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春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 24 河中石兽(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河中石兽》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文,讲述了明朝时期,一位名叫张僧繇的画家,在一次庙会上,应一位老人之邀,画了一幅河中石兽的画像,结果引起了一场辨别真伪的风波。
这篇课文旨在让学生了解文言文的特点,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同时领悟文章所表达的道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但对于这篇课文中所涉及的古代文化知识,如庙会、画家、画像等,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古代文化知识的桥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文言文中的一些常用词语和句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课文所表达的道理,培养学生的品德素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难点:掌握文言文中的一些常用词语和句式,理解课文所表达的道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古代文化的氛围,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
2.参考资料:为学生准备一些关于古代文化的参考资料,以便学生在课堂上更好地理解课文。
3.课文翻译:为学生准备课文的现代文翻译,方便学生查阅。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幅河中石兽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认为这幅画中的石兽是真的吗?为什么?”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音频,让学生跟读,感受文言文的韵律。
然后,教师为学生提供课文现代文翻译,让学生对照翻译,理解课文大意。
3.操练(15分钟)教师提出几个关于课文的问题,如:“张僧繇是如何画出河中石兽的?”,“为什么会引起一场辨别真伪的风波?”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河中石兽》教案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河中石兽》的基本内容、文章主题和修辞手法的运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写作中灵活运用修辞手法。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今天在教授《河中石兽》这一课时,我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希望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文章的深层含义。课后,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有以下几点感悟:
课堂上,我发现学生们对生字词的学习较为吃力,尤其是将它们运用到具体的语境中。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学生对字词的实际运用能力,通过设计更多有针对性的练习,帮助他们熟练掌握。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河中石兽》的基本内容。这是一篇描写河中石兽的文章,通过石兽的变迁反映了历史的沧桑。这篇文章不仅是文学作品,也是历史的见证,体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介绍生字词:沉、淀、刷、喧、颠、逝,解释它们在文中的意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文章中对石兽的具体描述。这个案例展示了作者如何通过细腻的描绘,让石兽仿佛有了生命,以及这样的描写如何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与文化。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河中石兽》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一些古老的物品,它们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石兽背后的历史与文化的奥秘。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河中石兽》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一只石兽在河流中的经历,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和人生的哲理。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寓意深刻,对学生具有很高的教育意义。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课文内容,分析石兽的形象特点,领悟课文所传达的哲理,以及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但对课文深层含义的领悟和情感态度的把握仍有待提高。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石兽的形象特点和课文所传达的哲理存在理解上的困难,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启发。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读写课文中的词语,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分析石兽的形象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课文所传达的哲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人生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石兽的形象特点,领悟课文所传达的哲理。
2.教学难点:对课文深层含义的领悟和情感态度的把握。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领悟。
2.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朗读法:通过朗读,提高学生的语音表达能力,感受课文的韵律美。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为学生提供标准的课文朗读,帮助学生正确把握语音和语调。
2.相关图片:准备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课文内容,方便学生学习和复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
学生朗读过程中,教师注意纠正发音和语调问题。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石兽的形象特点和课文所传达的哲理。
2019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4河中石兽教案 新人教版
24、《河中石兽》(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知识。
2、准确、流畅的朗读课文,提高文言文语感能力。
3、学习、积累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汇知识、文言句式知识,能较准确的翻译课文。
过程与方法: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预习,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老师的讲解等,完成学习任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尊重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1、准确朗读课文,尤其是停顿。
2、学习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教学难点:1、部分语句的停顿。
2、特殊的文言词汇知识的准确理解。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课型:讲读课教学过程:一、先学环节:(一)课前预习:1、查资料了解作者及作品等文学常识。
2、自读课文,把握字音及停顿。
3、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的口头翻译课文,做学习批注、勾画疑难。
(二)新课导入: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
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
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
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三)预习检测: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并抄写词语。
(大屏展示)圮(pǐ)募(mù)棹(zhào)柿(fèi)湮(yān)没啮(niè)齿溯(sù)流欤(yù)曳(yè) 铁钯(pá) 臆(yì)断2、纪昀:字晓岚。
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
学部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
因获罪遗戍乌鲁木齐。
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上学上贡献很大。
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3、《阅微草堂笔》,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料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4、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24河中石兽教学案新人教版
24 河中石兽【导学目标】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积累文言词汇,并能背诵课文。
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生活道理。
【课时计划】2课时教法指导: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这是苏轼游石钟山后的感慨。
他在前人李渤经过实地考察却得出错误结论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事情不亲眼看亲耳听,却凭主观想象去判断它的有无,可以吗?今天将要学习的《河中石兽》一文,同样给我们带来深深的思考。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生难字词(1)字音圮(pǐ)募(mù)棹(zhào)杮(fèi )湮(yān) 啮(niè) 溯(sù) 欤(yú)(2)词义一寺临.河干(靠近) 山门圮.于河(倒塌) 阅.十余岁(经过,过了)尔辈不能究物理..(精当确切的言论)..(事物的规律、道理) 众服为确论可据理臆断..欤(主观地判断) 求.石兽于水中(寻找) 如是.再啮(这样)竟.不可得(终于,到底) 但.知其一(只)盖.石性坚重(表议论的发语词,无实义) 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以为..天下之事(既然这样,那么)..顺流下矣(认为) 然则(3)通假字曳铁钯.(“钯”同“耙”,平整土地用的家具)不亦颠.乎(“颠”同“癫”,疯狂)(4)古今异义一寺临河干.(古义:水边,河岸;今义:一为与“湿”相对,二为做)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指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一门学科)盖石性坚重.(古义:发语词;今义:遮住或有遮蔽作用的器物)(5)一词多义之闻之.笑曰(代词,代指到下游寻石兽十余里这件事)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代词,代石兽)一老河兵闻之.(代词,代讲学家的议论)其反激之.力(助词,相当于“的”)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介词,被)众服为.确论(动词,认为)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动词,成为)如如.是再啮(副词,像)如.其言(介词,按照)学法指导:词语的作用分析法词语的作用一般有:1.精确性作用。
人教部编本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河中石兽》教案
-生字词教学时,可以通过例句、造句等形式,帮助学生巩固记忆,确保正确运用。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河中石兽》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观察过自然界的石头或动物,并思考过它们背后的故事?”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河中石兽》的奥秘。
此外,课后我也在思考如何更好地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比如,在讲解石兽的寓意时,可以结合学生们的实际经历,让他们谈谈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类似情况,这样或许能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
-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比喻、拟人这两个修辞手法,以及生字词的正确运用。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对比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石兽寓意相关的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创意写作活动。这个活动将让学生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创作一段描绘自然景象的文字。
-分析修辞手法时,可以列举课文中的具体句子,如“石兽砥砺而行,似有若无”,引导学生体会比喻、拟人修辞的妙处。
2.教学难点
-理解古文句式: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古文句式的理解是一大难点。如“石兽砥砺而行”,需要解释“砥砺”一词的古今异义,帮助学生理解古文句式。
-课文深层含义的挖掘:学生往往难以理解石兽在课文中所象征的哲理,需要教师引导、点拨。
5.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生态保护的情感。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河中石兽》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河中石兽》教案
巩固
练习
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请用一幅草图,把故事内容表现出来,
然后给大家讲解。
二次备课
作
业精读课文,深入理解文章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领
导
评
课
意
见
课时计划
巩固练习
把这节课的收获(做事、做人)变成一句话填上去。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
例如:透过现象看本质;生:实践出真知重视实践
二次备课
作
业你还知道哪些“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却主观判断,以致犯下错误或闹出笑
话的事例?与同学交流这类小故事。
板
书设
计教学反思领导评课意见。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6单元第24课《河中石兽》教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石兽相关的实际问题,如石兽的侵蚀过程、保护石兽的措施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模拟石兽受河水侵蚀的过程,观察其变化。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石兽在历史变迁中的作用和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河中石兽》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了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首先,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把握程度不尽相同。在讲授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古文句式和词汇的掌握相对吃力,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文言文基础知识的巩固。
其次,关于石兽象征意义的抽象思维,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在小组讨论中,虽然学生们积极参与,但部分学生在联系石兽与历史文化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这提醒我,在类似的教学活动中,应适当增加一些直观的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联想。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河中石兽》的基本情节、生字词、重点句子和修辞手法。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石兽象征意义和历史文化传承的理解。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和尊重自然与历史。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河中石兽教案新人教版
第24课河中石兽【教学目标】1.积累“圮”“棹”“物理”等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2.训练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
3.领会认识事物不能“但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
【情境导入】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
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
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
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新课解读】一、初读课文——疏通文意1.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1)注意停顿和语气节奏;(2)标出疑难字词。
2.疏通文意。
(1)学生自由朗读,齐读,男女生轮读。
(2)结合课文注释,利用工具书,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和释义,并标出重点词句,提出疑难字词句。
(3)小组内解决疑难,同桌互相提问文中的重点词语解释及句子翻译,疏通文意。
3.应掌握的重点句子。
(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译文:过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那两个石兽,最后没找到。
(2)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译文: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
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3)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译文: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走沙子形成坑洞。
(4)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译文: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疯狂了;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疯狂吗?(5)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译文: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人和事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二、精读课文——理解内容1.朗读课文。
2.这个故事说了一件什么事?讨论并归纳: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多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3.按照故事的发展变化,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概括各层次大意。
2019年春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河中石兽教案新人教版
24河中石兽1.累积文言词汇,训练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掌握文本内容,领会作者对寺僧、讲学家的责备态度。
3.培育独立思虑的习惯,训练怀疑思辩能力。
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出示古诗:冬夜念书示子聿先人学问无遗力,少壮时间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学生齐读,理解这首诗的意思:在这首诗里,诗人一方面重申了做学问要坚韧不拔,早下功夫,省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另一方面,特别重申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这也是做学问的窍门,那就是不可以知足于字面上的理解,而要躬行实践,在实践中加深理解。
只有这样才能把书籍上的知识变为自己的实质本事。
今日我们来学习一篇文言文,相信学习以后,同学们会有更深刻的领会。
二、教课新课目标导学一:朗诵课文,初步感知1.文学知识及背景介绍。
纪昀 (1724 — 1805) ,字晓岚。
乾隆十九年 (1754 年 ) 进士。
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
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概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
著有《阅微草堂笔录》等。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录》,是纪昀暮年所做的一部文言笔录小说集,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宽泛。
2.朗诵,教师示范朗诵,学生跟读,学生自由朗诵,注意字音。
3.读准以下加点字的读音并抄录词语。
圮 (p ǐ)募(mù)棹(zhào)杮(fèi)....湮 (y ān)啮沙(niè)溯流(sù)欤(yú)....曳 (y è)铁钯(pá)臆断(yì)...目标导学二:再读课文,合作商讨1.朗诵课文。
个别学生读或许集体读。
2.看课文说明,试译课文。
疏导要点句子的含义。
①古今异义阅十余岁 ( 古义:经过,经历;今义:阅读).盖石性坚重 ( 古义:由于,原由是;今义:有遮盖作用的东西).但知其一 ( 古义:只;今义:表转折,可是,却).1是非木杮 ( 古:代,;今:判断,是).求之下贱,固.( 古:副,诚然;今:固)不可以究物理( 古:事物的道理、律;今:物理学)..②一多能暴携之去 ( 介,被 ).必于石下迎水沙.坎穴 ( ,成 )众服确 ( , ).一老河兵之.( 代,指“求之地中” 种点)其反激之力 ( 构助,的 ).③ 活用棹数小舟 ( 名用作,划船).能暴携之去 ( 用作名,洪水)..④句式被句:能暴携之去( ⋯⋯⋯⋯,表被,可“被”)倒装句:当求之于上流( 状后置,状“于上流”放在“求”的后边)省略句: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得”的后边省略了“之”)三、板第 2一、入新上我要点累了文言字,并梳理了文章内容。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精品教案
(新)⼈教版七年级语⽂下册第24课《河中⽯兽》精品教案第24课《河中⽯兽》(教案)【教学⽬标】⼀、知识与能⼒:1.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作者的观点。
2. 积累⽂⾔词汇,训练阅读浅近⽂⾔⽂的能⼒。
3. 培养独⽴思考的习惯,训练质疑思辨的能⼒。
⼆、过程与⽅法借助注释,掌握⽂⾔字词的意思和⽤法,关注古今词义的异同,熟悉课⽂的故事,从中体验作者对僧⼈、讲学家的批评态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教学重点】1.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作者的观点。
2.积累⽂⾔词汇,训练阅读浅近⽂⾔⽂的能⼒。
3.培养独⽴思考的习惯,训练质疑思辨的能⼒。
【教学难点】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作者的观点。
【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点拨法。
【学习⽅法】⾃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布置学⽣查找作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的资料,结合“思考探究”⾃学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激发兴趣,导⼊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四库全书》吗?国学⼤师季羡林先⽣称赞《四库全书》说:“嘉惠学林,功在千秋。
”可见《四库全书》的重要意义。
那么,你们知道《四库全书》说谁主持编撰的吗?对,就是清代政治家、⽂学家纪昀。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篇⽂章《河中⽯兽》。
⼆、出⽰学习⽬标1.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作者的观点。
2. 积累⽂⾔词汇,训练阅读浅近⽂⾔⽂的能⼒。
3. 培养独⽴思考的习惯,训练质疑思辨的能⼒。
三、汇报⾃学,展⽰⾃我说说你⾃⼰学会了哪些知识,查找了哪些知识,向同学们展⽰你搜集的作者简介及其他资料。
1.介绍作者纪昀,字晓岚,直⾪献县(今河北沧州市)⼈。
清代政治家、⽂学家,乾隆年间官员。
历官左都御史,兵部、礼部尚书、协办⼤学⼠加太⼦太保国⼦监事致仕,曾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
纪昀学宗汉儒,博览群书,⼯诗及骈⽂,尤长于考证训诂。
其《阅微草堂笔记》正是这⼀⼼境的产物。
他的诗⽂,经后⼈搜集编为《纪⽂达公遗集》。
2.《阅微草堂笔记》《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部⽂⾔笔记⼩说,题材以妖怪⿁狐为主,但于⼈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泛。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案:24河中石兽
-例:通过对比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美感和效果。
-批判性思维的激发:引导学生从河中石兽的经历中提炼出更深层次的人生启示,对学生的思考深度有较高要求。
-例: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学会从多角度分析问题。
-能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文章结构。
-掌握课文中的生词、短语和特殊句式,提高文言文词汇量和阅读水平。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学会品味和评价文学作品。
-能够识别并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能够运用所学修辞手法进行创作,提高写作能力。
3.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通过课堂讨论,激发学生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修辞手法的学习与应用:重点讲解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在文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学会在写作中运用。
-例:举例说明课文中“石兽如铁铸般屹立不动”的比喻如何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2.教学难点
-文言文阅读技巧: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文言文的阅读理解是一项挑战,需要克服词汇和句式上的障碍。
-例:指导学生如何通过上下文推断词义,理解复杂的句子结构。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言文词汇、句式理解和修辞手法运用这三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课文相关的实际问题,如石兽的经历给我们的启示。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修辞手法运用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在写作中的效果。
关于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在讨论《河中石兽》中的哲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时,能够提出一些有趣的观点。但在引导和启发学生思考问题时,我发现部分问题可能设置得过于宽泛,导致学生思考方向不明确。今后,我需要在这方面进行调整,提出更具针对性的问题。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河中石兽教案新人教版
24 河中石兽课题河中石兽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它们在古汉语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1.形象直观地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
2.借助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
2.我们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而作出推想,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
课前预习作者简介作者纪昀,字晓岚。
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
学识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
因获罪遣戍乌鲁木齐。
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
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写作背景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题目是编者加的。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奇闻逸事、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读准字音古今异义二石兽并.沉焉(古义:一起今义:并列)阅.十余岁(古义:动词,经历,过了今义:阅读)是.非木杮(古义:代词,这今义:判断词,是)但.知其一(古义:只今义:表转折,但是、却)一词多义词类活用棹.数小舟(名词用作动词,划船。
)通假字不亦颠.乎(“颠”通“癫”,疯狂。
)新课导入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
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
一位老河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
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新课展开【朗读课文,翻译重点句子】重点理解的句子: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河中石兽》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河中石兽》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传统文化中关于石兽的知识;2.通过阅读理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短语、句型;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多媒体设备、课文课后习题。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通过展示一张石兽的图片介绍本课的主题,并问学生是否了解石兽的由来和传说。
2.组织学生议论、思考石兽的起源和作用,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Step 2:阅读理解1.分组合作学习,每个小组阅读课文《河中石兽》。
2.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一些课后习题,如填空、选择等。
3.各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讲解答案,并展示课堂讨论结果。
Step 3:课文分析1.学生自己阅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蕴含的哲理,并进行讨论。
2.老师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分析石兽的象征意义,并引导学生回答相关问题。
Step 4:学习语言点1.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汇、短语、句型,并进行操练。
2.通过学习课文中的语言点,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Step 5:巩固与拓展1.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创作一篇短文,表达对石兽的理解和审美情感。
2.学生完成小组活动后,由小组代表进行展示,并进行集体评价。
Step 6:作业布置1.布置课后习题,巩固课堂学习内容。
2.要求学生预习下一课内容,以便下课时更好地进行教学。
Step 7:课堂总结1.对本课的课文内容和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课文的重要性和学习的方法。
2.激励学生保持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 河中石兽
纪昀
【课标分析】
1.能利用工具书识字词;规范书写。
2.能熟练使用朗读、默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
3.培养学生达成阅读理解的五个层次:了解课文涉及的文学常识;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和修辞(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体味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结合课文的内容和主旨,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4.口语交际中培养学生学会复述、转述、即席讲话和主题演讲,提高学生表达、倾听和交流的水平。
5.诵读文言诗文,能借助工具书疏通文义;通过语气、节奏等朗读方法的训练,达到熟读成诵;在积累、感悟、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6、在语文学习中,学生能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发展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汲取民族文化智慧,逐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促进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教学重点、难点】
1.教材分析
《河中石兽》是人教版(xx)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最后一篇文章,它是清代才子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中的一篇志怪笔记小说。
它叙述了三种寻找河中石兽的看法好方法,告诉人们:再深的理论,不能得到实践的证明,就不是真理;只有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理论才是正确的。
同时还揭示了一个道理:任何事物都不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不可主观臆断。
2.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方法的正误,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3.教学难点
文章层层铺垫、运用细节描写增加文采和可读性的写法。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过了不少的文言文,有一定的文言字词基础和翻译常识,为学生走进文本奠定了基础
1.学生基本能通过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翻译出课文大意、能够用自己的话讲述寻找石
兽的故事
2.在理解文章层层铺垫、运用细节描写增加文采和可读性的写法方面可能存在问题,教学中注意使用学生自学和教师指导相结合的策略。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纪昀及《阅微草堂笔记》的文学常识。
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积累“棹”“傎”“圮”等文言词语,疏通课文大意。
2、反复朗读,培养语感,能够用自己的话讲述寻找石兽的故事。
理解分析文章思路及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方法的正误,初步理解“实践出真知”的生活道理,学习文章层层铺垫、运用细节描写增加文采和可读性的写法。
3、通过拓展延伸,深入领会认识事物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构建动场
由《铁齿铜牙纪晓岚》引出对纪昀和《阅微草堂笔记》的介绍,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
【活动一】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1、学生自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读音。
2、出示重点字词,学生再读。
3、齐读。
【设计意图】活动一为达成教学目标1中的“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积累“棹”“傎”“圮”等文言词语”2中的“反复朗读,培养语感”。
主要运用的活动策略有:活动教学必须与教学目标相一致;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活动相统一;学生主体性策略等。
活动评价注意: 读音正确;朗读正确、通顺流畅。
三、自主学习,交流探究
【活动二】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1、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课文大意。
2、教师出示重点字词、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组内翻译:
3、教师出示应掌握的重点句子,组内交流
(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译文:经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
(2)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文: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
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3)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译文: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
(4)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
译文: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疯了;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疯吗?”
(5)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文: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人和事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主观判断吗?
4、学生先在组内通译课文,教师找一代表发言。
【设计意图】活动二为达成教学目标2中的“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积累“棹”“傎”“圮”等文言词语,疏通课文大意。
”主要运用的活动策略有:活动教学必须与教学目标相一致;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活动相统一;学生主体性策略、相互活动性策略等。
活动评价:翻译准确,语言表述通顺流畅,条理清晰
四、综合建模
【活动三】讲故事,再感内容
1、教师过渡:小说就是讲故事,这篇小说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学生再读课文,自由试用自己的话复述寻找石兽的故事。
3、找一代表讲故事。
【设计意图】活动三为达成教学目标2中的“反复朗读,培养语感,能够用自己的话讲述寻找石兽的故事”主要运用的活动策略有:活动教学必须与教学目标相一致;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活动相统一;学生主体性策略、相互活动性策略等。
活动评价:语言表述通顺流畅,条理清晰
【板书设计】
河中石兽
《阅微草堂笔记》纪晓岚=纪昀
【当堂检测】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一寺临河干()
(2)竟不可得()
(3)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4)遂反溯流逆上矣()
2.翻译句子。
(1)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译文:
(2)求之地中,不更傎乎?
译文:
【作业设计】
A.背诵并翻译《河中石兽》。
思考文中寻找石兽的几种方法。
B.背诵并翻译《河中石兽》,归纳本课古今异义和一词多义现象。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