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泉州古建筑的保护与利用

合集下载

古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古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古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古建筑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文化的瑰宝,它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传承。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古建筑面临着许多挑战,包括自然灾害、人为破坏以及城市化的压力等。

因此,保护和利用古建筑文化遗产成为了一项重要的任务。

一、保护保护古建筑文化遗产的首要任务是保护其建筑本身的完整性。

古建筑的结构、装饰和建材都是珍贵的文化遗产,需要经过专业的修复和保养来保持其原有的美态。

例如,修复木构件的虫蛀、补充古建筑瓦片等等。

另外,还需要加强对古建筑的安全防范,采取措施防止火灾、盗窃和损坏等不可预见的状况。

保护古建筑的同时,也需要保护其周边环境。

古建筑往往处于特定的自然环境中,如山水之间、城市繁华地带等。

因此,保护古建筑的周边环境意味着保护其地理环境、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护古建筑的完整性和价值。

二、利用保护古建筑文化遗产不仅是为了让它们保持原貌,更重要的是让它们发挥其应有的社会和经济功能。

古建筑的利用是一个创新的过程,需要因地制宜、注重可持续发展。

一种常见的利用方式是将古建筑改造成博物馆或文化艺术中心。

通过将古建筑与现代文化艺术相结合,可以让古建筑焕发新的活力。

同时,作为博物馆或文化艺术中心,古建筑还可以为公众提供文化教育和娱乐的场所。

另一种利用方式是将古建筑改造成旅游景点。

古建筑往往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历史故事,吸引了许多游客的关注。

通过开发古建筑的旅游价值,可以提高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并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如旅游接待、餐饮、纪念品销售等。

除了以上两种利用方式,还可以将古建筑利用于商业用途。

例如,将古建筑改造成酒店、商业街或办公楼等。

这样的利用方式既为古建筑注入商业元素,又为城市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

保护与利用古建筑文化遗产是一项复杂的任务,需要政府、学者、专家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加强对古建筑的保护工作;学者和专家应进行深入研究,探索适合不同古建筑的保护和利用策略;社会各界应加强对古建筑保护的宣传和参与,提高公众对古建筑文化遗产的认识和重视。

保护泉州古迹遗址的合理措施

保护泉州古迹遗址的合理措施

保护泉州古迹遗址的合理措施一、科学规划要保护泉州古迹也需要从规划的角度着手。

实施科学的古迹规划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措施,可以有效保护古文化遗产。

首先,应当绘制精细的规划图,根据学术方法探究古文化遗产保护的历史变迁,以及未来的可能性。

其次,强调当地文化、地貌和历史文化内涵,认真思考古迹建设时是否会影响古迹历史内涵,否则可能会破坏古文化历史的意义;同时,应当做好规划设计,确保新老建筑环境的协调,不会影响古迹的历史文化价值。

同时,认真对待对古迹资源的保护,做好整体及局部维护,强化古迹的保护。

此外,还要深入分析古迹的科学保护方案及其实施,通过收集古迹现状,勘测手段,明确古迹遗产的权属,完善保护等级制度,确保古迹遗产的保护。

二、法律法规保护泉州古迹遗址也需要建立严格的法律法规,有效相关古迹活动的监管。

首先,国家法律文件要同步更新,确保法规约束古迹权属及活动;其次,细化监管制度,做好古迹遗址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相关决定性规划,防止一切可能破坏古迹遗址的行为;另外,加大后期管理力度,建立可靠的实施机制,科学对待古迹遗址的保护问题。

同时,要结合国际国内实践,积极研究推动古迹法治化,推动古迹法规制定,有效改变当地拍砖成窑,破坏古遗址的形式。

三、整治活动另外,还需要展开一系列的整治活动,来更好的保护泉州古迹遗址。

首先,在建立监督体系方面,需要严格实施现有的监督管理措施,通过强有力的治理措施有效防止古迹遗址的破坏;其次,坚持实行负责任力,开展古迹保护活动;同时,还需要根据古迹遗址的类型、特点、历史性等,采取不同的整治方案,着力抓好古迹维护复修工作,对室内外环境进行整改,从而有效保护古迹遗址;另外,还需要注重保护古迹遗址与周围环境的衔接,在建设部分项目时,改善古迹状况,保护某一类古迹,加快保护程度,以此来达到古迹遗址的保护目的。

四、经济资金在保护泉州古迹遗址方面,也要用好资金来支持古迹保护活动。

首先,建立充分的经济资助体系,有效保障来自国家和社会各界的经济资金;再者,制定和实施资金专项,充分发挥社会资本在古迹保护方面的作用;同时,开展合理的投资运作,把握好古迹保护资金的使用,充分利用公共资金搭建保护平台,推动古迹保护发生发展;最后,要建立完善的账务处理制度,落实古迹保护资金的账务管理,充分发挥古迹保护资金的权威作用,保障古迹遗址的保护工作能够有利可图的展开。

泉州中山路骑楼的保护和现状

泉州中山路骑楼的保护和现状

泉州中山路骑楼的保护和现状摘要:泉州市中山路是全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之一,是古城泉州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山路的发展,应通过“整旧如旧”的改造来实现。

本文汲取上海新天地总设计师本杰明·伍德的观点“对于城市和他的建筑,变化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引入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旅游经济,再现中山路昔日之繁华,探索其保护与利用的可持续的生命活力。

关键词:整旧如旧;中山路;骑楼;历史文化;创意;保护;利用1、骑楼的概况民国初年(1920-1930年),泉州南北大街由南洋华侨投资改造为骑楼街道,建筑形式明显受到南洋的影响。

其街道按人车分行设计,长2.5km、宽约12m,石路面,骑楼宽约2.7m、高2层。

骑楼以砖混结构为主,饰以灰白、浅浮雕等花饰,为两层楼房。

屋顶采取坡顶和平顶相结合,立面造型中寓,有拱券、尖顶、仿罗马式、巴洛克式、女儿墙以及柱廊装饰等中西方建筑元素,体现出中两建筑文化的融合。

随着时代的推移,现在这些骑楼街年久失修,加上现代化城市的发展,部分骑楼被拆除、改造,整个街区的完整性遭到破坏,日渐衰退。

近年虽对正东路骑楼进行修缮,面貌有所改观,但不尽人意。

城区城中路该片区楼房多为私有财产,房屋陈旧,且长年失修,大部分楼房早已成为危破房,外墙已出现剥脱和倒塌的现象。

2、骑楼的现状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的进程中,中山路的骑楼街已渐渐不能适应现代城市的生活需求,传统骑楼街正面临严峻的考验。

1.而临的挑战骑楼街防日晒、避风雨,适应岭南亚热带气候,是西方建筑与中国南方传统建筑相结合演变而成的建筑形式。

商业实用性也十分突出,楼下做商铺,楼上住人形成了特有的骑楼经济。

与绝大多数骑楼街一样,中山路的骑楼街的商业模式为小规模的店铺经营,其经济形态是百年百店,出售大众化的日常用品。

包括日用品批发、烟酒茶叶、食品药品、家电厨具、以及摩托乍维修等,功能杂乱分散。

街区缺乏主业,没有成行成市,已经不适应现代大型综合商场的经营模式。

浅析木结构古建筑的保护修缮方法

浅析木结构古建筑的保护修缮方法

浅析木结构古建筑的保护修缮方法【摘要】中国古建筑是以木结构为主体的建筑,经历了历史岁月的洗礼,有些完整地保存至今,成为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但是,木材料作为一种生物材料,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很容易发生劣化。

加之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对一些古建筑的保管使用不当,更加速了这一劣化的进程。

本文主要以泉州威远楼为例,从木结构古建筑的特点出发,以坚持古建筑保护为基本原则,探讨木结构古建筑的保护修缮方法。

【关键词】木结构;古建筑;修缮;保护【中图分类号】TU74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8544(2017)24-0027-02威远楼座落位于泉州市区北端,在宋郡衙、清提督衙前。

关于威远楼始建年代众说不一,民间相传五代王审知建立闽国后,就开始在泉州州治前建双阙(瞭望防卫楼),下垒石如城,或许就是威远楼最早的雏形。

那时,威远楼是泉州城的城标,不少国外航海旅行家的游记有它的记载。

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间,因耿精忠之乱时威远楼部份遭毁,但即以重修,仍以“威远楼”。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威远楼又遭火焚毁失,于翌年重建。

由于乱世缺少善护,威远楼逐渐倒塌,迄民国十四年(1925年)北洋军阀孔照同用泉州地方绅士林骥罚款又一次对威远楼进行修护,当时晋江县国民党部设于威远楼。

抗日战争期间,晋江县抗敌后援会一度在此楼办公。

1959年春,泉州市政府接受文化部文物局副总工程师、古建筑专家杜仙洲的建议,决定拨款全面修复威远楼,1969劫难,1989年泉州市政府组织重建一座历史名楼——威远楼,同时得到了海内外泉州乡亲对重建威远楼积极响应和捐助,使这座千年文物胜迹“威远楼”重光展现至今。

1.木结构古建筑的特点和现状威远楼是座典型的仿唐宋年间闽南古建筑七开间单檐歇山式木结构厅屋,分上下二层楼阁式造型,翘脊瓦简,雕梁画栋,整幢城楼景观古朴宏伟。

威远楼整体建筑结构以木结构体系为主。

木结构建筑的优点有很多: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较大的灵活性,木材质轻,易加工,规格统一,建造灵活,形式多样,木材有适宜的强度和弹性,抗震性好。

泉州古城保护利用改造复兴的对策研究

泉州古城保护利用改造复兴的对策研究

是 大规模 的街道拓宽改造 , 如打锡街 、涂 门街 、 东街 、 护与整治 ,如 中山路、青龙巷 、聚宝街 、万寿路和西街
金 鱼巷等 l 5条古街巷 , 名人古 居 , 古街巷里 的古树名木 , 有 价值的庙 宇宗祠 、传统 民居 ,现存水系 的保护 ,保 留 住城市 的历史文脉 ,从各个 角度 体现 出城市 的历史演变
泉 州古 城保 护 利 用 改造 复 的对 究 兴 策研
陈 南 骅 ( 泉州市鲤城区政府办公室 ,福建 泉州
3 20 ) 6 00

要 :本文简要回顾 了泉州 古城 的保护改造 ,提 出坚持 “ 以保护 为前提 、利 用为关键 、改造为手段 、复兴为
目的 ” 的理 念 ,积 极 做 好 泉 州古 城 保 护 工 作 ,延 续 古城 文化 历 史脉 络 ,打 造 宜居 环 境 。 关 键 词 : 古城 保 护 ;利 用 ;改 造 ;复 兴
中图分类号 :G 6 文献标识码 :A 27 泉州位于我 国东南部 ,与台湾隔海相望。鲤城 区是 泉州市 的中心城区 ,自唐久视元年 ( 元 70年 ) 公 0 以来 , 鲤城 区一直是历代州 、郡 、府 、署 、市的政治、经济 、
等 。经过改造与整修 ,古城 内交通拥挤的现象得到 了缓 解 ,公共配套设施得到改善 ,市 民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 得 到了大幅度 的提升 。但是 ,也应该看到 ,这种大规模
南俊巷 、新门街 、北门街 、天后路等 ;二是修护性的保
收 稿 日期 :2 1-60 0 00 .7 作 者 简介 :陈 南骅 ( 9 8 ) 17 ~ ,男 ,任 职 于 泉 州 市 鲤 城 区 政 府 办 公 室 ,在 职 研 究 生 ,研 究方 向 :文 化 社 会 学 。

泉州古建筑保护现状如何

泉州古建筑保护现状如何

泉州古建筑保护现状如何泉州,这座古老的城市,承载着千年的历史与文化,拥有众多令人惊叹的古建筑。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中,泉州古建筑的保护现状究竟如何呢?泉州古建筑种类繁多,包括寺庙、祠堂、古民居、古桥梁等等。

这些古建筑不仅是建筑艺术的瑰宝,更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开元寺作为泉州的标志性古建筑之一,其宏伟的建筑规模和精湛的工艺令人赞叹。

然而,在岁月的侵蚀和人为活动的影响下,开元寺也面临着一些保护难题。

比如,游客数量的增加给寺庙的结构和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压力,部分建筑构件出现了老化和损坏的迹象。

除了开元寺,泉州的古民居也具有独特的价值。

这些古民居通常采用闽南传统的建筑风格,红砖红瓦,燕尾屋脊,充满了地域特色。

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古民居面临着拆除和改造的命运。

一些居民为了追求现代化的生活条件,对古民居进行了不合理的改建和扩建,破坏了原有的建筑风貌和结构。

在古建筑保护方面,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加强了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明确了古建筑保护的责任和要求。

加大了资金投入,用于古建筑的修缮和维护。

同时,还加强了对古建筑保护的宣传和教育,提高了公众的保护意识。

然而,古建筑保护工作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

资金的不足是一个重要问题。

尽管政府投入了一定的资金,但对于众多需要保护的古建筑来说,仍然是杯水车薪。

一些古建筑因为缺乏资金,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修缮,状况日益恶化。

专业人才的短缺也是制约古建筑保护的因素之一。

古建筑的保护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包括建筑史、文物保护、修缮技术等方面的专家。

但目前,这类专业人才相对匮乏,难以满足保护工作的需求。

此外,社会公众对古建筑保护的认识和参与度还有待提高。

一些人认为古建筑保护只是政府的事情,与自己无关。

还有一些人在保护古建筑的过程中,只注重经济利益,忽视了文化价值。

为了改善泉州古建筑保护的现状,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政府应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同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古建筑保护。

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实践案例研究

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实践案例研究

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实践案例研究[摘要]历史建筑具有经济、文化、历史等多种价值,而泉州作为一座历史文明古城,保留着许多极具特色的历史建筑,见证着这座古城的经济文化发展过程,但许多历史建筑因未能得到妥善的保护及利用,正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本文通过分析泉州古建筑的生存状况,提出如何合理有效的保护方法,保证其价值的最科学化利用。

关键字: 价值保护利用1 历史建筑的价值历史建筑是一种习惯性称谓,也称历史性建筑,统指各个历史阶段留存下来的建筑物。

历史建筑包括单体历史建筑和历史建筑群体【1】。

历史建筑是一个城市形成的见证,承担着文化的精髓,其常常反映一个时期社会的经济、文化、技艺发展水平。

研究历史建筑的形态特征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体现了其历史价值。

作为旅游景点,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依附其发展的的各项行业如房地产业等产生的产业链条已经成为许多城市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表现出其经济价值。

2 泉州的背景泉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东方起点之一,宋元时期誉称“世界东方第一大港”,又是全国著名侨乡和台湾汉族同胞主要祖籍地。

它既保留古闽越文化和中原文化相融合的传统,又吸收海外文化的精粹,历史积淀丰厚,被称为“海滨邹鲁”、“世界宗教博物馆”【2】。

然而,有着如此丰富历史资源的泉州,在保护与利用历史建筑和文化发面,却是不尽如人意。

3 泉州历史建筑的特色及分类3.1古民居建筑泉州人普遍认为,人生有三件大事:娶妻、生子、建厝,攀比之风极为盛行,从而使得遗留下来的古民居建筑数量之多,如:吴氏大宗祠、杨阿苗故居、蔡氏古民居、杨阿苗故居、黄宗汉故居、李光地故居等【3。

西晋永嘉五年中原大动荡的南迁以及与唐宋时期的海外交流使得这些古民居形成了自己的独有特色:推崇红色、出砖入石、燕尾脊的建筑形式、将外来建筑文化有机地融入本地传统建筑文化之中等,这是泉州传统建筑最直观的特色【4】。

3.2 宗教建筑泉州有“泉南佛国”、“闽南蓬莱”之名,宗教派别之多,有道教、佛教、伊斯兰教、景教(古天主教的一个支派)、天主教、基督教、印度教等,这些宗教在泉州建造了大量的活动场所及寺庙,保留至今,因其历史悠久、史迹丰富,在海内外有很大影响,代表地:开元寺、承天寺、清净寺、天后宫、草庵等【2】。

历史文化遗迹在城市中的保护与开发——以泉州小山丛竹为例

历史文化遗迹在城市中的保护与开发——以泉州小山丛竹为例

【城市文化研究】历史文化遗迹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信息和宝贵的文化资源,是一个城市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提升城市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重要“法宝”之一。

然而,如何处理好历史文化遗迹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如何让其发挥最大的作用,如何使遗迹和人们的生活、文化旅游和时代发展趋势有机结合起来,是我们应该慎重考虑的问题。

对此,国家给出了很多指导性的意见供我们参考,如:2020年5月11日,习近平在云冈石窟考察时讲到,“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强调“发展旅游要以保护为前提,不能过度商业化,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2019年2月1日,习近平在北京前门东区步行察看街巷风貌时讲到,“要把老城区改造提升同保护历史遗迹、保存历史文脉统一起来,既要改善人居环境,又要保护历史文化底蕴,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

小山丛竹是泉州旧八景之首,因唐代大文豪欧阳詹、宋代大理学家朱熹、近代高僧弘一法师等名家在此活动而闻名于世,其位于泉州市城北模范巷,地势较高,又有曰为清源山“龙脉”之地的说法,故历代贤人名士慕名前往此地瞻仰寻游者不绝,文风鼎盛。

此处历史上留有纪念欧阳詹的不二祠,纪念朱熹的过化亭,弘一法师晚年居所晚晴室,宋代修建小山丛竹书院、小山丛竹石牌坊等古迹,可惜至近现代由于诸多历史原因,大部分历史文化遗迹被毁,场地也成为泉州市第三医院住院部及其附属建筑,古迹仅存小山丛竹石牌坊和晚晴室三开间硬山式建筑。

泉州市相关主管部门成立专家小组,从史料、地理环境、社会调查等多方面对小山丛竹的保护和开发进行全方位的考察和评估,制定可行性保护和开发方案,经过多方努力,最后得以将小山丛竹文化公园呈现在大众面前,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图1)。

一、修旧如旧,建造公园式博物馆(一)修旧如旧修复之前,小山丛竹遗址只剩下石牌坊和晚晴室老屋,石牌坊刻有“小山丛竹”四字,落款“晦翁”,晦翁为朱熹的字。

泉州的文化遗产保护有哪些新举措

泉州的文化遗产保护有哪些新举措

泉州的文化遗产保护有哪些新举措泉州,这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拥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财富,泉州采取了一系列新的举措。

加强立法保护是泉州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新举措之一。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了文化遗产保护的范围、责任和处罚措施。

这些法律条文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使得破坏文化遗产的行为得到更有效的遏制。

在资金投入方面,泉州加大了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财政支持。

政府设立了专门的文化遗产保护基金,用于文物修缮、古迹保护、文化传承人的培养等方面。

同时,还积极吸引社会资金的投入,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公益活动等方式,拓宽了资金来源渠道,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

数字化保护是泉州文化遗产保护的创新手段。

利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对文化遗产进行全方位的记录和保存。

通过高清摄影、三维扫描等技术,将文物的形态、纹理等细节精确地记录下来,建立数字化档案。

这不仅有助于文物的长期保存,也为研究和展示提供了便利。

同时,利用互联网平台,将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展示,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欣赏泉州的文化瑰宝。

注重文化遗产保护人才的培养也是泉州的重要新举措。

与高校和专业机构合作,开设相关专业课程,培养文物修复、考古研究、文化传承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同时,通过举办培训班、讲座等形式,提高现有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的业务水平。

还鼓励民间文化爱好者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中来,壮大了文化遗产保护的队伍。

泉州还积极推动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

将一些古建筑改造成博物馆、艺术馆、文化活动中心等,让这些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重新焕发生机。

例如,将某座古老的宅院改造成民俗博物馆,展示泉州的传统民俗文化;将一座古老的庙宇改造成文化艺术活动场所,举办各种文化活动。

通过这种方式,不仅保护了文化遗产,还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在宣传教育方面,泉州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

通过举办文化遗产展览、文化讲座、主题活动等,向市民普及文化遗产保护的知识和重要性。

泉州市关于涉侨古民居古建筑修缮保护的几点建议

泉州市关于涉侨古民居古建筑修缮保护的几点建议

泉州市关于涉侨古民居古建筑修缮保护的几
点建议
在泉州市,涉侨古民居是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修缮保护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针对这一问题,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要加强宣传和教育工作。

通过各种途径向公众普及涉侨古民居的历史文化价值,增强民众对古建筑修缮保护的认识和重视。

可以利用社交媒体、电视、报纸等方式进行宣传,组织专题讲座和展览活动,吸引更多人了解和关注涉侨古民居的修缮保护工作。

其次,要建立健全的修缮保护机制。

成立专门的涉侨古民居修缮保护机构,统一规划和管理修缮工作。

建立修缮保护档案,记录每一处古民居的修缮历史和过程,确保修缮保护工作的透明和规范。

同时,建立修缮保护基金,吸引社会各界资金参与古民居的修缮保护工作。

第三,要注重保护原汁原味。

在修缮过程中,要尽量保留古民居的原始风貌和历史痕迹,不盲目追求新颖和时尚。

要根据古建筑的特点和历史背景进行修缮,尊重历史、尊重文化,让古民居焕发新生。

此外,要加强人才培养和技术支持。

培养专业的修缮保护人才,提高他们的修缮技术水平和专业知识。

同时,引进国内外先进的修缮技术和设备,为古民居的修缮保护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

总的来说,涉侨古民居的修缮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支持。

只有加强宣传教育、建立健全机制、保留原汁原味、加强人才培养和技术支持,才能更好地实现古民居修缮保护工作的目标,让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存和传承。

保护闽南地区建筑的措施

保护闽南地区建筑的措施

保护闽南地区建筑的措施闽南地区是中国南部的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独特的地区,拥有着许多古老建筑和传统民居。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许多闽南地区的传统建筑面临着被破坏和遗忘的风险。

为了保护闽南地区的建筑遗产,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来保护这些珍贵的历史遗迹。

首先,应当加强对闽南传统建筑的保护意识。

政府部门可以通过举办宣传教育活动、举办展览和讲座等形式,增强社会公众对闽南传统建筑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同时,还可以开展保护闽南传统建筑的义工活动,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保护工作中来,形成全社会的保护氛围。

其次,需要建立健全的保护制度和法律法规。

政府部门可以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加强对闽南传统建筑的保护和管理。

可以设立专门的机构,负责闽南传统建筑的登记、评估、修缮和管理工作,确保建筑的原汁原味得以保留。

此外,还可以通过资金支持和补贴政策来鼓励个人和机构对闽南传统建筑进行修缮和保护。

政府可以设立专门的保护基金,用于支持闽南传统建筑的修缮和保护工作。

可以向对传统建筑进行修缮和保护的个人和机构提供资金支持和税收优惠政策,鼓励更多人参与到保护工作中来。

另外,可以借鉴国际经验,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合作与交流。

可以邀请国际专家和学者来闽南地区,对传统建筑进行专业的调研和保护指导,提升保护工作的水平和能力。

可以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建立保护闽南传统建筑的合作机制,共同探讨传统建筑保护的经验与方法,推动保护工作的开展。

综上所述,保护闽南地区建筑是一项重要的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支持。

只有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加强对传统建筑的保护和管理,才能确保闽南地区的建筑文化得到传承和保护,留给后人更多宝贵的历史遗产。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守护闽南地区的建筑,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永不消失。

泉州文庙保护措施

泉州文庙保护措施

泉州文庙保护措施1. 简介泉州文庙(又称“孔庙”)位于中国福建省泉州市泉州文庙街,始建于南宋绍熙五年(1135年),是中国保存最完整、最早修建的孔庙之一,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文庙之一。

泉州文庙占地面积广阔,建筑群雄伟壮观,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

然而,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泉州文庙面临着日益严峻的保护与传承挑战。

所以,在保护泉州文庙的过程中,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

2. 泉州文庙保护措施2.1 合理利用及使用为了保护泉州文庙,需制定合理的利用及使用方案。

首先,严格限制商业开发,以减少对建筑的破坏。

同时,允许一定程度的文化和教育活动,以提高公众对文庙的认识和尊重。

此外,定期组织文化和艺术活动,增加文庙的吸引力和知名度。

2.2 定期维护与修复泉州文庙属于古建筑,因此需要定期的维护和修复。

保护措施应包括勘测与监测、除湿与防潮、防火与消防、防震与抗震、及时修复破损部位等。

维护和修复过程应严格遵循相关的古建筑保护标准和规范,以确保其原始风貌的保留。

2.3 配套管理组织为了更好地保护泉州文庙,应成立专门的管理组织。

该组织应有一套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明确各项职责和权限。

管理组织应由相关的文化、历史、建筑专家组成,负责文庙的日常管理、维护和修复工作。

同时,该组织还应开展宣传和教育活动,增加公众对文庙的认知和尊重。

2.4 加强监督与保护力度为了确保泉州文庙的保护工作得到有效执行,必须加强监督和保护力度。

相关政府部门应加大对文庙保护工作的支持力度,加强对文庙保护的监督和管理。

同时,加强与社会组织和专业机构的合作,共同推动文庙保护工作的开展。

此外,还可以通过引入专业保护机构和专家进行评估和指导,提高保护工作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2.5 筹措保护经费泉州文庙的保护需要资金的支持。

政府应加大对文庙保护的经费投入,确保保护措施的顺利实施。

此外,可以考虑引入社会资本,通过合作、捐赠等方式筹措保护经费。

中国建筑设计院 泉州申遗文本

中国建筑设计院 泉州申遗文本

中国建筑设计院泉州申遗文本中国建筑设计院泉州申遗文本泉州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众多的文化遗产,其中中国建筑设计院泉州申遗文本是泉州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材料之一。

该文本详细描述了泉州丰富的建筑遗产,包括建筑风格、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下面将对该文本进行详细解读。

一、泉州建筑风格泉州的建筑风格独具特色,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和海外文化的元素。

其中,古代中式建筑风格是泉州建筑的主要特征之一。

泉州的古建筑多采用木结构,建筑形式丰富多样,包括寺庙、庙宇、宅邸等。

而泉州的传统民居则以“四合院”为主要形式,建筑布局合理,具有独特的生活氛围。

二、泉州建筑技术泉州建筑设计院在文本中对泉州的建筑技术进行了详细介绍。

泉州的建筑技术多以石材和木材为主要材料,采用传统的施工工艺和工具。

其中,泉州石刻技艺独具特色,石刻作品精美绝伦,展示了泉州人民的智慧和艺术才华。

此外,泉州还以其独特的木雕技术而闻名,泉州的木雕作品精致细腻,栩栩如生。

三、泉州建筑艺术泉州的建筑艺术是泉州申遗文本的重要内容之一。

泉州的建筑艺术融合了多个文化的元素,包括汉族、回族、闽南族等。

泉州的建筑艺术注重形式美和意境的表达,建筑物外观精美,内部装饰豪华。

泉州的建筑艺术还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寺庙和庙宇的建筑更是充满了神秘和庄严感。

四、泉州建筑的历史意义中国建筑设计院泉州申遗文本还强调了泉州建筑的历史意义。

泉州的建筑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城市。

泉州的建筑物见证了泉州作为海上贸易重镇的辉煌历史,也展示了泉州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五、泉州建筑的保护和传承泉州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对于保护和传承泉州建筑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建筑设计院泉州申遗文本中提到了泉州建筑的保护措施和传承方式。

泉州政府加强了对泉州建筑的保护力度,修复和维护了许多古建筑,同时也加大了对泉州建筑技术和艺术的传承力度。

泉州的建筑文化已经成为当地人民的骄傲和精神财富。

浅析泉州申遗的意义及建议

浅析泉州申遗的意义及建议

浅析泉州申遗的意义及建议泉州是中国东南沿海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着丰富的历史遗产和文化资源。

2024年,泉州成功申遗成为世界文化遗产,这对于保护和传承泉州独特的历史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意义和建议两个方面进行浅析。

首先,泉州成功申遗意味着对泉州历史文化的认可和保护。

泉州作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曾经是中国与东南亚各国交往的重要枢纽。

泉州的历史文化积淀极为丰厚,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海上文化和众多的历史遗迹。

成功申遗是对泉州作为文化遗产的认可,也是对泉州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这对于泉州来说具有重大的意义,将为泉州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遇和资源。

其次,泉州成功申遗将提升泉州的国际影响力。

世界文化遗产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和学者前来参观和研究。

泉州的成功申遗将使更多的人了解泉州的历史文化,增加人们对泉州的兴趣,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者到泉州进行旅游和投资。

这将为泉州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提升泉州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声誉。

此外,泉州成功申遗对于泉州的城市规划和保护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申遗过程中,泉州必须制定详细的保护措施和规划方案,对历史建筑物和文化遗迹进行科学合理的保护和利用。

这将有助于加强对历史建筑的维修、保养和管理,提高历史建筑的使用率和价值。

同时,泉州也可以以申遗为契机,加大对历史建筑的修缮和保护力度,进一步提升城市形象和品质,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

综上所述,泉州成功申遗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保护和传承泉州独特的历史文化、提升泉州的国际影响力以及推动城市规划和保护具有积极的作用。

然而,也要看到泉州申遗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在未来的发展中,建议泉州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工作:首先,要加强对历史建筑和文化遗迹的保护。

泉州有着众多的历史建筑和文化遗迹,但由于长期以来的人为破坏和自然侵蚀,部分历史建筑和文化遗迹面临着破损和退化的风险。

建议增加对历史建筑和文化遗迹的保护力度,加强修缮、保养和管理工作,确保它们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利用。

浅析古建筑的保护与利用问题

浅析古建筑的保护与利用问题

浅析古建筑的保护与利用问题摘要:古建筑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体现了其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

本文从实际工作经验入手,分析古建筑的保护和利用问题,希望给有关从业人员带来帮助。

关键词:古建筑;保护;利用1古建筑在历史文化遗产中的地位和作用古建筑作为特有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从古建筑特点入手,可以窥探到当时人类物质文化生活、科技发展和社会文明水平。

古建筑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如何让大众获得并惠及大众,成为专家和学者所关注的焦点,我们该如何在保持其真实价值的情况下,合理开发和利用就是具有时代性和社会性的重要课题。

在古建筑保护和利用问题上不当的措施造成的损失,都是不可逆的,因为文物资源不可再生,其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消失,我们都无法对后人交待。

2古建筑保护和利用环节的问题2.1保护和利用意识淡薄古建筑保护是通过技术和管理措施,真实完整地保存其历史信息及其价值。

利用是延续古建筑的原有功能和赋予新的适当的当代功能,合理利用是在不损坏文物本体及其环境,不损坏文物古迹价值为前提的利用。

对于古建筑的保护,因为对其工作的不重视,使得很多地方政府部门对古建筑的利用并未出台有关计划和方案,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地区的古建筑物并未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利用。

一些地方政府和管理人员对古建筑物保护的重要性不了解,也没有意识到古建筑发展利用的空间和价值,使得对历史遗产缺乏责任心,缺乏保护和利用它们的使命感。

政府部门对于其的关注程度也远远不够,未能将保护和利用古建筑这一事情提到议事日程上,也没有规划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方案。

如今大多数地方政府都将注意力都放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建设上,对于古建筑的保护和再利用计划少之又少。

对于基层文物管理部门来说,管理的范围和手中的权力有限,有些地方的基层文物管理部门虽提出了想法,但并未得到政府的重视和认可。

另外,由于资金的缺乏和财政补助的不足,文化部门很难独立做到文物的保护与利用。

泉州古城的古建筑保护现状如何

泉州古城的古建筑保护现状如何

泉州古城的古建筑保护现状如何泉州,这座古老的城市,承载着千年的历史与文化,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东南沿海。

在泉州古城的街巷中,古建筑静静矗立,见证着岁月的变迁。

然而,它们的保护现状究竟如何呢?泉州古城拥有众多独具特色的古建筑,如开元寺、府文庙、天后宫等。

这些建筑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是泉州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近年来,泉州市政府在古建筑保护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措施。

加大了资金投入,用于古建筑的修缮和维护。

许多年久失修的古建筑在专业团队的精心修复下,重新焕发出昔日的光彩。

同时,政府还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对古建筑保护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破坏古建筑的违法行为。

在保护机制方面,建立了专门的保护机构和专家团队。

这些专业人员定期对古建筑进行巡查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此外,还加强了对古建筑保护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提高了市民的保护意识。

然而,泉州古城古建筑的保护并非一帆风顺,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土地资源日益紧张,一些古建筑面临着被拆除或侵占的威胁。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部分开发商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忽视了古建筑的保护,导致一些古建筑周边环境遭到破坏,影响了其整体风貌。

古建筑保护的资金投入仍然存在不足。

尽管政府加大了投入,但面对众多需要保护的古建筑,资金依然显得捉襟见肘。

一些偏远地区或小型的古建筑由于缺乏资金,得不到及时有效的修缮和保护,逐渐破败。

专业人才的短缺也是一个突出问题。

古建筑保护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包括建筑、历史、文化等多领域的专家。

但目前,相关专业人才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保护工作的需求。

此外,游客数量的不断增加也给古建筑保护带来了压力。

过度的旅游开发可能导致古建筑的磨损和破坏,游客的不文明行为也对古建筑的保护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保护泉州古城的古建筑,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对古建筑的保护力度,明确各方责任,从制度上保障古建筑的安全。

泉州古建筑文物保护保险方案

泉州古建筑文物保护保险方案

泉州古建筑文物保护保险方案泉州古建筑文物保护保险方案一、背景•泉州市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古建筑文物资源;•古建筑文物保护是一项重要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泉州市政府希望制定一套保护保险方案,保障古建筑文物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二、目标•制定科学可行的保护保险方案,保障古建筑文物的安全和完整;•提高保护保险的覆盖率,减少文物损失;•激发社会各界对古建筑文物的保护热情和参与度。

三、方案内容1.风险评估–对泉州市古建筑文物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针对各类风险(自然灾害、人为破坏等)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

2.保护保险制度–设立古建筑文物保护保险基金,用于赔偿古建筑文物损失;–建立统一的保险标准和保险计划,确保保险责任的明确和有效履行;–鼓励企事业单位投保古建筑文物保险,扩大保险覆盖面。

3.加强监管–设立专门的古建筑文物保护保险监管机构,负责监督保险公司和保险合同的执行;–加强对古建筑文物保护保险行业的监管,提高行业的规范性和透明度。

4.宣传教育–加强对古建筑文物保护保险方案的宣传和推广,提高社会认知度和参与度;–组织相关培训和讲座,提高公众对古建筑文物保护保险的了解和支持。

5.合作交流–加强与其他国内外古建筑文物保护保险机构的合作交流,借鉴先进经验和做法;–促进国内外文物保护保险的互通有无,提升文物保护的国际影响力。

四、计划实施1.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明确各项任务分工和时间计划;2.落实相应经费支持,确保方案的顺利进行;3.成立古建筑文物保护保险工作小组,负责方案的实施和监督;4.定期评估和调整方案,确保其适应实际需求和变化。

五、预期效果•提高古建筑文物的保护水平,减少文物损失;•提升社会参与度,形成良好的文物保护氛围;•推动泉州市古建筑文物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用。

以上是针对泉州古建筑文物保护保险方案的相关方案资料,详细列出了方案的背景、目标、内容、计划实施以及预期效果。

通过制定科学可行的保护保险方案,希望能够保障古建筑文物的安全和完整,推动文物保护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遗产观察 / Heritage Observation
130
浅谈泉州古建筑的保护与利用
盛荣红
(泉州市博物馆,福建 泉州 362000)
摘 要: 泉州市位于福建东南沿海,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素有“海滨邹鲁”之美誉。

泉州古建筑是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独特的地方艺术风格与高超的建筑技艺。

文章主要分析泉州古建筑保护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就如何更好地保护泉州古建筑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泉州古建筑;保护;利用
中图分类号:TU984.114 文献标志码:A
Research on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Ancient Buildings in Quanzhou
SHENG Ronghong
(Quanzhou Museum, Quanzhou Fujian 362000, China)
Abstract: Quanzhou is located on the southeast coast of Fujian Province. It is one of the 24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ies announced by the State Council. It is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ancient "Maritime Silk Road", and it is known as the "Zoulu of the Seashore", The ancient architecture of Quanzhou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Quanzhou as a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It has a unique local art style and superb architectural skills.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som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otection of ancient buildings in Quanzhou,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how to better protect the ancient buildings in Quanzhou.
Keywords: Quanzhou ancient architecture; protection; utilization
作者简介:盛荣红(1969-),男,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遗产与文物保护。

E- mail:584122639@.
泉州古建筑具有类型多样、布局富于变化的特点。

泉州古建筑按照建筑结构可分为“宫殿式”大厝、手巾寮、石筑民居、栏杆式建筑、洋楼和骑楼等;按照建筑功能可分为民居建筑和宗教建筑等;按照建筑用材可分为石楼、土楼、海蛎厝、红砖建筑等,其中尤以红砖建筑最具代表性。

泉州的传统红砖建筑,正是缘于其“红砖”材质而得名,并因其甚具泉州地域风格的建筑特征,故此成为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个主要分支。

然而,若以营构材料的角度来看整个中国的传统建筑,则更多的是“青砖”建筑,“红砖”建筑并不普遍[1]。

由此可见,红砖建筑是泉州古建筑的特色所在。

不同历史时代和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所形成的传统村落,承载着大量的文化信息,是宝贵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世界文化遗产中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2]。

泉州古建筑文化遗产作为泉州城市文化的载
体,其形成与发展充分反映出各个时期泉州人民的生活状况及建筑艺术水平,体现出特定时代的文化形态,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

1 基于红砖结构的泉州古建筑
1.1 泉州红砖的起源
著名建筑研究专家陈凯峰在《红砖建筑》一书中指出“陶”“砖”同源。

泉州红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泉港蚁山遗址、惠安音楼山遗址等遗址曾出土过泥质红陶、夹砂红陶、印纹红陶陶拍等物件。

至目前,泉州发现的青铜文化遗址有晋江深沪庵山遗址和南安丰州狮子山遗址等,在这些遗址中发现有房址以及出土的手制、模制的陶片、陶纺轮、陶网坠等物品。

西晋时期,带红颜色的墓砖已经在泉州出现,考
遗产观察 / Heritage Observation
132
化、永春、安溪等县的偏远山区。

这些地区人口的外迁使得传统民居建筑空置率高,又因缺乏维护和管理,从而造成传统民居大量塌毁。

同时,泉州老城区有大量业主外迁,将古宅外租,这便造成古宅管理混乱,卫生状况糟糕,安全问题得不到保障,加速了古城区古建筑的损毁和消亡。

3 泉州古建筑保护的意义
(1)营造技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已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涉及营造技艺的遗产已达28项。

相较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营造技艺作为集体传承的遗产,工种众多,工序繁复,构成要素十分复杂,保护的难度也更大[3]。

(2)保护好泉州古建筑有利于研究泉州建筑史。

通过了解古建筑的演变过程,揭开建筑背后的历史故事,能让人们与泉州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内涵以及泉州的生活习俗更为贴近。

(3)一些富有特色的泉州古建筑是中外文化交融的实物见证,保护好这些古建筑对“一带一路”建设有促进作用。

泉州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两个起点城市之一,自古以来,海内外交通贸易便十分发达。

多种宗教、多种文化在泉州相互融合,除此之外,许多外国商人通过海外交通贸易定居于泉州,并与汉人通婚,有些更是逐渐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泉州晋江陈埭丁氏宗族便是其中之一,丁氏大宗祠就是泉州古民居建筑的代表作之一,同时也是中阿(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友谊的见证。

(4)泉州古建筑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重要资源,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可作为泉州这座古老城市的宣传名片,吸引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游客到泉州旅游参观,从而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

通过对以红砖建筑为代表的泉州古建筑的研究,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闽越文化以及海洋文化,也极大地丰富了泉州的历史文化内涵,是泉州人民智慧的结晶、悠久历史的见证。

因此,保护与利用好泉州古建筑刻不容缓[4]。

4 泉州古建筑保护的几点建议
如何更有效地保护好泉州古建筑迫在眉睫,结合实际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善。

(1)成立精干的领导班子,对古建筑保护进行宏观规划。

从住建局、规划局、旅游局、国土资源
局、文广新局等部门抽出专业人员,或直接由规划师、建筑师、文博学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艺术学家等组成保护委员会。

文博专家、历史专家按照文物古迹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对其进行分类、研究、评选、圈定,确定应予保护的古民居建筑,并提供该民居建筑的有关资料给相关的规划师、建筑师等,再由他们进行总体规划设计,并给予专业意见。

对已被确认应予保护的古建筑,可由住建局建立相应的档案,在城市建设时绕过这些古民居建筑。

(2)合理规划,分批次进行有效保护。

古建筑保护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而待保护的古建筑数量较多,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需要根据古建筑需要保护的紧迫性进行分类,对具有重要价值但损毁严重的古建筑优先保护。

(3)鼓励古建筑传承人帮带学徒;将古民居建筑营造、修缮技艺引入课堂;举办工匠培训班;在高校加强古建筑维修专业人才的培养。

这些方式都能使古建筑修缮专业人员队伍得到扩大。

(4)加强古建筑保护的宣传力度。

积极推进相关文物保护法的普法宣传工作,提高居住者的文物保护意识,及时排除安全隐患。

(5)将古建筑的保护与旅游相结合。

对古建筑进行合理开发,将收益投入古建筑的保护中,一举两得。

例如,将民居建筑设置成特色民宿,这样做不仅能让外地的游客更深入地了解泉州的建筑文化,体验泉州独具特色的建筑环境,还能将所得的经济收入用于维护、修缮古民居建筑。

5 结束语
泉州古建筑具有独特性,保护价值高。

在城市化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应重视对传统古建筑的保护。

在城市建设中,要有选择地保留古城的原有风貌,加强对古建筑的管理,通过有效手段减缓古建筑的自然衰败速度。

参考文献
[1]陈凯峰.红砖建筑[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6:286.[2]
陈建中,郑长铃,林俊程.闽南大厝的保护与传承[C]//守望古厝的探索:两岸大学生闽南聚落文化与传统建筑调查夏令营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7:103.
[3]马全宝,王阳.营造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构成探析[J].古建园林技术,2017(4):70.
[4]
陈建中,刘萍萍.泉州红砖建筑的保护与利用[C]//古城文物的保护与实践:泉州市文物保护科学技术协会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8:25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