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西欧中世纪工业组织的变化

合集下载

欧洲的经济发展与工业化进程

欧洲的经济发展与工业化进程

欧洲的经济发展与工业化进程欧洲作为全球最为发达的大陆之一,其经济发展与工业化进程经历了漫长而丰富多样的历史。

本文将从时间顺序的角度,探讨欧洲经济发展与工业化进程的关键节点以及相关的重要因素。

古代欧洲经济的发展主要以农业为基础。

在中世纪,农业生产逐渐形成了以领地制为基础的封建经济体系。

这一体系中,封建领主通过对农民的经济剥削,获得了大量土地和财富,但同时也限制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潜力。

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相对落后,农民的生产力被严重压抑。

随着时间的推移,欧洲开始迎来一系列重要的变革和突破。

14世纪后期至16世纪初期的文艺复兴时期,为欧洲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在文艺复兴的推动下,商业和手工业开始兴起,商人和手工艺人组织成了各种行业协会,推动了商品交易和手工业的繁荣。

这一时期的突出特点是欧洲各个地区的商业都市逐渐兴盛起来。

这些商业都市成为商贸活动的中心,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环境。

与此同时,欧洲经济的发展也受到了新大陆的发现与殖民主义的浪潮的影响。

欧洲列强通过殖民掠夺和奴隶贸易获取了大量的财富,进一步推动了欧洲经济的发展。

殖民地从非洲、美洲和亚洲输送回大量的资源和商品,为欧洲创造了巨大的商机。

同时,殖民地也成为了欧洲工业品的重要市场,促进了欧洲的工业化进程。

从18世纪末至19世纪,欧洲经历了工业革命的浪潮,这是欧洲经济发展与工业化进程的里程碑。

以英国为代表的工业革命将手工业生产方式转变为机械化大规模生产。

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煤矿的开发、铁路的建设等一系列技术和工程的突破,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工业革命也导致了人口迁移,城市化进程加快,欧洲经济的重心从传统的农业经济转向了工业经济。

20世纪以来,欧洲经济持续发展并迎来了一系列的重大挑战和变革。

两次世界大战给欧洲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深刻的变革,但同时也为欧洲经济的重建和发展打下了基础。

欧盟的建立和欧洲一体化进程推动了欧洲经济的整合与发展,促进了跨国公司的兴起和贸易的扩大。

解析中世纪西欧经济

解析中世纪西欧经济

法兰克人进入高卢地区后,就没收了罗马 皇室和部分奴隶主的土地加上不断征服新 的地区,国王们便把新征服的土地及其上 的人民赠送给他的部下、主教和修道院长, 即所谓的“赠地”。结果地方大贵族的实 力不断增加,王权大大削弱。在加洛林家 族的查理"马特担任宫相时期将没收的叛乱 贵族和教会的土地作为采邑,分封给贵族 和教会。采邑的领受者必须为赐予者服骑 兵役,并向其宣誓效忠;采邑的赐予者有 义务保护领受者,使其不受他人的伤害。 采邑分封,只限终身,不得世袭。
他们用手工业品向领主交租也用他们自己生产的们用手工业品向领主交租也用他们自己生产的产品换取粮食和其它一些生活必需品产品换取粮食和其它一些生活必需品1010世纪开始世纪开始随着交换的发展和手工业技术的进步那些有熟随着交换的发展和手工业技术的进步那些有熟练手艺的农奴借机逃出庄园在交通便利而又较练手艺的农奴借机逃出庄园在交通便利而又较为安全的地方聚居起来生产
1.耙犁耕作,使得文明向北 移动。肥沃的热积土开垦出 来,重型轮式犁开始投入使 用 2.牛拉犁代之以马拉犁。马 的速度更快,力量更持久 3.运输和通讯有了改进。农 产品的供应范围更大。在13 世纪中叶,两轮交通工具被 四轮车取代 4.谷物三区轮作制使得农业 生产力提高
庄园经济时手工业依附于农业,几乎不存在独立 除了领主的自留地外,所有村庄的可耕地,都 的手工业者。但从9世纪开始,一些封建庄园或 分成为三大块田地:春耕田、秋耕田和休耕田。 1. 11世纪前后,人们开始把水力运 修道院里,也有不少在各种作坊里主要从事手工 这就是“三田制度”。在三块各别的耕地上春 业劳动的农奴。这些人的生活部分依靠从小块土 用到手工业生产的各个行业 耕、秋耕和休耕;就是,二块地播种,一块地 地上收获的粮食,部分依靠他们的手工业品。他 休耕的轮流 在第一块土地上,在秋天播种小麦 2. 机械设计方面能把往返运动与不 们用手工业品向领主交租,也用他们自己生产的 或裸麦而在下一夏天收获;在第二块土地上, 产品换取粮食和其它一些生活必需品 10世纪开始, 断旋转运动连接起来的基本工具 春天播种雀麦、大麦和豌豆,也在下一夏天收 随着交换的发展和手工业技术的进步,那些有熟 是曲柄,后来又出现了复式曲柄 获而以第三块土地作为休耕地。这样,每年中 练手艺的农奴借机逃出庄园,在交通便利而又较 三分之二的土地可以生利,而使三分之一的土 3.纺织业出现了一种脚踏综线织布 为安全的地方聚居起来生产。他们将手工业品卖 地休息,并用作牧场来补充那些在干草收割后 机 给农村,买进农村的粮食和原料。这样,独立的 作为牧场的草地。 手工业开始在城市及其附近发展起来,作为手工 ————汤普逊《中世纪经济社会史》 业和商业中心的城市也不断成长起来

中世纪西欧经济制度

中世纪西欧经济制度
中世纪西欧经济制度
纺织业是这一时期西欧最主要的手工业, 它的发展与纺织技术方面的革新是分不开的。 前面我们提到了用水车漂洗布匹的情况。12 世纪90年代,西欧出现了一种脚踏综线织布 机,这使普通布的生产速度大大加快,以致 一个织布工能教好几个纺纱工忙于供应棉纱, 从而要求有一种新的纺纱机与之相适应
中世纪西欧经济制度
不列颠贸易区。在该区内,意大利商人起 着重大作用。他们很早就在不列颠设立了 许多商号。因此,不列颠贸易区与地中海 贸易区是紧密相连的。该区与汉萨同盟的 贸易关系也较密切。
中世纪西欧经济制度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也使西欧与东方的贸易逐 渐扩大,到14至15世纪时,已经达到相当大的 规模。由于当时欧亚两洲都处于封建时代,自 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商品交换很不发达,所以 商品结构主要是供封建贵族消费的奢侈品和地 区特产。
中世纪西欧经济制度
商业与国际贸易的初步兴起
10至11世纪,随着独立手工业者的成长,交换 进一步活跃,集市逐渐兴起,城市因此复兴 起来。从此,城市商业开始发展。起初,交 换和市场也是很有限的,商业活动的范围还 是狭小的。最初的商人们往往同时也是手工 业者,经营方式是“前店后场”,生产和销售融 为一体。
中世纪西欧经济制度
16世纪以后,西欧的手工业生产继续向前 发展,且速度大大加快,但在手工业发展 的地区分布上却有了显著变化。
这是因为:一方面,15世纪末和16世纪初 美洲的发现和到东方的新航路开辟的造成 的西欧对外贸易扩大,以及西欧本身的人 口增长、而城市发展和居民消费水平的提 高,使西欧手工业产品的市场大为拓展
中世纪西欧经济制度
随着城市商业和国家间的集市贸易的发展, 西欧各地间的商品交换日益频繁,从而形 成更大范围的地区性贸易中心。到14世纪, 西欧已出现4个区域性贸易区:

西欧中世纪晚期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在农业方面的变化怎样

西欧中世纪晚期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在农业方面的变化怎样

西欧中世纪晚期,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在农业方面的变化怎样
中世纪晚期,欧洲社会正处于一个转型时期,原来的封君封臣制
度和庄园制度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地纷开展垦殖运动,土地面
积逐渐扩大;农村建立了租地农场,手工业上出现集中的手工工场;
庄园逐渐衰落和瓦解;农奴缴纳迁徒税获得离开庄园的权利;一些
富裕的农民通过建立租地农场建立了新的的生产经营方式;
农业方面:
1领主通过转让联姻继承、买卖等方式,将土地集中在一起并进行
出租;领主依靠土地租金生活,不再参与生产管理;
2一些富裕农民通过承租、转租、购买等方式建立租地农场;
3他们利用新的生产方式经营,雇佣少地或无地的农民耕种,并将
产品推向市场;
影响:土地关系的变化和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组织逐渐资本主义化,开始改变中世纪欧洲社会的整体面貌;总体而言变化的实质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中世纪社会的组织结构演变

中世纪社会的组织结构演变

中世纪社会的组织结构演变中世纪,指的是欧洲历史上从公元5世纪末到公元15世纪末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社会组织结构经历了许多变化,从封建制度的兴起到商业文明的崛起,以及社会等级的巩固与动荡,都在深刻地影响着欧洲社会的发展。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探讨中世纪社会的组织结构演变,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首先,中世纪社会的政治组织结构演变在很大程度上与封建制度的兴起密不可分。

封建制度中的封建主与诸侯以及其领地之间形成了互利关系,封建主领导下属农民进行生产,农民则为封建主提供劳动力和税收。

这种特殊的政治组织结构使得权力分散,各个封建主相对独立,形成了分封制度。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封建主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更加复杂。

一些较强的封建主不断扩大领地,形成了中央集权的趋势,如法兰西国王的强权政治。

封建制度的兴起以及分封制度的演变既是中世纪社会政治组织结构发展的深层原因,也是欧洲社会在这一时期政治架构的基础。

其次,经济组织结构的演变在中世纪社会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早期的中世纪时期,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农民对土地和农产品的产权掌握在封建主的手中。

随着城市的兴起和商业的发展,农民逐渐获得了更多的自由,并逐步成为市民。

城市的商业活动成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带动了手工业和货币经济的发展。

在这一过程中,中世纪社会的经济组织也发生了变化,农业经济逐渐向城市商业经济转变。

商业活动的繁荣也为贵族、市民以及农业耕地的所有者带来了更多的财富,加强了他们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因此,经济组织结构的变化直接推动了中世纪社会权力的重新分配和社会等级的调整。

最后,中世纪社会的社会组织结构演变与人们的观念和价值观的变化密切相关。

封建制度中的社会等级是中世纪社会组织的重要特征之一。

封建主拥有土地、军队和政治权力,而普通农民和手工艺人则没有太多的社会地位。

然而,随着商业的兴起和城市的发展,商人和手工艺人开始获得更多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权力。

这一变化使得社会阶层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社会等级不再完全取决于封建主的地位,而是与个人的财富和才能相关联。

欧美工业化国家发展历程和演变规律

欧美工业化国家发展历程和演变规律

欧美工业化国家发展历程和演变规律欧美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历程和演变规律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期的英国工业革命。

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并迅速席卷整个欧洲和美洲大陆。

下面,我们将详细探讨欧美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历程和演变规律。

工业革命的兴起与英国英国的工业革命起源于18世纪末的纺织业革命。

在发明了棉纺织机械(例如斯宾纳的纺纱机和哈格里夫斯的功率织机)之后,英国纺织业迅速实现了从手工生产到机械生产的转变。

这使得产量大幅度增加,成本降低。

同时,英国铁矿石和煤炭资源的充足也为工业化提供了可靠的能源支持。

随着机械化生产和劳动分工的推广,英国工业迅速崛起,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

19世纪的欧美工业化19世纪是欧美工业化进程的黄金时期。

英国的工业化之后,其他欧洲国家和美国相继进行了自己的工业化进程。

在欧洲,法国、德国、比利时等国家分别从纺织业和煤铁工业开始,逐渐发展出钢铁、化学工业、机械制造等行业。

美国则以纺织、农业机械和轻工业作为起点,并逐步发展出钢铁、石油、电力、汽车等现代工业。

发展历程的特点和规律欧美工业化国家在发展历程中,有着几个共同的特点和规律。

1.工业革命的触发因素:工业革命的触发因素主要包括科学技术的进步、资本积累的增加以及市场需求的扩大等。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形成了工业化的基础条件。

2.产业结构的转变:在工业化进程中,欧美国家的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农业逐渐减少,工业和服务业快速增长。

特别是在20世纪,服务业逐渐成为经济的支柱。

3.基础设施建设:在工业化进程中,欧美国家对基础设施的建设非常重视。

包括交通运输、通信网络和电力等。

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促进了工业化的进程,还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4.教育和技术创新:工业化进程中,教育和技术创新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欧美国家致力于提高人力资源的素质,培养各类专业人才。

同时,通过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不断推动生产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的升级。

中世纪西欧封建经济的演变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

中世纪西欧封建经济的演变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

中世纪西欧封建经济的演变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1.封建经济关系的成长与演变早在罗马帝国的后期,奴隶社会的母胎内便开始孕育封建生产关系的一些因素。

3 世纪时,就有一些罗马奴隶主把他们的大田庄分成小块土地,租给小佃农。

这种小佃农也就是以后人们习惯上所说的隶农。

隶农在法律上虽保持自由人地位,但不能脱离他所耕种的土地,并要随土地出售而转移。

他们不仅要向主人缴纳地租,还服各种劳役。

4 世纪中期,隶农制在法律上被固定下来,隶农的人数也日益增多。

在隶农制逐步确立的时候,奴隶主又把部分奴隶安置在小块土地上,让他们自由经营,准许他们有自己的家室,向他们征收一部分的收成。

一些“蛮族”移民也租种奴隶主的土地,他们和奴隶主的关系和隶农相似。

另外,有些独立经营的小农,或因欠债,或不堪豪强税吏欺压,自愿将自己的小块土地献给大土地所有者,请求庇护。

大土地所有者则让他们继续耕种那块土地,向他们收取地租。

上述“奴隶”、“蛮族”移民和受庇护的小农,其实际地位与隶农都极为相似。

隶农和与之地位相类似的小土地经营者,其身份与奴隶具有根本性区别。

他虽附着于土地之上,没有处理自己财产的自由,但已不完全是奴隶主的私有财产。

他们有家室,能较自由地进行土地经营。

其与奴隶主的关系已具有一定的契约性质。

因此,他们被当作是中世纪农奴的先驱。

他们的产生也可以看作是封建经济关系的萌芽。

但它并没有使罗马帝国过渡到封建社会,相反,却大大加速了它的崩溃。

从 4 世纪中期起,罗马帝国在奴隶、隶农及贫民的起义和被他们称作“蛮族”的日尔曼人的进攻下走向崩溃。

395 年,罗马帝国正式分裂为西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

进入 5 世纪上半期,日尔曼人中的哥特人、法兰克人、汪达尔人等纷纷占据西罗马帝国的领土,甚至建立起自己的王国。

476 年,西罗马帝国灭亡。

一系列“蛮族”国家的建立和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宣告了西欧封建社会的开端。

从此,西欧也就进入了中世纪时期。

(1)西欧的封建化进程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出现的法兰克王国是日尔曼人在西欧建立为王国中最为强大的一个。

西欧国家工业结构分析

西欧国家工业结构分析

作者: 张显高
作者机构: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
出版物刊名: 世界经济
页码: 63-67页
主题词: 西欧国家;工业结构分析;结构变化;生产要素;工业部门;新兴工业;经济发达国家;传统工业;年平均增长率;钢铁
摘要: <正> 工业结构牵涉的问题比较广泛,本文只就西欧国家工业结构变化的特点,工业结构变化对就业的影响,工业部门生产要素的密集程度及其与工业增长率的关系等问题,作一些简略分析。

战后,西欧经济发达国家工业结构的变化,有一个相类似的特点:即化学、电子等新兴工业部门发展较快,比重迅速上升,而纺织、钢铁等传统工业部门发展较慢,比重不断下降。

中世纪西欧的典型组织形式

中世纪西欧的典型组织形式

中世纪西欧的典型组织形式
中世纪西欧的典型组织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封建庄园制:封建庄园是中世纪西欧的主要经济组织形式,由领主控制土地和劳动力,形成一个封闭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单位。

封建庄园的领主和农奴之间存在着严格的等级关系,农奴没有财产和自由,只能依附于领主。

2.行会制度:行会是中世纪西欧的一种行业组织,主要是由手工业者和商人组成,通过行业协会的形式进行行业管理和规范。

行会制度在中世纪的商业和手工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成员资格的限制和垄断等。

3.教会组织:教会是中世纪西欧的主要宗教组织形式,由教皇和各教区主教组成,控制着西欧大部分地区的宗教事务和社会生活。

教会在中世纪的西欧社会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如提供教育、慈善和医疗服务等。

4.城市自治组织:中世纪西欧的城市自治组织是由市民和商人组成的,通过城市议会等机构进行城市管理和决策。

城市自治组织的兴起是西欧城市化和商业发展的结果,对于城市的发展和繁荣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这些组织形式在中世纪西欧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着各种问题和矛盾。

八年级历史上册中世纪欧洲的工业革命

八年级历史上册中世纪欧洲的工业革命

八年级历史上册中世纪欧洲的工业革命中世纪欧洲的工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一次重要的变革,它对欧洲社会、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背景、原因、影响三个方面来探讨中世纪欧洲的工业革命。

一、背景在15世纪中期,欧洲正逐渐走出了黑死病的阴影。

人口开始稳定增长,人们的需求也随之增加。

同时,新航海技术的出现开启了欧洲贸易的黄金时代,大量的商品涌入欧洲市场,为工业革命的爆发提供了物质基础。

二、原因1. 人口增长:黑死病后的欧洲出现了人口恢复和增长的趋势,这创造了劳动力的更大供给,为工业化提供了基础。

2. 农业生产的改进:新的农业技术和方法的引进提高了作物产量,人们从农村迁移到城市寻求更好的机会。

3. 商业革命的推动: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使贸易进一步发展,大量的财富涌入欧洲,为商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4. 独立民族的建立:在这个时期,欧洲开始出现中央集权的国家,这为工业革命的推进提供了政治基础。

三、影响1. 经济影响:a. 工业化生产方式的出现:机械化工厂代替了手工业生产,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b. 工业农业化的发展:引进新的农业机械和科学方法,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满足了市场需求。

c. 资本主义的加强:商业革命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崛起提供了条件,私有财产和市场经济得以进一步发展。

2. 社会影响:a. 人口迁徙和城市化:工业革命使农民变成工人,大量的人口从农村迁移到城市,形成了工业中心。

b. 社会结构的变化:随着工业化的推进,资本家阶级、工人阶级和中产阶级逐渐形成,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3. 文化影响:a. 科学技术的进步:工业革命需要新的科学发现来支撑,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b. 教育体制改革:由于工业化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教育体制也得到改革和完善。

中世纪欧洲的工业革命对欧洲以及全球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加速了欧洲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结构的改变,推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标志着人类历史迈入了现代化的道路。

欧洲中世纪封建经济和社会制度的演变

欧洲中世纪封建经济和社会制度的演变

欧洲中世纪封建经济和社会制度的演变中世纪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大约从公元5世纪到15世纪,这个时期是一个混乱且动荡的时期,中世纪欧洲的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也并不平稳。

本文将讨论欧洲封建经济和社会制度的演变。

1. 封建经济的起源在欧洲中世纪的早期,罗马帝国的崩溃使欧洲的经济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不断的战争、侵略和贫困使得人们不断寻找一种新的经济体系。

封建经济体系便应运而生。

这个经济体系以具体的领主为基础,实行控制和管理土地的生产和经济利益。

在封建经济系统中,领主是社会的核心,所有的贡献和生产都被分配到他们手中,而封建社会的主要经济活动是农业。

2. 封建经济的发展在中世纪后期,封建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随着城市的兴起和贸易的发展,新的经济形式逐渐出现。

在城市化和商品经济的影响下,中世纪欧洲的农业生产逐渐衰落。

同时,手工业和商业得到了迅猛的增长。

这个时期,城市兴起的速度极快,在大部分城市里,手工业和贸易成为了主要的经济活动。

同时,在城市里还产生了新兴的工人阶层。

他们被称为“手工业者”,是在手工业生产过程中直接参与生产和产生利润的劳动者。

手工业者们在城市里的长期发展,最终形成了一个自治的社会,被称为“公民社会”。

3. 封建制度的衰落随着城市化和商品经济的兴起,封建制度的衰落越来越明显。

在中世纪末期,封建制度已经逐渐失去了它的统治地位,但封建主义的影响在欧洲社会里仍然明显。

中世纪的封建制度是一个封闭和分裂的社会体系,社会上的阶层划分非常明显。

只有卑微的农民和手工业者,精英阶层才能参与到经济活动中来。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世纪欧洲的封建经济体系是一个非常稳定的社会体系,虽然它的生产力和民生得到了提高,但它依然是一个相对贫困和落后的社会体系。

4. 结论总的来说,欧洲中世纪的封建经济和社会制度是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

封建经济体系在欧洲中世纪的早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在中世纪后期逐渐演变成为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体系。

通过对欧洲封建经济和社会制度的历史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欧洲历史和文化。

论述中世纪西欧经济的发展

论述中世纪西欧经济的发展

论述中世纪西欧经济的发展一、引言中世纪西欧的经济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发展过程。

这一时期,经济基础、生产方式和经济制度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这些变化不仅推动了中世纪经济的蓬勃发展,也对后来的欧洲乃至全球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论述中世纪西欧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

二、农业生产的变革中世纪早期,随着人口的增长和耕地的扩大,西欧的农业生产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犁的广泛使用和轮作制的推广使得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同时,马匹的驯养和利用也改善了耕作条件,使得大规模的土地开发成为可能。

此外,水利设施的建设、农具的改良以及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变革。

三、手工业的进步随着农业生产的增长,手工业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羊毛、皮革、金属加工等行业逐渐兴起,并逐渐发展成为重要的经济支柱。

手工业者开始形成行会,通过制定行业规范和保护自身利益来推动手工业的发展。

同时,手工业技术的不断革新,如水力磨坊和纺织机的发明,也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四、城市经济的崛起中世纪西欧的城市经历了从衰落到复兴的过程。

随着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一些地方逐渐发展成为重要的商业中心。

城市的兴起为贸易活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促进了市场的繁荣。

城市的经济发展也催生了金融业和商业组织的兴起,如银行、商行和交易所等。

这些机构为商业活动提供了必要的金融服务,进一步推动了商业贸易的发展。

五、商业贸易的繁荣中世纪西欧的商业贸易十分活跃,包括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

各地的商人通过陆路或海路进行商品交换,促进了地区间的经济交流。

随着商业贸易的发展,贸易路线逐渐扩大,商品种类也日益丰富。

特别是香料、丝绸、珠宝等奢侈品贸易的兴盛,带动了商品生产和流通的快速发展。

此外,一些商业中心城市如伦敦、巴黎、威尼斯等逐渐成为重要的商业枢纽,促进了地区经济的繁荣。

六、经济结构与制度的变化中世纪西欧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经济结构和制度的变化。

随着商品经济的兴起,货币经济逐渐取代了原始的物物交换。

欧洲的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

欧洲的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

欧洲的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欧洲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繁荣的大陆,也是世界上最早进行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地区之一。

欧洲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可以追溯到中世纪时期的城市国家和工匠行会制度,而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欧洲的城市和工业迅速发展起来。

一、中世纪的城市国家和工匠行会制度在中世纪,欧洲出现了许多城市国家,如意大利的瓦伦西亚、法国的巴黎等。

这些城市国家成为了商业和文化的中心,吸引了大量人口流入。

城市国家的形成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同时也催生了工匠行会制度。

工匠行会制度是中世纪城市化和工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个制度下,各种行业的工匠组织成为了城市的主要劳动力和经济支柱。

他们通过行会组织,规范了工艺和质量标准,促进了技术的传承和创新。

这一制度的建立为后来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二、工业革命的推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工业革命在英国爆发,成为了欧洲城市化和工业化的重要推动力。

工业革命带来了机械化生产、蒸汽机的发明和运输工具的改进,使得生产效率大幅提高。

这一时期,欧洲的城市和工业得到了迅猛发展。

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

传统的农业社会逐渐向城市化社会转变,大量农民离开乡村,涌向城市寻找工作机会。

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城市规模扩大,新的城市区域不断形成。

三、城市化与工业化的互动城市化和工业化是相互促进的过程。

城市化为工业化提供了劳动力和市场,而工业化则为城市提供了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

在工业化的推动下,欧洲的城市不断发展壮大。

工业化带来了大规模的工厂和企业,吸引了大量工人和商人涌入城市。

城市的规模迅速扩大,建筑物不断增加,交通和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

同时,城市也成为了文化和艺术的中心,吸引了许多知识分子和艺术家。

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城市的拥挤、环境污染、社会不平等等问题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难题。

同时,城市化和工业化也带来了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传统的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受到了冲击。

四、城市化与工业化的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欧洲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仍在继续。

第五章 西欧封建经济

第五章 西欧封建经济

集体合同(12、13世纪)
第五章 西欧封建经济
第四节 封建农业的发展与停滞
四、早期圈地运动 产生原因 早期的圈地发生在13—14世纪的英国,它是在拓殖运动 的尾声中开始的。事实上,圈占公地的行为与拓殖运动 并无本质区别。 “暴力行为” “合法圈地” 私有土地制度最终产生

在这个时代,土地是财产的主要形式,因而,土地私有 化基本上代表一切财产的私有化。
第五章 西欧封建经济
第五节 工业、贸易与行会
四、货币与金融 货币及货币业务的发展 银行业的出现 早期的银行具有双重职能 贴现 储蓄 早期银行的一个重要业务就是经营国债。银行家通过借 款给国王而获得各种特权。但是,各种特权既是银行发 展的机会和条件,也是银行危机的根源。当国王无力偿 还借款时,银行也就到了破产的时候。
第五章西欧封建经济?西欧各国的封建化进程?西欧的封建土地关系?庄园经济的形成和组织特征?西欧封建工商业的发展以及工商业组织的变迁?西欧的城市复兴与发展重点问题第五章西欧封建经济?第一节西欧的封建化?第二节封建土地关系演变?第三节庄园经济的兴起与衰落?第四节封建农业的发展与停滞?第五节工业贸易与行会?第六节城市的复兴与发展第一节西欧的封建化一日尔曼所有制?西欧封建经济的两个源头

早期的商人与商业公司。
第五章 西欧封建经济
第五节 工业、贸易与行会
三、行会制度的起源与发展 行会起源的几种说法
罗马的公会和秘密会社 教区会社和兄弟会 起源 庄园 日耳曼的原始会社

行会的重要性不在于它的政治活动,而在于它的商业与 工业活动。
第五章 西欧封建经济
第五节 工业、贸易与行会


行会按行业组织,有时分工极细,每一个行业都有自 己的行会。 大行会 小行会 行会的功能

欧美工业化国家发展历程和演变规律

欧美工业化国家发展历程和演变规律

欧美工业化国家发展历程和演变规律欧美工业化国家发展历程和演变规律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的英国工业革命。

自那时起,工业化成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和社会模式,对世界各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下文中,我们将主要探讨欧美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历程和演变规律。

1.工业革命的兴起(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工业革命源于英国,是一场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变为现代工业社会的变革。

通过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新的生产技术和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英国实现了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变。

这一新型工业化经济模式的成功吸引了其他欧美国家的关注和追随。

2.工业化的扩散和影响(19世纪)随着英国工业化的成功,其他欧美国家也纷纷开始采取类似的措施推动工业化进程。

法国、德国、美国等国家相继开展了工业化建设,并通过改革政策、技术引进和市场开放等方式,加快了自身的工业化进程。

同时,英国的技术和资本也得以扩散,为这些国家的工业化进程提供了有力支持。

3.新的产业结构和城市化(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开始从传统的农业和手工业向以工业为主导的结构转变。

大规模的工厂和企业在城市中兴起,成为劳动力和资本的集中地。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新的社会问题,如劳动条件恶劣、收入不平等等,但也促进了教育、科技和文化的进步。

4.工会运动和劳工权益保护(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在工业化进程中,劳工经历了长期的剥削和不公平待遇。

为了维护自身权益,劳工开始组织起来,形成了工会运动。

工会运动通过抗争斗争争取福利、提高工资、改善工作条件等,为劳工权益保护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工会运动也促进了民主和社会平等意识的觉醒,为后来的社会改革奠定了基础。

5.创新和科技进步(20世纪)工业化国家在20世纪继续不断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以提高生产效率和竞争力。

信息技术的发展、新能源的应用、生物技术的突破等,都为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

同时,科技进步也带来了新的社会问题,如自动化导致的就业减少、环境污染等,但相应的调整和管理也逐渐成熟。

世纪欧洲工业化的影响与问题

世纪欧洲工业化的影响与问题

世纪欧洲工业化的影响与问题欧洲工业化是指18世纪末至19世纪期间,欧洲各国工业迅速发展并成为全球工业中心的过程。

这一时期的欧洲工业化对欧洲乃至世界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本文将从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来探讨世纪欧洲工业化的影响与问题。

一、经济影响1.1 市场的扩大欧洲工业化带来了大规模机器化生产,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工业产品的生产效率提高,价格下降,使更多人能够购买,市场规模逐渐扩大。

1.2 劳动力的转移农村人口逐渐转移到城市,成为工业化进程中的劳动力。

工业化创造了大量的工作机会,吸引了大量农民进入城市,劳动力供应得到了增加,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1.3 资本积累欧洲工业化促进了资本积累。

随着工业的发展,资本家逐渐积累起初期投资所获得的利润,进一步扩大了工厂的规模和生产能力,推动了更大程度的工业发展。

二、社会影响2.1 社会结构的变革工业化使濒临破产的地主阶级迅速崩溃,而工厂主和资本家则逐渐崛起。

社会结构产生了深刻的变革,工人阶级逐渐形成,劳动关系中的资本与劳动的矛盾也日益显现。

2.2 生活方式的改变工业化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工人们离开了家庭农场,进入到机械化的工厂中工作,劳动时间和劳动环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同时,交通和通信手段的发展也将城市与乡村联系起来,人们的生活更加多样化。

2.3 教育与科技的进步欧洲工业化也促进了教育和科技的进步。

随着工业的发展,人们对科技的需求越来越大,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得到了推动。

此外,工业化还促进了普及教育的需求,为普通民众提供了更多的教育机会。

三、环境问题3.1 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工业化以大规模的资源消耗为基础,对自然资源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煤炭、石油等能源的大量开采和使用,导致环境破坏加剧,水源和土地的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3.2 工业废弃物的排放工业化进程中产生的大量废弃物和污染物排放,严重威胁到环境质量和人类健康。

工厂烟囱排放的烟气和废水中的化学物质对空气和水资源造成了污染,生态系统受到破坏。

中世纪西欧经济制度

中世纪西欧经济制度

农业技术的变化
耙犁耕作,使得文明向北移动。肥沃的热积 土开垦出来,重型轮式犁开始投入使用 牛拉犁代之以马拉犁。马的速度更快,力量 更持久 运输和通讯有了改进。农产品的供应范围更 大。在13世纪中叶,两轮交通工具被四轮车 大。在13世纪中叶,两轮交通工具被四轮车 取代 谷物三区轮作制使得农业生产力提高 农村开始结束隔离状态
纺织品消费的增加,为造纸业提供了可贵的 原料。13世纪眼镜的发明又使书籍市场骤然 原料。13世纪眼镜的发明又使书籍市场骤然 扩大。这一切都促进了印刷业的发展。13世 扩大。这一切都促进了印刷业的发展。13世 纪末,水力被用于捣制纸浆。 15世纪40年代,美因茨的古登堡出现了活字 15世纪40年代,美因茨的古登堡出现了活字 铸版,从此,印刷业日益成为一个重要的行 业。 此外,武器制造、造船业等行业的发展,也 都和技术进步息息相关。
第二阶段(1180-1320年) 第二阶段(1180-1320年
经济条件全部有利于大农庄。人口压力使农产 品价格保持高昂,而工资水平一降再降。大庄 园的优势很多,甚至能控制耕种季节劳动的组 织,作物的轮种,公用地的管理,农具的质量 等均占有有利位置。 拓殖运动,农奴在经济上贫困而团结; 城市经济的影响开始出现,私人财富的流动性 更大;地主开始出现营利观念; 就所有制而言,逐渐出现了一个独立小农阶层; 大农庄在经济上处于有利的经济条件下;出现 了较多的自由农
11至15世纪,西欧各地的手工业有了很大 11至15世纪,西欧各地的手工业有了很大 的发展。这首先表现在手工业技术的不断 提高方面。 大约11世纪前后,人们开始把水力运用到手 大约11世纪前后,人们开始把水力运用到手 工业生产的各个行业
在水力被广泛运用的同时,机械设计方面 也有显著进步。能把往返运动与不断旋转 运动连接起来的基本工具是曲柄。这种工 具在中国汉代就已被发明,但在西欧,最 早出现是在9世纪中期,直到12世纪才被广 早出现是在9世纪中期,直到12世纪才被广 泛运用。1335年又出现了复式曲柄,但到15 泛运用。1335年又出现了复式曲柄,但到15 世纪,人们才真正认识到它的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西欧中世纪工业组织的变化徐浩【作者简介】徐浩,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

(北京100872)【关键词】西欧/中世纪/工业组织/变化9—15世纪的中世纪期间,以工匠劳动为核心的西欧工业组织经历了三次重要变化:9—12世纪领地工业阶段的工业组织即庄园工场,12世纪以来劳动者个体生产阶段的工业组织即城乡工匠家庭作坊,以及13—15世纪产生的商人控制产销过程的工业组织即城乡外包工工场。

本文特别注重将中世纪工业组织的纵向与横向变化结合起来进行考察,对中世纪各个阶段工业组织的形态特征、城乡工业的地理转移、城乡工业组织的走向及其变化原因等问题都分别进行了深入论述。

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研究工业组织指以工匠为主体的基本的工业生产或经营管理单位。

尽管农户从事部分工业生产,但一般没有人将农民称作工匠(craftsmen,artisan),在此意义上农户不是工业组织,而这并不妨碍农村存在工业组织。

西欧中世纪工业史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国内外学者程度不同地进行过深入研究。

不过,工业组织在中世纪(9—15世纪)西欧经历了哪些重要变化?这些变化在城乡有哪些共同表现?如何分析城乡工业组织变化的原因?目前为止,这些问题还缺少系统化的考察梳理。

本文试图回答这些问题。

领地工业阶段的工业组织——庄园工场中世纪的第一个工业组织是庄园工场(villa or manor workshop),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罗马帝国晚期。

当时的庄园不止是农业生产单位,还是工业生产的中心(注:庞兹:《中世纪欧洲经济史》(N.J.G.Pounds,An Economic Historyof Medieval Europe),朗曼出版社1994年版,第64页。

)。

罗马帝国灭亡后,古代城市的工商业中心的职能衰落了,而中世纪早期低下的农业生产力,使大地产不可能通过大量出售剩余产品而从市场上交换工业品。

这种形势进一步促进了农村工业的普及,迫使王室、修道院和世俗贵族在自己的领地上建立庄园工场,招募奴隶和依附农民生产工业品(注:杜哈德:《中世纪早期的西方:经济和社会》(R.Doehaerd,The Early Middle Ages in the West:Economy and Society),北方荷兰出版公司1978年版,第127—128页;斯密指出,制造业和国外贸易等“这一类职业,在雅典和罗马,全由富人的奴隶经营”(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49页)。

)。

加洛林时期庄园工场的普遍化使工业的地理分布发生显著变化:墨洛温时期纺织品、工具、武器、铁制与木制品、玻璃、陶器和盐的生产还主要集中在城镇,加洛林时期上述工业生产已经在庄园和广袤的农村得到推广(注:维赫尔斯特:《加洛林经济》(A.Verhulst,The Carolingian Economy),剑桥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2页;庞兹:《中世纪欧洲经济史》,第64页。

)。

庄园工场独盛于缺少城市生活的中世纪早期的最后几个世纪,以王室和修道院的庄园工场最为典型。

查理曼的王庄包括许多庄园工场,由王室经纪人指挥生产。

尽管查理曼亲自制定了长达70节的庄园管理手册——“庄园诏令”,但它们“不是一个个别的例子”,从中只能获得王庄工场的工业生产活动非常多样化的印象,而无从进行个案考察。

10—11世纪,城市兴起较晚的德意志“在教会的大庄园上,或在大领主的有些大庄园上,设立了‘工场’,由职工来制造东西”。

在这些工场中,工匠是依附者。

他们在庄园工作时得到原料和一定数量的食品、饮料。

在剩余时间,他们被授予一块比份地小的工业田地维持家庭生活(注:汤普逊:《中世纪经济社会史》上册,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289、365页。

)。

中世纪早期庄园工场的档案以修道院最为丰富。

修道院一般建在定居点附近,这些定居点或为城市或为农村。

在前种情况下,修道院可以直接利用城市工业与工匠,以满足修道院所需要的大部分工业品。

后种情形下,同样封建化的修道院必须建立自己的庄园工场。

825—830年圣·加尔修道院绘制的平面图上,各种工业以及酿酒和磨面集中在一个大的工场中,此外还有一个漂洗工场和其他工场。

在圣·里基耶修道院,工匠按行业集中居住,他们是修道院不自由或半自由的奴隶(familia)。

桑·樊尚修道院的新工场生产各种奢侈品,产品不仅可以满足修道院的需要,也供应所属的地产和修道院捐赠者家庭。

后来考古所发掘的4个工场分别制造各种骑士装备和玻璃器皿,而陶器、皮革制品、日常金属用品或工具,以及象牙和骨制品则在其他工场生产。

尽管本尼狄克教规和12世纪的西多会将劳动作为僧侣的精神需要,但在大多数时候,劳动由农奴或世俗弟兄代做,僧侣只从事监督性质的劳动而已(注:汤普逊:《中世纪经济社会史》下册,第213、219页。

)。

为此,鲍比欧修道院的庄园账册表明,该修道院的一个管家(chamberlain)负责管理毛皮匠、鞋匠、裁缝的劳动,为他们提供所需要的原料。

另一个管家负责向铁匠、制盾者、鞍工、镟床匠、羊皮纸匠等供应原料,分发铁制工具。

还有一个年轻僧侣监控其他工匠的生产。

尽管修道院的庄园工场集中了多种行业,但以纺织、金属加工、玻璃制造、制陶和制盐等行业的工场为要。

8世纪以来,西欧各地都有专门的妇女工场(gynaecea),主要生产衣被和家居织物,无持有地的女奴隶和处于奴役地位、但拥有持有地的半自由妇女必须在那里承担纺织劳役。

不仅如此,伦巴德国王罗萨里(636—652)的诏书(Edict of Rothari)谕令,任何与奴隶结婚的自由妇女,在双方共同生活期间必须在王室妇女工场中劳动。

(注:杜哈德:《中世纪早期的西方:经济和社会》,第133页。

)查理曼的庄园诏令中也有如下证明妇女工场生产活动的条款:“为使朕的妇女工作,应按照所指定的适当时间,来给予她们材料,如亚麻、羊毛、大青染料、朱红、茜草根制的颜料、理羊毛梳、起绒草、肥皂、润滑油、器皿及其他必须的东西。

”(注:汤普逊:《中世纪经济社会史》上册,第288页。

)在王室地产上,妇女工场是独立建筑,用篱笆和大门与外界搁开。

但这些织女究竟是在一个大建筑的不同房间,还是在几个独立的半地下茅屋从事劳动,目前尚不清楚。

在后一种情况下,庄园妇女工场的面积很小,一般仅有2.5—2.7平方米、深0.5—1米,只能容纳1—3个人在其中工作。

中世纪早期,织布是典型的妇女劳动,修道院中的僧侣从来不亲自织布,而是选择建立妇女工场,规模可达几十人。

巴伐利亚小修道院有24人,缪巴赫修道院有40人,菲尔达修道院的一个庄园有55人。

金属加工等行业的庄园工场也很重要,主要生产农具、武器、食盐、器皿和教堂用品。

中世纪普通自由人对于在他土地上所发现的矿产不得享有权利,矿产属于王室或其他封建主,不经他们同意其他人不能随意采矿。

考古发掘证明在修道院地产上存在8—10世纪铁矿石的采矿遗址,炼铁设备也建造于加洛林时期,许多地区发现了冶铁炉(forge or furnace)。

查理曼曾命人起草王室领地铁矿和铅矿的年度生产报告,这是庄园金属工场存在的重要证据(注:杜哈德:《中世纪早期的西方:经济和社会》,第132页。

)。

庄园武器制造工场的存在见于记载。

随着武器需求数量日益增长,某些修道院设立了为服军役的附庸生产武器的工场。

这些工场生产的武器只能分配给自己的附庸使用,法令明令禁止将它们卖给其他人,特别是商人。

圣·加尔等不少修道院都设立了庄园武器工场,并与军事装备有关的皮革加工置于同处。

玻璃制造和制陶在前朝是城市工业,加洛林朝时进入农村。

除了在修道院建设工地生产窗户玻璃外,庄园工场还在庄园自营地为主人生产薄如圣饼的碗、碟和灯罩等各种器皿(注:维赫尔斯特:《加洛林经济》,第72—83页。

)。

制盐也是重要的庄园工业,许多教会领主在其领地上拥有盐矿(salt-works)、煮盐炉(furnaces)和煮盐锅(salt-pans),相关的例子不胜枚举。

8世纪初,巴伐利亚公爵泰奥多不仅将自己在瑞辰霍尔1/3的盐矿捐赠萨尔兹堡教堂,同时还赠送了20个煮盐炉和同样数量的煮盐锅(注:杜哈德:《中世纪早期的西方:经济和社会》,第287页。

)。

中世纪早期的工业组织向中期转变的前提是庄园工场的解体。

9—10世纪本尼狄克修道院的庄园是西欧工业生产的中心,12世纪西多会修道院的庄园又在中东欧扮演了相同角色,而此时西欧和南欧的制造业已经转移到城市工匠手中(注:庞兹:《中世纪欧洲经济史》,第50、61页。

)。

“制造业劳务在12世纪初就在(法国)各地几乎结束了”(注:布洛克:《法国农村史》,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108—109页。

)。

庄园工场在城市与商业不发达的状态下是必要的,但“随着商业的再起,庄园中的很多设施就成为多余的了;在每个重要庄园的家庭作坊里,总是有几十个农奴在制造纺织品和农具,但是这种家庭作坊现在还有什么用呢?其产物还不如邻近城市里的工匠们所制造的一半好。

在12世纪,几乎各地方的作坊都没有了,人们也就让它们这样消失下去”(注:皮朗:《中世纪欧洲经济社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73—74页。

)。

这种消失不一定是由于具有农奴身份的工匠逃亡所致,在此之前领主可能实行了部分改革。

城市工业的迅速发展阶段明显发生在12世纪,而当时庄园工场的工匠已经拥有一定的支配自己劳动权的自由度,向外面的顾客出售自己生产的部分产品。

如位于桥梁附近的庄园面包房起初只向领主家庭供应面包,后来面包师傅也将面包卖给香客等旅行者。

随着消费者的增加,他的生意也日益兴隆。

1109年,富利兹莱的修道院长允许庄园工匠在市场上出售自己所生产的任何工业品。

根据1170年斯特拉斯堡制订的法规,教会领主庄园的任何工匠在城市出售他自己生产的工业品时都无须缴税(注:杜比:《欧洲经济的早期增长》(G.Duby,The Early Growth of the European Economy),康奈尔大学出版社1974年版,第236页。

)。

可见,这种转换在一定程度上是领主适应交换经济的兴起而自行调整生产关系的结果,并为中世纪中期工匠在村庄和城市的独立家庭作坊的普及创造了前提。

庄园工场的消失也非一刀切,世俗和修道院的庄园就存在时间差。

当世俗贵族已经认识到农奴劳动的高成本和低效率,因此纷纷放弃强制性劳役,采用自由劳动的时候,“所有被雇佣在教会和寺院的大工场内作为手艺人和手工业者的农奴情况,是与教会领地上种田的农奴的情况相同的。

……教会反对解放手工业的农奴,反对组织独立的手工业者团体”,教会的保守性推迟了教会地产工业组织的变化,导致12、13世纪教会土地上的农民奋起反抗教会的庄园制度(注:汤普逊:《中世纪经济社会史》,下册,第304—305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