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各家学说复习要点
各家学说考试重点
流派⑴有师承关系⑵有独立的鲜明的学术见解.中医学术6流派:医经,经方,河间,xx,寒温,汇通.医经学派:㈠校正疏证诸家⑴校勘研究诸家①林亿”新校正”<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②胡澍<素问校义>⑵注释疏证诸家①王冰<黄帝内经素问>,注释方法:迁移整理;通篇释义,义理周详;补七篇大论,传运气之学②马莳<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水平甚高③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黄帝内经灵枢集注>㈡分类诸家⑴全面而无选择的分类①杨上善(隋唐)<黄帝内经太素>29类②张介宾(明)<类经>12类⑵选择内容分类①滑寿<读素问钞>12类选择性分类研究<黄帝内经>第一家②李中梓(明末清初)<内经知要>8类③沈又彭(清)<医经读>4类,分类最少”平,病,诊,治”㈢专题发挥诸家⑴华佗<中藏经>脏腑辨证⑵巢元方<诸病原侯论>病原证候学,第一部论述多种疾病病原证候的专著⑶①刘完素<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北宣南局,<太平和剂局方>②陈无咎<明教方>义乌三溪:xx:xx;xx:xx;xx:虞抟.经方学派⑴王焘<外台秘要>⑵葛洪<肘后备急方>(简便廉验)⑶陈延之<小品方>不重医理的阐述而以搜集防病备急的经验方为要⑷许叔微<普济本事方>⑸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⑹严用和<严氏济生方>河间学派1刘完素(字守真)代表著作<素问玄机原病式><黄帝素问宣明论方><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学术思想:㈠抗害承制论㈡火热论-火热病的治疗⑴表证-辛凉或甘寒以解表①夏暑季节外感,不宜使用麻黄,桂枝等热药发表.感寒,寒性药物,以加减用之,否则就会热②邪热郁遏于表,出现寒战,为阳热郁极而产生的假象,不可使以为寒,必须从脉证上详细分辨③表证兼有内热,通常采用表里双解之法,如防风通圣散,双解散⑵里证-不论风寒暑湿内外诸邪所伤,有汗无汗,只要有可下之证,就应使用下法①表证已解,但有里证者,宜以大承气汤,凡里热郁结,汗出而热不退者,通宜三一承气汤②影响血分,须配合使用黄连解毒汤③若大下之后,湿热利不止,热不退者,以黄连解毒汤清其余热④若邪气在半表半里者,以小柴胡汤和解.2张从正(字子和)代表著作<儒门事亲>学术思想:㈠攻邪论⑴病由邪生,攻邪已病-病邪在天在人在地⑵攻邪之法,行汗吐下-汗吐下三法①汗法a风寒暑湿之气入皮肤而未深b飧泄不止c狂病,洒病②吐法a 下痢b宿食,宿饮酒积在上脘c风痰,客气等在膈或上脘③下法a积聚陈莝于中,留结寒热于内b宿食在胃肠c本病腹中痛满不止d伤寒大汗后e伤寒热病,时气瘟毒f目黄九疸食劳g腰脚胯痛h落鸟堕井,打扑闪肭损伤,而沃火烧,车蹍大伤,肿发焮痛㈡血气论㈢补益观㈣情志疗法(重视)⑴悲可治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⑵喜可以治悲,以谑狼亵狎之言娱之⑶恐可以治喜,以恐惧死亡之言怖之⑷怒可以治思,以污辱欺罔之言触之⑸思可以治恐,以虑彼志此之言夺之.3xx:代表作<格致余论><局方发挥>.学术思想㈠阳有余阴不足论⑴根据”天人相应”的理论,通过分析自然界天地日月的运行情况而得出”阳多阴少”的结论⑵人的生理:阴精难或易亏⑶人的病理:阴气既难成于前,又易亏于后,而”人之情欲无涯此难或易亏之阴气”,就更加不能满足人体活动的需求⑷养生:力戒相火之妄动才能保护阴精㈡相火论⑴相火的生理①天地间任何生命以运动都是相火作用以结果,人的生命活动也是”相火”为之主,相火主动,是人之性命中不可或缺的②人之所以富有生命力,相源于相火一气③人的生理性相火相当于少火⑵相火的病理①相火妄动为贼邪(相火动而无序,即为妄动,妄动则病变从生,相火也就成人危害身体的贼邪)②相火与元气不两立③精血损耗亦会致相火妄动㈢火热证的辨治⑴虚火:补阴降火,xx除热,引火xx⑵实火:正治反治之法,火郁当发㈣杂病证治经验:⑴痰证:xx为治一身之痰的通方.风痰:南星/白附子/天麻/雄黄/牛黄/片芩/僵蚕/猪牙皂角;湿痰:苍术/白术;热痰:xx/xx/xx;老痰:海浮石/半夏/栝楼/香附/五味子.⑵郁证:气郁,xx.4王履,代表作<医经溯洄集>5王伦,代表作<名医杂著>,学术思想:四子大全:外盛法仲景,内经法东垣,热病用河间,杂病用丹溪6孙一圭,学术思想:论命门.⑴<内经>,命门者,目也⑵<难经>,左肾右命⑶孙一圭,动气命门学说⑷赵献可,命门为一身之主⑸张景岳易水学派1张元素,代表作<医学启源><珍珠囊><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贡献㈠脏腑辨证论㈡遣药制方论⑴首创药物归经,引经报使说⑵制方大法①风制法: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辛,以甘缓之,以辛散之②暑制法: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③湿制法: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④燥制法: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辛润之,以苦下之⑤寒制法: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辛散之,以苦坚之.例:制湿法:当归拈痛汤.2李杲(李东垣)代表作<脾胃论><内外伤辨感论><兰室秘藏>.学术思想㈠脾胃论㈡内伤论⑴脾胃病致病三因:饮食不节,劳役过度,情志所伤⑵病机(如何论脾胃伤损的病机)①气火失调a 火与气,势不两立b正常:元气与阴火相互滋生,相互制约,元气充沛,阴火潜藏,身体健康c若元气不足,则阴火亢盛②升降失常a若脾胃健运,则阴阳清浊升降运动如常,就推持内而五脏六腑,外而四肢九窍的生理功能b反之,脾胃损伤,则升清降浊功能失常,常则病,病则万化危㈢升阳泻火的用药法度:代表方:补中xx.3王好古(字进之)代表作<阴证略例><医垒元戎>4xx天益,代表作<卫生xx>学术思想:饮伤脾胃(补充xx)代表方:葛花解醒汤.5薛己,代表作<内科摘要><明医杂著注>6xx,代表作<医贯>学术思想:⑴命门学说:命门为一身之主,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⑵郁证论治:xx(肝郁)是xx的关键.7张介宾,代表作<景岳全书>学术思想⑴阳非有余论:从形气/寒热/水火三个方面说明”阳”的重要性⑵真阴不足论⑶辨证论治的经验:xx八阵(补和消散寒热固因)8李中梓,代表作<医宗必读>学术思想⑴先后天根本论: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⑵水火阴阳论:论水火,重互济;论阴阳,阳为要;论气血,气为先.寒温学派一伤寒学派㈠明以前(唐宋)①王熙(王叔和)魏晋<脉经>其研究<伤寒论>从脉证方治入手②成无已,宋,<伤寒明理论>.最早注释<伤寒论>;以经释论;以经解方.③朱肱,宋,<南宋活人书>,以经络解释六经(第一个把六经按经络解释的人)④许叔微,北宋,<伤寒百征歌><伤寒发微论><伤寒九十论>(许氏伤寒论注三著)⑤郭雍,宋,<伤寒补亡论>㈡明以后⑴错简重订派①方有执<伤寒条辨论>,首创<伤寒论>错键重订论②喻昌<尚论篇><尚论后篇><寓意草><医门法律>.a最早提出三纲鼎立说:冈伤卫,寒伤营,风寒两伤营卫b二论:xx论:清燥救肺汤;大气论.③张璐/程应旌/周杨俊/黄元御/吴仪络/章楠;喻昌/张璐/吴傔清初医学三大家.⑵维护旧论派①张遂辰<张卿子伤寒论>②张志聪<伤寒论宗印><伤寒论集注>③张锡驹<伤寒论直解>⑶辨证论治派①以方类证:柯琴<伤寒来苏集>(<伤寒论注><伤寒论翼><伤寒附翼>)徐大椿<医学源流论>②以法类证:钱塘<伤寒溯源集>;尤怡(尤在泾)<伤寒贯珠集><金匮要略心典>③分经审证:陈念祖(陈修园)<伤寒论浅注>;包诚<伤寒审证表>.二温病学派1吴有性(字又可)代表作<瘟疫论>我国第一部瘟疫专著.学术思想:㈠瘟疫的病因病机㈡瘟疫的治疗⑴疏利透达:达原饮(知母药达原,槟榔朴黄草)⑵表里分消①达原饮”三阳加法”a症见腰背项痛,乃邪热溢于太阳经,达原饮加羌活b症见目痛,眉棱骨痛,眼眶痛,鼻干不眠,乃邪热溢于阳明经,宜达原饮加葛根c症见胁痛/耳聋/寒热/呕而口苦,乃邪热溢于少阳经,宜达原饮加柴胡②三消饮:达原饮”三阳加法”复加大黄⑶汗法⑷吐下法:下法的目的:逐邪,逐粪,通便.原因:要下不嫌早⑸扶正养阴,善后调理. 2余霖:清瘟败毒饮3叶桂(字天士)①创立胃阴学说②阳化内风说:中风病机③久病入络说(叶天士首倡) 4吴瑭(吴鞠通)三焦辩证5王士雄(字孟英):辨析暑之性质与特点:反对妄设阴暑,阳暑病名;霍乱病以辩证论治:分热霍乱和寒霍乱.三寒温并论诸家1孙思邈:研究<伤寒论>”方证同条,比类相附”2繆希雍(字仲淳)⑴治吐血三法①宜降气不宜降火②宜行血不宜止血③宜补肝不宜伐肝⑵内虚暗风说(叶天士是阳化内风说)3杨璿(杨栗山,字玉衡)<寒温条辨>升降散(僵蚕蝉蜕姜黄大黄)汇通学派㈠开始接受西说诸家:xx,xx.xx⑴五逐瘀汤:通窍逐瘀汤,头;血府逐瘀汤,胸;膈下逐瘀汤,膈以下;少腹逐瘀汤,小腹;身痛逐瘀汤,四肢经络⑵中风后遗症:补阳还五汤㈡持汇通说诸家⑴唐宗海<中西汇通医书五种>①气逆血溢:吐血,胃;呕血,肝;咳血,肺;咯血,肾②止血证四法:止血/消瘀/宁血/补血③禁汗忌吐⑵张锡纯①升降汤:大气下陷(黄芪/知母/柴胡/生麻/桔梗)②中风分类:脑充血:镇肝熄风汤;脑贫血:加味补血汤⑶张寿颐(字山雷)<中风斠诠>中风八法.㈢改进说与科学论的主张:恽树珏(字铁樵)<群经见智录>;陆彭年.其他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小儿生理病理特点:脏腑柔弱,血气未实(生而未全,全而未壮);易虚易实,易寒易热.陈言(字无择)<三因方>中医病因学奠基人(按七表八里九道分类)绮石:xx两统:xx:清金保肺,补脾益气,补火填精(肺脾肾);二统:阴虚统于肺,阳虚统于脾.吴师机<理瀹骈文>我国第一部专论外治法的专著.。
中医各家学说笔记重点整理(最终版)
总论:一、伤寒学派始于晋唐,盛于明清。
外感热病的辩证论治体系1.宋金以前伤寒八大家:王叔和,孙思邈,韩祗和,朱肱,庞安时,许叔微,郭雍,成无己方证同条,比类相附,“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美尼尔氏综合症方证相应,有是证,用是方。
2.明清伤寒学派错简重订派:方有执(首先提出)喻昌(喻嘉言)(大力倡导)维护旧论派:张遂辰,张志聪,张锡驹,陈念祖(陈修园)辩证论治派:柯琴,徐大椿(以方类证)尤怡,钱潢(以法类证)陈修园,包诚(分经审证)二、医经学派:内经等经典著作为研究对象,重理论。
仙方活命饮加减治疗痤疮疡门开手第一方。
三、经方学派:重方药(秘方)四、中西汇通派唐宗海(第一人)五、河间学派刘完素寒凉派火热论(为攻邪学派、丹溪学派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还是明清时期温病学派形成的先导)荆山浮屠:罗知悌六、易水学派张元素李杲七、攻邪学派张从正“汗、吐、下”八、丹溪学派养阴九、温补学派宋《局方》温燥金朱丹溪寒凉降火———苦寒明温补清寒凉十、温病学派温疫学派:吴有性,戴天章,余师愚。
温热学派:叶桂,吴瑭,薛雪,王士雄(温病四大家)华佗145-208东汉末医家建安三神医(董奉,张仲景)“外科圣手,外科鼻祖”1.麻沸散:羊踯躅茉莉花根当归菖蒲2.五禽戏:运动养生(华佗对中医养生的最大贡献)3.漆叶青黏散:黄精漆叶桑葚何首乌茅山术《华佗神方》孙思邈著整易麻药神方:川乌草乌胡茄子羊踯躅麻黄专为开取箭头时用,服之令人不痛。
外敷麻药神方:川乌尖草乌尖生南星生半夏胡椒蟾酥荜茇细辛专为施割症时,可治骨质增生“阳化气,阴成形”解麻药神方:人参生甘草陈皮半夏白薇菖蒲茯苓神膏:乳香没药血竭儿茶三七冰片麝香热加黄连,腐加轻粉,有水加龙骨,收口加珍珠、蟹黄,杖伤三七倍用。
孙思邈药王千金要方(把虚损分为五劳六极七伤)注重养生、医德。
对《伤寒论》的研究采用了“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的方法“寻方之大意,不过三种。
一则桂枝,一则麻黄,一则青龙”“以方类证”“三纲鼎立”之说治疗经验中风:1.伤风,太阳中风2.关节不利,疼痛风寒湿痹乌头,天雄,附子3.半身不遂,口僻,言语不利独活酒,牛膝酒真中风风邪入中类中风内风,内虚症瘕积聚属肝,胸痹属心,痢疾属脾。
[管理]中医各家学说重点总结
[管理]中医各家学说重点总结[管理]中医各家学说重点总结中医各家学说重点总结中医医家学说及学术思想史一.学术流派1.学术流派与中医学体系1)传说的“三世医学”《礼记》“医不三世,不服其药”a.素女脉诀b.神农本草c.伏羲针灸2)早期的学术流派——春秋战国时期a.社会基础b.医学基础c.流派产生,例:秦派:长桑君-扁鹊-公乘阳庆-淳于意d.学术争鸣3)四大经典问世编制中医学体系的确立(传统思维模式的确立)标志传统思维模式确立a.理论医学——《内经》《难经》(阴阳五行学说、整体观念、病因病机理论、治则治法)b.临床医学——《伤寒杂病论》(六经论伤寒、脏腑议杂病、三因类病因、倡辩证论治)c.药物学——《神农本草经》(四气五味概药性、寒热补泻论药理、群臣佐使定方型、七情合和议配伍)2.医家争鸣与学术发展1)阴阳五行学说(关系:阴平阳秘)a.和谐,协调b.互补2)藏象学说3.学术流派划分标准1)学术研究中心2)师传承授体系3)可供研究的著作传世4.四大流派a.河间流派(刘完素)b.易水学派(张元素)c.伤寒学派d..温病学派二.养生学1.先秦两汉养生学“养生”最早见于《管子》而不是《庄子》具体操作a.普遍养生术——日常生活(钻木取火、作舞宣导)b.专门养生术——专题研究(养身、养形?五禽戏A道家养生观(老子)核心“返璞归真,清静无为”操作“对应自然,清心寡欲” ,儒学养生观(孔子)大道至简,道不远人,悟者天成——和谐养生,《内经》养生观生长壮老已是客观规律a.先天:遗传因素b.后天环境气候、饮食起居、精神状态养生应顺从四时阴阳,四时起居作息和精神状态,生、长、收、藏四时养生规则:春夏养阳,秋冬养阴2.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养生学(1)特点a.受儒、道、佛影响b.理论和方法的集成c.和谐养生的发展——“形神协调”d..治未病“观”的发展e.专门养生术与日用养生的结合 (2)医家葛洪a.伤损必先“复故”b.延养自须“得谨”“我命在我不在天”的养生之道(宝精行气《抱朴子内篇》、守一存真、护身服食)c.养生“不绝人理”陶弘景——《养性延命录》现存最早的一部养生学专著a.“能中和者,必久寿也”——凡事应适度、中和形神和调b.“人之寿天不在天,善养生者长寿”“养生之法,但莫伤之”c.十二少(少死少念少事少欲少笑少语少乐少愁少喜少怒少好少恶)十二多的危害d.《导引经》以“食气,保精,存神”为上士e.吐纳六字诀“嘘呵呼呬吹嘻”《诸病源候论》巢元方——对养生导引法的阐述发挥,孕妇及小儿养生养生宣导术a.重视养生治未病的思想b.提出辨证施功的证治体系孙思邈集养生学说之精要三.先秦两汉病因病机理论先秦——经气郁滞的病机内经——重视正气,正邪相争决定人之安危1外感热病的传遍a.由表入里b.表里同病2五脏病的传变a.移皆有次(顺传传其所胜,逆传反之)b.或其传化不以次3阴阳虚实病机a.阴虚内热b.阴盛内寒c.阳虚内寒d.阳盛外热4其他病证的病机论述痹证——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肺咳——肺寒咳逆痿躄——五脏因肺热叶焦水肿——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衄血、后血、血积——络伤血溢伤肝——气血痰滞呕胆——胆液泄,胃气逆薄厥——大怒而血菀于上气虚证——上气、中气、下气不足癃闭、遗溺——膀胱不利、不约老年病——阳气衰乏,下虚上实5病机十九条魏晋南北朝病因病机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脏腑病机学说脉经气动病机学说四.魏晋南北朝医经的整理和研究(一)全元起《内经训解》——注疏素问的开山 (二)王冰与《素问注》“气动”脏器的变乱的病机学说1.整理编次2.补遗七篇(天元经大论、五行运大论、文微旨大论、气交变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元正经大论、至真爱大论)3.注释阐发a.阐发运气b.亢害承制——过极反似胜亡之化c.阴阳互根d.升降出入e.郁证治疗f.冲为血海,任主胞胎(三)皇甫谧与《针灸甲乙经》——针灸学之专题研究,第一部针灸学专著,以线布穴的排列穴位法,由《素问》《灵枢》《明堂孔穴针灸治要》整理成(四)杨上善与《黄帝内经太素》1.首创对《内经》全面分类,将《素问》《灵枢》结合起来2.保持原貌,未将其他资料充实进来3.阐发精当a.强调命门藏精,左肾右命门b.阐发“知五”养生(一曰治神二曰知养生三曰知毒药为真四曰知砭石大小五曰知府藏血气之珍)c.剖析热病机理(五)王叔和著《脉经》和编次张仲景方论1.《脉经》是我国最早的脉学专著,确定了脉诊的寸关尺部位,并分列脉象24种,以脏腑为纲,以虚实为目,分析疾病发作轻重时间,传变专柜,症状变现,情志变化,经络病变,系统脏腑病机2.编次整理《伤寒论》a.研究仲景学说,搜集诸家芳纶b.主用清解善于养阴生津,表里双解c.重视瘟疫(六)孙思邈对《伤寒论》的研究1.收录《伤寒论》于《千金翼方》中2.用方正同条,比类相附的研究方法创伤寒三纲之说“一则桂枝,二则麻黄,三则青龙”五.本草学的成就(一)本草学的雏形a.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b.《山海经》大量药物记载(二)《神农本草经》成书核心:药性理论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吴普本草》载441种,《李当之本草经》(三)本草学的形成魏晋南北朝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载药730种,自然属性《雷公炮制论》唐代《新修本草》载药840种,是我国第一部国家药典,介绍了诸病通用药(四)本草学的新进展对药性作用全新整理研究宋代官修本草金元医家的时间(五)本草学的总结本草学的成书,李时珍本草纲目1892种(六)本草学的气味学说(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气味学说是本草学的重要标志)1.传统思维模式是本源a.直观思辨b.取象比类c.整体观念2.内经奠定了理论基础3.药物气味是升降浮沉的集成4.气味合和是产生疗效的基础5.伤寒杂病论是气味运用典范6.复方产生新气味和作用7.气味治病之理——以偏纠偏8.药物气味认识尚不统一六.经方的演变和经验方的兴起1.经方a.泛指临床医著及方书的方剂b.经典中记载之方c.专指伤寒论之方经验方——时方,临床医生根据需要创制的方剂方证用方的指征和依据2.经方的应用和衍变,经方的特点:药味少药效好药精效宏,一药多用,方证相应(1)伤寒论方的应用,用法不用方,加减a.效不更方,不效也不更方b.效亦更方,不效即更方c.用药少而精 (2)难病详察病机,开拓思路(3)结合临床,善于总结(4)《论》《略》互参3.经验方的兴起(方术影响、临床需要、搜集民间方、本草学发展)4.经方与经验方的区别经方经验方药味少多药性峻猛缓研究方法方证同条,比类相附重视辩证,推求病机以方测证,有是证用是药组方严谨松散主治明确不严格煎服方讲究不严格孙思邈生平著作:孙思邈,唐初医学家,著有《备急千斤要方》《千金翼方》为各科兼备,理法俱全的医学巨著学术思想大医精诚论对学习医学者提出要求a.熟书医籍,涉猎群书b.博学多闻,虚心求教精益求精c.反对肤浅之风(在医疗实践中提出,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 提出医生职业道德标准a.首先必须有恻隐之心,对病人普同一等,把他们的痛苦当做自己的事来对待b.其次,救治必须一心一意,无欲无求;谦虚敬慎尊重通道(一) 集养生学说之精要孙思邈养生内容可归纳为养性和养老两方面,涉及到预防医学、心身医学、老年医学各个方面,反映了他安不忘危,预防诸病的医学思想,养性即养成良好的习性,以期却疾延年,包括啬神、养形、导引、言论、隐身、房事、反俗、医药、禁忌十要点,抑情节欲,尤其强调a.抑情养性——请与过度是罹疾早衰的重要因素,不浮思妄想可避免许多情志疾患b.慎言语——可以养气c.节饮食——预防多种疾病的发生,常欲小劳和导引、按摩适当运动队人体健康有益——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劳,及强所不能堪耳食经,行走踌躇,摩腹消食——饱食即卧,乃生百病,依时摄养——春(晏卧早起)夏秋(侵夜乃卧早起)冬(早卧晏起)早起莫在鸡鸣前,晏起莫在日出后,内视、调气——专意存思,吐纳气息,以却疾强身之法,食宜,食养,食疗食宜a.食不欲杂,厨膳勿使脯肉丰盈,常令俭约为佳,常须少食肉,多食饭及少葅菜b.主张学淡食c.反对暴饮暴食,提倡少食多餐d.夜勿过醉饱,食物精思,为劳苦事食治a.食养——用饮食以养脏腑之气,五行相克之理如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b.食疗——药势偏有所助,令人脏气不平,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用事平疴,释情遗病为良工,服食、服水——服饵方药,以期益寿济命 ,养老老年人的养生,也包括老年病预防治疗三、伤寒温病方论(论广义的伤寒论) 1、研究仲景学说,搜集诸家方论方证同条,比类相附;重三纲(桂枝、麻黄、小青龙);学宗仲景,博采众方三阴三阳编排论述2、全用除热解毒,善于养阴生津;开表里双解之先河;扶正攻下,滋阴润下3、重视瘟疫详论防治,辟温,增补儿妇伤寒论治四、对方剂学的贡献1、集唐以前方剂学之大成2、化裁古方小建中内补当归建中汤3、创制新方千金苇茎汤。
中医各家学说复习重点
中医各家学说复习重点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学说,每一派学说都有其独特的理论和临床应用。
为了帮助读者复习中医各家学说的重点内容,本文将针对各家学说进行逐一梳理与总结。
1. 黄帝内经学说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基石,也是最早系统地总结和归纳中医理论的著作。
其学说主要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等。
阴阳学说强调事物的对立统一性,指导着中医诊断和治疗;五行学说将自然界万物按照五行分类,运用于中医病因病机的分析;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中关于经络系统及其作用的研究。
2. 五藏六腑学说五藏六腑学说是中医学中关于脏腑的理论体系,包括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五脏六腑学说认为脏腑是人体生理活动的主要场所,通过相互联系和作用,维持人体的正常功能。
每个脏腑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病理特点,中医临床常常以五脏六腑为基础进行辨证论治。
3. 四诊学说四诊学说是中医临床诊断的核心内容,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质、脉象等外部表现来判断病情;闻诊是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呼吸声等来推断内脏状况;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等来获得病情资料;切诊是通过按摩腧穴或把握脉搏等来了解体内病变情况。
四诊相结合,可以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为治疗提供依据。
4. 气血津液学说气血津液学说是中医理论中关于体液的理论体系,包括气、血、津液等概念。
气是生命活动和生命能量的基础,血是人体组织和器官正常运动的物质基础,津液则是保持组织润滑和营养的重要物质。
中医理论认为,气、血、津液的运行和平衡与健康密切相关,对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起着重要作用。
5. 病因病机学说病因病机学说是中医理论中关于疾病形成机制的研究。
根据中医理论,疾病的发生主要由于外界病因(六淫,如风、寒、湿、热、暑、燥)与内因(七情,如喜、怒、忧、思、悲、恐、惊)的相互作用导致了人体内环境的紊乱。
中医各家学说复习要点(部分)
中医各家学说(部分)1. 《四库提要》云:儒家之门户分于宋,医家之门户分于金元。
2. 学派是指一门学问中由于学说师承不同而形成的派别。
3. 伤寒学派在明清后出现有错简重订派、维护旧论派和辨证论治派。
4. 伤寒学派辨证论治派中又有按方类证、以法类证、分经审证之分。
5. 学派传承时常见的两种师徒关系是亲炙和私淑。
6. 温病学派包括温热学派和温疫学派。
7. 金元时期,众医家均反对人滥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8.孙思邈著作是《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9. 孙思邈主张四时服用不同药饵养生,创制了苇茎汤治疗肺痈。
10. 孙思邈饮食养生包括饮食清淡、少食多餐、饮食宜忌、食疗。
11. 孙思邈创制的新方有苇茎汤、独活寄生汤、温脾汤、温胆汤、小续命汤。
12. 孙思邈重视环境养生、四时养生及体质养生。
13. 孙思邈认为十二多为“丧生之本”。
14. 孙思邈养生“十要”内容包括啬神、爱气、养形、导引、言论、饮食、房室、反俗、医药、禁忌。
丿Hi、o15. 孙思邈认为久视、久卧、久立、久坐、久行不利于养生。
16. 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儿科著作是《小儿药证直诀》,由钱乙的弟子阎季忠整理的。
17. 钱乙认为小儿疾病病理特点是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18. 诊断小儿五脏病证时,钱乙重视面上证、目内证以诊断儿科疾病的特殊方法。
19. 钱乙的著作是《婴孺论》《保婴撮要》《幼科发挥》《小儿药证直诀》《育婴秘诀》20. 钱乙阐发小儿生理特点包括、脏腑柔弱、.肌肤筋骨不壮、智力未聪、不耐寒暑。
21. 钱乙治疗肾虚证用地黄丸。
22. 钱乙认为损伤脾胃的原因包括小儿脾胃柔弱、乳食失节、忘攻误下、滥用刚燥克伐之剂。
23. 钱乙小儿五脏辨证的学术渊源是《内经》、《难经》、《金匮要略》、《中藏经》、《备急千金要方》。
24. 钱乙小儿五脏辨证纲领内容是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
25. 钱乙临证善用丸散的理由是简便救急、寓宽于猛、便于携带、服用方便、价格低廉。
中医各家学说复习要点
中医各家学说复习要点名词解释或简答:1.玄府气液说:玄府是气液运行的通道,这是刘完素对人体生理、病理观的又一独特见解。
刘完素对玄府的认识已超越了《黄帝内经》所述的汗孔概念,而是将人体各种组织的腠理统称为“玄府”,并明确地论述了玄府为气液运行之通道,把荣卫、气血、津液在人体脏腑、皮肉、筋骨的玄府中正常运行的生理功能称作“气液宣通”。
2.亢害承制论:这是《黄帝内经》阐述五运六气间的相互承制关系的理论。
刘完素运用这一理论来该识和说明疾病病理现象的本质与标象的内在联系,提出五运之中,一运过极,必有承制之象见之,“己亢过极,则反似胜己之化”,因此,出现似是而非的假象,必须认真对待。
3.甘温除热法:是李东垣治疗内伤病提倡的基本法则,即用甘温之剂来补益其脾胃,升其阳气、泻其火热的一种治疗方法,他所制的主治内伤热中证的补中益气汤即是以此为基础。
4.内感阴证:是王好古在“内伤三阴”基础上提出的,指饮食冷物、误服凉药以及口鼻吸入雾湿之气等,内伤厥阴、太阴和少阴三阴经而产生的阴寒病证。
5.情志疗法:在《内经》情志五行相胜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以情胜情的治疗方法,巧妙地治愈某些疾病。
张子和对此法的运用有其独特的经验。
如“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
6.伤寒时地议:是缪仲淳论治外感热病时提出的重要学术思想,他认为古今风气不同,南北水土有异,而且古今人禀赋亦各不同,治疗疾病时可参照《伤寒论》的理论,根据实际发病情况,从时、从地、从人灵活运用。
7.主客交:是吴有性的学术观点之一。
主。
正气;客。
邪气。
邪气和血脉合而为一。
在疫病传变过程中,有的患者,素体尪赢,伏邪已溃,表里分传,里证虽除,正气业已衰微,不能托出表邪,留而不去,因与血脉合而为一,结为痼疾,由于“客邪胶固于血脉,主客交浑,最难得解”。
8.逆流挽舟法:喻嘉言对夏秋感受热、暑、湿气而成痢疾,治疗主张“必从外而出”,所以用汗法,先解其外,后调其内,且有失于表者,外邪入里,病虽日久,也往往仍可引其邪出之于外,这便是他治疗痢疾的独特见解,称为“逆流挽舟”法,其主剂采用人参败毒散。
中医各家学说总结必考
孙思邈养生十要:啬神,爱气,养形,导引,饮食,言论,房事,反俗,医药,禁忌饮食要适度,定时定量均衡,合理搭配。
孙氏指出:“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
”化裁古方:调胃承气汤+生地、大枣=生地黄汤小建中汤演变为:内补当归建中汤、前胡建中汤、内补芎汤、大补中当归汤、黄芪汤、乐令黄芪汤等,治疗各种虚劳证。
著名方剂:小续命汤,苇茎汤,犀角地黄汤,独活寄生汤,温脾汤,温胆汤,神曲丸(磁朱丸),防风酒,独活酒。
钱乙肝实热:泻青丸肺气虚:阿胶散。
肾虚证:地黄丸。
钱乙制方用药特色:善用丸散,创制新方,顾护脾胃,喜用药引,用药柔润平和,力戒呆补峻攻,反对妄攻误下。
刘完素火热论核心论点:六气皆能化火。
五志过极,皆能化火。
六气皆能火化、五志化火的共同病理机制:阳气怫郁防风通圣散配伍特色:-[1]辛温药与苦寒药相配伍,辛凉解表;-[2]风药与清热药合用治疗火热病,使“火郁发之”;-[3]宣、清、通三法和辛苦寒药并举,开发郁结,宣通气液,促进气血流通。
刘完素治疗火热病的方法:以表里为纲辨治火热病,表证(辛凉或甘寒)用辛凉或甘寒解表,宣散郁结;表证兼里热,用防风通圣散或双解散解表清里;里证(下法,清法)用大承气汤或三一承气汤攻下里热;若热毒极深,波及血分用大承气汤或三一承气汤合黄连解毒汤或凉膈散;热邪在半表半里用柴胡汤和解。
加减小续命汤:(中腑证)疏风清热大秦艽汤:(中血分)血弱不能养筋所致的手足不能动,舌强不能言语的中风。
汪昂《医方集解》称之为“六经中风轻者之通剂”地黄饮子:补肾张元素阐发中药理论:升降浮沉、气味补泻、归经学说、中药分类、制方大法升降浮沉:对中药气味升降理论进行发挥。
气薄者未必尽升,味薄者未必尽降。
泄火药物:黄连泻心火,黄芩泻肺火,白芍药泻肝火,知母泻肾火,木通泻小肠火,黄芩泻大肠火,石膏泻胃火。
柴胡泻三焦火,须用黄芩佐之;柴胡泻肝火,须黄连佐之,胆经亦然。
黄柏泻膀胱火。
黄柏配知母,清下焦热。
张从正吐法含义:指催吐等具有上行作用的治疗方法,促使停留于咽喉、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毒物等的排出。
中医各家学说复习重点
中医各家学说第一章、导论1、中医各家学说是研究历代主要著名医学家及主要学术流派的学术思想、学术成就、临床经验,兼顾学派产生、发展和演变的一门学科。
2、学说是指学术上自成体系的主张、理论。
狭义的学说,是指研究某一具体的学术问题而形成的不同的学术观点或理论,如,伤寒学说、温病学说等。
其特点为①必须具备学术属性,②自成体系,③具有有别于前人或他人的观点。
3、学术思想是有比较严密的内在结构的知识体系。
4、学派(流派)一门学问中,由于学说师承不同而形成的派别。
5、医家学派是指在中医学发展过程中,以某位医家的创新学说为学术主旨,经由以师承授受为纽带的发展而形成的某一学术群体,具有历史延续性。
三要素为:创新的学说,创始人和师承者。
6、医家学说是指在中医各学科发展过程中,由某医家提出、自成体系的学术观点或理论。
7、中医学术流派中医学术流派是中医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系统的、独特的学术理论或学术主张,有清晰的学术传承脉络和一定历史影响与公认度的学术派别。
其特点①学科的学术特征,②首创之学说及其师承授受者,③学术群体或学术派别8、中医各家学说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对历代主要著名医学家独到的医学理论创新及其临床实践经验的挖掘与整理,揭示或阐明其在中医学术发展史上的学术思想、学术影响及其传承现象与特点等。
第二章各家学说和中医理论体系1、形成于秦汉并得以流传千年的《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
2、各家学说的形成存在差异:①基本概念的差异:命门、三焦;②病机表述上的不同;③脉诊技法上的区别。
3、各家学说创建和形成的要素:(1)医学经典著作的影响①校注经典著作推衍发明新说②采撷经典论说演绎成就新学③祖述经典临床有别成家学(2)哲学等学科对医学的影响(3)社会与时代背景的影响①宋代儒家经学盛行②宋金元时期(4)医家学术思想的交会与渗透(5)医家个体的医疗实践(6)国外医学的影响第三章、医学派别与中医理论体系1、中医学术流派产生年代:战国时期、汉代、宋金元时期2、战国医学发展(学术流派形成的基本要素):名医名著、师承授受关系、学术争鸣3、学术流派的划分方法:(一)师承性学派因师承传授导致门人弟子同治一门学问而形成的学派。
中医各家学说复习要点
中医各家学说复习要点一、刘完素:字守真,河北省河间人,自号通玄处士,世称刘河间,高尚先生。
河间六书:主要有《黄帝素问宣明论方》,《素问玄机原病式》,《伤寒标本心法类萃》,葛雍《伤寒直格》,马宗素《伤寒医鉴》,馏洪《伤寒心要》。
“诸涩枯涸,干劲皲揭,皆属于燥”治疗主张“宜开通道路,养阴退阳,凉药调之”防风通圣散组成: 防风、川芎、当归、芍药、大黄、薄荷、麻黄、连翘、芒硝、石膏、桔梗、黄芩、滑石、生甘草,生姜、荆芥、白术、栀子“有病无病防风通圣”本方具有宣肺解表,疏散风邪,清热凉血,通腑解毒,攻下里热,活血化瘀,通络散结,益气养阴,清热利湿通淋,清解暑热,利咽化痰宣通郁结。
加辛夷花治疗鼻渊。
配伍特色:一,辛温药与苦寒药相配伍,治疗外感风邪化热或兼有里热证。
二,风药与清热药合用治疗火热病,体现着“火郁发之”之意。
三是防风通圣散中宣、清、通三法和辛苦寒药并举的配伍规律,充分体现了刘完素重视阳气佛郁,开发郁结,宣通气液,促进气血流通的用药特点。
素将病机十九条属于火的病由10种扩大到34种,属于热的由7种扩大到23种,热与火的病共计57种。
阳气弗郁是火热病发展的一个中间环节,因此:阳气佛郁,玄府闭塞,阳气不能开通宣行,导致多种火热病,随其病位而有所不同,如其所言:“若病热极甚则郁结而气血不能宣通,神无所用而不遂其机,随其郁结之微甚,有不用之大小焉。
是故目郁不能视色,耳郁而不能听声,鼻郁不能闻香臭,舌郁不能知味。
湿热用茵陈蒿汤,热在阳用小柴胡汤和解表证:辛凉或甘寒解表。
里证:三一承气汤攻下里热。
刘完素首次提出热极可导致中风。
三化汤:厚朴(姜制.二钱)羌活(二钱)枳实(一钱半)大黄(四钱)用于“唇吻不收,舌不转而失音,鼻不闻香臭,耳聋,大小便秘结。
通腑泄热,降浊升清,开腑法治中风之先河。
大秦艽汤:【组成】秦艽三两(9克),川芎、独活、当归、白芍、石膏、甘草,羌活、防风、白芷、黄芩、白术、茯苓、生地、熟地,细辛【主治】风邪初中经络证。
中医各家学说复习重点.doc
其特点①学科的学术特征,②首创之学说及其师承授受者,③学术群体或学术派别
8、屮医各家学说的研究内容,主要集屮在对历代主要著名医学家独到的医学理论创新及其临床实践经验的挖掘与 整理,揭示或阐明其在中医学术发展史上的学术思想、学术影响及其传承现象与特点等。
3祖述经典临床有别成家学
(2)哲学等学科对医学的影响
(3)社会与时代背景的影响
1宋代儒家经学盛行
2宋金元时期
(4)医家学术思想的交会与渗透
(5)医家个体的医疗实践
(6)国外医学的影响
第三章、医学派别与中医理论体系
1、中医学术流派产生年代:战国时期、汉代、宋金元时期
2、战国医学发展(学术流派形成的基本要素):名医名著、师承授受关系、学术争鸣
(三)重清热解毒,伍汗下养阴
四、脏腑虚实寒热辨证
(一)以脏腑类归为主体的疾病分类法
(二)脏腑辨证纲领的完善
五、杂病治疗经验
(一)中风:外风:脏腑受外來之风而致病,春肝风、夏心风、四季脾风、秋肺风、冬肾风。内风:劳心烦神、嗜 欲杂念、摄养不慎。正虚引邪,正虚生风,本虚标实,木虚为精气Z亏,标实为痰火Z盛。清热涤痰治标为先■平肝 息风清热养液。
3、学术流派的划分方法:
(一)师承性学派
因师承传授导致门人弟子同治一门学问而形成的学派。河间学派,易水学派
(二)问题性学派
以某一问题为研究对象而形成具有鲜明学术特色的学术群体。伤寒学派,温病学派
(三)地域性学派
以某一地域或特定文化氛禺为基础形成的中医学术群体。岭南医学、新安医学
中医各家学说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或简答题(一般5题,共20分):1.玄府气液说:玄府是气液运行之通道,人体所有组织的腠理,为气液运行的通道。
荣卫、气血、津液在人体脏腑、皮肉、筋骨的玄府中正常运行的生理功能称作“气液宣通” 。
2.气液宣通:玄府为气液运行之通道,把荣卫、气血、津液在人体脏腑、皮肉、筋骨在玄府中正常运行的生理功能成做气液宣通。
3.亢害承制:五运消长变化过程中,出现太过、有余时所表现的一种内在调节机制。
4.六气皆从火化:六气之中,火热之气与风、湿、燥、寒关系密切,往往相兼为病,强调风湿燥寒诸气在病理过程中都能化生火热。
在疾病过程中,火热又常常成为风湿燥寒的后期转归,火热病机成为六气病机的中心,从而形成六气皆为火化。
5.甘温除大热:用甘温之剂来补益脾胃,升其阳气,泻其火热,即甘温除热法。
6.内伤热中证:多出现于脾胃内伤疾病的早中期,由于内伤脾胃,阴火内潘而产生的一系列热象之证称为内伤热中证。
7.内感阴证:指饮食生冷、误服凉药或口鼻吸入雾湿之气等损及太阴、少阴、厥阴所出现的一系列肝脾肾阳虚衰征候。
8.内已伏阴:劳倦、禀赋素弱、饮食生冷等所致人之本气先有虚损。
9.三邪理论:张从正所称三邪,即指天地人三邪。
10.情志疗法:情志的异常变化,既可引起本脏的神气病变,又可导致相应脏器的神气病变,所以可用响应的治疗措施,即以“五行相胜之理”治之。
11.六郁:是指气、湿、血、痰、热、食等六种郁证的总称。
12.伤寒时地议:指古今风气不同,南北水土有异,近时南方多热病,医者当师《伤寒论》意而变痛,从时从地从人灵活运用。
13.内虚暗风:大江以南天地之风气和居民的禀质,有异于西北地区,临床所见中风病人的发病机理往往是“真阴既亏,内热弥甚至,煎熬津液,凝结为痰,壅塞气道,不得通利,热极生风,而致猝然僵仆” 。
因此,他将类中风称为“内虚暗风” 。
14.治吐血三要法:即血虚宜补之、需热宜清之凉之、血瘀宜通之。
15.治形论:指张介宾提出的“凡欲治病者,必以形体为主;欲治形者,必以精血为先。
中医各家学说复习
中医各家学说复习总论部分1.学说:<广义>学术上自成体系的主张、理论。
<狭义>因为研究某一具体的学术问题而形成的不同的学术观点或理论。
<医家学说>在中医各学科发展过程中,由某医家提出、自成体系的学术观点或理论。
2.医家学派:在中医学术发展过程中,以某医家的创新学说为学术主旨,经由以师承传授为纽带的发展而形成的某一学术群体。
3.医学流派:对某一地域,或具有某种特定风格,或以某一诊疗技艺、技法的传承而构成的医疗活动或医学现象。
四大学派:河间、易水、伤寒、温热。
七大学派:(三、四版)医经、经方、河间、易水、伤寒、温病、汇通。
(五版)河间、易水、伤寒、温病、攻邪、丹溪、温补。
十大学派:医经、经方、伤寒、河间、易水、攻邪、丹溪、温补、温病、汇通。
4.学术流派分述:学术争鸣对中医学发展的作用:1.启发学术思想2.深化临证经验3.完善了中医学术体系(一)医经学派①校勘注释家:全元起、王冰、吴鹤皋、张志聪。
②分类研究家:杨上善、滑寿、张景岳、李中梓、汪昂。
③专题发挥家:秦越人(扁鹊)、张仲景、华佗、皇甫谧、刘完素、骆龙吉。
(二)经方学派(娴熟于临床辨证论治及方药应用)(后世经方:1.经典方2.仲景方)《肘后方》、《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等,以及近代曹家达(字颖甫)、吴櫂仙等,均属经方家一脉相传者。
(三)伤寒学派宋金前八大家:王叔和、孙思邈、韩祗和、朱肱、庞安时、许叔微、成无己、郭雍。
明清三大派:错简重订派、维护旧论派、辨证论治派。
近代五大家:郑钦安、曹颖甫、恽铁樵、陆渊雷、黄竹斋。
伤寒学派发展的三个阶段:【晋唐收集整理阶段】①王叔和收集《伤寒论》整理伤寒(从脉证方治入手)。
②孙思邈著《千金翼方》、《千金要方》(“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研究方式,是唐代唯一)。
【宋金深入研究阶段】①韩祗和著《伤寒微旨论》(脉证分辨,以脉为先)②庞安时著《伤寒总病论》(阐发寒毒、异气之说)③朱肱著《伤寒类证活人书》(以经络解释六经)④许叔微著《伤寒九十论》(强调八纲辨证)⑤郭雍著《伤寒补亡论》(伤寒补亡,搜集诸说,丰富内容)⑥成无己著《注解伤寒论》(首创“以经释论,以论证经”。
中医各家学说复习总结
3、确立儿科五脏辨证纲领:①心主惊。实则叫哭发热,饮水而摇;虚则卧而悸动不安。②肝主风。实则目直,大叫,呵欠,项急,顿闷;虚则咬牙,多欠气。③脾主困。实则困睡,身热,饮水;虚则吐泻,生风。④肺主喘。实则闷乱喘促,有饮水者,有不饮水者;虚则哽气,长出气⑤肾主虚。无实也。惟疮疹,肾实则变黒陷【邪热内陷,属肾虚邪实证,非肾气实】。⑥治则:盛即下之,久即补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①心气热-导赤散;心实热-泻心汤;心虚热-生犀散;心虚肝热-安神丸②肝实热-泻青丸;肝肾俱虚-地黄丸③脾实热-泻黄散;邪热伤脾-雨露散;脾气虚-益黄散④肺实证-泻白散或甘桔汤;肺有痰热-葶苈丸;肺气虚-阿胶散⑤肾虚用地黄丸。⑥钱乙的五脏证治,从整体观出发,认为五脏之间可以相兼为病。运用五行生克乘侮理论,来辨别五脏相兼病证的虚实,判断其预后,以及采取相应的治法,这是……一大特点。“视病新久虚实,虚则补母,实则泻子”……结合四时气候。
中医各家学说重点
一、名词解释或简答题(一般5题,共20分):1.玄府气液说:玄府是气液运行之通道,人体所有组织的腠理,为气液运行的通道。
荣卫、气血、津液在人体脏腑、皮肉、筋骨的玄府中正常运行的生理功能称作“气液宣通”。
2.气液宣通:玄府为气液运行之通道,把荣卫、气血、津液在人体脏腑、皮肉、筋骨在玄府中正常运行的生理功能成做气液宣通。
3.亢害承制:五运消长变化过程中,出现太过、有余时所表现的一种内在调节机制。
4.六气皆从火化:六气之中,火热之气与风、湿、燥、寒关系密切,往往相兼为病,强调风湿燥寒诸气在病理过程中都能化生火热。
在疾病过程中,火热又常常成为风湿燥寒的后期转归,火热病机成为六气病机的中心,从而形成六气皆为火化。
5.甘温除大热:用甘温之剂来补益脾胃,升其阳气,泻其火热,即甘温除热法。
6.内伤热中证:多出现于脾胃内伤疾病的早中期,由于内伤脾胃,阴火内潘而产生的一系列热象之证称为内伤热中证。
7.内感阴证:指饮食生冷、误服凉药或口鼻吸入雾湿之气等损及太阴、少阴、厥阴所出现的一系列肝脾肾阳虚衰征候。
8.内已伏阴:劳倦、禀赋素弱、饮食生冷等所致人之本气先有虚损。
9.三邪理论:张从正所称三邪,即指天地人三邪。
10.情志疗法:情志的异常变化,既可引起本脏的神气病变,又可导致相应脏器的神气病变,所以可用响应的治疗措施,即以“五行相胜之理”治之。
11.六郁:是指气、湿、血、痰、热、食等六种郁证的总称。
12.伤寒时地议:指古今风气不同,南北水土有异,近时南方多热病,医者当师《伤寒论》意而变痛,从时从地从人灵活运用。
13.内虚暗风:大江以南天地之风气和居民的禀质,有异于西北地区,临床所见中风病人的发病机理往往是“真阴既亏,内热弥甚至,煎熬津液,凝结为痰,壅塞气道,不得通利,热极生风,而致猝然僵仆”。
因此,他将类中风称为“内虚暗风”。
14.治吐血三要法:即血虚宜补之、需热宜清之凉之、血瘀宜通之。
15.治形论:指张介宾提出的“凡欲治病者,必以形体为主;欲治形者,必以精血为先。
中医各家学说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或简答题(一般5题,共20分):1.玄府气液说:玄府是气液运行之通道,人体所有组织的腠理,为气液运行的通道。
荣卫、气血、津液在人体脏腑、皮肉、筋骨的玄府中正常运行的生理功能称作“气液宣通”。
2.气液宣通:玄府为气液运行之通道,把荣卫、气血、津液在人体脏腑、皮肉、筋骨在玄府中正常运行的生理功能成做气液宣通。
3.亢害承制:五运消长变化过程中,出现太过、有余时所表现的一种内在调节机制。
4.六气皆从火化:六气之中,火热之气与风、湿、燥、寒关系密切,往往相兼为病,强调风湿燥寒诸气在病理过程中都能化生火热。
在疾病过程中,火热又常常成为风湿燥寒的后期转归,火热病机成为六气病机的中心,从而形成六气皆为火化。
5.甘温除大热:用甘温之剂来补益脾胃,升其阳气,泻其火热,即甘温除热法。
6.内伤热中证:多出现于脾胃内伤疾病的早中期,由于内伤脾胃,阴火内潘而产生的一系列热象之证称为内伤热中证。
7.内感阴证:指饮食生冷、误服凉药或口鼻吸入雾湿之气等损及太阴、少阴、厥阴所出现的一系列肝脾肾阳虚衰征候。
8.内已伏阴:劳倦、禀赋素弱、饮食生冷等所致人之本气先有虚损。
9.三邪理论:张从正所称三邪,即指天地人三邪。
10.情志疗法:情志的异常变化,既可引起本脏的神气病变,又可导致相应脏器的神气病变,所以可用响应的治疗措施,即以“五行相胜之理”治之。
11.六郁:是指气、湿、血、痰、热、食等六种郁证的总称。
12.伤寒时地议:指古今风气不同,南北水土有异,近时南方多热病,医者当师《伤寒论》意而变痛,从时从地从人灵活运用。
13.内虚暗风:大江以南天地之风气和居民的禀质,有异于西北地区,临床所见中风病人的发病机理往往是“真阴既亏,内热弥甚至,煎熬津液,凝结为痰,壅塞气道,不得通利,热极生风,而致猝然僵仆”。
因此,他将类中风称为“内虚暗风”。
14.治吐血三要法:即血虚宜补之、需热宜清之凉之、血瘀宜通之。
15.治形论:指张介宾提出的“凡欲治病者,必以形体为主;欲治形者,必以精血为先。
中医各家学说复习重点
(一)孙思邈总论在医经七家、经方十一家中,〈黄帝内经〉是唯一现存的著作,各家学说就是在继承、取舍、发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唐代,541682年,代表著作:《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养生学理论与实践的集大成者:1、抑情养性2、常欲小劳3、食治食养4、慎护养老1.孙思邈贡献.内容孙思邈是名动朝野、身体力行的养生大家。
指出:“人之寿夭,在于撙节”。
“如膏用小炷之与大炷”,若不知撙节,则犹同大炷焚膏,其熄必速。
在他的著作中无不贯穿了他的“焚膏”理念,体现其“安不忘危,预防诸病”的养生学思想和养生经验。
1、抑情养性2、常欲小劳3、食治食养4、慎护养老。
2.孙思邈方药学成就1,集方剂之大成(历代医家经方,验方;民间验方,秘方;道教,少数名族方;国外医学传统方药)2,化裁发展古方(仲景的当归生姜羊肉汤,小建中汤)3,组方配伍特点(“大而有法,杂而有方”)4,剂型多样化(汤剂,药酒)。
(三)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主要著作有《儒门事亲》。
1对《内经》所谓“春伤于风,夏生飧泄”的病证,当取汗散风,是谓治本。
2引涎、漉涎、嚏气、追泪都属于吐法。
3提出“养生当论食补,治病当论药攻”。
4学术理论 1.因邪致病 2.论病重邪 3祛邪安正5“三邪”:天之六气─风寒暑湿燥火地之六气─雾露雨雹冰泥人之六味─酸苦甘辛咸淡6在《内经》“惟以血气流通为贵”基础上,树立血气“贵流不贵滞”的观点对《内经》所谓“春伤于风,夏生飧泄”的病证,他认为“病根在风,当取汗散风,是谓治本”“出血与发汗,名虽异而实同”“故出血者,乃发汗之一端也”调中汤组成:大承气汤加姜枣(大黄芒硝枳实厚朴姜枣)重视药邪致病“养生当论食补,治病当论药攻”擅用情志疗法(五)王好古(元字进之,号汝庄,号海藏老人)1代表著有〈阴证略例〉、〈医垒元戎〉、〈此事难知〉、〈用药法象〉、〈汤液本草〉2重点阐发了劳倦、禀赋素弱以及饮食生冷导致阴证的机理及危害3三阴病变:损及太阴少阴厥阴所出现的一系列脾肾肝的虚衰证侯。
中医各家学说
第一章总论知识点1.奠定中医理论体系的著作是:《黄帝内经》2. 后世医家形成不同的学术流派和发挥各家学说的基础是:①社会的需要②对前人医学成就的继承③个人勤奋④哲学理论基础3.《礼记》所说的“三世医学”是指:《黄帝针灸》《神农本草》《素女脉诀》4. 中医哪些著作被称为“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5.《四库全书》认为:医之门户,分于金元6.哪部著作奠定了中医学辨证施治的基础:《伤寒杂病论》7. “方书之祖”是指何书:《伤寒杂病论》8. 六经辨证法则是何人所创:张仲景9. 医经七家是哪几家:《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白氏旁篇》《黄帝内经》《黄帝外经》10.伤寒学派宋以前伤寒八大家代表医家是谁,他们的著作分别是什么:王叔和、孙思邈、韩祗和、朱肱、庞安时、许叔微、郭雍、成无己11.仲景方的特点:①辨证精细、结构严谨;②用药精专、直取无旁;③取效佳捷、误投坏病12.中医四大家是指哪几位:张仲景、李杲、刘完素、朱震亨13. “胃烂发斑”之说是谁的观点:华佗14. 史称“金元四大家”的是哪几位:刘完素、张从正、朱震亨、李杲15.《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药多偏于:辛香温燥16. 河间学派的代表医家是:刘完素17. 河间学派研究的课题主要是:火热论18.易水学派的代表医家是:张元素、李杲19.攻邪学派的代表医家是:张从正20. 丹溪学派研究的中心课题是:阳有余阴不足论,相火论21.完善脏腑辨证的医家是:张元素22.温补学派的代表医家有哪些:薛己、孙一奎、赵献可、张介宾、李中梓23.“命门”是哪部书提出来的,观点是什么:《灵枢》“命门者,目也”;后世医家又提出哪些观点:《难经》“左肾,右命门”;孙一奎“命门乃肾间动气”;赵献可“两肾之间为命门”24. 金元医家中受运气学说影响的代表医家有:刘完素、张元素25. 金元医家中受理学思想影响的代表医家是:朱震亨第二章伤寒学说及其学派知识点1. 伤寒学派的搜集整理阶段位于:晋唐时期2. 伤寒学派的深入研究与学派形成阶段位于:宋金时期3. 伤寒学派的发展、兴盛阶段位于:明清时期4.对《伤寒论》进行搜集、整理与编次的代表医家是:王叔和5. 首创“方证同条”研究伤寒先河的医家是:孙思邈6. 朱肱研究伤寒创立了什么观点,其实质是什么:①首论六经经络学说;②首倡临证先辨病后辩证之说;实际上是从辨证论治方面研究《伤寒论》的医家7. 朱肱有关伤寒的著作是:《南阳活人书》8. 许叔微:以“八纲辩证”概括伤寒,是一种提纲挈领的方法9. 现存最早的医案专著是:《伤寒九十论》(许叔微)10. 庞安时有关伤寒的著作是:《伤寒总病论》11. 何人倡言“寒毒说”:庞安时12.《伤寒补亡论》的作者是:郭雍13. 《普济本事方》的作者是:许叔微14. 庞安时认为伤寒的病因是:寒毒15. 《伤寒发微论》的作者是:许叔微16.成无己的著作有哪些,主要内容是什么:《注解伤寒论》、《伤寒明理论》、《药方论》,此三书,有注释,有析证,有论方,环环相扣,互为补充。
中医各家学说14医家重点整理
1,*孙思邈(一)生平和著作孙思邈为初唐著名医家。
其集毕生精力著成《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虽名为方书,实乃各科兼备,理法俱全的医学巨著。
两书各三十卷。
(二)学术思想1、大医精诚论(1)其对学医者提出了要求。
—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2)提出了医生职业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
2、养生理论与方法孙思邈养生思想的具体内容:①抑情节欲,反对恣情纵欲。
②常欲小劳和导引、按摩③依时摄养④内视、调气—是一种专意存思、吐纳气息,以却疾强身的方法。
⑤食宜、食养和食疗—对后世医家如朱丹溪等力主茹淡,有深远影响。
⑥服食、服水⑦养老—指老年人的养性,也包括老年病的防治。
概括起来就是:精神养生、饮食养生、运动养生、房事养生、药饵养生、环境养生、四时养生、体质养生、养老3、方剂学方面的成就和特色(1)集方剂之大成(2)化裁发展古方(3)组方配伍特色2,*钱乙(一)作者生平钱乙,字仲阳,代表著作:《小儿药证直诀》,是我国第一本以原本形式保存下来的儿科著作。
(选择/判断)(二)学术思想:1,论述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生理特点: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
病理特点: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变蒸:就是在婴儿发育过程中出现的周期性生理变化)2,小儿病证的诊断方法:首先归纳出儿科六种常见脉象:乱、弦急、沉缓、促急、浮、沉细;提出“面上证”和“目内证”。
(1)“脉乱不治,气不和弦急,伤食沉缓,虚惊促急,风浮,冷沉细。
”(2)面上证:左腮为肝,右腮为肺,额上为心,鼻为脾,为肾。
如上述部位出现赤色,则知某脏热证,而随证治之。
(3)目内证:赤者心热,淡红者心虚热,青者肝热,浅淡者虚;黄者脾热。
无精光者肾虚。
即根据目色光彩诊断五脏虚实寒热。
3,确立小儿五脏辩证纲领:五脏的主证: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
针对五脏虚实立补泻主治诸方。
“惟疮疹,肾实则变黑陷”,是指邪热内陷,属肾虚邪实证,非真正指肾气实。
4,调剂制方的特色:用药务实柔润,力戒呆补峻攻,注意升降气机,善于化裁古方,创制简便成药。
中医各家学说考试重点
中医各家学说考试重点---------------------------------------------------------------范文最新推荐------------------------------------------------------ 中医各家学说考试重点一、孙思邈(唐代,541682年,代表著作:《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养生学理论与实践的集大成者:1、抑情养性2、常欲小劳3、食治食养4、慎护养老复习思考题:1.孙思邈对中医养生学的贡献是什么?有哪些主要内容?答:孙思邈是名动朝野、身体力行的养生大家。
指出:“人之寿夭,在于撙节”。
“如膏用小炷之与大炷”,若不知撙节,则犹同大炷焚膏,其熄必速。
在他的著作中无不贯穿了他的“焚膏”理念,体现其“安不忘危,预防诸病”的养生学思想和养生经验。
1、抑情养性2、常欲小劳3、食治食养4、慎护养老。
2.试述孙思邈方药学成就。
答:1,集方剂之大成(历代医家经方,验方;民间验方,秘方;道教,少数名族方;国外医学传统方药)2,化裁发展古方(仲景的当归生姜羊肉汤,小建中汤)3,组方配伍特点(“大而有法,杂而有方”)4,剂型多样化(汤剂,药酒)。
二、李杲(宋金时代,晚号东垣老人,代表著作:《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一)脾胃内伤学说:1、脾胃为滋养元气之本2、脾胃为精气升降运动的枢纽3、内伤脾胃,百病由生1 / 9---------------------------------------------------------------范文最新推荐------------------------------------------------------(二)阐发内伤热中(请注意“阴火”的概念:内伤发热、气虚发热):1、内伤热中之病机:(1)阳气不升,伏留化火(2)津伤血弱,内燥化火(3)谷气下流,郁而化火(4)心君不宁,化而为火2、内伤热中临床表现3、内伤热中证治法度:(1)甘温除热法(代表方:补中益气汤)(2)升阳散火法(代表方:升阳散火汤)三、朱震亨(元代,因世居丹溪,后人尊称丹溪翁,代表著作:《格致余论》《局方发挥》)(一)相火论:1、相火为生命的原动力2、相火妄动则为贼邪(二)阳有余阴不足论:1、人之阴阳动多静少2、人之阴精难成易亏3、人之相火易夺阴精(三)治疗经验:火证、痰病、郁证论治复习思考题:1.试述阳有余阴不足论,相火论的主要内容?答:(1)阳有余阴不足:一,人之阴阳动静,动多静少;二,人之生长衰老,阴精难成易亏;三,人之情欲无涯,相火易夺阴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各家学说复习要点名词解释:1.玄府气液说:玄府是气液运行的通道,这是刘完素对人体生理、病理观的又一独特见解。
刘完素对玄府的认识已超越了《黄帝内经》所述的汗孔概念,而是将人体各种组织的腠理统称为“玄府”,并明确地论述了玄府为气液运行之通道,把荣卫、气血、津液在人体脏腑、皮肉、筋骨的玄府中正常运行的生理功能称作“气液宣通”。
2.亢害承制论:这是《黄帝内经》阐述五运六气间的相互承制关系的理论。
刘完素运用这一理论来该识和说明疾病病理现象的本质与标象的内在联系,提出五运之中,一运过极,必有承制之象见之,“己亢过极,则反似胜己之化”,因此,出现似是而非的假象,必须认真对待。
3.甘温除热法:是李东垣治疗内伤病提倡的基本法则,即用甘温之剂来补益其脾胃,升其阳气、泻其火热的一种治疗方法,他所制的主治内伤热中证的补中益气汤即是以此为基础。
4.内感阴证:是王好古在“内伤三阴”基础上提出的,指饮食冷物、误服凉药以及口鼻吸入雾湿之气等,内伤厥阴、太阴和少阴三阴经而产生的阴寒病证。
5.情志疗法:在《内经》情志五行相胜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以情胜情的治疗方法,巧妙地治愈某些疾病。
张子和对此法的运用有其独特的经验。
如“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
6.伤寒时地议:是缪仲淳论治外感热病时提出的重要学术思想,他认为古今风气不同,南北水土有异,而且古今人禀赋亦各不同,治疗疾病时可参照《伤寒论》的理论,根据实际发病情况,从时、从地、从人灵活运用。
7.主客交:是吴有性的学术观点之一。
主。
正气;客。
邪气。
邪气和血脉合而为一。
在疫病传变过程中,有的患者,素体尪赢,伏邪已溃,表里分传,里证虽除,正气业已衰微,不能托出表邪,留而不去,因与血脉合而为一,结为痼疾,由于“客邪胶固于血脉,主客交浑,最难得解”。
8.逆流挽舟法:喻嘉言对夏秋感受热、暑、湿气而成痢疾,治疗主张“必从外而出”,所以用汗法,先解其外,后调其内,且有失于表者,外邪入里,病虽日久,也往往仍可引其邪出之于外,这便是他治疗痢疾的独特见解,称为“逆流挽舟”法,其主剂采用人参败毒散。
9.治形论:张景岳治病的方法重在“治形”,治形又必以精血为务。
他说“凡欲治病者,必以形体为主;欲治形者,必以精血为先。
此实医家之大门路也。
”常用药物以熟地黄为主。
10.邪伏膜原:邪从口鼻而入,内不在脏腑,外不在经络,舍于夹脊之内,去表不远,附近于胃,乃表里之分界,是为半表半里,即《针经》所谓横连膜原者也。
11.畜鱼置介:喻嘉言将“同气相求”的原理,联系到人身的疾病,他指出人身之阴阳,相抱而不脱,是因为“阳欲上脱,阴下吸之;阴欲下脱,阳上吸之”,从而维持着阴阳相抱而不脱的平衡状态。
12.阳化内风说:是叶天士在前人论述中风病的基础上,提出的肝风内动而致中风观点,他认为“阳化内风”的病机是“身中阳气之变动”,指出这种肝风内动,“非外来之邪”。
13.安谷精生:叶天士认为,治中贵在安谷,理下重在精生,脾旺安谷后,自能虚复精生,脾肾相互为根、为用,故常取中下兼顾之法治疗。
14.虫蚁搜剔法:指叶天士认为络病日深,非峻攻可效,须用虫蚁之类辛咸之品,以搜剔络邪,并常用丸剂徐图缓取。
其应用虫蚁之理,是“每取虫蚁迅速,飞走诸灵,俾飞者升,走者降,血无凝着,气可宣通,与攻积除坚,徒入脏腑者有间”。
用药如蜣螂、蜂房、山甲、地龙、蟅虫、全蝎等,以此来搜剔络脉,松透病根。
选择、填空:总论:《黄帝内经》是现存唯一的著作各家学说的共同点:①有継承②有取舍③有发展医家一:刘完素,字守真,号通玄处士,后人称他为刘河间,金元四大家之一代表著作:①《素问病机原病式》②《医方精要宣明论》③《三消论》学术理论:脏腑本气──肺气清肝气温心气热脾气湿肾气寒本气虚则──温清寒燥热玄府气液说──导致“玄府闭塞”的原因:热气怫郁“主火论”是刘河间学术理论的核心,是刘氏最基本的学术观点亢害承制──木极似金、金极似火、火极似水、水极似土、土极似木(五运六气偏亢过极,表现为“胜己之化”的假象)表里双解代表方──防风通圣散、双解散刘完素在《三消论》中把消渴分为三类:①消渴②消中③肾消治疗喑痱代表方:地黄饮子提出:“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创制治痢疾方──芍药汤增加了“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的燥病病机医家二:李杲,字明之,晚号东垣老人,金元四大家之一代表著作:1.《脾胃论》 2.《内外伤辨惑论》 3.《兰室秘藏》学术理论:认为造成脾胃虚弱的原因,主要是1.饮食失节 2.劳役过度 3.七情所伤对元气与火的关系,他认为:“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创制当归补血汤治疗饥困劳役所致的血虚发热。
医家三:王好古,字进之,号汝庄,号海藏老人,元代著名医家,代表著作《阴证略例》内感阴证的病因:1.饮食生冷、过服凉药 2.外感寒湿雾露之邪 3.纵欲劳倦,素体虚弱内感阴证主要损及厥阴、太阴、少阴三经,表现为脾阳、肾阳、肝阳虚衰证候。
内感阴证病机:元阳中脱传变:1.阳从外走(内阴外阳证) 2.阳从内消治疗经验:1.外感寒湿雾露之邪──神朮汤;内伤冷物兼外感风邪有汗者──白朮汤2.治疗内感阴证,强调以“调中”为主,治疗有“先缓后急”之分,强调“药当从温,不可遽热”。
缓治代表方剂──黄芪汤、调中丸。
3.阴证服四逆后,胸中发躁而渴,大小便秘涩者,治疗用“海藏已寒丸”4.王氏最喜用的药物是:附子、干姜医家四: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金元四大家之一,主要著作有《儒门事亲》。
学术理论:论病观点:1.因邪致病 2.论病重邪 3.祛邪安正“三邪”:天之六气──风、寒、暑、湿、燥、火地之六气──雾、露、雨、雹、冰、泥人之六味──酸、苦、甘、辛、咸、淡在《内经》“惟以血气流动为贵”基础上,树立血气“贵流不贵滞”的观点对《内经》所谓“春伤于风,夏生飧泄”的病证,他认为“病根在风,当取汗散风,是谓治本”。
“出血与发汗,名虽异而实同”“故出血者,乃发汗之一端也”调中汤组成:大承气汤加姜、枣(大黄芒硝枳实厚朴姜枣)“养生当论食补,治病当论药攻”医家五:朱震亨,字彦修,元代医家,金元四大家之一,学者尊称之为丹溪翁。
代表著作:1.《格致余论》2.《局方发挥》:着重指出常以《和剂局方》温补、辛香、燥热之剂治病的流弊,主张戒用温补燥热之法。
学术理论:1.相火论详见问答题2.认为相火“寄于肝肾二部“3.相火妄动的危害:耗伤阴精,轻则病,重则死4.阴升阳降论──“心肺之阳降,肝肾之阴升”“心为火居上,肾为水居下,水能升而火能降”“气为阳宜降,血为阴宜升,一升一降无有偏胜,是谓平人”*朱震亨强调“阴升阳降”论,而李东垣强调“阳升阴降”论5.“攻击宜详审,正气需保护”治疗经验:1.凡阴精虚而相火妄动者宜大补阴丸,阴血虚而相火妄动者宜四物汤加知柏2.以二陈汤为治痰基本方。
“治痰者,实脾土,燥脾湿是治其本”“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随气而顺矣”3.治疗郁证以行气开郁的越鞠丸为代表方,取气行则他郁自解之意,气郁是关键。
“六郁”:气郁、血郁、痰郁、湿郁、热郁、食郁4.噎膈:韮汁牛乳饮疝痛:疝气方痛风:二妙散痿证:(健步)虎潜丸医家六:缪希雍,字仲淳,号慕台,明代医家,主要著作《先醒斋医学广笔记》、《神农本草经疏》学术思想:治疗外感伤寒太阳病时,不用麻黄汤,而用自制羌活汤外邪入侵人体的途径:“凡邪气之入,必从口鼻”。
重视阳明证的辨证论治,喜用白虎汤和竹叶石膏汤强调治疗热病以固护津液为要,主张在用竹叶石膏汤时去半夏半夏三禁:“渴家、汗家、血家”石膏是清阳明邪热的主药善用甘平柔润之剂,如资生丸、肥儿丸阐发脾阴不足证的论治,认为“脾阴不足之候,脾主四肢,阴不足故病下体”,指出“甘凉滋润,酸甘化阴”为治脾阴虚的大法。
治气三法:补气、破气、降气降气最善用苏子、枇杷叶、郁金医家七:张介宾,字会卿(又作惠卿),号景岳,别号通一子。
代表著作:1.《类经》 2.《类经图翼》 3.《类经附翼》 4.《景岳全书》 5.《质疑录》*《类经附翼》的求正录中有《三焦包络命门辨》《大宝论》《真阴论》等名篇,是景岳学说的重要代表作。
学术理论:认为“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于《周易》”──“医易同源”他对阴阳与五行关系的认识“五行即阴阳之质,阴阳即五行之气”在五行之中,张氏对水、火最为重视,因为水火有关乎万物的生化,人身的水火即阴阳、精气。
张氏提出“阳非有余,阴亦不足”论,而朱丹溪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认为命门位置“居两肾之中而不偏于右”开创了方药八阵:补、和、攻、散、寒、热、固、因治疗经验:阴虚──左归九阳虚──右归丸制贞元饮,治疗肾不纳气、呼吸喘促、虚里跳动等证。
(熟地、炙甘草、当归)医家八:吴有性,字又可,为明末清初著名温病学家。
主要著作有《瘟疫论》学术理论:提出天地六淫之外的致病因素──杂气瘟疫的传变方式:传表、入里、表里分传治疗经验:达原饮,疏利表气,驱除伏邪,方由槟榔、厚朴、草果仁、知母、芍药、黄芩、甘草等组成。
(主药:槟榔、厚朴、草果仁)“三阳加法”──邪热溢于太阳经,故加羌活;邪热溢于阳明经,则加葛根;邪热溢于少阳,则加柴胡。
治疫之全剂──三消饮医家九:喻昌,字嘉言,号西昌老人,清初著名医家,著作有《尚论篇》《医门法律》《寓意草》学术理论:温病三纲说──1.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2.冬不藏精,春必病温3.即冬伤于寒,又冬不藏精,至春月同时病发者(又称两感温证)“病温之人,邪退而阴气犹存一线者,方可得生”治疗燥病,创制清燥救肺汤,其用药大旨为重视胃气,肺胃兼顾,寓培土生金于甘柔滋润之中。
大气论中所谓“大气”是指胸中阳气治单腹胀(臌胀)三法:培养(补益元气)、招纳(升举阳气)、解散(开鬼门、洁净府) 医家十:叶桂,字天士,号香岩,清代著名医家。
主要著作有《温热论》《临证指南医案》。
治疗经验:治疗虚损病方法──甘药培中、血肉填下、中下兼顾重视食养,提出“食物自适者即胃喜为补”的观点。
通过中下兼顾的治疗,来达到“安谷精生”的目的,具体方法如“平补足三阴法”“脾肾双补”治疗络病三法:辛润通络、辛温通络、辛咸通络奇经之病在治疗上,常兼“通”,“补”填补奇经,多选用血肉有情之品,如鹿茸、紫河车、龟板等,忌用桂附、知柏。
医家十一:王清任,一名全任,字勋臣,清代著名医家,着有《医林改错》。
学术理论:认识到“灵机记性在脑”补气活血法代表方:补阳还五汤活血化瘀法:通窍活血汤──治头面四肢周身血管血瘀证血府逐瘀汤──治胸中血府血瘀之证膈下逐瘀汤──治肚腹血瘀之证少腹逐瘀汤──冲任虚寒、少腹积块古下瘀血汤──治血臌身痛逐瘀汤──治血气阻塞经络的痹证认为中风半身不遂本源为元气亏损医家十二:唐宗海,字容川,清代著名医家,着有《血证论》《中西汇通医经精义》等。
学术理论:血证病机──1.气机阻逆,血随上溢 2.脾失统摄,血无归附3.火热炽盛,逼血妄行4.瘀血阻络,血行失常吐血──胃呕血──肝咯血──肾咳血──肺通治血证四法:止血、消瘀、宁血、补血止血代表方:泻心汤消瘀:花蕊石散(花蕊石为祛瘀妙药)血证用药宜忌:1.忌汗 2.禁吐 3.主下 4.宜和问答:1.古代医家对中风的认识刘河间:“心火暴甚,而肾水虚衰不能制之”缪希雍:“内虚暗风”李东垣:“本气自虚”张介宾:“中风为病……必由乎阴也”朱丹溪:“湿生痰,痰生热,热生风”叶天士:“阳化内风”王清任:“元气亏虚,推动无力,其血必瘀”2.什么叫内伤热中证?李东垣是如何阐发内伤热中证的?内伤热中证:是李东垣论述内伤疾病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