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岩层移动变形机理
《开采损害与环境保护》课程教学大纲
《开采损害与环境保护》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开采损害与环境保护》是采矿工程专业一门专业基础课,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矿山资源开采的同时各种地质损害(灾害)的类型及特征,开采损害的防治措施以及矿山环境保护技术的发展等,使在专业基础知识中所学到的理论和方法进一步得到深化并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树立正确而较为全面的矿山开采损害与环境保护的概念,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实事求是的态度和严谨细致的作风,为后继课程的学习、毕业设计及将来在生产实践中应用打下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及重点、难点(一)课程的基本要求1.学习和掌握地表沉陷与损害特征、岩层移动和地表变形的一般规律性、开采损害监测与评价方法、建筑物保护矿柱的留设方法、建筑物下开采、铁路下开采、水体下开采的问题,受水体威胁矿床的开采技术及特殊采矿方法等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
2.学习和了解矿山资源与环境、采矿沉陷土地复垦、矿山废水控制与处理、矿山固体废弃物处理以及矿山环境与可持续性发展方面的新技术、新方法。
3.通过学习使学生基本掌握和了解地质灾害基本理论和矿山开采损害与环境保护方面的基本知识。
(二)重点、难点1.矿井开采地质灾害类型及防护技术;2.岩层与地表移动的一般规律;3.开采损害的基本理论与防治手段;4.建筑物下压煤开采的技术方法;5.概率积分法岩移计算理论;6.采矿塌陷地生态环境恢复技术。
三、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本课程作为采矿工程专业的必修课与“采矿工程”、“弹性力学”“岩石力学”、“矿山地质”、“矿山测量”等专业课程有密切的关系,采矿工程专业或非采矿工程专业的大学本科学生,须在具备了上述课程的基本知识后才能学好本课程。
四、课程内容与要求第一篇开采损害的类型及特征第一章开采损害类型及特征(2学时)1、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学习了解矿山开采对土地、房屋、地下构筑物、工业广场设施、井筒及工程地质灾害等,掌握其基本机理和分析方法。
开采损害三章节 岩层移动变形机理山东科技大学PPT学习教案
第56页/共7页
6
感谢各位指导!
第67页/共7页
7
1弯曲2断裂8层间错动9块体滑动2裂隙带3弯曲带的空间形态1水平缓倾斜煤层开采时01底板导水破坏带2完整岩层带有效保护层带3承压水导高带隐伏水头带2覆岩破坏移动的力学模型1拉伸应力或变形2压应力或变形3垂直压缩压力区4垂直拉伸应力区3松散层的影响4煤层倾角的影响5开采深度的影响6开采厚度和采空区面积的影响7采煤方法及顶板管理方法的影响8时间过程的影响9地质构造的影影响10地下水位变动的影响
开采损害三章节 岩层移动变形机理山东 科技大学
会计学
1
课
一、开采围岩移动变形破坏形式?
题
二、岩层移动破坏分带特征?
提
三、岩层移动变形研究方法?
纲
四、开采移动变形影响因素?
第12页/共7页
2
一、开采围岩移动破坏形式
岩层受采动影响移动破坏实际上是指岩体地质结构改组和结
构联接的丧失现象。采动岩体内存在的移动破坏形式主要有
第34页/共7页
4
二、岩层移动破坏分带特征
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下三带”
(1)底板导水破坏带 (2)完整岩层带(有效保护层带) (3)承压水导高带(隐伏水头带)
2、覆岩破坏移动的力学模型
(1)拉伸应力或变形 (2)压应力或变形 (3)垂直压缩压力区 (4)垂直拉伸应力区
第45页/共7页
5
四、开采移动变形影响因素
《岩层与地表移动》课件
地壳运动:地壳板块之间的相互作 用,导致岩层和地表的移动
地壳侵蚀:地表受到风、水等自然 力的侵蚀,导致岩层和地表的移动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地壳形变:地壳受到外力作用,如 地震、火山等,导致岩层和地表的 移动
地壳沉积:地表受到风、水等自然 力的沉积,导致岩层和地表的移动
地表条件:地形地貌、地 表水文、植被覆盖等
环境因素:气候变化、人 类活动、自然灾害等
预测方法:数值模拟、遥 感监测、现场观测等
评估指标:位移速率、变 形量、稳定性等
风险评估:风险等级、风 险分布、风险控制措施等
地质灾害预警:预测岩层与地表移动,提前预警地质灾害 工程建设规划:评估岩层与地表移动,为工程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资源开发利用:预测岩层与地表移动,为资源开发利用提供指导 环境保护:评估岩层与地表移动,为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案例选择: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岩层与地表移动案例 数据收集:收集相关地质、地貌、气候等数据 分析方法:采用地质力学、地貌学、地球物理等方法进行分析 结果展示:展示分析结果,包括岩层移动、地表变形、地质灾害等 结论与建议:总结案例分析的结论,提出预防和治理地质深入分析
信息
地下监测:通 过钻孔、探井 等设备获取地 下岩层移动信
息
综合分析:结合 遥感、地面、地 下等多种监测技 术进行综合分析, 获取更准确的地
表移动信息
数据采集:使用地质雷达、地震仪等设备进行数据采集 数据处理: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滤波、去噪等 数据分析:利用统计学、数学模型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提取有用信息 数据可视化:将分析结果以图表、图像等形式展示,便于理解和交流
启示:从案例中总结出岩层与 地表移动的规律和特点
矿山压力及其控制习题及解答 全面总结
1.什么是矿山压力和矿山压力显现?答:地下岩体被采动以前,在其自重的作用下形成的原岩应力是处于平衡状态的。
当在煤、岩体内开掘巷道或进行回采工作时,就会破坏原来的应力平衡状态,引起岩体内的应力重新分布。
这种由于矿山开采活动的影响,在巷硐周围岩体中形成的和作用于巷硐支护物上的力定义为矿山压力。
由于矿山压力的作用在巷道、回采工作面引起的一系列力学现象,如围岩的变形或挤入巷道,岩体破坏、移动或冒落,煤体被压碎、片帮或突然抛出,支架的变形或破坏,充填物产生压实,岩层和地表的移动或塌陷等,这些由于矿山压力作用使巷硐周围岩体和支护物产生的种种力学现象,统称为矿山压力显现,简称为矿压显现。
第二章矿山岩体的原岩应力及其重新分布一、内容提要1 .岩体内原岩应力的概念岩体内形成原岩应力的主要原因有两种,由于岩体自重而引起的自重应力和由于地质构造运动而引起的构造应力。
自重应力是形成岩体垂直应力和水平应力的根本原因。
构造应力主要是指水平应力。
在矿山地质构造简单地区的岩体可能只有自重应力,在地质构造复杂地区的岩体中可能同时有自重应力和构造应力存在。
二、习题1.什么叫原岩应力状态,对原岩应力状态有几种假说?答:地壳中没有受到人类工程活动影响的岩体叫做原岩。
原岩的原始应力状态。
原岩所处的应力状态叫做原岩的原始应力状态。
关于原岩的应力状态有两种假说:(1)弹性假说,认为岩体处于弹性状态,其受力与变形的关系附合虎克定律,在垂直应力作用下将在岩体中引起水平应力的作用,其侧压系数λ=0.25~0.43。
(2)静水应力状态假说,认为在地下深处的岩体由于长期的地质作用和岩石的拐变作向应力和垂直应力趋于相等,即侧压系数λ=1。
第三章 回采工作面上覆岩层活动规律及其分析一、内容提要1.老项岩层的梁式平衡回采工作面自开切眼向前推进一段距离以后,直接顶开始垮落,老顶悬露于采空区之上而未折断,类似于一端由工作面前煤壁支撑,另一端由边界煤柱支撑的两端固定的梁。
6采场岩层移动与控制10
6.2.3 关键层复合破断规律
关键层复合破断出现滑落失稳得条件:
hh12t tan4 3s
in2
(6-4)
6.3 采场上覆岩层移动规律
6.3.1 岩层移动的有关概念
1.岩层移动: 煤层采出后,引起岩层的变形、破坏与移动,
并由下向上发展至地表引起地表的移动,这一过程 和现象称为岩层移动,又称为开采沉陷。
雾化供水 管路 喷淋排水 管
设计 刘 红、陈华刚、刘培杰 中 国 矿 业 大 学
技 术负 责
制 图 彭通富、邢红燕、贾占军 中梁山煤炭井工气化洁净能源工程 日 期 审 核 廖良甫、何良顺、王德明 井巷、设备、管网、测控综合布置图 共 张
王作 棠 20 03 .1 0.1 5
第张
瓦 斯泵
P SA
煤 气浓缩 脱 碳装置
中国矿业大学编制了判别覆岩关键层位置的计 算机软件,实现了覆岩关键层判别方法的计算机化 和判别结果的可视化。
6.2 岩层控制的关键层理论
关键层计算举例:
表3-2
岩层
1 2 3 4
岩性
中砂岩 泥岩
砂质泥岩 中砂岩
/kN/ m3 23 25 25 25
h/m
4.0 2.7 2.0 5.5
E/MPa
25000 11000 15000 23000
6.1 岩层移动引起的采动损害概述
什么是循环经济?
2.再用原则。要求产品和包装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多 次使用。在生产中,要求制造商使用标准尺寸进行设计, 以便于更换部件而不必更换整个产品,同时鼓励发展再制 造产业;在生活中,鼓励人们购买能够重复使用的物品、 饮料瓶和包装物。
3.循环原则。要求生产出来的产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 后能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而不是无用的垃圾。物质循 环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资源循环利用后形成与原来相同 的产品,二是资源循环利用后形成不同的新产品。循环原 则要求消费者和生产者购买循环物质比例大的产品,以使 循环经济的整个过程实现闭合。
一 、岩层与地表移动的基本规律
柴里矿301工作面地表裂缝实测图
开采急倾斜煤层时地表移动特征
3. 塌陷坑
煤层开采时(尤其是急倾斜),煤层露头 处附近地表呈现出严重的非连续性破坏,往 往会出现漏斗状塌陷坑,北票矿区地表塌陷 漏斗如图。
地表塌陷漏斗
在缓倾斜或中倾斜煤层浅部开采条件下,地 表出现非连续性破坏时,也可能出现塌陷坑。 鹤岗富力矿浅部开采引起的地表漏斗状塌陷 坑如图。
垮落带及断裂带高度计算
• 1、影响因素:顶板岩性、煤层倾角、采厚、 采煤方法、采空区尺寸、采空区处理 • 2、统计回归公式(重点) • 3、其他方法(类比、实测) • 4、近距离煤层
垮落带高度 (P7)
• a.若煤层顶板覆岩内有极坚硬岩层,开采后能形成悬 顶,垮落带最大高度Hk按(1-1)式计算。
图1-17 近水平煤层非充分采动时的地表移动盆地示意图
图1-15 槽形盆地示意图
3. 地表移动盆地特征
• 为了研究方便,常选取地表移动盆地主断 面进行研究,主断面是指通过盆地内最大下沉 点沿煤层倾向或走向的垂直剖面,地表移动盆 地在主断面内表现为通过最大下沉点的地表下 沉曲线。主断面具有以下特点:(1)主断面上 地表移动盆地范围最大;(2)主断面上地表移 动值最大。 • 地表移动盆地的范围总是比采空区的面积 大,它的形状取决于采空区的形状及煤层倾角 大小。当采空区为长方形时,移动盆地大致呈 椭圆形,它与采空区的相对位置取决于煤层倾
• 式中Mz—上下煤层综合开采厚度,m; M2—下煤层厚度, m; M1—上煤层厚度,m; h—上下煤层层间距,m; y2—下煤层的垮落带高度与采厚之比。 • 当上下煤层的层间距很小时,综合开采厚度取上下煤层厚 度之和,即 M Z M 1 M 2 (1-4) • 求出综合开采厚度后,可按单一煤层开采的条件计算垮落 带和断裂带的高度。
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第六章采场岩层移动与控制关键层PPT课件
本科生课程: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
第二节 岩层控制的关键层理论
一、关键层的概念
• 采场老顶岩层“砌体梁”结构模型是针对
开采过程中的矿山压力控制而提出来的。
• 1996年,在采场老顶岩层“砌体梁”理论
基础上,钱鸣高院士及其课题组提出了岩 层控制的关键层理论。
• 瓦斯抽放-------煤层气开采(抽采) • 矿井水文地质类型:根据矿井水文地质
条件、涌水量、水害情况和防治水难易 程度,……类型。
本科生课程: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
煤矿绿色开采的特点之二
• 从开采的角度采取措施,从源头消除或 减少采矿对环境的破坏;而不是先破坏 后治理。因而,矸石的井上处理与土地 复垦是属于环境治理问题,而不属于绿 色开采问题。
岩层间将不会出现离层。
本科生课程: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
第三节 采场上覆岩层移动规律
一、岩层移动的有关概念
采动后岩层各点的移动 地表相邻两点的移动和变形
1.充分采动与非充分采动
当采空区尺寸相当大时,地表最大下沉值
达到该地质条件下应有的最大值,此时称为充
分采动。
本科生课程: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
2.移动与变形 岩层移动会导致沿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
从而形成采场覆岩移动的“横三区”与“竖三 带”。
本科生课程: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
沿走向剖面,测点先向采空区方向移动, 然后又转向工作面推进方向移动,最后基本恢 复到原来位置。
图6-9 开采后上覆岩层沿走向方向 水平与垂直移动轨迹图 本科生课程: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
沿倾向剖面,测点基本上沿着与层面成垂 直的方向向下移动。
地质活动背景下岩层演变过程及其规律解析
地质活动背景下岩层演变过程及其规律解析地球是一个活跃的行星,地质活动对地球上的岩层演变起着重要的作用。
岩层演变是指岩石在长期地质作用下发生的变化过程,包括岩石的形成、改造和破坏等。
在地质活动的背景下,岩层可以发生多种演变过程,其演变规律也在不断探索和解析中。
岩层演变过程主要包括岩石的形成、变质作用和岩石圈动力学作用等。
首先,岩石的形成是岩层演变的起点。
岩石形成可以分为三类,即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火成岩是由地球深部熔融岩浆冷却而形成的,例如玄武岩和花岗岩;沉积岩是由风化、侵蚀、运移和沉积过程形成的,例如砂岩和泥岩;变质岩是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原有的岩石发生变质过程形成的,例如片麻岩和石英岩。
这些不同类型的岩石在地质历史长河中经过相应的演变过程。
其次,变质作用是岩层演变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岩石受到高温、高压或其他外界条件的作用时,岩石中的矿物成分和结构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形成新的岩石。
变质作用可以分为接触变质和区域变质两种类型。
接触变质是指岩石受到热液的加热作用,造成岩石的矿物组成和结构的改变,例如云母片岩和硅质岩。
区域变质是在大范围的地质作用下,岩石受到高温和高压的影响,从而形成新的岩石,例如麻粒岩和大理岩。
变质作用对岩石的演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使岩石的成分和结构得以改变,增加了地球内部物质的多样性。
此外,岩石圈动力学作用也是地质活动背景下岩层演变的重要因素。
岩石圈是由地壳和上部地幔组成的,它们在地球内部不断运动和变化。
地球上的板块运动和地震是岩石圈动力学作用的直接体现。
板块运动会导致地壳在挤压和拉张力作用下发生变形和断裂,从而形成山脉和地震带。
这些运动和变化也会影响到岩石层的稳定性和演变。
地震和火山喷发等地质灾害是岩层演变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它们不仅可以改变岩石的结构和性质,还会对地球表面和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
岩层演变过程中存在一些规律,这些规律是通过对地质作用和岩石演变的观察和研究得出的。
首先是地层叠加规律,地层是岩石演变的基本单位,在地质历史中,各个地层按照时间顺序叠加,形成了不同的地层序列。
09 第六章 构造运动和构造变动-1
岩层的产状要素
走向----岩层层面与任一水平面的交线。 倾向----与走向线垂直在倾斜层面上的引线叫倾斜线,倾斜线在水平面上 的投影指向新岩层的方向即为倾向。 倾角----层面上倾斜线与它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的夹角。
地质罗盘
野外实习 测量岩层的产状
三、地层接触关系 整合接触----地壳相对稳定,形成连续沉积的岩层。特 点是岩层互相平行,时代连续,岩性和古生物递变。
2 岩相变化
岩相----反映沉积环境的沉积岩岩性和生物群的综合特征。 海侵----陆地下沉,陆地面积缩小,海洋面积扩大,海水侵入大陆。 海退----陆地上升,陆地面积扩大,海洋面积缩小,海水退出大陆。 海侵层位----地层剖面由陆相沉积、海岸沉积、浅海沉积到深海 沉积,沉积物的粒度逐渐变细,新岩层面积大于老岩层面积(超覆)。 海退层位----地层剖面由深海沉积、浅海沉积、海岸沉积到陆相 沉积,沉积物的粒度逐渐变粗,新岩层面积小于老岩层面积(退覆)。 沉积旋回----海侵层位和海退层位交替出现有规律的变化。
作业: 构造运动判别练习 恢复地质演化历史
Triassic 250-205
(D) 地壳下沉,开始接受新的沉积物, 新的沉积岩层产状大致水平,与下伏 褶皱的岩层以角度不整合方式接触, 二者由不整合面分开。
一个角度不整合代表的地质事件
中国华北古生代地 层接触关系-整合和 平行不整合
四、根据岩层关系判断岩层的新老关系
1、原始产状的地层,下 部为老岩层,上部为新 岩层。原始沉积岩产状水平。 2、彼此切割的岩层,新 岩层切割老岩层。
不整合接触----构造运动使沉积中断,形成时代不相连 续的岩层。
不整合面----时代不连续的两个岩层之间的分界面。 平行不整合----不整合面上下岩层的产状平行。 角度不整合----不整合面上下岩层的产状呈角度相交。
岩石变形与地壳运动机制分析
岩石变形与地壳运动机制分析地壳是地球上最薄的外层,承载着地球上所有陆地和海洋的重量。
地壳的变形和地壳运动是地球上最常见的地质现象之一,对于地质学家和地球科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岩石变形及地壳运动机制进行分析,以加深对地质学的理解。
一、岩石变形的类型岩石变形是指岩石在地质作用下发生的形态和结构上的变化。
根据岩石发生变形的方式和特征,我们可以将岩石变形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压缩变形压缩变形是指岩石受到外界力量的挤压,造成其体积减小,变形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压力,常见的压缩变形形式有褶皱和逆冲断层。
2. 拉伸变形拉伸变形是指岩石在地壳的扩张作用下发生的变形,使岩石的体积增大,拉伸变形主要体现在岩石的延长和裂隙的形成。
拉伸变形的典型形式有断裂和裂谷。
3. 剪切变形剪切变形是指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的平行错动的变形,这种变形主要发生在岩石的裂隙面上,形成了剪切面。
剪切变形常见于岩石中的节理或断层面。
二、地壳运动的原因地壳运动是指地壳在地球内部和外部力量的作用下发生的运动过程。
地壳运动是地球上各种地质现象和构造形态变化的根本原因。
1. 构造力构造力是指地球内部的地壳构造和岩石变形产生的力量。
构造力可以通过板块构造理论来解释,地壳被分为若干个构造板块,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产生了巨大的构造力,导致地壳的变形和运动。
2. 外力作用外力作用主要是指地球上的重力和其他的地表力量对地壳的影响。
重力是地壳运动中最主要的外力作用之一,通过引起物质的下沉和隆起,进而导致地壳的变形和运动。
三、地壳变形与地质灾害地壳变形和地质灾害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地壳的变形常常是地质灾害的前兆和诱因,研究地壳变形机制对于预测和防范地质灾害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地震地震是地壳运动中最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它是地壳变形和地壳运动的结果。
地震的产生是由于地壳中的岩石断裂和错动,释放出了巨大的能量,形成了弹性波导致地表震动。
2. 滑坡滑坡是地壳变形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它指的是由于岩土体自身重力以及外界作用力的影响,导致山体或坡面发生的连续或间歇性的滑动现象。
地质构造变形机制分析
地质构造变形机制分析地质构造变形是指地壳中岩石的形状或其内部构造成分发生变化的过程。
地质构造变形机制的分析对理解地壳变形的原因和演化过程非常重要。
本文将围绕地质构造变形机制展开讨论,并通过实例分析,探索不同类型的构造变形机制。
一、压力变形机制地质构造中最常见的变形机制之一是压力变形机制。
当岩石受到外部压力的作用时,其体积可能会发生压缩或伸展,导致岩石发生变形。
压力变形主要包括折叠、层间滑动和逆断层等。
折叠是指地层在受到水平压力的作用下发生弯曲和变形。
这种变形常出现在构造带、褶皱山链等区域。
折叠通常分为对称折叠和不对称折叠。
对称折叠指的是两侧地层在褶皱轴线两侧对称产生的折叠,而不对称折叠是指地层在褶皱轴线两侧不对称产生的折叠。
层间滑动是指岩层在受到剪切力的作用下发生滑动和位移。
这种变形机制通常在断裂带发生,特别是在板块边界和断层带。
层间滑动导致地层错位和位移,对地质构造变形起到重要作用。
逆断层是一种常见的构造变形形式,发生在两个岩块之间。
逆断层是由岩石受到压力的作用而发生的,使得上部岩块相对下部岩块向上位移。
逆断层常伴随着褶皱的形成,这两种变形机制共同作用导致了地壳的构造变形。
二、剪切变形机制剪切变形机制是指岩石在受到剪切应力作用下发生的变形。
剪切变形机制通常发生在断裂带,当岩石受到水平方向的剪切力时,其内部结构会发生滑动、位移和拉伸等变形。
逆冲断裂是剪切变形的一种常见形式,通常出现在板块边界和构造带。
该断裂导致岩石套块上移,岩层错位。
逆冲断裂一般由地壳导致的压缩应力产生,与构造变形密切相关。
走滑断裂是另一种重要的剪切变形机制,主要通过平行岩层滑动而产生。
走滑断裂是在两个岩块之间相对滑动,不导致岩层错位或形成褶皱。
该断裂常伴随着地震活动,对地壳的构造变形有重要影响。
三、扩张变形机制扩张变形机制是指岩石受到拉伸应力作用时发生的变形。
扩张变形通常发生在板块分离或裂隙系统扩张的地区,导致岩石发生拉伸和断裂。
岩层与地表移动
模拟试验法一般用相似材料模型、砂子模型和明胶模型等试验方法。研究周期短、形象化,可按需要条件重 复试验。本法主要用做定性研究,有助于理论的探讨,与以上两法结合,可得较好效果。
研究规律方法
岩层与地表移动实地观测法建立由一系列测点组成的观测线或观测。在开采前、开采过程中和移动稳定后观 测测点的位移,计算出地表在垂直和水平方向上的位移和变形,找出其变化规律,建立地表下沉和变形最大值的 经验公式,主断面内移动和变形分布的典型曲线或剖面函数,以及移动盆地内任意点移动与变形的计算方法。此 法实用、可靠,并能为其他方法提供依据和检验手段,但工作量大,研究周期长,应用也有局限性。
下沉盆地的移动分布特点与采空区宽度有关。当采空区宽度为开采深度的1.2~1.4倍时,称临界开采,地表 达到充分采动,下沉盆地中央出现应有的最大下沉值。当采空区宽度小于开采深度1.2~1.4倍时,称次临界开采, 地表为非充分采动,下沉盆地中央的最大值小于应有的最大值。当采空区宽度远大于开采深度的1.2~1.4倍时, 称超临界开采,地表为超充分采动,下沉盆地中央出现平坦的无变形区。一般以下降10mm的点作为地表下沉盆地 的边缘点。在主断面内地表下沉盆地边缘点至相应采空区边界点的连线与水平线的夹角称边缘角。用δ0表示走向、 用β0和α0分别表示下山和上山方向的边缘角。边缘角大小与岩性有关。由软岩到硬岩,边缘角逐渐变大。
影响因素
岩层与地表移动有采矿方法和顶板管理方法、岩性、采深、采厚、采空区大小及形状、矿层倾角、重复开采 次数、地质构造、地层结构、水文地质条件及地形等。充填采矿法与条带法开采可使岩层与地表移动缓和并减小。 工作面匀速推进,可减小地表的动态变形。最终回采边界是造成地表永久性静态变形的原因。岩性包括岩块和岩 体的物理力学性质。目前按岩块抗压强度将岩层简化为软弱、中硬、坚硬三类。软弱岩层中移动过程的发展快于 坚硬岩层。岩性对冒落带、断裂带的发展高度有明显影响。塑性软弱岩层中冒落带和断裂带高度小于脆性坚硬岩 层。
煤矿开采上覆岩层移动机理
(10) (11)
但根据(11)式计算的φ在(-π/2,π/2)中取值,而倾向 应在(0,2π)中取值,根据A、B的取值确定倾向φ列 成表1。
25
表1 根据A、B值倾向取值一览表
A
B
φ符号
φ倾向取值 φ所在象限
>0
>0
+
3π/2-φ
第三象限
>0
<0
-
π/2-φ
1
一、传统的预计理论存在的问题
经典的预计理论对上覆岩层移动规律都存 在这样或那样的假设,也就是说都把实际工 业生产中复杂的地质条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 简化,所以在理论计算和现场实际测量值之 间都存在误差,特别是在全盆地地表移动变 形预计中更是高达30%以上。
2
传统的预计公式
ix
பைடு நூலகம்
wmax r(z)
i
若拟合精度达不到工程规定的要求,还可以拟合双三次 多项式曲面,在本文中仅以二次曲面多项式为例论述, 其原理相同。
23
求取倾角
空间曲面的倾角是点位的函数,给定点位的倾角
是曲面上该点的法线方向与垂直方向z之间的夹角α, 对曲面z=f(x,y),其给定的点(x0,y0,z0)的切平面方程 为:
f x0 (x0 , y0 )(x x0 ) f y0 (x0 , y0 )( y y0 ) (z z0 ) 0 (7)
第二象限
<0
>0
-
3π/2-φ
第四象限
<0
<0
+
π/2-φ
第一象限
≈0
>0
\
3π/2
\
>0
≈0
\
0
\
≈0
开采引起的岩层移动PPT课件
煤层倾角对两带的影响
垮落岩块随倾角加大在采空区发生运动。 采空区垮落的岩块有三种状态: 倾角小于35时,岩块就地堆积。同一采 区内,各个部位的垮落带和断裂带上边界 离煤层的高度基本上相等 倾角35 54时,垮落岩块下滑。 倾角大于54时,岩块下滚,下部垮落的 发展很小,上部发展很高
20
采高及厚煤层分层次数对两带的影响
9
(1)垮落带
垮落带内岩块之间的间隙随着时间延续和采动程 度加大,在一定程度上可得到压实,压实后的 碎胀系数仍然要大于1。
③高度 :通常为采出高度的3~5倍,取决于采 出厚度、上覆岩层的岩性、碎胀系数和煤层倾 角,可由下式计算:
Hk
M
(k 1)cos
10
3
(2)断裂带
曾称:裂隙带。 断裂带特点: ①各分层岩层弯曲,整体断裂,大 致垂直于层面的裂隙; ②各岩层之间离层 ③断裂带中的岩层一般情况下能够 导水 ,又称导水断裂带
④厚煤层第一分层以后的分层开采时,断裂带高p1-2度上升,但 上升的幅度较初次采动大为减小
11
2
1
3
12
(3)弯曲带
断裂带之上至地表 又称:弯曲下沉带或整体 移动带
特点:保持整体性和层状结构,不存在或p1-极2 少存 在离层裂隙。 隔水,岩性较软时,隔水性能更好。
采深较大,弯曲带的高度可能大大超过垮落带和断 裂带高度之和
12
3
12
不出现三带的可能性
浅部无弯曲下沉带 p1-2 充填开采无垮落带
13
三带的空间轮廓形状
(1)0 35
垮落带
开采期间,垮落带的高度 基本上是相同
开采完毕,中间较低,两 端较高的枕形轮廓
断裂带
上篇第六章 构造运动与构造变动
(二)测量数据
❖ 对于现代构造运动,在短期或瞬息间还不可能在地貌 上留下可以观察到的痕迹,因此必须借助于三角测量、水 准测量、远程测量(激光测远)、天文测量等手段,即定 期观测一点(线)高程和纬度的变化,以测出构造运动的 方向和速度。
构造节理——福建永安上侏罗统长林组(J3c)凝灰质 石英粉砂岩岩层中的节理。节理成群有规律出现,接
力面与层面垂直,系在岩层褶皱弯曲期间由于构造力 作用形成。
非构造节理——福建漳浦第三纪玄武岩 柱状节理。岩浆喷出地表后,由于冷却 收缩形成了六方柱状节理
21 次课
地质地貌学·上·第六章
第五节 断裂构造 (二)——断层
(二)构造节理
❖ 指在构造运动作用下形成于 岩石中的节理,常常成组成群有 规律地出现。这种节理往往与其 他构造如褶皱、断层等有一定的 组合关系和 成因联系。
构造节理——福建永安桃源洞一线天,由垂直 节理经过进一步崩塌、侵蚀扩大形成
地质地貌学·上·第六章
构造节理——山西恒山,垂直节理
21 次课
地质地貌学·上·第六章
3、倾角
❖ 层面上的倾斜线和它在水平面上投影的夹角,称倾角, 又称真倾角;倾角的大小表示岩层的倾斜程度。视倾斜线 和它在水平面上投影的夹角,称视倾角。
20 次课
地质地貌学·上·第六章
第三节 褶皱构造
一、褶皱的概念
❖ 岩层的弯曲现象称 为褶皱。岩层在构造运 动作用下,或者说在地 应力作用下,改变了岩 层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采损害与环境保护 Mining Damages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2010国家级精品课程 2010国家级精品课程
开采损害与环境保护
山东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1
开采损害与环境保护 Mining Damages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Hm
Hm
H =
100∑ M = ± 2.5 2.1∑ M + 16
100 ∑ M = ± 2 .2 4 .7 ∑ M + 19
100 6.2
∑
∑
M
M + 32
± 1.5
Hm
100 ∑ M = ± 1 .2 7 . 0 ∑ M + 63
20
开采损害与环境保护 Mining Damages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表6-2
导水裂缝带高度计算公式(倾角为0°∼35°及36°∼54°) (单一薄及中厚煤层或厚煤层分层开采) 计算公式之一(m)
H li = H li = H li = H li = 100 ∑ M ± 8.9 ± 5 .6 ± 4 .0 ± 3 .0
岩性 坚硬 中硬 软弱 极软弱
计算公式之二(m)
1 . 6 ∑ M + 3 .6 3 .1∑ M + 5 .0 5 .0 ∑ M + 8 .0 100∑ M 100 ∑ M
4
开采损害与环境保护 Mining Damages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一、“上三带” 1. “上三带”的形成 煤层开采后,其覆岩要发生破坏和位移。覆岩破坏和位移 具有明显的分带性,其特征与地质、采矿等条件有关。在采 用走向长壁全部垮落法开采缓倾斜中厚煤层的条件下,只要 采深达到一定深度(如100m左右),覆岩的破坏和移动可 出现三个具有代表性的部分,自下而上分别称为:垮落带、 裂缝带和弯曲带,一般简称为“三带”(图6-1)。
13
开采损害与环境保护 Mining Damages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H裂 H垮
14
开采损害与环境保护 Mining Damages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2)倾斜煤层开采时(倾斜36°~54°) 垮落带为不对称的平枕或拱枕。边界仍在采空区边界内, 上方略大于下方。裂缝带为上大下小不对称的凹形枕,上轮 廓线大致呈抛物线,马鞍形消失或残留不明显,与采空区边 界齐或略偏外。这是因煤层倾角增大,采空区上部冒落岩块 下滑先充填采空区下部,采空区上部覆岩继续失稳而离层、 断裂、充分冒落所致。弯曲带沿倾向不对称下沉,上山方向 较下山方向下沉量大。但若走向开采长度大,则沿走向仍为 对称下沉。
9
开采损害与环境保护 Mining Damages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裂缝带中的裂隙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横向的,另一种 是纵向的。 横向裂隙主要是指岩层沿层面方向的层与层之间的裂隙, 也就是离层。这是由于各岩层的岩石力学性质的差异而引起 的,不同岩性的岩层,同等受力条件下,其变形量是不一致 的,因而导致了离层的出现。 由于离层的存在,它实际上占据了一定的空间,使得地表 的下沉量有所缓解。
19
开采损害与环境保护 Mining Damages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表6-1
垮落带高度公式(倾角为0°∼35°及36°∼54°)厚煤层分层开采 计算公式(m)
覆岩岩性(单向抗压强度及主要 岩石名称) 坚硬(40∼80 MPa,石英砂岩、石 灰岩、砂质页岩、砾岩) 中硬(20∼40 MPa,砂岩、泥质灰 岩、砂质页岩、页岩) 软弱(10∼20 MPa、泥岩,泥质砂 岩 极软弱(<10 MPa,铝土岩、风化 泥岩,粘土,砂质粘土)
17
开采损害与环境保护 Mining Damages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H裂
H垮
18
开采损害与环境保护 Mining Damages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4) 冒落带、裂缝带发育高度预计 在对现场工程地质条件和岩石物理力学性质指标了解不充 分的条件下,可应用已有的经验公式预计覆岩的破坏高度。 这种公式的优点是来源于实测、简单易用。但是由于各矿区 或同一矿区不同采区的地质状况各不相同,经验公式必须在 相同或相似地质条件下应用才能获得满意的效果;经验公式 中对覆岩类型的划分过于粗略,只有按照工程地质岩组的实 际情况进行分析,才不至于使预计结果因人而异,也就是说 应重视经验公式与相应的工程地质条件的关系研究。 垮落带、裂缝带高度是水体下采煤的重要依据,有条件 时,最好实测获得。
5
开采损害与环境保护 Mining Damages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图6-1 上覆岩层移动破坏分带特征示意图 1-垮落带;2-裂缝带;3-弯曲带
6
1
2
3
开采损害与环境保护 Mining Damages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1)垮落带 垮落带又称冒落带,是指脱离岩层母体,失去连续性,呈 不规则岩块或似层状巨块向采空区冒落的那部分岩层。垮落 带位于煤层上覆岩层的最下部,煤层开采后,岩层的原始应 力状态被打破,采空区直接顶岩层在自身重力及其上覆岩层 的共同作用下,产生向下的移动和弯曲,当内部拉应力超过 岩层自身的抗拉强度时,直接顶岩层首先断裂、破坏,形成 冒落带,堆积于采空区。随着采空区范围的扩大,直接顶逐 渐向上发展,直到开采空间被垮落岩块充满为止。
第二篇 开采损害防治
第六章 岩层移动变形机理
Ø 第一节 开采围岩移动破坏形式 Ø 第二节 岩层移动破坏分带特征 Ø 第三节 岩层移动变形研究方法 Ø 第四节 开采岩层移动变形影响因素
2
开采损害与环境保护 Mining Damages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第一节 开采围岩移动破坏形式
7
开采损害与环境保护 Mining Damages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垮落带岩层有两个特点: 一是分层性,可以明显看出冒落带岩层垮落后,其下部岩 层呈不规则冒落状态,破碎岩石杂乱地堆积,岩层本身失去 原有的层次;其上部为规则冒落状态,岩层本身虽然失去连 续性,但仍能明显保持原有的层次。 二是碎胀性,堆积于采空区的岩块体积比破碎前的体积 大,碎胀系数一般为1.1~1.99,平均为1.42~1.62,基本上 在1.5倍左右,正是因为如此,冒落岩块才能以原来较小的 体积充满了较大的采空空间,并因此而使得冒落带的高度不 可能无限增长,冒落现象自行停止,不会一直向上覆岩层延 伸。
8
开采损害与环境保护 Mining Damages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2)裂缝带 裂缝带又称导水裂缝带,是指位于垮落带之上,具有与采 空区连通的导水裂隙,但连续性未受破坏的那一部分岩层。 裂缝带随采空区扩大而向上发展,当采空区扩大到一定范 围时,裂缝带高度达到最大。此时采空区继续扩大,裂缝带 高度基本上不再发展,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岩层移动趋于稳 定,裂缝带上部裂缝逐渐闭合,裂缝带高度也随之降低。一 般说来,在采空区形成两月左右之后,裂缝带发育最高。
11
开采损害与环境保护 Mining Damages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3)弯曲带 弯曲带又叫整体移动带,是指位于裂缝带上部至地表的整 个岩层带,它一般呈整体移动的形式,特别是对于软弱岩层 及松散岩层。 弯曲带内纵向裂隙很微小,而且数量也少,不具连通性; 横向裂隙基本不存在,只是在弯曲带下部靠近裂缝带的部位 可能有离层。 弯曲带不导水,可以看作是隔水层。
二、“下三带” 上面讲的冒落带、裂缝带、弯曲带这三带,虽各带特征明 显不同,但其界面是逐渐过渡的,有时开采浅、覆岩薄也可 能“三带”不完整,具体划分时应合理掌握。 这三带都是指煤层以上的顶板,一直到地表,即上覆岩层 的变形破坏形式。 经过近十几年深入隔水底板内部的综合观测研究,并结合 相似材料模拟和有限元计算等研究发现:开采煤层底板也类 似采动覆岩破坏移动存在着三带,即底板导水破坏带、完整 岩层带、承压水导升带。
3
开采损害与环境保护 Mining Damages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第二节 岩层移动破坏分带特征
岩层移动的分带特征是通过大量的实际观测资料来证实 的,这个分带特征与地质采矿条件有关,但只要采深达到一 定深度(如100 m 左右),围岩移动的分带特征就会是非常 明显的。根据岩层移动特征及其破坏形态,把煤层的围岩从 地表到深部,沿垂向分为六个采动影响带,上覆岩层的破坏 和移动可出现三个具有代表性的部分,自下而上分别称为: 垮落带、裂缝带和弯曲带,一般简称为“三带”;在下覆岩层 中,自上而下分别是采动破坏带、完整岩层带、承压水导升 带。 概括来讲就是“上三带”和“下三带”。
15
开采损害与环境保护 Mining Damages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H裂 H垮
16
开采损害与环境保护 Mining Damages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3) 急倾斜煤层开采时(倾角55°~90°) 垮落带为耳形或上大下小不对称拱形。裂缝带与垮落带形 态类似。二者上边界均大大超过采空区边界。其原因是倾角 加大,冒落岩块滚动下滑加剧,迅速填充采空区下部空间, 限制了垮落带与裂缝带下边缘的发展。而采空区上部,边界 煤柱悬空,逐次片帮、开裂、冒落,使两带上边缘急剧向上 发展,以致大大超过采空区上边界。在高角度条件下,如顶 底板岩性坚硬、平整,煤层厚且松软,则可能沿本煤层抽 冒,高度可超过百米,甚至穿过松散层到达地表,形成地表 塌陷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