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积盆地研究进展及展望剖析

合集下载

沉积盆地油气储层形成机理研究

沉积盆地油气储层形成机理研究

沉积盆地油气储层形成机理研究一、引言沉积盆地是油气资源的主要储集地,研究沉积盆地油气储层形成机理对于油气勘探开发至关重要。

因此,本文将从沉积盆地的基本特征入手,详细阐述沉积盆地油气储层形成机理的研究现状和未来方向。

二、沉积盆地基本特征沉积盆地是由地质构造运动形成的凹陷地带,具有以下特征:1.地表比周边高,向中央倾斜;2.盆地中部地层厚度较大,边缘变薄;3.开口方向向现代河流相反;4.盆地具有良好的储油容地性质。

三、沉积盆地油气储层形成机理研究现状油气储层的形成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沉积物质源、运移途径、深度和温度等。

以下为现有研究对于沉积盆地油气储层形成机理的探讨:1.油气生成机理油气生成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腐殖质类型、生物质含量、成熟度和温度等。

其中,成熟度是影响油气生成最重要的因素。

高温高压下,腐殖质和生物质分化为一系列烃类。

这样的过程在碳酸盐岩储层中可以很好地解释。

但是,在砂岩和泥岩储层中油气生成的机理较为复杂,研究难度较大。

2.储层形成机理沉积盆地中的油气储层主要由砂岩和泥岩组成。

其中,砂岩因为其孔隙度和渗透率高,使其成为理想的油气储集层。

而泥岩由于其低孔隙度和低渗透率,使其往往作为油气封存层。

对于沉积盆地油气储层形成机理的研究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沉积物源的影响:沉积物源可以影响沉积岩的成分和性质,从而影响油气储层的形成。

(2)古气候变化的影响:古气候变化对沉积岩的沉积环境有很大影响,从而导致储层类型和密度的变化。

(3)构造作用的影响:构造运动可以改变岩石的成分和构造,从而影响储层的形成和分布。

四、沉积盆地油气储层形成机理研究未来方向目前,沉积盆地油气储层形成机理的研究面临着模拟不准确、定量分析难度大等问题。

因此,未来研究应重点关注以下方向:1.基于数值模拟的研究:利用计算机模拟和数值实验来探究沉积盆地油气储层形成机理,可以更精确地分析影响储层形成的各种因素,并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持。

沉积盆地中不整合面的研究方法及研究意义

沉积盆地中不整合面的研究方法及研究意义

层 剥 蚀 量 的 计 算 方 法
Guidish Magara Dow Green ) 等 )
构造横剖面法
通过对构造发育特征的分析,推测地层的剥蚀量。方法适用于构造发育特征 比较明显、尤其是角度不整合地区,对平行不整合的剥蚀量计算受到一定的 限制。
沉积速率法( 沉积速率法(Guidish等,1985) 等 )
沉积盆地中 不整合面的研究方法及研究意义
地层不整合面研究的意义 研究方法 研究工作流程
地层不整合面研究的意义
地层中存在各种类型的间断面,代表了不同尺度的地质时间记录的缺失,因 此地层记录具有非常大的不完备性,地层记录的特点应该是长期的间断继之 以很短暂的沉积作用(D.V. Ager,1989),地层中保留下来的地质历史记录 仅占全部地质历史的30%不到(周瑶琪等,1997)。 就沉积盆地而言,依据不整合面的发育时期,可分为两大类型:
泥页岩声波时差-埋深曲线反映地层间断的几种可能的模式图
加 拿 大 北 深 度 关 系 图 传 播 时 间 岩 页 井 某 部
镜质体反射率法(Dow,1977)
镜质体反射率能记录下有机质所经历的整个受热地质历史中的最大温 度信息,而且具有不可逆性,在无异常热流(如岩浆体侵入、火山活 动等)的正常地质背景下,它主要受温度和有效加热时间的影响,换 而言之,它是地温梯度和沉积速率的函数。对连续沉积的地层而言, 镜质体反射率(Ro)与埋深(H)呈对数关系,在半对数直角坐标系 中为线性相关;如果地层存在间断,H-Log Ro的关系图(即成熟度 剖面)将不连续,或间断面上下的成熟度剖面曲线的斜率存在差异, 因此根据这些特征可以进行地层剥蚀量的恢复和平均古地温的求取。 与声波时差法类似,判断能否用镜质体反射率进行剥蚀量的计算是看 间断面之下的地层的热史记录是否被改造,如果保留有原来的记录, 则可以恢复地层剥蚀量,如果剥蚀前的热史记录被完全改造,Ro则不 能用于恢复地层剥蚀厚度。

沉积盆地分析--沉积盆地形成的动力学机制

沉积盆地分析--沉积盆地形成的动力学机制

构造动力学机制与中国沉积盆地形成一.背景及意义中国有大小不同的沉积盆地485个,进行过油气勘探的盆地有107个,发现有大-中型油田的盆地16个,占勘探盆地数的15%。

对于这些盆地的分布规律和动力学成因机制有不同的认识,胡见义等(1991)从现有盆地反应最终格局出发,认为西部具挤压、东部为张性、中间过渡性盆地的观点;也有的从地貌结合盆地动力学性质,以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为界,把中国分为东西两部,以西为挤压型盆地,以东为拉张型盆地;这条NNE向的山脉分布带,恰好是中国东部重力梯度带。

近年来朱介寿等(2002)【1】根据欧亚大陆及西太平洋地区58个数字地震台站约12000个长周期波形记录,挑出4100条面波大圆传播路径,采用面波频散及波形拟合反演方法,对东亚及西太平洋边缘海地区的地壳和地幔进行了高分辨率三维S波速成像,结果发现以东经110 为界,东西两部分岩石圈、软流圈的结构与深部动力学过程有巨大的差异。

此界限与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连接基本对应,界线以西主要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引起的岩石圈汇聚增厚区,界线以东主要是由于软流圈上涌引起的岩石圈减薄区。

中国大陆晚中、新生代以来,东西构造差异和盆地的不同类型成因,我们将由表及里和由浅入深到演示区青年和软流圈内更深层次上考查西部陆内俯冲、陆内造山和前陆盆地形成等问题,考查东部裂谷盆地的形成和演化,这非常有利于今后油气勘探工作[2]。

二.沉积盆地的动力学机制[3]地球历史演化的动力是来自地核和地幔, 通过地幔的热对流把地核产生的热量传递到地表, 并通过不断变化的热对流和物质对流来达到地球内部的平衡。

核-幔边界过剩的热通过地幔羽的形式或软流圈的区域性隆升形式传递到岩石圈上部, 并使岩石圈隆起、遭受剥蚀, 当热散失后在地表形成盆地。

地幔热对流具体体现在软流圈上涌的高度或莫霍面位置,或以火山喷发作用将热直接传导到大气圈。

软流圈和莫霍面的位置对中、新生代盆地的形成和演化具有明显的制约作用。

沉积盆地动力学研究进展

沉积盆地动力学研究进展

193PRACTICE区域治理作者简介:武冠佐,生于1996年,理学硕士,研究方向为构造地质学。

沉积盆地动力学研究进展西北大学 武冠佐摘要:沉积盆地作为人类重要的资源宝库,赋存有大量的矿产资源。

21世纪以来对各种资源需求量的增长推动了盆地分析这一领域实现了更进一步的研究成果。

在这个背景下,地球科学家们在对沉积盆地进行多年的系统性探索中,在沉积充填、形成演化机制、盆地流体及相关资源的汇集过程等诸多方面的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进展和突破,形成了一门新兴的学科——盆地动力学,而一些新型的研究思路,如盆地沉积-充填的动力过程、盆地构造动力学机理、盆地形成演化的地球动力学背景以及油气系统演化的动力过程等被用于盆地动力学研究的各个方面。

本文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近20年来国内外盆地动力学的发展状况及其与矿产资源开发,尤其是油气田开发之间的相关性加以研究,以期服务于能源、矿产、水资源等各类资源勘探。

关键词:盆地动力学;油气系统;盆地成因机制;盆山系统中图分类号:O3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595(2020)41-0193-0001近年来,全球资源问题与环境问题日益严峻,这对能源勘探及生态治理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间接推动了沉积学学科发展。

沉积盆地分析以沉积盆地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盆地构造演化、沉积充填过程以及资源的形成、赋存规律。

其过去曾作为沉积学的分支学科[1],直至20世纪末,一系列问世的专著建立了沉积盆地分析的理论体系,其中Dickinson[2-3]最先提出盆地动力学这一概念,将盆地研究的概念扩大至成盆过程中的一系列动力学分析。

在企业界和学术界的高度注视下,极大程度地推动了盆地分析发展的进程。

至此,盆地动力学研究进入新的阶段。

2000年以来Rource 和Cloetingh 等所著总结性论文《achievements and challenges in sedimentary basin dynamics》[4]的问世在20年成就总结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兼具挑战性和发展性的新实验方法及模拟技术。

沉积盆地研究进展及展望

沉积盆地研究进展及展望

中国叠合盆地的类型
盆地模拟
• 盆地模拟的目的是综合了解造山和沉降过程 以便进行古构造重建、确定盆地演化史、预 测含水层和油气等潜在资源分布 控制沉积盆地格架的因素:
1. 2. 3. 4. 沉积物输入的速率 沉积物性质 剥蚀过程 构造过程的控制

不同构造环境中沉积 盆地典型的存在时限 与沉积充填的保存潜 力之间的比较。保存 潜力是指在上隆、剥 蚀和构造破坏之前的 平均生存时间,带*的 盆地指它们的基底被 保存下来,但是它们 在古代记录中难于识 别(Ingersoll &Busby, 1995)
位移,但是,这种水平位移和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派生了 地壳和岩石圈的垂向运动,而这种垂向运动又控制了地壳 厚度、地热场及地壳均衡等的变化。
通过地质观测和模拟研究,已经确定了7个产生和维持盆地 沉降的机制(Dickinson, 1974; Ingersoll &Busby, 1995)
1. 伸展作用、剥蚀、或岩浆侵位导致的地壳薄化作用; 2. 下地壳和上地慢的冷却作甩
Dickinson研究小组沉积盆地动力学计划(1997) 盆地动力学研究的目的是要建立一套综合性的盆 地演化模式,以便最终达到以下目标: • 改进在不同比例尺下表征盆地性质资料属性; • 加强收集和保存沉积盆地地下资料方面的工作, 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 总结和提炼地质时期控制盆地演化过程的理论 认识,包括地幔对流和板块构造、流体的地下 孔隙流动和深部流体、矿物及有机质之间反应 的热动力学; • 进行现有模式的综合和提炼,形成一套综合性 的而且适应面广的描述沉积盆地形成和演化的 模式
研究盆地充填物的意义
• 盆地充填物中保存了地球演化过程中构造史、 生物史、大洋史和大气圈事件的独特信息; • 盆地充填物包含有对社会和工业文明极其重要 的水资源和矿产资源。充填盆地的岩石是沉积物、 有机质和以水为主体的流体之间交互反应的构造 框架,通过这些交互反应,石油、煤、天然气、 地热和铀等能源矿产可以在盆地中形成,甚至铜、 铅、锌、铁、银等重要金属矿亦可沉积下来。 正因为上述原因,人们才有极大兴趣开发多学 科研究方法来研究流体—岩石系统中这些资源的 形成和演化

沉积盆地油气成藏期研究及成藏过程综合分析方法

沉积盆地油气成藏期研究及成藏过程综合分析方法

第19卷第6期2004年12月地球科学进展ADVANCES I N EART SC I ENCEVOl.19NO.6D ec.2004文章编号:1001-8166(2004)06-0939-08沉积盆地油气成藏期研究及成藏过程综合分析方法。

赵孟军1!宋岩1!潘文庆2!韩剑发2!柳少波1!秦胜飞1(1.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9北京10008392.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9新疆库尔勒841000)摘要:从油气成藏研究的发展阶段入手讨论了油气成藏期研究方法的演变9早期主要从生\储\盖\运\聚\保各项参数的有效配置9根据构造演化史\圈闭形成史与烃源岩生排烃史来推断油成藏期次和过程9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9油气成藏期的G正演7分析方法9如对构造演化史\圈闭发育史与烃源岩生排烃史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精细9相应地深化了油气成藏条件\期次和过程的认识9同时9依靠G成藏化石7记录方面的成藏期定量数据分析可以G示踪7油气成藏期次和过程9如具有封闭特征的记录了沉积盆地早期油气成藏条件和过程的流体包裹体研究9具有开放特征的反映油气充注\演化过程的油气分异特征\储层沥青分析及自生矿物年代学研究等O并以克拉2气田成藏过程为例9提出了在油气分异特征\包裹体分析\储层沥青分析和成岩矿物年代学等研究的基础上9结合盆地构造演化史\沉积埋藏史\烃源岩热演化史以及各种成藏条件的有效匹配9综合分析油气成藏期次\过程的方法O关键词:成藏期9油气分异9包裹体9储层沥青9成岩矿物测年中图分类号:TE122文献标识码:A0引言我国许多含油气盆地9特别是叠合含油气盆地具有多套烃源层\多个烃源区\多期油气生成\多个油气系统或子系统控油\多期油气充注聚集9同时又遭受多期破坏特点O因此准确分析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的复杂含油气盆地的油气运聚期次\认识油气成藏过程9是深化油气分布规律\提高油气勘探效益的重要研究内容O不同时期人们研究油气成藏充注的手段不同9传统的成藏期分析主要从生\储\盖\运\聚\保各项参数有效配置9根据构造演化史\圈闭形成史与烃源岩生排烃史作出推断19常用的3个方法是根据油源岩的主生油期\圈闭形成期\油藏饱和压力分析油气藏形成期O随着地球化学分析手段的深入920世纪90年代以来成藏期分析是在构造发展史\埋藏史\热演化史\沉积成岩史等地质历史分析的基础上9寻求油气成藏的直接地球化学证据9如油气非均一性\包裹体研究\成岩矿物定年和储层沥青分析等2~4O1油气成藏期研究回顾成藏过程研究是油气成藏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9因此成藏过程研究随着油气成藏研究的深入而不断深化O纵观油气藏成藏过程的研究历史9可以大致划分为3个主要发展阶段:l.l第一阶段l9世纪至20世纪50年代末)油气成藏研究的初始阶段以油气背斜褶皱带分布油气藏的背斜说或重力说为代表O首先在1861年怀特提出的早期背斜学说基础上9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油气成藏的背斜学说O此后尽管人们又提出了G非背斜圈闭理论79但是以浮力\水动力和毛细管力为成藏过程中油气运移和聚集的主要控制因素的背斜褶皱带控油理论下的成藏过程研究9主要以集中在构造演化史下的圈闭形成期为主O。

中国沉积盆地油气勘探开发实践与沉积学研究进展

中国沉积盆地油气勘探开发实践与沉积学研究进展

中国沉积盆地油气勘探开发实践与沉积学研究进展作者:徐中兴来源:《中国化工贸易·下旬刊》2018年第10期摘要:通过对近年来我国油气发现特点的分析,可知我国石油增储上产最为主要的领域依然是陆相碎屑岩,沉积盆地中的火山岩储集层现目前已经是油气勘探的现实领域。

开发储集层沉积学、储集层改造技术以及沉积储集层研究系技术与新方法等现在也取得了较好的进展,这些技术的提升,为油气勘探开发在今后的发展中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技术支撑和理论支持。

关键词:沉积盆地、油气勘探开发;沉积学1 沉积盆地油气勘探开发概述沉积盆地中其他矿产资源的勘探以及石油天然气的开发实践等,对沉积学研究的进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提出了很多需要进行研究的新课题,例如油气勘探中新发现的储集体的分布规律、形成原因、深部有利储集层评价预测、沉积盆地高度岩相古地理重建,还有对油气田进行开发的过程中对于储集层精细表征及描述等。

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探究让人们可以更好的对沉积盆地的油气勘探开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通过对全球沉积盆地油气赋存层位的分析数据可知,海相地层是油气资源储存的主要部位,随着深水沉积理论的不断创新,新的理论也在不断的被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进行研究,例如深水砂体几何形态研究、砂质碎屑流理论的问世等,另外深水钻探技术以及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等不断攻克难关也为海域油气勘探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近年来我国的油气发现主要集中在渤海湾、松辽、四川、柴达木、准葛尔、塔里木以及鄂尔多斯等,这几个地区都是盆地。

沉积盆地中的火山岩储集层目前已经成为了我国油气勘探中的新领域,并且与之相关的勘探工作正在全面展开,其中准葛尔盆地以及松辽盆地等已经成为了我国陆地上的主要大气区。

2 我国含油气盆地沉积储集层研究进展2.1 陆相碎屑岩研究方面的新观点及其成果陆相含油气盆地油气富集是我国的特色,正是由于先天条件优厚,所以我国对其的研究水平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较早之前我国的相关研究人员就已经建立了非常系统的砂体类型模式以及陆相沉积体系,并在较多的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研究成果,例如湖盆深水区砂质碎屑流沉积模式、深部有利储集层发育机理及其分布预测、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式等等,该领域所取得的创新性成果为岩性区带评价以及划分提供了非常准确的基础地质资料,让油气勘探的发展得到了极大的推动。

新疆北部含油气盆地沉积学问题研究

新疆北部含油气盆地沉积学问题研究

新疆北部含油气盆地沉积学问题研究本文就新疆北部含油气盆地的几个沉积学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了盆地类型与沉积成岩作用的关系、白云岩及陆相层序地层学三个问题。

标签:新疆北部含油气盆地沉积学研究在对新疆北部含油气盆的长期研究中,笔者感受到了沉积学研究对于含油气盆地研究的重要性,以下就其中的三个问题做简要阐述。

1盆地类型与沉积成岩作用古生代主造山期之后,新疆北部地区进人了板内以陆相沉积盆地为特点的构造演化时期,形成了准噶尔盆地、吐哈盆地、三塘湖盆地、柴窝铺盆地等诸多含油气盆地。

它们均属于叠置在古生代造山带之上、以发育二叠纪一中新生代陆相沉积为特点的上叠盆地。

盆地的构造背景和构造特征直接影响了盆地的演化和构造变形改造,也控制着沉积作用过程和沉积物类型。

盆地类型从根本上控制着沉积成岩作用的特点。

它首先控制了成岩作用变量的诸多参数,如区域构造、火山作用、深成作用、热流和地层水的迁移,导致由于原始碎屑一化学组合、早期间隙水成分、埋藏速率和深度、埋藏时间、地热梯度和压力梯度,以及垂直振荡运动形成的各种成岩作用。

因此,成岩作用既具有区域性变化特征,又能作为构造环境的判别标志。

将成岩作用研究放人区域地质背景中,从储层地质学角度研究成岩作用是我们一再倡导并实施的研究方法。

通过对新疆北部含油气盆地的持续性研究,认为其成岩作用有如下主要特点。

1.1二叠纪裂谷盆地新班北部含油气盆地在二叠纪时均为裂谷盆地,表现为断陷盆地和大量火山岩,具有双模式结构火山岩、热流高、沉降速率和沉积速率高、沉积物厚度大、矿物成熟度低的特点。

岩石类型以火山岩和岩屑砂岩为主;岩屑中火山岩岩屑居多,分选程度较差。

其主要成岩作用是机械压实过程,硅化、沸石化和蒙脱石化较强烈。

由于岩石成岩速率大、成岩强度高,因此储层物性极差,油气运聚主要靠较发育的裂缝;由于热演化程度高,油气成熟早,并可能出现二次生油;快的沉降沉积速率和大的沉积厚度易产生异常高压,也易发现次生孔隙发育带。

中国北方中新生代沉积盆地铀矿勘查进展和展望

中国北方中新生代沉积盆地铀矿勘查进展和展望
松辽 下 辽河 、延 吉 、敦 煌等 盆地 和地 区 ,面
积约 1 0 k 。大 部分 地 区已相继 部署 后续 0 万 m。
新 、东部 偏 老 的趋 势 ;含 矿 层 位 则 为 西 部 偏 老 、东部 偏 新 的趋 势 ,西 部 以 中下 侏 罗 统 为 主 ,中东 部 以下 白垩统 、上 白垩统 、古 近系为 主 _ 。这种 规律 与古 气候演 化有 密切 关 系E 5 ] 。 成矿模 式 研究取 得重 要进 展 ,建 立 了多种
抬升破坏亚型、构造断褶保存亚型E 。从最近 探明的蒙其古尔和东胜铀矿床的情况看 ,前景
广 阔 ,有较 多盆 地具 有很大 的找 矿空 间 。 努和廷 矿床 的成 因研究 和资 源储量 估算 评 价方 面有新 的 突破 。20 0 5年 以来 ,转 变 思 路 , 突破 古河道 或滨 湖古河 道及 层 间氧化作 用 和潜 水氧 化作用 的认识 ,认 为可 能是 湖相环 境下 与
矿远景区,为落实新的铀矿产地发挥了重要作
用 。 目前 应用 较 为普遍 有效 的是对 区域 地质 条 件 和成矿 条件 进行 调查研 究 与分 析 ,运 用 大地 构造 、水 文地 质 、古气 候 、铀 源 、岩相 古地 理
( 砂体 ) 、新构造运动、区域性还原作用等评价 准则进行综合对比的一般性预测评价模式,此
3阶段 ( 0 6 2 1 ) 2 0 ~ 0 0年 ,有新 开辟 调查 的 盆
吉林延吉盆地群 、黑龙江三江盆地等 。
1 3 1: 5 0 . 2 00 0铀 资 源 区域 评 价 和 航 空物 探
测量
1: 5 0 2 00 0铀 资 源 区 域 评 价 ( 相 当 钻 带
地 ,如 柴达 木盆 地 、焉耆 盆地 ,也 有在 前两个 阶段工 作 的基础 上对 重点 远景 区段 开展 深入 调 查 ,如 巴音 戈壁 塔木 素地 区 、二连 盆地 中东 部

沉积盆地分析

沉积盆地分析

中国东南部新生代盆地之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构造格局及演化摘要: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的深水地区油气勘探不断取得重大突破,除了墨西哥湾、巴西坎坡斯湾盆地和西非等三大深水油气勘探的热点地区外,在俄罗斯、挪威和东南亚的深水地区也不断发现大型油气田。

我国南海北部深水区与国外获得巨大成功的深水油气勘探区较为类似,其勘探潜力巨大。

在对新采集和处理的高精度地震资料进行详细的构造-地层解释的基础上,将琼东南盆地划分为北部隆起区、中央坳陷区和南部隆起区 3 个一级构造单元,并识别了重要的北西向“堑垒”构造带,表明盆地整体呈现“南北分带,东西分块”的基本构造格架特征。

对北部隆起区和中央坳陷区重要分界地质标志——2 号断裂系统开展了详细的地质构造解释和断裂活动性定量分析,证实 2 号断层具有区段式活动特征。

研究了各构造单元凹陷的结构特征,识别出半地堑、地堑和复式地堑 3 种基本类型和与之对应的 10 种次级类型。

以盆地构造单元划分为基础,结合已有地质资料和勘探成果,综合分析认为盆地各区带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潜力。

琼东南盆地为一新生代含油气盆地。

通过对南海扩张、红河断裂及太平洋板块等琼东南盆地区域构造演化主控因素的分析,结合其内部层序及断裂特征将琼东南盆地新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分为晚白垩世—晚渐新世多幕裂陷、早中新世—中中新世区域热沉降和晚中新世以来的新构造3大构造演化阶段。

关键字:南海;2号断层;琼东南盆地;构造单元;含油气盆地;琼东南盆地;构造演化;油气藏The deepwater area of Qiongdongnan basin tectonic framework and evolution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in the deepwater area continuously in the world has made a major breakthrough, in addition to hot area for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in Mexico Bay, Brazil Bay Basin and West Africa Campos three deep water,large oil and gas fields are constantly found in Russia, Norway and Southeast Asia in the deepwater area.I in the deep-water area of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andthe foreign successful deepwater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area are similar, the huge potential for exploration。

中国陆相盆地地震沉积学研究现状与前景展望

中国陆相盆地地震沉积学研究现状与前景展望

中国陆相盆地地震沉积学研究现状与前景展望【摘要】地震沉积学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油气精细勘探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它是在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的基础上,运用精细沉积学模式,结合地球物理技术方法,对沉积体系分布特征及其演化进行精细研究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地震地层学、层序地层学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继承和发展。

本文对地震沉积学近年来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回顾,其主要应用在薄层解释,主要技术方法有:90°相位转换、地层切片和分频解释进行了的阐述。

中国陆相地震沉积学近年来发展较快,未来着重在地震岩石学、地震沉积相模式和地震沉积学研究规范三方面进行研究。

【关键词】地震沉积学90°相位转换地层切片分频解释前景地震相模式1 地震沉积学国内外研究现状地震沉积学是目前油气精细勘探的热门方法体系。

地震沉积学继承了地震地层学和层序地层学的思想,但又有着更为不同的内涵与外延。

曾洪流等人最先提出“地震沉积学”的概念,将其定义为:“利用地震资料来研究沉积岩及其形成过程的一门学科”,开创了地震沉积学。

地震沉积学国际会议于2005年2月在美国休斯敦召开,激起了更多学者的研究兴趣。

国内一些学者也开展了地震沉积学的研究。

林承焰等最先在国内引入地震沉积学的概念,将其定义为“利用地震的手段结合井的资料进行宏观的岩石、地层、沉积史、沉积体系和沉积相的平面展布研究”。

并对其关键方法技术加以完善。

陆永潮、杜学斌等人指出地震沉积学是一项识别沉积体系的几何形体、内部构成和沉积过程的新方法体系,是对高密度三维地震资料与露头和取芯资料建立的沉积相模式的综合反映。

魏嘉、朱文斌等人利用地震振幅信息和属性分析技术研究沉积体系以及沉积演化史等,认为地震沉积学是充分利用了三维地震数据的横向分辨力,其关键在于建立层序地层框架和生成地层切片体。

他们认为90°相位转换和分频解释只是地震沉积学研究的技术手段,而不是其关键技术。

总体上来说,地震沉积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以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沉积相模式为指导,地球物理解释方法为手段,重点刻画沉积体系的平面展布、空间形态及其演化过程,其核心内容是地震地貌学和地震岩石学。

中国沉积盆地深层构造地质学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中国沉积盆地深层构造地质学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中国沉积盆地深层构造地质学的研究进展与展望何登发;李德生;王成善;李传新;何金有【期刊名称】《地学前缘》【年(卷),期】2017(24)3【摘要】One of the aim of structural geology is to study the deep sedimentary basins;it applies the theory of modern earth system sciences and utilizes the comprehensive methods of geophysics,geochemistry,and geology to the study of the material composition,geological structures,and processes of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deep-layers of sedimentary basin,and to the exploration of the structural controls upon its energy resources and mineral deposits distribution.The sedimentary basins in China are predominated by the superimposed basins in nature.As far as the deep-layers of sedimentary basin is concerned,its proto-type,evolution of tectono-paleo geography,dynamic processes of formation and modification,and controlling of tectonic evolution on the conditions of deep-seated oil and gas pool-formation are the key study areas for petroleum structural geologists.After more than a half century of exploration,researchers in China made lots of important advances in the above-mentioned areas.They recognized four basic types of superimposed basins such as foreland-,depression-,faulted sag-,and strike-slip-types,restored the proto-type sedimentary basins of differentages,reconstructed the tectono-paleo-geographic evolution,explored the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basins and the adjacent orogenic belt and its key controls on the structure and framework of the deep basins,built the 3 D structure models by analysis of the multi-period of structural superimposition,and studied the stress field,the geo-temperature field,the geo pressure field and their interactive processes.The structural geology on deep basins made progresses in the study thinking,the research methodology and the according technologies and got to a mature science.Looking back on the study history and making a comparison between home and aboard,the structural geology on deep basins in China has a marked lag than western countries on theories and practical needs,and it is needed to explore heavily on the tectonic setting and deep regime for basin development,the processes of basin formation and evolution,and the basin tectonics and structures,and it is hoped to make definite breakthrough on the ‘mobile'tectono-paleo-geography,3 D structural restoration,rock rheology,and 4-D dynamic basinmodeling,etc.Through cultivating lots of researchers and scholars with creativity,choosing the important study area for breakthrough,reforming the technology and tools,and making lots of case studying throughout the world,we hope the structural geology on deep basins will make important advances in the coming years.%研究盆地深层的构造地质学,是应用现代的地球系统科学理论和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与地质学的方法综合研究盆地深部的物质组成、地质结构及其形成演化过程,探讨资源、能源矿产分布的构造控制规律.中国的沉积盆地多为叠合盆地,叠合盆地深层的原型及其构造-古地理演化、建造与改造的动力学过程、构造演化对油气成藏条件的控制作用是我国石油构造学家研究的核心内容.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努力,我国学者在这一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建立了前陆型、坳陷型、断陷型、走滑型等叠合盆地的4种基本类型,深入研究了它们的地质结构,开展了其原型盆地恢复与构造-古地理重建,探讨了盆-山耦合关系及其对盆地深层结构的控制作用.通过对盆地深层进行多期叠加构造解析开展三维构造建模,研究了盆地深层温度场、压力场、应力场及其耦合特点.在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技术手段上都取得重要突破,深层构造地质学逐渐完善.回顾历史,对比中外,我国盆地深层的构造学研究在基础理论与实际需求方面仍有较大差距,需要在盆地发育的构造环境、深部背景、形成演化过程以及地质结构方面进行深入探索,在活动论构造-古地理、三维构造复原、岩石流变分析与四维动态模拟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通过大力培养创新人才、选准研究突破方向、提升技术储备与开展扎实基础工作,可望取得深层构造地质学的战略突破.【总页数】15页(P219-233)【作者】何登发;李德生;王成善;李传新;何金有【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44.4;P542.5【相关文献】1.加强实验课教学改革提升研究生科研能力——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显微构造地质学"课程改革为例 [J], 张宏远;刘俊来;胡玲2.关于中国构造地质学研究中几个问题的探讨 [J], 万天丰3.沉积盆地深层热演化历史与油气关系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J], 任战利;祁凯;杨桂林;崔军平;杨鹏4.沉积盆地深层热演化历史与油气关系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J], 任战利;祁凯;杨桂林;崔军平;杨鹏;王琨5.探索“中国北方沉积盆地热演化史奥妙”三十年——记西北大学地质学系研究员任战利 [J], 徐芳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鄂尔多斯叠合盆地沉积研究分析

鄂尔多斯叠合盆地沉积研究分析

鄂尔多斯叠合盆地沉积研究分析叠合盆地是指不同世代相对独立盆地上下沉积叠置而成的组合盆地。

叠合盆地由上叠盆地、下伏盆地及其叠合(面)关系三个要素所构成。

研究叠合盆地对油气勘探有重要指导意义。

鄂尔多斯盆地作为中国三大叠合盆地之一,形成于裂谷充填与克拉通沉积的背景上,区域内地质发展史按其构造演化可大致划分为四个阶段。

在成盆前与成盆期发育了一套层序齐全、厚度巨大的沉积建造。

不同的沉积环境下,盆地发育了下古生界的暗色碳酸盐岩和上古生的海陆交互相煤系地层两套主要的气源岩。

标签:叠合盆地;鄂尔多斯盆地;沉积盆地分析1 叠合盆地概述1.1 叠合盆地概念对叠合盆地的概念和定义,已有不少论述。

其出发点不同,认识也不尽一致。

刘池洋学者将叠合盆地定义为:不同世代相对独立盆地上下沉积叠置而成的组合盆地[1]。

叠合盆地作为改造盆地的一种类型,具有较好的油气储集潜力,因此研究其下伏和上叠盆地各自的具体发育时限,区分构造叠置与沉积叠置对盆地的影响,对科学研究盆地属性、指导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1.2 叠合盆地基本要素叠合盆地由上叠盆地、下伏盆地和两者之间的叠合(面)关系3个要素所构成。

进行叠合盆地类型划分时,应将三者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全面分析和综合研究。

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八个方面:原盆特征、下伏盆地保存状况、上叠盆地与下伏盆地的差异程度、下伏盆地热演化程度、上叠盆地连通性、叠合方式和接触关系、间断时间、叠合程度。

2 鄂尔多斯盆地基本特征鄂尔多斯盆地作为中国三大叠合盆地之一,北以河套地堑系北缘断裂为界紧邻阴山褶皱带,南以渭河地堑南界断裂为界与秦岭造山带相接,东侧以离石断裂与吕梁山隆起带相邻,西缘分别以桌子山东麓断裂和青铜峡-固原断裂为界,北边隔银川地堑与贺兰山褶皱带相望,南边和六盘山弧形构造带相依,是夹持于周边活动带之间的稳定克拉通沉积盆地。

3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1)中晚元古代为盆地的坳拉谷发育阶段,奠定了盆地发展演化的基础.此阶段的晋宁运动导致贺兰、秦晋坳拉谷充填粒合而关闭,使盆地变成了一个被夹持于南北大洋与贺兰裂谷之间的陆块。

国内沉积地层学研究进展与前景展望

国内沉积地层学研究进展与前景展望

国内沉积地层学研究进展与前景展望地球的地壳是由一层层沉积物组成的,它们记录了地球上生物演化、气候变化和地质事件等重要信息。

沉积地层学作为地质学的重要学科,研究的是地球上不同时期的沉积物以及它们所包含的各种信息。

在国内,沉积地层学研究逐渐取得了重要进展,并展现出广阔的前景。

首先,国内沉积地层学研究在技术手段上取得了巨大突破。

传统的沉积地层学研究主要依靠野外地质调查和钻孔取样等手段,但这些方法存在着时间成本高、数据获取困难等问题。

近年来,国内地质科技取得了重要突破,无人机、遥感技术和卫星影像等高新技术的应用,使得沉积地层学的研究手段变得更加全面高效。

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对大范围的地质环境进行调查和研究,还可以通过高分辨率的数据获取对地层进行精细划分和解读。

其次,国内沉积地层学研究在应用层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沉积地层学的研究结果在石油勘探、灾害防治、环境保护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近年来,国内的石油勘探企业积极参与沉积地层学研究,通过对区域地质背景的深入了解和对勘探目标地层特征的精细刻画,有效提高了勘探的效果和成功率。

同时,沉积地层学的研究结果还可以为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防治提供重要依据,为环境保护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另外,国内沉积地层学研究也在理论与方法探索上取得了重要突破。

随着深海海底钻探项目“南海一号”的成功实施,国内在深海沉积地层学领域的研究有了重要突破,揭示了南海沉积地层演化历史和资源潜力。

同时,国内还在陆地湖泊和海岸带沉积物的研究上取得了重要进展,揭示了过去几千年甚至几十万年内地球环境和气候的变迁。

此外,通过代用矿物的研究,国内的沉积地层学研究还可以对地壳运动和构造变化等进行重要推断。

展望未来,国内沉积地层学研究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一方面,我国地域广阔,地质条件多样,仍有很多地区和领域的沉积地层学研究还未得到深入展开。

例如,青藏高原、新疆盆地和华北克拉通等地区的沉积地层学研究仍需加强。

另一方面,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沉积地层学的研究手段将变得更加精细和全面,例如地质分析技术、化学分析技术和古生物学方法等的应用将成为研究热点。

沉积盆地油气成藏期研究及成藏过程综合分析方法

沉积盆地油气成藏期研究及成藏过程综合分析方法

第19卷第6期2004年12月地球科学进展A DVAN CE S I N E AR TH S C I E N C EV o l.19 N o.6D e c.,2004文章编号:1001-8166(2004)06-0939-08沉积盆地油气成藏期研究及成藏过程综合分析方法赵孟军1,宋 岩1,潘文庆2,韩剑发2,柳少波1,秦胜飞1(1.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 100083;2.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新疆 库尔勒 841000)摘 要:从油气成藏研究的发展阶段入手讨论了油气成藏期研究方法的演变,早期主要从生、储、盖、运、聚、保各项参数的有效配置,根据构造演化史、圈闭形成史与烃源岩生排烃史来推断油成藏期次和过程;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油气成藏期的“正演”分析方法,如对构造演化史、圈闭发育史与烃源岩生排烃史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精细,相应地深化了油气成藏条件、期次和过程的认识;同时,依靠“成藏化石”记录方面的成藏期定量数据分析可以“示踪”油气成藏期次和过程,如具有封闭特征的记录了沉积盆地早期油气成藏条件和过程的流体包裹体研究,具有开放特征的反映油气充注、演化过程的油气分异特征、储层沥青分析及自生矿物年代学研究等。

并以克拉2气田成藏过程为例,提出了在油气分异特征、包裹体分析、储层沥青分析和成岩矿物年代学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盆地构造演化史、沉积埋藏史、烃源岩热演化史以及各种成藏条件的有效匹配,综合分析油气成藏期次、过程的方法。

关 键 词:成藏期;油气分异;包裹体;储层沥青;成岩矿物测年中图分类号:T E122 文献标识码:A0 引 言我国许多含油气盆地,特别是叠合含油气盆地具有多套烃源层、多个烃源区、多期油气生成、多个油气系统或子系统控油、多期油气充注聚集,同时又遭受多期破坏特点。

因此准确分析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的复杂含油气盆地的油气运聚期次、认识油气成藏过程,是深化油气分布规律、提高油气勘探效益的重要研究内容。

沉积盆地动力学研究新进展

沉积盆地动力学研究新进展

收稿日期:2006-05-22;改回日期:2006-08-02 基金项目:本文研究内容受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003C B214603) 作者简介:杨仁超(1976-),男,讲师,山东科技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从事沉积学与层序地层学研究。

文章编号:1006-6535(2006)05-0010-05沉积盆地动力学研究新进展杨仁超(山东科技大学,山东 青岛 266510)摘要:盆地动力学是一门通过研究发生在地球深部(包括地壳和岩石圈以下)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平衡过程,来揭示盆地的成因、演化机制、成矿过程及其全部动力学过程的科学。

作为当代地学的前沿课题之一,在近10a 之内取得了一系列研究进展。

在大量文献调研的基础上,分别从深部作用、热动力、动力学模拟、盆山耦合、盆地充填动力学、流体成矿动力学、成藏动力学及成煤动力学等方面,分析总结了国内外沉积盆地动力学研究现状与研究进展。

认为沉积盆地动力学仍是今后地质学研究的前缘和热点,盆地动力学研究趋向于定量化、整体化、动态化和综合化,注重深部信息的获取和深部作用的研究。

关键词:沉积盆地;动力学;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TE1211l 文献标识码:A前 言盆地的形成、演化、成矿与深部过程、板块运动密切相关。

盆地动力学则是研究位于盆地之下,发生在深部、包括地壳和岩石圈以下物质状态和过程之间的关系,来揭示盆地的成因、演化机制、成矿过程及其全部动力学过程的科学[1]。

盆地动力学的研究内容包括:①盆地的深部过程及其驱动力;②盆地下的岩石圈应力状态及其演化;③盆地成因及其分类;④盆地分析;⑤盆地模拟;⑥盆地流体分析;⑦盆地中成矿动力学分析[2]。

沉积盆地动力学,即盆地成因机制,是当代地学的前沿课题之一。

沉积盆地作为地球上最基本的构造单元,在其演化过程中,其沉积充填记录了海陆变迁、构造格局演变及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具体历史,因此,盆地动力学研究是地球动力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3]。

沉积盆地分析

沉积盆地分析

沉积盆地分析沉积盆地是由各种沉积及构造要素有机地组合在一起的包括格架和各级构成单位的整体系统, 其演化过程中各项参数的变化显示了有序性, 如充填序列和构造序列, 并受控于多重地质因素相互作用的地球动力系统。

沉积盆地分析的理论和方法正由于地质学领域多学科的最新进展而成为一种较为完整的认识系统和方法体系。

一、盆地分析主要内容盆地研究领域的下列重要进展正在推动着较完整的盆地分析科学系统的形成:(1)层序地层学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沉积体系分析、旋回和事件地层分析等为盆地充填研究带来了新的概念体系与方法;(2)构造一地层分析使盆地的构造演化与沉积充填的关系更为密切地结合起来;(3)盆地的形成机制与主要类型盆地的动力学模型, 深部地球物理研究则提供了重要支柱;(4)盆地热历史研究的理论与新技术;(5)盆地模拟技术;(6)盆地演化与地球深部背景和板块相互作用的关系;(7)盆地演化过程中油气的形成、运移与聚集以及成矿作用的关系。

沉积盆地的基本思想就是把盆地作为一个基本研究单元,进行整体解剖和综合分析。

这种旨在阐明沉积环境和气候环境,了解各地层单元形成时的沉积条件和它们之间的古地理关系,探讨构造作用对盆地成因、盆地形成期的构造格架和现今构造轮廓所施加的影响。

这种方法正符合系统中具体分析结构怎样决定系统功能的原则。

油气的形成、演化与现今存在的形式,是整个盆地演化过程中各结构要素间相互作用达到动态平衡的产物,故整体性研究对含油气盆地分析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地质、地球物理等基础观测资料, 可对盆地进行以下五个方面的分析:沉积分析、层序地层分析、构造分析、能量场与流体系统分析、背景分析。

(一)沉积分析通过能源盆地分析的多年实践可将主要参数概括为四类:(1)沉积参数包括盆地充填的岩性特征、充填序列、沉积体系的配置等;(2)构造参数包括盆地构造架、地层厚度和分布、古构造运动面、低级别同生构造的类型和配置、充填期后形变特征等;(3)热过程参数包括同期和准同期岩浆活动,反映热历史的各项指标,如镜质体反射率,粘土矿物的变化和矿物包体测温等;(4)成矿作用参数包括矿体的质量和数量参数,以煤盆地分析为例,主要煤体分带性和煤质分带性。

沉积地质学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沉积地质学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收稿日期=2017-10-20 作 者 简 介 :岳 亚 东 (1973 - ) ,男 ,本 科 。
究提供了极大帮助。同时我国也取得了很多较好的研 究 成 果 ,四川与玉门的石油地质人员经过大量利用重 矿物对比地层工作,编出了含油层位的岩相古地理图, 相关分析数据常用以古地理解释。我国学者刘鸿允编 制的以地层学为基础的第一部完整的古地理图集一 《中国古地理图》正 式 出 版 ,成 为 研 究 古 地 理 的 重 要 基 础 。由于沉积岩石学与沉积学的巨大帮助,我国不少 学 校 开 设 了 专 门 的 教 学 课 程 ,大 大 提 高 了 我 国 沉 积 学 的 发 展 速 度 ,这 也 为 沉 积 地 质 学 的 研 究 发 展 奠 定 了 良 好。 1 .2 沉积地质学的科学发展阶段
文献标志码: B
文 章 编 号 :1674 -8646(2018)01 -0009 -02
Research status and future development of sedimentary geology
YUE Ya-dong
(Heilongjiang Coalfield Geological Survey Team, Harbin 150036, China)
sedimentary
the present trend.
Key words :Sedimentology; Geology; Reviewand prospect
在沉积岩石学阶段,以沉积岩的各方面研究为主, 发 展 到 沉 积 学 阶 段 ,增 加 了 沉 积 作 用 这 一 研 究 对 象 ,到 了 沉 积 地 质 学 阶 段 ,开 始 探 讨 四 维 空 间 中 沉 积 物 的 运 动 规 律 ,至 此 达 到 沉 积 学 的 拓 展 与 升 华 。对 比 中 外 沉 积 地 质 学 的 进 展 ,我 国 虽 然 在 基 础 理 论 方 面 仍 有 不 足 , 但我国在短短五十余年间迅速追赶上国际先进水平, 甚 至 多 方 面 取 得 实 质 性 突 破 ,因 此 未 来 的 发 展 轨 迹 也 会更加光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盆地资源评价主要内容
现代油气勘探要求从盆地入手,区域展开,重点突破,如果说油气区评价是 确定寻找油气的大方向,那么,盆地评价则是油气勘探的起点。
盆地资源评价的主要内容 在沉积盆地分析的基础上,预测盆地的油气资源潜力、分析现
实勘探领域。需要回答: 1)评价的盆地有无资源潜力; 2)其有多大的资源潜力; 3)盆地中资源潜力最大的区块或最有前景的构造单元(或区带
• 板块构造理论的三个基本观点:
Dickinson (1972): 现代板块构造理论特别强调岩石圈的水平 位移,但是,这种水平位移和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派生了 地壳和岩石圈的垂向运动,而这种垂向运动又控制了地壳 厚度、地热场及地壳均衡等的变化。
通过地质观测和模拟研究,已经确定了7个产生和维持盆地 沉降的机制(Dickinson, 1974; Ingersoll &Busby, 1995)
沉积盆地研究进展及展望
邵龙义 主讲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提纲
• 引言 • 盆地构造类型 • 盆地沉降机理 • 盆地模拟 • 沉积盆地中气候和海洋的历史记录 • 沉积盆地中流体运移和化学物质迁移 • 沉积盆地的研究方法
引言
• 沉积盆地是地表沉降并使沉积物聚集在 火山岩和变质岩基地上的区域;
• 各种各样的沉积盆地大小不等、形态各 异,广泛分布于地球表面。最大的盆地 达数百至数千公里,可含100万亿立方米 的充填物。
• 进行现有模式的综合和提炼,形成一套综合性 的而且适应面广的描述沉积盆地形成和演化的 模式
一、沉积盆地构造
• 沉积盆地是由与构造作用过程有关的岩 石圈表面的沉降作用形成的,后来的沉 积物负载作用导致盆地的进一步沉降和 沉积物的充填。
• 板块构造理论强调,盆地的沉降作用是 规模大的多的板块水平运移的结果。
E JK
0 100
200 km
由于多期构造变革,多个单型盆地经多 方位叠加复合而形成的具有复杂结构的盆地, 称为叠合盆地。
Q N E
Ar
PZ
PZ
∈O Ar
∈O
多期成盆改造、多套烃源岩、 多次生排烃、多期运聚散
中国叠合盆地的类型
盆地模拟
• 盆地模拟的目的是综合了解造山和沉降过程 以便进行古构造重建、确定盆地演化史、预 测含水层和油气等潜在资源分布
Dickinson研究小组沉积盆地动力学计划(1997)
盆地动力学研究的目的是要建立一套综合性的盆 地演化模式,以便最终达到以下目标:
• 改进在不同比例尺下表征盆地性质资料属性;
• 加强收集和保存沉积盆地地下资料方面的工作, 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 总结和提炼地质时期控制盆地演化过程的理论 认识,包括地幔对流和板块构造、流体的地下 孔隙流动和深部流体、矿物及有机质之间反应 的热动力学;
1. 伸展作用、剥蚀、或岩浆侵位导致的地壳薄化作用; 2. 下地壳和上地慢的冷却作甩 3. 地壳和岩石圈的沉积和火山的负载作用 4. 地壳和岩石圈的构造负载作用 5. 岩石圈的板底垫托作用导致的下地壳负载作用; 6. 下降岩石圈穿入软流圈的动力流;
Ingersoll &Busby (1995)又根据 盆地发育的构造 部位及所包含的 构造作用过程将 盆地划分为不同 的类型,即沉积 盆地类型。已经 确定出与7个沉降 机理及5种板块边 界类型相关的26 种盆地类型。
控制沉积盆地形成的地壳和岩石圈热 /力学行为
碰撞造山带 前陆带盆地
++ +
++ +
裂谷带盆地
+ +v +
+
地幔对流
拉张型盆地 挤压型盆地
NW PZ
NQ
E
E
∈O
PZ
PZ
Ar
∈O
0
40
5X VERTICAL EXAGGERATION
SE 80 km
S
N
Q N
E JK
5X VERTICAL EXAGGERATION
• 控制沉积盆地格架的因素:
1. 沉积物输入的速率 2. 沉积物性质 3. 剥蚀过程 4. 构造过程的控制
不同构造环境中沉积 盆地典型的存在时限 与沉积充填的保存潜 力之间的比较。保存 潜力是指在上隆、剥 蚀和构造破坏之前的 平均生存时间,带*的 盆地指它们的基底被 保存下来,但是它们 在古代记录中难于识 别(Ingersoll &Busby, 1995)
正因为上述原因,人们才有极大兴趣开发多学 科研究方法来研究流体—岩石系统中这些资源的 形成和演化
沉积盆地研究新动向
美国地球动力学委员会Dickinson研究小组沉积盆地 动力学计划(1997)
●板块构造格架与地幔对流背景下盆地的形成 ●盆地演化期间油气生成运移 ●今古地下水流动及化学传输 ●盆地充填与热演化随构造环境的变化 ●地下孔隙度、渗透率的时空变化 ●沉积盆地中构造、气候、海平面变化记录
研究盆地充填物的意义
• 盆地充填物中保存了地球演化过程中构造史、 生物史、大洋史和大气圈事件的独特信息;
• 盆地充填物包含有对社会和工业文明极其重要 的水资源和矿产资源。充填盆地的岩石是沉积物、 有机质和以水为主体的流体之间交互反应的构造 框架,通过这些交互反应,石油、煤、天然气、 地热和铀等能源矿产可以在盆地中形成,甚至铜、 铅、锌、铁、银等重要金属矿亦可沉积下来。
在何处); 4)勘探的主要目的层系; 5)有几套储盖组合; 6)其工业价值有多大; 7)最主要的勘探风险是什么; 8)勘探决策规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