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异生
糖异生名词解释
糖异生名词解释糖异生(英文:heterospermy)是植物学中的一个专用名词,指的是一种植物的生殖策略,在该植物的一个个体上产生两种或更多不同类型的种子。
这些种子在形态、大小、生理特征等方面有所不同,从而增加了植物在适应不同环境和克服各种压力方面的能力。
糖异生分为两种类型:单个体糖异生和群体糖异生。
前者指的是一个单一植物个体上存在两种或更多不同类型的种子,这些不同类型的种子在同一果实中形态特征略有不同,例如种子大小、形状等。
后者指的是一个种群中的若干个体将会产生不同类型的种子,并且这些种子在相同的果实中同时存在。
糖异生在进化生态学研究中被广泛讨论和研究。
正常情况下,植物为了适应不同的环境和利用不同的传粉媒介,会产生一种类型的种子,这种现象被称为单糖异学(单株糖异生)。
然而,在某些特殊环境下,植物会产生两种或更多类型的种子,这种现象被认为是一种适应性策略,旨在提高植物种群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
糖异生的生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高适应性:糖异生可以使植物在适应不同的环境和克服多种压力方面更加灵活。
不同类型的种子具有不同的适应能力,有的可以更好地耐受干旱、寒冷等恶劣环境,有的可以更好地吸引特定的传粉媒介。
2. 增加增殖率:糖异生可以有效地增加植物的增殖率。
在果实中同时存在不同类型的种子,可以增加植物的败亡和散播的机会,从而提高植物的繁殖效率。
3. 遗传多样性:糖异生可以增加植物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由于不同类型的种子在遗传上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在种群中的传播过程中会得到保持和发展,从而使种群具有更高的遗传多样性,并能更好地应对环境的变化。
总之,糖异生作为一种植物的生殖策略,通过产生两种或更多不同类型的种子,增加了植物在适应不同环境和克服各种压力方面的能力,提高了种群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
这一现象在植物进化和生态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理解植物的繁殖方式和种群遗传结构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7.3 糖异生
糖异生作用场所PEP G6P raw materials for gluconeogenesisCO 2丙酮酸 丙酮酸草酰乙酸 丙酮酸羧化酶苹果酸 ATP + CO2ADP + Pi NADH + H+ NAD+ 天冬氨酸谷氨酸 α-酮戊二酸天冬氨酸 苹果酸草酰乙酸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GTP 2线粒体(生物素作为辅助因子)线粒体 1 ATP1 GTP注意:总反应式:细胞质线粒体和胞液中的P E P羧激酶分别由不同的基因编码。
普通细胞肝细胞- 脑/肌细胞无该酶G6P酶∆G’0 = -13.8 kJ/molF-1,6-BP酶∆G’0 = -16.3 kJ/mol9如此高的能量投入显然意味着糖异生并非糖酵解的简单逆转△G ° (-37.7 kJ/mol),但6个高能磷酸键被用来由丙酮酸合成葡萄糖葡萄糖丙酮酸乳酸葡萄糖丙酮酸乳酸乳酸葡萄糖NADH NADH 肝血液肌肉糖异生糖酵解1st 支路2nd 支路磷酸果糖激酶果糖二磷酸酶丙酮酸激酶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丙酮酸羧化酶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分解糖皮质激素胰岛素 无论其来源如何,乙酰-CoA 在动物体内都不能作为糖异生的前体:通过TCA循环后总会有2个C以CO2形式脱下,不能净产生草酰乙酸。
丙酮酸既可通过糖异生作用转化为葡萄糖,也能被氧化成乙酰-CoA 以提供能量。
这两个途径中的1st个酶分别受到乙酰-CoA的别构调节:激活丙酮酸羧化酶和抑制丙酮酸脱氢酶系肝脏糖异生糖酵解反向调节。
糖异生
糖异生(gluconeogenesis) gluconeogenesis)
• 异生:非糖物质合成糖或糖原 • 部位:肝脏
主要在肝、肾细胞的胞浆及线粒体
提问:哪些物质可以转变成G或糖原?
• 答案:凡能转变成糖代谢中间产物的物质。
包括 有机酸:乳酸、丙酮酸, TAC中各种羧酸
甘油 生糖氨基酸
糖异生的概念
第17章 糖异生
一. 葡萄糖异生作用 二. 葡萄糖异生途径 三. 葡萄糖异生的调控 四. 葡萄糖异生的生物学意义
糖原的异生作用
• 糖原异生作用:许多非糖物质如甘油、 丙酮酸、乳酸以及某些氨基酸等能在肝 脏中转变为糖原,称糖原异生作用。 • 各类非糖物质转变为糖原的具体步骤基 本上按酵解逆行过程进行 • 要克服三个激酶催化的三个不可逆反应
天冬氨酸
α-酮戊二酸
COOH
COOH OH
谷氨酸
草酰乙酸
ADP + Pi ATP + CO2
NADH + H+
H2O 葡萄糖-6-磷酸酶
Pi
酶-生物素
C O
+ C O
CH3
酶-生物素 +
C O CH2 COOH
线 粒 体
丙酮酸羧化酶
3. 6-磷酸葡萄糖
ADP 己糖激酶
葡萄糖
ATP
丙酮酸 丙酮酸
葡萄糖
糖异生的生理意义
• 维持血糖浓度恒定:
• 保证某些主要依赖葡萄糖供能的组织的功能具有重要 意义
• 补充肝糖原
机体摄入的葡萄糖先分解为丙酮酸、乳酸等三碳 化合物,后者再异生成糖原的途径称为三碳途径,也 称之为间接途径
糖异生与糖酵解作用的紧密相互调节防止了 二者共同进行时的无效循环。
糖异生的生理意义简答题
糖异生的生理意义简答题
糖异生是指在缺乏外源性碳源(如葡萄糖)的条件下,机体通过代谢非碳水化合物物质(如蛋白质、脂肪)来合成葡萄糖以维持能量供应的过程。
其生理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维持血糖水平:糖异生是一种重要的机制,能够确保机体在缺乏外源性碳源的情况下,仍能维持正常的血糖水平,从而避免低血糖带来的不良影响。
2.提供能量支持:糖异生能够使机体在长时间饥饿或高强度运动等情况下,通过代谢非碳水化合物来产生能量,从而维持身体各种生理功能的正常运转。
3.促进脂肪酸氧化:由于葡萄糖缺乏,机体会转而利用脂肪和蛋白质为主要能源,从而促进脂肪酸的氧化代谢,也有助于减少体内脂肪的积累。
总之,糖异生是机体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的一种重要代谢途径,能够维持血糖水平、提供能量支持和促进脂肪酸氧化等生理功能,对机体的健康和生存至关重要。
- 1 -。
05-糖异生
糖异生概念糖异生是指从非糖物质作为前体合成葡萄糖的作用。
它主要发生在动物的肝脏(80%)和肾脏(20%),是动物细胞自身合成葡萄糖的唯一手段。
(一)特点1.部位:主要在肝、肾的胞浆及线粒体2.原料:主要有乳酸、丙酮酸、甘油、生糖氨基酸、所有TCA循环的中间物等3.糖异生途径与酵解途径大多数反应是共有的、可逆的;4.糖酵解途径中有3个由关键酶催化的不可逆反应,在糖异生时,须由另外的反应和酶代替。
5.糖异生作用对糖酵解的不可逆过程采取迂回措施.(二)糖异生与糖酵解途径的比较1.丙酮酸到磷酸烯醇式丙酮酸丙酮酸进入线粒体,丙酮酸羧化酶的催化下,羧化生成草酰乙酸。
生物素:羧化酶的辅酶有缘学习更多+谓ygd3076或关注桃报:奉献教育(店铺)草酰乙酸-----烯醇式丙酮酸(PEP)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可存在于线粒体基质、细胞液或二者均有,种属差异。
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系统2. 果糖-1,6-二磷酸→ 果糖-6-磷酸关键酶肝细胞内的G是-8.6kJ/mol关键酶是果糖二磷酸酶,受AMP、ADP的抑制,ATP的激活。
有缘学习更多+谓ygd3076或关注桃报:奉献教育(店铺)3.葡萄糖-6-磷酸→ 葡萄糖肌肉和脑细胞没有这种酶,故不能进行糖异生其他组织由于缺乏葡糖-6-磷酸酶,糖异生终止于G6P4.其它物质进入糖异生的途径乳酸循环糖异生进食后,大部分葡萄糖先在肝外细胞中分解为乳酸或丙酮酸等三碳化合物,再进入肝细胞异生为糖原的过程。
补充肝糖原乳酸循环,糖异生作用与乳酸的利用有密切的关系,预防乳酸性酸中毒和应急反应等。
乳酸回炉再造-解毒、节能调节酸碱平衡生理意义糖异生主要在肝脏中进行,肾上腺皮质中也有,脑和肌肉细胞中很少。
因此,在血中葡萄糖浓度降低时首先是脑受到伤害。
维持血糖浓度恒定有缘学习更多+谓ygd3076或关注桃报:奉献教育(店铺)谢谢观看。
糖异生
(一)概念:糖异生(gluconeogenesis)是指从非糖化合物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
* 部位:主要在肝、肾细胞的胞浆及线粒体原料:主要有乳酸、甘油、生糖氨基酸(二)途径定义糖异生途径(gluconeogenic pathway)指从丙酮酸生成葡萄糖的具体反应过程。
过程糖异生途径与酵解途径大多数反应是共有的、可逆的;酵解途径中有3个由关键酶催化的不可逆反应。
在糖异生时,须由另外的反应和酶代替。
1. 丙酮酸转变成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①丙酮酸羧化酶(pyruvate carboxylase),辅酶为生物素(反应在线粒体)②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反应在线粒体、胞液)糖异生途径所需NADH+H+的来源①由乳酸为原料异生糖时,NADH+H+由下述反应提供。
②由氨基酸为原料进行糖异生时,NADH+H+则由线粒体内NADH+H+提供,它们来自于脂酸的β-氧化或三羧酸循环,NADH+H+转运则通过草酰乙酸与苹果酸相互转变而转运。
2. 1,6-双磷酸果糖转变为6-磷酸果糖3. 6-磷酸葡萄糖水解为葡萄糖(三)调节同酶催化其单向反应,这种互变循环称之为底物循环作用物的互变分别由不(substratecycle当两种酶活性相等时,则不能将代谢向前推进,结果仅是ATP分解释放出能量,因而称之为无效循环(futile cycle)。
1. 6-磷酸果糖与1,6-双磷酸果糖之间第一个底物循环(p110)2.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与丙酮酸之间第二个底物循环(p112)(三)生理意义(一)维持血糖浓度恒定(二)补充肝糖原三碳途径:指进食后,大部分葡萄糖先在肝外细胞中分解为乳酸或丙酮酸等三碳化合物,再进入肝细胞异生为糖原的过程。
(三)调节酸碱平衡(乳酸异生为糖)附:乳酸循环(lactose cycle)⑴循环过程(p113)⑵乳酸循环是一个耗能的过程2分子乳酸异生为1分子葡萄糖需6分子ATP ⑶生理意义①乳酸再利用,避免了乳酸的损失②防止乳酸的堆积引起酸中毒。
糖异生
糖代谢过程
丙酮酸羧化支路 1,6-二磷酸果糖水解生成6-磷酸果糖 6-磷酸葡萄糖水解生成葡萄糖
糖异生生理意义 在饥饿时维持血糖水平的相对稳定 参与食物氨基酸的转化与储存 参与乳酸的回收利用 肾脏糖异生促进排氨排酸
糖异调节机制
(1)激素对糖异生的调节 (2)代谢物对糖异生的调节
第八章 糖代谢
第四节 糖异生
糖异生
糖异生概念 糖异生过程 糖异生生理意义 糖异生调节机制 乳酸循环 底物循环
糖异生概念 糖异生是指由非糖物质合成葡萄糖的过程。
(1)非糖类物质:乳酸、丙酮酸、甘油、三羧 酸循环中间产物。 (2)生成部位:肝脏(细胞质、线粒体),肾 皮质。
是一种代谢调节机制,使调节更灵敏。 新生儿及冬眠动物的棕色脂肪组织通过底物循环 产热。
乳酸循环生理意义
(1)避免损失乳酸以及防止因乳酸堆积引起酸中 毒。 (2)短时间内提供大量能量(无氧氧化产能速度 与有氧有氧氧化产能速度之比大约是100:1)。 乳酸循环是耗能的过程,2分子乳酸异生成葡萄糖 需消耗6分子ATP。动物组织特有。 (3)乳酸再利用,避免营养流失。
底物循环意义
乳酸循环 循环过程 生理意义
乳酸循环循环过程
1、骨骼肌剧烈运动时,骨骼肌分解肌糖原,生成 6-磷酸葡萄糖。 2、6-磷酸葡萄糖通过糖酵解生成乳酸,通过底 物水平磷酸化生成ATP,为骨骼肌运动供能。 3、乳酸释入血液,被肝细胞摄取。 4、乳酸通过糖异生合成葡萄糖。 5、葡萄糖释入血液,被肌细胞摄取。 6、葡萄糖转化为6-磷酸葡萄糖,通过糖酵解生 成乳酸,形成乳酸循环。 7、运动后,6-磷酸葡萄糖合成肌糖原。
糖异生及糖原合成PPT课件
丙酮酸 ①
草酰乙酸
②
苹果酸/ 天冬氨酸
PEP
7
糖酵解和葡萄糖异 生的关系
葡萄糖 G-6-P
F-6-P F-1.6-P
3-P-甘油醛
A A G-6-P磷酸酯酶
B F-1.6-P磷酸酯酶
C1 丙酮酸羧化酶
B
C2 PEP羧激酶
磷酸二羟丙酮
天冬氨酸
C2 PEP
草酰乙酸
丙酮酸
-酮戊二酸 谷氨酸 苹果酸 丙氨酸
2磷酸烯醇丙酮酸
丙酮酸 激酶
PEP羧激酶 2草酰乙酸
2丙酮酸
丙酮酸羧化酶 3
糖异生途径关键反应之一
P
+ H2O
葡萄糖-6-磷 酸酶
6-磷酸葡萄糖
H
+Pi
葡萄糖
4
糖异生途径关键反应之二
H2CO P O H2CO P
H HO
+ H2O
H
OH
OH H 1,6-二磷酸果糖
果糖二磷酸 酶-1
H2CO P
O H2COH
phosphorylase)催化对-1,4-糖苷键磷酸
解,生成G-1-P。
*
糖原磷酸化酶
(G)n + Pi
(G)n-1 + G-1-P
30
⑵ 转寡糖链:当糖原被水解到离分支点四 个葡萄糖残基时,由葡聚糖转移酶催化, 将分支链上的三个葡萄糖残基转移到直 链的非还原端,使分支点暴露。
⑶ 脱枝:由-1,6-葡萄糖苷酶催化。将-
需消耗2个高能磷酸键(2分子ATP); 4.关键酶是糖原合酶(glycogen synthase),为
一共价修饰酶; 5. 需UTP参与(以UDP为载体)。
糖异生的概念
糖皮质激素
升高血糖,增加肝糖原。作用机制:
1. 促进肌肉蛋白质分解,产生的氨基酸 转移到肝进行糖异生
2. 抑制肝外组织摄取和利用葡萄糖, 抑制点为丙酮酸的氧化脱羧。
3. 使其他促进脂肪动员的激素发挥最大效果
整理ppt
27
肾上腺素
• 强有力的升高血糖激素,在应激状态下发挥作 用。
• 作用机制:
通过肝和肌肉的细胞膜受体、cAMP 、蛋白激 酶级联激活磷酸化酶,加速糖原分解。
•胰岛素: 作用相反
•2,6-二磷酸果糖目前被认为是肝内调节糖的 分解或糖异生方向的主要信号。
整理ppt
15
第二个底物循环
磷酸烯醇型丙酮酸
草酰乙酸
丙酮酸羧化酶 +
1,6-二磷酸果糖
+ 丙酮酸激酶
丙酮酸
– 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
乙酰CoA
整理ppt
16
1. 丙酮酸激酶
(1)1,6-双磷酸果糖是丙酮酸激酶的别构激活剂 胰高血糖素→2,6-双磷酸果糖↓→ 1,6-双磷酸果糖 ↓ (2)胰高血糖素→ cAMP →丙酮酸激酶磷酸化失活 (3)丙酮酸激酶可被丙氨酸(糖异生原料)抑制。
2. 丙酮酸羧化酶
(1)乙酰CoA存在,丙酮酸羧化酶才有活性。 (2)乙酰CoA对丙酮酸脱氢酶有抑制作用。
整理ppt
17
糖异生的生理意义
• 维持血糖浓度恒定:
• 保证某些主要依赖葡萄糖供能的组织的功能具有重要 意义
• 补充肝糖原
机体摄入的葡萄糖先分解为丙酮酸、乳酸等三碳化合 物,后者再异生成糖原的途径称为三碳途径,也称之 为间接途径
COOH
丙酮酸羧化酶
COOH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 COOH
糖异生
糖异生
由非碳水化合物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称为糖异生。
非碳水化合物主要是乳酸、丙酮酸、甘油、丙酸盐及生糖氨基酸。
糖异生的主要场所是肝脏。
糖异生具有重要生理意义。
(一)保持饥饿时血糖相对稳定饥饿时,血糖趋于下降,此时除了肝糖原大量分解外,糖异生作用开始加强。
当肝糖原耗尽时,机体组织蛋白质分解而来的大量氨基酸以及由体脂分解而来的甘油等非糖物质加速转变成葡萄糖使血糖保持相对稳定,这对于主要依赖葡萄糖供能的组织维持其生理功能十分重要。
如人体大脑、肾髓质、血细胞、视网膜等。
(二)促进肌乳酸的充分利用当人体剧烈运动时,肌肉经糖酵解作用生成大量的乳酸,通过骨骼肌细胞扩散至血液,并被运送到肝脏。
通过肝中强大的糖异生能力,乳酸转变为葡萄糖,又返回肌肉供肌肉糖酵解产生能量。
如果糖异生途径障碍,则乳酸利用受限,可使得人体运动能力明显下降。
(三)有利于肾脏排H+保Na+在长期禁食或糖尿病晚期可出现代谢性酸中毒,使血液pH降低,促使肾小管细胞中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的合成加速,从而促进了糖异生作用,由此可引起谷氨酰胺脱氨。
脱下的氨由肾小管细胞分泌进入管腔的肾小球滤液中,与H+结合形成NH+,随尿排出,从而降低了肾小球滤液中H+浓度,同时替回了Na+,如此则有助于缓解酸中毒。
糖异生的生物学意义
糖异生的生物学意义
糖异生作用是由简单的非糖前体转变为糖的过程。
糖异生不是糖酵解的简单逆转。
由丙酮酸开始的糖异生利用了糖酵解中的七步进似平衡反应的逆反应,还利用另外四步酵解中不曾出现的酶促反应,绕过酵解过程中不可逆的三个反应。
糖异生作用的生物学意义:
1、保证在饥饿情况下,血糖浓度的相对恒定;
2、在激烈运动时,肌肉糖酵解生成大量乳酸,经血液运到肝脏可再合成肝糖原和葡萄糖,因而使不能直接产生葡萄糖的肌糖原变成血糖,并且有利于回收乳酸分子中的能量,更新肌糖原,防止乳酸酸中毒的发生;
3、进食蛋白质后,肝中糖原含量增加,由于组织蛋白质分解,血浆氨基酸增多,糖的异生作用增强,因而氨基酸成糖是氨基酸代谢的主要途径;
4、长期禁食后,肾脏的糖异生作用加强,有利于排氢保纳作用的进行,对于防止酸中毒有重要作用。
糖异生
糖异生的底物(动物)
丙酮酸, 乳酸, 甘油, 生糖氨基酸,所 有TCA循环的中间物
偶数脂肪酸不行! 因为偶数脂肪酸氧化只能产生乙酰 CoA,而乙酰CoA不能提供葡萄糖的 净合成
糖异生I
☺并不是糖酵解的简单逆转,其原 因是:
– 一是因为糖酵解有三步不可逆反应 (糖酵解的总 ΔG = -74 kJ/mol ) – 二是机体在对这两种代谢实行交互
内容纲要
1. 2. 3. 4. 糖异生的定义 糖异生的涉及的主要反应 糖异生的功能 糖异生的调节
糖异生
泛指细胞内由乳酸或其它非糖物质净合成 葡萄糖的过程。它主要发生在动物的肝脏 (80%)和肾脏(20%),是动物细胞自 身合成葡萄糖的唯一手段。植物和某些微 生物也可以进行糖异生。
糖异生与糖酵解途径的比较
其它物质进入糖异生的途径
Cori循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Ala循环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的作用机理
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系统
果糖-1,6-二磷酸酶
将 F-1,6-P水解成F-6-P
热力学上是有利的,肝细胞内的ΔG 是8.6 kJ/mol
葡糖-6-磷酸酶
催化葡糖-6-磷酸水解成葡萄糖
☺存在于肝、肾细胞内质网膜上。 ☺肌肉和脑细胞没有这种酶,故不能进行糖 异生 ☺G-6-P需要进入内质网腔才能水解
丙酮酸羧化酶
糖异生的第一步反应 存在于线粒体基质,需要生物素辅基 由ATP驱动羧化反应
丙酮酸羧化酶的结构模型
丙酮酸羧化酶的作用机理
PEP羧激酶(PEPCK)
OAA的羧基是一个好的离去基团 PEPCK在人类的线粒体基质和细胞液均存 在,而小鼠只存在于细胞液,兔子只存在 于线粒体。 如果PEPCK存在于线粒体基质,则生成的 PEP可以直接通过内膜上专门的运输体运出 线粒体;如果PEPCK存在于细胞液,则首 先需要通过特殊的转运系统,将不能直接 透过线粒体内膜的OAA先转变成能够通过 内膜的苹果酸或Asp运出线粒体,然后在细 胞液按照逆反应的方向重新转变为OAA 。
生物化学糖异生
果糖-1,6-二磷酸
ADP
糖异生途径关键反应之二
3、葡萄糖-6-磷酸酯酶
Pi 葡萄糖
葡萄糖-6- 糖异生 磷酸酯酶 (3)
葡萄糖6-磷酸
ATP
己糖激酶
ADP
糖异生途径关键反应之三
(三)由丙酮酸生成葡萄糖的能量消耗
总反应: 2丙酮酸 + 4ATP + 2GTP + 2NADH + 6H2O 葡萄糖 + 4ADP + 2GDP + Pi + 2NAD+
知识回顾 Knowledge Review
放映结束 感谢各位的批评指导!
谢 谢!
让我们共同进步
己糖激酶 葡萄糖
6-磷酸果糖 果糖激酶
6-磷酸葡萄糖磷酸酯酶
1,6-二磷酸果糖
3-磷酸甘油醛磷酸二羟丙酮
2磷酸烯醇丙酮酸 丙酮酸激酶
PEP羧激酶 2草酰乙酸
2丙酮酸
丙酮酸羧化酶
1、丙酮酸羧化支路:糖异生途径关键反应之一
丙酮酸
CO2
ATP+H2O
ADP+Pi
(1)
丙酮酸羧化酶
草酰乙酸
PEP羧激酶
(二)过程:EMP的逆过程, 绕过三处不可逆步骤 1. 丙酮酸羧化支路(绕过丙酮酸激酶) 2. 果糖-1,6-二磷酸转变成果糖-6-磷酸 (绕过磷 酸果糖激酶) 3. 葡萄糖-6-磷酸水解为葡萄糖(绕过己糖激酶)
糖异生主要途径 和关键反应
二磷酸果糖 磷酸酯酶
糖原(或淀粉)
1-磷酸葡萄糖 6-磷酸葡萄糖
葡萄糖—— EMP 2 丙酮酸 2丙酮酸——糖异生 葡萄糖
糖异生需4个额外的高能键
产生2ATP 消耗6 高能键
糖异生
糖的异生作用
1, 高水平的A酶,而变构激活二磷酸果糖酯酶 2, Pi、AMP、ADP变构激活磷酸果糖激酶和丙酮酸 激酶,而变构抑制二磷酸果糖酯酶
3, ATP/ADP比值高时EMP途径关闭、糖异生打开 ; ATP/ADP比值低时, EMP途径打开,糖异生活 性降低
(一)直链淀粉的合成 4、蔗糖转化为淀粉
二. 淀粉的合成
在植物细胞中,淀粉合成的糖基大多来源于蔗 糖。在蔗糖合酶的催化下,蔗糖中的葡萄糖基转 移到ADP(UDP)上,形成ADPG,然后在淀粉 合酶的催化下,ADPG将其葡萄糖基转移到淀粉 的非还原端,使淀粉链延长。
(一)直链淀粉的合成 4、蔗糖转化为淀粉
2, 糖尿病人或切除胰岛的动物体内,从氨基酸转 化为糖的过程十分活跃
二、生物化学过程 1. 丙酮酸生成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糖的异生作用
CO2 乙酰CoA +Mg2+ + ATP
丙酮酸
丙酮酸羧化酶 +生物素
草酰乙酸
丙酮酸羧化酶定位于线粒体
二、生物化学过程 1. 丙酮酸生成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糖的异生作用
1、磷酸蔗糖合酶
一. 蔗糖的合成
G-1-P + UTP + H2O → UDPG + 2Pi
(UDPG焦磷酸化酶,焦磷酸酶)
该反应的自由能变化很小,反应是可逆的。但 由于细胞内的焦磷酸酯酶能及时将焦磷酸水解 成2分子磷酸,从而使反应向生成UDPG的方向 进行。
1、磷酸蔗糖合酶
一. 蔗糖的合成
UDPG + F-6-P → 磷酸蔗糖 + UDP
1,4→1,6转葡糖基酶(切割,连接)
(一)直链的合成
三. 糖原的合成
糖异生
在激烈运动时,肌肉糖酵解生成大量乳酸,后者经血液运到肝脏可再合成肝糖原和葡萄糖,因而使不能直接 产生葡萄糖的肌糖原间接变成血糖,并且有利于回收乳酸分子中的能量,更新肌糖原,防止乳酸酸中毒的发生。
三、协助氨基酸代谢
实验证实进食蛋白质后,肝中糖原含量增加;禁食、晚期糖尿病或皮质醇过多时,由于组织蛋白质分解,血 浆氨基酸增多,糖的异生作用增强,因而氨基酸成糖可能是氨基酸代谢的主要途径。
糖异生( gluconeogenesis)又称为葡糖异生,是由简单的非糖前体(乳酸、甘油、生糖氨基酸等)转变为糖 (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糖异生不是糖酵解的简单逆转。虽然由丙酮酸开始的糖异生利用了糖酵解中的七步近似 平衡反应的逆反应,但还必须利用另外四步酵解中不曾出现的酶促反应,绕过糖酵解过程中不可逆的三个反应。糖 异生保证了机体的血糖水平处于正常水平。糖异生的主要器官是肝。肾在正常情况下糖异生能力只有肝的1/10, 但长期饥饿时肾糖异生能力可大为增强 。
3、Cori循环:剧烈运动时产生的大量乳酸会迅速扩散到血液,随血流流至肝脏,先氧化成丙酮酸,再经过 糖异生作用转变为葡萄糖,进而补充血糖,也可重新合成肌糖原被贮存起来。这一乳酸——葡萄糖的循环过程称 为Cori循环或乳酸循环。
4、反刍动物糖异生途径十分活跃,牛胃中的细菌分解纤维素成为乙酸、丙酸、丁酸等奇数脂肪酸可转变成 为琥珀酰CoA参加糖异生途径合成葡萄糖。
原料
原料
1、凡是能生成草酰乙酸的物质都可以变成葡萄糖。例如三羧酸循环的中间物,柠檬酸、异柠檬酸、α-酮戊 二酸、琥珀酸、延胡索酸和苹果酸都可以转变成草酰乙酸而进入糖异生途径。
2、大多数氨基酸是生糖氨基酸如丙氨酸、谷氨酸、天冬氨酸、丝氨酸、半胱氨酸、甘氨酸、精氨酸、组氨 酸、苏氨酸、脯氨酸、谷胺酰胺、天冬酰胺、甲硫氨酸、缬氨酸等,它们可转化成丙酮酸、α-酮戊二酸、草酰乙 酸等三羧酸循环中间物参加糖异生途径。
糖异生的名词解释
糖异生的名词解释糖异生(英文名为heterosaccharide)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单糖分子通过糖苷键连接而形成的多糖化合物。
糖异生是多糖的一种形式,由于多糖的基本结构是由重复单元组成,而这些单元能够通过不同的单糖组合而得到。
因此,糖异生能够提供更多的多样性和结构变化。
糖异生的形成需要通过糖连接酶来催化。
糖连接酶是一种酶,它能够识别和催化不同的单糖分子之间的结合,形成糖苷键。
这种糖连接酶在不同的细胞和组织中具有不同的表达,使得糖异生的形成在生物体内具有一定的特异性。
糖异生在生物体内具有多种重要的生理功能。
首先,糖异生能够增加多糖的结构多样性,使其能够适应不同的生理环境和功能需求。
例如,糖异生能够调节多糖的稳定性、水溶性和活性,从而影响其在体内的代谢和作用。
此外,糖异生还能够增强多糖的生物活性和效力,使其更好地与其他分子相互作用,如蛋白质、脂质和核酸等。
这进一步扩展了多糖的功能和应用领域。
糖异生也在医药和生物技术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一方面,通过糖异生的调控,可以改变多糖药物的药效和代谢特性,从而提高其疗效和降低副作用。
例如,将多糖与特定的单糖组合,可以调节其药物释放速率和靶向性。
另一方面,糖异生还可以用于制备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多糖材料,如蛋白质多糖共价复合物、多糖纳米粒子和多糖水凝胶等。
这些多糖材料在生物医学和组织工程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总之,糖异生是多糖化合物的一种形式,它通过连接不同的单糖分子而形成,并具有多样性和结构变化。
糖异生在生物体内具有多种重要的生理功能,并在医药和生物技术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
研究和开发糖异生领域的技术和应用将进一步推动多糖科学的发展,为人类健康和生物技术的进步做出贡献。
糖异生概念
糖异生概念
关于“糖异生的概念及生理意义是什么?”是药学职称考试会涉及的重要内容,为了帮助各位考生及时巩固,医学教育网为大家整理如下:
1.概念:是指从非糖化合物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
部位:主要在肝、肾皮质的胞液及线粒体
2.原料:乳酸、甘油、丙酮酸及生糖氨基酸等。
(三酸一甘油)
3.生理意义
(1)空腹或饥饿时维持血糖浓度相对恒定。
(2)有利于乳酸的再利用。
(3)有利于维持酸碱平衡。
(4)协助氨基酸的代谢。
4.关键酶:丙酮酸羧化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果糖二磷酸酶、葡萄糖-6-磷酸酶。
(俩羧俩磷酸)
5.乳酸循环
剧烈运动时肌肉通过糖酵解生成乳酸,后者扩散入血,并随血流进入肝细胞异生为葡萄糖,葡萄糖释放入血后又可被肌肉氧化利用,这样构成了一个循环,称为乳酸循环。
循环过程:2分子乳酸异生生成葡萄糖,消耗6个atp。
生理意义:在于避免乳酸的损失以及防止因乳酸堆积引起酸中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意义:在于避免损失乳酸及防止乳酸堆积引
起酸中毒。
第七节 血糖及其调节
血糖的来源和去路 血糖水平的调节 血糖水平异常
血 糖
血糖:指血液中的葡萄糖。 血糖:指血液中的葡萄糖。 正 常 值 : 人 空 腹 静 脉 血 含 葡 萄 糖 3.89 ~ 6.11mmol/L 血糖含量维持一定水平,对于保证人体各组 血糖含量维持一定水平, 织器官特别是脑组织的正常机能活动极为重要。 脑组织的正常机能活动极为重要 织器官特别是脑组织的正常机能活动极为重要。
促进葡萄糖转运入细胞内。 1. 促进葡萄糖转运入细胞内。 通过调节糖原代谢的关键酶,加速糖原合成, 2. 通过调节糖原代谢的关键酶,加速糖原合成, 抑制糖原分解. 抑制糖原分解. 通过诱导糖酵解途径的关键酶, 3. 通过诱导糖酵解途径的关键酶,激活丙酮酸脱 氢酶而加快糖的氧化分解过程。 氢酶而加快糖的氧化分解过程。 抑制肝内糖异生。 4. 抑制肝内糖异生。 抑制脂肪动员,增加葡萄糖利用, 5. 抑制脂肪动员,增加葡萄糖利用,促进葡萄糖 转变成脂肪 。
糖代谢小结
G
G-6-P
F-6-P
F-1,6-2P
糖原合成
糖原 G-1-P
糖原分解
5-磷酸核糖 磷酸核糖
3-磷酸甘油醛 磷酸甘油醛 1,3-2磷酸甘油酸 磷酸甘油酸 3-磷酸甘油酸 磷酸甘油酸 2-磷酸甘油酸 磷酸甘油酸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草酰乙酸 丙酮酸
磷酸二羟丙酮 磷酸甘油 甘油
磷酸戊糖途径
糖异生
糖皮质激素
升高血糖,增加肝糖原。作用机制: 升高血糖,增加肝糖原。作用机制:
1. 促进肌肉蛋白质分解,产生的氨基酸 促进肌肉蛋白质分解, 转移到肝进行糖异生 2. 抑制肝外组织摄取和利用葡萄糖, 抑制肝外组织摄取和利用葡萄糖, 抑制点为丙酮酸的氧化脱羧。 抑制点为丙酮酸的氧化脱羧。 3. 使其他促进脂肪动员的激素发挥最大效果
空腹血糖浓度高于7.22~7.78 mmol/L称为高血糖。 称为高血糖。 空腹血糖浓度高于 称为高血糖 当血糖浓度高于8.89 ~10.00 mmol/L(肾糖阈),超过 当血糖浓度高于 (肾糖阈) 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可出现糖尿。 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可出现糖尿。
糖尿病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合成的草酰乙酸新- 中储存了ATP水解的键能, 水解的键能, 合成的草酰乙酸新-COOH中储存了 草酰乙酸新 中储存了 水解的键能 脱碳时损失的键能相对较少。 脱碳时损失的键能相对较少。
第3步 步
葡萄糖葡萄糖-6-磷酸酶 P OCH2 O
CH2OH
第2步 步
OH
HO
F-6-P
果糖双磷酸酶-1 果糖双磷酸酶 P OCH2O CH2O P
(线粒体) 线粒体)
天冬氨酸
天冬氨酸
糖异生
乳酸: 乳酸:
丙酮酸
丙氨酸: 丙氨酸:
(线粒体) 线粒体) 天冬氨酸
丙酮酸
甘油: 甘油: 3-磷酸甘油
(线粒体) 线粒体) 苹果酸 磷酸二羟丙酮
3-磷酸甘油激酶
3-磷酸甘油脱氢酶
葡萄糖葡萄糖-6-磷酸酶
第3步 步
果糖双磷酸酶果糖双磷酸酶-1
第2步 步
调节酸碱平衡
糖 葡萄糖 异 生 途 径
葡萄糖
葡萄糖 糖
酵 解 途 径
丙酮酸
NADH NAD+
丙酮酸
NADH NAD+
乳酸
乳酸
肝
血液
肌肉
乳酸循环
概念:肌收缩(尤其是氧供应不足时)通过糖酵
解产生乳酸,因为肌肉内糖异生活性低,所以乳酸 通过细胞膜弥散进入血液后,再入肝,在肝内异生 为葡萄糖,葡萄糖入血后又可被肌肉摄取,这就构 成了一个循环,成为乳酸循环,也叫Cori循环。
ADP
酵解途径中有3个由关键酶催化的不 酵解途径中有 个由关键酶催化的不 可逆反应。 在糖异生时, 可逆反应 。 在糖异生时 , 须由另外 的反应和酶代替。 的反应和酶代替。
丙酮酸
ATP
已糖激酶
① ②
糖 酵 解
6-磷酸果糖 ③ 激酶-1
④ ⑤
糖 异 生
三个不可逆 ⑥ 反应
⑦ ⑧ ⑨
丙酮酸激酶 ⑩
⑾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羧激酶
第1步 步
草酰 乙酸
丙酮酸羧化 丙酮酸羧化酶
底物循环
概念 : 作用物的互变反应分别由不同的 概念: 酶催化其单向反应,这种互变循环就称 为底物循环。 无效循环: 当底物循环中的两种酶活性 无效循环 : 相等时,不能将代谢向前推进,结果ATP 分解释放能量,因而称为无效循环。 对糖酵解途径与糖异生途径中的2个底物 循环进行调节,是糖异生调节的主要方 式。
第一个底物循环
Pi
果糖双磷酸酶-1 果糖双磷酸酶 —
6-磷酸果糖
2,6-二磷酸果糖 二磷酸果糖
ATP
+ 6-磷酸果糖激酶 磷酸果糖激酶-1 磷酸果糖激酶
AMP
ADP
1,61,6-二磷酸果糖
胰高血糖素: →cAMP →蛋白激酶A → 6-磷酸果糖激酶-2(磷酸化,失活) → 2,6-二磷酸果糖↓ →促进糖异生,抑制糖的分解。 胰岛素: 作用相反 2,6-二磷酸果糖目前被认为是肝内调节糖的 分解或糖异生方向的主要信号。
胰高血糖素
升高血糖,机制: 升高血糖,机制:
通过调节糖原代谢的关键酶,抑制糖原合成, 1. 通过调节糖原代谢的关键酶,抑制糖原合成,促进 糖原分解 。 2. 通过抑制关键酶活性,抑制糖酵解途径,减少糖的 通过抑制关键酶活性,抑制糖酵解途径, 氧化。 氧化。 促进磷酸烯醇型丙酮酸羧激酶合成, 3. 促进磷酸烯醇型丙酮酸羧激酶合成,并加速肝摄取 氨基酸原料,加强糖异生。 氨基酸原料,加强糖异生。 通过加速脂肪动员, 4. 通过加速脂肪动员,生成的大量脂肪酸可抑制周 围组织摄取利用葡萄糖。 围组织摄取利用葡萄糖。
第六节 糖异生
糖异生的概念 糖异生途径 糖异生的调节 糖异生的生理意义
糖异生(gluconeogenesis) 糖异生(gluconeogenesis)
异生:非糖物质合成糖原或糖原。 异生:非糖物质合成糖原或糖原。 物质合成糖原或糖原 部位:肝脏 部位:
主要在肝、肾细胞的胞浆及线粒体
提问: 提问:哪些物质可以转变成G或糖原?
答案:凡能转变成糖代谢中间产物的物质。 答案:凡能转变成糖代谢中间产物的物质。
包括 有机酸:乳酸、丙酮酸,TAC中各种羧酸 有机酸:乳酸、丙酮酸, 中各种羧酸
甘油 生糖氨基酸
糖异生的概念
糖异生: 糖异生:
非糖化合物( 如乳酸、 甘油、 非糖化合物 ( 如乳酸 、 甘油 、 生糖氨 基酸等) 肝脏中酶的作用下转变为 中酶的作用下转变为葡萄糖 基酸等 ) 在 肝脏 中酶的作用下转变为 葡萄糖 或糖原的过程 的过程。 或糖原的过程。
糖异生途径: 糖异生途径
从丙酮酸生成葡萄糖的具体反应过程。 丙酮酸生成葡萄糖的具体反应过程。 生成葡萄糖的具体反应过程
糖异生途径
乳 乳 酸→葡萄糖:糖异生 葡萄糖:
丙酮酸→葡萄糖:糖异生途径 丙酮酸→葡萄糖: 异生途径 丙酮酸 葡萄糖→丙酮酸:糖酵解途径 葡萄糖→丙酮酸: 酵解途径 葡萄糖 葡萄糖→乳 葡萄糖→ 葡萄糖 酸:糖酵解
Glu
ATP ADP
G-6-P F-6-P
一、糖异生途径
ATP ADP
F-1,6-2P 磷酸二 羟丙酮
NAD+ NADH+H+
* 过程 糖异生途径与酵解途径大多数反应 是共有的、可逆的; 是共有的、可逆的;
3-磷酸 磷酸 甘油醛
1,3-二磷酸甘油酸 二磷酸甘油酸
ADP ATP
3-磷酸甘油酸 磷酸甘油酸 2-磷酸甘油酸 磷酸甘油酸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肾上腺素
强有力的升高血糖激素,在应激状态下发挥作 强有力的升高血糖激素,
用。
作用机制: 作用机制:
通过肝和肌肉的细胞膜受体、cAMP 、蛋白激 通过肝和肌肉的细胞膜受体、 酶级联激活磷酸化酶,加速糖原分解。 酶级联激活磷酸化酶,加速糖原分解。
血糖水平异常
高血糖 高血糖(hyperglycemia )
病因:
(1)胰性 胰岛 细胞机能亢进、胰岛 细胞机能低 胰性(胰岛 细胞机能亢进、胰岛α-细胞机能低 胰性 胰岛β-细胞机能亢进 下等); 下等 ; (2)肝性 肝癌、糖原积累病等 ; 肝性(肝癌 肝性 肝癌、糖原积累病等); (3)内分泌异常 垂体机能低下,肾上腺皮质机能低 内分泌异常(垂体机能低下 内分泌异常 垂体机能低下, 下等); 下等 ; (4)肿瘤 胃癌)等; 肿瘤(胃癌 等 肿瘤 胃癌 (5)饥饿或不能进食者等。 饥饿或不能进食者等。 饥饿或不能进食者等
,丙酮酸羧化酶才有活性。 (2)乙酰CoA对丙酮酸脱氢酶有抑制作用。
糖异生的生理意义
维持血糖浓度恒定:
保证某些主要依赖葡萄糖供能的组织的功能具有重要
意义
补充肝糖原
机体摄入的葡萄糖先分解为丙酮酸、乳酸等三碳化合 物,后者再异生成糖原的途径称为三碳途径,也称之 为间接途径
第二个底物循环
磷酸烯醇型丙酮酸 草酰乙酸
丙酮酸羧化酶 +
1,6-二磷酸果糖 1,6+ 丙酮酸激酶
丙 酮 酸
– 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
乙酰CoA 乙酰
1. 丙酮酸激酶
(1)1,6-双磷酸果糖是丙酮酸激酶的别构激活剂 胰高血糖素→2,6-双磷酸果糖↓→ 1,6-双磷酸果糖 ↓ (2)胰高血糖素→ cAMP →丙酮酸激酶磷酸化失活 (3)丙酮酸激酶可被丙氨酸(糖异生原料)抑制。
持续性高血糖和糖尿, 持续性高血糖和糖尿,特别是空腹血糖和糖耐量曲线高 于正常范围, 于正常范围,主要见于糖尿病 。 临床上常见的糖尿病有两型:胰岛素依赖型( 型 临床上常见的糖尿病有两型:胰岛素依赖型(I型)和非 胰岛素依赖型( 型 胰岛素依赖型(II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