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经济学理论基础的拓展_从人力资本理论到新制度经济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与经济2004年第2期
教育经济学理论基础的拓展
———从人力资本理论到新制度经济学
马永霞
(沈阳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摘 要:20世纪60年代以舒尔茨为代表的人力资本理论开辟了教育经济学先河。到了70年代,由于西方“经济滞胀”,导致西方学者对人力资本理论质疑,并形成人力资本理论新发展。然而,这不过是原有教育经济学理论基础的人力资本理论的延伸,没有突破传统教育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和研究范式。直至20世纪90年代新制度经济学的崛起,教育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才又辟新路径,使教育经济学理论基石得到真正意义的拓展。
关键词:教育经济学;人力资本理论;制度经济学中图分类号:F08;G 40-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870(2004)02-0025-03
Developing Foundation for Theory of Educational E conomics :From H um an C apital to Institutional E conomics
MA Y ong 2xia
(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 ,S henyang Norm al U niversity ,L iaoning 110034,China )
Abstract :The education econcomic as a discipline is based on the human capital in the western theory of economic ,which was established by some American scholars ,particularly such as schultz in 1960’s.And as the “economic stagna 2tion ”appeared in western world between the early 1970s -early 1980s ,The human capital idea began to be under ques 2tion.They would have attempt to up 2to 2date it.However ,the process had not broken through the frame and pattern of old human capital.Until 1990’s ,it is emerged a new theory of institutional economic in academia ,which did not find a better way to figure out how to deal with the realities of education ,rather the discipline of economic of education has not expanded a new foundation of its own.
K ey w ord :economic of education ;theory of human capital ;institution economic
收稿日期:2004-03-28
作者简介:马永霞(1963—
),女,辽宁沈阳市人,沈阳师范大学副教授,华中师范大学2002级博士生,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学。 教育经济学是以经济学的某些理论为理论依据,运用经济学的基本法则解决教育中的问题。正如我国学者王善迈教授指出:“教育经济学主要是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教育与经济的相互关系以及其变化发展规律,研究教育领
域中资源投入和产生规律的科学。”[1]
在西方,教育经济学是
在60年代盛行的西方人力资本理论基础上产生的,并提出了作为人力资本核心要素的教育是实现人力资本的积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的假设,由此奠定了教育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到了70年代,由于西方“经济滞胀”的发生,人力资本理论已无法解决日益出现的社会现实问题,一些西方学者开始对人力资本理论质疑,并试图重新审视和完善人力资本理论,出现了“假设筛选理论”、“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社会化理论”作为人力资本理论的补充。然而,这些“新的理论
发展”不过是原有作为教育经济学基础的人力资本理论的延伸,没有突破传统教育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和研究范式。直至
20世纪90年代占据经济学主导地位的新制度经济学的崛
起,教育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才又辟新路径,使教育经济学的理论基石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拓展。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和思想在教育中运用,不仅极大地拓宽了研究者的思维域限,为教育经济学的研究提供了更加宽泛的视角和领域,而且在实践中也很好地解释了许多教育中现实问题和难题。在我国,随着教育经济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在教育经济学中的运用日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考察西方教育经济理论基础从人力资本理论到新制度经济学的拓展,将有利于推动我国教育经济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一、人力资本理论及其发展和运用
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理论是60年代以舒尔茨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学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教育经济学的理论基石,该理论明确指出了教育和经济增长的内在机理和外在效益。事实上,人力资本这个概念在人力资本理论正式产生之前就被人们所知晓,思想基础更是久远。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就有了人力资本的思想,指出:“学习一种才能,须受教育,须进学校,须做学徒,所费不少。这样费去的资本,好多已经实现并固定在学习者身上。这些才能,对他个人自然是一种财富的一部份,对他所属的社会,也是财富的一部分。”“学习的时间里固然要花费一种费用,但这笔费用可以得到偿还,同时也可以取得利润。”[2]
1.人力资本理论的思想与教育投资
人力资本理论学派是一个阵容庞大的学派,吸引了一大批世界各地的经济学家的加盟,核心人物舒尔茨获得了诺贝尔奖,其中不乏名声显赫的像沃尔什、贝克尔等一些经济学家。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的积累是社会经济增长源泉,人们使用的时间也是人力资本的一部分;特别指出教育是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以及人力资本的回报率大于物资资本投资的回报率。一般认为,不论哪个领域,他的回报率高都说明该领域的投资不足,需要追加投资。这就是说,政府应致力于人力资本的投资,进一步说,政府应该致力于教育方面的投资。
舒尔茨还具体指出,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是通过人们处理不均衡状态的能力来实现的,教育还可以促进社会分配的平等趋势。“所谓处理不均衡状态的能力,是指人们对于经济条件的变化、更新所做出的反映及其效率,即人们根据经济条件的变化,重新考虑合理分配自己的各种资源。”[3]由于教育使人的处理不均衡状态的能力提高了,社会的经济就增长、个人的经济收入也增加。对于社会弱势群体而言,他们可以通过受教育来提高个人收入,这样社会的收入分配相应地趋于平等。
根据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教育经济学者开始研究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并认为教育可以产生一定的经济张力,促进社会的经济发展,给投资者带来倍加的经济收入和益处。特别是教育与收入分配关系的研究指出,个人教育投资是个人获得较高收入的最佳途径。对于教育成本效益分析的问题,人力资本理论学家的贡献还在于细致地研究了学生受教育的成本,并提出了学生学习的机会成本的问题。而且,在教育成本的基础上又进一步讨论了教育效益、效率问题。总之,人力资本理论表明投资于教育可以得到较高经济回报,并成为教育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2.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与受教育者就业
回顾近半个世纪人力资本理论所走过的道路,20世纪60年代的以美国经济学家为代表的人力资本理论的观点在许多国家的发展进程中得到了验证。但是,70年代美国的经济危机却给了人力资本理论致命的一击,60年代政府在教育上的投资,到了70年代并没有得到经济的迅速发展,政府的许多目标没有得到兑现,人们开始怀疑人力资本理论的正确性,一时间人力资本理论遭到挑战,一些经济学家提出
了“筛选理论”、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和“社会化理论”,重新解释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内在联系。
筛选假设理论(Screening Hypothesis)是由代表人物迈克尔・史潘斯在《筛选假设———就业市场信号》一文中提出的。“所谓筛选假设,系指把教育看成是一种帮助雇主识别不同能力的求职者,以便将他们安置到不同工作岗位上的装置的理论。”[4]筛选假设理论特别提出了“信号”、“标识”两个概念,筛选假设理论者把人的属性按照特点分两类:一类叫标识,指人与生俱来的、永远不变的那些属性,如性别、种族、家庭背景等;另一类叫信号,指人后天形成的、可以改变的属性,如教育程度、婚姻状况、个人阅历等。筛选假设理论认为个人受教育并不意味着对经济增长起作用,教育只不过是一个筛选的手段和方法。如果说教育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就是教育有效地把能力不同的人配置到不同的工作岗位上而已,由此来解释教育和收入是正相关的。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Labor Markets Segmentation)是以M・卡诺依为代表人物于70年代提出的。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者强调劳动力市场不是统一的市场,而是二元或多元的劳动力市场,如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强调了劳动力市场不是统一的市场,是分割开来的状态,进入哪一级劳动力市场是由个人受教育的程度决定的;主次不同的劳动力市场的待遇是有根本区别的,由此可见,受教育者的预期回报是显而易见。获得高回报就要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就必须接受高层次的教育。
社会理论(S ocialization Theory Education)提出者英克来斯认为,学校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场所,也是学生进行社会化的地方,人的社会化程度与将来的就业密切相关,教育的过程就是要努力使学生进入高度等级化、社会化和世俗化的社会的过程。社会化理论代表人物颇多,他们的观点也各自不同,但共同的思想是教育是使学生更好地社会化。
人力资本理论的新发展对教育与个人就业和收入的关系有着很好的解释力,对于我国目前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具有理论参考价值。
二、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的介入及走向
近些年来,以罗纳德・科斯(Coase・R.)为代表的西方新制度经济学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特别是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对中国的现实教育体制改革更具有解释力。从某种意义上讲,制度经济学在本质上就是一种关于制度变革的理论。新制度经济学阐明制度变革本身也是有成本的,成功的改革应是成本最低的改革;改革的成本主要来自在改革过程中利益分配不当所引致的抵制和冲突,所以寻求一种既要变革、又要维护各方利益的改革方式,成为改革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在中国教育迈向市场化的过程中,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被教育经济学研究者们所运用,并探寻教育发展的经济规律。
11制度经济学核心思想及发展
制度是人类相互交往的规则。由于经济学中把人的行为看成是利益驱使,如不加以规范就会产生机会主义。那么,抑制着可能出现的机会主义的和乖僻的个人行为,使人们的行为更可预见并由此促进着劳动分工和财富创造,则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