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美学的观点
中外美学家关于美的本质浅谈我的看法

就中外美学家关于美的本质浅谈我的看法广告0602班潘蔚 12号关于美的本质问题,以及美起源于什么,尽管古今中外的哲学家、美学家作出了多种多样有关美的本质的学说如:“美在形式”说、“美在主观”说、“美在统一”说等等,但至今都还没有一个学术上的标准答案。
以下是三种中外美学家对美的本质的代表性学说,以及我的粗浅看法。
一、“美在形式”说:从客观世界的自然特征角度探求美的本质。
西方美学史中,美在形式即形式美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西方美学思想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早在18世纪,德国美学家鲍姆嘉通创建美学学科的时候,就在感性学的意义上关注美的问题。
此后,形式与感性的关系就一直是美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
自费希特以来,在审美与艺术研究中,“自下而上”的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审美经验受到了重视。
康德把美与崇高相区分,认为与美基于形式不同,崇高是无形式的,因为它是混乱的、不规则的与无秩序的。
在康德那里,真、善、美之间有了明晰的分界,艺术也不等同于真理。
康德为西方形式美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而在现代,西方形式美学又有了新的发展,如结构主义美学、分析美学与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等的产生。
贝尔的美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的见解,是一种“审美的感人的形式”,既不同于纯形式,但也没有完全放弃形式,然而也有别于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而“格式塔”概念更强调经验的整体性。
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的代表阿恩海姆在其《艺术与视知觉》中把美归结为某种“力的结构”,认为组织良好的视觉形式可使人产生快感,一个艺术作品的实体就是它的视觉外现形式。
以塞尚为代表的后期印象主义艺术既强调形式感,也看重色彩感。
现代美学倾向于把美看成是情感的形式,但这种观点也有自身的问题,难免被超越。
我的看法:“美在形式”这一学说观点是从客观事物的自然特征角度探求美的本质,认为美的本质就在对象的自然物质形式中,美是事物的某种属性或性质之间的某种关系。
我认为这种观点在肯定美在客观事物本身方面有合理之处,就如一幅画并不意味着什么,它的图形结构是一种存在的状态,它形式美或不美完全是人类主观的产物。
古代美学思想总结观点是什么

古代美学思想总结观点是什么古代美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对美的认识、审美经验和艺术实践等多个方面。
古代美学思想的总结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美是天人合一的表达:古代美学思想倡导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认为美是天地万物的本性,人要通过感知和模仿自然界的美来达到个体和社会的和谐、协调与完美。
这种观点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儒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理念。
2. 美在于内在修养和道德品质:古代美学思想强调美的内在涵养和道德品质,将美与善、美与德紧密联系在一起。
只有具备高尚的品格和修养,才能真正体现出美的价值。
这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3. 美在于整体和谐统一:古代美学思想重视整体和谐的价值观,认为美体现在整体中的和谐统一,注重独立个体和整个社会之间的协调关系。
这种观点在中国传统建筑、园林和绘画中得到充分展现。
4. 美在于内涵与意境的深远:古代美学思想注重对内涵和意境的追求,认为艺术作品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表面形式,更在于所传递的深刻内涵和感染力。
中国传统文人画、诗词等艺术形式中的意境与隐喻多为此类思想的表现。
5. 美在于审美体验与艺术欣赏:古代美学思想赋予了人们主体参与和审美体验的重要地位,认为艺术的独特之处在于其能够带给人们深刻的内心体验和情感共鸣。
因此,古代美学思想注重审美的主体性和与艺术作品的互动。
6. 美在于经验与实践的积累:古代美学思想认为美不是理论的产物,而是通过多样的经验和实践积累而成。
齐梁《艺苑卮言》中提到“不悟极竟,不能成妙”,强调在艺术实践中不断充实自己的经验和才华。
综上所述,古代美学思想是一种综合了儒、释、道等多种思想的综合体,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特点。
它强调了美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注重内在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关注整体和谐以及深远的内涵与意境。
同时,它也强调了人们主体参与与审美体验的重要性,以及通过经验与实践进行艺术创作与欣赏的重要性。
美学标准辩论辩题

美学标准辩论辩题
正方,美学标准应当是客观存在的。
美学标准应当是客观存在的,因为美是客观存在的,而美学标准就是对美的客观规律的总结和归纳。
首先,美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是自然界中的风景、动植物,还是人类社会中的艺术作品、建筑等,都具有美的属性。
例如,莎士比亚曾说过,“美丽的事物是永恒的。
”这说明美是永恒存在的,而美学标准就是对这种永恒存在的美的规律进行总结和归纳。
其次,美学标准是对美的客观规律的总结和归纳,而不是主观的个人喜好。
例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美是普遍的、永恒的、不变的,而不是随意的、主观的。
因此,美学标准应当是客观存在的,而不是随意的、主观的。
反方,美学标准是主观存在的。
美学标准是主观存在的,因为美是主观感受的产物,而美学标准就是人们对美的主观感受的总结和归纳。
首先,美是主观感受的产物,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物或景观的美感受是不同的。
例如,英国哲学家罗素曾说过,“美是一个主观的品质,它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灵中。
”这说明美是主观存在的,而美学标准就是人们对美的主观感受的总结和归纳。
其次,美学标准是人们对美的主观感受的总结和归纳,而不是客观存在的规律。
例如,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美是“纯粹主观的表现”,而不是客观存在的规律。
因此,美学标准是主观存在的,而不是客观存在的规律。
结论,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美学标准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既有客观存在的一面,也有主观存在的一面。
在实际应用中,应当兼顾客观存在和主观感受,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重视个人感受,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美学标准。
美学观点有哪些内容

美学观点有哪些内容
1. 哎呀,你知道形式美吧!就像看到一件精美的雕塑,那流畅的线条,完美的比例,啧啧,多让人着迷啊!比如古希腊的那些雕塑作品,不就是形式美的绝佳体现嘛,它们的存在就是在告诉你什么是好看的外在呀!
2. 还有啊,情感美也是很重要的哦!想想我们看一场感人的电影,哭得稀里哗啦的时候,那种情感的触动,不就是情感美嘛!就像《泰坦尼克号》里杰克和露丝的爱情,能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那种强烈的情感冲击呢!
3. 功能美也不能忽视哟!比如说一把好用的椅子,既舒服又实用,这就是功能美呀!就像那种人体工程学椅子,能让你的身体得到很好的支撑,难道不是一种美吗?
4. 自然美大家肯定都懂啦!看看那美丽的大自然,山川湖泊、花草树木,哇,太震撼啦!像黄山的秀丽景色,不就是自然美最好的例子嘛,让我们折服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呀!
5. 社会美也很有意思呢!就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互帮互助所展现出来的美呀。
像那些志愿者们无私奉献的行为,不就是社会美的表现嘛,让人心里暖暖的呀!
6. 艺术美更是不用多说啦!那些精美的绘画、悠扬的音乐,都是艺术美的呈现呀!比如贝多芬的交响曲,听了能让人沉浸其中,这就是艺术的魅力和美的所在呀!
我觉得美学观点真的是丰富多样啊,它们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多姿多彩,更加有意义!。
美学观点集

鲍姆嘉登(A.G.Baumgarten 1714-1762)是德国普鲁士哈利大学的哲学教授。
美学之父。
他关于美学的主要观点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他把美学规定为研究人感性认识的学科。
鲍姆嘉登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分知、情、意三方面。
研究知或人的理性认识有逻辑学,研究人的意志有伦理学,而研究人的情感即相当于人感性认识则应有"Aesthetic"。
"Aesthetic"一词来自希腊文,意思是"感性学",后来翻译成汉语就成了"美学"。
1750年鲍姆嘉登正式用"Aesthetic"来称呼他研究人的感性认识的一部专著。
他的这部著作就被当作历史上的第一部美学专著。
二是鲍姆嘉登认为:"美学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
鲍姆嘉登之后,美学的发展经历了德国古典美学、马克思主义美学、西方近现代美学三个重要阶段在德国古典美学阶段,康德和黑格尔对美学卓有贡献,形成了美学学科产生以来第一个,也是西方美学史上的第三个高峰。
康德以他的三大批判著称于世,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提出并论证了一系列美学根本问题,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美学理论体系。
康德之后,黑格尔把德国古典美学推到了顶峰,成为德国古典美学以及马克思主义美学以前的西方各美学思潮的集大成者。
康德:古典美学的奠基者,游戏说,其核心在于想象力和知性之间的(协调一致)。
最早提出“天才论”,强调:艺术是天才的创造和表现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一书中,提到过的概念是(自由游戏)认为美不含功利性,至于审美主体的自由创造的“心意能力”康德说优美“直接在自身携带着一种促进生命的感觉”,说明其论述着手的角度是(审美效应)康德分析崇高,认为其特征是“无形式”的著作是(《判断力批判》,真正把崇高作为审美形态来看待,认为,崇高的事物往往是巨大的,巨大表现在(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在康德的哲学体系中,判断力是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分为(决定判断力,反思判断力)反思判断力是康德的美学概念,指的是从特殊的事物和感受出发去寻找普遍的概念、规律,它能够达到普遍性是因为它只涉及对象的形式而不是质料黑格尔:认为美学是研究(艺术)的。
中西方美学理念

中西方美学理念
1.美的本质:中西方美学理念对于美的本质有着不同的看法。
西方美学认为美是客观存在的,是对物质、形式、结构的感性认识。
而中西方美学认为美是主观存在的,是人类感性认知和审美情感的体现。
2. 美的标准:中西方美学理念对于美的标准也有所不同。
西方
美学认为美的标准是客观、普遍和唯一的,即所有人都可以达成一致的标准。
而中西方美学认为美的标准是因人而异的,是个体化的,因此不可能达成一致的标准。
3. 美的功能:中西方美学理念对于美的功能也有所不同。
西方
美学认为美的功能是审美体验和享受,是人类的文化需要。
而中西方美学认为美的功能不仅仅是审美体验和享受,还可以对人的心理、精神和行为产生影响,对人的生活和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
总之,中西方美学理念的不同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文化传统、不同的价值取向和不同的世界观。
了解中西方美学理念的差异,不仅可以丰富人们的审美视野和理解力,还可以促进文化交流和文化融合。
- 1 -。
钱钟书提出的美学观点

钱钟书提出的美学观点
文学的艺术特性:钱钟书强调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根本特征,认为文学作品应以感情为中心,这是一种感性与思想的结合,同时也是自由的想象和具有真实形态的作品。
文学的目的性和社会性也必须通过文学艺术的形象方式体现出来。
审美的多样性:钱钟书认为审美反映的多样性包括现实的无限性和主观性的更新动力。
审美主体在表现中寻找归宿,而且审美反映不应是单一的品性,如纯形式主义或纯心理化。
文学不应视为单一的本体构成,而是包含语言形式、审美主体的创造力以及心理化了的现实因素。
此外,他还提到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在读者接受过程中的再创造和多种功能。
文学的丰富性:钱钟书主张文学应展现其丰富的特性和多样的审美特征,这包括了语言形式、审美主体的创造力以及被主体心理化了的、审美化了的现实因素。
他的理论强调文学创作的个体性,并认为文学本身的存在是多方面的,包括作品在流通过程中形成的审美价值再创造与多种功能。
亚里士多德 美学

亚里士多德美学亚里士多德美学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是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也是一位伟大的美学思想家。
他对美学的研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美学主要包括对美的本质、艺术和审美经验的探讨。
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来介绍亚里士多德美学的主要观点。
亚里士多德对美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他认为美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一种物质和形式的结合体现。
物质是指具体的事物,而形式是指事物的特征和属性。
美是物质和形式的完美结合,是事物的本质和最高价值的体现。
亚里士多德认为,美不仅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事物,也存在于人类的行为和思想中。
他强调美是一种目标和理想,是人们追求的最高境界。
亚里士多德对艺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他认为艺术是一种模仿和表达的活动,通过艺术作品可以表达人们的情感和思想。
亚里士多德将艺术分为诗歌、音乐、绘画和雕塑等不同形式。
他认为艺术作品应该具有真实性和普遍性,能够引发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亚里士多德还提出了“悲剧”这个概念,认为悲剧是一种高尚而有益的艺术形式,可以通过引发观众的恐惧和怜悯来达到宣泄和净化的效果。
亚里士多德还对审美经验进行了研究。
他认为审美经验是一种感知和思考的过程,通过观察和思考艺术作品可以获得审美的乐趣和体验。
亚里士多德认为,审美经验是一种理性和感性的结合,是对美的欣赏和理解。
他提出了“审美快感”的概念,认为通过欣赏艺术作品可以获得一种愉悦和满足感。
同时,亚里士多德还强调了审美经验的主观性和个体差异,不同的人对同一件艺术作品可能会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
亚里士多德美学是对美的本质、艺术和审美经验的深入研究。
他认为美是一种客观存在,是物质和形式的完美结合。
艺术是一种模仿和表达的活动,通过艺术作品可以表达人们的情感和思想。
审美经验是一种感知和思考的过程,通过观察和思考艺术作品可以获得审美的乐趣和体验。
亚里士多德的美学思想对后世的美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为人们对美的理解和追求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中外美学家关于美的本质浅谈我的看法

就中外美学家关于美的本质浅谈我的看法广告0602班潘蔚12号关于美的本质问题,以及美起源于什么,尽管古今中外的哲学家、美学家作出了多种多样有关美的本质的学说如:“美在形式”说、“美在主观”说、“美在统一”说等等,但至今都还没有一个学术上的标准答案。
以下是三种中外美学家对美的本质的代表性学说,以及我的粗浅看法。
一、“美在形式”说:从客观世界的自然特征角度探求美的本质。
西方美学史中,美在形式即形式美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西方美学思想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早在18世纪,德国美学家鲍姆嘉通创建美学学科的时候,就在感性学的意义上关注美的问题。
此后,形式与感性的关系就一直是美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
自费希特以来,在审美与艺术研究中,“自下而上”的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审美经验受到了重视。
康德把美与崇高相区分,认为与美基于形式不同,崇高是无形式的,因为它是混乱的、不规则的与无秩序的。
在康德那里,真、善、美之间有了明晰的分界,艺术也不等同于真理。
康德为西方形式美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而在现代,西方形式美学又有了新的发展,如结构主义美学、分析美学与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等的产生。
贝尔的美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的见解,是一种“审美的感人的形式”,既不同于纯形式,但也没有完全放弃形式,然而也有别于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而“格式塔”概念更强调经验的整体性。
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的代表阿恩海姆在其《艺术与视知觉》中把美归结为某种“力的结构”,认为组织良好的视觉形式可使人产生快感,一个艺术作品的实体就是它的视觉外现形式。
以塞尚为代表的后期印象主义艺术既强调形式感,也看重色彩感。
现代美学倾向于把美看成是情感的形式,但这种观点也有自身的问题,难免被超越。
我的看法:“美在形式”这一学说观点是从客观事物的自然特征角度探求美的本质,认为美的本质就在对象的自然物质形式中,美是事物的某种属性或性质之间的某种关系。
我认为这种观点在肯定美在客观事物本身方面有合理之处,就如一幅画并不意味着什么,它的图形结构是一种存在的状态,它形式美或不美完全是人类主观的产物。
美学

1、简述美学史上对美学研究对象的几种代表性看法。
答:第一种看法认为美学是研究美和美的规律的这样的一门学科。
这种看法源于柏拉图,在历史上影响最大最深远。
第二种看法认为美学是研究艺术的,这个思想来源于德国古典美学集大成者黑格尔。
第三种观点认为美学是研究人自身的审美经验的,是将人的审美感觉、情感、体验这此主观方面作为美学研究的对象。
以十七、十八世纪英国经验派为代表。
第四种看法认为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审美心理活动。
主要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审美经验,重点研究产生这些审美经验的心理基础。
如德国的美学家费希纳就是从实验心理学的角度研究美感的。
第五种观点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和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
认为美学应该在人和世界的关系中来研究审美。
而单纯研究主体或者客体都是片面的。
现在人们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体现着人和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
2、怎样理解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答:(1)美学是一门人文科学:一、美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不一样。
美学研究对象不同于自然科学面对的物质的自然现象而是与人的生命感受息息相关的自然现象,也不同于社会科学面对的客观物化的社会现象,而是一种非物化形态的社会现象,即审美现象。
这些都属于人文学科的研究范围。
二、美学作为人文学科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方式和方法也不相同。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侧重一种冷静手理智的客观的态度,而美学则要求研究者更多的介入、参与、体察甚至投入。
这也是人文科学的特点。
(2)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美学和其他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不能把它做孤立的研究,他和很多学科有交叉,有相互的渗透,影响和综合。
美学依附于哲学,所有的美学理论都有它的哲学背景,哲学是美学的根基,美学必然包含着哲学的品格。
美学与艺术、自然科学都有联系,所以说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3、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答: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体现着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审美现象是审美关系的现实展开其中包括艺术美(如唐诗宋词的美)、自然美(如高山大川的美)、科技美(如细胞结构的美)、日常生活中的美(如服饰美)。
谈美中的美学观点

谈美中的美学观点
“美感经验却常含有移情作用”以及“移情作用往往带着
无意的模仿”。
从传播学中,也有著名的“延伸自我”理论以及“媒介等同理论”。
“延伸自我”(Extended self)是英国约克大学市场营销学教授Russell Belk提出的心理学概念,指的是人们对于自己所拥有的物,赋予了情感,使得拥有物也包括在“自我”的范畴里面。
简单说,我们认真经营的微信朋友圈,或者微博页面,我们将它们归属于内心的一部分,属于自身不能缺失的一部分。
这就是物的移情作用。
还有一个概念是“媒介等同理论”,这个理论认为,人们虽然理性地认为媒介只是一种工具,但人们往往赋予媒体情感,使得对待媒体,诸如电脑和电视等,就像对待人一般,给予依赖或者是尊重的情感。
那么把这两个理论中的物,都换成艺术作品,其实就不难理解移情作用在艺术作品中的重要性。
首先,伴随着对美的观赏,很多时候带着联想,也带着情感。
虽然作者否定了美感经验就是美感,但作者肯定了美带给人们的愉悦感觉,“移情作用”使得“享受美”是一件重要的事。
另外,艺术家在创作时,将意向呈现为具体形象的过程中,也是移情的成果。
试着想白居易写出《长恨歌》,那么《长恨歌》必将在他往后的生命中,有着特殊的影响。
美学的哲学观点

美学的哲学观点美学作为一个哲学领域,关注着关于美、艺术和审美经验的问题。
在不同的哲学观点中,美学被视为一个涉及主客观交互和价值判断的领域。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一些关于美学的哲学观点,并分析它们对我们对美的理解和评价的影响。
1. 主观美学观点主观美学观点认为美是一种主观的感受或情感体验。
这一观点认为,美并不存在于客观的形式或对象中,而是存在于观者的感知和情感中。
因此,美在主观美学观点中是相对的,因为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美的体验和评价。
然而,主观美学观点并不意味着每个人的美的感受都是正确的或合理的。
观者的背景、价值观念和文化背景等因素会影响他们对美的判断。
此外,主观美学观点也无法解释那些被广泛认同为美的艺术作品,因为这些作品吸引着来自不同背景的人们共同的欣赏和喜爱。
2. 客观美学观点客观美学观点认为美存在于客观的形式或对象中。
这一观点认为,美是一种普遍的、可衡量的特性,可以通过一套准则或标准来判定。
客观美学观点强调了美的普世性,即美的存在不依赖于个体的感受和情感,而是基于客观的标准。
然而,客观美学观点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对美的理解存在差异。
同样的形式或对象在不同的文化中被评价为美或丑的现象,并且不同时期对美的定义也可能发生变化。
其次,客观美学观点无法完全解释那些打破传统审美准则的作品,比如现代艺术中的一些创新作品。
3. 相对美学观点相对美学观点认为美是一种相对于情境和背景的经验。
这一观点认为,美不是绝对存在的,而是由观者的经验和情境所决定。
相对美学观点强调了美的多样性和变化性,因为情境和背景的差异会影响观者对美的感知和评价。
相对美学观点提供了一种既考虑主观感受又兼顾客观准则的方法。
它可以解释为什么同一个艺术品或景色在不同的情境中会给人们不同的美的感受。
然而,相对美学观点也可能遭受到一些批评,因为它对于美的定义和评价可能过于灵活和模糊,缺乏明确的标准。
综上所述,美学的哲学观点提供了不同的视角来解释和理解美。
美学基本观点

黑格尔美学基本观点第一,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理念是绝对精神,也就是最高的真实,黑格尔又把它叫做“神”、“普遍的力量”、“意蕴”等。
这就是艺术的内容。
就内容说,艺术、宗教和哲学都是表现绝对精神或“真实”的;三者的不同只在于表现的形式。
黑格尔认为艺术要有感性因素,又肯定了艺术要有理性因素,最重要的是二者还必须结成契合无间的统一体。
黑格尔的这种理性与感性统一说在美学史上是有进步性的;理性与感性的统一也就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内容或意蕴就是理性因素,形式就是感性形象;理性与感性的统一其实也就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第二,美学中实践观点的萌芽。
黑格尔的主客观统一观点包含美学中实践观点的萌芽。
黑格尔认为外在现实世界是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对象;人在认识和实践之中,就在外在现实世界打下了人的烙印,人把他的“内在的”理念转化为“外在的”现实;同时,人作为心灵,就是他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总和,也就是和外在世界由矛盾对立而转化成的统一体。
第三,艺术美与自然美。
黑格尔没有忽视自然美,黑格尔所了解的艺术必然要有自然为理念的对立面,才能造成统一体。
黑格尔对于自然美的轻视是从“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个美的定义所产生出来的。
黑格尔也并非完全否认自然美。
只有在有机物的阶段,自然才现出灌注生气于全体各部分的“观念性统一”,因此才可以有美。
黑格尔采取了美是“寓杂多于整一”的看法。
由于自然美有这种缺陷,艺术美才有必要。
第四,艺术的发展史:类型与种类的区分。
黑格尔对于艺术发展史的看法也是由“理念的感性显现”那个美的定义推演出来的。
艺术是普遍理念与个别感性形象,即内容与形式,由矛盾对立而统一的精神活动。
但是这两对立面的完全吻合只是一个理想,而事实上它们之间却有不同程度的吻合,因此艺术就分成三种类型,即象征型,古典型和浪漫型;每个类型之下又分若干种类。
第五,人物性格与环境的辩证关系:情致说。
黑格尔把人看作艺术的中心对象,所以人物性格的描写成为艺术创作的主要部分。
简析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

简析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恩格斯在《诗歌和散文中的德国社会主义》一文中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命题——“美学和史学的观点”,这一命题不仅是一种批评标准和批评方法,而且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文学本质的看法。
所谓美学观点是人们对客观感性形象的美学属性的能动反映。
包括人的审美感觉、情趣、经验、观点和理想等。
人的审美意识首先起源于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过程中。
自然物的色彩和形象特征如清澈、秀丽、壮观、优雅、净洁等,使人在作用过程中得到美的感受。
并且,人也按照加强这种感受的方向来改造和保护环境。
由此形成和发展了人的审美意识。
审美意识与社会实践发展的水平有关,并受社会制约,但同时具有人的个性特征。
在当代,审美意识和环境意识的相互渗透作用更加强化。
审美意识是人类保护环境的一种情感动力,促进了环境意识的发展,并部分地渗入到环境意识中成为一方面的重要内容。
人对环境的审美经验、情趣、理想、观点等多种形式的审美意识,是环境意识必然包含的内容。
而“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中的一个重要观点,是马克思、恩格斯分析和批评文艺现象、作家和作品的标准或者最高标准,也是文艺批评史上不能搁浅的标杆。
然而,如何解读“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的具体含义,却一直是文学理论中的一个难点,也是文论界至今争论不休的议题之一。
因为即使是明确提出这一观点的恩格斯本人也始终未对这一“非常高的,即最高的标准”[1]作过明确的界定,所以长期以来,“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一直被人们解读着,但也一直处于模糊的解读中。
众所周知,在西方“ 美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其最初的意义是“对感观的感受”。
而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论争,除了“美在客体”说之外,“美在主体”、“美在主体客体的统一”、“美在关系”等说法均注意到了主体的感受,这与美学最初的含义是吻合的。
而“美在客体”则强调的是事物存在的客观实际及其规律。
这些论争的存在正显示出“美学”本身既包含着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同时也涉及到主体人的感受和需要。
王尔德的美学观点

王尔德的美学观点
王尔德的美学观点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
1. 艺术目的在于纯粹的美感体验,而不是教育、政治、道德或其他功能。
他强调艺术应该是自由的表达,而不是受到外界的限制和干扰。
2. 美是主观的,每个人对美的定义可能不同。
因此,艺术家应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审美观点,而不需要去满足大众的期望。
3. 真正的艺术应该是“与生俱来的”,它不需要任何形式的教育或改造来让观众欣赏。
艺术家的工作是为了呈现出其内在的美和真实性,而非通过过多的说明或解释来使作品有意义。
4. 美的源泉在于自然,而艺术家的作用是把自然中的美转化为艺术之美。
他倡导艺术应该“假装自己是自然”,并将自然中的美学表现到作品中。
5. 王尔德认为,艺术的价值在于其造成的快乐和欣赏者的情感共鸣。
他认为,艺术家应该试图用感性的方式来让观众认识到美的存在,并通过作品来激发观众的情感反应。
总之,王尔德的美学观点强调了艺术的自由性、主观性和情感性,并认为艺术家的作用是呈现出自然中的美和真实性,以便让观众在欣赏过程中产生美的体验和情感共鸣。
马克思关于美学的观点

马克思关于美学的观点马克思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他的思想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学等等。
然而,马克思的美学观点在他的著作中并没有得到太多的关注。
尽管如此,通过对他的一些论述的分析,我们仍然能够了解到一些关于马克思美学观点的内容。
马克思认为美学是与社会和历史相关联的。
在他的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他指出了艺术和文学的社会功能。
他认为,艺术和文学是一种表达社会阶级关系和社会矛盾的方式。
通过艺术和文学,人们可以反映和揭示社会现实,批判社会的不平等和不公正。
因此,美学在马克思看来是与社会变革和社会解放密切相关的。
马克思关于美学的观点强调了审美的社会性。
在他的著作《资本论》中,他提到了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区别。
他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而不仅仅是由其物质属性决定的。
同样地,美的价值也是由社会和历史条件决定的。
马克思认为,审美价值是一种社会上的共同认同和共同理解。
美的评判标准是由社会共同建构的,而不是个人主观的感受。
马克思也提到了美学与人的自由发展的关系。
在他的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他强调了人类的自由创造力和自由表达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们通过艺术和创造来实现自己的自由发展。
艺术家和创作者通过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寻找自我实现和自我解放的途径。
马克思认为,美学是一种自由的表达和创造的方式,通过美学,人们可以超越现实的限制,追求自由和完美。
马克思还关注了美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在他的著作《共产党宣言》中,他提到了意识形态的作用和影响。
他认为,意识形态是由统治阶级创造和控制的,并且用来维护他们的统治地位。
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认为,美学也可以成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工具。
统治阶级可以通过控制和操纵审美价值观来影响和塑造人们的思想和意识。
因此,马克思强调了对美学观点的批判和反思。
虽然马克思的美学观点在他的著作中并没有得到详细的阐述,但通过对他的一些论述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些关于马克思美学观点的内容。
钱钟书提出的美学观点

钱钟书提出的美学观点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钱钟书(1898年11月25日-1986年12月19日)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学者、翻译家,著有《围城》《谈艺录》等多部作品。
他在文学创作之外也对美学领域有着深刻的研究和思考。
钱钟书提出的美学观点在中国现代美学领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钱钟书的美学观点主要包括对美的本质和美的价值的探讨,以及对美的体验和艺术创作的阐释。
他认为美是客观存在的,而非主观感受的产物。
美是客观的存在,它具有独特的特性和内在的秩序,是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普世价值。
钱钟书还指出,美不仅存在于艺术品中,也存在于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通过欣赏自然景观、人文风情来感受美的存在。
钱钟书强调了美的价值,认为美是一种超越功利和实用性的价值,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和满足。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过于追求功利和物质利益,忽视了对美的追求和欣赏。
钱钟书提倡人们应该关注美的存在,并以美为中心来构建人类精神的家园。
钱钟书对美的体验和艺术创作也提出了独特的见解。
他认为美的体验是一种主观感受和情感体验,是人类在欣赏美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情感反应。
而艺术创作则是一种将这种感受和情感表现出来的过程,是人类表达美的内在本质和价值的手段。
钱钟书认为,艺术创作应该以美为中心,追求艺术的完美和独特,从而达到人类精神的升华和超越。
钱钟书提出的美学观点从多个方面探讨了美的本质和价值,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他的美学理论在中国现代美学领域具有重要的影响力,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和欣赏美的新视角。
钱钟书的美学观点不仅对于艺术创作和美的体验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更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一种美的精神力量和动力。
【文章完】。
第二篇示例:钱钟书,是中国现代著名学者、文学家、翻译家,同时也是著名的文艺理论家。
他提出的美学观点深受人们的推崇和肯定,被广泛应用于文学、艺术等领域。
钱钟书的美学观点主要体现在他的文学理论和审美观中,他认为美是一种特殊的情感体验,是人们对现实世界的一种理性的理解和感受。
苏格拉底对美的观点

苏格拉底对美的观点美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热爱和追求。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也曾对美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并提出了自己的美学观点。
一、美的本质苏格拉底认为,美是一种超越感性经验的智性体验。
美不仅仅是感官上的享受,更是对于智性的探求和发现。
美不仅仅是表面的形式,更是内在的精神和品质。
美是一种深刻的体验,是人类精神的升华。
二、美与真理苏格拉底认为,美与真理是相互关联的。
美是真理的表现形式,真理是美的内在本质。
美是一种智性的体验,它超越了感性的世界,进入了真理的领域。
美是一种思维的过程,它需要人们用智慧去发现和理解。
三、美与道德苏格拉底认为,美是与道德紧密相关的。
美是一种内在的品质,是人类精神的升华。
美是人类追求道德的表现形式,是人们对于道德的追求和理解。
美是一种道德的感悟,它要求人们具有高尚的品质和良好的道德素养。
四、美与艺术苏格拉底认为,艺术是美的表现形式。
艺术家通过艺术的形式来表现美的本质和内涵。
艺术是一种超越感性的体验,它要求人们用智慧去感知和理解。
艺术是一种深刻的思考和探求,它要求人们具有高度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五、美与教育苏格拉底认为,美是教育的核心内容。
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人格的培养和精神的升华。
教育要求人们具有高度的审美能力和美学素养,要求人们具有深刻的思考和探求精神。
六、美与生活苏格拉底认为,美是生活的必需品。
美不仅仅是艺术的领域,更是生活的方方面面。
美是一种精神的享受,是人类精神的升华。
美是一种精神的追求,它要求人们具有高度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七、结语苏格拉底对美的观点,不仅仅是对美的本质的深刻思考,更是对人类精神的升华和发展的追求。
美是一种超越感性的智性体验,是人类精神的升华。
美是与真理、道德、艺术、教育和生活紧密相关的,要求人们具有高度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让我们一起追求美的升华,让美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必需品。
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本质的讨论

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本质的讨论
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本质的讨论有很多不同的观点。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讨论点:
1、柏拉图认为,美是一种真实的理念,是存在于理式世界中的一种实体。
他认为,我们之所以能够看到美,是因为我们的灵魂被理式世界中的美所吸引,从而产生了一种愉悦的感觉。
2、亚里士多德则认为,美是一种达到完善状态的品质。
他认为,美的事物应该是完整的、匀称的、清晰的、明确的,并且应该有一种和谐和统一的整体感。
3、笛卡尔则认为,美是一种主观的情感,是在人的心中产生的。
他认为,美是一种情感,是因为它是对某种客观存在的评价,而不是客观存在的本身。
4、康德则认为,美是一种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是一种没有实用目的的自由形式。
他认为,美是在无关紧要的情况下,让人感到愉悦的一种品质。
5、黑格尔则认为,美是一种理性的表现,是在具体的形式中体现出来的。
他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是通过具体的艺术形式来表现的一种精神性存在。
总之,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本质的讨论有很多不同的观点,但都
可以归纳为以上几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审美主客体出发讨论美学对象
在这篇文章中我主要想讨论的是从文学艺术活动的角度讨论美学,而不是从艺术哲学的角度讨论美学,因为这样才能以一种贴近生活的态度研究美学,毕竟我们正处于对美学认知的初级阶段,太过深奥的理论我们理解不了其中的精髓,所以从实践的角度出发,能让我们更加理解美学这门深奥的科学。
研究美学,我们必须知道美学所包括的对象,美学涉及到的审美对象、美感、艺术等范畴在历史、时代的变化之中,需要得以丰富甚至可以说需要得以重新认识。
在这里,我想给大家引入一个美学研究专家的观点。
在审美对象理论中,杜夫海纳(法国美学家,现象学美学的主要代表之一)始终力图贯彻“审美对象是一种主客体统一的产物”的思想。
他认为审美对象和审美感知是不可分割的,只有艺术作品与审美知觉结合才会出现审美对象。
这里对审美知觉做简单的介绍,审美知觉主要包括三个阶段(1)呈现;(2)再现和想象;(3)反照和情感。
主体和对象相互作用,并在情感这个审美知觉的最高点上组合成为审美经验。
既然审美对象是一种主客体统一的产物,那么何所谓审美对象的主客体呢。
这里给大家解释一下,所谓审美主体是指审美活动中的参与者,以具有审美经验,能够进行审美创造活动与从事经济活动或认识活动的主体区分开来。
这是严格意义上的审美主体,在文学艺术创作活动中,审美主体是指依据自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体验的创作主体。
审美客体严格意义上的解释是特指审美活动中的客体,是在人类审美活动中历史地形成的,并与审美主体构成对象性关系的另一方,是能满足主体审美需要,具有审美价值的感性存在物。
从艺术活动这个狭义的角度来看审美客体具有较大的普遍性,具体是指事物的外观形态的一种/客观呈现。
弄懂了审美是审美的主客体,我们就可以进一步来了解审美主客体之于美学的作用,以至于对文学艺术活动的作用。
以及两者之间产生的相互作用。
1、审美主体
在这里我想引入两种观点,一种是弗洛伊德的“主体论”和“创作论”,艺术创作其实是为“潜意识”、“性本能”、“人性恶”制造物质载体。
他认为艺术创作好比“做白日梦”,艺术家靠幻想生活,也假手于幻想曲实现自己的愿望,实现自己的目的。
另一种是存在主义的“主体论”,这种议论包括四个方面,其一:存在主义的“主体论”的“人学本体说”,其二是“存在主义的“生存状”说,其三是存在主义的“主体论”的“意象活动“说,其四是存在主义的“主体论”的“自由选择”说。
2、审美客体
3、两者的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