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中国的日夜》经典诗歌赏析
张爱玲《中国的日夜》阅读答案
![张爱玲《中国的日夜》阅读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3c83819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8dc444f.png)
张爱玲《中国的日夜》阅读答案张爱玲《中国的日夜》阅读答案中国的日夜张爱玲去年秋冬之交我天天去买菜。
有两趟买菜回来竟做出一首诗,使我自己非常诧异而且快乐。
一次是看见路上洋梧桐的落叶,极慢极慢地掉下一片来,那姿势从容得奇怪。
我立定了看它,然而等不及它到地我就又往前走了,免得老站在那里像是发呆。
走走又回过头去看了个究竟。
以后就写了这个——落叶的爱大的黄叶子朝下掉;慢慢的,它经过风,经过淡青的天,经过天的刀光,黄灰楼房的尘梦。
下来到半路上,看得出它是要去吻它的影子。
地上它的影子,迎上来迎上来,又像是往斜里飘。
叶子尽着慢着,装出中年的漠然,但是,一到地,金焦的手掌小心覆着个小黑影如同捉蟋蟀——“唔,在这儿了!”秋阳里的水门汀地上,静静睡在一起,它和它的爱。
又一次我到小菜场去,已经是冬天了。
太阳煌煌的,然而空气里有一种清湿的气味,如同晾在竹竿上成阵的衣裳。
地下摇摇摆摆走着的两个小孩子,棉袍的花色相仿,一个像碎切腌菜,一个像酱菜,各人都是胸前自小而大一片深暗的油渍,像关公领下盛胡须的锦囊。
又有个抱在手里的小孩,穿着桃红假哔叽的棉袍,那珍贵的颜色在一冬日积月累的黑腻污秽里真是双手捧出来的,看了叫人心痛,穿脏了也还是污泥里的莲花。
至于蓝布的蓝,那是中国的“国色”。
不过街上一般人穿的蓝布衫大都经过补缀,深深浅浅,都像雨洗出来的,青翠醒目。
我们中国本来是补钉的国家,连天都是女娲补过的。
一个卖桔子的把担子歇在马路边上,抱着胳膊闲看景致,扁圆脸上的大眼睛黑白分明。
但是,忽然——我已经走过他面前了,忽然他把脸一扬,绽开极大的嘴,朝天唱将起来:“一百只洋买两只!一百只洋两只买咧!伙计!一百只洋贱末贱咧!”这歌声我在楼上常常听见的,但还是吓了一大跳,不大能够相信就是从他嘴里出来的,因为声音极大,而前一秒钟他还是在那里静静眺望着一切的。
现在他仰着头,面如满月,笑嘻嘻张开大口吆喝着,完全像SAPAJOU漫画里的中国人。
外国人画出的中国人总是乐天的,狡猾可爱的苦哈哈,使人乐于给他骗两个钱去的。
张爱玲经典作品集
![张爱玲经典作品集](https://img.taocdn.com/s3/m/1d73212b4431b90d6c85c7a1.png)
张爱玲经典作品集
张爱玲,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她有很多的经典作文在
现代的文学史上有很具有代表性,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
张爱玲的经典小说诗集 1、《沉香屑·第一炉香》2、《沉香屑·第二炉香》3、《茉莉香片》4、《心经》5、《倾城之恋》6、《金锁记》7、《封锁》8、《红
玫瑰与白玫瑰》9、《留情》10、《鸿鸾禧》11、《桂花蒸·阿小悲秋》12、《连
环套》13、《创世纪》14、《多少恨》15、《殷宝滟送花楼会》16、《十八春》(后改名为《半生缘》)17、《小艾》张爱玲经典散文: 《迟暮》《秋雨》《我看苏青》《中国的日夜》《天才梦》《到底是上海人》《谈吃与画饼充饥》《洋人看京戏及其他》《更衣记》《丈人的心》《公寓生活记趣》《道路以目》《草炉饼》《必也正名乎》《烬余录》《被窝》《谈女人》《走!到楼上去!》《有
女同车》《爱》《关于〈笑声泪痕〉》《论写作》《童言无忌》《书评四篇》《造人》《打人》《吉利》《说胡萝卜》《私语》《姑姑语录》《中国人的宗教》《诗与胡说》《表姨细姨及其他》《写什幺》《华丽缘》《炎樱语录》《散戏》《秘密》《忘不了的画》《谈跳舞》《谈音乐》《自己的文章》《夜营的喇叭》《存稿》《雨伞下》《谈画》《气短情长及其他》《“卷首玉照”及其他》《双声》《羊毛出在羊身上--谈色·戒》《张爱玲语录》《谈看书》《谈看书后记》《忆胡适之》
张爱玲学术论着: 《红楼梦魇》
张爱玲经典剧本: 《不了情》《太太万岁》《哀乐中年》《金锁记》《情
场如战场》《六月新娘》《温柔乡》《桃花运》《人财两得》《南北喜相逢》《南
北一家亲》《小儿女》《一曲难忘》《魂归离恨天》
张爱玲经典语录 1、不爱是一生的遗憾 爱是一生的磨难2、回忆这东。
事实的金石声
![事实的金石声](https://img.taocdn.com/s3/m/4fba1a1952ea551810a687b9.png)
文学批评非不能涉及作家人格,但只有意气用事的正义高调,却殊难令人膺服。
吴小东先生《被虱子吞噬的女人》(《书屋》2006年第4期)一文,指斥张爱玲人格分裂,被成名、富贵等贪欲的“虱子”纠缠一生,最终沦落到比自己笔下白流苏、曹七巧更“剧烈和悲惨”的境地,被“虱子”吞噬。
吴文的结论是:人格低下导致一生不幸,张爱玲实乃咎由自取。
作者自以为找到了一个可以指证张爱玲人格有亏的生花妙“比”――虱子,却不知恰恰是这“虱子”出卖了作者。
一、爬满吴文的“虱子”张爱玲在《天才梦》里说得很清楚:“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欢悦。
可是我一天不能克服这种咬啮性的小烦恼,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
”这是张爱玲的自我剖白,更是她一生为人准则的预告。
一个二十岁不到的女子有如此自知与自省,的确让人惊讶,这正是吴小东不理解的,故而“想想令人恐怖”。
在他看来,张爱玲这篇“少作”无意中预言了自己晚年的境遇,所以他称为“一语成谶”。
倘若真像吴小东所说,张爱玲能够如此具体预言频遭跳蚤骚扰的晚境,她就不是“天才”而成了女巫。
张爱玲笔下的“蚤子”是文学性的,而又有特别所指,即“待人接物”、“与人相处”是她不能克服的“咬啮性的小烦恼”。
她晚年的确为躲跳蚤而频频搬家,但更为了逃避各种各样的“人”而四处藏匿。
即便如此,狂热追星族戴文采还是找到了张爱玲的住所,并翻捡她丢弃的垃圾以窥探她的私生活。
“人”正是令张爱玲烦恼、离不了又躲不开的“蚤子”,她只想万人如海一身藏,不受“蚤子”骚扰,干自己喜爱之事,正如《红楼梦魇》自序所言:“只要是真喜欢什么,确实什么都不管。
”――举世誉之不加劝,举世非之不加沮。
倘不能明乎此,就难免歪曲张爱玲。
为使“一语成谶”成立,进而提炼成醒目的标题,吴文不顾张爱玲“躲跳蚤”的事实,开篇即云“晚年生活的中心……是艰苦卓绝地与虱子战斗”,并在引用张爱玲原文时,把“蚤子”改为“虱子”。
一字之改,若属有意,说明作者为支持论点而篡改证据;如属无意,则说明作者撰文过于随意,治学极不严谨。
张爱玲经典诗歌《中国的日夜》原文及赏析
![张爱玲经典诗歌《中国的日夜》原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6b1b6804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8e.png)
张爱玲经典诗歌《中国的日夜》原文及赏析中国的日夜张爱玲我的路走在我自己的国土。
乱纷纷都是自己人:补了又补,连了又连的补钉的彩云的人民。
我的人民,我的青春,我真高兴晒着太阳去买回来沉重累赘的一日三餐。
谯楼初鼓定天下;安民心,嘈嘈的烦冤的人声下沉。
沉到底。
……中国,到底。
赏析这首诗的风格我们完全看不到了张爱玲“我"为爱情而神伤挣扎,主人公“我”这时的心理是振奋而激昂且富有斗志,而这种精神在张爱玲的作品中是很少见的。
这首诗的前两句“我的路,走在我自己的国土。
乱纷纷都是自己人:补了又补,连了又连的补钉的彩云的人民。
我们可以看到主人公“我”强烈的国家意识,对民族,对民众,对国家的认同感。
在诗句中我们可以从“自己的国土”“自己人”等语言看出,这种思想和精神张爱玲运用诗句表现的非常的强烈。
后三句是我的人民,我的青春,>我真高兴晒着太阳去买回来沉重累赘的一日三餐。
谯楼初鼓定天下;安民心,嘈嘈的烦冤的人声下沉。
沉到底。
……中国,到底。
在感情的抒情上后三句表现的更加的直露,没有增添更多的修饰,表现主人公“我”对于祖国以及生长在这里人们由衷的赞美和热爱。
诗后三句是全诗的高潮,极富感染力,在感情上得到了巨大的升华。
主人公“我”的思想其实就是张爱玲当时自己思想与情感的流露,在这篇散文中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张爱玲,一个极富激情与热情的张爱玲。
张爱玲在这篇散文中描写各种角色的贫民百姓,被没有像其它文章那样去采用“暗讽与批判”,更加的去展现普通百姓的生活的乐趣,淳朴的性格。
张爱玲《中国的日夜》一篇结构巧妙,意象丰富的自述体散文,展现了她自己的另一面。
从《流言》中看张爱玲的散文
![从《流言》中看张爱玲的散文](https://img.taocdn.com/s3/m/54bab07a8e9951e79b8927d0.png)
岛”上的自我对世俗人生的主观体验和独特感悟的 个体语境,此段文字体现了远离中心叙事语境的个 人式的“私语”,成为她文学“诉说”的最佳选择。
特色一:独语式的个体语境
而且,这种语境把作者“特异的女性的感性心理以及
敏锐得近乎神经质的艺术家的禀赋和气质”,活脱脱 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不仅在当时就一下吸引了读者的 视线,让他们在耳目一新中充分享受到了审美的愉 悦。
《流言》
天才梦 到底是上海人 洋人看京戏及其他 更衣记 公寓生活记趣 道路以目 必也正名乎 借银灯 银宫就学记 烬余录 谈女人 存稿 论写作
爱 有女同车 走!走到楼上去 夜营的喇叭 童言无忌 造人 打人 私语 说胡萝卜 炎樱语录 写什么 诗与胡说 中国人的宗教
《流言》
忘不了的画
张爱玲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在她看来,“举
目四眺,世界满目疮痍”,可正是对生命意 义的悲观,反而导致她了对生活小趣味的近 于过分的嗜好;她对“寻常的反常”的发现, 使她产生了对万物超然对俗事谅解的洒脱态 度。我们在《流言》中看到的是一贯对人生 的一切表示了强烈好奇、强烈的爱好而又善 于享受人生乐趣的张、 气味都能给她带来快感。
而且没结没完地抱怨着,到底还是睡着 了。”-----《烬余录》
‚南美洲的曲子,如火如荼,是烂漫的春天的吵嚷。夏 威夷音乐很单调,永远是‚吉他‛的琮王争。仿佛在 夏末秋初,席子要收起来了,挂在竹竿上晒着,花格子
的台湾席,黄草席,风卷起的边缘上有一条金黄的日色。 人坐在地下,把草帽合在脸上打瞌盹。不是一个人— ——靠在肩上的爱人的鼻息咻咻地像理发店的风。 极单纯的沉湎,如果不是非常非常爱着的话,恐怕要嫌 烦,因为耗费时间的感觉太分明,使人发急。头上是不 知倦怠的深蓝的天,上下几千年的风吹日照,而人生是 不久长的,以此为永生的一切所激恼了。‛-------《谈 音乐》
张爱玲《秧歌》的去政治化解读
![张爱玲《秧歌》的去政治化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700f27c3da38376baf1fae7a.png)
张爱玲《秧歌》的去政治化解读摘要:上世纪五十年代,张爱玲在香港发表的作品《秧歌》等,由于政治色彩浓厚,一直被大陆学术界认定为“内容虚假,艺术粗糙”,未能在国内出版。
《秧歌》一书描写了土改时期,解放区农民由饥饿所迫,抢粮烧仓,最终引发的一场悲剧。
本文从《秧歌》的创作背景、创作手法、艺术成就三方面来论证,《秧歌》一书取材真实可信,文字干净典雅,‘平淡而近自然’的艺术手法,更是对人性的深度挖掘。
可谓是张爱玲创作生涯上的突破。
关键词:张爱玲;《秧歌》;《赤地之恋》众所周知,在中国文学史上,张爱玲是个罕见的天才。
她在20世纪40年代,因短篇小说集《传奇》、散文集《流言》而极负盛名,风靡整个上海滩。
而她的后半生,却在很长时间内鲜为人知。
直到80年代,她才逐渐重新走进国内的学术界。
她的一生,生前是个传奇,死后,却也遍布了流言。
她在1942——1945年红遍上海,此时她二十出头,面对众多溢美之词,她骄傲地说:“出名要趁早,来的太晚的话,快乐也不是那么痛快。
”[1]然而,1952年,她被迫出走香港,1955年孤身一人去到美国,开始了隐居生活。
人们对她的《金锁记》《倾城之恋》给予高度的评价,不断的对这两部作品进行分析研究。
但对她此后的创作或一概不提,或批判否定。
至今仍有学者认为, “《小艾》、《十八春》等可以说是平庸, 《赤地之恋》和《秧歌》则是对《金锁记》、《倾城之恋》等的背叛”, 是“‘反共反华’坏小说”[2]。
也就是因为这些狭隘的偏见,和大陆对意识形态文化的专制,《赤地之恋》和《秧歌》至今无法在国内出版。
中国现当代的作家,没有谁像她那样,在不到10年的时间中有着沦陷区、国统区、新中国、英殖香港乃至异域美国的不同人生体验。
在出道之初,她就已经受到来自各方面的赞美。
热心读者的追捧,居高不下的销量自不必说;傅雷先生一生专注于翻译,评论文字甚少,却发表了《论张爱玲的小说》这篇长文来论述她的创作;《传奇》销路甚好,初版售罄时,《杂志》社举办“《传奇》集评茶会”,上海许多作家评论家出席,袁昌硕、苏青等都对她的作品赞不绝口;著名女性文学研究者谭正壁先生也写了《论苏青和张爱玲》来阐述自己眼中的这个传奇年轻女作家;当代著名汉学家柳存仁化名‘柳雨生’三度撰文评价她, 文中溢美之词更是无需赘述。
中夜表达了怎样的家国情怀的诗句
![中夜表达了怎样的家国情怀的诗句](https://img.taocdn.com/s3/m/8fd3d750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7c64d75.png)
中夜表达了怎样的家国情怀的诗句1. 引言在我国古诗词中,家国情怀是诗人们最常表达的情感之一。
而“中夜”作为一个诗人常用的意象,也常常被用来表达家国情怀。
本文将通过对“中夜”这一意象的分析,探讨诗人如何通过“中夜”表达家国情怀的主题。
2. “中夜”意象的现实意义“中夜”一词在古代诗词中常被用来指代深夜的时刻,通常是夜晚的子时到凌晨时分。
这个时刻往往是人们最安静、最孤独的时刻,也是最能够思考、反省的时刻。
在这个时刻,诗人往往会反思个人命运和国家兴衰,表达家国情怀。
3. “中夜”在诗词中的体现在古诗词中,我们常能看到对“中夜”这一时刻的描写和感悟。
李白笔下的“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就表达了诗人在“中夜”这一时刻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而苏轼的《水调歌头》中“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即使此生未相见,彩云无端雨后晴。
”更是表达了对家园的眷恋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4. 我国传统诗歌中如何体现家国情怀我国传统诗歌中对家国情怀的表达有着浓厚的氛围。
诗人们往往能够在凄婉的诗句中表现出对祖国的深深眷恋。
在这些诗句中,往往可以看到“中夜”这一时刻对诗人产生的特殊情感。
5. 个人观点作为代表我国传统文化的诗歌形式,古诗词中表达家国情怀是其主要的主题之一。
而“中夜”这一意象在古诗词中的运用,更是为诗人们表达家国情怀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时刻和氛围。
在我看来,古诗词中对家国情怀的表达不仅仅是对个人感情的宣泄,更是对国家、民族兴衰的思考和期盼。
6. 总结通过对“中夜”这一意象在古诗词中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诗人们如何通过这一时刻的描写表达了对家国的深情厚意。
古诗词中对家国情怀的表达不仅仅是对家乡、祖国的眷恋和思念,更是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担忧和期盼。
在我看来,这种情怀不仅仅是我国古代诗人的独特创作,更是我国人民对祖国的深情厚谊的真实写照。
7. 结尾“中夜”在古诗词中常常被用来表达家国情怀。
在这一时刻,诗人们往往能够通过对自己的思考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期盼,表达出对家国的深情厚意。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1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1](https://img.taocdn.com/s3/m/e23077faf61fb7360a4c6503.png)
艾青
艾青(1910—1996)原名 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从诗歌风格上看,解放前, 艾青以深沉、激越、奔 放的笔触诅咒黑暗,讴 歌光明;建国后,又一 如既往地歌颂人民,礼 赞光明,思考人生。艾 青是对中国新诗产生过 重要影响的诗人,被智 利诗人聂鲁达誉为“中 国诗坛泰斗”。
七月派代表诗人,“七月派”“是中 国现代文学史上历时甚长、富有探索 精神、而又具有沉重的悲剧命运的进 步文学流派”
听朗诵,完成下面的问题 1、标注诗歌小节序列号 2、这首诗描绘了几幅画面,各自蕴含 什么内容?
思考这四幅画面有什么联系
四幅画面各有寓意,且构成了“男女 老少”“由北至南”,代表了当时所有的 百姓。同时四幅画面,如版画般充满力度, 特点及其分明,但又不是白描般的追求丝 丝入扣
分析四幅画面的共同点
诗人是什么?一位丹麦的哲学家和诗人 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并给了自己的回答:
诗人是一个不幸者。他的内心埋藏着深 沉的痛苦,他的声音也变得哀婉和抽泣。 这个说法在艾青那儿得到了证实。因为 当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时,分明有一个 痛苦而颤抖的声音在这片土地上回荡。
作业: 与《大堰河——我的保姆》或《我爱这 土地》从主题、内容、意象、艺术手法 等方面作比较阅读
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高 粱肥大豆香,遍地黄金少遭殃。自从大 难平地起,奸淫掳掠苦难当,苦难当奔 他方,骨肉离散父母丧。没齿难忘仇和 恨,日夜只想回故乡。大家拼命打回去, 哪怕贼奴逞豪强。万里长城万里长,长 城外面是故乡,四万万同胞心一样,新 的长城万里长。
《长城谣》写的是“九一八”事变以后东 北民众无家可归的惨状和齐心战斗、收复失 地的决心。 我们今天要学的艾青的这首《雪落在 中国的土地上》就是以日本的侵华战争为背 景的。
抗战诗加赏析
![抗战诗加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47c0072a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4c59666.png)
抗战诗加赏析抗战时期,中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考验,人民在战火中挣扎求存,许多诗人以自己的笔触记录下了那段艰难的岁月,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抗战诗篇。
这些诗篇不仅是文学的珍贵遗产,更是对那段历史的真实记录和见证。
本文将对几首代表性的抗战诗进行赏析,以期能更好地理解那段历史,感受那段岁月的艰辛和坚韧。
1. 《致日本侵略者》。
这首诗是由抗战时期的诗人朱自清所作,他用慷慨激昂的语言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日本侵略者的愤慨和抗议。
诗中写道,“背负着光荣的使命,我们走向前去,我们是人民的子弟,我们是民族的花朵。
”这些字句中透露出对侵略者的不屈和对国家的深情。
朱自清以诗歌的形式呐喊着中国人民的坚定意志,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不屈抗争和对国家的热爱,激励着人们为国家的安宁和民族的尊严而奋斗。
2. 《抗战十年》。
这首诗是由抗战时期的诗人徐志摩所作,他以诗歌的形式记录了抗战前后的变迁和人民的疾苦。
诗中写道,“抗战十年,烽火燃遍神州,万里长城,千古雄风,世界震惊。
”这些字句中透露出对抗战岁月的真实记录和对人民的深情关怀。
徐志摩以诗歌的形式描绘了那段历史的壮丽画卷,表达了对抗战岁月的感慨和对人民的慰藉,激励着人们为国家的安宁和民族的尊严而奋斗。
3. 《抗战之歌》。
这首诗是由抗战时期的诗人郁达夫所作,他以诗歌的形式歌颂了中国人民在抗战中的英勇和坚韧。
诗中写道,“山河破碎,江山沉浮,民族危亡,英雄豪杰,抗战之歌,唤醒了民族的魂灵。
”这些字句中透露出对抗战岁月的赞美和对人民的敬意。
郁达夫以诗歌的形式歌颂了那段历史的英雄壮举,表达了对抗战岁月的敬佩和对人民的敬意,激励着人们为国家的安宁和民族的尊严而奋斗。
以上这几首抗战诗篇,都是在那段历史中诞生的珍贵文学遗产,它们以诗歌的形式记录了那段历史的真实面貌,表达了人民的心声和情感。
通过对这些诗篇的赏析,我们能更好地理解那段历史,感受那段岁月的艰辛和坚韧,激励着我们为国家的安宁和民族的尊严而奋斗。
抗战诗篇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它们见证了那段历史,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激励着我们不忘历史,珍爱和平,为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复兴而努力奋斗。
英美新批评
![英美新批评](https://img.taocdn.com/s3/m/4ceaad80d0d233d4b14e6983.png)
新批评的比喻理论
英美“新批评”发展概况
•第一时间段:1915年~1930年,新批评的发 轫期。提出了不同的文学见解,是新批评对 其理论基础的探索。 •第二时间段:1930年~1945年,新批评的形 成发展期。开始形成较为集中的文学理论和 批评主张。主导地位开始确立。 •第三时间段:1945年~1957年,新批评的鼎 盛时代。
②兰塞姆论文学语言的肌质性
•诗歌语言有“构架/肌质”两种成分,“构 架”(structure)指诗中可以用散文转述、 意释、换成另一种说法的成分;构架是诗歌 的逻辑成分,属于理性因素 •“肌质”(texture)是诗中无法用其他语言 转述的东西,属于诗歌的感性成分。 •文学语言具有“肌质”性。
②兰塞姆论文学语言的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性
细读分析举例之二:
叶绍翁《游园不值》: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钱锺书细读批评举例:语义比较
• 这是古今传诵的诗,其实脱胎于陆游《剑南诗稿》卷十八 《马上作》:“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不过 第三句写得比陆游新警。《南宋群贤小集》第十册有另一位 “江湖派”诗人张良臣的《雪窗小集》,里面的《偶题》说: “一段好春藏不尽,粉墙斜露杏花俏”。第三句有闲字填衬, 也不及叶绍翁的来得具体。这种景色,唐人也曾描写,例如 温庭筠的《杏花》:“杳杳艳歌春日午,出墙何处隔朱门”, 吴融《途中见杏花》:“一枝红杏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 愁”,又“独照影时临水畔,最含情处出墙头”;但是或则 和其他的情景掺杂排列,或则没有安放在一篇中留下印象最 深的地位,都不及宋人写得这样醒豁。
张爱玲经典散文十篇
![张爱玲经典散文十篇](https://img.taocdn.com/s3/m/6ff6592b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af.png)
张爱玲经典散文十篇夜营的喇叭晚上十点钟,我在灯下看书,离家不远的军营里的喇叭吹起了熟悉的调子。
几个简单的音阶,缓缓的上去又下来,在这鼎沸的大城市里难得有这样的简单的心。
我说:“又吹喇叭了。
姑姑可听见?”我姑姑说:“没留心。
”我怕听每天晚上的喇叭,因为只有我一个人听见。
我说:“啊,又吹起来了。
”可是这一次不知为什么,声音极低,绝细的一丝,几次断了又连上。
这一次我也不问我姑姑听得见听不见了。
我疑心根本没有什么喇叭,只是我自己听觉上的回忆罢了。
于凄凉之外还感到恐惧。
可是这时候,外面有人响亮地吹起口哨,信手拾起了喇叭的调子。
我突然站起身,充满喜悦与同情,奔到窗口去,但也并不想知道那是谁,是公寓楼上或是楼下的住客,还是街上过路的。
说胡萝卜一天,我们饭桌上有一样萝卜煨肉汤。
我问我姑姑:“洋花萝卜跟胡萝卜都是古时候从外国传进来的吧?”她说:“别问我这些事。
我不知道。
”她想了一想,接下去说道:“我第一次同胡萝卜接触,是小时候养叫油子,就喂它胡萝卜。
还记得那时候奶奶(指我的祖母)总是把胡萝卜一切两半,再对半一切,塞在笼子里,大约那样算切得小了。
——要不然我们吃的菜里是向来没有胡萝卜这样东西的。
——为什么给叫油子吃这个,我也不懂。
”我把这一席话暗暗记下,一字不移地写下来,看看忍不住要笑,因为只消加上“说胡萝卜”的标题,就是一篇时髦的散文,虽说不上冲淡隽永,至少放在报章杂志里也可以充充数。
而且妙在短——才抬头,已经完了,更使人低徊不已。
到底是上海人一年前回上海来,对于久违了的上海人的第一个印象是白与胖。
在香港,广东人十有八九是黝黑瘦小的,印度人还要黑,马来人还要瘦。
看惯了他们,上海人显得个个肥白如瓠,像一代乳粉的广告。
第二个印象是上海人之“通”。
香港的大众文学可以用脍炙人口的公共汽车站牌“如要停车,乃可在此”为代表。
上海就不然了。
初到上海,我时常由心里惊叹出来:“到底是上海人!”我去买肥皂,听见一个小学徒向他的同伴解释:“喏,就是张勋的勋,功勋的勋,不是”薰风的薰。
[张爱玲散文《迟暮》]张爱玲散文
![[张爱玲散文《迟暮》]张爱玲散文](https://img.taocdn.com/s3/m/22e657c0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75.png)
[张爱玲散文《迟暮》]张爱玲散文有几句话同读者说我自己从来没想到需要辩白,但最近一年来常常被人议论到,似乎被列为文化汉某某之一,自己也弄得莫名其妙。
我所写的文章从来没有涉及政治,也没有拿过任何津贴。
想想看我惟一的嫌疑要末就是所谓大东亚文学者大会第三届曾经叫我参加,报上登出的名单内有我;虽然我写了辞函去(那封信我还记得,因为很短,仅只是:承聘为第三届大东亚文学者大会代表,谨辞。
张爱玲谨上。
)报上仍旧没有把名字去掉。
至于还有许多无稽的谩骂,甚而涉及我的私生活,可以辩驳之点本来非常多。
而且即使有这种事实,也还牵涉不到我是否有汉某某嫌疑的问题;何况私人的事本来用不着向群众剖白,除了对自己家的家长之外仿佛我没有解释的义务。
所以一直缄默着。
同时我也实在不愿意消耗时间与精神去打笔墨官司,徒然搅乱心思,耽误了正当的工作。
但一直这样沉默着,始终没有说明我的地位,给社会上一个错误的印象,我也觉得是对不起关心我的前途的人,所以在小说集重印的时候写了这样一段作为序。
反正只要读者知道了就是了。
《传奇》里面新收进去的五篇,《留情》、《鸿鸾禧》、《红玫瑰与白玫瑰》、《等》、《桂花蒸阿小悲秋》,初发表的时候有许多草率的地方,实在对读者感到抱歉,这次付印之前大局部都经过增删。
还有两篇改也无从改起的,只好不要了。
我不会做诗的,去年冬天却做了两首,自己很喜欢,又怕人家看了说不知所云;原想解释一下,写到后来也成了一篇独立的散文。
现在我把这篇《中国的日夜》放在这里当作跋,虽然它也并不能够代表这里许多故事的共同的背景,但作为一个传奇未了的余韵,似乎还适当。
封面是请炎樱设计的。
借用了晚清的一张时装仕女图,画着个女人幽幽地在那里弄骨牌,旁边坐着奶妈,抱着孩子,仿佛是晚饭后家常的一幕。
可是栏杆外,很突兀地,有个比例不对的人形,像鬼魂出现似的,那是现代人,非常好奇地孜孜往里窥视。
如果这画面有使人感到不安的地方,那也正是我希望造成的气氛。
草炉饼前两年看到一篇大陆小说《八千岁》,里面写一个节俭的富翁,老是吃一种无油烧饼,叫做草炉饼。
尼山的月光阅读赏析
![尼山的月光阅读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e8ba4fe8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b9.png)
尼山的月光阅读赏析
《尼山的月光》是张爱玲的一篇散文。
与张爱玲的其他作品一样,这篇文章同样有着
张爱玲独特的风格和神韵。
文章一开始就以一种闲适、优美的语调,叙述了作者在尼山的一次夜行。
其中,“临
街的菊花,盛着花盆,透出青白色的绸光来”,“凉解的金蘸着水珠,弯了腰看你,便得
很亲近”等描写,将夜晚的景色描绘得生动、细腻,别有韵味。
随着夜深人静,大自然的
静谧让作者不禁想起了过去,回忆着过去的故事,这种寻思也带来了倍感的惆怅。
随着文章的深入,作者逐渐进入了“充满魔力”的尼山。
此时的作者已经进入了梦乡,那种梦幻般的感觉阐述得恰到好处。
作者用“樱桃红,杏花黄,嫩枝密架种翠藤,墙背着
绿壳的麻叶,风吹翻了华盖的晶地葫”和“拉弦的小山流从后面绕来,美丽得生死之交,
踱过竹丛去了。
河的两岸,昏黄的灯光,乌鸦的叫声,柳树的影子,都倍觉落寞”等高超
的描述手法,令人仿佛也置身于那可爱的小山村庄。
在夜色中,那小小的尼山绽放出好几层意义。
它不仅是一个美丽的村庄,也是作者美
好回忆的源泉。
此时的作者正回忆着童年时代的故事,感慨时光无情,令人感到一丝丝的
惋惜。
段落之间的过渡非常流畅,不仅凸显了张爱玲极具诗意的文风,同时也为文章整体
积蓄了丰富的氛围。
总体来说,这篇散文让人沉醉其中,张爱玲抓住了人们共同的感受,以她个人的观点
赞美了尼山,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深深的情感。
文章也让我们意识到,生命虽短暂,但在
尼山的那一晚,我们不仅能够感受自然之美,更能够感受到人生的意义。
探析张爱玲生花妙笔下的比喻
![探析张爱玲生花妙笔下的比喻](https://img.taocdn.com/s3/m/858b908aa45177232e60a281.png)
探析张爱玲生花妙笔下的比喻作者:郑尔君来源:《语文学刊》 2013年第7期郑尔君(广东河源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学院,广东河源517000)[摘要]衡量一个作家语言特色的标志就是看他的修辞使用水平,而最能体现修辞的则是看他的比喻句。
在张爱玲的作品中,她的比喻巧而有味道,不落俗套。
她的比喻句是她的亮丽所在,且有一种通透之感,读时需要人回味才能体会其意境。
她观察精准、思维活跃、想象奇特,乃至生活趣味、人生态度都以其独特的一种精妙绝伦方式展现出来,令人拍案叫绝,犹如“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能把平平的文势带动得摇曳生姿,让读者过目难忘。
通过探析她生花妙笔的比喻,把她生动曼妙的比喻当做我们学习的活教材。
[关键词]张爱玲;生动;通透;意境;意蕴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3)07-0004-03文学作品中常常为了要具体、形象、生动地说明一个比较抽象的道理,或者叙述一种不常见的事物,或者抒发一种强烈的感情,而采用一种打比方的方法,用一事物喻另一事物,根据不同事物之间关系的认识,使听众或读者通过“类似的联想”对被说明事物易于理解和感受,从而产生共鸣,这种修辞方式称为比喻。
在文章中使用比喻的修辞格作用是令人可惊可叹的,比喻是最有修辞感的修辞手法,在众多修辞格中总是坐着头把交椅,是一种很显文笔的修辞手法,一个好的比喻往往是神来之笔,是作者灵感激活的产物,可遇而不可求。
好作家往往是使用比喻的高手,张爱玲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这句著名的比喻,于文学史的意义就在于它标志了一代比喻天才横空出世!张爱玲是一位杰出的才女作家,语言自成一格,刻薄而传神。
语言的基调是冷的,包含了一种洞察世态人情的冷酷,显得漫不经心,看什么都像是在无关痛痒地看戏,说话总是一针见血不留情面,但是又说得那么生动,那么耐人寻味,让人不能不被她的语言魅力所吸引,董桥先生借张爱玲自己的一个比喻称她为“中国现代文学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这个奇女子把人生、人性看得太透,她知道人的心思有多少属于阳光,有多少属于黑夜,她看到的更多是黑夜,人物内心的须臾一念也休想逃开她精妙、细腻的比喻的捕捉。
中国的日夜读后感
![中国的日夜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2060e320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3e.png)
中国的日夜读后感《中国的日夜》是一部以中国为背景的小说,作者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的描写,展现了中国人民的生活和情感。
小说以一个普通中国家庭为背景,通过家庭成员的日常生活和情感纠葛,展现了中国人民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
小说情节跌宕起伏,人物性格鲜明,语言简练而富有力量,令人回味无穷。
小说以中国的日夜为主题,通过对日夜变化的描写,表现了中国人民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体验。
小说中,作者通过对日出日落、昼夜交替的描写,展现了中国人民的生活节奏和情感体验。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日夜的描写,表现了中国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同时也反映了中国人民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对现代社会的思考。
小说中,作者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的描写,展现了中国人民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体验。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描写,展现了中国人民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对现代社会的思考。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现代社会的描写,展现了中国人民对现代社会的认知和对未来的期待。
小说情节跌宕起伏,人物性格鲜明,语言简练而富有力量,令人回味无穷。
通过阅读《中国的日夜》,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国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日夜的描写,展现了中国人民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体验,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国人民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体验。
同时,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的描写,我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人民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对现代社会的思考。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仅感受到了中国人民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体验,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的关系,让我对中国的发展和未来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总的来说,《中国的日夜》是一部充满力量和温暖的小说,通过对中国人民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体验的描写,让人深刻感受到了中国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
同时,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的描写,也让人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人民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对现代社会的思考。
这部小说不仅让人感受到了中国人民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体验,也让人对中国的发展和未来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中国的日夜阅读答案
![中国的日夜阅读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53c15a9fc4ffe473268ab0b.png)
中国的日夜阅读答案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中国的日夜阅读答案》的内容,具体内容:《中国的日夜》写的是"我"的一次买菜经历,借买菜经历表达对中国世俗生活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希望能帮到你。
《中国的日夜》阅读材料...《中国的日夜》写的是"我"的一次买菜经历,借买菜经历表达对中国世俗生活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希望能帮到你。
《中国的日夜》阅读材料去年秋冬之交我天天去买菜。
有两趟买菜回来竟做出一首诗,使我自己非常诧异而且快乐。
一次是看见路上洋梧桐的落叶,极慢极慢地掉下一片来,那姿势从容得奇怪。
我立定了看它,然而等不及它到地我就又往前走了,免得老站在那里像是发呆。
走走又回过头去个究竟。
以后就写了这个——落叶的爱大的黄叶子朝下掉;慢慢的,它经过风,经过淡青的天,经过天的刀光,黄灰楼房的尘梦。
下来到半路上,看得出它是要去吻它的影子。
地上它的影子,迎上来迎上来,又像是往斜里飘。
叶子尽着慢着,装出中年的漠然,但是,一到地,金焦的手掌小心覆着个小黑影如同捉蟋蟀——"唔,在这儿了!"秋阳里的水门汀地上,静静睡在一起,它和它的爱。
又一次我到小菜场去,已经是冬天了。
太阳煌煌的,然而空气里有一种清湿的气味,如同晾在竹竿上成阵的衣裳。
地下摇摇摆摆走着的两个小孩子,棉袍的花色相仿,一个像碎切腌菜,一个像酱菜,各人都是胸前自小而大一片深暗的油渍,像关公领下盛胡须的锦囊。
又有个抱在手里的小孩,穿着桃红假哔叽的棉袍,那珍贵的颜色在一冬日积月累的黑腻污秽里真是双手捧出来的,叫人心痛,穿脏了也还是污泥里的莲花。
至于蓝布的蓝,那是中国的"国色"。
不过街上一般人穿的蓝布衫大都经过补缀,深深浅浅,都像雨洗出来的,青翠醒目。
我们中国本来是补钉的国家,连天都是女娲补过的。
一个卖桔子的把担子歇在马路边上,抱着胳膊闲看景致,扁圆脸上的大眼睛黑白分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爱玲《中国的日夜》经典诗歌赏析
中国的日夜
张爱玲
我的路
走在我自己的国土。
乱纷纷都是自己人:
补了又补,连了又连的
补钉的彩云的人民。
我的人民,
我的青春,
我真高兴晒着太阳去买回来
沉重累赘的一日三餐。
谯楼初鼓定天下;
安民心,
嘈嘈的烦冤的人声下沉。
沉到底。
……
中国,到底。
赏析
这首诗的风格我们完全看不到了张爱玲“我为爱情而神伤挣扎,主人公“我”这时的心理是振奋而激昂且富有斗志,而这种精神在张爱
玲的作品中是很少见的。
这首诗的前两句“我的路,走在我自己的国土。
乱纷纷都是自己人:补了又补,连了又连的补钉的彩云的人民。
我们可以看到主人公“我”强烈的国家意识,对民族,对民众,对国家的认同感。
在诗句中我们可以从“自己的国土”“自己人”等语言看出,这种思想和精神张爱玲运用诗句表现的非常的强烈。
后三句是我的人民,我的青春,我真高兴晒着太阳去买回来沉重累赘的一日三餐。
谯楼初鼓定天下;安民心,嘈嘈的烦冤的人声下沉。
沉到底。
……中国,到底。
在感情的抒情上后三句表现的更加的直露,没有增添更多的修饰,表现主人公“我”对于祖国以及生长在这里人们由衷的赞美和热爱。
诗后三句是全诗的高潮,极富感染力,在感情上得到了巨大的升华。
主人公“我”的思想其实就是张爱玲当时自己思想与情感的流露,在这篇散文中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张爱玲,一个极富激情与热情的张爱玲。
张爱玲在这篇散文中描写各种角色的贫民百姓,被没有像其它文章那样去采用“暗讽与批判”,更加的去展现普通百姓的生活的乐趣,淳朴的性格。
张爱玲《中国的日夜》一篇结构巧妙,意象丰富的自述体散文,展现了她自己的另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