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科夫尼科夫规则
烯烃的同分异构体和命名
O -O S OH
+ RCH- CH3
O
R
CH CH 3 H2O OS O3H
OH R CH CH3
2)规则: 符合马式规则的顺式加成
CH2 H2SO4
OH
H2O
CH 3
H2SO4
H2O CH 3
OH CH 3
3)应用:合成醇
二、卤代反应
烯烃和卤素加成生成两个双键碳原子上均含有一个卤素的邻二卤代烃
历程:自由基历程
R- OO-R
hv
2R. + O2
R. + HB r
RH + Br. .
Br. + CH 3CH=CH 2
CH 3CHCH 2Br
HB r
2、和硫酸的加成
RCH=CH 2
CH
3CHB
rCH
. 2
H2SO4 H2O
OH R CH CH3
CH 3CH 2CH2Br + Br.
RCH=CH 2 H+
Mn OO
H2O
HO
OH
2、立体化学:顺式
OH
OH
KMnO 4
或
OH -,H2O
OH
OH
?
二、四氧化锇氧化
烯烃在四氧化锇氧化,再水解得到顺式的邻二醇。
O
O
Os
HO
OH
OsO4 O
O H2O
三、高锰酸钾酸性氧化
烯烃在酸性的高锰酸钾条件下氧化产物为羧酸或酮
R
R CH C
R
KMnO 4 H3O+
R OC
Br
* 25%
Br Br * 25%
3、烯烃- H的氧化反应
马氏规则
马氏规则百科名片在有机化学中,马氏规则(也称作马尔科夫尼科夫规则,Markovnikov规则或Markownikof f规则)是一个基于扎伊采夫规则的区域选择性经验规则,其内容即:当发生亲电加成反应(如卤化氢和烯烃的反应)时,亲电试剂中的正电基团(如氢)总是加在连氢最多(取代最少)的碳原子上,而负电基团(如卤素)则会加在连氢最少(取代最多)的碳原子上。
这个规则是由俄罗斯化学家马尔科夫尼科夫在1870年提出的。
目录[隐藏]简介马氏规则的原因历史资料反马氏规则[编辑本段]简介马尔科夫尼科夫规则(Markovnikov Rule)简称“马氏规则”。
它是指有机反应中的一条规律。
1870年由马尔科夫尼科夫发现。
马氏规则规定:在烯烃的亲电加成反应中,加成试剂的正性基团将加到烯烃双键( 或叁键)带取代基较少(或含氢较多)的碳原子上。
它阐明了在加成试剂与烯烃发生反应中,如可能产生两种异构体时,为何往往只产生其中的一种。
例如,在卤化氢对异丁烯的加成反应中,HX 的正离子H连接到双键末端的碳原子上,形成叔卤代物:马氏规则的这种具有选择性的加成称为区位选择,可以用电子效应来阐明。
带正电荷部分的Y首先进攻双键,它倾向于加成到双键中电子密度较高的一端,同时所生成的正碳离子一端带有取代基:由于烷基的超共轭稳定作用,有利于正电荷的分散,结构式a比b稳定,是加成反应的主要方向。
因此,马氏规则可以用来预示亲电加成反应的方向。
在自由基加成反应中,加成试剂对烯烃的加成位置往往与马氏规则不一致。
例如,在溴化氢对异丁烯的加成反应中,若在自制过氧化物的作用下,则溴原子连接到末端碳原子上,而不是按马氏规则所预示那样,连在第二碳原子上,结果得到2-甲基溴丙烷:这一现象称为过氧化物效应。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在上述自由基加成反应中,首先进攻双键的试剂是Br·。
由于生成自由基的稳定性不同,二级碳自由基因受两个甲基的超共轭稳定作用,要比一级碳自由基的稳定性大,故前者成为加成反应的主要方向[编辑本段]马氏规则的原因马氏规则的原因是亲电加成反应中生成了较为稳定的碳正离子。
简述马氏规则
简述马氏规则
马氏规则,也称为马尔科夫规则,是一种概率模型,用于描述具
有无记忆性的随机过程。
这个过程的状态只依赖于上一个状态,而与
其之前的状态无关。
它被广泛应用于自然语言处理、通信、控制等领域,并用于解决诸如预测、过滤和分类等问题。
马氏规则的基本假设是,只有当前状态和上一个状态是有关联的,而之前的状态与当前状态无关。
因此,我们可以用条件概率来描述这
种关系。
举个例子来说,如果我们已知一个人的身高和年龄,我们可
以使用马氏规则来预测他们的体重。
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马氏规则被用于解决许多问题,如自动文
本分类、语言识别和机器翻译等。
例如,在文本分类中,我们可以使
用马氏规则来识别相同主题的文章。
在语言识别中,我们可以使用马
氏规则来识别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
另一个应用领域是通信领域。
在通信中,马氏规则可以用于误码
纠正和频谱分析等任务。
以误码纠正为例,如果一个数字信号被损坏
或遗失了部分信息,我们可以使用马氏规则推测其可能的值,从而恢
复信号。
最后,马氏规则也被广泛应用于控制领域。
在控制中,我们需要
使用系统的状态来做决策,而马氏规则可以用于描述系统状态的变化。
这使得我们能够预测未来的状态,并制定相应的控制策略。
总之,马氏规则是一种重要的概率模型,它被广泛应用于自然语言处理、通信和控制等领域。
通过使用马氏规则,我们可以预测未来状态,并制定相应的控制策略。
因此,深入了解马氏规则的原理和应用可以为我们解决许多实际问题提供重要的指导。
化竞
13. 氨基酸、多肽与蛋白质的基本概念。DNA与RNA。
14. 糖的基本概念。葡萄糖、果糖、甘露糖、半乳糖。糖苷。纤维素与淀粉。
15. 有机立体化学基本概念。构型与构象。顺反异构(trans-、cis-和Z-、E-构型)。对映异构与非对映异构。endo-和exo-。D,L构型。
定义
对同一种原子,若形成螯合物比单基配位体形成的络合物(非螯合物)要更加稳定,这种效应称作螯合效应。螯合物一般以五元环、六元环为最稳定,且一个络合剂与中心离子所形成的螯环的数目越多就越稳定。
产生原因
第一个原因:
Chelate effect 又叫 Entropy effect Cd(H2O)42+ + 4CH3NH2 → Cd(CH3NH2)42+ + 4H2O DGo=-37.2KJ, DHo=-57.3KJ, DSo=-67.3J/oK Cd(H2O)42+ + 2en → Cd(en)22+ + 4H2O DGo=-60.7KJ, DHo=-56.5KJ, DSo=+14.1J/oK
4. 化学热力学基础 热力学能(内能)、焓、热容、自由能和熵。生成焓、生成自由能、标准熵及有关计算。反应的自由能变化与反应的方向性。吉布斯-亥姆霍兹方程及其应用。范特霍夫等温方程及其应用。标准自由能与标准平衡常数。平衡常数与温度的关系。热化学循环。相、相律和单组分相图。克拉贝龙方程及其应用。
16. 天然高分子与合成高分子化学的初步知识(单体、主要合成反应、主要类别、基本性质、主要应用)。
决赛基本要求
本基本要求在初赛要求基础上增加下列内容,数学工具不涉及微积分。
烯烃加成
加成反应 (addition reaction)•定义键。
即能在含双键或三键的两个碳原子上各加上一个原子或原子团的反应即为加成反应(多为放热,是烯烃和炔烃的特征反应)。
不稳定的环烷烃的开环反应也属于加成反应。
σ键键能较小,容易断裂形成两个π键,π烯烃或炔烃分子中存在(1)催化加氢在Pt、Pd、Ni等催化剂存在下,烯烃和炔烃与氢进行加成反应,生成相应的烷烃,并放出热量,称为氢化热(heat of hydrogenation,1mol不饱和烃氢化时放出的热量)•催化加氢的机理(改变反应途径,降低活化能)键的烯、炔加成。
π吸附在催化剂上的氢分子生成活泼的氢原子与被催化剂削弱了•氢化热与烯烃的稳定性乙烯丙烯 1-丁烯顺-2-丁烯反-2-丁烯氢化热/kJ•mol-1 -137.2 -125.9 -126.8 -119.7 -115.5(1)双键碳原子上烷基越多,氢化热越低,烯烃越稳定:R2C=CR2 > R2C=CHR > R2C=CH2 > RCH=CH2 > CH2=CH2(2)反式异构体比顺式稳定:(3)乙炔氢化热为-313.8kJ•mol-1,比乙烯的两倍(-274.4kJ•mol-1)大,故乙炔稳定性小于乙烯。
•炔烃加氢的控制——使用活性较低的催化剂,可使炔烃加氢停留在烯烃阶段。
——使用不同的催化剂和条件,可控制烯烃的构型:如使钯/碳酸钙催化剂被少量醋酸铅或喹啉钝化,即得林德拉(Lindlar)催化剂,它催化炔烃加氢成为顺式烯烃;炔烃在液氨中用金属钠或锂还原,能得到反式烯烃:•炔烃催化加氢的意义:——定向制备顺式或反式烯烃,从而达到定向合成的目的;——提高烷烃(由粗汽油变为加氢汽油)或烯烃的含量和质量。
•环烷烃的催化加氢环烷烃催化加氢后生成烷烃,比较加氢条件知,环丙烷、环丁烷、环戊烷、环己烷开环难度依次增加,环的稳定性依次增大。
(2)与卤化氢加成(a)对称烯烃和炔烃与卤化氢加成对称烯烃和炔烃与卤化氢进行加成反应,生成相应的卤化物:HCl>HBr>卤化氢的活性次序:HI(b)不对称烯烃和炔烃与卤化氢加成不对称烯烃和炔烃与卤化氢加成,可能生成两种产物。
马氏规则的内容
马氏规则的内容马氏规则,也被称为马尔可夫性质或马尔可夫规则,是概率论和随机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概念。
它描述了一个随机过程在给定当前状态的条件下,其未来状态只依赖于当前状态,而与过去的状态无关。
具体来说,马氏规则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P(X_n+1 = x | X_0, X_1, ..., X_n) = P(X_n+1 = x | X_n)其中,X_n表示随机过程在第n个时刻的状态,x表示可能的状态值。
这个公式表明,在已知当前状态X_n的情况下,下一个时刻的状态X_n+1的条件概率只与当前状态X_n有关,而与过去的状态X_0,X_1, ..., X_n无关。
马氏规则可以用来描述许多实际问题,例如天气预测、金融市场的分析、通信网络的性能评估等。
在天气预测中,每个时刻的天气状态可以看作是一个随机过程,根据当前的天气状态来预测下一个时刻的天气状态就是应用马氏规则的典型例子。
马氏规则的一个重要性质是:只要随机过程具有马氏性质,它的未来状态的概率分布就可以完全由当前状态确定。
这使得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当前状态来预测未来状态的概率分布,从而在决策和规划中起到重要作用。
除了描述随机过程的状态转移概率,马氏规则还可以用来推导随机过程的平稳分布。
平稳分布指的是随机过程在长时间运行后,其状态分布趋于稳定的概率分布。
通过解马氏规则的平稳分布方程,我们可以计算出随机过程的平稳分布,从而了解随机过程在长时间运行后的行为。
总而言之,马氏规则是概率论和随机过程中的重要概念,它描述了一个随机过程在给定当前状态的条件下,其未来状态只依赖于当前状态,而与过去的状态无关。
马氏规则可以应用于各种实际问题,帮助我们预测未来状态的概率分布和计算随机过程的平稳分布。
马氏规则演变论文
马氏规则的演变摘要:最初,马氏规则应用于普通烯烃与卤化氢的亲电加成反应,氢原子加在了含氢较多的碳原子上。
但是,当烯烃双键上连接了具有吸电子诱导效应的基团时,氢原子加在了含氢较少的碳原子上。
虽然加成取向不同,但它们本质上都符合马氏规则。
后来,由于反应物结构和反应试剂的多样性且反应机理各异,最终总结出了广义的马氏规则。
关键词:亲电加成;中间体;稳定性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1(b)-0000-00俄国化学家马尔柯夫尼可夫(v.markovnikov)于1869年提出了不对称烯烃与不对称亲电试剂加成反应的一般规律,称为马尔柯夫尼可夫规则,简称马氏规则。
马氏规则:不对称烯烃的加成中, 氢总是优先加到含氢较多的双键碳原子上, 带负电的部分加到双键另一碳原子上。
在不对称烯烃与不对称亲电试剂的加成反应中,反应取向一般遵循马氏规则。
例如:不对称烯烃与不对称亲电试剂hnu加成时,有两种反应途径[1]:(a)和(b)是两个竞争反应,产物的分配取决于反应速率。
两个反应都经历了相似的步骤:(1)烯烃与h+加成生成c+;(2)c+与nu-反应生成相应的烷烃。
第(1)步反应均为各反应的速率控制步骤(决速步)。
第(1)步是生成碳正离子的反应,即碳正离子的稳定性决定了反应速率。
已知,碳正离子的稳定性顺序为:3°碳正离子 > 2°碳正离子 > 1°碳正离子 > +ch3。
(a)的第(1)步生成的是2°碳正离子,(b)的第(1)步生成的是1°碳正离子。
根据碳正离子稳定性可知,(a)的反应速度快;反应主要按照途径(a)进行,生成了符合马氏规则的主产物。
不对称烯烃与不对称试剂hx(氢卤酸)、h2o、h2so4的亲电加成反应都遵循马氏规则。
这几个反应之所以符合马氏规则,是因为不对称烯烃的双键上所连基团均为烷基。
烷基的斥电子诱导效应和斥电子超共轭效应都可以稳定正电荷,所连烷基越多正离子越稳定,所以连三个烷基的3°碳正离子最稳定。
常见有机人名反应
罕见有机人名反应之阿布丰王创作Beckman 贝克曼重排:酮肟在酸性条件下变酰胺的反应(己内酰胺)Cannizzarro 康尼查罗歧化:无α-H的醛在强碱下生成醇和羧酸的反应(苯甲醛)Claisen 克莱森酯缩合:酯在强碱下形成碳负离子对另一酯进行亲核加成消去的反应(有机合成最重要的反应之一)Clemmensen 克莱门森还原法:醛酮在锌汞齐和浓盐酸下还原为烃的反应(羰基变亚甲基)Cope 科浦消去反应:叔胺用过氧化氢处理后加热发生的消去反应(霍夫曼规则)Corey-House 科瑞-豪斯反应:卤代烃和二烷基铜锂试剂的偶联(重要的连接碳链的反应)Cram 克拉姆规则:亲核试剂优先从空间阻力小的一侧进攻Dickerman 狄克曼缩合:反应类似酯缩合,成环Diels-Alder 狄尔斯-阿德尔反应:一般为1,3-丁二烯的衍生物和乙烯的衍生物的反应(协同反应)Fehling 菲林试剂:新制氢氧化铜把醛氧化成酸Fisher 费歇尔投影式:把碳链投影,横键朝前,竖键向后Friedel-Crafts 傅-克反应:苯环上引入烃基或酰基的反应Gabriel 盖布瑞尔合成法:邻苯二甲酰亚胺盐和卤代烃反应制伯胺Gattermann-Koch 盖德曼-柯赫反应:芳烃和盐酸及一氧化碳反应生成芳醛的反应Grignard 格利雅试剂:有机合成最重要试剂之一,卤代烃和镁及乙醚可制得Haworth 哈武斯式:糖的立体投影式Hinsberg 兴斯堡反应:芳烃用于鉴别第一、第二、第三胺的反应,试剂苯璜酰氯Hofmann 霍夫曼消除:季胺碱加热后的消除反应,反应方向和查依采夫规则相反霍夫曼降解:酰胺在溴的碱溶液中生成少一碳的胺Hucker 休克尔规则:π电子数为4n+2时封闭环具有芳香性(有例外,还需考虑环内H的张力)Knoevernagel 克脑文盖尔反应:醛酮在弱碱下和有α-H的化合物的缩合反应Lindar 林德拉催化剂:钯用碳酸钙醋酸铅处理,使活性降低,部分加氢的试剂Lucas 卢卡斯试剂:无水氯化锌和浓盐酸的溶液,用于鉴别昆季叔醇Mannich 曼尼许反应:有α-H的酮和甲醛及铵盐的水溶液反应生成β氨基酮的反应Markownikoff 马尔科夫尼科夫规则:分歧错误称烯烃加成时氢加氢多的碳Meerwein-Ponndorf 麦尔外因-彭多夫还原法:异丙醇铝把醛酮还原成醇的反应,逆反应为Oppenauer 欧芬脑氧化Perkin 珀金反应芳香醛和酸酐在羧酸钠存在下发生的类似羟醛缩合的反应,可得到α,β不饱和芳香酸。
第三章 单烯烃
根据产物推测反应物的结构。
4.催化氧化 ① 银催化氧化
② PdCl2-CuCl2催化氧化
五、聚合反应
六、α -H 的卤代(自由基卤代)
α- H :与官能团直接相连的碳原子上的氢
Cl2/CCl4,< 250℃ Cl2,> 450℃
亲电加成
自由基取代
反应控制在高温、卤素低浓度条件下进行。
光照、高温。自由基取代反应。
过氧化物对HCl, HI加成反应方向没影响.
三、催化氢化
常用的催化剂:铂黑(Pt),钯粉(Pb),Raney Ni 1.原理:烯烃与氢 加成反应需要很高
的活化能,加入催
化剂后,可以降低 反应的活化能,使 反应容易进行。
①催化剂的作用:降低烯烃加氢的活化能。 ②可能机理:烯烃和一分子氢被吸附在催化剂表面,并 释放出能量。能量的释放减弱了烯烃π键和氢分子的 σ键,从而促使两个新的碳氢键形成,烷烃自催化剂 表面解吸附,再吸附新的反应物分子,加氢反应是在 碳碳双键的同侧进行。 2.催化剂的分类 ①异相催化剂:催化剂不溶于有机溶剂,如:Pt黑,Ni粉 ②均相催化剂:催化剂溶于有机溶剂,如:三苯基膦与氯 化铑的络合物
亲电试剂:可以是分子或离子,通常具有空轨道,在反应过程 中接受一对电子形成新的共价键,例如H+,Br+,HBr Br2等,所有Lewis酸都是亲电试剂。
1、与酸的加成
(1)与卤化氢的加成
①HX的活泼次序: HI > HBr >HCl 浓HI,浓HBr能和烯烃起反应,浓盐酸要用AlCl3催 化剂才行。 ②马氏规则(Markovnikov 规则) 凡是不对称的烯烃和酸(HX)加成时,酸的负基X主要加到含氢原子较少的双键碳原子上,H+加到含 氢多的双键碳原子上。
浅谈亲电加成反应是如何进行的
浅谈亲电加成反应是如何进行的一、什么是亲电加成:亲电加成反应,简称亲电加成,是不饱和键的加成反应,是π电子与实际作用的结果。
π键较弱,π电子受核的束缚较小,结合较松散,因此得作为电子的来源,给别的反应物提供电子。
反应时,把它作为反应底物,与它反应的试剂应是缺电子的化合物,俗称亲电试剂。
广义上的亲电加成反应是由任何亲电试剂与底物发生的加成反应。
亲电加成中最常见的不饱和化合物是烯烃和炔烃。
二、亲电加成的反应机理:○1、碳正离子机理○2、离子对机理○3、环鎓离子机理○4、三中心过度态机理1、机理表现如图:碳正离子机理离子对机理环鎓离子机理氢氧根离子与溴己烷发生双分子亲核取代反应中的过渡态示意图:2、反应采取哪种机理进行与亲电试剂和不饱和化合物的性质、溶剂的极性和过渡态的稳定性等有很大的关系:一般来说,卤素加成反应中,溴与烯烃的加成反应主要按照环鎓离子中间体机理进行,而氯与烯烃的加成反应主要按照碳正离子机理和离子对机理进行。
(这主要是因为两种卤素原子电负性和原子半径不同,溴的孤电子对容易和碳正离子P轨道重叠,而氯则不同。
)3、不同的机理也会产生立体选择性不同的产物:碳正离子机理得到顺式加成和反式加成产物的混合物,离子对机理得到的是顺式加成产物,而环鎓离子机理得到的是反式加成产物。
对不对称的亲电加成反应来讲,反应一般符合马氏规则,产物具有区域选择性。
但双键碳上连有吸电子基或以有机硼化合物做亲电试剂时,产物是反马氏规则的。
4、亲电试剂进攻芳香环时,主要发生的不是亲电加成反应,而是亲电芳香取代反应。
三、主要的亲电加成反应类型:1、烯烃:卤素加成反应、加卤化氢反应、水合反应、氢化反应、羟汞化反应、硼氢化-氧化反应、Prins反应、以及与硫酸、次卤酸、有机酸、醇和酚的加成反应2、炔烃:卤素加成反应、加卤化氢反应以及水合反应。
(由于SP碳原子的电负性比SP2的碳原子的电负性强,与电子结合的更为紧密,所以炔烃的亲电加成反应一般要比烯烃的慢。
马尔可夫规则
马尔可夫规则马尔可夫规则:从链到模型的深入理解马尔可夫规则是一套以概率论和统计物理学为基础的方法论,主要应用于预测具有一定随机性和关联性的系统的发展趋势。
在多种领域中,包括金融、天气预报、语言学等,马尔可夫规则都展现出强大的实用价值。
本文将按照以下顺序对马尔可夫规则进行详细介绍:马尔可夫链、马尔可夫过程、马尔可夫决策过程、马尔可夫模型、马尔可夫性质、马尔可夫毯、马尔可夫嵌入、马尔可夫稳定状态和马尔可夫嵌入定理。
1. 马尔可夫链马尔可夫链是一种数学模型,用来描述一系列事件,其中每个事件的发生仅与前一个事件有关。
简单地说,就是“未来只依赖于现在”,不受过去事件的影响。
例如,在抛硬币的游戏中,每次抛掷的结果只有正面或反面两种可能,且不受之前抛掷结果的影响,这样就可以看作是一个马尔可夫链。
2. 马尔可夫过程马尔可夫过程是一种随机过程,其中下一个状态只依赖于当前状态,而与过去状态无关。
也就是说,在马尔可夫过程中,未来的状态完全由当前的状态决定,与过去的状态无关。
例如,粒子在无摩擦力场中的运动,其下一步的位置只取决于当前的位置,而与过去的位置无关,这就是一个马尔可夫过程。
3. 马尔可夫决策过程马尔可夫决策过程是马尔可夫链的一种扩展,其中在每个状态,存在一个或多个可能的动作,而这些动作可能会引导系统进入不同的下一个状态。
在每个状态,做出哪个动作的决策通常基于某种策略或准则。
例如,在棋类游戏中,玩家的每一步棋可能都会影响到对手的下一步棋,这就形成了一个马尔可夫决策过程。
4. 马尔可夫模型马尔可夫模型是一组概率模型,用于描述一个系统在给定某些信息的情况下,预测其未来状态的可能性。
在马尔可夫模型中,未来的状态概率分布只依赖于当前的状态,而与过去的状态无关。
例如,在语言学中,马尔可夫模型可以用于预测文本的下一步词,给定当前的上下文。
5. 马尔可夫性质马尔可夫性质指的是一种特性,该特性表明一个系统的未来状态只依赖于当前状态,而与过去的状态无关。
1碳正离子的稳定性顺序为
项目七 练习题一、填空1.碳正离子的稳定性顺序为 叔碳正离子 > 伯 > 仲 >甲基 。
2.活性自由基的稳定性顺序为 > > > 。
3.马尔科夫尼科夫规则是指当卤化氢与不对称烯烃加成时,卤化氢中的氢原原子加到 ,卤原子加到 。
4.用碘作碘化试剂与芳烃作用时,由于生成的碘化氢具有 ,必须将其除去,除去的方法有 、 、 。
5.醇的碘取代反应一般用 或 作碘化试剂。
二、判断题1.氯、溴与烯烃的加成不但易于发生,而且在很多情况下是定量进行的。
( )2.碘的活性较低,通常它是不能与烯烃发生加成反应的。
( )3.卤化氢与烯烃的加成反应是离子型机理还是自由基机理,只要根据反应条件来判断就可以了。
( )4.卤化氢与烯烃的离子型加成机理产物是反马氏规则的。
( )5.和烯烃相比,炔烃与卤素的加成是较容易的。
( )6.苯胺的卤代若用卤素作卤化试剂,则主要得到三卤化苯胺。
( )7.卤化亚砜(SOCl2)特别适用于伯醇的卤取代反应。
( )8.氟代芳烃也可以用直接的方法来制备。
( )9.在光和过氧化物存在下,不对称炔烃与溴化氢的加成也是自由基加成反应,得到的是反马氏规则的产物。
( )10.在侧链的取代卤化反应中,工业上采用衬玻璃、衬搪瓷或衬铅的反应设备。
( )三、完成下列反应式1.2.3.4.5.C H 3O C O C H 3Br 2/A cO H C H 3O C O C H 3F e ,Br 2C H 2C HC O OC H 3+Br H C H 3O C H 2(C H 2)2C H 2C O C 6H 5NB S ,光照42,光照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叔碳正离子、仲碳正离子、伯碳正离子、甲基正离子2.叔碳自由基、仲碳自由基、伯碳自由基、甲基自由基3.含氢较多的不饱和碳上,含氢较少的不饱和碳上4. 还原性、加入氧化剂、加碱、加入能与碘化氢形成难溶于水的碘化物的金属氧化物5.碘化钾加磷酸、碘加红磷二、判断题1.√ 2.√ 3.√ 4.× 5.× 6.√ 7.√ 8.× 9.√ 10.√三、完成下列反应式C H3O C O C H2B r1.2.C HO C O C H33B r3.C H3C H B rC O O C H34.C H3O C H(C H2)2C H2C O C6H5B rC l。
四tey诱导效应和马氏规则的解释
四.诱导效应和马氏规则的解释 (一)复习烯烃的结构和性质 (二)马氏规则的解释1.烯烃亲电加成反应历程将乙烯通入含溴的氯化钠水溶液,反应产物除了BrCH 2CH 2Br 外,还有少量BrCH 2CH 2Cl 生成,但没有ClCH 2CH 2Cl.+OH 2CH 2CH 2Br 2CH 2BrCH 2BrCH 2BrCH 2Cl+这一实验表明,乙烯与溴的加成反应,不是简单地将乙烯的双键打开,溴分子分成两个溴原子,同时加到两个碳原子上这样一步完成的。
如果是这样的话,则生成物应该只有BrCH 2CH 2Br ,不应该有BrCH 2CH 2Cl ,因Cl -是不能使BrCH 2CH 2Br 转变为BrCH 2CH 2Cl 的。
由此可知,乙烯与溴的加成反应不是一步完成的,而是分步进行的。
当溴分子接近双键时,由于π电子的排斥,使非极性的溴溴键发生极化,离π键近的溴原子带部分正电荷,另一溴原子带部分负电荷。
带部分正电荷的溴原子对双键的亲电进攻,生成一个环状的溴鎓正离子。
可用下式表示:+C H 2CH 2Br+Br 2+CH 2CH 2Br-接着溴负离子进攻溴鎓正离子中的一个碳原子,得到加成产物。
CH 2CH 2BrBr+Br-CH 2CH 2Br+从上述的反应过程可以看出:(1)在这个有机反应过程中,有离子的生成及其变化,属于离子型反应。
(2)两个溴原子的加成是分步进行的,而首先进攻碳碳双键的是溴分子中带部分正电荷的溴原子,在整个反应中,这一步最慢,是决定反应速度的一步。
所以这个反应称为亲电性离子型反应,溴在这个反应中作亲电试剂。
(3)两个溴原子先后分别加到双键的两侧,属于反式加成。
2.马尔科夫尼科夫规则的理论解释 (1)诱导效应(I效应)在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由于电负性不同的取代基(原子或原子团)的影响,使整个分子中的成键电子云密度向某一方向偏移,这种效应叫诱导效应。
诱导效应的特征是电子云偏移沿着σ键传递,并随着碳链的增长而减弱或消失,一般只在和作用中心直接相连的碳原子中表现得最大,相隔一个原子,所受的作用力就很小了.比较各种原子或原子团的诱导效应时,常以氢原子为标准。
【推荐下载】马氏规则反应-范文模板 (10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马氏规则反应篇一:马氏规则演变论文马氏规则的演变摘要:最初,马氏规则应用于普通烯烃与卤化氢的亲电加成反应,氢原子加在了含氢较多的碳原子上。
但是,当烯烃双键上连接了具有吸电子诱导效应的基团时,氢原子加在了含氢较少的碳原子上。
虽然加成取向不同,但它们本质上都符合马氏规则。
后来,由于反应物结构和反应试剂的多样性且反应机理各异,最终总结出了广义的马氏规则。
关键词:亲电加成;中间体;稳定性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X)01(b)-0000-00俄国化学家马尔柯夫尼可夫(v.markovnikov)于1869年提出了不对称烯烃与不对称亲电试剂加成反应的一般规律,称为马尔柯夫尼可夫规则,简称马氏规则。
马氏规则:不对称烯烃的加成中, 氢总是优先加到含氢较多的双键碳原子上,带负电的部分加到双键另一碳原子上。
在不对称烯烃与不对称亲电试剂的加成反应中,反应取向一般遵循马氏规则。
例如:不对称烯烃与不对称亲电试剂hnu加成时,有两种反应途径[1]:(a)和(b)是两个竞争反应,产物的分配取决于反应速率。
两个反应都经历了相似的步骤:(1)烯烃与h+加成生成c+;(2)c+与nu-反应生成相应的烷烃。
第(1)步反应均为各反应的速率控制步骤(决速步)。
第(1)步是生成碳正离子的反应,即碳正离子的篇二:马氏规则在有机化学中,马氏规则(也称作马尔科夫尼科夫规则,Markovnikov规则或Markownikoff规则)是一个基于扎伊采夫规则的区域选择性经验规则,其内容即:当发生亲电加成反应(如卤化氢和烯烃的反应)时,亲电试剂中的正电基团(如氢)总是加在连氢最多(取代最少)的碳原子上,而负电基团(如卤素)则会加在连氢最少(取代最多)的碳原子上。
加成反应介绍
加成反应 (addition reaction)•定义烯烃或炔烃分子中存在键,键键能较小,容易断裂形成两个键。
即能在含双键或三键的两个碳原子上各加上一个原子或原子团的反应即为加成反应(多为放热,是烯烃和炔烃的特征反应)。
不稳定的环烷烃的开环反应也属于加成反应。
(1)催化加氢在Pt、Pd、Ni等催化剂存在下,烯烃和炔烃与氢进行加成反应,生成相应的烷烃,并放出热量,称为氢化热(heat of hydrogenation,1mol不饱和烃氢化时放出的热量)•催化加氢的机理(改变反应途径,降低活化能)吸附在催化剂上的氢分子生成活泼的氢原子与被催化剂削弱了键的烯、炔加成。
•氢化热与烯烃的稳定性乙烯丙烯 1-丁烯顺-2-丁烯反-2-丁烯氢化热/kJ•mol-1 -137.2 -125.9 -126.8 -119.7 -115.5(1)双键碳原子上烷基越多,氢化热越低,烯烃越稳定:R2C=CR2 > R2C=CHR > R2C=CH2 > RCH=CH2 > CH2=CH2(2)反式异构体比顺式稳定:(3)乙炔氢化热为-313.8kJ•mol-1,比乙烯的两倍(-274.4kJ•mol-1)大,故乙炔稳定性小于乙烯。
•炔烃加氢的控制——使用活性较低的催化剂,可使炔烃加氢停留在烯烃阶段。
——使用不同的催化剂和条件,可控制烯烃的构型:如使钯/碳酸钙催化剂被少量醋酸铅或喹啉钝化,即得林德拉(Lindlar)催化剂,它催化炔烃加氢成为顺式烯烃;炔烃在液氨中用金属钠或锂还原,能得到反式烯烃:•炔烃催化加氢的意义:——定向制备顺式或反式烯烃,从而达到定向合成的目的;——提高烷烃(由粗汽油变为加氢汽油)或烯烃的含量和质量。
•环烷烃的催化加氢环烷烃催化加氢后生成烷烃,比较加氢条件知,环丙烷、环丁烷、环戊烷、环己烷开环难度依次增加,环的稳定性依次增大。
(2)与卤化氢加成(a)对称烯烃和炔烃与卤化氢加成对称烯烃和炔烃与卤化氢进行加成反应,生成相应的卤化物:卤化氢的活性次序:HI HBr HCl(b)不对称烯烃和炔烃与卤化氢加成不对称烯烃和炔烃与卤化氢加成,可能生成两种产物。
马氏加成与反马氏加成
我的理解
马氏:反应物为卤化氢等极性试剂与不对称烯烃。过程为卤素加在含氢少的双键C上,氢加在含氢多的双键C上。
反马氏:在过光过氧化物参与的条件下与马氏相反。
马氏规则:卤化氢等极性试剂与不对称烯烃发生亲电加成反应时,酸中的氢原子加在含氢较多的双键碳原子上,卤素或其它原子及基团加在含氢较少的双键碳原子上。这一规则称为马氏规则。
马氏规则 马尔科夫尼科夫规则(Markovnikov Rule)简称“马氏规则”
它是指有机反应中的一条规律。1870年由马尔科夫尼科夫发现。马氏规则规定:在烯烃的亲电加成反应中,加成试剂的正性基团将加到烯烃双键 ( 或叁键 )带取代基较少 (或含氢较多 )的碳原子上 。它阐明了在加成试剂与烯烃发生反应中,如可能产生两种异构体时,为何往往只产生其中的一种。例如,在卤化氢对异丁烯的加成反应中,HX 的正离子H连接到双键末端的碳原子上,形成叔烃的加成位置往往与马氏规则不一致。例如,在溴化氢对异丁烯的加成反应中,若在过氧化物的作用下,则溴原子连接到末端碳原子上,而不是按马氏规则所预示那样,连在第二碳原子上,结果得到2-甲基溴丙烷:
这一现象称为过氧化物效应。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在上述自由基加成反应中,首先进攻双键的试剂是Br·。由于生成自由基的稳定性不同,二级碳自由基因受两个甲基的超共轭稳定作用,要比一级碳自由基的稳定性大,故前者成为加成反应的主要方向
马氏规则的这种具有选择性的加成称为区位选择,可以用电子效应来阐明 。带正电荷部分的Y首先进攻双键,它倾向于加成到双键中电子密度较高的一端,同时所生成的正碳离子一端带有取代基:
由于烷基的超共轭稳定作用,有利于正电荷的分散,结构式a比b稳定,是加成反应的主要方向。因此,马氏规则可以用来预示亲电加成反应的方向。
马氏规则的解释及第二章第三节炔烃
X
H+
C H C
C
X
C
宁德职业技术学院
一个带电体系的稳定性,取决于所带电荷的 一个带电体系的稳定性,取决于所带电荷的分布情 稳定性 带电荷 电荷愈分散 体系愈稳定 愈分散, 愈稳定. 况, 电荷愈分散 体系愈稳定 碳正离子的稳定性也是如 此, 正电荷愈分散 体系愈稳定 正电荷愈分散, 体系愈稳定.
宁德职业技术学院
(2)马氏规则的解释 ) 乙烯是对称分子 因此, 在与卤化氢加成时, 产物只有一 卤化氢加成时 乙烯是对称分子, 因此 在与卤化氢加成时 产物只有一 对称分子 丙烯与卤化氢加成时 有可能生成两种加成产物. 与卤化氢加成时, 两种加成产物 种. 但丙烯与卤化氢加成时,有可能生成两种加成产物
宁德职业技术学院
电子的排斥 当溴分子接近双键时, 由于 电子的排斥 使非极性的溴 溴分子接近双键时 由于π电子的排斥, 使非极性的溴 接近双键 发生极化 键近的溴原子带部分正电荷 溴键发生极化, 溴键发生极化 离π键近的溴原子带部分正电荷 另一溴原子 键近的溴原子带部分正电荷, 带部分负电荷 带部分正电荷的溴原子对双键的亲电进攻, 负电荷. 带部分负电荷 带部分正电荷的溴原子对双键的亲电进攻 生 溴鎓正离子. 成一个环状的溴鎓正离子 成一个环状的溴鎓正离子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宁德职业技术学院
练习
宁德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节
一.炔烃的结构和命名 炔烃的结构和命名 (一)炔烃的结构
炔烃
在乙炔分子中, 两个碳原子采用SP杂化 即一个2S轨道与 杂化, 在乙炔分子中 两个碳原子采用 杂化 即一个 轨道与 一个2P轨道杂化 组成两个等同的SP杂化轨道 两个SP杂化轨 轨道杂化, 杂化轨道. 一个 轨道杂化 组成两个等同的 杂化轨道 两个 杂化轨 杂化的碳原子, 道的对称轴在一条直线上. 两个以SP杂化的碳原子 道的对称轴在一条直线上 两个以 杂化的碳原子 各以一个 杂化轨道相互结合形成碳碳 碳碳σ键 杂化轨道相互结合形成碳碳 键, 另一个杂化轨道各与一个氢 原子结合, 形成碳氢 碳氢σ键 三个σ键的键轴在一条直线上 键的键轴在一条直线 原子结合 形成碳氢 键, 三个 键的键轴在一条直线上, 即乙 炔分子为直线型分子(炔烃无顺反异构). 炔分子为直线型分子(炔烃无顺反异构).
马尔科夫尼科夫规则
马尔科夫尼科夫规则马尔科夫尼科夫规则(Markovnikov's Rule)是有机化学中的一条重要规则,描述了有机化合物在加成反应中产物形成的倾向性。
该规则是由俄罗斯化学家弗拉基米尔·奥列哥维奇·马尔科夫尼科夫(Vladimir Vasilyevich Markovnikov)在19世纪的研究中首次提出的。
马尔科夫尼科夫规则可以概括为:在具有对称双键(alkene)的有机化合物与酸(acid)、水(water)或醇(alcohol)等亲电性试剂进行加成反应时,氢原子倾向于被附加在碳原子上具有更多氢原子的那个碳上。
换句话说,加成反应会使饱和度较低的碳原子上附加一个氢原子,而碳原子上饱和度较高的基团则附加在另一个碳上。
马尔科夫尼科夫规则的原理可以通过亲核加成反应的反应机理理解。
在加成反应中,试剂的正电荷会被双键中的一个碳原子所吸引,形成一个碳-正电荷中间体。
由于电负性的差异,负电性较高的邻接碳原子会吸引正电荷,而较少电负性的碳原子则不会。
因此,正电荷最终被吸引到饱和度较低的碳上,而饱和度较高的碳上则附加一个亲电性试剂带有正电荷的基团。
马尔科夫尼科夫规则适用于大多数亲电加成反应中,并且具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当烯烃与盐酸(HCl)或硫酸(H2SO4)进行加成反应时,负电荷会被吸引到碳原子上,而氯离子或硫酸根离子则附加在该碳原子上。
类似地,烯烃与酒石酸盐(tartaric acid)进行加成反应时,酒石酸盐阳离子会附加在具有较少氢原子的碳上。
然而,也存在例外情况,不满足马尔科夫尼科夫规则。
例如,当烯烃与过氧化氢(H2O2)进行加成反应时,过氧化氢会在碳原子上附加氧原子,生成一个稳定的环氧化合物。
这种情况下,马尔科夫尼科夫规则不成立,因为过氧化氢具有较高的亲电性。
另一个例外情况是对称双键上存在具有强酸性的功能团时,例如酮,存在不对称附加的现象。
这是因为酮中的碳-氧双键中的氧原子带有负电荷,具有较大的电子云密度,吸引试剂中的正电荷。
烯烃的加成反应知识点
烯烃的加成反应知识点《烯烃的加成反应知识点》嘿,宝子们,今天咱们来唠唠烯烃的加成反应这事儿。
烯烃啊,那可是有机化学里很有趣的一部分呢。
烯烃的结构特点就是有碳碳双键,这双键可就像是一个超级活跃的小团体。
加成反应呢,就像是别的小分子来加入这个小团体。
从反应类型上来说,和烯烃发生加成反应的常见家伙有氢气、卤素单质、卤化氢还有水呢。
就说氢气和烯烃的加成反应吧,这就像是氢气这个小助手过来,把烯烃的双键给拆开,然后自己分别和拆开后的两个碳原子手拉手,变成了烷烃。
这个反应条件一般是要有催化剂哦,就像给这个牵手过程安排了一个小媒婆一样。
卤素单质和烯烃加成也很有意思。
比如说氯气和乙烯反应,那两个氯原子就会分别加到双键的两个碳原子上。
这个反应速度还挺快的呢,而且反应现象也比较明显,要是在合适的装置里,能看到颜色的变化哦。
卤化氢和烯烃加成就有点像插队的感觉。
卤化氢的氢和卤素原子,一个在前一个在后地加到双键的碳原子上。
这里面还有个小规律呢,就是马尔科夫尼科夫规则,简单说就是氢加在含氢多的碳原子上,卤素加在含氢少的碳原子上,就像它们自己知道哪里是自己该去的位置似的。
再说说水和烯烃的加成反应,这个反应在工业上也很有用呢。
在一定的条件下,水的氢和羟基就会分别加到双键的两个碳原子上,变成醇类物质。
在学习烯烃加成反应的时候,还有个要注意的点就是反应的立体化学。
有时候加成反应会产生不同的立体异构体呢。
比如说顺反异构体,这就像是从不同的方向给烯烃这个小团体加人,会得到不同的组合结果。
宝子们,我觉得烯烃的加成反应就像是一场有趣的分子派对。
各种小分子都能以不同的方式来参加烯烃这个有双键的派对。
在这个过程中,有规则但又充满了各种奇妙的变化。
这不仅是化学考试里的一个重要知识点,更是让我们了解分子世界里微观互动的一个窗口呢。
理解了烯烃的加成反应,就像是拿到了一把打开有机化学里一个小宝藏的钥匙,能让我们在化学的奇妙世界里探索更多有趣的东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尔科夫尼科夫规则(Markovnikov Rule)简称“马氏规则”
它是指有机反应中的一条规律。
1870年由马尔科夫尼科夫发现。
马氏规则规定:在烯烃的亲电加成反应中,加成试剂的正性基团将加到烯烃双键( 或叁键)带取代基较少(或含氢较多)的碳原子上。
它阐明了在加成试剂与烯烃发生反应中,如可能产生两种异构体时,为何往往只产生其中的一种。
例如,在卤化氢对异丁烯的加成反应中,HX 的正离子H连接到双键末端的碳原子上,形成叔卤代物:
马氏规则的这种具有选择性的加成称为区位选择,可以用电子效应来阐明。
带正电荷部分的Y首先进攻双键,它倾向于加成到双键中电子密度较高的一端,同时所生成的正碳离子一端带有取代基:
由于烷基的超共轭稳定作用,有利于正电荷的分散,结构式a比b 稳定,是加成反应的主要方向。
因此,马氏规则可以用来预示亲电加成反应的方向。
在自由基加成反应中,加成试剂对烯烃的加成位置往往与马氏规则不一致。
例如,在溴化氢对异丁烯的加成反应中,若在过氧化物的作用下,则溴原子连接到末端碳原子上,而不是按马氏规则所预示那样,连在第二碳原子上,结果得到2-甲基溴丙烷:
这一现象称为过氧化物效应。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在上述自由基加成反应中,首先进攻双键的试剂是Br·。
由于生成自由基的稳定性不同,二级碳自由基因受两个甲基的超共轭稳定作用,要比一级碳自由基的稳定性大,故前者成为加成反应的主要方向
反马氏规则
不对称烯烃与卤化氢等亲电试剂发生加成反应的取向与按马氏规则预测的取向不一致时,称为反马尔可夫尼可夫规则。
反马氏规则的情况大致有两种:(1)在光及过氧化物作用下,发生了游离基加成反应(参见过氧化物效应);(2)当亲电试剂中氢原子的电负性大于所连的原子或原子团时,从形式上看加成的取向是违反马氏定则的。
(3)三氟乙烯和氯化氢加成违反马氏定则。
(4)烯与次卤酸加成是反马氏规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