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概述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 引言人类社会是指由人类组成的具有一定组织形式和社会关系的系统。
在进化过程中,人类社会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发展,形成了自身的规律与特征。
本文将探讨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以及对社会进步的影响。
2. 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2.1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物质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变化引起的。
人类社会的发展呈现出一种相对不可阻挡的内在动力,推动社会向着更加先进的形式演进。
2.2 社会形态的更替人类社会的发展呈现出一种不断演进的趋势。
这种演进表现为一种社会形态的更替,例如从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等。
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其独特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随着时代的推移,一种社会形态逐步被另一种所取代。
2.3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经济基础是指社会生产力的总和,包括生产工具、生产力水平以及生产组织形式等。
上层建筑是指在经济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政治、法律、宗教、哲学等制度。
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表明,经济基础的变化往往会引起上层建筑的相应变革。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制约的,二者相互作用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2.4 社会进步的推动力社会进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
社会进步体现为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科技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等。
随着社会进步的不断推进,人类社会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组织形式也随之改善和提升。
3. 认识和运用社会发展规律的意义认识和运用社会发展规律对于人类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有助于推动社会的变革与进步。
通过深入了解社会发展规律,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从而使社会变革更加有针对性和科学性。
其次,运用社会发展规律可以指导国家和社会的治理。
了解和运用社会发展规律,可以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使社会治理更加有效,从而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此外,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解还可以对教育、文化、科技等领域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主要内容:第一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第二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第三节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第四节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本章引言:本章论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学习这一章,要掌握社会的基本结构,包括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掌握社会形态的划分法和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弄清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要深刻认识社会发展的各种动力,包括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以及革命和改革、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要正确理解人的本质及人与社会的关系,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在对待社会历史问题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唯心史观: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一直占据统治地位。
唯物史观:马克思两大发现之一(1) 历史唯心主义的缺陷第一、把精神的东西当作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的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意识指导下进行的,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唯心史观看到了社会区别于自然界的这种特殊性,但是却片面地扩大夸大了这种特殊性.它只是从意识和精神的方面理解社会同自然界的区别,却没有看到社会对自然界的深刻依赖性、社会生活本身的物质性和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性。
第二、片面夸大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否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唯心史观注意的中心只是少数历史人物的活动,它把人民群众看作是"惰性"的物质、无知的"群氓"(旧)(2)唯心史观产生和存在的根源第一,社会历史根源。
社会发展的客观过程及其规律的充分暴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发展的状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ppt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课件
地理环境是由许多要素组成的综合的 有机系统。
大气圈
水圈
岩石圈
生态系统
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 件之一,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产生着重大 影响。
地理环境为人类提 供生活资料和生产资 料的来源。
地理环境对劳动生产率、生产发展速度 有重要影响。
➢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具有加速或延缓的作 用,但不起决定性作用。
(四)现实意义:
1、确立了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最高标准——生产力标 准;
2、它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重要理论依据。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什么是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是指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
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2、什么是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 1、概念: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
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2、构成: (1)基本要素
基本要素
劳动资料
劳动对象
劳动者
(2)非基本要素:科学技术和管理
如何理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①科学技术并不是直接生产力,而只是潜在生产力;
1、阶级的产生 阶级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同时又会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消亡。 2、阶级的实质:
所谓阶级,就是指一些大的社会集团,由 于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 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阶级斗争的作用
阶级斗争的根源乃是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它的历史 作用在于它推动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
③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社会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是人类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得方式, 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终的决定性因素
恩格斯说:“社会的结构、性质、面貌归根到底是由生 产什么、怎样生产以及怎样交换产品来决定的。”
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和人类社会产生、存
在、发展的基础,是人类社会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的规律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 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 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基本适合时,积极地推动生产力发展;基本不适合 时,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当不改变生产关系生产力 就不能发展时,生产关系的变革具有决定意义。
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变化 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 服务的方向:为我排他 服务的方式:控制与影响
服务的效果:促进或阻碍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基本适 合——基本不适合——基本适合……
第
章
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其特殊形式
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1、社会历史观是人们在认识社会历史现象、解决社会问 题时所采取的根本观点 。 2、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问题。 3、划分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对社会存 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
国家政权是上层建筑的核心。 国家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国家是阶级矛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以及社会形态的划分和更替,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紧密相连。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一)社会存在1.地理环境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地理环境是人们的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人类生存依赖着地理环境。
这种依赖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场所。
离开适合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人类便无法生存。
第二,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和生产建设的资源。
人类生存既然依赖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就必然影响社会的发展,这种影响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地理环境通过对生产的影响,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第二,地理环境还可以通过对军事、政治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不同国家社会的发展。
2.人口因素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人口因素也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作用。
主要表现在:第一,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
没有物质生产,社会就不能存在和发展,而人口是物质生产的自然基础。
没有一定数量的最低限度的人口,就不能进行物质生产,人类社会当然就无法存在和发展。
第二,人口状况能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人口状况对社会发展有不同的影响。
一般说来,在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的古代,生产的发展主要依靠劳动力的增加。
因此,这是人口生产能否提供足够数量和密度的人口充作劳动力,就对物质生产的发展,从而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主要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以促进物质生产的发展,这是对人口数量的需求相对减少,对人口质量的要求相对增强,因而要求对人口增长的速度适当加以限制,并通过发展科学教育提高人口的素质。
由此可见,既不能抽象地说人口数量越多,密度越大,增长越快越好,也不能反过来说人口数量越少,密度越小,增长越慢越好。
马原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人口因素 物质生产方式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自然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永恒的、必要的条件,是人们生 活和生产的自然基础。
自然地理环境的优劣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并 对社会发展起促进或延缓的作用。
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要受社会发展状况的制约,特别是受物质资料生 产方式的制约。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目
录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二、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三、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唯心史观
唯物史观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自然地理环境
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提。
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
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
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 01 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并且
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作为判断时代变革的客观依据。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 02
■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读书笔记《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主要阐述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的内涵、意义和与中国结合,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要求。
我们可以从三大方面进行深入学习,分别是: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和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首先是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在这个大方面中我们又可以通过四个方向进行学习。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义的关系问题,而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观认为“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这个观点推翻了占据社会哲学一千多年来的主流思想——唯心史观。
从此,人们舍弃了粗略的考察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这个方法,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加深了对社会和历史的认识。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三方面。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按不同角度可以划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以及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
社会意识主要有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和哲学等。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社会意识根源于社会存在,是对以实践为基础的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世界的反映。
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发展着物质生活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
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的或迟或早的发生变化和发展。
总之,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
这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但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不平衡性,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马克思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 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 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 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 发展。
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中的作用。
生 产 关 系 的 变 革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时,它对 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生产力
真舒服!
生产关系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它对 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真难受!
生产力
生产关系
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过程:
要求: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
劳动对象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进入生产过 程的那部分自然界,即自然界直接提供的用于 生产的自然物;
另一类是经过人们加工的劳动对象,即原料。
劳动者
是指具有一定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 ,能够运用一定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从 事物质资料生产的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现代科学技 术作为生产 力的内在要 素直接影响 生产力的其 他要素。
氏族成员平均所有
奴 隶 主 所 有 生产 归 资料 地 主 所 有
原 始 社 会
奴 隶 社 会 封 建 社 会 私 有 制 社 会 公 有 制 社 会
资 本 家 所 有
全社会共同所有
资本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相互作用的 统一整体。(内容与形式)
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 状况的规律
当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生产关系(经济基 础)发生相应的变化时,必须通过变革 旧的上层建筑,来变革经济基础,以适 应生产力不断发展的要求。
马哲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马哲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是在一定的社会基础上,由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演变引起的。
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演变,是一种历史上的必然发展过程。
不同社会形态的演变,是在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推动下发生的。
首先,马克思主义指出,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社会的生产力决定社会的生产关系。
生产力是指人类在生产和社会实践中所拥有的一切物质和技术力量,以及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
社会的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从而推动了社会形态的演变。
其次,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的生产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包括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地位、权力关系等。
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下,生产关系也不同。
例如,在奴隶社会中,存在着奴隶主与奴隶之间的剥削关系;在封建社会中,存在着封建主与农民之间的剥削关系;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着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剥削关系。
再次,马克思主义论述了社会形态的历史演变规律。
根据马克思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将人类社会历史划分为原始共产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五个阶段。
每个阶段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最终导致了社会形态的演变。
最后,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受任何主观意志的干扰。
社会的发展是通过人类社会的内部矛盾推动的,不是由个人的意志或任何外在力量所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内部矛盾将最终导致它的崩溃,而共产主义社会将成为人类社会的最终形态。
总结起来,马哲第三章中,马克思主义通过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探讨,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趋势。
马克思主义将人类社会历史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并强调社会的生产力决定了社会的生产关系。
在人类社会的不同阶段中,社会的生产关系不同,但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受个人意志的干扰。
通过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提供了理论指导。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知识点总结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知识点总结
一、社会的基本概念
1、社会:指的是组织在一起的人群,以及他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关系网络。
2、社会系统:指的是社会中各个成员的组合,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演变规律。
3、社会运动:指的是社会中各种社会组织的活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4、社会结构:指的是社会中各种活动的组织,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构。
二、社会发展的规律
1、社会发展的时间性:时代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时代的变迁将对社会发展带来一定的变化。
2、社会发展的多样性:社会发展的方式和步骤是多样的,它可以通过改革、创新、协调等多种方式实现。
3、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是指一个社会的发展能够长期稳定地维持下去,不受外来的影响。
4、社会发展的复杂性:社会发展具有复杂性,它是多维度、多元化的,需要多方面的分析和认识。
三、社会发展的影响因素
1、资源因素:资源因素是指社会发展中的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它们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2、技术因素:技术因素是指社会发展中的科技技术,它们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3、环境因素:环境因素是指社会发展中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它们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4、文化因素:文化因素是指社会发展中的文化传统和思想理念,它们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积极因素。
马克思基本主义原理概论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的关系: 政治上层建筑在一定意识形态指导下 建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 现实的力量,影响和制约意识形态。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循环 往复,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发展,进而推动 整个社会由低级走向高级。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具有极为 重要的理论意义。
第一,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
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 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 步的最高标准”。
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可分为:
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 的意识形式;
社会意识
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称为社会意识 形态,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
教、哲学等。
社会意识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 在阶级社会里,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文化,本 质上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意识形态。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第二,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 求时,就促进生产力发展;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 要求时,则阻碍生产力发展。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就是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着一致和平衡。
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第一,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 平衡性。
论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论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人类社会是由人们互相交往、互相影响而形成的一种组织形式。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普遍的规律。
下面将讨论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首先,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
人类社会并非一蹴而就的产物,而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而成。
人类社会从最初的原始社会开始,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等不同的阶段。
每个阶段都带来了不同的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以适应当时的社会环境。
人类社会的演变是一个逐渐进化的过程,不可能突然跃进到更高的阶段。
其次,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历史的必然。
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是偶然的,而是遵循一定的规律。
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由人们在生产实践中不断解决生存和发展问题的结果。
人类社会的发展始终伴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改变旧的生产关系,推动社会向更高的阶段发展。
正是这种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前进。
此外,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动态的。
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不断变化的,从来没有一个终点。
人类社会的发展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变动的状态。
社会的发展取决于人们的思想觉悟和认识水平。
人类社会始终存在着矛盾和冲突,这些矛盾和冲突的解决将推动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没有停滞和终结的状态。
最后,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受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制约。
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作用。
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包括生产关系和生产力。
上层建筑则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和表现,包括政治、法律、文化等各个方面。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相互制约。
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要求改变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以适应新的生产力发展。
只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协调,社会才能稳定发展。
综上所述,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逐渐演变、历史的必然、动态的过程,受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制约。
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普遍的规律,这些规律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了解和把握这些规律,有助于指导社会发展,实现人类社会的长久和谐发展。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其中蕴含着许多规律。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不断发展和变革。
本文将从经济、政治、文化等角度探讨人类社会的发展及其规律。
首先,经济发展是人类社会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经济的发展规律主要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
随着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技术的进步,生产力得到不断提高。
从最初的狩猎采集阶段到农耕时代,再到工业革命和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人类的生产能力呈现出指数级的增长。
同时,生产关系也在不断变革和调整,从最初的原始公有制到奴隶制、封建制,再到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
经济发展规律的核心是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而生产关系的变革又反作用于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其次,政治发展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
人类社会从最初的原始社会逐渐过渡到国家的出现,政治制度也从无政府状态过渡到各种形式的政权出现。
政治发展规律主要包括政治权力的集中和分散以及政治制度的演变。
随着社会的发展,政治权力越来越集中于少数人手中,最终形成各种形式的专权制度。
但是,权力的过分集中往往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动荡,最终会引发政治和革命。
因此,政治发展规律的核心是政权的再分配和权力的制衡。
此外,文化发展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
文化是人类社会的精神生活和价值观念的集合体,通过传统、语言、宗教、艺术等方式传承和表达。
文化发展规律主要包括文化创新和传承,以及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也在不断变化和进化。
文化的创新和传承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则促进了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合作。
总之,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存在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
经济发展规律的核心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政治发展规律的核心是权力的集中和分散;文化发展规律的核心是创新和传承以及交流与融合。
这些规律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马克思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在现代社会,人口的质量、职业构成、受教育程度和技术 熟练程度等状况,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例子:美国
无论是自然地理环境还是人口因素, 都不能脱离社会生产而发生作用, 都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形态 的更替。
既然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都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 量,那么,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到底是什么 呢? 这就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张卓钰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摘要:人类社会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 蕴藏着其许多发展规律。马克思基本原理 从辩证的角度深刻揭示出一系列社会发展 规律,为人们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历史及其 发展趋势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原则。
关键词: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社会形态
看书 P107(二)社会存在 第三段
人口因素也是重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 件,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的作 用。
■人是从事物质生产活动和其他一切社会活动的主体, 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承担者,没有人就没有社会。
人口的数量和质量等因素对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 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适度的人口对社会发展起加速 作用,过密或过疏的人口对社会发展起延缓作用。
个体意识
主体不同,社会意识分
层次不同,社会意识分
群体意识 社会心理
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形式以社会心理为基础,并对社会心理起指导和影响 作用。
在社会意识形式中,又存在意识形态和非 意识形态之分
其中意识形态是指反映社会的经济关系、阶级关系的社会 意识,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 等。
自然科学和语言学、形式逻辑等一部分社会科学不具有社 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性质,不反映特定社会集团的利 益和要求,不服务于特定经济政治制度和特定阶级,因而 属于非意识形态。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生产关系的类型
(1)两种基本类型。即公有制的生产关系和私有制的生产关系。
(2)五种历史类型。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奴隶制的生产关 系、封建制的生产关系和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社会主义的生 产关系。
四是将科学运用于生产的组织和管理,提高企业管理和经济管理的 水平。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日
新月异,应用于生产过程的周期日趋缩短,对于生产发 展的作用越来越大,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2、生产关系的内容和形式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 (1)地理环境 :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
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土壤、山脉、河流、森林、矿藏、动 植物分布状况等。
1.孟母迁居的故事(地理环境) 2、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人们的思想意识有 所不同
1、社会存在
• (2)人口因素
•
不仅指人口的数量,而且还包括人口的质量、构成、分布、 迁徙、自然变动和社会变动等。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4.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 具有自身的能动性,它的发展是和社会存在的发展不 完全一致的。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
(1)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2)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 继承性。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四、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 1.科学技术的作用
对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是科学
其三
技术重要作用的最集中的表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技 ×科技
科技
•“劳动生产力是随着 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 步而不断发展的。”
——马克思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邓小平
四、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 共产主义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封建社会 奴隶社会 原始社会
(二)社会形态的划分
1.经济社会形态
(2)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
•根据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人的 依赖性社会(自然经济社会)、物的依赖性 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 会(产品经济社会)。
产品经济
货
币
商品经济
3.阶级斗争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最集 中地表现在阶级社会向无阶级社会的过 渡中。
三、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社会革命
1.社会革命的含义:是革命阶级为改变旧的经 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而进行的政治斗争,是阶级斗 争的最高表现形式。
2.社会革命的作用:社会革命对社会历史的 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交 换
以
自然经济
物 换
物
(二)社会形态的划分
2.技术社会形态
•以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此 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为标准把人类历 史划分为:
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三、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四、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概述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概述
人类社会发展史,也就是从早期社会文明到现在全球化社会的发展、
演变史,可以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
主义社会。
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最为原始最为简单的形态,它通常以部落社会的
形式存在,它的特点是劳动分工简单、财富分配均等、社会关系紧密、社
会经济活动尚未完成社会转型、劳动工具尚未精细化、宗教信仰以及文化
习俗形成的初级阶段,它的发展规律具有一定的特点:权力集中的情况下,家族联盟尚未分裂,社会组织形式以部落社会为主,劳动分配较为平均,
财富分配较为均等,而且形成了以劳动为主的自然经济形态。
奴隶制社会是原始社会发展的产物,它的主要特点是以奴隶主人和奴
隶为基础的专制社会,社会经济基础形成,社会劳动分工程度加深,奴隶
参与社会生产活动,已经建立起以金钱、土地及其他固定财产为基础的社
会制度,社会关系以主奴、上下级的关系为主,家族联盟瓦解,社会组织
以国家制度为主,社会经济发展较快,财富分配不均,专制统治,私有制、集体所有制、分封制、兼併制等非共同体社会形式出现,以及劳动工具开
始精细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用性质
❖ 人口因素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但 是,人口因素不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也不是社会制度变革的真正原因。
马尔萨斯人口论
英国牧师,1798 年发表《人口论》
人口增长: 1,2,4,8,16,…… 生活资料增长:1,2,3,4,5,……
我国农村出生人口男女比例约为122:100
路漫漫其悠远
(三)社会是发展着的活的有机体
路漫漫其悠远
社会有机体的结构框架
劳动
上层建筑
自然界——社会有机体 生产关系(经济基础)
生产力
马克思关于社会结构的分析
社会有机体的运动过程
❖ 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的变 革→ 上层建筑的变化→社会形态的更替
(四)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 物质生活条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物质资料生 产方式的总和。
路漫漫其悠远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 ❖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 ❖ 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
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路漫漫其悠远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具有重要的理 论意义
“地理环境决定论”
❖ 博丹:权力统治和宗教统治
❖ 孟德斯鸠:“气候的权力强于一切权力”。社会制 度、国家法律、民族精神
“地理环境决定论”
❖ 巴克尔:气候、食物、土壤、地形——民族 性格、社会制度。
意大利、西班牙:火山等无常力量——宗教; 希腊、英国:优美的自然环境——科学、逻辑
如何评价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
❖ 第三,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 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 展。
路漫漫其悠远
二、社会经济结构
❖ 经济结构: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 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 广义的经济结构即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 生产关系
(一)生产力的构成
1、什么是生产力
❖ 用以表示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 力的范畴。
❖ 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 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2、生产力的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 要素具有客观物质性: 一种既得的物质力量,具有历史继承性
❖ 人类生产活动的自主性与不自主性
3、生产力的要素
❖ 实体要素(独立要素): 劳动对象 劳动资料(劳动工具为主) 劳动者
❖ 劳动工具是衡量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 尺度,是划分各经济时代的指示器。(马克 思)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 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 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存在
生产方式
路漫漫其悠远
地理环境
人口因素
2.社会意识
❖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 的反映。
❖ 社会意识一般包括社会意识形式和社会心理
唯物史观的经典表述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 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 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 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 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 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 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 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 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 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 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 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 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2、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 两种生产: 物质资料生产(“自己生命的生产”) 人类自身生产(“他人生命的生产”)
❖ 什么是“人口因素”?
❖ 总的观点: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之一。
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具体作用
❖ 一定人口数量 ❖ 人口质量 ❖ 人口密度 ❖ 人口构成 ❖ 人口迁移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概述
路漫漫其悠远 2020/3/31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的基本结构(共时性)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历时性) 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体性) 第四节 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规律性)
路漫漫其悠远
第一节 社会的基本结构
❖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本体论分析) ❖ 社会有机体的构架(骨骼) ❖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基础) ❖ 社会的经济、政治、意识结构(子系统)
3、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 什么是“生产方式”?
❖ 人类获取物质资料的某得方式,是生产力与生 产关系统一。
为什么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 第一,生产方式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条件。
❖ 第二,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 ,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 等全部社会生活。
1、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 什么是“地理环境”?
❖ 地位和作用:地理环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 的物质前提。
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具体作用
第一,生产和生活资料来源; 第二,通过生产影响社会发展速度; 第三,影响生产部门分布和发展方向; 第四,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前景
作用的性质
❖ 地理环境条件的优劣能够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但是,地理环境不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路漫漫其悠远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 基本问题。
❖ 对照哲学的基本问题来理解
路漫漫其悠远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 在对待社会历史问题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 的观点:
❖ 唯心史观及其主要缺陷? ❖ 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马克思的经典表述)
路漫漫其悠远
新华网郑州2007年11月13日电 (记者 吕诺、桂娟)中国农村出生人口性别比居高 不下。中国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显示,中国 乡村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22.85,也就是每 100个女性相对有122.85个男性,高于全国 119.58的平均水平。而正常的出生人口性 别比,应在103至107之间。
路漫漫其悠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