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骈文对士子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代骈文对士子仕途的影响
06历史1班黄小慧0606010029
骈文作为一种文体,介乎韵文与散文之间。它起于魏晋,盛于南北朝,一经产生便在公文写作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到了唐代,骈体公文写作的艺术技巧已经完全发展成熟,用骈体写作公文不仅深入人心,而且成为时尚通行于官场,并进而对封建士子们的政治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决定了他们的前途和命运。在唐以后的各个朝代里,骈文一直作为官府处理公务的重要工具而被使用;尤其在唐代,骈体公文更是盛行一时,不仅名家辈出、佳作纷呈,而且形式多样、手法翻新。
隋唐以来,影响并改变着封建士子的生存生活方式以及文学创作的最大外部因素,是逐渐建立并完善起来的科举制度。科举制度的建立,使广大出身寒门的士子们有了进身之阶。作为中国古代士子政治生活的起点,科举考试使他们首次与骈体公文发生了联系。唐代盛行行卷之风,要求举子们能够熟练掌握各种文体的写作技巧,故他们迫切寻求一种“文备众体”的文章精选集作为范本以供他们朝夕揣摩。因而前代优秀的骈体公文成为唐代士子应付科考的范文。事实上,唐代很多通过科举踏上仕途的著名士子如张说、苏頲、张九龄、陆贽、元稹、白居易、令狐楚等,同时也是著名的骈体公文作家。
一、骈文的特点
一提到骈文,人们很容易就想到萧统<<文选>>所选的许多篇章,辞藻富艳,多用典故,显得非常深奥难懂,可是唐代骈文的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唐代骈文除少数作家(如初唐四杰,李商隐)的较多篇章深奥外,大多数作品是平易的,有的还相当通俗。如白居易的骈文,其行文明白晓畅,流行广泛。
骈文也具有自身的自足性和对各类文体的兼容性,所以尽管骈文在很长一段时期有实无名或有其他别名,但它始终是古代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式上的对偶、典事、藻饰、声律等使得骈文得以自立;也是其形式特征使得其具有兼容古代各体文章的可能。骈文具有“复合体”的形式美,具有内容上的典雅美,所以仍能以迥异于言志载道的审美风格,发展、演变千余年。
骈文的独特还在于其具有兼容性。诏策奏启,章表书记等文体在古代具有相
对的独立性和各自的发展脉络,所以《文心雕龙·序志》对其“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然而,这些文体,在六朝、唐宋,大部分讲求对偶藻饰,典故声律,所以都是骈文。但是,对于同样讲究对偶铺排、声律典事的骈赋,今天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骈赋也是骈文①,有的主张赋是独立的文体,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轨迹,且先于骈文产生,所以骈赋不是骈文②。确定骈赋的体裁归属,是骈文体裁兼容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唐代骈文繁荣的原因
首先唐代统治者的一些具体政策为骈体公文的繁荣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唐代所采取的对骈体公文发展的有利政策,首先表现在针对六朝以来门阀制度而推行的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材的制度上,以任人唯贤代替了任人唯亲。六朝时期森严的门阀制度窒息了广大中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智慧和才能,使他们中间的绝大多数人永无出头之日唐承隋制开科取士,不论门第高下,只要科考得中,即可被国家录用。尽管唐代科举考试在一定程度上还兼顾了门阀的利益,不像宋以后科举制度那样严格,但它毕竟使广大出身寒微的知识分子有了进身之阶,因而竞相学习,研核是非,从而使全国的知识分子人数大增,形成了包括骈文在内的各项文化事业走向繁荣的基础。
唐代科举考试重诗赋的风尚也为骈体公文形式的完善奠定了基础。唐代科举分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等科,而以投考明经、进士二科的人为多。明经专考经义,比较死板。进士科自高宗、武后以后加试诗赋,士人最看重此科,以进士出身为终生的光荣,因而投考的人也最多科考诗赋极大提高了人们作诗的兴趣和积极性,考生们又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对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弊病比较敏感,因而有可能在创作技巧_仁精益求精,写出从内容到形式都比较成功的作品来,而唐诗的极度繁荣在很大程度上直接促进了骈体公文的发展。事实上,唐代很多骈体公文大家,如张说、苏逊、陆赞、令狐楚等人就是通过科举而踏上
①如瞿兑之云:“古文词既不足以概散文,则骈文当包汉魏赋家,以迄于宋四六,乃至近代似骈非骈之应用文字,亦皆在其中。”(刘麟生《中国骈文史·序》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2页)刘麟生、姜书阁、莫道才、于景祥、尹恭弘等都认为骈赋归属于骈文,分别参考《骈文史论》、《骈文通论》、《中国骈文通史》、《骈文》等书。
②②如郭建勋认为:“早在骈文形成之前,辞赋便已定型而且成为笼罩文坛达数百年的主流文体。因此,两者的出现有先后之分,它们构成一种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从晋代开始的一些赋作,如陆机《文赋》、江淹《别赋》等作品,往往虽以“赋”名而全用骈句,与骈文毫无二致,对于这些作品便只能尊重作者的命名,以“赋”称者视为骈赋而归入赋类,不以“赋”称则可纳入骈文。”(郭建勋《楚辞与中国古代韵文》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263页)周悦认为骈文与骈赋体裁、句式、结构、用途不同,是两种不同的文体,参观《论骈文骈赋之异同》中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1期。
仕途的。
此外,唐代的选官制度对于骈体公文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也不容忽视唐制规定,举子及第只是取得了出身,还不能获得官职,若要做官,还必须参加吏部主持的考试。唐代吏部主持的考选,分为宏辞、拔萃二科,“选未满而试文三篇,谓之宏辞;试判三条,谓之拔萃。中者即授官”(《新唐书.选举志下》)无论通过哪种考试,若想做官,都须试判。会断案试判是取得官位的重要条件,其能力的高下直接关系到士人们的前途和命运。为了能够顺利“过关”,唐代举子们在考试前都模拟创作了大量的判词,于今可见的唐代判词集如白居易的《甲乙判》、张鹭的《龙筋凤髓判》等都是此类为应付考试而作的拟判。在唐代,官府所用的判词都是用骈文来写的,所谓“语必骈俪,文必四六”即指唐判而言。骈文讲究四六对仗、爱用辞藻典故等艺术形式和艺术技巧不仅给了自幼饱读诗书的官员们以施才逞华的空间,而且可使官员们在公堂上宣判时气势雄壮、音韵铿锵,有利于营造法律神圣和官府威严的氛围,赋予官员们以极大的成就感,满足官员们自我表现的欲望。如果说科举试赋间接促进了骈体公文的发展,那么选官试判则直接促进了骈体公文的繁荣。
当朝最高统治者的爱好和提倡,对骈体公文的繁荣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唐代帝王多饱学之士,对于质文俱佳的骈体公文,他们往往青眼有加。如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等都有很高的文学修养和鉴赏水平。较高的文化素养决定了他们较高层次的阅读审美追求,对于质文俱佳的骈体公文,他们总是将其当作文学作品来品味和欣赏的,对于其作者,他们也常常爱屋及乌,擢以不次。比如,马周因写的公文受到唐太宗的赏识而被安排进门下省,后擢升为宰相,成为贞观名臣①。唐玄宗要求苏頲,把他拟制的诏令别录副本,署“臣某撰”,以留中披览②。唐德宗能从藩镇们送来的公文中辨认出令狐楚的文笔③。封敖因写了“伤居尔体,痛在朕躬”得到唐武宗的赏赐④。判官田询因写了“白屋同愁,已失凤鸣之侣;朱门自乐,难容乌合之人”之语而为唐宣宗所激赏,表示要授其为翰林官⑤。武则天对骆宾王写的《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赞不绝口,叹息宰相失人⑥。……
①刘昫,等.旧唐书(卷七十四).马周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2612.
②刘昫,等.旧唐书(卷八十八).苏环传子頲[M].北京:中华书局,1975:2880.
③刘昫,等.旧唐书(卷一百七十二).令狐楚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4459.
④刘昫,等.旧唐书(卷一百六十八).封敖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4392.
⑤王谠.唐语林校证(卷三)[M].北京:中华书局,1987:279.
⑥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二0一).文苑上[M].北京:中华书局,1975:5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