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翻译中的意象转换及其策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翻译中的意象转换及其策略

摘要文学翻译要在目标文本中展示源文本所具有的美学意象,以使读者像读源文本一样得到快乐的享受。意象充满于文学作品中,建构了场景和背景,描述了人物,表达了作者的心情。本文通过介绍诗歌、小说、散文中的意象转换,对文学翻译中意象转换的策略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文学翻译意象转换策略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奈达认为翻译就是“用受众的语言重新产生与源文本信息接近自然对等的文本”,翻译还意味着交流。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以达到接近的自然对等为目标,成功地与目标读者交流源文本的信息,以实现与读者的交流。伯克的“认同”理论建议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该实现源文本作者与目标文本读者交流的过程中达成认同。认同度越高,交流就越成功。如果与读者的认同不会因此受到影响的话,译者与作者的认同最重要的是在内容上,其次是形式上,而与读者的认同包括在价值观、态度和知识结构结构上的认同,如图式。图式有内容图式、形式图式和文化图式三种类型。图式是指在这之前获得的个人背景知识结构。在语言理解上,读者图式与文本相互作用促进了对文本的解读。按照图式理论,翻译是一个交互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译者首先用自己的图式解释源文本,之后转换成目标文本,激活读者头脑中的图式,表征它们。

文学翻译是对文学文本、诗歌、小说、散文和戏剧等的翻译。它

要在目标文本中展示源文本所有的美学意象以使读者像读源文本一样得到快乐享受。意象充满于文学作品中,建构了场景和背景,描述了人物,表达了作者的心情。意象应该按照人类的感官或作者的意图和使用的方式去划分。在文学翻译中,译者不仅要传达语言因素,而且要传达美学价值和文化因素。本文主要研究了诗歌、小说、散文中的意象转换。它们尽管有共同点,但都有各自独具的特点。

一文学翻译中的意象

在心理学中,“意象”意味着一个心理表征,一段记忆,过去感动的或感知的经验。“意象最初仅仅指影像、仿制品或者复制品”,一个达到“使读者似乎看见了某物的过程”这样目标的工具。艾阿·瑞恰慈在《文学批评原理》中总结道:“作为意象的生动性比作为与情感相连的心智活动的特点给予的意象效力要少。”简而言之,“意象”是在大脑中形成的影像。在文学批评主义中很多“意象”的例证被频繁应用,一方面,“意象”被用来指称唤醒头脑中影像或回忆身体感知的一种言语表达,而不一定是视觉的;另一方面,这个词也用来指一种包含两个元素的表达方式,比如说暗喻、明喻等。其他的一些文学评论家和诗人也探索了这个词的意义,并用自己的方式做出阐释。

意象在中国评论家和文学中起着重要的角色。在诗人的圈子里,著名的意象家埃兹拉·庞德认为“意象”“不是影像的表征”,而是“在一个即时的时间里展示了心智和情绪的复杂性”,一种“不同

看法的一致性”。《系辞》中对《易经》评论的一些话语频繁地被引用于后来的文学思想中,比如,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此段文章结揭示了“头脑中的概念”“意象”和“所说出来的话”之间的关系。从文学的角度来讲,“意象”是自然界中的客体,或者与被认为是思想的物质基础的人的生命有关;“头脑中的概念”是思考的内容;“所说出的话”是以书面形式呈现的思想的内容。

二文学翻译中的意象转换

意象富于文学作品中。作者通过他的作品创造人物、场景、背景和情绪等大量的意象,构建一个意象网。作者通过这个意象网,向外在世界或他的内心世界传递他要表达的内容、他的观点。在某种意义上说,翻译实际上是译者和读者之间的交流。

1 诗歌中的意象转换

诗歌以最为凝练的语言来交流情感、观点和经验。诗歌与其他文学类型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特有且简洁的语言和它内容与形式的不可分割性,这也决定了诗歌翻译的难度。因此,诗歌翻译要求我们内容和形式都转换。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性,语言的形式尤其是诗歌语言的形式,通常是不可传播的。一旦脱离形式,诗歌的描写会与所预期的不同。

意象是诗歌的灵魂。在所有语言中,意象构成了诗歌中最生动美丽的部分,习惯于把抽象的观点变得具体且充满美感。诗歌是一种

语言中最为凝练简洁的文学形式之一,不言而喻,汉语和英语诗歌中富有意象,最显著的是中国唐诗。意象可以是某一个词,也可以是整首诗;可以是静态的,也可是动态。有效地诗歌翻译应该传递诗歌的本质意象,比如:

例1:《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译本一:

seeing yuan the second off on a mission to anxi

yang xianyi & gladys yang

a morning shower in weicheng has settled the light dust;the willows by the hostel are fresh and green;

come,drink one more cup of wine.

west of the pass you will meet no more old friends.

译本二:

to my friend going to the frontier

王宝童

the morning rain has kept the town’s roads clean.

the inn’mid willows look so freshly green.

and here,dear friend,dry up this other cup!

why,west of sun-pass none will cheer you up.

这首诗展现了诗人送友人的一幅场景。一个字的意象“雨”、“柳”

在汉语文化中表达了离开和逗留的意思。“客舍”产生漂泊的经历,“渭城”、“阳关”见证了诗人正在送他的朋友。所有这些意象构成了一个意象网络。在这两个版本中,版本一是相当好的翻译文本,版本二没有把“渭城”体现出来,忽略了“阳关”这一意象,因此减弱了文本的信息传递。而且,在第二译本中,“故人”这一意象失去了诗歌中丰富的韵味和友人间深厚的感情。动词意象“劝”使深厚的友谊富有活力,而且使读者想象到规劝友人饮酒的场景。第一版本大体上转换了这一意象。第二版本翻译成“dry up this other cup”没有抓住诗歌的韵味。

通过对比这首诗的以上两个译本,意象不能在翻译的过程中丢失显然是最重要的事。只有译者在内容上与作者达成一致后,才有可能转换成目标文本,之后与读者达成一致,实现他们之间的互动,否则,将会产生无效翻译。为此,译者应该熟悉源文本的文化知识。译者应该建立和完善与源文本中隐性的文化知识相作用的自己的

文化图式,之后产生内容植根于自己文化的文本,激活读者的文化图式,表征这些意象。同时,通过在诗歌中的意象转换保留源文本的语言形式也是同等重要。诗歌有其自己的语言风格,应用纯属于诗歌的语言单位。很多情况下,诗歌的有效性存在于对语言和形式单位的使用。因此,译者应该在充分翻译内容的同时,尽力保持诗歌的形式。由于诗歌特殊的语言和形式特点,译者首先应该与作者在内容上达成认同的同时,也应该在形式上达成认同。而且译者应该丰富其与源文本文化相互作用的文化图式以促成翻译目标文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