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的服饰文化共35页
春秋战国服饰资料
![春秋战国服饰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736d7911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9a.png)
春秋战国服饰资料(一)战国时期各国服饰和旗帜的颜色战国时期,阴阳家学说甚盛,各大战国的旗帜颜色与服饰主色都是极有讲究,有据而定的。
讲究的依据就是该国的天赋德命。
阴阳家认为,任何一个王朝和邦国,都有一种上天赋予的德性,这种德性用五行来表示,就是金木水火土五种德性。
这个国家与王朝的为政特点,必须或必然的与它的德性相符合,它所崇尚的颜色即国色,也必须与它的德性相符合。
惟其如此,这个国家才能在上天佑护下安稳顺畅的运行。
黄帝政权是土德,就崇尚黄色,旗帜服饰皆为土黄。
夏王朝是木德,崇尚青色。
殷商王朝为金德,其兴起时有白银溢出大山的吉兆,是以崇尚白色。
周王朝为火德,先祖得赤乌之符,自然便崇尚红色。
当时天下对这种五德循环说无不认可,立政立国之初,便已经确定了自己的德性。
七大战国更是无一例外。
魏国从晋国而出,自认承继了晋国正统,而晋国是王族诸侯,当然是周之火德,魏国便承继火德,旗帜服饰皆尚红色。
韩国也出于晋国,但为了表示自己有特立独行的德性,便推演出木德,旗帜服饰皆为绿色。
赵国亦出于晋国,却推演出更加特殊的“火德为主,木德为辅,木助火性,火德愈烈”的火木德,旗帜也就变成了七分红色三分蓝色。
齐国较为微妙,论发端的姜齐,并非周室的王族诸侯。
且春秋中期以前的天下诸侯,尚没有自立国德的僭越行为,所以姜齐仍然以天子德性为德性,旗帜服饰皆为红色。
即或称霸天下的齐桓公,也是尊王的,自然也是红色。
但到了田齐时代,战国争雄,齐国既不能没有自己的天赋德性,又不能从传承的意义上接受火德,于是齐国推演出“火德为主,金德为辅,金炼于火,王器恒久”的火金德,旗帜服饰变成了紫色。
其中惟有楚国是蛮夷自立而后被册封,很长时间里楚国是旗有五色而服饰皆杂,中原诸侯嘲笑楚国是“乱穿乱戴乱德性”。
进入战国,楚国便推演出“炎帝后裔,与黄帝同德”的土德,旗帜服饰变成了一色土黄。
不过最为特殊的还是燕国。
论本体,燕国是正宗的王族诸侯,承继火德顺理成章天下没有非议。
春秋战国中原地区盛行的服装特色
![春秋战国中原地区盛行的服装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3fd75a42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207fe48.png)
春秋战国中原地区盛行的服装特色
春秋战国时期,男女衣着通用上衣和下衣裳相连的“深衣”式。
大麻、苎麻和葛织物是广大劳动人民的大宗衣着用料。
统治者和贵族大量使用丝织物。
部分地区也用毛、羽和木棉纤维纺织织物。
1、深衣
贵族中流行的深衣式袍服,是西周以来传统的贵族常服,而平民以为之礼服,平常穿短褐。
深衣的特点一是上衣下裳相连;二是无男女式样的差别,皆可穿用。
但又分为两种:一为中原地区的宽大式,“宽大博带”穿着舒适,长不拖地,下摆不开岔,屈肘可穿,袖长和臂长相等,用大宽带束腰,中原贵族宴乐时喜爱穿用.二为瘦长式,“续衽钩边”楚地最为流行,较北方的瘦长,领沿较宽,用较厚织物作边,右衽很长。
战国时有单、夹、棉、皮。
袍服的领式突破了西周时期的矩形领,流行交领式右衽,左衽。
2、胡服
胡服便于骑射,诸国战士皆衣之。
胡服逐渐成为战国时期的军服。
其特点是短衣,长裤,用带钩,有短靴和皮弁(bian)。
胡服原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常服,胡服中的上衣,商周时的劳动者,武士、小孩都穿,其长不过膝;胡服束腰须有带钩,不同于中原束带,裤子代替长袍的下裳,靴代替鞋。
带钩,古称“师比”“鲜卑”,它是北方游牧民的衣带装饰。
带钩小有寸许,大有尺余,有仿棒、竹节、琵琶等形象。
制作原料有玉、铁、铜等。
嵌以宝石、琉璃、或金银。
中国服饰文化——春秋战国时的服饰(图)
![中国服饰文化——春秋战国时的服饰(图)](https://img.taocdn.com/s3/m/36aed0db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fc.png)
中国服饰文化——春秋战国时的服饰(图)马山一号楚墓深衣样式复原(颜色、花纹与原物不同)马山一号楚墓龙凤虎纹复原着深衣的楚国木俑收视率一路领跑的《芈月传》已经播出过半,这部酝酿四年、倾注主创不少心血、观众期待颇高的剧集评价却远远不如姐妹篇《甄嬛传》。
观众为《芈月传》可是操碎了心,一边跟着“娘娘”提心吊胆提防着宫中各类陷害,一边还不忘吐槽剧情、吐槽道具。
乱点的鸳鸯谱、时空错乱等等硬伤令人不忍直视,剧中的各类服饰更是成为了众矢之的,“淘宝款”“艳俗”的批评不绝于耳。
这花花绿绿的颜色真的体现了“服章之美”吗?两千多年前的服饰究竟是什么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从颜色、样式、纹样等方面,看看《芈月传》与历史文物中的华服之美。
色彩红上衣配绿下装“时尚时尚最时尚”《芈月传》中的服饰色彩斑斓,让人们不禁心生疑惑,两千多年前的古人就已经掌握如此精巧的印染技术了吗?确实,春秋战国时期的服饰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样灰头土脸,而是有很多明艳的颜色。
这在诗歌之中表现得十分突出,比如芈月的母国南方霸主楚国,衣着服饰的光辉璀璨就常常在楚辞中表现出来。
《九歌》中说“华采衣兮若英”,五彩缤纷的衣服像花朵一样明艳动人;“红釆兮辟衣,翠漂兮为裳”,红色的上衣配上翠绿色的下装原来是当时的时尚呢;还有反过来的,像《离骚》中曾说到“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好像要用亭亭玉立的荷叶做上衣,用娇艳欲滴的芙蓉做裙子,虽然也有人认为这里的芰荷、芙蓉指的是衣服上的纹饰,但整体来看,楚国服饰的颜色种类应该还是很多的。
相比而言,楚国出土文物中服饰的颜色就逊色了些,被誉为“丝绸宝库”的马山一号楚墓中可以看到像灰白、黄、棕、红棕、紫红、藕色等等颜色的服饰,其中红色、棕色、黄色是出现比例最高的颜色,虽不见了绿色、蓝色等,倒也符合“楚人尚红”的记载。
古人的衣服当然也是色彩缤纷的,但如果《芈月传》中服饰的颜色能够雄浑瑰丽些,似乎更能符合这部片子的定位。
样式秦、楚爆款是“连身衣”说过了颜色,让我们来看一下衣服的样式。
春秋战国时期的服饰与时尚
![春秋战国时期的服饰与时尚](https://img.taocdn.com/s3/m/9058b23a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c0.png)
春秋战国时期的服饰与时尚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服饰与时尚发展的关键阶段。
在这个时期,人们的服饰不仅是一种装饰品,更是社会地位的象征和个人身份的展示。
本文将从服饰的款式、颜色以及配饰等方面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的服饰与时尚。
一、服饰的款式在春秋战国时期,男女的服饰款式开始有所区别。
男子的主要服饰是衣、裳、褶裙,上身穿衣,下身穿裳和褶裙。
衣有两种,一种是肩着衣,另一种是系着衣。
裳是一种宽大的长裤,通常装饰着各种纹饰。
褶裙则是类似于现代的裙子,可以通过褶皱的方式展示身材的曲线。
女子的服饰相对丰富多样,主要包括衣、裙、襦、饰、髻等。
衣与男子相似,而裙则是在衣的基础上增加了下摆。
襦是一种似短装的服饰,一般穿在裙子上方。
饰是女子特有的束胸衣,用于托起胸部形成美丽的曲线。
髻是女子特有的发型,通过使用发饰和梳子将头发盘起来,展示出女性的柔美。
二、服饰的颜色春秋战国时期的服饰颜色以鲜艳和多样为主。
男子的服饰主要以黑色、褐色为主,这是因为春秋战国时期强调男子的庄重和稳重。
女子的服饰则以明亮的红色、绿色、黄色为主,这是因为春秋战国时期女子的地位高于男子,需要展示她们的美丽和娇媚。
此外,服饰上的图案纹饰也是春秋战国时期服饰的特点之一,多采用动植物、几何图案等进行装饰,以增加服饰的华丽感。
三、服饰的配饰春秋战国时期的服饰不仅包括衣物本身,还有各种配饰的运用。
男子常佩戴的配饰主要有带子、帽子和腰带等。
带子是一种用于束腰的饰物,可以使男子的身材更加挺拔。
帽子则是用于保护头部,并且也可以体现男子的职位和地位。
腰带则是用于装饰腰部,并且也是体现男子身份和品位的重要配饰。
女子的配饰更加丰富多样,包括发饰、耳环、项链、手镯和腰带等。
发饰是女子特有的配饰,用于装饰发型和增加女性的气质。
耳环和项链则是用于装饰头部和颈部,以展示女性的妩媚和优雅。
手镯和腰带则是用于突出女性的身体曲线和体现女性的魅力。
总结:春秋战国时期的服饰与时尚在款式、颜色和配饰等方面都有独特的特点。
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服饰【中国古代服饰】
![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服饰【中国古代服饰】](https://img.taocdn.com/s3/m/9f933ef2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8b.png)
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服饰【中国古代服饰】春秋战国服饰周代冕服、弁服的色彩是体现服饰等级的重要标志,换句话说周代服饰的色彩可以彰显穿着者的身份、阶层与地位。
根据《礼记·玉藻》的记载可知周代以正色为贵,以正色相杂而生的间色为卑。
以“青、赤、黄、白、黑”为正色而象征尊贵的周代,进入了春秋战国时期情况发生了变化。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礼制的日益崩坏,服装色彩原有的尊卑秩序也遭到了破坏。
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齐桓公“好紫”。
由于一国之君喜欢紫色,以致齐国的百姓争相效仿,最终一国尽紫服。
紫色作为周代服饰色彩的“间色”,也就是所谓的“不正之色”,代表卑贱。
齐国尚紫的风气是对周代原有服饰规制的破坏,同时也是对周礼的挑战。
对此,儒家重要的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基于对周礼的维护,都表示过强烈的不满甚至厌恶。
中山国服饰中的女子襦裙战国女子的直裾袍服楚国女子服饰之绕襟袍当时服饰的色彩观念虽然有所改变,但这一时期的君臣还是比较重视服饰色彩的象征意义的,比如当时对衣服颜色的要求依然为纯色,如果是杂色则为不祥之兆。
可见春秋张国时期对西周原有服饰形制还是有一些沿用的。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各自为政,各自有不同的文化习俗导致了不同地域国家的服饰各具特色。
而这个时期织绣工艺的巨大进步,也使服饰材料日益精细,品种名目日渐繁多。
中原地区,地处黄河中游,为周和三晋所在,服饰虽有繁简不同,然而西周以来质朴的曲裾交领式服装始终居于主流。
这种衣式,通为上衣下裳连属,衣长齐膝,曲领右衽。
中原地区自春秋以来流行一种以带钩、皮革带束腰的习俗,在出土人像上即可见到。
而腰带的束法,一为用带钩钩住革带另一端小孔内,另一种方法为用带钩钩住革带另一端所附环上。
带钩材质有金、玉、铜、铁、骨、木、陶等等,形制繁简不一,做工精细的有错金雕镂嵌玉,款式极为讲究。
齐鲁地区地处黄河中下游,当地女性好绾偏左高髻。
长裙收腰曳地,窄长袖,异于中原三晋地区女式“深衣”,文彩分为红黄黑褐条纹。
春秋战国服饰
![春秋战国服饰](https://img.taocdn.com/s3/m/a37cb02c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77f8141.png)
穿在身上的历史——中国历朝服装特点春秋战国服饰(公元前770~前221)春秋战国时期织绣工艺的巨大进步,使服饰材料日益精细,品种名目日见繁多。
河南襄邑的花锦,山东齐鲁的冰纨、绮、缟、文绣,风行全国。
工艺的传播,使多样、精美的衣着服饰脱颖而出。
春秋战国时期,不仅王侯本人一身华服,从臣客卿也是足饰珠玑,腰金佩玉,衣裘冠履,均求贵重。
古人佩玉,尊卑有度,并赋以人格象征。
腰间革带还流行各种带钩,彼此争巧。
男女的帽,更引人注目,精致的用薄如蝉翼的轻纱,贵重的用黄金珠玉;形状有的如覆杯上耸。
鞋,多用小鹿皮制作,或用丝缕、细草编成;冬天皮衣极重白狐裘,价值千金。
女子爱用毛皮镶在袖口衣缘作出锋,还有半截式露指的薄质锦绣手套,无不异常美观。
春秋战国时期的衣着,上层人物的宽博、下层社会的窄小,已趋迥然。
深衣有将身体深藏之意,是士大夫阶层居家的便服,又是庶人百姓的礼服,男女通用,可能形成于春秋战国之交。
深衣把以前各自独立的上衣、下裳合二为一,却又保持一分为二的界线,上下不通缝、不通幅。
最智巧的设计,是在两腋下腰缝与袖缝交界处各嵌入一片矩形面料,其作用能使平面剪裁立体化,可以完美地表现人的体形,两袖也获得更大的展转运肘功能。
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颁胡服令,推行胡服骑射。
胡服指当时“胡人”的服饰,与中原地区宽衣博带的服装有较大差异,特征是衣长齐膝,腰束郭洛带,用带钩,穿靴,便于骑射活动。
春秋战国时期的衣服款式空前丰富多样,不仅表现于深衣和胡服。
乐人有戴风兜帽的,舞人有长及数尺的袖子,有人还常戴鸱角或鹊尾冠,穿小袖长裙衣和斜露臂褶的下裳。
这些都与多采的社会生活相关。
秦汉服饰(公元前221~公元220)这一时期的衣料较春秋战国时期丰富,深衣也得到了新的发展。
特别在汉代,随着舆服制度的建立,服饰的官阶等级区别也更加严格。
秦汉服装面料仍重锦绣。
绣纹多有山云鸟兽或藤蔓植物花样,织锦有各种复杂的几何菱纹,以及织有文字的通幅花纹。
自秦而汉,深衣有了一些发展和变化。
春秋战国服饰
![春秋战国服饰](https://img.taocdn.com/s3/m/d8d58f27376baf1ffc4fad3d.png)
汉 代 曲 裾 陶 俑
汉代曲裾深衣不仅男子可 穿,同时也是女服中最为常 见的一种服式,形象资料中 有很多反映。这种服装通身 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 呈喇叭状,行不露足。衣袖 有宽窄两式,袖口大多镶边。 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 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 里衣。如穿几件衣服,每层 领子必露于外,最多的达三 层以上,时称“三重衣”。
三、春秋战国服饰文化
春秋战国服饰: 春秋战国之际,又出现一种服装,将 上衣下裳合并为一体,连为一件,这种服 装被称为深衣。深衣是一种上下连属的服 装,制作时上下分裁,然后在腰间缝合, 衣式采用短领,衣长到跟,续衽钩边。随 着诸侯国那时“百家争鸣”导致到列国服 饰异俗。胡服第一次被汉族人民所接受, 是在公元前三百多年的战国时期,赵武灵 王吸收东湖族及搂烦人的军人服式,废弃 传统的上衣下裳。
汉代将官铠甲
汉代士兵铠甲
秦汉时期虽不是中国服饰演变史 中最瑰丽的一页,但绝对是最有力度 的一页,它的很多风格都给予后世以 重要影响,而它本身又是吸收外来文 化具有开拓精神的一代。只有从汉代 开始,中国的民族交流才开始大规模 发展。中国的服饰,包括服饰质料乃 至图文,才更丰富更融入多民族的文 化内蕴和艺术精神。概括起来,秦汉 服饰的主要特点有:
汉代妇女襦裙
汉代规定,百姓一律不得穿各种带颜色的服装, 只能穿本色麻布。直到西汉末年(公元前13年) 才允许平民服青绿之衣。对商人的禁令更严。 然而在服装的样式上,似乎没有严格的制度。 从出土的汉代陶俑及画像砖石来看,劳动者或 束发髻、或戴小帽、巾子,也有戴斗笠的,身 上穿的服装,几乎全是交领,下长至膝,衣袖 窄小,腰间系巾带,脚穿靴鞋,还有不少赤足 者,反映了这个时期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
当时裤裆不缝缀的称为“穷绔” 或“绲裆绔”;将两裆缝合的称为 裈,即裆裤,用了尺不裁成的短裤, 称为犊鼻裈。这类合裆裤能保护大 腿和臀部肌肉皮肤在骑马时少受摩 擦,且不用再在裤外加裳即可外出, 在服装功能上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春秋战国的服饰特点大全
![春秋战国的服饰特点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1a989246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99.png)
春秋战国的服饰特点大全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代,这个时期的服饰特点也是独具魅力。
在下面的文章中,将为你详细介绍春秋战国的服饰特点,并展示其整洁美观的排版,流畅的表达,希望您能喜欢。
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各国之间的交往,人们开始注重服饰的装饰和品质。
下面将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各个方面的服饰特点。
一、男性服饰1. 衣着款式:男性服饰的主要款式是长袍和腰带。
长袍通常以丝织物或细麻制成,款式简单,长度一般到膝盖以下,有时也会拖至脚踝。
腰带用于束腰,通常由丝绳或者皮革制成。
2. 色彩搭配:春秋战国时期男性服饰以素色为主,多以白、灰、黑为基调,偶尔也会使用深色如紫色等作为装饰。
3. 服饰配件:男性在服饰上注重细节,常配戴帽子和饰物。
其中,高冠和幅巾是常见的头饰,用以彰显地位和身份。
饰物方面,佩戴玉佩、玉璧等器物,以显示财富和地位。
二、女性服饰1. 衣着款式:女性服饰的主要款式也是长袍,与男性服饰相似。
不同之处在于女性服饰更加注重曲线美,裙摆常使用褶皱和绣花等方式进行装饰,以增加服饰的质感和美感。
2. 色彩搭配:女性服饰在色彩上相对男性更加丰富多样。
除了以素色为主外,常见的色彩还有粉红、蓝绿等明亮的色调,用以展示女性的温柔与美丽。
3. 服饰配件:女性在配饰上非常注重细节,头饰和身饰常常用来增加服饰的华丽感。
头饰通常是帽子或发饰,常见的有戴盖头、结巾等,用来增加整体造型的层次感。
而身饰包括佩戴项链、手镯、耳环等装饰品,多以金、银、玉等贵重材料制成,以显示女性的高贵和富有。
三、官员服饰1. 功能与区别:在春秋战国时期,官员的服饰往往与普通百姓有所区别,主要是通过服饰上的装饰和特定的款式来体现。
官员的服饰除了满足生活需求外,更加注重其地位和职务的象征。
2. 材料和装饰:在材料上,官员的服饰更加注重上等的丝织物和细麻,以展现其富贵和高高在上的地位。
在装饰上,常见的有龙纹、凤纹等华丽的纹饰,配饰上也会使用珠宝和贵重的宝石。
中国各朝代男女服饰文化解析(配图)
![中国各朝代男女服饰文化解析(配图)](https://img.taocdn.com/s3/m/bea82407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93.png)
中国各朝代男女服饰文化解析(配图)中国各朝代男女服饰文化解析(配图)看到好多小说(尤其是穿越小说)里写到古代服饰的时候,总是以古装来统称,其实中国不同朝代时的服饰发展变化是很大的,从服饰上是基本可以看出年代的。
搜集过一些相关资料,放在这里和大家共同学习一下吧一、夏商西周商朝服饰大抵分为三种1、奴隶的简单遮身衣物.通常是圆领衣,上下相连,中间以绳缚之,衣长不及踝,头部皆不加饰物.2、平民或小奴隶主.他们的衣着较为讲究,一般是上身着衣,下身着裳.衣长多至膝盖上下,但后裾却长至足部,腰间系带.衣上多无纹饰.3、王室贵族.衣着华丽,上衣下裳皆有精美纹饰,或刺绣或绘画而成.腰部亦束有绶条,腰带之下正中部位佩以一块上狭下广的斧形装饰.衣服的原料主要有麻布,丝绸和皮革.麻布贫富皆可穿,但有粗细之分.丝绸和皮革主要用奴隶主贵族所专用.丝绸质地的衣服上所绘绣的纹饰也与青铜器一样,多为云雷纹.商代男子的发饰以梳辫为主.有的是将头发至于头顶,有的则是在左右两侧梳辫,下垂在肩,也有的将辫子盘于头顶.商代女子发饰与男子基本相同,以辫发为主,但也有少数是将辫卷曲垂肩.同时也出现了巾帽.商代巾帽形式比较简单,多为帽箍式,束发器多是兽骨,玉石制成,帽箍则用丝绸布帛制作.周代服饰与商代大致相同,但要比商代来的宽松,长度大多过膝,衣袖除小之外还有出现了大袖.腰间的束带系成蝴蝶结.巾帽的样式也较丰富,除帽箍外,还有平形.尖形.月牙形,及中间突出,两边翻卷的形状.大致是低而平者为普通人所戴,高而尖者为贵族所戴.注:商代无论哪个阶层的人,其服饰的衣袖都比较窄小.二、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上层社会大体流行深衣和胡服.1、深衣贵族中流行的深衣式袍服,是西周以来传统的贵族常服,而平民以为之礼服,平常穿短褐.深衣的特点一是上衣下裳相连;二是无男女式样的差别,皆可穿用.但又分为两种:一为中原地区的宽大式,"宽大博带"穿着舒适,长不拖地,下摆不开岔,屈肘可穿,袖长和臂长相等,用大宽带束腰,中原贵族宴乐时喜爱穿用.二为瘦长式,"续衽钩边"楚地最为流行,较北方的瘦长,领沿较宽,用较厚织物作边,右衽很长.战国时有单,夹,棉,皮.袍服的领式突破了西周时期的矩形领,流行交领式右衽,左衽.2、胡服胡服便于骑射,诸国战士皆衣之.胡服逐渐成为战国时期的军服.其特点是短衣,长裤,用带钩,有短靴和皮弁(bian).胡服原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常服.胡服中的上衣,商周时的劳动者,武士,小孩都穿,其长不过膝;胡服束腰须有带钩,不同于中原束带,裤子代替长袍的下裳,靴代替鞋.带钩,古称"师比","鲜卑",它是北方游牧民的衣带装饰.带钩小有寸许,大有尺余,有仿棒,竹节,琵琶等形象.制作原料有玉,铁,铜等.嵌以宝石,琉璃,或金银.三、秦汉时期汉代男子贵贱通用的基本首服是巾帻.巾帻主要有介帻和平巾帻,但具体式样和颜色有据人的身份,地位,职业,年龄的不同而有区别.如皇帝和个级别的官员的巾帻随其服色,文官和武官的巾帻也有所不同,文官主要有戴介帻,武官则戴平巾帻.群吏和仆役要戴绿帻,武吏则戴赤帻,未成年的小童戴无屋帻等.冠帽只有官员才能使用,通常是戴在巾帻之上.冠帽的主要有冕冠,长冠,委貌冠,皮弁冠,爵弁冠,通天冠,远游冠,高山冠,进贤冠,法冠,武冠,建华冠,方山冠,巧士冠,却非冠,却敌冠,卫士冠等.其中除长冠外,大多出于周礼.这些冠各有不同的使用场合,如冕冠,长冠,委貌冠,皮弁冠分别为行郊社祭祀之礼时使用的;通天冠为朝服;远游冠为诸忘之服;进贤冠为儒者之服;却非冠为宫殿门吏仆射之服,却敌冠为卫士之服,爵弁冠和建华冠为舞乐人祭祀之服.袍服是汉代一般人的常服.式样主要有两种:一种为直裾袍服;一种沿用战国时的曲裾式.曲裾式袍服,无扣,衣襟从腋部想后旋绕,腰间束丝带.衣服宽博,大袖.领和袖初有皂色缘边.直裾式的袍服从西汉后期流行.两种式样,男女皆通用.汉代重农轻商,规定商人不得衣锦绣等织物,只能着葛麻织物.汉代男女的鞋的样式没有严格区别.男子多为方头,女子多为圆头,但又可通用.在日常生活中贵族着丝履,可不随衣色.北方因天气寒冷,多穿皮靴,而南方气温高,湿润,多着草鞋.袜在汉代称之为角袜.袜高一尺余,上有带子,穿时可束紧口,防止脱落.汉代贵族妇女的首饰有步摇,簪,珥,华胜,采胜,擿(大长簪),并以擿的长短来区分等级.由于头上的首饰太多,非真发所能承受,故用假髻,汉代称之为"大手髻".贵族女子常用襦裙.此外还有挂袍,也是宴居之服,为斜裁的袍服,将上阔下狭之斜幅垂于衣旁成为装饰.劳动妇女的衣着通常比较简单,无首饰,为劳动方便,常是短衣长裤,一般女子的发型多为露髻,不加饰.头发中分,平梳,向后做绾,垂髻于脑后,贵族女子则好高髻.汉代女子已有面部化妆,除浓妆淡抹外,还有奇妆.如东汉恒帝时,大将军梁翼之妻韩寿,自创一中悲啼妆,细八字眉,梳堕马髻,自行折腰步,露齿笑,世谓之愁眉泣妆,与流行的宽眉高髻相逆.四、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国和西晋时的服饰与东汉基本相同.但从东晋起,便追求起所谓的风流放达,本就比较肥大的衣服又向更为博大的方向发展.头部的装饰有的系巾子,有的则带小冠,到南朝后期还有戴大冠者.巾子在汉以前本为庶民所戴,东汉末和魏晋时,一些名士也开始使用,因此而流行起来.小冠一般为中空,可纲椎髻,用簪子由后贯入,把小冠和发髻固定,是由汉代的平巾帻发展起来的.这时期的妇女的服装已从汉代的深衣向衣,裳分开的方向发展,上衣下裳的装束成为主流.两晋时,还出现了上衣甚短而裙子特长的装束.有的裙的外露部位已及腰部,史书上称为"上检下丰".在北方,十六国后期后,胡服便十分流行,其主要特点是紧身,窄袖,开袴.由于它们行动十分方便,因此深受汉族劳动人民的喜爱.北方常用的头饰,除小冠,巾子外还有毡帽.巾子发展到北周时,常常是以三尺皂绢向后幞发,名为"折上巾",实为以后的幞头.五、隋唐服饰(581~907)隋唐时期,中国由分裂而统一,由战乱而稳定,经济文化繁荣,服饰的发展无论衣料还是衣式,都呈现出一派空前灿烂的景象。
春秋战国时期的服饰
![春秋战国时期的服饰](https://img.taocdn.com/s3/m/ba2d15f47c1cfad6195fa7cd.png)
古朴端庄、 古朴端庄、等级严明的秦汉服饰 端庄
秦朝统治中国的十 五年间里, 五年间里, 秦始皇 兼收六国的车旗服 御,创立了衣冠服 饰制度。 饰制度。秦朝的服 饰仍然是连体式, 饰仍然是连体式, 宽袖、大袍, 宽袖、大袍,服饰 制度严禁。 制度严禁。
南朝服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大 体上仍承袭秦汉旧制。 体上仍承袭秦汉旧制。南北 朝各少数民族初建政权时, 朝各少数民族初建政权时, 仍然按照本族的习俗穿着, 仍然按照本族的习俗穿着, 后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 后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也 开始穿着汉族的服饰 的服饰。 开始穿着汉族的服饰。 中原人民的服饰, 中原人民的服饰,特别是便 常服, 服、常服,在原有的基础上 吸收不少北方民族的服饰特 衣服的形式适体。 点,衣服的形式适体。六朝 的服饰, 的服饰,男子穿袍衫而低敞 衣襟,女子则穿褂襦, 衣襟,女子则穿褂襦,杂裾 双裙,甚是美观。 双裙,甚是美观。这个时期 的服饰,可以参鉴《 的服饰,可以参鉴《洛神 列女传》等图卷。 赋》、《朝的服饰,以合身的裤褶装、短 袍衫,各式的靴子为特点, 袍衫,各式的靴子为特点,服装窄 裙腰略微高提。 短,裙腰略微高提。妇女的服装多 以簪花、珠翠及各种花冠为点缀, 以簪花、珠翠及各种花冠为点缀, 进而导致宋代的凤冠定制。 进而导致宋代的凤冠定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大体 上仍承袭秦汉旧制。 上仍承袭秦汉旧制。南北朝各少数 初建政权时, 民族初建政权时 民族初建政权时,仍然按照本族的 习俗穿着,后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 习俗穿着,后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 开始穿着汉族的服饰。 也开始穿着汉族的服饰。 中原人民的服饰,特别是便服、 中原人民的服饰,特别是便服、 常服,在原有的基础上吸收不少北 常服,在原有的基础上吸收不少北 方民族的服饰特点, 方民族的服饰特点,衣服的形式适 六朝的服饰, 体。六朝的服饰,男子穿袍衫而低 敞衣襟,女子则穿褂襦,杂裾双裙, 敞衣襟,女子则穿褂襦,杂裾双裙, 甚是美观。这个时期的服饰, 甚是美观。这个时期的服饰,可以 参鉴《洛神赋》 列女传》 参鉴《洛神赋》、《列女传》等图 卷。
春秋战国时期的服饰与饰品潮流
![春秋战国时期的服饰与饰品潮流](https://img.taocdn.com/s3/m/33816afc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b8.png)
春秋战国时期的服饰与饰品潮流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充满变革和创新的时代。
该时期的服饰与饰品潮流也不例外,经历了从简朴朝代到繁华朝代的转变。
本文将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的服饰与饰品潮流,展示出这个时期人们的美学和时尚触觉。
一、衣着款式与材质春秋战国时期的服饰以华美精致而闻名。
男性的主要服饰有衫、裤和腰带,女性则穿着裙子和襦裙。
着装的款式和材质多种多样,往往反映了社会地位和财富水平。
贵族阶层的男性喜欢穿着宽大的衫,通常使用华丽的织物制作,如绸缎和锦缎。
这些衫衣以独特的刺绣和花纹装饰,彰显着贵族的地位和品味。
此外,贵族男性还喜欢佩戴丝质围巾或者披肩,以增添魅力和华丽感。
而平民阶层的男性则穿着朴实的衣物,通常由麻布或者粗布制成。
他们的服饰没有华丽的装饰,更加注重实用性和耐用性。
女性的服饰也有明显的差异。
贵族女性一般穿着长款襦裙,裙摆较长并带有花纹和刺绣。
她们的服饰注重颜色的搭配和材质的选择,通常选用丝绸等高质地材料制作。
平民女性则穿着较为简单的衣物,选择的是麻布或棉质面料。
她们的服饰注重实用性和舒适度,裙摆较短,不带装饰。
二、饰品的使用与搭配在春秋战国时期,饰品的使用被视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男性和女性都喜欢佩戴各种各样的饰品来突显自己的魅力。
贵族男性通常佩戴金银首饰,如项链、手镯和戒指。
这些首饰多为精雕细琢,镶嵌着宝石或者玉石。
他们还喜欢佩戴帽子和头饰,以突显自己的高贵身份。
而平民男性则通常佩戴简单的饰品,如木质手镯或者皮革项链。
他们注重实用性,饰品并不追求华丽和炫耀。
女性则喜欢佩戴各种各样的饰品来提升自己的美感。
贵族女性常常佩戴贵重的金银首饰和玉器,如耳环、项链、手镯等。
这些饰品常常镶嵌有宝石和珍珠,展现出贵族的高雅品味。
平民女性则选用较为朴素的饰品,如木质耳环、珠子手链等,以增添自己的魅力。
三、颜色与图案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服饰与饰品中,色彩与图案的运用极为重要。
不同的颜色和图案表达出了不同的意义和象征。
春秋战国的服饰文化
![春秋战国的服饰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05e36b61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69.png)
衫裙
第10页,共34页。
深衣
中国衣冠服饰的起源发展
6.隋唐五代服饰—隋与初唐
隋朝时期的短襦、长裙、披帛女服。
第11页,共34页。
袒领套衫半臂及襦裙
中国衣冠服饰的起源发展
6.隋唐五代服饰—中唐与晚唐
中唐的襦裙、披帛穿戴
大袖对襟纱罗衫、长裙、披帛穿戴
第12页,共34页。
第25页,共34页。
春秋战国时期的服饰
战国胡服 战国时期的服饰有较明显的变 化,比较重要的是胡服的流行。所谓胡服, 实际上是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服装,它与 中原地区宽衣博带式汉族服装有较大差异, 一般为短衣、长裤和革靴,衣身瘦窄,便 于活动。首先采用这种服装的赵武灵王, 是中国服饰史上最早一位改革者。短衣齐 膝是胡服的一大特征,这种服装最初用于 军中,后来传入民间,成为一种普遍的装 束。
春秋战国时期的服饰春秋战国时期的服饰纹样是从商周奴隶社会的装饰纹样传统基础上演化而来商周时期的装饰纹样造型强调夸张和变形结构以几何框架为依据作中轴对称将图案严紧地适合在几何框架之内特别夸张动物的头角眼鼻口爪等部位以直线为主弧线为辅的轮廓线表现出一种整体划一严峻狞厉的美学风貌象征着奴隶主阶级政权的威严和神秘这是奴隶社会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时代风格
第30页,共34页。
配饰——玉
孔子认为,玉的美可以象征君子的高贵品德,所以中 国古人非常重视佩戴玉制的饰物,玉佩的种类也因此 丰富多彩。先秦的玉佩有人纹佩、龙纹佩、鸟纹佩、 兽纹佩等,也有将多件玉佩用彩绳串联悬挂于腰带上 的组佩,还有透空活环套扣的玉佩,可谓精美绝伦。
第31页,共34页。
配饰——笄
笄主要是用来固定发髻和冠帽的, 材料使用骨、蚌、玉、铜、银、 金等,上面也常有绿松石做装饰。 中国古代女子年满15周岁就算 成人了,可以订婚,届时要举行 “笄礼”,由一个已婚女子给适 龄的女子梳一个发髻,插上一支 笄,礼仪结束后再将笄取下;如 果没有订婚,女子在20岁时也 要举行“笄礼”。笄是中国古代 极其重要的头饰,上面常刻有鸳 鸯或几何纹装饰,后来演化成了 簪。
春秋战国(东周)服饰
![春秋战国(东周)服饰](https://img.taocdn.com/s3/m/4259471b02020740be1e9b90.png)
特点:
上下连属 领形采“矩领” 长至踝间 续衽钩边 有一幅向后拥掩的曲裾(既不开衩口, 又要便于举步)
第二节、东周服装形制
战国人物龙凤帛画
第二节、东周服装形制
战国人物御龙帛画
春秋战国时期的剑
楚国木俑
第二节、东周服装形制
战国彩绘木俑
穿深衣的楚国妇女
第二节、东周服装形制
河北平山县 中山王族墓出土铜灯
玉虎形佩
第五节、东周佩饰
镂空螭虎纹玉合璧
第五节、东周佩饰
镂空组佩
第五节、东周佩饰
四山纹铜镜
第五节、东周佩饰
错金银狩猎纹铜镜
第三章 春秋战国(东周)服饰
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7年 战国:公元前476年-前221年
第一节、时代背景概述
时代背景
周王朝走向衰微
生产
战争
进步
吴绫 楚绢
物质
商品 技术
纺织品
齐纨 蜀锦 鲁缟
礼崩乐坏
思想
百家争鸣
东周服装形制——深衣
《礼记· 深衣篇》正义:“以余服上衣下裳不相 连,此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之深衣。” 制度:《深衣篇》把这种服装的制度与用盎说得 很详细;“深衣盖有制度,以应规、矩、绳、权、 衡。短毋见肤,长毋被土,续衽钩边,要缝半 下。” 功用:“可以为文,可以为武,可以摈相,可以 治军旅,完目弗费,善衣 之次也。”
第二节、东周服装形制
战国燕国立人灯座
第二节、东周服装形制
楚国绣衣俑
第二节、东周服装形制
中山国拱手玉人
战国玉人
战国素纱绵袍
第二节、东周服装形制
一龙一凤相蟠纹绣紫红绢禅衣
第二节、东周服装形制
对凤对龙纹浅黄绢面绵袍
中国各朝代的服饰历史沿革之春秋战国服饰
![中国各朝代的服饰历史沿革之春秋战国服饰](https://img.taocdn.com/s3/m/f9964332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3bddf58.png)
中国各朝代的服饰历史沿革之春秋战国服饰春秋战国服饰(公元前770~前221)春秋战国时期织绣工艺的巨大进步,使服饰材料日益精细,品种名目日见繁多。
河南襄邑的花锦,山东齐鲁的冰纨、绮、缟、文绣,风行全国。
工艺的传播,使多样、精美的衣着服饰脱颖而出。
春秋战国时期,不仅王侯本人一身华服,从臣客卿也是足饰珠玑,腰金佩玉,衣裘冠履,均求贵重。
古人佩玉,尊卑有度,并赋以人格象征。
影响所及,上层人士不论男女,都须佩带几件或成组列的美丽雕玉。
剑,是当时的新兵器,贵族为示勇武兼用自卫,又必佩带一把镶金嵌玉的宝剑。
腰间革带还流行各种带钩,彼此争巧。
男女的帽,更引人注目,精致的用薄如蝉翼的轻纱,贵重的用黄金珠玉;形状有的如覆杯上耸。
鞋,多用小鹿皮制作,或用丝缕、细草编成;冬天皮衣极重白狐裘,价值千金。
女子爱用毛皮镶在袖口衣缘作出锋,还有半截式露指的薄质锦绣手套,无不异常美观。
春秋战国时期的衣着,上层人物的宽博、下层社会的窄小,已趋迥然。
深衣有将身体深藏之意,是士大夫阶层居家的便服,又是庶人百姓的礼服,男女通用,可能形成于春秋战国之交。
深衣把以前各自独立的上衣、下裳合二为一,却又保持一分为二的界线,上下不通缝、不通幅。
最智巧的设计,是在两腋下腰缝与袖缝交界处各嵌入一片矩形面料,其作用能使平面剪裁立体化,可以完美地表现人的体形,两袖也获得更大的展转运肘功能。
据记载,深衣有4种不同名称:深衣、长衣、麻衣、中衣。
从出土广物看,春秋战国时衣裳连属的服装较多,用处也广,有些可以看作深衣的变式。
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颁胡服令,推行胡服骑射。
胡服指当时“胡人”的服饰,与中原地区宽衣博带的服装有较大差异,特征是衣长齐膝,腰束郭洛带,用带钩,穿靴,便于骑射活动。
春秋战国时期的衣服款式空前丰富多样,不仅表现于深衣和胡服。
乐人有戴风兜帽的,舞人有长及数尺的袖子,有人还常戴鸱角或鹊尾冠,穿小袖长裙衣和斜露臂褶的下裳。
这些都与多采的社会生活相关。
春秋战国(东周)服饰50页PPT
![春秋战国(东周)服饰50页PPT](https://img.taocdn.com/s3/m/474fa4b29b6648d7c0c74673.png)
谢谢!
春秋战国(东周)服饰
16、人民应该为法律而战斗,就像为 了城墙 而战斗 一样。 ——赫 拉克利 特 17、人类对于不公正的行为加以指责 ,并非 因为他 们愿意 做出这 种行为 ,而是 惟恐自 己会成 为这种 行为的 牺牲者 。—— 柏拉图 18、制定法律法令,就是为了不让强 者做什 么事都 横行霸 道。— —奥维 德 19、法律是社会的习惯和思想的结其真实含 义是财 富。— —爱献 生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2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春秋战国时期的服装
![春秋战国时期的服装](https://img.taocdn.com/s3/m/136dfbff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84.png)
春秋战国时期的服装2018-01-08 08:53春秋与战国是东周时期的主要内容。
历史上通常将周平王东迁洛阳,公元前771年至公元前476年之间的时期称为“春秋”时代,将公元前475年各诸侯国连年发生战争至秦始皇统一中国之间的时期称为“战国”时代。
春秋战国时期发生了我国服装变革的第一个浪潮。
东周时期由于铁工具的普遍使用,原本依靠周王朝封地维持经济状况的小国,纷纷开荒拓地,发展粮食和桑、麻生产,国力骤然强盛,逐渐摆脱了对周王朝的依赖。
随着周王朝衰微,以周天子为中心的“礼治”制度渐渐走向崩溃。
奴隶社会政治体制亦随之解体,社会传统观念也随之改变,这些都在服装的装扮上有所反映。
主要表现在深衣、胡服的流行,服装色彩观念改变,以稳重华贵的紫色象征权贵和富贵,取代先前的朱色为正色的传统。
另外,随着服装工艺技术的长足进步,服装纺织原料、染料和纺织品的流通领域不断扩大,人们普遍采用丝织品代替从前的麻布服装。
一、深衣深衣也称绕襟袍,是上衣和下裳相连的曲裾袍服。
所谓曲裾是左衣襟加长,向右掩,绕一圈后用腰带系扎。
由于着衣者从上往下看衣身较长,故叫深衣。
深衣的前门襟的外边沿形成折线状,止口处用彩色的布料制成边缘,收袖口、交叉领,衣长垂及踝部,其特点是身体深藏不露,显得雍容典雅。
深衣早在西周时期就已出现,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
《五经正义》种对深衣有此描述:“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
”深衣形制的每一部分都有极深的含意,而“深意”的谐音即“深衣”。
上衣下裳合并成为整体的长衣,以示尊祖承古。
早期深衣是将上衣下裳分开,然后在腰部缝合成为一体,下裳以十二幅裁片缝合,以应一年中的十二个月,这是敬天意识的反映,同时采用圆袖方领以示规矩,意为行事要合乎准则。
曲裾深衣的出现与东周时期汉族人没有发明合裆裤有关,曲裾下摆有了这样几重保护就显得非常安全。
曲裾深衣在先秦时期至秦汉时代非常流行。
开始时男女均穿,后来男子穿曲裾深衣减少,渐渐发展成女子的特定衣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