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24课诗词五首(饮酒)

合集下载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24课《诗词五首—饮酒》课件(共26张PPT)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24课《诗词五首—饮酒》课件(共26张PPT)

理解性默写:
7、写出了诗人在傍晚与飞鸟结伴的诗意生活的诗 句是:_山__气_日__夕__佳_,飞__鸟__相_与__还__。 8、富含哲理,写出人生际遇实际只是人的一种感 受的句子是:__问_君__何__能_尔__?_心__远__地_自__偏__。 9、描绘傍晚时分山中美丽景色的诗句是: __山_气__日_夕__佳___,__飞_鸟__相__与_还___。
第一层描写的是“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其 根本的原因就是“心远”,“远”的对象是什么? 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这四句从感觉方面肯定了自己“心远”的正确。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 “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 专心聚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 悠远的南山。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刻画了诗人 自己悠闲自得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不是 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 然的情趣。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把菊花称为 “花之君子”,采菊,实际上是自我高洁的表 现。
质疑探究:
苏轼评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时说:“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 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 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你怎么理解 苏轼的这段话?说说你的想法?
苏轼认为,陶渊明在东篱采菊,无意间 一抬头,南山映入眼帘,一个“见”字写出了 一种无意得之、悠然忘我的心境,与全诗营 造的闲远散淡的氛围是吻合的;而“望”相比 于“见”,更有目的性,更像是有意为之,破 坏了诗歌自然而然、浑然天成的意境,因此 说“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轻声读,结合注释,说出每句诗的意思 1-4句:建造房屋在人间,却没有车马的嚣喧。你问 我何能如此,心灵清远,地自静偏。

《饮酒》原文、翻译及赏析

《饮酒》原文、翻译及赏析

《饮酒》原文、翻译及赏析《饮酒》原文、翻译及赏析《饮酒》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创作的一首五言诗。

此诗为诗人借酒消愁之作,表现其蔑视世俗的个性。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饮酒》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翻译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

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注释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君:指作者自己。

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

尔:如此、这样。

悠然:自得的样子。

见:看见,动词。

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日夕:傍晚。

相与:相交,结伴。

相与还:结伴而归。

赏析表达了诗人厌倦官场腐败,决心归隐田园,超脱世俗追求思想感情。

人活在世上,总要找到生命价值,否则人就会处在焦虑与不安之中。

而社会总是有一套公认价值标准,多数人便以此为安身立命依据。

拿陶渊明时代来说,权力、地位、名誉,就是主要价值尺度。

但陶渊明通过自己经历,已经深深地懂得:要得到这一切,必须费尽心机去钻营、去争夺,装腔作势,吹牛拍马,察言观色,翻云覆雨,都是少不了。

在这里没有什么尊严可说。

他既然心甘情愿从官场中退出来,就必须对社会公认价值尺度加以否定,并给自己生命存在找到新解释。

这诗前四句就是表现一种避世态度,也就是对权位、名利否定。

开头说,自己住所虽然建造在人来人往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喧闹。

所谓“车马喧”是指有地位人家门庭若市情景。

陶渊明说来也是贵族后代,但他跟那些沉浮于俗世中人们却没有什么来往,门前冷寂得很。

这便有些奇怪,所以下句自问:你怎么能做到这样?而后就归结到这四句核心——“心远地自偏”。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诗词五首-饮酒》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诗词五首-饮酒》教案
-诗词鉴赏技巧的运用:教授学生运用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如比较阅读、联想想象等,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2.教学难点
-诗词表现手法的理解:学生往往难以把握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对偶等,需要通过实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情感表达的深入体会:学生对陶渊明所表达的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情感可能感到难以理解,教师需通过情境创设、讨论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意象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意象与情感的结合,我会通过对比分析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饮酒》诗相关的自然意象,如“菊”、“山”等,并探讨它们在诗中的象征意义。
-古代文化背景的融入:学生可能对诗中的古代文化知识如官职、礼仪等不甚了解,教师应适时补充相关背景知识,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
-创新思维的激发:如何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表达,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教师可通过创意写作、角色扮演等活动,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表达。
举例说明:
-在讲解意象时,可以指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菊”和“南山”不仅仅是自然景观,更是诗人向往自由、超然物外的精神象征。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Hale Waihona Puke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陶渊明及其《饮酒》诗的基本概念。陶渊明是东晋时期的诗人,以隐逸田园生活著称。《饮酒》诗体现了他的人生哲学和隐逸情怀。这些诗作对我们理解古代文人的思想感情具有重要意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陶渊明的《饮酒》诗。这首诗通过描绘饮酒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的超脱。我们将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以及它们如何传达诗人的情感。

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诗词五首—饮酒》课件共24张PPT

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诗词五首—饮酒》课件共24张PPT

新知讲解
读古诗赏佳句知今译
明诗意
东边的篱笆。 即庐山。 也指代菊圃。 闲适淡泊的样子。
采菊 东篱下,悠然 见南山。
今译:(我)在东篱下随手摘几朵菊花,
悠然闲适间抬头看见了美丽的南山。 简评:此一句描绘了一幅静穆、淡远的画
面。表现了诗人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 悠然”二字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
自得、闲适、恬淡的生活状态。
拓展提高
悟诗情 2、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两句诗妙手偶得,浑然天成,诗 人悠闲地在东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是 那样怡然自得,那样超凡脱俗,以景物 衬托诗人的闲适。“悠然”形象地写出 了诗人心情的自得、闲适、恬淡。“见” 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的随意与自然, 不是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写出了 作者心与自然的会意和亲近。
板书设计
闲适心境
明诗意

结庐人境
心远地偏
采菊东篱
饮酒
恬静生活 悠然见山
热爱自然 淡泊名利
做人真谛
此中真意 欲辨忘言
拓展提高
悟诗情
1、如何理解“而无车马喧”“心远 地自偏”这两句诗?
因为作者心情闲适,心志高远, 所以虽居闹市却觉得偏僻安静,这
两句体现了作者酷爱田园生活的宁
静、自由,厌恶官场的黑暗虚伪。
拓展提高
悟诗情
4、请你总结一下本文的主题思想?
这首诗描写的是常见的农村景物、 平凡的村居生活。“采菊东篱下,悠然 见 南山“,这些普通的景物里,充满着生 活 的情趣,蕴含着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 挚 情感。本诗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物 的描写,表现了诗人远离世俗、悠然自 得
拓展提高
悟诗情 5、你还能背诵一首陶渊明的其它一首诗
新知讲解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诗词五首借酒抒情言志课文同步讲解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诗词五首借酒抒情言志课文同步讲解新人教版

借酒抒情言志
《饮酒(其五)》以“饮酒”为题,描绘了田园生活的乐趣。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会人来车往,喧嚣不绝于耳,可诗人却说“而无车马喧”,这是为什么呢?后两句写出了“无车马喧”的缘由,揭示“心远地自偏”的道理。

这四句通过叙事和议论,定下全诗的基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因为有了“心远地自偏”的精神境界,诗人才会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

这两句描写衬托出诗人闲适的心情。

“悠然”二字用得极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它写出了诗人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情。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前两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含蓄寄托了与山林为伍的情意,还在规劝其他人;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

后两句诗人言自己从大自然的美景中领悟到了人生的意趣,表露出纯洁自然的恬淡心情。

诗里的“此中”,我们可以理解为此时此地,也可理解为整个田园生活。

第1页共1页。

【新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第24课_诗五首_饮酒_微课【名校精品课件】

【新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第24课_诗五首_饮酒_微课【名校精品课件】

问结
君庐

何在
结 庐 之 事
能人 尔境 ,, 心而
远无
地车
自马
偏喧
。。
山采
描 田 园
气 日 夕
菊 东 篱
之佳 下
景, ,Biblioteka 飞悠鸟然相见
与南
还山
。。




抒 隐 居 之 情
意 , 欲 辨 已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心远远地自偏。
心灵超脱世俗
一二两句直接道出作者对宁静田园生 活的喜爱,对车马喧嚣的官场生活的厌倦。 三四两句自问自答,表现了作者对自由自 在,超凡脱俗境界的追求。
课题:陶渊古明诗《《饮饮酒酒》》
版本部:编人教人版教版八年级上册 年主级讲:教八师年:级建上宁册城关中学 黄菊 主讲教师:建宁香城关中学 黄菊香
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饮
渊 明
酒 》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采菊东篱下, 悠悠然然见见南山。
随意自然 自由惬意
恬淡闲适 无所求
(写诗人高尚情致)
山气日夕佳佳,
飞鸟相与还。
对美景的赞美 归隐田园的惬意情怀
(写南山美景)
此中有真真意意, 欲辨已忘言。
自然之趣,人生真谛
(领悟人生真谛)
小 结:
这首诗描写了恬静、闲适的生活, 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相亲相融的境 界。通章意在“心远”二字,诗中 的“菊”“山”“气”“日”“鸟” 这些极富诗情画意的景物都点出了 ‘真意’的所在,‘忘言’亦在此。 这首诗,景、情、理三者巧妙结合, 达到水乳交融的境地,具有很强的 艺术魅力。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理解性默写、简答题及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理解性默写、简答题及答案

24.诗词五首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内容:【原诗】【翻译】【主题思想】题型:【理解性默写】【简答题】24.诗词五首1、饮酒(其五)/陶渊明2、春望/杜甫3、雁门太守行/李贺4、赤壁/杜牧5、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李清照1、《饮酒》(其五)陶渊明【原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乌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

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主旨】这首诗通过描写优美的田园风光与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表现了作者对污浊官场的厌弃、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决心归隐自洁、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陶渊明的《饮酒》中表明诗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是:2、表达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本文的主旨句)的诗句:3、陶渊明《饮酒》中表现了怡然自得,恬淡闲适,热爱自然,旷达胸襟的诗句是:4、陶渊明的《饮酒》中表明作者本想说明白,却又不可言传的诗句是:二、赏析简答题:1、“悠然见南山”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2、诗中“悠然见南山”的“见”能否换成“望”?【答案解析】一、理解性默写:1、陶渊明的《饮酒》中表明诗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2、表达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本文的主旨句)的诗句: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3、陶渊明《饮酒》中表现了怡然自得,恬淡闲适,热爱自然,旷达胸襟的诗句是: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

4、陶渊明的《饮酒》中表明作者本想说明白,却又不可言传的诗句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二、赏析简答题:1、“悠然见南山”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2、诗中“悠然见南山”的“见”能否换成“望”?2、《春望》杜甫【原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诗词五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诗词五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诗词五首》课文原文及教案导读:本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诗词五首》课文原文及教案,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课文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

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

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

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

蓬舟吹取三山去。

教案教学目标1.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把握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第1课时《饮酒》(其五)《春望》一、导入新课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边塞诗”“咏志诗”等都大放光彩。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类体裁的杰出作品。

二、教学新课饮酒(其五)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朗读诗歌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

东晋文学家、诗人。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

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等。

陶渊明二十九岁时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

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 饮 酒一等奖优秀课件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 饮 酒一等奖优秀课件

采 悠菊 然东 见篱 南下

饮酒
诗意讲解
饮酒
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 示例一:“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见与望”
示例二:“见”用的好,是无意中看到,表达出诗人采菊时好像是南山不经意 间映入眼帘。表现了诗人生活在田园中的悠然自得(悠然闲适)的情趣。
饮酒
诵读诗歌
饮酒
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时代背景:战乱、黑暗、灾荒
诗意讲解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饮酒
生活在众人居住的地方,却没有马车的喧嚣。 你问我何能如此?心灵清远,地自静偏。
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就失去了一种意趣。
诗意讲解
二品佳句--意境美
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
“采菊”是俯,“见南山”是仰, 俯仰之间,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 然自得的心境相合,合成物我两忘的 “无我之境”,表现出诗人悠然淡泊、 超脱于世俗之外的情怀。
饮酒
诗意讲解
饮酒
写隐居的闲适生活为何偏采 “菊”? “采菊”这一动作包含 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课文导入
饮酒
“采菊东篱下”,为何偏采“菊”? “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 的志趣? ⅰ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把菊花称为“花之隐逸者也”,“晋陶渊明独爱菊”。 ⅱ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耿介; ⅲ郑思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高洁。 ⅳ唐元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六单元第24课《诗词五首-饮酒》教案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六单元第24课《诗词五首-饮酒》教案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提升文化自信。
2.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分析诗词意境、表现手法等,培养审美情趣和审美创造能力。
3.培养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内涵,提升思维品质,锻炼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4.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会运用诗词中的佳句,提高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六单元第24课《诗词五首-饮酒》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六单元第24课《诗词五首-饮酒》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诗词五首:《饮酒·其五》、《饮酒·其七》、《饮酒·其十五》、《月下独酌四首·其三》、《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陶渊明、李白等诗人的生平事迹,感受古代文人的饮酒情趣。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饮酒诗词的基本概念。饮酒诗词是古代文人在饮酒过程中所创作的诗歌,它表达了诗人对生活、自然和友情的独特感悟。这些诗词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首具体的诗词,如陶渊明的《饮酒·其五》。这首诗通过描绘田园风光和饮酒情趣,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了解饮酒诗词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体会古人的人生观。
-例如:通过对比分析《饮酒·其七》与《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的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并运用。
-诗词的背诵与运用:如何将诗词中的佳句运用到日常写作和表达中,是学生面临的另一个难点,需要教师提供实际案例和练习机会。
-例如:让学生仿写“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等句子,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5.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心得,发展人际沟通与交流能力。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翻译、主题思想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翻译、主题思想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翻译、主题思想24.诗词五首赏析【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内容:【原诗】【翻译】【主题思想】24.诗词五首1、饮酒(其五)/陶渊明2、春望/杜甫3、雁门太守行/李贺4、赤壁/杜牧5、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李清照1、《饮酒》(其五)陶渊明【原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乌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

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主旨】这首诗通过描写优美的田园风光与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表现了作者对污浊官场的厌弃、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决心归隐自洁、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2、《春望》杜甫【原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然存在;春天来了,长安城空人稀,草木茂密荒深。

感伤国事,看见花开就想流泪,怅恨别离听到鸟鸣反而惊心。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几个月,一封家书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白了的头发越搔越稀疏短少,简直不能插簪。

【主旨】诗通过描写安史之乱中长安的荒凉景象,抒发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感情,反映了诗人渴望安宁、向往幸福的愿望。

全诗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悲己的情感,以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3、《雁门太守行》李贺【原诗】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译文】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战士们的铠甲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烁。

号角声声,响彻秋夜的长空,塞外寒夜中,将士们的鲜血凝结成紫色。

八年级语文上册24诗词五首饮酒课件

八年级语文上册24诗词五首饮酒课件
扩大阅读
十五贫居乏人工,灌木荒余宅。班班有翔鸟,寂寂无行迹。宇宙一何悠,人生少至百。岁月相催逼,鬓边早已白。若不委穷达,素抱深可惜。
扩大阅读
十七 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觉悟当念迁,鸟尽废良弓。
扩大阅读
归园田居陶渊明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作者逸事
教学参考
“中国第一诗”——陶渊明《饮酒》(其五)价值新论 (高原《西北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7年02期)陶渊明《饮酒》(其五)文化意蕴剖析 (方宏龙 《社科纵横 》2005年03期)酒中蕴含的深味与至境——从《饮酒》其五看陶渊明的人生体悟(窦春蕾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06期)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陶渊明诗化了的酒及其酒化了的诗 (万伟成 《九江学院学报 》2007年01期)
扩大阅读
饮酒 陶渊明其一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忽与一樽酒,日夕欢相持。
扩大阅读
其三 道丧向千载,人人惜其情。有酒不肯饮,但顾世间名。所以贵我身,岂不在一生?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鼎鼎百年内,持此欲何成!
扩大阅读
这首诗不仅写心情、报喜悦,更是着眼于处世、观物的心态、心境。
资料链接
相关评论作者介绍作者逸事教学参考扩大阅读相关图片
相关评论
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王康琚《反招隐》)王荆公在金陵作诗,多用渊明诗中事,至有四韵诗全使渊明诗者。且言其诗有奇绝不可及之语,如“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由诗人以来无此句也。然则渊明趋向不群,词彩精拔,晋宋之间,一人而已。(范正敏《遁斋闲览》)“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近。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苏轼《东坡题跋》卷二)东坡云陶渊明意不在诗,诗以寄其意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则本自采菊,无意望山,适举首而见之,故悠然忘情,趣闲而累远,此未可于文字精粗间求之。(晁补之《鸡肋集》卷三十三)通章意在“心远”二字,“真意”在此,“忘言”亦在此。从古高人只是心无凝滞,空泛无涯,故所见高远,非一切名象之可障隔,又岂俗物之可妄干。有时而当静境,静也,即动境亦静,境有异而心无异者,远故也。心不滞物,在人境不虞其寂,逢车马不觉其喧。篱有菊则采之,采过则已,吾心无菊。忽悠然而见南山,日夕而见山气之佳,以悦鸟性,与之往还,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一片化机,天真自具,既无名象,不落言诠,其谁辨之?(王士祯《古学千金谱》)渊明诗类多高旷,此首尤为兴会独绝,境在寰中,神游象外,远矣。得力在起四句,奇绝妙绝,以下便可一直写去,有神无迹,都于此处领取,俗人反先赏其采菊数语何也。至结二句则愈真愈远,语有尽而意无穷,所以为佳。(温汝能《陶诗汇评》卷三)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

6
1.诗人“结庐在人境”,为什 么又说“而无车马喧”呢?
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 所以居所也显得偏僻安静 。
2021/10/10
7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君:诗人自称。尔:这样。
二句承上两句,自问自答。
因为“心”能远远摆脱世俗的
束缚,所以虽身处闹境,也如
同居于偏僻地区。诗人摆脱尘
俗烦扰后的感受。
2021/10/10
铠甲迎着太阳 闪出的光。
2021/10/10
30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句解】 敌军似乌云压进城垣,城垣就要被摧
垮。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日 光照在铠甲上,闪烁着金光。
2021/10/10
31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即胭脂,色深红。形容战场血迹。
【句解】 悲壮的号角,弥漫在深秋的天空中。边
• 中间四句“凝重,悲壮”
• 最后两句“坚定,豪迈”
• (写作背景)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起彼伏, 发生过重大的战争。如史载,809年(元和四年), 王承宗的叛军攻打易州和定州,爱国将领李光颜 曾率兵驰救。元和九年,他身先士卒,突出、冲 击吴元济叛军的包围,杀得敌人人仰马翻,狼狈 逃窜。从有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 和材料记载推测,可能是写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 当时是元和二年,公元807年。李贺当时仅17岁。
【句解】 为报答君王的信任和重用。手操宝剑
誓死保卫祖国的边疆!
2021/10/10
34
译文
敌军似乌云压境,危城似乎要被摧垮;阳光照射
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
秋色中,遍地响起军号,号角声直冲云天;塞上
泥土犹如胭脂凝成,夜色中浓艳得如紫色。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精美课件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精美课件
第六单元 ·第二十四课
饮酒(其五)
课文导入
问世间酒为何物?
中国是诗的故乡,诗人离不开酒,诗中不能没
有酒,从历代诗人雅士所留传的浩瀚的酒诗酒词
中,无不使人们感受到浓郁的民族酒文化以及诗
人那种炽烈的情感,从而引起共鸣。酒文化渊源
流传,诗文化更博大精深,你能举出诗文中哪些
人嗜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李白 欧阳修 陶渊明
他们嗜酒的背后心理是否都一样?
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 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 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 以为欢笑尔。陶渊明饮酒后吐真情,我们再次走 进陶渊明的诗歌,触摸他深邃的思想。
作者简介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东
晋文学家、诗人。浔阳柴桑 ( 今江西九江 ) 人。他
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这首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 ”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 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 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表现了诗人
飞鸟,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那样悠然自在!
布置作业
背诵并正确默写这首古诗。
第六单元 ·第二十四课
春望
课文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起,经两汉、六朝、唐
宋元明清,到现在,将这些诗堆叠排列起来就像那蜿蜒起伏的
长城,读这些诗就像长城那样绵延不绝。诗歌是情感的产物, 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创造出不同 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来踏寻古人的足迹,推测名人心情,欣 赏名作之境界。
悠然
体会诗人悠然的心境。
诗人从中悟出了 。
悟出了万物运转、各得其所的自然法则;

人教部编版八上语文24课《诗词五首》注释译文与赏析

人教部编版八上语文24课《诗词五首》注释译文与赏析

24课《诗词五首》阅读赏析《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注释(1)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2)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3)君:指作者自己。

(4)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

尔:如此、这样。

(5)悠然:自得的样子。

(6)见:看见(读jiàn),动词。

(7)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8)日夕:傍晚。

相与:相交,结伴。

(9)相与还:结伴而归。

译文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赏析主题:写诗人辞官归隐后悠然自得的心境和生活情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厌倦官场,决心归隐的人生追求。

1、诗人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什么能做到“而无车马喧”答:“车马喧”指世俗的纷扰,诗人“心远”,意即精神超凡脱俗,所以虽然身处闹市,也像居住在偏僻安静的地方,表达了诗人鄙弃追名逐利之心的人生态度。

2、“见”字能否换为“望”字,为什么?答:不能。

“见”妙处在于无心,诗人东篱采菊,无意间抬头,南山映入眼帘。

一个“见”字写出了无意得之,悠然忘我的心境,与作者的闲适恬淡的心境相融合。

而“望”则是有意为之,破坏了诗歌自然而然、浑成天然的意境。

3、这首诗景、情、理融为一体,试分析。

答:诗中展现的采菊东篱、忽见南山、夕照山林,倦鸟知返,绘出了幽美淡远的景和怡然自得的情,在情景交融中又蕴含万物各得其所以及要感受自然乐趣必须心灵超凡脱俗的哲理。

4、诗中的“真意”是指什么?答:指诗人远离世俗,过着从容闲适的归隐生活。

《春望》陶渊明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翻译、主题思想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翻译、主题思想

24.诗词五首赏析【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内容:【原诗】【翻译】【主题思想】24.诗词五首1、饮酒(其五)/陶渊明2、春望/杜甫3、雁门太守行/李贺4、赤壁/杜牧5、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李清照1、《饮酒》(其五)陶渊明【原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乌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

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主旨】这首诗通过描写优美的田园风光与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表现了作者对污浊官场的厌弃、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决心归隐自洁、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2、《春望》杜甫【原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然存在;春天来了,长安城空人稀,草木茂密荒深。

感伤国事,看见花开就想流泪,怅恨别离听到鸟鸣反而惊心。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几个月,一封家书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白了的头发越搔越稀疏短少,简直不能插簪。

【主旨】诗通过描写安史之乱中长安的荒凉景象,抒发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感情,反映了诗人渴望安宁、向往幸福的愿望。

全诗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悲己的情感,以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3、《雁门太守行》李贺【原诗】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译文】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战士们的铠甲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烁。

号角声声,响彻秋夜的长空,塞外寒夜中,将士们的鲜血凝结成紫色。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
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
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
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第二年(757年)
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
只能增加诗人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山气:南山的气象。日夕:傍晚。相与:结伴。还:
飞回巢。写南山美妙的晚景。
《归去来辞》“鸟倦飞而知还”意思是天色晚了,
鸟尚且会“知还”,人当然更应该“迷途知返”。
飞鸟晨出夕还,眷恋山林,是出于生物的本性;人
既是自然的产物,也应顺应自然之理,生与大自然
同生,死与大自然同体。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的心境和生活的真谛。
思考:
• 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
马喧”呢?

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
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
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
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
财富、荣誉之类了。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君:诗人自称。尔:这样。 二句承上两句设问设答。因为“心”
1、本诗作者为 唐 代诗人 李贺

字 长吉
,因其诗作想象丰富奇特、
”等,
语言瑰丽奇峭,世称“ 诗鬼 与
李白、李商隐
三人并称唐代
“三李”。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色/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 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 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自己在东篱下采菊,不经意 间看见了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 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写隐居的闲适生活为何偏采“菊”? “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宁可枝头抱香死, 何曾吹落北风中。
陶渊明爱菊,寄寓了自
己孤芳自赏、高洁傲岸的品 格;他也爱采菊悠然自得的 生活,包含着诗人悠然淡泊、 超脱世俗、回归自然的志趣。
研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悠然” 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如果把“见”改成 “望”好不好?为什么? “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 无所求的心情。改成“望”不好,“见”表现 出诗人看到山不是有意为之,而是在采菊之间 无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帘。
风光的图景,表达诗人回归自然后的悠闲自得的心
境。
这首诗通过描写优美的田 园风光与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 表现了作者对污浊官场的厌弃、 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决心归 隐自洁、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艺术特色:
1、情、景、理交融的艺术特色
前四句叙事含理
(人境——无喧——心远——地偏);
中间四句写景寓理
(采菊——见山——日夕——鸟还);
上美好的东西往往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只能用
心灵去感受它。
研讨诗人笔下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田园风光?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
心聚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
南山: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
伴而还。篱笆、菊、山、鸟、日、人景,由近及远,
构成了一幅质朴率真、自由恬淡,令人神往的田园
字元亮,谥号靖节,人称靖节先生,自
称五柳先生。东晋文学家。开创山水
田园派,并将其推向高峰。后世称其 “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 和山水诗的鼻祖——南朝宋的谢灵运 合称“陶谢”。主要作品《归去来兮 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
饮酒
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的表达。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战火一直持续了几个月,(家人的音信断 绝)一封家信抵得上万金 “连三月”写出了战祸之长,“抵万金” 极言家书的难得与珍贵。真切的表达了在战乱 中诗人对家中亲人的思念、担忧之情。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因为忧国念家)变得越来越少了,抓起来简直
就要插不上簪子了。
这两句反映了诗人饱经忧患,强烈的忧国思家之
能远远摆脱世俗的束缚,所以虽身处闹境,
也如同居于偏僻地区。诗人摆脱尘俗烦扰
后的感受。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悠然:悠闲自在的样子。南山:庐山。
以美丽的自然景物烘托悠闲自得的情趣。
“悠然见南山”中“见”,有本子作“望”。
苏轼说“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
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一篇 神气都索然矣。”
,课本注解为: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 花儿都禁不住落泪;伤心离别,听到婉 转的鸟鸣都害怕。还有一种通行的解释 是:这是拟人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 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 ,鸟也因世间的离别而惊心。两种解释 虽有区别,但精神是相通的。体会一下 作者的感情,说说你的理解。
两种解释,一是触景生情,一是移情于物,并无本质区别。


<<饮

酒>>

<<春
望>>
<<雁门太守行>>
<<赤
壁>>
<<渔 家 傲>>
有一位作家说过,人的一生就是 一舍一得的过程,有的人知道什么该 舍,什么该得,什么时候该舍,什么 时候该得。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 同。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的选择是 辞官归隐,终老田园。今天我就来学 习他的《饮酒》,来领略陶渊明舍与 得之间的人生境界。
此句有两意:
1、在己,鸟知回,我知回,已回。
2、在人,鸟知回,你们为什么不
肯接受这美好的归宿,投身宁静优美的自然怀抱中呢?
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
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
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
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此中:此地此时的情景,总指隐逸的田园 生活。真意:包括自然情趣和人生真谛。 辨:辨别,说明。忘言:不知怎样用言语 表达。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感悟诗意、品味诗情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国都虽已残破不堪,但山河依旧,春日
的长安城里草木长得照样十分茂盛。 写望中所见,勾画出战乱后首都的面貌。 “国破”和“城春”两意相反,诗人以之对 举,形成鲜明强烈的对照,表达了诗人国破 家亡的无限悲痛。
唐代中期,各地藩镇拥兵自重,不服
从朝廷。于是朝廷派兵讨伐,亦不能制止。
河北诸镇为祸尤烈。河北易水的成德节度使
王承宗祖孙三代拥兵割据39年之长。此诗写 的是朝廷和河北藩镇之间的战争状况。
形容铠甲闪光如金色鱼鳞 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敌军像乌云般的来势凶猛,仿佛城 墙也要被摧垮,铠甲在阳光的照耀下像 鱼鳞般闪烁着金光
情。头发为之变白、稀疏,情境悲苦——满头的白发
越搔越短越少,简直要插不住簪子了。“白头”因愁
而生,“搔”的动作是为了解愁,“更短”可见愁的
程度越来越深。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社会状况? 战火不断,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民不聊生 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写沦陷的长安破败的景象,表达诗 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伤心
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心惊胆寒。(触景生情)还 有一种通行的解释是:这是拟人写法,意思是由于战 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 世间的离别而惊心(移情于景)。 诗句运用反衬手法移情于景,通过花与鸟这两种具 有特征性的春天的景物表明诗人对时事和离别的感伤。 情因景生,景随情移,诗人深沉的家国之思得到了充分
诗人在大自然启迪下,已领悟到 人生的真意,又何须用语言表达。
研讨联系全诗,说说你的理解。此中有真
意,欲辨已忘言。 (总结全篇、点明主旨)
此情此境中的田园生活含有人生的真正意义,
想辨别出来,却忘了该用怎样的语言来表达了。
实际上,作者的真正意思是:这其中含有的生活
的真意,又何必去辨别、去用语言表达呢?世界
A、诗歌表现了诗人不慕功名利禄的高尚节操以及
在自然景物中寻找乐趣的恬适心情。
B、本诗平淡自然而诗意隽永,情与景相应成趣。
C、本诗的主旨句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D、诗中的“菊”、“山”、“气”、“日”、 “鸟”这些极富诗情画意的景物都点出了“真
意”的所在。


写作背景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
最后两句抒情悟理(真意——忘言)
整首诗余音绕梁,回味悠长。
2、平易朴素的语言中富于情趣与理趣。
• 一、背诵默写:
1、诗中借优美的山水田园风光,抒发作者恬淡高
远心境的诗句是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2、诗歌中表达作者对理想的追求,歌咏人生的渴
望的诗句是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二、选择题
1、对陶渊明的《饮酒》赏析有误的一项:
就使用了这一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国”是指都城,即长安 -- 是政治、
经济、文化的中心,其繁华热闹可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