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图与明清小说的阅读及传播

合集下载

论明代后期通俗小说的传播方式

论明代后期通俗小说的传播方式

论明代后期通俗小说的传播方式申重实陈梓歆导致明代中后期通俗小说昌盛的诱因有很多,比如印刷术的发展和造纸业的进步降低了小说的印刷成本,文学观念的更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文人加入到小说传播的队伍中来,提高了小说的质量等等。

但是本文关注的是导致明代中后期小说昌盛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即小说传播方式的改进。

明代中后期小说传播方式的改进极大地促进了小说的消费,小说从作家的案头作品真正成为了广大民众乐于购买的商品,从而使得小说在那个以诗文为标准文体的时代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迎来了它的昌盛和繁荣。

1948年,美国人拉斯韦尔发表了《社会传播的结构和功能》一文,在这篇被誉为传播学纲领性的文件中,拉斯韦尔提出了著名的五W模式。

拉斯韦尔认为,一个传播过程包含五大要素:谁(Who)、说什么(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说(To Whom)、产生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

五W模式从理论上清晰地描述了一个作品完整的传播过程是由五个部分组成:传播主体(传播者)、传播内容(讯息)、传播渠道(媒介)、传播对象(接收者)和传播效果(效果)。

而其中传播渠道(媒介)作为一个作品完整传播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深刻地影响着传播的效果和传播活动的最终完成。

正因为传播方式对文学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王一川认为:“没有媒介就不存在文学”[1]。

王一川先生的话可能被人认为是偏执的,但是它也提示人们不要忘记文学作品最终的完成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传播的方式。

297明代后期,当小说即将迎来繁荣期时,小说作者和小说书坊主们首先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是如何让小说走进寻常百姓家,成为一般民众的读物。

通过造纸术和印刷术的改进,降低书籍成本以适应普通民众购买力的需要固然是小说传播中不可或缺的外部因素,但更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让一般民众来读懂小说。

所以,小说作者和生产小说的书坊主们就不得不对小说的文本进行合理的改造,依靠多种传播方式来实现小说文本的有效传播。

明代小说版画插图的启示

明代小说版画插图的启示

明代小说版画插图的启示作者:刘潇湘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3年第06期摘要:小说版画插图在明代空前的繁荣发展,影响之深远,其技术水平比起前代来更精细、更高超、内容题材也更加丰富多样,创造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言语。

通过对明代小说版画插图的研究,从中得到一些艺术创作的启示。

关键词:明代小说版画插图;艺术;想象中图分类号:J2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7-0152-01中国版画艺术步入到明代,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城市工商业日渐发展繁荣,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带动了手工业的发展。

这些都成了带动版画艺术发展的推动器,使得版画在明代时期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发展,影响之深远。

而在这时期版画插图达到了高峰,其技术水平比起前代来更精细、更高超、内容题材也更加丰富多样,创造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言语,它所产生的艺术价值得我们去研究、去探讨、去学习。

小说版画插图充分表现了绘画与文字之间的“图文互补”关系,其文学性与艺术性的特征既矛盾对立又相互统一,共同促进了版画插图艺术的繁荣。

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附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等六个方面不仅是明代小说版画插图表现形式的精髓,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象征,它代表了中国艺术的审美意识,也代表了中国美学的重要内涵。

笔者通过对明代小说版画插图的研究,从中得到一些艺术创作的启示。

一、艺术源于生活,艺术又高于生活“如果淡漠了艺术和生命的联系,艺术必会枯竭,必然失魂”。

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这实质上是艺术规律的体现。

创作成功的作品永远是生动的生活原型、真诚深刻的感受体验、真挚质朴的艺术表现,这些永远是艺术创作成功的必由之路。

反观明代小说版画插图的辉煌历程,为何深受大众喜爱的最简单的原因,它来源于生活,直面人生。

艺术创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通常分为生活积累、创作构思、艺术表达三个阶段。

首先,作者在生活中需得细于观察、善于体验、勤于思考、有意无意地把生活中的收获物放入自己的意识仓库。

文学与图像——兼论图像时代的文学命运

文学与图像——兼论图像时代的文学命运

东方论坛2013年第1期我们知道,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文学的媒介。

但在当前的图像时代的语境下,文学艺术已经由传统意义上的以语言为媒介的文学开始大规模的转变为以图像为媒介的图像文化,不管文学的这种转变是主动或被动的,这都说明亚里士多德意义上的文学观遭到了强有力的挑战。

在我们看来,文学虽然是语言的艺术,但语言并不是文学的全部和唯一;也就是说文学中可以允许语言以外的因素存在着,这个因素就是图像。

这样,我们就可以认为文学并不仅是纯粹的语言艺术,而是语言与图像的结合,图像的出现到底对文学来说意味着什么?二者之间的很多关系都需要我们去研究 。

这就是当前我们所进行的“语-图”互文研究。

在对文学与图像关系研究之前,首先对语言(传统的文学形态)与图像关系进行一个历史的考察。

一、语-图关系的历史纵观整个文化史,语言与图像的互文关系并不是当今图像时代所特有的现象,而是自古就已经存在的一个命题。

米歇尔甚至认为:“整个文化史相当程度上就是语言符号与图像符号为争夺主导权而进行不断斗争的故事,它们各自宣称只有自己能接触到事物的本质。

在有些时候,这种斗争看起来可以通过它们开放的边缘进行自由交流而得到解决;在另一些时候(象在莱辛的《拉奥孔》中),它们的边缘是封闭的,从而宣告了二者的相安无事。

”[1](P43) 其实在更多时候,文字与图像更多的是一种交流关系而不仅是你死我活的斗争。

“文字和图像这两个领域就像是操着不同语言的两个国家,它们在漫长的历史中进行着交融、文化交流等各种形式的交往。

文字和图像的关系并不是消弭两者之间的既定边界或维持两者之间固定边界的一种重要方法,它是对一个问题的指称,以及对一种不确定性的指称,这种不确定性即是对视觉机制(视觉艺术、视觉传媒、布展与观展的行为)与语言机制(文学、语言、话语,听、说、读、写的行为)之间不规范、不协调、不固定的边界的描述。

”[2](P15)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文学与图像二者的关系进行研究而不是固守自身,无论是在文学领域还是在艺术学领域。

作为文献的明清小说插图

作为文献的明清小说插图

作为文献的明清小说插图作者:王逊来源:《社会科学》2018年第07期摘要:有关明清刊本小说插图与文本关系的研究是时下热点,创获良多,但亦有值得反思之处。

专注于图像叙事功能的研究立场有待检讨,有关文学与图像关系的探讨,要避免流于只关注文—图关系或将一切内容都投射于此的倾向,图像绘制的过程受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决非叙事一端。

重理论提炼、轻文献整理的研究思路也有待转变,从基础文献整理出发,综合考虑插图、插图题字和文本间的复杂关联,方能有全备、深入之理解。

关键词:图像叙事;理论提炼;文献基础中图分类号:I20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8)07-0177-08作者简介:王逊,扬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江苏扬州 225009)版画的发展至明代达到了鼎盛,有论者说,“如果说宋朝是中国和世界印刷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代,那么,明朝就可称作中国古代版画发展史上的唯一的黄金时代”①。

与此同时,明代也是中国古代通俗文艺发展的黄金时代。

版画与通俗小说的结合本就渊源有自,历史悠久,如今,伴随着版画与通俗文艺双重的高度繁荣,二者的联系更为紧密。

众多学者研究指出,明代通俗小说几乎都配有插图,甚至达到了“无书不图”的地步,那些惟妙惟肖的插图附在文本之中,与小说的故事情节相映成趣,成为了该时期通俗小说的一大特色。

延及清世,也仍有继承与发展。

如此突出的现象自然不能不引起学人的关注,但长期以来都是在艺术领域内予以探讨,多种论著如郑振铎《中国木刻画史略》、王伯敏《中国版画史》、郭味蕖《中国版画史略》、周心慧《中国版画史丛稿》等主要集中于版画的历史发展、风格技法、地域特色等内容,着眼的更多是其艺术欣赏价值。

但插图毕竟不同于单纯的图像,除却观赏、愉悦功能外,也在一定意义上发挥了辅助文字,对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进行直观展示,从而有助理解的作用,鲁迅就指出当书籍的插画数量足够多的时候,“即能只靠图像,悟到文字的内容”②。

浅谈明清时期的小说插图意识及其功能论文

浅谈明清时期的小说插图意识及其功能论文

浅谈明清时期的小说插图意识及其功能论文浅谈明清时期的小说插图意识及其功能论文从明代始,已有颇多文人学者对通俗小说的批评,主要形式有评点和序跋文。

但是,这些通俗小说中的大量插图,却没有引起文人学者的足够重视。

这也许是由于插图的文化身份——它位于雅与俗、艺术与实用的模糊境界上。

这可能造成了明清文人学者对于小说插图的轻视与忽略。

不过,在有些插图本小说的凡例或识语中,却出现了有关插图的批评,涉及到插图的审美价值、效用性和玩赏方式等。

由此可知,在明清时期,小说插图还是引起了文人学者一定程度的注意的。

小说版本卷首的凡例与识语一般用来介绍出版目的和书籍体系,是广告意识比较浓厚的文章,主要出自出版业者之手。

通过这些短短的文章,我们可以了解明清时期书坊版刻插图本小说的目的和当时读书阶层对于插图本的玩赏方式。

插图本小说凡例与识语所反映的明清时期的小说插图意识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图像对文字的补助作用,另一方面是插图本身具有的审美价值与玩赏功能。

一、插图的导读功能与效用万历十九年金陵仁寿堂周曰校刊本《三国演义》的封面识语说:“俾句读有圈点,难字有音注,地理有释义,典故有考证,缺略有增补,节目有全像。

”可见,插图的地位与圈点、音注、释义等文字补助要素的地位是同等的,书籍中增加插图的目的是为阅读能力不强、文化水平不高的读者提供解释。

这就是说,插图具有导读功能。

建安双峰堂余象斗的识语也表明了同样的情况。

万历二十二年建安双峰堂刊本《忠义水浒传评林》识语说:“《水浒》书坊间梓者纷纷,偏像者十余副,全像者只一家。

前像版字中差讹,其板像旧唯三槐堂一幅,省诗去词,不便观诵。

今双峰堂余子,改正增评。

有不便观览者芟之,有漏者删之,内有失韵诗词,欲削之恐观者言其省陋,皆记上层。

前后廿余卷,一画一句,并无差错。

士子买者,可认双峰堂为记。

”这里强调本书与其它书坊插图本的差异:有“全像”的,图像的“上层”还有诗词,“一画一句,并无差错”,让读者便于“观诵”。

创构插图研究本土化新范式——评乔光辉《明清小说戏曲插图研究》

创构插图研究本土化新范式——评乔光辉《明清小说戏曲插图研究》

59平面设计明清时期,小说戏曲发展臻于鼎盛,诞生了一部部叹为观止的文学奇葩,而随之传世的小说戏曲插图,也为我们留下了洋洋大观的图像遗产。

作为中国源远流长的木版画重要门类之一,明清小说戏曲“插图”不仅包孕着版画艺术所独有的审美特征,还与明清小说戏曲文学有着生命同体的紧密联系。

毋庸置疑,卷帙浩繁的插图隐藏着巨大的学术价值,发显出插图的美学价值,唤醒了插图的文学批评功能,重现了当时文化社会的历史图景,于是成了当今图像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长期致力于插图研究的乔光辉教授新近著成的《明清小说戏曲插图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16年12月版),为我们呈现了明清小说戏曲插图宏阔而繁复的图像景观。

该书以插图切入,系统透视古代文学作品,以图证史,推进古典文学与艺术学之间的交叉研究,拓展了古典文学与美术学研究领域。

作者研阅成千上万幅插图,撷取其中数百幅,腾挪编排,审读精思,巨细无遗,写就近60万字、400余页的著作,足见作者极尽搜罗之功、爬梳考辩之苦。

作为国内较早从事小说戏曲插图的研究者,乔光辉教授长期浸淫其中,反复琢磨,从理论到实证,多有新的发明与创见。

纵观全书,作者自觉建构学科体系,主动探寻本土化学术路径,创新总结插图叙事模式,开拓插图地域研究,重新审视批评、传播与接受功能。

凡此种种创获,皆为国内文学插图研究乃至图像研究指出了新的范式,给继之者以启发。

一、新学科:创构明清小说戏曲插图研究体系对插图的关注,自鲁迅、郑振铎始,至“图像转向”的当下,众多学者或立足于版画历史,或入手于审美分析,或着眼于视觉文化,极大地推进了插图研究,但学界各有专攻和侧重,并没有真正建立明清小说戏曲插图研究的独立学科。

乔光辉教授多年观照研阅插图,以敏锐的视角,深刻意识到由图像考察文本的传播、接受与批评尚未得到学界应有的重视,面对巨量的插图文献,尚无规范的学科方法整饬汗漫的研究对象。

于此,作者在书中旗帜鲜明地提出建构插图学,构建起明清小说戏曲插图研究方法,系统研究有着巨大学术价值的明清小说戏曲插图。

论明清小说插图独立性

论明清小说插图独立性

论明清小说插图的“从属性”与“独立性”(2012-12-25 12:40:15)转载▼标签:分类:班门弄斧杂谈按:前些时因参与某项目的缘故,抽空去南图翻书补课,不经意间有了些微心得,于是草就一文。

文成后请杨磊兄指正,举凡文章结构、论述逻辑乃至词句表达多蒙开示,谨致谢意。

中国自古就有“图文不分”、“左图右文”的传统,在漫长的历史中,图与文的结合方式得到了深入发展,诞生了诸如题画诗、诗意画等多种精妙的形式,而小说版画(即插图)与小说文本的结合即是其中颇具特色和意义的形式之一。

自明中叶以后,版画艺术大盛,坊间所出戏曲小说,几乎没有不加插图的,延及清世,也仍有继承与发展。

文本与插图构成了何种关系,文图结合又产生了怎样的特殊效果?王朝闻曾有专文探讨,在他看来,这些小说插图应该具有两性,一是“应有的从属性”,即插图依附于文本,表达的是特定文本中的特定故事,但另一方面,它也应该具有“相对独立性”,即“不依靠文字也能从它的形象本身,表现一定的主题”[1](p139)。

这番话颇为见地,但却并非没有可议之处。

从具体的插图发展史来看,一则它存在着一种脱离“从属性”的趋势;另外,所谓的“独立性”[①]是否存在颇值得怀疑,并不像时下理论表述的那般简单与想当然。

一、从属性:应有与相对小说插图的最基本任务是辅助文字,对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进行直观的展示,从而“诱引未读者的购读,增加阅读者的兴趣和理解。

”[2](p28)因此张玉勤指出“文学插图的艺术独立性是建立在文学作品这个‘原作’基础上的,离开了‘原作’,插图便失去了本体意义,只能是一幅普通的图画作品。

”[3]但是,插图,亦即版画,毕竟是一种艺术形式,它有其自身的发展逻辑与思路,因而它往往会有溢出“从属性”的举动。

从艺术形式上看,插图在发展过程中孕育着日益强烈的美学追求。

首先,如同绘画作品中存在着题款、印章、题跋等文字,在插图构成过程中也使用了一些文字符号,我们在绘画作品中追求“文字在画面构图中,是一种装饰的美,因此,应从画的风格、笔墨色调、色影的呼应来解决字体(形)。

论明清的小说刊本插图

论明清的小说刊本插图

� � � 粜米记 , 新编 包龙图断白 骨精案 , 全 相说唱师官 受妻 与书商招徕顾客和互相竞争的重要手段 � � 刘都赛上元十五 夜看灯传 和 新刊全相 说唱包待制 出身 就明代版画插图的全 貌来看 , 前 期是官刻版 画兴盛 , � � 传 另 有传 奇类两 种 新刊 全相说 唱开宗 义富 贵孝 义 以宗教插图为主流 到明中期 , 其他种类的版画得到进一 � � 传 和 新刊全 相莺哥行孝 义传 和元代 相比 , 这些 刊印 步发展 , 版画的 表现题 材不 断扩大 , 包括 儒家 经史子 集 , � 于北方的小 说图版在形 式上有所变 化 , 除 花关索 出身 篇帙浩繁的类书 , 自然科技与日用通俗读物 万历后为满 � � 传 为 上图下 文 , 沿 用 全 相平 话五种 的 形式风 格外 , 其 足市民文化需求 , 画谱 , 酒牌 , 笺谱 , 山 水游记 , 诗 词文集 , � 他诸本皆为整版图 , 当为年代最早的整版小说版画 小说 , 戏曲剧本的出版 , 进一步造成了 明代缤纷 灿烂的版 � 自 全相三 分事略 开 始的插 图本小 说 , 在版 画插 图 画插图 " 黄金盛况 " " 如果说宋朝是中国和世界印刷史上 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 那 么 , 明朝就可 称作中国古 代版画发 形式特征方面 有两个引人 注目的特点 , 其一是根据 文字 的竖排和图像 的横列方式 可以看出 , 变 文艺术对于 小说 展史上的唯一的黄金时代 " 2 郑振铎先生说 � 插图产生了重要影响 纸质印本书籍出现之前 , 图文配合 明之中 叶及 末年是 中国插 图史 上的黄 金时 代 今所
� � � � � � 1 ( )
� � � 史类三 种 新编 全相 说唱足 本花关 索出 身传 , 新刊 说 亦出于轻薄子一时 好恶之为 如 � 西厢记 碧 云騢 之 � � 唱全相石郎 驸马传 和 新 刊全相唐薛 仁贵跨海征辽 故 类 流传之久 遂以泛滥而莫之捄欤 ! � � � 事 公 案类六 种 新编 说唱包 龙图 工案断 歪乌 盆传 , 这种局面反过来 又加强了对于 出版业的刺 激 , 使之 � � 新刊全相足本 仁宗认母传 , 新刊全相 说唱包龙图 陈州 进一步面向广大的需求 市场 书中 插入版画成 为出版商

明清小说插图研究

明清小说插图研究

明清小说插图研究摘要:明清时期是中国小说发展的黄金时代,其中小说插图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主要探讨明清小说插图的历史背景、插图风格、插图内容及插图与文本的关系。

文章通过选取《聊斋志异》、《金瓶梅》、《红楼梦》等著名小说,分析其中的插图特点和所表达的意蕴。

同时,还对明清时期插图的制作工艺、插图对读者的引导作用及其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进行探讨,揭示出插图对于明清时期小说艺术的重要贡献。

关键词:明清小说、插图、历史背景、风格、内容、制作工艺、引导作用、文化交流一、引言明清时期是中国文学界的一个黄金时段,也是中国小说发展的重要时期。

小说作为一种文化形态,通过其生动、细致的描写手法,能够表现出人性的多种面貌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与此同时,小说插图也成为了明清时期小说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本文旨在通过研究明清小说中的插图,探讨插图在明清时期小说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历史背景明清时期,是中国小说插图发展的黄金时期,插图形式多种多样。

明朝时期的《聊斋志异》、《封神演义》等都有趣味的插图加持。

到了清朝时期,随着科技的进步,印刷技术的发展,小说插图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小说插图的多样化也为读者提供了不同的阅读感受,丰富了阅读体验。

三、插图风格明清小说插图风格在潜移默化中传达了一种艺术审美和文化价值,展示了当时社会的生活、文化、伦理道德和审美风尚。

明清小说插图具有艺术简练、风格纯美的特点,代表作品如《金瓶梅》、《红楼梦》、《聊斋志异》等。

这些插图既有形式美的追求,也具有语言美的表现,形似所述,形文字一,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四、插图内容明清小说插图主要包括人物画、景物画、草书字体、铅印花饰等。

人物画主要描绘小说中的各类人物形象,描绘了小说中人物的情感、性格和行为特征等。

而景物画则描绘自然景色和建筑场所,以及其中所反映的社会文化内涵。

草书字体则更贴近文化内核,展现了明清时期的文学和书法水平。

铅印花饰则多用于精装本的插页上,表现出了当时风俗美学的趣味和品味。

明清小说插图的版式流变与文化成因——基于《水浒传》三种版本的

明清小说插图的版式流变与文化成因——基于《水浒传》三种版本的
文艺美学。
汪一辰 , 等: 明清小说插 图的版式流变与文化成 因
. 7 9.


从“ 情节 观 照” 到“ 形象 聚焦 ” : 小说 插 图的
版 式衍 进及 其艺 术风格
画面以黑 白为主 , 白多于黑 , 在浑厚的黑 白对比间散 发出古朴之气。插图线条粗犷有力 、 简单 明快 , 在简 单描摹中将小说中的人物造型渲染而出。由于线条 占据插图画面 的主体地位 ,线条本身的自由表征性
从 某 种意 义 而言 ,正 是插 图 与小说 语 言文 本建 构 的 具有鲜明的典范性与代表性 。因而基于对《 水浒传》
独特的表征体例与意义生成样式 ,才更为有效地推 不同时段插图文本的学理考量 ,既能定向化地深入 动着明清时期小说文本的传播与接纳 。同时也正是 考察这一经典文本插图叙事的艺术风格 ,又能反观 这一“ 共谋 ” 化 的跨文体结合 , 形成 了中国古代文学 整个明清时期小说插图文本的演变规律。由此拟以 史 上“ 图文” 互 文的典范奇观 , 进而继“ 题画诗 ” 之后 明清时期福建建阳双峰堂刊印的 《 京本增补校正全 开创了叙事文本 中“ 图文” 一体化叙事的先河。 诚然 , 像忠义水浒志传评林》 ( 以下简称“ 评林本” ) 、 杭州容 作为小说语言叙事的有力支撑 ,插图在协力语言表 与堂刊印的 《 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 ( 以下简
关于宋江等人起义的故事从 南宋起便已在民间 凸显 , 插图极富动态与快感 , 颇显活泼之态。然而由 广泛流传 , 从宋末元初人龚开所作的《 宋江三十六人 于“ 评林本 ” 采取的是“ 上评 、 中图、 下文” 的“ 全像” 模 赞》 、 罗烨的《 醉翁谈录》 、 佚名 的《 大宋宣和遗事》 中 式 , 页面有限的空间限制了插图的表意 自由, 多数插 关于梁 山泊宋江的故事以及元代民间涌现出的 “ 水 图只能对情节框架进行简单勾勒 ,狭小的页面使得 浒” 戏中 , 大致可 以勾勒出《 水浒传》 的原始面貌 。随 多数小说插图人物身材瘦小僵硬 、 身姿动作模糊 , 细 着水浒故事的广泛流传 , 其 中的人物 、 情节也渐趋统 节之处便以粗线条一笔带过。且其插图画面 中多有 这为章回体小说《 水浒传》 的最终成 型创 造了前 疏密不均的斑点 ,这显然是刻工在雕刻时未经细致 提 。《 水浒传》 的诸多版本中 , 从何时开始辅以插图 , 处理的木板纤维之迹 。“ 评林本” 插图的简陋粗糙显

论明代徽派小说插图的文化功能

论明代徽派小说插图的文化功能

Mar. 2019Vol. 37 No. 22019年3月 第37卷第2期合肥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Hefei Normal University论明代徽派小说插图的文化功能洪媾1,周小芬2(1.合肥学院中文系,安徽合肥230061;2.合肥市北城中学,安徽合肥230000)[摘 要]徽派小说插图是中国小说插图重要流派之一,它伴随明代通俗小说的繁荣而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

徽派小说插图以其神奇的艺术创意和精致的刻工技巧,不仅在绘画艺术上独树一帜,呈现出较高的艺术成就,并具有引领阅读兴趣,推 动明代通俗小说的出版和传播等文化功能。

[关键词]徽派小说插图;明代通俗小说;阅读;传播;文化功能[中图分类号]1207. 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273(2019)02-0035-04中国图书自古就重视图像与文字的关系,叶德辉《书林清话》云“吾谓古人以图、书并称,凡有书必 有图。

”59“,左图右史,或,上图下文'是中国古书 的传统布局,图与文是经纬相错,不可或缺的关系。

”⑵1在《汉书•艺文志•论语》之《孔子徒人图 法》二卷,即配有孔子及其弟子画像。

书中图像即插图,图文并茂、图文互现,给读者以形象直观的视觉 感受。

明嘉靖以后,社会经济文化发达,为满足市民阶 层的需要,市民小说一以长篇章回小说为载体一发达繁荣,以版画为载体的小说插图普及性较之明前更为突出,呈现“无图不小说”的印刷和版 式特点。

小说插图把版画艺术与文本有机结合,开创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图像化“的先河。

明代的刻书中心大量涌现,由于地域文化特征和出版理念的差异,形成了徽派插图、金陵插图、建 阳插图三种不同风格的插图派别。

其中徽派插图作 为重要流派之一,名家辈出,佳作迭现,书籍刻印质量居全国前列,是名副其实的明代小说插图创作的中心。

“无书不插图、无图不徽刻”成为当时小说出 版界一道靓丽的风景。

徐康《前尘梦影录》云:“绣像 书籍,以宋篥《列女传》为最精。

明代建阳木刻插图与小说戏曲传播的开题报告

明代建阳木刻插图与小说戏曲传播的开题报告

明代建阳木刻插图与小说戏曲传播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
明代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之一,此时期文化中许多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如小说、戏曲、木刻、绘画等。

建阳木刻插图和小说戏曲在明代文化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它们不仅是文化的表现形式,也是文化传播的载体。

本文选题旨在探讨明代建阳
木刻插图与小说戏曲传播的问题。

二、研究目的
通过对明代建阳木刻插图与小说戏曲的研究,探究它们在文化传播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地位,以及它们在传播过程中的具体方式和特点。

从而更好地理解明代文化发展
的历史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三、研究内容
1.建阳木刻插图概述
介绍建阳木刻插图的历史背景、发展特点以及对于明代文化传播的意义。

2.小说和戏曲的传播
探究小说和戏曲在明代的传播过程、影响和地位。

3.建阳木刻插图对小说和戏曲传播的影响
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建阳木刻插图对小说和戏曲传播的具体作用和影响。

4.小说和戏曲对建阳木刻插图的影响
从另一角度探究小说和戏曲对建阳木刻插图的影响。

5.建阳木刻插图与小说戏曲传播的特点
总结建阳木刻插图与小说戏曲传播的共性和特点。

四、研究方法
本文将采用文献分析法,收集并分析大量与建阳木刻插图、小说戏曲和明代文化有关的文献和资料。

同时,还将积极运用田野调查和实地考察等方法,以获得更为真实、全面的研究数据。

五、预期成果
通过本文的研究,期望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明代建阳木刻插图、小说戏曲及其传播情况,探究文化传播的特点和规律,为深入挖掘明代文化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同时,也可以为今后文化传播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启示。

论明清版画插图的社会传播

论明清版画插图的社会传播

论明清版画插图的社会传播作者:李汇龙胡显斌来源:《艺苑》2018年第06期【摘要】明清版画插图的社会传播展现了不同阶层接受插图艺术的过程,本文在梳理其发展脉络的基础上,阐明了明清版画插图的构成,其传播主体是官刻修书处、大型家族门第私刻、坊刻书商以及少量的画工画师,传播对象为庶民阶层及少量官僚士大夫,传播介质是纸张和雕版印刷术,寄宿主体为剧本、小说、画谱或笺谱。

另外,文字与插图的互动不仅增加了图书的艺术性,更激起了读者阅读和购买的欲望。

【关键词】明清时期;版画插图;社会传播[中图分类号]J20; [文献标识码]A一、明清版画插图源流版画插图在我国艺术传播发展史中有着十分重要和特殊的地位,[1]99-100目前存世最早的版画是唐代咸通年间所刊印的《金刚经》插图。

雕版印刷术起源于唐代,因此在唐代便有了木板刻印的版画,不过当时的版画主要是佛经中的插图,其大量作品是为了宣传佛教教理,可见唐代是我国版画艺术传播的起点。

宋代出现了活字印刷术,这便使得很多文学作品流传更加便捷,但作为社会阶层中的庶民百姓却识字不多。

这时很多以印刷业为生的手工艺者们为了增加收入,扩大印刷品的销量,便开始探索性地绘制与图书文字内容相关的插图,并把这些插图刊印到印刷品中,其实这就是一种版画插图艺术。

宋代这种有插图的印刷品被叫做“刻本”,由于其图文并茂,很快便获得了读者的广泛欢迎。

例如《梅花喜神谱》便是宋代最具有代表性的绘画艺术刻本,同样其也大量采用了版画插图的传播形式。

元代,版画的题材更加世俗化,从事版画雕刻的艺术工作者们对版画的技术要求更加精益求精,尤其是在很多印刷品中出现了不少排版特别讲究的成品。

从元代开始,版画艺术和传播逐渐朝着辉煌的方向发展。

明代是我国版画艺术发展的高峰时期。

明代的版画形式上依然以各种图书的插图为主。

明代有一种类型的商人即书商对版画的发展与传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他们以专门经营销售图书等印刷品为生。

其次,明代版画的繁荣还与很多民间画师和文人画家关系密切,比如仇英为明代本《列女传》专门绘制了多张插图。

明清小说插图研究综述

明清小说插图研究综述

明清小说插图研究综述摘要学者们对于明清小说插图的研究分为两个时间阶段。

第一个时间阶段是20世纪初到60年代前半期;第二个时间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至今。

第一个时间阶段是明清小说插图研究的基础阶段;第二个时间阶段是明清小说插图研究的发展期,此时的研究方向分为三种,分别是传播研究、叙事研究、批评研究。

总体来看,明清小说插图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仍存在问题和不足。

关键词明清小说;插图;基础阶段;发展期作者简介:齐笑(1994-),女,山东潍坊人,辽宁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古代文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收稿日期2020-08-23中图分类号J209.2文献标识码A齐笑辽宁大学,辽宁沈阳110000“如果说宋朝是中国和世界印刷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代,那么,明朝就可称作中国古代版画发展史上的唯一的黄金时代。

”[1]与此同时,明朝也是中国古代通俗小说高度发展的黄金时代。

版画和小说的双重繁荣,使二者的联系相对于前代更加紧密,小说几乎无书不图,所谓“降至明代,为用愈宏,小说传奇,每作出相。

”[2]这种现象延及清朝仍有继承与发展。

插图与小说相映成趣,形成了一种独特而复杂的文化现象,引起了学者们的重视。

学者们对于明清小说插图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两个时间阶段。

第一个时间阶段是20世纪初到60年代前半期。

第二个时间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至今。

一、明清小说插图研究的发展历程20世纪初期,学者们对于明清小说插图的研究开始起步,到60年代前半期,明清小说插图研究初具成果。

对于明清小说插图的整理、搜集、编印,鲁迅和郑振铎是最先开始涉猎的学者。

鲁迅和郑振铎先是合作编印了木刻套印彩笺《北平笺谱》,后又翻印了明代胡正言编印的木刻笺纸集《十竹斋笺谱》。

关于两人刊刻两书的原因,所谓“意者文翰之术将更,则笺素之道随尽;后有作者,必将别辟途径,力求新生;其临睨夫旧乡,当原俟于暇日也,则此虽短书,所识者小,而一时一地,绘画刻镂盛衰之事,颇寓于中;纵非中国木刻史之丰碑,庶几小品艺术之旧苑,亦将为后之览古者所偶涉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插图与明清小说的阅读及传播
明清小说几乎无书不图,插图本的大量存在,是明清小说中一个特别的现象。

插图的形象性不仅可提高阅读的兴趣,帮助和引导读者理解文本内容,而且插图作为版画,其艺术性不断增强,逐渐具有独立的艺术欣赏价值,从而又进一步推动了明清小说的传播。

(一)明清小说插图的发展阶段
1、嘉靖、隆庆为起步阶段
经过明初以来长时期的沉寂,通俗小说开始显出蓬勃的生机,插图本小说的发展亦由此重新起步。

日前可见的嘉靖、隆庆间的插图本小说大致有以下儿种:上图下文、图像十四叶、图嵌文中,彩绘,上图下文、彩绘插图等。

嘉靖、隆庆间所刊小说约t余种,插图本几占一半,其绘图各具特色、别致生动,开万历一代之先。

但总的看来,嘉、隆时插图本小说尚未普及,即便把版本散佚等因素考虑进去,其数量仍极有限。

2、万历至康熙为颠峰时期
万历以后,随着小说戏曲等通俗文艺的发达,小说插图达到其颠峰时期,这一时期的版画艺术称为黄金时代,这一繁盛时期一直延续至清初康熙朝明末清初,虽经兵焚鼎革,但小说出版的文化传统及技术传统并未中断,小说插图佳作迭出。

3、乾嘉时期,为低谷时期
乾隆一朝虽为清代印刷技术发展的一个高峰期,但其成果用于小说刊印者甚少。

雍正以来文网日密,加之乾嘉考据之学渐为主流文化,文人学者皆以训沽、考据、校勘为能事,以通俗小说为鄙。

到清乾嘉之后,无论是官方目录还是私家目录都严格排斥白话小说,与明人的态度
迥然相异,小说插图亦少有名家绘刻。

戴不凡在《小说见闻录》中感叹:自清初以降,虽"绣像"小说大行,而"全像"、"出像"之制几废,其中竟罕有稍具艺术价值者。

4、道光以后,为复兴时期
在广州、上海等南方地区,由于经济的繁荣及文士的提倡,小说插图又有声有色地发展起来。

如道光十二年广东重刊本《镜花缘》,卷首增谢叶梅摹人物图像108页。

作者颇费心思,
于每像之后页配上图案式的装饰画,使书中插图顿显活泼。

随着西方印刷技术的传入特别是石
印术的普及,出现了传统印刷与近代印刷并存的兴旺局面。

(二)明清小说插图对文本阅读的引导
明清小说插图对阅读的引导首先体现在图与文合,以插图对故事情节加以形象地说明。


一功能在上图下文这一小说插图的早期形式中即得到强调、明弘治十一年北京书肆岳家重刻本《大魁本全相西厢记》是目前可见的较早的曲本插图,该书采用了上图下文的版式。

在清初以
降的绣像小说中,插图对情节的说明作用进一步得到延续。

许多绣像小说除卷首的人物绣像外,又在回前附了插图,描绘此一回的内容。

如广百宋斋校印本《绣像封神演义》,除了卷前合刻
的77幅绣像外,每回都另有情节性插图。

石印本《增评补像全图金玉缘》,卷前有图120幅,每回回前又附两图。

古越诵芬阁藏版本亦如此,这种插图形式在绣像小说中极为普遍,它仍可
粗略勾勒出情节的轮廓,起到对情节的说明作用。

其次,小说插图起到了人物形象的展示作用。

建安版上图下文的形式,虽然画面狭长窄仄,局促一隅,但不失民间艺术的古朴粗犷和生动活泼。

人物图像虽小,但动作的活泼,姿态的逼真,是会令观者们赞赏不已的,其人物形象自有
其可爱之处。

当然此种构图的人物表现力受到一定限制,这是不言而喻的,它无法表现人物深
层次的内涵。

(三)明清小说插图对文本传播的促进
明清小说插图除了因其对阅读能够进行有益的引导而广为流布外,其本身作为版画艺术的
审美价值也不容忽视,并由此刺激了插图本小说在广大读者特别是具有相当文化素养及欣赏品
味的文人士子及认同文人品味的官僚、富商阶层中的传播。

从明中叶以来小说出版业及市场的
蓬勃发展来看,有能力购买小说的读者不少,读者仍限于官僚、文人或富商。

其中的关键因素
是小说书的价格。

目前这方面可知的资料极有限,明确标定书价者仅限于不多的几部书。

当出
版市场逐渐扩大和成熟之后,为配合特定读者群的阅读倾向与品味,书坊在经营策略上也作了
相应的调整。

作为明清小说读者主体之一的文人士子对插图本小说的偏好是显而易见的。

正是为了迎合读者的这一欣赏旨趣,书贾在小说的出版广告中每每以插图相号召,并由初期的突出其图解功能转向强调插图的版画艺术及欣赏价值。

周日校万卷楼刊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刻于1591年,属于万历前期。

其识语曰:"是书也,刻已数种,悉皆伪蚌,茫昧鱼鲁,观者莫辨,予深憾焉。

典故有考证,缺略有增补,节目有全像。

"其附插图的用意也很明显,强调"节目有全像",正与圈点、音注、释义诸项出于同样的目的,即帮助和引导粗识文字的读者阅读。

此类广告在小说出版方兴未艾的万历中期之前是具有代表性的,但随着出版业的成熟,出版商开始懂得针对特定读者群有重点地宣传。

插图对阅读的引导功能被淡化,代之以强调其自身的艺术价值。

对明清小说插图的考察,可知插图是小说传播的重要媒介。

它既有对文本情节的提示及说明作用,又有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和展示作用,还具有一定的文献资料价值。

同时,小说插图作为版画作品的艺术价值亦不可低估。

这些都促成了插图本小说在明清时期广泛流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