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贾平凹早期中短篇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塑造与审美取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贾平凹早期中短篇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塑造与审美取向
牧牛老叟白艸霜
内 容 摘 要
摘要:贾平凹是中国当代创作数量丰富、影响较大的作家。其早期小说紧贴地方生活特色,女性形象塑造鲜明生动,透露着作家对家乡的热爱以及对人物内心真善美的追求,同时表达了作家对这一片土地上的人们生存状态的思考。本文从贾平凹20世纪90年代前所创作的中短篇小说切入,结合作家生活地域文化、创作风格、文学理想追求等方面论述其作家在女性形象的塑造以及审美取向上的特点与贡献。
关键词:贾平凹中短篇小说女性形象塑造审美取向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中国当代作家,1952年生于陕西省丹凤县的一个农民家庭。自小生活在农村,为期19年。1972年到西北大学学习,毕业后在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西北大学求学期间,开始了文学创作,第一篇文字《深深的脚印》在公开发行刊物《西安日报》上发表,此后40余年间,创作了大量小说、散文、游记、诗歌等文学作品,有中、短篇小说《腊月·正月》、《天狗》、《人极》、《黑氏》、《古堡》、《废都》、《鸡窝洼人家》、《王满堂》、《满月儿》,小说体散文《商州初录》、长篇小说《浮躁》、《商州》、《废都》、《怀念狼》、《土门》《秦腔》等,另有散文、文论若干,其作品在国内外影响较大,并多次获奖。是中国当代作家著作成果较丰硕者之一。综观贾平凹的小说创作,大致可以分成三个时期,即20世纪90年代前期、20世纪末期以及新世纪以来至今。贾平凹的文学创作,受孙犁影响较大,特别在早期阶段;也从中国古代文化中吸取养分。在散文以及大部分小说中,形成了以清新诗意、唯美、但朴实细腻的手法来表现本土生活的风格与特点。早期创作的中短篇小说,女性形象尤甚引人注目,这些形象的塑造渗透了作家对生他养他的那片土地的热爱与赞美,同时也表达了作家的思考与批判。本文试图从贾平凹早期(即20世纪90年代前)小说中,分析其中女性形象在塑造以及审美取向等方面的特点,总结贾平凹在此时期内创作的小说一些规律以及对文学创作方面的贡献与借鉴。
一、陕西地域文化的特点以及对贾平凹小说的影响
(一)勤劳多产的陕西作家群
陕西是十三朝帝都,各处文化气氛浓厚,然而它地处苦寒的西北,放眼望,是一片褐色的平原,以西安为界,周围县市有咸阳、兴平、武功、周至、宝鸡、三原、泾阳、韩城、白水等,合称八百里秦川。贾平凹称:“这里的地理构造竟与秦腔的旋律惟妙惟肖的一统!”①富有西北特色的地理构造养育了富有特色的人,与其他地方的农民相比,生活在秦川大地上的人,千百年来,养成了勤劳,质朴,善良生活风气。质朴的土地,勤劳的人们,给了陕西作家文学创作的方向与参考,与其他地域的作家相比,陕西作家似乎并不赶潮流,但他们如同农民对土地的敬畏与虔诚一样,对文学高度虔诚与投入。
陕西作家实属多产,高产,贾平凹、陈忠实、包括已故路遥等均位此列。路遥创作《平凡的世界》后回忆说:“工作量巨大,中间几乎成了一种奴隶般的机械性劳动,眼角糊着眼屎,手指头被纸张磨得露出了毛细血管,搁在纸上,如同搁在发刃上,……”②尽管如此,但他们仍然农民,以时不我待的热情对待着文学,一如农民热爱着庄稼。路遥为他的文学追求与理想献出了整个生命。这种对文学的虔诚,极度虔诚,就活生生地体现在陕西大部分作家的创作中。这是文学创作所要求的,也是陕西作家们所追求的。同样,贾平凹也不例外,从求学时的《深深的脚印》开始,就行走在了追求文学、献身文学的虔诚之路上,心怀朝圣之情,燃烧着略显悲壮而崇高的文学人生。
西北苦寒,苦寒之地却养育了生命力极其顽强的人们,如在千万秦川大地劳作的人们一样,陕西作家也在文学这片“苦寒”之地辛勤耕种。这使得陕西作家成果丰硕,路遥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陈忠实长篇小说《白鹿原》先后荣获茅盾文学奖,并在引起极大的反响。贾平凹长篇小说《浮躁》1988年获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颇具争议的长篇小说《废都》1997年获法国费米娜文学奖,长篇小说《秦腔》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其多篇中、短篇小说、散文(集)在国内也多次获奖。著名作家孙犁评论说:“他(此处指贾平凹)象是在一块不大的园田里,在炎炎烈日之下,或细雨濛濛之中,头戴斗笠,只身一人,弯腰操作,耕耘不已的农民。”③
(二)乡土意识在文学创作中的体现
无论是路遥,还是陈忠实,再或是贾平凹,他们的创作,无一例外地是建立在乡土上的,即西北这片黄土高原。他们对这片土地有着不约而同的偏爱,把创作的热情都倾注其上。对乡土生活的刻意追求与表达,是贾平凹小说创作、特别是早期小说创作的一个特点。
20世纪80年代,时代突变,国门初开,新思想、新潮流纷起汹涌,别的作家如王
①贾平凹《贾平凹散文自选集》,广西:漓江出版社,1992,第179页。
②路遥《中短篇小说·随笔卷》,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第266页。
蒙、苏童、余华、莫言等,都借鉴欧美文学进行了各种实验,各种尝试,陕西的代表作家们似乎并不为此所动,他们的目光仍然关注乡村的生活,都愿意描画乡村的生活,并愿意以把生活在周围的人以及发生的事写进故事里。本土人事被写进文学作品里,自然得到至少当地人的强烈响应,所以,陕西作家在高产的同时,关注度自然也较高。
贾平凹早期的中短篇小说,几乎全部题材都是来源于农村,关注农村、农民的命运变化,甚至他有意识地在作品中强化农村意识,那么,塑造的女性形象自然也是农村妇女,写她们的喜怒哀乐,生活的点点变化。
除开大部分的作品外,最为突出的是贾平凹记录商州人、物、事的集子——《商州三录》①,在此书中,无论作者写作手法怎样变化,但有一个总体不变:那就是为记录商州、表现商州、思考商州!贾平凹在写作时,有意识地寻找属于他的写作战斗根据地,他选择了生于斯他于斯的故乡,这无疑是十分正确的。贾平凹自言:“有人讥讽我有农民的品质,我并不羞耻,我就是农民的儿子,……”②“想生我育我的商州地面,山川水土,拙厚,古朴,旷远,其味与卧虎同也。我知道,一个人的文风和性格统一了,才能写得得心应手,一个地方的文风和风尚统一了,才能写得入情入味,从而悟出要作我文,万不可类那种声色俱厉之道,亦不可沦那轻靡浮艳之华。”③在众多篇章中,贾平凹总是不遗余力地把陕西当地的风俗、具有当地特色的景物、职业、歌曲细细地写进去,像《天狗》里的清唱,《废都》里的狗王比赛,《火纸》《黑氏》等小说中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职业。由此可见,贾平凹舍千万题材于不顾,专注于家乡人、事、物,是为了写得“得心应手”和“入情入味”。
在早期创作的中短篇小说中,1978年获全国短篇小说优秀奖的《满月儿》,写的就是两位农家女子,她们分别叫满儿和月儿。小说开头,即饶有热情地描写了这个农家小院的场景:“姨家的大杂院前,杨树上拴了一道一道铁丝,晒着皮袄、毛袜、柞绸被子、狗毛毡子,使人眼花缭乱。”④陕西乡下人的物件,被作者当成实现他展现乡村、抒写乡村以及向读者传递乡村气氛的道具。
在中篇小说《天狗》中,有一个描写环境的段落:“路北半里为虎山,无虎,石头嶙峋。石头又不是能燃烧的煤,所生梢林全砍了作炭作柴,连树根也刨出来劈了,在冬天长夜里的火塘中燃烧。生生死死枯枯荣荣的是一种黄麦菅的草,窝藏野兔,飞溅蚂蚱,七月的黄昏孩子们去捕捉,狼常常会支着身子坐在某一处,样子极尽温柔,以为是狗,‘哟,哟,哟’作唤狗的招呼,它就趋步而来;若立即看见那扫帚一般大的拖地长尾,喊一声‘是狼’这野兽一经识破,即撒腿逃去。”⑤这段文字写的是浑浑黄黄的西北山村景象,山,石头,树,草,蚂蚱,狼,孩子遇狼的情形等等,都极力地渲染乡土气氛,特别能引起当地读者的共鸣,因为贾平凹把他们日常经历的平凡的生活写进了小说里。
除了描画乡村景象,贾平凹在小说中用词行文也相当考究,企图努力地再现当地农民的特色。在中篇小说《鸡窝洼的人家》里,回回是一个老实本分的庄稼人,生不了娃,因为闹矛盾,他与媳妇分家了,复杂的心情让他没有别的方式排解,唯一的方式就是陪着他的庄稼,小说写道:“从此,他很少到稠人广众中去,整天泡在那几亩地里。地里的麦子黄起来,他最大的乐趣就是看那麦浪的波动。风从山梁上下来,麦浪从地那边闪出一道楞坎儿,无声地,却是极快极快地向这边推过来,立即又反闪过去,舒展得大方
①贾平凹《商州三录》,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8。此书由贾平凹先后为商州所创作的三部作品组成:《商州初录》、《商州又录》和《商州再录》。
②贾平凹《四十岁说》,陕西:旅游出版社,1994,第67页。
③贾平凹《贾平凹散文自选集》,广西:漓江出版社,1992,第555页。
④贾平凹《贾平凹小说精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第54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