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重点总结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第六章 五四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圣才出品】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第六章 五四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8883e65ceff9aef8951e060b.png)
第六章 五四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6.1 结构脉络图6.2 本章要点详解一、《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1.《新青年》及其主编陈独秀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初名《青年杂志》,自第2卷起改为本名,16开,月刊,每出满6号为一卷。
从创刊至1922年7月,共出刊9卷54号。
《新青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①陈独秀主撰阶段(1915年9月至1917年12月)。
1917年初,陈独秀应聘任北大文科学长,《新青年》随之迁到北京出版,并由个人主办发展为拥有一批进步教授、学者参与编撰的同人刊物。
②编辑部同人轮流主编阶段(1918年1月至1920年5月)。
1918年1月第4卷第1号开始,实行轮值主编,主编者有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胡适、李大钊、沈尹默等,主要编撰人有鲁迅、周作人、高一涵、陶孟和、王星拱、陈大齐、张申府等,形成了一个新文化运动宣传的统一战线。
③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机关刊物阶段(1920年9月至1922年7月)。
(2)陈独秀(1879—1942)陈独秀早年受到康有为、梁启超发动的维新变法的影响,抛弃了传统的仕宦旧途,转向寻求西方新学,多次东渡日本求学考察,并在国内外组织进步团体和报刊书社。
1903年,陈独秀协助章士钊等在上海创办《国民日日报》,担任编辑。
1904年与人合作创办《安徽俗话报》半月刊,并任主编。
辛亥革命后,陈独秀在日本东京协助章士钊编辑《甲寅》月刊,并在报刊上发表时论,传播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反对封建专制,激励国民志气,克服“奴隶根性”。
1915年夏,陈独秀在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危难时局中,毅然回国筹办《青年杂志》,由上海群益书店印刷发行,作为“救国救民”的舆论基地。
陈独秀是《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一共撰写了100多篇政论、专论和杂文。
其在《新青年》创刊号上发表带有发刊词性质的《敬告青年》一文,向青年读者提出了六个方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他在主持《新青年》的七年中,一次被捕入狱,两次被抄家罚款,来自社会封建顽旧势力的咒骂与人身攻击更是不计其数。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七~九章【圣才出品】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七~九章【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d88c1e57770bf78a64295451.png)
第七章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7.1 复习笔记【结构脉络图】【重点难点归纳】一、中国共产党的报刊1.中共中央机关报刊(1)《向导》《向导》是中共中央的第一个机关报,时事政治评论性的周报。
1922年9月13日在上海创刊,1927年5月迁至武汉,7月停刊,共出版201期。
蔡和森、彭述之、瞿秋白先后担任主编,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罗章龙、赵世炎等是主要撰稿人。
《向导》集中宣传党的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军阀,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向导》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指导,分析形势,指出帝国主义侵略和军阀统治是造成中国混乱局面的根源,也是导致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通过革命报刊的宣传,“反对帝国主义”和“打倒封建军阀”很快成为广大群众的行动口号。
《向导》同为帝国主义服务的宣传工具进行了激烈的舆论斗争。
国内读者赞扬它是“黑暗中国社会的一盏明灯”。
(2)蔡和森蔡和森(1895—1931)是《向导》的首任主编,在该刊上发表了许多文章。
蔡和森有很高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他的文章能抓住重要的实际问题,提到理论高度来分析,具体生动地宣传党的纲领和政策。
他于1925年冬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会议,1931年在香港被捕后引渡至广州,被反动军阀杀害。
(3)《新青年》季刊和《前锋》月刊《新青年》季刊于1923年6月15日在广州创刊,瞿秋白主编,1924年12月出版第4期后休刊。
1925年4月复刊,原定为月刊,实际上成为不定期刊,1926年7月出版第5期后终刊。
以宣传马列主义理论为基本任务,基本内容有:介绍马列主义的有关著作和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经验;从理论上论证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中的纲领和主张;参加“科学与人生观”的讨论,宣传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前锋》于1923年7月1日在上海创刊。
瞿秋白主编,原定为月刊,实际未能按期出版,1924年2月1日出版第3期后停刊。
它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对中国与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分析,宣传中国共产党的纲领和主张。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第四章 清末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圣才出品】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第四章 清末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f40af4d801f69e31433294b3.png)
第四章 清末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4.1 结构脉络图4.2 本章要点详解一、资产阶级各政治派系在海外、港澳的报刊活动1.19世纪下半叶的海外华文报刊(1)海外华文报刊的创办自1815年由传教士开始之后,发展十分缓慢。
最早的华文报刊出现于东南亚,19世纪50年代开始华文报刊开始在美洲出现。
这一批报刊主要有三种:①已知最早的《金山日新录》于1854年4月22日在华工比较集中的旧金山创刊,周刊由美国基督教会主办,发行人为威廉·霍华德。
该报内容有新闻、中西商业广告、国内外船期和货物行情等,具有浓重的新闻性和商业色彩。
仅出了几个月即告停刊。
②《东涯新录》于1855年1月4日在旧金山创刊,由基督教长老会牧师威廉·斯卑尔创办,中国留美学生李根担任华文编辑。
李氏被称为“美国第一位华人编辑”。
《东涯新录》初为双日刊,每星期出版三次,前两次用中文,后一次中英文合刊,几个月后改为中英文合刊的周报,出至1856年末停刊。
③1856年12月创刊的《沙架免度新录》,由旅美华侨、广东四邑人司徒源创办并任主编,是第一份旅美华侨自己创办的华文报纸。
初为日报,不久后改为周刊,以刊登与华人社会有关的新闻为主,于1858年停刊。
由于它是第一份中国人在海外创办的华文报纸,也可能是世界上出版的第一份华文日报,因此在中国新闻事业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
(2)19世纪70年代以后,海外华文报刊再度兴起。
这一时期出版的华文报刊,绝大多数诞生在美国和南洋地区。
19世纪60年代后,清政府被迫取消禁止华工出国的法令,除华工外,还有一批商人和知识分子远涉重洋,他们成为日后华人社会的中坚力量。
①在美国创办的刊物主要有:《旧金山唐人新闻纸》、《唐番公报》、《文兴报》、《华人记录》、《金山新报》、《华英经报》、《华美新报》、《檀山新报》、《华夏报》等。
②南洋一带的主要报刊有:《日升报》、《叻报》、《星报》、《日新报》、《中兴日报》、《晨报》、《华报》、《岷报》、《槟城新报》、《益友新报》、《飞龙报篇》等。
方汉奇中新史笔记
![方汉奇中新史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5c0680a8dd3383c4bb4cd26e.png)
绪论1,历史是一门实验科学2,新闻史是新闻事业演变额历史a,唐开元年间——19世纪20年代古代报纸发展时期1100左右【小报(古代主流媒体)官报(宋非法民间出版物)京报(合法民间出版物)】b,19世纪20年代——90年代初期在华外报的发展和垄断时期c,19世纪90年代中期——20世纪前10年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国人自办报纸的第一次高潮期①京报邵飘萍创现代京报②1815年中文近代报纸起源,外国人在南洋地区办中文报,之后外国人到中国领土上办报中国近代报纸多是外国人创办的,中国近代新闻事业是由外国人开启的③一战后,香港成为办报中心二战后1860年左右,上海成为办报中心④种类:宗教类在中国进行传教活动商业类集中在上海,二战后上海新报申报⑤北大新闻学研究会邵飘萍徐宝璜d,1911——1927e,1927——1949国民党和共产党新闻事业对立格局形成与演变时期①1927.4——1937.7 两极新闻事业格局形成②1937.7——1945.8 两级新闻事业格局暂时共处③1945.9——1949.10 两级新闻事业格局在大陆的较量期在此时期国民党三管齐下,不分伯仲,报纸广播通讯社均有所发展。
共产党着力发展报刊,其他两者薄弱。
五种政权控制媒体(共产党报刊;国民党均发展;日伪;苏联广播美国广播)第一章中国古代新闻事业第一节背景:中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形成巨大的反差。
商品经济催生了规模化、系统化、组织化的新闻传播行业。
1906年在德意志地区出现的两种周报就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近代报纸。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近代报刊从政党报刊时期走向了商业报刊时期。
中国新闻史上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就由英国传教士在1815年在马六甲创办。
英国政府借助传教士改变人们思想信仰,用以宣扬西方社会的观念,实行思想征服。
“伦敦布道会”1804年,设立了中国布道团。
派遣罗伯特·马里逊到达中国。
在到来之前学习各种,还编了字典。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十~十三章【圣才出品】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十~十三章【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8fde1963a1c7aa00b42acb4b.png)
第十章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10.1 复习笔记【结构脉络图】【重点难点归纳】一、国民党新闻统制的重建与新闻界的抗争1.国统区新闻事业的中心重返东南(1)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统治集团凭借其手中掌握的政权与法统,抢先在收复区扩展他们自己的新闻事业。
①国民党政府行政院颁布了《管理收复区报纸通讯社杂志电影广播事业暂行办法》,国民党的“收复区全国性事业委员会”又拟定了《广播事业接收三原则》。
根据这些法令,原沦陷区的敌伪报馆、电台、通讯社等各类新闻机构全部成了国民党的囊中之物。
②战后国民党通过一系列措施,实际上接管了《申报》《新闻报》两报及其附属事业。
作为中国新闻事业中心的上海,成了国民党党报的天下。
在其他地区,国民党统治集团也采用相似手法,复刊或新办其党营报刊。
③国民党报团组织的出现是战后国民党党营新闻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现象。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集团重新制订了党报企业化计划,实施企业化政策。
中央日报社等中央级新闻机构均按照《公司法》改组为企业组织,并逐步发展为报团组织。
④在广播事业方面,国民党“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在1945年8月下旬开始派人员分赴各地接收日伪电台,并将其改建为国民党的官办电台。
国民党的新闻通讯事业也经历了类似的过程。
1946年4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将其总社迁回南京。
(2)《文萃》周刊《文萃》周刊于1945年10月在上海创刊,是一份文摘性刊物,以转载进步文字为主,1946年6月,《文萃》逐步改版为时事政治性刊物,由黎澍接办并任主编,后又陆续吸收陈子涛等参加编辑工作。
1947年改为地下出版,改名为《文萃丛刊》,每期以一篇文章的篇名作书名,由16开杂志形式改为32开书本形式。
同年7月,文萃丛刊社被国民党特务查获,该刊工作人员吴承德、陈子涛、骆何民三人被捕,后在上海解放前夕惨遭杀害,史称“文萃三烈士”。
2.“拒检运动”与新闻界争取新闻自由的斗争“拒检运动”是国统区新闻界争取新闻出版自由的一场斗争。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https://img.taocdn.com/s3/m/a0f0234152d380eb62946de8.png)
第五章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5.1 复习笔记【结构脉络图】【重点难点归纳】一、民国初年政党报纸的繁荣1.政党报纸大发展的历史背景民国初年新闻事业大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旧的禁令的废除。
(2)新的自由新闻法律体系在中国的建立。
(3)革命党对新闻自由的保护和推动。
(4)民国“暂行报律”事件的影响。
(5)国人与业界对报刊和报人的过高期待和自诩。
2.新闻业的短暂繁荣与政党报纸的泛滥(1)新出版的报纸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新建立的各级政权机关的机关报。
(2)在这些报刊中,数量最多、发展最快的是政党报纸。
(3)为了在国会中争取更多的席位,具有实力的国民党和进步党两大系统,竞相创办报刊作为自己的舆论机关。
(4)除了“同盟会—国民党”和“共和党—进步党”两大政党系统的报刊外,一些小政党、政治团体和个人也办起了不少报刊。
(5)和全国范围内的办报高潮相配合,这一时期在国内的一些主要省市,还办起了一批有专人从事新闻采访并向报社发稿的通讯社。
二、袁世凯统治下的新闻事业1.袁世凯对各种报刊的控制和收买袁世凯控制舆论和新闻界的主要手段有以下几点:(1)创办御用报纸。
(2)收买报纸或报人。
(3)迫害和摧残反对派的报刊。
(4)通过立法手段,以总统、中央政府及其组成部门、各级地方政府的名义发布具有法律效力的命令,逐步建立起一个为其封建军阀独裁统治服务的新闻法律制度。
2.报界的反袁斗争(1)1913年3月20目袁世凯唆使赵秉钧派人在上海将宋教仁刺杀。
为了瞒天欺世,在宋教仁事件发生前夕,就向各报转发了陆军部、内务部的命令,以防止泄露外交、军事机密为借口,宣告对各报拟刊载的新闻稿实行预检。
(2)同月,内务部通令各地报刊不得使用“万恶政府”、“政府杀人”、“民贼独夫”等字样,违者从严取缔。
从此,报馆、报人被警告训斥、传讯罚款、搜查封禁、直至被捕被杀的事件接连不断,一大批国民党系统的报纸遭封禁。
(3)上海《民立报》从宋案发生的第二天起,每天以整版篇幅连续报道宋案的经过,广州创办了《讨袁报》,一些报纸也出版了反袁专刊。
清华大学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2版)第1章
![清华大学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2版)第1章](https://img.taocdn.com/s3/m/9ba5094c33687e21af45a9f3.png)
读开元杂报
樵囊于襄汉间,得数十幅书,系日条事,不立首末。其略曰:某日皇 帝亲耕藉田,行九推礼;某日百僚行大射礼于安福楼南;某日安北奏诸蕃 君长请扈从封禅;某日皇帝自东封还。赏赐有差;某日宣政门宰相与百僚 廷争一刻罢。如此,凡数十百条。樵当时未知何等书,徒以为朝廷近所行 事。有自长安来者,出其书示之。则目;“吾居长安中,新天子嗣国及穷 虏自溃,则见行南郊礼,安有藉田事乎?况九推非天子礼耶?又尝入大学, 见丛甓负上而起若堂皇者,就视得石刻,乃射堂旧址,则射礼废已久矣, 国家安能行大射礼耶?自关以东,水不败日,则旱败苗,百姓入常赋不足, 至有卖子为豪家役者。吾尝背华走洛,遇西戍还兵千人,县给一食,力屈 不支;国家安能东封?从官禁兵安能仰给耶?北虏惊啮边?,势不可控, 宰相驰出责战,尚未报功,况西关复惊于西戎,安有扈从事耶?武皇帝以 御史窃议宰相事,望岭南走者四人,至今卿士咋舌相戒,况宰相陈奏于仗 罢乎?安有延奏诤事耶?”语未及终,有知书者自外来,曰:“此皆开元 政事,盖当时条布于外者。”樵后得《开元录》验之,条条可复。然尚以 为前朝所行,不当尽为坠典。及来长安,日见条报朝廷事者,徒曰今日除 某官,明日授某官,今日幸于某,明日败于某,诚不类数十幅书。樵恨生 不为太平男子,及睹开元中书,如奋臂出其间,因取其书帛而漫志其末。 凡补缺文者十三,改讹文者十一。是岁大中五年也。 (录自孙樵:《经纬集》)
②战乱不断,内忧外患,加之封建王朝对官报舆 论严厉控制,人们很难通过官方传媒了解时局变化 的真实情况,于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小报应时 而生。
小报的出现,是我国古代报纸发展过程中的一种 重要现象。它标志着我国古代报纸由封建官报一统 天下局面的终结,民间办报历史的开端。小报自宋 代产生后,直到清代,一直是民众获得新闻信息的 重要途径。然而,小报虽然是一种比封建官报更具 有新闻特征的传播媒介,但其内容仍没有超出为封 建统治阶级服务的范畴,是邸报的一种补充。小报 没有自己的言论,且受到官方的查禁,连续发行往 往不能保证。因此,其业务仍处于原始状态。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重点整理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重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081bfe5358fafab069dc0247.png)
1884年5月8日,《申报》又办起《点石斋画报》,由着名风俗画家吴友如主编,每旬出一本,内容以新闻时事画为主,兼刊人物及风俗画和铜版照片,绘印精美,为同时期出版的其他画报所不及。
《申报》的创办与飞速发展,标志着我国中文商业性报纸发展到了成熟阶段,是我国商业报纸的一个成功典范。
“竖三民”:《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都用“民”字打头,创办时间相衔接,风格和基调协同,被人称为“竖三民”。
1909年5月15日,于右任集资在上海租界创办〈民呼日报〉,因仗义执言 ,为民请命,而被查封,该报只办了92天〈民呼日报〉被封二十余天后,于右任又在上海租界办了〈民吁日报〉该报又因揭露日本政府企图控制我国东北的阴谋而触怒日本人,于是日本人串通清政府和租界当局又查封了〈民吁日报〉,该报只存在了48天,〈民吁日报〉被查封一年,1910年10月于右任有在上海租界创办〈民立报〉该报因得到了孙中山的支持而阵容强大,〈民立报〉后来实际上成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机关报,〈民呼日报〉,〈民吁日报〉和〈民立报〉都是于右任创办的,由于报名都用“民”字打头,创办时间有互相衔接,故人们称它们为“竖三民”。
《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郭立士创办、主编,旨在宣扬西方文化的优越,征服中国人骄傲自大的排外心理。
第三节鸦片战争后近代报业在香港的兴起
鸦片战争后,香港报业率先勃兴,成为外国人在华办报第一重要基地。
《香港船头货价纸》:实为英文《孖剌报》的中文版。该报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最早的经济类报纸和最早以单页形式两面印刷的中文报纸。1857年创刊,内容以船期、商品价格、商业信息和广告为主,读者主是商店职员。后改名为《香港中外新报》。
2 :介绍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情况和自然科学知识,也评论中西方社会的得失,宣传中国应该向西方学习。
《中国新闻传播史》期末重点知识概要
![《中国新闻传播史》期末重点知识概要](https://img.taocdn.com/s3/m/9cb38354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9e.png)
《中国新闻传播史》期末重点知识概要
中国新闻传播史记录了从古代报纸到网络媒体以及各种新闻传播媒介的发展历程。
新
闻传播史可以很好地表明新闻传播的发展曲线,以及人们如何运用不同的媒介来传播信息。
古代中国的新闻传播始于秦始皇统治时期,当时人们采用竹简及木牌的记录方式传播
信息,这就是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又称为“通则”、“礼令”或“公案”。
公元前 205 年,刘邦编制了《洪篪》,将古代新闻传播媒介分布为三部分:官吏,青拄和跑马灯。
官
吏负责向下级传播政令,青拄负责警惕百姓,跑马灯负责宣传政令和新闻报道。
除了通过政令传播信息外,随着文字的发展,报纸也出现了。
汉朝有《太仆经》,唐
朝有《白话》,宋朝有《武则天》,明朝有《新书》,清朝有《王菲新闻》等。
中国新闻
传播的发展也越来越迅速,1865 年上海出版了第一份期刊《求是》,全国范围出现参考
书报事件。
20 世纪初,新闻传播媒介发展迅速,不少报社、照相机公司出现,广播网日展开,
报纸、期刊和广播节目的运营量大幅增加,电影媒介也开始发展。
1930 年开始,电视节
目播出,新闻传播媒介形式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
20 世纪 80 年代,新闻传播的发展又进入新的阶段,电脑网络开始投入使用,新闻
传播也出现了“编辑室+网络”的新形式。
网络传播形式丰富多样,比如网站、博客、论
坛等都成为人们新闻传播的重要渠道,如今社交媒体也在不断发展,使得新闻传播发展变
得更加快速。
从古至今,新闻传播在中国发展经历了从竹简及木牌到网络媒介的多次变革,新闻传
播媒介和形式也越来越丰富多样,已满足着不断发展的新闻传播需求。
方汉奇 中国新闻传播史 复习笔记
![方汉奇 中国新闻传播史 复习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e145b710ec3a87c24028c4db.png)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第一节中国传播活动溯源一、中国古代的信息传播最早的和最常用的是口头传播,即口耳传播。
作为口头传播的辅助手段还有结绳、图画、雕刻、烽烟、旗鼓等。
烽烟主要用于报警,旗鼓主要用于指挥进退。
1、木铎:是我国古代传播活动中的一种特殊媒介。
在夏商周时期,有一种被称为遒人的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巡行于各地,既以宣达政令,又进行必要的采风。
与新闻的采集和发布相近。
有了文字以后,古代的传播活动就更多样化了。
2、甲骨文:大多是刻在龟甲或牛羊的肩胛骨上,记载的大多是殷商时期的事情,除少量纪事外,大多用于祭祀和占卜。
3、金文:盛行于周,传世的带有金文的铜器铸件,多为周代的产物,如毛公鼎,多用于记录商王诏书或国家常法4、岩刻:主要盛行于周以后,多用于颂德和纪功。
春秋战国时期,传播活动更为频繁,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采取了修筑驰道、统一文字、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制度,为社会传播的畅通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二、两汉和三国魏晋时代的传播活动汉代以后,邮驿制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面向全国臣民的政令发布工作也日趋经常化和规范化。
两汉时代已经进入了以文字传播为主的时代,文字传播的载体,早期以竹、木制造的简和绢帛为主。
有关的信息直接用笔墨书写在竹简、木简或绢帛上。
虽然造纸术已经出现,但是由于工匠不多,产量不高,还不普及,传播载体以竹简、木简和绢帛为主。
三国魏晋时代历时近两百年,时局纷扰,是新闻住处的传播与交流和社会舆论十分活跃、旺盛的时代。
驿传网络十分发达。
这一时期主要的传播媒介是布告和露布。
1、布告:是《三国志》中经常提到的用以“布告天下”的政府文告,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书和各级政府制颁的行政法令,以在固定地点悬挂或张贴为主。
2、露布: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三国时常用来配合军事行动。
是一种以流动的方式“露而宣布,欲四方速知”的传播载体,主要用帛,也有用木板,因此也称露板。
主要用于军事方面,特别用来传播战争胜利的消息。
方汉奇的《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
![方汉奇的《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bb623f2c647d27284b7351e8.png)
方汉奇的《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复习资料系列(三)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说明:1、主要参考教材:《中国新闻事业简史》方汉奇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史论最重要是熟练掌握基本知识点,在此基础上,要形成清晰的纵向和横向的知识结构。
3、温故而知新。
4、答题要点分析:一、名词解释考察范围一般为重点报刊、新闻界主要人物、重要新闻事件、名作、名篇等,答题六七句即可。
(一)关于报刊:(1)对新闻媒介要评价、归类、基本定性、特点、如:第一……的报纸,某政党……报纸(2)(3)何年何地出版(一句话)(4)主办者、负责人、或是由某政党、团体创办(5)办报宗旨、宣传内容、特色(高度概括,三四句)(二)关于人物:(1)总体评价定性,理解基础上总体把握(一句话)(2)何时何地从事何种新闻活动(重要的、代表性的)(3)哪些活动(老板:办报活动;编辑记者:主编何种报刊,代表文章)(4)代表著作(三)关于事件:(1)定性,阐明何类性质事件(2)何时何地,涉及何人(3)起因、经过、影响二、论述题要求史论结合,既有史实,又有思想观点,以史实为主,占60%-80%,不少于20句话,400字以上,并且有头有尾,前后呼应,似小论文。
第一章古代新闻事业(脉络图略)一、名词解释1、木铎2、露布(99传名)3、开元杂报4、敦煌进奏院状5、进奏院状6、定本制度(00新名)7、邸报8、小报(90名)9、民间报房10、《急选报》(98名)11、《万历邸钞》(02名)12、《天变邸抄》13、揭帖14、旗报和牌报15、报房京报16、辕门抄二、简述题1、中国古代报纸产生于唐代的根据有哪些?(01新)2、中国古代报纸产生前的传播手段和传播载体。
(01传)3、中国古代报纸发展情况。
(99新)4、中国古代民间报房的产生和发展情况。
三、论述题1、中国古代官报的产生和发展情况。
第二章近代报刊的传入(1815-1873)(脉络图略)一、名词解释1、《察世俗每月统纪传》2、《蜜蜂华报》3、《广州纪录报》4、《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5、《香港公报》6、《德臣报》7、《孖刺报》8、《遐尔贯珍》(99新名)9、《香港船头货价纸》10、《字林西报》(99传名)11、《六合丛谈》12、《万国公报》13、《上海新报》14、《申报》15、《新闻报》16、《京津泰晤士报》17、《中西见闻录》二、简述题1、简述并评价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外人在华办报活动。
北京大学新闻学考研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独家资料
![北京大学新闻学考研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独家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e95c8826915f804d2b16c1a8.png)
中国新闻传播史方汉奇第九章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1937-1945)第一节延安等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新闻事业一、中共党报系统的重建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
在延安及各抗日民主根据地,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模式基本确立,中共党报系统的重建是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在抗战中走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
陕甘宁边区首府延安是抗战时期中共中央的所在地,也是党的新闻事业的中心。
1937年《红色中华》报改名为《新中华报》,1939年改组为中共中央机关报,三日刊。
积极宣传抗战、团结、进步,发表了大量社论、重要评论和中共中央的通电、文件等,全面系统地报道了中共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的战绩。
围绕《新中华报》这一中心,一批新报刊纷纷出版,形成了一个中共中央报刊系统。
《共产党人》《中国青年》《中国妇女》《中国工人》《中国文化》《边区群众报》等等。
1、《解放日报》:1941年前后,抗日战争在经济上进入了最为艰难的时期,中央决定将《新中华报》和《今日新闻》合并,改出大型的《解放日报》。
1941年5月创刊,社长先后由博古、廖承志担任,总编先后由杨松、陆定一等担任。
该报是在革命根据地出版的第一个大型的、每日出版的中共中央机关报,也是抗日战争时期及解放战争初期革命根据地影响最大的报纸。
该报曾以大量篇幅报道战争情况,则时发表不可评论,对国际形势做出了科学的分析,但同时也出现了过多刊载国际新闻、宣传报道脱离根据地群众和工作实际的倾向。
二、新华通讯社的独立发展与人民广播事业的创建新华社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和人民广播事业的诞生,是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走向成熟的另一个重要标志。
1、新华社:新华通讯社前身是红色中华通讯社,1937年与《红色中华》报一起改名为新华通讯社,与《新中华报》还是两块牌子,一套机构。
抗战爆发后,各根据地的情况与信息交流都要依靠新华社。
发稿量也从一两千字增加到四五千字。
同时任翻译外国电讯《每日电讯》供领导参阅。
改建为独立的新闻通讯机构后,向仲华、博古、廖承志先后接任新华社社长。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b66a54601eb91a37f1115c31.png)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1、主要参考教材:《中国新闻事业简史》,方汉奇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史论最重要是熟练掌握基本知识点,在此基础上,要形成清晰的纵向和横向的知识结构。
3、温故而知新。
4、答题要点分析:一、名词解释考察范围一般为重点报刊、新闻界主要人物、重要新闻事件、名作、名篇等,答题六七句即可。
(一)关于报刊:(1)对新闻媒介要评价、归类、基本定性、特点、如:第一……的报纸,某政党……报纸(2)(3)何年何地出版(一句话)(4)主办者、负责人、或是由某政党、团体创办(5)办报宗旨、宣传内容、特色(高度概括,三四句)(二)关于人物:(1)总体评价定性,理解基础上总体把握(一句话)(2)何时何地从事何种新闻活动(重要的、代表性的)(3)哪些活动(老板:办报活动;编辑记者:主编何种报刊,代表文章)(4)代表著作(三)关于事件:(1)定性,阐明何类性质事件(2)何时何地,涉及何人(3)起因、经过、影响二、论述题要求史论结合,既有史实,又有思想观点,以史实为主,占60%-80%,不少于20句话,400字以上,并且有头有尾,前后呼应,似小论文。
第一章古代新闻事业(脉络图略)一、名词解释1、木铎:报纸产生前的一种原始传播载体,据贾疏云:皆以金为之,以木为舌,则曰木铎;据记载三代周秦时期,曾有被称为遒人的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巡行各地,宣达政令,进行必要的采风,这些活动与新闻的发布和采集相近,前人一度把木铎当作新闻事业的象征。
2、露布(99传名):是一种在帛制的旗子上书写文字,通报四方的传播媒体,起始于汉魏。
露布的内容主要是用来传递军事捷报,唐封演《封氏见闻记》有记“露布,捷书之别名也”;也兼记皇帝功德。
露布的公开性和时效很强,传播面也很广,是报纸诞生前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一种新闻传播媒体。
3、开元杂报:见于孙樵《经纬集》卷三《读开元杂报》一文,开元杂报是孙樵行文中随意加的称呼现已无存。
“开元杂报”记述的是唐开元十二年到二十三年的事,主要为皇帝与大臣的一些活动;关于外观,孙樵记述“数十幅书,系日条事,不立首末”,说明没有任何款识和正式名称,也没有固定的刊期和报头,不是印刷品。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精选全文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精选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c18d0d35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5da027c.png)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1.1 复习笔记【结构脉络图】静业学习网1【重点难点归纳】一、中国新闻传播活动溯源1中国古代的信息传播(1)文字出现之前古代的传播手段①最早的和最常用的是口头传播,即口耳之间的传播。
②作为口头传播的辅助手段的,还有结绳、图画、雕刻、标识、烽烟、旗鼓等。
③中国古代还有一种特殊的媒介——木铎。
这是别的国家的传播史上所没有的。
(2)有了文字以后,古代的传播活动渠道更多,手段也更为多样化①最早的带有文字的传播载体是甲骨和金石。
甲骨除少量纪事外,多用于祭祀和占卜;金器多用于记录帝王诏书或国家常法;岩刻多用于颂德和纪功。
②早在3000年以前的上古时代,我国就已经出现了集市贸易,同时也产生了最初的商业广告。
③古代的中国有着频繁的传播活动,在中国的古代典籍中可以找到大量的有关传播活动的记载。
远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不少杰出的学者和思想家从事传播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2两汉和三国魏晋时代的传播活动(1)两汉的传播活动①汉代以后,邮驿制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每个驿站设置传车,负责官文书和信息的传递工作。
首都长安设有“邸”,中央政府部门设有主官和属官负责接待和通报工作等,另外还设“公车司马令”和“御史”等,封建政府内部的信息传播体制日趋完善。
②面向全国臣民的政令发布工作,日趋经常化和规范化。
③两汉时代已经进入了以文字传播为主的时代。
文字传播的载体,早期以竹和木制造的简和绢帛为主,有关的信息直接用笔墨书写在竹简、木简或绢帛上。
造纸术发明以后,才逐渐发展到写在纸上。
④汉代的“邸”,还不具备发布官报的职能。
(2)三国魏晋时代的传播活动①三国魏晋时代是新闻信息的传播与交流和社会舆情十分活跃和旺盛发达的时代。
为了能及时地获得信息和加快信息传递的速度,魏蜀吴三国的驿传活动都深受当局的重视。
②三国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传播媒介是布告和露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重点总结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第一节中国传播活动溯源一、中国古代的信息传播最早的和最常用的是口头传播,即口耳传播。
作为口头传播的辅助手段还有结绳、图画、雕刻、烽烟、旗鼓等。
烽烟主要用于报警,旗鼓主要用于指挥进退。
木铎:是我国古代传播活动中的一种特殊媒介。
在夏商周时期,有一种被称为遒人的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巡行于各地,既以宣达政令,又进行必要的采风。
与新闻的采集和发布相近。
有了文字以后,古代的传播活动就更多样化了。
甲骨文:大多是刻在龟甲或牛羊的肩胛骨上,记载的大多是殷商时期的事情,除少量纪事外,大多用于祭祀和占卜。
金文:盛行于周,传世的带有金文的铜器铸件,多为周代的产物,如毛公鼎,多用于记录商王诏书或国家常法岩刻:主要盛行于周以后,多用于颂德和纪功。
春秋战国时期,传播活动更为频繁,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采取了修筑驰道、统一文字、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制度,为社会传播的畅通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二、两汉和三国魏晋时代的传播活动汉代以后,邮驿制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面向全国臣民的政令发布工作也日趋经常化和规范化。
两汉时代已经进入了以文字传播为主的时代,文字传播的载体,早期以竹、木制造的简和绢帛为主。
有关的信息直接用笔墨书写在竹简、木简或绢帛上。
虽然造纸术已经出现,但是由于工匠不多,产量不高,还不普及,传播载体以竹简、木简和绢帛为主。
三国魏晋时代历时近两百年,时局纷扰,是新闻住处的传播与交流和社会舆论十分活跃、旺盛的时代。
驿传网络十分发达。
这一时期主要的传播媒介是布告和露布。
布告:是《三国志》中经常提到的用以“布告天下”的政府文告,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书和各级政府制颁的行政法令,以在固定地点悬挂或张贴为主。
露布: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三国时常用来配合军事行动。
是一种以流动的方式“露而宣布,欲四方速知”的传播载体,主要用帛,也有用木板,因此也称露板。
主要用于军事方面,特别用来传播战争胜利的消息。
有时露布也被用来发布政治性的檄文。
力图不战而屈人之兵,做到先声夺人。
作为社会上传播手段主要被普遍采用的有童谣和谣言。
前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舆情和民心的向背。
这一时期的传播载体主要是简牍、其次是纸,再次是帛。
直到东晋桓玄403 年下令废简用纸后,才开始了纸张独占鳌头的地位。
第二节唐代的新闻传播与早期的官报一、早期政府官报出现和唐代官报的发行制度中国的报纸开始出现于唐,最早的报纸是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
唐代官报的孕育和发展是从唐中期开始的,是和唐的藩镇制度紧密联系的。
随着藩镇势力的日益发展,各节度使纷纷在长安设立办事机构,开始称邸,后改称上都留后院,又改称上都进奏院,简称进奏院。
进奏院负责人称的进奏官,由地方派遣,因此只对派遣他们的藩镇长官负责,不受进行的管辖。
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进行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书面报告,就是最早的官报雏形,其性质接近于后来的邸报。
二、“开元杂报”和“敦煌进奏院状”开元杂报(06 年名解):最早的有关唐代官报的文字记载,见于孙樵《经纬集》所收的《读开元杂报》一文。
“开元杂报”并没有固定的刊期和报头,只是孙樵为了行文的方便而随意使用的称呼,意为有关开元政事消息的杂乱报道。
对于它的性质,新闻界有不同的看法,但大多数认为它是一种报纸,是一种类似“进奏院状”“邸吏报状”之类的报纸。
它说明,中国开始有报纸的时间不会晚于唐玄宗开元年间。
原件早已失存。
敦煌进奏院状:是被保留下来的仅存的两份唐代的官报。
是1900 年在敦煌莫高窟出土的两张“进奏院状”的残页。
这两份“进奏院状”都是由唐僖宗时期由驻地在沙州的节度使张淮深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发回沙州的。
因为沙州今在敦煌地区,所以被定名为“敦煌进奏院状”。
由于开元杂报已经无存,这两份报纸成为我国,同时也是世界上仅存的年份最早的两份原始状态的报纸了。
唐代的报状是从记文书中游离出来的传播媒体,是一种和后来的邸报相类似的新闻传播工具。
以传报来自朝廷的信息为主要内容。
三、唐代的其他传播活动士人的传播活动,指发生在士人之间的人际交往与信息传播活动。
主要的传播手段有书信、著述、赋诗等。
题壁是最常用的一种交换诗作的方式,把诗题于壁上,公之于众。
印刷术在中唐时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主要用来印刷佛经,没有用来传递新闻信息。
第三节宋代官办的“邸报”和流行于民间的“小报”一、宋代官办的邸报和邸报的发行制度。
邸报:到了宋代,开始出现了在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统一发布的正式官报:邸报。
负责邸报发布工作的是都进奏院。
宋初成立都进奏院对各进奏院的业务活动进行统一管理,其职责主要是收受和传递官文书,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传递信息。
在都进奏院的管辖下,负责信息采集和传报工作的是进奏官,经由进奏官传发出去的封建政府官报,就是邸报。
与唐代进奏院状的不同:首先,是在封建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向地方官员会报朝廷信息的中央一级官报;其次,完全从官文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官方的新闻传播工具;再次,由不定期转为定期发行,信息量增大,时效性也有所增强。
邸报的内容主要有皇帝的诏旨;皇帝的起居;官吏的任免、臣僚的章奏、军事情报、刑罚等活动。
邸报的稿件大部分是进奏官从门下省的政府部门抄录来的,抄录的过程,也是选择和采集的过程。
邸报的编辑审定工作,由中书省、门下省的检正、检详官负责,后又增加了门下省的给事中负责判报。
其任务主要是决定发报稿件的取舍。
邸报发出后,允许传抄和复制,并允许这些复制件以朝报或邸报的名义在社会上公开发售。
其读者主要是政府官员和一般士大夫知识分子。
定本制度:根据进奏官采集来的各种发报材料,经本院监官编好送枢密院或当权的宰相审查通过后产生的邸报样本。
进奏官们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
进奏官抄录 给事中等负责编辑审定 枢密院审查确定定本二、宋代的小报和官方对小报的查禁小报:小报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
可能在北宋初年都进奏院成立以后不久就出现了,是以和政府有关部门编发的封建官报相对的民间报纸的形态出现的。
同邸报一样,小报也没有固定的报头和名称,小报只是对这种类型的非官方报纸的习惯性称呼;小报的发行人包括邸吏、使臣、在省寺监司等政府机关内工作的中下级官员和从事书籍印售工作的书肆之家;小报是一种从11 世纪初叶就风行社会的非官方报纸。
这种报纸为读者提供了不少官报所不载的和官方禁止发表的文件和新闻,满足了他们对朝廷人事变动和政事活动消息的需求,成为邸报的一个重要补充,突破了官方对新闻传播的垄断。
三、宋代的其他传播活动榜:是一种由政府部门发布的、以张贴的方式公布信息的新闻传播手段,其形式类似于唐以前的布告。
但宋代的“榜”,其提供信息之及时,使用频率和受百姓关注程度之高,都远超过汉唐。
“榜”通常是用来公布法令的,但也经常用来公布希望公众尽快知道的诏旨、章奏和赏功罚罪等方面的事宜,非常时期也用来及时向公众公布战讯和群众关心的朝廷政事消息。
张贴的地点大多在居住密集、过往人等较多的内外城门口和市镇的商业繁华地区。
榜成为发行面较小的邸报和小报的重要补充。
第四节元代的新闻传播活动一、元代官方的信息传播元代的国祚很短,只有不到九十年的时间,还没有来得及建立全国性的官报发行体制。
二、元代的民间新闻传播媒体“小本”小本:是流行于元代民间的新闻传播媒体,这种小本由民间私自雕印发卖,内容主要是来自朝廷方面的政事消息。
从内容、形式和发行的方式来看,这种小本很可能就是宋代小报的延续。
元代的言禁比宋代更甚,小本的编印和发行都是私下进行的并不顺利。
三、元代社会上的其他传播活动元代的印刷术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利用印刷和其他手段来传播住处的活动十分普遍。
第五节明代的新闻传播事业一、明代官报的抄传和发行制度明代的官报由封建中央政府统一安排发布和抄传等事宜,发自首都的官报,仍被习惯地称为邸报。
明代的邸报的抄传工作主要通过三个环节。
首先是政通司:来自地方和在京臣僚们的奏章,绝大部分必须经过政通司,是朝廷信息的总汇。
其次是六科,主要是将皇帝看过的,做了批示的,同意发布的章奏公开发抄,供在京各衙门和“邸报”传抄;同时,还负责记录皇帝接见大臣时的谈话和指示。
即承担了采集、记录和为邸报提供皇帝谕旨的工作。
再次是提塘,明制,各省派有提塘长驻京师,提塘相当于唐宋时期的邸吏或进奏吏。
提塘官从六科发抄的各项谕旨和奏章中摘抄出来,经由提塘报房发出的官报通称为邸报。
二、有关明邸报的几个问题明代的邸报和唐宋时一样有很多别名,主要原因是因为邸报并没有固定的报头。
邸抄、朝报、除目、京报等等。
邸报的内容:有皇帝的谕旨;皇帝的起居;官吏的任免、臣僚的章奏、军事信息、科举方面的最新消息等。
明代的邸报基本上每日发行。
明中叶以后,部分邸报开始使用印刷,在明朝,邸报手电筒手段始终都是多元的,有抄定的也有印刷的。
三、明代的民间报房和抄报行明中叶以后,民间新闻传播活动日趋活跃,开始出现了民间的报房和从事抄报工作的专门行业。
明早期的民办报房很可能是从官方的提塘报房分离出来的。
民办报房问世后,它的官方消息仍然来自于六科,或间接得自提塘报房。
除抄传和发行邸报外,民间报房还从事报录、印卖缙绅录、鼎甲单,出版时临时编印时事小本等类活动,增加收入。
四、《万历邸钞》《天变邸钞》和《急选报》明代邸报的原件已现在无存,被保存下来的只有当时人的摘抄本和被某些明人书籍做为附录保存下来的邸报的翻印件。
《万历邸钞》:明抄本《万历邸钞》共32 册,现存台北“中央图书馆”,这部抄本是将万历一朝的邸报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摘录而成的。
抄录者在摘录的过程中做了一些编辑整理的工作,包括删节、增加一些“摘由”,增加一些注释性的说明,并适当做一些综合。
所以只是部分地反映了当年“邸报”的面貌。
《天变邸钞》:是一份专门报道在明熹宗时期,发生在北京的一次特大灾异事件的报纸。
天变邸钞原件已经无存,它的全文是被当时人根据原件或抄件,以附录的方式辑入私人文集或丛刻,间接保存下来的。
《天》的报道并非官方发布,而是抄报人自己编写的,出于民间报房,属于临时发刊、大量复印出售、广为传播的那一类民间报房出版的报纸。
《急选报》:是唯一保存至今的明代报纸原件。
《急选报》出版于万历年间,用雕版印刷,内容是吏部急选官员的名单。
这份急选报没有注明出版单位和编辑发行人的姓名,估计是民间报房的产物,是民间报房“邸报”之外,众多“报儿”的一种。
有可能单独发行也可能做为附件随邸报一起发行。
这说明在万历八年就有了民办的雕版印刷的报纸了。
是世界上现在最早的自称为“报”的印刷品,因此弥足珍贵。
五、明王朝对“邸报”抄传活动的限禁对邸报,明代的统治者主要抓的是抄传这个环节。
六、明代的其他新闻传播活动塘报:是一种由下到上,由地方到中央逐级汇报军情的文报。
是有关军事信息的传播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