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综述
微生物学报综述格式
微生物学报综述格式
(1)各级标题:①引言部分只叙述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等。
②正文部分一级标题一般为“1 材料和方法”、“2 结果”、“3 讨论”,左顶格顺序编排。
③二级标题,如:“1.1 菌株和质粒”,左顶格排。
一、二级标题后的内容另起行排。
④三级标题,如:“1.1.1质粒的提取”,左顶格排。
与后面的内容用冒号隔开,内容接排。
(2)图和表:文中图、表力求精简,避免图、表的内容重复。
在文中的位置应是,先见文后见图和表。
请将图表直接随正文排版,不要单独排在文后。
①图:在正文中插图位置的下方写图题(中英文)及图注(英文);照片要清晰,线图要精绘。
②表:随正文排。
表序及表题(中英文)置表上方,表注(英文)置于表下。
表的内容全部用英文表述。
一般使用三线表。
病原微生物抗药性与耐药机制综述
病原微生物抗药性与耐药机制综述摘要: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病原微生物对抗生素的耐药性越来越严重。
病原微生物的抗药性及其耐药机制不断进化,导致临床治疗选择性更加有限。
本文将综述病原微生物抗药性的形成及其相关耐药机制,为寻找新的抗菌药物和制定合理的药物治疗策略提供理论基础。
一、引言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病原微生物逐渐进化出对抗生素的抗药性,严重影响着临床治疗的效果。
病原微生物的抗药性和耐药机制对于公共卫生安全和医疗保健都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深入了解其机制对于寻找新的治疗方法至关重要。
二、病原微生物抗药性的形成1. 横向基因转移横向基因转移是病原微生物抗药性形成的重要途径。
通过质粒、嵌合体等方式,病原微生物可以从其他细菌中获取抗药基因,从而增强自身抗药性。
2. 突发突变突发突变是病原微生物抗药性形成的另一重要途径。
通过细菌的遗传突变,病原微生物可以改变其基因组,进而获得对抗生素的耐受性。
这种突变可能是自然发生的,也可能是由于外界环境的选择压力引起的。
三、常见病原微生物的抗药性及其耐药机制1. 革兰阳性菌的抗药性革兰阳性菌常见的抗药性机制包括药物靶点的变异、酶的产生和外排泵的活性增强等。
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β-内酰胺酶去降解青霉素类抗生素,从而获得抗药性。
2. 革兰阴性菌的抗药性革兰阴性菌的抗药性主要涉及外膜通道蛋白、药物靶点的变异以及外排泵等。
多重耐药肺炎杆菌是革兰阴性菌中常见的耐药菌株,其耐药机制包括外膜通道蛋白的变异和外排泵的活性增强等。
3. 真菌的抗药性真菌的抗药性主要通过真菌靶点的变异、药物外排泵及真菌细胞壁的改变等方式实现。
例如,白色念珠菌可通过改变其细胞壁结构来抵抗抗真菌药物的作用。
四、病原微生物抗药性的应对策略1. 发现新的抗生素在病原微生物抗药性不断演化的同时,寻找新的抗生素成为首要任务。
通过挖掘微生物源及其他天然产物,发现具有新的抗菌活性的化合物,对于克服病原微生物抗药性具有重要意义。
环境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方法综述
环境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方法综述【引言】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环境微生物学研究逐渐成为生态学、地球科学和环境科学领域的关键课题之一。
环境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对于认识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物地理学分布、生态系统功能和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在微生物学的研究中,多样性是一个关键概念。
本文将综述环境微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各种方法。
【1. 克隆文库构建】克隆文库构建是一种常用的环境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方法。
该方法基于利用PCR扩增环境样品中的16S rRNA基因,并将其克隆到合适的载体中,然后转化到宿主菌中培养,最后通过插入片段的测序来获得环境微生物的多样性信息。
克隆文库构建方法可以获取微生物群落中的绝大部分成员,并提供其丰度信息,但受限于转化效率等因素,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
【2. 高通量测序】高通量测序是一种快速高效的环境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方法。
通过使用Illumina、454等高通量测序平台,可以直接测定环境样品中的16S rRNA基因序列。
高通量测序方法可以快速获得大量的序列信息,从而更全面地揭示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组成。
此外,高通量测序还可以对代谢功能基因等进行测序,进一步揭示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功能特征。
【3. 荧光原位杂交】荧光原位杂交(FISH)是一种基于比色团标记的环境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方法。
通过使用荧光探针特异性地与微生物的16S rRNA序列互补结合,可以直接检测微生物在环境样品中的分布和数量。
FISH方法在直接观察微生物群落结构以及研究微生物在不同环境中的分布和适应性等方面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4. 基于功能基因的分析】基于功能基因的分析是一种通过检测和分析特定功能基因在环境样品中的分布和多样性来研究微生物多样性的方法。
与16S rRNA基因相比,功能基因可以更好地反映微生物的代谢能力和功能特征。
此外,基于功能基因的分析还可以揭示微生物在环境适应性和对环境变化的响应等方面的信息。
【5. 稳定同位素示踪】稳定同位素示踪是一种通过测定环境样品中的稳定同位素比值来探究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特征的方法。
农药的微生物降解综述
农药的微生物降解综述一、本文概述农药在农业生产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防治病虫害、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农药的广泛使用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农药在环境中的残留不仅影响土壤和水质,还会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因此,研究和开发有效的农药降解技术成为了环境科学领域的重要课题。
本文旨在对农药的微生物降解技术进行综述,探讨其原理、影响因素、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以期为农药残留治理和环境保护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介绍农药微生物降解的基本原理,包括微生物降解的类型、降解过程中的关键酶和降解途径等。
分析影响农药微生物降解的主要因素,如微生物种类、环境因素和农药性质等。
接着,综述国内外在农药微生物降解领域的研究现状,包括降解效果、降解机制和实际应用等方面的成果。
展望农药微生物降解技术的发展趋势,探讨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
通过本文的综述,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农药微生物降解技术概览,为农药残留治理和环境保护提供有益参考。
也期望能够激发更多学者和研究人员关注农药微生物降解领域,共同推动该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二、农药微生物降解的基本原理农药微生物降解的基本原理主要涉及生物催化过程,这一过程由特定的微生物群体通过酶的作用,将农药分子分解为较小、无害或低毒的化合物。
这一生物过程包括酶与农药分子的相互作用,导致农药分子结构的改变,最终转化为二氧化碳、水和其他简单的无机物。
在农药微生物降解过程中,关键的步骤是农药分子与微生物酶之间的识别与结合。
微生物通过分泌特定的酶,如水解酶、氧化还原酶和裂解酶等,这些酶能够攻击农药分子的特定化学键,导致其结构破坏。
例如,某些水解酶能够水解农药中的酯键或酰胺键,而氧化还原酶则能够氧化或还原农药分子中的特定官能团。
微生物降解农药的能力与其遗传特性密切相关。
微生物通过基因编码产生特定的降解酶,这些酶对农药分子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催化活性。
随着环境适应性的演化,一些微生物能够产生多种降解酶,以适应不同种类农药的降解需求。
关于微生物的文献综述的选题思路
关于微生物的文献综述的选题思路选择一个关于微生物的文献综述的选题时,可以考虑以下思路:
1. 特定微生物领域的研究进展:选择一个具体的微生物领域,如细菌、真菌、病毒等,并综述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
可以探讨该微生物领域的新发现、技术进展、重要研究论文和研究方向等。
2.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关系:探讨微生物与人类健康之间的关系。
可以包括人体内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功能、微生物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微生物与疾病的关联等方面的综述。
3. 微生物在环境和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研究微生物在环境和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可以包括微生物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态位和功能、微生物对环境污染物的降解能力等方面的综述。
4. 抗生素耐药性与微生物进化:探讨微生物抗生素耐药性的发展和演化机制。
可以包括抗生素的使用与耐药性形成的关系、耐药基因的传播和演化、抗生素耐药性的流行病学等方面的综述。
5. 新兴微生物学领域的研究进展:选择一个新兴的微生物学领域,如微生物组学、微生物生态学、微生物遗传学等,并综述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方法应用。
无论选择哪个选题思路,建议先进行文献搜索和资料收集,了解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前沿进展,然后确定综述的范围和目标,整理和分析相关文献,撰写综述文章。
1/ 1。
微生物综述
微生物综述微生物是指体积很小的生命体,如细菌、真菌、病毒、原生生物等。
它们在自然界中处处存在,对人类和全球的生态系统都有深远的影响。
微生物在食品生产、药物研发、环境保护和医学诊断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文将综述微生物的分类、结构特征、生态作用及应用价值。
一、微生物的分类微生物包括细菌、古细菌、真菌、病毒和原生生物等。
细菌和古细菌是原核生物,缺乏真核细胞所具有的核膜、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细胞器,核酸存在于细胞内,没有生殖核,繁殖方式单一,如分裂、孢子等。
真菌是真核生物,细胞存在真核膜包裹的细胞核和各种细胞器,繁殖方式多样,像酵母菌能通过分裂繁殖也能形成胞芽。
病毒是一种缺乏细胞质和核酸代谢酶的核酸蛋白质复合体,必须依赖寄主细胞生长、繁殖。
原生生物是生物界中一大类单细胞真核生物,常常以自由生活方式存在于自然环境中,也有的与寄生紧密相连,如锥虫。
二、微生物的结构特征微生物种类不同,结构也不同,但许多细胞的基本结构都有如下几部分:1.细胞壁细胞壁是细胞最外层的保护层,是区别细菌、古细菌和真菌的显著特征。
细菌和古细菌细胞壁含有不同成分,影响其对某些药物的敏感性和抗药性。
真菌细胞壁则包含多糖和蛋白质复合物,细胞壁巨大的变异程度在真菌中是观察到的显著特征之一。
2.细胞质膜细胞质膜是包裹细胞质的脂质双层,细胞质膜内部有大量膜蛋白,对细胞物质的进出起控制作用,并导致分子复合物的分离。
在某些微生物中,膜上的蛋白质确保在有氧条件下,细胞呼吸需要的酶和膜的关键功能。
3.核酸细胞内的核酸可以是DNA或RNA。
DNA编码所有生物体的遗传信息,RNA对蛋白质的合成至关重要。
4.细胞外聚集物许多微生物细胞外聚集物包括胞外多糖、胰蛋白酶、糖皮质激素等,起支持细胞的功能。
三、微生物的生态作用微生物的生态作用包括:分解有机物质,氮循环、硫循环、矿物质的转化、生物膜形成等。
一方面,微生物分解有机物,释放出二氧化碳、甲烷等,进行碳循环。
关于微生物的综述范文
引言微生物是一类极小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和人类的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将综述微生物的主要分类、生命周期、作用、利用以及相关的应用领域。
概述正文内容1. 微生物的生命周期- 微生物的生命周期通常包括繁殖、成熟和休眠三个阶段。
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微生物可以通过分裂、芽生、拟菌等方式繁殖,数量呈指数增长。
- 成熟阶段是微生物生命周期的高峰期,此时微生物具有最适应环境的特征和功能。
- 当环境条件不适宜时,微生物会进入休眠状态,以耐受恶劣环境并保持生存。
2. 微生物的作用- 微生物在地球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功能,包括参与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转化过程。
- 微生物参与土壤形成和养分循环,促进植物生长,并能够分解有机物质,释放出二氧化碳和氮气等。
- 微生物还能够在水体中进行生态修复,分解污染物质,净化水质。
3. 微生物的利用- 微生物的利用广泛应用于农业、医药、食品工业等领域。
- 微生物在农业上可以用来制造有机肥料,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此外,微生物还可以用于生物农药的研制,替代化学农药。
- 在医药领域,微生物被用于制造抗生素、疫苗和生物材料等。
- 微生物还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中的酿造、发酵和食品添加剂制造等。
4. 微生物的应用领域- 微生物在环境保护中起到重要作用,如土壤修复、废水处理、生物气体净化等。
- 在石油工业中,微生物被应用于原油的提炼和处理过程中,加速石油降解和清洁。
- 微生物在生物工程领域中也有广泛的应用,包括基因工程、酶工程等,用于生产生物医药、生物燃料和生物材料等。
5. 微生物的挑战和未来发展- 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包括污染和耐药性等。
- 未来的微生物研究将着重于微生物的多样性和功能,以及微生物与宿主的相互作用。
- 利用微生物的生态学和遗传学知识,将有助于解决人类健康、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问题。
微生物综述
大肠杆菌耐药机制研究进展摘要:大肠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机制十分复杂,主要包括产生灭活抗生素的酶、改变靶位蛋白、减少药物的摄取吸收(细胞外膜通透性的改变、细菌药物外排泵)及质粒介导的耐药性等。
而且大肠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问题是当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文将对其产生耐药性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关键词:大肠杆菌;耐药性;作用机制致病性大肠杆菌是人类和动物临床上最常见的病原之一,是威胁人类和动物健康的重要致病菌。
大肠杆菌具有可产生β-内酰胺酶和通过接触传播耐药基因的特征,加之在大肠杆菌疾病的防控过程中抗生素广泛盲目滥用,大肠杆菌耐药株引起的感染在临床上不但有增多趋势,而且其耐药性还通过质粒在细菌间传递耐药基因而不断蔓延与突变。
使耐药形势越来越严峻。
因此,大肠杆菌耐药性问题引起世界广泛关注。
1.致病性大肠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现状自1929年弗来明发现青霉素以来,伴随着抗生素和化学抗菌剂的开发使用,各种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也日趋严重,而且1940年Abyaham和chain从大肠杆菌体内分离和鉴定出了一种能水解青霉素的酶,至此,人们才了解到即使未使用抗生素之前,大肠杆菌就存在着耐药性。
后来科学家们发现大肠杆菌可通过耐药因子或R质粒在细菌间传递耐药性的因子。
而且家畜源大肠杆菌耐药性对于一些临床常用抗生素,普遍出现耐药,如阿莫西林、链霉素等,对某些抗生素的耐药率可达90%以上。
出现大量多重耐药株,部分多重耐药株可耐10 多种抗菌药物。
同时研究发现到野生动物携带了耐药大肠杆菌,说明耐药大肠杆菌已经向环境扩散,由于野生动物流动性较大,尤其是野生鸟类,又易于将耐药大肠杆菌传递给家畜,在一定程度上加速耐药大肠杆菌和耐药基因的扩散。
2.大肠杆菌的耐药机制根据细菌耐药性的起源,可将其分为两类:一类为固有耐药,即耐药性的产生并不依赖于抗菌药物的存在,而是细菌细胞所固有的,与细菌的遗传和进化密切相关。
固有耐药性是细菌稳定的遗传特性,它受细菌染色体DNA 控制并且是同属细菌的共同特征,固有耐药性包括自发基因突变导致的耐药性和细胞膜药物外输作用引起的耐药性。
微生物发酵的综述
微生物发酵的综述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里,微生物发酵是一项既古老又充满活力的生物技术。
它不仅在食品、医药、化工等众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还为解决全球面临的能源、环境等问题带来了新的希望。
微生物发酵,简单来说,就是利用微生物在适宜的条件下,将原料转化为具有特定价值的产品的过程。
这些微生物就像是一群勤劳的“小工人”,在它们的“工厂”里忙碌地工作,将原材料进行加工和改造。
微生物的种类繁多,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特性和功能。
常见的用于发酵的微生物包括细菌、酵母菌和霉菌等。
例如,乳酸菌在酸奶的制作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它能将牛奶中的乳糖转化为乳酸,从而使牛奶变酸并凝固;酵母菌则在酿酒过程中不可或缺,通过发酵将葡萄糖转化为酒精和二氧化碳。
微生物发酵的条件至关重要。
首先是温度,不同的微生物都有其最适宜的生长和发酵温度范围。
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微生物的活性,甚至导致它们死亡。
其次是酸碱度,大多数微生物在中性或略偏酸性或碱性的环境中生长良好。
此外,氧气的供应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有些微生物是需氧型的,需要充足的氧气来进行呼吸和代谢;而有些则是厌氧型的,在无氧条件下才能正常发酵。
在食品工业中,微生物发酵的应用历史悠久且广泛。
酸奶、泡菜、酱油、醋等都是我们熟悉的发酵食品。
以酸奶为例,除了上述提到的乳酸菌的作用,它还富含蛋白质、钙等营养成分,且易于消化吸收,深受人们喜爱。
泡菜则是通过乳酸菌发酵,不仅增加了独特的风味,还延长了蔬菜的保存时间。
在医药领域,微生物发酵同样有着重要的地位。
许多抗生素,如青霉素、链霉素等,都是通过微生物发酵生产的。
此外,一些疫苗的生产也离不开微生物发酵技术。
通过发酵,可以大量生产出具有药用价值的物质,为治疗疾病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化工行业中,微生物发酵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利用微生物发酵生产乙醇、丙酮、丁醇等有机溶剂,为工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原料。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微生物发酵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原核微生物-粘细菌等综述
(四)次级代谢产物
粘细菌所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具有种类繁多、结构 新颖、作用水平层次多、作用机制多样等特点。主 要有呼吸抑制的如myxothiazol; 干扰蛋白质磷酸 化系统、稳定微管及抑制蛋白合成的如Epothilone、 Tartrolon; 干扰金属离子运输、影响脂类代谢的 如Soraphen; 抑制糖类代谢的如Amb ruticin; 抑 制细胞壁合成的如Chivosazol; 抑制核酸合成的如 Disorazol、Ratjadon, 影响细胞膜的透性和合成 的如Sorangiolid, Jerangolid等。 尤其是, 粘细 菌中发现的生物活性物质有许多是作用于真核细胞 的, 抗肿瘤和抗真菌活性物质的比例较高, 这也是 粘细菌不同于其他生物活性物质产生菌的独特之处。
粘细菌特殊的分离纯化方法的依据为:
(1)菌体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可聚集形成肉眼可
见的子实体结构; (2)在贫瘠的培养基上易形成扩展的菌落; (3)新分离的粘细菌菌株在液体培养基中振荡 培养时不分散生长,通常会形成薄片或沿器 壁形成薄膜。 经典的分离纯化方法有子实体转接法、抗生 素处理法、划线法、挖取底部菌落法等。这 些方法都有各自的局限性,每一种方法只适 于用某一特定的菌株类型。
堆囊菌属(Sorangium)
粘球菌属(Myxovoccus)
与其它革兰氏阴性细菌相比,粘细菌具有独
特的信号传递系统和形态发生过程,还表现 出复杂的社会性行为。 粘细菌的形态发生体现在两个水平上,细胞 的形态发生是指营养细胞变成粘孢子,而群 体的形态发生是全部的菌体聚集然后形成子 实体的过程。 在营养贫瘠的条件下,粘细菌聚集并堆积成 为菌团,这些堆积的菌团可以分化形成子实 体。子实体的形成是在全体细胞协同作用下 进行的,称作协作形态发生。
医学微生物学研究进展综述
医学微生物学研究进展综述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在人类疾病中的角色和应用的学科领域。
它涉及到病原微生物的识别、分离、鉴定和研究,以及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微生物在疾病发展中的机制。
近年来,医学微生物学领域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进展。
以下是一些热点领域的综述:1. 基因组学和元基因组学: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可以快速获取病原微生物的基因组信息。
这种“基因组学”方法已经为研究和诊断致病微生物提供了新的途径。
另外,元基因组学的研究已经展示了微生物群落与疾病之间的紧密关系。
2. 抗微生物药物抵抗性:耐药性是医学微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
近年来,许多病原微生物对常规抗生素产生了抵抗性,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因此,研究人员正在努力寻找新的抗微生物药物或开发新的治疗策略来应对抗药性。
3. 宿主-微生物相互作用:人类体内存在大量微生物,其中包括有益微生物和致病微生物。
研究人员对宿主-微生物相互作用的研究已经揭示了微生物对宿主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以及某些微生物与疾病的关联。
这种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微生物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为治疗和预防疾病提供新的思路。
4. 新兴病原微生物的发现和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型病原微生物的出现和传播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例如,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的爆发引起了全球的关注和研究。
这种病原微生物的发现和研究对于防控疫情和保护公共健康至关重要。
总之,医学微生物学的研究进展为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了新的机会和挑战。
通过深入研究微生物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微生物在疾病发展中的机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为临床医学提供更精确的诊断和治疗手段。
微生物综述
微生物学综述微生物的定义微生物是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动物、显微藻类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它个体微小,却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
涵盖了有益有害的众多种类,广泛涉及健康、食品、医药、工农业、环保等诸多领域。
微生物的特点1.体积小,比表面积大。
2.吸收多,转化快。
3.生长旺,繁殖速。
4.适应性强,易变异。
5.分布广,种类多。
微生物工程的应用范围⑴医药工业,⑵食品工业,⑶能源工业,⑷化学工业,⑸农业:改造植物基因;生物固氮;工程杀虫菌生物农药;微生物饲料。
⑹环境保护等方面。
微生物对发酵也有重大影响。
微生物发酵即是指利用微生物,在适宜的条件下,将原料经过特定的代谢途径转化为人类所需要的产物的过程。
微生物发酵生产水平主要取决于菌种本身的遗传特性和培养条件。
酒类,醋酱,油,酸奶,面包面包,各类罐头,各种果汁,啤酒,饮料等,都是由发酵产生。
微生物发酵又分为:微生物菌体发酵,微生物酶发酵,微生物代谢产物发酵,微生物的转化发酵。
著名科学家的成就巴斯德微生物学家巴斯德,为微生物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主要集中在下列三个方面:①巴斯德的玻瓶彻底否定了“自然发生”学说(“自生说”是一个古老学说,认为一切生物是自然发生的)。
并从此建立了病原学说,推动了微生物学的发展。
②免疫学——预防接种。
1877年,巴斯德研究了鸡霍乱,预防了鸡霍乱病。
又研究了牛、羊炭疽病和狂犬病,并首次制成狂犬疫苗,证实其免疫学说。
③证实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证实酒精发酵是由酵母菌引起的,还发现乳酸发酵、醋酸发酵和丁酸发酵都是不同细菌所引起的。
巴斯德消毒法(60~65℃作短时间加热处理,杀死有害微生物的一种消毒法)和家蚕软化病问题的解决。
柯赫柯赫是著名的细菌学家,突出的贡献:①具体证实了炭疽病菌是炭疽病的病原菌;②发现了肺结核病的病原菌,获得了诺贝尔奖;③提出了证明某种微生物是否为某种疾病病原体的基本原则——柯赫原则。
微生物学的发展17 世纪 80 年代,吕文虎克用他自己制造的,可放大 160 倍的显微镜观察牙垢、雨水、井水以及各种有机质的浸出液,发现到了许多可以活动的“活的小动物”,并发表了这一“自然界的秘密”。
微生物发酵的综述
微生物发酵的综述邵涵廷上海师范大学环境工程系2003级0313542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微生物发酵的原理、类型、工业产品。
列举出几种微生物发酵并说明其原料、使用的菌种、发酵的类型及发酵前后的营养成分的变化。
以及如何培育发酵所需微生物的育种方法。
在文章下半部分介绍了一些微生物发酵应用的最新动态。
本文力求对微生物发酵综述。
关键词:微生物、发酵1、微生物发酵的原理[1]:自然界中的微生物能够从它生存的环境中吸取营养物和能量,进行物质的合成与代谢,进行繁衍,这一切生命活动几乎都是由酶催化的生物反应完成的。
因此,在微生物细胞中存在能够催化各种反应的酶。
我们可以从中筛选出能够产生某种酶较多的微生物,利用该微生物的代谢活动,获得某种产品。
自然界中存在的某些微生物因适应不同的环境,或因自身生存的需要而具备产生某种物质的能力,如某些微生物因争夺生存环境或营养物,会产生抗生素将其他种类的微生物杀死;微生物为将环境中的蛋白质、纤维素、淀粉等大分子变成可吸收的营养物,会产生蛋白酶、纤维素酶和淀粉酶,将其水解成可吸收的小分子的多肽或氨基酸、葡萄糖;另外,微生物从环境中能够得到的营养物的种类必定有限,不能够满足需要,因此,微生物细胞会通过合成或分解代谢生产它必需的一些物质,包括氨基酸、核苷酸等等。
这一切都是为满足微生物生存和繁殖的需要,人们就可以利用微生物的这种生产能力,生产各种有用的产品,如抗生素、氨基酸、酶等。
2、列举出几种微生物发酵并说明其原料、使用的菌种、发酵的类型(需氧或厌氧发酵)及发酵前后的营养成分的变化:酒类:包括果酒、啤酒、白酒及其他酒均是利用酿酒酵母,在厌氧条件下进行发酵,将葡萄糖转化为酒精生产的。
白酒经过蒸馏,因此酒的主要成分是水和酒精,以及一些加热后易挥发物质,如各种酯类、其他醇类和少量低碳醛酮类化合物。
果酒和啤酒是非蒸馏酒,发酵时酵母将果汁中或发酵液中的葡萄糖,转化为酒精,而其他营养成分会部分被酵母利用,产生一些代谢产物,如氨基酸、维生素等,也会进入发酵的酒液中。
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病菌微生物综述
食物中毒和李斯特氏菌 中毒类型 虽然由此类细菌引起的疾病是非常少见的, 但是它是严重的侵入性疾病。 它是由微生物的数量 (感 染的微生物)引起的,可以是很小的感染剂量。目前,它可以在冷藏温度中成长。 一般认为, 食物中含量非常小(小于 10/克),但是被检测出的含量远远超过这个数字。 常见食物 食物包括肉酱,冷处理的肉类,三明治,色拉,熟肉制品,香肠卷和肉馅饼,奶制品包括软奶酪。 尽管它被认为可能存在于所有食物原料和配料中。但也可能由于交叉污染存在于煮熟的食物中。 造成的风险最有可能来自于有长期保质期的即食食品。 症状 潜伏期 持续时间 控制方法 被李斯特菌感染的人通常出现类似流感症状(如高烧,头痛),腹泻,呕吐,脑膜炎,败血症和 自发性流产。 症状可能出现 1-90 天,平均为 30 天。 症状通常可以持续几个月,并有 30%死亡率。 良好的温度控制。高危食品保存在正常的储藏温度下,对于潜在危险的食物限制其暴露在室温下 的时间。彻底消毒食物接触表面和食物接触设备。 彻底所有沙拉原料,水果和蔬菜(此类食物 不会经过烹调)。正确的化学品用量。不要重新使用剩余食物,只使用经过消毒的原料,向有信 誉的供应商采购,限制存货量和安全的供应食水。 过往案例 卷心菜色拉:41 例,11 例死亡。控制措施失败:卷心菜消毒不足。墨西哥式新鲜奶酪:病例数 估计在 86 至 314 之间,并有 30%的死亡率。控制措施失败:在奶酪生产过程中,向消毒过的牛 奶中加入未经消毒的牛奶。 猪舌冻:279 例,63 例死亡,22 例流产。控制措施失败:交叉污染。 非侵入性的李斯特菌病已被确认因为由于摄入大量菌体,疾病爆发。 国际的例子包括:玉米色 拉:1566 例,292 例入院,无死亡病例。李斯特菌含量大于 106/克。控制措施失败:交叉污染。 烟熏鲑鱼:5 例,1 例入院,无死亡病例。李斯特菌含量在 1.9x105/克。控制措施失败:生产过 程中没有关键点控制环节,滥用温度。 巧克力牛奶:45 例,4 例入院,无死亡病例。李斯特菌 含量约为 109/毫升。控制措施失败:交叉污染。 9. 副溶血性弧菌 中毒类型 常见食物 症状 潜伏期 持续时间 控制方法 过往案例 海洋弧菌通常是与海产品有关的食物中毒。 这是亚洲国家食物中毒的一个主要因素。 大多数人感染是由于食用生的或未经煮熟的贝类,尤其是生蚝。 腹部绞痛和水样腹泻。有时伴有恶心,呕吐和发烧。 12-46 小时。 通常是自限性的,持续约 3 天。 彻底煮熟海鲜。从有信誉的供应商处采购,严格控制运输和储藏温度。尽可能快的使用新鲜食物。 虾:曝光 1,700 例中,1,133 例相关。控制点失败:烹调后的污染,滥用温度。生熟生蚝在大型 宴会中出现率为 12%。控制点失败:没有确定。生蚝:209 例。控制点失败:温度。
微生物学综述【范本模板】
微生物学综述题目:蓝细菌的应用与研究发展班级:生物技术2013(生物制药)蓝细菌的应用和研究发展摘要: 蓝细菌(Cyanobacteria)旧名蓝藻或蓝绿藻,是一类进化历史悠久、革兰氏染色阴性、无鞭毛、含叶绿素和藻蓝素(但不形成叶绿体)、能进行产氧性光合作用的大型原核微生物。
本文就蓝细菌的光合作用、固氮作用、食品功用、医疗功效、环境监测等,以及其研究发展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蓝细菌,光合作用,生物固氮,制氢研究,功能食品,环境监测蓝细菌是原核生物,又叫蓝藻、蓝绿藻,大多数蓝藻的细胞壁外面有胶质衣,因此又叫粘藻.在所有藻类生物中,蓝藻是最简单、最原始的一种。
其应用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光合作用、固氮作用、功能食品等.常见种类有蓝球藻、颤藻、念珠藻、鱼腥藻、螺旋藻等。
蓝细菌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级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分布目前蓝细菌约有2 000种,由于可耐受恶劣的极端环境,因此广泛地分布在淡水、湖沼和海洋等水体中以及潮湿土壤、岩石、树木等处,即使在寒冷的南极和高达85℃的温泉中,甚至在贫瘠的沙质海滩和荒漠的岩石上都能存在。
蓝细菌在地球环境的演变和生物的进化中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蓝细菌是地球上最早的放氧型光养生物,担负着地球大气从无氧到有氧的转换功能.蓝细菌目前至少有三方面的开发应用:一是它可直接食用,蓝细菌是目前已知生物蛋白质含量最高的,可达50%以上,如发菜、螺旋藻等是极具开发前景的食品;二是在基因改造方面的应用,可将蓝细菌中能够抵抗恶劣环境的基因鉴定并分离出来,构建有更好地抵抗恶劣环境能力的转基因作物;三是在环保领域的应用。
利用蓝细菌能结合并清除水中有害金属、有害化学物质以及利用其对海水淡化的能力,进行环境污染监测和污染水的处理。
但应注意,当淡水、海水中的N、P营养成分增加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时,蓝细菌会形成赤潮和水华这种自然生态现象,使水中含氧量降低和有毒物质积累,造成鱼类等水生生物死亡。
医学微生物学-综述重点归纳整理
第1章绪论细菌的形态与结构名词解释微生物:是一类肉眼不能直接看见,必须借助光学或电子显微镜放大几百或几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及特异性防治原则的一门学科。
质粒: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双股环状闭合DNA,控制着细菌的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
芽胞: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小体。
Only G+细菌L型(细菌细胞壁缺陷型):细胞壁的肽聚糖被破坏或合成被抑制,在高渗环境仍可存活的细菌。
高度多形性,不易着色,革兰阴性。
G-的L型肽聚糖少,渗透压也低更能抵抗低渗环境。
简答题大小:测量单位为微米(μm)2.分析G+菌、G-菌细胞壁结构与组成特点及其医学意义。
细菌细胞壁构造比较脂多糖:脂质A。
无种属特异性。
内毒素的毒性和生物学活性的主要组分。
核心多糖。
属特异性。
特异多糖:种特异性。
G-菌的菌体抗原(O抗原)医学意义:1、染色性:G染色紫色(G+)红色(G-)2、抗原性:G+:磷壁酸G-:特异性多糖(O抗原/菌体抗原)3、致病性:G+:外毒素、磷壁酸G-:内毒素(脂多糖)4、治疗:G+:青霉素、溶菌酶有效G-:青霉素、溶菌酶无效3.细胞壁的功能1、维持菌体固有的形态,并保护细菌抵抗低渗环境。
2、G-菌:屏障结构,使细菌不易受到机体的体液杀菌物质、肠道的胆盐及消化酶等的作用。
3、G+菌:重要抗原,稳定和加强细胞壁4.细菌的特殊结构及其医学意义。
荚膜:a、抗吞噬作用——为重要毒力因子b、黏附作用——形成生物膜c、抗有害物质的损伤作用鞭毛:a、细菌的运动器官b、鉴别细菌(有无鞭毛、数目、位置)c、抗原性——H抗原,细菌分型d、与致病性有关(粘附、运动趋向性)菌毛:普通菌毛:粘附结构,可与宿主细胞表面受体特异性结合,与细菌的致病性密切相关。
性菌毛:a、传递遗传物质,为遗传物质的传递通道。
医学微生物学研究进展综述
医学微生物学研究进展综述摘要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与人类健康关系的学科,随着微生物研究技术的发展,对于微生物与疾病的相关性的认识日益深入。
本文综述了医学微生物学研究的最新进展,从微生物的种类、作用机制、疾病诊断和治疗等方面进行了概述。
引言微生物是存在于人体内外的微小生物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
它们与人体的相互作用对于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通过对微生物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可以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旨在综述医学微生物学研究的最新进展,以期促进对微生物与人类健康关系的更深入理解。
微生物的分类根据形态和生理特点,微生物可以分为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
细菌是一类单细胞的微生物,其形态多样,如球菌、杆菌、螺旋菌等。
病毒是非细胞的微生物,只能寄生在宿主细胞内进行繁殖。
真菌是一类多细胞或单细胞的真核生物,常见的如念珠菌、霉菌等。
寄生虫是一类多细胞的生物体,如蠕虫、原虫等。
了解微生物的分类有助于理解它们的生物学特点和对人体的影响。
微生物的作用机制微生物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对人体产生影响。
首先,微生物可以与人体的免疫系统相互作用。
一方面,微生物可以激活免疫系统,增强人体的抵抗力;另一方面,微生物也可以利用各种机制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导致感染和疾病的发生。
其次,微生物还可以调节人体的代谢过程。
例如,肠道微生物可以产生多种有益物质,参与人体的能量代谢和营养吸收。
此外,微生物还可影响人体内酶的活性和基因的表达,对人体生理功能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
微生物与疾病的关系微生物与疾病之间存在紧密的关系。
微生物感染是导致多种传染性疾病的根本原因。
细菌感染常见的疾病包括肺炎、痢疾、性传播疾病等;病毒感染常见的疾病包括流感、艾滋病、乙肝等;真菌感染则常见于皮肤病和黏膜病等。
此外,微生物还与一些慢性病和免疫相关疾病有关。
肠道微生物与肥胖、炎症性肠病、自身免疫疾病等密切相关。
更进一步的研究为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提供了新的方向和靶点。
临床微生物检验工作的现状与思考综述
临床微生物检验工作的现状与思考综述随着临床微生物检验技术的不断进步,微生物检验工作在临床诊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临床微生物检验是指通过对临床样本中的微生物进行检测和鉴定,提供对病原微生物的诊断结果,为治疗提供依据。
本文将从现状与思考两个角度,综述当前临床微生物检验工作的发展状况。
一、临床微生物检验工作的现状1.技术手段丰富:现代临床微生物检验技术手段不断丰富,以荧光、酵母作为新的试剂,以免疫荧光、酶联免疫等技术改进诊断,实现对病毒和细菌的区分和定量。
2.实验室设备更新换代:高分辨率显微镜、生物芯片、LI-MS/MS 质谱分析仪、生物成像技术等高科技分析设备的应用,为病原体的检测和早期诊断提供了更精准更快速的手段。
3.检验流程规范:现代临床微生物检验将样本采集、传送、检测、鉴定和结果报告相分离,严格控制和规范环境条件,减少交叉污染,大大提升了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疑难病例的诊断困境:某些疑难病例因病原学无法确定引起医学行业的极大关注,例如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检测方法现状也是目前的短板之一。
二、临床微生物检验工作的思考临床微生物检验在诊疗中的地位尤为重要,然而,现状也存在一些问题:1.仪器设施的不足:目前国内一些医院的实验室设施和设备条件还较为落后,尤其是基层医院,设备更新和维修费用都成为了一个难题,影响了临床检验结果的精准度。
2.检测方法不完善:虽然各种检测方法不断变革,然而对于一些难以检测的疾病,还缺少比较好的诊断手段,例如新生儿早期(新生儿窒息和感染)的疑难病例。
3.质量控制缺失:尽管全球统一实施的质量控制在实验室中被广泛应用,但是临床微生物检验还是存在一些质量控制缺失,例如对于医疗机构之间的检验结果校准,前后端检测中的数据不匹配等问题现状还不太完善。
4.结果分析没有智能化:目前检测结果仍然需要人工参与数据分析和统计,亟需求同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提高统计结果准确性和效率。
综合来看,临床微生物检验技术已经得到了很大的优化和提高,并且采用了许多先进设备和检测方法,但在一些方面还需要深入努力,这样,才能得到更有效地临床应用和更优秀的检测作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生物在环境治理方面的应用现状及展望周江维(浙江理工大学材料与纺织学院,09包装工程(1)班,杭州310018)摘要: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上,微生物可以说是无处不在。
人类与微生物相处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然而并没有真正重视微生物,直到17世纪显微镜的出现让人类真正观察到了微生物。
随着人类观察手段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微生物走入人类的视野,人类对微生物的认识也不断深化。
人类对微生物的深入了解,使得我们能够很好的利用微生物有利的一面避免有害的一面,环境问题作为现代社会一个很突出的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微生物为环境治理带来了新的希望。
微生物在环保方面的大有作为离不开对它们进一步的研究,弄清微生物治理环境的原理是进一步利用它们的前提。
关键词:微生物环境治理污染修复现状可持续发展1、微生物修复技术1.1 微生物修复的原理生物修复包括微生物修复、植物修复、菌根修复等,其中微生物修复在众多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微生物修复是指微生物将土壤、地下水和海洋中的有害物质“就地”降解成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无毒、无害物质的方法。
实际上,大多数环境中都存在着天然微生物降解净化有毒有害污染物质的过程,只是自然条件下的微生物净化速度比较慢,因此能够被广泛应用到环境保护中。
微生物修复大多都是在人为的条件下进行的,通过提供氧气,添加各类营养物质,接种经过驯化培养的高效菌株等强化修复过程,迅速去除污染物质,这就是微生物修复的基本原理。
微生物修复技术是指通过微生物的作用清除土壤和水体中的污染物,或是使污染物无害化的过程。
它包括自然和人为控制条件下的污染物降级或无害化的过程。
在自然修复的过程(natural attenuation)中,利用土著微生物(indigenous microorganism)的降解能力,但需要以下条件:(1) 有充分和稳定的地下水流;(2) 有微生物可利用的营养物质;(3) 有缓冲pH的能力;(3) 有使代谢能够进行的电子受体。
如果缺少一项条件,将会影响微生物修复的速率和程度。
对于外来化合物,如果污染新近发生,很少会有土著微生物能降解它们,所以需要加入有降解能力的外源微生物(exogenous microorganism)。
人为修复工程一般采用有降解能力的外源微生物,用工程化手段来加速生物修复的进程,这种在受控条件下进行的生物修复又称强化生物修复(enhanced bioremediation)或工程化的生物修复(engineered bioremediation)。
工程化的生物修复一般采用下列手段来加强修复的速率:(1) 生物刺激(biostimulation)技术,满足土著微生物生长所需要的条件,诸如提供电子受体、供体氧以及营养物等;(2) 生物强化(bioaugmentation)技术需要不断地想污染环境投入外源微生物、酶、其他生长基质或氮、磷无机盐。
1.2 微生物修复技术的分类(1)原位生物修复(in situ bioremediation): 是指对受污染的介质不进行搬运或输送,而在原位或易残留的部位进行的生物修复处理。
原位修复技术主要取决于被污染土壤的自身微生物的自然降解能力、人为创造的降解条件、促进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条件,如提供N、P等营养物、氧气、菌株等。
(2)异位生物修复(ex situ bioremediation):是指将污染介质(土壤、水体)搬运或输送至它进行修复的生物修复过程。
相对于原位生物修复而言,更强调人为的控制和创造更适宜的生物降解环境。
(3)原位—异位联合生物修复技术:使用原位生物修复技术和异位修复技术联合,可以使两种技术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能更好更有效地去除环境中的污染物。
原位-异位联合的生物修复是指在实行原位修复时,若使用原位修复存在较大困难,或者污染物的浓度过高,甚至可能对生物产生毒害作用时,采取一些辅助手段,即将修复场所中的一部分污染物引出,然后将其移到生物反应器或其他净化设备中进行净化的技术,但是整个过程必须保证原位修复的基本特性。
目前研究较为充分的主要有两种:冲洗-生物反应器法和土壤通气-堆制法。
2、用微生物治理污染目前微生物在治理环境污染方面主要应用于水体和固体有机物两方面(图1)。
当然,随着科学家们的进一步研究,微生物的治理范围将越来越广。
2.1 污水的微生物处理随着工业的高速发展和人口的膨胀,水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环境,制约着社会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因此,治理污水,保护世界上水资源免受污染已成为全球性课题。
污水的种类很多,包括污水、农牧业污水、工业有机污水和工业有毒污水等。
在各种污水处理方法中,最根本、有效和简便的方法就是利用微生物的处理法-生化处理法。
图1用微生物处理、净化污水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在污水处理装置这一小型人工生态系统内,利用不同生理、生化功能微生物间的协同作用而进行的一种物质循环过程。
当高BOD(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即生物需氧量)的污水进入污水处理系统后,其中的自然菌群在好氧条件下,根据污水这一“选择性培养基”的性质和成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着有规律的群落演替,从而使污水中的有机物或毒物不断被降解、氧化、分解、转化或吸附、沉降,进而达到消除污染和降解、分层效果。
2.1.1 废水微生物处理的净化原理微生物在污水处理过程中的新陈代谢类型有需氧净化和厌氧净化两种。
需氧净化:废水的需氧生物处理时一种在提供游离氧的前提下,以好氧微生物为主,通过,通过分解代谢、合成代谢和物质矿化,能把污水中的有机物氧化分解成CO2和H2O等小分子物质,同时从中获得C源、N源、P源和能量等稳定的无害化处理方法。
厌氧净化:废水的厌氧生物处理是指在没有游离氧的情况下,微生物对有机物质发酵或消化,将大部分有机物分解成CO2、H2、CH4和H2S等气体,是以厌氧微生物为主对有机物进行降解,稳定的一种无害化处理方法。
据报道,北京建工集团建机厂地工业污水做到了“零排放”,该厂作为绿色环保型企业入驻北京市顺义林河工业区。
该厂污水处理采取的就是微生物处理方法,首先是污水预处理,在调节池中投加絮凝剂使固液分离,漂上来的悬浮污物将被自动刮除。
污水经过初步处理后进入可容4吨的立罐———生物反应器。
随着污水的进入可以听到“卟、卟”的气曝声,这是在进行气曝反应,目的是使依附在罐内污泥中的一种好氧微生物充分搅拌、释放,同时注入氧气以维系它们的生存。
利用它们的新陈代谢即可达到净化水质的作用。
据介绍,这些生物虽是一家,但形状各异,大概有70多种。
化验员除了每天检测水质的各种数据外,还要定时化验它们的生存环境,如:浓度、含氧、水温、pH值等,以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2.1.2 废水微生物处理的研究方法活性污泥法(activated sludge)是指利用某些微生物在生长繁殖过程中形成的表面积较大的菌胶团来大量絮凝和吸附水中悬浮的胶体或溶解的有机污染物,并将这些物质摄入细胞体内降解的方法。
活性污泥可分为好氧活性污泥和厌氧颗粒活性污泥,不论是哪一种,活性污泥都是由具有活性的微生物菌胶团或泥颗粒的微生物群体构成的,这样的群体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和降解能力,可以吸附和降解很过污染物,从而达到处理和净化污水的目的。
目前采用的流程大多可以用图2表示:图2生物膜(biofilm)是通过附着而固定于特定载体上的结构复杂的微生物共生体。
在适宜的载体天然材料、合成材料表面附着生长的微生物细胞和一些非微生物物质镶嵌在微生物分泌的胞外聚合物基质中形成一种纤维状的缠结结构,这种微生物繁殖系统即称为生物膜。
生物膜比活性污泥具有更强的吸附能力和降解能力,可以吸附和降解污水中的各种污染物,具有速度快、效率高的特点。
与活性污泥法相比,生物膜具有以下优点:①生物膜对污水水质、水量的变化有较强的适应性,管理方便;②微生物固着在载体表面,世代时间较长的高级微生物也能繁殖,生物种类更为丰富、稳定,产生的剩余污泥少;③能够处理低浓度的污水,对于高浓度的污水处理效果也很好。
2.2 固体有机垃圾的微生物处理随着世界各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当前,困扰人类一大问题的城市固体垃圾问题日益加剧。
理论上,“世界上没有真正的垃圾,只有放错位置的资源”,不过目前处理固体垃圾的方法主要是传统的填埋、焚烧和堆肥3种。
近年来,各国正在积极探索用微生物处理固体垃圾的方法并且取得了一些成就。
在垃圾按类收集的基础上,利用多种好氧的高温微生物对其中的有机垃圾(包括动、植物残体,动物粪便和厨残等)进行好氧性分解的原理,设计了一种“有机垃圾好氧生物反应器”,对垃圾进行快速处理,该机器基本构造如图3所示:图33微生物治理污染的前景展望最近几年微生物生物研究成果喜人,特别是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研究微生物的手段更加多样化。
这使得人类从最初的细胞深入到了分子水平研究微生物,尽管目前的研究遇到了一些困难,但是我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微生物的成果必将更加深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微生物在环境治理方面的应用相对微生物的研究是比较晚的,但即便如此,我们现在已经可以感受到微生物在环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了。
地球上的资源正在急剧减少,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必须实行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合理地利用资源。
环境问题处理不好给人类带来的是灾难,但是如果处理好了确实一笔财富,微生物在处理污染方面有着很多传统手段不具备的优势。
大力开发微生物治理环境可以说是一项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工程。
参考文献:[1]百度百科.微生物修复技术: /view/3451386.htm[2]宋福强. 微生物生态学.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6[3]周德庆. 微生物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5[4]污水处理微生物起了大作用.中国环境报. 2004年07月14日10:16[5]Bruce E. Rittmann.Future directions for environmental biotechnology. Biotechnology;Biodesign Institute at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PO Box 875701;Tempe;AZ 85287 -5701 USA);2009[6] M·T· 马迪根,J·M·马丁克,丁·帕克著(杨文博等译).微生物生物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7] Kathleen Park Talaro.Foundations in Microbiology:Basic Principles.McGraw-Hill.1999. [8]顾夏声等主编.水处理微生物学.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9]赵斌,何绍江.微生物学实验.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10] Macigan MT, Martinko JM, Parder J. Brocd Brock Biology of, Microorganisms, 9th ed. New Jersey:Prentice Hall,2000[11] Macigan MT, Martinko JM, Parder J .Brocd Brock Biology of Microorgamisms.8th ed.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1997[12]陈绍铭,郑福寿 . 水生微生物实验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