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卫东:阅读写作类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以必修下册第三单元为例 (1)
专题04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下)-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下册)
二 、 课时安排 ( 五课时 )
三 、 学生活动 1.组建剧组, 推荐导演, 选择《雷雨》片段 , 分组读剧本 , 借助 环节一的成果,体会角色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揣摩潜台词 。 2.在导演的安排下,阅读《雷雨》排练、 演出等相关资料,结合组员 对戏核、人物关系的分析和理解,创作《 雷雨》片段演出台本。演出台 本包括 :导演组、编剧组、舞美组、道具组、音灯光组、演员表、导演 阐述、角色分析、演出剧本等 . 3.导演组组织演出,观演学生根据演出评价,评选最佳角色。 演出结 束后,学生可以从结构特点、表现形式、艺术效果等方面比较剧本和演 出的异同。写一篇不少 于8 00字的剧评或观后感。
基于此,本设计以 “ 良知与悲悯 ” 为核心 , 以单元活动为设计单位,由 “ 阅读鉴赏 ” ( 三课时) 、 “ 台本设计 ” ( 三课时 ) 、 “ 排演演出 ” ( 二课时) 、 “ 论坛剧场” ( 一 课时 ) 四个学习任务组成 , 旨在通 过阅读鉴赏 、 研讨探究、台本写作设计、 排练表演 、 拓展交流等学习活动 ,帮助学 生提高鉴赏和创造美的能力, 培养健康的审 美情趣 ,提升综合素养 。
演绎悲悯 感悟良知 ——必修下册第二单元教 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单元篇目均为戏剧 , 有《窦娥冤( 节 选)》 《雷雨 (节选)》 《 哈姆莱特(节 选)》,涵 盖古今中外较为 经典的戏剧作 品。根据“ 单元导语 ” “ 学 习 提示 ” 和 “ 单 元学习任务” 的要求,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 通过阅读鉴 赏 、 编排演出等活动深入了解 戏剧作 品 , 欣赏戏剧冲突 ,体会戏剧语言 的 动作性和个性化; 把握作品的共性与个 性,理解悲剧作品的特征; 通过撰写排演手 记 、 观后感 (剧评 ), 总结对作品的感悟 和对戏剧艺术的认识。
第三单元 整体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一、单元整体框架与课时分配学习任务群:文学阅读与写作单元人文主题:生命的诗意课时分配——共9课时主题内容安排课时春江秋月冬冰雪吟到深情字字金《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群文阅读2天簌自足天趣成好诗不过近人情《登高》组诗,鉴赏阅读 1《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比较阅读1 《琵琶行》《听颖师弹琴》和《李凭箜篌引》拓展阅读1云锦神机匠意明剪裁刀尺任我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念奴娇·赤壁怀古》《声声慢》群文阅读2橙黄橘绿寻雅意含英咀华探文心文学短评写作2二、单元目标(一)语文素养1.明晓古诗词的基本内容,提炼古诗词的情感;学习古诗词的鉴赏的基本方法,品读诗词中语言的精炼,领略诗词中景物描写和音乐描写的精妙;尝试学写文学短评。
2.理解八首古代诗歌思想感情的异同,体会生命的诗意;培养学生对古诗词中展示出的不同的人生状态、不同的人生际遇和不同的情感世界的思辨能力,提升学生思维层次。
3.在诵读和想象中感受古诗词的意境,把品读诗中意境的过程变为审美方法训练的过程,欣赏诗歌的独特艺术魅力,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4.认识古诗词的当代价值,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文化自信。
(二)单元目标1.在反复诵读和想象中感受、欣赏古代诗词独特的艺术魅力,体会古诗词音韵美。
2.了解古诗词的形式特征,包括对偶、平仄、押韵等语言形式,掌握鉴赏古代诗词的基本方法。
3.体会诗人对社会的思考与人生的感悟,理解文学作品丰富的内涵和语言的独特表达,提升审美能力。
4.尝试写文学短评,学会梳理、积累个人的阅读经验,领悟创作、鉴赏的规律,提高文学审美能力。
依据1:基于课标分析,基于核心素养。
1.喜欢欣赏文学作品,能整体感受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情感,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能对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做出自己的评价。
在文学鉴赏中,有正确的价值观,有追求高尚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的意愿。
第三单元整体教学(教学设计)-高中语文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单元备课
走进小说的艺术天地感受多样的异域文化——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课标解读】(一)学习任务群解读学习任务群11 外国作家作品研习学习目标与内容(1)阅读外国文学经典作品, 认识所读作品的地位和价值。
(2)撰写读书笔记, 阅读作品应写出内容提要和阅读感受。
选择感兴趣的作家、作品或话题, 撰写评论。
(3)尝试探讨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共同话题和文化差异, 尊重文化多样性, 提升文化鉴别力。
本单元属于课程标准规定的“外国作家作品研习”任务群, 是基于“文学阅读与写作”之上的任务群学习。
本任务群研习外国文学名著, 旨在了解若干国家和民族在不同时期的社会文化面貌, 感受人类精神世界的丰富, 培养阅读外国经典作品的兴趣和开放的文化心态, 进一步提升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和文化品位。
因而单元要求联系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 体察小说展现的千姿百态的社会生活, 探寻丰富多彩的心灵世界, 感受人类文化的丰富多彩。
按照课标任务群的提示, 首先引导学生阅读外国文学经典作品, 通过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 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 探究其独特魅力和影响力, 在完成文本的审美与鉴赏活动的基础上, 充分认识所读作品的地位和价值。
其次要求学生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 用读书提要记录作品的写作内容;要求学生在多次阅读、反复思考的基础上, 参阅资料写出有思想的读书札记;要求学生对感兴趣的作家、作品或话题形成自己的判断, 并能够借助相应的材料支撑去阐述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撰写出相应的文学评论。
再次调动以往的阅读经验, 将不同民族的作家作品联系起来, 通过对具体作品的研习, 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作家作品或专题, 充分借助学习资源, 在对比阅读、深入思考中, 尝试探讨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共同话题和文化差异, 感受文化的多样性。
本单元围绕“多样的文化”这一人文主题, 选编四篇具有较高文学史地位和思想文化价值的名家小说。
以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的语文学科素养的提升为核心, 以“感受多样的异域文化”为主题, 设置文学沙龙活动的情境, 完成读书札记的写作任务, 分成三个阶段, 引导学生进行单元的学习。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教学设计针对的是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该单元围绕“社会与人生”的主题,精选了不同时期、不同作家的文学作品,旨在通过学习,使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其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教学内容涉及记叙文、议论文、诗歌等多种文体,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
2、教学对象本教学设计的对象为高中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在经过一年的语文学习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基础和阅读能力。
此外,他们对社会现象开始有自己的观察与思考,但可能缺乏深度和全面性的认识。
因此,本单元的教学旨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剖析,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本单元所涉及文学作品的基本内容、艺术特色及创作背景,能够准确解读文本,分析作品中的形象、情感和思想。
(2)掌握记叙文、议论文、诗歌等不同文体的写作技巧,提高写作能力,能够独立完成相关文体的作文创作。
(3)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文学作品进行合理评价,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并能进行有效的交流与讨论。
(4)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学会从文化、历史、社会等多角度分析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小组合作、课堂讨论等方式,使学生深入探究文学作品,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2)运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关键细节,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3)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创作改编等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结合课文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实地考察等拓展活动,拓宽知识视野,增强实践体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情感,激发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社会现象的关注。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文学作品中所传递的真善美,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 教案教学设计(教材课文四篇)
第三单元教案7.1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 1 -7.2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 7 -8中国建筑的特征......................................................................................................... - 10 -9说“木叶”................................................................................................................... - 14 -7.1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
2.体味作者为科学献身的崇高情感,理清文章结构。
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阅读文章内容,梳理文章层次,了解相关学科知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梳理课文内容,探究作者在文中表现的思想境界。
审美鉴赏与创造: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科学观,明确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科学精神,培养探索精神,树立热爱祖国文化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了解屠呦呦的科学研究历程,探讨其中表现的思想内涵。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屠呦呦是著名药学家,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委让•安德森评价说:“屠呦呦的研发对人类的生命健康贡献突出。
统编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单元研习任务”教学设计
统编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单元研习任务”教学设计统编新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单元研习任务”教学设计-统编新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单元研习任务”教学设计活动目的1.探究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在当今社会的价值。
2.感受古代散文骈散结合表情达意的艺术。
3.理清古代散文整体结构与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4.练习评点古代散文。
5.梳理本单元词类活用现象。
活动时间适当穿插在课文教学中或利用班会时间开展专题活动。
活动一:传统文化观念在当今社会的价值研讨一、抛出问题古人云:“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坠泪者,其人必不孝。
”(宋赵与时《宾退录》卷九)虽然说得有点夸张,却点出了这篇文章所承载的文化观念—孝。
本单元的六篇文章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从不同方面体现出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有的是公认的准则,有的是共同的价值观,有的是深刻的哲思,有的是可贵的精神。
小组讨论,探究这些文化观念在当今社会的价值。
二、思路点拨1. 本单元散文涉及到的中国传统文化观念:《陈情表》——忠与孝《项脊轩志》——情与志《兰亭集序》——生与死《归去来兮辞并序》——仕与隐《种树郭橐驼传》——官与民《石钟山记》——真与伪2. 探究时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一、对作品的思想内容或态度有全面深入的了解,总结其中所体现的中国古代文化观念。
第二,对作品中的文化观念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在正确的理论思想指导下进行辩证分析。
第三,从现代的角度,探讨文章所表达的文化观念在当今社会的价值。
三、参考范例忆古思今论孝道桑嘉炜《陈情表》对我来说既陌生又熟悉。
说陌生,是因为此前从未阅读过;说熟悉,是因为一读它,便有某些记忆和联想,与之产生了共鸣。
表,是中国古代臣子向皇帝奏事陈情的一种文体,历来为文人墨客称颂的有两篇:诸葛亮的《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
古时才子大多浮沉于宦海,所呈奏表理应不少,为何只这两篇为众人推崇呢?究其原因,我以为是二者紧扣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恒久不变推崇的两种品格:《出师表》之忠,《陈情表》之孝。
强调语文核心素养的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以部编版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为例
强调语文核心素养的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以部编版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为例摘要:在新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时需要获得的综合能力,也是教师在进行备课时必须考虑的核心要素。
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是学习语文的四个关键,也是一个完整的综合体,因此在语文教师的教学设计过程中,必须依托语文核心素养来进行,做到理论与具体实践的相融合相统一。
关键词: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核心素养教学设计融合统一教育部制定的最新版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语文学科的要求有了相应的变化,要求的变化必然导致语文教学模式页应该有相应的改变,大单元教学和任务群阅读教学已经成为常态,部编版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就是属于大单元教学,当教师在设计本单元的教学设计时,教师应该在熟悉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进行集体备课,集思广益,按语文学科素养四个方面的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新课程标准规定了语文的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
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①。
这也就告诉了教师,在教学设计的制作过程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方面是不可或缺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需得用心去解读,用情去领悟,用理论打开思维,用思维构建思想,最终用思想指导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属于新课标中课程结构中的必修“实用类阅读与交流”部分,“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学习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实用性语文,包括实用性文本的独立阅读与理解,日常社会生活需要的口头与书面的表达交流。
通过本任务群的学习,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提高阅读与表达交流的水平,增强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本设计是针对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探索与发现”学习单元进行的任务群学习设计。
专题学习通过学习准备、科研之路、探索发现、尝试写作四个阶段。
本单元所选的几篇文章反映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多个领域中的探索及其发现。
这些文章有的介绍科学发现的成果和过程,有的探讨建筑学问题,有的分析文学现象,展现了不同领域学者们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科学态度,可以激发我们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热情。
本单元主要学习知识性读物的阅读方法,发展科学思维,培养科学精神。
阅读时要把握关键概念和术语,理清文章思路;分析作者阐释说明、逻辑推理的方法,体会文章语言严谨准确的特点;还要运用所学知识,探究实际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
根据以上学习要求,设计了本单元的核心学习任务:完成一篇《抑制杨树飘絮的方法探索》的说明文和一篇仿照“说木叶”的文学评论《说“柳”》,通过写作任务带动本单元的阅读。
本单元的学习流程是:首先了解四位伟大的科学家和学者,做到知人论世;阅读两篇自然科学类文章,梳理科学家艰辛的研究历程;阅读两篇社科类文章,学习如何用简明准确的语言介绍事物、阐释原理;最后,能从生活学习中发现问题,进行探究,完成《抑制杨树飘絮的方法探索》的事理说明文和文学评论《说“柳”》。
本单元分学习准备、科研之路、探索发现、尝试写作(阐释说明)四个阶段任务,共需10课时。
【学习目标】一、语言目标1.通读课文,学习科普类文章用简明、严密、准确的语言说明科学研究过程,阐释事理的基本语言形式及精准表达的特点。
2.品读《说“木叶”》中的诗歌语言,结合文后“意象”的补白,学习推测不同词汇的暗示性,体会其艺术意蕴的不同。
3.能发现、探究学习生活中的现象,用简明、准确的语言清晰地说明事理,完成一篇研究性说明文及一篇文学评论。
二、思维目标1.用恰当的方式,梳理四篇课文的写作顺序,画出行文思路,分析并能概括说出作者阐释说理、逻辑推理的方法,增强逻辑思维能力。
2. 从《说“木叶”》一文中寻找用到的想象与联系的思维技巧,分析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征,增强形象思维能力。
李卫东:阅读写作类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以必修下册第三单元为例【高中语文】
阅读写作类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以必修下册第三单元为例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李卫东一、大单元学习设计与学科大观念随着2017年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新时期的“大单元学习”与之前的单元教学相比,更加强调基于单元的课程开发,更加注重学习方案的设计。
崔允漷老师认为:这里所说的单元是一种学习单位,一个单元就是一个学习事件,一个完整的学习故事,因此,一个单元就是一个微课程。
现有教科书中的单元,譬如语文教材中一个单元通常是一个主题下的几篇课文,如果这几篇课文没有一个完整的‘大任务’驱动,没能组织成一个围绕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的‘完整的学习事件,那它就不是我们所讲的单元概念。
确切地说,那只是内容单位,而不是学习单位。
”基于新课程标准和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的大单元设计,凸显课程视角和学习维度,是以语文学科大观念为统领的、核心素养为取向的单元整体教学。
按照埃里克森的观点,“论述的针对性”是一个重要的学科概念,但不是“大观念”,“论述既要有针对性也要有概括性,两者是对立统一的”揭示了跨越时间、地点和情境的概念性关系,就是“概念性理解”,是学科大观念(big idea)。
为什么需要大观念?无论是威金斯还是埃里克森,都强调“大观念”作为“透镜”“聚合器”的功能,即把离散的事实和技能聚合起来,形成意义。
更重要的是,大观念有很强的迁移价值,能运用到新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
一个大单元,没有大观念的“透视”,一篇篇课文就可能只是浅显的关联,不能深度组织起来,教学的是碎片化的知识,不能深度迁移和运用。
一、大单元学习设计与学科大观念学科大观念有不同层级,对于语文学科而言,最为核心的大观念是围绕“内容和形式”的概念性关系和“语言和思维”的概念性关系的理解,这是指向语文学科思想和学科思维的本体性的大观念。
而具有教学操作性的是“学习任务群”层面的、学习单元层面的大观念。
这两个单元指向的区块大观念呢,在某种程度上是重合的啊,是一致的,这种情况应该说在教学当中也会出现啊,更多的学习单元呢,可能在学科大观念上与学习任务群层面的学科大观念会有所不同,在具体的呈现上有所不同一、大单元学习设计与学科大观念试以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第六单元为例做些分析。
统编人教版高中必修下册第三单元《单元学习任务》如何清晰地说明事理名师精品教案教学设计
统编新版必修下册《如何清晰地说明事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明确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并能运用。
思维发展与提升有意识地去周密地思考问题,并有逻辑有条理地表述。
审美鉴赏与创造事理说明文的结构美、语言美的运用和创造。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树立科学理念,把握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养成科学谨严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事理说明文的基本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一、勾线提要1.说明文的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
它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
说明文一般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关系、功能,解释事物的原理、含义、特点、演变等。
说明文实用性很强,它包括广告、说明书、提要、提示、规则、章程、解说词、科学小品等。
2.说明文的分类(1)依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
(2)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与表达方式的使用情况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平实的说明文和生动的说明文两种。
生动的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
文艺性说明文是通过文艺的形式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
3.说明文的语言特点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平实性、周密性和科学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
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
说明的实用性很强,稍有差错,会失之亳厘,谬以千里。
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的语言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
由于说明的对象和作者语言风格的不同,说明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或概括,或具体:或简洁,或丰腴;或精练,或详尽:或平易朴实,或幽默风趣,总之不拘一格。
阅读说明文和写说明文可以联系起来。
上面谈到的所要把握的四点,阅读说明文要注意,写说明文也要注意,只是所提要求要注意符合学生实际。
第一,内容上的科学性。
说明文的内容必须真实准确,以确凿的材料为依据,如实反映客观事物的特征、本质及规律,具有严密的科学性。
第二,结构上的条理性。
事物和事理有时往往是比较复杂的,为了给读者以明确的认识,说明其特征时必须有一定的条理和顺序。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人教统编版语文 必修下册 第三单元 单元学习任务 教案
第三单元单元学习任务科学思维方式【技法指导】一、什么是科学思维所谓科学思维,是指为了正确认识客观世界所具有的思辨模式和认识方法,它是连接实践与理论的桥梁。
或者可以说,科学思维是指符合认识规律、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则,并能够达到正确认识结果的思维。
科学思维素质,一是要求人的思维要正确,即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以及正确应用逻辑规则进行推理活动并不断达到正确的结果。
二是要求人的思维要不断地向深度和广度前进。
科学思维的本质特点是正确性。
如果不能正确地运用概念、判断进行推理,不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思维的结果往往是错误的,这就不是科学思维。
二、科学思维的基本特征第一,科学思维是创新的思维。
要树立创新思维,就必须挣脱“因循守旧”的思想束缚。
创新思维,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思想动因,推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不断走向新的起点,达到新的水平。
创新思维不可能凭空产生,它需要文化底蕴的支撑,在高科技时代更是如此。
第二,科学思维是开放的思维。
要形成开放思维,就必须改换“井蛙观天”的狭隘眼界。
中国近年来最大的国情变化,莫过于从封闭走向开放。
而且这种开放是全方位的,是对内和对外的开放,是经济和文化的开放,是物质和观念的开放。
第三,科学思维是理性的思维。
要具备理性思维,就必须远离“激越狂热”的浮躁心态。
“激越狂热”的思维,就是人们处在剧烈的情绪化状态中的思维,这种思维,与人的心理状况紧紧连在一起。
所不同的是心理状况是多变的、短暂的,而作为思维,则是已经形成定式的相对顽固的一种思想方式。
这种思维方式如果任其发展,往往会酿成极端性和破坏性的后果。
第四,科学思维是辩证的思维。
要达到辩证思维,就必须告别“非此即彼”的思维惯性。
“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不符合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因为客观事物是十分复杂的,并不是简单地归结为好坏、是非、黑白之两极。
我们必须摒弃“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式,更加辩证地看待国内外形势,认识周围的事物,评价古今的人物,像恩格斯教导我们的那样: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来认识世界。
探索与发现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津梁——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下册第三单元学习任务设计(上)
探索与发现——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下册第三单元学习任务设计(上)□褚树荣(宁波市教育局教研室,浙江宁波315000)【设计说明】根据教材编写框架,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下册第三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探索与发现”,即认识人类科学探索与创新的意义,发现人类文明演进的足迹,体会人文之美与理性的价值,激发探索意识、创造激情和理性精神。
该单元的教学内容对接“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
需要指出的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总是有意无意地被忽略,而实际上,在人的学习、就业及生活中,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频率和功用要远远超越文学性阅读与写作。
统编教材在必修阶段安排了6个单元对应“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以及“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时应该认真对待,不能因为可读性和趣味性稍逊于文学作品而掉以轻心。
故此,在设计该单元的学习任务时,笔者努力践履如下几条原则:一是素养旨归。
所谓素养旨归,即学习任务的设计努力辐辏语文核心素养,并争取在具体课文篇什中挖掘出语文素养培育的落脚点,且通过专题形式加以体现。
如通过4篇文章的语言风格赏析培养语言敏感,通过对4篇文章的行文思路的梳理来训练思维的逻辑性,借助《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和《中国建筑的特征》获得理性审美体验,在《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和《说“木叶”》中感悟实用文中的文学表达之美。
4篇文章涉及对中医药、现代物理学、古建筑和古诗词的探索与发现,认真阅读,深刻领会,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与理解。
二是单元统整。
单元统整是为了给单元教学内容定一个基本框架,我们采用先粗后细的策略,先用“四位一体”法:领会单元导语目标,细读课文文本,梳理学习提示,转化单元学习任务。
然后在“四位一体”统筹的基础上,提炼出单元教学重点,再围绕这些重点细读4篇课文,进行表格化梳理(如表1)。
三是因体而教。
是什么,决定教什么;教什么,制约怎么教。
这在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时必须加以慎重考量。
该单元入选的4篇文章,学术性和知识性兼具,科学性和人文性共融。
第三单元(生命的诗意)大单元教学+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教学设计——以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为例一:课标解读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是围绕“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课程目标而设计的学习单元。
本单元充分考虑了时代、诗人、诗体、风格流派、单元人文主题要求等多方面因素。
单元聚焦“生命的诗意”,汲取古人智慧,借先贤文论诗论,解读诗词潜藏的伟大人格、生命情调与精神气质。
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理解古诗词文化,提升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增强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意识。
教师教学要服从“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的根本要求和目标,充分考虑学习情境,有效开展专题学习、实践性学习,最终实现深度学习。
二:教材分析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为古诗词单元,以主题和学习任务群为双线索进行设计,单元选文为魏晋时期、唐朝、宋朝等三个时期的诗歌作品以生命的诗意为主题,指向“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
以此为契机,学习中华古诗词,让学生以一种更集中的方式,探究古诗词传达的人生观、价值观,感受蓬勃的生命力,聚焦生命的诗意,取法千载经典,汲取古人智慧,感悟其静穆冲和的伟大力量;在浮躁的社会里烛照自己的内心,品读诗词的趣味,享受生命的丰盈。
发挥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完成学习任务,提升自己的审美品位和文化修养。
二:学情分析高中生处于青春期,自我表现欲高涨,有极强的学习能力,但是古诗词鉴赏能力具有差异性,所以应该在古诗词单元学习中给他们提供丰富的展示平台,尽情表现他们的个性魅力。
通过古诗词的充分学习,让学生接触来自各个时代的声音,聆听我们中华历史上大师们的人生智慧,激发个性创作的灵感。
三: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品味涵泳,发挥想象和联想,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独立欣赏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结合时代背景,借助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等方法把握诗歌内涵,体察诗人的人生思考和人生选择。
审美鉴赏与创造:尝试创作诗歌、撰写文学评论参加微信公众号活动,并进行分享交流,提升自己的审美鉴赏和表达交流能力。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三单元单篇与联读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三单元单篇与联读教学设计力探索科学奥秘不断传承优秀文化——高中语文必修下第三单元单篇与联读教学设计一、单元目标1.通过对不同领域学者们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科学态度的认识,激发我们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热情。
2.学习知识性读物的阅读方法,发展科学思维,培养科学精神。
3.把握关键概念和术语,理清文章思路。
4.分析阐释说明、逻辑推理的方法,体会文章语言严谨准确的特点。
5.运用本单元的说明、说理的方法,探究实际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
二、单篇设计(一)《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1.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经历了怎样的过程?(1)1955年,全脱产学习中国传统医学,对中草药从好奇转化为热衷。
(2)1969年,带领专业研究团队,寻找并提取抗疟成分。
(3)1971年,成功得到了安全性高的中性提取物。
(4)1972年,找到了青蒿素的无色晶体。
(5)1973年,在海南疫区试用青蒿素胶囊。
(6)1979年,国家科技委授予“国家发明奖”,表彰青蒿素的发现。
(7)1982年,发表《青蒿素的化学研究》报告,引起世界关注。
(8)1986年,青蒿素成为我国新药审批办法实施以来的第一个一类新药。
(9)2023年,世卫组织推荐青蒿素为一线药物治疗疟疾。
2.屠呦呦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1)对中草药的好奇与热衷(2)不断地研究试验(3)传统中医文献的启示(4)中国同事和国际友人的帮助3.青蒿素的重要意义与价值是什么?(1)青蒿素的广泛应用,拯救了许多生命。
(2)让世界认识了中医的巨大疗效,推动中医走向世界。
(3)推动对中医以及其他传统医学的研究,更多造福人类。
(4)中医博大精深,需要不断研究发掘,维护世界人民的健康和福祉。
(二)《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1.本文写了加来道雄童年的哪两件趣事?你们童年会有这样的奇思妙想吗?明确:一是想象池中鲤鱼怎样观察周围的世界;二是对爱因斯坦统一场论的巨大兴趣。
2.这两件趣事对他成长有什么巨大影响?一是培养了他好奇心和想象力;二是对科学产生了巨大兴趣;三是激发了积极参与试验的探索精神。
必修下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必修下第三单元教学设计引言:必修下第三单元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该单元主要涉及课文《荷马史诗选辑》。
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多种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
一、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学习《荷马史诗选辑》的相关内容,学生能够理解史诗中传递的人性、历史和文化的内涵。
2.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课文阅读,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3.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启发学生进行创作性写作,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的深层含义和主题,并能进行分析与评价;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进行创作性写作,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三、教学方法1. 集体授课法:通过讲解和讨论课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和深层含义。
2.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 情境教学法:通过巧妙设计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素材,引起学生对史诗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2. 阅读课文:教师先带领学生整体阅读课文,然后分小组进行深入理解和讨论。
教师辅导学生正确理解史诗中隐含的主题和观点。
3. 文本分析:以小组为单位,学生们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叙事结构、情节设计等要素,通过学习史诗的写作技巧,启发学生进行创作性写作。
4. 创作性写作:学生根据所学课文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思考,并进行创作性写作。
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时注意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5. 分享与评价:学生分组进行作品分享,互相评价和指导,获得他人的反馈和建议。
6. 总结:教师进行课堂总结,引导学生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总结学习心得和体会。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提问和回答问题的能力等,进行评价。
第三单元 第1阶段 走近作品世界(一等奖创新教案)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第三单元第1阶段走近作品世界(一等奖创新教案)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三单元探索与发现第一阶段走近作品世界目标1 了解作家作品,了解写作背景。
目标2 梳理文本主要内容,形成整体认知。
环节一:走近作品世界《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屠呦呦,女,汉族,中共党员,药学家。
1930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宁波,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在医学院药学系生药专业学习。
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
毕业后曾接受中医培训两年半,并一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年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期间前后晋升为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
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首席科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药学家,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写作背景1969年1月21日,39岁的屠呦呦被委以参与寻找“救命药”课题的重任后,就与同事一起开始了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他们制定了一张以日为单位的密密麻麻的时间表,翻阅古籍,寻找药方,然后是没日没夜地实验、研究,经过无数次的屡战屡败和屡败屡战,最终取得了青蒿素的重大发现。
拓展:疟疾是经按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
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共有四种,即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
在我国主要是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其他二种少见,近年偶见国外输入的一些病例。
不同的疟原虫分别引起间日疟、三日疟、恶性疟及卵形疟。
本病主要表现为周期性规律发作,全身发冷、发热、多汗,长期多次发作后,可引起贫血和脾肿大。
2017年10月27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致癌物清单初步整理参考,疟疾(高度流行地区恶性疟原虫感染引起的)在2A类致癌物清单中。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加来道雄,和族,科学家,1947年1月24日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何塞。
科学畅销书作者,美国著名高等学府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物理学博士、纽约城市大学研究生中心的理论物理学教授,超弦理论的专家。
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必修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必修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02尝试大单元教学,创设好情境,设置好任务对任务的理解核心任务是整合学习的多种要素、结构化的、有挑战的学习任务。
设计任务要考虑的方面: ➢任务与内容的匹配➢任务与学生的接受程度的匹配➢任务要情境化,指向大单元,既见篇目,又见素养➢“语文学习任务群”一定要有语文性03必修下册第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对必修下册第六单元设置的理解以阅读与写作为主的单元,由单元导语、课文及注释、学习提示、单元.学习任务这四个栏目构成。
必修下册第六单元是指向“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的,它由《祝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促织》《变形记》等五篇小说组成。
是必修教材中唯一的全部由小说构成的单元,所选小说均为有较强社会批判性的作品,体现了“观察与批判” 的人文主题。
第六单元单元导语:本单元所选五篇小说,通过虚构的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反映社会生活,描摹人情世态,表达对人生的思索。
阅读这些小说,可以丰富人生体验,提升对社会现实观察、分析、判断的能力,激发想象,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学习本单元,要注意知人论世,在人物与社会环境共生、互动的关系中认识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关注作品的社会批判性。
要了解作者如何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实现创作意图,品味小说在形象、情节、语言等方面的独特魅力,欣赏小说不同的风格类型;学习用读书提要或读书笔记记录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见解,借鉴小说技法进行创作。
单元导语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导语交待了这个单元的一一个整合点就是“社会批判性”。
因此我们在教学时要引1导学生注意感受小说反映社会的深刻性,学习作者批判的眼光。
➢其二,导语对写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借鉴小说技法进行创作”。
这一要求体现了统编教材强调读写结合,读写一体的编写思想。
➢教材编写在一定程度上注意了篇目之间的整合,五篇小说分为三课。
➢五篇选文涉及到古今中外,篇篇经.典,风格各异。
学习提示:➢根据选文的具体特点,点明课文的学习要点。
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为例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为例单元整体教学设计高中文言文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可分为五个阶段:提取单元“大概念”,撰写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设计评价方案,设计教学过程。
下面以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为例试做探讨。
一、综合课标、教材和学情等因素提取“大概念”提炼单元“大概念”或“核心的概括性知识”需要综合考虑如下因素:课标中对该学习任务群的教学要求,教材的单元主题、导语、课文特色、生活价值,以及学生基础与兴趣等。
“反复假设、权衡、验证,使之(‘大概念’)作为认知结构中重要的关联点,不断吸纳、组织信息。
”本单元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所提取的“大概念”要力图体现中华古代语言、文学、文化的特质。
课文为抒发情志的古代散文。
单元导语中有“体裁不一,风格各异”等提示和“把握课文的思想情感及其承载的文化观念,领会不同作者在审美上的独特追求”等要求。
其生活价值在于品鉴章法之妙,汲取传统文化精髓,为我所用。
学习的难点是透过文字理解、借鉴、反思古人的精神追求和审美趣味。
综合上述因素,可以将“中国古代散文中的士人心态”作为大概念,在探究中理解文意,披文入情,层层剥笋,叩问文心;也可以提取“不同文体的抒发情志功能”为大概念,以此串联对文体特征、语言表达、思想情感的探究;还可以将两种思路融为一体,将“中国古代文人借助不同文体来抒发情志”作为大概念。
“大概念”作为单元教学内容的“锚点”,发挥着对单元教学设计的定向作用。
二、围绕“大概念”确定单元教学目标和单篇教学目标“大概念”教学改变了单篇教学的离散状态,统摄本单元语言、审美、思维、文化等方面的学习,发挥累积效应。
教学目标要围绕“大概念”的理解、掌握与迁移制定。
但“大概念”仅是“核心的概括性知识”,不能覆盖本单元所有课文的教学内容。
所以,目标设计分为单元教学目标和单篇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指明单篇教学的大致方向,单篇教学目标则在实现整体目标过程中彰显自身特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写作类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以必修下册第三单元为例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李卫东一、大单元学习设计与学科大观念随着2017年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新时期的“大单元学习”与之前的单元教学相比,更加强调基于单元的课程开发,更加注重学习方案的设计。
崔允漷老师认为:这里所说的单元是一种学习单位,一个单元就是一个学习事件,一个完整的学习故事,因此,一个单元就是一个微课程。
现有教科书中的单元,譬如语文教材中一个单元通常是一个主题下的几篇课文,如果这几篇课文没有一个完整的‘大任务’驱动,没能组织成一个围绕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的‘完整的学习事件,那它就不是我们所讲的单元概念。
确切地说,那只是内容单位,而不是学习单位。
”基于新课程标准和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的大单元设计,凸显课程视角和学习维度,是以语文学科大观念为统领的、核心素养为取向的单元整体教学。
按照埃里克森的观点,“论述的针对性”是一个重要的学科概念,但不是“大观念”,“论述既要有针对性也要有概括性,两者是对立统一的”揭示了跨越时间、地点和情境的概念性关系,就是“概念性理解”,是学科大观念(big idea)。
为什么需要大观念?无论是威金斯还是埃里克森,都强调“大观念”作为“透镜”“聚合器”的功能,即把离散的事实和技能聚合起来,形成意义。
更重要的是,大观念有很强的迁移价值,能运用到新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
一个大单元,没有大观念的“透视”,一篇篇课文就可能只是浅显的关联,不能深度组织起来,教学的是碎片化的知识,不能深度迁移和运用。
一、大单元学习设计与学科大观念学科大观念有不同层级,对于语文学科而言,最为核心的大观念是围绕“内容和形式”的概念性关系和“语言和思维”的概念性关系的理解,这是指向语文学科思想和学科思维的本体性的大观念。
而具有教学操作性的是“学习任务群”层面的、学习单元层面的大观念。
这两个单元指向的区块大观念呢,在某种程度上是重合的啊,是一致的,这种情况应该说在教学当中也会出现啊,更多的学习单元呢,可能在学科大观念上与学习任务群层面的学科大观念会有所不同,在具体的呈现上有所不同一、大单元学习设计与学科大观念试以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第六单元为例做些分析。
教材“单元提示”中指出:“学习本单元,以学习之道’为核心,通过梳理、探究和反思,形成正确的学习观,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其中,“学习之道”是单元的人文主题,本单元的六篇文章都关乎“学习之道”。
有了“学习之道”这个人文主题,六篇课文及其他学习材料才得以聚合起来,学习讨论的话题、议题、情境才得以创建。
“学习之道”是不是本单元的“大观念”呢?不是,因为“学习之道”是一个大的人文话题和概念,还没有揭示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关键能力,没有揭示出本单元所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关键的概念性关系和理解。
教材在“单元提示”及课文的“学习提示”中都反复提到“针对性”,什么是“针对性”?就是“有的放矢”。
如《劝学》是针对浅尝辄止、急躁冒进风气有感而发,更离不开荀子“化性起伪”的理论背景;《拿来主义》则给几种对待外来文化的极端做法“立此存照”,针砭时弊,鞭辟入里。
论述有针对性,必然还要有“概括性”。
针对具体的现象、问题说起,就不能简单的就事论事,而要透视现象,把问题说透。
论述的概括性就是指分析问题是否有穿透力,提炼观点是否有概括力。
本单元的《劝学》《师说》《反对党八股》《拿来主义》都针对当时的现象、问题、风气说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但又都不囿于一时一事,而是站在历史文化的高度,分析问题的根源,指出问题的本质,抽丝剥茧、刨根问底,具有高度的理论概括性,于是就有了超越历史的思想意义和实践价值。
基于此,本单元学习的“大观念”宜确定为“论述既要有针对性也要有概括性,两者是对立统一的”这指向可迁移的“思辨读写”的核心概念和关键能力。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单元学习的大观念是需要发现和提炼的,是基于课程标准的解读,二是基于教材内容的分析,要对这个单元的单元提示等通过教材的助读系统等去帮助我们。
三是辅助教师用书的阅读。
对单元所处的“学习任务群”有深刻的把握,对教材单元内容的逻辑有深入的分析,大观念就会从模糊走向清晰,“照亮”单元学习之路。
教材为什么不把这个学科大观念给明确出来了?应该说教材在单元学习提示当中啊,往往是在第二段或者第三段啊,有段话来阐释这个单元学习的核心学习任务,包括核心的知识观念,能力都有一个言简意赅的表述,但还需要老师去进一步挖掘和提炼以第六第七单元为例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的秋清静悲凉唯美,老舍笔下的的北平的秋天,我去听我们北京的老师教学这个单元的时候,就把这一单元的课文啊,比较啊,拓展阅读,包括在教学故都的秋的时候,不但和比较,而且老北平就是在比较不同作家笔下的景物呈现出的不同形象色彩和情调二、读、写、做合一的语文教学生态阅读和写作作为主要的语文学习行为,在大单元教学中,有了新的内涵和外延。
阅读不只是一篇一篇地读,更要一束一束地联读、比较读、互文读;不只是读连续性文本,而且读非连续性文本、混合式文本、超文本;阅读过程中不只输入和吸纳,而且也输出和表达。
写作既写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规范的篇章,更写推荐语、解说词、劝说信、广告词等作为完整交际单位的语篇;写作不只是培养写作技能,而且也是为了促进深层阅读;这种类型的写作出现在我们的阅读课堂上,阅读课型的这样的课堂。
写作是一种语文学习行为,也是超越学科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
阅读和写作在问题解决、任务驱动、项目完成中交织缠绕、互生共促,读中有写,写中有读,“做”中读与写,读、写、做融为一体。
在读、写、做的关系中,“做”是“关键”,是“驱动器”,设置真实情境,设计有价值的话题、问题、任务、活动、项目,学生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中“做事”,产生读写需求,深度阅读和真实写作就会真正发生。
因此,单元的整体教学怕是在地球形成这样一种语文教学生态,就是读写作合一。
为了去做那个情境当中解决这个问题,他自然的去读,不但读课文,不但连读读,都读,而且量的拓展延伸,乃至于把单元阅读不是说只要拿起笔来写,就是写整篇文章,刚才也说了语篇,在阅读表达交流的过程当中,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当中,我可能写能写一个句子,可能写一副对联,我可能写一段演讲词,我可能写一篇文字,可能写语篇。
三,学术语境中的“吸收”与“发表”——必修下第三单元的学习设计1.单元学习的功能定位。
日常的语文教学,知识性读物等实用阅读,常沦为“点缀”,被放逐在边缘状态,《中国建筑的特征》《一个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宇宙的边疆》一类的课文,教、学、考的被重视程度都不高,教师干脆不教或根本不知道怎样教,学生也提不起学的兴致。
导致此状况的出现,既有认识上的偏见,也有操作.上的偏差。
因为知识性读物涉及物理、生物学、建筑学等领域的内容,便认为这些学习单元和课文是“非语文”或“弱语文”,远不如小说、散文的语文学习含量高,这即是认识上的偏见。
当今世界课程改革的趋势之一便是学科融合,全学科阅读、全学科写作愈受重视,各门学科都在强化“阅读”和“写作作为学习方式的重要性,而语文学科却唯“文学”是瞻,看轻知识性读物的研习,不能给其它学科的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持,这是语文学科的自我“窄化”和“狭隘化”三,学术语境中的“吸收”与“发表”——必修下第三单元的学习设计消除认识上的偏见,需要回到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回到18个学习任务群的课程框架,深刻理解“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课程特点全面把握语文学科的功能属性。
至于操作上的偏差,与认识上的偏见相关联,主要表现为,以文学类文本的教学方式教学知识性读物。
小说等文学类文本与知识性读物是两种不同的文类,阅读取向和研习方式也就必然有所区别。
文学性阅读和知识性阅读有其共性,固然要遵循阅读的一般规律,但依据不同文类和体式,定位不同的阅读取向,选择适宜的学习方式更为必要。
教学知识性读物,如若耽于品味语言、鉴赏把玩,就难免圆凿方枘、扦格不入了。
2.“概念为本的理解性阅读”单元学习框架知识性读物传达知识离不开专业概念、术语,离不开物理、生物学、社会学、经济学、文艺学等特定学科背景。
阅读知识性读物的最大困难是读懂专业术语及其背后的科学逻辑和思维,阅读的主要目的也是读懂内容,获得理解,获取知识,而非赏鉴和品味。
因此,知识性读物的阅读要基于学术语境和学科背景。
语文课程中的知识性读物阅读虽然不能完全等同于物理等学科教材的专业阅读,但其必然具备的专业阅读、学术阅读的品性不容漠视。
文学类文本的语言是诗性的语言,用形象、意象、故事传达意蕴,而知识性读物的语言是逻辑严谨的语言,靠概念、判断、推理去传达原理和知识。
阅读知识性读物,不能理解学术语言和专业术语、概念,不能理解科学思维,就谈不上读懂内容、获得知识。
知识性读物的研习,有赖于概念为本的读写思维。
三、学术语境中的“吸收”与“发表”——必修下第三单元的学习设计语文课程视域下的知识读物研习,抓住青蒿素等概念以及提取、实验等关于科学研究过程方法的术语,不是去深入研究这些概念和术语(那是专门学科课程的任务),而是借助学术语境和学科背景,抓取概念,形成概念性理解,读懂文本,获得知识也获得通过读写获取知识的方法。
“概念”是理解性阅读、认知性阅读的中介。
至于以往科普文教学中常用到的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的准确等知识在本文没有论及,并不是说这些知识一无是处了,而是要在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学习任务群框架内更新和重构,吸纳在概念为本的理解性阅读范畴里,由静止的、惰性的知识改造为应用的、活态的知识。
学习《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如果只机械对应列数字等说明方法,没有从概念辨析中感受到“实验的可重复性”是“科学的重要特质以及中医文献对屠呦呦科学发现的灵感启悟;如果只读到了屠呦呦的锲而不舍,而不能从概念链条的梳理中读出她的理性精神、实证精神以及对中医文化的热爱,如此阅读,也就无异于买椟还珠了。
3.“吸收”和“发表”的读写策略知识性读物的研习,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和概念,而是在读写中思考,在表达、批判和应用中理解、建构知识。
.上世纪初胡适在《读书》一篇文中说道:“发表是吸收智识和思想的绝妙办法。
吸收进来的智识思想,无论是看书来的,或是听讲来的,都只是模糊零碎,都算不得我们自己的东西。
自己必须做一番手脚,或做提要,或做说明,或做讨论,自己重新组织过,申述过,用自己的语言记述过,——那种智识思想方才可算是你自己的了。
”胡适谈的是通用阅读法,其实,此“手脚”加工的阅读法,尤其适合于知识性读物的研习。
概念知识并非抓到了,就能理解了,而是要有提要、说明、举例、讨论等精致化加工,要加以“发表”的功夫,才是真正读懂了,“吸收”了。
阅读知识性读物,“发表” 的功夫,不只停留于一般的圈圈画画,而是基于概念文本的理解性阅读,开发多样化的读写策略和学习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