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伪主义

合集下载

证伪主义

证伪主义

1
波普尔证伪主义
2
•反对实证主义
证伪主义反对归纳法,自然而然,它就反对实证 主义。因为实证主义坚持以归纳原理为基础, 是归纳的 逻辑思路。
• 1、是理论先于观察,还是观察先于理论? 此问题就像“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一样难。古典归 纳主义的基本见解是“科学始于观察”;伽利略和牛 顿的成功与先入之见无关,只有在经验事实上的土地 上才能开出美丽的理论之花。然而,观察什么?为什 么观察?观察的命题怎么来的?观察依赖于理论。实 习医生看CT片看到了什么?巴斯德”在观察中,机遇 只偏爱那些有准备的头脑“。科学史上的无数事例却 表明,理论永远不可能完全建立在经验观察的基础之上, 相反观察却总是深受理论的影响, 观察的目的是回答问 题。 • 2、所谓的问题是指:(1)一个理论内部不协调;(2)两个不 同理论出现;(3)理论与观察、实验之间有冲突
• 可证实性就是观察陈述的推演性。逻辑实证主义 认为科学定律、理论是从观察陈述中推演出来的。 但这些陈述是单称观察陈述的简单相加,并不等 于科学定律、理论等的全称陈述。 • 因此,科学定律、理论是不可能从观察陈述推演 出来的。也不可能被观察陈述证实。
当代科学哲学
证伪思想与科学划界

3
•波普尔划界标准的特点
• “重大科学成就的典型描述单位不是一个 孤立的假说,而是一个研究纲领。……是一 系列的假说和反驳”。
反面启发:纲领的“硬核”。
• 拉卡托斯认为一切科学研究纲领都有一个“硬核 ”,它除了其他方面之外,就是确定一个纲领特 征,构成纲领发展基础的理论假说。如哥白尼纲 领的硬核是地球和其他行星沿一定轨道绕太阳运 行以及地球绕自己的轴每回旋转一次。牛顿纲领 硬核是运动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一个研 究纲领的硬核是不可改变的,它是研究纲领今后 发展的基础。改变硬核就是放弃研究纲领,如第 谷· 布拉赫(Tach Brah。1554—1601)威廉· 吉尔伯 特(Willia。 Gilbert1504-16os)提出除地球外所 有行星均绕太阳运行,而太阳本身绕静止的地球 旋转这一地球中心说,就是放弃哥白尼纲领。

浅论波普尔的证伪主义

浅论波普尔的证伪主义

浅论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波普尔是20世纪哲学家中极具影响力的一位,他的主要贡献是证伪主义。

证伪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想,认为科学理论不能被证实,只能被证伪。

在此文章中,我们将浅论波普尔的证伪主义。

证伪主义认为,一个正确的科学理论,在接受未来观察或实验结果的检验之前,在逻辑上必须能够被证伪。

换言之,一个科学理论必须指定明确的可以观察到的结果,并且这些结果不能被其他理论所解释。

如果实验证明相反的结果,那么这个理论就被证明是错误的,并要作出修正或被放弃。

波普尔认为,无论是宗教、伦理学还是其他领域中所持有的观点,都不属于科学理论的范畴,因为它们无法指定可以观察到的结果。

他认为,宗教性质的观点属于纯粹信仰,而不是科学领域中的问题。

然而,波普尔并不是完全排除了科学之外的所有哲学问题,他认为所有哲学问题都应该遵循证伪主义的原则,因为它们都应该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上。

例如,一个哲学问题可能是,人类是否具有自由意志。

波普尔认为自由意志是可能被证伪的,因为它可以被观察到,并且可能会被某些事件所否定。

然而,这样的观察十分困难。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在哲学领域中产生了广泛影响,尤其是在科学哲学中。

它成为了科学哲学中的一种标准方法。

然而,在后续的发展中,证伪主义遇到了一些批评和反对。

第一个是基于证伪主义在语言上的假设。

波普尔认为:“一个科学理论必须指定明确的可以观察到的结果,并且这些结果不能被其他理论所解释。

”然而,实际上,我们的观察和实验也是由语言规则所支配的。

因此,对于许多科学理论的实验结论,他们是受一定的语言规则的制约,不能像波普尔所说的那样完全自主。

第二个批评是指证伪主义无法解释科学知识的增长。

证伪主义认为,科学的进步是通过证伪或修正旧的理论来实现的,但是科学中有很多新知识是通过尚未被证伪的新理论来得到的。

此外,证伪主义也无法解释一个理论为何被认为是优于其他理论。

总之,证伪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想,强调科学理论必须指定明确的可以观察到的结果,并且这些结果不能被其他理论所解释。

证伪主义文档

证伪主义文档

证伪主义什么是证伪主义?证伪主义是一种科学哲学的观点,它强调通过证据和逻辑来推翻或反驳某个理论或观点。

证伪主义的核心思想是,任何科学理论都应当具备证伪性,即能被验证或被证伪。

它与验证主义相对立,后者认为一个理论只有通过实验和观察才能被证实。

证伪主义的概念最早由奥地利哲学家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被广泛应用于科学哲学领域。

波普尔主张,一个好的科学理论应当能够清晰地表达出它所期望的观察结果,并容许这些结果通过实证事实的测试来证伪。

当某个观察结果与理论预测不符时,该理论就应该被推翻或修正。

证伪主义与科学研究证伪主义在科学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科学研究是通过制定假设和进行观察实验来建立知识的过程,而证伪主义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标准和方法。

根据证伪主义的观点,一个好的科学假设应当是具有可证伪性的,即它能够明确地预测某些观察结果,并可以通过实验或观察来验证或推翻。

证伪主义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黑天鹅理论”。

黑天鹅是指意外事件或非常规事物,其存在或发生是无法预测的。

波普尔认为,科学理论的可靠性不在于其能够解释已知观察结果,而在于其能够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黑天鹅事件。

只要一个理论能够成功预测并解释黑天鹅事件,它就可以被视为可靠的科学理论。

证伪主义的意义与应用证伪主义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应用。

首先,证伪主义强调科学理论的可证伪性,使科学研究更加专注于提出可被实验和观察测试的假设。

这有助于科学研究的可重复性和可靠性,避免了主观臆断和不可证实的理论。

其次,证伪主义提供了一个评估和筛选科学理论的标准。

通过对理论进行测试和验证,我们可以识别出哪些理论是可靠的,哪些理论是需要修正或放弃的。

这有助于科学知识的不断进步和更新。

此外,证伪主义也对科学实践和科学社区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科学家应当保持对自己理论的质疑和怀疑态度,并主动寻找可能的证伪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理论。

浅论波普尔的证伪主义

浅论波普尔的证伪主义

浅论波普尔的证伪主义
证伪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由英国哲学家和一组英国学者所提出的一种新的理论观念,它将社会秩序与政治力量,即政治实力联系起来。

证伪主义的创始人Joseph A. Boppell
在他的著作《社会结构与社会秩序》中提出了该理论,其核心思想是将一个社会的结构和
功能,以及社会资本,政治体制,道德和社会群体成就联系起来。

社会结构定义了整个社
会秩序;道德,它制约了行为模式和其他社会行为;政治体制定义了社会结构及其运行方式;社会资本则指社会成员之间财富的分配比例;社会成就则是社会上充分发挥个人特长
的可能性。

证伪主义的理论被认为是一种“社会批判”,它认为社会秩序不仅是客观的描述,而
且是与政治力量息息相关的社会动态。

它改变了古典社会科学理论中对社会活动和社会秩
序的抽象思想,强调了人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为社会改革提供了新的视角。


伪主义的事实是,它的主要动力来源于个人的意志和自利,它指出了社会变革的必要性,
并重新审视社会议题,比如政治平等、贫富分配、人权保障、负责的政府等问题,并根据
实际情况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

总而言之,波普尔的证伪主义理论主要强调社会结构和社会秩序之间的关联,将政治
力量作为变革核心,以及将社会资本,政治制度,道德和社会成就联系起来,并强调人类
在全球社会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为社会变革提供了新的观点。

同时,也指出了应该关
注的社会问题,如社会政策,权利保障,经济分配,反腐败等。

证伪主义课件

证伪主义课件
• 使证伪主义者陷于窘境的一个历史事实是,如果他们的方 法论得到科学家的严格遵守,那末,被公认是科学理论中 最佳范例地那些理论,就根本不可能发展起来,因为早在 萌芽状态就会遭到摈弃 • 波尔的原子理论。这个例子是由拉卡托斯提出来的。这个 理论在发展初期,曾经与这样一种观测结果不相符合,即: 某种物质在超过10-8秒的时间内是稳定的。根据这个理 论,带负电荷的电子在原子内部沿着轨道围绕带正电荷的 核运动。但是根据波尔当作前提来接受的那种经典电磁理 论,沿着轨道运动的电子应该发生辐射。这种辐射将使电 子失去能量而陷入核内。经典电磁理论的定量细节则把这 种陷入核内发生的时间估计为10-8秒。幸而波尔不顾这 种证明为伪而坚持了他的理论
证伪主义
证伪主义
• 卡尔· 波普尔(19021994),卡尔· 雷蒙 德· 波普尔爵士(Sir KarlRaimundPopper ),20世纪最著名的 哲学家之一 。
证伪思想 :一、否定归纳法
• 1.归纳是从有限的事例推广到无限的定律 有限不能证明无限,在哲学上也不能把两 者等同起来 • 2.归纳是已过去的事情证明未来的事情, 过去不能证明未来 • 3.从单称命题过渡到全称命题缺乏逻辑根 据 • 4.归纳不是一个严密的逻辑形式推理,而 是一个概率推理
• 多次验证不能保证普遍陈述的证实 • 理论即所谓的“一切。。。任何时 候。。。” • 证伪是找出理论的一个反例,从而否定理 论,使其不能证实
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
• 可以用经验伪证的理论就是科学 • 从逻辑上可能性上不能被证明的理论就是 非科学-可伪证性(分界标准) • 明天的以后时间可能会下雨,可能不下雨 -不能在逻辑上证明 • 重言式:“一加一等于二”“吃饱了不饿” -无法证伪 • 伪科学,宗教,神话-不可验证

证伪主义

证伪主义

实证主义与证伪主义的辩证关系从表面上:发现10000只天鹅是白的,就能证明天鹅是白的这样一个理论。

这就是实证主义;发现10000只天鹅是白的,但发现第10001只天鹅是黑的,就能对上一个理论进行证伪,这就是证伪主义,。

然而实质上作为影响了科学哲学走向的两大思潮,它们的关系并非如此简单。

首先,从区别上讲:一.从逻辑方法上,实证主义属于归纳主义,认为科学理论产生于归纳,而波普尔主张演绎主义,认为科学理论产生于演绎。

波普尔反对经验归纳的方法,并提出否定归纳法——归纳是从有限的事例推广到无限的定律,有限不能证明无限,在哲学上也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归纳是已过去的事情证明未来的事情,过去不能证明未来;从单称命题过渡到全称问题缺乏逻辑根据;归纳不是一个严密的逻辑形式推理,而是一个概率推理,概率推理是错误的。

即归纳是认识论,不是逻辑理论,其本身是一个探索过程,不是一个逻辑推理过程,不能使用于科学理论。

而孔德在其所写的《实证哲学》一书里,认为人类进化分成三阶段:一是神学阶段,盖人类对于自然界的力量和某些现象感到惧怕,因此就以信仰和膜拜来解释面对自然界的变化;二是玄学阶段,以形而上或普遍的本质阶段,解释一切现象;三是实证阶段,也就是科学的阶段,运用观察、分类,以及分类性的资料,探求事物彼此的关系,此法获得的结果,才是正确可信的。

实证主义强调知识的客观性,必须由科学的方法——归纳的方法得出。

二.从对待科学的态度上,①科学的依据:实证主义(尤其是逻辑实证主义)主张实证论,认为正是的命题才是科学命题;如果理论的逻辑结论得到了实践的检验,那么这个理论就是科学的理论。

波普尔则主张否定论,认为可否证得命题是科学命题。

②科学发展的标志(或者是科学观):实证主义认为科学发展的标志是新理论的出现并且被证实,而证伪主义则认为科学发展的标志是有的理论被证伪不成立,那么科学理论得到了进化,因而科学发展了。

这一点也可以理解为科学的划界问题。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名词解释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名词解释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名词解释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呀,这可是个挺有意思的概念呢。

咱们先来说说啥是证伪主义吧。

你知道在日常生活里,有很多人都喜欢找证据来证明自己的想法是对的,就像一个人觉得自己种的花肯定是最漂亮的,然后就到处找别人夸这花好看的话当作证据。

可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就不太一样,它不是一门心思找证据证明某个理论是对的,而是想着怎么去找出证据来证明这个理论是错的。

这就好比一个人做了一个很精致的盒子,大家都在夸这个盒子好看、精致,但是证伪主义者就会想办法去找出这个盒子哪里有毛病,哪里不牢固,要是能找到这个盒子承受不住一点压力,那这个盒子做得完美的这个理论就被证伪了。

为什么会有这样奇怪的想法呢?你看啊,在科学的世界里,有太多的理论了。

如果只是一直找证据证明某个理论是对的,那可就容易陷入一种自欺欺人的状态。

比如说有一个理论说所有的鸟都会飞,那要是我们就光找会飞的鸟当作证据,那这个理论看起来好像永远都是对的。

但是只要找到一只鸵鸟,这种不会飞的鸟,那这个“所有鸟都会飞”的理论就被证伪了。

这就像一个看似完美的谎言,只要找到一个漏洞,那整个谎言就不攻自破了。

证伪主义在科学发展上的意义可大着呢。

就像一条路,要是大家都只想着在这条路上铺上鲜花,让它看起来完美无比,可实际上这条路可能是通向一个错误的方向的。

证伪主义就像是一个勇敢的探路者,它要找出这条路的问题,要是发现前面是悬崖,那这个理论的路就不能再走下去了。

科学就是这样,不断地提出理论,然后再通过证伪来修正或者抛弃那些错误的理论。

这就好比我们盖房子,要是发现一块砖头是坏的,还非要用它,那房子迟早会塌的,证伪主义就是把那些坏砖头找出来的办法。

而且啊,证伪主义还能让科学不断地进步呢。

要是没有证伪主义,大家都守着那些看起来对的理论,那科学就像一潭死水,没有新的东西进来。

可证伪主义就像一股清泉,不断地冲刷着那些陈旧的、可能错误的理论,让新的、更好的理论有机会出现。

这就像是一群羊在一个草地上吃草,如果羊倌永远都不让羊去新的草地,那羊迟早会把这片草地啃光的,科学也是一样,要是不证伪,就只能在一个小圈子里打转。

浅论波普尔的证伪主义

浅论波普尔的证伪主义

浅论波普尔的证伪主义
波普尔是20世纪著名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他对证伪主义的观点做出了重要贡献。

证伪主义是指一个科学理论的真理性不应该通过验证来证明,而只能通过反驳来确定。

在这篇文章中,我打算从不同的角度来浅论波普尔的证伪主义观点。

波普尔认为科学理论应该具有可证伪性。

他认为一个理论只有提供可以产生可证明错误的预测时,才能被认为是科学的。

如果一个理论声称所有的天鹅都是白色的,那么只需要找到一个非白色的天鹅,就可以反驳这个理论的真实性。

这就是波普尔所强调的可证伪性的重要性。

波普尔主张经验事实对于科学理论的验证是不够的。

他认为科学的目标是发现错误,而不是证明某个理论的正确性。

波普尔指出,哲学史上曾有很多理论被验证为真的事实后来被证伪了。

他主张科学家应该寻求能够测试和验证自己理论的反例,而不是仅仅寻找支持自己理论的例子。

波普尔强调科学理论的暂时性。

他认为科学理论是暂时的和可发展的,随着新的证据和观察的出现,科学理论可能被修正或被改变。

波普尔坚信,科学理论的真实性是逐步与更多的观测数据和实验证据相接近的,而不是通过一次验证或一次观测得到的。

波普尔对于科学进步的理解与传统的经验主义观念有所不同。

他认为,科学并不是通过不断观察和收集事实来逐渐积累真理的,而是通过不断的发现和纠正错误,逐步接近真理的过程。

波普尔称这种进步为"演进的真理",并强调这是科学发展的动力。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观点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科学方法论,它强调科学理论的可证伪性、暂时性和演进性。

通过不断寻求反例和纠正错误,科学家可以不断发展和改进理论,不断接近真理。

波普尔证伪主义科学发展模式的解读

波普尔证伪主义科学发展模式的解读

波普尔证伪主义科学发展模式的解读波普尔证伪主义是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提出的科学哲学观点,旨在建立一种科学合理性的哲学准则。

波普尔认为科学研究应该遵循一个“证伪主义”的模式,即科学理论应该通过反复的观测和实验证据,不断地被证伪和修正。

这种科学发展模式的核心思想是科学理论应该通过被反驳的过程来不断进步,而不是通过被证实的过程来得到验证。

本文将对波普尔证伪主义的理论内容和科学发展模式进行解读。

首先,波普尔认为,科学应该基于经验和实证的事实,而不是基于主观的想象或经验外的东西。

科学理论应该是观察和实验证据的产物,而不是纯粹的理论构建。

这意味着科学理论必须通过实验证据来进行验证,只有在经过实验证据的检验后,理论才能被接受为科学知识。

与此相对应的是,任何理论都具有可能被证伪的潜在性。

因此,波普尔主张科学家应该不断致力于寻找反驳自己理论的证据,而不是仅仅寻找证实自己理论的证据。

其次,波普尔强调了科学理论的暂时性和相对性。

他认为科学理论只能暂时地被接受为真理,因为总有可能存在新的证据或新的观察结果,来否定或修正原先的理论。

这种暂时性和相对性使得科学理论具有一种进步性和发展性。

波普尔认为,科学不是一种逐渐接近真理的过程,而是一种不断修正和纠正错误的过程。

在波普尔看来,科学理论的真正价值在于其能够通过被反驳的过程不断进步,而不是在于其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

然后,波普尔提出了“假设-检验”模式来描述科学研究的过程。

在这个模式中,科学理论被视为是一种推测或假设,科学家的任务是通过设计实验或观察来检验这些假设的有效性。

如果实验或观察结果与理论预测相符,那么这个理论就得到了一定的支持,但并不意味着它是真理。

如果实验或观察结果与理论预测不符,那么这个理论就被视为被反驳了,并需要进行修正或被替代。

最后,波普尔还强调了科学理论需要具有可证伪性。

他认为科学理论应该能够被构建出明确的实验或观测来进行验证,而不能是模糊或不可观测的。

浅论波普尔的证伪主义

浅论波普尔的证伪主义

浅论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波普尔(Karl R. Popper)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哲学家之一,他提出了一种被称为“证伪主义”的科学认识论,对了解科学方法以及科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浅论波普尔的证伪主义,重点探讨其基本观点、科学方法和对于科学发展的意义。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强调认识论的关键在于“证伪”而非“证实”。

他认为,科学理论无法通过一系列观察事实来被证实,只能通过被观察事实的反驳(也称为“证伪”)来被认为是真理。

证伪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科学理论应该是可证伪的,即能够通过实验或观察来推翻,而不能被世界上的任何可能的观察事实证实。

证伪主义批判了旧的经验主义观点,认为科学理论可以被无限地证实。

波普尔认为,科学理论的真正价值在于其能否抵御反驳,而不是其被证实的次数。

他举例说明了这一观点,提出了“天鹅问题”。

过去人们认为所有的天鹅都是白色,因为被观察到的天鹅都是白色。

当观察到一只黑色的天鹅时,这个理论被证伪了。

波普尔认为,关键是要能够反驳错误的理论,而不是仅仅通过观察来证实理论。

证伪主义认为,科学发展的动力来自于对理论的不断反驳和替代。

波普尔认为,科学并非通过不断证实现有理论来发展,而是通过不断证伪旧理论并提出新理论来推动。

他提出了科学方法中的“猜测与反驳”原则,认为科学家应该通过提出假设并通过观察或实验证据来反驳这些假设,从而不断改进和发展新的理论。

证伪主义还对于科学理论的可证伪性和强大性提出了要求。

波普尔认为,一个理论越是具有可证伪性,越是能够通过反驳来不断改进,越是具有科学的价值。

他认为,科学理论应该是具有范围和界限的,即通过实验或观察能够明确规定其适用的范围,而不能是一般性的、不加限制的理论。

这样的理论无法通过实验或观察来进行检验,因此无法成为科学理论。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对于科学方法和科学发展的意义是巨大的。

它强调了科学理论的可证伪性和被反驳的重要性,提醒科学家们要保持理论的谦虚和改进的态度。

证伪主义

证伪主义
科学史上还有另一个可能是特设性假说的例子要简略地提一下。在拉瓦锡之前,燃素说曾经是解释燃烧的标准理论。根据那种理论,燃素是在物质燃烧时从那些物质中散发出来的。在发现许多物质燃烧后增加了重量以后,这种理论感受到了威胁。克服明显证伪的一个办法,就是提出燃素具有负量的说法。如果这种假说只能以比较燃烧前后物质重量的方式加以检验,那末,它就是特设性的。它不能导致任何新的检验。
把具有高度可证伪的大胆的推测之被证伪看成是科学获得有意义进展的时刻是错误的。【2】当我们考虑到各种极端的可能性时,这一点就变得十分清楚。在一个极端,我们可以看到形似大胆冒险推测的理论,而在另一个极端,我们也看到谨慎的推测,提出的论断似乎并不涉及任何重大风险。任何一种推测只要经不起观察或实验的检验,就被证伪,而只要能够通过这样的检验,我们就会说,它已经被确证。【3】标志着重大进步的将是大胆的推测之确证,或是谨慎的推测之证伪。属于前一类的事例能提供信息,并将成为对于科学知识的重要贡献,就是因为它标志着前所未闻的或是曾被认为不可能的事物的发现。海王星和无线电波的发现以及爱丁顿对于爱因斯坦认为光线在强引力场中将会弯曲这一冒险预见的确证,都构成了这一类的重大进展。冒风险的预见得到了确证。谨慎的推测被证伪之所以能提供信息,是因为这类事例确定,被认为毫无问题是真的推测,事实上却是假的。罗素之论证根据一些看来几乎是不证自明的命题的朴素的集合理论是自相矛盾的,就是一种显然谈不上有什么风险的推测被证伪而提供信息的实例。与此形成对照的是,某种大胆的推测被征伪或是某种谨慎的推测被确证却不能提供多少新的知识。如果某种大胆的推测被证伪,由此而能得到的全部知识只是又一个疯狂的念头被证明是错误的而已。开普勒关于行星轨道间的间隔可以参照柏拉图的五种均匀的固体加以解释的推测之被证伪,并不是标志物理学进步的重要里程碑。同样,谨慎的假说之被确证,也不提供信息。这样的确证所表示的只是,某种立论周密而且是公认为不成问题的理论得到了又一次成功的应用。例如,用某种新的方法从铁矿石中提炼出来的铁在加热时也象别的铁一样膨胀这样一种推测之得到确证,就没有多大的重要性。

证伪主义的核心概念

证伪主义的核心概念

证伪主义的核心概念证伪主义是科学方法论的一个重要概念。

它的核心思想是指人们在科学探究中,不能通过收集足够的证据来证明某一理论、观点或假设的正确性,而是通过寻找可能证伪该理论、观点或假设的证据,以此来进行科学验证。

证伪主义最早由维也纳学派逻辑实证主义者卡尔·波普尔提出,并在科学哲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波普尔认为,通过体验观察和逻辑推理,我们可以推断出一些关于世界的规律和性质的理论,但这些理论永远是有条件的,在今后的观察中它们可能被证伪。

因此,科学研究的目标不应该是寻找支持理论的证据,而是试图证伪理论,从中不断改进和发展。

证伪主义具有一些核心概念和原则。

首先,证伪主义认为科学理论应该具有可证伪性,即理论提出者必须给出可以用来证伪理论的条件或实验方法。

如果不能找到证伪该理论的实验结果或观察事实,那么该理论就缺乏科学性。

其次,证伪主义认为科学理论的真正价值在于它的可预测性。

科学理论应该能够通过逻辑推理和已知的事实,给出对未来观察结果的合理预测。

只有当这些预测能够经过实验验证或观测确认,理论才能被认为是有用或正确的。

此外,证伪主义还强调科学研究应该遵循思想实验和反事实推理的方法。

通过设想一个与观察相矛盾的假设,然后根据这个假设推导出一些与已知事实不一致的结论,可以帮助科学家们发现理论的局限性和错误之处。

另外,证伪主义提出了一个“证伪不完全”的观点。

这意味着各种因素(如实验设备、观察方法、主观偏见等)都可能影响到我们的观察结果和实验数据,导致我们无法完全排除偶然性或误差。

因此,在科学研究中,我们只能说某个理论在经过多次重复实验后没有被证伪,但不能断定它是绝对正确的。

最后,证伪主义也着重于科学研究的反思和修正。

当一个理论被证伪后,科学家们应该及时对其进行修正或放弃,并提出新的理论以取代之。

这是科学发展进步的关键。

总结来说,证伪主义是科学方法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强调科学理论应具有可证伪性、可预测性,并且重视思想实验和反事实推理的方法。

波普尔与证伪主义

波普尔与证伪主义

波普尔与证伪主义1. 证伪主义产生的背景波普尔提出证伪主义用于解决两个科学哲学上的重要问题,一个是“休谟问题”,一个是“康德问题”。

“休谟问题”即归纳问题,它质疑归纳方法在逻辑上的可靠性。

“康德问题”则是探讨科学与非科学的界限。

这两个问题的本质其实是认识论,即人类能够认识什么?在什么样的情形下人类的认识是符合客观事实的。

对于归纳方法的讨论可以作为解决这两个问题的切入点。

归纳方法就是从有限的经验事实总结出一般的科学规律的方法,在历史上曾经被认为是科学方法的基石,是划分科学与非科学的标准。

然而,休谟指出,归纳方法试图从有限的单称陈述得出全称陈述的结论,这无疑在逻辑上是不能被采纳的。

其逻辑的矛盾体现于两个方面:其一,归纳方法用“有限的”经验证明“无限的”概念,其二,它用“过去”的经验预测“未来”的事实,综合这两点考虑,归纳方法不仅不是科学的方法,反而是对逻辑原则的僭越。

而且,如果使用归纳方法对其本身进行证明的尝试必定会陷入无限后退的逻辑死胡同。

归纳方法的可靠性受到质疑之后,历史上提出了很多可能的解决方案,来调和归纳与逻辑的矛盾。

针对这个问题,休谟自己采用了心理学的解释,他的回答是:“所有理性的人都期待和相信他们还没有经历的事例和他们已经经历的事例相符”,也就是说休谟认为人类的归纳其实起源于一种心理习惯,将重复出现的感官印象联系在一起,抽象为一个概念,从而能够预期未来。

因此,虽然归纳方法并不能在逻辑上被严格承认,但其作为一种常识还是应该被接受的。

休谟这种用人类理性习惯来解决问题的方式并没有使后来者满意。

康德为了维护“普遍因果性原理”,即为所有归纳找到一个基点,采用了“先验性真理”的概念。

马赫一定程度上继承了休谟的怀疑主义观点,并且转向了彻底的经验主义。

他将世界拆分为简单的直觉要素,用逻辑命题的形式将这些要素连接起来,成为一个要素的集合。

要素与要素,集合与要素之间的关系构成了集合体,马赫将这样的集合体等同于科学理论。

证伪主义

证伪主义

证伪主义证伪主义falsificationism英国哲学家K.波普尔创立的科学哲学理论。

波普尔从反对逻辑实证主义关于科学理论来自对经验归纳的观点出发,把科学理论看作是普遍命题,认为科学理论不断通过有限的,个别的经验事实而被证实,但个别的经验事实都能证伪普遍命题,即如果根据演绎推理得出的结论是假的,其前提必假。

在他看来,一种理论所提供的经验内容愈丰富、愈精确和普遍,它的可证伪度就愈大,科学性就愈高。

波普的证伪主义思想:一.否定归纳法:1.归纳是从有限的事例推广到无限的定律,有限不能证明无限,在哲学上也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2.归纳是已过去的事情证明未来的事情,过去不能证明未来3.从单称命题过渡到全称问题缺乏逻辑根据4.归纳不是一个严密的逻辑形式推理,而是一个概率推理,概率推理是错误的评:归纳是认识论,不是逻辑理论,其本身是一个探索过程,不是一个逻辑推理过程。

二.理论先于观察(观察离不开理论)1.理论要指导观察:e.g:达尔文周游世界得出进化论同船的水兵什么也没有得出-从另外的角度看世界2.理论指导理解观察:观察到的东西如何理解离不开理论e.g:如何理解太阳从东边升起,由不同理论解释不同的观察评:在观察过程中带着一些不成熟的理论,在观察的基础上完善理论,在理论指导下理解观察,两者相互促进三.理论是大胆的猜测科学知识是科学世界的客观反映。

感觉只是信息,无法反映成理论。

有限不能到无限所有普遍性都是随意猜想出来的,不是论证出来的。

科学不是认识过程,是一个猜测过程。

四.理论不能证实,只能证伪多次验证不能保证普遍陈述的证实。

理论即所谓的“一切。

任何时候。

”理论不能被证实是由证伪主义引发的证伪是找出理论的一个反例,从而否定理论,使其不能证实五.波普的两个约定:(1)科学理论必须是一个严格的普遍陈述(2)科学理论要是有一个或几个理论被证伪,整个理论也就被证伪评:这种理论的软肋是不允许科学理论的伪证存在六.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标准:可以用经验伪证的理论就是科学从逻辑上可能性上不能被证明的理论就是非科学-可伪证性(分界标准)如果一个理论列举了所有的可能性-非科学e.g:明天的以后时间可能会下雨,可能不下雨-不能在逻辑上证明重言式:“一加一等于二”“吃饱了不饿”-无法证伪伪科学,宗教,神话-不可验证分界标准-从逻辑上有没有可能被证伪七可伪证度:一种理论容易被证伪的程度越是普遍的理论越容易被证伪e.g:“中国人都很聪明”“中国人的头发都是黑的”八确认和确认度:一个理论被有限次证实的程度和有限次与经验符合的程度任何理论不能被证实,可以被确认。

自然辩证法-波普尔与证伪主义

自然辩证法-波普尔与证伪主义

波普尔与证伪主义一、证伪主义的概念证伪主义是由英国科学哲学家波普尔提出的关于科学方法、科学划界标准和科学发展模式的学说,在《科学发现的逻辑》一书中得到系统阐述。

波普尔证伪证伪主义的主要思想包括可证伪原则、试错法和科学增长模式。

1.可证伪原则可证伪原则即理论不能被证实只能被证伪。

在波普尔的年代被广泛接受的逻辑实证主义认为可证实原则是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即如果一个理论能被一定数量的经验事实所确证,那么这个理论就是科学的。

波普尔不认为经验验证是用来确证并保护一个科学理论的,与之相反,事实经验是用来证伪的,只有能够被证伪的理论才是科学的,可证伪性原则是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

他认为,科学理论应该具有可证伪性,即可被一个反例验证为假的特性。

正如不能根据99只天鹅是白的,得出天鹅都是白色的这种结论。

如果有一个黑天鹅存在,那么该结论将被推翻。

根据这一观点,逻辑学、数学等学科将不再属于科学的范畴,而被归为非科学的领域。

因为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得出的结果一定是正确的,不具备可证伪性。

因此,科学不再是正确和错误的分界。

科学是可以出错的,而非科学中也有绝对正确的理论。

因此,任何科学理论都有可能是错误的。

且越容易被证伪的理论包含的信息量越大,因为一个理论包含的内容越多,所提供的经验事实也就越多,它就有更多的机会被证伪。

需要注意的是,可证伪性并不等同于必然被证伪。

可证伪性只是科学理论应该具备的一个必要前提,而被证伪则是这个科学假说被反例推翻而产生的结果。

2.试错法逻辑实证主义所采用的科学方法是归纳法,即从个别推出一般,从过去推知未来的逻辑方法,并认为归纳法是唯一正确的科学方法。

但是归纳法本身存在着难以克服的困难:个体是具体的,一般是普遍的,一般性结论不能由个别经验导出。

波普尔否定一切归纳法,他认为任何科学理论都是试探地被提出,然后加以检验。

如果检验的结果表明这个理论是错误的,这个理论就要被放弃,为新的理论所代替。

知识的成长是借助于猜想和反驳,从老问题到新问题的发展。

第二章 证伪主义

第二章 证伪主义

• 经验科学方法论告诉我们:应当怎 样使用经验原则?使用经验原则能 够达到什么样的目的?这样,经验 科学方法论就与划界标准相联系。 因为,不遵守经验原则的理论就不 属于经验科学。
• 证伪主义方法论的基本任务就是给 出合适的划界标准。
1、试错法及其基本规则
• Method of trial and error • 一切定律和理论本质上都是试探性、猜测性
或假说性的,因而实际的科学程序是带着猜 测工作,应当鼓励大胆地提出理论;
• 科学家总是有意识地、审慎地试图发现错误 的,以便搜寻论据驳倒其理论,因而对于错 误要采取批判的建设性的态度;
• 如果对一个理论的批判努力失败了,就要试 探地加以接受。《猜想与反驳》73-74
• 几个解释:
• 对L1的否定回答,意味着把所有规律或理论看作 是假设的或者猜想的。科学史上的一些公认的规 律都被反例反驳了。如面包是由营养的,被麦角 中毒事件反驳。
• 对L2和L3的肯释性理论的真或假,符合心理过程,因而是合 理的。
L1 :解释性普遍理论是真的这一主张能由“ 经验理由”来证明吗?也就是说,能由假设 某些试验陈述或观察为真来证明吗?
这里的转换是: 我们经历过的事例 试验性陈述 我们未经历过的事例 解释性普遍理论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波普尔与休谟一致:否,
我们不能。
L2:解释性理论的真或假能由“经验理由 ”来证明吗?
• 波普尔的回答是否定的。实用信念或者天生的, 或者是以理性为根据的。说这种信念有理性的根 据,是因为它是“由尝试与除错的方法引起的” ,
波普尔的批判理性原则
• 按照休谟,科学理论的评价依赖于经验观察,但是从 单称的观察陈述不能有效地推出全称的规律陈述。因 此,建立规律就要依靠非理性的习惯联想。

证伪主义的哲学

证伪主义的哲学

证伪主义的哲学浅析波普尔与证伪主义;1、证伪主义的概念;波普尔是现代西方著名的科学哲学家,是证伪思想的创;波普尔认为,科学理论一般都表达为全称判断,经验的;2、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思想;1.对历史主义的批判;所谓历史主义,指的是这样一种信念:存在着一条决定;波普尔对于历史主义的批判与他对科学哲学中的证实原;2.理性的批判精神;传统中的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虽然在“知识的基础是什;浅析波普尔与证伪主义1、证伪主义的概念波普尔是现代西方著名的科学哲学家,是证伪思想的创始人。

证伪思想是在归纳主义方法论面临难以克服的困难,并在批判归纳主义尤其是逻辑实证主义的可证实性原则的基础上以及现代科学革命的震撼和启迪下提出来的。

波普尔认为,科学理论一般都表达为全称判断,经验的对象却总是个别的。

个别的事例无论重复多少次,也证实不了一个全称判断。

例如,即使我们观察到成千上万只白天鹅,也不足以证实“所有天鹅都是白色的”这样一个全称判断。

因为我们的观察不可能穷尽所有天鹅。

然而,只要我们发现了一只黑天鹅,我们便可以立即证伪这一判断。

因此,只有坚持证伪原则,我们才能够把经验观察作为检验理论的标准。

换而言之,经验之所以能够成为理论的试金石,其真实原因不在于经验能够证实理论,而在于经验能够证伪理论。

2、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思想1. 对历史主义的批判所谓历史主义,指的是这样一种信念:存在着一条决定社会发展的铁则,历史规律的最终实现是不可避免的,人为的努力可以加速或延缓其实现,但却不能创造或取消它。

根据历史主义的信念,社会成员被分成两部分:历史规律的推动者和阻拦者。

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这两部分人的斗争史。

斗争的结局是不言而喻的:推动者随着历史规律的实现而成为社会的主人,阻拦者则如同挡车螳螂一般地被历史车轮所碾碎。

波普尔对于历史主义的批判与他对科学哲学中的证实原则一脉相承。

在自然科学领域,人们的认识总是可以证伪的,同样,在社会科学领域,人们对社会发展的认识也服从证伪原则。

证伪主义

证伪主义

卡尔· 波普尔(1902-1994),于
1902年7月28日生于奥地利维也纳的一 个犹太裔中产阶级家庭,毕业于维也纳 大学。早年对弗洛伊德心理学、爱因斯 坦相对论与马克思主义理论都很感兴趣。 1928年,他获授哲学博士学位,1930年 至1936年间在中学任教。1937年,纳粹 主义势力抬头,波普尔移民至新西兰。 他在新西兰克赖斯特彻奇市(即基督堂 市)的坎特伯雷大学任哲学讲师。1946 年迁居英国,在伦敦经济学院讲解逻辑 和科学方法论,1949年获得教授职衔。 1965年,他经女皇伊丽莎白二世获封爵 位,1976年当选皇家科学院院士。1969 年从教坛退休后,他仍活跃于知识界。 1982年,波普尔获颁荣誉侍从勋章。 1994年9月17日逝于英国伦敦。著有 《科学发现的逻辑》、《猜测与反驳》、 《客观知识》等。
科学与非科学划界标准
波普尔从其经验证伪原则出发,提出了一种与逻辑实证主义不同的划界标准 (判据)。他所说的划界,是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逻辑实证主义认为,科学与形而 上学的划界标准就是经验证实原则:即任何命题,凡能被经验证实或否证的,就是科 学的,否则,就是属于“形而上学”。波普尔则与之相反,认为科学命题根本不能证 实,只能被证伪。所以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不是经验证实原则,而是经验证伪 原则。他说:“一个命题是科学的,是因为它是可检验的,或可被经验证伪的,反之,就 属于形而上学一方。波普尔在这里所说的可证伪指逻辑上的可证伪,即凡是逻辑 上可以被经验证伪的命题或理论,都是科学的理论。这其中既包括历史上已被经 验证伪的理论或命题,如地心说、燃素说等等,也包括迄今未被证伪的,但在逻辑上 将来有可能被证伪的理论,绝对正确的理论或命题,他认为都是非科学的命题或理 论。 据此划界标准,波普认为下列几类命题都是非科学的。 1.重言式命题和数字命题如“单身汉是没有结婚的男人”,这只是同义词的更 换;而“2+2=4”,这属于同义反复,它们都不表述任何经验内容,是不能被证伪的, 在逻辑上是永真的,因而都是非科学的。 2.在逻辑上列尽了各种可能的命题如“明天这里将下雨或不下雨”,这种命题 穷尽了事物的情况,是不可能被证伪的命题。

第六讲 证伪主义

第六讲 证伪主义
社会科学哲学 1945《开放社会及其敌人》 1957《历史决定论的贫困》 1992《二十世纪的教训》
证伪主义又叫“批判理性主义”。
它的提出是针对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哲学的,它是对 现代自然科学作出的唯理主义反应。其理论来源包括 近代的唯理主义和爱因斯坦的唯理论思想,以及康德 的批判哲学。
居英国,在伦敦经济学院讲解逻辑和科学方法论, 1949年获得教授职衔。1965年,他经女皇伊丽莎白二 世获封爵位,1976年当选皇家科学院院士。1969年从 教坛退休后,他仍活跃于知识界。1994年在伦敦去世。
主要著作:
科学哲学 1934《研究的逻辑》 1959《科学发现的逻辑》 1963《猜想与反驳》 1972《客观知识》 1982《开放的宇宙》
特设性修改:指为了使某个科学理论免遭被否证的危 险,对该理论进行修改或者增加一些新的假定。
比如:亚里士多德的信徒为了坚持一切天体都是完美 球体的学说,提出月球上存在的不可检测的物质充满 了凹处,使得月球仍然保持完美球体形状。
4.从归纳到演绎
归纳法的问题: 休谟认为,感觉材料的反复出现,充其量只是证明 了这些感觉材料在过去发生过联系,但却不能证明这 种联系在任何时间都会发生,因而也未能证明这种联 系是必然的联系。因此,通过归纳法不能得出必然性 的知识,归纳法的合理性无法得到证明,如果用归纳 法来证明归纳法就会陷入循环论证,不满足反身性要 求。
2.从证实原则到证伪原则
证实原则作为划界标准的问题: 1. 一方面过于宽泛,把非科学的东西也纳入到科学 领域之中来;另一方面又过于狭窄,把本来是科学的 命题或理论排除在科学的范围之外。 2.从逻辑的角度看,科学理论都是全称命题,包含的 经验是无限的,任何单个的经验都是个别的,有限的, 有限的经验并不能证明无限性的科学理论。 3.科学史中的事实证明,当人们寻求证实而不能达到 目的的情况下,人们往往借助一些辅助性的特设来为 预先设定的理论辩护。

波普尔证伪主义的考量

波普尔证伪主义的考量

波普尔证伪主义的考量
波普尔证伪主义是指对于科学理论的质疑,认为科学理论只能被证伪而不能被证实。

这种观点在科学哲学中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因为它挑战了科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波普尔证伪主义的核心观点是,科学理论只能被证伪而不能被证实。

这意味着,一个科学理论只有在被证伪之后才能被认为是真实的。

这种观点的提出是为了解决科学方法中的一个问题,即如何确定一个理论是否是科学的。

波普尔证伪主义的提出者卡尔·波普尔认为,科学理论必须具有可证伪性,才能被认为是科学的。

这是因为一个理论只有在被证伪之后,才能被认为是真实的。

如果一个理论不能被证伪,那么它就不能被认为是科学的。

然而,波普尔证伪主义也受到了很多批评。

一些人认为,这种观点忽略了科学理论的其他重要特征,比如它们的预测能力和解释能力。

此外,一些人认为,波普尔证伪主义的观点过于悲观,因为它认为科学理论只能被证伪,而不能被证实。

尽管波普尔证伪主义受到了批评,但它仍然是科学哲学中一个重要的
观点。

它提醒我们,科学理论必须具有可证伪性,才能被认为是科学的。

这也意味着,我们必须对科学理论持怀疑态度,并不断地进行实验和观察,以验证它们的可靠性。

总之,波普尔证伪主义是科学哲学中一个重要的观点,它提醒我们,科学理论必须具有可证伪性,才能被认为是科学的。

尽管它受到了批评,但它仍然是一个有价值的思想,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科学方法和科学理论的本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波普尔证伪主义思想的积极意义及局限性【摘要】波普尔在批判逻辑实证主义的理论过程中建立起了以证伪主义为核心的科学哲学系统。

证伪主义在逻辑上比归纳主义更具有严密性,开创了思维领域的新方法,首次提出了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然而,证伪主义也存在对归纳法批判过于极端、理论并不符合科学史的发展历程、划界标准的不适当等局限性。

【关键词】证伪主义划界问题动态模式20世纪初,自然科学正经历着有史以来影响最大、意义最深远的一场革命。

在经典物理学等科学领域,几乎没有一条原理,没有一个基本概念不受到怀疑和重新审查,一向被认为是天经地义、万古不变的认识和定律往往被新的研究和发现所推翻。

生活在这个阶段的英国哲学家波普尔被这场革命深深触动,深刻认识到“证伪”在科学发展上的重要意义,他通过对逻辑实证主义的经验证实原则的批判, 合理吸收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的科学批判思想与康德的唯理主义的主要成分, 独创性地把它们糅合在一起,从另一个崭新的视角去阐释科学的发展模式,提出了“证伪主义”思想。

他认为,科学首先来源于猜想。

人类在对世界和宇宙的某些方面进行探索和理解时作出了种种猜测和假说。

一旦提出这些假说,这些理论就要经受观察和实验的严格检验。

经受不住检验的理论必然要被抛弃,而代之以更先进更完善的理论假说。

新的假说一问世,又要经受试错和反驳。

这样,科学就在不断地假说、试错和反驳中前进。

1、证伪主义的主要内容证伪主义又被称为“批判理性主义”或“否证论”,是波普尔在批判逻辑实证主义中创立的。

逻辑实证主义的本质上是从经验主义的观点出发, 运用现代逻辑手段对科学做出方法论总结。

波普尔在对逻辑实证主义的批判中提出了证伪主义学说,其主要原则在于“证伪”,“证伪”的基本方法是“试错法”。

即人们应该大胆地提出假说,然后去寻找和这一假说不符合的事例,利用事例对其进行否定,进而提出更好的假说并通过同样的步骤对其进行试错。

通过不断的提出假说和否定,推动科学的发展。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方法论相当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的减法方法论。

在《科学发现的逻辑》一书中,波普尔写道:“全称陈述不能从单称陈述中推导出来,但是能够和单称陈述相矛盾。

因此, 通过纯粹的演绎推理, 从单称陈述之伪论证全称陈述之伪是可能的”。

例如要证明全称命题“所有天鹅都是白色的”为假,只要我们能提供“在某时某地观察到一只天鹅是黑色的”就可以。

这个推理在逻辑上是严密的。

证伪主义者可以利用的基本逻辑论点就是从适当的单称命题中可以推导出全称命题的谬误。

证伪主义的基本概念是可证伪性,波普尔把它用作划分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标准。

他认为,科学之为科学,不是因为它可以找到支持自己的例证,而是因为它与一切非科学不同,要接受经验的检验,要不断发现自己的错误,为事例所否证或证伪,以便过渡到更新的理论,科学是一个永无止境不断发展的过程,即科学恰恰在于它的可证伪性。

通过证伪或反驳一些理论的演绎结论来证伪或反驳该理论,这就意味着,科学理论要么被证伪,要么永远是假说或猜想。

[1]从这一思想出发,科学理论永远都站在摇摇欲坠的基石之上,充满着不确定性,因此在这一基础上,波普尔又提出了“确认”的概念。

“确认”是波普尔对分界标准的合理补充,是指理论经受住了经验的检验而暂时没有被证伪。

对于科学理论,不仅需要成功的否定,而且也需要某些理论成功,只有通过我们理论的暂时成功,才能相当成功地利用确定部分进行反驳。

他认为:“证伪”和“确认”都是是科学发展所不可缺少的,如果没有证伪和反驳,科学就会停滞不前而,同样如果新内容得不到经验的确认,科学也会变得难以捉摸而不能向前发展。

在证伪主义思想中,“检验的严格性”和“逼真度”是检验科学理论价值的重要尺度。

波普尔指出: “决定验证度的与其说是验证实例的数目,不如说是所说的那个假说能够并且已经经受的种种检验的严格程度。

但是检验的严格程度本身取决于可检验性程度,并且因此取决于假说的简单性: 高度可证伪的假说,或更简单的假说,也是高度可验证的假说。

”[2]从这一点上来说,科学理论的价值不在于对已知事物做出新的解释和说明,而在于能够被严格的检测所确认。

“逼真度”用于衡量理论接近真理的程度,它有着量的规定性,任何一个理论都包含被证伪的部分和尚未被证伪的部分,不论现在是如何的合理,总有一天会因被它说明不了的事实和通不过的检验所证伪。

但即使在它被证伪之后,我们仍然可以肯定它的逼真度。

2、证伪主义思想的积极意义在波普尔的模式中,科学总是表现为一种不断否证,不断批判的发展机制。

他认为科学总是经历着一种猜想代替另一种猜想,一种理论代替另一种理论的过程。

从这方面看,证伪主义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和进步价值:2.1、“证伪主义”体现了唯物辩证法中否定之否定的思想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自身发展的过程分为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即新的肯定三个阶段。

这是事物完善自己发展自己的有规律过程,反应了事物发展道路的起伏性和曲折性。

与之惊人相似的是波普尔理论的基本“证伪”方法——“试错法”也遵循“提出问题设立假说、运用事例证伪、提出新假说”三个步骤,通过不断提出假说,并对其进行证伪,在不断的否定中向前发展。

波普尔认为,任何理论不可能永远正确,确认是暂时的、相对的,否定或证伪则是必然的、绝对的,唯有否定,方能跨越。

波普尔打破了将知识看做静态的积累而加以分析的框框, 创造性地将科学看做知识不断否定增长的永恒动态过程,根本上保证了科学理论的不断更新。

在波普尔看来, 理论、科学、知识都是猜想和假说,检验的目的在于证伪。

理论的增长是达尔文式的选择, 不是拉马克式的教导,假说与证伪或反驳的关系, 犹如在辩证法中肯定与否定的关系,遵循了否定之否定的基本规律。

2.2、“证伪主义”思想开创了思维领域的新方法波普尔的证伪思想向人们阐述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即否证思维方式。

在传统的实证思维方式中,人们总是在试图不断用事例和实验来证实一个猜想的正确性,或者用归纳法在大量的事例和经验中得出正确的结论。

与之不同,否证思维方式认为科学知识并不是简单的肯定和经验的归纳,而必须要通过否定去寻找,通过不断证伪或反驳,得到更新的理论。

否定思维引导人们不要迷信权威和所谓的“真理”,敢于去怀疑和批判,敢于向现有的科学理论权威挑战,其中包含着一种强烈的否定或批判意识。

这种思维方式对于人类理性的辩证思考以及推动科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是有积极意义的。

2.3、波普尔首次提出了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以逻辑实证主义者为首的科学哲学家注重于对科学作静态的逻辑分析,波普尔则认为:科学始于问题,事实先于理论。

因为科学是通过假说与事实之间的矛盾运动而不断向前发展的。

他首次提出的科学动态模式,为科学哲学的发展指明了新方向。

波普尔将问题放在他的科学发展的模式的首尾两端,表明了科学发展过程的开放性[3]。

他认为科学总是不断地前进,不断地发现新问题,不断地使假说受到更加严密的检验。

问题是推动科学不断前进的动力,猜想和否定是科学不断进步的主要环节,鼓励在科学研究中主动自由猜想,发挥创造性思维,通过猜想提出假说。

它充满了批判精神,强调科学不经过批判就不能排除其中的错误,就不能不断前进。

在“证伪主义”中,科学不再站立在不可动摇的神坛之上,而是一个不断否定、完善、发展的过程,这对于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4、“证伪主义”揭示了科学可贵的批判精神证伪就是一个不断批判的过程,在批判中检验理论的正确性,在批判中树立自己新的观点,在批判中不断发展。

证伪主义又被称为批判理性主义,批判精神贯穿于证伪主义的始终,而这种批判精神作为一种巨大动力推动科学的不断进步。

科学作为对世界客观规律的真理性认识就必然是随着历史和时代的发展进步而不断前进,而证伪主义所提出的“提出问题设立假说、批判和证伪、提出新问题设立新假说”的科学发展模式正是对科学发展的内在本质的重要阐述。

3、证伪主义思想的局限性证伪主义开创了思维领域的新方法,首次提出了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它所倡导的批判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然而,在现实的科学研究和科学发展的进程中它依然有着无法回避的局限性。

3.1、证伪理论对归纳法的否定态度不可取波普尔的证伪过程使用的是试错法方法,即假说—反驳模式,其逻辑形式是:如果p,那么q,并非q,所以并非p,这是逻辑上的否定后件式,是一种有效的逻辑形式,具有逻辑上的必然性。

从逻辑上来说,演绎比归纳(不完全归纳)更严谨。

但不能据此完全否定归纳法。

归纳和演绎都是思维必不可少的方法,是认识世界、获取科学知识必经的两个过程,不能片面强调其中的一种而抛弃另一种。

波普尔对归纳法的彻底否定,把归纳和演绎完全对立起来,片面强调演绎而摒弃了归纳,走向了极端。

归纳法是人类认识的重要方法之一,是获取科学知识的重要工具,不能完全被清除出去。

人类总是先有感性经验而产生认识,作为演绎出发点的大前提一般也都是由经验归纳得来的,不是先验的。

许多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中都不否定归纳法在实际思维过程中的存在及其必要性,当然,科学概念和理论的形成并不仅仅靠归纳。

两者的关系是这样的:归纳是演绎的基础,演绎是对归纳结论的运用,二者缺一不可。

尽管归纳逻辑是不完备的,缺乏逻辑上的必然性,但不管是在科学研究还是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归纳方法都得到了极其广泛的应用。

我们应该肯定它在人类认识中的基本作用,而不是完全否定。

[4]3.2、证伪主义理论并不符合科学史的发展历史如果科学的发展严格按照证伪主义所提出的发展模式,那么很多后来被普遍认同的理论在发展的初期就可能被拒绝,因为任何理论早期都会碰到与人们当时普遍认可的认识不一致的尴尬,都是可以被“证伪”的[5]。

如果一个理论一碰到可被证伪的条件就被马上抛弃,从而取代推出一个新的理论,然后新的理论又迅速地遭到证伪,这样科学将陷入一个循环交替的怪圈,充满了不确定性,科学也因此缺乏内涵而根本无益于人类智慧的展现,成为一条逐渐干涸的河流。

所幸的是当一个理论遭到证伪时科学家们并没有抛弃自己的理论,取而代之的是通过不断构建辅助自己理论的各种假设捍卫自己理论,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是哥白尼体系的最初威胁以及之后的捍卫。

当1543年哥白尼首次发表他的新天文细节时,很多论据都被提出反对他的理论。

按照当时的科学知识来看,这些论据都是有道理的,如果按照证伪主义的思想,哥白尼的理论就难免被抛弃和替代,但实际上哥白尼坚持了自己的理论,直到伽利略、开普勒、牛顿等人的研究找到了解释这些论据的方法,才证实了哥白尼学说的合理性。

3.3、证伪主义对科学的划界标准具有不适当性证伪主义认为,科学理论在逻辑上可以被证伪,也就是说在逻辑上一定可以找到一些可观察事实用来检验理论的正确性。

而实际上,这样的划界标准是非常不适当的,这种标准太容易满足,以至于许多在科学界约定俗成的非科学或伪科学都可以划到科学的范围之内,如占星术、宗教教义和神话等等,他们都是可以证伪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