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异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丙酮酸羧化酶
(1)乙酰CoA存在,丙酮酸羧化酶才有活性。 (2)乙酰CoA对丙酮酸脱氢酶有抑制作用。
糖异生的生理意义
维持血糖浓度恒定:
保证某些主要依赖葡萄糖供能的组织的功能具有重要
意义
补充肝糖原
机体摄入的葡萄糖先分解为丙酮酸、乳酸等三碳化合 物,后者再异生成糖原的途径称为三碳途径,也称之 为间接途径
第一个底物循环
Pi
果糖双磷酸酶-1 果糖双磷酸酶 —
6-磷酸果糖
2,6-二磷酸果糖 二磷酸果糖
ATP
+ 6-磷酸果糖激酶 磷酸果糖激酶-1 磷酸果糖激酶
AMP
ADP
1,61,6-二磷酸果糖
胰高血糖素: →cAMP →蛋白激酶A → 6-磷酸果糖激酶-2(磷酸化,失活) → 2,6-二磷酸果糖↓ →促进糖异生,抑制糖的分解。 胰岛素: 作用相反 2,6-二磷酸果糖目前被认为是肝内调节糖的 分解或糖异生方向的主要信号。
(线粒体) 线粒体)
天冬氨酸
天冬氨酸
糖异生
乳酸: 乳酸:
丙酮酸
丙氨酸: 丙氨酸:
(线粒体) 线粒体) 天冬氨酸
丙酮酸
甘油: 甘油: 3-磷酸甘油
(线粒体) 线粒体) 苹果酸 磷酸二羟丙酮
3-磷酸甘油激酶
3-源自文库酸甘油脱氢酶
葡萄糖葡萄糖-6-磷酸酶
第3步 步
果糖双磷酸酶果糖双磷酸酶-1
第2步 步
乳酸
第1步
丙酮酸
丙酮酸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草酰乙酸 磷酸烯醇式 丙酮酸
提问:如何进行? 提问:如何进行?
COOH C O
COOH C=O = ADP+Pi CH GTP GDP 2 COOH CO2
丙酮酸羧化酶 羧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 COOH 羧
C O CH 3
P
CH 3 CO ATP 2
提问:这里CO 的作用是什么? 提问:这里CO2的作用是什么? 能量载体
病因:
(1)胰性 胰岛 细胞机能亢进、胰岛 细胞机能低 胰性(胰岛 细胞机能亢进、胰岛α-细胞机能低 胰性 胰岛β-细胞机能亢进 下等); 下等 ; (2)肝性 肝癌、糖原积累病等 ; 肝性(肝癌 肝性 肝癌、糖原积累病等); (3)内分泌异常 垂体机能低下,肾上腺皮质机能低 内分泌异常(垂体机能低下 内分泌异常 垂体机能低下, 下等); 下等 ; (4)肿瘤 胃癌)等; 肿瘤(胃癌 等 肿瘤 胃癌 (5)饥饿或不能进食者等。 饥饿或不能进食者等。 饥饿或不能进食者等
ADP
酵解途径中有3个由关键酶催化的不 酵解途径中有 个由关键酶催化的不 可逆反应。 在糖异生时, 可逆反应 。 在糖异生时 , 须由另外 的反应和酶代替。 的反应和酶代替。
丙酮酸
ATP
已糖激酶
① ②
糖 酵 解
6-磷酸果糖 ③ 激酶-1
④ ⑤
糖 异 生
三个不可逆 ⑥ 反应
⑦ ⑧ ⑨
丙酮酸激酶 ⑩

糖异生途径: 糖异生途径
从丙酮酸生成葡萄糖的具体反应过程。 丙酮酸生成葡萄糖的具体反应过程。 生成葡萄糖的具体反应过程
糖异生途径
乳 乳 酸→葡萄糖:糖异生 葡萄糖:
丙酮酸→葡萄糖:糖异生途径 丙酮酸→葡萄糖: 异生途径 丙酮酸 葡萄糖→丙酮酸:糖酵解途径 葡萄糖→丙酮酸: 酵解途径 葡萄糖 葡萄糖→乳 葡萄糖→ 葡萄糖 酸:糖酵解
第二个底物循环
磷酸烯醇型丙酮酸 草酰乙酸
丙酮酸羧化酶 +
1,6-二磷酸果糖 1,6+ 丙酮酸激酶
丙 酮 酸
– 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
乙酰CoA 乙酰
1. 丙酮酸激酶
(1)1,6-双磷酸果糖是丙酮酸激酶的别构激活剂 胰高血糖素→2,6-双磷酸果糖↓→ 1,6-双磷酸果糖 ↓ (2)胰高血糖素→ cAMP →丙酮酸激酶磷酸化失活 (3)丙酮酸激酶可被丙氨酸(糖异生原料)抑制。
糖皮质激素
升高血糖,增加肝糖原。作用机制: 升高血糖,增加肝糖原。作用机制:
1. 促进肌肉蛋白质分解,产生的氨基酸 促进肌肉蛋白质分解, 转移到肝进行糖异生 2. 抑制肝外组织摄取和利用葡萄糖, 抑制肝外组织摄取和利用葡萄糖, 抑制点为丙酮酸的氧化脱羧。 抑制点为丙酮酸的氧化脱羧。 3. 使其他促进脂肪动员的激素发挥最大效果
HO OH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羧激酶
F-1,6-2P
第1步 步
丙酮酸羧化 丙酮酸羧化酶
草酰 乙酸
丙酮酸 羧化支路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 ) 羧激酶
(胞液 胞液) 胞液
丙酮酸
羧化酶
羧激酶
PEP
羧激酶
草酰乙酸
NADH+H+ NAD+ NAD+
草酰乙酸
NADH+H+
草酰乙酸
苹果酸
苹果酸
胰高血糖素
升高血糖,机制: 升高血糖,机制:
通过调节糖原代谢的关键酶,抑制糖原合成, 1. 通过调节糖原代谢的关键酶,抑制糖原合成,促进 糖原分解 。 2. 通过抑制关键酶活性,抑制糖酵解途径,减少糖的 通过抑制关键酶活性,抑制糖酵解途径, 氧化。 氧化。 促进磷酸烯醇型丙酮酸羧激酶合成, 3. 促进磷酸烯醇型丙酮酸羧激酶合成,并加速肝摄取 氨基酸原料,加强糖异生。 氨基酸原料,加强糖异生。 通过加速脂肪动员, 4. 通过加速脂肪动员,生成的大量脂肪酸可抑制周 围组织摄取利用葡萄糖。 围组织摄取利用葡萄糖。
合成的草酰乙酸新- 中储存了ATP水解的键能, 水解的键能, 合成的草酰乙酸新-COOH中储存了 草酰乙酸新 中储存了 水解的键能 脱碳时损失的键能相对较少。 脱碳时损失的键能相对较少。
第3步 步
葡萄糖葡萄糖-6-磷酸酶 P OCH2 O
CH2OH
第2步 步
OH
HO
F-6-P
果糖双磷酸酶-1 果糖双磷酸酶 P OCH2O CH2O P
意义:在于避免损失乳酸及防止乳酸堆积引
起酸中毒。
第七节 血糖及其调节
血糖的来源和去路 血糖水平的调节 血糖水平异常
血 糖
血糖:指血液中的葡萄糖。 血糖:指血液中的葡萄糖。 正 常 值 : 人 空 腹 静 脉 血 含 葡 萄 糖 3.89 ~ 6.11mmol/L 血糖含量维持一定水平,对于保证人体各组 血糖含量维持一定水平, 织器官特别是脑组织的正常机能活动极为重要。 脑组织的正常机能活动极为重要 织器官特别是脑组织的正常机能活动极为重要。
促进葡萄糖转运入细胞内。 1. 促进葡萄糖转运入细胞内。 通过调节糖原代谢的关键酶,加速糖原合成, 2. 通过调节糖原代谢的关键酶,加速糖原合成, 抑制糖原分解. 抑制糖原分解. 通过诱导糖酵解途径的关键酶, 3. 通过诱导糖酵解途径的关键酶,激活丙酮酸脱 氢酶而加快糖的氧化分解过程。 氢酶而加快糖的氧化分解过程。 抑制肝内糖异生。 4. 抑制肝内糖异生。 抑制脂肪动员,增加葡萄糖利用, 5. 抑制脂肪动员,增加葡萄糖利用,促进葡萄糖 转变成脂肪 。
持续性高血糖和糖尿, 持续性高血糖和糖尿,特别是空腹血糖和糖耐量曲线高 于正常范围, 于正常范围,主要见于糖尿病 。 临床上常见的糖尿病有两型:胰岛素依赖型( 型 临床上常见的糖尿病有两型:胰岛素依赖型(I型)和非 胰岛素依赖型( 型 胰岛素依赖型(II型)。
糖耐量曲线
血糖水平异常
低血糖: 低血糖: 空腹血糖浓度低于3.33~3.89mmol/L 空腹血糖浓度低于 ~
调节酸碱平衡
糖 葡萄糖 异 生 途 径
葡萄糖
葡萄糖 糖
酵 解 途 径
丙酮酸
NADH NAD+
丙酮酸
NADH NAD+
乳酸
乳酸

血液
肌肉
乳酸循环
概念:肌收缩(尤其是氧供应不足时)通过糖酵
解产生乳酸,因为肌肉内糖异生活性低,所以乳酸 通过细胞膜弥散进入血液后,再入肝,在肝内异生 为葡萄糖,葡萄糖入血后又可被肌肉摄取,这就构 成了一个循环,成为乳酸循环,也叫Cori循环。
答案:凡能转变成糖代谢中间产物的物质。 答案:凡能转变成糖代谢中间产物的物质。
包括 有机酸:乳酸、丙酮酸,TAC中各种羧酸 有机酸:乳酸、丙酮酸, 中各种羧酸
甘油 生糖氨基酸
糖异生的概念
糖异生: 糖异生:
非糖化合物( 如乳酸、 甘油、 非糖化合物 ( 如乳酸 、 甘油 、 生糖氨 基酸等) 肝脏中酶的作用下转变为 中酶的作用下转变为葡萄糖 基酸等 ) 在 肝脏 中酶的作用下转变为 葡萄糖 或糖原的过程 的过程。 或糖原的过程。
血糖的来源与去路
血糖水平的调节
血糖水平保持恒定是糖、脂肪、氨基酸代谢 协调的结果,也是肝、肌肉、脂肪组织等各 器官组织代谢协调的结果。 机体的各种代谢以及各器官之间能这样精确 协调,以适应能量、燃料供求的变化。 主要依靠激素的调节,酶水平的调节是最基 本的调节方式和基础:
胰岛素
降低血糖: 降低血糖:
第六节 糖异生
糖异生的概念 糖异生途径 糖异生的调节 糖异生的生理意义
糖异生(gluconeogenesis) 糖异生(gluconeogenesis)
异生:非糖物质合成糖原或糖原。 异生:非糖物质合成糖原或糖原。 物质合成糖原或糖原 部位:肝脏 部位:
主要在肝、肾细胞的胞浆及线粒体
提问: 提问:哪些物质可以转变成G或糖原?
糖代谢小结
G
G-6-P
F-6-P
F-1,6-2P
糖原合成
糖原 G-1-P
糖原分解
5-磷酸核糖 磷酸核糖
3-磷酸甘油醛 磷酸甘油醛 1,3-2磷酸甘油酸 磷酸甘油酸 3-磷酸甘油酸 磷酸甘油酸 2-磷酸甘油酸 磷酸甘油酸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草酰乙酸 丙酮酸
磷酸二羟丙酮 磷酸甘油 甘油
磷酸戊糖途径
糖异生
Glu
ATP ADP
G-6-P F-6-P
一、糖异生途径
ATP ADP
F-1,6-2P 磷酸二 羟丙酮
NAD+ NADH+H+
* 过程 糖异生途径与酵解途径大多数反应 是共有的、可逆的; 是共有的、可逆的;
3-磷酸 磷酸 甘油醛
1,3-二磷酸甘油酸 二磷酸甘油酸
ADP ATP
3-磷酸甘油酸 磷酸甘油酸 2-磷酸甘油酸 磷酸甘油酸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丙氨酸
三羧酸 循环 H2O + CO2
乙酰CoA 乙酰
乳酸
糖的有氧氧化
糖酵解
名词解释
糖酵解、糖酵解途径 糖的有氧氧化、三羧酸循环 巴斯德效应 糖异生、Cori循环、底物循环 血糖
思 考 题
1. 体内有哪几个底物水平磷酸化反应?分别在哪 体内有哪几个底物水平磷酸化反应? 2. 3. 4. 5.
个代谢反应中出现? 个代谢反应中出现? 请说明为什么糖酵解反应只能净生成2个 请说明为什么糖酵解反应只能净生成 个ATP 分子。 分子。 磷酸戊糖途径的生理意义是什么? 磷酸戊糖途径的生理意义是什么? 糖异生的概念;如何绕过几个‘能障’ 糖异生的概念;如何绕过几个‘能障’,需要 什么酶的参与? 什么酶的参与? 简述血糖的来源和去路。 简述血糖的来源和去路。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羧激酶
第1步 步
草酰 乙酸
丙酮酸羧化 丙酮酸羧化酶
底物循环
概念 : 作用物的互变反应分别由不同的 概念: 酶催化其单向反应,这种互变循环就称 为底物循环。 无效循环: 当底物循环中的两种酶活性 无效循环 : 相等时,不能将代谢向前推进,结果ATP 分解释放能量,因而称为无效循环。 对糖酵解途径与糖异生途径中的2个底物 循环进行调节,是糖异生调节的主要方 式。
肾上腺素
强有力的升高血糖激素,在应激状态下发挥作 强有力的升高血糖激素,
用。
作用机制: 作用机制:
通过肝和肌肉的细胞膜受体、cAMP 、蛋白激 通过肝和肌肉的细胞膜受体、 酶级联激活磷酸化酶,加速糖原分解。 酶级联激活磷酸化酶,加速糖原分解。
血糖水平异常
高血糖 高血糖(hyperglycemia )
空腹血糖浓度高于7.22~7.78 mmol/L称为高血糖。 称为高血糖。 空腹血糖浓度高于 称为高血糖 当血糖浓度高于8.89 ~10.00 mmol/L(肾糖阈),超过 当血糖浓度高于 (肾糖阈) 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可出现糖尿。 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可出现糖尿。
糖尿病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