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自由度_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一个衡量

合集下载

中国省际间资本流动机制——基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的分析

中国省际间资本流动机制——基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的分析
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的现象 。 本文在全面论述新经济地理学模型一一 自由资本模型 ( C模型 ) F 的基础上 , 对我
国省际间资本流动给出解释。
2 自由资本模 型 .
21模 型 的基本 假设 . 自由资本模型是 Man R gr 19) t 和 oe (95提出的【, i s 3 后被引入克鲁格曼的核心 一 】 边缘模型【,作为后一模型的 4 】
和 w 是资本和劳动力的报酬 , 是企业的产出。 , x 农业部门只需要劳动力 , 生产 出一单位 的农产品需要 a 单位的
劳动 力。( 图 1 如 )
农业部 门

瓦尔拉斯均衡 ( 不变替代弹性和完全竞争 )

不动素 流要 ,
/ 变单品 动 I成r和 一价 = 需单力 无本f北 可格位 要位 / f 市 成A a 本产 劳 =1 交 厂部 易 部 l 场 南 A 产 品
是 由西部地 区流 向较发达的 东部地 区。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的 自由资本模型 ,对我 国省际间资本流动的机制进行 了分
析 。认为随着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生产资料 和消 费品跨 省交 易的成 本的不断降低 ,金 融体制的改革和金 融机 构的发展 ,促进 了资金的在各个领域之 间的融通 ,也促进 了省际之 间资本的流动 ,此 外,政府 对经济干预的程度
贫困落后的地区流动 ,但是 ,改革开放以来 , 我国省际间的资本流动正好和新古典经济学的预期相反 ,在大多 数情况下 ,资本是从不发达的西部地区流向相对发达的东部地区【 2 】 。为什么如此?显然 ,传统的理论框架是无 法给出解释的。 上个世纪 9 年代兴起的新经济地理学基于规模报酬递增的模型 , 0 能够很好地解释资本从不发达
维普资讯

新经济地理学

新经济地理学

新经济地理学述评摘要:新经济地理学正在为我国地理界熟悉,也引起了争论。

本文介绍了新经济地理学的主要观点和对它的主要批评意见。

进而讨论了新经济地理学的发展问题。

最后提出新经济地理学发展的两个方向和4个问题:坚持多区域分析、发展可计算模型,以及需要研究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溢出的地理过程、聚集的复杂性和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

关键词:新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一体化溢出聚集1前言新经济地理学是1990’s初由克鲁格曼(Pual Krugman)为代表的一批主流经济学家提出的。

其研究的主要议题包括经济活动的区位问题和经济空间过程。

在思想上,新经济地理学应用新增长理论,强调报酬递增,强调内生化比较优势,方法上采用了经济学领域一贯使用的数学模型方法,试图在理解经济活动的空间现象和空间过程中寻求其动力学机制,与传统的经济地理学相比较,二者有着共同关注的问题。

但是从研究方法上说,新经济地理学有明显的创新。

在最近几年新经济地理学逐渐被介绍到中国(李小建,2002,顾朝林,2002,王铮等,2002)[1-3]。

介绍者对新经济地理学表现了不同的态度,不过否定的意见居多,在一些非公开场合,一些中国学者表示了对新经济地理学的强烈反对,出现了热烈的争论。

我们认为,新经济地理学的出现是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作为一个新兴学科,我们首先需要更多地了解它,然后我们才能发展它。

本文首先介绍新经济地理学的基本内容,其次讨论对新经济地理学的各种批评,最后提出我们关于进一步发展新经济地理学的看法。

2新经济地理学的主要内容2.1基本出发点:一个多区域世界一些学者认为新经济地理学的出发点是报酬递增;这种说法固然有道理,但是报酬递增是新经济地理学依赖的新增长理论的基础,它导致了新增长理论,没有出现为特殊的地理问题。

新经济地理学的一个出发点是引用多部门理论来讨论经济地理过程。

在这里部门已经化成区域,形成多区域理论,这与传统区位论、区域科学强调一个中心的习惯更为接近实际情况。

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综述下的贸易综述_贸易经济论文

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综述下的贸易综述_贸易经济论文

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综述下的贸易综述_贸易经济论文一、引言一国的对外联系往往是其国内发生变化的重要外部推动力。

在经济层面,一国的开放主要体现为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其过程即是对外经济一体化进程。

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认识到全球或区域内的经济一体化能够给本国带来好处,积极参与到各种类型的一体化中。

在经济一体化过程中,最基础的内容当属贸易的开放(如取消关税壁垒)。

以贸易开放为特征的对外一体化对国内的经济地理有着复杂的影响,它不仅会影响到国内产业的空间分布,还会对国内地区间的收入差距造成影响,甚至会作用到国内的政策或政治格局(孙哲和刘建华,2007)。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贸易开放与国内经济地理的研究逐渐多了起来,并成为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就目前已有的关于对外贸易与国内产业地理的理论文献而言,多集中于贸易理论、新经济地理理论和城市经济学这三个领域。

追溯在主流经济学框架下对区位、地理、空间等问题的研究,一直都与贸易理论密切相关,体现贸易开放和经济一体化程度的“贸易成本(tradecost)”也被认为是新经济地理学的核心变量(Fujitaetal.,1999);在新贸易理论的基础上,新经济地理理论在劳动力流动的假设上构建了“中心—外围”模型,将贸易成本与运输成本结合,考察企业和产业的空间集聚或分散;最近的城市经济学开始用经济学的方法研究城市规模,其关键的切入点也是以运输成本为表现的贸易成本。

传统贸易理论和早期的城市经济学关注地理位置、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等“先天因素”对产业区位的影响,新贸易理论、新经济地理理论和目前的城市经济学则主要在规模经济、垄断竞争和存在运输成本的框架下研究产业的空间分布。

实证方面,学者多关注于一国贸易开放后国内制造业地理的变化及其对地区发展差距的影响,包括原有城市结构的变迁、区域政策的转向等问题。

本文拟在上述理论和实证的基础上,从理论基础、特征表现(即城市经济)和福利涵义这三个经济学维度对贸易开放与国内产业地理的相关研究展开综述,并分析对外贸易对目前中国的制造业地理的影响,总结相关研究进展,指出未来的研究趋势。

[国际贸易,成本,分析]国际贸易中的成本分析

[国际贸易,成本,分析]国际贸易中的成本分析

国际贸易中的成本分析(1)论文摘要:交易成本在国际贸易中广泛存在,在当今全球一体化经济浪潮当中,考量一个国家的贸易成本的大小,不仅可以揭示其融入世界经济的程度,更对一个国家的贸易政策有现实的意义。

在对成本理论对贸易的影响分析,以及国内外学者对贸易成本测度的研究方面,找到一个基于融入双边冰山型贸易成本的多边一般均衡贸易模型,以此为基础的改进的引力模型,对中美双边的贸易成本进行了计量。

其结果与中国入世后贸易壁垒不断下降,贸易成本不断减少的现实相吻合。

�论文关键词:贸易成本;Novy模型;成本测度�� 1贸易成本的分析� 1.1 贸易成本的内涵�贸易成本越低,贸易双方之间对商品流动的阻碍越小,商品越能以较低成本实现跨国转移和交易。

Anderson和Wincoop(2004)的分析认为,这种阻碍贸易的贸易成本包括取得商品所要付出的、除了生产商品的边际成本之外的所有成本,包括天然和人为的贸易壁垒、保证合同实施的费用、克服语言差异和文化差异的支出、货币兑换的费用与汇率风险、进口国法律和管制费用以及进口国批发和零售的配送成本等等。

对发达国家而言,贸易成本平均为商品价值的170 %。

在所有贸易成本中,容易识别的部分包括天然的贸易壁垒和人为的贸易壁垒。

� 1.2 贸易成本的测度方法�(1)直接法:根据贸易壁垒直接测度。

�贸易壁垒越大,贸易成本越高。

直接测度贸易壁垒的指标有很多,比如关税税率的高低、各种非关税壁垒(NTBs)的覆盖比率以及汇率黑市升水等。

�这属于一种“事前”的测度和比较,虽然非常直观,但却存在着缺陷。

首先,虽然已经对贸易成本有所了解,但却很少有关于贸易成本的性质、规模与结构方面的具体证据。

我们可以举出一系列的贸易成本,但很难直接对贸易成本进行测度。

其次,在经过多轮双边以及多边磋商以后,各国承诺的名义关税尤其是制造业关税已经或将要大大降低,非关税壁垒越来越成为各国实施贸易保护的主要手段。

但非关税壁垒很难精确量化,并且不同形式非关税壁垒的限制作用也不一样。

对外贸易与国内产业地理:来自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综述

对外贸易与国内产业地理:来自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综述

理理论和城市经济学这三个领域。追溯在主流经济学框架下对区位、 地理 、 空间等问题 的研究 , 一直都与 贸易理论密切相关 , 体现贸易开放和经济一体化程度的“ 贸易成本( ae ot” t d s 也被认为是新经济地理学 r c )
的核 心变 量 ( ui t 1,99 ; 新 贸易理 论 的基础 上 , Fjae a. 19 )在 t 新经 济地 理理 论 在 劳动力 流 动 的假设 上 构建 了 “ 中心 一 围” 型 , 贸易 成本 与运 输成 本结 合 , 外 模 将 考察企 业 和产业 的空间集 聚或分 散 ; 近 的城 市 经济 学 最
关键 词 : 外 贸易 产业地 理 对
J L分 类号 : 1 R1 E F 5, 2
新 经 济地理 学
中图分 类号 :2 . 19 9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10 64 (0 1 1 — 0 3— 1 00— 29 2 1 ) 1 06 0 1
一的对外联系往往是其 国内发生变化的重要外部推动力。在经济层 面, 国的开放主要体现为贸 一
19b Fja t 1, 9 )也把产业地理作为重要 的研究对象。在我国 , 9 1 ;u te a 1 9 , i . 9 最早涉及到产业地理方面的研究 工作也是人文地理领域 的学者 , 近, 最 陆续有经济学者利用规范 的经济学方法对产业地理展开研究 ( 梁
琦 ,0 4 黄玖 立 ,06 。需要特 别指 出的是 ,产 业地 理 ” 个 词 汇在 不 同研 究 者 看来 , 涵 义 也 不尽 相 20 ; 20 ) “ 这 其
空 间分 布 。实证 方 面 , 者 多关 注 于 一 国 贸易 开 放 后 国 内制 造 业 地 理 的变 化 及 其 对地 区发 展 差 距 的影 学

最新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产业集群理论综述(上)

最新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产业集群理论综述(上)

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产业集群理论综述(上)一、新经济地理学的产生背景二、克鲁格曼对产业集群的有关论述新经济地理学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递增的前提下,用规范的数学模型分析了企业规模经济、市场外部经济、交易运输成本、工资等相互作用过程所决定的制造业的集群动态过程。

马歇尔之后,产业集群理论研究在主流经济学中沉寂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只有经济地理学仍然在关注产业的区域集聚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Neic Geography)理论为产业集聚的产生提供了很好的解释。

克鲁格曼(1991)认为:空间问题没有引起主流经济学家的真正重视是因为缺少精确模式分析报酬递增的假设,他把空间思想引入正式的经济分析,是继马歇尔之后第一位开始把区位问题和规模经济、竞争、均衡这些经济学研究的问题结合在一起的主流经济学家,并对产业集群给予了高度的关注。

他认为,经济活动的聚集与规模经济有紧密联系,能够导致收益递增。

克鲁格曼从理论上证明了工业活动倾向于空间集聚的一般趋势,并阐明由于处在环境的限制,如贸易保护、地理分割等原因,产业集聚的空间格局可以是多样的,特殊的历史事件将会在产业区形成过程中产生巨大的影响力。

克鲁格曼以规模报酬递增、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为假设前提,在D-S模型基础上加入劳动力流动与要素报酬之间的累积因果关系——即劳动力越集中的地方由于垄断竞争的特性,其要素报酬也越高,从而越吸引劳动力的集中——如此便可以解释产业集群的形成。

克鲁格曼在D-S模型的基础上从经济活动的内部机制来解释经济活动的集群现象,强调产业“中心”的内生性和竞争均衡的思想,认为产业集聚是由企业的规模报酬递增、运输成本和生产要素移动通过市场传导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克鲁格曼(1991) 在总结哈里斯(Harris,1954)的“市场潜力”理论与普里德(Bred,1966)的以市场规模与区域产业范围间循环关系为基础的进口替代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上,在《政治经济学杂志》上发表的《递增收益与经济地理》一文,并建立了他的中心—外围模型②(the core-periphery model),认为两个对称的区域会分别发展成为核心和周边区域,从而揭示了经济地理聚集的内在运行机制。

全球价值链区块化理论机理与定量测度

全球价值链区块化理论机理与定量测度

全球价值链区块化:理论机理与定量测度臧新刘佳慧内容提要“全球价值链区块化”反映了全球价值链分工模式下经济活动在某些区域集中的现象和趋势,是全球价值链在世界经济版图上“多重均衡”的“中心一外围”区域集中现象。

“全球价值链区块化”的形成源于国家贸易利益、新经济地理、产业结构及产业关联、区域经济一体化、贸易保护政策等因素的共同作用。

采用全球中间品贸易矩阵、国家与区域的中间品双向贸易结合度等指标进行定量测度的结果表明,全球价值链空间分布的“区块化”现象客观存在,集中于东亚、欧洲和北美三大区域;分离的三大区块分别依托中国、德国、美国等核心国跨区块的贸易链接成为全球性的价值链网络。

中国作为东亚价值链区块的核心国家,面对新冠疫情带来的全球性危机,应努力将危机转化为机遇,助力全球经济的复苏,展现大国担当,加强全球和区域价值链合彳,提高与各国价值链链接的韧性#关键词全球价值链区块化中间品贸易引言“在分化的世界中加强合作”①,是人类正在面临的挑战。

2008年金融危机后,经济全球化受阻,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加之近几年爆发的一系列“黑天鹅事件”,进一步推进了全球价值链空间分布的“区块化”趋势,引发了世界各国对全球产业链脆弱性和安全性的担忧和关注,全球生产网络的空间分布呈现“近岸化”和“区域化”的特征#在新冠疫情和“逆全球化”背景下,区域内的合作成为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各国“抱团取暖”、抵御风险的主流方式,区域经济一体化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2020年11月签署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就是一个例证,是亚洲国家在国际经济和政治复杂形势下谋求价值链分工合作和发展的重要实践。

区域一体化的发展也将对全球价值链的空间布局产生深刻影响。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价值链分工模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与深化,逐步成为国际分工的重要形式#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各国就同一产品的不同生产阶段进行分工合作,根据各自所处的价值链环节分享国际分工的利益,形成了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

贸易成本构件及其变化对我国出口的影响随机前沿分析

贸易成本构件及其变化对我国出口的影响随机前沿分析

43

江西社会科学
2013. 1 强出口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会起到鼓励出口 的作用 。隐性边境外贸易成本则主要是进口国家基础设 施和政府无效率及体制僵硬等导致的贸易成本 。进口国 需求变量的改变,也会对出口产生的影响 。 需求变量包 括人口及人均 GDP, 两者对贸易出口均有正面的作用 。 假设一件商品的国内生产边际成本为 1 美元,则国 外最终购买者将支付 1 + T( i, k) + T ( j, k ) 美元购买该产 品, 即 FOB 价 T( i, k) 表示产品出口的边境内贸易成本, 和国内生产边际成本之间的所有成本,包括出口商的搜 国内物流成本 、 国内出口关税 、 出口许可证费用 寻成本 、 和港口程序的相关成本, T ( j, k ) 表示产品出口发生在进 口国家或地区的贸易成本,包括运输成本 、显性边境外 贸易成本 、 隐性边境外贸易成本 ( 如海关港口检验程序 、 储存及营销成本 ) 。 出口商减少边境内贸易成本能力的 差异取决于以下因素: 一是针对不同国家或地区目的 地,出口商具有不同的管理能力和成本效率; 二是对某 个国家出口的交易成本高于对其他国家出口的交易成 本; 三是对某种商品或某个国家是否采用歧视性政府政 策; 四是出口商品本身的特殊属性 。 某些商品的特殊属 性使得天然的运输和存储费用很高,比如大宗农产品的 价值较低使得单位价值的运费率就相对较高,而易腐蚀 鲜水果蔬菜 ) 的加工及仓储费用也 和过期商品 ( 如鲜肉 、 比较高 。如果一个国家向另一个国家 ( 或地区 ) 的出口以 上述产品为主, 会使贸易成本增大 。 三、 模型设定 根据 Kaliajan ( 2007 ) 、 在无 Khan & Kalirajan ( 2011 ) , 法获得本国及其贸易伙伴贸易成本构件完全信息的条 件下, 利用随机前沿分析估计的引力模型构造如下: lnExij = α0 + α1 lnPopj + α2 lnGdppcj + α3 lnDistj + α4 ln ( 1 + Tj ) + α5 ln ( 1 + Rerij ) - uj + v j ( 1) Exij 表示国家 i 到贸易伙伴 j 的出口额, Popj 表示 j 贸易伙伴的人口总数, Gdppcj 表 示 j 贸 易 伙 伴 的 人 均 GDP, Distj 表示 j 贸易伙伴与 i 国之间的距离, Tj 表示贸 易伙伴 j 的进口关税率, Rerij 表示 i、 j 两国之间的汇率, uj 表示服从在零处截断 、 均值为 μ、 方差为 σ 标准半正态分 布正的误差项, vj 表示服从标准正态分布的统计误差项 。 自然运输成本用代理变量距离 Distj 表示, 显性边境贸易 外成本由关税 Tji 及汇率 Rerij 来衡量, 边境内成本的相关 由隐性边境外贸易成本的 信息包含在正的误差项 uj 中, 变化引起出口额变化包含在正态分布误差项 vj 中 。 图 1 说明如何将总贸易出口额的增加进行分解 。图

论中国自由贸易区(FTA)对中国贸易结构的影响——基于PPML 回归的实证研究

论中国自由贸易区(FTA)对中国贸易结构的影响——基于PPML 回归的实证研究

前沿理论中国市场2021年第4期(总第1067期)论中国自由贸易区(FTA)对中国贸易结构的影响——基于PPML回归的实证研究梁芷依!海南大学经济学院,海南海口570228)[摘要]文章基于1995&2017年136个双边贸易伙伴面板数据和拓展的引力模型,按照SITC标准分类对每类货物从技术含量角度进行归类,进而考察FTA对不同技术含量货物贸易进出口规模和结构的影响程度。

研究表明,我国FTA的签署对我国的出口贸易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对我国的进口贸易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不同技术含量的产品促进效果各不相同,其中我国FTA的国的、低、中、的出口和的进口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但却抑制了我国对劳动、资、低、中的进口;FTA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应更为明显,研究结论为中国FTA的双赢特征和未来FTA缔约对象选择提供了实证依据$[关键词]FTA;贸易效应;商品技术含量;引力模型;PPML[DOI]10.13939/ki.zgsc.2021.04.0041引言20世纪90年代以来,FTA作为区域贸易协定的载体发展迅猛。

中国自加入WTO以来积极参与区域合作,后我国提出“实自由贸易区战略”即FTA':战略上国家层面。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成了中国特色的自贸区理论体系、布局思路、实践)如今加快建设FTA战略已经成为我国应对全球化挑战的现实选择。

目,中国已签署的贸易协定有17个,24个国家和地区。

中国缔结的FTA数量不断增加,对FTA 所产生的贸易进行实证研究就显得尤为,是对过去自贸区战略推行效果的总结,也是优化我国自贸区战略的现实理论基础。

尽管FTA—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焦点问题,但现有文献对FTA贸易的研究集中在贸易面,关于FTA影响贸易结构的研究还比较缺乏。

我国自以成功为国际贸易大国,但我国的出口结构还是以出的商品为,与发达国家相比在,我国要不断地优化贸易结构,实现从贸易大国到贸易强国的转变。

此,文从贸易结构的角度,基于中国对国家和地区的进出口贸易数据,运用拓展的引力,系研究中国FTA的进出口贸易,从而为中国优化FTA促进贸易结构优化性建议。

国际贸易地理习题答案

国际贸易地理习题答案

国际贸易地理习题答案一、填空题1.国际贸易地理是介于(国际贸易学)与(地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2.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与经济地理环境。

3.国际贸易学的发展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地理环境)是国际贸易的基础,反过来贸易发展也会影响一国或地区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和经济地理环境的变化。

4.国际贸易地理学是介于国际贸易学与地理学之间的,是一门兼有(国际贸易学)和(地理学)性质的边缘科学。

【与书上不同,书上的是:国际贸易地理格局的演变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分工扩大)】5.2007年中国的十大贸易伙伴有(欧盟)、(美国)、(日本)、(东盟)、(中国香港)、(韩国)、(中国台湾)、(澳大利亚)、(印度)以及俄罗斯。

二、选择题1.以下哪个不是 2007 年中国的十大贸易伙伴( C )。

A.欧盟B. 澳大利亚C. 新西兰D. 韩国2.( D )是国际贸易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A.自然主义与人文主义 B 实证主义与反实证主义C. 定性与定量D. 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3.地理大发现是在( D )。

A.12-13 世纪B. 13-14世纪C. 14-15 世纪D. 15-16 世纪4.按照一定的标准,把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但彼此有某种联系的地理事物进行分类和比较的研究方法称为( C )。

A. 理论联系实际方法B. 综合分析法C. 对比法D. 案例分析与理论归纳相结合5.国际贸易地理学具有综合性的特点,与很多学科具有密切关系,以下哪个学科与国际贸易地理学科关系不紧密。

( D )A. 地理学B. 经济学C. 商品学D. 艺术学三、判断题1.国际贸易侧重从经济角度去研究国际间的贸易活动和商品流通领域中经济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它与国际贸易地理在许多方面互相渗透、互为作用,形成学科之间的交叉现象是十分明显的。

(V )2.自然地理环境是指一个国家的人口、民族、语言、宗教、历史、政治及风俗习惯。

贸易引力模型

贸易引力模型

2005年中国经济学年会论文研究领域:国际经济学论文题目:基于引力模型的中国双边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作者:韩*作者单位: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基于引力模型的中国双边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韩剑[1]摘要:产业内贸易理论是当今国际贸易的最新前沿理论,在实践中,产业内贸易对于促进一国贸易乃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在回顾国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建立产业内贸易的引力模型,对影响我国双边产业内贸易的因素作计量分析。

结果表明,产业内贸易与经济总量、人均收入水平、区域经济一体化呈正相关,与规模和收入差异、地理距离呈负相关,实证结论为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和选择贸易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引力模型、产业内贸易、双边贸易战后科技进步的加速促进了社会分工的不断扩大,国际分工由原来的垂直型分工逐渐转化为水平型分工,国际贸易的基本格局也由产业间贸易向产业内贸易转变。

在这种转变中,由于各国所处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资本与技术存量的差异等因素,双边产业内贸易发展水平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相同类型的国家或地区出于产业结构、收入水平和消费偏好上的相似性,其双边贸易主要表现为产业内贸易;不同类型国家或地区的贸易则更多的受要素禀赋影响,接近于传统的产业间贸易。

随着各国经济发展和国民收入水平的相对变化,一国产业内贸易的国别结构也将出现动态调整,进而对其产业内贸易的总体水平产生影响。

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非常复杂,本文从国家特征揭示出产业内贸易变化的一般规律,在此基础上有重点地加强与潜在贸易伙伴国的经济联系,积极发展双边产业内贸易,从而为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和选择贸易政策提供一个理论依据。

1、理论述评产业内贸易理论是当今国际贸易的最新前沿理论,并处于不断的研究探索和发展中。

20世纪60年代以来,经济学家在这一领域展开了广泛的讨论,经过了70年代中期的经验研究和80年代的理论研究,建立了一套解释同一产业内产品双向流动的国际贸易新理论。

迪克西特(Dixit,1977)、斯蒂格利茨(Stiglitz,1977)、克鲁格曼(Kmgman,1990)、赫尔普曼(Helpman,1981)、布兰德(Brander,1991)等经济学家结合现代产业组织和市场结构理论,对不同类型的产业内贸易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形成主流的产业内贸易理论。

中国——东盟自贸区贸易效应分析

中国——东盟自贸区贸易效应分析

中国一东盟自贸区贸易效应分析赖彦洁广西大学,广西南宁530004[摘要[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自建立10年来有效提高了双方的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水平,扩大了双边贸易规模,推动对外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本文通过分析中国一东盟贸易规模和贸易结构,并采用2002—2019年中国与东盟的贸易数据,选取双方贸易的影响因子,运用扩展引力模型分析中国一东盟自贸区贸易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一东盟自贸区的建立促进了我国对东盟的进出口贸易,且对出口的促进效应更强#最后根据分析提出深入关税合作,促进双方贸易潜力提升;积极调整贸易结构;加强道路交通设施建设,促进内部互联互通;借助“一带一路”建设,深化经贸往来的建议,以巩固双方经贸关系。

[关键词]中国一东盟自贸区;贸易效应;引力模型[中图分类号]F75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537(2021)02-00026-05Analysis on Trade Effect of China-ASEAN Free Trade AreaLAI Yan-jie#Guangxi University,Nanning Guangxi530004%[Abstract]The China-ASEAN Free Trade Area has effectively raised the level of trade liberalization and facilitation,expanded the scale of bilateral trade and promoted the sustained and high-speed development of the foreign economy in the past10year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rade scale and trade structure of China-ASEAN,and adopts the trade data of China and ASEAN from 2002to2019,selects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trade between the two sides,and analyzes the trade effect of China-ASEAN Free Trade Zone by using the extended gravity model.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stablishment of China-ASEAN Free Trade Zone promotes China's import and export trade to ASEAN,and has a stronger effect on export promotion.Finally,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the paper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for in-depth tariff cooperation in order to promote trade potential between the two sides;actively adjust the trade structure;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road traffic facilities to promote internal connectivity;and deepen economic and trade exchanges with the help of"Belt and Road"construction in order to consolidate economic and trade relations between the two sides.[Key words]China-ASEAN Free Trade Area;trade effect;gravity model一、弓I言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于2010年1月1日正式成立,是我国对外建立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区。

《国际贸易》课后习题答案(海闻_p[].林德特_王新奎)

《国际贸易》课后习题答案(海闻_p[].林德特_王新奎)

第二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1.根据重商主义的观点,一国必须保持贸易顺差。

在两国模型中是否可能?为什么?在两国模型中一国的贸易顺差等于另一国的贸易逆差,不可能出现两国都顺差的情况,重商主义贸易顺差的目标必有一国无法实现。

2.在分析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利弊时,有人说“为了能够打开出口市场,我们不得不降低关税,进口一些外国产品。

这是我们不得不付出的代价”;请分析评论这种说法。

这种说法实际是“重商主义”,认为出口有利,进口受损,实际上降低关税多进口本国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把资源用在更加有效率的产品生产中去再出口,能大大提高一国的福利水平,对一国来说反而是好事。

3.在古典贸易模型中,假设A国有120名劳动力,B国有50名劳动力,如果生产棉花的话,A国的人均产量是2吨,B国也是2吨;要是生产大米的话,A国的人均产量是10吨,B国则是16吨。

画出两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并分析两国中哪一国拥有生产大米的绝对优势?哪一国拥有生产大米的比较优势?B国由于每人能生产16吨大米,而A国每人仅生产10吨大米,所以B国具有生产大米的绝对优势。

从两国生产可能性曲线看出A国生产大米的机会成本为0.2,而B国为0.125,所以B国生产大米的机会成本或相对成本低于A国,B国生产大米具有比较优势。

4.“贸易中的‘双赢理论’本是强权理论。

对于弱国来说,自由贸易的结果只能变得更穷”,请评论上述观点。

贸易中的“双赢理论”说的是自由贸易对贸易双方都有利,这本是个可证实的经济理论,决不是个强权理论,只要按照比较优势进行贸易,专业化生产,充分有效地利用资源,穷国也可以得到好处,这不仅可以从Sachs 和Warner对78个发展中国家贸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中的得到证实,单从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就可以得到说明。

5.下表列出了加拿大和中国生产1单位计算机和1单位小麦所需的劳动时间。

假定生产计算机和小麦都只用劳动,加拿大的总劳动为600小时,中国总劳动为800小时。

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学核心内容解读

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学核心内容解读

浅谈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学核心内容陈国岱摘要 :本文将简要介绍克鲁格曼的新贸易理论、新经济地理学核心理论,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新经济地理学模型主要包括 :核心—边缘模型、城市演化模型和集聚与贸易模型, 并且已发展成为均衡框架中解释经济地理驱动力量的重要理论之一。

关键字 :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学核心内容保罗·克鲁格曼的主要著作 :《国际经济学》 , 《流行的国际主义》 , 《地理和贸易》 , 《发展、地理和经济理论》 , 《市场结构和对外贸易一报酬递增》 , 《不完全竞争和国际贸易》 , 《战略性贸易政策与新国际经济学》 , 《兜售繁荣—期望低谷时期的经济意识和空谈》 , 《汇率的不稳定性》。

一、新贸易理论保罗·克鲁格曼是当代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

他凭借自己的天才与勤奋, 开拓出新贸易理论、经济地理学等全新的研究领域, 对当代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008年克鲁格曼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评审委员会将此奖项颁给他是为了表彰其“证明了规模经济对贸易模式及经济活动区域的影响” 。

克鲁格曼获奖的原因是, 他从 1979年就开始从事的研究解释了国家之间的贸易模式, 以及何种商品出自何处及为什么会这样。

传统的贸易理论包括 :①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论 (绝对比较优势论 :认为各国相同产业生产成本存在差异, 贸易可使各国按生产成本最低原则安排生产而获利。

②大卫·李嘉图的相对成本说 (相对比较优势论 :认为决定国际贸易的不是绝对成本的低廉而是相对成本的低廉。

每一个国家, 不管处于何种发展水平, 均可生产本国相对成本低的产品,然后进行贸易。

③俄林的资源察赋说 :将国际贸易的决定因素由劳动成本差别推广为生产要素投入量的相对差别, 认为各国生产要素资源的相对丰裕程度 (资源察赋状况是决定国际贸易产生和流向的根本原因。

十分明显,以上贸易理论均基于国家间的差异,尤其是生产要素的相对差异 (绝对差异可作为相对差异的特殊形式来解释贸易。

中国对外贸易成本的测度方法与决定因素——一个基于面板数据的衡量

中国对外贸易成本的测度方法与决定因素——一个基于面板数据的衡量

成本。回归结果 显示, 与贸易伙伴国的人均收入之差、 贸易 国 自身 的开放程度 、 与贸易 国有共 同的海陆边 界以及历 史贸易联 系等因素有助 于降低 中国与贸易国的双边 贸易成本 , 而两 国之 间的空间距离对贸易成本 的影响并 不确定 。
关 键 词 贸 易成 本 距 离 开放度 产业 内贸易



不 同国家 的企业之 间从 事贸 易存 在 多种 已知 的或 潜 在 的成本 , 使 得 国际 贸 易 比 这 国 内贸易有 着更高 的交 易费 用和 不 确 定 性。 最 近 一个 多世 纪 以来 , 随着 通 讯 技术 和 交
通运 输 水平 的飞速 发 展 , 与国之 间 的贸 易成本 在不 断 下 降, 国 特别 是 随着 二战 后 区域 一 体 化 的进 行和 世 贸组织 的成立 ( 乌拉 圭 回合 ) 国际 贸易成本 大 幅下 降(ak ,0 7 D n , Jcs2 0 ; e
n n hped20 ) 中国作 为 一个发 展 中国家 , iadS ehr,0 7 。 s 最近 3 O年 的发 展 也得 益于 融入 世 界 市场 , 接 受来 自国外 大量投 资 的 同时 , 国 的企 业 也 积极 出 口和 开拓 国 际市 场 , 在 我 并
逐 渐 成为推 动 我 国经 济增长 的重 要原 动力 。 但 目前 一个 不争 的事 实是 , 无论是处 于那 个 国家 的企业 , 进 出 口依然 存在 较 多的 其
化情况 可 以为 中国的开放 程度 提供 直 接 的证 据 , 于 理解 中国参 与 国 际分 工 和 融入 全 对
球 经济也 十分 重要 。 目前 关于 中国贸易成本 的研 究并) 济地 理 学模 型估 算 了中国与主 要 贸易 伙伴 的双 边 贸 易 自由度 , 我们 理 解 中国 的贸 易 为 开放度提 供 了有 益 的探 索; 但根 据新 经济地 理 学推 导 的计算 公 式过于 简化 , 中所用 的 文

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自由度——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一个衡量

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自由度——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一个衡量
19 年的 19 倍 , 了一番。而 20 年 中国的进 口金额是 1 9 年 的 39 倍 , 了两 93 .9 翻 03 93 .7 翻
番;0 3 20 年的出 口是 19 年 的 4 7 倍 , 了两番有余 ( 1 。到 2 0 93 .7 翻 图 ) 0 4年, 中国在世界 贸易中的排名更上升至第三位, 成为继德国和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三大出 口国。 ①
维普资讯
李 望 黄 立 施 展 国 主 易 伴 双 贸 由 — 于 经 地 二 坤 玖 炳 中 与 要贸 伙 的 边 易自 度 —基 新 济 理学 全 量
同时, 中国对 外贸易 以能够发 挥劳 动力 比较优 势、 加值 较 高 的制造 业为主 , 增 制 造业贸易在贸易 总量 中的比重从 1 9 以后就超过 9 %并保持稳定 ( 2 。 9 2年 o 图 )
ht: p . t .r/ n l h rsesai ei 2 0 一/ p e dx ea 6 xs t w o og egi /e_ /tt _ /t 0 4 ea pn i_ /0 .l p s s s
④把世 界看作一个整体 可知 , 世界进 口等于世 界 出 口。图 中数 字为 以 1 9 9 3年 为 10计算 的增 长指 数 , 0 取自 世界 贸易组织 网站 ( 同注 2 。 )
l9 l9 1 93 94 9
19 19 19 19 抛 D 0 96 97 98 99 2 0l
20 03

中国进 口 —- 世界出口 —・ 中国 出口 一 一
图 1 1 9  ̄2 0 9 3 03中国进 出口和世界 出口发展情况对 比0
作者单位均 为南开大学 国际经济 贸易 系。联 系方式: 黄玖立 , 南开大学西 区公 寓 8 号楼 A 座 6 0 , —32

欠发达地区开放政策取向研究:一体化还是差别化?——基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

欠发达地区开放政策取向研究:一体化还是差别化?——基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

作者: 刘军辉[1];安虎森[2]
作者机构: [1]山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山西太原030006;[2]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天津
300071
出版物刊名: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131-136页
年卷期: 2016年 第12期
主题词: 一体化政策;差异化政策;新经济地理学;产业转移;单边贸易保护
摘要:文章基于新经济地理学中间投入品模型,建立了研究欠发达地区开放政策的理论模型,并通过数值模拟和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边缘区不同对外开放政策对其经济发展的影响。

研究表明:(1)欠发达地区与核心区实行一体化政策和单边保护政策对欠发达地区影响则截然不同,对欠发达地区来讲,实行差别化的政策对自己更有利;(2)欠发达地区内部一体化水平提高扩大了本地区有效市场规模,有利于产业向该地区转移,能够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

这说明,欠发达地区政府在制定开放政策时,不仅要实行差异化的开放政策,还应尽可能消除区域内市场分割等,以提高区域内部一体化水平。

“新”新经济地理学:继承与创新

“新”新经济地理学:继承与创新

·经济理论与中国经济学·第27卷第1期 2017年1月 Vol.27 No.1 Jan.2017DOI:10.3969/j.issn.1674 8131.2017.01.002“新”新经济地理学:继承与创新年 猛a,王 篧b(中国社会科学院a.农村发展研究所,北京100732;b.中国边疆研究所,北京100005)摘 要:主流经济学由于缺乏合适的技术工具而长期缺失空间维度,D S模型的出现和新贸易理论的创立为新经济地理学的产生奠定了技术基础;新经济地理学只关注宏观异质性而缺乏微观基础,“新”新贸易理论则为“新”新经济地理学的产生提供了微观理论基础。

基于微观异质性,“新”新经济地理学推动了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其理论模型主要基于三大分析框架,即D S垄断竞争分析框架、OTT分析框架和BEKJ分析框架。

中国学者应积极借鉴“新”新经济地理学的最新研究视角和方法,并结合中国经济实际,从简单的应用、模仿转向创新、突破,深入研究中国经济活动空间格局形成的内在机制和优化路径。

关键词:新经济地理学;新贸易理论;“新”新经济地理学;“新”新贸易理论;企业异质性;空间格局;区域经济学;空间经济学中图分类号:F061.5;F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 8131(2017)01 0010 08一、引言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的非均衡性或者说经济活动具有空间结构性这一特征,是我们研究现实经济无法回避的问题(年猛等,2012)。

然而,经济活动的空间因素却被主流经济学家长期忽视,这种研究不仅“在上一代基本上处于休眠状态”(Krugman,1991a),而且难入主流。

目前,已经声名鹊起的新经济地理学(NewEconomicGeography,NEG)则把空间因素纳入一般均衡理论分析的框架之中,探究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的规律,解释产业活动的空间集聚机制,并以此来分析和探讨区域经济增长的规律与途径(安虎森,200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World Economic Papers
贸易壁垒: ( 1) 天然的贸易壁垒 这里主要指双边之间的运输成本: 距离越远, 运送单位商品所需要的交通成本、 损失的时间价值、 必需的通讯费用和保险费也就越多。随着大规模运输工具的开发、 无绳通讯技术的改进以及远洋运输保险市场的发展, 商品贸易的运输成本已大大降 低, 以至于很多人惊呼∀ 距离已死# ( Cair ncr oss, 1997) 。 但运输成本在不同种类的商 品价值中所占的比重不同。对某些商品比如水泥和黏土制品, 运费占了其总价值量 中的很大部分。 ( 2) 人为的贸易壁垒 这里主要指各种关税、 非关税贸易壁垒 ( N TBs) 以及汇率的黑市升水 ( Black ! M arket Pr em ium) 等。经过多轮贸易自由化谈判以后, 各国承诺的名义关税尤其是 制造业关税已经或将要大大降低, 非关税壁垒已越来越成为各国实施贸易保护的主 要手段, 但非关税壁垒很难精确量化, 并且不同形式的非关税壁垒对贸易流量的限制 作用也各不相同。 ( 二) 如何衡量贸易自由度 ( 1) 直接表示: 根据贸易壁垒 国内外研究大多从关税以及非关税壁垒的角度测算中国对外贸易的自由程度。 虽然这种∀ 事前# ( ex ante ) 的测度比较简单直观, 但其缺陷也是显然的: 首先, 在经过 多轮的双边以及多边磋商以后, 各国承诺的名义关税尤其是制造业关税已经或将要 大大降低, 非关税壁垒已越来越成为各国实施贸易保护的主要手段, 但非关税壁垒很 难精确量化, 并且不同形式的非关税壁垒其限制作用各不一样 ∃ 。 其次, 这种方法所 表示的贸易自由度显然忽略了进出口双方国内存在的贸易成本。阻碍商品贸易的因 素并没有因为商品的∀ 到岸# 而消失, 进口国国内市场对进口商品的贸易有着重要影 响, 对市场建设尚不完善的发展中国家或正处于计划向市场过渡阶段的转型国家而 言, 这种因素尤其重要。 ( 2) 间接表示: 根据贸易流量推算 既然用贸易壁垒刻画贸易自由度过于片面和主观, 我们可以从其影响即实际发 生的贸易流量∀ 事后# 间接推算贸易成本的高低和贸易自由度的大小, 因为在其他条 件不变的条件下, 任何贸易成本均会通过影响商品价格影响到实际的进口和出口。 具体地, 这种方法根据理论模型剔除影响均衡贸易流量的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的因素, 从而计算出包括双边距离在内的∀ 综合# 的贸易壁垒。虽然这种方法所测算出来的结
World Economic Papers
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自由度 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一个衡量
李坤望 黄玖立 施炳展*
摘 要: 新经济地理学的 研究表明, 反映运输成本 和双边贸易自由化水平的 贸易自 由度指数( Ind ex of Free- ness) 可以利用双边贸易和生产数据获得。本文根据世界 银行提供的生产和双边贸易 数据库 测算 了 1987 ~ 1997 年中 国和主 要贸 易伙伴 之 间的双边贸易自由度指标。我们的 研究 发现, 中 国与 主要贸 易伙伴 的贸 易自由 度 在不同的行业上表现出程度不 同的逐 年递 增趋势。此 外, 中 国对外 贸易 的自由 度 尚处于较低的水平, 对外贸易的潜力巨大。 关键词: 贸易自由度 新经济地理学 中国
2006 第 4 期
47
本文将要测算的贸易自由度和贸易开放度有区 别又有联系 , 前者基 于贸易伙 伴双边 之间商 品流通 的 便利程度畅通程度的一种描述 , 而后者则是以单个国家为中心 , 评价其 对外商品的阻碍程度 。 贸易自由 度包括进口国的开放度 、 出口国的开放度和地理距离三个因素 。 一般来说 , 只有 双边贸易开放程度均很 高 ( 人为的贸易壁 垒很低) , 并且经济体之 间的运 输费用 很低的 时候 , 我们才 能得出 贸易 自由较 高的 结 论 。 其次 , 开放度的测算必须依据评 价尺度 , 也就是和谁相比问题 。 H ar rig an( 1996) 用固 定效应模型 测 算了经合组织成员国的贸易开放度 ; 李坤望和黄玖立 ( 2004) 应 用该方法 测算了中国 的对外总 体和双 边 的贸易开放度 。 ! 本节主要参考了 H ead 和 M ay er ( 2003) 的表述 。 ∃ 该需求函数的详细推导可见 H elpman 和 K r ug man ( 1985) 。 为了行文的简洁 , 我们略去 了表示行业的 下标 , 以下推导均 是针对具体某一行业而言 。
数据来源同图 1 。 ∀ 自 1979 年原欧共体对我国进行反倾销调查到 2002 年 10 月底 , 已有 33 个国家和地 区发起了 544 起 涉及我国出口产品的反倾销和保障措施调查 % %影 响了我国 约 160 亿美元的 出口贸易 % %( 从上世 纪 90 年代起 ) 世界 上平均每 6- 7 起反倾销和保障措施案件中 , 就有一起针对中国 产品# ( 国 家经贸委产 业 损害调查局 , 2003) 。 ∃ 对于发展中国家 , 由于国内批发和零 售市场 建设还不 完善以 及地区 分割 ( 比如 财政分 权体制 下的 中 国 ) 等因素 , 进口商品的进入和自由流动必然会受到更多的阻碍 。
*
李坤望
黄玖立
施炳展
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自由度
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一个衡量
同时, 中国对外贸易以能够发挥劳动力比较优势、 增加值较高的制造业为主, 制 造业贸易在贸易总量中的比重从 1992 年以后就超过 90% 并保持稳定( 图 2) 。
2006 第 4 期
图2
1980- 2003 年中国进出口中制成品和初级产品的相对份额
图1
1993~ 2003 中国进出口和世界出口发展情况对比 !
作者单位均为南开大学国际经济贸易系 。 联系方式 : 黄玖立 , 南开 大学西区公寓 8 号楼 A 座 6- 302, 天津 , 300071。 电话 : 022- 23494313, Email: jlhuang @ mail. nankai. edu. cn 。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网站提供的 1993- 2003 年世 界以及 各经 济体 出口 ( 单 位为百 万美 元 ) 资料 计算 , http: / / ww w . w to. or g/ eng lish/ res_e/ stat is_e/ its2004_e/ appendix _e/ a06. x ls 。 ! 把世界看作一个整体可知 , 世界进口等于世界 出口 。 图中 数字为 以 1993 年 为 100 计 算的增 长指数 , 取自世界贸易组织网站 ( 同注 2) 。
2006 第 4 期
46
Disdier 和 Head ( 2004) 的研究 发现这种说法被夸大了 , 过 去一个世纪 中距离对 贸易流量的 负面影 响 非但没有下降反而略有上升 。 李坤望和黄玖立 ( 2004) 的实 证研究 表明 , 距离 对中 国对 外和贸 易伙 伴 之间∀ 标准化进口# 的弹性 ( 1987~ 1997 年 ) 位于 - 1. 1 和 - 1. 26 之间 。 ! 汇率的黑市升水是政府出于各种考虑 , 人为高估本国 货币从而扭 曲外汇 市场的 结果 。 它使 得出口 厂 商不得不以高价在黑市上购买稀缺的外汇以进口所 需生产要素 或中间投 入 , 而却 以低于黑 市价的官 方 汇率向政府结售汇 。 ∃ 非关税贸易壁垒往往是对象特定的 , 即专门对于某个贸易伙伴有选择地设置 。 这时 , 如果我们仅仅 考 察非关税贸易壁垒的覆盖范围 ( Co verag e Ratio) , 其结果就是有偏的 。
李坤望
黄玖立
施炳展
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自由度
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一个衡量
果并不能被完全∀ 还原为# 政策性壁垒的高低, 但它的最大好处是可以测度出各国∀ 实 际上有的( D e Facto ) # 贸易自由度( 包括国际间的贸易成本和国内市场对进口商品的 阻碍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 虽然这种贸易自由度指标包含了双边距离的信息, 但我 们仍然可以根据其动态演进考察双边贸易便利程度。 作为中国贸易自由化进程评估的一部分和中国贸易开放度测算的延续, 本文对 中国制造业的对外贸易的自由度进行实证考察, 这种研究在国内尚属空白。本文分 五节。接下来的第二节给出双边贸易自由度的测算方法。第三节是数据的来源和说 明, 为便于对照我们也给出考察期分行业关税税率及其变化情况。 第四节报告我们 得出的主要实证结果及其稳健性检验。第五节总结全文。 二、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测算方法 ! 假设代表性消费者的效用函数是两层∀ 嵌套的# 复合函数。 外层为标准的柯 布 道格拉斯函数, 其中 Z 是是我们考虑的差异性的消费品总体( 即工业制成品) , X 为所有其他商品, 包括所有初级品和服务。在内层函数中, Z 由表示所有相互替代 的消费品 z s ( 1 & s & M ; ∋ R j = 1 n j = M) 根据不变替代弹性( CES ) 的关系组合而来, z s 为 第 s 种差异产品的数量。则我们得到( 1) 式: U( X , Z) = x 1- Z Z= ( ∋ sZ s 1- ) 1 / 1( 1) 消费者在 Z 组合产品和 X 产品上的支出为分别为 和 1- 。 表示差异性产品 之间的替代弹性, 当产品数目很大的时候, 近似等于需求弹性。 为使讨论有意义, 和 满足不等式 > 1> > 0。值得注意的是, 这里的 M 种不同的消费品种 z s 之间的 差异性可以来自于产品本身的不同 ( 对于一个地区的所有商品) , 对于不同产地的产 品, 产品差异则依据标准的 Ar m ing ton 假设, 即对同质商品, 消费者也会视产品产地 的不同而相互区别( Ar m ing ton, 1969) 。这样, 收入为 Y t 的第 i 地区消费者购买产于 第 j 地区产品的数量为( 2 ) 式: ∃ p qij = R ij 1- u i Y i ( 2) ∋ k= 1 n kp ik p ij 是从 i 地区消费者面临的产于 j 地区产品的∀ 送达价格# ( Deliver ed Price) , 由 出厂价( M ill Price) p j 和贸易成本 ij 两部分因素决定: p ik = f ( ! ik , p k ) 。我们假设贸 易成本取冰山运费的形式: ij ( 1) 单位的产品从 j 地区出发, 只有 1 单位到达 i 地 区, ( ij - 1 ) 部分在途中∀ 融化# 。 这样, 我们有 p ij = p j ij 。 从( 2越来越引起成员国的关注。廉价制成品的 大规模出口扩张, 客观上抢占了贸易伙伴国的市场, 使得贸易伙伴国的劳动者工资收 入下降和工人失业增加, 从而使得中国和贸易伙伴国间的贸易争端和摩擦随之增 ! 多。 可以预计的是,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制造业出口的进一步扩大, 针对中国 制成品这种争端将更加频繁和激烈。所以客观准确地测度和评价中国和成员国之间 的贸易自由程度不仅有助于我们从理论上揭示∀ 中国奇迹# 的奥秘, 在政策制定上也 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 一) 贸易自由度的内涵 贸易自由度是衡量国家之间商品贸易自由便利程度的一个指标: 贸易双方之间 对商品流动的阻碍越小, 商品越能以较低成本实现跨国转移和交易, 贸易自由度就越 高, 所以我们可以从其反面即贸易成本的角度考虑贸易自由度。A nder so n 和 W inco op( 2004) 的分析认为, 这种阻碍贸易的贸易成本包括取得商品所要付出的、 除了生产 商品的边际成本之外的所有成本, 包括天然和人为的贸易壁垒、 保证合同实施的费 用、 克服语言差异和文化差异的支出、 货币兑换的费用与汇率风险、 进口国法律和管 制费用以及进口国批发和零售的配送成本等等。对发达国家而言, 贸易成本平均为商 ∃ 品价值的 170% 。 在所有贸易成本中, 容易识别的部分包括天然的贸易壁垒和人为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