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资料整理
生态学整理考点
![生态学整理考点](https://img.taocdn.com/s3/m/af9c9121be23482fb4da4cba.png)
1. Biosphere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
2. 由个体、家庭或其他社群单位所占据积极保护不让同种其他成员侵入的空间。
3.
生存斗争
变化的成分
6. guild
填空
(丰富度)
种的(均匀度)。
2扩大有机体的实际生态位。
在缺乏竞争者时,竞争释放
3. 植物种群内个体间的竞争主要表现为密度效应。
已发现植物的密
最终产量恒值-3/2自疏法则。
4. 沼泽或湿地
瑚礁生物群落维持高物种多样性的主要原因是抽彩式竞争群落的空间结构取决于两个要素,层片
6. 水循环出现了问题;水域生
氮或氮磷
7. (淡水硬骨鱼)肾脏或尿
8
感效应
9. N+1
效率;同化效率
10.
1. 陆地生物群落外貌的决定因素是_ C_____
水分.
2.
A. . 具有根套 C. D.气孔下陷
3._B___ A. 种群增长率r B. 环境容纳量K C. 世代净增值率R0 D. 致死因子k
4. 据Lotka-Volterra
存的条件是__C___ K1>K2/β, K2< K1/αK1<K2/β, K2> K1/αK1>K2/β, K2> K1/αK1<K2/β, K2< K1/α
5. 大多数鸟类和昆虫的存活曲线属于__B___
A凸型B凹型C对角线型D双曲线型
6. 一个成熟稳定的生物群落,其净生产量P和生物量B的关系是__D_
A. P/B〉1
B. P/B<1
C. P/B=1
D. P/B=0。
(完整word版)(整理)生态学期末复习
![(完整word版)(整理)生态学期末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e0c8895865ce0508773213a5.png)
生态学期末复习绪论1。
说明生态学定义。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生物环境分为种内的和种间的,或种内相互作用和种间相互作用.2.试举例说明生态学是研究什么问题的,采用什么样的方法。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很广,从个体的分子到生物圈,但主要研究4个层次: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在个体层次上,主要研究的问题是有机体对于环境的反应;在种群层次上,多度与其波动的决定因素是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问题,例如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年龄结构和性比等等;在群落层次上,多数生态学家在目前最感兴趣的是决定群落组成和结构的过程;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中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
生态学研究方法可以分为野外的、实验的和理论的三大类。
3。
比较三类生态学研究方法的利弊。
基本原则:整体有序原则、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原则、循环再生原则、反馈平衡原则、最小因子原则、环境资源有限性原则第一章生物与环境1.概念与术语a。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b.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等。
c.生态福是指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在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范围。
d。
大环境指的是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e。
小环境指的是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
f。
大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大气候,是指离地面1。
5m以上的气候,由大范围因素决定。
g。
小环境中的奇虎称为小气候,是指近地面大气层中1。
5m以内的气候。
h.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的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生态环境称为生境.i.对动物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随其种群密度而变化,从而调节种群数量的生态因子,称为密度制约因子。
j。
可调节种群数量,但其影响强度不随种群密度而变化的生态因子,称为非密度制约因子。
k。
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生态学重点整理
![生态学重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34f7734f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90.png)
生态学重点整理1绪论【生态学的定义】研究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学科发展简史】1869年德国生物学家E.Haeckel第一次提出。
英文名Ecology起源于两个希腊字:Oiko(住所、家庭)和Logo(学科),即“生境的学科”【分支学科】按研究对象划分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昆虫生态学苔藓生态学按研究对象的按主要交叉学科按应用领域划分生境类型划分陆地生态学海洋生态学淡水生态学湿地生态学岛屿生态学荒漠生态学冻原生态学湖泊生态学生理生态学数学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物理生态学地理生态学进化生态学遗传生态学农业生态学工业生态学城市生态学环境生态学恢复生态学污染生态学渔业生态学按组织水平划分全球(生物圈)生态景观生态生态系统群落生态种群生态个体生态细胞生态分子生态2生命系统及其环境【生态因子】构成生态环境的各种因素称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影响生物生长发育的环境变量)生态因子的类型:【限制因子】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各生态因子中对生物生长发育起限制作用的因子)【生态幅(生态阈)】生物正常生长发育的生态因子范围(生命系统在某一生态因子维度上分部的最低点和最高点间的跨度)【生态位】由各生态幅构成的某生物生存的生态定位or一个生命系统在某一个因子梯度上的生态幅,即系统在空间、食物以及环境条件等资源谱中的位置or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空、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3分子生态学【分子生态定义】是分子生物学与生态学融合而成的新的生物学分枝学科。
是研究生物活性分子在其显示与生命关联的活动中所牵连到的分子环境问题。
其定义有两层含义:1、运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传统生态学问题;2、生物活性分子表现其生命活动时的分子生态条件的规律性【理论基础】一、分子进化的中性理论1.理论核心:分子水平上的绝大多数突变是选择上中性的,因而他们在进化中的命运是随机漂变的,而不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
生态学基础知识重点整理
![生态学基础知识重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9512f824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0a.png)
生态学基础知识重点整理一、生态学概述1.1 生态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1.2 生态学的发展历程1.3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二、生态系统2.1 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组成2.2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2.3 生态系统的层级结构2.4 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服务三、生物多样性3.1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分类3.2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保护3.3 生物多样性的威胁和损失3.4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策略四、群落生态学4.1 群落的定义和组成4.2 群落的生物多样性和结构4.3 群落的演替和稳定性4.4 群落的相互作用和竞争关系五、种群生态学5.1 种群的定义和特征5.2 种群的数量动态和增长模型5.3 种群的分布格局和生活史特征5.4 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适应性六、生态位和资源利用6.1 生态位的概念和类型6.2 生态位的竞争和分化6.3 资源的利用和分配6.4 生态位的演化和适应性七、生态系统的演替7.1 生态系统演替的概念和类型7.2 生态系统演替的驱动因素7.3 生态系统演替的过程和特征7.4 生态系统演替的影响和重建八、生态学与环境保护8.1 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价值8.2 生态学在生态修复中的应用8.3 生态学在自然保护区管理中的应用8.4 生态学在城市生态规划中的应用九、全球变化与生态学9.1 全球变化的概念和影响9.2 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9.3 全球变化对物种适应性和分布的影响9.4 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总结: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它关注生物的生存、繁衍和适应,以及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生态学的基础知识包括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群落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生态位和资源利用、生态系统的演替等内容。
这些知识帮助我们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为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在全球变化的背景下,生态学也需要关注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和物种的影响,以及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通过深入学习和理解生态学的基础知识,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保护自然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生态学复习资料整理后。
![生态学复习资料整理后。](https://img.taocdn.com/s3/m/42ca92d5c1c708a1284a44aa.png)
生物入侵中文名称:生物入侵英文名称:biological invasion定义:某种外来生物进入新分布区成功定居,并得到迅速扩展蔓延的现象。
入侵物种的标准:1)通过有意或无意的人类活动而被引入一个非本源地区域.2)在当地的自然或人造生态系统中形成了自我再生能力.3)给当地的生态系统或地理结构造成明显的损害或影响.一、小龙虾中文学名:克氏原螯虾拉丁学名:Procambarus clarkii别称:小龙虾、淡水小龙虾、红螯虾原产地:中、南美洲现在世界各地都有养殖,并且已经形成数量巨大的野外种群,在我国,小龙虾则是由二战时期由日本传入,最早只在江苏省南京市及其郊县繁衍,现在它已经扩散到我国南方的广大区域。
它一开始是一个自然扩散过程,因为小龙虾的抗逆性很强,在各种临时的水体里都能生存。
另外,它能在陆地上爬行,尤其在雨季,一只克氏原鳌虾能够爬行十几公里。
而我国江南一带又很适合它的生存,以及周围的安徽等地。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入侵生物的数量呈上升趋势。
例如,⏹到20 世纪90 年代初传入我国的杂草60 余种,害虫32 种,病害26 种。
⏹到21 世纪末传入我国的外来草本植物107 种,75 个属,90 个有害植物种,有害动物37 种,害虫32 种,病害26 种,病原菌32 种。
但究竟有多少种入侵生物传入⏹我国,目前还没有确切统计。
我国目前生物入侵的现状概括起来是:数十种有害生物猖獗危害,数百种危险生物敲击国门,数千种输入生物翘首以待。
二、入侵途径:⏹自然⏹人为无意引进⏹人为有意引进1、自然入侵案例:中文学名:紫茎泽兰拉丁学名:Crofton Weed别称:解放草,马鹿草,破坏草,黑头草,大2、人为无意引进案例:松材线虫我国贸易商在进口设备时随着木材制的包装箱带进来的。
分布现状:在日本、韩国、美国、加拿大、墨西哥、葡萄牙、中国等国均有发生,但危害程度不一,其中以日本受害最重。
此病1982年我国在南京市中山陵首次发现,在短短的十几年内,又相继在江苏、安徽、山东、浙江、广东、湖北、湖南、台湾、香港等省(区)等许多地区发生并流行成灾。
生态学复习资料(整理)
![生态学复习资料(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90193703ad02de80d4d840a2.png)
生态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态环境:研究的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中,直接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生境:具有特定的生态特性的生态体或生态群体总是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这一特定环境叫生境。
生态系统:是指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相互作用而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统一体。
内稳态:生物控制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机制,它能减少生物对外界条件的依赖性,从而大大提高生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内稳态通过生理或行为的调整来实现的。
如恒温动物、合欢的昼开夜合。
内稳态是提高耐性限度的一种重要机制,但不能完全摆脱环境制约。
)负反馈:大多数生物的稳态机制以大致一样的方式起着作用;如果一个因子的内部水平太高,该机制将减少它;若水平太低,就提高它。
这一过程称为负反馈。
耐性限度的驯化:内稳态机制外另一种调整生物耐性限度的方法。
驯化过程是通过酶系统的调整来实现的,因为酶系统只能在特定的环境范围内起作用,并决定着生物的代谢速率与耐性限度,驯化即体内酶系统的改变过程。
物种:物种是由内在因素(生殖、生理、生态和行为)联系起来的个体的集合,是自然界中的一个基本进化单位和功能单位。
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同种有机体的结合。
群落: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不同种群的集合。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成分。
耐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都将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限制因子原理:一个生物或一群生物的生存和繁荣取决于综合的环境条件状况,任何接近或超过耐性限制的状况都可说是限制状况或限制因子。
生态学期末复习整理版
![生态学期末复习整理版](https://img.taocdn.com/s3/m/a82f6864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53.png)
单选题、判断改错题、简答题、计算题、资料分析题1.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
2.赫克尔(Haeckel)(1866)强调有机体与生物环境的相互作用和有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3.“生态学”一词经武汉大学张挺教授介绍到我国。
4.我国著名生态学家马世俊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科学。
提出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概念。
5.生态学研究对象: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6.生态学研究方法:野外的、实验的和理论的三大类。
7.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二氧化碳、食物、其他生物。
8.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是作用与反作用。
作用:环境的非生物因子对生物的影响。
反作用: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9.生态因子分类:(1)按性质: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2)按有无生命的特征:生物因子、非生物因子;(3)按生态因子对动物种群数量变动的作用:密度制约因子、非密度制约因子;(4)按生态因子的稳定性及其作用特点:稳定因子、变动因子。
10.生态因子作用特征:(1)综合作用(2)主导因子作用(3)阶段性作用(4)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5)直接和间接作用11.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相互的和辩证的。
环境作用于生物,生物又反作用于环境,两者相辅相成。
○1环境的非生物因子对生物的影响,一般称为作用。
环境对生物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可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和行为;影响生物生育力和死亡率,导致种群数量的改变;某些生态因子能够限制生物的分布区域。
例如热带动植物不能在北半球的北方生长。
生物并不是消极被动地对待环境的作用,它也可以从自身的形态、生理、行为等方面不断进行调整,积极地利用某些生态因子的周期性变化以适应环境中的生态因子变化,将其限制作用减小。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一般称为反作用。
生物对环境的反作用表现在改变了生态因子的状况。
生态学笔记整理
![生态学笔记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674fdbcc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87.png)
《基础生态学》绪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4个组织层次):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态学按组织层次划为:①个体生态学②种群生态学③群落生态学④生态系统生态学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它包括岩石圈的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第一部分有机体与环境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生态因子作用特征:①综合作用;②主导因子作用;③阶段性作用;④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⑤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限制因子:在众多生态因子中,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的因子称限制因子。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
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下限和上限)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或生态价。
光周期现象:植物的开花结果、落叶及休眠,动物的繁殖、冬眠、迁徙和换毛换羽等是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称为光周期现象。
(注意看下这节P20)1.植物的光周期现象:①长日照植物:日照超过某一数值或黑夜小于某一数值才能开花的植物,如萝卜,菠菜,小麦,凤仙花等。
②短日照植物:日照小于某一数值或黑夜长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如玉米,高粱,水稻,棉花,牵牛等。
③中日照植物:昼夜长短接近相等时才开花的植物,如甘蔗。
④日中性植物:开花不受日照长度影响的植物,如蒲公英,四季豆,黄瓜及番薯等。
2.动物的光周期现象:①繁殖的光周期现象:长日照动物(鼬,水貂,刺猬,田鼠,雉)短日照动物(羊,鹿,麝)②昆虫滞育的光周期现象:如梨小食心虫。
生态学主要内容概括(整理)
![生态学主要内容概括(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252907c087c24028905fc3a2.png)
生态学基础主要内容概括1。
生态学的定义、发展简史以及研究对象与内容定义: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发展简史:理论上(概念上的提出→论著的出版→学科的形成。
);时间上(萌芽时期→近代发展:4大学派的形成→现代发展:生态系统、人类生存环境的研究.);实验技术上(描述→定性→定量→模拟.)研究对象:分子、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生物圈2。
现代生态学阶段的特点1)生态学在研究社会问题中的重新定位2)生态学研究对象的时空尺度不断拓展3)生态学研究的内容向过程和预测发展4)生态学新分支在学科交融中不断产生5)生态学研究方法与手段在集成中创新3.生态学分支学科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4。
生态学研究方法野外与现场调查、实验室分析、模拟实验、数学模型与计算机模型、生态网络及综合分析5.生态学任务人类生态问题五大危机:人口危机、粮食危机、能源危机、资源危机、环境危机生态学与人类可持续发展1.生态系统的概念以及生态系统的特点定义: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的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特点:1)生态系统是生态学的一个主要结构和功能单位,属于经典生态学研究的最高层次;2)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3)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4)生态系统中营养级的数目受限于生产者所固定的最大能量和这些能量在流动过程中的巨大损失,因此,营养级的数目通常不超过5-6个;5)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要经历一系列发育阶段。
2.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组成:六大组成成分(四大基本成分):①非生物成分(无机物、有机化合物、气候因素)②生产者③消费者④分解者(还原者)结构:空间结构、时间结构、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食物链和食物网概念的意义、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及能流和物流间的关系)3。
食物链与食物网的概念、分类以及其生态学意义食物链: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而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取食和被食关系而排列的链状顺序称为食物链。
(整理)基础生态学.
![(整理)基础生态学.](https://img.taocdn.com/s3/m/3348705ba98271fe910ef973.png)
第一部分有机体与环境1、什么是最小因子定律?什么是耐受性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元素,这就是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最小因子定律的基本内容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后人的补充:(1)Liebig定律只在极严格的稳定条件下才能应用。
如果一个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输出不是处于平衡状态时,就不能应用。
(2)各因子之间有替代作用。
如果有一种营养物质的数量多或易于吸收,就会影响到数量少的那种物质的利用率。
耐受性定律:1913年美生态学家V.E.Shelford 认为: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后人补充:A每一种生物对不同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存在差异。
B生物在整个个体发育过程中,对环境因子的耐受限度是不同的。
C不同的生物种,对同一生态因子的耐受性是不同的。
D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处于非最适状态下时,对其他因子的耐受限度也下降。
2、生态因子相互联系表现在哪些方面?(1)综合作用:各个生态因子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任何一个单因子的变化,必然在不同程度上引起其它因子的变化,导致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
如光强变化→温度改变→湿度改变→蒸发、蒸腾改变。
(2)主导因子作用:组成环境的所有生态因子不是等价的,在一定条件下,其中必然有一个或两个是起着主导作用的,这种起主导作用的因子就称为主导因子。
主导因子的含义有二种:①从因子本身来说,当所有因子的质和量相等时,其中某个因子的变化,能引起生物全部生态关系发生变化。
如静风→暴风。
②由于某类因子的存在与否和数量变化,从而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明显的改变。
如植物春化阶段的低温因子,光周期中的日照长度等。
(3)阶段性作用生物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往往需要不同的生态因子,也即生物对生态因子的需要是分阶段的。
如低温对某些作物的春化作用是必要的,但在后期是有害的。
《生态学》期末复习整理
![《生态学》期末复习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4ecb61b16bec0975f465e2ab.png)
《生态学》期末复习整理一、名词解释1.微气候(Microclimate)P6:又称小气候,是小环境中的气候,指近地面大气层中1.5m以内的气候,。
2.适合度(Fitness)P101:生物对环境适应的量化特征,是分析估计生物所具有的各种特征的适应性,及其在进化过程中继续往后代传递的能力的指标。
适合度(W)=基因型个体生育力(m)*基因型个体存活率(l)3.适应性(Adaptation):一个生物拥有的任何有助于生存和繁衍的可遗传特性就是适应性。
4.内稳态(Homeostasis)P13:生物体通过控制内环境,在变化多端的外部环境中保持体内环境相对稳定被称为内稳态。
5.耐受度(Tolerance):生物能够应对变化多端的外部环境,一个物种大量个体所能够生存的最高和最低环境条件,称为该物种的耐受限度。
6.生态位(Niche)P134:一种生物在环境中所占有的位置,包括它所生存的生存条件、所利用的资源和它所发生的时间。
7.生态学(Ecology)P1:是研究有机体(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
8.物质环境(physical environment):是由物理和化学的环境因素所构成的非生物环境。
另参考非生物环境(abiotic environment)P209:参加物质循环的无机元素和化合物(如C,N,CO2,O2,Ca,P,K),联系生物和非生物成分的有机物质(如蛋白质、糖类、脂质和腐殖质等)和气候或其它物理条件(如温度压力)。
9.生物环境(biotic environment):指由其他生物所构成的环境因素,影响着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环境。
10.种群(population)P66:是在一定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11.出生率(Natality)P70:生物产生新个体的能力。
以新生子代数量占种群总量的百分比表示。
12.存活率(Survivorship)P75:存活率是死亡率的倒数。
对于一个特定种群,存活率的数据通常以存活曲线的形式来表示;存活曲线表示的是在每一个生活期存活个体所占的比率的对数值。
生态学期末复习考点整理
![生态学期末复习考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e21fec52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275c711.png)
《生态学》期末复习考点整理1.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生态学分支学科划分标准:按研究对象的组织层次划分、按研究对象的生物分类划分、按栖息地划分、按交叉的学科划分。
3.生态学的研究方法:野外的(田间的)、实验的、理论的。
4.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5.大环境:指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6.大气候:大环境中的气候,是指离地面1.5m以上生物气候。
7.小环境:是指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即小范围内的特定栖息地。
8.小气候:小环境中的气候,是指生物所处的局域地区的气候。
5.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 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
6.生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
7.生态因子作用特征(生态因子相互联系表现在哪些方面?):(1)综合作用:环境中的每个生态因子不是孤立的、单独的存在,总是与其他因子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2)主导因子作用:对生物起作用的众多因子并非等价的,其中有一个是起决定作用的,它的改变会引起其他生态因子发生变化,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变化,这个因子称主导因子。
(3)阶段性作用:由于生态因子规律性变化导致生物生长发育出现阶段性,在不同发育阶段,生物需要不同的生态因子或生态因子的不同强度。
(4)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对生物作用的诸多生态因子虽然非等价,但都很重要,一个都不能缺少,不能由另一个因子来替代。
(5)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生态因子对生物的行为、生长、繁殖和分布的作用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使间接的。
有时还要经过几个中间因子。
8.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9.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北师大-生态复习资料整理
![北师大-生态复习资料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22e404e0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ff.png)
生态复习资料整理一、名词解释:1.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2.建群种:群落的不同层次有各自的优势种,其中优势层的优势种成为建群种。
3.生活型:生物对外界环境适应的外部表现形式,同一生活型的生物不但体态相似,而且在适应特点上也是相似的。
生活型是不同生物对相同环境趋同适应的结果。
4.有效积温:发育的速率随着发育阈温度以上的温度呈线性增加,这表明外温动物与植物的发育不仅需要一定的时间,还需要时间和温度的结合,即需要一定的总热量,称有效积温或总积温。
5.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况的食物的量;这一定律只适用于稳定状态,同时要考虑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6.碎屑食物链:从分解动植物尸体或粪便中有机物质颗粒开始构成的食物链类型。
7.趋同适应:不同物种由于长期适应相似的外界环境可能在生理、行为和形态等方面表现出相似性,趋同适应导致了不同物种可能具有相同的生活型。
8.非地带性植被:由于局部地形、土壤、水分条件等非地带性因素影响,导致植被没有体现该区域的植被地带性分布特征。
非地带性植被的分部不是固定在某一植被带,而是出现在两个以上的植被带。
他们的分布常常受制于某一生态因素,如水分、基质的作用,呈斑点状或条带状嵌入在地带性植被类型之中。
如盐生植物既出现在草原带和荒漠带,也出现在其他带的沿海地区;水生植被普遍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湖泊、池塘、河流等淡水水域。
9.气候顶极群落:一个地区植物群落演替的最后阶段形成的和当地气候调节协调平衡的群落。
10.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环境中的物质经环境到生物群落再回到环境的过程,即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就称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11.优势种:指群落中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物种。
12.生态幅: 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耐受一个范围,其范围就称为生态辐。
13.生态位: 指生物在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是物种所有生态特征的总和。
期末整理-生态学
![期末整理-生态学](https://img.taocdn.com/s3/m/ecf6ad8a8762caaedd33d48e.png)
第三部分群落生态学什么是生物群落?它有哪些主要特征?生物群落是在相同时间聚集在同一地段上的各物种种群的集合。
群落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生物种群的集合。
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的种群,共同组成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
特征:1.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
2.群落中各物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3.群落具有自己的内部环境。
4.具有一定的结构。
5.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
6.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
7.具有边界特征。
8.群落中各物种不具有同等的群落学重要性。
2、层次和层片有何异同?在概念上,层片的划分强调了群落的生态学方面;而层次的划分,着重于群落的形态。
在多数情况下,如按生活型类群较大的单位划分层片,则与层次有一致性。
如果使用生活型类型较细的单位划分,则两者就不一致,往往层次相同而层片不同。
3、群落结构的时空格局及其生态学意义是什么?(见作业)群落的外貌:是指群落的外部形态特征,是认识植物群落的基础,也是区分不同植被类型的主要标志。
由群落的种类组成和层片结构所决定。
群落的季相:主要层植物的季节性变化,使群落表现为不同的季节性外貌。
如草原植被,往往发育在温带地区,而温带四季分明,故季相十分明显。
4、说明水生演替系列和旱生演替系列的过程。
淡水湖泊只有在水深少于5-7米的湖底才开始有较大型的水生植物生长。
A 自由漂浮植物阶段:漂浮植物残体及矿质颗粒沉积。
B 沉水植物阶段:5-7米水深处先锋植物群落轮藻属植物进一步抬升湖底,2-4米时,金鱼藻、狐尾藻、眼子菜、黑藻、茨藻等出现,湖底抬升速度加快。
C 浮叶根生植物阶段睡莲科和水鳖科出现,将沉水植物向水深处排挤,湖底抬升速度更快。
D 直立水生植物阶段:芦苇、香蒲等。
茂密的根茎使湖底迅速抬升出水面,开始表现陆生环境特点E 湿生草本植物阶段:在有机质丰富的潮湿环境中沼泽植物莎草科和禾本科中湿生种类开始生长。
但水位的降低和地面蒸发,土壤很快干燥,湿生的草类亦很快地为旱生草类所代替F 木本植物阶段:喜湿的灌木—树木—森林。
生态学整理
![生态学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b9d53ab9960590c69ec376f8.png)
第一章生态因子的定义(必考)*生态因子: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即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生态因子是环境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而环境因子则是指生物体外部的全部要素。
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成为生境生态因子的分类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1、综合作用2、主导因子作用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4、阶段性作用5、不可替代性和补偿作用种的生态幅及其制约因子有哪些主要规律?答:种的生态幅指生物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
(必考)制约因子:遗传特性、受适应范围较窄的因子所限制、临界期的耐性。
4、你如何理解指示生物?答:指示生物是反映特定环境特征的生物。
生物在与环境相互作用、协同进化的过程中,每个种都留下了深刻的环境烙印,因此常用生物作为指示者,反映环境的某些特征。
但是指示生物绝不能滥用,因为每个种的指示作用都是相对的,仅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其作用,在一时一地可起指示作用,而在另一时空条件下将失去指示作用。
由于研究目的不同,指示生物的特点各异,因此其指示作用也个不相同。
7、水分对生物有何影响,生物如何适应?答:(一)水分对生物的影响(1)水是生物的生存的重要条件首先,水是生物体的组成成分。
是很好的溶剂,许多化合物有水解和电离作用,许多化学元素都是在水溶液的状态下为生物吸收和运转。
是生物新陈代谢的直接参与者,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水是生命现象的基础。
水有较大的比热容,可以发挥缓和调节体温的作用。
水能维持细胞核组织的紧张度,使生物保持一定的状态,维持正常的生活。
(2)水对动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对植物而言,水分对植物的生长有一个最高、最适合、最低(量)的三基点。
低于最低点,植物萎蔫(niān)、生长停止;高于最高点,根系缺氧、窒息、烂根;只有处于最适范围内,才能维持植物的水分平衡,以保证植物有最优的生长条件。
基础生态学知识点整理
![基础生态学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1a9ddcf2700abb68a982fbab.png)
绪论1、生态学的定义:1866,德,Haeckel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按组织层次)个体生态学:研究有机体对于环境的反应,并强调其适应机制与进化对策。
种群生态学:研究种群的数量特征、动态规律及其控制因素。
群落生态学:研究群落的结构特征及其发生、发展等动态演替过程。
生态系统生态学:物质和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与流动过程。
全球生态学:物质与能量的全球过程及其对生物与环境的影响生态学系统及其过程都有特征性的时间和空间尺度;服从物理学和生物学的一般原理3、生态学研究的基本方法:野外观察:优点:直接观察,获得自然状态下的资料;缺点:不易重复。
控制实验:优点:条件控制严格,对结果的分析比较可靠,重复性强,是分析因果关系的一种有用的补充手段缺点:实验条件往往与野外自然状态下的条件有区别。
理论研究:优点:高度抽象,可研究真实情况下不能解决的问题;缺点:与客观实际距离甚远,若应用不当,易产生错误。
第一章生物与环境1.环境的定义: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2.环境的分类:自然环境:生物体出现以前就存在的环境,是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和现象的总体,对生物体具有根本性影响。
①大环境:宇宙环境/地球环境(生物圈)/区域环境②小环境:生境/小(微)环境/内环境大环境:主要影响生物的生存与分布,在地球表面形成具有不同生物种类组成特征的生物群系主要影响生物的生存与分布,在地球表面形成具有不同生物种类组成特征的生物群系小环境:对生物体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即接触生物体表面乃至表面不同部位的环境。
3、适宜的生境是生物生存的前提,生境破坏是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重要原因之一。
体内环境:生物体各组成部分的内部结构所形成的生物生命活动的环境。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影响生物的生存与分布,在地球表面形成具有不同生物种类组成特征的生物群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生态学》复习题集锦1.如何理解生物与地球环境的协同进化?生物依赖于环境,只有适应了环境生物才能生存并进化;同时,环境又靠生物来维持与调控;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的。
2.试述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与范围。
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研究对象与范围:从分子到生物圈都是生态学研究的对象。
3.现代生态学的发展趋势及特点是什么?研究对象的层次性更加明显,向宏观与微观两极发展;研究手段的更新;研究范围的扩展;国际性是其民展趋势。
4.简述经典生态学的几个学派及其特点法瑞学派:重视群落研究的方法,用特征种和区别种划分群落的类型,建立了严密的植被等级分类系统。
北欧学派:重视群落分析、森林群落与土壤 pH值关系。
英美学派:重视群落的动态,从植物群落演替观点提出演替系列、演替阶段群落分类方法,并提出了演替顶极的概念。
苏联学派:注重建群种与优势种,建立了一个植被等级分类系统,并重视植被生态、植被地理与植被制图工作。
5.简述生态因子的概念及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综合作用;直接和间接作用;主导因子作用(非等价性);不可替代作用和补偿作用;阶段性作用。
6.关于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有哪些定律?限制因子: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主要有以下两个定律:A.Leibig最小因子定律:生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食物的量;不少学者对此作了两补充:这一定律只适用于稳定状态;要考虑各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B. Shelford耐性定律:生物的生存与繁殖要依赖于某种综合环境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出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使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
应作几点补充:生物能够对一个因子耐受范围很广,而对另一个因子耐受范围很窄;对所有因子耐受范围很宽的生物一般分布较广;在一个因子处于不适状态时,对另一个因子耐受性会受影响;生物不同生长阶段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不同,繁殖往往是敏感期;生物实际并不是在某一特定环境因子最适范围内生活,可能有其它更重要的因子在起作用。
7.生物内稳态保持机制,有何生态意义?生物内稳态:生物控制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机制。
机制:恒温动物通过体内产热过程以调节体温(生理过程);变温动物靠减少散热或利用环境热源使身体增温。
生态意义:使生物对环境因子的耐受范围扩大。
8.贝格曼规律与阿伦规律。
Bergman 规律: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往往比生活在低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
因为个体大的动物,单体面积的散热相对较少。
Allen 规律: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耳、尾、四肢等在低温环境下有变小变短的趋势。
9.土壤的生态作用,三种耐碱植物类型各有哪些特征?生态作用:a 是许多生物的栖息场所;b 是生物进化的过渡环境;c 是植物生长的基质和营养库;d 是污染物转化的重要场地。
聚盐性植物特征:这类植物能适应在强盐渍化土壤生长,能从土壤里吸收大量的可溶性盐类,并把这些盐类积聚在体内而不受伤害。
该类植物原生质对盐的抗性强,极高的渗透压。
泌盐性植物特征:这类植物的根细胞对于盐类的透过性与聚盐性植物一样是很大,但是他们吸进体内的盐分不积累在体内,而是通过茎、叶表面上密布的分泌腺,把所吸收的过多盐分排出体外,这种作用称为泌盐作用。
不透盐性植物:这类植物的根细胞对盐类的透过性非常小,所以他们虽然生长在盐碱土上,但在一定盐分浓度的土壤溶液中,几乎不吸收或很少吸收土壤中的盐类。
10.什么是种群?与个体特征相比较,种群有哪些重要的群体特征?种群: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组合。
群体特征:a 空间特征具有一定的分布区域及分布方式;b 数量特征密度随时间而发生变化;c 遗传特征具有一定的基因组成,以区别与其它物种。
11.内禀增长率及其在控制人口方面的意义。
内禀增长率是指当环境不受限制时稳定年龄结构的种群所能达到的最大增长率。
计算公式rm=lnR/T 控制人口途径:降低 Ro值:降低世代增值率,限制每对夫妇的子女数;T值增大:推迟首次生殖时间或晚婚来达到。
12.比较种群指数增长模型(Z)和逻辑斯谛增长模型(L)。
A 前者适用于资源无限的条件下,后者适用于资源有限的条件下。
B 种群指数增长模型是与密度无关的增长模型,逻辑斯谛增长模型是与密度有关的增长模型。
C Z的增长曲线呈“J”型;L的增长曲线呈“S”型。
13.描述并分析 Logistic模型,该模型有何重要的意义。
描述与分析:呈“S”型。
具体可分为 5个时期①始期,由于种群个体数很少,密度增长缓慢;②加速期,随个体数增加,密度增长逐渐加快;③转折期,当个体数达到饱和密度一半(K/2)时密度增长最快;④减速期,个体数超过 K/2以后,密度增长逐渐变慢;⑤饱和期,种群个体数达到 K值而饱和。
重要的意义:它是许多两个相互作用种群增长模型的基础;它是农、林、渔业等实践领域中,确定最大持续产量的主要模型;模型中 r、K两个参数已成为生物进化对策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14.举例说明生态入侵现象。
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生态入侵( ecological invasion)。
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原产墨西哥,解放前由缅甸、越南进入我国云南,现已蔓延至 25°33’N地区,并向东扩展到广西、贵州境内。
它常连接成片,发展成单种优势群落,侵入农田,危害牲畜,影响林木生长,成为当地“害草”。
15.什么是种群空间格局,主要有哪些类型?种群空间格局( spatial pattern)定义: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称为种群空间格局或内分布型(internal distribution pattern)。
三种类型①均匀型(uniform)②随机型(random)③成群型(clumped)16.比较主要种群调节假说的优缺点。
①气候学派 , 气候学派多以昆虫为研究对象,他们的观点认为,种群参数受天气条件强烈影响,他们强调种群数量的变动,否定稳定性;②生物学派 , 生物学派主张捕食、寄生、竞争等生物过程对种群调节的决定作用;③食物因素;④自动调节学说,包括行为调节、内分泌调节和遗传调节。
17.简述生物繁殖方式的生态学意义。
(1)包括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两种方式。
(2)生态学意义:①在现有环境压力下的扩展性;②对多变环境的适应;③繁殖速度;④繁殖潜力;⑤在自然选择条件下的进化速度。
(3)比较而言,无性繁殖在现有环境扩展性、繁殖速度、繁殖潜力方面优于有性繁殖,但对多变环境的适应性却较差。
18.简述动植物扩散的生物学及生态学意义。
答:扩散是指生物体或繁殖体从一个生境转移到另一个生境的过程。
动物扩散的生物学和生态学意义如下:①可以使种群内和种群间的个体得以交换,防止长期近亲繁殖而产生的不良后果;②可以补充或维持在正常分布区以外的暂时性分布区域的种群数量;③扩大种群的颁布区。
对于动物来说,扩散可能带来遭到天敌侵袭、存活和繁殖成功率降低等诸多风险,但也可能降低暴露给捕食者了染上疾病的机会,增加遇到资源和配偶的机会。
并由于杂种优势而产生更多的合适后代的机会。
19.理解繁殖价值、亲本投资、繁殖成本的含义。
繁殖价值:是指在相同时间内特定年龄个体相对于新生个体的潜在繁殖贡献。
亲本投资:有机体在生产子代以及抚育和管护时所消耗的能量、时间和资源量。
繁殖成本:有机体在繁殖后代时对能量或资源的所有消费。
20.比较两种繁殖策略( r-选择和 K-选择)。
r—K选择理论在生产实践中具有什么指导意义?答:(李博《生态学》P77~79)具体见下表:表 r-选择和 K-选择的某些相关特征 r-选择 K-选择气候多变,不确定,难以预测稳定,较确定,可预测死亡具灾变性,无规律比较有规律非密度制约密度制约存活幼体存活率低幼体存活率高数量时间上变动大,不稳定时间上稳定远远低于环境承载力通常临近 K值种内、种间竞争多变,通常不紧张经常保持紧张选择倾向 1.发育快 1.发育缓慢2.增长力高 2.竞争力高3.提高生育 3.延迟生育4.体型小 4.体型大5.一次繁殖 5.多次繁殖寿命短,通常少于一年长,通常大于一年最终结果高繁殖力高存活力注:引自 Pianka,1970 r—K选择理论在生产实践中具有的指导意义:对确立保护动物的种类具有指导意义,具体可选择害虫和熊猫做例子来说明。
21.种间关系有哪些基本类型?答:种间关系是指生活在同一生境中的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
种间关系有三大类,即有利、有害、无利无害,具体见书 P100~110。
(两偏两竞,寄互捕中原)22.生物密度效应的基本规律有哪两个?其主要特征是什么?答:生物密度效应: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出现的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
主要两个基本规律是指产量恒定法则和-3/2法则。
前者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不管一个种群的密度如何,最后的产量差不多总是一样,即 Y=W*d=Ki .后者则是指当种群密度提高时会出现“自疏现象”,即 W=C*d-a,其中 a为一个恒值 3/2。
23.什么是他感作用?研究他感作用有什么重要意义?他感作用: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研究意义:①他感作用与歇地现象;②他感作用与植物群落中的种类组成;③他感作用与植物群落的演替。
24.什么是高斯假说与竞争排斥原理?高斯假说:当两个物种对同一种资源和空间的利用越相似,其生态重叠越多,竞争就越激烈。
竞争排斥原理: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种,不能长期共存。
25.理解生态位、基础生态位和实际生态位的含义。
生态位:在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基础生态位:在生物群落中,能够为某一物种所栖息的、理论上的最大空间。
实际生态位:在生物群落中,一个种实际占有的实际生态空间。
26.什么是生物群落?它的主要特征有哪些?答:生物群落是指在特定空间或特定环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组成及其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外貌及结构,包括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并具特定的功能的生物集合体。
基本特征:①具有一定的外貌;②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③具有一定的群落结构;④形成群落环境;⑤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⑥一定的动态特征;⑦一定的分布范围;⑧群落的边界特征。
27.群落种类组成及其研究意义。
答:以发展比较成熟的植物群落为例,群落组成主要有:②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和建群种(优势层的优势种);②亚优势种(个体数量和作用仅次于优势种的物种);③生种(与优势种相伴存,但不起主要作用);④见种或稀见种(在群落中出现频率很低的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