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概论复习提纲(终极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
生理学及研究水平:生理学是研究活的有机体生命过程和功能的科学。主要在4个不同水平展开研究:细胞和分子水平、组织和器官水平、系统水平、整体水平
内环境:也称细胞外液,由心血管中流动的血浆、组织间隙液、淋巴液和脑脊液组成。
稳态: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不是绝对静止的。而是各种物质在不断变化中达到相对平衡状态,即处于一个动态平衡状态,这种平衡状态即为稳态。
生理活动的调节方式:1、神经调节(迅速、准确、局限、短暂) 2、体液调节:(缓慢、广
泛、持久)3、自身调节:(准确、稳定、局限、敏感性低)
反射: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发生的反应。
反射弧的结构基础: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5个基本成分组成。正反馈:如果生理过程中的终产物或结果加速或加强某一反应的进程,使其到达反应过程的极端或结束这一进程,这种现象则称为正反馈。
负反馈:如果反馈信息(终产物或结果)的作用与控制信息的作用相反。使输出变量(效应器)向与原来相反的方向变化,降低这一过程的进展速度,返回预定的值(正常值),
则称之为负反馈。
第二章细胞膜动力学和跨膜信号通讯
细胞膜的主要组成成分:脂质、蛋白质和糖类。
膜蛋白的主要功能:转运物质、传递信息、免疫标识、催化反应。
物质跨膜转运方式:1、单纯扩散2、易化扩散(载体介质、通道介质)3、主动转运4、大分子出胞、入胞。
主动转运:物质分子或离子在泵作用下耗能而逆电-化学差通过细胞膜的过程。
主动转运与被动转运的区别:主动转运(需要耗能、逆电—化学势差、使膜两侧浓度差更大)
被动转运(不需要耗能、顺电—化学势差、使膜两侧浓度差更小)离子通道的种类:化学门控通道、电压门控通道、机械门控通道
受体:细胞膜表面或细胞内的一类蛋白分子,它们能识别、结合专一的生物活性物质(配体),生成的复合物能激活和启动一系列物理化学变化。
跨膜信号转导方式:1、通过具有特异感受结构的通道蛋白质完成的跨膜信号转导2、与G 蛋白偶联进行信号传递
.主要的第二信使:cAMP、IP3、DG、cGMP、PG、钙离子等
第三章神经元的兴奋和传导
静息电位:细胞在没有受到外来刺激时,细胞膜两侧内负外正的电位差。
动作电位:细胞膜受到适当刺激后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一次膜两侧电位快速而可逆的变化。
兴奋性:机体对外界环境变化作出反应的能力。
可兴奋细胞种类:神经细胞、肌细胞、腺细胞。
阈强度:刚能引起组织兴奋的临界刺激强度。
极化:静息电位存在时膜两侧保持内负外正的状态。
去极化:静息电位减少甚至消失的过程。
复极化:去极化、反极化后恢复至极化的过程。
超极化:静息电位向负值减小的方向转化。
神经传导:动作电位在神经纤维中的扩布。
神经传导方式:连续传导、跳跃传导
第四章突触传递和突触活动的调节
突触:是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肌细胞之间通信的特异性接头。
运动单位:同一根轴突的全部分支及其所支配的肌纤维,称为运动单位。
神经肌肉接头构成: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神经肌肉接头递质:Ca++通道、囊泡(递质)、水解酶、受体
突触活动的调节方式:突触前活动抑制(突触前抑制、突触前易化)突触后抑制(传入侧
支柱抑制、回返抑制)
神经递质:在神经细胞、肌细胞和感受器的化学突触中充当信使作用的特殊分子。
神经递质种类:乙酰胆碱、儿茶酚胺类、氨基酸类、5—羟色胺、一氧化氮
第五章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细胞生理
肌细胞的种类:骨骼肌、平滑肌和心肌。
骨骼肌粗肌丝:粗肌丝几乎全部由相对分子质量约为(48*10的4次方)的大分子肌球蛋白组成。
细肌丝的组成:由肌动蛋白(actin)、原肌球蛋白(tropomysin,原肌凝蛋白)、肌钙蛋白(troponin)组成。
横桥周期:横桥与细肌丝的结合、解离、复位,然后再与细肌丝上另外的点结合,出现新的扭动,横桥的这种往复活动称为横桥周期。
第六章神经系统
神经元的基本结构:胞体、树突、轴突、轴突末梢
神经胶质细胞功能:支持、营养、维持环境稳定及提供绝缘、屏障作用。分类: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室管膜胶质细胞
肌肉本体感受器:肌梭、腱器官
牵张反射:当一块骨骼肌受到外力牵引而伸长时,它能够反射性地发生收缩,这种反射活动称为牵张反射。分为相位牵张和紧张性牵张反射。
脑干网状结构:1、抑制肌紧张和肌运动的区域,称为抑制区(范围较小);2、加强肌紧张和肌运动的区域,称为易化区
锥体系:皮层脑干束,皮层脊髓束
锥体外系:锥体系以外与躯体运动有关的传导通路统称为锥体外系
自主神经系统:功能是调节内脏活动,由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两部分组成。
神经节: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在中枢(脑、脊髓)以外的周围部位集合而成的结节状构造。
脑电图及基本波形:把引导电极安置于颅外头皮表面所记录到的皮层自发电位活动称为脑电图。
条件反射:后天获得的经学习才会的反射。
非条件反射:生来就已建立的先天性反射。
突触的可塑性:学习记忆过程的神经基础是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即突触在形态和功能上发生改变,这种改变称为突触的可塑性。表现为突触结合的可塑性和突触传递的可塑性。
第七章感觉器官
感受器:是指分布在体表或组织内部的一些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改变的结构或装置。
感受器分类:根据分布部位:外感受器(表面感受器)、深感受器(本体感受器)
、内感受器(内脏感受器)根据刺激性质:化学感受器、痛觉感受器、温度感受器、机械感受器、光感受器
视网膜的结构:外核层、外网状层、内核层、内网状层、神经节细胞层
两种感光细胞与神经细胞的联系方式: 有着明显的区别:
1)视锥细胞呈单线式(视锥:双极:节细胞=1:1:1);
2)视杆细胞呈聚合式(视杆:双极:节细胞=多:少:1)。
视色素:视色素分子——视紫红质——视蛋白和视黄醛
人耳的适宜刺激:是空气振动的疏密波(16~20000Hz) 。
螺旋器:由内、外毛细胞、支持细胞及盖膜等构成。
微音器电位:多个毛细胞产生的感受器电位的复合物。特征:1)在一定声强范围内能与声刺激的频率、极性、幅度完全相同; 2)无不应期、无适应性、无疲劳现象;3)对
缺氧、温度下降和深麻醉相对不敏感;4)是一种交流性的电位。
前庭器官构成:前庭(椭圆囊、球囊)+半规管(上半规管、水平半规管、下半规管)
第八章血液
体液:动物细胞内、外液体统称为体液(细胞外液+ 细胞内液)
血液的生理功能:运输功能:血液的运输是机体物质运输的主要手段。
•维持稳态:维持机体的酸碱平衡。
•防御机能:含有白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各种免疫抗体和补体系统。
•止血机能:含有凝血因子。
血液的组成:血浆55%+血细胞45%(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血浆蛋白种类:用盐析法可分为三类:清蛋白(白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
血浆晶体渗透压:指的是由血浆中的晶体物质决定的血浆渗透压。
血浆最重要的缓冲对:H2CO3和NaHCO3=1:20
红细胞的功能: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血红蛋白、氧合血红蛋白、去氧血红蛋白
白细胞的分类:颗粒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无颗粒白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
血小板释放的凝血物质:ADP、5-HT、TXA2、Ca等ADP: 促进血小板聚集
凝血酶的作用:凝血酶最重要的功能是活化纤维蛋白原,能从纤维蛋白原N端切掉四段小肽,使其转变为纤维蛋白单体;凝血酶能激活FXIII,生成的FXIIIa可使纤维蛋白形成不溶于水的纤维蛋白多聚体;凝血酶还能加强血小板和血管内皮细胞在血凝过程中的作用;此外,它还能增强FV和FVIII的活性,加快血凝反应的速度。
抗凝物质种类:抗凝血酶Ⅲ:属于a-球蛋白,是血浆中重要的抗凝血物质,可抑制丝氨酸
蛋白酶的活性。
•肝素:是一种酸性黏多糖,可与抗凝血酶Ⅲ等因子结合,导致凝学酶迅速失活。
•蛋白质C:由肝合成的具有抗凝作用的血浆蛋白,以酶原形式存在于血浆中。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