与社会化1、社会化:人的社会化是一个人学习社会的文化、增加自己的社会性、由生物人变为社会人的过程。

内容包括:生活技能谋生手段社会规范明确目标培养角色2、生物的遗传与环境因素在人类发展中的重要性存在冲突环境:隔离的影响遗传:根植基因的观念。

社会生物学专门针对人类社会行为的生物学基础进行系统研究,他们认为人类显示的许多文化特性(如对女性的普遍期望就是希望她们教养孩子而丈夫则是养家糊口)虽非经由学习的过程,却根植在基因里了。

3、自我自我是一个与其他人明确区分的定义。

威廉詹姆士在100年前提出自我是个人心里宇宙的中心。

自我是个体所拥有的有关自己的整体信息。

库利:镜中我。

强调自我是我们与其他人社会互动的产物。

发展自我认同与自我概念氛围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我们设想在其他人面前如何表现自己。

第二阶段我们想象其他人如何评价我们。

第三阶段别人的印象会使我们产生某种感觉。

米德:自我的阶段。

预备阶段、戏剧阶段、游戏阶段。

预备阶段:儿童模仿身边人,随着儿童不断长大,越来越适应用符号来与人沟通。

象征是形成人类沟通的最基本动作、事物与语言。

戏剧阶段:儿童开始扮演别人,成为不同的角色。

角色扮演是通过大脑想象成为他人的过程,使之能够从想象观点中有所反应。

游戏阶段:在8~9岁时候不再扮演角色,开始考虑真实的挑战及存在的关系。

在此发展中,儿童抓住的不只是自己的社会地位,还关注别人在他周围扮演何种角色。

经历这个阶段之后,儿童从此可以对社会环境中的不同角色扮演有所反应。

概化的他人:代表儿童的行为会考虑社会整体的态度、观点以及社会整体的期望。

重要他人。

戈夫曼:自我的呈现。

我们日常生活的许多活动,都试图传递给他人我们是谁的这个印象。

印象管理:为了表现良好,满足某些人的期望,个人会倾向于注重自我的表现,这个自我表现的改变即印象管理。

对自我的心理学研究(1)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理论。

第二讲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

第二讲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

二,社会化的基本目标
简言之,适应社会生活,成功履行社会角色. 简言之,适应社会生活,成功履行社会角色. 因此,与此种目的相关的社会知识,社会态度,社会 因此,与此种目的相关的社会知识,社会态度, 相关的社会知识 情感,社会认同的行为方式,思想观念, 情感,社会认同的行为方式,思想观念,能够生存的 社会技能等 都是社会化的基本目标; 社会技能等,都是社会化的基本目标;
一,社会化的内涵
是否"在人类社会生存的其他生物, 是否"在人类社会生存的其他生物,因为 其他生物 不具备人类的语言和抽象思维模式, 不具备人类的语言和抽象思维模式,无论历时 多久,也不能成为人类社会的一员" 多久,也不能成为人类社会的一员"?
科幻电影《人工智能》 科幻电影《人工智能》,《我的女友是机器人》 我的女友是机器人》
第二讲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
本章要点
社会化的内涵 社会化与个性化的形成 社会化的形成机制 自我
一,社会化的内涵
社会化 某种社会背景下的个体 社会背景下的个体, 某种社会背景下的个体,因为受到该社会 背景的影响,学习社会知识,积累社会经验, 背景的影响,学习社会知识,积累社会经验, 并逐渐形成该社会认同的心理 行为模式, 形成该社会认同的心理—行为模式 并逐渐形成该社会认同的心理 行为模式,成 为该社会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为该社会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是否所有人都能够被社会化?动物呢? 是否所有人都能够被社会化?动物呢?
二,社会化的基本目标
语言社会化
理解别人,被别人理解,发现自己的独特之处; 理解别人,被别人理解,发现自己的独特之处; 是为一种文化的反映.学习某种语言的过程, 是为一种文化的反映.学习某种语言的过程,其 实就是学习该社会文化的过程. 实就是学习该社会文化的过程. 英语-美国式幽默 美国式幽默; 英语-美国式幽默; 日语-谦卑礼貌的态度 谦卑礼貌的态度; 日语 谦卑礼貌的态度; 韩语? 韩语? 普通话? 普通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化与自我第一单元社会化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具有社会性。

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

人在社会化进程中同时发展了自身的心理能力、健全人格及行为方式。

一、社会化概念社会化涉及社会及个体两方面。

从社会视角看,社会化即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从个体视角看,社会化即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社会化过程,传统观点认为到成人期即告结束,而现代观点则主张,社会化伴随人的一生,即终生社会化。

按社会化的发展阶段划分,有早期社会化(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继续社会化(成人期)。

.再社会化,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

其中包括对早期社会化及继续社会化过程中没有取得合格社会成员资格的个体的再教化。

二、社会化的内容(一)教导社会成员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从培养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开始,继而在学校中教会他们掌握知识与技能;当今是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教育的水平,社会成员素质已成为社会现代化的基础。

因而,学习和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和现代生产技能是社会化的重要内容。

(二)教导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范社会规范是现代社会保持有序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社会通过教育和舆论力量使其成员掌握并形成信念、习惯和传统以约束个体行为,调节各种社会关系。

(三)教导社会成员树立生活目标,确定人生理想个体是有理想的,社会通过多种途径指导其成员树立正确的生活目的和理想以达到社会整合之目的。

(四)培养社会角色社会化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使每个社会成员都获得适合自己身份、地位的社会角色。

每一角色都有其权利义务及行为规范,社会化内容之一是使其成员按社会角色的要求行事。

三、社会化的条件(一)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赖期,即有一个不能独立生活的童年时期,这是个体接受社会化最好时期,也是社会化的基础。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二)人类具有超越本能的能力。

这是由于人脑有大约1000亿个神经细胞,组成各种神经网络,是自然界最完备的信息加工系统。

人脑不仅使人掌握语言,进行学习,积累知识及经验,而且使之具有抽象思维能力,表现出巨大的能动性。

人类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

四、社会化的载体(一)家庭个体从出生起就在家庭中获得一定的地位。

家庭在社会化中地位独特,作用突出。

童年期是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儿童的语言、情感、角色、经验、知识、技能与规范方面的习得均起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学校学校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向个体系统传授社会规范、价值观念、知识与技能的机构,其特点是地位的正式性和管理的严格性。

个体进入学龄期后,学校成为其社会化最重要的场所。

学校教育促使学生掌握知识,激发其成就动机,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互动的机会。

学校还具有独特的亚文化、价值标准、礼仪与传统。

在早期社会化中,学校是不可替代的社会化载体。

(三)大众传播媒介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媒是十分重要的社会化手段。

影视、音像、广播、报纸、杂志,特别是国际互联网迅速向人们提供大量各种信息,使人广开视野,学到新的知识与规范。

大众传媒的社会化作用与日俱增。

现代社会心理学十分重视传媒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

(四)参照群体’参照群体是能为个体的态度、行为与自我评价提供比较或参照标准的群体。

特点是,个体可以不具备这个群体的成员资格,但这个群体却能为个体提供行为空间。

参照群体的作用是规范和比较,前者向个体提供指导行为的参照框架,后者则向个体提供自我判断的标准。

五、社会化的外延(一)政治社会化个体学会接受和采用现时的社会政治制度的规范,有相应的态度和行为。

政治社会化的目的是将个体培养成一个合格公民,使之效力于本社会制度。

爱国意识的发展,培养公民的爱国意识是政治社会化的核心内容。

爱国意识的发展有三个连续的阶段:1.国家形象阶段此阶段以国歌、国旗及领袖作为国家象征。

儿童对国家的热爱,主要表现为对国家象征的崇敬。

升国旗、唱国歌、悬挂领袖肖像是培养爱国意识的有力手段。

2.抽象国家观念阶段此阶段以有关国家、政治组织的抽象观念作为爱国依据。

因此应通过履行公民的社会责任与义务,享有公民权利,参与政治活动来培养爱国意识。

3.国家组织系统阶段此阶段爱国观念扩展到本国在国际舞台的角色与国际责任之第二章社会心理学(二)道德社会化‘个体将社会道德规范逐渐内化,成为自己行为准则的过程。

它有三个方面:1.道德观念与道德判断这是道德中的认知成分。

皮亚杰认为,道德判断是从他律到自律,从效果到动机。

2.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伴随道德观念的内心体验。

道德情感的形式可能是直觉的体验,也可能是形象的体验亦可能是深层体验。

道德情感的内容是指爱国情感、劳动情感、集体荣誉感、正义感等。

3.道德行为个人对他人与社会有道德意义的行动。

高水平的道德行为来自道德习惯的养成。

(三)性别角色社会化,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学会按自己的性别角色的规范行事的过程。

学者们把男女之间的差异从三个不同方面加以描述,即:1.“性”表示男女在生物学方面的差异,如遗传、内分泌、解剖及生理的差异。

2.“性别”表示男女在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

3.“性别角色”表示男女在社会行为方式上的差异。

由于性别不同,社会对其的期待也不同,因而出现了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的差异。

这种差异与生理特征没有必然联系,不是天生的,而是性别角色社会化的结果。

家庭对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是通过性别期待与认同、模仿的机制实现的。

婴儿出生起,双亲已按其不同的性别加以培养教育。

例如对衣着、玩具、说话方式、行为表现等方面,双亲对男婴与女婴的要求是不同的;同时婴儿的性别认同亦是不一样的:女婴模仿母亲,男婴模仿父亲。

儿童进入学龄期以后,学校和社会从多方面强化了男女两性的角色差异。

例如学校和教师在升学期待、课余生活、体育锻炼项目对不同性别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教科书也表现出不同的性别期待。

·.(四)语言社会化·个体社会化是从掌握语言开始,全部社会化是以语言社会化为前提的。

语言是人们相互理解的手段,个体掌握一种语言后,才能接受社会习俗和态度,并以此塑造自己的人格。

语言是个体联系他人与社会的纽带;语言集中反映了文化,掌握某种语言的过程就是社会化的过程。

因为语言中蕴含的知识、规范与观念必然对掌握这种语言的个体产生深刻的影响。

语言社会化在个体社会化中占据特别重要的地位。

一、社会角色的概念第二单元社会角色及其理论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它是对在特定地位的个体行为的期待,是社会群体得以形成的基础。

·72·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角色”一词源于戏剧,指演员扮演的剧中人物。

20世纪20至30年代,美国芝加哥学派将其引入社会心理学。

米德使用社会角色来说明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着可预见的互动行为模式,这个概念有助于了解个体与社会的关系;角色是在互动过程中形成的。

社会是一个大舞台,每个个体都在此舞台上扮演一定的角色。

人们在社会互动中表现自己,把握自我形象,达到一定目的。

角色理论是按照人们所处的社会地位与身份解释个体行为并研究其中规律。

二、社会角色的分类(一)按角色获得方式可分为先赋角色和成就角色前者是建立在先天因素基础上的;后者指主要靠个体努力获得的角色。

(二)按角色行为的规范化程度可分为规定型角色与开放型角色前者对行为的规范化程度较高,个体自由度较小,如公务员、军警;后者规范化程度相对较低,自由度较大,如朋友等。

,,(三)按角色的功能可分为功利型角色和表现型角色前者是追求实际利益为目标的角色,如银行家、’企业家、商人等,主要发挥实现效率之功能;后者以表现社会秩序、制度、价值观念、道德风尚为目的角色,如学者、教授等,主要发挥社会公平功能。

(四)按角色承担者的心理状态可分为自觉角色和不自觉角色前者对自己的角色扮演有较为明确的意识,并尽力感染“观众”;后者并未意识到角色表演,只是以习惯的方式行动。

三、角色扮演过程:角色期待、角色领悟和角色实践(一)角色期待个体承担某一角色,首先遇到的是他人与社会对这一角色的期待,即社会公众对其行为方式的要求与期望。

如果个体偏离角色期待可能招致他人的异议或反对。

(二)角色领悟.对角色的认识和理解往往是按他人的期待不断调节自己的行为并塑造自己来进行的。

(三)角色实践角色期待与角色领悟的发展是个体实际表现的角色。

四、角色失调个体在角色扮演中产生矛盾;障碍,甚至遭遇失效。

常见的角色失调有四种:角色冲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断及角色失败。

(一)角色冲突个体在不同条件下往往有不同的地位、身份与角色。

如果它们互不相容,出现矛盾,个体在心理上感到的冲突是角色冲突。

既有角色间的冲突,也有角色内冲(二)角色不清个体对其扮演的角色认识不清楚,或者公众对社会变迁期间出现的新第二章社会心理学角色认识不清,还未能形成对这一新角色的社会期待,也会造成角色不清。

个体在角色不清时往往会产生应激与不满足感。

(三)角色中断由于各种原因使个体的角色扮演发生中途间断的现象。

.(四)角色失败这是最严重的角色失调,角色承担者不得不退出舞台,放弃原有角色。

一、自我第三单元自我,、身份和自尊自我是心理学的古老课题。

19世纪末美国学者詹姆斯曾对此做过广泛而深刻的研究。

20世纪70年代,自我及其评价、自我测量又成为社会心理学的热点研究领域之一。

(一)自我的概念自我,亦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 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

包括对自己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

主我与客我这是詹姆斯的自我概念,前者是个体的主观经验,后者是经验的内容。

前者是认识的主体,后者是认识的对象,即被观察者。

主我是自我的动力成分,是活动的过程,客我则制约主我活动。

镜我自我概念是他人判断的反映。

我们所隶属的社会群体是我们观察自己的一面镜子。

自我概念是个体认为他人是如何“看”我的。

’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比真实自我对个体行为及人格有更为重要的作用,因为它是个体自我知觉的体系与认识自己的方式。

(二)自我的结构自我的结构有五个层面,即物质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理想自我和反思自我。

1.物质自我是其他自我的载体,是个体如何看自己身体的层面。

2.心理自我是个体态度、信念、价值观念及人格特征的总和,是个体如何看自己心理世界的层面。

3.社会自我处于社会关系、社会身份与社会资格中的自我,即个体扮演的社会角色,是自我概念的核心,社会如何看待个体(又被其意识到)的层面。

4.理想自我个体期待自己是怎样的人,即在其理想中,我该是怎样的人。

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距往往是个体行动的原因。

5.反思自我个体如何评价他人和社会对自己的看法,这是自我概念反馈的层面。

(三)自我概念的功能1.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关键是个体怎样认识自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