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地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泉州的别名——刺桐的由来

刺桐是泉州的别称泉州港称为刺桐港泉州城称为刺桐城这个名称既来自于环城遍植的刺桐同时又来自于泉州的对外交通。

刺桐原产于印度和马来西亚由于古时泉洲海外交通关系而移植来我国东南沿海

的广东福建一带。。五代的泉洲已遍植刺桐当时晋江王留从效初建泉州城时环城种植的刺桐极忘茂盛因而泉州又称呼为“刺桐”城这个在历史文献上记载不少。泉州港别称为刺桐港又因为中外交通而名扬海外最早记述“泉州港”的是十三世纪末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由泉州回欧洲时他的记述中称“泉州港”为“刺桐港”。宋元时代阿拉伯人来泉洲的人最多他们译为:mcdine tza ytun 前一字为"城市"之最多后一字则为"刺桐"的音译因此刺桐港别称一直沿用至尽

泉州地名小故事(2)

聚宝街

在泉州东南角的聚宝街在800多年前是中外商人集市贸易的地方宋元时代泉州的海外交通极其兴盛发达,刺桐港跃居为"世界最大的两个贸易港之一";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齐名.据文献记载当时有107个国家和地区跟我国通商贸易。各国商人架着巨轮,冒着风浪,远渡重洋驶进刺桐港后,便在新桥溪停泊卸货,货物卸后,即在临港口的一条街上与华人交易。宝石、珍珠、翡翠、玛瑙等各种奇珍异宝摆满了整条街光彩熠熠,耀人眼目.于是有了"聚宝"这个雅致名称。

聚宝街的南段,有个十字路口,地名字叫车桥头,这是因为这里原来有一座桥,桥上总是车来车往的缘故.至于北端的横街,则因为它横穿聚宝街和南门兜而得名。泉州有句老话:南门兜,挤烧包。就是形容这里当时繁华的景象.

南门兜是通往古城的必经之路,平时已经够热闹的了,加上货轮一到,商人们蜂拥而至,扛的扛、挑的挑,熙熙攘攘、摩肩擦背,多象在"挤烧包"啊.

【泉州地名趣谈】

——与历史名人有关

泉州是历史文化名城,它的地名中也留下了许多历史的痕迹,且蕴含着许多有趣的故事.其中有许多与历史名人有关的地名。如:

洪衙埕棗在菜巷内西向.洪承畴降清后被封为三边总督,他的府第建于此,故名。

通天巷棗在菜巷南段东向,洪承畴之弟洪承畯.愤其兄降清,在其府第对面建一座通天宫,祀奉宋代抗金名将张巡、许远.许远的塑像怒容满面,伸出右手直指洪府。“通天”与“滔天”谐音,寓有怒责洪承畴罪恶滔天之意。其地因称通天巷。

都督第棗在北门街东侧。明代抗倭名将都督俞大猷在此建府宅,人称“都督第”。附近猷与俞大猷有关的地名还有:“模范巷”,在都督第南,俞大猷有一营有功士兵驻此,人称为“模范”,故名;“营房街”,在北门文胜巷东段,是俞大猷兵营所在地,故名;“破柴巷”,在都督第与模范巷之间,因兵营食堂设在这里,士兵常在巷中劈柴,故名。

执节巷棗在一峰书院东南侧文胜巷东向,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工部郎中诸葛廷瑞,奉使赴金国吊祭病逝的金世宗完颜雍。他坚持将按礼仪行事,不辱使命。宋光宗因他执节有度,屡加重用.绍定三年(1230年)泉州知州真德秀奏请

在其故里立“执节”牌坊,以褒扬前人风范,故名执节巷.该坊立在文胜、执节、模范三巷交叉处,附近地名因称“新坊脚”。

甲第巷棗在西街南侧.唐代“开闽进士”欧阳詹府第在此巷内,府第大门有宋代朱熹题联“事业经邦,闽海贤才开气运;文章华国,温陵甲第破天荒”.后人因取“甲第”为巷名。

锦芳留棗在花巷北古榕巷东端.明代大富翁李五(即为洛阳桥增高桥面的李俊育)的府第在此,其门匾题“世锦芳留”,寓意世世富贵,代代传芳,因称“锦芳留”。

甘棠巷棗在西街西段南侧.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勤政爱民的宰相李九我(名廷机)告老返乡时,明神宗赐他策马“三鞭为界”建府第.他不愿占夺民宅,骑着马在五塔巷边一片旷地上,轻轻拍了三下马鞭后就勒住缰绳,结果只建了一座小小的府第.天启年间(l621棗l627年)大学士张瑞图出于对李相国的崇敬,取周朝召公在甘棠树下审案的爱民故典,名其巷为“甘棠巷”;又称该地域为“贤相里”。

裴巷,因传说道教仙人裴道人得道成仙之前,常常在此巷中卖驱魔镇邪的草药而得名,原有一座裴仙公宫。

旧馆驿,因南宋年间曾在此设立专供官员或信使更换马匹的驿站而得名。

在“满街皆是圣人”的泉州,曾经有许多优美又富文化情趣的地名,“一峰书”、“六井孔”、“连理巷”、“棋盘园”、“花园头”……这些或存留或湮灭的老地名背后都有着美好的传说,都留存着最久远的城市记忆,凝结着最草根的民间智慧。一个个串联起的老地名,其实就是一部最简明的城市历史。今天,当我们重新念诵这些或许有些陌生的老地名,追寻蕴藏其中的老故事,对泉州之美,也许也会有更多发现。

地名——地图上的城事百科

“地名本寻常,亦可窥沧桑”,地名,尤其老地名往往就像一串密电码,谜底有的是城市命运的烽烟往事,有的是才子佳人的缱绻姻缘,有的则是大家世族的荣辱过往,更多的还是市井小民家的鸡毛蒜皮,草根分子命运的跌宕起伏。一个个或熟悉或陌生的地名,其实就是地图上的民间语文,长挂嘴边的城事百科。

2011年8月,继1979年第一次地名普查后,泉州开始了历时约一年,囊括全市的地名普查。老地名的保护工作,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市政协委员卢坚放在接受采访时就提出“泉州应该借着地名普查,推动老地名的保护。”泉州的老地名,是极具魅力和底蕴的,曾有一首由路名串联起的歌谣这样念道:“一峰书、二郎庙、三教铺、四脚亭、五塔巷、六井孔、七里庵、八卦沟、九一路、十字街。”这些或隽永典雅或通俗顺口的地名如今有的依然是旧日模样,有的已经换上新颜,也有的已经沉入历史的烟波,但这丝毫不影响我们在再次念起这些名字时心生感怀,甚至恨不得穿越时空,重览它们昔日的胜迹。

因功用得名——老地名留存城市记忆

泉州古城,号称曾有九十九条街巷,这些旁逸斜出、或长或短的古巷就像城市的一条条精密的神经元,存储着城市的全部秘密和过往,而这些久远往事甚至可以在我们铺展开今日的地图,找寻它们的名姓时就窥见一二。

泉郡自古商贸繁盛,甚至在明清时期就已经有聚集一处的“专业市场”,此般胜景从地名就可窥见一二,比如花巷,虽然它曾经有过“蒙古巷”、“梦果巷”这样更引人遐思的名字,但“花巷”这个诞生不过百年的名字却因为此巷原为传统纸扎花店的聚集地而结结实实地流传了下来;比如豆生巷,因巷中旧时有几户陈姓人家洗出来的“豆生(即豆芽)”格外鲜甜而得名,甚至连巷中水井也得名“豆生井”。水门巷尾窄窄的竹街则见证了水门巷曾是“竹器一条街”的历史。声名远扬的“聚宝街”则因曾是蕃商聚集的商市,汇聚四方奇珍异宝而得冠“聚宝”之名,“打锡街”、“布房巷”以及现已难觅踪迹的“碗糕巷”、“米粉巷”、“芋埔”、“打线埔”都曾经见证泉郡的繁华旧梦。

而作为一个早在唐代元和年间,人口就突破三万户的古城,泉州的城市管理机构布局甚至至今仍可在地名中寻得旧迹,如“州顶街”就是因唐代在此设置府衙而得名;又如“旧馆驿巷”,因旧时官方驿站在此得名。“米仓巷”则因原是泉州政府的米仓而留名至今。

因人得名——小地名浓缩世相百态

在“满街皆是圣人”的泉州城,因人得名的地名亦是比比皆是。

东街菜巷的洪衙埕因洪承畴曾在此兴建府邸而得名,洪承畴在壮年之期由明朝的“能臣”摇身一变成为清朝的“贰臣”令他的家人深以为耻,故府邸虽宏阔,却无一家人愿在此居住,就是这样一个令家人都不愿提及的所在,却因“洪衙埕”这个地名被人知晓至今。而与之相映成趣的是菜巷南段的“通天巷”,其名得自洪承畴的弟弟洪承畯,因其感愤于哥哥降清一事,便在其府第对面建了一座通天宫,供奉宋代抗金名将张巡、许远。许远的塑像怒容满面,伸出右手直指洪府。“通天”与“滔天”谐音,寓有怒责洪承畴罪恶滔天之意。其地因此得名“通天巷”。说来有趣,两条短短的巷子本也寻常,却因两个有几分“针锋相对”的巷名而瞬间分立在不可逾越的道德鸿沟两端,民众和历史终究以独特的方式做出了自己的评判。

洪承畴虽然“大节有亏”,却仍不失为一位闻名天下的“人物”,并不广为人知的明代慈善家李五则因世人感念他的善行,取其门扉上的“世锦芳留”的匾额,将其宅第所在花巷北和古榕巷东端的一段小巷唤作“锦芳留巷”。此外,西街西段的“甘棠巷”,名似因景而来,其实也是为了纪念明万历年间勤政爱民的宰相李廷机。相传,李廷机告老还乡之时,明神宗赐他策马“三鞭为界”建府第,他不愿占夺民宅,骑着马在五塔巷边一片旷地上,轻轻拍了三下马鞭后就勒住缰绳,结果只建了一座小小的府第。天启年间,大学士张瑞图出于对李相国的崇敬,取周朝召公在甘棠树下审案的爱民典故,将此巷命名为“甘棠巷”;又称该地域为“贤相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