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急诊科护士职业暴露与防护现状

合集下载

急诊科护士职业暴露及防护对策的研究进展

急诊科护士职业暴露及防护对策的研究进展

急诊科护士职业暴露及防护对策的研究进展1. 前言急诊科护士是医院中人员流动性最大、暴露高风险最大的职业之一。

随着新型冠状病毒的暴发,急诊科护士的职业暴露和感染风险更加凸显。

近年来,随着疾病诊疗技术和护理理念的变革,国内外对急诊科护士职业暴露及防护对策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2. 急诊科护士的职业暴露状况急诊科护士在工作过程中,可能面临以下职业暴露风险:•血液暴露:在医疗过程中,护士可能接触到感染性病人的血液或体液,从而引起感染。

•抗菌药物过敏反应:护士需要长时间接触各种抗菌药物,从而可能诱发过敏反应。

•化学品暴露:医院中常用各种化学药品,急诊科护士在处理这些药品时可能会发生意外暴露。

研究显示,急诊科护士的职业暴露状况普遍较为严重。

例如,美国急诊科护士的血液暴露比例为8-10%,而中国的相关统计数据则更高。

此外,研究还发现,佩戴防护设备和提高职业技能是减少职业暴露的有效措施。

3. 急诊科护士职业暴露的危害急诊科护士的职业暴露可能对其健康造成不良影响,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呼吸系统疾病:由于长期吸入化学药品、尘埃等有害物质,护士容易患上如哮喘、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

•皮肤病:护士在处理化学药品时可能会接触到有害物质,从而引起皮肤过敏、瘙痒等皮肤病。

•感染疾病:急诊科护士长期接触感染性病人,容易感染各种疾病,如风湿热、肝炎等。

•精神受损:急诊科护士经常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容易出现情感疲劳、抑郁等心理问题。

4. 急诊科护士的防护措施为了保护急诊科护士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各国都制定了严格的防护措施:4.1 个人防护•佩戴口罩、手套等防护设备:在处理病人、化学药品等有害物质时,护士需要佩戴口罩、手套等防护设备,减少暴露风险。

•洗手、消毒:护士需要经常洗手、消毒,在防止感染传播方面起到关键作用。

•保持身体健康:良好的作息习惯、饮食习惯和锻炼是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

•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护士需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防止职业暴力等事件的发生。

急诊护理职业暴露与防护

急诊护理职业暴露与防护

急诊护理职业暴露与防护
急诊护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但同时也存在职业暴露的风险。

职业暴露是指在工作中接触到有害物质、病菌等因素而导致身体损害的现象。

在急诊护理工作中,护士面临着可能被传染疾病、被暴力伤害、被化学品等危害的风险。

因此,防护措施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急诊护士需要穿戴合适的防护服和手套,避免直接接触到患者的血液、体液等物质。

同时,护士还需要配戴好口罩和护目镜,避免被感染病原体的飞沫。

在面对化学品等有害物质时,护士还需要佩戴呼吸器等防护设备,避免吸入有害气体。

其次,急诊护士需要注意个人卫生和防范措施。

在接触患者后,护士应及时清洗双手,避免将病原体传染给其他患者或家属。

此外,护士还需要注意自身安全,避免被暴力伤害。

在处理暴力事件时,护士需要保持冷静、果断,及时报警求助,并配合医院安保人员处置。

最后,急诊护士需要定期接受职业健康检查,及时了解自身身体状况和职业暴露情况。

有了充分的防护和有效的应对措施,急诊护士才能够更好地保护自身,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

- 1 -。

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现状分析及防范对策

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现状分析及防范对策

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现状分析及防范对策作者:陈莉孟长秀薛均黄成华来源:《中国医学创新》2015年第10期【摘要】目的:了解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危险因素,以制订有效防护措施,降低职业暴露风险。

方法:对2013年本院的37例护士职业暴露登记报告表进行分析总结。

结果:2013年本院在职临床护士共364人(含实习护士),发生职业暴露37例,发生率为10.16%;暴露种类为锐器伤和皮肤黏膜暴露,其中锐器伤占89.19%(锐器伤中针刺伤占94.12%),皮肤黏膜暴露占10.81%,其他锐器伤5.58%。

暴露源类型乙肝病毒15例次占39.47%,丙肝病毒3例次占7.89%,艾滋病毒2例次占5.26%,梅毒螺旋体2例次占5.26%,不确定12例次占31.58%,未发现血缘性感染病毒3例次占10.53%;暴露人员中27人经过半年以上、其余10人已经过3个月以上追踪随访和随访,目前尚未发现一名护士因职业暴露而发生感染。

结论:护理人员是锐器伤特别是针刺伤暴露的高危群体,应该制定更加有效的方法进行预防。

【关键词】护理人员;锐器伤;危险因素;防范措施Status Analysis on Occupational Exposure and Preventive Measures Among NursingStaff/CHEN Li, MENG Chang-xiu, XUE Jun, et al.//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5,12(10):086-088【Abstract】 Objective: To know the risk factors of occupational exposure among nursing staff,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effective protective measures for them and reduce the risk of occupational exposure. Method: Through the analysis and summary which contrapose to the 37 occupational exposure registration of nurses in our hospital. Result: Among total 364 nurses (including student nurses), 37 nurses suffered the occupational exposure (37/364,10.16%). The exposure categories include sharp injuries, skin injuries and the others. 89.19% was sharp injuries (needle stick injuries account for 94.12% in sharp injuries) and skin injuries account for 10.81%, 5.58% for the others. 15 cases (14 person-time) were exposed to hepatitis B cases blood (39.47%),3 cases were exposed to hepatitis C patient blood (7.89%), 2 cases were exposed to the HIV-positive cases blood (5.26%), 2 cases were exposed to the treponemapallidum(5.26%), 3 cases were not exposed to the pathogens of hematogenous infection (10.53%) and the rest were not sure(31.58%). 27 in the 37 nurses who suffered the occupational exposure have n’t been infected by occupational exposure during more than six months’follow-up. The others haven’t been infected by occupational exposure during more than three months’ follow-up. Conclusion:Nurses are the high-risk group of sharp injuries, especially needle stick injuries. So we must take a further effective measure to prevent occupational exposure.【Key words】 Nurse; Sharp injuries; Risk factors; Preventive measuresFirst-author’s address:The People’s Hospital of Rongchang, Chongqing 402460, China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10.029在临床的医疗护理工作中,针刺伤是最常见的职业性伤害。

急诊护士的职业暴露及防护对策【VIP专享】

急诊护士的职业暴露及防护对策【VIP专享】

急诊护士的职业暴露及防护对策摘要:随着我国科技和文明的发展,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在各行各业得到认同,而为患者和医护人员营造一个即安全又能体现人文关怀的环境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

因此对急诊护士的职业暴露及预防进行综述,介绍了职业暴露的概念、研究现状及职业危险因素。

对此提出提高职业防护意识、加强职业暴露培训、增强法律意识、加强心里辅导等预防措施,皆在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

关键词:急诊护士;职业暴露;预防措施概述:护理职业暴露近年来已成为医务人员,特别是护理人员越来越关注的问题,而急诊护理人员因承担着院前急救、抢救生命、转运病人的工作,而且针对的患者大多数都是急危重症人员,而且一般有着既往史不明确,病情复杂不易确诊,很难收入院等特点,这些因素使急诊护士职业暴露危险因素高于其他科室。

大量的研究证实:护士是发生针刺伤、感染及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的职业群体[1],而近几年来,故意伤医事件的频繁发生,由此而引起的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损害已经受到社会和医院等各方面的重视,更加剧了护理人力短缺的状况。

急诊护士工作在临床第一线,由于工作环境的特殊性,护士往往在病人第一时刻到达医院时即投入对病人的抢救,容易忽视对自己的保护,或者护士自身对此认识不足,致使急诊护士完全暴露于危害因素下成为高危职业暴露群体。

现对急诊科护士职业暴露特点及防护对策进行综述,在发展优质护理的同时,维护护士自身的身体与心里健康。

1 职业暴露的相关概念1 .1 职业暴露的概念职业暴露是指从业人员由于职业关系而暴露在有害因素中,从而有可能损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种状态。

而护理职业暴露指护士在从事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或病原微生物,以及受到心里社会等因素的影响而损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职业暴露。

1 .2 职业暴露的现状自1981年 Mclormick 等学者首次报道了医务人员因职业原因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以来,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及防护开始受到关注。

我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情况分析及防护措施探讨

我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情况分析及防护措施探讨

我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情况分析及防护措施探讨【摘要】目的:了解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现状并分析其危险因素,制定相关防控措施及应急处置预案,降低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风险。

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2021年1月1日~2023年8月31日我院发生职业暴露的91名医务人员进行监测分析。

结果:91名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中,以护士、实习护士、医生、保洁员和技师为主,分别占比39.5%、26.4%、17.6%、8.8%和7.7%;最主要的暴露方式是针刺伤和锐器伤、破损皮肤粘膜暴露,分别占比89.0%、11.0%;暴露源主要是乙肝、梅毒,分别占比25.3%、13.2%;全部职业暴露者均处理妥善,未发现相应的感染血源性传播性疾病。

结论:医务人员是发生职业暴露的高危群体,但部分医务人员防护意识薄弱、安全教育欠缺,加强培训、完善制度、建立健全职业暴露报告是减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风险,维护其身心健康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职业暴露;医务人员;防护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对患者开展诊疗或护理过程中,由于意外导致其皮肤或黏膜受到了含有致病微生物的体液污染,或是被致病菌污染的医疗器械刺破皮肤,从而导致其可能出现感染的情况。

其中,锐器伤作为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最主要原因,可引起20余种血源性疾病,涉及HBV、HCV、HIV 感染等,对医务人员身心健康产生极大危害[1]。

国内外学者针对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现状及防控措施进行了大量研究,孙健等[2]对全国13个省份158所不同级别医院进行调查发现,锐器伤在各类职业暴露中占比96.76%,暴露源病种以乙型肝炎为主(58. 69%)。

为了维护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并减少预防职业暴露而引发的血源性传播疾病,本次研究选取我院职业暴露医务人员共91名,探讨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和预防措施。

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1.1 调查对象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2021年1月1日~2023年8月31日我院发生职业暴露的91名医务人员进行监测分析。

我院急诊科护士职业暴露与防护现状

我院急诊科护士职业暴露与防护现状

我院急诊科护士职业暴露与防护现状摘要】目的调查我院急诊护理人员职业防护现状,探讨有效的干预措施,减少职业暴露,保障护士的身心健康。

方法: 对我院急诊科32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一般资料、职业暴露防护知识知晓率、针刺伤情况和针刺伤流程化处置执行情况、护理操作中的防护意识。

结果急诊科护士职业暴露知识知晓率较低,尤其是年青护士防护意识差,针刺伤发生率高,针刺伤后流程化处置执行差。

结论:应加强急诊科护士职业安全教育,增强其防护意识,提高防护能力。

【关键词】职业暴露护理人员职业防护医务人员职业暴露[1]是指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病原体感染[2]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黏膜,或被含有病原体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它锐器刺伤皮肤,有可能被病原体感染的情况。

随着我国艾滋病预防和治疗任务日益加重,护士直接接触艾滋病毒感染者的机会不断增加。

我国又是乙肝高发区之一,目前我国有1.3亿乙肝病毒(HBV)携带者[3]。

急诊科重危、危症患者多,突发事件多,不明病因患者多,护士工作的压力大,面临各种危险因素。

如何提高护士职业暴露防护能力,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为了解护士的职业防护能力,2014年12月,对我院急诊科32名护士进行了问卷调查,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1 .对象与方法1.1一般资料接受调查的急诊科护士共32人,女性31人,男性1人,年龄在21-45岁。

学历分布为中专0人,大专10人,本科22人,职称结构为护士15人,护师14人,主管护师3人。

1.2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内容包括一般资料、职业防护知识知晓率、近3个月针刺伤情况和针刺伤流程化处置执行情况、护理操作中的防护意识。

问卷由专人发放,采用统一解释语和知识问答,当场收回。

发放问卷共32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1.3评价方法防护知识知晓情况为口述回答知识题10道,正确回答8—10题为完全知晓,4—7题为部分知晓,0—3题为不知晓。

针刺伤后≤10秒处理伤口为及时,>10秒为不及时。

急诊护士血源性职业暴露状况及风险防范研究

急诊护士血源性职业暴露状况及风险防范研究

【摘要】目的:分析急诊护士血源性职业暴露状况以及风险防范。

方法:选取我院2022年1月到2023年1月期间急诊科护士120例,对其血源性职业暴露现状进行分析,并针对影响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因素实施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

结果:经分析可知,急诊护士血源性职业暴露的概率为70.00%,可见具有较高的风险发生率。

造成急诊护士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因素包括操作不当、医疗器械感染、患者感染、工作环境以及个人因素。

实施风险防范措施后职业暴露发生率降低至43.33%,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急诊护士血源性职业暴露具有较高的风险,需要针对影响这类风险的因素实施防范措施,降低风险发生率,提高急诊护士职业安全性。

【关键字】急诊护士;血源性职业暴露;状况;风险防范急诊护士在工作中经常接触到血液和其他体液,这让他们面临着血源性职业暴露的风险。

血源性职业暴露不仅会对护士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还可能导致心理上的压力和经济上的负担[1]。

研究发现,急诊护士血源性职业暴露的状况较为普遍,护士个人因素、工作环境和操作技能等因素都可能影响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发生率[2]。

为了降低护士的暴露风险,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的防范措施,包括加强培训、提供防护设备、建立制度和加强宣传教育等。

本文的研究通过揭示血源性职业暴露的状况和影响因素,为护士提供了科学的防范指导和措施。

同时,还为医院管理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依据,促进医院的健康管理和发展。

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22年1月到2023年1月期间急诊科护士120例作为研究对象,男性43例,女性77例,专科学历52例,本科学历68例,年龄20~45岁,平均年龄为(32.91±5.29)岁。

1.2研究方法1.2.1 分析急诊护士血源性职业暴露影响因素急诊护士血源性职业暴露是指在工作中接触到血液或其他体液,导致潜在的感染风险和健康危害的情况。

影响急诊护士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1.个人因素:急诊护士的个人因素可能会影响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发生率。

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现状与对策研究

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现状与对策研究

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现状与对策研究【摘要】护理人员作为医疗领域重要的一员,长期面临着各种职业暴露风险。

本文通过对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现状的分析发现,他们普遍存在着较高的职业暴露风险,主要包括接触传染病、化学品以及工作压力等。

暴露原因主要源于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和工作强度。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专业技能培训和职业健康管理等多方面应对策略。

通过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及加强职业健康管理,可以有效减少其职业暴露风险,并提升工作质量和生产效率。

护理人员职业暴露问题是一个需要重视的现实挑战,相信通过持续的关注和努力,将会取得更好的职业发展和工作环境保障。

【关键词】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现状、原因、对策、技能培训、健康管理、总结、展望、建议、措施1. 引言1.1 研究背景护理人员是医疗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承担着照顾病人、协助医生诊断治疗等重要工作。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医疗服务需求的增加,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和职业暴露风险也日益凸显。

由于长期接触感染病人、接触各种化学药品以及长时间站立工作等因素,护理人员职业暴露问题逐渐成为了一个值得关注的焦点。

在当前医疗体制下,护理人员的职业暴露风险主要表现为身体健康受损、心理健康问题和职业倦怠等。

护理人员的职业暴露问题也给其生活和工作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困扰和压力。

针对这些问题,有必要对护理人员的职业暴露现状进行深入了解,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以保障护理人员的职业健康和生活质量。

本研究旨在探讨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以及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为护理人员的职业健康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1.2 问题提出护理人员作为医疗卫生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照料患者的重要任务。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护理人员职业暴露问题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在长期的工作过程中,护理人员可能会面临各种暴露风险,包括感染性疾病、化学品暴露、职业性压力等。

这些暴露问题不仅对护理人员自身健康造成影响,还可能导致患者受到感染或其他安全隐患。

急诊科护士面临艾滋病职业暴露及防护对策

急诊科护士面临艾滋病职业暴露及防护对策

急诊科护士面临艾滋病职业暴露及防护对策(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摘要】急诊科护士由于工作的原因,经常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等,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因艾滋病职业暴露而感染HIV。

本文探讨了急诊科护士面临艾滋病职业暴露的高危因素,强调职业暴露重在预防,提出了安全防护对策,采取相关措施以减少护士HIV职业暴露,确保护士职业安全。

【关键词】艾滋病;急诊科护士;职业暴露;防护对策艾滋病(AIDS)又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所引起,是全身细胞免疫功能受损而导致一系列机会性感染性疾病和肿瘤的致命性传染病。

AIDS自1981年在美国首次报道以来,已迅速在世界各地蔓延,到2005年底全球AIDS感染人数约为3 860万人,大约280万人死于AIDS[1]。

中国截止2005年6月底,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累计报告HIV感染者126 808例,其中AIDS患者28 789例[2]。

AIDS如此广泛分布,大量增加的发病和死亡病例必然形成大批患者到医院求医,造成职业暴露机会大大增加,医务人员感染HIV的机会也就会随之增加。

据美国1993年统计,在HIV感染者中,6%为卫生工作者,其中护士占63%[3],说明护士受感染的危险最大。

在AIDS的3种传播方式(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中,医护人员AIDS职业暴露的传播方式主要是血液传播。

而急诊科护士经常接触患者的血液和体液,是职业性经血液感染的高危人群。

因此,急诊科护士应重视HIV职业暴露,采取相应防护措施,防止因职业暴露而感染HIV。

1 急诊科护士面临的HIV/AIDS职业暴露的高危因素医疗单位或实验室工作人员,由于职业关系接触HIV感染者的血液或其他体液而导致HIV感染称为职业暴露。

具体指HIV感染者的血液、组织及其他体液,包括感染者的精液、阴道分泌物、脑脊液、胸水、腹水、心包液、羊水及其他被血液污染的体液与医务工作者的皮肤伤口、黏膜直接接触[4]。

急诊科护士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

急诊科护士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

急诊科护士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摘要:目的:分析急诊科护士职业暴露的常见危险因素,并且根据因素提出防护措施。

方法:选择观察急诊科护士护理过程中出现的护理不安全事件28例作为观察对象,观察开始于2020年1月,观察结束于2022年1月,并且采取回顾资料分析方法,获得急诊科护士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

结果:对28件急诊科护士护理不安全事件引起原因统计,高风险操作因素占比75.00%,自我保护意识薄弱因素占比14.28%,心理因素占比10.71%,(x2=13.278,p=0.035),组间数据有差异。

结论:急诊科护士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有多种,需要根据不同因素采取防护措施,以此来保证护士护理安全。

关键词:危险因素;急诊科;职业急诊科护士开展护理工作中,由于急诊科患者多,患者一般病情重,护士在护理工作中难免会出现护理危险,影响护士的身体安全。

为了保证急诊科护士护理安全,可以在急诊科护理过程中分析护士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并且根据因素提出解决措施,以此来保证护士的护理安全。

基于此,本组分析急诊科护士职业暴露的常见危险因素,并且根据因素提出防护措施。

1.一般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观察急诊科护士护理过程中出现的护理不安全事件28例作为观察对象,观察开始于2020年1月,观察结束于2022年1月。

1.2方法本次研究过程中,主要采取回顾资料分析方法,这种方法在应用过程中需要对护士临床护理过程中遇到的护理不安全事件统计。

为了保证统计资料准确性,开展资料收集工作前,对收集资料工作人员开展培训工作,使其掌握熟练的资料收集技术。

资料收集完成后,是进行信息化技术处理,并且储存在医院计算机中心,以便本次研究时使用。

1.3 统计学SPSS24.0数据分析软件,计数资料统一为(n,%)、计量资料统一为(±s),采用P值进行检测,P<0.05表示组间数据差异存在意义。

2.结果对28件急诊科护士护理不安全事件引起原因统计,高风险操作因素占比75.00%,自我保护意识薄弱因素占比14.28%,心理因素占比10.71%,(x2=13.278,p=0.035),组间数据有差异。

急诊科的职业暴露与传染病防控处理

急诊科的职业暴露与传染病防控处理

消毒隔离措施不到位
急诊科是医院内感染的高发区域之一 ,若消毒隔离措施不到位,容易导致 病原体在环境中存活并传播给医护人 员。
传染病防控策略及
03
措施
预防措施
1 2 3
加强个人防护
医护人员必须时刻佩戴好口罩、手套、护目镜等 防护用品,确保自身安全。
严格执行手卫生
医护人员应频繁进行手卫生,使用洗手液和流动 水彻底清洗双手,或使用含有至少60%酒精的手 消毒剂。
暴露时能够迅速应对。
02
应急处理
发生化学性职业暴露后,应立即脱离污染源,用清水冲洗受污染部位,
并根据化学物性质采取相应的中和、解毒等措施。
03
加强个人防护
医护人员应配备必要的个人防护用品,如防护服、护目镜、手套等,并
规范使用,减少职业暴露风险。同时,定期接受相关培训,提高应对能
力。
总结与展望
06
本次项目成果回顾
职业暴露风险评估与控制
通过本次项目,急诊科建立了全面的职业暴露风险评估体系,并实施了有效的控制措施, 降低了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的风险。
传染病防控策略制定
针对急诊科常见的传染病,制定了科学、实用的防控策略和操作指南,提高了医护人员的 防控意识和能力。
培训与教育
开展了多场职业暴露和传染病防控相关的培训和教育活动,提高了医护人员的专业知识和 操作技能。
隔离措施
对疑似患者采取隔离措施,包括佩戴医用外科口罩、安置 在单独隔离室等,减少交叉感染风险。
优化接诊流程
制定针对呼吸道传染病患者的接诊流程,包括登记、分诊 、诊疗、转诊等环节,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案例三:化学性职业暴露事件应对策略探讨
01
了解化学物性质

急诊科护士的职业暴露及防护措施

急诊科护士的职业暴露及防护措施

急诊科护士的职业暴露及防护措施急诊科护士的职业暴露及防护措施【关键词】护士;职业暴露;防护急诊科是医院中重症病人最集中、病种最多、抢救和管理任务最重的科室,是所有急诊病人入院治疗的必经之路。

在急诊科的护士工作节奏快,任务繁重,劳动强度大,常常暴露于多种职业性危害因素中,是职业暴露的高危群体。

如果在护理操作和抢救病人过程中,不注意个人防护,那么发生职业暴露的机率就很大。

通过各种措施加强防护,保证护士的安全和健康,已成为护理工作面对的重要课题,现就职业暴露的因素和防护进行阐述,以加强职业防护意识,制定措施,减少职业损伤。

1 常见的职业暴露因素分类1.1 物理性因素锐器伤是护士最常见的职业损伤,在抢救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接触各种锐器,而我国是HBV、HCV感染高发区,锐器伤发生血液、体液传播疾病的危险性较高。

此外,急诊科护士在应用除颤仪、洗胃机抢救病人时,如操作不慎或设备老化,可引起电击伤、电灼伤的危险。

1.2 化学性因素日趋增多的化疗药物大多具有细胞毒性,在杀伤癌细胞的同时,对人体正常组织细胞也具有杀伤或抑制作用。

在化疗操作中,注射器稀释药物,排气、换水、拔针等操作都能造成皮肤接触或吸入化疗药物,具有致癌、致畸等脏器损害等潜在危险。

1.3 生物型因素主要是指由病毒、细菌、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性疾病。

我国每年发生的传染性疾病,多数是呼吸道传播。

急诊科护士由于工作的特殊性,会经常接触各种抢救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被污染的机率相当高,HBV、HCV、HIV是最具威胁的,给急诊科护士的健康带来极大危害。

1.4 社会心理因素急诊科护士由于长期处于危重患者、意外伤害以及死亡的包围中,工作紧张、心理压力大、生活不规律,得不到患者家属的理解,甚至遭到谩骂和危险,直接影响护士的心理和工作行为。

2 职业暴露的防护措施2.1 加强职业安全教育,提高护士自我防护意识,减少职业损伤。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认真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尽量减少或避免因不重视、不细心所致的伤害。

急诊护士职业暴露现状及防护对策

急诊护士职业暴露现状及防护对策

急诊护士职业暴露现状及防护对策摘要目的分析急诊护士职业暴露的现状,以便更好地做好职业防护,保证护理人员的安全。

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我院2018年1月~2022年12月登记上报的21例职业暴露急诊护士进行人群分布、暴露方式及部位、暴露环节、暴露源种类等分析。

结果21例发生职业暴露的急诊护士中,护士职称12例(57.14%),其中以工作年限1-5年的低年资护士最多(9例,42.85%);暴露方式以针刺伤为主(19例,90.48%);暴露部位主要是手指及手部(20例,95.24%);最易发生职业暴露的环节是医疗锐器物处理(6例,28.57%),其次为采集血标本(5例,23.81%);最常见的血源性职业暴露是乙肝(6例,28.57%);21例急诊护士在发生职业暴露后均立即采取了局部紧急处置和相关汇报登记,根据情况对暴露护士给予预防用药,追踪检测未发生相关职业暴露感染。

结论急诊科低年资护士是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针刺伤和血源性职业暴露是急诊护士所面临的高危职业风险,医院及科室应加强对急诊护士的职业安全培训教育,增强其防护意识,降低职业暴露的发生率。

关键词急诊护士职业暴露针刺伤防护措施Status Quo of occupational exposure of emergency nurses and its protective countermeasuresChen FangEmergency Department, Zigong First People's Hospital, Sichuan Province (643000)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status quo of occupational exposure of emergency nurses in order to do a better job ofoccupational protection and ensure the safety of nursing staff.Methods A retrospective survey was conducted, a total of 21 emergency nurses with occupational exposure were enrolled and reported in our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8 to December 2022. The populationdistribution, exposure mode and location, exposure link and exposure source were analyzed. Results Among 21 emergency nurses with occupational exposure, 12(57.14%) were nurses with professional titles, of which 9(42.85%) were junior nurses with a working life of 1-5 years, and 19(90.48%) were exposed to acupuncture The most frequently exposed parts were fingers and hands (20 cases, 95.24%) , the most frequently exposed parts were medical sharp objects (6 cases, 28.57%) , followedby blood samples (5 cases, 23.81%) The most common blood-borne occupational exposure was hepatitis B (6 cases, 28.57%) , and 21 emergency nurses took local emergency treatment and related report registration immediately after occupational exposure, and gave preventive medication to the exposed nurses according to the situation, no infection related to occupational exposure wasfound.Conclusion The Junior Nurses in emergency department are the high-risk population of occupational exposure, and the needle-stick injury and blood-borne occupational exposure are the high-risk occupational risk faced by emergency nurses, hospitals and departments should strengthen the occupational safety training and education of emergency nurses, enhance their awareness of protection, and reducethe incidence of occupational exposure.Keywords emergency nurse; occupational exposure; needle stick injury; protective measures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是指医生护士或其他从事医疗行为的相关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或传染病病原体,从而损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类职业暴露[1]。

浅谈急诊科护理工作上的职业暴露与防护

浅谈急诊科护理工作上的职业暴露与防护

浅谈急诊科护理工作上的职业暴露与防护摘要:医务人员在诊疗服务过程中,往往由于意识不强及患方诊疗环境等多种因素,导致其职业安全受到危害。

急诊科是救治危重患者及参与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的场所,是医院工作的前沿,护士若不注意个人防护或防护不当,面临的职业暴露的机会将明显增多,很可能会伤及身心健康,职业感染几率高。

因此,增强工作中的职业防护意识,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可以有效的减少职业危害的发生,保证职业安全。

本文主要探讨急诊科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发生的原因,并提出切实有效的防护对策,减少其发生。

关键词:急诊科护理;职业暴露;防护措施Abstract:Medical staff in the process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services,often due to lack of consciousness and the patient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environment and other factors,leading to occupational safety hazards.Emergency department is the treatment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and participate in dealing with all kinds of emergencies,is the forefront of hospital work,nurses if you do not pay attention to personal protection or improper protection,the opportunity to face occupational exposure will increase significantly,it is likely to hurt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High occupational risk of infection.Therefore,to enhance the work of occupational protection awareness,to take appropriate protective measures,strict implementation of the operating procedures,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occurrenceof occupational hazards,to ensure occupational safety.This article mainly discussesthe causes of occupational exposure of nursing staff in emergency department,and puts forward effective and effective protection measures to reduce its occurrence.Key words:emergency department nursing;occupational exposure;protective measures前言:急诊科是医院接诊、抢救急症患者的窗口及转运站,担负着极其重要的医疗任务。

浅谈急诊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及防护

浅谈急诊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及防护

浅谈急诊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及防护摘要:护理人员常因争分夺秒的抢救,加上预防措施得不到很好的落实,存在较高的职业暴露[1]。

将导致护理人员健康受到严重威胁及损害,因而,加强管理,落实防护措施,提高护理人员防护意识,将有效保护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

关键词:急诊科;护理人员;职业暴露;防护急诊科护理人员因从事临床护理活动暴露在有害的物理、化学、生物等环境中,其直接或间接地对护理人员健康构成损害。

急诊护理人员感染途径多,加之急诊工作环境不佳,护理人员心理压力大,容易造成健康损害[2]。

1 职业暴露概述1.1 职业暴露的概念职业暴露(Occupational Exposure),是指由于职业关系而暴露在危险因素中,从而有可能损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种情况,叫职业暴露。

护理人员职业暴露,是指护理人员在从事护理活动过程中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或传染病病原体,从而损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类职业暴露。

又分感染性职业暴露,放射性职业暴露,化学性(如消毒剂、某些化学药品)职业暴露,及其他职业暴露。

2 急诊科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2.1 生物性危险因素医疗护理活动过程中的生物性危险因素主要有致病微生物(细菌、病毒、其他致病微生物);传染病媒介物和其他生物性危险因素与危害因素。

它们广泛存在于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呕吐物、排泄物中,可以通过与患者的直接和间接接触而感染,它们通过血液传播一次即可造成感染。

国内调查显示80%以上的护理人员发生过针头刺伤,被HIV污染的针头或其他器械刺伤皮肤会有0.3%的感染机会;HBV污染的针头或其他器械刺伤皮肤会有6%~30%的感染危险;被HCV污染的针头或其他器械刺伤皮肤会有3%~10%的感染危险。

美国职业安全卫生管理统计局显示,在卫生行业及相关部门工作时被HAV、HBV、HCV及其他血液传播性疾病感染的人数呈上升趋势[3]。

2.2心理因素急诊科工作复杂性、突变性、紧张性、应急性等特点,加之急诊科工作环境差,工作量大,护理人员不愿到急诊科工作。

急诊护理职业暴露现状及防护

急诊护理职业暴露现状及防护

急诊护理职业暴露现状及防护摘要:目的:提高急诊护理人员对职业暴露的认知能力与防范意识。

方法:分析护理职业暴露现状,并提出针对性防范措施。

结果:急诊护理人员发生职业暴露与院感防控管理欠佳、个人防护不到位、操作技能不规范等密切相关。

结论:急诊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应提高防范意识,主动采取防范措施,降低职业暴露发生风险。

关键词:急诊科;护理;职业暴露;防护职业暴露,又称职业接触,是指在职业活动中,劳动者通过口、鼻等途径暴露在相应危险因素中,从而可能发生健康损害甚至危及生命的一种过程[1]。

医疗行业因工作性质特殊,容易接触到一些具有传染性疾病的患者或其体液、血液等,使医务工作者成为发生感染性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

相关研究报告[2]显示,护士是不同工作岗位中发生职业暴露最高的人群(约占2/5)。

本研究以医院职业暴露高发科室——急诊科为例,介绍护理职业暴露的现状及防护措施。

1急诊护理职业暴露现状1.1职业暴露来源1.1.1锐器伤在护理职业暴露来源中,锐器伤不仅是主要的损害及暴露方式,也是血源性传播疾病感染最主要的因素[3](远超皮肤、黏膜等途径)。

急诊护士由于诊疗量大、输液注射抽血操作多等因素,接触锐器频率高,再加上诊疗过程的迫切性及连续性,发生职业暴露的几率远大于其余科室医务人员。

1.1.2血液、体液、分泌物污染工作的特殊性,急诊科往往在未明确诊断之前投入抢救与处置过程中,容易接触到患者的血液、体液等,此时基础防护不到位,操作不规范,接触到未诊断或潜伏期以及隐瞒病史的传染病患者,则不可避免地发生暴露,这成了急诊护理职业暴露的另一危险源。

1.2急诊护理职业暴露高发原因1.2.1个人因素急诊护理职业暴露的发生与其对职业暴露认识不足、防范意识差、不规范操作等个人因素密切相关[4]。

部分护理人员存在侥幸心理,认为自己发生感染可能性很小,加上操作培训及防护知识掌握不到位、个人防护不足,结果在工作中发生职业暴露事件的危险行为(典型的有处置针头不规范、针头回帽[5])。

门诊急诊护士职业暴露及防护的现状调查

门诊急诊护士职业暴露及防护的现状调查

门诊急诊护士职业暴露及防护的现状调查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尤其是新的化学药物和高新技术的临床应用,护士常暴露于多种职业性损伤的危害因素之中。

门诊急诊护士由于工作的特殊性,每天都要接触大量化学药物及患者的血液、体液。

本调查旨在了解门诊急诊护士职业暴露的种类,对职业危害的认知和自身的防护意识。

以加强护士职业暴露防护依从性,在提高医疗护理质量的同时,维护护士的健康。

1 资料与方法1.1 调查对象2012年1月在门诊急诊工作的护士104名,从事护理工作的最长29年,最短6年。

年龄最大50岁,最小28岁。

学历本科13名,大专84名,中专7名,职称中级9人,初级95人。

发放问卷104份,回收104份,回收率100%,有效率100%。

1.2 研究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1)一般情况调查如年龄、学历、职称等。

(2)职业暴露的情况,包括化学消毒药物和细胞毒性药物的配制使用过程中引起的损伤,针刺伤,无保护性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

(3)标准防护相关知识的认知态度(4)防护行为依从性的调查。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一般情况本次调查门急诊护士共104名,年龄22~54岁,(31.30±10.07)岁,年龄小于30岁的82人,30~40岁的5人,大于40岁的17人。

职称:主管护师9人,护师42人,护士53人。

学历:本科13人,大专84人,中专7人。

本次调查的104人中有职业暴露经历的57人占54.8%。

职业暴露发生率见表1。

2.2 认知护士对职业防护知识的认知情况见表2。

护士对职业防护知识6个条目认知率为13.46%~35.58%,认知非常欠缺,其中79.8%对标准防护的概念不清。

87.5%对暴露后的规范处理不了解。

急诊科护士职业暴露的防护及进展

急诊科护士职业暴露的防护及进展

急诊科护士职业暴露的防护及进展由于急诊科工作环境及服务对象的复杂性及特殊性,急诊护士长期暴露于多种危险因素之下。

急诊科护士的职业暴露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为此,本文着重研究了急诊科护士的职业暴露问题并提出了相关防护对策。

标签:急诊科护士职业暴露防护1、引言现在职业安全已成为各行各业人员越来越关注的话题,尤其是护理人员[1]。

而对于急诊科的护士来说,职业安全问题刻不容缓需要得到全社会人的关注和支持。

医院的急诊科是对外开放的窗口,病人的病情难以预料病情复杂,危、重多变;各类突发急危事件决定了急救工作的高强度和高压力,给急诊医护理人员带来一定的身心影响。

而急诊科护士的职业暴露问题显得尤其显著。

2、职业暴露概述所谓护士职业暴露,就是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过程中,破损的皮肤、黏膜意外地被含有病原体的血液、体液污染了或被含有病原体的体液、血液污染的针头刺破皮肤从而感染某种可经血液传播疾病的病原体[2]。

根据职业暴露的不同情况,分为不同的等级,通常根据严重程度以及污染情况分为一二三三个等级。

若暴露的量和时间都比较小则认为是一级;若暴露量较大或者受到损伤则定性为二级;当皮肤被暴露源割伤甚至损伤的情况下,一般就定性为三级。

根据级别不同,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

比如一二级可以简单处理,注意操作规范,当发生三级的情况下,就要一定的医学处理了[3]。

据统计,医务人员接触致病因子的频率高于普通人群,发生的院内感染是普通人群的2倍。

针刺伤与锐器伤在临床发生率极高,健康的医务人员患血源性传染病80-90%是由针刺伤所致。

而由污染的针头和锐器伤造成的感染,疾病传播的机率为:HBV:6%-30% ;HCV:0.5%-6% ;HIV:0.21%-0.5%。

根据危害的来源我们又可把危害分为:物理性危害,化学性危害,生物性危害,以及心理危害。

2.1 物理性危害如锐器伤,锐器伤害是最常见的,最常见的是注射器针刺伤,其次为手术缝针、刀片、玻璃类器械刺伤等[4];再者就是负重伤,由于搬运重物或患者,不正确的弯腰、超时站立均可造成护士肌肉骨骼损伤,尤其是脊柱、关节损伤。

急诊护理人员在职业暴露中的风险与防护

急诊护理人员在职业暴露中的风险与防护

急诊护理人员在职业暴露中的风险与防护急诊护理人员是医院中最常见的职业之一,他们在工作中经常会接触各种各样的疾病和病人,因此容易处于职业暴露的风险之下。

职业暴露指的是在工作中暴露于各种危险因素中,对健康造成潜在危害的情况。

本文将从急诊护理人员在职业暴露中的风险和防护措施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急诊护理人员面临的职业暴露风险主要包括传染病、化学品、放射性物质和身体创伤等。

在急诊科工作中,护理人员经常会接触到各种传染病患者,如感冒、流感、结核等。

这些传染病具有高度的传染性,护理人员容易在工作中被感染。

此外,急诊护理人员还会接触到各种化学药品,如消毒液、药物等,这些化学品对人体健康也会造成危害。

此外,在急诊科还经常接触到放射性物质,如X光、CT等,长期接触会对身体健康造成危害。

最后,在急诊科工作中,护理人员还会面临各种意外伤害的风险,如被针头刺伤、手术刀伤等。

为了减少急诊护理人员在工作中的职业暴露风险,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护措施。

首先,急诊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应加强个人防护,包括佩戴口罩、手套、护目镜等防护用具,减少接触传染性疾病的机会。

此外,护理人员还应加强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健康习惯,如勤洗手、不随地吐痰等。

其次,急诊科应建立健全的职业暴露防护制度,包括建立相关的暴露管理和调查机制,明确各类职业暴露事件的处理流程,及时对暴露事件进行处理和处置。

此外,在急诊科工作中还应加强对护理人员的职业暴露培训和教育,提高护理人员对职业暴露的认知和防范意识。

总之,急诊护理人员在职业暴露中存在着多种风险,如传染病、化学品、放射性物质和意外伤害等。

为了减少这些风险,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护措施,包括加强个人防护、建立健全的职业暴露防护制度和加强对护理人员的职业暴露培训和教育。

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能够引起人们对急诊护理人员职业暴露问题的重视,进一步提高急诊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保障水平。

我院急诊护士自我防护现状及对策

我院急诊护士自我防护现状及对策
护 师 :3 名 ,护师 8 名 ,护士 1 4 名。
赢局 面。
有 感 染 性 ,都 应 充 分 利 用 各种 屏 障 进 行 防 护 ,并 注 意 双 向 防护 ,同 时保 护 医务 人 员
1 . 2调查 方 法 采用 自行设 计 的调 查 问卷 ,
4 对策
共 发 出问 卷2 5 份 , 回收 问 卷 2 5 份 ,回收 率 4 . 1完善规章制度 ,建立保障体系 建立安 和患 者 的健 康 。 为1 0 0 %。 调 查 前 针 对 问 卷 内 容 对 调 查 对 全 的 护 理 观 和 职业 安 全 管 理 体 系 ,采 取 普 5 结 论
卷调 查 , 了解 目前 我 院 急诊 科 护 士 自我 防 士 的 自我 防护 意可 以 使 医 院感 染 发 生 率下 降
护所处 的水平及问题 ,分析其工作 中存在 关 的健 康 知 识 及 自我 防 范 意识 ,在 危 害 自 5 0 %。因此 ,需要加强急诊护士手卫生相
的 危 险 因素 并 提 出相 应 的 对策 , 以期 提 高 身健 康 的 同时 还 可 能 成 为 传染 源 和传 播 媒 关 知 识 的培 训 ,提 高 手卫 生 的执 行 率 和有
其 自我防护意识 ,保障身心健康 。现报道 介, 给患者带来医院感染的潜在危险。护理 效 率 。
如下 。
4 . 4注意心理防护 培养健康的人格 ,指导
护 士 正 确对 待社 会 偏 见 及 各种 心 理 困扰 ,
据 进行 分 析 。结 果 呼 吸 道 防护 A 级2 4 % ,B 3 . 1急诊科护士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 急诊 采 取 回避 、疏泄 、转 移 、放松 、 自我 暗 示
级6 0 % ,c 级1 6 % ;洗手A 级3 6 % ,B 级5 2 %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院急诊科护士职业暴露与防护现状
发表时间:2016-06-17T14:38:20.117Z 来源:《医师在线》2016年3月第5期作者:范嘉佳李红李宗慧吴选玲
[导读]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1]是指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病原体感染[2]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黏膜。

范嘉佳李红李宗慧吴选玲
四川省妇幼保健院.四川省妇女儿童医院 610045
【摘要】目的调查我院急诊护理人员职业防护现状,探讨有效的干预措施,减少职业暴露,保障护士的身心健康。

方法: 对我院急诊科32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一般资料、职业暴露防护知识知晓率、针刺伤情况和针刺伤流程化处置执行情况、护理操作中的防护意识。

结果急诊科护士职业暴露知识知晓率较低,尤其是年青护士防护意识差,针刺伤发生率高,针刺伤后流程化处置执行差。

结论:应加强急诊科护士职业安全教育,增强其防护意识,提高防护能力。

【关键词】职业暴露护理人员职业防护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1]是指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病原体感染[2]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黏膜,或被含有病原体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它锐器刺伤皮肤,有可能被病原体感染的情况。

随着我国艾滋病预防和治疗任务日益加重,护士直接接触艾滋病毒感染者的机会不断增加。

我国又是乙肝高发区之一,目前我国有1.3亿乙肝病毒(HBV)携带者[3]。

急诊科重危、危症患者多,突发事件多,不明病因患者多,护士工作的压力大,面临各种危险因素。

如何提高护士职业暴露防护能力,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为了解护士的职业防护能力,2014年12月,对我院急诊科32名护士进行了问卷调查,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接受调查的急诊科护士共32人,女性31人,男性1人,年龄在21-45岁。

学历分布为中专0人,大专10人,本科22人,职称结构为护士15人,护师14人,主管护师3人。

1.2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内容包括一般资料、职业防护知识知晓率、近3个月针刺伤情况和针刺伤流程化处置执行情况、护理操作中的防护意识。

问卷由专人发放,采用统一解释语和知识问答,当场收回。

发放问卷共32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1.3评价方法防护知识知晓情况为口述回答知识题10道,正确回答8—10题为完全知晓,4—7题为部分知晓,0—3题为不知晓。

针刺伤后≤10秒处理伤口为及时,>10秒为不及时。

上报包括填写职业暴露情况登记表,医院感染科登记备案两个部分,口头或电话告知视为未上报。

化验检查包括职业暴露后当天进行的检查和窗口期观察结束后的再一次检查,未进行前后对比检查视为未检查。

药物预防要求全程足量规则使用相应预防药物,未按标准量和疗程完成者视为未预防用药。

防护意识以护士口答急诊科常见10项护理高危因素操作中的预防措施,正确5—10项为有防护意识,0—4项为无防护意识。

2 结果
2.1职业防护知识知晓率急诊科护士32人100%参加过职业防护知识培训,相关知识完全知晓有20人(62.5%),部分知晓有10人(31.2%),不知晓2人(6.3%)。

见表1
3 讨论
血源性传染病对护士的职业危害不可忽视。

血源性疾病是指致病因子可以通过血液传播引起易感者感染的疾病或综合症,主要有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等。

Kosgeroglu[4]等研究表明,临床护士HBV和HCV的感染率达到18.2%,职业暴露感染HIV的概率相对较低,一般不超过0.3%。

艾滋病的发病率我国已经进入快速增长期,2003年专家估计我国现有HIV阳性存活者[5]84万,针刺伤是医务人员最常见的一种职业损伤,多种经血液传播的疾病均可通过此途径进行传播。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到,6个月内32名护士针刺伤发生率高达87.5%,其中60.7%的受伤者能及时正确处理伤口,仅有7.9%的受伤者按针刺伤流程规范处置,职业暴露后的上报,化验检查和规范预防用药执行差。

100%的培训率,97.3%的防护知识基本知晓率,在临床工作中却只有62.5%的防护意识,最常见的针刺伤的规范处理仅有7.9%,怎样将预防知识转化为实际中的应用,杜绝大多数护士的侥幸心理,以严谨的态度,严格执行医院职业暴露与防护相关规定,切实把职业暴露的风险降到最低,为职业暴露的护士提供检查和用药支持等问题将成为医院职业暴露与防护的重点和难点。

急诊科低年资护士未适应忙乱嘈杂的急诊环境,面对突发应急抢救欠沉稳,发生针刺伤后不清楚医院相关规定又羞于开口,这些都造成她们成为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

本次调查中也显示护士职称的群体在防护知识,针刺伤的发生和针刺伤后的处置,护理操作中的防护意识都是最欠缺的。

要让护士了解相关防护知识,如回套针帽时必须用单手法,使用后应立即丢入锐器盒;不可能随便把针头放在床头柜或病床上;病人躁动时应及时寻求帮助;不要用手分离使用过的注射器等。

应加强知识技能训练,合理安排人力,强化职业安全教育,使护士了解针刺的危害及现状,提高防护意识,建立针刺伤报告制度,注射免疫球蛋白[6]。

同进减轻护士负担,定期为护士体检,并注射乙肝疫苗[7],从而保证有一支健康的护理队伍。

护士对职业危害的防护观念淡漠[10],对工作中危险因素认识不足是造成护理高危因素操作中防护意识薄弱的主要原因。

戴手套,戴口罩,洗手等最基本的防护措施在急诊危急忙乱的情况下理所当然的被忽略,无形中医患双方都成为医院感染和职业暴露的受害者。

因此,坚持职业规范,提高自律,保护自己和他人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位急诊人的责任和义务,特别是我们年轻的护士要从工作的第一天就为养成良好的职业防护习惯而努力。

4.结论
人类遭遇SARS之后,护士的职业安全,已成为当今十分重要的工作。

护士承担着疾病的治疗护理工作,为病人带来健康的同时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职业伤害与感染风险,医护人员要增强职业安全意识,提高自身防护能力,确保职业安全。

参考文献
[1]周晓荣.临床护士自身防护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02,16(8):445.
[2]王红红,杨敏,何国平,等.护士工作中针刺伤现状及预防对策[J].实用预防医学,2002,9(6):666.
[3]姜华,卢惠琳,胡小青.不同级别医院护理人员医疗锐器伤调查及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2):6364. [4]杨玉莲,陈玉萍.护士面临的职业危害[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0,19(9):434-435.
[5]洪海兰.ICU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对策[J].护理研究,2004,18 (2):292-293.[6]申翠香.使用戊二醛应采取保护措施[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 2002,21(5):230.
[7]高中度.浅谈介入放射医护人员的防护[J].华夏医学,2003,16(2):215.
[8]李小妹,刘彦君.护士工作压力源及工作疲惫感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 (11):645-649. [9]徐辉,毛秀英,盖小荣,等.针刺伤防护教育的效果评价[J].护理研究,2003,17(9):1039-1040.
[10]许炎秋.新加坡陈笃生医院手术室护士的职业防护措施[J].现代护理,2001,7(6):67-6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