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1-15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及同义词的辨析

古代汉语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及同义词的辨析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包头师范学院中文系 王焕玲
第三节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一、关于词的本义
二、关于词的引申义
三、词义引申的方式
四、词义引申的类型
一、关于词的本义
所谓词的本义,是指词的 本来意义,是与该词书写形式 相应并有文献参证的最古的意 义。
(一)掌握词的本义
1、使纷繁复杂的词义变得有头绪
2、使解释的词义准确有序
(一)从词义方面辨析
1、所指内容不尽相同
例:肤、皮 “肤”和“皮”是一对同义词,但所指称的对象时不同的。在先秦时代, “肤”指人皮,“皮”指兽皮,区别是很严格的。
2、词义轻重程度不同
例:饥、饿 “饥”指一般的饥饿,指吃不饱,肚子空虚,含义轻。“饿”在上古 是指根
本没有饭吃,受到死亡的威胁,含义重。
3、所指范围不尽相同
4、临近引申
也称关联引申。这种引申是指原词义所指称的事物和所要 表达的新事物相临近、相关联,人们通过联想推衍,由原词义 自然地引申出新义。
例:领:本义是脖子。《说文》:“领,项也。”《左转· 昭公七年》:“引 领北 望。”是说共王伸长脖子北望。由于脖子与所穿上衣的衣服邻近, 于是引申出衣领的新义。
1、要借鉴前人的辨析成果
例:《尔雅》:“金谓之镂,木谓之刻,骨谓之切,象谓之磋,玉谓之琢, 石 谓之磨。”又“大波为澜,小波为沦,直波为径。”这里区分了“镂、
刻、
切、磋、琢、磨”和“澜、沦、径”等两组同义词。
2、要区分词义的时代性
例:“局”和“住”,早起不是同义词,“局”指定居,而“住”指暂住, 没有“定居”的 意思,“定居”义较晚才出现。
1、放射型
这是以本义为中心,在同一层次上的向不同方 向的直接引申。

(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

(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

(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第一章古今词义的异同一、古今词义异同的对应情况(1)古今词义基本未变名词:天、地、草、木、山、川、人、手、耳、刀、马、牛、羊动词:出、入、起、坐、笑、骂、学、问、变等形容词:大、小、长、短、轻、重、方、圆、白、黑、数词:一、二、三、四、注意:这种词属于基本词汇。

保证了汉语的继承性和稳定性。

基本词汇的词义基本不变,但并不意味着没有一点变化。

(2)古今词义基本不同1、旧词的死亡原因:历史事物的消亡膢社会观念的改变、被别的词语所取代倡优——演员、艺人注意:古今词义的演变,是指一个词的意义从古到今的发展变化。

这跟“词义的引申”不完全相同。

“词义的引申”着重讨论一个词的各种各样的意义是怎样演变出来的。

“古今词义的演变”则着重于讨论一个词由古到今词义上有无变化或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3)汉语中大多数的词古义和今义既有联系又有差别《史记·商君列传》:“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

”打瞌睡——泛指所有的睡觉《韩非子》:“人有酤酒者,为器甚洁清,置表甚长,而酒酸不售。

”卖掉(卖的结果)——卖的行为《左传·蹇叔哭师》:“穆公访诸于蹇叔。

”咨询(事)——探访、拜访(人)二、古今词义变化的类型(一)词义范围的变化所谓词义范围的变化,是就一个词新旧义位的比较而言。

一般认为,词义范围的变化有三种情况:1.扩大:意义由下位义变成了上位义。

《礼记·曲礼下》:“公侯有夫人,有世妇,有妻,有妾。

”诸侯之妻——自己及他人的妻子2.缩小:意义由上位义变成了下位义。

《战国策》:“父母闻之,清宫除道。

”泛指居处、房屋——帝王的殿堂、居室《论语·子路从而后》:“子路从而后。

遇丈人,以杖荷蓧。

”对老年男子的尊称——岳父《周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泛指金属——专指黄金。

3.转移:词的意义由一个范围转到了另外一个范围。

(词义转移:指词义由古义发展到今义,反映的对象从某一事类转移到另一事类,两事类间虽有联系,但彼此之间无类属关系。

词汇古今—词的义、引申义(古代汉语课件)

词汇古今—词的义、引申义(古代汉语课件)

(4)借方位,处所指代事物或人。 “官”:官府——官职,官长
三、两者之间的关系
3.相因:引申义和本义之间具有因果、条件等逻辑关系, 通过推导实现引申。(因为……所以……,只要……就……) “爱”:喜欢——吝惜,舍不得
由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叫直接引申义;由本义辗转再引申 (即由引申义再引申)而来的意义叫间接引申义。
二、词的引申义
由词的本义推演而派生出来的意义叫词的 引申义。
三、两者之间的关系
引申义是由本义派生出来的,那它和本义之间必然存在一定联系: 1.相似:引申义和本义所指称的对象具有相似之处,可进行模拟。
(1)形貌形状相似 “斗”,本指酒斗,因 形状相似,引申为星斗。
(2)功能作用相似 “关”,本指门闩,后
三、两者之间的关系
朝: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早上
——(《水经注·江水》)
盛服将朝。
朝见、上朝
——(《左传·宣公二年》)
使妇人载以过朝。
朝堂、朝廷
——(《左传·宣公二年》)
汉朝陵墓对南山。 ——(杜甫《诸将》)
朝代
本义 直接引申义 间接引申义
思考题
请自行查阅资料弄清下列词的本义:访、 币、斤、戒、干
一、词的本义
2.另外,词的常用义并不一定就是词的本义。
如:“天”字,很多人认为“天”的本义就是“天地”的“天”实际上这 是错误的。《说文》“天,颠也。”《周易·睽》“其人天且劓。”“天” 为黥额,即烙额。(古代的一种刑罚,用烧红的刑具烙伤犯人的额头)。所以, 天:本义是指头顶。
词的本义实际上指有文字可考的、有文献资料可供参证的最初的意义。
一、词的本义
在分析词的本义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1.词的本义并不一定就是这个词的原始意义。

古代汉语词义的本义、引伸义和假借义

古代汉语词义的本义、引伸义和假借义

古代汉语词义的本义、引伸义和假借义一、多义词的几个意义中,通常有一个意义是词义引伸的起点,是其他意义派生的源头。

这个意义就是词的本义。

其他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就是引伸义。

本义不一定就是词的原始意义,即造词之初所表示的意义。

因为在文字产生之前某词的原始意义我们已无从知道。

所以通常所谓的词的本义,是指通过文献资料所能证明的词的最早的意义。

例如:①女执懿筐,遵彼微行。

(《诗经》)②水暴益。

(《吕氏春秋》)上面三个句子中的“行、益”二个词的意义就是本义。

引伸义是由本义派生出来的。

例如,息字,其本义为气息、呼吸、喘息: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莊子》)引伸为休息、止息: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又引伸为灭:箕子之贞,明不可息也(《周易》)从引伸义与本义之的关系看,可把引伸义分为直接引伸义与间接引伸义两类。

从本义直接引伸出来的意义叫做直接引伸义。

从引伸义再进一步引伸出来的意义叫做间接引伸义。

例如,“朝”的本义是“早上”,引伸为“早上省视父母或君主”,这是直接引伸义。

再引伸为“朝见、朝”这是间接引伸义。

以本义为起点向某一方向递相派生出几个意义的引伸方式叫连锁式引伸。

又叫链条式引伸。

上边所举的两个例子就是连锁式引伸。

有时,以本义为起点向不同方向派生出若干个直接引伸义。

这种引伸方式称为辐射式引伸。

例如,“引”的本义为“开弓”。

由“开弓”直接引伸出如下的四个意义:①延长、伸长;②引导、率领;③后退、退却;④取过来。

值得注意的是,一个具体的词的引伸方式往往不是简单的链条式引伸或简单的辐射式引伸,而是复合性的。

即连锁中有辐射、辐射中有连锁。

这一点就不多说了。

如果从本义与引伸义之间的联系方式上看,那么引伸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即相似引伸、相关引伸与相因引伸。

1、相似。

引申义和本义所指称的对象之间具有某种相似之处,可以进行类比。

有些是形貌性状相似,如“斗”由酌酒器引申为斗星。

有些是功能作用相似,如“关”的本义为门闩,引伸为关卡。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责任、任务 《孟子· 告子》:“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担子 《礼记· 王制》:“轻任并,重任分。”
rèn

rén
《大雅· 生民》:“是任是负。” 背负 《说文》:“任,保也。” 担当 《史记》:“是时武安君病,不任行。”
担保 《周礼》:“使州里任之,则宥而赦之。”
信任
《诗· 邶风· 燕燕》:“仲氏 任只,其心塞渊”

《吕氏春秋· 察今》:“澭水暴益。”
字:《说文》:“乳也。”《广雅· 释诂》:
“生也。” 本义是生孩子,文字的“字”和名 字的“字”都是它的引申义。文字的意义早已成 了“字”的常用意义,“生孩子”这个意义已经 消亡。
而:《说文》:“颊毛也。”本义是络腮胡子,
被借用作虚词后,本义湮没了,作连词成了它的 常用意义。
性 愛
意 恭
恨 憂
惠 慕
愤 闷
惑 忝

在中 在下
关于心理 的意义
性格品质:忠 愚 悍 恭 心理活动:恐 愁 惭 惜
分析字形-隹
形声字:
雉 雌 離 雅
野鸡 从隹,此声 “鹂”的本字 本义为乌鸦, 借为高雅义。
会意字:
雀 从小隹,小鸟也
隻 从又持隹,获的本字
雙 从又持二隹,两鸟
集 鸟停于树

鸟=隹
∴ 雁=鴈
朝,甲文作
,本义为早上,古代早上 儿女省视父母、臣下晋见君王,引申为上 朝、朝见,君主接见臣子的地方为朝廷、 朝堂,有朝廷引申为朝代。这几个意义 相互关联,可用下图表示: 朝:①早上(本义) ②上朝、朝见(直接引申义) ③朝廷、朝堂 ④朝代 (间接引申义)
听凭
任用
苏轼《定风波》:“一 蓑烟雨任平生。” 《尚书· 大禹谟》:“任贤勿贰。”

词的本义与引申义

词的本义与引申义

例如:
(甲骨文) 《辞源》前三个义项是:1、北窗。2、朝向,对着。 3、方向,趋向。 从文字体形看 “向”甲骨文,小篆 ,像房子墙上开有一个窗口。 从文献资料看 《说文》:“向,北出牖也。” 《诗经· 豳风· 七月》“穹室熏鼠,塞向墐户。” 字形与文献相参证,可以判断“北窗”是“向” 的本义。 因为窗子是朝着一定方向的,所以又推演出来 “朝向”、“对着”、“方向”、“趋向”等意 义,这些都是“向”的引申义。
探求词的本义,对学习古代汉语词汇知识,提高古 书阅读能力,是很有必要的。探求词的本义,能帮 助我们以简驭繁地掌握词义系统。抓住了词的本义, 就好比抓住了这个词若干意义的纲,使众多面纷繁 的词义变得简单而有条理,易于掌握。不了解本义, 也就谈不上研究和分析引申义,也不能明白词的假 借义。 在古汉语中,多数情况下一个字就是一个词。这是 古汉语的特点之一。由于汉字是形、音、义的统一 体,因此可以我们根据形、音、义统一的原则,从 分析字形、考究语音、考核文献等方面入手,来了 解词的本义。
(二) 引申义的种类
从本义与引申义的关系来看,可分为两类:
A直接引申;B间接引申;
A 直接引申是指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 月:本义是月亮,人们根据月亮运行的明晦圆缺 这种周期现象,把从半月至晦称为一月,因此“月” 字产生了表时间的意义。 元:由“人首”引申为其它事物之首。如国家的最 高领导人叫元首,一军之首,即统帅全军的主帅称 元帅,在政界资格老的叫元老,考进士取得第一名 的人叫状元。坏人头子叫元凶。“元”用在时间上引 申为“第一”,每年的第一个月叫元月,每年的第一 天叫元旦。帝王或诸侯即位的第一年或改位的第一 年叫元年。
(1)分析字形
汉字是表意文字,造字时义寄于形,形体结 构同意义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当字的早 期形体,为探求词的本义提供了极为有利的 条件。因此,历来的文字学家都把分析字形 作为探求词的本义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 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都可以 作为分析本义的手段。

词的本义与引申义

词的本义与引申义
“问”的引申脉络可图示如下:
②问候、慰问
③审问
①询问 ④责问、追究
⑤音讯
⑥过问、干预
询问 问候、慰问
审问 责问、追究 音讯 过问、干预
泰山学院中文系古代汉语教研室
9
3、贱:《说文》:“贾少也。”
①心忧炭贱愿天寒。(白居易《卖炭翁》)
价钱低
②朝廷不敢辞贱,军旅不敢辞难。(《韩非子·有度》) 地位低下
⑤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孟子·公孙丑》)
求得
⑥地不知寒人要暖,莫把人衣做地衣。(白居易《红线毯》) 需要
“要”的意义可以用下表描述:
①腰(人体的中间部分)
②中间(事物的中间部分)

拦截(迫使他人中途停止前进)
④要挟(迫使他人改变意向,满
足自己的欲望)
⑤求得(请求他人满足自己的欲望)

需要(期待某种欲望得到满足)
通论
泰山学院中文系古代汉语教研室
1
词的本义与引申义
泰山学院中文系古代汉语教研室
2
一、何为词的本义
本义顾名思义应为词本来的意义,他是从字形方面分析出来的、有古代 文献做参证的、最早的意义,是引申义的源头。
二、如何探求词的本义 1、必须依据字形分析;例: A象形字,水:甲文字形为,江水又东,迳巫峡。古指河流,本义。 B指事字,本:甲文字形为 ,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树根,本义。 C会意字,粪:甲文字形为 ,堂上不粪,则郊草不芸。扫除,本义。 D形声字,诛:从言,朱声。于予与何诛?责备,本义。 在探求词的本义时必须依据古文字形,如莫 、朝 、射 等字,只有依据 古文形体,才能准确地把握本义,否则容易产生混淆。 2、从多个义项中归纳。 在探求词的本义时还必须依据古文献,脱离了文献,探求出的意义不一 定是准确的。不能无中生有,不能前后倒置。如:

古代汉语(三)词的本义与引申义下

古代汉语(三)词的本义与引申义下
《列子· 天瑞》《韩诗外传》:“死者为鬼。鬼者,归
也。”
6、词义引申的规律
1)由具体到抽象

《说文》:“道,所行道也。”
段玉裁注:“《毛传》每云:‘行,道也。’道者,
人所行,故亦谓之行。道之引申为道理,亦为引
道。”
《小雅· 大东》“周道如砥,其直如矢。”
《华佗传》:“向来道边有卖饼家。”
《孟子· 梁惠王上》“交邻国,有道乎?”
词的本义与引申义
二、引申义
1、定义
在本义的基础上发展衍化出来的其他 相关意义。 或在多义词的几个义项中,由本义派 生出来的意义。
2、引申义和本义联系的方式
1)相似:引申义和本义所指称的对象具有某
中相似之处,可以进行类比。似:关,门闩-关卡
方式情态相似:奋,鸟奋飞-马、牛奋蹄 性质相似:驽,劣马-下等的,才能低下
5、“万物之所归也。”《易· 说卦传》
6、“晁错恐,自归景帝。”《汉书· 申屠嘉传》
7、“一日克己已复礼,天下归仁焉。”《论
语· 颜渊》《论语集注》“归,犹与也。”
8、“仁人也,不可失也,从之者如归市。”
《孟子· 梁惠王下》赵注:“言乐随大王如归趋于
市。”焦循《正义》:“归市即趋市。”
9、“今刺史两千石之选,归任三司。”《后汉
书· 顺帝纪》注:“归犹委任也。”
10、“臣请完璧归赵。”《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
11、“诸侯之从也,曰讨有罪也。今县陈,贪其富也。
以‘讨’召诸侯,而以‘贪’归之。无乃不可乎?”
《左传· 宣公十一年》《吕氏春秋· 顺说》:“而言之于响,
与盛与衰,以之所归。”高诱注:“归,终也。” 12、“夫言死人为归人,则生人为行人矣。行而不知 归,失家者也。”又“鬼,归也,归其真宅。”

第六章 词的本义和引伸义

第六章   词的本义和引伸义

(2)、辐射式引申

以本义为中心,向不同 的方向派生出数个直接 引申义的词义引申脉络 叫辐射式引申 如:询:过问、慰问、 审讯、责问、音讯等

综合式引申


词义引申的两种基本方式,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许多词义在 引申过程中往往是这两种方式的结合。例如: 朝:《说文》:“朝,旦也,”本义是早晨,古时君臣在早 晨会见,从而引申出朝见义;朝见时君臣彼此朝向对方,从 而引申出朝向义;朝见的地方叫朝廷,又是朝的一个引申义。 朝见时,群臣必须下拜。又从朝廷引申出王朝义,由王朝引 申出朝代义。朝的这些引申义产生的方式,由早晨、朝见、 朝廷、王朝、朝代组成连环引申,而朝见又分别引申出朝廷、 朝拜、朝向等义,则是并列式引申。这种情况,称为综合式 引申或混合式引申;在词义引申中是很常见的。

掌握规律,举一反三-2
同义关系; 相似类比 时空引申 具体到抽象
三、探求本义的方法


(一)、借助词的书写形式。
这种方法是分析象形、指事、 会意字的形体结构求本义 。古

代单音词占优势,多义词 主要也是单音词,一个当 字节在大多数情况下就是 一个词。汉字是表意文字, 造字时义寄于形,形体结 构同意义有着密切的关系, 特别是当字的早期形体, 为探求词的本义提供了极 为有利的条件。因此,历 来的文字学家都把分析字 形作为探求词的本义最常 用,最基本的方法。例如:Βιβλιοθήκη 一、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本义:词在文献语言所使用的几 个意义中作为引申派生起点的那 个意义。 引申义:多义词的几个意义中由 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 鄙:1.週代地方行政區劃名(五 鄉為鄙,鄙,五百家。)2.质朴; 3庸俗、鄙陋;4.恶;5.轻视、鄙 薄。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一、词的本义(一)什么是词的本义所谓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是指从记录词的汉字的字形结构上所反映出来的、并且在古代的书面语言材料中得到证明的意义。

⏹纲:⏹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

――《尚书·盘庚》⏹为政贵当举纲。

――《北史·源贺传》⏹近习用事,渐乱国纲。

――《晋书五行志下》⏹①提网的总绳。

⏹②事物的关键部分,事理的要领。

⏹③国家的法纪。

⏹【鄙】⏹①命司徒,循行县鄙。

——《吕氏春秋》。

高诱注:“鄙,五百家也。

”⏹②四鄙之萌人。

(《墨子》)⏹③焚符破玺,而民朴鄙。

(《庄子》)⏹④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左传》)⏹⑤我皆有禮,夫犹鄙我。

(《左传》)【鄙】:本义中国周代地方组织单位之一,五百家为一鄙——边邑-质朴、厚道;浅陋、庸俗-鄙夷、看不起;(二)探求本义的方法⏹掌握词的本义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分析汉字的结构和寻找古书用例,并将两者结合起来。

⏹ 1. 据形求义⏹汉字的结构方式和表义特点决定了从汉字的形体分析可以探讨词的本义。

历来的文字学家都是从分析字形入手来探求本义的。

⏹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就是一部通过字形分析来阐释本义的专书。

⏹清儒江沅在《说文解字注·后叙》中指出:“许书之要,在明文字之本义而已。

”⏹ 2. 考核文献⏹即看某个词在古代书籍中的用法和一些资料对这个词的解释。

⏹字形只是词的书写符号,它不能脱离词、脱离语言而直接表达词义。

只有在组词成句的具体语言运用中,词义才能充分显示出来。

⏹因而探求词的本义,更重要的是看文献语言是怎样使用这个词的。

⏹豆——《说文》:“豆,古食肉器也。

”即古代用来盛放肉食的器皿。

⏹“豆”是个象形字,其外形像一只高脚盘盂。

⏹《国语·吴语》:“在孤之侧者,觞酒、豆肉、箪食,未尝敢不分也。

”韦昭注:“豆,肉器。

”⏹《诗经·大雅·生民》:“卬盛于豆,于豆于登。

其香始升,上帝居歆。

”毛亨传:“木曰豆,瓦曰登。

豆,荐葅醢也。

古代汉语1-15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古代汉语1-15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 (三)综合式引申:兩種引申都存在的綜 合引申。
連鎖式引申例一:要
• 金文作 、 ,《說文》:“要,身中也。” • ①腰 昔楚靈王好細要。《墨子·經說》 • ②中間 是王之地一經兩海,要絕天下也。《戰國策》 • ③攔截 吳人要而擊之,獲鄧廖。《左傳·襄公三年》 • ④要脅 雖曰不要君,吾不信也。《論語·憲問》 • ⑤求得 非所以要譽于鄉党朋友也。《孟子·公孫醜》 • ⑥需要 地不知寒人要暖,莫把人衣做地衣。白居易《紅線毯》
引申)而來的意義。

• ① 《水經注·江水》: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 早上
• ② 《左傳·宣公二年》:盛服將朝。
朝見、上朝
• ③ 《左傳·宣公二年》:使婦人載以過朝。 朝堂、朝廷
• ④杜甫《諸將》:漢朝陵墓對南山。
朝代
朝,甲文作 ,本義為早上,古代早上兒女省視父母、 臣下晉見君王,引申為上朝、朝見,君主接見臣子的地方 為朝廷、朝堂,又由朝廷引申為朝代。 • 這幾個意義相互關聯,可用圖1表示:
基本概念
• 本義:詞的有文字形體可考、有文獻資料為證的詞 的最早的意義,也即一個詞的本來意義。
• 引申義:在本義的基礎上繁衍派生出來的意義。 • 直接引申:從本義直接派生出意義的方式。如“月”
本義是月亮,引申為時間單位。 • 間接引申:由直接引申義再引申,所謂“輾轉爲他
訓”。如“朝”,本義是早晨,引申為朝見,由朝 見又引申為朝廷,由朝廷再引申為朝代。
武傳》
图4
①竹節
②木節、草節(用於草木) ③關節(用於動物) ④季節、節氣(用於時日) ⑤節奏、節拍(用於音樂) ⑥氣節、節操(用於道德) ⑦禮節(用於社會) ⑧節約(用於用度) ⑨旌節、節杖(用於外交)
輻射式引申例二:賤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xiè 顿:叩头
颁:大头 颇:头偏 顾:回头看 项:脖子的
后部 硕:大脑袋
从行之字
本义:道路
从行之字举例
行:路。 遵彼微行
街:四通道。从行,圭声。 衢: qú四通道。从行,瞿声。 九省通衢 衝: chōng交叉路口。从行,重声要衝、首当其衝 術:邑中道。从行,术声。横术(大道)何广广兮《汉书》 衙:官署。从行,吾声。
字形义与词义的不同还在于“字形恐怕无法完 整的表达词义”。
如“牧”字,《说文》作“ ”,解释为“养 牛人也。”这是从字形上得到的最直接的启示。 甲骨文中,“牧”或从牛,或从羊,或从三羊。 然则马、牛、羊难以全部画出,只能以牛作代表。 其实,“牧”的词义放牧牲畜,“养牛人”只是 字形义。再如“牢”字,古文字中亦有从羊、从 马等之形,其义为牲畜圈,非独指牛。
《国语·吴语》:“在孤之侧者,觞酒,豆肉,箪食,未 尝 敢不分也。”

本义:砍伐 树木的工具
《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

本义:人的头
先轸免胄入狄师,死焉,狄人归其元,面如生。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2、指事——本

本义:《说文》: “木下曰本”。
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国语·晋语》
一、从个别到一般:
颠:人的头顶
山顶
段注:颠者,人之顶也。
韩非子:是犹上高陵之颠。
形容词 阻山路难行 险山路不平

名 词 除殿阶
陛殿阶
与高
际两墙之缝 防堤坝
有关 动 词 陟登
坠从高处掉下
陨从高处落下 陷自高而入下
从邑之字举例

国名、邑名

郎鲁邑名 郢 邯郸

古代汉语教案 古代汉语教案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古代汉语教案 古代汉语教案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引我讲我们讲了词的古今词义的异同、我们在前两周讲了古今词义的异同,举例说明有许多词在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中意义有所不同,这是由于语言发展变化引起的,今天我们要讲的“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就是要来探讨词义变化发展的主要方式,通过大量的例子让大家了解词的本义和引申义间的关系,掌握词义变化的脉洛,深刻地理解、掌握词义。

这一讲我们主要谈以下几个问题一、什么是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二、为什么要分析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三、考察、推求本义的方法四、如何分析引申义五、研究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四、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一、什么是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一个词有好几个意义,其中有较原始的,有后来发展,变化来的,还有借假义,一般人说词的本义是指它最初的意义。

①什么是词。

词是语言中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单位,一个词由形式内容两部分组成,形式是它的读音,内容是它表达的概念。

不包括形体、字义同词义。

②词的产生就是语言的产生,语言产生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刚产生的几十万年前,我们如果说研究词的最初产生的意义,那么研究工作是无从作起的。

我们研究词的本义,往往要借助文字记录的语言材料来考察词较原始的意义。

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它是为了记录表现语言、解决语言时空问题而产生的,是语言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

有人曾作过这样一个比喻,来说明词和字它们产生的时间差异,如果人类使用语言是一年的时间,那么文字则是在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最后一小时才产生的,所以,我们借助文字资料来研究的词的本义并不是汉语最原始的意义,而是指由汉字和汉字记录的古代书面语体现出的最古老的意义。

引申义: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由词的一个基本意义派生出一个或几个有关的意义叫词的引申义。

例如:引:小篆写作,指事字,左边是“弓”,右边一竖是符号性质,表示弓弦拉到的位置。

《说文》“开弓也”本义是拉开弓,《孟子·尽心上》“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把弓拉开,形状变长,所以引申为长,延长,(还有拉、导领、后退等义)在“引申”这一词中用的是延长这一义申:甲文作,籀文作昌,小篆作,从甲文看象闪电形,申是古电字,后来假借为地支名和陈述义,作为伸展一义,有人认为是引申义,闪电光延申状由“引申”一词我们可以看出什么是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王力古代汉语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王力古代汉语

04
王力古代汉语中词的本义和引申义研究
王力对词的本义和引申义的界定
词的本义
王力认为,词的本义是指词最初的意义,也就是词在语言产生时的原始意义。 这个意义通常是与词的语音形式同时产生的,是词义引申的起点。
词的引申义
王力指出,词的引申义是从词的本义出发,通过相似、相关或相反等途径派生 出来的意义。引申义与本义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是词义发展的重要途 径。
语言内部的语音、语法和词汇等因素也会对词义引申产生影响 。如汉语中的双关语和谐音现象常常导致词义的引申。
人类认知因素
人类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也是词义引申的重要原因。如人们通过联想、 类比等思维方式,将不同的事物或概念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新的词义。
03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的关系
本义是引申义的出发点
02
05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在古代汉语学习中的应用
准确理解词义,避免望文生义
区分本义和引申义
本义是词的最初意义,引申义是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了解本义 和引申义的区别,有助于准确理解词义。
掌握常用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古代汉语常用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是学习古代汉语的基础,需要重点 掌握。
注意一词多义现象
古代汉语中存在大量一词多义现象,需要根据上下文语境准确理解 词义。
王力在古代汉语教材编写方面的贡献
王力编写的《古代汉语》等教材,系统介绍了古代 汉语的知识体系,为古代汉语的教学和研究奠定了 基础。
王力在古代汉语词典编纂中的成就
王力主持编纂的《王力古汉语字典》等工具书,为 古代汉语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便捷的查阅工具。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的重要性
词的本义是词义引申的起点和基础
特点
引申义与本义有密切联系,但又具有 相对独立性;引申义往往具有抽象性 、概括性和文化性。

古代汉语1-15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古代汉语1-15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 在探求詞的本義時還必須依據古文獻,脫離了文獻,探求 在探求詞的本義時還必須依據古文獻,脫離了文獻, 出的意義不一定是準確的。不能無中生有,不能前後倒置。 出的意義不一定是準確的。不能無中生有,不能前後倒置。 如: 兩個常用義: 、詢問; 、訪問。 訪 兩個常用義:A、詢問;B、訪問。文獻中詢問義 在前,應為本義。 在前,應為本義。 洪範》 惟十有三祀,王訪於箕子。孔穎達疏: 《書·洪範》:惟十有三祀,王訪於箕子。孔穎達疏: 惟文王受命十有三祀,武王訪問於箕子,即陳其問辭。 惟文王受命十有三祀,武王訪問於箕子,即陳其問辭。 兩個常用義: 、憤懣; 、憤怒。 憤 兩個常用義:A、憤懣;B、憤怒。文獻中憤懣義 在前,應為本義。 在前,應為本義。 論語·述而》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朱熹集注: 《論語·述而》: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朱熹集注: 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 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
• ①堤壩(堵水所用的建築) 堤壩(堵水所用的建築) • ②堵水、防止水患(堤壩的作用是堵水) 堵水、防止水患(堤壩的作用是堵水) • ③禁止、防備、防止(由堵水泛指堵塞禁阻等意思) 禁止、防備、防止(由堵水泛指堵塞禁阻等意思) • ④約束(對人的行為進行約束) 約束(對人的行為進行約束) • ⑤規範、標準(有約束而形成的行為規範) 規範、標準(有約束而形成的行為規範)

• • • • 水經注·江水》 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 ① 《水經注·江水》: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 早上 左傳·宣公二年》 盛服將朝。 朝見、 ② 《左傳·宣公二年》:盛服將朝。 朝見、上朝 ③ 《左傳·宣公二年》:使婦人載以過朝。 朝堂、朝廷 左傳·宣公二年》 使婦人載以過朝。 朝堂、 杜甫《諸將》 漢朝陵墓對南山。 ④杜甫《諸將》:漢朝陵墓對南山。 朝代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假借义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假借义

❖ 其上。”徐灏注笺:“木杪曰末,故于木上作画, 指事。”“木”是个指事字,是在象形字“木”上 加上一个抽象的指事符号来表示的,义为树梢。 《左传·昭公十一年》:“末大必折,尾大不掉(摇 动)。”意即树梢太大必定折断,尾巴太大难以甩 动。由此,可以断定:“末”的本义是树梢。 秉——《说文》:“秉,禾束也。从又持禾。” 甲骨文作 ,正像以手持禾形,是一个会意字。
❖ 见,便引申出“章奏”之义。义项⑦“提”在意义 上与“题”无关,是音同借用。可见,只要抓住 “头额”这个本义,“题”的其余六个意义就不难 把握。
❖ 正因为本义在理解多义词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古汉语研究者历来重视本义的探讨。我们在 学习中,必须牢牢掌握一些常用词的本义。 2、怎样掌握词的本义 前面谈到,本义是指从记录词的汉字的字形结 构上所反映出来的、并且在古代的书面语言材料中 得到证明的意义;因此,掌握词的本义可以从两个 方面入手:分析汉字的结构和寻找古书用例,并将 两者结合起来。
不能画等号。
❖ 对于一个多义词来说,本义在它的所有含义中,居 于中心地位,其他含义多数是从本义派生发展出来 的,抓住了本义,其他含义也就容易理解。清儒江 沅在《说文解字注·后叙》中指出:“本义明而后余 义明,引申之义亦明,假借之义亦明。”这是对本 义与引申义、假借义关系的深刻揭示。
❖ 例如,在新版《辞海》中,“题”字共有七个义项, 即:① 头额;② 标识篇首的文字,如“标题”、 “篇题”;③ 题目、问题;④ 书写、署,如“题 字”、“题诗”;⑤ 品评;⑥ 章奏;⑦ 通“提”。 在这七个义项中,“头额”是本义,《说文》: “题,额也,从页,
词的本义、引申义和假借义
由于词义是不断发展的,汉语中绝大多数的词都 不止一个意义,因此,词的多义现象是古汉语中十 分常见的语言现象。在本节中,我们就来谈谈古汉 语书面语言中词的多义现象的几个重要方面——词 的本义、引申义和假借义 。

词的本义与引申义

词的本义与引申义

在以形索义的时候,对纯表意字(象形, 在以形索义的时候,对纯表意字(象形, 指事,会意)可以直接看它的形体, 指事,会意)可以直接看它的形体,对 形声字, 形声字,只能从它的形符中确定词的义 也可以帮助我们判断词的本义。 类。也可以帮助我们判断词的本义。
金文) 生(甲、金文) 说文》 进也。象草木生出土上。 《说文》:“生,进也。象草木生出土上。”甲文 字形象草木生于地面之上。 字形象草木生于地面之上。 荀子·劝学 劝学》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荀子 劝学》:“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结合《说文》 荀子》的记载,可证“ 结合《说文》、《荀子》的记载,可证“生”的本 义是指草木生长。 义是指草木生长。 金文) 年(甲、金文) 说文》 谷孰也,从禾千声。 《说文》:“谷孰也,从禾千声。”甲文字 形是从人从禾,象人背着庄稼,表示谷物成熟。 形是从人从禾,象人背着庄稼,表示谷物成熟。 本义是谷物成熟,有收成。 本义是谷物成熟,有收成。 春秋·宣公十六年 宣公十六年》 大有年。 《春秋 宣公十六年》:“大有年。” 梁传·桓公三年 桓公三年》 五谷皆熟,为有年也。 《穀梁传 桓公三年》:“五谷皆熟,为有年也。” 结合《说文》 春秋》 的记载, 结合《说文》、《春秋》、《穀梁》的记载,可证 的本义是收成好。 “年”的本义是收成好。
如:州:甲骨文、小篆都是象水中有岛的象形字。 甲骨文、 小篆都是象水中有岛的象形字。 说文》 水中可属曰州。”“水中陆地 水中陆地” 《 说文 》 : “水中可属曰州。”“ 水中陆地” 便 是州的本义。 是州的本义。 及:古文表示一只手抓着了前边那个人的后 即追赶上了之意, 这是个会意字。 身 , 即追赶上了之意 , 这是个会意字 。 《 说 逮也, 从又从人。 成语“ 文 》 : “ 有 , 逮也 , 从又从人 。 ” 成语 “ 望 尘莫及”中的“ 尘莫及”中的“及”就是用的本义。 就是用的本义。 这个词有迷路、迷恋、迷惑等义, 迷:这个词有迷路、迷恋、迷惑等义,哪一 个是本义呢? 它的意符, 个是本义呢 ? 它的意符 , 表示脚在道路上行 走之意,可见“ 迷路” 的本义, 走之意 , 可见 “ 迷路 ” 是 “ 迷 ” 的本义 , 如 寻向所志,逐迷, 不复得路” 陶潜《 “ 寻向所志 , 逐迷 , 不复得路 ” ( 陶潜 《 桃 花源记》 花源记》),用的正是本义. 用的正是本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①腰(人體的中間部分) • ②中間(事物的中間部分) • ③攔截(迫使他人中途停止前進) • ④要脅(迫使他人改變意向,滿足自己的欲望) • ⑤求得(請求他人滿足自己的欲望) • ⑥需要(期待某種欲望得到滿足)
連鎖式引申例二:防
• 《說文》:防,隄(堤)也。 • ①堤壩:巨防容螻而漂邑殺人。《呂氏春秋·慎小》 • ②堵住: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國語·周語》 • ③防止:吾聞忠善以損怨,不聞作威以防怨。《左傳·襄
在許多情況下,本義和引申義不是直接關係, 而是間接關係。
詞的本義
• 本義 顧名思義即詞本來的意義,它是從字形方面分
析出來的、有古代文獻做參證的、最早的意義。
行 道路。《詩經·七月》:女執懿筐,遵彼微行。 益 水漫出來。 《呂氏春秋.察今》:雍水暴益。 字 生孩子。 《論衡》:婦人疏字者子活。 向 朝北的窗子。《詩經·七月》: 塞向墐戶。
三個問題
一、怎樣探求詞的本義?探求本義應注意什 麼問題?
二、詞義是怎樣引申的?考察本義與引申義 的關係應注意什麼問題?
三、詞義引申的基本方式是什麼?
重點和難點: 一、本義及其探求的方法 二、詞義引申的方式
教學內容
一、什麼是詞的本義 二、如何探求詞的本義 三、什麼是詞的引申義 四、本義與引申義的聯繫方式 五、詞義引申舉例 六、詞義引申的一般規律
基本概念
• 本義:詞的有文字形體可考、有文獻資料為證的詞 的最早的意義,也即一個詞的本來意義。
• 引申義:在本義的基礎上繁衍派生出來的意義。 • 直接引申:從本義直接派生出意義的方式。如“月”
本義是月亮,引申為時間單位。 • 間接引申:由直接引申義再引申,所謂“輾轉爲他
訓”。如“朝”,本義是早晨,引申為朝見,由朝 見又引申為朝廷,由朝廷再引申為朝代。
古漢語通論四
詞的本義和引申義
本章講授詞的本義与引申義問題。詞的本義 與引申義問題,既是重要的語言問題,又與閱讀 古籍有著密切的聯繫。古籍中的許多字詞,常常 使用它們的本義,或使用其較早的引申意義。學 習本章,要讓學生掌握本義與引申義的內涵,掌 握探求詞的本義的方法與分析引申義的方法,以 提高其語言的分析能力與閱讀古籍的能力。
• 再引申為抽象的規律、道理。 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莊子·養生主》
(二)由個別到一般
• 雄、雌:本義指雄鳥和雌鳥,專指鳥類而言。 《說文》:雄,鳥父也。雌,鳥母也。 誰知鳥之雌雄。《詩經·小雅·正月》
• 引申為泛指所有動物 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木蘭辭》
(三)由實詞到虛詞
• 以:本義為任用、使用,是動詞。 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屈原《涉江》
②誠信 ③相信 ④的確 ⑤信物
⑥信使
⑦音信 ⑧書信
六、詞義引申的一般規律
• (一)由具體到一般。 • (二)由個別到一般。 • (三)由實詞到虛詞。
(一)由具體到一般
• 道:本義指道路 周道如砥,其直如矢。《詩經·小雅·大東》
• 引申為(達到某一目的的)抽象的途徑、方法 交鄰國,有道乎?《孟子·梁惠王上》
武傳》
图4
①竹節
②木節、草節(用於草木) ③關節(用於動物) ④季節、節氣(用於時日) ⑤節奏、節拍(用於音樂) ⑥氣節、節操(用於道德) ⑦禮節(用於社會) ⑧節約(用於用度) ⑨旌節、節杖(用於外交)
輻射式引申例二:賤
• ①價錢低:心憂炭賤願天寒。白居易《賣炭翁》 • ②地位低:朝廷不敢辭賤,軍旅不敢辭難。《韓非子·有
形符表意 “彳”表明與行走、道路有關的事 “艸”表明與草類植物有關的事 “月(肉)”表明與人體或肉類有關的事 “頁”表明與人的頭項顏面有關的事
行往徂徨彷 花芳茶荷蘇 肌肋刖胚胴 碩顱題頗頹
聲符表意 “戔”表小義或數量少 “于”表大義或數量多 “末”有末梢、細碎、終了、偏遠等義
錢淺箋盞賤 竽芋吁盱 帓沫抹砞秣
• 後引申虛化為介詞,意思為憑、用等。 以家量貸,而以公量收之。《左傳·昭公三年》
第二次作业
• 要求: 1、从教材第一册所载252个常用字中选取10
个,要求这10个常用字都必须具备3个以上 的义项。 2、确定这些常用字的其本义和引申义,并画 出其词义引申的结构图,要求说明词义引 申的方式。 3、时间:10月27日交。
2、相關
• 標誌作用 齒,本指門牙,後表示年齡。《孟子·公孫醜下》:
“天下有達尊三:爵一,齒一,德一。” • 動作代表主客體
歌,本指歌唱,後指歌曲。李白《將進酒》:與君歌一 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 以性狀代人
姝,本指女子貌美,後指美貌女子。《詩·邶風·靜 女》: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陌上桑》:使君遣吏往, 問是誰家姝。 • 以方位處所指人
引申)而來的意義。

• ① 《水經注·江水》: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 早上
• ② 《左傳·宣公二年》:盛服將朝。
朝見、上朝
• ③ 《左傳·宣公二年》:使婦人載以過朝。 朝堂、朝廷
• ④杜甫《諸將》:漢朝陵墓對南山。
朝代
朝,甲文作 ,本義為早上,古代早上兒女省視父母、 臣下晉見君王,引申為上朝、朝見,君主接見臣子的地方 為朝廷、朝堂,又由朝廷引申為朝代。 • 這幾個意義相互關聯,可用圖1表示:
圖1
• 朝:①早上 ②上朝、朝見 ③朝廷、朝堂 ④朝代
本義
直接引申義 間接引申義
四、本義與引申義的聯繫方式
• 1、相似 • 2、相關 • 3、相因
1、相似
• 形貌形狀 斗,本指酒斗,因形狀相似,引申為星斗。
• 功能作用 關,本指門閂,後引申為關卡,均有控制出入
的作用。 • 方式情態
奮,本指鳥奮飛。《詩經·邶風·柏舟》: “靜言思之,不能奮飛。”後指用力鼓勁。“老 牛自知夕陽晚,不待揚鞭自奮蹄。”
《國語·晉語》:伐木不自其本,必復生。
亦:甲骨文 、金文 。本義指腋窩。
《說文》:亦,人之臂亦也。從大,象兩亦
之形。
1、依據字形分析
• C、會意字
糞:甲骨文
。本義為掃除。
《荀子·強國》:堂上不糞,則郊草不芸。
及:甲骨文 ,金文 。本義為趕上。
《左傳》:故不能推車而及。 • D、形聲字
誅:從言,朱聲。本義為責備。 《論語》:于予與何誅?
• (三)综合式引申:兩種引申都存在的綜 合引申。
連鎖式引申例一:要
• 金文作 、 ,《說文》:“要,身中也。” • ①腰 昔楚靈王好細要。《墨子·經說》 • ②中間 是王之地一經兩海,要絕天下也。《戰國策》 • ③攔截 吳人要而擊之,獲鄧廖。《左傳·襄公三年》 • ④要脅 雖曰不要君,吾不信也。《論語·憲問》 • ⑤求得 非所以要譽于鄉党朋友也。《孟子·公孫醜》 • ⑥需要 地不知寒人要暖,莫把人衣做地衣。白居易《紅線毯》
度》 • ③輕視: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戰國策·齊策》 • ④自謙詞:老臣賤息舒祺,年少,不肖。《戰國策·趙策》

②地位低下、卑賤
• ①價錢低 ③輕視、認為卑賤

④自謙詞
綜合式引申例:信
• 《說文》:信:誠也。 • ①言語真實: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 ②誠信:與朋友交,能不信乎?《論語·學而》 • ③相信:人謂子產不仁,吾不信也。《左傳·襄公三十一
本義是引申義的源頭。
如何探求詞的本義
• 1、依據字形分析。 • 2、從多個義項中歸納。 • 3、探求本義要注意的問題。
1、依據字形分析
• A、象形字
水:甲骨文 。本義指河流。
酈道元《水經注》:江水又東,逕巫峽。
州:甲骨文 、金文 。本義指河洲。
《說文》:水中可屬3、探求本义要注意的问题
• 1、當心字形的訛變。如:臣 • 甲骨文:
• 金文
• 篆文
• 2、注意字形與意義之間的關係。如:里(裏) •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 裏應外合。
三、引申義
• 由本義推演而派生出來的意義叫引申義。 • 根據與本義關係的親疏遠近可將引申義分為直接
引申義和間接引申義: • 直接引申義是直接由本義派生出來的意義。 • 間接引申義則由本義輾轉再引申(即由引申義再
公三十一年》 • ④約束:義禮義防民。《鹽鐵論·本議》 • ⑤規範:君子行有防表。《荀子·儒效》
• ①堤壩(堵水所用的建築) • ②堵水、防止水患(堤壩的作用是堵水) • ③禁止、防備、防止(由堵水泛指堵塞禁阻等意思) • ④約束(對人的行為進行約束) • ⑤規範、標準(有約束而形成的行為規範)
輻射式引申例一:節
在探求詞的本義時必須依據古文字形,如莫 、朝 、 射 等字,只有依據古文形體,才能準確地把握本義,否 則容易產生混淆。
2、從多個義項中歸納
• 在探求詞的本義時還必須依據古文獻,脫離了文獻,探求 出的意義不一定是準確的。不能無中生有,不能前後倒置。 如: 訪 兩個常用義:A、詢問;B、訪問。文獻中詢問義 在前,應為本義。 《書·洪範》:惟十有三祀,王訪於箕子。孔穎達疏: 惟文王受命十有三祀,武王訪問於箕子,即陳其問辭。 憤 兩個常用義:A、憤懣;B、憤怒。文獻中憤懣義 在前,應為本義。 《論語·述而》: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朱熹集注: 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
年》 • ④的確:舜其信仁乎?《韓非子·難一》 • ⑤信物:用為符信,上書自陳。《史記·外戚世家》 • ⑥信使:詩好幾時見?書成無信將。杜甫《寄彭州高三十
五使君適虢州岑二十七長史參》 • ⑦音信:自可斷來信,徐徐更謂之。《孔雀東南飛》 • ⑧書信:不忍拈將等閒用,半封京信半題詩。元稹《書樂
天紙》
①言語真實
作业举例
• 《說文》:節,竹約也。 • ①竹節:竹則筍苞抽節。左思《吳都賦》 • ②草木之節:風斷蒲草節,霜埋翠竹根。杜甫《建都十二
郎》 • ③關節: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莊子·養生主》 • ④節氣:寒暑易節,始一反焉。《列子·湯問》 • ⑤節拍:每聞琴瑟之聲,則應節起舞。蒲松齡《促織》 • ⑥節操:時窮節乃見。文天祥《正氣歌》 • ⑦禮節:長幼之節,不可廢也。《論語·微子》 • ⑧節約: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荀子·天論》 • ⑨旌節:杖漢節牧羊,臥起操持,節毛盡落。《漢書·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