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唯心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心主义批判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心主义批判在探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心主义批判之前,首先需要对历史唯心主义进行简要介绍。
历史唯心主义是一种哲学观点,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人类的意识、观念和精神活动所决定的,而经济、社会、政治等客观因素在历史中的作用被忽视。
马克思主义对历史唯心主义进行了批判,并提出了自己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批判主要集中在对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进行批评和反驳。
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是由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所决定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是对经济基础的反映和延伸。
因此,历史的发展是以经济为基础的,而非由人们的意识所决定。
历史唯物主义批判了历史唯心主义对于历史发展规律的错误认识。
历史唯心主义忽视了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对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割裂了历史的客观基础。
马克思主义指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是人们的良知或人类精神的进步。
经济基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了社会制度和社会变革的方向。
此外,马克思主义还批判了历史唯心主义对于人类自由意志的过高评价。
历史唯心主义强调人类意识的决定作用,主张人们在历史中具有绝对的自由和决定权。
而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行为受制于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人的意识和观念是在一定社会实践中形成并受限的。
人的自由意志是相对的,受制于社会制度和历史条件的限制。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批判不仅批判了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还提供了一种新的历史解释方法。
马克思主义从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和阶级矛盾的角度解析了历史发展的规律,并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无法解决的内在矛盾,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
这一革命理论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通过历史唯物主义批判了历史唯心主义的错误观点,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人类社会的解放和进步提供了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批判在哲学领域具有重要的地位,对于社会科学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
1
哲学概述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观点:实践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最重要、最显著的特征是实践性。
2
唯物论
唯物论内容主要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3
辩证法
两大核心:联系和发展。
三大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
五大范畴:现象和本质、必然性和偶然性、原因和结果、可能性和现实性、内容和形式
4
认识论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观点。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主观唯心主义坚持人的主体地位客观唯心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坚持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去认识世界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区
别是坚持物质第一性还是意识第一性D即坚持了从物质去理解世界又从实践活动去理解世界也就用了唯物和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正式形成理论形态的哲学: 正式形成理论形态的哲学:阶级分化的 产物, 产物,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离 •一些人脱离体力劳动去专门从事脑力劳动, 一些人脱离体力劳动去专门从事脑力劳动, 能够对实践经验、科学知识进行理论的加工, 能够对实践经验、科学知识进行理论的加工, 从而形成唯物主义哲学。 从而形成唯物主义哲学。 •那些垄断着理论活动的剥削阶级的思想代 又往往会夸大精神的作用, 表,又往往会夸大精神的作用,并且把它系 统化、理论化, 统化、理论化,这就使唯心主义得以产生和 发展。 发展。
禅宗惠能的佛学主观唯心主义
不是风动, 不是风动, 不是幡动, 不是幡动, 仁者心动。 仁者心动。
宋代陆九渊的主观唯心主义
中国宋代哲学家 陆九渊认为: 宇宙便是吾心 吾心便是宇宙
明代王阳明的主观唯心主义
明代大哲学家 王阳明认为: 王阳明认为: 心外无物 心外无事 心外无理
你未看桃花时,桃花一片黯然, 你看桃花时,桃花一片灿烂。
黑格尔通过极端抬高人的理性,来抬 通过极端抬高人的理性, 通过极端抬高人的理性 高人的地位,反对宗教封建思想。通过 高人的地位 夸大人的精神的主观能动性来把人的 “自我意识”、“理性”说成是客观存 在的宇宙万物的真实存在。 “依照思想、建筑现实”。他认为世 依照思想、建筑现实 依照思想 界上的一切都是思想、理念的产物。
列宁
•如果人们任意夸大主观能动性,把主观 如果人们任意夸大主观能动性, 能动作用夸大到不受物质世界发展规律制 度的程度,以为意识可以创造一切, 度的程度,以为意识可以创造一切,就会 陷入唯心主义。 陷入唯心主义。 •把复杂的认识过程的某一片断、某一方 把复杂的认识过程的某一片断、 面孤立起来,加以歪曲、夸大, 面孤立起来,加以歪曲、夸大,也就会导 致唯心主义。 致唯心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的区别
解答: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哲学都是在科学认知的基础上对客观世界的概括总结,客观世界包括物质世界和人的精神世界.
目前科学对宇宙的认知只有5%,还有很多客观存在、客观现象科学还无法认识、解释,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只能在目前的科学基础上去推测,于是出现了两种哲学观点(世界观),唯物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和唯心主义.
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共同点在于.它们要实现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即共产主义世界和人类大同世界描述的是同样美好的一个未来世界;它们都尊重客观存在的事实,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得出各自的结论,表明各自的观点.
唯物论与唯心论的不同点在于.唯物论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可以认识的,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将会逐步认识和掌握全部物质世界.唯心论认为世界是主观精神或客观精神的,精神主宰一切;对客观事物一般是先有唯心的解释,后出现唯物的解释;唯物的解释总是用科学肯定唯心描述的现象,同时否定唯心的结论,得出科学的结论;唯物用科学解释不了的现象是唯心暂时存在的条件,唯物因为用科学解释不了就否定客观现象存在的行为,客观上巩固了唯心的存在,在未知事物或现象面前,求知欲让人们只能从唯心的解释中寻找答案,从而走向唯心,使广大人民或多或少受到唯心思想的腐蚀、迷惑.
唯物的科学发展过程已经证明,过去的神都不存在,都已经被科学代替,可以推论出现在的神也不存在,必然也是科学现象,未来必然都将被科学所代替.
我的观点是:唯心论描绘的所有客观现象,都是唯物论需要掌握的科学,唯物论否定唯心论的结论的过程,也是实现人类科学发展、社会进步的过程,最终统一于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共同目标,人类社会进入共产主义大同世界.。
马克思从唯心到唯物转变的著作
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的转变的著作是:《德意志意识形态》
扩展:
1843年1844年,马克思先后发表两篇重要的文章《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在文章里面,马克思批判了当时青年黑格尔学派的代表的鲍威尔,主要是批判了鲍威尔把犹太人的解放归结为宗教问题,并开始与青年黑格尔学派分道扬镳。
列宁认为这两篇文章也标志着马克思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的转变。
之后1845到1846年,马克思发表了两本著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虽然这两本书当时都没有出版,是后来才整理出版的,在书里面,马克思、恩格斯对费尔巴哈、鲍威尔为代表的唯心史观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标志着唯物史观的创立。
尤其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本书里面,马克思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比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在社会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等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成熟,也标志着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创立,《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本书被誉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奠基之作”。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心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心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心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强调历史发展中思想、意识在推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
历史唯心主义认为,历史不是由客观规律决定的,而是由人们的意识、观念和信念所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心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在人们的意识和观念的指导下进行的。
人们的思想、信念、理论等对社会变革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而这些意识形态又受到社会结构、经济基础的影响。
因此,历史的发展是在物质基础和意识形态相互作用的基础上进行的。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心主义强调了历史主体的作用,即人们在历史发展中的能动作用。
人的主体性不仅表现在实践活动中,也表现在意识形态的形成和发展中。
人们的意识和观念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通过实践活动和认识过程不断发展和改变的。
因此,历史的发展是在人们的创造性实践和思想观念的交互作用中推动的。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心主义还提出了历史发展的目的性问题。
历史的发展是有目的的,这个目的就是实现人类自由、平等、发展的理想。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朝着更加充盈、更加自由、更加平等的方向前进的。
在这个意义上,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性和目的性的,是朝着更高层次的社会形式前进的。
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心主义是对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阐释。
它认为历史是在人的意识、观念和信念的指导下进行的,强调了历史主体的能动作用和历史目的性的问题。
历史唯心主义的理论对于我们理解历史发展规律和推动社会变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是怎样完成从唯心主义者向唯物主义者,从革命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转变
马克思的转变过程,主要是通过哲学——政治批判的途径实现的,即通过积极参加现实的政治斗争和批判黑格尔哲学实现的。
马克思写于1843年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1844年《德法年鉴》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标志他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成为共产主义学说的创始人。
这一过程可以划分为以下四个时期:(1)1836年10月至1841年的大学生时期。
这一时期是马克思初步确立自己世界观的时期,他接受了黑格尔哲学的影响,参加了青年黑格尔派运动,成为革命民主主义者。
马克思参加青年黑格尔激进派的活动,但很快转向对专制国家的政治批判,“青年黑格尔派”对专制政权深恶痛绝,渴望民主政治。
青年黑格尔派公开批判普鲁士国家制度,宣传空想共产主义,费尔巴哈从唯物主义立场批判宗教和黑格尔哲学。
1837年马克思显现出了不同于黑格尔派的哲学观点的唯物主义立场,认为要从事物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矛盾研究事物的内在理性。
马克思这样评价黑格尔:“我读过黑格尔哲学的一些片断,我不喜欢它那种离奇古怪的调子。
我想再度潜入大海,不过有个明确的目的,这就是要证实精神本性也和肉体本性一样是必要的、具体的并有着坚实的基础……”。
这个论断,揭示了精神来自物质实体这个唯物主义命题。
1841年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在伊壁鸠鲁哲学的基础上,吸取黑格尔的辩证法与费尔巴哈的唯物论,显露出扎实的辩证唯物主义理念,伊壁鸠鲁的原子辩证唯物论构成了他后来哲学体系的基本框架。
(2)1842年初至1843年3月的《莱茵报》时期。
在这一时期,马克思积极参加了现实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认识到研究经济问题的重要性,开始了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
大学毕业后,马克思以《莱茵报》为阵地投身于现实的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莱茵报》活动中提出的“自由报刊”和“人民报刊”的命题,其核心是革命民主主义范畴。
他为《莱茵报》撰写是的文章中,一方面以黑格尔哲学为武器进行斗争,把国家和法看成是理性的表现,认为法律是实现自由的客观形式,深信社会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国家的改革,而现实的理性国家正是通过哲学的批判才得到发展的;另一方面,在对现实问题的分析中,马克思又有许多唯物主义的因素。
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一、唯心主义的概述唯心主义(idealism)即唯心论,又译作理念论,是哲学中与思想、心灵、语言及事物等彼此之间关系的讨论及看法。
马克思认为唯心主义是哲学两大基本派别之一,是与唯物主义对立的理论体系。
在哲学的基本问题上主张精神、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即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的哲学派别。
二、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任何一个正常的普通人都知道这样一个基本事实(科学事实):先有地球,后有人类及其意识;物质世界是“本原”性的存在,而精神世界是“派生”性的存在;先有事物的存在,后有关于事物的观念。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认为“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唯心主义哲学呢?为什么会有“聪明”的哲学家搞这种唯心主义呢?在旧唯物主义者看来,哲学唯心主义是纯粹的“胡说”,唯心主义者简直是一群无法理喻的“疯子”。
之所以会对唯心主义作这种简单地理解,从根本上说,就在于旧唯物主义本质上是一种“素朴实在论”,是以一种“表象思维”和“常识思维”去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唯心主义的产生有着深刻的认识论根源。
列宁指出:“人的认识不是直线(也就是说,不是沿着直线进行的),而是无限地近似于一串圆圈、近似于螺旋的曲线。
这一曲线的任何一个片断、碎片、小段都能被变成(被片面地变成)独立的完整的直线,而这条直线能把人们(如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话)引到泥坑里去,引到僧侣主义那里去(在那里统治阶级的阶级利益就会把它巩固起来)。
直线性和片面性,死板和僵化,主观主义和主观盲目性就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列宁全集》,第38卷,第411—412页。
)列宁的这段论述是极其深刻的。
人的认识不是直线,而人们在理解人的认识的时候,却往往是从认识的某个环节出发,把它作为解释人的认识的出发点。
由此便造成了认识中的“直线性和片面性,死板和僵化,主观主义和主观盲目性”,而这些却恰恰是哲学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三、论两种主要唯心主义哲学形态在两千多年的哲学发展中,唯心主义因其将世界解释为某种精神原则的变形而成为一种颠倒的或歪曲的世界观。
马克思怎样完成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
马克思为《莱茵报》撰写的文章中,一方面以黑格尔哲学为 武器进行斗争,吧国家和法看成是理性的表现,认为法律是实 现自由的客观形式,身心社会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国家的改革, 而现实的理性国家正是通过哲学的批判才得到发展的。
另一方面,在对现实问题的分析中,马克思又又许多唯物主 义的因素,他看到了私人利益对国家和法有不可抗拒的决定作 用。
马克思怎样完成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 从革命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转变
2011.10.16
马克思的转变过程
马克思的转变过程,主要是通过哲学——政治 批判的途径实现的,即通过积极参加现实的政 治斗争和批判黑格尔哲学实现的。马克思写于 1843年《黑格尔法哲学批判》、1844年《德 法年鉴》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标 志他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主义理论体系, 成为共产主义学说的创始人。
二、1842年初至1843年3月《莱茵报》时期
在《莱茵报》工作时期,马克思积极参加了现实政 治斗争和思想斗争,认识到研究经济问题的重要性, 开始了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
大学毕业后,马克思以《莱茵报》为阵地投身于现 实的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莱茵报》活动中提出的 “自由报刊”和“人民报刊”的命题,其核心是革命 民主主义范畴。
(1)通过批判黑格尔在这一问题上的威信主义立场, 马克思提出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唯物主义思想。
(2)通过对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问题的批判研究, 马克思批判了资产阶级国家,转向共产主义。
四、《1844年经济法学哲学手稿》时期
此手稿又称《巴黎手稿》,在这部手稿中, 马克思进行了系统的经济学研究,初步解剖了 资本主义社会,在这一前提下对黑格尔哲学体 系做了全面的批判,对共产主义的实现做了论 证,实现了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心主义批判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心主义批判马克思主义以其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而闻名于世。
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中,历史唯心主义被视为一种错误的历史观念,其对于人类历史发展的解释方式被认为是片面的、主观的和虚假的。
因此,马克思主义对历史唯心主义进行了彻底的批判与否定。
历史唯心主义认为,历史的发展完全取决于人类个体或群体的主观意志和决定。
这种观点忽视了社会存在决定意识的原则,将历史发展中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现实割裂开来,强调了人类意识自身的独立性和支配性。
这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旧式唯心主义的思维方式,把人类历史当作是灵魂决定身体,由个人或团体的意志来主导的。
然而,马克思主义指出,历史唯心主义在理解历史发展方面存在着严重的误解。
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的发展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基础的,人类的经济实践活动是决定历史发展的基础。
在这种观点下,人的意识是由社会生产关系和生产资料条件所决定的,而不是凭空产生的独立存在。
历史唯心主义的误解在于割裂了意识和生产活动之间的联系,忽视了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批判历史唯心主义的一个重要观点是,历史唯心主义模糊了意识形态与政治经济实践之间的关系。
历史唯心主义往往将政治意识、宗教信仰等因素夸大为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从而误导人们审视历史的真实动因。
然而,马克思主义认为,这些意识形态和信仰是受到特定社会经济条件和阶级利益影响的,它们不是客观的历史发展动因,而是被动地受制于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现象。
历史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引起的,而不是由个人或团体的意识所决定的。
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对历史唯心主义的批判是从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的,强调了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性影响。
历史唯心主义的片面性和主观性被马克思主义视为对历史发展本质性的误解,因此,马克思主义坚决否定了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并提出了以阶级斗争和生产力发展为中心的新的历史观念。
通过对历史唯心主义的批判,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一种更加科学、辩证的历史理论,为人们深刻认识和理解历史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咱们来聊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这档子事儿。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就像是咱们生活中的一位靠谱朋友。
它觉得啊,认识这个世界得从实践开始。
啥是实践呢?就好比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亲口尝一尝。
你想知道种地是咋回事儿,那你就得下到田里头,挽起袖子,拿起锄头,实实在在地去种。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相信,咱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不是凭空来的,是通过咱们在这个世界里摸爬滚打、做各种事儿慢慢积累起来的。
咱们的知识就像是一座大厦,而实践就是那一块一块的砖头,没有这些砖头,大厦就建不起来。
这多实在啊!你要是跟一个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者说,我就闭着眼睛空想就能知道宇宙的奥秘,他准得笑你。
他会说,你呀,就像那个守株待兔的农夫,就等着天上掉馅饼,可这世界哪有那么好的事儿啊?那唯心主义认识论呢?它有点像那个爱做白日梦的孩子。
唯心主义认识论觉得,这个世界的认识是从咱们的心里头来的。
就好像这个世界是咱们心里想出来的一样。
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玄乎?比如说,有些唯心主义者认为,只要心里想着美好的事情,这个美好的事情就会成真。
这就好比你坐在家里,啥也不干,就天天想自己会变成大富翁,钱就会像雪花一样飘到你家里来。
这可能吗?这就像画饼充饥一样,你在纸上画个大饼,就以为自己吃饱了,那肚子可不会答应呢。
咱们再深入一点看看。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强调客观规律。
这客观规律就像是马路上的交通规则一样,不管你是谁,你都得遵守。
你要是开车的时候乱闯红灯,那肯定得出事儿。
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时候也是一样,你得按照客观规律来。
你不能说,我不管什么万有引力,我就要让苹果往天上飞,这不是自找苦吃嘛。
可唯心主义认识论有时候就不那么在乎客观规律了。
它觉得只要心里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这就像一个没头的苍蝇,到处乱撞,最后只能是撞得头破血流。
再打个比方吧。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就像一个严谨的建筑师。
他要盖房子的时候,先得去考察地形,看看地质情况,了解当地的气候,再根据这些实际的情况来设计房子。
马克思在哲学史上的贡献
马克思在哲学史上的贡献马克思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经济学家和政治理论家,被普遍认为是现代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思想和贡献在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马克思在哲学史上的贡献。
一、辨析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马克思主要批判了17世纪到19世纪欧洲哲学中盛行的唯心主义思想,提出了唯物主义的立场。
马克思认为,唯心主义把意识或思维看作最高的存在形态,并主张意识决定存在,这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旧的神学观念。
马克思强调,物质的存在是独立于人类意识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而不是物质决定意识。
通过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马克思揭示了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对人类意识和思维的制约作用,对于推动哲学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剖析资本主义社会与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分析和剩余价值理论的提出。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核心矛盾存在于生产过程中的剩余价值问题上。
他指出,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的劳动力,获取剩余价值并实现对生产资料的私有化,这导致了社会财富的不合理分配和工人阶级的剥削与压迫。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深刻揭示,为后来的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历史唯物主义与阶级斗争马克思借鉴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并将其重新解释为历史唯物主义。
他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社会的变革是由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马克思特别关注了阶级斗争这一历史发展的动力。
他认为,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之间存在着基本的利益对立,这种对立最终会导致社会主义革命的爆发,实现全人类的共产主义社会。
这一理论在20世纪的无产阶级革命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引领了俄国和中国等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
四、批判资本主义思想与社会制度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入的批判,并对其思想和制度进行了剖析。
他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本质,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促使商品经济的形成,丧失了人的本质属性,使商品成为支配人类关系的象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哲学都是在科学认知的基础上对客观世界的概括总结,客观世界包括物质世界和人的精神世界。
目前科学对宇宙的认知只有5%,还有很多客观存在、客观现象科学还无法认识、解释,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只能在目前的科学基础上去推测,于是出现了两种哲学观点(世界观),唯物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和唯心主义。
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共同点在于。
它们要实现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即共产主义世界和人类大同世界描述的是同样美好的一个未来世界;它们都尊重客观存在的事实,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得出各自的结论,表明各自的观点。
唯物论与唯心论的不同点在于。
唯物论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可以认识的,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将会逐步认识和掌握全部物质世界。
唯心论认为世界是主观精神或客观精神的,精神主宰一切;对客观事物一般是先有唯心的解释,后出现唯物的解释;唯物的解释总是用科学肯定唯心描述的现象,同时否定唯心的结论,得出科学的结论;唯物用科学解释不了的现象是唯心暂时存在的条件,唯物因为用科学解释不了就否定客观现象存在的行为,客观上巩固了唯心的存在,在未知事物或现象面前,求知欲让人们只能从唯心的解释中寻找答案,从而走向唯心,使广大人民或多或少受到唯心思想的腐蚀、迷惑。
唯物的科学发展过程已经证明,过去的神都不存在,都已经被科
学代替,可以推论出现在的神也不存在,必然也是科学现象,未来必然都将被科学所代替。
我的观点是:唯心论描绘的所有客观现象,都是唯物论需要掌握的科学,唯物论否定唯心论的结论的过程,也是实现人类科学发展、社会进步的过程,最终统一于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共同目标,人类社会进入共产主义大同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心主义观点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心主义观点马克思主义是一种重要的思想体系,其理论体系包含了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理解与解释。
在这个大框架下,马克思主义从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对历史唯心主义观点进行了批判和否定。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心主义观点出发,探讨其主要内容和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影响。
一、历史唯心主义观点的概念和特点历史唯心主义是指一种非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主要受意识形态、哲学理论和意志力量的作用,强调思想、信仰和个人英雄的影响,而忽视经济、社会基础对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
该观点相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而言,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
历史唯心主义观点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 重视意识形态:历史唯心主义强调意识形态对社会历史的指导作用,认为思想信仰和文化传承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例如,历史唯心主义者强调文化英雄、思想家的思想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影响。
2. 忽视经济基础:历史唯心主义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往往忽视经济、社会基础的决定性作用,把经济领域的变革简单地归因于个人的意志和英雄人物的作用。
这种观点忽略了经济基础对历史发展的制约和影响。
3. 个人英雄崇拜:历史唯心主义强调个人英雄对历史的主导作用,认为伟大的个人所追求的理想和目标能够改变整个社会历史进程。
这种观点较为片面,无法全面解释社会历史的复杂性。
二、马克思主义对历史唯心主义观点的批判马克思主义对历史唯心主义观点进行了批判和否定,强调了社会历史发展中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为基础,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指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文化和哲学等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强调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制约和决定作用。
2. 阶级斗争驱动历史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社会的发展总是伴随着阶级之间的斗争和矛盾。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心主义批判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心主义批判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社会和历史发展的理论体系,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代表的创始人提出了唯物史观。
然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并没有妨碍历史唯心主义的存在和发展。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对历史唯心主义的批判角度进行分析。
首先,马克思主义批判了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
历史唯心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人类意识和思想的变化所推动的。
对此,马克思主义坚持认为,社会的发展源于生产力的变革,而不仅仅是由意识和思想的变化所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而这一矛盾的解决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所在。
因此,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的批判下显得片面和不完整。
其次,马克思主义对历史唯心主义的方向进行了批判。
历史唯心主义往往将历史的发展看作是循环和重复的,强调历史的固定性和不变性。
然而,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具有方向性和目标性。
马克思主义强调了阶级斗争和社会变革的重要性,认为社会的发展是一种辩证的、不断矛盾冲突和统一的过程。
因此,马克思主义坚持了历史发展的不可逆转性,并对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提出了有力的批判。
进一步地,马克思主义批判了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源。
历史唯心主义往往将个别人物或民族的行动归因于超越人类制约的神秘力量或命运的安排。
相反,马克思主义强调了社会的物质基础和经济结构对个体和社会意识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实际的社会经济状况决定的,而人的意识和思想受到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
因此,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的批判下显得缺乏实证性和科学性。
最后,马克思主义提出了自己对历史的解释和分析。
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阶级斗争和生产力的变革所推动的。
马克思主义强调了社会的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作用,认为上层建筑的变化和演进是基于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发生的。
马克思主义对历史的解释和分析具有科学的、唯物的和辩证的特点,是在与历史唯心主义对抗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马克思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
马克思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马克思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是两种截然相反的关于历史观的理论,它们对于历史的解释和分析具有根本性差异。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定义、理论观点、对于人类历史演进的认识和解释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深入探讨这两种思想的内在逻辑和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它认为历史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规律所驱动的。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的每个时期都有其矛盾和斗争,而社会革命则是解决这些矛盾并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是一个有目标、有方向、有规律的过程。
社会主义的建立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而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类将彻底摆脱剥削和压迫,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共同富裕。
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历史唯心主义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历史观,它认为社会历史的演进是由精神、意识和思想的变革所决定的。
历史唯心主义强调人类思想和意识的主导地位,将社会发展的根源归结为人的思维、信仰和价值观念。
根据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历史的发展是在不同的思想体系和意识形态之间产生的对抗、冲突和整合过程中实现的。
历史唯心主义强调人的文化、精神和英雄人物的作用,认为历史的进程是通过人的意识决定的。
三、马克思主义对历史的认识和解释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中,历史被视为一个凝聚着阶级斗争和生产力发展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的演进是由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所推动的,而经济基础的变革则是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马克思主义关注阶级、国家和经济制度的变迁,认为人的思想、意识和文化是在社会实践和经济基础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在历史观上,马克思主义强调历史的目的性和历史前进的必然性,认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最终目标。
四、历史唯心主义对历史的认识和解释历史唯心主义关注人类思想、信仰和意识形态的变迁,强调人类的精神活动和文化价值的传承。
马克思主义对历史唯心主义的否定
马克思主义对历史唯心主义的否定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历史唯心主义进行了坚决的否定。
历史唯心主义是一种哲学观点,它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超自然力量、人的意志或思想所决定的,忽视了社会经济基础对历史的决定作用。
马克思主义通过批判历史唯心主义,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强调社会经济条件对历史的影响,为我们正确认识历史提供了科学的方法。
首先,马克思主义批判历史唯心主义从根本上否定了历史的超自然解释。
历史唯心主义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神灵、英雄或人的意志所主导的,强调超自然力量对历史的决定性作用。
然而,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的发展是有客观规律可循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的发展是由社会经济条件所决定的,而不是超自然力量的干预。
马克思主义将历史的解释从神话、神秘和超自然的领域中解放出来,使之转向实践和社会发展的领域,开创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新纪元。
其次,马克思主义对历史唯心主义的否定突出了社会经济基础对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历史唯心主义忽视了社会经济基础对历史的决定性影响,而将历史变成了人的意志和思想的产物。
然而,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经济基础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意识形态、政治制度等都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
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在历史发展中的推动作用,揭示了社会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纠正了历史唯心主义的错误观点。
此外,马克思主义的人类历史观也是对历史唯心主义的坚决否定。
历史唯心主义往往将历史发展看作是依靠少数英雄或者伟人的战略决策来推动的,忽视了广大人民群众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然而,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的发展是人民群众的创造,每个人都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
马克思主义通过对社会各个阶级的矛盾和斗争的分析,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任务,强调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在历史发展中赋予了人民以根本的作用。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对历史唯心主义进行了全面的否定。
它以科学的眼光分析历史现象,强调了社会经济基础的决定性作用,批判了历史的超自然解释,并肯定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唯心主义简单介绍
20XX年唯心主义简单介绍马克思主义认为唯心主义是哲学两大基本派别之一,与唯物主义对立,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精神或意识为第一性,物质为第二性,即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的哲学派别。
应该说,“理念论”比“唯心主义”翻译得更为准确,但后者已成为通用的词汇。
现在学界将柏拉图形上实体的“eidos”(forms),称为“理型论”,用以区别观念论的观念(ideas),观念是由经验而来;但是柏拉图的理型,却不是由经验而来的;因此,“理型”会是比较适切的翻译。
马克思主义著作中则认为哲学可分为两大派别,唯心主义是哲学两大基本派别之一,是与唯物主义对立的理论体系。
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精神、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即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的哲学派别。
用非马克思主义的话讲,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绝对客观的,而唯心主义的核心是世界不是绝对客观的,一切的公理和定理以及人们认为的常识不过都是一些基于观察的假设,而在这个假设基础上推导出的一些定理只是相对于这个假设的定理,所以并非绝对正确,因此可以说在唯心主义者的心中自然科学也不是绝对正确的,而是仅仅是暂时符合人类的观察,如果以后出现例外则需要改进之前的假设,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的核心就是基于唯心主义观点发展而来的。
广义解释唯心主义对praktisch-idealistisch的翻译和诠释中可知,唯心主义并不是哲学领域里独有的现象。
那么,这个“实践的唯心主义”是如何定义的呢?它与哲学唯心主义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马克思(Marx)在《费尔巴哈》中的另一段话为此提供了一个基本的线索:对现存经济界限的这种唯心主义的表达(idealistische Ausdruck),不仅仅是纯粹理论上的,而且也存在于实践的意识(praktische Bewuβtsein)当中;就是说,使自己获得独立并同现存的生产方式对立的意识,不仅构成宗教和哲学,而且也构成国家。
这里,人们的社会意识被分成两大类:实践的意识和理论的知识。
马克思
生活、学习总的唯心主义现象的归纳实践总结一:唯心主义的概念唯心主义(idealism)即唯心派,又译作理念论,马克思主义认为唯心主义是哲学两大基本派别之一,与唯物主义对立,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精神或意识为第一性,物质为第二性,即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的哲学派别。
是哲学中与思想、心灵、语言及事物等彼此之间关系的讨论及看法,是与唯物主义对立的理论体系。
二:历史来源实践的唯心主义是作为“实践的意识”的社会权力对于一定经济基础的唯心主义表达。
马克思把这个经济基础称之为“现存的经济界限”、“现存的生产方式”,或“市民社会”。
追溯这些物质基础的形成和发展,是理解实践的唯心主义这一概念的前提;而劳动的分工则是问题的关键之所在。
分工是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反过来,分工又成为社会前进的基本动力。
最初,只有以男女的自然条件为基础的一些简单分工。
随着经济生活的扩展,工商业劳动逐渐从农业劳动中分离出来;后来,又出现了商业劳动同工业劳动的分离。
这样,以农业生活为自然前提,以工业和商业生活为主要内容的经济活动,便构成了市民社会的基本面貌。
此外,在工业和商业各自的领域中,又有许多具体的分工。
另一方面,由不同的分工部门组成的市民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这就是说,分工也就意味着必须有某种公共机构来管理、协调不同的分工部门,维护社会生产和生活的秩序。
这个基于社会共同利益的管理机构,即是国家权力的萌芽。
公共权力固然是由劳动的分工所造成的市民社会共同利益的反映;然而,作为不同的分工部门的协调者、管理者和集体安全的保卫者,这个公共权力机构本身就是一个全新的社会分工部门。
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这个新部门也在扩展:在量上越来越大型化,在质上越来越独立化。
表明,一个与市民社会相分离的专职权力机构正在形成。
与此同时,社会生活和公共事务的日益复杂化,产生了对相关知识和技能(如书写,测量,计算等)的需要。
于是,从作为“实践的意识”的管理部门中,分化出来一些专门从事“纯粹的意识”的子部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心主义批判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心主义批判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关于社会发展和社会变革的思想体系,批判了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
本文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概述,并重点复习马克思主义对历史唯心主义的批判。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马克思主义是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在19世纪中叶创立的一种社会学理论体系,包括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坚持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以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为基础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形态的演进是由社会矛盾的运动和解决所驱动的。
2. 阶级斗争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着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并且这些矛盾会导致社会的变革。
阶级斗争是社会变革的动力,无产阶级革命将推翻资本主义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3.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作为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素。
生产力的发展将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从而引发社会形态的转变。
4. 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这些规律性包括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社会形态演进的阶段性以及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等。
马克思主义对历史唯心主义的批判历史唯心主义是一种将社会历史解释为精神、意识或思想发展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对历史唯心主义的批判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历史唯心主义的局限性:马克思主义指出,历史唯心主义忽视了社会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
历史唯心主义将历史的发展归因于个人的意志和精神活动,而忽略了社会经济结构对个人意识的塑造和制约。
2. 阶级斗争的决定性因素:马克思主义批判历史唯心主义将社会变革归因于个体英雄或天才的作用。
相反,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历史演进的决定性因素,个体的行动和思想仅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起到推动作用。
3. 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唯心主义忽视了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对社会变迁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唯心主义我们知道早在苏格拉底之前的时代就已经有了“唯心”和“唯物”对立的萌芽,但当时没有明确这两个概念。
到底是谁在什么时候提出了,唯心主义这个概念,以及唯心和唯物的对立。
至少苏格拉底也好,亚里士多德也好,或是尼采和黑格尔并没有说自己属于一个名叫“唯心主义”的派系。
唯心主义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之一,是同唯物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
认为精神或意识是世界的本原,物质世界是精神、意识的产物,精神、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包括把客观世界看作是主观意识的体现或产物的主观唯心主义和把"客观"精神看作是物质世界的体现或产物的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与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首先看他们的联系:它们都是唯心主义,都承认意识第一物质第二,即世界的本源是意识,物质世界是由意识派生出来的,即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区别,主观唯心主义必然导致只在自我才是惟一存在的“唯我论”。
例如,英国大主教贝克莱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人的主观感觉,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感觉的复合,存在就是被感知”;马赫倡言“世界是感觉要素的复合”;康德的“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尼采的“自然选择的意志高于一切”;叔本华的“意志是世界的物自体,意志是一切存在和运动的根源”;波格丹诺夫的“经验是世界的最终构成要素”;杜威的“世界是我的观念,我的经验”。
中国古代庄子讲的“万物与我为一”;孟子讲的“万物皆备于我”;陆象山说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王阳明说的“天下无心外之物,心包万物,心包万理,万物皆在我心中”,等等,都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典型代表。
客观唯心主义的主要特征是把某种脱离物质,脱离任何个人的精神(理,理念,宇宙精神,绝对观念,绝对精神等)变为独立的客观存在,并把它作为世界的本原和万物的创造者。
它认为世界的本原不是人的主观精神,而是由超空间的客观存在的精神决定的,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这种精神实体的派生物或表现。
客观唯心主义的荒谬之处在于以哲学化的方式承认“宗教创世说”,其所谓的客观精神不过是上帝的别名。
例如,19世纪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物质世界是绝对精神的外化,约对理念是万事万物的本源”;柏拉图的“理念世界是现实世界的影子”,“世界是上帝的确良创造物”,“人为天命所主宰”。
中国古代哲人老子的“道是天地之根,万能物之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万物”;和颐的“万物皆是一理,有理则有气,天者,理也”;朱熹认为“理在物先,理在事先,理是万物之本”,都是客观唯心主义的典型代表。
由此可见,对它们的区别还是要从概念上理解:主观唯心主义的出发点是是“我”——我的意识或思想等,客观唯心主义的出发点是“他”——既不是人也不是自然界的第三者的意识或精神,如宗教的上帝创造万事万物。
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一九四九年以后我国建立的教育体系,常常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立起来,以至于很多人意识里就认为唯物主义代表科学和进步,唯心主义代表愚昧和落后。
唯物主义是先进阶级的世界观,反映着适合生产力和科学发展的先进阶级的利益。
唯物主义哲学往往是社会上的先进势力、进步阶级用来反对反动势力和宗教迷信,维护科学发展,推动社会前进的思想武器。
而在阶级社会中,唯心主义通常是反动阶级和保守势力的世界观,是反动阶级维护其阶级利益和对劳动人民进行精神奴役的工具。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本是哲学研究的范畴,当人为的贴上了“阶级斗争”以及“先进”和“反动”的标签后,生活在红旗下的人们就谁也不愿意把自己划分到“错误的”、“反动的”、“保守的”圈子里面了。
谁都愿意自己是“先进阶级的一员”,愿意自己是“社会上的先进势力的一部分”、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之一”。
因此长期以来,唯心主义在我国遭到批判和排斥。
说起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争论也有两、三千年了。
双方争论的焦点在于世界上什么是第一因?是物质还是意识?换句话说:是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决定物质?这种争论有点象“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或者是“先有人还是先有精子”一样,谁也说服不了谁!在一般人眼中,世界是二元的世界,有黑有白、有大有小、有好有坏、有善有恶、有生有死、有男有女等等,因为有这样的二元区别心,所以人们就希望能弄明白产生区别的第一因是什么?但这似乎永远也弄不明白。
先有黑还是先有白?先有好还是先有坏?先有善还是先有恶?先有男还是先有女?基督教和天主教认为,先有男性产生,男性的一根肋骨造就了女性。
唯心主义哲学家们莱布尼茨,德国自然科学家、数学家、唯心主义哲学家。
著有《单子论》,本文是莱布尼兹把自己在许多哲学著作中所阐述的主要观点高度浓缩的作品。
全文共90节,大体可分为两部分:1~48节主要论述一切实体的本性,包括实体应是构成复合物的最后单位,本身没有部分,是单纯的东西,即精神性的单子;实体本身应具有内在的能动原则等等。
49~90节主要论述实体间的关系,包括前定和谐及这个世界是“一切可能的世界中最好的世界”的学说等等。
莱布尼兹的单子论是一个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但有向宗教神学妥协的倾向。
柏拉图,学院派创始人,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
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是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
对唯心主义的评价对唯心主义的评价包括两个基本的、互相联系的方面。
一方面是评价它们在人类认识史上的意义,即估量和论证它们在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有哪些迷误和歪曲,有哪些贡献和成果;另一方面,是评价它们的历史作用和社会作用,即它们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对于社会的发展起促进还是促退的作用。
这里反就认识史方面谈点看法。
就人类的认识史来说,唯心主义歪曲地认识和解释现象,是人类认识这棵活生生的树上不结果的花,唯心主义主要表现为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精神、心理、意识、感觉等作为世界的本原,认为人的思想是自己的头脑所固有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我”的感觉、意识的产物。
这种唯心主义必然陷入唯我论。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不依赖于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着的“客观精神”是第一性的。
而物质世界只是它的表现和产物。
所以不论是主观唯心主义还是客观唯心主义,作为一条基本的思想路线,他们对于物质和精神、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的概念都是错误的。
但我们不能因此就把它当成一堆垃圾,简单地抛弃,而应该对它进行具体的分析,因为:第一,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作为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一个理论的抽象概括,它正确地把握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概括了一类事物的共性,但客观事物都是具体的,它们除了共性之外,还具有个性。
个性和共性相比较,是无限丰富和复杂的。
在哲学上没有清一色的纯而又纯的唯心主义,这是因为每个哲学家的思想体系的内容和思想变化发展的情况常常是很复杂的。
这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整个思想体系和体系中的个别或某些观点自相矛盾,如整个体系是唯心主义的,但却包含有某些或个别的唯物主义观点;反之,整个体系是唯物主义的。
其中却有唯心主义的观点。
例如康德的哲学体系总的来说是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但他关于“物自体的思想却具有唯物主义的因素。
费尔巴哈的哲学,总的来讲是唯物主义的,但在历史观上却又是唯心主义的,另一种是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可以存在于同一个哲学家的哲学思想发展的不同过程中,如马恩的哲学思想诚属极其彻底的完整的唯物主义,但在早期,他们则都热烈地信奉过唯心主义。
这说明在同一个哲学家的思想体系及其发展的过程中,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往往相互交织在一起。
故我们不能像旧唯物主义者那样,满足于对唯心主义的简单否定和摒弃,而是对唯心主义进行具体的分析,采取辩证否定的态度。
第二,唯心主义的产生有其深刻的认识论根源,只有具体地分析它在认识的哪一个环节陷入了唯心主义,才能真正总结经验,避免犯同样的错误,有效地防止重新陷入唯心主义。
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复杂过程,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相对独立的发展过程,在这过程中就存在着脱离实践,歪曲世界本来面目的可能性。
这种由可能性变为现实性的条件,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说,就是思维方法上的形而上学性,即把认识的某一个特征、方法、部分片面地夸大,从而把它歪曲成了脱离物质的绝对。
即思想方法上的主观性、片面性、直线性、僵化和绝对化,都会把人们引向唯心主义。
所以我们应该具体地研究什么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第三,唯心主义是人类认识史中的一环,它的错误在于片面地夸大了认识过程中的某个片断,但也应看到,这种夸大并非随意的,它往往包含着对认识过程中的某个片段、方面、部分和认识的特点、规律方法等方面的深刻研究和见解。
所以在唯心主义的体系中,往往包含着一些合理的思想,这也是人类认识中的成果,应当对其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解剖,剔除其糟粕,取其精华。
唯心主义对于人类的的积极影响一、唯心主义在反对唯物主义的过程中,提出了一些问题,促进了人类认识的深化。
在哲学史上,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作为矛盾双方是互相依存、互为前提的。
在对每个时代迫切需要解决的哲学问题上,各自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相互辩论、攻击,因而推动了人类认识由简单到复杂,有错误到正确的逐渐深化。
唯心主义对人类认识的发展的积极作用有时表现于对唯物主义的诘难,促使唯物主义又来进一步思考和回答,从而也就促使了唯物主义的发展。
人类的认识正是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出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出问题,解答问题中前进的。
这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根本无能的链条,唯心主义则常常是人类认识前进道路上必经的一环。
二、唯心主义本身在发展演化过程中的合理思想,为唯物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思想资料。
主要有这样几种情况:第一,唯心主义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对同一命题,如从费希特到黑格尔哲学中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的探讨,彼此的观点互相吸引或补充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人类认识的深化。
第二,唯心主义者之间彼此互相争论,互相批判,其中的包含有合理的思想。
如康德在批判经验派和合理派的时候,提出了他的先天综合判断的主张,其中的合理因素就是承认事物之间有必然的联系。
错误在于把此联系说成是先验的。
第三,有些重要的概念、范畴就是有唯心主义者最先提出的。
第四,有些唯心主义者提出的问题促进了理论思维的深入。
三、唯心主义体系中包含着丰富的辩法思想反映了人类认识世界的成果。
唯心主义和辩证法本质上是矛盾的。
但由于近代哲学研究重点从客体转向主体,自然科学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已没有发展到从本质上揭露自然界辩证联系的程度,因此一些哲学家只能通过发挥思维的能动性,从概念的辩证法中推导出外部世界的辩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