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浅谈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摘要:新课改中要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能够让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脉络,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发展学生的个性等。
这些都要求历史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能力的培养者转变,让教师在新课改中探索新的教学策略、教学途径和教学方式。
无疑,反思性教学是达到这个目的的一个很好途径。
关键词:课改高中历史一、反思性教学的内容1.课程理念反思。
虽然,目前我们已经实施了新课程改革,但是在教师们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一般都会有一个定势的思维。
这种已有的定势思维会深深的扎根于我们的习惯和经验当中,如果仍然使用旧的教学思想来指导教学,那么新课改的工作只能是“新瓶装旧酒”。
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首先就必须对教学的理念进行反思。
例如,在高中的新课程中就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而在实际的高中教学实践中,我们往往更加关注教师的主导性,使得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通过对新课改后高中历史课程的反思,并且受到湖南卫视中“变形记”节目的启发,我在高中的课堂中开展过一次“课堂变形记”的活动,即让学生充当老师的角色,而老师充当学生的角色,这种“变形”的教学方式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台,也给了他们锻炼的机会,对以后的教学有很好的帮助。
2.备课环节反思。
备课是教学活动中的首要环节。
在高中历史备课时,往往需要一个详细的计划,制订这个计划的过程就是一个反思的过程。
在制订这个计划时,不能只按原有的经验来制定,应该思考新课程与旧课程的区别,对同一个问题的叙述在两种教材中有何区别?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区别?当然,以前的经验并不就是弃之不用,在备课环节中,除了思考新旧教材中的不同之外还应该思考在以往教学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
3.教学手段反思。
教学手段是教学任务顺利完成的保证。
因此,教师必须对自己教学的方法和手段进行反思,并在实践中加以改进。
例如,目前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都比较喜欢使用多媒体,多媒体具备形象性、趣味性以及直观性等特点,运用得当可以使得课堂更加形象生动。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浅谈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摘要:新课程改革之后,高中历史教学也应随之转变。
本文就历史教学实践中如何丰富教学手段、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历史教学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 高中历史教学也应随之转变。
这是社会发展和时代的需要。
笔者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 想通过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对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几点看法。
一、应准确全面地领会新课改精神高中历史新课改从课程目标到理念,从课程评价到结构等方面都发生了显著变化, 体现出时代性和新的价值观。
它提倡学生采用自助学习方式,即“自我导向、激励、监控”。
在课堂上, 不管是老师讲授还是学生探究,皆需老师在切实把握、领会新教材和新课标的前提下,认真备课、灵活把握。
让学生去发现、解决问题,以培养其探究、创新意识, 最终让他们学会主动学习。
[1]在此过程中,老师应本着从课程标准到课本再从课本回到课标的原则。
通常来说,新课改所提倡的新的教育理念会使得教师在短期内的教学过程中产生不适, 这是正常现象。
但从长远考虑, 我们教师应在思想、行动上支持目前推行的新课改。
不管面临多大困难, 也必须想方设法去克服。
二、新课改的关键是做好基础工作历史学科具有较强的知识性。
对历史知识的识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的好与差。
知识是建立在记忆的基础上, 而能力又以知识作为载体。
基础知识不扎实, 就无法运用知识,用唯物主义历史观分析历史问题、设计新情境就更无从谈起。
因此,高中历史教学必须巩固、讲授好基础知识,切实从基础做起,扎扎实实吃透教材。
当前的高中历史教材, 既总结了老教材的经验, 又吸收了西方和港台教材编写的诸多优点,适当加入了一些插图、史料,字体有宋、楷体之分, 一改过去教材呆板,真实感缺乏,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缺点, 使教材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统一,体现了编纂的系统性、科学性及美学等原则。
而且现在的教材使教师的才华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更充分地发挥。
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学理念转变论文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学理念的转变摘要新的课程标准极大地冲击着传统的中学历史教学,对中学历史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人结合教学实践,对自身教学进行了感悟与反思,主要从新课标下教学观念的转变进行感悟与反思,从学习兴趣、教学模式、教材整合和学科联系之间进行简略的论述。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历史教学理念2003年起,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简称新课标)取代《高中历史教学大纲》(简称大纲),对中学历史课程和教学进行了全方位的更新。
在课程目标上,新课标实现了从重视历史知识的传授到重视传授知识过程与方法的转变;在课程内容上,新课标实现了从重视历史知识的连续性、系统性向强专题、重典型和多样性的转变;在教学方法上,新课标实现了由传统讲授法到灵活多样的师生互动教学的转变;在教学评价上,新课标实现了从单一考试评价向内容综合化、方式多样化、主体多元化评价转变。
新课标极大地冲击着传统的历史课程观,对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迅速走进新课程、理解新课程,体会和实现高中历史教学理念的转变。
第一,要营造学习历史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以往,在学生的印象中,历史课就是一门沉闷无比的课程,而历史教师激发学生兴趣的手段在现在的历史课堂似乎已经失效了。
现在的学生生活在一个信息社会中,他们有丰富的课余生活,获得信息的方式也多种多样,不再局限于书本,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方式有效的对学生进行引导。
教师不应该再向学生推荐一些枯燥的专业书籍,试想一本让教师看了都想睡觉的书,怎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呢?可以试着向学生推荐现在一些和历史有关的网络小说,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和假期阅读。
比如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明朝那些事儿》、《历史是个什么玩意》等一些当前畅销的书籍,教师在上课时,可以挑选一些书中和本课内容相关的内容进行辨析,这样在传递历史知识、加深理解的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传世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和人文素养。
高中历史教学新议论文
高中历史教学新议摘要:在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应该努力做到师生平等,尊重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历史教师要根据历史课程教学资源,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最佳的环境和氛围中去感悟历史,教学互动,共同参与,创建和谐课堂,提高教学质量。
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高中历史教学实践,谈一下对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教学的思考。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思考一、引言新课程改革作为新世纪中国教育发展的生长点和突破口,备受人们的关注,它所体现出来的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认同和实践。
在教学中我们本着一切为了促进学生发展,一切为了促进教师成长的目标,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双基为中心,考试为中心”的课堂结构,逐步树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生活为中心,三维为中心,全面评价为中心”的课堂模式。
那么,如何在新课程理念下进行高中历史教学,这是摆在广大高中历史教师面前的一个艰巨而又重大的任务。
笔者结合短短的一年多的实践,谈谈自己一些粗浅的认识。
二、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教学的思考(一)转变观念,领会新课程理念。
历史上每一次重大改革,首先是思想的变革。
新一轮课程改革从课程理念到课程目标,从教材内容的选取到知识的呈现方式,从课程结构到课程评价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气息和全新价值观念。
新课程实施的重点在教师,教师实施新课程重点在观念上转变。
教师要研读新课程相关的书籍,阅读专业杂志和上网浏览学习新知识,及时转变观念。
新课程基本目标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其秉承着两个教育理念:使所有学生和学校实现双赢,培养健全的人格或者公民基本素养;贯彻两个发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奠定基础;体现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行四个举措: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门类,更新教学内容,实现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知易行难,新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就是要把新课程理念落实到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去,广大教师有意识地、主动地、不断地尝试尤为重要。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设计策略论文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设计策略初探【摘要】近年来,随着高中课程改革的发展,历史教材出现了较大的变化,使得一些教师无所适从,对教材无法很好的驾驭,导致不能反映出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和先进的教学理念。
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历史素质,探索新的教学方法,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模式,很好的把握整个历史学科体系,从而做好历史教学设计,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高中历史教学设计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教材的变化,在看似轻松、简单的内容外表下,对教师的专业基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影响课堂教学改革的已不止是理念和认识上的问题,更多的是方法和技能的问题,教师要不断的提高实践能力,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历史学科是各学科之间沟通的桥梁,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学好历史能提高学生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完善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在实际历史教学中,大多数学生对历史课程不够重视,在课堂上不认真听讲,课下学习历史的时间也比较少,只有在考试前突击一下,导致历史教学面临着巨大的困境。
造成学生学习历史兴趣不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教材的抽象性影响了学生的理解能力,使历史课变得枯燥乏味。
一个复杂的事件或战争在教材上被一些数字和简单的文字代替,显然一副说教者的姿态,缺乏连贯性,引不起学生的任何兴趣,学生的主动性发挥不了,不能有效的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达不到新课程改革标准的要求。
其次,教师由于自身专业素质和认知程度的限制,不能很好的运用教材,没有灵活多变的教学技巧,只是宣教似的将一些知识灌输给学生。
大多数教师只是围绕着教学目标和考试范围设计教学策略,不能看到和利用教材留下的空白,无法让学生明白历史课程的地位和重要性。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还有历史遗留的问题以及社会原因等,教师和学生所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不是根本性的,教师改变不了大环境,只能通过自身的努力,做好教学设计,尽力让更多的学生喜欢上历史,学好历史。
高中历史小论文范文参考(实用5篇)
高中历史小论文范文参考(实用5篇)摘要:关键词:历史论文一、多元史观内涵解读我们主张多元的历史,那么什么是多元史观。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突出体现了四种史观,即唯物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
除此之外,还有革命史观、阶级史观、正统史观、英雄史观、生态史观、社会史观等。
在新课标之后,传统的革命史观和阶级史观逐渐淡化二、新史观下的历史教学新的课标,宽泛的高考立意,全面的史观,这些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这种新的形势下,我们要做出调整,以适应当前教学的实际情况及帮助学生树立全面、正确的历史观。
1、教学理念的转变。
过去相对较保守和过于程式化的史观中解放出来,突破“只重史实”的局限性思维方式,进而上升到以“史论”的高度去看待高考、看待历史。
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科学的历史观指导,没有方法的历史教育是不能够称之为科学的。
从高一教学开始就不断渗透对多元史观的应用。
如必修一对1840年的战争、开放通商口岸、太平天国运动及辛亥革命的评价;必修二新航路的开辟、洋务运动、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及罗斯福新政的评价;必修三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等这些题目都以多元的史观为角度,有较经典的高考试题可供借鉴参考。
2、在新史观的指导下整合教材。
从文明史观的角度编排教材即体现在三个必修模块上,教材以专题的形式分别体现了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避免了传统教材体系的学科体系、教材体例、教学内容的重复。
政治文明建设的核心是政治制度民主化,教材从文明史角度重点介绍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古代雅典和罗马民主政治制度的发展、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近现代中国民主政治等重大主题。
物质文明方面明确了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突出了中华文明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地位;在世界史方面,近代突出了工业革命引领的工业文明历程,特别注意在文明是关下人们社会生活发展变化,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对各国经济的影响。
精神文明方面,与农耕文明相适应的儒家文化成为构成了中华文明的主干。
新课程新教材下历史教学几点思考论文
关于新课程新教材下历史教学的几点思考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历史教学的目标做了三个方面的要求: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这和传统教学目标有很大的差异,传统教学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授,新课程对过程、方法、价值观提出更高的要求。
那么中学历史老师怎样应对这些变化,做好高中历史教学,关键是老师和学生要做好及时的调整,以适应新课程的需要。
一、面对新课程程老师应该怎么做1.教师要转变观点中国人深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师道尊严影响”无论是家长、学生还是老师自己,都认为老师和学生有等级的差别,老师就是老师,学生就是学生。
新课程中提出师生的平等交流,在学习中要有师生合作,这些基本理念要求教师必修要转变观点,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走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发动学生,让他们积极投身于教学中去,让他们知道课堂是学生的,不是老师的课堂。
同时,教师要把传统教学的旧观点加以改变。
2.教师要改变教学形式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在黑板上写,学生在下面记。
教师讲,学生听。
这种完全的解读教学方式,时间一直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明显不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新课程下,教师应该做课堂的引导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
教学方式要灵活多变,要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
如分组学习,展开组内的讨论,是新课程教学下经常用的方式。
同时,我们的课堂也是开放的,学习不一定在教室里,图书馆、网络中学、博物馆、人文景点等都可以成为历史教师开展教学的场所。
3.教师要调动课堂氛围新课程注重过程的评价,课堂的气氛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部分。
那么怎样形成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呢?关键是老师布置和跳动。
我在讲新课的过程中几乎每节课都有两到三个讨论的问题,怎么设计问题,问题是否是同学感兴趣的,就要老师在课前花大量的时间、精力去研讨。
有些问题,要布置学生在课前查阅很多的资料。
这样,问题学生感兴趣了,又能够参与其中,上课自然有话可说,课堂气氛自然就会好起来了。
4.教师要提高素质我们经常要一桶水和一杯水来形容老师怎么教好学生,那么新课程下,就应该要一缸水、一池水和一杯水来形容了。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浅谈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实施,新的教育理念已经逐渐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
如何做好新课改下高中历史的教学是现今人们关注的主要问题。
鉴于此,就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进行相应的探讨。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历史教学新课改强调以学生为主,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使学生学习的效率提高。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想要实现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就必须做好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工作,利用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历史课题环境。
一、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认识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人和教育人,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在新课改下,教师在面对新教材的时候,一定要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认识、深化教学改革,要摆脱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树立创新教育的思想和教材观。
如果教师只是注重考试的结果,对学生学习的过程不重视,这就违背了新课改的要求。
现今,作为高中历史教师,应该更多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使学生具备联系实际生活和当今政治、经济的能力,使学生的认知能力提高。
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教师则采取满堂灌的形式,学生习惯了教师给出现成的答案,而不愿意去开动脑筋思考,更不会质疑教师给出的答案,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发展。
新课改的实施,要求教师采取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大胆开口,使其参与到整个课题教学当中来。
作为历史教师应该把评价作为全面考查学生、提高其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法,教师不但要关心学生知识学习的情况,还应该关注他们情感和态度的形成和发展,了解学生在学习历史中到底学到了什么,具备了什么能力。
只有这样才可以促进学生历史学习的自信心,使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提高,促进他们全方位的发展。
三、调动学生主动性,培养其学习历史的热情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某样东西感兴趣,才会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论文
对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的思考在新课程改革中,历史教材出现了较大的变化:一是“一纲多本”;二是把通史体例变成了专题史体例;三是课时容量大大增加,当然最根本的还是历史课程基本理念的变化。
大家都很困惑:新课程的历史教材应该怎么教?又应该怎样去适应新课程的历史高考?对此,结合在历史教学中的一些感悟,谈谈笔者的一些想法,与各位同行共同探讨。
一、更新教育理念,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新课改的挑战对于历史新课程改革,中学历史教师大都不理解,甚至充满了抱怨,认为把中学历史教学简简单单的事情复杂化了。
首先,是“一纲多本”,即统一的课程标准,多个版本教材,纵观各版本教材,尽管都根据课程标准编著而成,但是在编排和选点上都是不一样的,这对长期以来习惯了“一纲一本”的广大高中历史教师来说,无所适从。
其次,是把以前的通史变成了现在的专题史,同一历史现象在三大必修模块中相互交叉,甚至还有在六大选修模块中交叉,把大家头都搅晕了。
第三,以前两个甚至更多课时的内容现在要一个课时完成,课时容量太大,很多教师都无法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其实大家静下来想一想,教育部及其专家对我国未来的教育高瞻远瞩,可能是我们这些中学教师无法完全领悟到的,既然抱不抱怨都要执行,何不快快乐乐地去执行?只是要求我们更新教育理念,更好地完成中学历史教学任务。
不管各个版本的历史教材有多么不同,也不管体例发生了多大变化,但有两个基本东西是相同的,一是课程标准,二是编著这些历史教材的基本史料,有了这些最基本的东西,我们的历史教学就有了依据。
课程标准在诸多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尤其是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上与过去有根本不同。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同时,“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开展,高中各科的教学内容有了很大的改变。
尤其是历史科目的改革更是大刀阔斧。
由原来的编年体的编书体例变为模块式教学,并且增加了不少的相关史料,使历史课本上有了一些在学术界已经很成熟的学术观点的渗透。
新课程的实施对广大历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这些新要求,高中历史教师该如何应对,如何走好新课改之路,显然是十分迫切和关键的问题。
一、新教材、新特点改变了以往的课程目标,反对过去只注重知识传授。
新教材强调知识和技能,在课堂学习的同时加入了一些佐证这些结论的史料,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的时候不再是干巴巴的只记住历史结论。
过去的课本只是明确地告诉学生什么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产生了什么影响;现在则不强调对史实的记忆,而是让学生结合史实,自己得出结论,或让学生自己设计学习方案以获取历史知识,从而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从具体课程内容上看,强调改变过去的教育模式,让学生更多的学习与生活科技相联系的“活”的知识。
在实施过程中,强调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
从而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勤于思考。
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课程评价方面,以前的评价过于强调考试的选拔功能,现在强调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评价方式既有基础知识的检验,也有基本能力的考查,还有社会实践的测评。
认真解读课标,把握脉搏不少教师认为没有必要学习新课标,觉得新课标理论性较强,读起来费劲,觉得自己只要吃透教材就行,殊不知教材就是根据课标编写的,不认真研读课标怎么能吃透教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国家课标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新课标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对教学及教学评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程管理、教材编写等提出了原则性的建议,这些内容包含了新形势下教学的新理念、新策略,我们必须细细研读,才能把握新时代教育的脉搏和方向。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探索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
作为高中历史教师,只有正确理解和贯彻新课标的精神,挖掘和利用新课程的有利因素,采取适合学生实际的措施和手段,才能较好地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
一、对学生进行情感教学首先,应注重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往往对情感的产生起综合的作用。
根据这一规律,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如临其境,有直观的形象可以把握,有浓烈的氛围可以感受,有愉快的活动可以参与,引发学生积极地情感体验,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如抗日战争中日本侵略者对南京居民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在潘家峪发生地血案,七三一部队的恶行等。
其次,通过知识提高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识是情感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情感又反作用于知识。
如国共两党为什么能够从对抗走向合作抗日,而后来为什么又从合作走向对抗?通过对这一变化的学习,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知能力,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一个政党、一个人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应从宏观上考虑问题,而不能只是想到自己的利益得失。
二、正确解读课程标准,合理制定教学目标新课程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具体规定了高中学生历史学习要达成的目标。
应该说,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是一个最低标准,这是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高中学生通过高中历史课程学习都要达到的一个要求。
教师要全面地认识课程目标的内涵,不能仅仅满足于完成课程标准的内容,而应根据所教学生实际,拓展一定的教学内容,在国家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合理制定自己的教学目标,满足学生的需求。
例如,在教学“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时,尽管宗法制和分封制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重要内容,但它是西周才确立的政治制度,夏、商两朝的政治制度是与之有一定差异的。
笔者结合学生状况制定了自己的教学目标:在让学生明确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础上,对夏、商两朝的王位世袭制、神权与王权的结合等有所了解,从而使学生的知识面更宽,认识更深刻,恰当地理顺了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的关系。
新课程下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论文
新课程下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初探【摘要】“生活化教学”是指教师运用生活中的学科知识和,结合自身体会,延伸学科知识在生活上的内涵,教学过程中,结合一些实际问题并加以处理,形成一种与生活非常贴近的教学方式。
要实现高中历史的生活化教学,就是要以当今时代为立足点,以历史事实为依据,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达到一种时代感鲜明、生活意义浓重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生活化教学就是要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生活即教育,从两者关系上来说,生活决定教育,教育反映生活;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而达到真正的教育。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的生活化教学要以学生活动为中心,将抽象的灌输式教学建立在学生丰富的生活背景上,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实践的方法加强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思维方法和创新能力。
根据浙江省高中课程的改革标准,要求历史教学必须时代化,不能脱离当今时代,否则历史就不成为历史学科,而是考古学科。
一、建立生活化的教学目标高中历史教学的目的,不是将所有学生都培养成为历史专家,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历史知识其必须掌握的学科知识,只是丰富学生生活的一把工具。
历史要走进学生的生活,生活要融入历史教学之中,这就要求历史教师不能急功近利,使历史知识的传授脱离学生生活的实际。
整个高中阶段,学生至少有两年的时间在学习历史,通过对高中历史的学习,究竟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学习历史不是单纯地要求学生了解历史知识,而是要让学生知道学习历史的最终价值所在。
笔者认为,学习历史可分为三个不同层次的目的和要求:其一,能说。
通过历史的学习,除了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和历史发展大致规律以外,还要提升自己的文化素质和内在修养,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是学习历史的直接目的。
其二,学会鉴史。
“以史为鉴,可以明智”,历史上的兴亡更替,经验教训,值得我们学习和吸收,在学习过程中懂得做人的道理,对我们为人处事都有极大的帮助。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历史教学有效性论文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摘要:随着高中新课程的推进,以及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高中历史教学和高考的要求也有了新的变化。
本文根据笔者的一些实践经历,就新课改形势下如何认识有效课堂,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新课程历史教学有效性自主学习随着高中新课程的推进,以及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高中历史教学和高考的要求也有了新的变化。
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新课程教学更加关注学习者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更加强调学习的主观性、社会性和情景性;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要求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因此,课堂必须正视和关注学生的学习感受,我们有义务让他们学得快乐。
基于以上对新课改下历史教学有效性的认识,笔者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对于如何实现历史课堂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合理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教学内容的有效。
《新课标》指出“凡是对实现课程目标有利的因素都是课程资源”。
历史课程资源既包括教材、教学设备……等物质资源,也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等人力资源。
众所周知我们的教材存在着许多问题,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理念、目标、方向都很好,但设计的内容标准却违背了历史学习的认知规律,在没有进行基础知识铺垫的情况下普遍采用模块教学,一改过去大纲版教材“过于强调历史学科体系”,矫枉过正地彻底抛开了学科体系,但它仍然是我们无可替代的最重要的教学资源。
因此我们不仅要用,更应该用好我们的教材。
笔者认为利用好教材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敢于取舍整合教材,使其结构体系化。
为了解历史发展的整体性,老师们应该先熟悉课标版教材有哪些,各是什么专题内容,对全部历史课程模块提前作出整体规划安排。
在内在逻辑上形成总体思路,建立各模块之间相关知识、相关内容的有机联系,创造性的使用、整合教材,优化组合,以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5篇)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5篇)高中历史教学论文(5篇)高中历史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一)更新教学观念,构建先进而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同学的进展是课程实施的动身点和归宿”,所以着眼于同学全面素养的提高,正是我们教学的目的。
这就要求老师必需转变陈旧落后的教学方式,要以同学为本,改革授课的方式、方法,构建先进而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第一,改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多样化和科学化。
所谓多样化,即教学内容呈现不再单纯依靠老师的言传身教,而是大力提高科技含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推动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历史多媒体教学及电子课件的制作与使用上。
所谓科学化,就是不再单纯地让同学记忆并储存历史结论,而是结论与形成结论的过程并重。
新教材在这方面给师生们留下了较大的思维空间。
例如“洋务运动”这一节,新教材有意识地留下了对洋务运动的评价不写,却通过课后“结合史实,谈谈你对洋务运动的评价”的练习题把这个问题提出来。
这就需要老师和同学通过教学过程,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来得出历史的结论,从而提高同学的历史思维力量,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力量。
又如“新文化运动”这一节对旧教材中评价新文化运动前期成就进行了删除,而设计了一道课后习题对“打倒孔家店”口号的评价,并建议同学通过翻阅资料和文章加以分析得出答案,它的设问向开放性试题进展。
类似例子有很多,历史老师必需借此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同学探究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在过程教学中培育同学思索历史、诘问历史、评判历史的方法和力量,以激发同学学习的主动性和制造性。
其次,改革师生互动方式,转变以往同学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以改革历史课堂教学为突破口,营造一个实事求是、崇尚真理、追求真理的氛围,对同学提出的不同看法、看法、观点不任凭斥责或施加压力,以促进同学自主学习、独立思索,为同学的禀赋可潜在自由、充分进展制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尽可能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教学相长、共同进展的互动过程。
新课程改革下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论文
新课程改革下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浅析【摘要】:高中历史教学是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重要阶段,在学生的整个历史学习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再适应新的教学要求,为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明确当前历史教学出现的问题,并不断的探索有效地教学方法,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历史是过去的事实,学习和认识历史是每一个学生在学习生涯中必须完成的任务,学生只有真正了解了历史,才能感知历史的荣辱,明确自己的位置,才能在内心中形成正确的爱国主义情怀。
新课程改革给推广素质教育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为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探究能力提供了新的途径。
然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高中历史教学出现了许多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高中历史教师主要面对的问题。
笔者结合多年高中历史教学经验,对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及如何提高教学有效性做了简要的分析,希望能给广大同仁提供借鉴。
一、高中历史教学现状及其原因分析当前的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师自身素养不高及缺乏有效教学手段两个方面。
在教师自身素养方面,许多教师没有积累足够的历史知识,致使不能通过不同的角度讲解历史问题,导致学生不能深层次的理解历史问题。
例如在讲解中国古代的农业工具这一历史知识点时,如果历史教师不能明晰的掌握我国古代所用的工具,也就无法将此处的历史知识与所讲述的古代不同农业政策相连接,只能将书本上生硬的知识点讲给学生,而且不能深入的挖掘一些潜在的知识点,致使学生无法系统的学习历史知识。
如果教师没有积累丰富的历史知识,不仅会使课堂教学变得乏味无趣,还会将学生带到一种“不知所云”的教学环境中,这样对提高高中历史的教学有效性非常不利。
另一方面,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多数教师的教学仍采用板书教学,而新课程改革要求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单一的板书教学无法适应新的教学要求。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论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摘要】历史课程改革以来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使学生能力素质得到全面锻炼和培养。
为此,本人在自身多年的课改教学实践中通过摸索探究,提出了自己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高中历史;新课改;教学传统历史教学中,教师只是传授者,把课本上的知识原封不动地灌输给学生即可,不去考虑学生是否可以接收,是不是还有其它一些想法等;新课改以来,教师逐渐关注到历史课程中“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与落实,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下面针对历史教学谈几点看法。
一、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在实践教学中,宽松的学习氛围容易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这也是新课程要求的重要任务之一。
结合历史可知,如果当时的古希腊不是民主政治,而是专政,可能会很难成就古希腊文化的灿烂辉煌;而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现象,其形成原因大致也是这样。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避免出现“专制”和“垄断”的行为,应注意时刻为学生营造宽松、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共同探讨的民主学习方式,思考、解决课堂上遇到的疑难问题,并在这个过程中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
比如,历史必修(i)中的“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和“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这两个单元分别学完后,我设计了“你更认可中国古代的集权制与古希腊的民主制中的哪一个? ”这样一道思考题让同学们互相交流探讨,当然大部分学生会肯定古希腊的民主制度,但也有一小部分同学提出相反的意见,认为中国的集权制也有可取之处,并从其根源、作用及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阐释。
先不谈这种观点是否合适,难能可贵的是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这都要归功于课堂上平等宽松的学习氛围。
二、让学生主动参与在新课程理念的倡导下,学生已经由单纯的接受知识转变到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教师应多提供这样的机会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感悟获得知识,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教师还应引导学生逐步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
历史实践教学论文范文(3篇)
第1篇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历史实践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本文通过对历史实践教学的理论探讨,结合实际教学案例,分析了历史实践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旨在为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效果提供参考。
关键词:历史实践教学;高中历史教学;应用策略一、引言历史实践教学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培养学生历史素养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历史实践教学的应用还存在诸多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历史实践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以期为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效果提供借鉴。
二、历史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1. 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师和学习环境中的其他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
历史实践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在实践中主动探究、发现和总结历史知识。
2. 行动学习理论行动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在实践中遇到问题时,通过行动、反思和改进,不断积累经验,从而实现知识的内化和提升。
历史实践教学强调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 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个体在社会互动中,通过观察、模仿和内化,逐渐形成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历史实践教学强调学生在实践中与他人互动,通过合作、交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三、历史实践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历史图片、视频等,营造真实的历史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结合教材内容,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历史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历史、感悟历史。
2. 走进历史,体验历史(1)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
(2)开展历史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历史人物,体验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历史感知能力。
3. 合作探究,培养能力(1)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共同探究历史问题,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高中历史高效教学论文(3篇)
高中历史高效教学论文(3篇)第一篇:高中历史课堂高效教学的策略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育部门对高中的教学效果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自然包括文综教学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果。
怎样紧紧围绕新课程理念进一步优化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是每一位在职教师都应该考虑的问题。
本文主要通过对历史课堂当前的现状实行分析研究,进而提出提升高中历史课程教学质量的方法途径,最终提升学生的历史成绩。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方法;有效性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高中历史的教学方法也要相对应的实行调整。
因为课堂是教学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只有将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统一起来,使历史知识教学和水平培养相结合,才能有效实现历史课堂教学。
追求高效是课堂教学的永恒主题,这就需要教师能够看清教学中存有的问题,探索出准确的高效课堂途径。
一、当前历史课堂效率偏低的原因首先,从教学理念来说,受传统教学观点的影响,教师对学生仅仅单一的传授理论知识,并没有把历史教学和培养学生的德育素质有效地结合起来,也不能保证学生在历史课堂上占主体地位,进而制约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使得高中历史课程教学观点相对落后。
其次,从教学方法上来说,因为我国特有的教育模式,使得高考备受瞩目,受其影响,历史课程的学习变成以分数来评判,学习方法变成为死记硬背历史知识,目的是使学生在历史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
同时教师也仅仅一味地向学生传授课本知识,师生之间没有良好的互动,进而制约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最后,从师资队伍的配备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来说,很多学校的历史教师并不是历史专业出身,当然,很多历史教师的综合教育素质也不是很高,在课堂教学中方法过于单一,不能生动形象地把历史知识传授给学生,和学生之间缺乏互动,教学观点和教学方法都很落后,等等。
二、构建历史课堂高效性的途径1.为了提升高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上课前应该先认真备课,选择准确的教学方法,进而制定出最科学合理的授课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下的高中历史教学之我见
摘要:新课程改革是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出发。
在实施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本,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手段,在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强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的训练,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
历史新课标,把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作为历史教学的核心任务,从而带动了历史课堂教学革命性的变革。
本文就作为历史教师,该如何在课堂教学践行新课标谈谈自己浅显的认识。
关键词:自主学习和谐课堂学案学习兴趣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必须更新观念,变“接受性学习”为“主动性学习”,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选择、自主设计、自主实施、自主评价等学习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要想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并乐于学习,真正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我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努力创建和谐课堂,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必要条件。
《走进新课程》中曾指出:我们应该面向新时代,努力创建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只有教师放下权威的架子,真正用真情去对待学生,才会真正换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灵沟通,才会得到学生的真情回报。
作为老师你用你的爱感动了学生,同样学生就特别喜欢你所教的学科,学生就从内心愿意学习你所教的学科,从而产生对你所任教学科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师生之间以饱满的情绪进行交流,使学生饶有兴趣、愉快地学习,
自觉主动地学习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做到教态亲切自然,庄重而不矫饰,谦和而不傲慢,积极营造亲切、和谐、关爱、融洽的课堂气氛,努力使学习轻松愉快、思维活动敏捷、感知灵敏快捷。
这种师生互尊、情感共勉必将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
二、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能力,应该从预习环节开始抓,为此设计了学案来积极的引导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在学案上,首先是学习目标的制定,既要简单明了,又要体现三位一体,让学生看到后就能够非常清晰地知道本节应该学会什么知识,掌握哪些知识重点。
以学习目标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意识,从而引导学生的求知方向,使学生按照目标去完成课前的预习。
其次,在学案自学问题的设计上,强调了学生对课本的阅读和理解。
比如:首先要泛读教材,了解教材的整个框架和基本内容,并且要求学生能列出整个知识框架。
同时再根据学习的目标要求学生精读教材来完成学案。
三.学生要完成学案,独立解答自学中遇到的问题,就一定需要认真细致的读书。
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就是从阅读教材开始的。
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不仅仅对学生解题有用,而且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更是大有裨益,它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内涵和自身素养。
而如何进行阅读,阅读什么,达到什么样的程度,都需要老师的精心指导。
所以,在学案上明确的提出了要通过阅读教材的目录和前言来掌握每一课的教学目的以及重要内容。
进而帮助学生从宏观上了解所要
学习的内容,构建出一个基本的框架。
关于对教材正文的阅读,在学案上可以设计出一些问题要求学生回答。
教材中的小字部分、插图、小栏目等可以作为教材的补充性资料,是用来帮助学生理解基本的概念和原理的,可以用来命题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学生要完成自学中的问题,就必须去仔细读书从而找出疑惑,先提出问题,再对相关的教材、资料进行进一步的仔细阅读,尝试着自己解决问题。
但是由于学生的思维领域相对比较狭窄,能力还有所欠缺,在学习中往往不愿意去多想、细想、往更深处想。
因此,教师要经常指导学生开动脑筋,解决他们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四、鼓励质疑,激发自主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
在以往的教学中发现,虽然学生的思想很活跃,敢想敢干,这是好的方面,但是却缺乏问题意识,在学习中提不出问题。
这种现象的产生,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中一个最主要原因就是,现在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越来越注重教师课堂提问技能的培养,却忽视了培养学生自身的问题意识。
这样势必造成难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的后果。
而现在在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中,不断的有学生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有些问题甚至是老师在备课时没有预见的或不以为然的。
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也使教师能够更加深入地、具体地掌握学生普遍与个别的学习状况,从而可以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更加有效的调节与控制。
当然也有这种现象,个别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幼稚,或者就
是错误的。
对此教师也要认真对待,千万不要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而应该先对学生能提出问题进行正面的肯定,说明这个学生是经过了自己独立的思考的,给予学生成功的体验。
不论学生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教师都要及时的作出回答,即使不能立即作出回答,也应指出思考解决该问题的方向和步骤或作出合理的说明,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及时的指导。
对于学生提出的错误的问题,教师千万不要嘲笑,应首先肯定其敢于提出问题的大胆行为,发现其积极思维的“闪光点”。
五、在学案上自学练习的设计是对学习目标要达到何种程度的检查,有利于学生自我考查对教材的学习情况。
学生通过自学后,再让他们围绕教师编写的练习题去完成作业,从而可以使学生独立自主地对知识进行初步的消化、吸收、理解,并能尝试着独立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
这种学习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预习习惯、阅读习惯和积极思维习惯,进而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总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必须牢固地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同时还要不断地为学生创造一种主动参与,合作学习,积极探究的宽松、和谐、愉悦的良好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在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思中分析问题,理清问题,在议中解决问题,共同提高。
(作者单位:河北省永年县第五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