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发生的重大药害事件

合集下载

历史上的药害事件

历史上的药害事件

世界历史上的药害事件药物不良反应与药源性疾病是不合理用药的两种最常见表现。

药物在给予人们健康与生存希望的同时,由于不合理使用,导致的药物不良反应与药源性疾病如影随形,极端体现为药害事件的发生。

经百年来世界上致死、致残的药害事件屡屡发生,我国近年来药害事件的频发也令人担忧。

以下列举了历史上的部分药害事件。

(一)甘汞作为幼儿的轻泻药和驱虫药引发肢端疼痛病。

国外用汞和汞化合物作为药物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在阿拉伯国家应用含汞的软膏治疗慢性皮肤病、麻风等。

哥伦布远航归来后,欧洲流行梅毒,汞剂成为治疗梅毒的唯一有效药物。

在英联邦,婴儿用的牙粉、尿布漂洗粉中含有汞和汞化合物,并曾经广泛用甘汞(氯化亚汞)作为幼儿的轻泻药和驱虫药。

1890年以后,首先在英国,然后在其它国家不断发现一些儿童发生肢端疼痛病,同时还有口腔发炎、牙龈肿胀、流涎、脱发、牙齿脱落等临床症状和体征。

经过长期的流行病学调查,证明许多病人是由于使用含汞药物所致。

仅在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在1939~1948年间死于含汞药物中毒的儿童就有585人,其中多数是3岁以下的儿童。

(二)氨基比林致白细胞减少症氨基比林是1893年合成的一种解热镇痛药,1897年开始在欧洲上市,约1909年进入美国市场。

1922年以后,德国、英国、丹麦、瑞士、比利时和美国等国家逐渐发现,许多服用过此药的病人出现口腔炎,发热咽喉痛等症状。

临床检验结果为白细胞减少症、粒细胞减少症,调查证明二者有因果关系。

最终证实,氨基比林可导致粒细胞缺乏。

从1931年到1934年,仅美国一个国家死于氨基比林引起白细胞减少症的就有1981人,欧洲死亡200余人。

1938年,美国决定把氨基比林从合法药品目录中取消,1940年以后,该国这种病人迅速减少。

在丹麦,从30年代起就完全禁用该药,在1951~1957年间调查时,没有再发生由氨基比林引起的粒细胞减少症、白细胞减少症。

(三)磺胺酏剂致肾功能衰竭磺胺类药于20世纪30年代问世。

药物不良反应的11大国际著名药害事件

药物不良反应的11大国际著名药害事件

药物不良反应的11大国际著名药害事件X药物五光十色确很美丽,危害人类也可五花八门导读:药物是一种双刃箭,使用得当能治疗疾病,使用不得当就害命。

本文介绍国外11大著名的药物不良反应事件,以警示之。

药物是人们用于治疗、预防和诊断疾病或调节机体生理机能的化学物质。

欧美国家较早走了合成药物的道路,使大批量的药物生产成为可能。

以阿司匹林为例,全世界每年生产超过4.5万吨,仅德国拜耳公司1996年的销售量就高达110亿片。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旦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药害”事件,其涉及面会很广,危害就很大。

100年以来,全球曾发生重大的“药害”事件有40余起,使人们对药物的不良反应危害的严重性加深了认识。

其中比较突出的事件如下:1.含汞化学药物的危害国外应用汞和汞化合物作为药物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在阿拉伯国家许多人用含汞的软膏治疗慢性皮肤病、麻风、斑疹伤寒等。

哥伦布远航归来后欧洲流行梅毒,水银又成为了治疗梅毒的唯一有效药物。

在英联邦,不仅婴儿用的牙粉、尿布漂洗粉中含有汞和汞化合物,而且也广泛应用甘汞(氯化亚汞)作为幼儿的轻泻药和驱虫剂。

1890年以后有许多人特别是儿童患肢端疼痛病,约20个病人中有1个人死亡。

后来经过长期调查才证实汞和汞化合物是引起这些病人患肢端疼痛病的原因。

在1939-1948年间,仅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就有585名儿童死亡。

2.非那西丁引起严重的肾脏损害在国外,非那西丁曾是一种广泛使用的解热镇痛药。

1953年以后欧洲许多国家,特别是瑞士、当时的西德和捷克、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忽然发现肾脏病人大量增加。

经过亢进证实这种增加主要是由于服用非那西丁所致。

这种病例欧洲报告了2000例,美国报告了100例,加拿大报告了45例,有几百人死于慢性肾功能衰竭。

自从有关国家政府采取紧急措施,限制含非那西丁的药物出售以后,这类肾脏病人的数目就明显下降。

但是也有证据表明,有的病人即使停用非那西丁长达8年以后,还可因肾功能衰竭而死亡。

国际国内药害事件_图文

国际国内药害事件_图文
国际国内药害事件_图文.pptx
药害事件
• 国外用汞和汞化合物作为药物已有1000 • 多年的历史,在阿拉伯国家应用含汞的 • 软膏治疗慢性皮肤病、麻风等。哥伦布远航归来后,
欧洲流行梅毒,汞剂成为治疗梅毒的唯一有效药物。 在英联邦,婴儿用的牙粉、尿布漂洗粉中含有汞和 汞化合物,并曾经广泛用甘汞(氯化亚汞)作为幼 儿的轻泻药和驱虫药。 • 1890年以后,首先在英国,然后在其它国家不断发 现一些儿童发生肢端疼痛病,同时还有口腔发炎、 牙龈肿胀、流涎、脱发、牙齿脱落等临床症状和体 征。经过长期的流行病学调查,证明许多病人是由 于使用含汞药物所致。仅在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 在1939~1948年间死于含汞药物中毒的儿童就有 585人,其中多数是3岁以下的儿童。

关木通是一味常用中药,具有清热利湿功用,曾是临床广泛
使用的中成药龙胆泻肝丸的主要药味。但关木通含有马兜铃
酸,对肾脏有较强的毒性,可以损害肾小管功能,导致肾功
能衰竭。由于龙胆泻肝丸的广泛使用,马兜铃酸肾病在中国
悄悄地、快速地蔓延。国人并非没有注意到关木通的肾毒害
作用,只是诸多研究、报道、文献和报告都没有引起当局的
• “非典”之后,生产鱼腥草类注射剂(包括部分复方制剂)的企业如雨后春笋。 2000年之前,全国只有10多家单位生产,至2006年已扩增为195家。但同时以 鱼腥草注射液为代表的此类产品的不良反应事件日渐突出。本品可致严重的过 敏反应:过敏性休克,肺水肿,喉水肿,过敏性紫癜,大疱表皮松懈型药疹,剥脱性 皮炎,重症多形性红斑等,并可危及生命。 2006年6月1日,国家局印发《关于 暂停使用和审批鱼腥草注射液等7个注射剂的通告》,决定暂停使用和审批鱼 腥草类的7个注射剂。这好比是一发重磅炸弹,在业内引起巨大震动。一时间 鱼腥草类注射剂从全国各大医院药房清空出柜,甚至波及鱼腥草片剂、鱼腥草 胶囊等口服剂型及其它的中药注射剂,鱼腥草产业链受到严重破坏。

二十世纪发生在全世界的重大药害事件

二十世纪发生在全世界的重大药害事件
二十世纪发生在全世界的重大药害事件
世界卫生组织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指出, 全球死亡患者中有三分之一并不是死于自 然疾病本身,而是死于不合理用药。从此, 药害的严重性与普遍性开始公开于全世界 人民的面前。仅从1922年至1979年,国外 报道的重大药害事件就有20起左右,累计 死亡万余人,伤残数万人。下面对上世纪 发生的典型药害事件做一简述。
不良反应事件”。
9
2
二十世纪发生在全世界的重大药害事件
2.二硝基酚、三苯乙醇与白内障 三十年代初期美国流行“药物减肥”,在美国、
欧洲部分国家、巴西等过许多妇女使用二硝基酚做为 减肥药。到1937年人们发现这些国家的白内障患者大 量增加,调查发现这些患者均使用过二硝基酚,白内 障的发生率大约在1%左右。
三苯乙醇为一种降低胆固醇的药物,于20世纪50年 代后期上市,临床上很快就发现该药能引起脱发、皮 肤干燥、男性乳房增大、阳痿、视力下降、白内障, 在美国有几十万人服用过此药,引起白内障的约千人。
米巴痢疾并能预防旅行者腹泻,因此很快流行 到许多国家。大约在30多年以后首先在日本发 现许多人出现双足麻木、刺痛、寒冷、全身无 力等症状,约半数左右的病人伴有不同程度的 瘫痪,大约有1/4的病人出现视力减退。流行 病学调查发现这是由于服用氯磺羟喹而引起的 亚急性脊髓视神经病。由于使用此药而造成的 残疾人大约有1万多人,死亡约500人。
6
二十世纪发生在全世界的重大药害事件
5.孕激素与女婴外生殖器男性化畸形 黄体酮等孕激素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治
疗习惯性流产等妇科疾病的常用药物,在50年 代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医院的医生发现有许多女 婴(大约有600名)出现外生殖器男性化畸形, 并对此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结果发现这种异常 现象与女婴的母亲在孕期曾服用孕激素有关。 经过多种动物实验证实孕激素能引起动物雌性 幼仔发生外生殖器雄性化现象。

国内发生的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例

国内发生的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例

国外发生的重大药害事件百余年来,世界上屡屡发生致死、致残的药害事件。

回顾这些历史,可时时提醒我们密切关注药品的安全问题,最大限度地减少药品给人类健康带来的危害,使这些悲剧不再重演。

1. 含汞药物与肢端疼痛病国外用汞和汞化合物作为药物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在阿拉伯国家应用含汞的软膏治疗慢性皮肤病、麻风等。

哥伦布远航归来后,欧洲流行梅毒,汞剂成为治疗梅毒的唯一有效药物。

在英联邦,婴儿用的牙粉、尿布漂洗粉中含有汞和汞化合物,并曾经广泛用甘汞(氯化亚汞)作为幼儿的轻泻药和驱虫药。

1890年以后,首先在英国,然后在其它国家不断发现一些儿童发生肢端疼痛病,同时还有口腔发炎、牙龈肿胀、流涎、脱发、牙齿脱落等临床症状和体征。

经过长期的流行病学调查,证明许多病人是由于使用含汞药物所致。

仅在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在1939〜1948年间死于含汞药物中毒的儿童就有585人,其中多数是3岁以下的儿童。

2. 磺胺酏剂与肾功能衰竭磺胺类药于20世纪30年代问世。

1937年秋天,美国田纳西州Massengill公司用工业溶剂二甘醇代替乙醇和糖来生产一种磺胺酏剂,供应该国南方的几个州,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

到这一年9〜10月间,这些地方忽然发现肾功能衰竭的病人大量增加。

经调查,由于服用这种磺胺酏剂而发生肾功能衰竭的有358人,死亡107人。

尸检表明肾脏严重损害,死于尿毒症,究其原因,主要是二甘醇在体内经氧化代谢成草酸致肾损害所致。

3. 氨基比林与白细胞减少症氨基比林是1893年合成的一种解热镇痛药,1897年开始在欧洲上市,约1909年进入美国市场。

1922年以后,德国、英国、丹麦、瑞士、比利时和美国等国家逐渐发现,许多服用过此药的病人出现口腔炎,发热咽喉痛等症状。

临床检验结果为白细胞减少症、粒细胞减少症,调查证明二者有因果关系。

最终证实,氨基比林可导致粒细胞缺乏。

从1931年到1934年,仅美国一个国家死于氨基比林引起白细胞减少症的就有1981人,欧洲死亡200余人。

医药事故

医药事故

国外发生的重大药害事件简介2011-11-22 11:03:51| 分类:默认分类 |举报|字号订阅国外发生的重大药害事件简介1、含汞药物与肢端疼痛病国外用汞和汞化合物作为药物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阿拉伯国家应用含汞的软膏治疗慢性皮肤病、麻风等。

哥伦布远航归来后,欧洲流行梅毒,汞剂成为治疗梅毒的唯一有效药物。

在英联邦,婴儿用的牙粉、尿布漂洗粉中含有汞和汞化合物,并曾经广泛用甘汞(氯化亚汞)作为婴儿的轻泻剂和驱虫剂。

1890年以后,首先在英国,然后在其他国家不断发现一些儿童发生肢端疼痛,同时还有口腔发炎、牙龈肿胀、流涎、脱发、牙齿脱落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经过长期的流行病学调查,证明许多病人是由于使用含汞药物所致。

1939~1948年间仅在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死于含汞药物中毒的儿童就有585人,其中多数是在3岁以下。

2、磺胺酏剂与肾功能衰竭磺胺类药于20世纪30年代问世。

1937年秋天,美国一家公司用工业溶剂二甘醇代替乙醇和糖来生产一种磺胺酏剂,供应南方的几个州,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

当年9至10月间,这些地方忽然发现肾功能衰竭的的病人大量增加。

经调查,由于服用这种磺胺酏剂而发生肾功能衰竭的有358人,死亡107人。

尸检表明死者肾脏严重损害,死于尿毒症,究其原因,主要是二甘醇在体内经氧化代谢成草酸致肾脏损害所致。

3、氨基比林与白细胞减少症氨基比林是1893年合成的一种解热镇痛药,1897年开始在欧洲上市,约1909年进入美国市场。

1922年以后,德国、英国、丹麦、瑞士、比利时和美国等国家逐渐发现,许多服过此药的人出现口腔炎、发热、咽喉痛等症状,临床检验结果为白细胞减少症、粒细胞减少症,调查证明二者有因果关系。

最终证实,氨基比林可导致粒细胞缺乏。

从1931年到1934年,仅美国一个国家死于氨基比林引起白细胞减少症的就有1981人,欧洲死亡200余人。

1938年,美国决定把氨基比林从合法药品目录中取消,1940年以后,该国白细胞减少症病人迅速减少。

危机管理十大案例

危机管理十大案例

美国强生公司泰诺药片中毒事件美国强生公司因成功处理泰诺药片中毒事件赢得了公众和舆论的广泛同情,在危机管理历史中被传为佳话。

1982年9月,美国芝加哥地区发生有人服用含氰化物的泰诺药片中毒死亡的严重事故,一开始死亡人数只有3人,后来却传说全美各地死亡人数高达250人。

其影响迅速扩散到全国各地,调查显示有94%的消费者知道泰诺中毒事件。

事件发生后,在首席执行官吉姆·博克(JimBurke)的领导下,强生公司迅速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

首先,强生公司立即抽调大批人马对所有药片进行检验。

经过公司各部门的联合调查,在全部800万片药剂的检验中,发现所有受污染的药片只源于一批药,总计不超过75片,并且全部在芝加哥地区,不会对全美其他地区有丝毫影响,而最终的死亡人数也确定为7人,但强生公司仍然按照公司最高危机方案原则,即“在遇到危机时,公司应首先考虑公众和消费者利益”,不惜花巨资在最短时间内向各大药店收回了所有的数百万瓶这种药,并花50万美元向有关的医生、医院和经销商发出警报。

对此《华尔街日报》报道说:“强生公司选择了一种自己承担巨大损失而使他人免受伤害的做法。

如果昧着良心干,强生将会遇到很大的麻烦。

”泰诺案例成功的关键是因为强生公司有一个“做最坏打算的危机管理方案”。

该计划的重点是首先考虑公众和消费者利益,这一信条最终拯救了强生公司的信誉。

比利时和法国可口可乐中毒事件1999年6月9日,比利时120人(其中有40人是学生)在饮用可口可乐之后发生中毒,呕吐、头昏眼花及头痛,法国也有80人出现同样症状。

已经拥有113年历史的可口可乐公司遭遇了历史上罕见的重大危机。

在现代传媒十分发达的今天,企业发生的危机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而广泛地传播,其负面作用可想而知。

可口可乐公司立即着手调查中毒原因、中毒人数,同时部分收回某些品牌-全球品牌网-的可口可乐产品,包括可口可乐、芬达和雪碧。

一周后中毒原因基本查清,比利时的中毒事件是在安特卫普的工厂发现包装瓶内有二氧化碳,法国的中毒事件是因为敦克尔克工厂的杀真菌剂洒在了储藏室的木托盘上而造成的污染。

10大药害事件

10大药害事件

1.含汞药物与肢端疼痛病从19世纪末开始,欧洲大陆和英、美、澳等国家,曾经广泛应用一些含汞药物作为儿童驱虫药、止泻药等使用,用后不断发现一些儿童发生了肢端疼痛病、口腔发炎、牙龈肿胀、流涎、脱发、牙齿脱落等症状。

经查证,是含汞的药物所致。

仅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死于这种含汞药物中毒的儿童,就达585人。

2.磺胺制剂与肾功能衰竭磺胺药是1932年德国克提拉和米奇合成的。

同年杜马克等进行动物实验,发现其具有抗细菌感染作用,成为医用磺胺药的开创者,荣获诺贝尔医学奖。

1937年秋天,美国田纳西州一个药厂,用工业溶剂二甘醇代替乙醇和糖,生产出一种磺胺制剂,供应美国南方的几个州,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

不久后,该地区忽然发现肾脏衰竭的病人大量增加,经调查证实,由于服用该种磺胺制剂而发生肾衰竭者358人,死亡107人。

磺胺药的主要副作用是肾毒作用,容易在泌尿道析出结晶,引起血尿、尿闭等。

3.氨基比林与白细胞减少症氨基比林又叫匹拉米洞,属解热镇痛药。

1884年,克诺尔以安替匹林、盐酸、亚硝酸钠合成。

1897年首先在欧洲上市。

1922年以后,德、英、丹麦、瑞士、比利时和美国逐渐发现许多服用该药的病人发生了白细胞减少症,仅3年,美国死于该症者就有1 981人。

经证实,氨基比林是罪魁祸首。

许多药物,初上市时尚难发现其危害性,但经过一段时间,毒性便显示出来。

由此可见,“久经考验”的老药,比新药有更大的优越性。

4.黄热病疫苗与病毒性肝炎1942年,美国普遍接种黄热病疫苗,因为当时黄热病曾一度在美国军队中流行,使军队士气大减。

然而,在接受疫苗的300万军人中,有2.8万人发生了传染性肝炎,死亡62人。

调查结果发现,在注射的疫苗中,有9批疫苗的血清中混进了传染性肝炎已痊愈的志愿者的血清。

在我国,被传染乙型肝炎的人数十分惊人,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5.二碘二乙基锡与中毒性脑炎综合征1954年,在巴黎附近的一个药房里,配制生产出一种含二碘二乙基锡的抗感染药物。

分享国外典型化学品事故

分享国外典型化学品事故

分享国外典型化学品事故化学品意外事故在全球范围内时有发生,且往往带来灾难性的影响,特别是对于那些无法承受的国家和地区。

在数十年以来,许多重要的化学品事故震惊了世界,这里将分享国外的典型化学品事故。

1. 印度博帕尔化学品事故1984年12月2日,印度博帕尔发生了一起化学品事故,该事故由联合印度工业公司的化学药品工厂泄漏的甲基异氰酸(MIC)引起。

该化学品的泄漏导致大量毒气向周围地区扩散,大约4000人在事故中丧失了生命,超过50万人受到影响。

这是历史上最严重、最大规模的工业意外事故之一。

2. 美国拉布雷化学厂爆炸1989年3月22日,美国德克萨斯州拉布雷市的一家化学工厂爆炸,导致23人死亡,超过500人受伤。

该工厂在生产二硫化碳的过程中发生了一系列事故,包括有大量瓦斯泄漏。

当气体遇到了点火源时,涂料车间便发生了爆炸。

该爆炸波及了整个工厂,其能量相当于6.0级地震。

3. 法国圣劳伦特炼油厂火灾1999年9月30日,位于法国圣劳伦特的炼油厂发生了一起意外火灾。

造成30人死亡,大量毒烟向周围地区散布,导致约2500人受伤。

据报道,这起事故的主要原因是管道泄漏,导致气体进入了上层装运区域,这很可能是导致火灾的原因。

4. 中国天津港区火灾和爆炸2015年8月12日,中国天津港区发生了一场火灾和爆炸,造成了大量的财产损失和几百人的死亡。

据报道,这起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存储在危险品仓库中的化学物质泄漏并引起爆炸,造成的破坏范围非常广泛。

5. 印度孟买发生火灾2011年7月7日,位于印度孟买的三人士毒气公司的一个工厂发生了一场火灾。

该工厂的生产线涉及了印刷板、水净器和汽车零部件。

据报道,这场火灾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蔓延,并爆发了大火。

在事故中,至少11人死亡,200多人受伤。

化学品的泄漏、火灾和爆炸会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和环境造成巨大影响。

我们应该重视和加强化学品安全法规,从而减少这些悲剧的发生。

药品安全性监测

药品安全性监测

药品安全性监测百万公众培训工程(教案)课程名称F授课对象社区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授课教师教学计划培训目的:加强药品不良反应基础知识的宣传;熟悉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程序,明确社区医疗机构开展ADR监测的意义;通过合理用药知识宣传,增强安全用药意识,提高社区医疗机构用药水平。

培训对象:社区医疗机构ADR监测人员培训方式:集中授课培训学时:2个学时(第一部分、第二部各1学时)培训内容:第一章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与报告1.国内外药品不良反应重大事件回顾2. 药品不良反应基础知识3.如何开展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工作4.小结第二章加强安全用药意识,提高社区医疗机构用药水平1.社区医疗机构参与ADR监测的重要意义2.目前不合理用药的种种现象3.提高合理用药水平的对策3.1药品安全性信息获取与宣传3.2社区用药需注意的几个问题(特殊人群、静脉给药)3.3几种药物的合理使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培训教案第一章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与报告1 国内外重大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回顾1.1国外重大药品不良反应事件讲解要点:以回顾国内外重大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说明药品不良反应的危害以及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重要性。

1.1.1 沙利度胺(反应停)事件讲解要点:简单回顾反应停事件及其危害。

1961年发生了举世闻名的“反应停”事件。

“反应停”又名沙利度胺,此药1957年首先在德国作为镇静安眠剂应用于妊娠呕吐,先后在加拿大、日本、欧洲、澳洲、南美洲及非洲等17个国家上市使用。

到1960年左右,上述国家突然发现许多新生儿的上肢、下肢特别短小,甚至没有臂部和腿部,手脚支接连在身体上,其形状酷似“海豹”部分新生儿还伴有心脏和消化道畸形、多发性神经炎等。

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大量的动物实验证明这种“海豹肢畸形”是由于患儿的母亲在妊娠期间服用沙利度胺所引起。

据统计,全球46个国家有12000名“海豹肢畸形”患儿出生,其中只有8000名活过了第一年。

1962年沙利度胺在全球范围内撤市(加拿大网站)。

药害事件

药害事件

二硝基酚、三苯乙醇与白内障
三十年代初期美国流行“药物减肥”,在美国、欧洲部分国家、巴西等过许多妇女使用二硝基酚做为减肥药。到1937年人们发现这些国家的白内障患者大量增加,调查发现这些患者均使用过二硝基酚,白内障的发生率大约在1%左右。
三苯乙醇为一种降低胆固醇的药物,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上市,临床上很快就发现该药能引起脱发、皮肤干燥、男性乳房增大、阳痿、视力下降、白内障,在美国有几十万人服用过此药,引起白内障的约千人。
1.70年代~80年代温州市用四咪唑(Tetramizole)引发迟发性脑病
此病在温州市流行20多年,原因不明“脑炎”数百例,全国其他11个省市也报告了四咪唑和左旋米唑引起“脑炎”300多例,经调查引起迟发性脑炎发病率(4.58/百万)虽不算高,但可致残致死,1982年国家卫生部宣布淘汰四咪唑后“脑炎”发病率急剧下降。
己烯雌酚与少女阴道癌
少女患阴道癌的发病率非常低,但在1966~1969年间,美国波士顿市妇产医院的医生们竟然发现了8例少女患有阴道癌,其比例远远超过了自然发病率。随后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发现,这些病例的发生与其母亲在孕期服用己烯雌酚有密切的关系。
反应停事件
反应停(沙利度胺)最早于1956年在原西德上市,主要治疗妊娠呕吐反应,期临床疗效明显,因此迅速流行于欧洲、亚洲(以日本为主)、北美、拉丁美洲的17个国家,美国由于种种原因并未批准该药在美国上市,只有少数患者从国外自己购买了少量药品。到1960年左右,上述国家突然发现许多新生儿的上肢、下肢特别短小,甚至没有臂部和腿部,手脚支接连在身体上,其形状酷似“海豹”部分新生儿还伴有心脏和消化道畸形、多发性神经炎等。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大量的动物实验证明这种“海豹肢畸形”是由于患儿的母亲在妊娠期间服用沙利度胺所引起。“海豹肢畸形”患儿在日本大约有1000名,在西德大约有8000名!全世界超过1万人!这就是著名的“沙利度胺不良反应事件”。

辉瑞事件的真相,别再传谣了

辉瑞事件的真相,别再传谣了

辉瑞事件的真相,别再传谣了
辉瑞公司是一家知名的制药公司,2019年7月在美国爆出了一起质量事件,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事件的起因是,美国一家医院在使用辉瑞的药物“芬太尼”时发现汞含量超标,引发了一起安全事故。

辉瑞公司随后召开新闻发布会,承认并证实“芬太尼”的汞含量超标,致使部分患者出现身体不适或可能引发慢性病变。

此后,辉瑞公司立即启动了事故应对机制,迅速采取措施,将超标产品召回,着力解决问题,力求减少不良后果。

此外,辉瑞公司还主动向全球市场发出更正声明,全面调查事实,并且按照行业最佳实践采取约束措施,确保质量的稳定性。

可以说,辉瑞公司在这起事件中,采取了负责任的态度。

它对受影响的患者给予了安慰,并为其赔偿损失,还向社会公众发出诚挚歉意。

因此,辉瑞事件的真相是芬太尼汞含量超标,给部分患者带来不良影响,但辉瑞公司也采取了负责任的态度,召回超标产品,并全面调查事实,特此澄清,以确保质量安全无比,请大家别再传谣了。

农药对生物的影响的真实的案例

农药对生物的影响的真实的案例

农药对生物的影响的真实的案例
以下是一些农药对生物的真实案例:
1. 苏丹红事件:苏丹红是一种被广泛用于染色和食品着色剂的农药。

然而,它也被发现对人体有毒,并可能导致癌症。

在2005年,全球范围内发生了一系列食品中苏丹红的污染事件,导致苏丹红被列为非法使用的农药。

2. 蜜蜂死亡事件:蜜蜂在传粉过程中对农作物的生长和繁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农药的广泛使用对蜜蜂造成了严重影响。

例如,以新型氨基脲类杀虫剂尼严吡为例,对蜜蜂的毒性具有很强的杀虫效果,并且可能导致蜜蜂的大规模死亡。

这对全球农作物的传粉网络和生态系统产生了负面影响。

3.鸟类灭绝:在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杜邦化学公司生产的农药DDT被广泛使用。

然而,DDT被证明对鸟类的卵壳形成产生毒害作用,导致许多鸟类种群数量急剧减少,一些濒临灭绝。

这一事件引起了全球范围内对农药使用的关注和限制,DDT也被列为禁用的农药。

4. 鱼类污染:农业产生的残留农药和氮肥过载是水体中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这会导致水体中的水生生物数量下降,可能导致某些鱼类的死亡。

例如,在德克萨斯州的河流中,杀虫剂毒死蜱的过度使用导致了以小型鱼类绿翅若鲈为主的大规模鱼类死亡事件。

这些案例强调了农药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以及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威胁。

因此,要采取措施来确保农药的安全使用和环境可持续性。

国外发生的重大药害事件

国外发生的重大药害事件

国外发生的重大药害事件百余年来,世界上屡屡发生致死、致残的药害事件。

回顾这些历史,可时时提醒我们密切关注药品的安全问题,最大限度地减少药品给人类健康带来的危害,使这些悲剧不再重演。

1. 含汞药物与肢端疼痛病国外用汞和汞化合物作为药物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在阿拉伯国家应用含汞的软膏治疗慢性皮肤病、麻风等。

哥伦布远航归来后,欧洲流行梅毒,汞剂成为治疗梅毒的唯一有效药物。

在英联邦,婴儿用的牙粉、尿布漂洗粉中含有汞和汞化合物,并曾经广泛用甘汞(氯化亚汞)作为幼儿的轻泻药和驱虫药。

1890年以后,首先在英国,然后在其它国家不断发现一些儿童发生肢端疼痛病,同时还有口腔发炎、牙龈肿胀、流涎、脱发、牙齿脱落等临床症状和体征。

经过长期的流行病学调查,证明许多病人是由于使用含汞药物所致。

仅在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在1939~1948年间死于含汞药物中毒的儿童就有585人,其中多数是3岁以下的儿童。

2. 磺胺酏剂与肾功能衰竭磺胺类药于20世纪30年代问世。

1937年秋天,美国田纳西州Massengill公司用工业溶剂二甘醇代替乙醇和糖来生产一种磺胺酏剂,供应该国南方的几个州,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

到这一年9~10月间,这些地方忽然发现肾功能衰竭的病人大量增加。

经调查,由于服用这种磺胺酏剂而发生肾功能衰竭的有358人,死亡107人。

尸检表明肾脏严重损害,死于尿毒症,究其原因,主要是二甘醇在体内经氧化代谢成草酸致肾损害所致。

3. 氨基比林与白细胞减少症氨基比林是1893年合成的一种解热镇痛药,1897年开始在欧洲上市,约1909年进入美国市场。

1922年以后,德国、英国、丹麦、瑞士、比利时和美国等国家逐渐发现,许多服用过此药的病人出现口腔炎,发热咽喉痛等症状。

临床检验结果为白细胞减少症、粒细胞减少症,调查证明二者有因果关系。

最终证实,氨基比林可导致粒细胞缺乏。

从1931年到1934年,仅美国一个国家死于氨基比林引起白细胞减少症的就有1981人,欧洲死亡200余人。

史上最大药害事件:“反应停”事件

史上最大药害事件:“反应停”事件

史上最大药害事件:“反应停”事件1961年,一种曾用于妊娠反应的药物“反应停”。

导致了成千上万的畸胎,波及世界各地,受害人数超过15000人。

该事件被公认为史上最大的药害事件。

受药物影响的孕妇生出的婴儿没有手臂和腿,手直接连在躯干上,形似海豹,被称为“海豹肢”,这样的畸形婴儿死亡率达50%以上。

在怀孕一二个月之间,服用了反应停的母亲便生出这样的畸形儿。

这种婴儿手脚比正常人短,甚至根本没有手脚。

截至1963年在世界各地,如西德、美国、荷兰和日本等国,由于服用该药物而诞生了12 000多名这种形状如海豹一样的可怜的婴儿。

这个在市场上流通了6年的药品没有经过严格的临床试验,并且最初生产该药品的药厂隐瞒了收到的有关该药品毒性的一百多例报告。

致使日本等一些国家,迟至1963年才停止使用反应停,导致了近千例畸形婴儿的出生。

话说,“反应停”在实验室被称为MER-32,德国格郁能化学公司购买了反应停的专利。

公司对于反应停的宣传卖点是镇静效果,相比当时药效强副作用大的剂巴比妥酸盐及其类似产品来说,反应停药效一样且无副作用。

在当时大部分国家的药品监管制度宽松,几乎没有一个国家的药监部门提出,药品只有进行严格临床实验才能上市,企业只要组织一些不太严谨的研究资料就可以上市。

1957年,反应停仅以几份实验室报告和证词为基础的反应停即得到了德国、英国等国家的上市批准,并迅速延伸到20多个国家的市场。

自此,其“阴暗”的一面逐渐暴露出来。

在美国,销售这一药品的梅瑞公司,着重宣传该药物对于怀孕早期恶心的疗效。

可怕的是,该公司从未在这方面做过研究,在不知道药物是否会透过胎盘影响胎儿,且没有临床实验依据的前提下,大规模向1267名医生发放了250万片反应停试用。

当时的法律,在患者同意的基础上,医生可以以“实验”的名义给病人使用未经批准的新药,且不限制剂量,对于制药公司来说,赠送药物其实是一个更好的宣传推销途径。

当时的FDA的一些有良知的官员反曾对反应停的上市,他们发现反应停的临床研究不但数据不全,而且结果神乎其神,甚至有伪科学的胡言乱语。

国内发生的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例

国内发生的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例

国外发生的重大药害事件百余年来,世界上屡屡发生致死、致残的药害事件。

回忆这些历史,可时时提醒我们密切关注药品的平安问题,最大限度地减少药品给人类健康带来的危害,使这些悲剧不再重演。

1. 含汞药物与肢端疼痛病国外用汞和汞化合物作为药物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在阿拉伯国家应用含汞的软膏治疗慢性皮肤病、麻风等。

哥伦布远航归来后,欧洲流行梅毒,汞剂成为治疗梅毒的唯一有效药物。

在英联邦,婴儿用的牙粉、尿布漂洗粉中含有汞和汞化合物,并曾经广泛用甘汞〔氯化亚汞〕作为幼儿的轻泻药和驱虫药。

1890年以后,首先在英国,然后在其它国家不断发现一些儿童发生肢端疼痛病,同时还有口腔发炎、牙龈肿胀、流涎、脱发、牙齿脱落等临床病症和体征。

经过长期的流行病学调查,证明许多病人是由于使用含汞药物所致。

仅在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在1939~1948年间死于含汞药物中毒的儿童就有585人,其中多数是3岁以下的儿童。

2. 磺胺酏剂与肾功能衰竭磺胺类药于20世纪30年代问世。

1937年秋天,美国田纳西州Massengill公司用工业溶剂二甘醇代替乙醇和糖来生产一种磺胺酏剂,供给该国南方的几个州,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

到这一年9~10月间,这些地方突然发现肾功能衰竭的病人大量增加。

经调查,由于服用这种磺胺酏剂而发生肾功能衰竭的有358人,死亡107人。

尸检说明肾脏严重损害,死于尿毒症,究其原因,主要是二甘醇在体内经氧化代谢成草酸致肾损害所致。

3. 氨基比林与白细胞减少症氨基比林是1893年合成的一种解热镇痛药,1897年开始在欧洲上市,约1909年进入美国市场。

1922年以后,德国、英国、丹麦、瑞士、比利时和美国等国家逐渐发现,许多服用过此药的病人出现口腔炎,发热咽喉痛等病症。

临床检验结果为白细胞减少症、粒细胞减少症,调查证明二者有因果关系。

最终证实,氨基比林可导致粒细胞缺乏。

从1931年到1934年,仅美国一个国家死于氨基比林引起白细胞减少症的就有1981人,欧洲死亡200余人。

著名的药学事件

著名的药学事件

著名的药学事件?答:著名的药学事件包括:反应停事件:20世纪60年代初期,西德的一家制药厂生产了一种安眠药沙利度胺(也译为“反应停”),对妊娠呕吐有明显的疗效,一时各国争相上市,使用极为广泛。

经过一段时间的广泛使用后,陆续发现世界各地的胎儿出生后有上肢短缺,下肢畸形,五官不正等严重缺陷,至1963年后半年,在世界各地发现的"海豹胎"已达8000~10000个。

这就是震惊世界的"反应停"事件。

磺胺酏剂事件:美国一家公司主任药师瓦特金斯为使小儿服用方便,用二甘醇代替酒精做溶媒,配制磺胺酏剂,未做动物实验,全部进入市场,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

当年9至10月间,这些地方肾功能衰竭的患者大量增加。

经调查,由于服用这种磺胺酏剂而发生肾功能衰竭的有358人,死亡107人。

尸检表明死者肾脏严重损害,死于尿毒症,究其原因,主要是二甘醇在体内经氧化代谢成草酸致肾脏损害。

醋酸铊事件:20世纪20年代,儿童头癣特别多,当时尚无抗真菌药物,皮肤科医生使用醋酸铊治疗。

服用后引起脱发、呕吐、痉挛、瘫痪、昏迷甚至死亡。

1930-1960年在各国使用的醋酸铊患者近半数慢性中毒,死亡数人。

氨基比林事件:氨基比林是1893年合成的一种解热镇痛药,1897年开始在欧洲上市,约1909年进入美国市场。

1922年以后,德国、英国、丹麦、瑞士、比利时和美国等国家逐渐发现,许多服过此药的人出现口腔炎、发热、咽喉痛等症状,临床检验结果为白细胞减少、粒细胞减少,经调查证明氨基比林可导致粒细胞缺乏。

从1931年到1934年,仅美国一个国家死于氨基比林引起白细胞减少症的就有1981人,欧洲死亡200余人。

1938年美国决定把氨基比林从合法药品目录中取消,丹麦从20世纪30年代起就完全禁用该药。

糖脂宁事件:2009年1月17日和19日,新疆喀什地区莎车县两名糖尿病患者服用标示为广西平南制药厂生产的“糖脂宁胶囊”(批号081101)后出现疑似低血糖并发症,相继死亡。

二十世纪重大药害事件

二十世纪重大药害事件

二十世纪发生在全世界的重大药害事件20世纪以来,大量化学药品问世,新药种类大大增多,特别是磺胺和青霉素的研制成功后,制药工业迅速发展,新药品种大量上市,药物种类急剧增加。

但由于各国政府缺乏对新药管理的监督,新药使用前没有确保其安全性便用于人体,以致使人群受到毒害,甚至发生致人死亡的严重事件。

历史上连续发生过不少的药害事件,出现了大量的药源性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指出,全球死亡患者中有三分之一并不是死于自然疾病本身,而是死于不合理用药。

从此,药害的严重性与普遍性开始公开于全世界人民的面前。

仅从1922年至1979年,国外报道的重大药害事件就有20起左右,累计死亡万余人,伤残数万人。

下面对20世纪以来世界发生的典型药害事件做一简述。

·氨基比林与白细胞减少症氨基比林是1893年合成的一种解热镇痛药,1897年开始在欧洲上市,约1909年进入美国市场。

1922~1934年,氨基比林作为一种新型的解热镇痛药物流行于欧洲、美国,常被人们用于退热、止痛。

造成众多用药者粒细胞缺乏,临床检验结果为白细胞减少症、粒细胞减少症,调查证明二者有因果关系。

在美国死亡1981人,在欧洲死亡200余人,然而人们并未引起重视。

服用氨基比林的患者有许多人发生了口腔炎、发热、咽喉疼痛等症状,血象检查发现粒细胞大量减少。

最终证实,氨基比林可导致粒细胞缺乏。

在美国到1934年有1981人死于与使用本用有关的疾病。

在欧洲大约有200人死亡。

1938年,美国决定把氨基比林从合法药品目录中取消,1940年以后,该国白细胞减少症病人迅速减少。

在丹麦,从20世纪30年代起就完全禁用该药,1951年至1957年调查时,没有再发生由氨基比林引起的粒细胞减少症和白细胞减少症。

1982年,我国卫生部也以(82)卫药字21号文公布淘汰氨基比林针剂、氨基比林片剂、复方氨基比林(含乌拉坦)针剂和复方氨基比林片剂(凡拉蒙)。

·醋酸铊中毒20世纪20年代,儿童头癣特别多,当时尚无抗真菌药物,皮肤科医生使用醋酸铊治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外发生的重大药害事件百余年来,世界上屡屡发生致死、致残的药害事件。

回顾这些历史,可时时提醒我们密切关注药品的安全问题,最大限度地减少药品给人类健康带来的危害,使这些悲剧不再重演。

1. 含汞药物与肢端疼痛病国外用汞和汞化合物作为药物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在阿拉伯国家应用含汞的软膏治疗慢性皮肤病、麻风等。

哥伦布远航归来后,欧洲流行梅毒,汞剂成为治疗梅毒的唯一有效药物。

在英联邦,婴儿用的牙粉、尿布漂洗粉中含有汞和汞化合物,并曾经广泛用甘汞(氯化亚汞)作为幼儿的轻泻药和驱虫药。

1890年以后,首先在英国,然后在其它国家不断发现一些儿童发生肢端疼痛病,同时还有口腔发炎、牙龈肿胀、流涎、脱发、牙齿脱落等临床症状和体征。

经过长期的流行病学调查,证明许多病人是由于使用含汞药物所致。

仅在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在1939~1948年间死于含汞药物中毒的儿童就有585人,其中多数是3岁以下的儿童。

2. 磺胺酏剂与肾功能衰竭磺胺类药于20世纪30年代问世。

1937年秋天,美国田纳西州Massengill公司用工业溶剂二甘醇代替乙醇和糖来生产一种磺胺酏剂,供应该国南方的几个州,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

到这一年9~10月间,这些地方忽然发现肾功能衰竭的病人大量增加。

经调查,由于服用这种磺胺酏剂而发生肾功能衰竭的有358人,死亡107人。

尸检表明肾脏严重损害,死于尿毒症,究其原因,主要是二甘醇在体内经氧化代谢成草酸致肾损害所致。

3. 氨基比林与白细胞减少症氨基比林是1893年合成的一种解热镇痛药,1897年开始在欧洲上市,约1909年进入美国市场。

1922年以后,德国、英国、丹麦、瑞士、比利时和美国等国家逐渐发现,许多服用过此药的病人出现口腔炎,发热咽喉痛等症状。

临床检验结果为白细胞减少症、粒细胞减少症,调查证明二者有因果关系。

最终证实,氨基比林可导致粒细胞缺乏。

从1931年到1934年,仅美国一个国家死于氨基比林引起白细胞减少症的就有1981人,欧洲死亡200余人。

1938年,美国决定把氨基比林从合法药品目录中取消,1940年以后,该国这种病人迅速减少。

在丹麦,从30年代起就完全禁用该药,在1951~1957年间调查时,没有再发生由氨基比林引起的粒细胞减少症、白细胞减少症。

1982年卫生部以(82)卫药字第21号文公布淘汰氨基比林针剂、氨基比林片剂及复方氨基比林(含乌拉坦)针剂和复方氨基比林片剂(凡拉蒙)。

4. 二碘二乙基锡与中毒性脑炎综合症1954年,巴黎附近一个小镇的药房,自己研制生产一种含二碘二乙基锡的抗感染药物,治疗化脓性感染,结果发现有270多人出现头痛、呕吐、痉挛、虚脱、视力丧失等中毒性脑炎的症状,死亡110多人。

这是一起未经毒理试验评价所带来的严重教训,锡本身无毒,但当与有机碘结合后,就会变成剧毒物质。

5. 三苯乙醇与白内障三苯乙醇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美国默利尔公司生产的一种降胆固醇药物。

1961年,著名的Mayo医院报告,在服用此药的16例病人中,有6人出现皮肤干燥、头发脱落、白内障等症状,以后其他医院也有类似报告。

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该公司于1962年被迫宣布停止该药的生产并从市场上撤回产品。

由于该药品的不良反应潜伏期长,有些病人在停药一年后还会发病,估计在几十万服药者中,发生白内障的约有l000多人。

6. 氯碘羟喹(Clioquinol)与SMON病氯碘羟喹是1933年上市的抗阿米巴药物,后来发现它能防治旅行者腹泻,迅速风行许多国家,包括日本。

50年代后期,日本医生发现有许多病人患亚急性脊髓视神经病(简称SMON病),患者可有双足麻木、刺痛、无力、瘫痪、失明等症状。

由于各地报告的类似病例越来越多,日本厚生省于1967年拨出专款,成立专门委员会对该病的病因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委员会里包括微生物学、药理学、神经病学、神经病理学、流行病学、统计学及其它临床学科等方面的专家64人。

4年以后,到1971年,才查清氯碘羟喹与SMON病的因果关系。

据统计,日本各地因服用此药而患SMON病的有11000多人,死亡几百人。

到1972年,日本各地都有受害者向法院提起诉讼,据不完全统计,受理此案的有32个地方法院,7个高等法院。

到1979年,各地法院先后作出判决,尽管这是在质量检验合格、正常用法用量情况下的药品不良反应,有关制药企业仍要适当进行赔偿。

由于这个事件有关企业共赔偿患者l195亿日元,按当时汇率计算约7亿多元人民币。

7. 孕激素与女婴外生殖器男性化许多地方曾广泛应用孕激素来防治流产。

1950年,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医院的医生发现,一些女性患儿的外生殖器像男孩,但化验尿中没有男性激素,手术探查时腹腔内却是女性的内生殖器。

这个现象报告以后,别的医院也发现类似情况。

经过流行病学调查证明,这是由于患儿母亲怀孕期间曾应用孕激素保胎。

1939年~1950年在美国发现这样的病人达600多例。

8. 己烯雌酚与少女阴道癌己烯雌酚也是一种广泛用于治疗先兆流产的药物。

l966~1969年间,美国波士顿市妇科医院在短时间里遇到8个十多岁的女病人患阴道癌,比同龄组二十世纪以来报道的阴道癌总数还多。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证明这种情况与患者的母亲在怀孕期服用己烯雌酚保胎有关,服药妇女所生的女儿患此癌的危险性比不服此药的大132倍。

在这8个病例以后,其它医院也陆续有所报道。

到1972年,各地共收集到91名8~25岁的阴道癌患者,其中49名患者的母亲在怀孕期间肯定服用过己烯雌酚。

这个案例说明,己烯雌酚的这种不良反应要在几年、十几年甚至二十年后在下一代身上才暴露出来。

9. 黄热病疫苗与病毒性肝炎1942年,美国军队里曾普遍接种黄热病疫苗,结果在接受预防注射的300万军人中,有28000多人发生传染性肝炎,死亡62人。

调查发现,在177批黄热病疫苗中有9批疫苗的血清中混进了患传染性肝炎已痊愈的志愿者的血清。

10. 沙利度胺(反应停)与海豹肢畸形反应停是1957年首先在德国上市的,因它能治疗孕妇的妊娠呕吐,上市后不久就被推广到十几个国家。

1961年10月,三位德国医生在当时西德的妇产学科会议上报告了一些海豹肢畸形儿的病例,引起了大家的重视,以后其它地方也有报告。

通过长时间的流行病学调查,证明这种畸形与患者的母亲在怀孕期间服用反应停有关。

调查发现,该药在17个国家里共引起海豹肢畸形1万多人,仅当时的西德就有6000多人,日本在1981年前发现309人。

此外,该药还引起有时能威胁生命的多发性神经炎1300多例。

11. 二硝基酚致眼及骨髓损害20世纪30年代初期美国流行“药物减肥”,在美国、欧洲部分国家、巴西等国许多妇女使用二硝基酚做为减肥药。

到1937年,人们发现这些国家的白内障患者大量增加,调查发现这些患者均使用过二硝基酚。

二硝基酚致白内障失明占总用药人数的1%,致骨髓抑制177人,死亡9人。

12. 醋酸铊中毒20世纪20年代,儿童头癣特别多,当时尚无抗真菌药物。

皮肤科医生使用醋酸铊治疗。

铊是最毒的金属之一,服用后可引起脱发,呕吐、痉挛、瘫痪、昏迷甚至死亡。

1930~1960年在各国一些患者用药后近半数慢性中毒,死亡万余人。

13. 非那西丁致严重肾损害非那西丁系解热镇痛药,1953年以后欧洲许多国家,特别是瑞士、当时的西德和捷克、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忽然发现肾脏病人大量增加,经过调查证实主要是由于服用非那西丁所致。

这种病例欧洲报告了2000例,美国报告了100例,加拿大报告了45例,有几百人死于慢性肾功能衰竭。

有关国家政府采取紧急措施,限制含非那西丁的药物出售。

此后,这类肾脏损害病人的数目就明显下降。

但是也有证据表明,有的病人即使停用非那西丁长达8年以后,还可因肾功能衰竭而死亡。

14. 心得宁事件心得宁为抗心律失常药。

1968~1979年在美国至少有2257人因服用心得宁而出现毒性反应,致眼-皮肤-粘膜综合征。

1974年Helix等人在英国医学杂志上发表关于心得宁可引起眼-皮肤-粘膜综合病变的报道,随后不久,各地陆续报道类似的病例,在明确了因果关系后,终于在1975年停止出售心得宁。

这是在100万/年病人的世界范围内广泛用药多年后才发现,给人类带来了深刻的教训。

15. 替马沙星事件替马沙星是第三代喹喏酮类药物,由美国Abbott公司生产,经过大量研究认为无严重不良反应,于1991年首次在瑞典上市,1992年在美国上市。

截止1992年6月FDA收到了318例不良反应报告,包括:溶血性贫血、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急性肾衰、肝损伤、低血糖等。

这些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相当于其它喹喏酮类药物的4倍。

该品种在美国上市仅4个月,收到8例肝肝损伤、低血糖休克报告,死亡3人,即迅速从市场上撤除该品种。

药厂被迫在1996年6月宣布停止销售替马沙星。

该事件暴露出该药开发时受试的人群样本太少,许多严重的不良反应难以发现;同系物的开发放宽了安全性试验;管理过程不严的问题等。

16. 拜斯亭事件2001年8月8日,拜耳公司宣布:即日起从全球医药市场(除日本外)主动撤出其降胆固醇药物拜斯亭(西立伐他汀)。

拜耳公司做出这一决定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有越来越多的报告证实,拜斯亭单用及和吉非罗齐联合使用时,出现了肌肉无力和致死性横纹肌溶解的副反应。

横纹肌溶解是一种罕见的潜在威胁生命的不良反应,开始的症状为肌肉无力、疼痛,严重的可能引起肾脏损害。

拜斯亭于1997年上市,1999年进入中国市场。

自拜斯亭推入市场后,全世界80多个国家有超过600万患者使用该药,美国FDA收到31例因拜斯亭引起横纹肌溶解导致死亡的报告,其中在12例报告中患者联合使用了吉非罗齐。

全球共有52例因服用拜斯亭产生横纹肌溶解所致的死亡报告。

据FDA资料记录,拜斯亭引起致死性横纹肌溶解反应显著多于已经上市的其它同类产品,且多发生在大剂量及和吉非罗齐等其它降脂药物的联合使用中。

国内发生的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例我国是药品不良反应的重灾区,每年约有500~1000万住院病人发生药品不良反应,其中严重的事件可达25~50万件,约19.2万人死于药品不良反应。

以下是几例发生在我国的影响较大的事件。

1.四咪唑(TMS)引发迟发性脑病20世纪70年代以后,全国各地相继出现一种病因未明脑炎。

至80年代,该脑炎发病数猛增,人群发病率达11.35/10万(福州市,1981年),遍布全国(见图1)。

至1986年全国报告病例已逾2万,但仅福州市1981年发病率就达11.35/10万,可见实际发病数远超出报告病例数,估计受害人数上百万,并一度成为神经科的主要危重症,仅次于中风。

1976年该病被命名为“散发性脑炎”(散脑)。

1982年全国“脑炎”座谈会认为该病可能为一组多病因的脑炎综合征,涉及原发性病毒性脑炎和过敏反应性脱髓鞘脑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