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层次,提高整理与复习课的有效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注层次,提高整理与复习课的有效性

摘要:数学课最常见的是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复习课是以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为主要任务的课,目的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系统化。它对学生的学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复习能激活学生的原认知、重建原认知、提高新认知,构建出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形成较为完善的知识网络。

关键词:整理与复习;激活;重建;提高;认知

数学课的类型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大致可以分为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测验考查课、作业评讲课、实习作业课和综合课等。最常见的是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复习课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简而言之,“温故而知新”,通过复习,学生不仅要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已有知识,还要进一步理清这些知识的脉络,构建出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形成较为完善的知识网络。复习课是以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为主要任务的课,目的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系统化。

而现实是什么样的呢?在大部分老师的心目中,上课就是上新授课,上新课特别认真,而复习课怎么上,这个问题似乎被忽略了。有的教师收集大量习题、试卷,让学生在题海里苦战;有的“爆炒冷饭”,让学生机械重复地练习,期末复习时甚至让学生把书后的总复习做好几遍;有的采用“练习→校对→再练习→再校对”的教学方式,把学生会做每一道复习题作为教学目标。这样做,学生很累,而收益未必有多大。其原因在于教师只关注了学生对零散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忽视了整理与复习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影响。现谈谈

自己一些肤浅的想法。

一、关注知识点的回忆,激活原认知

德国有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艾滨浩斯,他在1885年发表了他的实验报告:人们接触到的信息在经过人的学习后,便成为人的短时记忆,但是如果不经过及时的复习,这些记住的东西就会遗忘。显然,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必须要进行复习。记得二年级上册教长度单位这一单元时,学生已经建立了厘米、米的长度概念及它们之间的进率,能用手势表示并能估计实物的长度。但复习的时候,小朋友只记得有厘米、米这两个长度单位,至于大概多长、进率是怎么来的记得的寥寥无几。老师们也许会很吃惊,因为他们自己头脑里很清楚,可他们忘了,自己在不断地——复习,上小学时自己学过,教书时不止教过一次,而且听别人上过,改过很多有关长度单位的作业等等(数学广角的内容作为老师也很有可能边上边遗忘),所以埋怨学生健忘,其实这是正常现象。只是我们要有复习意识,而复习就是对大脑中的痕迹进行再刺激,要唤醒原有的知识要素,使痕迹越来越深,激活学生的原认知。

二、关注知识点间的联系,重建原认知

复习课需要了解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加以强化,但如果教师的教学目标只停留在这个起点上,那么复习课的教学无异于炒冷饭。一般的复习课,都是对一系列相关联知识的复习和整理,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加工梳理,最终把他们脑海中的各个零散的、点状的知识变成有序、网状的知识体系。比如四年

级上册数学新课共七单元,其中第三单元是“三位数乘两位数”,第五单元是“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可是总复习把乘法和除法安排在一个课时。这引发了我的思考,它们本是两个单元的内容,两种不同的运算为什么安排在一起复习?于是我打开书,先罗列了乘法这一单元的所有知识点:口算、估算、笔算、积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等,也罗列了除法这一单元的所有知识点:口算、估算、笔算、商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等。原来它们有太多的共性,我为自己的发现感到兴奋,因为在教乘法这一单元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后面会学什么,只是照本宣科地完成新课任务。当然教除法时也没有考虑前面的乘法问题,因为教好除法是目的,每一课时都有各自的教学目标,能达成课时目标就比较充实、比较成功了。所以复习时将它们安排在一起目标绝不会是简单的重复:计算法则的回忆,计算技能的准确与熟练。于是,我琢磨整理与复习——可以是先理再练,也可以是边理边练。用哪种方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整理与复习,使原有的知识通过分类变点成块,然后沟通块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使学生对学过的知识有一个新的认识。比如:乘法口算与除法口算的共性都是看成整十数再来算,乘法估算与除法估算都看成合理的整十数来算,乘法笔算与除法笔算表面上看不一样,乘法笔算从低位算起,除法笔算从高位算起,但它们追求的是同一个目标:合理方便。最后沟通块与块之间的内在联系,口算、笔算、估算三算之间的内在联系。估算时我们是先估再用口算的方法来算,笔算时用到了口算,笔算除法试商时我们又用到了估算,估算

又可以用来检验笔算的结果等等。又如:“角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总共只有4个例题,例1:认识角及各部分名称;例2:画角;例3:认识直角;例4:判断直角、画直角。老师往往埋怨知识点太少不好沟通,难以形成知识网络。其实,仔细思考它们还是有众多相似之处的。可以这样梳理:

非直角、直角都是角,它们的共同点是:都有1个顶点,两条边。画非直角、直角,也有共性:都是画1个顶点,两条边。区别:画非直角的两条边可以随意、自由;而画直角虽然也是一个顶点、两条边,画第一条直角边时可大胆随意,但画另一条直角边时需要用直角去画。使学生对角有更深层次的认识,这样一个加工、梳理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的不只是零散的知识,还把学过的知识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知识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抽象化、系统化的理性思维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有效地重建了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

三、关注知识点的延伸,提高新认知

知识体系的建构过程是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的内化过程,在整理与反思中,巩固了知识,学会了学习方法,建立了新的认知结构。它又是学生探究的起点、创新的基点。所以,整理与复习的应用不同于新课的应用,设计重点应在于其更强的综合性和灵活性,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内化和应用能力的提高。比如:上面举的例子,复习了乘除法的三算以后,我们不再一一复习积、商的变化规律,

而是让学生独立完成,这是对新认知结构的一种考验与挑战。这些题目你会选择哪种算法来算?312÷13= 1248÷52= 24×26= 240×26= 如果给你这道题呢?624÷26=24这样设计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学生在寻求得数的过程中回忆口算、估算、笔算选择算法,根据624÷26=24又舍弃原有方法,思考更具价值、更方便的方法,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又提高了新认知。又如:“三角形的认识”整理后,设计如下练习:一个三角形,其中一个内角为50度,这个三角形可能是什么三角形?有些学生根据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假定一个角小于90度、大于90、等于90做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判断。有些学生根据角与边的关系,判断什么情况下是一般三角形或等腰三角形。这一开放的设计使得三角形有关知识得到了综合灵活的应用,使知识融为一体,推动学生认知结构的不断发展,从而又提高了新认知。

参考文献:

[1]张向葵.教育心理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10.

[2]张奠宙,陆志平.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新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02.

[3]顾汝佐.小学教学全书:数学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12. (作者单位浙江省永嘉县教研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