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一 北魏孝文帝改革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课件18张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课件18张](https://img.taocdn.com/s3/m/2abb39d5af45b307e97197c2.png)
第1课 改革迫在眉睫 ——改革的背景 第2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 ——改革的内容 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改革的影响
课程标准: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第1课)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第2课)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第3课)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替情况
精编优质课PPT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 第三单 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课件(共18张PPT)(获奖课件推荐下 载)
精编优质课PPT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 第三单 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课件(共18张PPT)(获奖课件推荐下 载)
有人认为:“以往对孝文帝改革的描述和评价有不妥 之处,孝文帝的汉化不值得肯定,抛弃了他们民族原来 的特长,他的文化路线是一条加速北魏国家和拓跋民族 衰亡的路线。” 试评述这种史学观点。
套,比较全面 • (3)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兼有确立封建制度与民族融合的性质 • 影响: • 1.生产方式农耕化: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 的复苏和繁荣; • 2.社会制度封建化:加速了北魏政权封建化进程; • 3.生活方式汉族化:缓和民族矛盾,巩固封建统治,促进民族融
合,为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奠定基础。
• • (1)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这是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 • (2 • (3)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本人以身作则、信心坚定。 • (4)改革符合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
致使北魏统治迅速由盛转衰,归于灭亡。 后期孝文帝主持,侧重实行汉化政策、移风易俗,促进民族大融合
• (1)社会风俗的滞后性和保守性,阻碍社会的变革。 精编优质课PPT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课件(共18张PPT)(获奖课件推荐下载)
致使北魏统治迅速由盛转衰,归于灭亡。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选修一专题三1、2北魏孝文帝改革
![选修一专题三1、2北魏孝文帝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3e65024ba8956bec0975e3a0.png)
性质:北方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经济政治 制度和文化的一场封建化的过程。
1.北魏推行的均田制 ①确认受田农民对国有土 地的占有权和使用权 ②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自耕 农的负担 ③有利于黄河流域农业和生产的恢复与 发展 ④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和民族大融 合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 2.推动北魏封建化的措施主要有①均田制 ③迁 都洛阳 ③仿效汉族的典章制度 ④改革鲜卑的生 活习俗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⑵如何迁都?说明了什么?
请体验历史: 迁都洛阳后,孝文帝要彻底革除旧俗,引 请读材料: “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 起了一部分鲜卑人的强烈反感,其中也包括太子元恂。元 因此协定群情。外谋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 恂不过是个14岁的孩子,却成了反对革除旧俗的先锋。他 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 身体肥胖,嫌河南太热,一直想回北方。八月中,他乘父 ——魏书· 孝文帝 亲去嵩山的机会,带着左右心腹逃往平城。小领军元俨领
宫阙壮丽,列树成行 天下难得之货,咸悉在焉
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
4、文化生活:实行汉制,移风易俗
假如你是生活在5世纪末6 世纪初洛阳的一位商人, 你会感觉到或看到社会生 活中有哪些变化呢?
明朝冯梦龙的《笑史》里讲到北魏
孝明帝的母亲胡太后到国库去,见布帛丝绢堆得满满
的,就听任跟随她去的官员们自己去背,谁能背多少
【巩固练习】
材料一: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
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以供耕作……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食货志》
(1)材料一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怎样的改革措施?其实行 的前提是什么?目的是什么?有何积极作用?
历史选修一北魏孝文帝改革
![历史选修一北魏孝文帝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01a1a422376baf1ffc4fad8d.png)
拓跋珪改革意义:
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向农 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国家机构日 益完备。
探究3:结合教材思考:北魏统一 黄河流域的时间以及影响各是什么?
◆ 影响:
①初步结束北方分裂割据 ②创造了北方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 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③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 流和民族融合
北魏政权封建化加速的措施:
尊儒崇经兴办学校; 封建化:就是鲜卑 族奴隶制统治模式 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向汉族封建制统治 采纳封建统治模式。 模式转化
生活方式汉族化
出 行 图
问题5:从以上图片中,你能得出什么 认识?
材料1:西晋末年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 五胡为代表的北方及西北少数民族,先后进入中 原,建立了很多割据政权……这些游牧部落长期 在中原地区生活,逐渐抛弃旧有的传统,转而接 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和生产、生活方式,逐渐演变 成汉民族的新成员。与此同时,一部分汉人在与 胡人接触过程中,受到胡文化影响。他们不仅在 穿着打扮、日常习俗上模仿胡人,而且也改取胡 名,改说胡语。到后来,他们的子孙干脆以胡人 自居。——《中国历史·魏晋南北朝卷》 材料2:P43《汉人胡食画像砖》 问题6:概括材料1反映的历史现象?结合所学知 识说明画像所示的景象出现的原因?从中得到什 么启示?
探究9:孝文帝改革是中国历史演 进过程中的必然产物。改革有那些有 利条件?
冯 太 后
听政20年间,主持了前期 改革,为孝文帝全面改革奠 定了基础。
培养孝文帝,使他具有浓 厚的汉文化,为他推行全面 和彻底汉化奠定了基础。
有利条件
(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2)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趋势 (3)前人的改革奠定了基础(拓跋 珪改革);开始了封建化的进程。 (4)冯太后与孝文帝的努力。
高中历史选修1《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1858人教PPT课件
![高中历史选修1《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1858人教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a9d0bd30b1c59eef9c7b464.png)
一 改革新制显成效
小结: 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官制改革; 推行均田制——土地制度,经济改革; 设立三长制——基层行政制度; 实行新的租调制——赋税制度
二 迁都洛阳明决心
[学思之窗]P37 材料:史书记载,孝文帝与心腹大臣拓拔澄讨论迁 都洛阳的问题。孝文帝表示:“今日之行,诚知不 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 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 为甚难。崤函帝宅,和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 原。”拓拔澄的回答是:“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 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
三 移风易俗同发展
三 移风易俗同发展
鲜卑族姓氏 汉族姓氏
拓跋氏
元氏丘穆陵氏 穆氏步六孤氏 陆氏贺赖氏
贺氏
拔拔氏
长孙氏
独孤氏
刘氏
在汉族地主中,以父祖 在北魏所在任官职高低 分为甲乙丙丁四等级; 在鲜卑贵族中除皇室元 氏门第最高外,以穆、 陆、贺、刘、楼、于、 嵇、尉八姓为首,其门 第与汉族大族四姓(崔、 卢、李、郑)相对应; 其他则是一般世族。
三 移风易俗同发展
主要措施: 易服装:下令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讲汉话:要求朝臣讲汉话,30岁以下严格执行; 改汉姓,定门第等级:将鲜卑姓改为汉姓,按门 第高低选拔人才; 通婚姻:提倡鲜卑人同汉人通婚; 改籍贯:凡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
甲:试想一下,假如要现在的中国人全部改说英语, 改英文姓名,禁止说汉语,禁止穿有传统特色的衣 服,遵从西方人的生活方式··· 多么不可思议, 多么伟大! 乙:伟大个头, 他在改革中不注意保护自身民族特 征 ,最终使强悍一时的鲜卑民族迷失方向,完全湮 灭于历史中 ,功焉,过焉?
二 迁都洛阳明决心
二 迁都洛阳明决心
高中历史选修1课件:《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高中历史选修1课件:《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cb5ea88769eae009591bec16.png)
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❼新课情境导入/趣味素材激活]课前新知预习/基础自主初探❸要点探究归纳*疑难名师点拨❸典例精析导悟f典型例题探究)❺知能巩固提升/知能达标演练)冯太后对孝文帝一直存有戒心,孝文帝聪慧早 熟,冯太后担心他长大后会对自己不利,所以 并不喜欢他。
有一次,冯太后在大冷天里,把 穿着单衣的小皇帝关在一间空屋子里,3天不给 他饭吃,还打算废掉他。
后来因为大臣的劝 阻,拓跋宏才保住了皇位。
而拓跋宏从小就跟 着冯太后,对待冯太后就如亲生母亲一样。
所 以,即使被责罚也毫无怨言。
在这两个人的努 力下,北魏进入发展的新时期。
请思考: 1. 冯太后对北魏孝文帝改革有怎样的影响? 2. 北魏孝文帝在哪些方面进行了怎样的改革? 结果如何?新课情境导入/趣味素材激活 厂••…温馨提示 ...... ..... •: I 如杲您在观寿仁谡件的过I g耘中出戎屈字现社请关闭折麦 j 有的灯乳靈复打开可正常观| *谢・若有不便,啟请谅解! 孝文帝课前新知预习/基础自主初探、^***^ja©自主预习/基础检测I ■■7、一、卓有成效的新制1-概况:(1) 主持者:冯太后。
(2) 改革重点:建立各种新的制度,以取代不适应统治需要的旧制度。
2.措施:⑴制定一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② 措施:484年,孝文帝下诏实行俸禄制。
俸禄由一国家统一 筹集,按级别高低发给官吏,不准官吏自筹。
③ 影响:使吏治有所好转,成为北魏王朝走向兴盛的重要原 因。
(2) 推行均田制:① 前提:政府控制着大量的无主荒地。
①背景:, 贪污成风。
②内容: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③作用:使无地农民得到了土地,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 设立三长制:①目的:配合均田制,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②内容: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
③职责:检查一户口,征收租赋,征发徭役和兵役,推行均田制。
④作用:使国家从_史主到基层的行政体制得以完善,保证了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
选修一第三单元__北魏孝文帝改革
![选修一第三单元__北魏孝文帝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7711b22a4b73f242336c5f6b.png)
选修一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课标)(1) 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 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 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公元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四分五裂的局面,为各民族间交流和融合创造了条件。
为巩固统治,北魏参照汉族封建政权的一些统治方式,实行按人口分配土地,推行鼓励发展农业的经济政策。
这样拓跋部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重用崔浩等汉族儒生,完备国家机构,还兴办太学,越来越多地吸收汉族先进文化。
但是由于各种制度的建设不够完善和欠缺,使得北魏政权面临许多突出的问题,如宗主督护制的存在加重了“纵富督贫,避强侵弱”的现象。
材料二根据文献记载,拓跋贵族“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
对于其他被统治民族也是如此。
魏太武帝与南朝交战,其战书写道:“吾今所遣斗兵,尽非我国人(鲜卑人)。
城东北是丁零与胡,南是氐、羌。
设使丁零死,正可减常山、赵郡贼;胡死,正减并州贼;氐、羌死,正减关中贼。
”对于拓跋贵族残酷的经济掠夺,时人谢灵运曾这样介绍:“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
所求不获,则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
”拓跋贵族的残暴统治,激起各族人民不断爆发起义。
请回答:(1) 结合上述材料,分析北魏这次改革的背景是什么?(2) 不改革会造成什么后果?(3) 你若生活在那一时代,处在孝文帝的位置,怎样做才能保证改革的成功?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今日之行,诚知不易。
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魏书》材料二孝文慨慕华风,力变夷俗,始迁洛邑,根本既虚,随而崩溃,……。
————《魏书》材料三孝文帝此举为深化改革创造了条件,有利于中原地区经济的恢复和政治统治秩序的稳定,为民族融合注入了新的活力,是北魏政权进一步封建化的有力保障。
高中历史选修1《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755人教PPT课件
![高中历史选修1《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755人教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ecd788143323968011c92e9.png)
1.迁都原因:
迁都洛阳
⑴政治: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旧都保守势力强 大,阻挠改革
⑵经济:旧都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 ⑶军事:旧都受到北方柔然的骚扰和威胁 ⑷地理:旧都偏居塞上,经略中原困难
三 宗主督护制存 长 在的问题;配 制 合均田制
邻长——里长——党长; 职责:检查户口,征收租 赋,征发徭役和兵役, 推 行均田制。
度)健全;基租层调政权制,(完善赋行 税制政体度制);保证国家对人
民影(地响方:)经的有济效的控制。
租 赋税征收混 每对夫妇每年向政府交 恢改复变和赋税发征展收;混乱政的权现象,
调 制
乱;经济衰 纳一定数量的租(缴纳 的减巩轻固了农;民奠负定担;后编期户齐
退
粮食)调(缴纳绢帛) 改民 收革增入的多。,基增础加。国家的租调
均田制的主要内容有如下四点:
一、男子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妇人受 露田二十亩,分露田时会加倍或加两倍授给,以备休耕;身死 或年满七十岁,须还露田于官,桑田则为世业田,不须还官; 按照规定,桑田内要种植一定数量的桑、榆、枣树等,至于不 宜蚕桑的地区,则改受麻田,当中男子十亩,妇人五亩。
迁都洛阳
后期 孝文帝 ①易服装、②讲汉话、③ 移风易俗
改汉姓、④通婚姻、⑤改 籍贯⑥行汉制、崇儒学 (学习汉文化)
二、孝文帝进行后期的改革
(一)、迁都洛阳
材料:史书记载,孝文帝与心腹大臣拓拔澄讨论迁 都洛阳的问题。孝文帝表示:“今日之行,诚知不易, 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 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 帝宅,和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拓拔澄的回 答是:“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辑平九服,苍生闻此, 应当大庆。”
北魏孝文帝改革(选修一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选修一第三单元).](https://img.taocdn.com/s3/m/c2b68149a8114431b80dd80b.png)
北魏孝文帝改革(选修一第三单元)课标解读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识记北魏崛起和统一黄河流域的史实、了解北魏政权政治建设的欠缺造成阶级矛盾的尖锐情况,认识到北魏改革的必要性。
冯太后和孝文帝的共同努力推动改革进程的出现)孝文帝改革背景:①社会基础:北魏统一北方和黄河流域,创造了一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为各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②政治和思想基础: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刻意识到本民族及政权的落后性,为改变鲜卑旧俗、学习汉族先进文化起了推动作用③直接原因:政权制度建设的欠缺。
主要表现在政权的基层统治方式上实行宗主督护制,在赋税制度上的混乱和统治者实行民族压迫、民族歧视的高压政策,导致阶级和民族矛盾尖锐。
2.掌握孝文帝改革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政策,理解改革的实质和影响。
3、掌握改革后经济发展表现,理解政权逐渐封建化的史实,体会民族团结和民族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性质:是冯太后和孝文帝自上而下掀起的一次改变北魏社会面貌的封建化改革运动影响和作用:①经济的复苏和繁荣:农业:荒地得到开垦,粮食产量提高,人口增加,耕作技术提高,畜牧业发达。
手工业:民间和官办手工业发展快,绢布产量增加且工艺精湛,北方青瓷出现商业:洛阳出现许多大市场,货源充足,交易活跃,对外贸易达西方国家影响:1、推动了鲜卑族的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的转型,增加了国家收入2、使孝文帝进一步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加速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巩固了封建统治②政权封建化的加速: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等少数民族成为汉族一部分,为中华民族注入了新鲜血液。
统治者尊儒崇经,兴办学校恢复汉族礼乐制度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对北魏的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③民族的交流与融合(最重要):鲜卑族在生产、生活方式上的转变促使了整个社会习俗的改变,汉族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生活习惯的主体。
鲜卑族原有文化也融入汉族文化之中。
畜牧业生产经验、服饰、风俗、食物等方面鲜卑族文化精华融入了汉族文化之中,促进了整个中华文明的发展与进步。
高中历史选修1《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841人教PPT课件
![高中历史选修1《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841人教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868115c4afe04a1b071ded0.png)
冯太后主持,建立新制度取代旧制度
2、主要内容:
(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巩固统治。 ①内容: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级别高低发给官吏,
不许官吏自筹;严厉惩治贪污。 ②影响:A、吏治有所好转,为改革提供了一个比较有
利的政治局面。 B、俸禄制的实行,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掠夺,
有利于北魏政权的稳定
2、主要内容:
2)移风易俗
①易邙为服山使装又鲜,名、下北汉令芒两鲜,族卑横进贵卧一族于步一洛融律阳合改北,穿侧孝汉,文装邙帝山还是大洛力阳提北倡面鲜的卑天人然 ② 屏与障讲汉,汉人也话通是,婚军下。事令他上官带的员头战上纳略朝范要时阳地改卢。说敏俗汉、谚话清说河:“崔生宗在伯苏、杭荥,阳死郑葬羲北、 ③ 第 ④ 邙 令 城 阳 及要“下音姓太为其者卑己皇改高通”,。北求不令汉或原六余的AB太人带族汉低婚规自郊。、、孝朝得官姓重王个都利和和头、姓选姻定从邙将参文4邙臣以员。复琼弟是益二9大北穿,拔,迁魏山鲜照帝山“北上他,5、弟中和十年臣方戴定人提到孝一汉卑宣又断俗朝在都陕聘原命年十的门才倡其汉洛文带族姓布是诸之时诏要西室的运(二陪第,鲜阳帝。他族门改以古北语要令更李,著紧4月葬等任卑的建少服加阀为汉9代语,讲中改冲六名密6二墓级命人鲜都上数装制汉语帝,言汉说。)等个汉联日,。官同卑洛东族,度姓为王一于话:”正汉王族系,总汉吏汉人阳人并,,“理从朝,“于月族妃大在下数、;人,起一在确正想正廷但自是,大中士一诏在曹通死,律会定音中音,代,3孝士,族起0禁千魏婚后先改见鲜”的”若郡当文岁族除。,止座、;要后穿群卑。埋。有迁时帝以的次通以士以西葬有汉臣贵称骨六违到,下上女弟过巩民上晋在四人时族鲜处月者洛他令的儿之这固穿,十河位服,门所卑,,阳带改官以妻种统胡几南北第装 “。语正免的头鲜员充 出联治服个,魏高。班孝为式所诸将卑一后于姻。,帝不皇下孝赐文“发居功拓复时宫鲜把规王得帝,文冠帝北布官臣跋姓难,卑两定的还葬按帝服发语诏。旧氏为改并贵族鲜陵葬在门自”布”令”族改单,亲族统墓平洛。诏:,自外治, ⑤可为改仍元籍讲氏贯鲜,:卑因凡话为迁,北到暂人洛不称阳处土的罚为鲜;拓卑、30人称岁一后以律为下以跋官洛,员阳魏必为主须原认严籍为格,他执死们行于祖 洛法先阳令出的,于鲜否黄卑则帝人要,,降以必职土须。德葬王于,邙就山姓。了拓跋。而土是黄色的,它 是万物之元,所以改姓为元。其余鲜卑姓氏也改为汉姓。 改姓以后,鲜卑族姓氏与汉姓完全相同。
高中历史选修1《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1877人教PPT课件
![高中历史选修1《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1877人教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a043b8383c4bb4cf6ecd15e.png)
北魏政权
农民
影响:健全了基层政权,完善了行政体制,有利于中 央集权; 有利于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
租调制
改革前 赋税征收混乱,农民负担重;
内容:租(缴纳粮食)调(缴纳绢帛)
改革后 影响: 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 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
课堂练习:
1.导致北魏推行均田制的最主要原因是( D )
北魏冯太后,中国第一个女改革家,鉴于 她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北方各民族的融 合做出的突出贡献,死后被称为“文明太 后”。在冯太后49年的生命中,她有20年 掌握着国家最高权力,经历了北魏王朝的 四位皇上。 中国历史上临朝听政的太后有 不少,光是东汉末年就有4位之多。但是除 了当上皇帝的武则天以外,就对中华文明 的贡献而言,没有人能超过北魏的“文明 太后”,有千古第一后之称。
A.汉族地主的建议 B.南北对峙的形势 C.民族矛盾的激化 D.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形态的吸引
课堂练习:
2.一位史学家说:”北魏孝文帝强制授给路田……
这对农民是一种剥削的手段”这主要是因为D( )
A.均田制是土地国有制 B.租庸调制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C.孝文帝推行民族分化政策 D.授田的实质是加强农民开荒纳税
改革前 吏治黑暗,贪污成风
改革内容: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官吏级 别高低发放; 制定惩治贪污的办法
改革后
吏治有所好转,为各项改革创 造了有利的政治局面
均田制
原因:1、中原地区由于长期遭受战 改革前 乱,流离失所
2、政府控制大量无主荒地;
改革内容:按一定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 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பைடு நூலகம்
改革后
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 主荒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推 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 发展
高中历史选修1《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968人教PPT课件
![高中历史选修1《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968人教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aaa666049649b6648d747e5.png)
吏治好转(政治保障)
均田制
国家将无主土地分配给 农民,向政府交租赋, 承担徭、兵役(实质: 封建国家土地国有制)
巩固政权,促进民族融合和 封建化,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三长制
(地方基 层组织)
设邻、里、党三长,检 查户口,征收租赋,征 发徭役、兵役,推行均 田制
健全地方基层组织,加强中 央集权,保证国家对人民有 效控制
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一、经济上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农业成为经济的主要部分, 促进了经济的复苏;
二、政治上迁都、实行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设立三长制, 采用汉族封建统治制度。加强了国家管理,巩固了统治,团 结了汉族地主,有力地推动了政权的“汉化”;
三、文化和习俗上全面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移风易俗。促进了 鲜卑族对汉文化的认同,加强了民族的交流与融合。有力地 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同时,南北之间民族隔阂的 消除,为北方经济的繁荣,为隋唐时期国家的重新统一奠定 了基础。
(2) 过程:“南伐”借口(改革过程中的策略性,减小改革的阻力)
(3)意义:
迁都有利于巩固前期改革成果,也有利于推动深层次 改革,迁都是改革的关键和后期改革的前提。
2、后期改革重点:移风易俗
(1) 后期改革特点:孝文帝主持,
以学习汉文化为主
(2) 目的:促使鲜卑族进一步向汉族学习, 完整接受汉族典章制度、生活方式,巩固 已有改革成果。
北魏 统一 黄河 流域
社会安定
民族融合 基础 冯太后与孝文帝注重
经济恢复
汉化(改革的可能性)
社会矛盾尖锐(改革的必要性)
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一、前期改革——卓有成效的新制
1、特点:冯太后主持, 创建新制度为改革重点
2、目的:改革旧制度
高中历史选修1《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936人教PPT课件
![高中历史选修1《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936人教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f379ce63c1ec5da50e270eb.png)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结束
[结论形成] 全面认识北魏均田制 1.前提 政府掌握大量无主荒地。 2.内容 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租,并承担一 定的徭役和兵役。土地不得买卖。 3.性质 封建土地国有制。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结束
4.影响 (1)恢复经济:农民得到了土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推动 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2)巩固政权:有利于赋役征收,促进北魏政权封建化,从 根本上巩固了统治。 (3)民族融合:推动了内迁各族由游牧生活转向农耕生活, 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高潮到来。 (4)历史影响:影响深远,为隋唐封建鼎盛局面奠定了物质 基础。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结束
清单三 后期的风俗改革
移风易俗
1.推行 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 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积极接
受汉族文化。
2.内容
(1)易服装: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2)讲汉话:30 岁以下的官员必须讲汉话,否则予以降职,30
岁以上的可暂不处罚。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末页Fra bibliotek结束(3)改汉姓,定门第等级:鲜卑人原有姓氏改为汉姓,按 门__第__高__低__选拔人才,任命官吏。
(4)通婚姻: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以加强民族联系。 (5)改籍贯:已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
3.影响 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朝 廷的支持,推动了北魏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结束
[深化认知]
“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他们所征服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 服。”北魏孝文帝崇尚中原文化,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 式的转化;这是西北地区各民族陆续进入中原后民族融合的一 次总汇,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
![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2bee41e6f705cc175527095d.png)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课程标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北魏的崛起与北魏重新统一黄河流域;北魏学习汉族封建政权的统治方式;宗主督护制;赋税制度缺陷;冯太后培养孝文帝学习汉族先进文化;(2)通过学习孝文帝改革前的社会矛盾及有利条件,进一步理解采用汉族的先进制度和生产方式必要性和必然性;(3)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学习培养学生概括分析史实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论证和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1)探究前秦统一北方和北魏统一北方的异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归纳的能力;(2)小组讨论学习先进文化的途径和必要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统一有利于经济发展,民族进步;(2)社会矛盾威胁社会安定,社会改革有利于解决社会矛盾;(3)历史的发展离不开杰出人物的推动作用,冯太后和孝文帝在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教学重难点】重点: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和条件。
难点:宗主督护制;北魏社会矛盾激化的原因;冯太后对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思路】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一是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二是统一黄河流域以后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三是冯太后临朝听政并培养孝文帝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学习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有助于培养学生不甘落后、勇于进取、学习先进、迎头赶上的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面对困难、正视问题、找出办法、想出对策的意识,有助于让学生认识社会改革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利用教材的引言导入:师:通过观察本图片(“北魏骑马武士俑”),你从中能够获得哪些历史信息?生:北魏骑兵威武健壮、纵横驰骋、骁勇杀敌的威武形象。
(或北魏军事力量强,骑兵强悍)师:这和北魏迅速崛起有什么关系?生:这是北魏迅速崛起、一统北方的原因。
师:对,孝文帝登基后,北魏推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运动。
那么,促使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是什么?北魏当时有哪些社会矛盾?孝文帝改革的有利条件有哪些?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入本课新课的学习。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一课件第三单元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一课件第三单元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bd72a6ef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deb9257.png)
②经济上:平城经济落后,粮食供给困难。
③军事上:与北边强敌柔然 相毗邻,很不安全。
④地理位置: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2)洛阳是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过程 (1)493 年,孝文帝以“南伐”为名,迫使鲜卑贵族接受了迁都 决定。 (2)495 年,北魏正式迁到 洛阳。
3.影响 (1)有利于北魏统治者加强对中原 的统治;保证了孝文帝改革的 深入,有利于民族融合。 (2)使 洛阳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北魏洛阳城的规划和布 局,对后来城市建设也有较大影响。
3.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 妇人二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男夫一人给田二十亩,课 莳余,种桑五十树”“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其民调,一夫 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此外复有杂调”。材料说明( )
A.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 B.国家将土地按人口多少进行分配 C.国家将土地分成小块分给农民耕种 D.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需承担国家的租役
3.作用 (1)经济:农业成为北魏经济的主要成分,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 发展。 (2)政治:加强了国家管理,巩固了统治,为孝文帝后期改革奠 定了基础。
二、设巧计迁都洛阳
┄┄┄┄┄┄┄┄②
1.原因 (1)北魏都城平城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①政治上:平城是 鲜卑贵族元老集中的地方,保守势力十分强
大,不利于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2)均田制对后代田制有很大影响,先后为北齐、北周、隋、唐 所沿用,施行时间长达三百多年。这一制度的选择、推行为中国封 建鼎盛时期的出现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3)设立三长制 ①目的: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 地方的控制。 ②职责:检查户口,征收租赋,征发徭役和兵役,推行均田制。 ③作用:取代了宗主督护制,完善了行政体制,保证了国家对 人民有效的控制。 (4)推行新的租调制 ①原因:配合均田制 的推行。 ②内容: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 ③作用:改变了原先 赋税征收上的混乱现象,减轻了农民负担, 增加了财政收入。
高中历史选修1《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799人教PPT课件
![高中历史选修1《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799人教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a604bb2de80d4d8d15a4fe4.png)
租调制
向政府交纳一定 数量的租调
改变了赋税征收混乱的现 象
【认识】 孝文帝前期推行的各项措施彼此影响,相互作用:俸禄 制为新制推定提供了政治保障;均田制与租调制构成北魏政权的经 济基础;三长制保证了均田制的推行。各项制度配合,共同作用, 促进北方经济的发展,推动民族融合,稳定北魏统治,为孝文帝后
期继续推行深层次的改革奠定基础。
由“宗主督护制”到“三长制”的变化
北魏政权 北魏政权
宗主
州郡(党长、 里长、邻长)
农民 农民
冯太后前期改革
措施
内容
作用
官俸制
俸禄由国家筹集、 惩治贪污
吏治有所好转
前期 (冯太 后改革)
建 立 新 制
均田制 三长制
国家控制的土地 分配给农民
邻长——里长— —党长
推动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
健全基层政权完善行政体 制
拥有很少土地, 或完全没有土地
重点解析3 赋税制度——租调制
目的 发展生产,缓和矛盾,巩固新生政权.
内容 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交纳粟二石,帛或布一匹.
含义
租是农民以户为单位或按人口多少向政府交纳一定数量 的粮食;
调是每年向政府交纳一定数量的绢帛
作用
A、改变了赋税征收混乱的现象,减轻了农民负担; B、编户齐民增多,增加了国家的租调收入。 C 缓和矛盾,形成以均田制为中心的一套政治经济制度, 巩固了北魏的政权.为后期改革奠定了基础.
(露田国家所有,桑田农民所有)
重点解析2 推行均田制——土地制度
材料: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 … …牛一头, 受田三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 … …初受田者,男夫给二十亩, 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资治通鉴》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fb91f5e8fd0a79563c1e72a0.png)
政治 经济 军事 文化
从平城方面看 从洛阳方面看
平城保守势力强大, 有利于争取汉
不利于改革 北 族地主的合作
气候恶劣,交 魏 地处黄河之南,
通不便,生产
农业生产发达
不能满足需要
易 威胁受,强不敌利“于柔控然”南利举于兵齐控南制 下中 征原 服, 较并 弱
制中原
的“南齐”
落后的少数民 族文化
政 体 制
与中央政权的矛盾(统治者 内部矛盾农)和民农民与地主的 矛盾(阶级矛盾)
4、北魏统一后面临复杂的社会矛盾
⑴北魏政权制度建设欠缺造成阶级矛盾尖锐 ①宗主督护制严重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 和徭役征发。 ②赋税制度混乱,导致农民负担沉重。
⑵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 导致民族矛盾激化
1、前期: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租调制 2、后期:迁都、典章制度、生活方式
四、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1、推动了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2、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3、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 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2、均田制
1)主观目的: 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 2)前提: 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
3)内容: 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
农民向政府交租,并承担一定 的徭役和兵役。
4)性质: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5)影响:没有触及封建土地私有制,但是
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土地兼并,提高了农民 生产的积极性,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 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先进的汉族文化, 数个朝代之都
(二)中后期
特点:孝文帝主持 ,实行汉制、移风易俗
(2)迁都洛阳的意义 A、使得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
高中历史选修1《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904人教PPT课件
![高中历史选修1《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904人教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75292bbf78a6529657d535f.png)
A.北方各族的上层人物 B.地主阶级的守旧势力
补充:
洛阳的优势: (1)曾是多个汉族王朝的建都之地,迁都洛阳可以 在政治上取得正统地位 (2)周围地区农业发达,能给大都市提供充足的粮食。
学思之窗: 想一想魏孝文帝为迁都洛阳提出了
哪些理由?你认为,这些理由是否可 以成立?
平城文化冲突剧烈;崇尚武力,难以文 治;改革阻力比较大。
洛阳曾是汉族帝王之都,迁都洛阳就可 以在政治上取得正统地位。
发展了生产,缓和了矛盾,形成了以均田制 为中心的一套政治经济制度,巩固了北魏 的政权,为后期改革奠定了基础。
推动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意义 促进北魏政权的巩固
奠定了孝文帝后期改革的基础
二、巧设计迁都洛阳 1. 原因 2. 过程 3. 影响
1)政治:旧都保守势力强大,阻挠改革
1、原因 2)经济:旧都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 3)军事:旧都受到北方柔然的骚扰和威胁 4)地理:旧都偏居塞上,经略中原困难
移风易俗 促进民族融合
汉化政策
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一样,都是中国历史上 的重要改革.请回答
1.关于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C)
A.改革都获得了成功 B.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C.改革进展都很顺利 D.都改变了原有的生产关系
2.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 一、卓有成效的新制 ▪ 二、巧设计迁都洛阳 ▪ 三、移风易俗
一、卓有成效的新制
1.特点: 在冯太后的主持下进行,建 立新制度取代旧制度
2.措施
(1)俸禄制 (2)均田制 (3)三长制 (4)租调制
高中历史选修1《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798人教PPT课件
![高中历史选修1《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798人教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e323830d4d8d15abe234ee4.png)
加速了北魏政权封建化
3.民族:
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为结束 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最重要的影响) (1)汉族的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 (2)鲜卑族原有的文化精华融入汉族文化之中
2.迁都
材料一:朕以恒代无运漕之路,故京邑民贫,今移都伊洛,
欲通运四方…….
-----《魏书》七九卷
材料二:延兴二年冬十月,“蠕蠕犯塞”; 延兴三年,七月
“蠕蠕寇敦煌”,十月“蠕蠕犯边”; 延兴五年七月,蠕蠕
再次“寇敦煌” .
-------《魏书》
材料三“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
均田制对后代田制有很大影响,为隋、唐所沿用, 施行时间长达三百多年。为中国封建鼎盛时期的出现奠 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局限性:
没有触及封建土地私有制,不可能根本抑制土地兼并。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1.前期——制度改革(冯太后主持) (重点是建立新制,取代旧制)
(1)整顿吏治; (2)推行均田制(485); (3)设立三长制; (4)推行新的租调制;
争取到汉族地主的支持;源自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
小结: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分为两个阶段,两个
阶段的各自改革重点是什么?措施主要有哪些?
阶段 重点
主要措施
第一 阶段
冯太后主持, 重点是创建 新制
实行官吏俸禄制,并整顿吏治 推行均田制 实行三长制
推行租调制
迁都洛阳;
第二 孝文帝主持, 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
小结
1.北魏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为改革 奠定了基础(前提)
2. 北魏早期汉化改革的奠基作用(有利条 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魏孝文帝改革
【知识梳理】
一、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一)、北魏的崛起和统一黄河流域(基础)
⑴建立:386年鲜卑拓拔部建魏国,定都平城,史称北魏。
成为黄河流域实力最强的政权。
⑵统一:①经过:439年统一北方,结束100多年16国分裂割据局面。
②意义:A.初步结束西晋以来北方分裂割据局面。
B.创造了北方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C.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二)、北魏社会矛盾的激化
⑴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
①原因:A.政治黑暗,租调徭役繁重;没有俸禄的官吏靠贪污搜刮维持奢侈生活;
B.随时强迫百姓服役当兵,甚至对他们任意杀戮;
②表现:北魏建立后以汉族为主民众暴动达七八十次。
⑵统治阶级内部危机四伏:
①原因: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习俗、生活方式的悬殊。
②表现:拓拔贵族对汉族地主存有戒心;汉族地主官僚与鲜卑贵族矛盾时常发生。
⑶社会矛盾的激化影响北魏政权的稳定,需要统治者作出抉择。
(三)、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
冯太后改革:实行均田制。
为孝文帝改革创造条件。
二、孝文帝改革措施
⑴背景:①北魏将各族人民迁到京师附近定居,实行计口授田,“劝科农桑”,这是均田制雏形。
②由于战争和人口迁移,使北魏统治者掌握大量无主土地。
(前提)
⑵时间:485年
⑶目的: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缓和社会矛盾。
⑷性质: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⑸内容:①农民:领露田(即无主荒地:死后归还,不得买卖)和桑田(即已耕种土地:可继承和买卖)
义务:农民要承担一定徭役杂税。
②官吏和地主:官吏可分到公田,地主原有土地不变。
使统治阶级利益得到保障。
⑹作用:①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吸引更多流民定居
②使农民成为政府直接控制的编户,保证财政收入和劳役需要,促进经济的恢复和
发展。
⑴原因:北魏百官以收取租调为谋生手段;贪污成风,影响政府经济收入,也激化阶级矛盾。
⑵措施:①官吏任期不再固定六年,改由官吏政绩的好坏决定;对贪污帛一匹及枉法者处死。
②实行俸禄制,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官吏品第高低发放,不许官吏自筹。
⑶影响:①对贪赃枉法严惩不怠,相对缓和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②俸禄制的实行,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掠夺,对巩固北魏政权的稳定具有积极意义。
⑴原因:①政治上:保守势力集中在平城改革遭抵制;而洛阳是中原政经中心,改革阻力小。
②经济上:平城地区产粮有限且常有水旱疾疫之灾;洛阳地处中原农业发达。
③地理上:平城偏居塞上,经略中原困难。
⑵目的:更充分地接受先进的汉族文化,改革鲜卑落后的文化习俗,摆脱旧势力的阻碍。
⑶措施:①493年孝文帝以讨伐南朝为名率军南下,宣布定都洛阳。
②既对阴谋叛乱者予以镇压,又在不影响改革的前提下,允许大臣“冬则居南,夏
则居北”。
③后又规定迁入洛阳的鲜卑人葬在洛阳。
⑷影响:定都洛阳为孝文帝推行革除旧俗提供了地理环境和文化氛围。
(也是孝文帝革除旧俗背景)
⑴措施:①仿汉制:仿效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习俗,重修官制礼仪。
②穿汉服:禁止士民穿胡服一律改穿汉服。
③说汉话:30岁以下官吏,一律说汉话。
④用汉姓:把拓拔氏改姓元,抹去皇室鲜卑族标志;鲜卑族复姓改为音近的单音汉姓。
⑤通汉婚:提倡皇族贵族与汉族主要士族通婚,通过联姻的方式,巩固与汉族地主联系。
⑥重汉臣:汉族官员由原来1/4上升到1/3,后来出现胡汉官员各半局面。
⑵影响:巩固了鲜卑贵族与汉族地主的联系,加强了北魏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三、改革作用:北方经济恢复和民族大融合
(一)、农业生产的发展
1、发展原因:
⑴政府的重视:①均田制使农民获得一定的土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②吏治的改善和俸禄制的实行,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掠夺;
③孝文帝修建农业水利工程,派遣工匠指导修建水利工程;
⑵生产工具和技术的推广:犁和牛耕已广泛使用,新的耕作技术的推广(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⑶民族大融合和各族人民辛勤劳动。
2、主要成就:经济发展;政府收入增加(“于时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于廊者,不可较数”)
(二)、繁盛的洛阳
1.历史地位:洛阳是中华民族摇篮中心,众多王朝在此建都,成为全国或北方政治中心达300
年之久
2.重修洛阳城:“宫阙壮丽,列树成行”;城内居有民10万户。
3.经济繁荣:⑴城东的小市和城西的大市是主要商业区。
⑵政府为中亚和大秦来的商人专门设立“四通市”,以方便他们经商。
⑶大市和四通市出售南北、西域和大秦的商品;南北互市,中外贸易不绝
⑷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也是最大商业中心(超过平城和建康)和国际性商业城市.(地位)
(三)、北方民族大融合(民族大融合是指:形成共同的生活区域、共同的语言和共同的文化)
1.特点:这一时期是中国境内民族大迁徙、大融合时代。
2.原因:⑴孝文帝革除旧俗的改革,促进了以鲜卑族为中心的内迁各少数民族的发展。
⑵鲜卑,匈奴,羯,氐,羌迁居中原,通婚杂居,胡汉差别逐渐消除。
(也是融合表现)
3.表现:⑴汉语言文字被“正音”确定下来,中原先进文化成为各族共同接受的文化。
⑵南迁各族把他们的优秀文明带到中原,成为中原文明重要组成部分。
3.实质:民族融合的过程是少数民族封建化过程和社会进步的过程。
4.影响: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中国民族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四)改革性质: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性质)
四、孝文帝改革成功原因
1、孝文帝改革顺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趋势——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2、改革符合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
3、改革符合统治者巩固政权的需要。
4、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
【疑难解惑】
1、对北魏孝文帝及其改革的评价
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鲜卑族的统治。
从改革的背景、内容及作用来看,顺应了历史的发展趋势,吸取了汉族先进的政治制度和先进文化,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
在改革过程中,孝文帝表现出了超群的胆略和卓识。
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对其改革应予以充分肯定。
同时,也有人认为:“孝文帝的汉化不值得肯定,他的汉化路线是一条加速北魏国家和拓拔民族衰亡的路线。
”这种观点未从整个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是根本错误的。
我们不能以“文”“武”或某一少数民族的衰亡来评价孝文帝及其改革。
评价孝文帝及其改革,我们必须将其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之下,结合其主要活动,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不能随意夸大和否认历史人物的作用,不能以偏概全。
2、认识民族融合的作用,认同文化的“征服”力量。
作用:促进了边疆的开发,拓展了祖国的疆域;促进了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传播了汉族先进的文化和文明成果;丰富和发展了各民族的文化内涵,使中华民族文化得到进一步
发展;加强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
认同:中国古代历史上,凡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最终都必然采取汉化的政策。
因为汉族在当时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已处于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