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病例讨论
冠心病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治疗观察
![冠心病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治疗观察](https://img.taocdn.com/s3/m/d6bd31d5a6c30c2258019e72.png)
冠心病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治疗观察目的:探讨应用福辛普利、美托洛尔和螺内酯治疗冠心病、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心内科收治的50例心房颤动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
给予对照组福辛普利加美托洛尔治疗,在其基础上给予观察组加用螺内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心室率、经治疗12个月后左房内径与左心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情况以及房颤复发情况。
结果:经治疗后12个月,两组患者的心室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房内径和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房颤复发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应用福辛普利、美托洛尔和螺内酯治疗冠心病、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可改善左室功能,控制心房颤动的心室率,降低房颤复发率,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标签:冠心病;高血压;房颤;福辛普利心房颤动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可引发缺血性脑卒中、心功能不全等一系列临床症状及严重并发症。
近年来,我国的老龄化人口不断增多,心房颤动的发病率也随之上升,其中75岁以上人群可达3%[1]。
冠心病、高血压患者易合并心房颤动,此类人群心功能不全出现较早,可形成恶性循环,预后较差。
有统计显示[2],冠心病、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者的死亡率高达60%以上。
因此,探寻冠心病、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理想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次研究对福辛普利、美托洛尔和螺内酯治疗本病的长期疗效进行了探讨,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心内科2013年11月至2014年11月收治的心房颤动患者50例,均经心电图证实为心房纤颤,有冠心病或高血压病史,血压>140/90mmHg,心功能Ⅱ~Ⅳ级,左房内径40%。
排除甲状腺功能亢进、瓣膜性心脏病、肺心病、二尖瓣返流等患者。
按就诊顺序号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
对照组有男14例,女11例,年龄24~82岁,平均(61.9±12.4)岁;观察组有男15例,女10例,年龄22~85岁,平均(62.1±11.8)岁。
冠心病合并房颤32例临床诊疗分析
![冠心病合并房颤32例临床诊疗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a012b1203d8ce2f0066239d.png)
在 的,一般情 况下 ,有 1 0 %~ 1 5 %的冠心病 患者会 同 时伴存 房颤 的症状 ,而有5 %~7 %接 受经皮冠状 动脉
的介入术后 的患者会 出现房 颤 的情况 ,对 患者的 日常 生活 带来 严重 的 不 良影 响 】 。而 且 ,冠心病 合 并存
疗 ,使 患者 的静 息 心率 > 1 0 0 次/ mi n , 刚开始 2 次/ d 给 予患者6 . 2 5 mg  ̄ J l 量 的氨 酰 心安进 行治疗 ,并 按患
冠 心病 合 并房 颤在 临床 的治 疗 中十 分 的常 见 , 而且 ,近年来 随着我 国人 口老龄化 的不断增加 ,冠 心
险 因素,因此在 临床 实践 中这两种疾病 常常是共 同存
临床疗效 的判定方法为 ,若患者在 治疗之后 的心功能 改善达 到 I I 级 ,患者缺血 区的s T 段 已完全恢复 ,则评 定为显效;若患者在 治疗之后的心功能改善达到 I 级, 患者缺血 区的S T 段 己基本 恢复,或者与进行 导联 治疗 之 前 比,压I '  ̄ S T 段 的恢复高 于0 . 0 5 mV,则评定为有 效 ;若患者在 治疗之后 的心功能没有 明显的改善 ,患
的【 。本文对冠 心病 合并房颤 的临床诊疗 进行研究分 使用统计 学软件 S P S S 1 7 . 0 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
析 ,所研究 的结果报道如下 。
1 资料与方法
1 . 1 一般 资 料
2 结
果
将2 0 1 0 年1 月 ̄2 0 1 4 年6 月在我 院接受治疗 的3 2 例
在心房颤动 的患者会更快 的发展成为心功 能的不全 , 并互为 因果 而相互影响 ,出现恶性 的循环 ,患者 的死
房颤病例讨论
![房颤病例讨论](https://img.taocdn.com/s3/m/3d57231dcf84b9d528ea7aa3.png)
7、患者恢复窦性心律后为什么还会出现胸闷、心 悸症状呢?
考虑患者紧张、焦虑,后给与加用盐酸舍曲林/左 洛复 50mg/日抑制焦虑状态。一周后患者不适症 状明显减轻。
一级预防:就是预防诱发房颤的病因。如戒烟限酒、
避免不良情绪,适当运动、防治肥胖、积极控制血
既往史:高血压病史7年,口服替米沙坦,血压控 制欠佳;冠心病病史4年,2017年行冠脉CT检查: 左前降支近段混合性斑块,管腔狭窄约30%,右冠 混合性斑块,管腔狭窄约30%,规律口服“拜阿司 匹林肠溶片、立普妥”;阵发性房颤病史4年,未 系统治疗;肺结节病史3年;1997年、2017年先 后因摔倒后患肋骨骨折,予保守治疗。
压、血糖,改善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倡导健康 的生活方式。
二级预防:就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房颤。学会 摸脉搏、数脉搏,发现脉搏不齐是及时就诊,特别 是有心脏病或心血管病易患因素的患者,必要时做 长程心电图。尽量早期恢复正常节律包括药物、电 复律、消融、手术治疗等,防治房颤诱发房颤。
三级预防:对于房颤复律无望要及时预防其并发症,
入院后查体:体温:36.5℃,脉搏:72次/分,呼 吸:20次/分,血压:142/72mmHg,无创血氧 饱和度:98%
一般状态可,意识清,营养中等,无贫血外观,口 唇无发绀,咽部无充血,颈软,浅表淋巴结未触及, 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心界正常,心 率72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 音;腹软,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
房颤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脑卒中的发生率是窦性心律者的5倍熬制中风死亡率加倍发生其他血栓栓塞事件和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是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房颤病例讨论病例梁某男性64岁主诉
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研究进展
![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c58aa3b9eff9aef8951e0679.png)
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研究进展1、冠心病与心房颤动的关系1.1 流行病学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1],同时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2]。
临床上,CAD与AF存在紧密的相关性,CAD患者的多种相关的电活动异常并发症已被认证,其中AF为最常见,CAD合并AF,包括已有持续性或阵发性房颤以及新发房颤(NOAF)的发生率均不断增加,目前研究证实20%-30%的AF患者合并CAD[3],其中5-15%的AF患者需同时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2]。
房颤在一般人群中的发病率为2%,随着人口老龄化,其发病率不断增加,由小于60岁人群的1%上升至>80岁人群的1/3[2],而CAD患者中AF的患病率约为0.2%-5%,其中心肌梗死患者患病率更高,AF在心肌梗死中的发病率为6%-21%[4]。
AF临床重要性在于其增加了CAD患者卒中风险、降低心脏功能、增加死亡率。
已证实合并AF可使全人群死亡率增加1.5至2倍[5]。
而NOAF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在住院期间死亡风险则较无NOAF者增加了3倍[4]。
1.2 相互促进、互为因果AF的患病率与年龄呈正相关,而CAD同样也在老年患者中更为流行,由于血流动力学或代谢应激引起的心房或动脉壁的长期损伤是其共同潜在的背景机制。
与正常窦性心律患者相比AF患者更常并发冠心病,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患者更常并发AF,且NOAF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常见并发症。
CAD与AF有共同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充血性心力衰竭、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肥胖和吸烟,此外,炎症在两种疾病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促进血栓前状态,最终导致心肌梗死[5-7]。
同时CAD可作为AF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时尤其是第一个小时内,常诱发NOAF[8],AMI 并发AF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原因首先源于缺血,尤其是心房分支动脉缺血,右冠状动脉近端的严重和在心房分支发出前的回旋支病变增加AF的可能性,以及高心房压力、自主神经系统改变引发心房结构和功能的重建,通常会引发严重血流动力学功能障碍,并被证实为AMI的死亡率的独立预测因素;其次晚期进展为心力衰竭,左心室舒张末压增加及左房压力和容积负荷增加可诱发AF。
稳定性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抗栓策略的Meta分析
![稳定性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抗栓策略的Meta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af1ad2c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8e.png)
稳定性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抗栓策略的Meta分析1. 引言1.1 背景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与冠心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冠心病是一种心血管疾病,其中心脏的冠状动脉受到损害或狭窄,导致心脏缺血和心肌梗死的发生。
心房颤动是一种心房内不规律的快速收缩,导致心房无法有效收缩并与心室同步。
心房颤动患者患上冠心病的风险明显增加,而冠心病患者合并心房颤动也会加重其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抗栓治疗是治疗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的关键,通过抑制血栓形成和减少栓子的发生,可以有效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目前对于稳定性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抗栓策略的最佳方法仍有争议,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本研究旨在通过进行Meta分析,系统性地评估稳定性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抗栓策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提供更为科学的指导和决策依据。
通过对临床研究进行综合分析,我们希望可以揭示出最优的抗栓治疗策略,为患者的健康和生存质量带来实际的改善。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Meta分析探讨稳定性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抗栓治疗策略,以评估不同抗栓药物在预防血栓栓塞事件方面的疗效和安全性,并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
通过比较不同抗栓药物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加明晰的抗栓治疗决策依据,优化患者的治疗方案,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本研究旨在填补目前相关领域研究不足的空白,为临床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治疗提供更为客观、科学的依据,为临床决策提供更为合理和有效的指导,促进该领域的医学进步和患者健康管理水平的提升。
1.3 研究对象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对象为患有稳定性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的患者。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类患者,他们同时存在心房颤动和冠心病两种疾病,这给临床诊断和治疗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本研究将着重关注这一特定的患者群体,探讨针对其抗栓治疗策略的优化方案,旨在提高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的症状和改善生活质量。
研究对象的选择需符合一定的入选标准,包括但不限于年龄、性别、病史、临床表现等方面的指标。
【专家共识】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抗栓管理中国专家共识
![【专家共识】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抗栓管理中国专家共识](https://img.taocdn.com/s3/m/c302fd05fd0a79563d1e727a.png)
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抗栓管理【中国专家共识】摘要冠心病与心房颤动(房颤)合并存在临床并不少见。
冠心病患者需要进行抗血小板治疗以减少心肌缺血事件,而血栓栓塞高风险的房颤患者则需口服抗凝药物以减少卒中等血栓栓塞事件。
冠心病与房颤合并存在时,联合应用抗血小板与抗凝治疗可有效减少缺血及血栓栓塞事件,但会增加出血风险。
针对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如何选择最佳的抗栓方案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热点。
近年来,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相继发布了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合并房颤患者的抗栓治疗专家共识并及时更新,而我国尚缺乏相应的抗栓治疗指南或共识。
该共识依据已发表的临床研究证据,结合国内外相关指南、共识以及专家建议等,着眼于解决不同类型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抗栓治疗临床实践中的问题,对指导我国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的治疗意义重大。
冠心病与心房颤动(房颤)具有多种相同的危险因素,两种疾病常合并存在。
冠心病患者合并房颤的比例为6%~21%[1],房颤患者合并冠心病的比例为20%~30%[2, 3, 4]。
冠心病患者需要进行抗血小板治疗以减少心肌缺血事件,而血栓栓塞高风险的房颤患者则需口服抗凝药物(oral anticoagulant,OAC)治疗以减少卒中等血栓栓塞事件[5]。
冠心病与房颤合并存在时,联合应用抗血小板与抗凝治疗可有效减少缺血及血栓栓塞事件,但增加出血风险[6]。
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如何选择最佳的抗栓方案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热点问题。
近年来,欧洲[7, 8, 9]及北美[6, 10, 11]相继发布了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和/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合并房颤患者抗栓治疗的专家共识,并均已陆续更新至第3版。
我国虽已发表了一系列冠心病或房颤相关指南或共识,但尚缺乏针对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抗栓治疗的指南或共识。
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积极治疗策略研究
![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积极治疗策略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5735270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25.png)
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积极治疗策略研究冠心病和房颤是两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两者往往会相互影响,导致患者病情加重。
冠心病合并房颤的患者需要积极治疗,以控制病情,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一、冠心病合并房颤的危害冠心病合并房颤的患者,其合并房颤的发生与缺血性心脏病导致的心肌纤维化和重构有关。
房颤会降低心脏排血能力,导致心脏负荷加重,从而加重冠心病的病情。
此外,冠心病合并房颤还会增加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包括心肌梗死、卒中等。
二、治疗策略1、药物治疗治疗冠心病合并房颤的首选是抗凝治疗。
患者可以采用华法林或者其他口服的抗凝药物,以减少血液在心房内的积聚,预防血栓的形成和脱落。
此外,还可以同时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如胺碘酮等。
这些药物可以维持心脏节律的稳定,预防房颤的发生。
2、射频消融手术对于那些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的患者,射频消融手术是一种可行的选择。
射频消融手术可以通过烧灼掉房颤的起源区,达到治疗的效果。
手术操作风险较低,术后恢复期较短。
3、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对于同时存在冠心病的患者,进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这种手术可以改善心肌缺血状态,提高心脏的供血情况,从而减少心肌缺血导致的心律失常。
三、生活注意事项除了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外,冠心病合并房颤的患者还需要注意生活习惯。
首先要保持心情愉快,减少压力和焦虑。
其次要控制饮食,避免高盐、高脂、高糖等不利于心血管健康的食物。
另外,适当的运动也是可以的,可以选择散步、慢跑等有氧运动。
四、结语冠心病和房颤是两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在合并的情况下病情加重,对身体的危害更大。
因此,冠心病合并房颤的患者需要及时治疗,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采用正确的治疗方法,以维持心脏健康。
冠心病的病例讨论记录范文
![冠心病的病例讨论记录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24264569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2e.png)
冠心病的病例讨论记录范文英文回答: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 is a commo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that affects millions of people worldwide. It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narrowing or blockage of the coronary arteries, which supply oxygen-rich blood to the heart muscle. CHD can lead to various symptoms, including chest pain (angina), shortness of breath, and even heart attacks.In this case discussion, we will focus on a patient who presented with typical symptoms of CHD. The patient, a 55-year-old male, complained of chest pain that radiated to his left arm and jaw. He also reported feeling short of breath during physical activities. Upon further evaluation, his medical history revealed risk factors for CHD,including smoking, high blood pressure, and a familyhistory of heart disease.To confirm the diagnosis, the patient underwent severaltests. An electrocardiogram (ECG) showed ST-segment depression, indicating myocardial ischemia. A stress test was also performed, which revealed significant ST-segment changes during exercise, further supporting the diagnosis of CHD. Additionally, a coronary angiography was conducted, revealing multiple blockages in the coronary arteries.Based on the patient's symptoms, risk factors, and test results, the diagnosis of CHD was confirmed. Treatment options were discussed, including lifestyle modifications, medications, and possibly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CABG) or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 to restore blood flow to the affected areas of the heart.The patient was advised to quit smoking, adopt a healthy diet, engage in regular exercise, and manage his blood pressure. Medications such as aspirin, statins, and beta-blockers were prescribed to reduce the risk of further complications. The patient was also referred to a cardiac rehabilitation program to receive education and support for his lifestyle changes.In conclusion, this case highlights the typical presentation and diagnostic process of CHD. Early identification and appropriate management are crucial in preventing complications and improving outcomes forpatients with this condition.中文回答: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全球数百万人受其影响。
心房颤动合并冠心病并发脑栓塞临床分析
![心房颤动合并冠心病并发脑栓塞临床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7c988c5cc7931b764ce1581.png)
心房颤动合并冠心病并发脑栓塞临床分析摘要目的调查心房颤动合并冠心病患者的抗栓治疗现状,并分析原因。
方法心房颤动合并冠心病并发脑栓塞患者20例,对其临床资料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20例患者6个月内均有住院或门诊就诊史,19例患者发病前采用单药或二联抗血小板治疗;1例患者曾使用华法林,后自行停用。
结论心房颤动合并冠心病患者的抗栓治疗现状不容乐观;加强患者的健康教育,制定及落实合理的抗栓方案,对减少栓塞性疾病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心房颤动;冠心病;抗栓治疗随着人口老龄化,心房颤动的发病率不断增加,而我国冠心病患病率在过去10年中亦上升了5倍。
冠心病与心房颤动均为常见心血管疾病,临床上约有35%的心房颤动患者合并有冠心病[1]。
对于心房颤动合并冠心病患者如何合理选择抗栓治疗,本文回顾调查2012年8月~2014年4月本院收治的心房颤动合并冠心病并发脑栓塞患者2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2年8月~2014年4月本院收治的心房颤动合并冠心病并发脑栓塞患者20例,男12例,女8例。
年龄60~81岁,平均年龄70.6岁。
其中阵发性房颤6例。
1. 2 辅助检查及诊断依据20例患者入院时行脑CT平扫、超声心动图、动态心电图、血脂、血糖、肝功、凝血功能及D-二聚体检查,入院后7 d内持续心电监护。
心源性脑栓塞诊断标准[2]:①突发神经功能障碍并迅速达到症状最高峰;②有栓塞来源的心脏病,经心脏听诊、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及超声心动等证实;③头CT检查显示梗死灶。
冠心病诊断:所有患者既往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或冠状动脉CTA证实冠状动脉有>50%狭窄。
阵发性心房颤动标准[3]:7 d内自行转复为窦性心律者,一般持续时间<48 h,但反复发作;动态心电图上心房颤动持续30 s以上为一次心房颤动发作。
将这些患者的危险因素、抗栓药物治疗进行汇总分析。
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病例讨论.
![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病例讨论.](https://img.taocdn.com/s3/m/42b69437647d27284b73515e.png)
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病例讨论【一般资料】患者,男性,57岁,【主诉】因"活动时胸痛1年"于2013年08月15日入院。
【现病史】患者1年前爬山时感胸骨后压榨性疼痛,休息5分钟后自行缓解,此后症状反复发作,均与体力活动有关,性质同前,持续数分钟可缓解,曾于外院行平板运动试验(+,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clopidogrel、美托洛尔(metoprolol和硝酸酯类药物治疗,症状缓解不明显,仍有胸痛反复发作。
【既往史】有心房颤动病史5年,最初为阵发性,大约8个月前转为持续,未接受规范诊治。
脑梗死史8个月,服用阿司匹林,无明显后遗症。
有"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病史10余年,已愈。
有长期大量吸烟史(12支/天×30年,已戒烟1年。
【入院查体】T36.2℃,P70次/分,R19次/分,BP105/80mmHg,神智清楚,颈静脉无明显充盈,肝-颈静脉回流征(-,颈部未闻及血管杂音,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
心界不大,心率约78次/分,房颤律,心音强弱不等,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明显病理性杂音。
腹平软,肝脾肋下未触及,移动性浊音(-,双下肢不肿。
神经系统查体未见阳性体征。
【辅助检查】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及潜血均未见异常,总胆红素38.18μmol/L,直接胆红素7.47μmol/L,尿酸(UA473.2μmol/L,血糖(Glu6.32mmol/L,三酰甘油1.92mmol/L,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NT-proBNP456.7pg/ml,其余化验检查均未见异常。
心电图:心房颤动,心室率约78次/分(图1。
图1入院时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双房增大;二尖瓣反流(轻度;三尖瓣反流(轻度,左心房(LA43mm×40mm×50mm,左室舒张末径(LVEDd51mm,左心室射血分数(EF53%.【初步诊断】入院诊断:①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②心律失常,持续性心房颤动;③陈旧性脑梗死;④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冠心病合并房颤抗凝治疗
![冠心病合并房颤抗凝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0b75c148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ba.png)
抗栓需求与出血风险叠加,促成ACS合并房颤抗栓困境
WOEST研究比较了华法林+单个抗血小板药物和三联抗栓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
Dewilde WJ, et al. Lancet. 2013; 381: 1107-1115
多中心(比利时和荷兰15个中心)、开放、随机对照研究
主要终点为PCI后1年内的出血发生率,次要复合终点包括死亡、心肌梗死、卒中、靶血管血运重建以及支架内血栓。两组的中位随访时间均为365天,双联治疗组的平均随访时间为358天,三联治疗组为351天。
2014 AHA/ACC/HRS Guideline for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AF
问题与思考
冠心病合并房颤如何抗凝?出血与缺血如何平衡?
CHADS2房颤抗凝评分表
CHA2DS2VASc 房颤抗凝评分表
HASBLED房颤出血评分表
STEMI和NSTE-ACS患者中,合并房颤的比例为7.5%
Rathore SS, et al. Circulation. 2000; 101(9): 969-974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合并房颤的比例为22.1%
房颤合并冠心病危害
房颤合并ACS的发生率10-21%,随患者年龄和心肌梗死严重程度增加房颤是冠心病患者住院死亡率、30天死亡率、1年死亡率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房颤合并冠心病患者中风发生率明显增加房颤是ACS患者远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实验室检查
血尿便常规、凝血功能、甲状腺功能正常生化全项:ALT35 U/L, Cr 105.1 umol/L, TC 2.93mmol/L, TG 0.70 mmol/L, LDL-c 1.51 mmol/L, HDL-c 1.34 mmol/LCK-MB CTNI BNP 均正常
房颤合并冠心病怎么治
![房颤合并冠心病怎么治](https://img.taocdn.com/s3/m/628debed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91.png)
房颤合并冠心病怎么治在生活压力持续加剧的当下,冠心病这一既往以老年群体更为高发的疾病,渐趋低龄化。
房颤作为心律失常的一种,在发生时,心房暂时丧失收缩功能,而使血液于心房内发生瘀滞,进而形成血栓。
当房颤合并冠心病,二者可相互作用,使病情加剧,不仅可致残,还可对患者的生命安全产生严重威胁。
因此,在出现房颤合并冠心病后,进行有效的治疗对患者的预后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即针对房颤合并冠心病特征及相应治疗举措展开阐述,以期提供可参考建议。
一、对房颤合并冠心病的认识(一)什么是房颤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简称房颤,是在临床中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之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老龄化的加剧,房颤的发生率在不断的升高,在75岁以上的发病率可达到10%左右。
在对其发病机制的认知上,大多数认为是由于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
在房颤的发病中,患者的心跳频次可高达100~160次,且跳动频率不规则,并会感到心悸、胸部不适、气短等情况,使日常生活受到极大的困扰。
在病情的进一步发展下,也会出现血栓、脑梗塞、脑卒中、意识障碍等不良现象,引发心力衰竭、高血压、冠心病等并发症,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
(二)什么是冠心病冠心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CAHD)又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由冠状动脉器质性狭窄或阻塞引起心肌缺血缺氧或心肌坏死的心脏疾病,在老年群体中较为常见高发,其中男性的发病率更高于女性。
在临床中患者常表现为心绞痛或心肌梗塞,并伴有恶心、呕吐、头晕等症状,并具有“三高一低”的特点:即危害性高、病死率高、发病率高和治愈率低。
随着疾病的发展变化,冠心病的发生率在不断的上升,其死亡率在心血管疾病中位居第一,且有着向低龄化、低收入人群的发展趋势。
(三)什么是房颤合并冠心病二者均属于心脏病的范围,但二者并无直接的并发关系,且对人体的危害也不尽相同。
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的临床分析
![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的临床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72f0e16fad6195f312ba6e1.png)
心 功 能 水 平 ( YH 分 级 ) 心 脏 超 声 检 0 5 。 因此 具 有 可 比性 。 N A 、 . ) 0 - 两 组 入 院 时 心 功 能 、 超 和 冠 脉造 2 心 查 左 心 房 内径 ( A) 左 室 舒 张 末 期 内 径 2 L 、
1 资 料 与 方 法
林 玎 谢 晓林 王 云 帆 陈 鹏
冠 心 病 和 心 房 颤 动 都 是 心 血 管 系 统 选 取 与 A组 年 龄 匹配 的 、但 为 窦 性 心 律 ( V D ) 左 室 射 血 分 数 ( F 、 状 动 L Id 和 E )冠 的 多 发 病 .心 房 颤 动 又 是 最 常 见 的持 续 的 冠 心 病 患 者 共 3 6例 作 为 对 照 , 为 B 脉造 影 术 等 指 标 的详 细 报 告 。 性 心 律 失 常 ,两 者 发 病 率 都 有 随 年 龄 而 组 其 中 男 性 2 2例 占 6 .%, 性 1 11 女 4例 1 - 统 计 学 分 析 :应 用 S S 30统 计 3 P S 1. 增 加 的 趋 势 , 有 交 叉 的共 同危 险 因 素 , 占 3 .% , 均 年 龄 7 .± . 且 8 9 平 37 88岁 ( 6 9 分 析软 件 , 量 资料 以 ± ) 示 , 组 间 5—1 计 s表 两
维普资讯
浙江创伤外科 20 0 7年 8月 第 1 第 4期 Z J J T amai.u ut 0 7 V 1 2 N . 2卷 H ru t A gs 2 0 . o. . o c 1 4
・
37 ・ 5
经 验 交 流
冠 心病合并 心房颤动 的临床分析
和 冠 脉 病 变 程 度 上 的差 异 ,并 进 一 步 比 1 - 临 床 资 料 的 采 集 及 数 据 整 理 : 者 组 患 者 年 龄 、 别 构 成 、 血 压 病 患 病 率 2 患 性 高 较 不 同亚 组 房 颤 类 型 与冠 脉病 变 之 间 的 的 年 龄 、 别 、 往 高 血 压 病 史 、 院 时 等 进 行 比较 ,差 异 均 无 统 计 学 意 义 ,尸 性 既 入 (>
【病例】真心痛(冠心病并发心房颤动),病...
![【病例】真心痛(冠心病并发心房颤动),病...](https://img.taocdn.com/s3/m/3a27130d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1e.png)
【病例】真心痛(冠心病并发心房颤动),病...【病例】真心痛(冠心病并发心房颤动),病史:冠脉支架术。
朱某,男,60岁,广东人。
2020年3月2日初诊。
①病历:主述2010年9月初患高血压心脏病并左心衰。
55岁时因心梗在当地住院,植入支架两枚。
平常易突然气促不能平卧,吐血性泡沫痰。
2015年后常胸闷、心悸、神疲,经潘生丁、奎尼丁等药治疗,其效不著。
②初诊:2020年3月2日以冠心病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收入我院。
入院时突发胸闷,坐卧不安,胸痛彻背。
刻诊:患者头倾背曲,颜面晦暗,舌暗红,脉至不调。
由于患者长期心中郁闷不舒,胸阳不振,浊阴上行,乃致胸痹。
治疗上,应该宣阳通痹,益气活血。
③复诊:精神爽快,胸闷锐减,胸痛消失,自述读书、下棋、玩手机、看电视等较以前可延长1小时,之前什么事都无法坚持,被各种不适和疲惫感困扰,心烦郁闷。
脉搏均匀,细查前方药性缓和,况胸痹血瘀非三五剂药能取效,故乃按原方加减继进63剂获愈。
心电图复查示心房颤动完全消失,至今未见复发。
#中医知识#④治疗经验:中医有“阳盛则脉促,阴盛则脉结”之论述,热证实证多见促脉,偏虚寒多为结代之脉。
本案胸痹乃阳微阴盛,故多为结代脉。
方中甘松其性甘温,功能宣阳通痹。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甘松中所含缬草酮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并有抗心肌缺血作用。
炙甘草汤既有姜、桂行阳,亦有参、枣益气,但用于心痹则“阳分”药显得势单力薄,须加甘松等药才能诸药协同,相得益彰。
临床经验表明,不论何种抗心律失常的中药,配伍甘松后效果均佳,这足见中医学的整体观和高度灵活性。
我是心内科的中医戴雁彦,欢迎大家问我有关冠心病的问题,包括支架、搭桥术后的中医调理问题。
心悸,胸痹,胸闷,气短,失眠……赶跑这些困扰和痛苦,祝大家早日康复。
冠心病的治疗,遵循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需要根据每个人的病情阶段,症候和体质详情,因人而异,对症下药,且注意复诊,动态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调方,才能事半功倍,药效显著。
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研究进展
![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c58aa3b9eff9aef8951e0679.png)
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研究进展1、冠心病与心房颤动的关系1.1 流行病学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1],同时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2]。
临床上,CAD与AF存在紧密的相关性,CAD患者的多种相关的电活动异常并发症已被认证,其中AF为最常见,CAD合并AF,包括已有持续性或阵发性房颤以及新发房颤(NOAF)的发生率均不断增加,目前研究证实20%-30%的AF患者合并CAD[3],其中5-15%的AF患者需同时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2]。
房颤在一般人群中的发病率为2%,随着人口老龄化,其发病率不断增加,由小于60岁人群的1%上升至>80岁人群的1/3[2],而CAD患者中AF的患病率约为0.2%-5%,其中心肌梗死患者患病率更高,AF在心肌梗死中的发病率为6%-21%[4]。
AF临床重要性在于其增加了CAD患者卒中风险、降低心脏功能、增加死亡率。
已证实合并AF可使全人群死亡率增加1.5至2倍[5]。
而NOAF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在住院期间死亡风险则较无NOAF者增加了3倍[4]。
1.2 相互促进、互为因果AF的患病率与年龄呈正相关,而CAD同样也在老年患者中更为流行,由于血流动力学或代谢应激引起的心房或动脉壁的长期损伤是其共同潜在的背景机制。
与正常窦性心律患者相比AF患者更常并发冠心病,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患者更常并发AF,且NOAF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常见并发症。
CAD与AF有共同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充血性心力衰竭、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肥胖和吸烟,此外,炎症在两种疾病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促进血栓前状态,最终导致心肌梗死[5-7]。
同时CAD可作为AF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时尤其是第一个小时内,常诱发NOAF[8],AMI 并发AF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原因首先源于缺血,尤其是心房分支动脉缺血,右冠状动脉近端的严重和在心房分支发出前的回旋支病变增加AF的可能性,以及高心房压力、自主神经系统改变引发心房结构和功能的重建,通常会引发严重血流动力学功能障碍,并被证实为AMI的死亡率的独立预测因素;其次晚期进展为心力衰竭,左心室舒张末压增加及左房压力和容积负荷增加可诱发AF。
心房颤动合并冠心病患者的抗栓治疗分析
![心房颤动合并冠心病患者的抗栓治疗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17c4619da38376baf1faef7.png)
心房颤动合并冠心病患者的抗栓治疗分析目的分析并探讨华法林联合氯吡格雷在心房颤动合并冠心病患者抗栓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4年2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确诊的心房颤动合并冠心病患者60例,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
予观察组给药华法林联合氯吡格雷,予对照组给药阿司匹林联合氯毗格雷。
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不良终点事件、不良心脏事件、肾功能指标。
结果观察组患者不良终点事件及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肾功能指标上,两组患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为心房颤动合并冠心病患者实施华法林联合氯吡格雷抗栓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标签:心房颤动合并冠心病;抗栓治疗;华法林联合氯吡格雷心房颤动合并冠心病是常见的临床心血管疾病,该合并症可致患者丧失心房收缩功能,进而在心脏内形成血栓,据相关研究报告,超过1/3的心房颤动患者都合并有冠心病[1]。
心脏内血栓一旦脱落,就会导致患者身体各处出现栓塞风险,进而引发患者中风或出现肢体动脉栓塞等并发症,严重危及患者人身安全[2]。
因此,对心房颤动合并冠心病患者进行抗栓治疗尤为重要。
在本院尝试度收治确诊的心房顫动合并冠心病患者给予华法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效果显著。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4年2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确诊的心房颤动合并冠心病患者60例,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所有患者均符合相关诊断标准,且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排除干肾功能不全、消化道溃疡、甲亢、抗栓药物过敏及心脏瓣膜病等患者。
观察组30例男女分别为17例、13例,年龄63.2至75.8岁,平均年龄为(65.7±5.4)岁,冠心病病程在2.3~14.5年,平均病程为(7.4±1.2)年;对照组30例男女分别为14例、16例,年龄63.5~77.4岁,平均年龄为(66.2±5.1)岁,冠心病病程在5.2至12.5岁,平均病程为(6.7±2.3)岁。
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抗栓治疗方案策略
![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抗栓治疗方案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ff716f30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e1.png)
• 冠心病与心房颤动的关联性 • 抗栓治疗的重要性 • 抗栓治疗方案的选择 • 治疗方案策略的制定 • 抗栓治疗的监测与注意事项 • 结论与展望
01
冠心病与心房颤动的关联性
冠心病与心房颤动的病理关系
冠心病与心房颤动均为心血管 疾病,两者在病理生理机制上 存在一定的关联。
患者的风险并提高治疗效果。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需要进一步研究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 患者的病理生理机制,以深入了解该 疾病的发病机制和进展过程。
需要关注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 长期预后,研究抗栓治疗对患者生存 率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需要开展更多临床试验,以评估新型 抗栓药物在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 中的疗效和安全性。
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死亡率较 高,预后较差。
02
抗栓治疗的重要性
抗栓治疗的目的和意义
01
02
03
预防血栓形成
通过抗栓治疗,可以抑制 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 从而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 风险。
改善症状
抗栓治疗可以改善冠心病 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症状, 如心绞痛、呼吸困难等。
提高生存率
通过有效的抗栓治疗,可 以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提 高生存率。
ACE抑制剂
依那普利、雷米普利等ACE抑 制剂可扩张血管,降低血压,
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
非药物治疗方案
PCI治疗
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 可以考虑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通过球囊扩张和支架
植入改善冠状动脉血流。
CABG治疗
对于多支冠状动脉病变的患者, 可以考虑冠状动脉搭桥手术
(CABG),通过移植血管建立 新的血供通道。
冠心病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的临床治疗探讨
![冠心病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的临床治疗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2d7e8d5f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db.png)
冠心病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的临床治疗探讨肖珉;曹淼;李宗洋【摘要】目的:分别采用两种方法治疗冠心病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患者,探讨其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冠心病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患者58例,随机均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29例。
对照组采用福辛普利+美托洛尔进行治疗,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螺内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在心室率、左房内径、LVEF及复发率方面的差异。
结果58例患者经过12个月的治疗后,治疗组29例患者的平均心室率为(65±15)bmp/min,平均左房内径为(39.69±1.79)mm,平均LVEF为(49±4)%;对照组29例患者的平均心室率为(78±19)bmp/min,平均左房内径为(40.15±2.21)mm,平均LVEF为(48±3)%,经过统计学分析后,两组患者在心室率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左房内径和LVEF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组患者房颤复发率为24.14%(7/29)优于对照组的51.72%(15/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福辛普利+美托洛尔+螺内酯治疗冠心病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患者,不仅能够有效降低心房颤动发生率,还能够降低房颤复发率,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上合理推广使用。
【期刊名称】《中国医药指南》【年(卷),期】2016(014)008【总页数】1页(P115-115)【关键词】冠心病;高血压;心房颤动【作者】肖珉;曹淼;李宗洋【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100700;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100700;北医三院,北京10019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4心房颤动是冠心病、高血压患者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易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危及患者生命。
有相关数据表明[1],心房颤动致死率是未发生房颤患者的2倍,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也增加了5倍,如进一步发展成持续性房颤,其风险性更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病例讨论
【一般资料】患者,男性,57岁,
【主诉】因"活动时胸痛1年"于2013年08月15日入院。
【现病史】患者1年前爬山时感胸骨后压榨性疼痛,休息5分钟后自行缓解,此后症状反复发作,均与体力活动有关,性质同前,持续数分钟可缓解,曾于外院行平板运动试验(+),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clopidogrel)、美托洛尔(metoprolol)和硝酸酯类药物治疗,症状缓解不明显,仍有胸痛反复发作。
【既往史】有心房颤动病史5年,最初为阵发性,大约8个月前转为持续,未接受规范诊治。
脑梗死史8个月,服用阿司匹林,无明显后遗症。
有"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病史10余年,已愈。
有长期大量吸烟史(12支/天×30年),已戒烟1年。
【入院查体】 T36.2℃,P70次/分,R19次/分,BP105/80mmHg,神智清楚,颈静脉无明显充盈,肝-颈静脉回流征(-),颈部未闻及血管杂音,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
心界不大,心率约78次/分,房颤律,心音强弱不等,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明显病理性杂音。
腹平软,肝脾肋下未触及,移动性浊音(-),双下肢不肿。
神经系统查体未见阳性体征。
【辅助检查】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及潜血均未见异常,总胆红素38.18μmol/L,直接胆红素7.47μmol/L,尿酸(UA)
473.2μmol/L,血糖(Glu)6.32mmol/L,三酰甘油1.92mmol/L,氨基末端B 型利钠肽(NT-proBNP)456.7pg/ml,其余化验检查均未见异常。
心电图:心房颤动,心室率约78次/分(图1)。
图1入院时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双房增大;二尖瓣反流(轻度);三尖瓣反流(轻度),左心房(LA)43mm×40mm×50mm,左室舒张末径(LVEDd)51mm,左心室射血分数(EF)53%.
【初步诊断】入院诊断:①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②心律失常,持续性心房颤动;③陈旧性脑梗死;④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治疗】患者入院后,给予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抗心肌缺血治疗,完善相关检查后,行冠状动脉造影示前降支中段于第一对角支发出部位约80%~90%狭窄(图2),在边支导丝保护下于病变部位置入
Partner2.75×18mm药物洗脱支架一枚(图3)。
出院带药:阿司匹林
100mgQd,波立维75mgQd,华法林3mgQn,倍他乐克25mgBid,依姆多(isosorbidemononitrate)30mgQd,高舒达(famotidine)20mgBid,惠加强-G(吉法酯片,Gefarnate)50mgTid. 图2冠状动脉造影示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于D1发出部位狭窄80%~90%图3置入药物洗脱支架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病变部位无明显残余狭窄。
【病例讨论】本例患者冠心病合并房颤的诊断明确,对此类患者治疗策略(尤其是抗栓治疗)的选择是临床上常见的问题。
冠心病和心房颤动都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病。
有70%~80%的房颤患者有口服抗凝药物的适应证,这其中20%~30%的患者合并有冠心病;而在接受PCI的患者中有约5%会因房颤而需要口服抗凝治疗。
口服华法林减少房颤患者缺血性卒中等血栓栓塞风险,其预防作用显著优于其他抗栓药物,而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预防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减少冠状动脉事件,对于置入支架的患者预防支架血栓形成尤为重要。
冠心病合并房颤抗栓治疗的难点在于上述两类药物不能完全替代,而同时使用抗凝药物和抗血小板治疗势必会增加出血风险。
最新ESC房颤指南推荐应用CHA2DS2-VASC评分来评估非瓣膜病房颤患者的血栓栓塞风险。
评分≥2的患者建议长期口服华法林预防血栓栓塞;评分为1的患者建议长期口服华法林或阿司匹林(75~325mg),首选前者;评分为0的患者建议不给予抗栓治疗或阿司匹林
(75~325mg),首选前者。
此指南中同时推荐应用HAS-BLED评分来评估出血风险,包括高血压、肝肾功能异常、卒中、出血史或出血倾向、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不稳定、老年、酒精滥用、特殊联合用药(如抗血小板药、非甾体类抗炎药等),每项各1分,最高9分,≥3分提示出血高危,此时无论启动口服抗凝药物还是阿司匹林治疗均需密切随访。
对于血栓栓塞风险低(CHA2DS2-VASC≤1分)的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无论是接受药物保守治疗,还是血运重建治疗,只需遵从冠心病的抗凝治疗方案。
对于血栓栓塞风险中高危(CHA2DS2-VASC≥2分)的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则需要根据患者冠心病的具体情况及出血风险来选择。
对于稳定的冠心病患者的药物保守治疗,单独使用华法林即可有效地预防冠状动脉事件,不推荐加用阿司匹林。
对于接受择期冠脉介入治疗的房颤患者,术前可不停用华法林,维持INR在2~3之间;优选桡动脉入路;首选裸金属支架(BMS),慎重选择药物洗脱支架(DES);术后三联抗栓华法林(INR2.0~2.5)+阿司匹林(≤100mg/d)+氯吡格雷(75mg/d)BMS1个月→华法林
(INR2.0~2.5)终生、DES3个月(雷帕霉素洗脱支架)或6个月(紫杉醇洗脱支架)→华法林(INR2.0~2.5)+氯吡格雷(75mg/d)或阿司匹林(100mg/d,需联合抗胃酸治疗)至12月→华法林(INR2.0~2.5)终生。
对于非ST段抬高型ACS(NSTEACS)患者,若采用药物保守治疗,建议口服华法林(INR2~3)+阿司匹林(≤100mg/d)+氯吡格雷(75mg/d)三联抗栓3~6个月(根据出血风险调整时程),如冠脉血栓风险高(高GRACE或TIMI积分)则华法林(INR2.0~2.5)+氯吡格雷(75mg/d)或阿司匹林(100mg/d,需联合抗胃酸治疗)至12个月,之后华法林(INR2.0~3.0)终生。
对于接受急诊PCI的ACS患者,往往先使用了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肝素或比伐卢定,并酌情应用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抑制剂(GPI),此时应停用华法林、且INR<2.0才应用抗凝药物和GPI;但对于血栓栓塞风险很高的患者,在控制INR2~3的前提下可不中断华法林,此时桡动脉入路可减少血管并发症发生。
对于急诊支架术后的ACS,无论BMS或DES,三联抗栓6个月→华法林(INR2.0~2.5)+氯吡格雷(75mg/d)或阿司匹林(100mg/d)至12个月→华法林(INR2.0~3.0)终生。
其中,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患者,术中肝素的使用剂量按如下调整:当合并使用GPI时活化凝血时间(ACT)控制在200~250s;未使用GPI时ACT控制在250~300s;术中如果血栓负荷重,可考虑应用血栓抽吸装置。
对于出血风险高的患者,围术期可用比伐卢定替代肝素+GPI;支架首选BMS,DES仅限于长病变、小血管病变、合并糖尿病等特定条件;三联抗栓应用时间不能过长:
BMS2~4周、DES3~6个月(后根据具体DES类型而定),之后改为华法林;如患者心血管事件风险高,则加用氯吡格雷75mg/d;在多联抗栓治疗时需加强出血监测。
长期接受华法林治疗的患者如需行择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应于术前至少7天停用华法林,换用肝素或低分子量肝素桥接,在充分止血的前提下,于术后当晚或第二天开始恢复维持剂量的华法林抗凝。
CABG术中同时行房颤外科消融也是一个选
择。
就本患者而言,目前为持续房颤,既往有脑栓塞病史,其CHA2DS2-VASC>2,是接受华法林治疗的强适应证。
虽经积极的抗血小板、抗心肌缺血治疗,患者仍有缺血症状反复发作,所以患者有指征行冠状动脉造影,明确冠脉情况并考虑血运重建方式。
前降支的局限性病变(狭窄80%)是PCI的适应证,但是在支架类型上应首选BMS,尤其是患者既往患有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存在潜在的消化道大出血风险。
患者置入的是雷帕霉素洗脱支架(第一代DES),因此术后应三联抗栓治疗3个月,期间需加强监测INR和消化道出血情况,并加用质子泵抑制剂(PPI)或H2受体阻滞剂,之后换用华法林+氯吡格雷至12个月,如之后患者冠心病情况稳定则长期华法林抗凝或考虑导管消融治疗房颤。
应该认识到,对于合并房颤的冠心病患者的抗栓治疗,现有的专家共识是根据多个小样本、单中心和回顾性队列研究得出,均为Ⅱa类推荐、证据水平为B或C,因此,迫切需要大规模、前瞻性临床研究以确定合理的抗栓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