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的通假字现象及其规律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现象及其规律讲解学习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现象及其规律文言文中的通假字现象及其规律通假字,简言之,就是古文中通用的错别字。
文言文中的通假现象很多,如果缺乏辨析能力,望文生义,就会导致理解和翻译上的错误。
如在“韩信将兵”这个故事中,“何为为我禽”,就有人因为不知道“禽”是“擒”的通假字,就错误翻译成了“为什么做了我的家禽”,岂不贻笑大方。
通假字的基本规律就是同音代替,可分为三种情况:一.完全同音如: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
译文:太过分了,你的不聪明!)②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鸿们宴》)(“蚤”通“早”。
译文:明天清早,你不可不早早地亲自来向项王道歉。
)二.声母相同。
如:①四时之间,亡日休息。
(晁错《论贵粟疏》)(“亡”通“无”。
译文:一年四季,没有一天能够休息。
)②胡不见我于王?(《公输》)(“胡”通“何”。
译文:怎么不引见我去见楚王?)三.韵母相同如:①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隆中对》)(“信”通“伸”。
译文:我没有估计道自己的德行与能力,只想在天下伸张正义。
)②置之河之干兮。
(《诗经·魏风·伐檀》)(“干”通“岸”。
译文:把它放在河岸边啊。
)四.同音代替由于语言的演变,古时候的许多同音字,现在已经不同音了。
如:①弟子趣之。
(《西门豹治邺》)(“趣”通“促”;因为“趣”与“促”,古时候是同音字,但现在已经不同音了。
)②填国家,吾不如萧何。
(《汉书·高帝记》)(“填”通“镇”;因为在古代“填”与“镇”也是同音字。
)常见通假字100例(1)反通返: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2)县通悬:胡瞻尔庭有县貆兮。
(《诗经·魏风·伐檀》)(3)女通汝:逝将去女。
(《诗经·魏风·硕鼠》)(4)孰通熟: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廉蔺列传》)(5)禽通擒:将军禽操,宜在今日。
(《赤壁之战》)(6)卒通猝:五万兵难卒合。
文言通假字
文言通假通假字,是一种文言用字方法,也就是用一个字临时取代原来的那个字。
被取代的那个字叫本字。
在文言文中,通假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1、音同或者音近通假用跟本字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例如: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反”通“返”,往返。
2、音异通假用读音不同的字代替本字,这种情况在文言文中比较常见。
例如:将军身坚被执锐。
“被”通“披”,穿戴。
3、形近通假用形近字代替本字。
例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说”通“悦”,形旁不同,声旁相同,意思是愉快。
判断通假的方法和原则:1、代入检验法将答案逐一代入,结合上下文进行排除。
2、结合具体语境文言文阅读跟现代文阅读一样,也需要结合一定的上下文。
可以根据具体的字所处的前后语境进行推断。
3、加强积累积累一定量的通假字。
附录:(常见通假字)共通供,供给阙通缺,侵损说通悦,心服知通智,聪明雠通仇,仇恨,如:仇雠敌战之国也。
句通勾,地名用字,如: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
取通娶,娶亲,如:令壮者无取老妇。
免通娩,分娩,如: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
弊通敝,破旧,谦词,如:而为弊邑宸宇,亦寡人之愿也。
郄通隙,生病,如: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
反通返,回来,如:必勿使返。
奉通俸,俸禄,如: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
直通只,只是,如: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颁通斑,杂色的花纹,有斑点,如: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检通敛,制止,如: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有通又,暴通曝,曝晒,如: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辩通辨,分辨,如:两俟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从通纵,合纵,如: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敝通弊,困顿,失败,如:秦有余力而制其敝。
景通影,1影子,如: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2日光,如:景翳翳以将入。
棘通戟,都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如:棘矜。
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如:距关,毋内诸侯。
要通邀,邀请,如:张良出,要项伯。
倍通背,违背,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坐通座,座位,如: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高三文言文中的通假字
一、广义的通假字概念通假字是文言文里的一种重要的文字现象,是约定俗成的,不是任何一个字都可以随便写通假字的。
中学文言文教学其实运用的是广义的通假字概念,把“古今字”“异体字”也纳入“通假字”中。
具体包括如下几种:1、狭义的通假字,有本字而不用,借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
例如,《史记·项羽本纪》:“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本来应该用“早”字,可是写书的人却用了个“蚤”,前者习惯上叫本字,后者习惯上叫通假字。
又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
”(“亡”通“无”)(读音相差甚远)2、古今字,一个汉字(古字)原有几个意义,后为区别,另造一个新字(今字)来表示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意义。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
”(“莫”通“暮”)“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3、异体字,音同义同,形不同。
“俛.首帖耳”(“俛”通“俯”)二、根据通假字和本字的关系来分类,有如下几种:(1)通假字是本字的一部分,如:“必筑坏墙,是不善,人将窃。
”(善——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生——性)“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尊——樽)“直上载公于上坐。
”(坐——座)(2)通假字和本字的一部分相同,字形相近,如:“秦王不说。
”(说——悦)“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振——震)“孝公既没。
”(没——殁)“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被——披)(3)通假字和本字字形不同,但读音相同,如:“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
”(衡——横)“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斑)(4)通假字和本字字形不同,但读音相近,如:“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
”(要——邀)“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有——又)“如有营,予佐尔贾。
”(贾——价)“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
”(乡——向)(5)通假字和本字字形不同,读音也不同,如:“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
如何辨析通假字
如何辨析通假字文言文中常有用甲字代替乙字的现象,这样甲字就成了乙字的通假字。
通假字是古代汉语中的特有语言现象,几乎每篇文言文中都有通假字,如不注意,只是望文生义,就会理解错误,这是中学生阅读文言文的障碍之一。
那么,怎样辨析通假字呢?首先,必须了解通假字与本字多为同音代替这个基本规律,本字就是被替代的字。
具体说,它们在读音的联系上有以下几种情况:1.同音通假。
例如:(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反”通“返”,读“FN”。
(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口技》)“坐”通“座”,读“ZU”读音完全相同。
2.近音通假。
例如:(3)“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亡”通“无”,读“W”。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读“J”。
“亡”通“无”,两个字声母相同,有人称“双声通假”:“齐”通“剂”,两个字韵母相同,也称“叠韵通假”。
这两种现象统称“近音通假”。
3.音变通假。
例如:(5)“扁鹊望桓侯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读“XUN”。
(6)“将军被坚执锐”。
(《陈涉世家》)“被”通“披”,读“P”。
两个字声母和韵母均不相同。
必须指出,上述通假现象的读音异同,都是根据现代词语的读音和古代词语的读音相比较而言的,而古代词语的读音和现代词语的读音是有变化的。
在古代,通假字与本字的读音多为同音和近音。
另外,有少数形近通假字。
例如:(7)“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六则)“说”通“悦”,读“YU”。
还有像“女”通“汝”等,都是因为形体相近而形成的通假现象。
通假字一般是用笔画少的字代替笔画多的字。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在古代往往是“约定俗成”的,不能任意代替。
例如:(8)“默而识之”(《论语》六则)“识”是“志”的通假字,如果用“致”、“秩”等代替“志”就不行。
另外,“识”可以通“志”,反过来,“志”却不能通“识”。
掌握了通假规律,读文言文时,当句子中遇到有的字按着它本身的意义理解,在上下文里无法讲通时,就可以考虑它是否通假字。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现象及其规律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现象及其规律通假字,简言之,就是古文中通用的错别字。
文言文中的通假现象很多,如果缺乏辨析能力,望文生义,就会导致理解和翻译上的错误。
如在“韩信将兵”这个故事中,“何为为我禽”,就有人因为不知道“禽”是“擒”的通假字,就错误翻译成了“为什么做了我的家禽”,岂不贻笑大方。
通假字的基本规律就是同音代替,可分为三种情况:一.完全同音如: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
译文:太过分了,你的不聪明!)②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鸿们宴》)(“蚤”通“早”。
译文:明天清早,你不可不早早地亲自来向项王道歉。
)二.声母相同。
如:①四时之间,亡日休息。
(晁错《论贵粟疏》)(“亡”通“无”。
译文:一年四季,没有一天能够休息。
)②胡不见我于王?(《公输》)(“胡”通“何”。
译文:怎么不引见我去见楚王?)三.韵母相同如:①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隆中对》)(“信”通“伸”。
译文:我没有估计道自己的德行与能力,只想在天下伸张正义。
)②置之河之干兮。
(《诗经·魏风·伐檀》)(“干”通“岸”。
译文:把它放在河岸边啊。
)四.同音代替由于语言的演变,古时候的许多同音字,现在已经不同音了。
如:①弟子趣之。
(《西门豹治邺》)(“趣”通“促”;因为“趣”与“促”,古时候是同音字,但现在已经不同音了。
)②填国家,吾不如萧何。
(《汉书·高帝记》)(“填”通“镇”;因为在古代“填”与“镇”也是同音字。
)常见通假字100例(1)反通返: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2)县通悬:胡瞻尔庭有县貆兮。
(《诗经·魏风·伐檀》)(3)女通汝:逝将去女。
(《诗经·魏风·硕鼠》)(4)孰通熟: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廉蔺列传》)(5)禽通擒:将军禽操,宜在今日。
(《赤壁之战》)(6)卒通猝:五万兵难卒合。
(《赤壁之战》)(7)雷通擂:雷鼓大振。
2025年高考语文之文言文复习:通假字+偏义复词课件
“属”通“嘱”
2、去掉偏旁
①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代替“才”
② 拜送于庭
“庭”代替“廷”
3、更换偏旁
①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
“绌”通“黜”,罢免,革除
②为请诸朝,发太仓米振之
“振”通“赈”,赈济
通假字的判断方法:
一、联想同音字
1.山川相缪。 (缪,通“缭”,盘绕,环绕。)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
② 勤心事公姥,夜夜不能寐 公姥:偏义复词,婆婆。
③ 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 父兄:偏义复词,指兄长。
1.
练一练:找出下面句子中的偏义复词:
①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崩殂:“崩”指皇帝死,“殂”指平民死,偏义在“崩”,“殂”是衬字
②冀缓急或可救助
偏义在“急”,“缓”是衬字。
③世之有饥穰ráng,天之行也
文言实词的特点
活用性──可以按习惯临时改变语法功能,用作其他词类,名词可用 作动词;动词形容词又可以活用为名词,又有使动、意动等特殊的 动宾关系。 通假性──用语音相同,相近的字代替本字,这在今天看来类似于写 错别字,但在古人是一种习惯。
凡通假字都要按本字来解释,也应读本字的音。 本字 古人在书写时本应该使用的字。
示例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
(供)
乏困。
②失其所与,不知。
(智)
更换偏旁,找出本字
根据声旁相同的形声字互相替代,形成通假 的情况,我们可以给通假字更换偏旁,从而找 出本字。
①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贴)
②距关,毋内诸侯。
(拒)
取消偏旁,找出本字
根据形声字代替声旁字为本字构成通假的现 ①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高中文言文的通假字和技巧
高中文言文的通假字和技巧在高中学习文言文时,通假字和一些阅读技巧是必不可少的。
文言文作为一种古老的语言,很多字在现代已经不再使用,但在文言文中仍然经常出现。
因此,了解通假字和技巧可以辅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意思,也有助于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
一、通假字通假字是指在文言文中,一个字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发音和意思,这些发音和意思与现代汉语不完全一致。
掌握通假字有助于我们理解古文的真正含义,下面是一些常用的通假字。
1、辞• 泽:这个字在现代汉语中只有“泽”一种读音和意思,但在文言文中,除了“泽”还有一种读音“辞”,表示富足、丰厚之意。
例如:“天下大为辞”意为天下大为丰厚富足。
2、间• 间:这个字在现代汉语中只有一种读音和意思,但在文言文中有两种读音,“间”和“阐”,分别表示空隙和说明的意思。
例如:“微博饰晋间”意为轻薄的微言大约在陈述事实和说明意义之间。
3、类• 累:这个字在现代汉语中只有一种读音和意思,但在文言文中有两种读音,“累”和“类”,分别表示负担和种类的意思。
例如:“晨兴夜寐,以务累功”意为清晨起床,直到深夜才休息,以便完成重要的工作。
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通假字,掌握了这些通假字,我们在阅读文言文时将会更加流畅自然。
二、阅读技巧1、首尾呼应法文言文往往注重结构和对称,这种对称往往体现在文章首尾。
因此,我们在阅读文言文时可以采用首尾呼应法,较容易掌握作者的思路和重点。
例如:“夫古之采淫者,其志也,本于彼采妇人之便,以为己便也”这句话的前半句和后半句采用了呼应的方式,可见作者的话题是古代男子采取妇人的行为,责备他们的利己和不道德。
2、了解一些常用的修辞手法文言文注重修辞和韵律,因此我们在阅读文言文时需要了解一些常用的修辞手法。
例如,借代和借喻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用于比喻事物和扩大表达的范围,如“月出于东山之上”、“华云之白露”。
3、注意上下文在阅读文言文时需要注意上下文,一些词汇和句子的含义可能需要结合上下文才能更好地理解。
文言文基础通假字
文言文基础通假字1.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通假又叫通借,前人也称为假借,是古人用字写词时本有其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的现象。
原本当用的字叫本字,临时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通假字或通借字(简称借字)。
例如:① 庄公寤生,惊姜氏。
(《郑伯克段于鄢》)② 举错不可不察也。
(《张释之传》)③ 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
(《系辞下》)十分明显,例①的寤本应用牾,牾训逆,牾生即逆生;例②的错本应用措,放置的意思;例③的信与屈相对,本应用伸,意思才能通畅。
然而这些文句的作者没有用本来该用的字,而用了意思毫不相干只是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
这就是古书中的所谓通假现象。
这里的寤、错、信三字是通假(借字),牾、措、伸则分别为它们的本字。
通借虽然前人也谓之假借,也是“依声托事”而借音表义,但是它与六书之一的“假借”是不同的。
六书中的假借是造字的一种法则,是不给某些词造专门书写符号而借用他词书写符事情来替代的法则,是“本无其字”的“依声托事”,没有所谓本字可言(后世再造本字者除外);通借则是古人用字的一种变通现象,即放着本字不用而临时借用音同音近的他字来替代,是“本有其字”的“依声托事”。
为什么会产生本有其字而不用的通假现象呢?原因很多。
从根本上说,汉字虽然是以象形、象意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表意文字体系,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它并不能实现形与义的完全统一,因而在造字之初便有了假借。
这说明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符号,本来就是允许和存在着借音表义的。
用字的通假和造字的假借虽有不同,但在借音表义这一点上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只要在使用过程中能做到约定俗成、得到社会的公认就不会造成交际的障碍。
因此,某些通假现象在某个时代通行,当时的人们习以为常,并不以之为怪。
在没有正字法、也没有能促进用字规范化的工具书的古代,人们用字不像后世那样严格。
另外,汉字在隶变之后,字形的直观表义功能已不复存在,音同音近的字又多,形体也难记,人们在仓猝下笔之际不及熟计,也自然易写“别字”,正如郑玄所说的:“其始书也,仓卒无其字,或以声类比方假借为之,趣于近之而已。
文言文:通假字的识别方法
文言文:通假字的识别方法通假字是古汉语中存在的普遍现象。
由于其用字的特殊性,造成理解上的困难。
对于中学生来说,通假字更是个拦路虎。
如何识别通假字,找出其本字不仅是我们古文阅读的一项重要考察项目,也是中国古代的学者长期研究的问题。
清代学者王念孙说:“训沽之旨,在乎言。
字之声同声近者,经传往往假借。
学者发声求义,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以本字,则涣然冰释。
”这说明了语音是通假字和本字联系的纽带,也告诉我们通假字要按照本字的音读,按照本字的意义理解。
然而由于从古代到现代,汉语的声韵调发生了很大的差别,中学生难以把握。
能不能帮助学生找到掌握通假字的捷径呢?我个人认为利用字形特点掌握通假字是适合中学生的。
中学生了解汉字的结构特点,熟悉形声结构规律。
这为利用汉字形体结构掌握通假字打下了基础。
其实,利用字形掌握通假字的方法同声训掌握通假字的方法比较,只是强调字形,从字形入手罢了。
同音通假的原则决定了通假字与形声字有着密切的关系。
声旁相同的形声字往往音同音近,因此往往相互通假。
通假字与形声字的密切关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形声字的声旁本身与形声字形成通假,即通假字是本字的声旁字。
如“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这句话中用声旁字“具”代替本字“俱”。
二是声旁相同的形声字互相代替形成通假。
如:“被明月兮佩宝璐”。
这句中“被”字代替本字“披”。
三是用形声字代替声旁字造成通假。
如:“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这句话中用形声字“材”代替声旁字“才”。
根据上述情况,我们可以用增加、更换、取消偏旁的方法去辨识通假字,找出本字,从而正确理解文意。
下面我分别加以说明和列举。
一、增加偏旁,找出本字。
根据形声字的声旁本身与形声字通假的情况,我们可以给声旁增加偏旁的方式找出本字。
例如“系向牛头充炭直”中“直”,在句中按字面理解不通,可视为通假,给“直”增加偏旁“亻”这样就找出了“直”的本字“值”,意义是价值。
这种情况的通假字在中学文言课文中有很多,如: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高考文言文精讲:通假现象
学而 时习
2.阅读下面文段,试找出其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义。 建元六年,安国(指传主韩安国)为御史大夫。匈奴来请和亲,天子下议。大行王恢议曰:“汉与
匈奴和亲,率不过数岁即复倍约。”安国曰:“今匈奴负戎马之足,怀禽兽之心,迁徙鸟举,难得而制 也。得其地不足以为广,有其众不足以为强,自上古不属为人。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虏以全制其 敝。且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击之不便,不如和亲。”于是上许和亲。
知识 讲解
(三)有的典籍亡佚之后,后来只能根据某人的口授再笔录 流传,笔录之时,也容易注重声而忽视字形。如秦始皇焚书坑 儒之后,古书几乎都被烧光,到汉代,相当部分书籍都是凭一 些读书人的背诵、记忆重新写出来,“著之竹帛”,这也是通
假字出现的原因之一。
(四)古人在做记录时,有时一时想不出本字而用了别的字代替,第一个人这样写固然是写了
答案 ①倍,通“背”,违背。②罢,通“疲”,疲劳。③敝,通 “弊”,害处、弱点。
总结: 在读音中辨析;在结构中把握;在语境中认知等。
知识 讲解
如何找出本字
(一)增加偏旁,找出本字
例如:雷鼓大震,北军大坏。(《赤壁之战》)
雷:通“擂”,敲击,动词
译文:击鼓声震动天地,士兵奋勇向前,曹军大败.。
(二)更换偏旁,找出本字
例如: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如: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石钟山记》) 莫 :通“暮”,傍晚
译文:待到傍晚月明的时候,(我)只与苏迈坐了小船,来到峭壁下面。
“莫”字形为日落草中,初义是傍晚,但它还有否定 副词“不要”“没有,无”“不,不能”等,后来便新造 “暮”来分担义项;但古书上表示傍晚还是“莫”,在后 来的人看来,“莫”便是通假字,“暮”就是本字。
七年级语文文言文词语的特殊用法之文言文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等的理解
七年级语文文言文词语的特殊用法之文言文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等的理解文言文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等的理解文言文,作为我国传统的经典文学表达形式,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其中,词语的使用更是给人一种独特的感受。
在文言文中,有一类词语被称为“通假字”,它们的意思并不固定,而是根据上下文而变化。
同时,还有一些词语存在一词多义的情况。
本文就是要探讨文言文中这些特殊用法。
一、通假字的概念与特点通假字,顾名思义,指的是在文言文中,出现了在字义上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可以相互替换使用的现象。
通假字在文言文中的使用非常常见,是文言文特有的简洁、灵活的表达手法。
常见的通假字有“之”、“者”、“乃”等。
以“之”为例,它可以起到代词的作用,表示一种关系。
比如在《论语》中有句话:“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这里的“兮”可以用“之”来替代,意思不变。
而在《史记》中有句话:“桓公重之以合权。
”这里的“之”则表示“以”的意思。
通假字的特点在于能够依据上下文的需要灵活变化,既能起到代词的作用,也可以表达一种关系或修饰的作用。
因此,在阅读文言文时,需要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来理解这些通假字的具体含义。
二、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除了通假字的使用外,文言文中还存在一词多义的情况。
一词多义,指的是一个词语有多个不同的意思,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理解。
这在文言文中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以“食”为例,它的本义是吃、喝的意思。
然而,在文言文中,“食”还可以表示享受、使用的意思。
比如《庄子·逍遥游》中就有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这里的“贫贱不能移”中的“移”原意是改变,而在这里的意思是改变身份、地位。
这里的“移”就是“用、享受”的意思。
值得一提的是,在文言文中还有一些词语的意义是与现代汉语不同的,需要我们根据具体语境来理解。
比如“以”可以表示因为的意思,在一些古代文献中有“以仁”、“以礼”等的用法。
在阅读文言文时,理解其中的一词多义是非常重要的。
高考文言实词之通假字
• (3)一字通数字。指某一借字可替代其他几个不同的本字。如 “适”与“敌”、“嫡”“適”三字声符相同,音近而通假。
• 【例】①太甲,成汤适长孙也。(《史记》)(“适”通“嫡”)
• ②吴王夫差无适于天下。(《战国策》)(“适”通“敌”)
• ③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史记·陈涉世家》)(“适”通 “適”)
• 5.参考注释法
• 古代文字训诂学家在注释古籍中对通假字有过许多研究和考证,并 常用“某读曰某”“某与某古字通”“某与某同”等来说明文字的 通假关系。
• 【例】(1)隰则有泮。(《诗经·氓》)(郑笺:“泮读为 ‘畔’。”即“泮”为“畔”的借字。)
•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经典释 文》注为:“知,如字,又音智。”即“知”通“智”字。)
• 2.通假字
• (1)王说,曰:“诗云……”:(
• (2)刑于寡妻:(
)
• (3)盖亦反其本矣:(
)
• (4)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5)颁白1.下列对加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鼓瑟希 希:同“稀”,稀疏
• B.批大郤 郤:同“隙”,隔阂,嫌隙
• 通假字辨识方法
• 1.音变法
• 通假字的所谓“音同音近”是就古音而言的,不是指今音。由于古 今语音变化较大,古代音近的字,到现在不一定全部音同音近,有 的可能变得完全不同了;而原本读音不同不近的字,又有可能变得 相同相近。
• 【例】①“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论积贮疏》)“罢”通 “疲”,虽然它们在今天并不同音,但在古代却是同音的。
• (3)百姓罢劳。(《汉书·成帝纪》(颜师古注:“罢读曰疲。” 即“罢”通“疲”字。)
•
• 对点练习]一、填空类 • 1.通假字 • (1)距关,毋内诸侯 • “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张良出,要项伯 • “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 “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 “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令将军与臣有郤 • “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五大文言现象
文言文五大文言现象1、通假字例子: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衡于虑:思虑堵塞。
衡,通“横”,梗塞,不顺。
入则无法家拂士:拂(bì),通“弼”,辅佐。
所以动心忍性。
忍,通“韧”,坚韧。
这里作“使(他的性格)坚韧”。
2、一词多义例子:“说”字有多种含义①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陈述②《师说》《捕蛇者说》一种文体③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高兴④范增说项羽曰劝说、劝服⑤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言论、说法3、词类活用例子:句中的“籍”原来是名词,在句中用作动词,解释为“登记”。
②副词作状语十名词。
如:范增数目项王。
(《鸿门宴》)句中的“目”原来是名词,解释为“眼睛”;这里用作动词,解释为“递眼色”。
③能愿动词+名词。
如:沛公欲王关中。
(《鸿门宴》)句中的“王”原来是名词,解释为“大王”;这里用作动词,解释为“称王”。
④所十名词。
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陈涉世家》)句中的“罾”原来是名词,解释为“渔网”;这里用作动词,解释为“用渔网捕”。
⑤叙述句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或其他词作谓语中心语,而名词又处于谓语中心语的位置,那么这个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如:沛公军霸上。
(《鸿门宴》)句中没有动词,我们就可以推断“军”应是动词,“驻扎”的意思。
4、古今异义例子:亲戚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古义:内外亲属。
例句: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5、特殊句式例子:用“乃”“则”“即”“因”“皆”“悉”“”必(副词)/ “是”“此”(代词)/“为”/“非”(表否定判断)等词语表判断。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环滁皆山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文言文常见通假字及文言文断句技巧
文言文常见通假字及文言文断句技巧A案:同“按” ;审察,察看。
动词。
“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B罢:通“疲” ;疲劳。
形容词。
“罢夫赢老易于而咬其骨。
”颁:通“班”“斑” ;头发花白。
形容词。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板:同“版” ;字版。
名词。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暴:“同曝”;晒。
动词。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暴:同“曝”;暴露,显露。
动词。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暴:同“曝” ;暴露,显露。
动词。
“忠义暴于朝廷。
”杯:同“杯” ;酒器。
名词。
“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倍:通“背”;背叛,忘记。
动词。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同“背”背叛,违背。
动词。
“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被:通“披” ;顶。
动词。
“被明月兮珮宝璐。
”被:同“披” ;穿着。
动词“闻妻言,如被冰雪。
”被:同“披” ;覆盖在肩背上,动词。
“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
动词。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俾倪:同“睥睨” ;斜着眼看。
形容词。
“见其客朱亥,俾倪.”辟:通“避” ;躲避。
动词。
“其北陵,文王所辟风雨也。
”辟:通“僻” ;行为不正。
形容词。
“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弊:通“敝” ;困顿,失败。
形容词。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 ;疲惫,衰败。
“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弊:通“敝” ;疲惫,衰败。
形容词。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徧:同“遍”遍及,普遍。
动词。
“小惠末徧,民弗从也。
”宾:同“傧” ;迎接客人的人。
名词“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不:同“否” ;不。
副词。
“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 ;吗。
疑问语气词。
“察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不:同“否” ;吗。
疑问语气词。
“汝见我不?”不:同“否” ;吗。
疑问语气词。
“宁可共载不?”C材:同“才” ;才能。
名词。
“食之不能尽其材。
”裁:通“才” ;刚刚。
高中语文-文言实词之“通假字”
倍:同“背”背叛,违背。动词。“倍道而妄行,则 天不能使之吉。”
6.被:同“披”;穿着。动词“闻妻言,如被冰雪。”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屈原至于江滨,被发 行吟泽畔,”
7.俾倪:同“睥睨”;斜着眼看。形容词。“见其客朱亥, 俾倪.”
通假字
古人使用文字,有时没有用该用的某个 字,而用另一个读音和它相同或相近的字来 替代。这种现象叫通假。被替代的那个字叫 本字,用来替代的那个字叫借字,也就是通 假字。凡通假字都要按本字来解释,也应读 本字的音。
掌握通假规律
1.同音字替代
①.“声旁字”代替“形声字”。 例如:①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冥”通“溟”,指“海”。 ②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27.道:同“导’;引导。动词。“故善者困之,其次利道 之,。
28.得:通“德”;恩惠。名词。“所识穷乏者得我钦?”
29.丁宁:同“叮咛”嘱咐。动词。“府吏见丁宁,结誓不 别离。”
30.度:同“渡”;渡过,越过。动词。“一夜飞度镜湖月 "’
31.队:通“坠;坠落。动词。“星队、木鸣、国人皆恐。”
32.堕:通“隳”;毁弃。动词。“堕军实而长寇仇Fra bibliotek亡无 日矣!”
8.辟:通“避”;躲避。动词。“其北陵,文王所辟风雨 也。”
辟:通“僻”;行为不正。形容词。“放辟邪侈,无不为 已。”
9.弊:通“敝”;困顿,失败。形容词。“秦有余力而制其 弊,”
弊:通“敝”;疲惫,衰败。“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 转而攻秦;”
弊:通“敝”;疲惫,衰败。形容词。“今天下三分,益 州疲弊。”
19.钞:同“抄”;抄写。动词。“适中手自钞录。” 20.雠:同“仇”;仇敌,仇人。“及仇雠已灭,天
文言词语之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完整)
常见古今异义词一
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地位低,见识浅
可以便宜从事
便宜:方便,适合
弟子不必不如师
不必:不一定
从此道之吾军不过二十里 不过:不超过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不行:不能走路
分曹部署,竞以新艳相角 部署:分部安排
布衣之交
布衣:平民
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猖狂:狂放,不拘礼法
在尘埃之中,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
文言实词之
——通假字
文言词语
包括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 将学过的文言词语分类积累下来, 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途 径。
一、通假字
古人使用文字,有时没有用该用 的某个字,而用另一个读音和它相同 或相近的字来替代。这种现象叫通假。
通假字有“约定俗成”的规律, 不能认为凡是同音字都可以通假。
被替代的那个字叫本字,用来替 代的那个字叫借字,也就是通假字。 凡通假字都要按本字来解释,也应读本
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诡辩:骗人的话
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果然:饱的样子
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地方:土地方圆
东面而视
东面:脸朝东
常见古今异义词三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多谢:多多劝告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
反复:扭转并恢复 反而:返回,从而
尊大人位居方面,必严帷薄之意 方面:独当一面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
方丈:一丈见方
以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非常:意外的变故
身量苗条,体格风骚
3、叠韵通假(韵母相同)
扁鹊望桓侯而还 (还,通“旋”)
举酒属客
(属,通“嘱”)
于嗟鸠兮,无与士耽 (于,通“吁”)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说,通“脱”)
高中文言文通假字总结
高中文言文通假字总结高中文言文通假字总结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表达方式,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通假字,即用不同的字形表示同一个音的字。
了解和掌握这些通假字对于正确理解和运用文言文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是我对高中文言文通假字的总结。
通假字是在汉字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现象。
在古代,由于各地方言差异和许多字声调的变化,有些字的发音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有所不同,导致了同一个音读作不同字的情况。
这些字称为通假字。
首先,我们来总结一些常见的高中文言文通假字:1. “力”与“立”通假。
例如:“力”可以读作“不”、“立”、“引”等。
2. “巾”与“今”通假。
例如:“巾”可以读作“今”。
3. “白”与“伯”通假。
例如:“白”可以读作“伯”。
4. “楚”与“处”通假。
例如:“楚”可以读作“处”。
5. “燕”与“言”通假。
例如:“燕”可以读作“言”。
6. “余”与“於”通假。
例如:“余”可以读作“於”。
7. “者”与“之”通假。
例如:“者”可以读作“之”。
8. “夕”与“惜”通假。
例如:“夕”可以读作“惜”。
9. “合”与“花”通假。
例如:“合”可以读作“花”。
10. “日”与“如”通假。
例如:“日”可以读作“如”。
这些通假字在文言文中的使用非常频繁,掌握它们的读音对于正确理解和阅读文言文具有重要意义。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和练习来熟悉和掌握这些通假字的用法。
除了以上列举的通假字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通假字也是我们需要了解和熟悉的。
例如:“因”可以通假作“吟”、“音”等;“丑”可以通假作“求”、“周”等;“悲”可以通假作“非”、“卑”等;“更”可以通假作“庚”、“耕”等。
这些通假字的使用也需要我们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进行积累和运用。
在运用文言文中的通假字时,我们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首先,通假字的用法是有规律可循的,它们的发音相似,但在不同的词语中有不同的用法,并不是随意可以替换的。
高中语文文言文通假字及特殊句式
高中语文文言文通假字及特殊句式①音同或音近的字替用本字。
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鸿门宴〉)“倍”能“背”,意为“违背”。
②声旁字代替形声字。
如:“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冯谖客孟尝君〉)“责”能“债”。
③形声字代替声旁字字。
如:“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屈原列传〉)形声字“指”通声旁字“旨”,意为“旨趣”。
④改换同声旁字的义符(形旁)来替代。
如:“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屈原列传〉)“被”通“披”。
高中阶段所有的通假字《烛之武退秦师》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语气词,了)2.共其乏困(通“供”,供给)3.夫晋,何厌之有(通“餍”,满足)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通“缺”,侵损,削减)5.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高兴)6.失其所与,不知(通“智”,明智)《荆轲刺秦王》7.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8.使工以药淬火淬,通“焠”,cuì,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
9.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10.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凌辱。
11.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12.请辞决矣决,通“诀”,诀别。
1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震慑。
14.故振慑同上。
15.设九宾宾,通“傧”,傧相(bīn xiàng) ,迎宾赞礼的人。
傧,旧读bìn。
1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
1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18.秦王方还柱走同上19.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
20.秦武阳奉地图匣同上。
21. 轲既取图奉之同上。
22.以其所奉药囊提轲同上。
23.卒起不意卒,通“猝”,cù,仓促,突然。
24.卒惶急无以击轲同上。
25.卒惶急不知所为同上。
《鸿门宴》26.距关距,通“拒”,把守。
27.毋内诸侯内,通“纳”,接纳,使进来。
28.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29.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背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现象及其规律通假字,简言之,就是古文中通用的错别字。
文言文中的通假现象很多,如果缺乏辨析能力,望文生义,就会导致理解和翻译上的错误。
如在“韩信将兵”这个故事中,“何为为我禽”,就有人因为不知道“禽”是“擒”的通假字,就错误翻译成了“为什么做了我的家禽”,岂不贻笑大方。
通假字的基本规律就是同音代替,可分为三种情况:一.完全同音如: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
译文:太过分了,你的不聪明!)②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鸿们宴》)(“蚤”通“早”。
译文:明天清早,你不可不早早地亲自来向项王道歉。
)二.声母相同。
如:①四时之间,亡日休息。
(晁错《论贵粟疏》)(“亡”通“无”。
译文:一年四季,没有一天能够休息。
)②胡不见我于王?(《公输》)(“胡”通“何”。
译文:怎么不引见我去见楚王?)三.韵母相同如:①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隆中对》)(“信”通“伸”。
译文:我没有估计道自己的德行与能力,只想在天下伸张正义。
)②置之河之干兮。
(《诗经·魏风·伐檀》)(“干”通“岸”。
译文:把它放在河岸边啊。
)四.同音代替由于语言的演变,古时候的许多同音字,现在已经不同音了。
如:①弟子趣之。
(《西门豹治邺》)(“趣”通“促”;因为“趣”与“促”,古时候是同音字,但现在已经不同音了。
)②填国家,吾不如萧何。
(《汉书·高帝记》)(“填”通“镇”;因为在古代“填”与“镇”也是同音字。
)常见通假字100例(1)反通返: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2)县通悬:胡瞻尔庭有县貆兮。
(《诗经·魏风·伐檀》)(3)女通汝:逝将去女。
(《诗经·魏风·硕鼠》)(4)孰通熟: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廉蔺列传》)(5)禽通擒:将军禽操,宜在今日。
(《赤壁之战》)(6)卒通猝:五万兵难卒合。
(《赤壁之战》)(7)雷通擂:雷鼓大振。
(《赤壁之战》)(8)知通智: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劝学》)(9)生通性:君子生非异也。
(《荀子·劝学》)(10)具通俱:百废具兴。
(《岳阳楼记》)(11)属通嘱: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12)坐通座:置之坐上。
(《鸿们宴》)(13)齐通剂: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扁鹊见蔡桓公》)(14)内通纳:踞关,毋内诸侯。
(《鸿们宴》)(15)直通值:昂其直。
(《促织》)(16)见通现:才美不外见。
(《马说》)(17)戒通诫:三宝戒团众装药实弹。
(《冯婉贞》)(18)疑通拟:远方之能疑者。
(《论积贮疏》)(19)受通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20)从通纵:齐与楚从亲。
(《屈原列传》)(21)取通娶:令壮者无取老妇。
(《勾践棲会稽》)(22)莫通暮:莫夜月明。
(《石钟山记》)(23)员通圆:员径八尺。
(《后汉书·张衡传》)(24)厌通餍:诸侯之地有限,而暴秦之欲无厌。
(《六国论》)(25)庭通廷:相如庭叱之。
(《廉蔺列传》)(26)贾通价:有者半贾而卖。
(晁错《论贵粟疏》)(27)责通债:以偿责者矣。
(晁错《论贵粟疏》)(28)奉通俸:奉厚而无劳。
(《触龙说赵大后》)(29)厉通砺:金就厉则利。
(《荀子·劝学》)(30)辟通避: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殽之战》)(31)契通锲:遽契其舟。
(《吕氏春秋·察今》)(32)畜通蓄:故其畜积足矣。
(《论积贮疏》)(33)火通伙:出门看火伴。
(《木兰诗》)(34)与通欤:吾王庶几无疾病与?(《孟子·庄暴见孟子》)(35)指通旨: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屈原列传》)(36)匪通非: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诗经·柏舟》)(37)被通披:操吴戈兮被犀甲。
(屈原《国殇》)(38)说通悦:公输盘不说。
(《公输》)(39)距通拒:吾知所以距子矣。
(《公输》)(40)绌通黜:屈评既绌。
(《屈原列传》)(41)离通罹:离骚者,犹离忧也。
(《屈原列传》)(42)适(適)通谪:发闾左适戍鱼阳九百人。
(《陈涉世家》)(43)唱通倡: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44)厝通措: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愚公移山》)(45)帖通贴:对镜帖花黄。
(《木兰诗》)(46)政通征:急政暴虐。
(晁错《论贵粟疏》)(47)廪通懔:而直为此廪廪也。
(《论积贮疏》)(48)藏通脏:催藏马悲哀。
(《孔雀东南飞》)(49)畔通叛: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孟子·公孙丑》)(50)振通震:公子威振天下。
(《信陵君窃符救赵》)(51)以通已: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52)熙通嬉:圣人非所与熙也。
(《晏子使楚》)(53)倍通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鸿们宴》)(54)要通邀:要项伯。
(《鸿们宴》)(55)乡通向:乡师而哭。
(《殽之战》)(56)陈通阵:既陈而后击之。
(《子鱼论战》)(57)裁通才: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促织》)(58)止通只:止增笑耳。
(《狼》)(59)衡通横:外连衡而斗诸侯。
(《过秦论》)(60)阙通缺: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三峡》)(61)炎通焰:烟炎张天。
(《赤壁之战》)(62)矢通屎:矢尿皆闭其中。
(《狱中杂记》)(63)罢通疲: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
(《论积贮疏》)(64)盖通盍: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65)邪通耶:寡人所与庶人共者邪?(宋玉《风赋》)(66)奉通捧:臣愿奉璧往。
(《廉蔺列传》)(67)颁通斑: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齐桓晋文之事》)(68)宾通傧:设九宾于庭。
(《廉蔺列传》)(69)廛通缠:胡取禾三百廛兮。
(《诗经·魏风·伐檀》)(70)得通德:所识穷乏者得我欤?(71)不通否: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
(《师说》)(72)父通甫:长乐王回深父。
(《游褒禅山记》)(73)俛通俯:俛首系颈。
(《过秦论》)(74)画通划:曲终收拨当心画。
(《琵琶行》)(75)还通环:秦王还柱而走。
(《荆轲刺秦王》)(76)怳通恍:怳惊起而长嗟。
(《梦游天姥吟留别》)(77)菁通精:吾党菁华,付之一炬。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78)倔通崛:倔起阡陌之中。
(《过秦论》)(79)决通诀: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荆轲刺秦王》)(80)扣通叩:扣而聆之。
(《石钟山记》)(81)列通裂: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梦游天姥吟留别》)(82)没通殁:秦孝公既没。
(《过秦论》)(83)缪通穆: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廉蔺列传》)(84)陵通凌: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85)暴通曝:虽又槁暴,不复挺者。
(《荀子·劝学》)(86)輮通揉:輮使之然也。
(《荀子·劝学》)(87)善通缮:善刀而藏之。
(《庄子·庖丁解牛》)(88)罔通网: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齐桓晋文之事》)(89)卻通隙:今者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卻。
(《鸿们宴》)(90)向通响:砉然向然。
(《庄子·庖丁解牛》)(91)翼通翌:翼日进宰,宰见其小,劣之。
(《促织》)(92)景通影:赢粮而景从。
(《过秦论》)(93)枝通肢:至舍,四枝僵劲不能动。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94)识通志:女识之乎?(《石钟山记》)(95)质通鑕:君比如伏斧质请罪。
(《廉蔺列传》)(96)尊通樽:一尊还酹江月。
(《念奴娇·赤壁怀古》)(97)坐通座:直上载公子上坐。
(《信陵君窃符救赵》)(98)闵通悯: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李密《陈情表》)(99)零丁通伶仃:零丁孤苦,九岁不行。
(《陈情表》)(100)蓐通褥: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陈情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