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中国血统非盟主席 被总统亲切称为“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是一个被森林覆盖的国家,绵延的热带雨林被比作是绿色的金子。
她就是“绿金之国”——加蓬。
1942年雨季来临前的一个早晨,加蓬南部热带丛林中一个叫“贡共”的小村落,举行了一场祭祀活动,祈祷部族酋长的女儿顺利分娩。
婴儿的哭声让鼓乐骤然停止。
新生儿的肤色、长相跟部族里的人都不太一样。
但是村民们似乎并没有注意这一点,一个男孩降生在酋长家里,这件事情就足以让他们狂欢。
孩子满月时,母亲带他去天主教堂洗礼,神父给孩子起了教名“让”,于是,村民都管这孩子叫“让·平”。
“平”是指孩子的父亲程志平,他是一位黄皮肤的来自中国温州的商人。
那么,温州人程志平怎么会来到贡共村,又怎么会和部族酋长的女儿生下了这个孩子呢?
大西洋的巨浪拍打着非洲西海岸,让蒂尔港来了两位黄皮肤的中国人
让·平(非洲联盟委员会主席):我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告诉我,他从哪里来,怎么来到这儿的。
他总是对我们讲他年轻的时候如何离开中国的经历,讲他的中国。
1929年秋,19岁的程志平走出了温州瓯海临江镇的一座大宅院,三步一回头,告别众乡亲。
自幼父母双亡,程志平是姑妈一手拉扯大的。
这天,姑妈为他安排好了行程,亲自送他去往法国。
1929年,程志平身后的温州肃杀凄凉。
据当年9月的《申报》记载:持续79天的旱灾加上虫灾,使得米价飞涨贫民自杀,灾情之重,为60年所未见。
受饥荒的老百姓达40万之多,稍微有点积蓄的人家都想方设法到海外碰碰运气。
姑妈给程志平最后的嘱咐是:不管挣没挣到钱,三年就回来。
因为家里已经为他订下了一门亲。
乘坐邮轮从上海启程南下,经马六甲海峡、印度洋,穿过红海、地中海,1929年间,三百温州青年就沿着这条线路抵达法国马赛港。
程志平开始在工厂打工,工资只够维持日常生活。
三年后,他回到了马赛港,但船票却没有买到中国——没有挣到钱,程志平觉得没脸回去见家乡父老,他决定另辟一条淘金路。
大西洋的巨浪拍打着非洲西海岸,加蓬的让蒂尔港来了两位黄皮肤的中国人。
他们穿着西装,打着领带,肩上却挑着从法国批发来的装有瓷器、小五金的担子,沿街叫卖。
程志平和他在法国认识的温州同乡陈松青,成为踏进加蓬的第一批中国人。
时间是1933年4月。
带来的货物渐渐卖完,正当他们准备返回法国进货时,让蒂尔港唯一一家面包房的老板——一位法国面包师去世了。
这样一来,谁来为当地的欧洲人烤面包就成了问题。
程志平决定接下这家面包房。
烤面包的香味重新弥漫在让蒂尔街道,程志平和他的温州伙伴也结束了杂货郎漂泊不定的生活,在加蓬定居。
程志平像一只放飞的风筝,线的另一头被故乡牵挂
让·平:他做面包时间不长,也就一两年吧。
后来他转做捕鱼业。
让蒂尔港靠海,鱼是居民的主要食物之一,尤其在那儿还有很多工人,所以对鱼的需求量非常大。
两个温州人从面包师一变成渔民,就立刻给当地的捕鱼业带来了两项关键的技术。
一是捕鱼方式:当地人一直习惯用渔叉手捞的方法捕鱼,程志平他们首先引进了渔网,使得产量大增。
这种中国渔民传统的结网方式在加蓬沿用至今。
二是储存方式:西部非洲传统的做法是将鲜鱼用烟火熏制成鱼干,这样虽然解决了在炎热潮湿条件下鱼的长期储存贩运的问题,却损失了它的鲜美味道。
程志平教当地人用盐腌制晾晒成咸鱼干,这种温州人常用的制鱼方法,正好弥补了西非传统熏鱼干的缺陷,既方便储运又不失鲜美。
在让蒂尔港一棵巨大的金合欢树的后面,程志平买下了他在非洲的第一所房子,他和陈松青成为了这个地区最有本事、最能干的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们甚至成为北非盟军的副食供应商。
但是,战争也阻断了两个温州淘金人的回家路。
转眼间,程志平33岁,陈松青40岁。
让蒂尔港往东的大片区域,很久以前与大海相连。
后来随着周边地势的抬高,低于海平面的地方就形成了泻湖。
泻湖中分布着许多小岛,其中一个名为“贡共”的岛上生活着一支叫“考米”的部族。
1941年,程志平驾船捕鱼来到岛上,结识了部族酋长的女儿阿尼娜并和她成婚。
陈松青也娶了一位当地名门之女为妻,两个温州人从此与非洲结下姻缘。
一年以后,两个家庭相继生下了第一个男孩,程志平的儿子取名叫让·平,陈松青的儿子叫陈夏尔。
孩子们渐渐长大了,在他们的眼里,两位中国父亲和当地人最大的不同,就是特别的顾家顾孩子、特别的慈爱。
当让·平长到12岁的时候,父亲程志平为他扎了一些风筝,教儿子在非洲的旷野中奔跑放飞。
这时,程志平自己就像一只放飞的风筝,线的另一头被故乡温州牵着。
加蓬南部埃丁布埃州的人民,把选票投给了这位来自中国的移民
二战结束后,加蓬茂密的原始森林中,出现了程志平和伐木工人的身影。
木材业当时是加蓬的支柱产业,也是最赚钱的行业,但因为成本投入大,这个行业过去一直被欧洲人垄断。
程志平没有那么多钱,却有很多工人,他们都是以前捕鱼时的帮手。
刚开始程志平同一个希腊人合作进入伐木业,当他将捕鱼赚来的钱全部投入进去之后,一场意料不到的危机降临到他们身上。
让·平: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发生了木材危机,没人买木材了,日本人也不买,欧洲人也买得少了。
停在让蒂尔港的木筏都烂了,这场危机使很多人破产。
欧洲人的公司只能把员工一一辞退。
而我父亲则在考虑应该怎样应付危机。
他把所有员工集中在一起,把情况告诉他们,让他们自己做出选择:是留下来一起等待危机过去,还是选择离开。
这些曾经和父亲一起捕鱼的工人都选择了留下。
他们没有工资,因为我父亲也已经没钱了,但是大家一起种点庄稼、捕点鱼,还能有口饭吃。
这种情况前后持续了一年的时间,没有业务,没有任何生意。
一年以后,危机过去了,欧洲人办的企业因为辞退了员工恢复很慢,而程志平领着一起患难的工人兄弟重整旗鼓,迅速发展为当地最大的木材企业家。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整个非洲民族独立解放运动风起云涌。
法属殖民地加蓬在1960年8月17日宣布独立。
一直保持沉默的程志平出人意料地活跃起来了。
程志平出资兴建了医疗诊所和学校,还买来了轮船,解决了湖区的交通问题。
这在当地都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
1972年,加蓬南部埃丁布埃州人民在选举州议会议长时,把选票投给了这位来自中国温州的移民——程志平。
让·平继承了父亲身上的品格:从容、耐心以及敏锐的洞察力
1984年3月底,加蓬埃丁布埃州府议会办公室南草坪上,离任的议会议长程志平被儿子让·平牵着手,走到人群中间接受大家祝贺。
一周前,让·平被加蓬总统邦戈任命为总统民事办公厅主任,父亲在沉默中掩饰着高兴。
让·平从此开始了他“总统外交官”的生涯。
“总统外交官”是加蓬媒体给让·平戴上的桂冠。
在非洲地区冲突甚至多国混战的局势中,加蓬总统邦戈倡导“对话、宽容、和平”的外交思想,成为国际上公认的“调解人”。
让·平多次受邦戈总统派遣,执行斡旋调解的外交使命,他穿梭于战乱国家,劝说交战各方平息战火,接受邦戈总统的和平方案。
邦戈总统一直将中国的毛泽东主席视为心目中的英雄,因此,当总统想褒奖这位有中国血统的部下时,就亲切地称他“毛”。
那么,出生在偏僻乡村里的让·平,是如何成为“总统外交官”的呢?
让·平:这就要说说我的父亲了!我总是很依赖他,我和他在一起学到了很多东西,他教我如何在社会中生存,他送我上学,为我支付学费。
我之所以能有今天,首先得归功于我的父亲,归功于他给我的教育。
我也是逐渐理解我父亲的。
有一条路通往翁布埃原始森林伐木场,半个世纪前,木材企业家程志平经常领着儿子徒步从这里走过。
按照当地的风俗,母亲负责做家务教育孩子,而让·平却总是跟着父亲。
对于一个农村少年来说,父亲伐木场中的一切:工地、卡车、天不亮就起床、轰然倒下的大树,既新奇又刺激。
随父亲一起经历过一次次惊险,让·平也继承了父亲身上的品格:从容、耐心以及敏锐的洞察力。
1972年,让·平大学毕业后,没有按父亲的期望继承产业,而是受聘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经意间踏进加蓬外交界。
2004年,让·平当选为第59届联合国大会主席,2008年当选为非洲联盟委员会主席。
父亲描述的故乡永远是1929年的温州,儿子的脑海里展现的却一直是非洲风光
在让·平的外交生涯中,最富挑战性的,是冒着枪林弹雨去执行“总统和平计划”的战地外交,那是与死神相伴的人生经历。
每一次完成有生命危险的外交斡旋任务,让·平都会来到父亲的墓前,静静地待上一会儿。
1986年,程志平去世。
他的一生习惯于面对挑战。
在他从中国温州闯荡非洲加蓬57
年的不平凡岁月中,始终以自己的勤勉、良善、宽厚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赢得了非洲百姓对他的尊敬和爱,这成为留给让·平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无论是作为总统外交官、联合国轮值主席、还是今天的非洲联盟委员会主席,让·平说,公正、包容、和平是他毕生信奉和追求的信念。
让尼那·平(让·平夫人、加蓬外交官):在公公病情加重的时候,我把他送进了法国一家医院,住了10天。
当他病情恶化的时候,我的丈夫不在。
我独自做出决定:把我公公送回加蓬,因为他最后的愿望就是希望能死在加蓬,死在自己的家里,而不是在法国。
让我做出这样的决定非常艰难,但他一直在跟我说:让尼那,我不想死在法国,把我带回加蓬去,把我带回家吧!于是,我就把他送回到了加蓬。
我们到家的时候是早晨五点钟,下午四点二十分,他就去世了,就在我们的家里,在我的面前。
但我知道他真正的愿望,其实是他的儿子能把他送回中国去。
程志平的墓在翁布埃市地势最高的地方,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墓碑下埋葬着一个漂泊者的遗憾:
1929年,姑妈送他出温州,去法国逃荒谋生,嘱咐他三年就回来;三年后,他钱袋空空,觉得无颜回家见人,决定闯荡非洲;在加蓬他掘到了第一桶金,但二战又阻断了回家的路;终于盼到了中国改革开放,但姑妈已经在20年前去世。
牵着风筝的线断了。
程志平给自己的儿子描述的故乡,永远是1929年的温州。
而在让·平的脑海里,展现的是一派非洲风光。
父亲的去世,更使得让·平和温州亲戚们的生活,彼此都成了传说。
“如果父亲能够再多活两年,我一定陪他来温州,我想这会是他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
1987年2月,加蓬总统邦戈应邀第六次访问中国。
让·平作为总统民事办公厅主任随行,他想亲眼看看父亲的祖国。
总统专机飞离地毯一样的非洲热带雨林,中国外交部和国务院侨办同时在为让·平准备一份意外的惊喜。
2月16日晚上,外交部非洲司的一位官员接通了让·平房间的电话。
让·平:当我知道我的亲戚来到了北京,想来见我,我又惊又喜。
我向总统请示,总统说:可以可以,很好!让他们来吧!于是我的亲戚们都来了。
总统也接见了他们,他很高兴我有中国亲戚。
2003年10月,首届世界温州人大会在温州市召开。
来自世界60多个国家的1500名温州人,代表40多万闯荡世界的温州游子,回到故乡。
加蓬外交部长让·平作为海外温州人的后代,也出席了这次盛会。
让·平回到父亲出生的地方——温州市瓯海区临江镇。
他惊讶地发现:自己看到的温州,比父亲向他描述的温州年轻。
而父亲居住过的大宅院,比自己想象的更加古老。
让·平:回到父亲的故乡,感觉像是父亲复活一样。
我的父亲把我和中国联系了起来,我又为父亲重新找到了根,找到了他从没见过的亲人。
这是一种不同寻常的感情,让我明白我父亲是个中国人,这里有他的根。
加蓬有很多法国朋友,都劝父亲加入法国国籍,他都拒绝了,父亲说“我是个中国人”。
如果父亲能够再多活两年,我一定陪他来温州,我想这会是他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
(本文摘自:《解放日报》2011年9月2日第15版,作者:佚名,原题为:《非盟主席让·平的中国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