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国古代地理文化

合集下载

第一章_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第一章_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从夏朝到秦汉时期,当华夏族,苗瑶族、百越族等民族 开拓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时,边疆各民族先民已在开发 着祖国的边疆。东北部和北部的东胡、乌桓、鲜卑、匈 奴等民族开发了今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及华北北 部的广大地区;西域的乌孙、月氏、龟滋等民族开发了 今新疆及其以西的广大地区;西部和西北部的羌、吐蕃 族开发了今青藏高原;高山族开发了台湾岛;百越各民 族开发了今广西、广东及福建、浙江等地。
第二节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1地理环境对人类和社会的影响:人利用环境不同则 文化殊异。 2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气候宜于 农耕文化培植,北方游牧文化和西部伊斯兰已经在黄河中下游 地区成长起来。
联合国公布:当今世界面临十大环境问题: 1、世界气候变暖 2、森林面积日益缩小 3、物种的灭绝速度在加快 4、水资源不足 5、大气污染严重 6、土地面积减少 7、垃圾废物成灾 8、资源再减少 9、农用药害严重。 10、人口膨胀
二、人文地理环境
1、疆域、政区 疆域:
各代不一,现在的疆域定型于乾隆年间: “桑叶”→“雄鸡”。今日面积960万平方公里 (若含山地1000) 政区:商周——分封制,秦汉——郡县制,东 汉——州、郡、县二级制,元——行省制度, 明——省府县,清——省府县,近代——省、 道、县,现代——省、市、县。
秦代版图
今东 云到 南大 、海 广, 西西 、到 北今 到甘 长肃 城、 一四 带川 。、 至
唐代版图
北到疆 外巴域 兴尔东 安客到 岭什大 一湖海 带,, 。 东南 北到 抵南 达海 黑诸 龙岛 江, 以西
元代版图
达藏北 鄂、达 霍云西 次南伯 克,利 海西亚 。北, 至南 今到 新南 疆海 境, 内西 ,南 东至 北西
清代版图

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气候与文化
气候对经济开发、人口迁移、文化传播、社会治 乱、王朝兴衰等都有重大影响。
• 节气文化与气候: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 中医文化与气候:《黄帝内经》之精华,一半在气候 • 诗词文化与气候:大量的咏怀四季的诗词 • 其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等
一、人文地理环境:指社会人 为创造和划分的地理环境,包括疆 域、政区、民族、人口、城市、交 通、产业等诸多方面。

1、疆域的演变

2、疆域与民族、国际关系



• • • • •

政区的演变 与自然环境:行政区与自然区重合原则 与中国政治制度:政权交替促使政区大变化 与中国经济发展:集中发展、促进竞争 与中国历史地名:传统承继与古雅指代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一、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P19)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同时也是人类产生意识或精神的基础。由于人类利的差异,所以同样的地理因素在不同时期会起到不 同的作用,但都应以不破坏地理环境的内在规律为前 提。
二、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
1、特定的地理环境决定了中国文化的发祥地 中纬度的季风气候及黄河中下游的河曲 湿润地区,造就了辉煌的中国农耕文化。 2、广阔的地理舞台与中国文化的延续 辽阔的疆域为中国文化的延续提供了稳 定的物质基础。
三、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 复杂的地理环境促成多样的生活生产方 式与社会政治和思想观念 • 形成丰富的地域文化:正统文化的资源 • 地理障碍对文化传播方式的影响
2、气 候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化的初步研 究》分为四个时期: 一、约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100年,属于温暖 期 。 二、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1400年,为寒暖交错期。 最大的时期是西周到元朝的中期。 三、公元1400年到1900年,为寒冷时期。 四、1900年开始,为“仪器观测期”。

中国古代地理文化

中国古代地理文化
经过长期的交融,形成了共同的族体。华夏族 分为几个不同的部落,先是生息在黄河及其支 流一带,后来发展到淮河、泗水、长江、汉水 等广大地区,建立了持续600多年的夏朝。 ❖ 夏朝的疆域,以黄河、长江为主,以偃师二里 头(河南)为中心,西起山西南部,东至今河 南、河北、山东三省交界处,南接湖北、北到 河北。
18
❖ (5)秦朝: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 封建王朝,它是在公元前221年由秦王赢政建 立起来的。秦王朝立国仅15年,它的疆域东到 大海,西到今甘肃、四川、至今云南、广西、 北到长城一带。秦朝在文化方面取得的成就是 多方面的。“兵马俑”和“阿房宫”成为历史 的见证。
19
20
❖ (6)汉朝:秦朝灭亡后,公元前206年,西汉 王朝建都长安,先后统治达214年,其疆域东 南至海,西北到巴尔喀什湖、葱岭。西南至云 南、广西、越南的中部,北至大漠,东北达到 了朝鲜半岛北部。自西汉中期至唐朝末年的千 余年间,越南南北部都是中原王朝的一部分。
第一章 中国古代地理文化
第一节 天地观念
1
本章内容
❖第一节 天地观念 ❖ 一.古代中国天地结构的认识 ❖ 二.古代关于天地本原和天体演化思想 ❖第二节 文化孕育发展的地理环境 ❖ 一.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 三.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2
一.古代中国天地结构的认识
5
(三)宣夜说
❖ “日月众星,自然浮生于虚空之中,其行其上, 皆须气焉”
❖ 主张天无一定形状,也非物质造成,其高远无 止境,日月星辰飘浮空中,动和静都依靠“气”
❖ 《天文志》曰:言天体者有三家:一曰周髀, 二曰宣夜,三曰浑天。宣夜绝无师说…… 虞 喜 云:宣,明也;夜,幽也。幽明之数,其 术兼之,故曰宣夜。”

中国文化概论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第一节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

中国文化概论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第一节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第一节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中华文化是古代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具有独立起源的文明之一,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

是和它得天独厚的历史地理环境密切相关的。

中国历史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和影响是多方面的。

我们只选择其中影响较直接的几个要素加以介绍。

人文地理环境:主要是指社会人为创造和划分的地理环境,包括疆域、政区、民族、人口、城市、交通、农业、牧业等诸多方面,其中,对文化影响较大的是疆域、政区、民族、人口。

一、疆域、政区(一)疆域:我国历史上从秦统一到清乾隆年间的疆域状况:中国历史悠久,早在商朝的时候就形成了一个疆域广大的政治实体,周朝进一步巩固,经春秋战国的动荡与整合,到秦始皇时期形成了一个历代比较稳定的疆域核心。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封建王朝。

前221年立国,前206年被汉刘邦所灭,传2代,历15年,建都咸阳。

它的疆域东到大海,西到今甘肃、四川、南至今云南、广西、北到长城一带。

经过历代发展,到清朝时期形成了目前中国疆域的基础。

清朝(公元1644——1911年),从皇太极到溥仪,传11帝,历267年,建都北京。

清代乾隆年间,中国的疆域北起萨彦岭、额尔古纳河、外兴安岭,南到南海诸岛,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西到巴尔喀什湖、帕米尔高原,东临太平洋,东至库页岛,拥有一千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二)政区政区是国家为进行分级管理而划分的区域,是人为划分的,因此属于人文地理环境范畴。

研究政区应当探讨古代地方行政管理的规章制度、机构组织及权利分配。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五个时期:一、萌芽时期(商周时期):地方分权的“分封制”。

相传,夏朝开始按地区划分居民,史称“芒芒禹迹,画为九州”(《尚书禹贡》)。

商朝开始在王室以外地区分封诸侯,世袭统治权。

西周实行了“封邦建国”,“受民受疆土”的典型分封制。

各封国尊周王为天下共王,承担守疆土,卫王室,纳贡税的义务,诸侯在封国之内,掌握政治经济军事权,兼可分封下属为卿大夫。

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教学目的:通过对历史地理环境的介绍使学生树立一种文化与环境交互影响的观念,使其了解地理环境与文化的辨证关系,批判地理环境决定论。

⏹教学重点:地理环境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地理环境与中国文化的延续性,地理环境与中国文化开放与封闭的关系。

⏹教学难点:地理环境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从青藏高原到东海之滨呈三级阶地形态⏹一、疆域、政区⏹疆域:如果将私有制产生、国家建立作为文明的标志,那么我们民族的文明史应从夏朝开始。

而清王朝最终奠定了今日中国疆域的基础。

⏹政区:政区是国家为进行分级管理而划分的地方。

商和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秦统一中国后推行郡县二级政区制,直至唐代前期。

唐代安史之乱后至明清时期,基本上实行道(路、省)州县三级政区制。

⏹二、民族、人口■民族:中国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中国的历史由各民族共同缔造。

■人口:数千年来,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比例保持在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一左右,是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

中国历史上人口迁移频繁,人口分布呈东南稠密、西北稀疏的格局。

⏹实例分析:历代人口变化情况(1)⏹秦代以前人口数缺乏可资推测的史料。

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二册认为“秦时全中国人口约二千万左右”。

⏹秦末战乱。

秦时人口约二千万,到西汉初仅1500万左右,减四分之一。

汉初人口数字,葛剑雄在《西汉人口地理》一书认为汉初人口应在1500万以上。

根据葛剑雄推测,到公元前134年(汉武帝元光元年),人口增至3500万,公元前87年(汉武帝去世之年),减至3000万,公元前67年(宣帝地节三年),增至4000万,公元2年,激增至6000万。

⏹而到西汉末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两百年间,达到12 233 062户,59 594978人,这是中国人口的第一个高峰,以后长达1000年的时间里,都没有再达到这个数字。

由此可以相见汉朝盛世景象。

⏹东汉末战乱,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人口只有1600万,锐减四分之三。

中国古代地理文化 ppt课件

中国古代地理文化  ppt课件
这是一个典型的力学模型,它以习见的漩涡现 象比拟宇宙演化,比较科学地说明了为什么会 产生“天成于外,地定于内”这种浑天格局
10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历 自然地理环境:气候、地形、地 史 貌、水文、植被、海陆分布等
地 理
环 人文地理环境:疆域、政区、民 境 族、人口、城市、交通、农业、
牧业等
11
18
(5)秦朝: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 封建王朝,它是在公元前221年由秦王赢政建 立起来的。秦王朝立国仅15年,它的疆域东 到大海,西到今甘肃、四川、至今云南、广西 、北到长城一带。秦朝在文化方面取得的成就 是多方面的。“兵马俑”和“阿房宫”成为历 史的见证。
19
20
(6)汉朝:秦朝灭亡后,公元前206年,西 汉王朝建都长安,先后统治达214年,其疆域 东南至海,西北到巴尔喀什湖、葱岭。西南至 云南、广西、越南的中部,北至大漠,东北达 到了朝鲜半岛北部。自西汉中期至唐朝末年的 千余年间,越南南北部都是中原王朝的一部分 。
9
朱熹的天地演化理论
朱熹:“天地之化,阴阳而已。一动一静,一 晦一明,一往一来,一寒一暑,皆阴阳之所为 而非有为之者”
“天地初间,只是阴阳二气,这个气运行,磨 来磨去,磨得急了,便拶zā许多查(渣)滓, 里面无出处,便结成个地在中央。气之清者便 为天,为日月,为星辰,只在外周环运转,地 便只在中央不动,不是在下。”
清代邹伯奇:"宣劳午夜, 斯为谈天家之宣夜 乎?" 宣夜说之得名,是因为观测星星常常闹到 夜半不睡觉。
6
二.古代关于天地本原和天体演化思想 (一)天地万物的本原 天地万物是物质的、运动的、发展的观点 1、“浑沌、混沌”说(浑沦、浑敦 ) 2、五行说 西周·史伯 “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1章 中国文化产生的历史地理环境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1章 中国文化产生的历史地理环境
❖ 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论空气水和环境的影 响》
❖ 文艺复兴时期学者(法)让·博丹
❖ 十八世纪欧洲启蒙运动孟德斯鸠
❖ 正式将“地理唯物论”引入文化研究的是英国历 史学家巴克尔(1821-1862),其《文化史》一 书认为气候、土地、食物等是文化发达的决定性 因素。
❖ 德国地理学家拉策尔(1841-1904)发表的《人类地理 学》,赋予“地理唯物论”以完整的理论形态:
第一章 中国文化产生的历史地理环境
第一节 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关于地理环境与文化关系的理论 第三节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第一节
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 一、疆域
四大文 明古国
疆域范围
疆域面积
印 印度河流域恒河流域和德干高原 度
10余万平方 公里
巴 两河流域上游的扇形山麓地带,以底格里 比 斯河、幼发拉地河为心腹地区,东面扎格 几万平方公里 伦 罗山脉和伊朗高原,西面叙利亚沙漠
❖ 会馆
❖ 会馆是中国明、清两代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是明、清 时代异籍人在客居地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与活动场所。
❖ 明中叶后科举兴盛,寓京官绅将会馆作为安顿来京试子 的理想场所,会馆服务于科举。
❖ 会馆一般分为官绅试子会馆、工商业会馆、移民会馆三 大类型。明清会馆最基本的特征在于同乡籍性和基层社 会的自我管理组织性,最基本的功能是“祀神、合乐、 义举、公约”。
❖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海客谈瀛洲,烟涛微 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 15世纪初明成祖朱棣“锐意通四夷”,1405年 至1433年,郑和七次扬帆远涉重洋,访问了东 南亚、印度洋、红海及非洲东海岸马达加斯加等 37个国家和地区。
❖ 明初,中国沿海地区受到倭寇骚扰,由山东逐次向南蔓 延,至苏、浙、闽、粤等广大地区,明太祖朱元璋开始 发布禁海令,其初衷是禁止内地商贾出海勾结倭寇从事 海盗贸易,以免危及沿海地区的社会安定,保证国家财 富不致外流。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二)浑天说 浑天说始于战国时期,战国人慎到、惠施 都提出过关于球形大地的设想。浑天说主 张大地是个球形,外裹着一个球形的天穹, 地球浮于天表内的水上。
东汉著名天文学家张衡在《浑天仪图注》
一书中说:“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
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内。天大而地小。
天表里有水,水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天
天说和宣夜说。
(一)盖天说
盖天说是中国最古老的讨论天地结构 的体系。盖天说出现于殷末周初。 南北朝时代鲜卑族歌手斛律金《敕勒歌》 中“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盖天说即“天圆地方”说。
《晋书·天文志》中说:“周髀家云:“天员
(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
天圆地方说在我国历史上却有广泛影响, 符合儒家关于“天尊地卑”的说教,在封 建王朝的天地理论体系中占据正统地位。 如北京的天坛,是圆形的;地坛,是方形 的。这是天圆地方的象征性模型。
和周朝接近。
西周疆域图
春秋形势图
战国形势图
(5)秦朝:它的疆域北起河套、阴山山
脉和辽河下游流域,到长城一带,南至
今越南东北和广东大陆,西起陇山、川
西高原和云贵高原,到今甘肃、四川、
至今云南、广西, 东至于海。
(6)汉朝:其疆域东南至海,西北到巴
尔喀什湖、葱岭。西南至云南、广西、
越南的中部,北至大漠,东北达到了朝
春秋战国时代,一些诸侯国开始实行郡县制。 秦汉以后,郡县制成为国家的基本行政区划制度.
(封建制也一直不同程度地或以不同方式为历朝
历代所保留)。
东汉末期,以往的郡县两级制变成州—— 郡——县三级制。 隋代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合并、撤销了 一些州县,将州改为郡,重新实行郡、县 二级制。

中国的人文地理与文化特点

中国的人文地理与文化特点

中国的人文地理与文化特点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的国家,其人文地理与文化特点独具魅力。

本文将从中国的地域多样性、人口分布、历史遗迹、传统艺术和中华文化等方面进行探讨。

第一章中国的地域多样性中国地域广阔,拥有多种地理特点。

华北平原位于中国的北部,地势平坦,农业相对发达。

西南地区则是山区密集,有着雄奇的自然风光,如云南的石林和四川的九寨沟。

东部沿海地区则是经济发展最为迅猛的地区,拥有广阔的港口和现代化的城市。

第二章中国的人口分布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人口分布不均衡。

华北地区人口密度较高,尤其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

而西部地区人口较为稀疏,有着辽阔的草原和沙漠。

由于中国广大而复杂的地理条件,各地的人口分布差异显著。

第三章中国的历史遗迹中国拥有丰富的历史遗迹,代表了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

长城是中国最著名的历史遗迹之一,它起于东部的辽宁,绵延至西部的甘肃,见证了中国古代的边防防线。

另一处重要的历史遗迹是故宫,位于北京,是中国皇室的宫殿和博物馆,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

第四章中国的传统艺术中国传统艺术源远流长,独具特色。

中国的京剧是世界闻名的戏曲表演艺术,它融合了音乐、舞蹈、戏剧和文学元素,表达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

中国的国画以山水画和花鸟画为主要表现形式,具有独特的审美观和表现手法。

传统书法也是中国的重要艺术形式,它强调用笔墨线条来表现文字的美感和意境。

第五章中华文化的魅力中国拥有悠久的中华文化,包括孔子的儒家思想、道家和佛家的哲学、中医药和中国茶文化等。

中国的春节是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有着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如舞龙、舞狮、放鞭炮等,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欢乐和团结。

中国菜也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美食之一,以其独特的调味品和烹饪技巧而闻名。

结语中国的人文地理与文化特点丰富多样,与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密切相关。

从地域多样性、人口分布、历史遗迹、传统艺术和中华文化等方面来看,中国的独特之处使其成为一个令人着迷且不可忽视的国家。

第一章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史

第一章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史

第一章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史第一节我国古代传统地理学的发展我国是世界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了地理学著作。

尔后的历朝历代,不断地出现官修或民修的地理学著作。

这些地理学著作,极大地丰富了历史地理学的内容。

从地理学的发展史上看,我国古代传统地理学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时期,即先秦时期、秦汉南北朝时期、隋唐宋元时期、明清时期。

一、先秦时期先秦时期是我国古代传统地理学的萌芽时期。

《尚书·禹贡》、《山海经》是世界上较为古老的地理学著作,这两部著作都是典型的区域地理学著作。

《尚书·禹贡》总1193字。

其成书年代,历来说法不一。

○1自从战国两汉以来,一般都公认为禹本人或禹时代,在禹治水成功后的一份记录(约在公元前21世纪)。

但从各个方面来分析,在禹时代,还不可能产生这样一篇内容复杂而条理井然的作品;○2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顾颉刚先生在《禹贡》(全文注释)一文中,主张《禹贡》是公元前第三世纪前期的作品,较秦始皇统一的时代(公元前221年)约早60年;○3辛树帜在《禹贡新解》中提出:《禹贡》的成书年代,当在西周的文、武、周公、成、康王全盛时代,下至穆王为止。

即,公元前1185年~公元前952年之间;○4王成祖在《中国地理学史》中认为:《禹贡》的编写,基本上是孔子依据春秋时代他所了解的地理范围和生产条件所写成的古文献,大约在公元前500年前后。

《禹贡》主要是以分区的方法描述了各区的自然地理现象以及治水的丰功伟绩。

把天下分为九州,即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

《山海经》的成书年代应该是战国后期。

全书共18卷。

主要记载了山川的方向,河流的流向,动植物的分布,矿产的分布等(《山海经》是世界上最早记载矿产分布的作品)。

一般认为,《尚书·禹贡》、《山海经》是先秦时期最好的地理学著作。

除此之外,在这一时期还出现了许多很有价值的地理学著作。

主要有:《尔雅·释地》、《管子·地员》(地数篇,度地篇)、《吕氏春秋·有始览》、《周礼·考工记》(天官篇,地官篇)、《周礼·职方》等。

二课时中国文化入门第一章

二课时中国文化入门第一章

参考书目
1、谭其骧主编,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中 国地图出版社 2、邹逸麟编著,中国历史地理概述,福建 人民出版社 3、赵林著,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的冲突融 合及其历史效应,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2年11月第 55卷,第6期
中国气候
一、季风气候明显,冬夏盛行的风向有显著变化。 温度和水分配合良好,为农业发展提供了适宜的条 件。 二、大陆性气候强,冬夏两季平均温度与同纬度其 他地区和国家有较大差异。 三、温度变化比较稳定。
第二节:地理环境对中 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 一、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 类社会的影响 • 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经 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 • 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 的物质基础,是人类意识 和精神的基础。人类对地 理环境利用的程度不同影 响着人类历史和文化发展 的千差万别。
• •
第二节:地理环境对中国 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 农耕文明因为匍匐在大地上,自给自足,这种生产生活方 式自然造成了这种文明中的保守、和平、中庸和“稳定 压倒一切”的心理。同时,以中国为代表的农耕文明还 处于季风气候下,由于季风的不稳定性,经常会给中国带 来巨大的灾害。在这种环境下生活的人,无力改变这种 不可抗拒力,就非常容易产生敬畏神灵的心理,认为自然 灾害都是由于人的恶行而导致的惩罚。 而海洋民族,凭借船只“四海为家”的特点决定了他的 流动性和侵略性,居住在海洋边的人总是得向大海不断 地求取,于是造就了他们的扩张性和不稳定性;从大海里 索取的食物是通过商品经济的形式交换的,商品经济极 为发达;海洋连接着整个世界,是一个比大陆更为自由和 无界限的世界,这是海洋文明的广阔性和不稳定性。
中国民族、人口
历史上几次人口的迁徙 促进了文化的交融。 如14世纪中叶以前,从 北向南,黄河流域迁止 长江流域及更南地区。 20世纪前期,从平原进 入山区,从内地迁往边 疆。从农村、小城镇迁 往沿海城市和工矿城市。

第一章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史ppt课件

第一章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史ppt课件
• 从地理学的发展史上看,我国古代传统地理 学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时期,即先秦时期、秦汉 南北朝时期、隋唐宋元时期、明清时期。
一、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是我国古代传统地理学的萌芽时期。 • 《尚书·禹贡》、《山海经》是世界上较为古老的地理学著作,
这两部著作都是典型的区域地理学著作。
• (一)《尚书·禹贡》
• 除此之外,《通志·地理略》考证了历代 疆域沿革,《都邑略》则叙述了都邑兴衰。 《历代疆域志》、《春秋地谱》、《通鉴地 理考释》等都属于沿革地理专著。《历代地 理指掌图》则是沿革地图。
• 在地图绘制方面,唐代贾耽的《海内华 夷图》、宋代的《淳化天下图》、《天下州 县图》、《华夷图》、《禹道图》、《地理 图》、《九城守令图》、元代的《舆地图》 (朱思本)等都成为对后代有较大影响的著 作。
四、明清时期
• 明清时期是我国古代传统地理学的鼎盛时期。
• 明代徐霞客坚持30多年野外考察,写出了力作《徐霞客游 记》。清代顾炎武“考其山川风俗疾苦利病”,致力为社会服 务,耗费了毕生精力,形成了《天下郡国利病书》(这本书是 顾炎武生前经过查阅大量资料,主要是志书和实地考察,经后 人整理而形成的)。
• 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 地图编制理论。
三、隋唐宋元时期
• 隋唐宋元时期是我国传统地理学的发展时期。 • 在这一时期内,地理学著作的突出特点,是全国
地理总志的编纂和沿革地理的发展。 • 例如,唐代李吉甫著的《元和郡县图志》(我国
第一部全国地理总志)、宋代乐史著的《太平寰宇 记》、欧阳忞著的《舆地广记》、王象之著的《舆 地纪胜》等著作,都是这一时期的著名地理著作, 这些地理著作的特点都是由今溯古,重视地理学的 沿革。 • 在这一时期,为了适应当时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 民族大融合的需要,一些记录边疆地理和域外地理 的著作也大量地出现。如:唐代的《大唐西域记》、 宋代赵汝适的《诸藩志》均属这方面的专著。

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中国文化概论
• 1 传说中的行政区划 • 《周礼· 天官· 序官》:“惟王建国,辨 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 极。” • 《 禹贡》 九州:冀、兖、青、徐、扬、 荆、豫、梁、雍
中国文化概论
• 2“畿服”制 • 一、最早见于《国语•周语》所说的 “五服”:“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 外侯服,侯卫宾服,夷蛮要服,戎狄荒 服。” • 二、《禹贡》承袭此说:“五百里甸 服,……五百里侯服,……五百里绥 服,……五百里要服,……五百里荒服。” • 三、《逸周书》还有“九服”(《职 方》)和“三服”(《王会》)之说
中国文化概论
• 三、节度使与道
• (1)唐玄宗在边境沿线设置的十个节度
使
• (2)安史之乱后,节度使的设置从边境 扩展到内地,并与道融为一体,道成为具 有军事性质的行政区,形成唐末割据一方 的四十七道。
中国文化概论
• 府的设置 • • • • • 一、与州同级,强调某些州的地位不同于他州 ——五都所在的州以及其他皇帝驻跸过的州 二、唐代十府——开了后来府制的先河 (1)五都所在的州升为府 长安所在的雍州升为京兆府、东都洛阳所在的洛州升 为河南府、北都太原所在的并州为太原府、西都凤翔所在 的岐州为凤翔府、南京江陵所在的荆州为江陵府。 • (2)皇帝驻跸过的州 升为府 • 蒲州升为河中府、华州升为兴德府、陕州升为兴唐府、 益州升为成都府、梁州升为兴元府。
中国文化概论


• 一、政区层级——三级制 • (1)分境内为十九路(《金史· 地理志》) • 十九路为都总管府分路,包括一都(中都)、五京府、 十三总管府 • (2)统县政区为府、州、军(后尽升为州) • • 二、部族制 金代在女真人和渤海人居住地区实行猛安谋克。猛安 相当于州,谋克相当于县。

中国文化概论 第一章 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地理基础

中国文化概论 第一章   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地理基础

公元1850年
43000
中国历史时期的人口分布的不平衡性
唐宋时期中国人口分布重心的变化: 此前,中国人口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 此后,中国人口的重心转移到将江南地区,江苏、江西、 浙江和福建占据中国人口前四把交椅。近代,苏州 成为中国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 腾冲—漠河线 中国历史时期的人口迁移 趋南----三次人口南迁高潮: 南北朝、唐末、两宋之际的汉族人口南迁; 趋边----汉族人口由中原地区向边疆地区迁移: 闯关东,走西口,移民台湾; 趋洋----中国人迁移海外。
中国经济总量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二、中国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 及其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
1、农耕经济的持续性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强大生命 力和延续力。 2、经济的多元化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3、中国农耕文明的早熟和发达与中国文化的保守性。
一、宗族制度的发达
1、宗法制度的产生与确立
宗法制度的渊源: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农村公社的解体不充分。 宗法制度形成于西周时期,其标志主要有三: 嫡长子继承制的确立; 分封制; 宗庙祭祀制度。
社会 地理 环境
半封闭的大河大陆型 (古代)
逐渐开放的大陆-海洋型 (近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疆域图
中国地形-----三级台阶
中国人口分布图
一、
中 国 降 水 量 分 布 与 农 牧 业 分 界 图
都江堰的鱼嘴 灵渠铧嘴
桔槔和水车
对中国古代经济方式的经典描述:自给自足的采用手工工具;分散性。 小农经济体制下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家庭手工业和官营手工业; 商品经济的发育水平。
2、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发达
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牛耕与铁农具的使用推广 轮作复种制度
灌溉业的发达 灌溉设施:都江堰、郑国渠、灵渠 灌溉工具:水车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中国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地理生态环境,是指中国进入文明社会以来的整个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即历史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包括两个主要方面: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又分为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如气候、地形、地貌、水文、植被、海陆分布等,发展变化的速度比较缓慢。

人文地理环境,如疆域、政区、民族、人口、城市、交通、农业、牧业等方面,发展变化的速度比自然地理因素发展变化的速度要快得多。

第一节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一、疆域、政区1、疆域①夏、商、周(约公元前21世纪至前16世纪)没有完全得到考古发现的证实,但可以肯定它已经统治了范围不小的地区。

②秦朝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终于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国家。

公元前210年,秦朝的疆域北起河套、阴山山脉和辽河下游流域,南至今越南东北和广东大陆,西起陇山、川西高原和云贵高原,东至于海。

③汉、晋、唐、宋、元此后的历代中原王朝的疆域虽然时有盈缩,但基本的趋势是逐渐扩大、逐渐巩固,不少王朝都拥有过今天中国领土以外的疆域。

如从西汉中期至西晋末年的400多年间,朝鲜半岛的东北部曾经是中原王朝的正式政区。

自西汉中期至唐朝末年的千余年间,今越南北部都是中原王朝的一部分。

唐朝和元朝的北界都远达今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唐朝的西界一度直抵中亚的咸海。

④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朝最终奠定了今日中国疆域的基础,形成了一个北起萨彦岭、额尔古纳河、外兴安岭,南至南海诸岛,西起巴尔喀什湖、帕米尔高原,东至库页岛,拥有1000多万平方公里的统一国家。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侵入中国,用武力迫使清朝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攫取了中国的大片领土;甚至连条约都不签订,凭借实力造成侵占的既成事实。

但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使国土免遭更大的损失。

今天,中国国土的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次于俄罗斯、加拿大而居世界第三位。

2、政区政区(行政区域)是国家为进行分级管理而划分的地方,它的出现是以国家的建立为前提的。

中国文化概论1地理精品PPT课件

中国文化概论1地理精品PPT课件
• 社稷坛是严格遵照古制而 筑的,坛上层铺五色土: 中黄、东青、南红、西白、 北黑,象征五行。坛中央 原有一方形石柱,为“社 主”,又名“江山石”, 象征江山永固。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 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 “土”是他们的命根。在数量上占着最高 地位的神,无疑的是“土地”。“土地” 这位最近于人性的神,老夫老妻白首偕老 的一对,管着乡间一切的闲事。他们象征 着可贵的泥土。 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 变态。 费孝通:《乡土中国 乡土本色 》
(二) 地理环境决定论
• 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作用是有一定的决 定意义,是因为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 物质基础,当然也是人类意识或精神的基础,它为 人类的生产,生存,发展,消亡或离开这个环境提供 了物质基础。
• 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决定性不是绝对的, 这是因为: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利用从来没有达到极 限,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人们对地理环境的利用 程度存在着相当悬殊的差异,利用方式也迥然不同, 而且,同样的地理环境,在不同的生产方式或生产 力条件下,所起的作用是不相同的。
(三)省的出现及演变。 元朝行省制。
二、民族、人口 、语言
• (一)中国历史上的民族的融合与演 化状况
• 民族 的“多元一体”格局与观念。
(二) 人口的变迁
• 中国历史上就是 一个多民族的国 家,人口数量一 直居世界前列。
• 特点是分布不均 衡,人口迁移频 繁。
• 南北人口构成比例 的变化。
• 公元初,60%的人口分布 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尤其 是京畿地区人口密度大, 而长江以南大多数地区 人口稀少.以后随着南方 经济的发展,政治中心的 逐渐南移和人口的南迁, 南方所占全国人口比例 逐渐增大,以至超过北 方.10世纪以后,主要的 人口稠密区已经转到了 南方.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水田小学韩平会第一节中国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理条件1.识记中国地势及地形特点。

中国处于世界最大的欧亚大陆的东部,东临太平洋,在中国境内,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呈阶梯状分布。

(1)地势最高的是青藏高原,号称“世界屋脊”。

(2)从青藏高原往北往东,是第二阶梯,最南端的云贵高原,它的北部是四川盆地,再往北赵趆过秦岭是黄土高原。

(3)黄土高原的北邻是蒙古高原。

黄河在东西方向横穿黄土高原。

黄河的东侧是山西高原。

(4)山西高原的北部与蒙古高原相接,这个地区是内迁的北方民族进入中原地区的要路;太行山中某些断裂处,又可以直通华北地区:所以历来有山西居“天下形势”之说。

(5)太行山北端是东西向的燕山山脉,再向北趆过蒙古高原东侧一段多山地区,就是东北平原,东北平原的西侧是大兴安岭,东侧是长白山脉。

(6)东北平原与华北平原接壤,华北平原直接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相连。

2.识记气候变化大势。

(1)中国大部分地区属温带气候,广大的东部地区又处在季风气候区内,四季分明,降雨量呈明显的季节性;灾害性气候也不少,旱灾特重,其次是洪涝,以及与此相关的蝗灾病虫害等。

(2)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一文,指出五千年来中国气候的大势是由暖变冷,具体表现是温暖时期一个比一个短,温暖程度一个比一个低。

竺可桢将五千年的气候变化分为四个大的时期,第一个时期约从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100年,属温暖期,这个时期的下限正好是商朝末年。

第二个时期从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1400年,为寒暧交错期,这个时期是西周到明朝的初期。

第三个时期从公元1400年到1900年,这个时期为寒冷时期,竺可桢称此期为“方志时期”。

第四时期从1900年开始,竺可桢称这为“仪器观测期”。

3.领会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

首先,众多的河流犹如血脉一样,将大陆广大的地区连系在一起,长江黄河贯穿于中国三大阶梯之中,沟通着中国大陆的东西。

而汉水、淮河更是把这两条大河联系在一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
• (1)夏朝:(前21世纪——前16世纪)
• 华夏族在黄河流域繁衍发展,同蛮、夷、狄等经过 长期的交融,形成了共同的族体。华夏族分为几个 不同的部落,先是生息在黄河及其支流一带,后来 发展到淮河、泗水、长江、汉水等广大地区,建立 了持续600多年的夏朝。
• 夏朝的疆域,以黄河、长江为主,以偃师二里头 (河南)为中心,西起山西南部,东至今河南、河 北、山东三省交界处,南接湖北、北到河北。
• 其统治范围包括今黄河、长江流域和东北、华 东大部。周朝在中国文化上最大贡献是灿烂的 青铜文化。
18
• (4)春秋战国:从东周开国到秦始皇统一中国 这500多年,习惯上称春秋战国。在此期间,各 诸侯国之间战火不断,出现了诸侯争霸的局面, 此时的疆域基本上和周朝接近。春秋战国时期 的文化空前繁荣,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 化大交锋“百家争鸣”的现象。
7
4、精气说/元气说
• “凡物之精,比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 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 人,是故名气。”(《管子· 内业篇》) • 5、阴阳说 阴阳的最初涵义是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又 把自然界和社会上一切对立的现象抽象为阴阳, 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 消长的物质势力,用来解释天文气象、四季变 化、万物兴衰等自然现象。
5
(三)宣夜说
• “日月众星,自然浮生于虚空之中,其行其上,皆 须气焉” • 主张天无一定形状,也非物质造成,其高远无止境, 日月星辰飘浮空中,动和静都依靠“气” • 《天文志》曰:言天体者有三家:一曰周髀,二曰 宣夜,三曰浑天。宣夜绝无师说…… 虞喜 云:宣, 明也;夜,幽也。幽明之数,其术兼之,故曰宣 夜。” • 清代邹伯奇:"宣劳午夜, 斯为谈天家之宣夜乎?" 宣夜 说之得名,是因为观测星星常常闹到夜半不睡觉。
22
23
• (7)唐朝:唐帝国是一个空前强盛的封建帝国, 唐朝全盛时,疆域东到大海,南到南海诸岛, 西到巴尔喀什湖,东北抵达黑龙江以北外兴安 岭一带。(北界包括今俄罗斯的一部分,南界 包括越南北部,西界包括乌兹别克斯坦的咸湖, 号称唐大帝国。唐以后至宋代中国的疆域有所 缩减。唐大帝国的文化十分繁荣,主要成就是 艺术。
9
朱熹的天地演化理论
• 朱熹:“天地之化,阴阳而已。一动一静,一晦一明,一往 一来,一寒一暑,皆阴阳之所为而非有为之者” • “天地初间,只是阴阳二气,这个气运行,磨来磨去,磨得 急了,便拶zā许多查(渣)滓,里面无出处,便结成个地在 中央。气之清者便为天,为日月,为星辰,只在外周环运转, 地便只在中央不动,不是在下。” • 这是一个典型的力学模型,它以习见的漩涡现象比拟宇宙演 化,比较科学地说明了为什么会产生“天成于外,地定于内” 这种浑天格局
12
二、人文地理环境
• (一)疆域、政区 • 疆域(重点了解各朝代的疆界变化,有哪几个朝代的 疆域比现在的大?西汉、唐、元、清) • 夏朝《禹贡》是我国流传至今最古老的地理文献, • “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 • 《左传· 襄公四年》曰:“茫茫禹迹,划为九州”
13
14
• 中国的别称。《尚书· 禹贡》中将中国划分为九 州,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 荆州、豫州、梁州、雍州。同时代或稍后的典 籍《周礼》《尔雅》《吕氏春秋》等有关“九 州”的说法大同小异。“九州”作为行政区划 在历史上并未真正实行过,但它反映了春秋末 期以来中华先民栖息生活的大致上的地理范围。
第一章 中国古代地 理文化
第一节 天地观念
1
本章内容
• 第一节 天地观念 • 一.古代中国天地结构的认识 • 二.古代关于天地本原和天体演化思想 • 第二节 文化孕育发展的地理环境 • 一.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 三.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2
一.古代中国天地结构的认识
42
• (6)元朝:元置中书省管理全国政务;因幅员 辽阔,除腹里地区直隶于中书省、吐蕃地区由 宣政院管辖外,又于诸路重要都会设立十个行 中书省,以分管各地区。 • 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行省长官有左、 右丞相和平章政事等。路、府、州、县设总管、 府尹、州尹、县尹。 • 元朝:行省—路(府)—州(县)。
16
• (2)商朝:
• 其疆域与夏相似。商朝的文化,达到了前所未 有的水平。商代对中国文化最大的贡献是使用 文字。甲骨文,仅从河南安阳小屯村发现的十 多万块甲骨上,已发现的单字就有5000个。
17
• (3)周朝:商周分界为公元前1046年。商朝灭 亡后,继之而起的是延续了800多年的周朝。周 文王姬昌用姜子牙治理国政,国运昌盛。 • 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西周建都镐京, 东周建都洛邑。
10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历 史 地 理 环 境
自然地理环境:气候、地形、地 貌、水文、植被、海陆分布等
人文地理环境:疆域、政区、民 族、人口、城市、交通、农业、 牧业等
11
•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
• “中西文化是两种根本不同类型的文化,是属 于平行发展、交流甚少、互不冲突、各有偏重、 各具特色的两大文化系统。中国文化是典型的 大陆农耕文化,西方文化则属于地道的滨海商 业文化。”
30
31
• 总的来看,在中国历史上,西汉、唐代、元代、 清代几个朝代的疆域都超过了中国当今的“雄 鸡式”疆域。 • 我国最东端:抚远三角洲即黑瞎子岛 (135°05′ E) • 最西端在新疆帕米尔高原(73°E) • 最南端在南海的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4°N
• 最北端在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 心线上(53°N)
45
• (8)清代地方行政机构分省、府、县三级。全 国划分为十八个省、五个将军辖区、两个办事 大臣辖区和内外蒙古旗盟。 • 省里最高行政长官是总督和巡抚。一省或数省 设一总督,各省均设巡抚。省下设府。府长官 为知府。府下设县,县里的长官为知县。另外 历代在少数地区设过特殊机构。
46
• (9)近代,辛亥革命前后废除了府一级、州、 所都改为县,又重划了道区,所以成了省、道、 县三级制。国民党政府废除了道,实行省、县 二级制。但在30年代又在省和县之间设立了行 政监察专员。
32
33
2、政区(行政区划)
• 政区是国家为进行分级管理而划分的区域,是 人为划分的,因此属于人文地理环境。 • 研究政区应当探讨古代地方行政管理的规章制 度、机构组织及权利分配。
34
• 1)商周:中国古代行政区域制度最早产生于奴 隶制时代。相传夏朝开始按地区划分居民,史 称“芒芒禹迹,划为九州”。 • 商朝开始在王室以外地区分封诸侯,世袭统治 权。西周实行了“封邦建国”,“分土而治” 的典型分封制。 • 春秋时期,列国兵争,晋、楚、秦等在边地先 后设立县和郡,至战国,郡县两级制。县以下 置乡、亭、里等基层政权组织。
6
• 二.古代关于天地本原和天体演化思想 • (一)天地万物的本原 • 天地万物是物质的、运动的、发展的观点 • 1、“浑沌、混沌”说(浑沦、浑敦 ) • 2、五行说 • 西周· 史伯 “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 3、水是最基本的元素。 • 《管子· 水地篇》:“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 生之宗室也。”
47
48
(二) 民族、人口
• (1)民族: • 中华民族是现今56个民族的历史融合过程, 主要是境内形成的民族,只有少数迁入和 迁出(月氏迁出,朝鲜族、俄罗斯族、塔 塔尔族迁入)。 • 除汉族外,匈奴、鲜卑、羯、氐、羌、契 丹、女真、蒙古、满族都曾统治过中原地 区政权。
43
44
• (7)明:明洪武九年废除行中书省。全国设十 三个“承宣布政使司” 和两个直隶(京师和南 京)。每省设左、右布政使司掌民政、财政, 提刑按察使司掌司法,都指挥使司管军事,合 称“三司”。三司互不相统,分别隶属于中央 有关机构。 • 省下设府(或直隶州)、县(或散州)。府里 的长官为知府,县里的长官为知县。 • 明朝:省、府、县。
• 东汉取消郡尉,固定刺史为州级长官,地方 行政机构演变成州、郡、县三级制。
37
(3)魏晋南郡县越来越少。
38
39
• (4)隋唐:恢复郡县两级制。隋初取消郡, 只存州、县;隋末改州为郡,实行军政分权。 唐代再改郡为州,州有剌史,县有县令。并分 立“道”(方镇),成了州以上的一级政区, 这就形成了“道——州——县”三级制。
8
(二)天地万物的演化
• 春秋战国时,天地在不断地运动发展的观点。 • 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管子· 侈靡篇》:“天地不可留,故动,化故从新。” • 《黄帝内经》 “清阳为天,浊阴为地” • 《淮南子· 天文训》:天地生成过程中,元气中的”清 阳者”上升形成为天,“重浊者”向下凝聚为地。
19
• (5)秦朝: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 建王朝,它是在公元前221年由秦王赢政建立起 来的。秦王朝立国仅15年,它的疆域东到大海, 西到今甘肃、四川、至今云南、广西、北到长 城一带。秦朝在文化方面取得的成就是多方面 的。“兵马俑”和“阿房宫”成为历史的见证。
20
21
• (6)汉朝:秦朝灭亡后,公元前206年,西汉 王朝建都长安,先后统治达214年,其疆域东南 至海,西北到巴尔喀什湖、葱岭。西南至云南、 广西、越南的中部,北至大漠,东北达到了朝 鲜半岛北部。自西汉中期至唐朝末年的千余年 间,越南南北部都是中原王朝的一部分。
4
(二)浑天说
• 大地是个球形,外裹着一个球形的天穹, 地球浮于天表内的水上。 • 《张衡浑仪注》:浑天如鸡子。天体如弹 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内﹐天大而 地小。 • (天体浑圆,是正球形;地居天球之内; 地如蛋黄,也是圆球形的。 ) • 扬雄《法言· 重黎》:“或问浑天。曰: 落下闳营之,鲜于妄人度之,耿中丞象 之。(用铜铸造出浑仪)” • 落下闳,字长公,西汉巴郡阆中人。以 历算和天文学的杰出成就著称于世,为 中国最早的历算学家。创制“太初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