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6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教案
2023_2024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二单元6《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教学设计
![2023_2024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二单元6《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fefea42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a6.png)
2023_2024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二单元6《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是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二单元的一课。
本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所经历的艰辛,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取得的重大建设成就。
教材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了我国在工业、农业、科技、文教等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绩,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我国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方面,学生的认知程度参差不齐。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所经历的艰辛,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取得的重大建设成就。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艰辛,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取得的重大建设成就。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新中国成立后,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所经历的曲折和困难。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营造具体的历史情境,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历史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二单元。
2.辅助资料:相关历史图片、视频、PPT等。
3.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黑板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背景,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85a2add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3d26640.png)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是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的一课。
教材主要介绍了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经历的艰辛探索以及取得的伟大成就。
内容包括: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成就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认识我国在各个时期取得的重大成就,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下册已经学习了我国革命时期的历史,对我国历史的发展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历史,学生接触较少,对于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和成就,学生的认知程度不同。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适当拓展相关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和成就。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掌握我国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历程,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成就。
2.难点: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艰辛探索,认识我国在各个时期取得的重大成就背后的原因。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成就。
2.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相关历史背景,掌握基础知识。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历史问题,解决问题。
4.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成就。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2.课件:制作相关教学课件,辅助教学。
3.资料:收集与本课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图片等,用于拓展学生视野。
4.视频:准备相关历史事件和成就的视频资料,用于直观展示。
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bb6d631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a9.png)
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
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的艰难困苦以及党和人民在各方面建设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2.理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困难与曲折;
3.掌握新中国农村、城市以及各行业的建设成就。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的困难;
2.新中国在建设中取得的巨大成就。
(二)教学难点
1.理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困难与曲折;
2.理解各行业建设的特点和难点。
三、教学过程
(一)开篇问题
1.请同学们用一句话回答,你最敬佩的人是谁,为什么?
(二)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的困难
1.战后国情的艰难困苦;
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的曲折;
3.三大改造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三)新中国在建设中取得的巨大成就
1.政治建设方面的成就;
2.经济建设方面的成就;
3.文化建设方面的成就。
(四)各行业建设的特点和难点
1.新中国农业建设的特点和难点;
2.新中国工业建设的特点和难点;
3.新中国文化建设的特点和难点。
(五)课堂小结
1.请同学回答一个问题,中国共产党执政70年,我们在各方面取得的成就有哪些?
2.请同学以片段的形式,自由发挥自己在学习历史中,学到什么道理或感悟?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系统讲述新中国面临的困难和取得的成就,让学生从宏观上了解中国共产党在执政70年中所取得的成就和历史地位,积极激励学生向这些先进的人物学习,向这些艰难的历程学习,在困难和挫折中不断进取。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 艰艰辛探索和建设成就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 艰艰辛探索和建设成就 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e37e617312b3169a551a42f.png)
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是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的第6课。
本课展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的历程,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在探索中曲折前进、“文化大革命”和建设成就。
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的情况下,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确定了主要任务,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但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脱离中国实际,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导致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过程中出现严重失误。
“文化大革命”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严重的挫折,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很短,中国共产党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估计不足,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走了弯路。
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开始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了许多建设成就,涌现出大批英雄模范人物,如王进喜、焦裕禄、雷锋等。
二.学生分析通过近两年的历史学习,八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也积累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初步具备了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和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
同时学生也能对历史作出一定的思考,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中共八大、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培养全面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了解“文化大革命”,认识“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危害,提高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知道这一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体会英雄模范人物的艰苦创业精神与建设成就之间的关系,提高理解历史的能力,以及表达、交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文字资料、列表整理等方式,学会从不同类型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通过分析、综合、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历史概念,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总结归纳这一时期的主要建设成就,学会归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社会主义建设是曲折而漫长的过程,是艰苦探索的过程;尝试反思历史,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感受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人民服务的良好社会风貌。
8年级历史部编版下册教案《第6课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8年级历史部编版下册教案《第6课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https://img.taocdn.com/s3/m/65b0a44a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85.png)
合作学习压迫人的历史已经结束。
八大对上述国情做出正确判断,把主要力量用来发展生产力,把经济发展放在首位,体现了人民的利益,为建设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所以,中共八大是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2、分析1958年的总路线的提出是否合理?分析:总路线的提出反应力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状况的愿望,从这看是件好事;但是又快又好又省这样的事根本就办不到,因此总路线的提出本身就是个失误。
3、探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在农业上的表现,如虚报产量;例如新华社头版头条,亩产量13万5000斤。
在工业上的表现是全民大炼钢铁。
全民大炼钢铁:就是各行各业都在炼钢,不炼钢就是反革命,这是当时的写照;农忙的季节农民不去收庄稼而去炼钢,为以后的大饥荒埋下祸根,砍伐大量森林做燃料来炼钢,最后不仅破坏了环境和资源,而且练出来的都是废钢。
人民公社化运动就是一大二公。
所谓的“大”就是规模大,原来一二百户的农业合作社被合并为成千上万的人民公社。
例如全国有74万个合作社合并为2.6万个人民公社。
“公”就是大搞平均主义,大刮“共产风”。
实际上就是按需分配;吃饭不要钱,按劳分配,要想建立平等、平均、公平合理的社会,在生产力极低的情况下,根本不可能实现。
4、讨论:探索中出现严重的失误的原因是什么?从中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原因:1.对我国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2.对建设社会主义缺少经验,又急于求成;3.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启示:①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③发展经济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
④制定经济政策,一定要符合我国国情二、文化大革命自主学习,找到并标注知识点;发动“文化大革命”的目的、起止时间和指挥机构、的表现、有何危害、最大冤案、反革命集团、结束的标志。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合作、讨论、探究、这些英雄模范人物的身上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英雄人物身上有哪些精神指得你学习: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奉献的精神;艰苦创业的精神;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9f936cc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0a.png)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教案教案课程名称:历史课程级别:八年级下册课程主题: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授课时间:2课时授课方式:讲授、讨论、实践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建国初期的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2. 掌握新中国成立后的重大政治事件。
3. 能够分析新中国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
4. 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中国建国初期的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难点:如何进行思考和分析。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讲授(30分钟)1. 介绍新中国成立后的重大政治事件。
2. 介绍中国建国初期的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3. 分析新中国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
4. 总结教学目标。
二、实践(40分钟)1. 将学生分为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位新中国的领袖,进行相关信息的收集。
2. 设计展示方式,让小组展示其所选领袖的特点。
第二课时:一、讲授(20分钟)1. 比较新中国建国初期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不同之处。
2. 总结中国历史的发展和演变。
二、讨论(30分钟)1. 分组讨论,让每组就新中国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展开讨论。
2. 分享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并进行相关的解释和探讨。
三、实践(30分钟)1.设计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分析新中国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总结出其与人民群众的关系。
2.引导学生应用相关的历史知识,理解中国历史的动态变化。
教师反思:本课是关于中国建国初期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的历史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中国建国初期的历史背景,掌握新中国成立后的重大政治事件和分析新中国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
我在教学中采用了讲授、讨论和实践等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相关知识,并能够通过分析来发现历史的发展和演变。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分析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能够理解中国历史的动态变化。
此外,学生对历史事件的了解和理解也得到了加深,并能更好地应用到实践中。
同时,学生在讨论中也能够更好地分享各自的看法和观点,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究更深层次的历史问题。
2023_2024学年部编八下历史第二单元6《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教学设计
![2023_2024学年部编八下历史第二单元6《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2836443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3bddf1a.png)
2023_2024学年部编八下历史第二单元6《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部编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的第六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本课主要内容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艰辛探索和取得的伟大成就,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事业的热爱和信心。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但学生对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的认识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明确。
同时,学生对历史的认识还处于感性阶段,需要通过具体的事例和数据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艰辛探索和取得的伟大成就,掌握相关的历史事实和数据。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事业的热爱和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艰辛探索和取得的伟大成就。
2.教学难点:如何使学生深刻理解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艰辛探索和取得的伟大成就。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艰辛探索和取得的伟大成就。
2.合作探究: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共同探讨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事例和数据,使学生深入理解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成就和经验。
4.情感教育:通过讲述英雄人物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事业的热爱和信心。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的第六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2.课件:制作与本节课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文字、视频等。
3.案例材料:收集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成就和经验相关的案例和数据。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精品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精品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768f74f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f064f59.png)
人教部編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精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是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六课,主要讲述了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经历的艰辛探索以及取得的伟大成就。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社会主义建设的良好开局、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改革开放以及现代化建设的成就。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认识到我国在探索和建设中取得的辉煌成就。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往往容易片面看待,不能全面客观地评价历史事件。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去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过程,掌握我国在建设过程中取得的重大成就。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奋斗的情感态度,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过程,以及取得的重大成就。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客观评价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失误,以及如何认识改革开放的重要性。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制作课件,准备教学案例。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歌曲,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课件展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包括取得的成就和遇到的困难。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fc32a40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b5.png)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是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的一课。
教材主要介绍了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经历的艰辛探索以及取得的伟大成就。
内容涵盖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历程、重要事件和突出成就,旨在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轨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历程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其中的具体事件和成就可能了解不多。
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全体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系统地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与伟大成就。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历程,掌握其中重要的事件和突出的成就。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激发学生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的动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和伟大成就。
2.教学难点:如何使学生深刻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过程,以及各种建设成就背后的原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4.讲解法:教师对重点知识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2.课件: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的课件。
3.视频资料: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资料。
4.图片资料: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资料。
5.练习题:针对本课内容设计的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历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部编八下历史第6课艰辛探索和建设成就教学设计
![部编八下历史第6课艰辛探索和建设成就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cf1b332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7fc504a.png)
部编八下历史第6课艰辛探索和建设成就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八下历史第6课《艰辛探索和建设成就》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在探索和建设过程中所经历的艰辛,以及取得的伟大成就。
本节课内容涵盖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等历史事件,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坚定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我国新主义革命的历程,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等历史事件的了解相对较为模糊,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深化对这些历史事件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掌握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等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及其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坚定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等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及其影响。
2.教学难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过程中,我国所经历的曲折和挫折,以及取得的成就。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
2.案例教学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进行详细剖析,使学生深入了解历史。
3.讨论教学法: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制作课件,准备教学用具。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本节课的基本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八年级历史下册6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6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教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5f6de350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a0.png)
⑥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政策,经济快速发展
3.建设成就背后的艰辛探索
重点知识点:曲折历程、经验教训、发展道路
板书设计:
①曲折历程:探索中的挑战与困难
②经验教训:总结历史经验,汲取教训
③发展道路: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课后作业
1.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简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建设成就。
2.举例说明我国在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取得的建设成就对我国现实生活或学习的影响。
3.请提出至少两个关于我国在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建设成就的创新性想法或建议。
4.分析我国在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建设成就背后的艰辛探索,总结历史经验教训。
5.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建设成就的短文或报告。
八年级历史下册6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教案新人教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八年级历史下册6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教案新人教版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为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的教学教案。本节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所进行的艰辛探索和取得的重大建设成就。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经历的曲折历程,以及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我国在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建设成就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我国在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建设成就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案例分析等。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56522f5e009581b6bd9eb47.png)
艰辛探索和建设成就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共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兴起;(2)知道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文革”的发起和结束、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王进喜、焦裕禄等先进人物的卓越贡献。
教学重点、难点中共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 “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及其所造成的危害。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出现严重失误的原因; “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及其灾难性的后果。
三、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导入回顾上一节课三大改造完成 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引出中共八大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中共八大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提示:中共八大分析了当时的主要矛盾,为新时期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所制定的任务是正确的。
讲授、训练、研讨 中共八大是社会主义建设的良好开端 愿望:由落后的农业过发展成为先进的工业国探索中的失误1.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展示总路线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史料展示:《大跃进时期的炼钢指标》为使钢产量翻一番,全国各地共组织9000万人上山找矿建小高炉,用土法炼钢。
大搞“小(小高炉)土(土办法)群(群众运动)”。
到1958年底,全国生产钢1108万吨,产量指标完成,但只有800万吨合格,有300万吨钢无法使用,毁掉不少山林,也影响其他行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史料展示:(1)这个人们所不敢想的早稻高产纪录,是充分发挥共产主义风格大胆革新的成果。
……插秧的密度,实际上已经很难用多少棵来计算了,因为整块田的稻子都是一根紧靠一根的。
在验收时,人们曾选一平方尺的面积进行实测,据实测结果推算,平均每亩约有七百六十八万穗。
把鸡蛋随便地放在覆盖着稻穗的田上面滚动,鸡蛋始终不会掉到田里去。
可见这块田密到了什么样的程度……——《人民日报》1958年8月13日 (2)2016年7月20日在兴宁经过专家组实割测得早稻平均亩产832.1公斤,加上本次实割产量,实现双季超级稻年亩产1537.78公斤,创双季稻产量世界纪录。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67e7bbd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ff.png)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主要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所进行的艰辛探索和取得的伟大成就。
本节课教材内容丰富,涵盖了多个方面的知识点,如土地改革、工业化建设、科学技术发展、教育卫生事业进步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全面了解新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突破和进展,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背景有所了解。
但在具体细节方面,学生可能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引导。
此外,学生对于国家的成就往往具有较强的自豪感,教师可以以此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新中国成立后,在土地改革、工业化建设、科学技术发展、教育卫生事业等方面取得的突破和进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新中国成立后,在各个领域取得的伟大成就。
2.难点:理解并阐述新中国成立后,在各个领域取得成就的原因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系统讲解,引导学生掌握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背景和各项成就。
2.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变迁和各项成就。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新中国成立后在各领域取得成就的原因和意义。
4.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展示典型事例,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的成就。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2.辅助材料:相关历史图片、视频、案例等。
3.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教学设计
![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1741362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91.png)
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所经历的艰辛探索和取得的巨大成就。
本课内容涉及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三年经济困难以及改革开放等重要历史事件。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有所了解。
但对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和取得的成就,以及其中的教训,还需进一步深入学习。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能够结合已学知识,分析评价历史事件,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三年经济困难以及改革开放等历史事件,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和取得的巨大成就。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分析评价历史事件,培养史论结合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民族自豪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三年经济困难以及改革开放等历史事件。
2.教学难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和取得的成就,以及其中的教训。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激发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提出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3.小组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4.史论结合法:在分析历史事件时,既要注重史实的掌握,又要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进行评价。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练掌握教材内容,了解学生学情,设计教学活动。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基本历史事件,准备课堂讨论。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教案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dfd455631b765ce0408141e.png)
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本课分析为了探索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党召开了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规定了“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主要任务。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巨大成就,初步奠定了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文化基础。
这些成就,成为后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坚实基础。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但是探索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也曾出现过挫折和失误,如“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等错误。
这些错误,也给我们以深刻的提醒,为我们以后的经济建设提供了教训和借鉴。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日益增强,主动参与意识较以前有所增长,但其认识仍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和表面性。
这一时期的学生,个性继续发展,探究并获得成功体验的愿望强烈,探究过程中理性的思考也越来越多。
据此可通过小组竞赛的方式安排本课的学习,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心理体验并增强他们的自信。
教学分析时空观念1956年,中共八大在北京召开;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1961—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1956—1976年的建设成就。
史料实证通过课前访问及展示“文化大革命”期间批斗场面的图片,让学生深切感受到“文化大革命”中民主法制和国民经济遭到的破坏,在学生认识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围绕民主法治和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的相关主题,通过历史剧表演、小组讨论等多种方法,逐步探究解决本课的学习内容,从而认识“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严重灾难,让学生吸取历史教训,以史为鉴,增强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达到历史教育的目的。
历史理解通过学习中共八大制定的主要任务以及王进喜、焦裕禄等先进模范人物,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查找、识图和归纳知识要点的能力。
通过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左”倾错误的学习,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部编八下历史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教学设计
![部编八下历史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9d8436e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ff.png)
部编八下历史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八下历史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所经历的艰辛和取得的成就。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新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认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性,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坚定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一些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认识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拓宽视野,深入了解新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艰辛探索和取得的成就。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艰辛探索和取得的成就,认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坚定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艰辛探索和取得的成就。
2.教学难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性,以及对历史事件的深入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新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艰辛探索和取得的成就。
2.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历史事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历史事件,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性。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八下历史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2.课件:制作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课件,以便于教学演示。
3.历史资料:收集与本节课相关的历史资料,用于案例分析和拓展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简要介绍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所经历的艰辛和取得的成就,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本节课的主题。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优秀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b972c0c14791711cc79179a.png)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教学模式介绍:新课程理念坚持把“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旨。
发现式教学模式是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规范学生自主学习习惯,让学生在自学和交流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并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一种教学模式。
发现式教学的课程环节:激趣导学-目标导学-导思点拨-设问寻疑-诊断反馈-拓展延伸设计思路说明:根据教材的编排需求把本课内容分成三大目标导学:在探索中曲折前进-文化大革命-建设成就,逐一进行讲解,以整体宏观的角度让学生去感知教材,最大限度地去调动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教师在讲解到探索失误带来启示的时候可以运用发现式教学,在目标导学环节后,让学生一边思考一边小结本节课的知识结构,起“温故而知新”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把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形成新的概念,在自己的认知结构中进行重组,完善知识结构,总结学习方法。
教材分析《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是人教版2018年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的内容。
其主要涉及了三大改造后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和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出现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文化大革命”等错误。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可以昭示过去启迪未来,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中共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兴起;(2)知道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文革”的发起和结束、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王进喜、焦裕禄等先进人物的卓越贡献。
【过程与方法目标】(1)引导学生总结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失误的原因和经济建设的成就,培养学生辩证分析历史问题和借鉴历史的能力;(2)通过引导学生对十年内乱过程的思考,培养学生高度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运用王进喜、焦裕禄等人的照片,了解他们的先进事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是民族脊梁,值得学习。
八年级历史下册《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历史下册《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3331495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f6.png)
2.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渐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水平。
3.学生在团队合作中表现出较强的积极性,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一点,组织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实践活动:
(1)小组合作,制作一份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成就的PPT,内容包括图片、文字、视频等,展示给全班同学。
(2)结合时事,关注我国在科技、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最新成就,分析这些成就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联系,以小组为单位,撰写一篇分析报告,不少于节课内容,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进程。
(3)谈谈你对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的认识,以及这些成就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2.选做题:
(1)以“我为祖国骄傲”为主题,写一篇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成就的短文,不少于300字。
(2)采访一位经历过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老人,了解他们的亲身经历和感受,结合所学内容,撰写一篇采访报告,不少于500字。
4.学会分析历史事件,提高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评价能力。
5.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学会从历史的角度看待现实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1.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认识到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紧密联系。
4.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让他们明白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5.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学会在困难面前坚持不懈,勇往直前。
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5105749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c7.png)
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是八年级下册历史课程的第六课。
本课主要内容是探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经历的艰辛探索以及取得的伟大建设成就。
教材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了我国在国民经济恢复、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等不同时期所取得的突出成就。
教材内容丰富,既注重历史事实的阐述,也强调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以及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情况。
他们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路线、主要成就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艰辛探索以及取得的伟大建设成就的细节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过程,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自豪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经历的艰辛探索以及取得的伟大建设成就。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国家发展自豪的情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的志向。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经历的艰辛探索以及取得的伟大建设成就。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过程,理解其中的艰辛与成就。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教学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进行详细剖析,使学生深入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过程。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材。
2.教辅资料:相关历史图片、视频、案例等。
3.教学设备:多媒体投影仪、计算机、白板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情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教案一、课标内容知道“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了解“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危害及主要教训,了解这一时期以王进喜、雷锋、邓稼先、焦裕禄等为代表的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的精神,了解“两弹一星”和杂交水稻等,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本课涉及经济规律,学生对此不易理解,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尽可能地利用已有的资料引导学生去探究;“文化大革命”离我们并不遥远,许多长辈亲身经历过动荡的十年,并有着深刻的体会和认识,因此学生容易获得第一手学习资料。
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日益增强,参与意识和主动意识较以前有所增长,但其认识仍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和表面性,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这一时期的“左”的错误。
三、教材分析本课包含三个子目,在探索中曲折前进、“文化大革命”、建设成就。
本课讲述了从1956 年至1966 年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入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为了探索中国式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党召开了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规定了“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主要任务。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巨大成就,初步奠定了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文化基础。
这些成就,成为后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坚实基础。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但是探索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也曾出现过挫折和失误,如“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等急躁冒进的“左”的错误。
这些错误,也给我们以深刻的提醒,为我们以后的经济建设提供了教训和借鉴。
1.登陆优教同步学习网,在同步备课下,设置版本章节,八年级下学期历史人教版;2.在课程目录下选择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3.在教学设计——名师教案,浏览《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名师教案;4.在课前预习——名师预习,将《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导学任务单,发送给学生并提醒学生在我的作业中查收完成学习;(或者在教学设计——名师教案下将WORD版本课导学任务单,发送给学生。
)5.在同步备课——课堂教学——名师课件下,对应本课目录下查看本课名师课件,并将本课名师课件一键加入我的课件。
6.在同步备课——随堂训练——名师训练下,对应本课目录下查看本课自学检测、互动训练、提升检测试卷。
7.授课预览处点击进入授课端名师课件或我的课件中进行预览。
注意要在授课端选择本课的对应目录。
五、教学目标1.核心素养: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分别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本课教学活动主要通过自主学习、观看视频、课堂探究讨论的方式,进行问题探究教学,以此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2.学习目标目标1:结合电子教材或者教材,完成自学检测试题,识记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的调整、文化大革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成就的基本史实;目标2:总结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失误的原因,认识到探索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重点)目标3:小组探讨、分析十年动乱的原因、危害、经验教训,认识到“文化大革命”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及中国共产党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难点)目标4:列表归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所取得的成就。
说出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涌现出的劳动模范,及从他们身上体现出的优秀品质。
(重点)1.课堂导入师:旧知回顾,提问。
我国三大改造的内容是什么,什么时候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略。
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后,国家领导人会采取什么措施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呢?2.讲授新课出示学习目标,指引学生学习。
(1)自主学习出示任务:任务一:【自学识记】结合电子教材或者教材,完成自学检测试题,识记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的调整、文化大革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成就的基本史实。
反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并结合授课端——课前预习——《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导学任务单,任务一,《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自学检测,答案解析,处理学生自主学习反馈问题。
(2)合作探究出示任务:任务二【合作探究】1.观看视频,说出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及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并从中分析归纳中共八大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的原因?2.阅读教材,回答社会主义总路线的内容是什么?这条总路线是否正确?3.观察图片及阅读材料,说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标志。
4.分析总结“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发起的原因及从这些错误的探索过程中有哪些经验教训值得我们吸取?师:三大改造之后,我国开始进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了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召开了一次会议,这是什么会议?PPT出示问题:1.观看视频,说出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及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并从中分析归纳中共八大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的原因。
师播放:影音资料:中共八大的召开。
生1: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生2: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生3:中共八大对当时中国的国情作出正确判断,把主要力量用来发展社会生产力,符合实际,有利于调动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视频,带学生进入当时历史情境,并从视频中获取历史有效信息的能力。
师:八大以后,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发展,党中央又制定了经济建设的总路线。
PPT出示问题:2.阅读教材,回答社会主义总路线的内容是什么?这条总路线是否正确?生: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
师:总路线中的“多快好省”四个方面中哪些方面容易被人们忽视?这条总路线是否正确?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析总路线的不足之处,为后面的学习,出现左倾错误做铺垫。
生1:“鼓足干劲,力争上游”易使人们过于重视经济建设的“多”和“快”,而忽略了“好”和“省”。
生2:这条总路线具有正确性,也有片面性。
正确性:指明了党的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片面性:片面强调“快”,忽视客观经济规律。
展示材料:(在钢产量等方面)赫鲁晓夫同志告诉我们,15年后,苏联可以超过美国。
我也可以讲,15年后,我们可能赶上和超过英国。
……在15年后,在我们阵营中间,苏联超过美国,中国超过英国。
——毛泽东1957年11月18日在莫斯科设计意图:旨在让学生认识总路线的片面性。
师:总路线提出后,毛泽东和党的一些领导人,片面迫求社会主义建设的高速度同时,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的发展。
因此,1958 年党又轻率地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这就使“左”倾错误在全国各地严重泛滥开来,主要标志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PPT出示问题:3.观察图片及阅读材料,说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标志。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材料,让学生深入理解什么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师出示材料:多炼钢铁多流汗,超过定额翻两番。
滚滚钢水心中燃,一心要把英国赶!为使钢铁产量翻一番,全国各地共组织9000万人上山找矿,建小锅炉,用土法炼钢。
到年底,产量指标完成,但300万吨土钢无法使用。
生:这体现了高指标、瞎指挥。
师出示:大跃进时期壁画,大跃进时期报纸各地纷纷以虚假的高指标、高纪录相夸耀。
生:这体现了浮夸风。
师出示:人民公社图片及材料。
加入人民公社后,人们敞开肚皮享受着不花钱的饭菜,有人说:“真是进了共产主义了。
”饭后上工,社员在地里拿工具懒洋洋地什么都不干,邻居大婶还说:“别那么卖力了,反正干多干少晚上食堂吃的都一样。
”生:这体现了共产风。
师:人民公社权力过分集中,基层生产单位没有自主权,生产中没有责任制,分配上实行平均主义,这极大地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从以上的学习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大跃进”指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大幅度地提高计划指标。
人民公社化运动特点是“一大二公”。
大:规模大。
公:公有化程度高。
因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跃进。
跃进本是褒义词,但在这里说假话,浮夸风。
所以“大跃进”加上了引号。
我们一起看下三年困难时期粮食生产状况这个表格。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从1959年到1961年粮食的产量比着1958年都有所减少,这就是因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自然灾害导致了1958到1960年三年的经济困难。
PPT出示问题:4.分析总结“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发起的原因及从这些错误的探索过程中有哪些经验教训值得我们吸取?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教师总结讲解。
失误原因:没有正确认识国情。
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
经验教训:经济建设要立足国情,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要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急于求成。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出示任务:任务三【合作探究】1.阅读教材,材料,分析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原因?2.阅读教材,说出“文化大革命”动乱的表现。
3.阅读教材,说出面对全国动乱,老一辈革命家的反抗有哪些典型事例?4.阅读教材,说出在“文化大革命”中,有哪些反革命集团,他们的结局怎样?5.观看视频及结合教材归纳总结“文化大革命”带来的危害及给我们的经验教训。
PPT出示问题:1.阅读教材,材料,分析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原因?材料一:毛泽东认为整个社会主义时期都将存在并企图复辟资本主义,这是党内产生修正主义的根源。
他要求全党对阶级斗争问题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号召“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
材料二:1964年,毛泽东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进一步提出:“这次运动的重点,是整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教师总结讲解。
原因1毛泽东错误地认为,党中央出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
原因2个人崇拜现象滋长,党中央未能及时纠正错误。
原因3林彪、江青等人别有用心的利用毛泽东的错误,煽动“打倒一切,全面内战”。
原因4党内“左”倾错误的严重发展。
毛泽东认为苏联的党和国家的领导被以赫鲁晓夫为首的修正主义者篡夺了,据此毛泽东提出的所谓“四个存在”理论——即“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在这个历史阶段中始终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存在着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进行颠覆和侵略的威胁。
”“修正”(拉丁文reisio)的含义是“修改、重新审查”。
修正主义,是在共产主义运动之中歪曲、篡改、否定马克思主义的一类资产阶级思潮和政治势力,是国际工人运动中打着马克思主义旗号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机会主义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