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风险及其应对策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麻醉风险及其应对策略

麻醉是患者身心健康受损、生命危急时刻介入的一种特殊治疗手段,是外科手术治疗的基础和保障。麻醉学是临床医学高风险学科之一,麻醉医生始终处于麻醉风险的"围城"之中。长期以来,苦苦寻求化解麻醉风险,冲出"城围"的"单方良药",尽管花费很多心血和精力,仍不得其果。"麻醉风险"问题依然在困扰和伤害着医患双方,希望引起麻醉界和全社会的关注。

一临床麻醉学新概念

1. 临床麻醉学概念的演变

"麻醉"原概念(解决手术疼痛问题)已经不能涵盖其全部实际内容。

"麻醉"新概念应包括:

(1)运用各种麻醉药物及技术,提供手术的必要条件,如镇痛、镇静、肌肉松弛、抑制不良反射等,即"麻醉";

(2)运用各种监测仪器和技术,掌握患者术中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即"监测";

(3)运用各种治疗药物与方法,维护患者各项生理技能,包括循环、呼吸、内分泌和内环境的平衡与稳定,即"治疗";

(4)预防和处理麻醉与手术中发生的各种医疗意外和突发事件,即"复苏".总体来说,临床麻醉学=麻醉+监测+治疗+急救复苏。

2. 临床麻醉学的服务对象与服务理念的变更

"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是崭新的医疗服务理念。我们的服务对象,从新生儿到百岁老人,其中不乏高危人群、合并严重内科系统疾病及/或外科疾病病情严重的急危重症患者,他们都有治疗疾病和生存的权利。麻醉医生不能因为麻醉处理棘手、麻醉风险高而剥夺他们的基本权利。

3. 新技术新理论、新的边缘学科融入麻醉学范畴

新型静脉麻醉药、镇痛药、肌肉松弛药、吸入麻醉药,全凭静脉麻醉TIVA、静脉目标输注TCI等新技术,血液保护、容量治疗等新的治疗理论,临床药学、医学生物工程学等相关学科知识融入,二级学科的内涵不断深化和强化。

4. 临床麻醉医生驾驭麻醉、监测、治疗和复苏的能力与水平提高。

通过不断学习、知识更新,掌握学科发展前沿;提高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提高法律意识和医疗质量安全意识;一支能适应新形势、医德高尚和医术精湛的麻醉医生队伍正在发展壮大。

二临床麻醉的风险因素及特点所在

1. 患者因素-麻醉风险的基本因素

(1)高危人群:婴幼儿、高龄、肥胖、妊娠女性等属于高危人群,其麻醉风险明显高于一般患者。

(2)合并严重内科系统疾病和/或严重的外科疾病患者,重要脏器功能已经处于失代偿状态,麻醉会加重损害,麻醉风险明显高于普通患者。

2. 麻醉因素-麻醉风险的主导因素

(1)麻醉作用部位集中在脑、脊髓等中枢与外周神经组织,其作用是阻断向中枢和外周的信息传导,许多作用是逆生理行为的。伴随着麻醉作用的产生,同样会出现副作用,麻醉本身具有高度风险性。(生理学风险)

(2)麻醉与监测的操作属有创性、盲探性,可能损伤神经、血管等重要部位和脏器。(解剖风险)

(3)麻醉药物都具有高度毒性/剧毒性;患者对某些麻醉药物过敏或高敏以及个体差异性。(药物药理学风险)

(4)麻醉死亡、麻醉以外和并发症有一定的难于预料和防控性,一旦发生则处理紧迫,抢救时机与后果稍纵即失,以致产生严重后果,轻则影响康复、重则危及生命或影响生存质量。

(5)高新技术及医疗设备的应用,增加了麻醉的先进性和生命力,如何准确掌握和运用至关重要,否则徒增加麻醉风险性。(设备及管理学风险)

3. 其他因素-麻醉风险可避免因素

目前我国各地区麻醉学科发展还不平衡,在人员编制、设备投入、技术水平等方面还存在很大差异。部分医院尚无麻醉科建制,缺乏学科带头人和管理者,学科建设滞后,都会增加麻醉风险。

(1)聘用无职业资格证书、未经过专业技术培训人员担任麻醉操作与管理,部分护理及其他非麻醉专业人员长期担任麻醉医疗工作,一旦涉及麻醉意外、并发症等医疗纠纷,医疗机构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2)麻醉安排不当,跨手术台、跨手术间、一人担任多台麻醉,连续超负荷工作等,也容易导致麻醉风险。

(3)行政命令式安排工作、人情麻醉等。

至今为止,人们对临床麻醉还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一些偏见和误区依然存在。其一,不了解麻醉的风险和麻醉工作的重要性而轻视麻醉的作用;其二,对麻醉风险产生过度恐惧心理,怕"痛"、怕"死"等;其三,患者和亲属无意主动接受与承担麻醉风险,一点出现麻醉意外、并发症或者麻醉死亡,尽管麻醉前已经告知,纠纷依然存在、麻醉医生依然难逃其究,这也是麻醉医生"悲切"之处。

三麻醉死亡

1.麻醉死亡的概念

什么是麻醉死亡?目前国内外学者尚无明确的定义。一般认为,在麻醉过程中,由于各种非手术原因,病人生理功能遭受严重干扰,发生失代偿或其生命体征极不稳定,导致呼吸、循环骤停,且难于复苏,造成病人死亡,称之为"麻醉死亡".一般文献均以麻醉相关死亡代替。不同国家报道的麻醉死亡率有所不同,一般从0.2/10000到8/10000不等。中国目前虽然尚无全国性的麻醉死亡率调查,上海、武汉、沈阳等地区的调查数据表明麻醉死亡率仍有1/10000-6/10000.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在过去的五年里,临床麻醉相关死亡率为1/50000.安徽省麻醉质控中心统计,截止2005年底,麻醉死亡率为3/10000."麻醉死亡"是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很难准确统计,由于各种原因,难免遗漏一些"隐瞒不报"或"私下了结"的麻醉死亡案例。

2.麻醉死亡的主要原因

麻醉死亡是最大的风险、最严重的意外时间,可能发生在麻醉诱导、麻醉维持及麻醉恢复期间。其主要原因为各种因素,特别是缺氧、急性呼吸衰竭等导致严重心律失常、急性心功能不全,且难于纠正、最终心脏骤停死亡。

(1)麻醉诱导期间死亡:由于困难祈祷、呼吸衰竭等缺氧、急性呼吸衰竭;感染、休克、急性循环衰竭;神经反射性心脏骤停。

(2)麻醉维持期间死亡:气管导管滑脱、麻醉机故障、供氧中断、呼吸抑制等;恶性高热;神经反射性心脏骤停;急性肺栓塞。

(3)麻醉恢复期间死亡:呼吸抑制、呼吸道梗阻、返流误吸等缺氧所致。

四对麻醉风险的重新审视

1. 目前对麻醉风险虽缺乏精确的总体评估,但是有些原因是可以避免的;

2. 发生严重问题,往往是由于疏忽、判断错误、贻误时机造成的;

3. 应用现代化高科技精密的麻醉与监测仪器,不能放弃物理检测手段;

4. 高度警惕和严密观察可能化解许多风险、减少意外和并发症的发生。

五预防和降低麻醉风险的总体策略

1. 增强法律意识依法依规麻醉

目前涉及到医疗卫生的法律法规主要有《宪法》、《民法通则》、《刑事诉讼法》、《执业医师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

"知情同意"是《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明确规定的必须执行的医疗程序,具有法律效应。对患者的病情、麻醉方法、麻醉风险必须实施告知。

"举证倒置"是处理医疗事故的新规定,必须有医生提供医疗过程的原始记录作为无过失的法律依据。

2. 重视麻醉全过程监控,防患于未然

加强麻醉风险高危时段、高危人群的管理;做到麻醉全过程的监控;麻醉前准备充分、医患良好沟通,按计划实施麻醉,严格监测生命体征、维护生理功能,顺利完成麻醉与手术。

3. 严格药品管理制度、安全使用麻醉药品

严格掌握麻醉用药原则、临床应用剂量,个性化用药。所有麻醉用药,必须经过正常程序和渠道购进;定期稽查药品有效期、确保麻醉药品质量;严格"三查七对"制度。

4. 完全准确麻醉记录,建立麻醉数据库

麻醉记录单不仅是麻醉医疗活动的全记录,而且具有法律效应。完全的麻醉记录单应包括:ASA分级、每五分钟的生命体征监测记录、其他特殊检测项目、使用的液体、药物的计量和使用方法与时间等;麻醉突发时间发生时间、处理过程、转归,以及在场的各级相关人员。记录单必须长期保留,应该建立完整的麻醉数据库。其收集的内容包括:麻醉总量(全麻、区域麻醉)、围术期死亡、急症手术、择期手术、术后镇痛治疗及麻醉复苏人员等的数量统计等。此外数据库还应具有数据分析和指标测量两大功能。

5. 完备麻醉设备、加强麻醉监测

这里有两个比较公认的麻醉设备与监测标准提供参考。

(1)世界麻醉学会联合会将设备准备分三个档次:

①基本装备包括麻醉机、听诊器、血压计、温度计、喉镜、气管导管、吸氧与吸引装置以及应急药品和器材;

②中档设备还包括氧浓度分析仪、脉搏氧饱和度仪、CO2测定仪、心电图;

③最佳设备需另增加麻醉给氧装置、自动血压计、有创血流动力监测仪、呼吸容量及麻醉气体监测仪、肌松监测仪等。

(2)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规定的最低标准为,全麻须有心电图、血压计、氧饱和度、吸入氧浓度、呼气末CO2和呼吸频率监测仪;局麻和区域阻滞麻醉应备有心电图、血压计、氧饱和度和呼吸频率监测仪。

麻醉医生要正确掌握和运用各种麻醉、监测和治疗仪器。

6. 规范麻醉医生培训、保证麻醉人才梯队完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