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国政、国关考研政治学概论复习资料-国际关系理论考试重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治学概论
孙关宏主编
第十章国际政治
第二节国家政治的权力格局
一、国际政治权力格局的流变
国际政治中的权力格局,指的是活跃于世界舞台上的主要行为体之间相互作用和组合而形成的一种结构和态势。它具体表现为主要角色在追求权利、权力、利益,维护和平与发展等政治活动中形成的各种各样的关系,以及相互间展开的多层次多方位的对抗与合作式样。正确判断国际政治中的权力格局,必须明确:(1)主要行为体是什么,是几个?(2)行为体之间形成了什么样的主要关系?(3)行为体和主要关系通过什么形式显示出来?“行为体”、“主要关系”和“形式”是国际政治格局的基本要素。
关于权力格局的分类,按照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法。但一般而言,最典型的国际政治权力格局有三种类型,即多极格局、两极格局和单极格局。多级格局表现为三个或者三个以上的战略力量相对均衡、相互制约,各种力量在国际事务中相对独立,互相之间不存在隶属关系。两极格局则表现为两个大国或大国集团之间相互对立和相互制约,在整个国际事务中起着支配性的影响。这种类型的格局在历史上曾多次出现,并且更多地表现为两个大国集团的对立和相互制约。单极格局则表现为国际体系中存在一个占压倒性优势的国家,即所谓的霸权国。
(一)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格局
近代世界权力格局的第一次演变发生在17世纪初期,其标志是该时期席卷欧洲的30年战争。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成为现代国际关系史的开端。和约确立的国家无论大小、无论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均能以主权国家身份参与国际协议的原则,作为国际关系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而载入史册。
如果用国际政治学“多层分析”方法去总结这段历史,则可见此时期发生了多层变化:(1)从国际层面看,
神圣罗马帝国控制欧洲的局面已经走向衰落;(2)从国家层面上看,民族国家称为国际舞台的主要角色;(3)从决策者个人层面看,王权逐渐取代了神权,各国君主的国家主权意识增强,国际政治中的纷争更多地体现了决策者捍卫国家和民族利益的主观意愿。
总之,此阶段是建立在主权国家基础上的国际政治格局的形成阶段。
(二)维也纳体系格局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和生产技术的更新,增强了主权国家的综合国力。威斯特伐利亚和会之后,国际关系中的重要特点是西欧向世界各地的扩张。西班牙、荷兰、英国、葡萄牙等国均以各种形式在世界各地建立殖民地和进行宗教文化渗透。欧洲扩张的结果之一是导致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结果之二是导致了欧洲强国因殖民地等问题而进行的无休止的激烈较量。经过一段时间的竞争,国际关系中形成了以法国、英国、奥地利、俄国和普鲁士等占主导地位的多级格局。
(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格局
从19世纪末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是欧洲强国之间从两级对峙到帝国主义战争的时期。协约国、同盟国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和战争,使国际关系的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由于苏联的出现、德国力量的削弱、英法损失严重、美国由债务国变为债权国、日本跻身世界列强,变化了的国立对比要求国际秩序必须重新组合。
大战结束之后,美、英、法等过在同德国签订了《凡尔赛和约》之后,又同德国的同盟国签订了合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1921年至1922年,美英日等过在华盛顿召开会议,订立了《四国条约》、《五国海军协定》和《九国公约》,从而确立了帝国主义战胜国的既得利益,使得世界上出现了暂时的和平。到了20世纪30年代,由于德、意、日等过经济、军事实力的不断发展,打破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所建立的平衡。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格局彻底瓦解,国际关系发生了新的排列组合。战争初期,德意在欧洲同英、法交战,在亚洲日本进行侵华。以后,战争转变为反法西斯同盟国同轴心国之间的生死较量。
(四)雅尔塔体系
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上半叶,世界上先后出现了三个不同的政治格局,即维也纳体系格局、凡尔赛体系格局和雅尔塔体系格局。这三个格局虽然内容不同,但基础相通,特点相近。当时欧洲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而且在欧洲同时存在几个势均力敌的大国,格局变化不过是这几个大国纵横捭阖的结果,所以各具体现出以欧洲为中心,以多极均势为原则的共同特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却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多极均势格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以1944年的布雷顿森林会议和1945年的雅尔塔会议为标志,形成了战后持续四十多年的雅尔塔体系格局。雅尔塔体系格局维持的时间比以往任何一个格局都长,经历了形成、
分化和解体三个阶段,对其后的世界权力格局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1、冷战开始与两大阵营的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国在战争期间一致反对法西斯的利益基础和战略需要不复存在,两国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上的差异逐渐显现,使两国对本国利益和国际局势、对方战略意图及政策行为的认识都发生了变化,在一系列国际问题上的矛盾和对抗日趋尖锐。以富尔顿演说、马歇尔计划和北约形成为标志的西方阵营和以“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莫洛托夫计划与华约组织形成为标志的东方阵营阵线分明、对峙尖锐的两极格局形成了。
2、两大阵营的松动与分化。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至90年代初这30年当中,两大阵营对峙的总格局虽没有发生质的变化,但量的变化却在逐步积累。这个量的变化的主要内容就是,两极格局中的活动主体从两大阵营变为多种力量,即除美苏之外,西欧、日本,以及中国等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趋显著。1961年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区别于美苏之外的第三世界的崛起。第三世界登上国际政治舞台,开创了国际政治民主化、多极化的趋势,因此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60年代中期,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内部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导致了两大阵营的分化瓦解。60年代中期社会主义阵营在中苏两党、两国关系完全破裂后瓦解。与此同时,法国于1966年宣布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导致了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此后至70年代,中国、西欧、日本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有了重要的发展。而美国则因越战失利,实力衰落,不得不实行全球战略调整。美国在1971年正式承认世界上有“五大力量中心”。两极对峙的格局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了。
3.两极格局的解体。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前苏东国家政局动荡,并先后发生政权性质和国家形态的改变,使在欧洲存在了近半个世纪的雅尔塔体制崩溃,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两极政治格局也因之解体。国际格局在和平条件下发生改变,这在世界历史上实属罕见。与近现代国际关系史上几次大的格局转换相比,这次格局转换有不同的特点和时代背景。第一,历史上,世界政治格局的转换,都是经过大规模的国际性战争,打破既有国际力量的均衡,使旧格局归于瓦解,都是由战胜国通过国际会议划分势力范围,瓜分国际权益,确立以战胜国为主导的国际秩序。而这次格局转换的起因,不是新的国际力量压倒了旧的国际力量,而是旧的国际力量因内部问题而自行衰落。第二,新旧格局转换过程中既然没有战争形成的催化剂,则影响其转换的因素具有潜在性、分散性和不确定性,将使格局转换经历较长的时期。
(五)后冷战时代国际政治的权力格局
两极格局崩溃后,新旧两种国际秩序力量的对比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西方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对国际政治新秩序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都想在新秩序中加强自己的地位。美国早在冷战结束之前就抛出了“世界新秩序”的蓝图。
尽管对当前的世界格局到底是以什么为基本特征,国际政治学界并未取得共识,但一般的看法是:苏联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