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黄赤交角及其意义+学案

黄赤交角及其意义+学案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课时二 黄赤交角及其意义【考纲要求】掌握黄赤交角的概念和意义 【学习目标】1、黄赤交角的概念及其影响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考点一、黄赤交角1、黄赤交角2、影响:太阳在 之间来回移动,周期为365日5时48分46秒(1回归年)例1、读“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交角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目前的黄赤交角是66°34′ B.图中角α是黄赤交角C.地轴与黄道平面的交角就是黄赤交角D.黄赤交角度数即是南北回归线的度数(2)黄赤交角的变化带来的影响:热带的范围扩大黄赤交角扩大 →太阳直射范围扩大→寒带范围扩大温带的范围缩小例2、若黄赤交角变为30°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幅度小了 B .寒带的范围变小了C .极昼极夜的范围缩小了D .温带的范围是纬度30°~60°自转→赤道平面公转→黄道平面夹角:考点二、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例3、当地球运动至右图所示的甲处时,是北半球的(双选)( )A.接近近日点 B.夏至日C.接近远日点 D.冬至日例4、当我们欢度春节时,太阳直射点(双选)()A、往北移B、往南移C、在南半球D、在北半球课后练习1、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交角为()A.23026/B.300C.600D.66034/2、北半球夏至日( )A.是12月22日B.地球在公转轨道上距离太阳最近C.地球公转速度较快D.太阳直射点在23026/N3、若黄赤交角由现状变为200,则会引起的现象是( )A北极圈的范围增大,南极圈的范围缩小B.地球上太阳直射的范围增大C.温带的范围增大D.北极出现极昼的天数增加4、(2010福建)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于4月30日20时(北京时间)隆重开幕,本届世博会将历时184天。

完成下题。

在世博会期间,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是()A.先向北,后向南B.先向南,后向北C.先向北,后向南,再向北D.先向南,后向北,再向南5、地球上太阳直射点的最南和最北界线的决定因素是()A.地球的自转B.地球的形状C.黄赤交角的大小D.国际规定6、关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叙述正确的是( ) A. 从冬至到夏至,太阳直射点从23026/S 向北移至23026/N B. 从秋分到第二年春分,太阳直射点总是在北半球移动 C. 从夏至到秋分,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且一直向北移动 D. 北半球的夏半年,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且一直向北移动 7、图中XOY 为地轴,MN 为赤道,EF 、E ′F ′为回归线, ST 、S ′T ′为极圈。

高一地理黄赤交角教学设计

高一地理黄赤交角教学设计

地球的公转及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公转的旋转中心、轨道、周期。

2.掌握地球公转方向的判别。

3.掌握地球公转的速度特点及其变化。

4.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意义5.学会绘制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图。

6.树立辩证的唯物主义宇宙观,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内容:地球公转的旋转中心、方向、周期、轨道、速度黄赤交角的形成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地球公转方向,公转速度的变化规律、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教学难点: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教材、学情分析:地球的运动是地理环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运动变化的基础,也是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基础。

教学内容抽象,图片分析涉及较多的立体几何知识。

高一学生经过初中的学习,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但水平参差不齐,缺乏理性的认识,空间思维能力不强,有较大的学习难度。

因此,借助图片、动画、画图、演示等多种形式的素材来辅助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这样有利于降低学习难度,培养学生的思维空间。

教学方法:教具模拟演示课堂模拟演示图画演示分析教具、参考书:地球仪、《地理必修1鼎尖教案》中图版教学过程:【复习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自转,那大家还记得地球的自转有什么特点吗?下面,我们通过几道题来回顾一下。

1.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在北极上空看是逆时针旋转,在南极上空看是顺时针旋转。

下列四图中,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是:A.①②B.③④C.②③ D.①④2.地球自转速度:角速度是15°/小时,线速度是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南北极点角速度线速度均为零。

下列几个地点中,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A.广州(23°08′N)B. 成都(约30°N)C.北京(40°N)D.哈尔滨(约45°N)【过渡】地球在自转的同时也在绕太阳运动。

地球的公转又有什么特点呢?一、地球公转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叫地球公转。

【观看“地球公转”动画回答问题】地球公转的中心是什么?地球公转的轨道如何?地球公转的方向如何?1.地球公转的中心【提问】地球公转的中心是什么?地球公转的旋转中心是太阳。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1册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1.1.2黄赤交角及其影响”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1册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1.1.2黄赤交角及其影响”教学设计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二、课标解读:本节为第一节介绍地球运动,为第二节讲述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打下基础,从而落实课标要求的内容。

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本节需要阐述以下问题:其一,地球运动的形式;其二,地球运动的特点。

其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要理解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意义,以及由此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认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及其影响是知识基础。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这部分内容可看作是理解地球运动地理意义和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时空分布规律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通过示意图,说明地球自转和公转形成的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四、教学重难点:1、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的概念;(重点)。

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难点)五、教学思路:开展多种教学活动→师生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理解黄赤交角及影响——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六、教学过程:读图:(1)地轴倾斜了多少度?(2)图中黄赤交角是哪个角?太阳直射点:地球表面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

(老师讲)学案活动1:小组讨论,在地球图上绘制太阳直射点。

探究1:假设地轴不倾斜,黄赤交角多大?判断地表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变化。

探究2:当地轴倾斜23°26´,黄赤交角多大?推测A、B、C、D四个位置,地表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变化。

读图,找出北半球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观察动画:一年,太阳直射点的运动有何规律?学案活动2:绘制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示意图。

步骤:(1)绘制三条平行且等距的直线,分别表示赤道、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

(2)在三条直线的适当位置标注四个点,分别代表北半球二分二至日太阳的直射点。

(3)结合课本描述,画一条曲线表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

完成学案,按要求,完成绘制示意图。

让学生把观察的规律,用示意图绘制出来,更利于掌握直射点的变化规律。

小结: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完成表格内容小结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课堂小结黄赤交角:定义太阳直射点:定义二分二至日的位置整理本节课笔记清晰本节课的重难点。

1.1.2黄赤交角及其影响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1.1.2黄赤交角及其影响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5.小组合作:组织学生分组,探讨黄赤交角对本地区气候、农业等方面的影响,并以小组为单位撰写一篇简短的报告。
例如:
(1)黄赤交角是指地球公转轨道面(黄道)与赤道面的夹角,其度数约为______。
(2)黄赤交角的变化会影响地球上的昼夜长短,当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时,我国正值______。
2.问答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例如:
(1)请简述黄赤交角对地球公转过程中昼夜长短变化的影响。
4.实践应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讨黄赤交角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农业、建筑、旅游等领域。
5.总结提升:对本章节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黄赤交角在地理环境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整体观念和综合分析能力。
6.课后作业:布置与黄赤交角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学情分析
在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地球公转和自转已有一定的基础认识,但对于黄赤交角这一概念及其影响的认识可能尚显不足。学生在学习本章节内容时,可能面临以下情况:
1.对黄赤交角的定义和度数掌握不够准确,容易与其他地理概念混淆。
2.难以将黄赤交角与实际地理现象联系起来,缺乏空间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在小组合作探讨黄赤交角的应用时,可能存在沟通不畅、分析不深入等问题。
针对以上情况,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个体差异,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黄赤交角的相关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使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共同提高。
3.图示演示:利用图示、地球仪等教学工具,直观地展示黄赤交角对地球公转现象的影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黄赤交角知识。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教案(新教材人教版):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教案(新教材人教版):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课时7黄赤交角及其影响1.概念(1)赤道平面:过地心并与地轴垂直的平面。

(2)黄道平面:地球公转轨道平面。

(3)黄赤交角: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之间存在一个交角,叫作黄赤交角,目前是23°26′。

特别提醒黄赤交角相关数据关系(1)黄赤交角=回归线的度数,即图中α。

(2)极圈度数与黄赤交角互余,即图中90°-α。

(3)黄赤交角=晨昏线与地轴的最大夹角,即图中α′。

2.影响: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即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往返运动。

(1)移动规律①春分日至秋分日期间,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期间,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

②冬至日至次年夏至日期间,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夏至日至冬至日期间,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

(2)周期:1回归年,即365日5时48分46秒。

1.公转轨道上二分二至日的判断(1)日地距离法如下图,A点日地距离较近,时间为1月初,应为冬至日稍后,B点日地距离较远,时间为7月初,应为夏至日稍后,再结合地球的公转方向判断C为春分日稍后,D为秋分日稍后。

(2)地轴倾向法(连线法)①连接日心和地心,将该线作为太阳光线。

②该线与地球表面的交点为太阳直射点(因为太阳光线与该点的地球表面垂直)。

③观察该点所在的南北半球位置:若在北半球(B点)则为北半球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若在南半球(D点)则为北半球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3)垂线法(晨昏线法)①过地心(图中圆心)作太阳光线的垂线;该线为晨昏线(晨昏线与太阳光线始终垂直,且其所在平面通过地心)。

②观察南北极的极昼极夜状况,若北极圈内出现极昼、南极圈内出现极夜,则为北半球夏至日;反之为北半球冬至日。

2.黄赤交角变化带来的影响(全国文综Ⅲ)某日,小明在互联网上看到世界各地好友当天发来的信息:甲:温暖的海风夹着即将到来的夏天的味道扑面而来。

乙:冬季临近,金黄的落叶铺满了一地。

丙:又一次入秋失败了,这还是我四季分明的家乡吗?丁:又是黑夜漫长的季节,向北望去,小城上空的极光如彩色帷幕般挂在夜空。

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移动

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移动

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移动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黄赤交角的度数、二分二至日的名称、对应的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2.通过观察动画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能够说出地轴、黄道面、赤道面之间的相互关系;
3.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及由其产生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并能用适当的地理表达(如模拟实验、画图等)来说明;
【过程与方法】
1.阅读分析地球自转、公转示意图,并能在示意图中标示方向和位置;
2. 通过合作学习,体会团结协作共同完成任务的愉快。

通过动手动脑模拟地球的公转,激发探索地理事
象本源的兴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养成小组合作探究意识;
2.建立初步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宇宙观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黄赤交角的形成及由其产生的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难点:黄赤交角导致的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三.教学方法
方法:讲授法、演示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相结合
教具:地球仪、多媒体设备。

高中地理:1.1.3 地球的运动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教学课件

高中地理:1.1.3 地球的运动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教学课件
5. 演示地球公转运动,观察太阳光线与地轴的夹角的变化, 尝试画出二分二至日的太阳光照图,判断直射点的纬度。
点拨精讲
春分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夏至
冬至
太 阳 光 线
夏至日
6月22日前后
秋分
太 阳 光 线
春分日和秋分日
3月21日前后和9月23日前后
太 阳 光 线
冬至日
12月22日前后
阅读课本16页第一自然段并结合图1.18填写下表,然后画 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示意图(参见16页活动题)。
课堂小结
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
赤道平面
黄道平面
黄赤交角 _2__3_˚_2__6_′_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范围:2_3__˚2__6_′_N__~__2__3_˚_2_6__′S
1. 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了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
2. 黄赤交角的度数=南北回归线的度数=太阳直射点能到达的 最北、最南纬度数。
思维拓展
公转轨道图上二分二至日的判断
① 先确定出地球公转方向,如图1。(可根据地球自转、南北极 指向等来确定地球公转方向)
② 在图中过球心作地轴的垂线,即赤道,如图2。 ③ 作条直线连接左右两个球心,如图3。 ④ 如果直线指向北半球,为北半球夏至日,即图3中的A;
如果直线指向南半球,为北半球冬至日,即图3中的C。 ⑤ 再根据二至日的位置和公转方向,确定D春分日和B秋分日。
(2) 判断下列日期内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 ① 北半球夏至日至秋分日:_先__逐__渐__减___慢__,__然__后___再__逐__渐__加___快__。 ② 北半球冬至日至春分日:_先__逐__渐__加___快__,__然__后___再__逐__渐__减__慢___。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第2课时)》教学设计【高中地理(新课标)选必修1】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第2课时)》教学设计【高中地理(新课标)选必修1】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教学设计第2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动画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能说出地轴、黄道面、赤道面之间的相互关系;2.能说出太阳直射点的概念,能在简单的太阳光照图上找到太阳直射点的位置;3.能在地球公转示意图上准确标出二分二至日的位置;4.通过模拟地球自转及公转运动,观察并掌握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理解形成过程。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教学难点】黄赤交角对太阳直射点产生的影响;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教学过程【课程引入】出示图片:“地球绕日公转图”,并说明地球绕日公转的独特姿势。

师:地球在自转的同时绕太阳做公转运动,大家观察图片,说说地球是以什么样的姿势绕日做公转运动的?生:(可能的答案)地球在倾斜着身子绕太阳做公转运动。

师:对,大家回答的很好。

地球同时进行着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他们有什么关系吗?斜着身子自转会出现什么不同现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讲授新课】(板书)第一章 地球的运动 第一节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第2课时 (板书)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1.黄赤交角 出示图片:黄赤交角示意图师:大家观察图片,找出地球自转的平面和地球绕日公转的平面。

生:(可能的答案)地球自转的平面是赤道平面,是图中橙色的面;地球公转的平面叫黄道平面,是图中黄色的平面。

师:对,大家观察一下,这两个面有什么关系?生:(可能的答案)它们两个面有一个交角,是23°26′。

师:大家说的很好,黄道面和赤道面的夹角我们叫做黄赤交角,目前为23°26′。

那大家再观察一下,图中地轴和黄道面的夹角是多少度?生:(可能的答案)是66°34′。

师:对。

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和黄赤交角的大小,在一定时期内可以看作是不变的。

(板书)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2.太阳直射点 展示图片,不同地区的太阳光线图。

北极星23°26′甲乙丁 戊丙1.思考上图中的甲、乙、丙、丁、戊,哪些地方的光线是太阳直射光线;并说明直射光线的特征。

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黄赤交角的形成2.发现黄赤交角的度数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关系【学习重点】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学习难点】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与黄赤交角的关系【学习方法】画图演示发现问题【知识链接】平时我们所用的地球仪斜着身子说明了什么?地轴与桌面的夹角是多少?它的存在对太阳直射点有什么影响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这一问题【学习过程】学习课本知识一、黄赤交角及其影响1、什么叫黄赤交角?它的度数是多少?(A级)2、绘图:画出赤道平面、黄道平面、地轴、南北极点、北极星、黄赤交角、地轴与黄赤交角的夹角(B 级)【合作探究】在已画的图中3、赤道面和黄道面是什么关系?地轴与赤道平面、黄道平面的关系呢?(A级)4、目前的黄赤交角和哪条纬线的度数相等?这说明了什么?(B级)5、如果赤道面和黄道面的夹角为零,太阳会直射在哪条纬线上?这时直射点会南北移动吗?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与黄赤交角有什么关系?(C级)二、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1、绘出太阳直射点周年运动图(以12月22日为起点)(A级)2、在绘制图中,标出二分二至日的时间,回答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周期是多少? (A级)3、据图归纳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C级)【练习巩固】1、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的时段为;在南半球的时段为。

2、太阳直射点开始北移的时段;太阳直射点开始南移的时段。

3、5月10日,太阳直射点在半球,正向方向移动;1月3日,太阳直射点在半球,正向方向移动;11月18日,太阳直射点在半球,并正向方向移动。

【学习反思】【作业布置】1、在地球的表面,太阳直射点最北界和最南界是由以下哪项条件决定的()A 地球的自转B 地球的形状C 黄赤交角的大小D 国际规定2、若黄赤交角缩小为0°,则地球上()A 没有昼夜交替B 没有四季变化C 南极点永远是极夜D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的某点不动3、若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角为55°,那么太阳直射点的最北界和最南界分别是、。

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

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

浅谈黄赤交角及太阳直射点的移动黄凯黄赤交角及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是高中地理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宇宙环境》第四节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说它是重点内容,那是因为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中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极昼极夜的范围、乃至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热带草原气候、地中海气候等一些重要气候类型的形成,都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其移动密切相关。

如果学生对这一内容能够完全理解,则对上述其他内容也就能够很好的掌握,所谓“一通则百通”。

说它是难点,那是因为在教学过程中难以达到直观的效果,尤其是在没有直观教具(如三球仪)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学生听起来感到抽象难懂,不易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个人对这个知识点教学有点意见:一、通过板画讲清黄赤交角的概念赤道面就是地球赤道所在的平面,在黑板上画出通过地心并与地轴垂直的平面来表示。

黄道是地球绕日公转的轨道在天球上的投影,有时直接把地球公转的轨道称为黄道,它所在的平面称为黄道面,并在黑板上画出呈水平状态平面来表示(如右图1所示)。

板完画,讲清楚这两个平面的含义后,再让学生观察下图,这两个平面并不重合,而是相交的,我们把这两平面的交角称为黄赤交角,目前是23°26′。

(如图1中的a所示)二、建立黄道面与太阳直射点的关系黄道面是地球绕着太阳运动的平面,若反过来把地球想作是静止的,可以理解为这个平面也是太阳绕着地球运动的平面。

由于直射点是地心与日心的连线同地球表面的交点,因此可以认为黄道平面即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平面,随着太阳绕着假设的静止的地球运动,太阳直射点也在这个平面上运动。

三、借用纬度的几何含义,理解直射点移动的范围将地球看成是一个圆球,一切垂直于地轴的平面同地表相割而成的圆,都是纬线。

其中通过地心的平面同地表相割而成的圆,我们称它为赤道。

规定赤道的纬度为0°,赤道以北为北纬度,以南为南纬度。

某地的纬度在立体几何上是一种线面角,即地表某地同地心的连线与赤道平面的夹角(如图2)。

人教版必修1高一地理 1.3《地球的运动》教案

人教版必修1高一地理 1.3《地球的运动》教案

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能从方向、周期、速度等方面分析自转和公转的一般规律。

2.了解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

3.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理解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过程及其原因。

4.了解时差和季节的形成原因。

5.在现实生活中会运用时区和区时、国际日界线。

6. 五带的划分.二、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能够准确地画出从夏至日到冬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形成空间想象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科学的宇宙观和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线速度和角速度。

2.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

[教学难点]1.恒星日和太阳日、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变化规律、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2.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

3. 地转偏向力.[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方法]1.运用对比的方法学习。

2.运用多媒体课件中的FLASH动画演示,并适时提出研讨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寻找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

[教具准备]地球仪、多媒体课件等[讲授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毛泽东主席有一句著名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

言外之意就是说,我们虽然在教室里坐着,实际上我们每天移动了八万里。

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地球在运动、在自转。

我们现在开始学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二、新授课程(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1.地球自转(1)讨论问题(展示flash课件:地球的自转)①绕转的中心是,其空间指向有何特点?②自转的方向是,你能从不同视角描述自转的方向吗?请你画出示意图。

③自转的周期是,其时间长度因参考点不同而。

明确:地球绕转的中心是地轴,其空间指向不变,一端恒指北极星附近。

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自转的周期是一日(或一天),其时间长度因参考点不同而不同。

(2)地球的自转示意阅读图1.15,根据该图,我们能得出哪些结论?①地球在绕地轴作自转运动,②地轴的一端恒指北极星附近。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和昼夜更替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和昼夜更替

彭阳县第一中学课时教学设计模板第2课时[新课导入]地球不停地自转,不仅使昼夜不断地交替,产生了地方时,而且还产生了一种地转偏向力。

受这种力的影响,凡是在地球表面做水平运动的物体都要发生一定的偏转。

(引导)物体在前进中怎样发生偏移呢?我们可以用下面的示意图来解释说明(投影图片)通过观察、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沿地表做水平方向运动的偏向规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发生偏转。

注意:一定是顺着物体前进方向。

这就如同我们在马路上行走要遵守交通规则一样,一定要靠右行(北半球)。

这种偏转现象对在地球表面做水平运动的物体都有一定影响,尤其是气流和水流表现得最为明显。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长江三角洲的发育情况(投影图片)(承转、过渡)前面我们已经说过,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同时进行的,地球的运动产生了黄赤交角。

复习:自转和公转规律提出问题:地球是以什么样的状态绕日运动?能否给大家做一下演示?强调重点:地球在绕日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倾斜方向保持不变。

三、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1、黄赤交角的产生:赤道平面:地球自转的平面,地轴与赤道平面垂直(90°)黄道平面:地球公转的平面,地轴与黄道平面斜交(66°34′)黄赤交角: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23°26′投影图2、黄赤交角的影响: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在地球绕日公转一年中,太阳直射的位置发生变化:课件演示:地球公转与太阳直射点的变化提出问题:通过演示能否说出一年中太阳直射点的最北和最南界限?为什么?(依据:地球是球体、黄赤交角为23°26´)(1)太阳直射范围:读图:北纬23°26´至南纬23°26´之间。

一个回归年:太阳完成一次回归运动365日5时48分46秒(2)二分二至日形成:(北半球而言)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北纬23°26´。

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在赤道上。

1.2 地球公转 教案

1.2 地球公转  教案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课 时 教 学 流 程课 时 教 学 流 程教 师 行 为学 生 行 为【导入】阿布·辛拜勒神庙是古埃及第十九王朝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约公元前 1304—公元前1237)建造的大型岩窟神庙。

3 000 多年前的神庙设计者精确地运用多学科的知识,把神庙设计成为一年中只有拉美西斯二世生日(2 月21 日)和登基日(10 月 21 日)的清晨,太阳光才能从神庙大门射入,穿过 60 多米长的庙廊,照到神庙尽头拉美西斯二世的石像上。

人们把这一奇观发生的时日,称为“太阳节”。

思考:1. 计算拉美西斯二世生日至春分日、秋分日至登基日的天数,你有何发现?2. 太阳节奇观的出现,与太阳光的入射方向和入射角度密切相关。

想一想,在每年的 2 月 21 日和 10 月 21 日这两天内,太阳照耀石像的时间是否会持续很久?【承转】如此奇观的产生是自然原因还是人类的奇迹,带着疑问让我们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自主学习一】地球公转基本特征概念:地球绕太阳运行。

1. 公转方向: 2. 公转周期: 3. 公转速度 4. 公转轨道:【讲解】近日点与远日点地球公转轨道上离太阳最近的点叫作近日点,距太阳 1.471 亿千米;离太阳最远的点叫作远日点,距太阳 1.521 亿千米。

每年 1 月初,地球经过近日点,公转速度较快;每年 7 月初,地球经过远日点,公转速度较慢。

1. 与自转方向一致,自西向东2. 周期:恒星年:365 日 6 时9 分10 秒3. (1)平均角速度=360°/365天6时9分10秒≈59′/天。

(2)平均线速度约为 30 千米 / 秒 4.公转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开普勒第二定律与地球公转速度开普勒行星运动第二定律,也称等面积定律,指的是太阳系中太阳和运动中的行星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活动】春分点和秋分点把地球公转轨道等分为两部分;通常年份,北半球夏半年(自春分日至秋分日)的日数是186天,冬半年(自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的日数是179天;造成这种日数差异的原因是什么?【设问】地球经过近日点时,北半球大部分地区正值隆冬,天气偏冷;而地球经过远日点时,北半球大部分地区正当盛夏,骄阳似火。

高一必修一地理黄赤交角教案

高一必修一地理黄赤交角教案

高一必修一地理黄赤交角教案高一必修一地理黄赤交角教案:一、教学设计思路及教学过程分析在高一地理上册中,第一章《地球在宇宙中》的难点在“地球的运动”,而要讲清楚地球运动的基本特征及其带来的地理现象,就一定要精心设计“黄赤交角”这一部分关键教材的教学方法,以求突破难点。

(一)“黄赤交角”概念的教学第一,采取启发诱导的方法,使学生形成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第二,观察地球仪,充分读图和画图,使学生获得感性直观的体验。

“黄赤交角”概念本身比较抽象,又涉及到学生到高二立体几何才学的二面角,理解起来难度较大。

因此教学导入时先让学生对熟悉的地球仪再行观察,学生发现地球仪的地轴是倾斜的;然后让学生观察课本上的“黄赤交角立体示意图”,教师做适当的说明:地球自转,有赤道平面;同时绕太阳公转,其公转轨道平面称为黄道面;从图上看出这两个面并不重合,有一个夹角,即黄赤交角,这个角比较稳定,目前的数值是23°26′。

紧接着师生一起画出黄赤交角的平面示意图(如图1):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加深对地轴与赤道平面的关系、黄道面和赤道面的关系、地轴与黄道面的关系(可由图上看出黄赤交角与地轴轨道倾角之间互余的关系,并通过简单的计算,得出其交角为66°34′)等诸多关系的认识。

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上“地球公转示意图”,注意地轴在公转过程中的指向(学生很容易发现地轴的倾斜角度始终不变),于是得出地球公转过程中极其重要的特征:公转过程中始终保持黄赤交角不变。

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和思路,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分析,最后的结论是由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思考、动手求证而得出的,这样就改变了概念教学中老师常用的灌输法和强调学生机械记忆的方式,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理解了知识点,并且学会了方法,锻炼了能力。

(二)“黄赤交角的影响分析一”的教学第一,注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保持思路的连贯性;第二,读图、用图和画图依然是这部分内容的训练重点,可以将极抽象的知识具化和简化,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黄赤交角教学设计与反思

黄赤交角教学设计与反思
黄赤交角教学设计与反思
察右后旗第一中学 段青
黄赤交角
察右后旗第一中学 段青
教学设计: 在本次微课中,旨在让学生掌握黄赤交角,包括黄赤交 角的产生及其影响。 “黄赤交角”概念本身比较抽象,又涉及到学生到高二立 体几何才学的二面角,理解起来难度较大。因此教学导入后第 一步先让学生观看“一轴两面三角度图”, 使学生获得感性 直观的体验;调动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 黄赤交角的影响,其主要的影响就是黄赤交角的存在引 起了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要突破这个内容,我首先
黄赤交角
察右后旗第一中学 段青
教学设计: 在本次微课中,旨在让学生掌握黄赤交角,包括黄赤交 角的产生及其影响。 “黄赤交角”概念本身比较抽象,又涉及到学生到高二立 体几何才学的二面角,理解起来难度较大。因此教学导入后第 一步先让学生观看“一轴两面三角度图”, 使学生获得感性 直观的体验;调动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
黄赤交角
察右后旗第一中学 段青

教学设计: 在本次微课中,旨在让学生掌握黄赤交角,包括黄赤交 角的产生及其影响。 “黄赤交角”概念本身比较抽象,又涉及到学生到高二立 体几何才学的二面角,理解起来难度较大。因此教学导入后第 一步先让学生观看“一轴两面三角度图”, 使学生获得感性 直观的体验;调动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

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66.50 N
结论 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范围是:23°26′N 23 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范围是:23°26′N—23°26′S 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周期是: 365日 48分46秒 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周期是:一个回归年 365日5时48分46秒 赤道一年有2次直射, 赤道一年有2次直射, 北回归线上一年有1次直射, 南、北回归线上一年有1次直射, 北回归线之间一年有2 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有2次直射 例题:某地有一条干涸的小河,河的左岸比右岸深一些;河边有一 某地有一条干涸的小河,河的左岸比右岸深一些; 某地有一条干涸的小河 200米深的水井 水井中有一只青蛙, 米深的水井, 口200米深的水井,水井中有一只青蛙,一年中青蛙能看见太阳有 一次照射头顶,该地可能位于: 一次照射头顶,该地可能位于:( D ) A赤道上 B、23.5°N C、22.5°S D、23.5°S
冬至日:12月22日 直射于南回归线(23.5° 冬至日:12月22日 直射于南回归线(23.5°S)
900N
北寒带
若黄赤交 北温带 夏至 角变大 茶陵 0), (24 6月22日 地球上热 23.50 N 带的范围 秋分 将——? ? 9月23日 次年 变大 温带范围 00 热带 3、21 将——? 3月21日 ? 变小 寒带范围 春分 23.50 S 将——? ? 变大 12月22日 冬至 南温带 南北极圈极昼极 66.50 S 范围受 影响? 夜的范围 ------------影响 南寒带 除赤道和极昼极夜 夜的范围受黄赤交 影响? 角 900 S 地区外,各地昼夜差值将 变大? 地区外,各地昼夜差值将——• 黄赤交角+黄轴交角=90° 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
180º
线
太 阳
北极
D
。光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
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移动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动画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能够说出地轴、黄道面、赤道面之间的相互关系;
2、学生能说出太阳直射点的概念,能在简单的太阳光照图上找到太阳直射点位臵。

3、学生通过模拟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观察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记住移动规律,理解其形成过程,并能运用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解决简单的问题。

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面对的是高一年级的新生,该年龄段学生好动,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但理解能力有限、尤其空间想象能力有限,加上学生的课外知识参差不齐,已有的经验不足,初中因地理不是中考科目,学生地理基础普遍很差,而且学习态度也不够得视,所以学习效果比较差。

教学内容分析:
从教学内容上看,本节的内容是第一章的重点兼难点。

也是整个高中地理自然部分中的难点和重点。

而学生刚从初中升上来,一则还未能适就高一年级的学习生活,就遇上这么难理解的内容,二则空间想象能力不足,无法想象和理解地球空间运动的特点、影响及意义。

据往届的经验,这部分内容学生学生学起来都倍感困难。

教学环节与活动
1、教学环节一:什么是黄赤交角?其度数是多少?它是如何形成的?
老师直接向学生抛出问题,对于第1、2个问题学生很容易能从书上找到答案,但是第三个问题则是非常抽象的空间问题,即使学生记得住概念也难以将其想象出来。

所以在学生讨论仍觉迷糊的情况下,老师播放黄赤交角的动画,生动形象地将这一空间现象向学生展现出来,从而让学生脑海里深深地刻入了黄赤交角的形成过程,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

2、教学环节二:太阳直射点
学生继续讨论:黄赤交角的影响有哪些?学生能通过阅读课本找到答案,但是对答案必然不能理解,尤是什么是太阳直射点?太阳直射点为什么会移动?内容十分抽象。

此时,引入太阳直射点的概念的同时配合图片进行解释,让学生心中对该概念有个大致的认识。

然后设计活动,利用小地球仪与画有太阳光线的纸片寻找某一时刻太阳直射点位臵。

老师到每个小组巡视并进行指导,以确保每个小组的同学均能找到太阳直射点。

3、教学环节三: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在以上活动基础上,利用小地球仪模拟地球公转到不同的位臵上时,让学生观察太阳直射点的位臵变化(为了降低活动难度,要求学生先在公转轨道上观察四个点(二分二至)的太阳直射点的位臵)。

老师到每个小组巡视并进行指导,了解学生观察情况。

此刻,并不是所有的小组都能得出正确的完整的答案,但是所有学生基本上能知道太阳直射点的在公转轨道上观察四个位臵是不同的。

学生代表发言总结观察结果,因不完整且仍有个别学不理解,个别学生认识尚迷糊,为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理解。

老师利用四个经纬网地球仪向全体学生演示“地球公转时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要求学生结合自己刚才做的活动再次细致观察。

教师演示要领:把4个经纬网地球仪平放在课室中间4张学生课桌上,地轴空间指向一致。

每个经纬网地球仪旁均安排一位同学负责转动地球仪使之自转。

老师站在四个经纬网地球仪中间,手拿木棍当作直射阳光,让学生观察每个位臵上,太阳直射点的位臵。

因经纬网地球仪上赤道、回归线非常清晰,再加上地球仪是自转中,所以学生不但可以清晰地观察到直射的位臵,而且能清楚的太阳直射点的位臵不会因地球自转而发生变化。

老师引导学生思考,若地球运行到刚才的两个位臵之间呢?师生移动其中一个经纬网地球仪,再次模拟实验,学生观察。

结论:刚好位回归线与赤道之间。

结合以上观察,老师进行文字的归纳总结:春分(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0°),此后北移。

夏至(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23°26′N)上,此后南移。

秋分(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0°),此后继续南移。

冬至(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23°26′S)上,在此之后向北移,次年春分,太阳直射点再次回到赤道。

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黄赤交角对太阳直射的影响的理解,从而巩固学习成果,老师再抛出另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促使太阳直射点移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学生在回顾黄赤交角的形成过程会关键点在于地球公转时倾斜于黄道平面!也就是黄赤交角的存在!老师反问:当黄赤交角为0时,也就是地轴与黄道平面垂直时,情况如何?老师与学生一齐进一步模拟实验“地轴垂直于黄道面公转时,太阳直射点的位臵”,学生发现太阳直射点一直在赤道上!
4、教学环节四:课堂练习巩固及小结
学生完成基础练习,学生代表解释答案,教师适当补充。

学生完成拓展,学生代表解释答案,教师适当补充。

基础练习:
1、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角是
A.0° B.23°26′C.66°34′D.90°
2、指出下列城市一年中太阳直射的次数:北京(400N);广州从化(23026′N);
海口(200N);
3、国庆节当天,太阳直射点
A在北半球,并正向南移动 B在南半球,并正向北移动
C在北半球,并正向北移动 D在南半球,并正向南移动
课后拓展
1、假设黄赤交角变为30°,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太阳直射范围不变 B太阳直射点最北位臵为30° N
C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角为66034′ D 23026′N每年有1次太阳直射
2、第16届亚运会于2010年11月在广州举行。

亚运会期间,新华中学操场旗杆影子的变化是
A影子越来越长B影子越来越短C影子先变长再变短D影子先变短再变长
知识点梳理总结。

教学资源
1、动画视频“黄赤交角”;
2、用色笔重描了赤道、回归线的小地球仪;
3、硬皮纸正反两面均画平行带双箭头的直线代表有阳光;
4、4个经纬网地球仪;
5、一支1.2M左右木棍。

教学评价
学生评价:
基础题
1、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角是
A.0° B.23°26′C.66°34′D.90°
2、指出下列城市一年中太阳直射的次数:北京(400N);广州从化(23026′N);海口(200N);
3、国庆节当天,太阳直射点
A在北半球,并正向南移动 B在南半球,并正向北移动
C在北半球,并正向北移动 D在南半球,并正向南移动
拓展题
1、假设黄赤交角变为30°,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太阳直射范围不变 B太阳直射点最北位臵为30° N
C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角为66034′ D 23026′N每年有1次太阳直射
2、第16届亚运会于2010年11月在广州举行。

亚运会期间,新华中学操场旗杆影子的变化是
A影子越来越长B影子越来越短C影子先变长再变短D影子先变短再变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