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诗歌的审美特征
盛唐诗歌美学风貌
盛唐诗歌美学风貌摘要:本文主要通过李白、杜甫,还有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等人的诗风分析,进一步论述了盛唐诗歌的美学风貌。
关键词:盛唐诗歌;美学风貌;自然美雄浑悲壮是盛唐诗歌的一大美学风貌。
大唐帝国建立后,国家空前统一,经济日益繁荣,国力空前强大,民族自信心得到了最大水准地发扬。
在这种历史条件下,自不过然,就会形成一种以壮伟雄浑为美的时代审美观。
在诗歌领域,同样也表现出这样的美学倾向。
初唐四杰,已发出对壮美诗风的召唤。
王勃首先要求诗人的“雄笔状词”,杨烔对这种壮美诗风又提出具体要求,即“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醉”。
在当时的诗中,“雄笔壮词”及“健举”之气俯首皆拾,即使是抒发不遇之叹、身世之盛,也能在悲中见状,无委靡之志,这种“健举”之风,已是盛唐气象的先声了。
进入盛唐,在继承“汉魏”风骨及“四杰”的基础上,诗歌以“雄壮”为风已近乎一个完美的境界。
所以南宋严羽在《答吴景仙书》中说:“盛唐诸公诗,如颜鲁公书,即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
”严羽还认为,以“雄浑悲壮”四字评唐诗,最为贴切。
“雄壮浑厚”也好,“雄浑悲壮”也好,都是指一种壮伟豪健的气势。
严羽说:“李杜公,如金擎海,金象渡河。
”强调的就是这种气势。
杜甫还认为,作诗须“有凌云健笔,有擎鲸鱼于碧海之力(《戏为六绝句》之一、四)强调的也是这种气势。
而这种气势,又是蕴含在浑成统一,不可句摘的艺术整体之中。
沉郁而不浮薄,浑厚而不浅陋。
读盛唐诗,确能使人在气势上领略到一种自然浑成的壮阔之美。
李白作为我国历史上值得骄傲的一位诗人,他的前半生在国力昌盛、文化繁荣的玄宗开元年间渡过。
时代的风气,陶冶了他的气质,开阔了他的胸襟,更造就了他桀骜不驯,豪放不羁的性格。
他的诗以澎湃豪放的气势,奇特瑰丽的想象,清新自然的语言,飘逸不群的风格,抒写济世的怀抱,表现蔑视权贵,反抗礼教,争取个性自由的精神,揭露社会政治的黑暗,成为反映盛唐诗风的一面镜子。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泻入胸怀间。
唐诗的审美特征
唐诗的审美特征唐诗的总体特征究竟如何,至今仍众说纷纭。
蒋孔阳先生从精神美、建筑美、音乐美、个性美、意境美五个方面,对唐诗的审美特征作出了高度概括。
^^1.精神美运动员比赛,要有良好的竞技状态,才能比出水平。
诗人写诗,也要有良好的精神状态,才能“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陆机:《文赋》),才能“思飘云物动,律中鬼神惊”(杜甫:《敬赠郑谏议十韵》)。
唐代是一个气度恢宏的大国,中外交流,三教并存。
象元稹的《连昌宫词》、白居易的《采诗官》等,虽然批评了皇帝,也并没有犯忌讳;至于戏人,更可以在皇帝的驾前,当面嘲笑三教的祖师爷。
正因为这样,所以朝野上下,有一股比较自由的空气,诗人可以“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立风前”;可以“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杜甫:《饮中八仙歌》)。
而当时的社会,又是“万马争歌杨柳春,千场对舞绣麒麟”(高适:《九曲词》),这是一个充满了希望和进取的可能性的时代。
诗人们都有点自命不凡,都希望有所作为:“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上李邕》);“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丈夫皆有志,会见立功勋”(杨炯:《出塞》)。
甚至隐居的孟浩然,也“冲天羡鸿鹄,争食羞鸡鹜”(《田园作》)。
当时的诗人,都有一股昂扬的精神状态。
对于他们来说,世界是广阔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何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正因为唐代有这样比较自由的空气,有这样的气度和精神,所以他们才能把他们自己心灵的感受,内心的本质力量,自由地转化为美的艺术形象。
我国历代都以诗歌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志。
诗美离不开人美。
唐代的人比较美,因此他们的诗也超越历代,比以往任何时代的诗都美。
我们探讨唐诗的审美特征,首先就要看到,唐诗的美来自于他们精神的美。
他们的精神状态良好,不同凡响,因此,他们的诗具有一股巨大的撼人的美学力量。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李白:《江上吟》)。
从话语蕴藉视角浅看唐诗宋词意境的审美特质
从话语蕴藉视角浅看唐诗宋词意境的审美特质一直以来,我国最具代表性的诗词文学作品就是唐诗宋词。
无论后人怎样努力,几乎都只能够做到模仿,无法实现对其的超越。
唐宋这两个朝代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十分发达、澄明和繁荣,先后出现了历史上的两个盛世,即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发达的经济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全国人民,不管是皇帝还是老百姓,都十分崇尚诗词,因此唐宋迎来了诗词时代,诗词在这两个时代得到了最鼎盛的发展,进入了最鼎盛的时期,在我国属于最高的诗词水平,真正称得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因此,我国将唐诗宋词作为珍宝,不仅给我们带来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国家文学领域也具有极高的地位。
一、唐诗意境的审美特质针对唐诗的美学风格来说,其主要具有丰神情韵的特征。
盛唐诗歌肯定、展现和追求的是有生命、有活力的人间现实。
具有十分深厚的蕴意,体现出了年轻人的热情和想象力,表达了迫切想要为国立功的愿望,这是一种荣誉感和英雄主义,看起来十分单一,但是却蕴含着多种意蕴。
体现出了含混的特征。
(一)含混形态含混形态即看似并不复杂的话语中蕴藉着许多不确定,可以带给读者无穷的感受。
体现了盛唐李白等诗人的热情豪放,其内容和形式、意境和表象都具有此类特征。
所以,我们根据那些含蓄蕴藉不仅可以联想到朝气蓬勃、大好河山以及秀丽风景等意境。
还可以感受到诗人蔑视世俗、不满现实等思想情感。
(二)以心照境司空曙和韦应物的《江村即事》和《滁州西涧》都具有以心照境的特征,具有深远的意蕴、言外有意等特征,真实地反映出了诗人在何时何地都坚持自己的生活理念和政治理想的生活态度和心境,特备是“野渡无人舟自横”这一句,采用客观事物表达了诗人的内心情感,具有弦外有音的特征。
刘禹锡的《乌衣巷》也描写了独特的唐诗意境:不仅描写了深远的境界,表达了言外的思乡之情,同时整首诗充斥着怀古伤今的主观情思,因此人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诗人浓郁的思乡之情。
在《梦天》这首李贺之的作品中,体现出了更加浓厚的主观色彩,诗人在诗中所描写的天上以及人间这两种景观都是自己臆度出来的,体现了诗人曲折的内心世界。
盛唐之音与盛唐气象—群星璀璨、异彩纷呈的盛唐诗坛
盛唐之音与盛唐气象—群星璀璨、异彩纷呈的盛唐诗坛一、盛唐诗坛概说唐玄宗李隆基所统治的开元、天宝时期,是唐帝国的黄金时代,也是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
伴随着开元、天宝时期物质生产的发达,社会生活的富庶与安宁,各种艺术都得到了繁荣发展。
诗歌则更呈现出空前的光辉灿烂的局面。
盛唐诗歌,标志着人类历史上的艺术时代,堪与古希腊的雕塑、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比美,创造了世界诗歌史上再难企及的典范。
人们往往用“盛唐气象”来赞美这个时代诗歌所达到的文采风流、恢弘壮阔、叹为观止的成就。
这一时代,不但出现了旷世难遇的李白、杜甫这样伟大的诗国巨人,光照千古,而且还出现了如张说、张若虚、张九龄、孟浩然、王维、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崔颢、李颀、王翰、祖咏、元结、韦应物、刘长卿等一大批有成就的诗人,他们或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卓然自立于中国文学史长河之中,或以孤篇横绝,名垂不朽。
盛唐诗坛,一时间群星辉耀,光彩夺人。
盛唐诗坛上,有两个诗歌创作流派特别引人注目,一是以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一是以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派。
前者综合了陶渊明、庾信、王绩等人咏写田园,和谢灵运、谢脁等人摹形山水的传统,出以变化,以田园的情趣领略山水,又以山水的眼光观赏田园,较多表现了诗人隐逸恬退的思想和闲适自足的情怀,色彩清淡,意境深幽。
后者受到鲍照、薛道衡、骆宾王等人描写边塞战争题材的影响而予以扩大,把军旅生活的各个侧面、边地奇丽瑰奇的民情风光尽收笔底,并结合诗人建功立业的怀抱和慷慨不平的意气,气象开阔,情调悲壮。
前者常用五言古诗和五言律绝,后者多用七言歌行或七言绝句,形式、感情和风格均有差异,显示了盛唐诗人“兼济”与“独善”的矛盾统一,共同构成了气势磅礴的多声部的“盛唐之音”交响曲。
天宝十五载(756),发生了安史之乱,生民流离涂炭,唐帝国处于战乱、动荡之中,而诗歌创作却未因之而衰落。
当此民族危难之际,诗人们奔走呼号,继开天之盛,产生了不少新的优秀篇章。
盛唐诗歌的特点
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国家统一,南北融合。
《隋书·文学传叙》:“ 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
气质则理胜于词,清绮则文过其实。
”•经济繁荣,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空前提高。
•国际文化交流频繁。
•上层统治者的大力提倡。
•科举考试制度确立,诗赋成为考试内容。
•《诗经》、《楚辞》以来悠久的诗歌传统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和多样的诗歌体裁。
•诗歌唐音:题材广泛,意境雄阔,形象鲜明,情韵悠扬•散文•传奇•民间文学–变文–词文–话本–曲子词初唐(618-712)盛唐(713-761)中唐(762-827)晚唐(828-978)盛唐诗歌的特点•自信自励,神采飞扬–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李白《别童子入京》)–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
(高适《别韦参军》)•爱国爱民,无畏无惧–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高适《燕歌行》)•纵情山水,气势雄浑–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杜甫《旅夜书怀》)–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张扬个性,傲岸舒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题材广泛,众体皆备二张与吴中四士张说与许国公苏颋号称“燕许大手笔”诗益凄婉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吴中四士贺知章、包融、张旭、张若虚贺知章自号“四明狂客”•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柳》)•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乡偶书》之一)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特色1.画意、诗情、哲理交相融汇,发人深省。
2.语言优美自然,声韵和谐流畅。
3.结构精当,浑然一体。
王孟及其他山水田园诗人王维诗歌的特点之一:诗中有禅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派
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派本文是关于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派,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一、山水田园诗派的产生及其特点1.盛唐时期社会安定,国力强大,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全面繁荣。
文人士大夫的物质生活优裕,为漫游行旅、赏玩山水提供了条件。
社会上佛道思想流行,道家崇尚自然及返朴归真的追求和佛家禅宗的净心明性的境界,为诗歌提供了文化及审美心理的基垫。
文人的隐逸情怀也与山水田园诗的形成有紧密的关系,但此际并非为隐而隐,而是酿成了一种向往自然、追求超然独立的文化心态和崇尚自然的审美趣味。
此外,晋宋以来的田园诗、山水诗的创作,也无疑提供了艺术上的借鉴。
2.水田园诗派以孟浩然、王维为代表,此外还有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綦毋潜等人。
他们继承晋、宋以来陶渊明、谢灵运、谢朓等人的田园诗、山水诗的创作传统,形成了具有共同题材内容和相近艺术风格的诗歌流派。
他们的诗歌以描绘自然山水和田园风光,表现返朴归真、怡情养性的情趣,抒写隐逸生活的闲情逸志。
他们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淡远闲适,写景状物工致传神,提高了诗歌表现自然景物的艺术技巧,是唐诗艺苑中的一枝奇葩。
二、孟浩然1.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主要内容:孟浩然是与王维齐名的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是唐代第一个大量写作山水田园诗的诗人。
他的诗歌以山水诗居多,或写游历所见各地山水景色,或写家乡自然风光。
其中往往在抒写孤高的情怀中夹杂着失意的情绪,在以景自娱中融入了旅愁乡思的情怀。
如《宿建德江》、《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江上思归》等。
他的田园诗主要是写隐居生活的高雅情怀和闲情逸志。
如《过故人庄》、《游精思观回王白云在后》等。
2.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点:(1)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风格大多是平和冲淡,清新自然,不尚雕饰,而又能超凡拔俗。
清沈德潜评论说:“孟诗胜人处,每无意求工,而清超越俗,正复出人意表。
”(《唐诗别裁》)闻一多说:“淡得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
”(《唐诗杂论》)但孟浩然的山水诗也有写得气象雄浑、境界阔大的,如《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与颜钱塘登障楼望潮作》等,所以明胡震亨说他“冲淡中有壮逸之气”(《唐音癸签·吟谱》)。
盛唐、中唐诗歌差异
盛唐、中唐诗歌差异若以花论诗,盛唐如牡丹,得造物之精华,独领繁富之尤;中唐则若桃花,虽也明媚芳华,但却多几分平和与韵味。
盛唐诗歌带有浓烈的理想色彩,人间的艰辛代替了理想色彩,中年的思虑送走了少年意气,中唐诗有一种更加生活化、现实化的倾向。
盛唐诗人追求的是境界的浑融,而中唐诗人注重字锤句炼;唐代诗歌豪迈,而中唐诗歌内敛;盛唐诗歌描写理想境界,中唐诗歌反映社会现实;盛唐诗歌手法重幻想、虚构和夸饰,中唐诗歌重严格的写实;盛唐诗歌写作方式随意挥洒,中唐诗歌呕心苦吟;盛唐诗歌高华飘逸,中唐诗歌朴实深沉。
一、风流雅韵与尚俗尚怪盛唐诗歌有着长歌浩荡的耿介之气以及秋月一般明朗的玲珑之韵,“气之盛”、“情之深”、“耀艳之华采”首首风骨之作屹立诗坛。
李杜才力甚大而造诣极高,意兴极远,体多变化,语多奇伟,而气象风格大备,多入神矣,盛唐诗歌因而让后代仰望却无法超越。
如李白《赠孟浩然》:“醉中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思想之奔放与清水芙蓉之美互相掩映。
盛唐诗歌是多情的,但却没有世俗的媚气,而是成熟醇厚的,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
比如李白,他思念故乡的真挚、想念朋友之切、难以忘怀长安的月色,“天子呼来不上船”的不羁、“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负、“千金散尽还复来”的狂放、“朝如青丝暮成雪”的悲悯,写尽人间声色。
盛唐诗歌也是风流的,蕴含一种飘逸,蕴藉而又缭绕不去的情味,透彻玲珑,如空中之音,象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中唐诗歌则尚怪尚俗,以韩孟和元白两大派为中唐诗歌变革的主导力量。
两派诗人都是积极的锐意求变,力图跳脱诗歌的藩篱,找到一条符合时代特色的诗歌道路。
韩孟派“尚怪”,元白派“尚俗”,无论是“尚怪”还是“尚俗”,都是诗人们致力于诗歌的改进,希望能自成一家。
中唐诗歌尚俗。
善写一般人的感情和需求、个人经历和情感体验而上流人士的雅趣,语言通俗易懂。
此外,还常写贫病题材,拉肚子、掉牙齿、秃头、长瘤子、类似很丑陋的形象进入诗歌,沿着日常生活描写,说俸禄、说官阶品服等。
唐朝的审美标准
唐朝的审美标准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十分繁荣昌盛的一个时期,也是中国文化艺术的鼎盛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唐朝的审美标准也有了很多的发展和变化,从诗词歌赋到建筑雕刻,从绘画到服装饰品,唐朝的审美标准穿透了各个方面的生活。
以下,就来详细介绍唐朝的审美标准。
一、诗词歌赋唐代诗词歌赋是唐朝文化的代表,也是当时的主流文化。
在这个时期,诗词歌赋的审美标准也非常高。
唐诗追求“文学之美”,注重诗的韵律美和想象力。
此外,唐诗注重形式的完美和意境的含蓄,以“说不尽”的奇妙效果感染人心。
唐代词赋追求“写实之美”,强调表现生活的真实和人物的个性,注重情感的真挚和细节的描绘。
总之,唐代诗词歌赋注重情景的描绘和形式的完美,将思想和感情与表现技巧相结合,呈现出高度复杂而又绚丽多彩的审美风格。
二、绘画唐朝的绘画艺术以山水画和人物画为主。
山水画追求自然的真实与华美,重视意境的营造和画面的感染力。
山水画家注重景色的描绘,因此唐代山水画富于想象,色彩鲜艳,构图严谨,形象逼真。
人物画则更注重画面的生动和人物的神韵,注重“写意之美”和“动态之美”,追求画面的表现力和人物的个性,注重线条的变化和神态的把握。
总之,唐朝的绘画注重意境的营造,形式的完美,表现力的强烈和色彩的鲜艳,融合了中国古代绘画的多种元素,呈现出复杂而又绚丽多彩的审美风格。
三、建筑雕刻唐朝的建筑和雕刻艺术也是中国古代艺术中的闪亮之一,它们的审美标准以华丽奢华的风格和精致的工艺为特点。
唐朝的建筑以宫殿和寺庙为代表,建筑的外观装饰注重雕刻的精美和雕刻工艺的精湛,大门、柱子、花窗等处都能看到大量的雕刻,而且在雕刻中突显了艺术家的独特风格。
其次,唐代宫殿和寺庙的墙壁、地面等部位全部是描绘着精美的壁画和浮雕,这些壁画精美绝伦,用各种色彩的细腻和粗犷的笔触画出了生动的画面和体现了独特的神韵。
四、服装饰品唐朝的服装饰品是以华美豪放、华丽耀眼的风格为主,服饰上注重用彩色的绸缎、锦缎、薄纱、武器、首饰等来强调繁华的气息,有的服饰上则运用刺绣、缀珠、金丝织纹等处理方法,十分花哨,同时也是体现了唐朝社会的各种阶层的穿着,江山之上有宫廷的锦衣、锦服,民间则有民间帛衣、绫衣等。
盛唐诗歌的美学风貌
盛唐诗歌的美学风貌
有:
1、浩博清新:盛唐诗歌中展现出浩如烟海的清新风采,贴近自然,展示自然中的魅力,追求清新自然之美。
2、真情流露:盛唐诗歌特有的情诗表达形式,贯穿着大量情感表达,直击人心,抒发自身情怀,充实自然之美。
3、豪放洒脱:盛唐诗歌中戏剧化的景象展示出清新浪漫的情调,夸张凝练的字句用以表现出对自然的热情恋慕,彰显出豪放洒脱的风格。
4、宁静穆雅:盛唐诗歌特有的“宁静穆雅”风貌,用细腻的语言洋溢出无限深邃的宁静,营造出穆雅安详宁静的沉静之美。
盛唐中唐晚唐的诗歌特点
盛唐中唐晚唐的诗歌特点盛唐、中唐和晚唐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三个重要时期,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诗歌特点。
盛唐时期(618年-907年)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黄金时期,也是中国古代诗歌最繁荣的时期之一。
盛唐时期的诗歌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 我我唐诗的兴盛:盛唐时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诗人,如杜甫、李白、王之涣等。
他们的诗歌作品以豪放、浪漫、奔放的风格为特点,表达了对人生的热情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2. 主题广泛多样:盛唐时期的诗歌主题丰富多样,既有写景、抒情的诗歌,也有议论社会、抨击政府的诗歌,还有表达个人情感、描绘历史事件的诗歌等。
诗人们通过不同的主题表达了自己对社会、人生、爱情等各个方面的思考和感受。
3. 修辞技巧的运用:盛唐时期的诗歌运用了丰富多样的修辞技巧,如比喻、夸张、对仗、排比等,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意境和情感。
中唐时期(唐中叶,约800年-850年)是盛唐和晚唐时期之间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的诗歌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 语言简练:中唐时期的诗歌语言更加简练明快,不再追求华丽的辞藻和修辞手法,注重表达简洁明了的意境和情感。
2. 诗歌主题偏向于抒情:中唐时期的诗歌主题更多地偏向于抒情,表达个人感情和情感的体验。
诗人们通过自然景物、季节变化等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使诗歌更加质朴、真实。
晚唐时期(唐末至907年)是唐代的衰落时期,这一时期的诗歌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 忧国忧民:晚唐时期的诗人们对社会现实感到失望和忧虑,他们通过诗歌表达对乱世的痛苦和对国家的忧虑,呼吁振兴国家,关注百姓疾苦。
2. 唐诗的变革:晚唐时期的诗歌开始出现新的变革,如五言绝句的运用更加灵活多样,出现了一些“田园诗”和“山水诗”,以及“诗人自述”等新的题材和风格。
3. 宿命思想的体现:晚唐诗歌中常常体现出宿命思想,诗人们对命运和人生的无奈和思考。
总的来说,盛唐、中唐和晚唐时期的诗歌特点各不相同,展现了中国古代诗歌在这三个时期的丰富多样性和变革。
试论盛唐诗歌的美学风貌
河北大学成人高等教育毕业论文试论盛唐诗歌的美学风貌学生姓名:指导教师:专业年级:完稿时间:河北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诚信承诺书我谨在此承诺:本人所写的毕业论文《试论盛唐诗歌的美学风貌》由本人独立完成,保证不存在任何剽窃、抄袭他人学术成果的现象。
凡涉及其他作者的观点和材料,均作了注释,如出现抄袭及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行为,由本人承担由此产生的一切后果。
承诺人:年月日试论盛唐诗歌的美学风貌摘要本文主要通对李白、杜甫以及一些边塞派诗人、山水田园派诗人的诗风及作品分析,进一步探讨了盛唐诗歌的美学风貌。
关键词:盛唐诗歌美学风貌意境美装订线目录引言 (1)一气势美——悲壮雄浑 (1)二意境美——生动传神 (3)结论 (5)参考文献 (5)注释 (6)附录 (7)装订线引言一个时期文化的繁荣离不开政治经济的影响。
盛唐时期文化繁荣的背后是强大的政治经济的支撑,盛世造就了盛唐诗歌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绝对的地位及高度,她不是可以随便被超越的存在。
正因为盛唐时期政治经济的繁荣,社会开明,思想开放,给诗歌文化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所以盛唐诗歌种类繁多,内涵醇厚,情感丰富,格调高昂,让那些才华横溢的大诗人得以尽情挥洒情怀,自由翱翔在诗的天地,构建出一个诗的美丽境界。
一气势美——悲壮雄浑我们总说,输人不输阵,这个阵说的就是气势,没了气势,就显得卑微,诗也一样,不能失了气势,没了气势整体的感觉就下去了。
盛唐的诗歌尤其重气势之美,总的形容就是悲壮雄浑,这是盛唐诗歌的一大美学风貌。
而之所以形成这一悲壮雄浑的时代审美观的原因不外乎国家统一,经济日益繁荣,国力空前强大,民族自信心得到极大的满足。
在这样的环境下,自然而然就成就了盛唐诗歌的这种美学风貌。
然而这种令人震撼的气势之美并不是朝夕之间形成的,她是循序渐进的,经历了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这个过程从初唐四杰,发出壮美诗风的召唤开始,到诗人杨炯而后对这种壮美之风提出“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的具体要求,再到“雄笔壮词“及”健举“之气成为时代风尚,成为盛唐气象的先声,进入盛唐,在继承”汉魏“风骨及”四杰“的基础上,诗歌的”悲壮雄浑“已经浑然天成了。
论盛唐诗歌的美学风貌
论盛唐诗歌的美学风貌
盛唐诗歌的美学风貌受到关注历来久远,顺应自然,勾勒景态,弘扬遗风,融
入节奏,素质细腻,令人心醉,因而受到人们无限爱戴和称道。
盛唐诗歌涵盖了多样性,唱咏情感,表达激烈,装扮靓丽,精湛工巧,流淌节套,泼墨艳丽,文字形象,惟妙惟肖,腾起情怀,引人入胜,折射活力,蕴含气质。
盛唐诗歌拥有精髓,传统韵调,立意皆独,新意惊奇,微妙有致,倾慕光宇,
强象非凡,运气游刃,琅环其宇,总览宇宙,超脱膝下,欣赏美景,醉心诗句。
盛唐诗歌令人彷徨,具有豪迈、高贵、跃然、绚烂,唯有把握好即兴,心灵才
能散发出节奏感,文字起落有如声音和笔法,点染出光彩夺目的画面,激发起文字之光,挥洒出一股凛然的力量,明晰而哀而不伤,发自内心而来,情不自禁而扬,多少载歌载舞,多少崇山峻岭,时时在心之里,激荡气势磅礴,盛唐诗歌充满神韵,浩荡凝静,以其意境中深厚的古典精髓,激发着人们对诗歌之爱,使人陶醉其中。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教学目标1、感悟盛唐诗歌“声律风骨兼备”的特点及其阔大雄浑、豪迈恢弘的艺术境界。
2、初步熟悉王维、孟浩然和高适、岑参的生平事迹及其诗歌的主要特征。
3、初步了解盛唐边塞诗派和山水田园诗派的风格差异。
教学建议盛唐诗歌就时间上来说,是指开元、天宝至大历初年的诗歌。
就诗歌特征来说,主要是指盛唐诗人所创作的具有昂扬雄浑、阔大恢宏的盛唐气象的诗歌。
所谓“声律风骨兼备”是就这一时期的诗歌内容和形式而言的。
盛唐诗歌的风骨主要包括:①诗人们能从观察宇宙历史的发展规律的高度对时代与人生进行积极思考;②诗人们在追求建功立业的道路上,显示了强烈的自信心和铮铮傲骨;③崇尚独立人格和高洁品质,这使他们的追求功名的热情少了些庸俗气,具有了理想的光彩。
盛唐诗歌的声律完备主要是指律诗体裁的成熟和普及,诗人们已经能娴熟地使用这一体裁表情达意并且将它发挥到了极致(杜甫是典型代表)。
古体与律诗的截然划分,以及歌行与绝句的兴盛,都是盛唐诗歌达到高潮的标志。
本专题以及此后的李白和杜甫的两个专题,都属于盛唐诗歌的范畴。
因此在进行这三个专题的教学时,我们应首先通过对单篇诗歌的鉴赏从总体上把握盛唐诗歌的整体风貌。
本专题选取了除李杜以外的盛唐诗歌的代表作六篇,其中王孟和高岑的诗歌是本专题的鉴赏重点通过明月寄托相思的诗句“隔千里兮共明月”——南朝•宋谢庄《月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君华流照君。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教学时数:四课时第一课时学习〈望月怀远〉〈送魏万之京〉《望月怀远》【生平补介】张九龄是唐代著名的宰相,后受奸相李林甫陷害,于开元二十五年(七三七)贬为荆州长史。
论初、盛唐诗歌革新的基本特征
论初、盛唐诗歌革新的基本特征一、概述初、盛唐时期,中国诗歌经历了一次深刻的革新,这场革新不仅为诗歌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更在诗歌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诗歌在题材、风格、技巧等方面都展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貌。
初、盛唐诗歌逐渐摆脱了六朝以来过于注重形式技巧和宫廷生活的局限,开始关注更广泛的社会现实和人生哲理。
诗人们以敏锐的洞察力捕捉时代的脉搏,以深情的笔触描绘自然的壮美,以细腻的描写展现人性的光辉。
这些题材的转变,使得诗歌内容更加丰富多样,更加贴近人民的生活和情感。
初、盛唐诗歌呈现出一种雄浑豪放、清新自然的特点。
诗人们追求自然流畅的表达方式,注重情感的抒发和意境的营造。
他们的作品既有深沉的哲理思考,又有激昂的爱国热情,既有细腻的情感描绘,又有豪放的个性张扬。
这种风格的转变,使得诗歌在形式上更加自由灵活,更加符合人民的审美需求。
初、盛唐诗歌也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尝试。
诗人们不仅继承了前人的优秀传统,更在音韵、对仗、用典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实践。
他们创造出了许多新的诗歌形式和表现手法,如五言古诗、七言绝句等,为后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初、盛唐诗歌革新是一场深刻的艺术变革,它不仅推动了诗歌艺术的发展,更在中华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通过对这一时期诗歌革新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艺术的本质和规律,也可以更好地欣赏和传承中华文化的瑰宝。
1. 初、盛唐时期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初、盛唐时期,无疑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璀璨明珠,其诗歌革新不仅标志着文学发展的新阶段,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歌创作在风格、题材、形式等方面均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创新,为后世树立了典范。
在初唐时期,诗歌开始摆脱南朝以来的浮艳风气,逐渐向着清新、自然的方向发展。
唐太宗君臣重视思想文化的统治作用,提倡中和雅正的文学主张,为诗歌革新奠定了基调。
“初唐四杰”以其雄浑豪放、气势磅礴的诗歌风格,进一步推动了诗歌的革新进程。
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派_田园诗
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派一、山水田园诗派的产生及其特点1.盛唐时期社会安定,国力强大,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全面繁荣。
文人士大夫的物质生活优裕,为漫游行旅、赏玩山水提供了条件。
社会上佛道思想流行,道家崇尚自然及返朴归真的追求和佛家禅宗的净心明性的境界,为诗歌提供了文化及审美心理的基垫。
文人的隐逸情怀也与山水田园诗的形成有紧密的关系,但此际并非为隐而隐,而是酿成了一种向往自然、追求超然独立的文化心态和崇尚自然的审美趣味。
此外,晋宋以来的田园诗、山水诗的创作,也无疑提供了艺术上的借鉴。
2.水田园诗派以孟浩然、王维为代表,此外还有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綦毋潜等人。
他们继承晋、宋以来陶渊明、谢灵运、谢朓等人的田园诗、山水诗的创作传统,形成了具有共同题材内容和相近艺术风格的诗歌流派。
他们的诗歌以描绘自然山水和田园风光,表现返朴归真、怡情养性的情趣,抒写隐逸生活的闲情逸志。
他们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淡远闲适,写景状物工致传神,提高了诗歌表现自然景物的艺术技巧,是唐诗艺苑中的一枝奇葩。
二、孟浩然1.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主要内容:1 / 6孟浩然是与王维齐名的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是唐代第一个大量写作山水田园诗的诗人。
他的诗歌以山水诗居多,或写游历所见各地山水景色,或写家乡自然风光。
其中往往在抒写孤高的情怀中夹杂着失意的情绪,在以景自娱中融入了旅愁乡思的情怀。
如《宿建德江》、《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江上思归》等。
他的田园诗主要是写隐居生活的高雅情怀和闲情逸志。
如《过故人庄》、《游精思观回王白云在后》等。
2.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点:(1)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风格大多是平和冲淡,清新自然,不尚雕饰,而又能超凡拔俗。
清沈德潜评论说:“孟诗胜人处,每无意求工,而清超越俗,正复出人意表。
”(《唐诗别裁》)闻一多说:“淡得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
”(《唐诗杂论》)但孟浩然的山水诗也有写得气象雄浑、境界阔大的,如《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与颜钱塘登障楼望潮作》等,所以明胡震亨说他“冲淡中有壮逸之气”(《唐音癸签·吟谱》)。
盛唐桃花诗的审美特征
盛唐桃花诗的审美特征作者:丁桂香来源:《新闻爱好者》2012年第08期【摘要】桃花因其色彩艳丽、生机盎然的外在形态,成了盛唐文人审美的对象及重要的诗歌题材之一。
他们吟咏的桃花诗色彩明丽、形态娇美、意象丰富、意境优美、用词精妙、韵律和谐。
其诗作不仅具有完美的艺术技巧,而且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体现出古典诗歌的自然美、意象美和语言美。
【关键词】自然美;意象美;语言美盛唐由于经济文化的繁荣,整个社会都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并由此铸成了意气风发、积极乐观的社会心态,也由此形成了盛唐文人观照自然、关注人生的审美情趣。
桃花以其色彩艳丽、生机盎然的外在形态,成了盛唐文人审美的对象及重要的诗歌题材之一。
桃花诗是盛唐文人讴歌自然、赞美自然、表达情感、抒写理想的真实体现。
尽管作家的个人修养、艺术风格各异,但都反映了盛唐诗人积极向上及努力进取的人生态度。
这些诗作不仅具有认识价值,而且具有较高的审美情趣,体现出古典诗歌的自然美、意象美和语言美。
形神兼备,体现出桃花的自然美桃花之美美在其自然的特性即色彩上。
《诗经·桃夭》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就是抓住了桃花如云似霞的特性,进而烘托喜庆的气氛。
盛唐诗人更是把桃花这种美艳娇人的自然特性发挥到了极致,妙笔生花,让桃花有了神韵。
(一)突出特性,呈现桃花生机盎然的娇美桃花以优美的姿容、艳丽的色彩和勃勃的生机进入盛唐诗人的审美视野。
王维的《田园乐七首》之六“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是一幅花容柳绿、色彩明丽、春意浓郁的工笔画。
王昌龄的《古意》“桃花四面发,桃叶一枝开”写出了桃花“花叶同发、烂漫妩媚”[1]的姿态美。
李白的《杂歌谣辞·中山孺子妾歌》“桃李出深井,花艳惊上春”,抒写的是对桃花艳冠群芳的惊喜与赞叹;《东鲁门泛舟二首》“水作青龙盘石堤,桃花夹岸鲁门西。
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风流到剡溪”,抒写的是桃花开满堤坝的壮丽春景。
杜甫的《春日江村五首》“种竹交加翠,栽桃烂漫红”,《喜晴》“青荧陵陂麦,窈窕桃李花”展现的是桃花的美艳烂漫。
盛唐诗歌的特点有什么特征
盛唐诗歌的特点有什么特征盛唐诗歌的特点有什么特征声律与风骨的兼备,标志着“盛唐气象”的形成。
这个名词是指盛唐时期诗歌的总体风貌特征。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盛唐诗歌的特点有什么特征,希望对你有帮助。
盛唐诗歌的特点一是诗人众多,名家云集,诗歌取得了极高的艺术价值,全社会创作、欣赏诗歌的热情高涨。
这一时期诗歌作者上至帝王公卿,下至贩夫走卒都参与进来,呈现出一种全民参与创作诗歌和欣赏诗歌的热潮,“其人则帝王、将相、朝士、布衣、童子、妇人、缁流、羽客,靡弗预矣。
”(《诗薮·外编》卷三)这是自《诗经》之后所不曾有过的盛况。
欣赏方面,正是唐诗创作队伍的多样化,促进了诗歌的世俗化和通俗化,从而使得欣赏的门槛降低,拥有了空前广泛的读者群体。
如岑参的诗“每一绝笔,则人人传写,虽闾里士庶,戎夷蛮貊,莫不讽诵吟习焉。
”可见他的诗当时流传之广,不徒雅俗共赏,还为各族人民所喜爱。
名家如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崔颢、李颀、王之涣等等,在文学史上留下了璀璨的一笔。
就是诸多小众诗人,也为唐诗增色不少,孤木不成林,独月难辉映,正是众多的各色诗人一起,才杂众色而为一体,集群芳而成花苑。
二是诗歌风格的多样繁富。
鲜明独特的创作风格是创作成熟的标志,盛唐“开元、天宝间,则有李翰林之飘逸,杜工部之沉郁,孟襄阳之清雅,王右丞之精致,储光羲之真率,王昌龄之声俊,高适、岑参之悲壮,李颀、常建之超凡,此盛唐之盛者也。
”(高棅《唐诗品汇》总序)可以说不但至唐诗体皆备,就是诗歌风格也是自盛唐就以皆备,后人再难出盛唐范畴之外。
三是诗歌体裁方面,古今体都有长足的发展。
初唐之时,多注重五古七律,前者如陈子昂,后者如沈宋。
盛唐时,各体都有名家名篇留世。
五古有李白《古风》,七言古体诗有李白《将进酒》、《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等,其次有高适沿用乐府旧题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
杜甫即事命篇的新乐府“三吏”、“三别”更是享誉诗坛。
盛唐美学特征
盛唐美学特征
盛唐美学特征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中国文化的象征性特征。
盛唐美学的主要特征有:一是宏大的气势,其欣欣向荣的气势表现在文学作品中;二是情绪的浓厚,这种情绪在诗歌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三是审美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体现在诗歌、书画、音乐等文化创作中;四是抒发的真情实感,这种真情实感在诗歌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五是艺术的精湛,这种精湛表现在书画、音乐、建筑等艺术形式中。
盛唐美学的特征是宏大的气势、浓厚的情绪、多样的审美、真情实感的抒发以及精湛的艺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盛唐诗歌的审美特征
摘要:盛唐时期,中国经济繁荣,国力繁盛,涌现出大批禀受山川英灵之气而天分极高的诗人。
他们“既闲新声,复晓古体;文质半取,风骚两挟;言气骨则建安为传,论宫商则太康不逮”讲究声律辞藻与抒写慷慨情怀汇而为一,诗人作诗笔参造化,情因韵而显,在咏史诗、咏物诗、边塞诗等题材上均达到了神韵兼备的完美境界,既壮丽雄浑又清新自然,风调高华、星象玲珑,流丽浑成,情景交融,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关键词: 盛唐慷慨情怀神韵兼备流丽浑成
众所周知,艺术美是美的形态的集中体现,诗歌又可以说是文学样式中最富于美学意味的。
中国的文化就是以诗歌为传统中心的文化,因此才真正成为诗歌的国度。
盛唐诗又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诗的国度中最辉煌的岁月,形成了星汉灿烂的文化奇观。
他们“既闲新声,复晓古体;文质半取,风骚两挟;言气骨则建安为传,论宫商则太康不逮”讲究声律辞藻与抒写慷慨情怀汇而为一,诗人作诗笔参造化,情因韵而显,达到了神韵兼备的完美境界,既壮丽雄浑又清新自然,风调高华、星象玲珑,流丽浑成,情景交融,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盛唐的文学用空前的规模与气势,深化了中国文化史上的审美境界,文弱书生写起诗来也是豪气满纸:“少年心事当拿云”(《致酒行》),“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云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南园》),痛快淋漓的书写个人情怀。
盛唐人用温柔敦厚的底子,加入许多慷慨悲歌的新成分,不知不觉,产生出一种异彩来。
盛唐各大家,为什么能在文学史上创造出如此美韵?他们的价值,在能洗却南朝的铅华靡曼和北朝的粗野一路。
开辟了一个新天地。
首先,盛唐作为政局大一统王朝的兴盛期,其本身就昭显出一种时代的豪壮气势与阔大胸襟;其次,盛唐经济的繁荣与国力的强盛,为文化的发展与文人的生活提供了丰实的基础;再次,唐统治者在政治上的相对开明,在思想文化政策上的开放兼容,更直接促进了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
其中漫游、科举、从政三者的生活方式与诗歌创作的关系最为密切,漫游为创作提供了生活的原料,从政给予诗人以思想的活力,科举则又促进多方面的文化艺术修养和较为普遍的文化氛围,由此感召了士人的功业理想与进取精神,造就了一种积极入世、关心时政的社会心理特征。
所以“诗家各体,至唐大备,譬如芳春草木百花盛开,灿烂绚烂,使人悦眼而迷心”,而若从各个题材来体味诗家的美学艺术会更能充分领略到盛唐诗歌无与伦比的美,因此本文仅从咏物诗、咏史诗、离别时、边塞诗等角度来浅析盛唐诗的审美特质。
(一)咏物诗
古往今来,诗人所写的咏物诗数不胜数,任何一个物象只要具有吸引诗人的审美特性就有了诗写的价值。
唐咏物诗的审美性态大致可以分为纯然咏物、以物比人、咏物见志、咏物寓意四个方面,到了盛唐,诗人更以全新的视角对咏物诗进行了大胆的创新:
1、移情于物:咏物为宾,抒情为主;意蕴丰富,寄托深碗;既能见出诗人的身世、遭遇
和品行,也能表现诗人的艺术修养和个性,更使人们在身心、神思等方面得到益处。
2、想象奇警:诗人高度跳跃的思维及奇特宏观的意象群,构成了盛唐诗想象奇特的特性。
一方面是对审美意象的尽情展现,另一方面更是处于内心的观照和观感。
这类诗歌以李白的诗歌最为突出,比如《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诗歌纯任性灵,想落天外,而得形神兼备之妙:“直下”二字,既形容瀑布的激流,也写出奇峰突起的陡峭,而“三千尺”的夸张和“银河落九天”的想象则强化和突显出李白独有的自由放任的审美品质,读来令人神清气逸,畅快不已,同时我们也被李白内心深处宏大的抱负所折服,如若没有耐心这等旷达则能写出这样的意境?
(二)咏史诗
盛唐人的咏史诗呈现出的审美体验情感的多维性,在艺术手法方面的不断探索与诗歌的完美结合,讲求历史情感与现实的统一,理性美与诗意美的融汇,又能凝练而不流于晦涩,技巧圆熟,独具新意。
诗体多为七体,在狭小的空间里创造出一片广阔的天地。
灵活用典,言简意赅;雄浑厚重,寓意深刻;对比映衬,主题显豁;先扬后抑,曲折顿挫,又能画龙点睛,引人深思,是盛唐的独创。
许浑的《途径秦始皇墓》“龙盘虎踞树层层,势如浮云亦是崩。
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
”诗句首先渲染秦始皇陵的巍峨壮观,联想他的功绩,不可一世,却迅速崩溃。
结尾拈出生前宽仁,死后简朴的汉文帝为陪衬对比,从现实土壤中汲取比托之物,更不加褒贬,而诗意昭然。
(三)离别诗
书写离愁别绪是古今常见的情感,要么是直抒胸臆,要么委婉深曲,唐人虽不出二者,却能既注重主体真实、自然而又充沛的情谊,又能将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深情,化为具体可感的审美艺术形象,在言愁悲别、慰人慰己中揭示出诗人内心的情感波澜,展现出诗人广阔而深远的内心世界。
如果说王维的离别诗多表现诗人心地友好、真情抚慰,那么高适的送别诗则侧重从现实的充满机遇和美好前程来宽慰友人,豪情满怀,壮思飞动,给人以昂扬激愤的熏染。
如《别董大二首》(其一):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前两句用悲大宏伟的画面刻画依依惜别之情,千里风光,阔别在即,更有北飞群雁相衬,后两句即使对友人的赞美也是对友人光明前途的预言,从中也披露出诗人自己的胸襟。
整个诗句沐浴着盛唐惠泽,唱出了真正属于他们那一代的声音。
(四) 边塞诗
以边塞诗为题材的诗在唐代极为流行,盛唐时蔚为壮观。
奇特的边塞风光,宏伟壮阔的边塞天地极大地适应了应时而生的诗人追求不朽功名的高昂义气,更与冷峻直面现实的悲慨相结合,创造出一种慷慨奇伟的美。
王昌龄身上有一种豪侠之人缺乏的深沉,观察问题常带有历史的厚重感,他做诗不全屏意气,更讲究立意构思,将边塞诗与豪情完美融汇。
如《出塞二首》(其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全诗的主调式最后一句表现出来的为国豪情,悲壮浑成,给人以大气磅礴之感。
诗人从秦时明月关山落笔,上下千年,同此悲壮,万里征人,迄无还日,不仅写出了沉思历史的时对勇于献身边关者的同情和民族自豪感,还蕴含着对现实中将非其人的讽刺。
如此丰富的内容和深厚的情感,压缩在短短四句诗中,意脉细密曲折而情气疏当俊爽,堪为大手笔。
总之,盛唐人可以在这样的艺术园地淋漓尽情的展示自己独特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创造出极富美感的诗歌意象,重铸与实践一种全新的美学精神,以独特的音色和旋律征服了千百年来难以数计的读者之心,给人以强烈的美的震撼,真所谓“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张道洽《岭梅》),而最终又呈现为一个时代的诗歌美学风范,其高情远韵,后世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