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043学前教育基础理论案例分析题201324

合集下载

幼儿教育学案例分析学前教育案例分析题及答案

幼儿教育学案例分析学前教育案例分析题及答案

幼儿教育学案例分析学前教育案例分析题及答案六、案例分析题(共17分)星期一,A老师埋怨地说:“孩子在家过了一个双休日,再回到幼儿园后,许多良好的行为习惯就退步了,不认真吃饭,乱扔东西,活动时喜欢说话,真不知孩子在家时,家长是怎么教育的!”站在一旁的B老师颇有同感地说:“是啊,如果家长都能按我们的要求去教育孩子,我们的工作就好做多了!”A老师接着说:“可这些家长不按我们的要求去做倒也罢了,还经常给我们提这样那样的意见,好像我们当老师的还不如他们懂得多,真拿这些家长没有办法??”请你运用幼儿园与家庭相互配合的有关理论,分析和评论A、B老师的教育观点,并具体谈谈家园合作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意义与目前存在的误区。

【答案要点】家园合作是指幼儿园和家庭都把自己当作促进儿童发展的主体,双方积极主动地相互了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通过幼儿园与家庭的双向互动,共同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

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总则里提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衔接,综合利用各种,共同为幼儿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在组织与实施中,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又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家园合作是幼教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从家庭环境进入迥然不同的集体环境的新入园幼儿来说,家园合作的意义显得尤为重要。

(1)家园合作有利于家长资源的充分利用。

家庭是孩子成长发展的第一个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与孩子之问特有的血缘关系、亲情关系与经济关系,使这种教育具有感染性、长期性和针对性,教育内容复杂丰富且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同时,幼儿的家长各行各业,可谓是人才济济,是幼儿园得天独厚的。

让家长用各自的专长参与幼儿园的教育,可以使他伺深层次地了解幼儿园、了解幼儿教育。

(2)家园配合一致,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发展。

教师、家长均作为孩子的教育者,是对幼儿实施促进发展教育的主体,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应主动与家长配合,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向家长宣传科学保育教育幼儿的知识,共同担负幼儿教育的任务。

学前教育基础理论案例分析题历年真题

学前教育基础理论案例分析题历年真题

8043学前教育基础理论案例分析题1、2006年10月案例分析题实验人员在5岁的孩子面前放两只相同的矮而宽的玻璃杯,装的水也一样多,问他“哪只杯子里的水多?”他会不假思索的说“一样多。

”实验者又当着他的面把一只杯子里的水倒入一只又高又长的杯子,再问他“现在哪只杯子里的水多?”他认为矮而宽的杯子里水多,重复几次都这样,问他为什么?他指着杯子的宽度说“这个宽了就大了." 问: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现象?孩子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答:这是儿童单维注意及思维的不可逆性.这是儿童思维发展特征之一.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5岁儿童的思维发展尚处于前运算阶段,思维具有单维注意及思维的不可逆性.这个时期的儿童往往只注意状态,特别是最终状态,而不考虑达到这些状态要经历的转变.不会考虑转变,造成了前运算时期儿童思维的不可逆性。

对于这个年龄的儿童来说,同时考虑高度和容量是做不到的,他们被杯子外形迷惑,只能根据外形作出大小判断,也就是水容量的判断。

举例,生活中我们发现儿童会根据身材高矮或者照片尺寸大小判断人的年龄,数学活动中数字和物体对齐的顺序打乱,就觉得两者数目不相等了。

都反映了单维注意的特征。

(书124页)2、2007年10月案例分析题幼儿芳芳今年3岁,是个很漂亮的小女孩。

妈妈教会她“4+2=6"之后,问她“2+4”等于多少,她居然说自己不知道!妈妈摇摇头,觉得自己的孩子怎么会这么笨呢?请问:这一案例揭示了儿童的什么问题?请加以分析原因.其主要发展趋势是什么?答题要点: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3岁儿童的思维发展尚处于前运算阶段,其思维具有不可逆性.这个案例揭示的真是儿童思维不可逆性的特点。

儿童思维的主要发展趋势是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儿童的思维灵活性增强,开始从单维注意向两维注意过度,形成“守恒”概念,思维的可逆性开始形成和发展。

(见教材P122—126)3、2008年10月案例分析题唐老师在中班某一个教学活动中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观察小兔子。

学前教育基础理论案例分析题历年真题

学前教育基础理论案例分析题历年真题

8043学前教育基础理论案例分析题1、2006年10月案例分析题?实验人员在5岁的孩子面前放两只相同的矮而宽的玻璃杯,装的水也一样多,问他“哪只杯子里的水多?”他会不假思索的说“一样多。

”实验者又当着他的面把一只杯子里的水倒入一只又高又长的杯子,再问他“现在哪只杯子里的水多?”他认为矮而宽的杯子里水多,重复几次都这样,问他为什么?他指着杯子的宽度说“这?2“2+4”?什么????算?阶段,其思维具有不可逆性。

这个案例揭示的真是儿童思维不可逆性的特点。

儿童思维的主要发展趋势是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儿童的思维灵活性增强,开始?从单维注意向两维注意过度,形成“守恒”概念,思维的可逆性开始形成和发展。

(见教材P122—126)3、2008年10月案例分析题?唐老师在中班某一个教学活动中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观察小兔子。

她带来一只活生生的小兔子,要求孩子们安静仔细地观察,没想到孩子们都围了上去,又是摸又是拽,怎么都安静不下来。

唐老师很生气:你们怎么这么坐不住呢??问题:孩子们为什么坐不住?唐老师应该让他们安静下来观察吗??她该如何把这个教学环节安排好?请结合所学教育和心理理论进行分析阐述。

??答:?从幼儿的生理特点来看,他们的神经系统兴奋大于抑制,容易扩散,因此在面临新鲜刺激的时候会比较兴奋;从他们的心理特点来看,他们的思维具有行动全控制,教师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来变化、调整审美教育活动,不能强求规范、一律要求,必须充分发挥创造性。

(辅导57页?书198页)?2009年10月案例分析题?同上??4、2010年10月案例分析题?皮亚杰运用“三座山”问题对儿童心理进行研究:儿童坐在一个立体的三座山模型的一侧,把洋娃娃放在模型的另一侧或者对面。

这样,洋娃娃与儿童看模型的角度是不同的。

然后,让儿童从山的各种角度的照片中选择一张照片,反映从洋娃娃角度所看到的位置。

研究发现,幼儿阶段的儿童不能完成这一任务。

?问题: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儿童的这一特点在他们的活动和生活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答:这个案例揭示的真是儿童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特征。

学前教育岗位案例分析题(3篇)

学前教育岗位案例分析题(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某幼儿园是一所具有较高声誉的公立幼儿园,位于我国某一线城市。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学前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该幼儿园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特招聘了一批优秀的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

本案例以该幼儿园的一名新入职的学前教育教师为例,分析其在岗位适应、教学实践和职业发展规划等方面的表现。

二、案例描述1. 岗位适应阶段(1)入职培训:新入职的教师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岗前培训,内容包括幼儿园基本情况、教育法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班级管理等。

在培训过程中,教师表现出了较高的学习热情和适应能力。

(2)跟班实习:为了更好地适应幼儿园工作,新教师跟随有经验的教师进行跟班实习。

在实习期间,新教师认真观察、学习,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与同事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3)独立承担工作:实习结束后,新教师开始独立承担教学工作。

在班级管理、幼儿保育、教育教学等方面,新教师遇到了一些困难,如幼儿行为问题处理、家长沟通、课程设计等。

2. 教学实践阶段(1)课程设计:新教师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设计了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幼儿的思考,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2)班级管理:新教师能够关注每个幼儿的个体差异,尊重幼儿的个性发展。

在班级管理中,注重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和责任感,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

(3)家园共育:新教师与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定期向家长汇报幼儿在园情况,邀请家长参与幼儿园活动,共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3. 职业发展规划(1)短期目标:新教师希望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园教师。

(2)中期目标:在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后,担任班主任或教研组长,为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做出更大贡献。

(3)长期目标:在职业生涯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成为学前教育领域的专家。

三、案例分析1. 新教师岗位适应能力较强。

通过岗前培训、跟班实习等环节,新教师迅速适应了幼儿园工作,具备了基本的教学能力。

学前教育专业案例分析题(3篇)

学前教育专业案例分析题(3篇)

第1篇案例背景:小明是一名五岁的幼儿,就读于某市一家公立幼儿园。

小明性格活泼开朗,喜欢与人交流,但在学习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了解,小明的班主任发现小明在数学认知方面表现不佳,尤其是在数数和加减法方面。

为了帮助小明提高数学认知能力,班主任决定进行一次针对性的教学活动。

案例分析:一、问题分析1. 小明在数学认知方面存在的问题(1)数数能力差:小明不能从1数到10,且经常混淆数字的顺序。

(2)加减法运算困难:小明对加减法运算没有概念,无法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计算。

(3)空间观念差:小明在拼图、排序等活动中,无法准确判断物体的空间位置。

2. 影响小明数学认知能力的因素(1)家庭教育:小明的父母工作较忙,很少陪伴小明进行数学游戏和活动,导致小明缺乏数学学习经验。

(2)幼儿园教育:幼儿园教师对数学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教学方式单一,缺乏针对性的教学活动。

(3)个人因素:小明性格活泼,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二、教学目标1. 帮助小明掌握1-10的数字顺序。

2. 培养小明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运算。

3. 提高小明的空间观念。

三、教学策略1. 游戏教学(1)数字接龙:教师引导小明进行数字接龙游戏,帮助小明巩固数字顺序。

(2)数字卡片:教师准备数字卡片,让小明进行数字匹配和排序。

2. 操作活动(1)拼图:教师提供拼图玩具,让小明在拼图过程中提高空间观念。

(2)排序:教师引导小明进行物体排序活动,如长短、大小等。

3. 家园合作(1)家长会:教师邀请家长参加家长会,介绍小明的学习情况,共同探讨家庭教育方法。

(2)亲子活动:教师组织亲子活动,让家长参与孩子的数学学习过程。

四、教学实施1. 教师通过数字接龙游戏,帮助小明巩固数字顺序。

2. 教师利用数字卡片,让小明进行数字匹配和排序。

3. 教师组织拼图和排序活动,提高小明的空间观念。

4. 家长会期间,教师与家长共同探讨家庭教育方法。

五、教学评价1. 定期观察小明的数学认知能力,了解教学效果。

学前教育案例分析题(3篇)

学前教育案例分析题(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明,男,5岁,某幼儿园中班学生。

小明性格开朗,活泼可爱,但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一些不良行为,如:经常打扰其他小朋友,抢夺玩具,不遵守纪律等。

针对小明的问题,幼儿园教师开展了一系列的干预措施,以下是具体案例分析。

二、案例分析1. 案例描述小明在幼儿园中班,与其他小朋友相处时,经常表现出以下行为:(1)打扰其他小朋友:小明在课堂上经常打扰其他小朋友,使其他小朋友无法专心听讲。

(2)抢夺玩具:小明在与小朋友玩耍时,喜欢抢夺其他小朋友的玩具,导致小朋友间产生矛盾。

(3)不遵守纪律:小明在幼儿园生活中,经常不遵守纪律,如:不按时睡觉、不排队等。

2. 案例原因分析(1)家庭教育因素:小明在家中的家庭教育方式较为宽松,父母对其过于溺爱,导致小明在幼儿园中表现出不良行为。

(2)同伴关系因素:小明在幼儿园中,与部分小朋友关系紧张,这可能是由于性格、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导致的。

(3)教师教育因素: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对小明的不良行为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和引导,导致小明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3. 案例干预措施(1)家庭教育指导:教师与家长沟通,向家长普及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引导家长正确教育孩子,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

(2)同伴关系引导:教师通过组织游戏、小组活动等形式,帮助小明与其他小朋友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3)教师教育引导: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关注小明的行为,给予适当的引导和纠正,帮助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 案例干预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干预,小明在幼儿园中的表现有了明显改善:(1)打扰其他小朋友的现象明显减少,课堂纪律得到改善。

(2)抢夺玩具的行为逐渐消失,小朋友间的矛盾得到缓解。

(3)小明开始遵守纪律,如:按时睡觉、排队等。

三、案例总结1. 案例启示(1)家庭教育对幼儿的成长至关重要,家长应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正确引导孩子。

(2)教师应关注幼儿的同伴关系,引导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3)教师应关注幼儿的行为,给予适当的引导和纠正,帮助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前教育案例分析题及答案(3篇)

学前教育案例分析题及答案(3篇)

第1篇案例背景:小明是一名5岁的幼儿园中班学生,性格活泼开朗,但最近一段时间,小明在幼儿园的表现出现了明显的变化。

原本在班级里能与其他小朋友友好相处,积极参与各种活动的小明,现在却变得孤僻,不愿意与其他小朋友交流,甚至有时会无缘无故地哭闹。

教师发现,小明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回答问题也显得心不在焉。

家长反映,小明在家里的表现也出现了类似情况,经常发呆、不愿意做作业,食欲也有所下降。

案例分析:1. 案例问题小明在幼儿园和家里的行为表现出现了明显的变化,这引起了教师和家长的担忧。

针对小明的行为变化,我们需要分析以下几个问题:(1)小明行为变化的原因是什么?(2)如何帮助小明恢复到正常的状态?(3)教师和家长应该如何配合,共同促进小明的健康成长?2. 案例分析(1)小明行为变化的原因根据案例描述,小明在幼儿园和家里的行为变化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 家庭因素:家长在教育过程中可能过于严厉,导致小明产生逆反心理;或者家长过度关注小明的学业成绩,忽视了孩子的情感需求。

② 环境因素:幼儿园环境可能存在一些问题,如同学之间的矛盾、教师的教育方式等,导致小明产生了心理压力。

③ 生理因素:小明可能存在一些生理问题,如睡眠不足、营养不均衡等,影响了他的情绪和行为。

(2)帮助小明恢复到正常状态的方法① 家庭方面:a. 改善家庭教育方式,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给予足够的关爱和支持。

b. 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避免家长之间的矛盾影响孩子。

c. 关注孩子的饮食和睡眠,确保孩子身体健康。

② 教师方面:a. 关注小明的情绪变化,及时了解他的需求,给予关心和帮助。

b. 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小明的学习兴趣。

c. 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共同关注小明的成长。

③ 社会方面:a. 加强对幼儿园的监管,确保幼儿园环境安全、健康。

b.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3)教师和家长如何配合,共同促进小明的健康成长① 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定期召开家长会,共同探讨孩子的教育问题。

学前教育学案例分析题(3篇)

学前教育学案例分析题(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明是一名5岁的幼儿园大班学生,性格开朗,活泼好动,但最近一段时间,小明在学校的表现让老师感到担忧。

在课堂上,小明总是无法集中注意力,经常在座位上晃动,甚至有时会离开座位在教室里乱跑。

在与其他小朋友的互动中,小明也显得有些孤僻,不愿意与其他小朋友分享玩具,甚至有时会故意推搡其他小朋友。

家长对此也表示担忧,希望幼儿园能够给予关注和帮助。

二、案例分析1. 生理因素首先,我们需要排除小明是否存在生理上的问题。

小明在课堂上无法集中注意力,可能是因为他的身体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导致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

此外,小明的好动可能与他的新陈代谢旺盛有关,这是幼儿时期的一种正常生理现象。

2. 家庭因素家庭因素也是影响小明行为表现的重要因素。

家长的教育方式、家庭氛围等都会对孩子产生深远影响。

如果家长在教育过程中过于严厉,或者缺乏与孩子的沟通,可能导致孩子产生心理压力,从而影响其在幼儿园的表现。

3. 学校因素幼儿园的教育环境和教学方法也可能影响小明的行为。

例如,如果幼儿园的课堂氛围过于严肃,缺乏趣味性,可能导致小明无法适应,进而产生抵触情绪。

此外,如果幼儿园的老师没有及时发现并纠正小明的行为,也可能导致问题逐渐恶化。

4. 社会因素社会因素主要包括同伴关系、社会环境等。

小明在与其他小朋友的互动中表现出孤僻、不愿意分享等行为,可能与他在同伴关系方面存在困难有关。

此外,社会环境中的不良因素也可能影响小明的行为,如暴力、不良信息等。

三、教育措施1. 生理调整针对小明的生理因素,幼儿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合理安排课程,适当增加户外活动,让小明在运动中消耗多余的能量。

(2)与家长沟通,了解小明的作息时间,确保其充足的睡眠。

2. 家庭教育(1)与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共同关注小明的成长。

(2)指导家长采取科学的教育方法,如赏识教育、民主教育等。

3. 学校教育(1)优化课堂教学,增加趣味性,激发小明的学习兴趣。

(2)关注小明的行为表现,及时发现并纠正其不良行为。

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学基础知识测试题题库3——案例分析题(有答案)

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学基础知识测试题题库3——案例分析题(有答案)

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学基础知识测试题题库3——案例分析题(有答案)1.活动背景:在幼儿园科学发现室的“磁铁”区域中,教师发现孩子们拿着磁铁一会儿吸这个一会儿吸那个,同伴之间还隔着玻璃赛车,看着孩子们高兴的样子,该教师准备设计一个以“磁铁的秘密”为主题的科学探究活动,让幼儿通过游戏、操作、探究等活动来感知磁铁吸铁的特性,磁铁的穿透性及穿透性与磁性大小的关系等问题。

(1)上述案例体现了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哪一指导策略?(2)在运用这一策略进行组织幼儿园教学活动时,应注意哪几点?(3)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策略还有哪些?(1)将教育任务有机的渗透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2)①首先,在游欢和日常生活环节中有机渗透教育任务,对于巩固幼儿的知识很有好处:②其次,应重视对幼儿游戏和日常生活中的学习的指导:③再者,教师应注意利用生活中的突发事伴进行随机教学。

(3)①指导幼儿自主活动;②科学的运用直接教学和间接教学;③组织形式多样化;④注意教育内容的综合:⑤重视家园合作,取得家长对教学活动的支持;③研究教学行为。

2.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用多种方式加强与幼儿的交流,如教师既可以用语言激励和表扬幼儿,也可以用眼神或手势暗示他们,甚至仅仅一个拥抱,也能让幼儿深深地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爱。

(1)这个案例体现了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哪一个教学原则?(2)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原则还有哪些?(3)贯彻这一原则应该注意哪些问题?(1)积极性原则。

(2)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发展性原则、直观性原则、活动性原则,①科学选材、精心设计、灵活调整教学活动计划:。

②加强交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鼓励幼儿多方面的参与与创造;③关注幼儿与众不同的行为,允许幼儿出错,促使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积极的情感体验。

3.小班幼儿正在自发的玩“娃娃家”的游戏。

但是,“爸爸”“妈妈及”其他成员各玩各的。

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角色行为,张老师以“客人“的身份对孩子们说:“有人在家吗?我是爸爸的同事,到你们家来做客了,快来欢迎我吧!妈妈在忙什么呢?是在为我做好吃的吗?这些“娃娃家”的成员们都意识到自己的角色身份,高兴地忙活起来.......(1)上面的活动片段反映出幼儿游戏有哪些特点?(2)张老师采用了哪种指导方式对幼儿的游戏进行指导?(3)教师应怎样指导幼儿的创造性游戏(4)上述材料幼儿玩的是哪种游戏?(5)这种游戏的特点有哪些?该如何指导?(1)①游戏是幼儿的自主活动;②游戏是有趣味的活动;③游戏是虚构的活动。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学前教育原理》案例分析题题库及答案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学前教育原理》案例分析题题库及答案

《学前教育原理》案例分析题题库及答案案例分析题1.春天,万物复苏,两位老师带着两组幼儿到郊外写生。

刚到目的地,孩子们还来不及喘口气,更没有来得及顾暇周围宜人的环境,只听第一组教师说:“开始作画吧,你们看到什么就画什么。

”幼儿不知如何去观察,有的目光散乱无焦点,有的则“埋头苦作”偏不看,十分钟过去,第一组幼儿的作品大多成形。

而第二组的老师并没有一开始就叫幼儿画,而是让幼儿去仔细观察他们喜欢的花和树,先去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孩子们三三两两的四处观察,有在柳树下观察抚摸,叽叽喳喳的,有弯着腰嗅花香的,有正在争论那些树的造型是人工还是自然生成的,老师也蹲在孩子们中间一起观察讨论。

又是十分钟过去,当第一组已结束了绘画活动时,第二组幼儿才开始作画,不是在教师的要求下,而是迫不急待地想用画画来表现自己此时的心情。

请根据学前教育的相关理论分析教师两种不同的指导方式给幼儿带来的学习体验有何差异?要求:(1)结合提供的案例进行分析;(2)有明确的观点,观点、材料统一,语言通畅;(3)分析文字在300字以上。

答:一、儿童的学习是其好奇心的表现,是积极、主动、持续的过程,其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第一,操作,这是儿童学习的重要形式;第二,游戏,这是儿童学习的主要形式;第三,模仿,这是儿童学习的基本形式;第四,交往,这是儿童学习的积极形式,教师对幼儿的指导应该基于儿童学习的方式。

二、教师的指导对儿童学习很重要,因为教师是开启儿童智力之窗的建筑师。

首先,体现在教师要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师要丰富幼儿的知识概念;再次,体现在教师培养幼儿的技能技巧;最后,体现在教师提高幼儿的智力智能上。

而在这个活动中,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

在此基础上,根据幼儿的发展状况和需要,对表现方式和技能给予适时、适当的指导。

第一组的教师对儿童的指导较少,而且不考虑儿童学习的特点和方式;第二组教师先让儿童观察花和树,让儿童与花和树木充分接触,感受花和树木的特点,并通过让儿童自己讨论、和教师讨论等方式促进儿童的学习,充分考虑了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学习的方式,为儿童提供了积极的体验。

学前教育基础理论案例分析题历年真题

学前教育基础理论案例分析题历年真题

8043学前教育基础理论案例分析题1、2006年10月案例分析题?实验人员在5岁的孩子面前放两只相同的矮而宽的玻璃杯,装的水也一样多,问他“哪只杯子里的水多?”他会不假思索的说“一样多。

”实验者又当着他的面把一只杯子里的水倒入一只又高又长的杯子,再问他“现在哪只杯子里的水多?”他认为矮而宽的杯子里水多,重复几次都这样,问他为什么?他指着杯子的宽度说“这个宽了就大了。

”?问: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现象?孩子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答:这是儿童单维注意及思维的不可逆性。

这是儿童思维发展特征之一。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5岁儿童的思维发展尚处于前运算阶段,思维具有单维注意及思维的不可逆性。

这个时期的儿童往往只注意状态,特别是最终状态,而不考虑达到这些状态要经历的转变。

不会考虑转变,造成了前运算时期儿童思维的不可逆性。

对于这个年龄的儿童来说,同时考虑高度和容量是做不到的,他们被杯子外形迷惑,只能根据外形作出大小判断,也就是水容量的判断。

?举例,生活中我们发现儿童会根据身材高矮或者照片尺寸大小判断人的年龄,数学活动中数字和物体对齐的顺序打乱,就觉得两者数目不相等了。

都反映了单维注意的特征。

(书124页)??2、2007年10月案例分析题?幼儿芳芳今年3岁,是个很漂亮的小女孩。

妈妈教会她“4+2=6”之后,问她“2+4”等于多少,她居然说自己不知道!妈妈摇摇头,觉得自己的孩子怎么会这么笨呢??请问:这一案例揭示了儿童的什么问题?请加以分析原因。

其主要发展趋势是什么???答题要点: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3岁儿童的思维发展尚处于前运算?阶段,其思维具有不可逆性。

这个案例揭示的真是儿童思维不可逆性的特点。

儿童思维的主要发展趋势是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儿童的思维灵活性增强,开始?从单维注意向两维注意过度,形成“守恒”概念,思维的可逆性开始形成和发展。

(见教材P122—126)3、2008年10月案例分析题?唐老师在中班某一个教学活动中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观察小兔子。

28043学前教育基础理论历年真题

28043学前教育基础理论历年真题

28043学前教育基础理论历年真题一、2016年1.问题一:简述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参考答案:情感教育是幼儿园教育活动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通过情感教育,幼儿可以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品质,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提高人际交往质量,更好地适应学习与生活环境,形成健全的人格。

协助幼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进友谊,增加与他人的互动,体验在小集体环境中的快乐与幸福。

2.问题二:请简要论述幼儿园教师专业素养的内涵及培养途径。

参考答案:幼儿园教师专业素养包括:教育情感、专业知识、教学能力、教育态度和职业道德五个方面。

培养途径可以通过学校的师范教育、实践教学、职前培训、职业发展规划等多个途径来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使其胜任幼儿园教师的工作。

二、2017年1.问题一:请论述家庭教育在幼儿发展中的作用与影响。

参考答案:家庭教育是幼儿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提供安全、温馨的成长环境,促进幼儿性格、情感方面的健康成长,培养积极向上的人格品质,增强自尊、自信心等。

同时,家庭教育也影响着幼儿的认知发展,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的提升。

2.问题二:请简要论述幼儿体育活动在幼儿早期教育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幼儿体育活动在幼儿早期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体育活动,可以培养幼儿的协调性、灵敏性、反应能力等身体素质,促进幼儿大脑发育,提高智力,增强免疫力,促进骨骼生长发育,增强心肺功能等多个方面。

体育活动还可以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意识、集体观念,增进友谊,促进幼儿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三、2018年1.问题一:请论述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重要性。

参考答案:培养幼儿良好习惯是幼儿教育的重要任务。

良好的习惯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可以提高幼儿的自律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在学习、生活中更好地适应环境,更好地发挥潜能,培养幼儿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未来的学习和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2.问题二:请论述幼儿园中文学习的重要性及方法。

学前教育学案例分析题及答案(3篇)

学前教育学案例分析题及答案(3篇)

第1篇案例背景:某幼儿园小班,共有30名幼儿,年龄在3-4岁之间。

该班有一名幼儿小杰,性格活泼开朗,但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受到外界干扰。

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小杰经常在座位上扭动身体,与其他小朋友说话,导致自己无法专心听讲,也影响了周围小朋友的学习。

在游戏活动中,小杰喜欢独自玩耍,不与其他小朋友合作,且在游戏过程中经常出现攻击性行为。

案例分析:一、问题分析1. 注意力问题:小杰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受到外界干扰,这可能与其年龄特点有关。

3-4岁的幼儿正处于好奇心旺盛的时期,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容易分散注意力。

2. 社交问题:小杰在游戏活动中喜欢独自玩耍,不与其他小朋友合作,且在游戏过程中出现攻击性行为。

这可能与其社交能力不足有关。

幼儿期是社交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小杰的社交能力可能尚未得到充分发展。

3. 行为问题:小杰在座位上扭动身体、与其他小朋友说话等行为,可能是为了引起他人的注意,或者是因为他感到无聊、焦虑等情绪。

二、教育措施1. 注意力培养:- 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游戏化教学、情境教学等,提高幼儿的兴趣,从而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注意力训练游戏,如“找不同”、“听指令做动作”等,帮助小杰提高注意力。

2. 社交能力培养:- 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小组合作游戏,让小杰与其他小朋友一起参与,提高他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 教师可以引导小杰学习基本的社交礼仪,如如何向他人打招呼、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受等。

3. 情绪管理:- 教师可以观察小杰的情绪变化,及时给予关心和帮助。

当小杰出现焦虑、无聊等情绪时,教师可以引导他进行情绪宣泄,如画画、捏泥等。

- 教师可以与小杰的家长沟通,了解他在家庭中的表现,共同制定针对性的教育方案。

三、预期效果通过以上教育措施,预期可以达到以下效果:1. 小杰的注意力得到提高,能够更好地参与集体教学活动。

2. 小杰的社交能力得到提升,能够与其他小朋友友好相处。

学前教育基础理论案例分析题历年真题

学前教育基础理论案例分析题历年真题

学前教育基础理论案例分析题历年真题引言:学前教育是儿童成长发展的重要阶段,对儿童的身心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学前教育的理论体系中,案例分析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方法。

本文将通过历年的学前教育基础理论案例,结合相关理论来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案例一:小明的适应问题小明是一名3岁的幼儿,他最近入园适应期间遇到了一些问题。

每次到幼儿园,他都会哭闹不愿离开家长,不愿与其他幼儿一起玩耍,也不愿听从老师的安排。

问题分析:小明的适应问题可能是因为对新环境的陌生感和与家长分离的焦虑情绪导致的。

这种问题在学前教育中较为常见,需要采取措施来帮助幼儿顺利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解决方法:1. 家长的陪伴:在最初的适应期间,可以允许家长适当陪伴幼儿,以减轻幼儿的焦虑情绪。

家长可以与老师沟通,了解适宜的陪伴时间和方式。

2. 渐进式分离:逐渐引导幼儿与家长分离,让幼儿逐渐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例如,家长可以先在幼儿园陪伴一段时间,然后逐渐减少陪伴时间,让幼儿慢慢适应离开家长的时间。

3. 老师的关注和照顾:老师应该积极关注适应期间的幼儿,给予额外的关心和照顾。

例如,可以安排一位专门负责照顾适应期幼儿的教师,定期与家长沟通幼儿的适应情况,并及时解决问题。

案例二:小红的语言发展问题小红是一名4岁的幼儿,她在幼儿园中的语言表达能力明显滞后,与其他幼儿交流时常常用单词量较少,表达能力有限。

问题分析:小红的语言发展问题可能与她在家庭环境中缺乏语言刺激和教育有关。

幼儿在语言发展阶段需要得到足够的语言输入和鼓励,以促进语言能力的提升。

解决方法:1. 丰富的语言环境:家长和教师应该为小红提供一个丰富的语言环境,多与她进行交流。

可以通过读绘本、讲故事、唱歌等方式来刺激小红的语言表达。

2. 鼓励表达:对小红的语言表达进行积极的鼓励和肯定,让她感受到语言交流的乐趣和成就感。

可以通过制定一些鼓励机制,例如以小红参与语言交流的次数为标准设立奖励机制,激励她积极参与语言活动。

28043学前教育基础理论案例分析题201324

28043学前教育基础理论案例分析题201324

28043学前教育基础理论案例分析题201324D李老师非常烦恼,在班上,她总是教育小朋友要互相关心爱护,学会分享,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有时好不容易见到有的孩子有了进步,但在家过完一个周末再回到幼儿园,孩子又回到了以前的样子,请用儿童观的形态理论分析这一现象。

138页以上是李老师对儿童社会性教育内容。

幼儿在园能和同伴友好相处,一回到家就成了“指挥”父母的小皇帝。

这是因为他知道自己在家庭集体中的地位可以和幼儿园中的地位不一样,可以享受的权利也不一样。

在社会方面的自我概念指的是意识到自己在集体中所处的地位,担任的角色,知道自己该干什么。

这种自我概念是在中大班逐渐形成的,但还处于较低水平。

所以有以上的两面性表现。

李老师应该知道,社会性教育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需要幼儿园、家庭和社会密切合作,协调一致,共同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

教师要尊重幼儿主体性,发挥儿童主体性功能,在一日生活中渗透社会性教育,教师要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使幼儿在良好的环境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

强调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一贯性,教师之间、教师和保育员之间,家庭内部成员之间也要态度一致,幼儿园和家庭在教育上一致和配合。

否则就会抵消教育作用,造成幼儿行为两面性。

强调社会情感的培养,唤起儿童对他人的关心帮助。

6、2012年1月案例分析题案例:(2012-01)某幼儿混合班开设课程几乎与小学一年级相同,老师的教育教学也搬用小学上课的方法,教幼儿拼音、识字、计算等知识和技能,期中、期末还进行考试、评分,很少组织游戏和体育活动,对唱歌、图画课不重视,经常改上拼音、识字、计算及智力训练课。

结果一年半载下来,班里的幼儿体质明显下降,生病回家的有好几位,在班里上课的也多是无精打采。

这班幼儿升入小学后,多数对语文、数学课不感兴趣,而对考试分数却分分计较,他们的体、智、德、美综合素质还不如没有受过学前教育的同年级其他同学。

运用所学的有关学前教育基础理论的理论加以分析和评论(要求:指出上述做法的不妥或错误之处,并指出违反了哪些学前教育基础理论,同时阐述正确的做法应当如何)。

学前教育基础理论案例分析题历年真题

学前教育基础理论案例分析题历年真题

8043学前教育基础理论案例分析题1、2006年10月案例分析题实验人员在5岁的孩子面前放两只相同的矮而宽的玻璃杯,装的水也一样多,问他“哪只杯子里的水多?”他会不假思索的说“一样多。

”实验者又当着他的面把一只杯子里的水倒入一只又高又长的杯子,再问他“现在哪只杯子里的水多?”他认为矮而宽的杯子里水多,重复几次都这样,问他为什么?他指着杯子的宽度说“这个宽了就大了。

”问: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现象?孩子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答:这是儿童单维注意及思维的不可逆性。

这是儿童思维发展特征之一。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5岁儿童的思维发展尚处于前运算阶段,思维具有单维注意及思维的不可逆性。

这个时期的儿童往往只注意状态,特别是最终状态,而不考虑达到这些状态要经历的转变.不会考虑转变,造成了前运算时期儿童思维的不可逆性。

对于这个年龄的儿童来说,同时考虑高度和容量是做不到的,他们被杯子外形迷惑,只能根据外形作出大小判断,也就是水容量的判断。

举例,生活中我们发现儿童会根据身材高矮或者照片尺寸大小判断人的年龄,数学活动中数字和物体对齐的顺序打乱,就觉得两者数目不相等了。

都反映了单维注意的特征。

(书124页)2、2007年10月案例分析题幼儿芳芳今年3岁,是个很漂亮的小女孩。

妈妈教会她“4+2=6”之后,问她“2+4”等于多少,她居然说自己不知道!妈妈摇摇头,觉得自己的孩子怎么会这么笨呢?请问:这一案例揭示了儿童的什么问题?请加以分析原因.其主要发展趋势是什么?答题要点: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3岁儿童的思维发展尚处于前运算阶段,其思维具有不可逆性。

这个案例揭示的真是儿童思维不可逆性的特点。

儿童思维的主要发展趋势是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儿童的思维灵活性增强,开始从单维注意向两维注意过度,形成“守恒”概念,思维的可逆性开始形成和发展。

(见教材P122—126)3、2008年10月案例分析题唐老师在中班某一个教学活动中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观察小兔子.她带来一只活生生的小兔子,要求孩子们安静仔细地观察,没想到孩子们都围了上去,又是摸又是拽,怎么都安静不下来。

学前教育基础理论案例分析题历年真题

学前教育基础理论案例分析题历年真题

8043学前教育基础理论案例分析题1、2006年10月案例分析题实验人员在5岁的孩子面前放两只相同的矮而宽的玻璃杯,装的水也一样多,问他“哪只杯子里的水多?"他会不假思索的说“一样多。

”实验者又当着他的面把一只杯子里的水倒入一只又高又长的杯子,再问他“现在哪只杯子里的水多?"他认为矮而宽的杯子里水多,重复几次都这样,问他为什么?他指着杯子的宽度说“这个宽了就大了." 问: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现象?孩子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答:这是儿童单维注意及思维的不可逆性。

这是儿童思维发展特征之一。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5岁儿童的思维发展尚处于前运算阶段,思维具有单维注意及思维的不可逆性。

这个时期的儿童往往只注意状态,特别是最终状态,而不考虑达到这些状态要经历的转变。

不会考虑转变,造成了前运算时期儿童思维的不可逆性。

对于这个年龄的儿童来说,同时考虑高度和容量是做不到的,他们被杯子外形迷惑,只能根据外形作出大小判断,也就是水容量的判断.举例,生活中我们发现儿童会根据身材高矮或者照片尺寸大小判断人的年龄,数学活动中数字和物体对齐的顺序打乱,就觉得两者数目不相等了.都反映了单维注意的特征。

(书124页)2、2007年10月案例分析题幼儿芳芳今年3岁,是个很漂亮的小女孩。

妈妈教会她“4+2=6”之后,问她“2+4”等于多少,她居然说自己不知道!妈妈摇摇头,觉得自己的孩子怎么会这么笨呢?请问:这一案例揭示了儿童的什么问题?请加以分析原因。

其主要发展趋势是什么?答题要点: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3岁儿童的思维发展尚处于前运算阶段,其思维具有不可逆性。

这个案例揭示的真是儿童思维不可逆性的特点。

儿童思维的主要发展趋势是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儿童的思维灵活性增强,开始从单维注意向两维注意过度,形成“守恒”概念,思维的可逆性开始形成和发展.(见教材P122—126)3、2008年10月案例分析题唐老师在中班某一个教学活动中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观察小兔子。

学前教育案例原则分析题(2篇)

学前教育案例原则分析题(2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某幼儿园是一所市级示范幼儿园,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设有10个教学班,幼儿总数300人。

该园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秉承“以人为本,全面育人”的教育理念,致力于为幼儿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

近年来,随着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幼儿园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如:幼儿教育内容单一,教学方法僵化,缺乏针对性;教师专业素养有待提高,缺乏创新意识;家园共育工作不足,家长参与度不高。

为解决这些问题,该园决定开展一次以“创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学质量”为主题的教研活动。

二、案例描述在本次教研活动中,教师们围绕以下案例展开讨论:案例:小班幼儿在进行户外活动时,老师发现孩子们对滑梯特别感兴趣,于是决定开展一次以“滑梯”为主题的户外活动。

活动前,老师通过观察、调查、讨论等方式,了解了幼儿对滑梯的认知水平,并制定了以下活动目标:1. 帮助幼儿了解滑梯的结构和功能;2. 培养幼儿勇敢、自信的品质;3. 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

活动过程中,老师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1. 观察法:引导幼儿观察滑梯的结构和功能,了解滑梯的原理;2. 模拟法:让幼儿模仿滑梯的使用过程,体验滑梯的乐趣;3. 情境教学法:创设滑梯游戏情境,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和成长。

活动结束后,老师组织幼儿进行分享和总结,引导幼儿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收获。

三、案例分析1. 教育理念的创新本次教研活动体现了创新教育理念。

首先,教师关注幼儿的兴趣和需求,以幼儿为中心,开展针对性的教育活动。

其次,教师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最后,教师注重家园共育,引导家长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形成教育合力。

2. 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本次教研活动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观察法、模拟法、情境教学法等。

这些教学方法相互补充,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了教学效果。

3. 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本次教研活动要求教师具备以下专业素养:(1)观察力:教师能敏锐地捕捉幼儿的兴趣和需求,为教育活动提供依据。

案例分析题学前儿童教育(3篇)

案例分析题学前儿童教育(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明,5岁,幼儿园中班学生。

小明性格开朗,活泼可爱,但在学习方面却存在一些问题。

小明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走神,对于学习任务完成度不高。

在家庭中,父母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陪伴小明,导致小明在情感需求方面得不到满足。

此外,小明与同伴之间的交往能力较弱,难以融入集体。

二、案例分析1. 生理因素小明年龄处于幼儿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阶段,幼儿的大脑发育迅速,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

然而,由于小明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导致他无法充分吸收知识。

这可能与生理因素有关,如睡眠不足、饮食不均衡等。

2. 家庭因素小明家庭环境较为复杂,父母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陪伴小明。

这导致小明在情感需求方面得不到满足,容易产生焦虑、不安等情绪。

此外,家庭教育的缺失也使得小明在行为习惯、学习态度等方面存在问题。

3. 教育因素小明所在的幼儿园教育方式较为传统,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幼儿的兴趣培养。

在课堂上,教师往往以讲授为主,缺乏互动,导致小明无法充分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同时,教师对小明存在的问题关注不足,没有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4. 同伴关系小明与同伴之间的交往能力较弱,难以融入集体。

这可能与他的性格特点有关,也可能与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有关。

在同伴交往中,小明容易受到排挤,导致他在心理上产生自卑感。

三、教育策略1. 生理因素针对小明的生理因素,教师应关注他的睡眠、饮食等方面,确保他有一个良好的生活作息。

同时,鼓励家长与幼儿园共同关注小明的身体健康,共同为他的成长创造良好条件。

2. 家庭因素教师应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了解小明在家庭中的情况,共同为小明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

同时,鼓励家长多陪伴小明,关注他的情感需求,培养他的自信心。

3. 教育因素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关注幼儿的兴趣和需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小明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上,教师应多与小明互动,关注他的学习进度,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学前教育基础理论案例分析题历年真题

学前教育基础理论案例分析题历年真题

8043学前教育基础理论案例分析题1、2006年10月案例分析题实验人员在5岁的孩子面前放两只相同的矮而宽的玻璃杯,装的水也一样多,问他“哪只杯子里的水多?”他会不假思索的说“一样多。

"实验者又当着他的面把一只杯子里的水倒入一只又高又长的杯子,再问他“现在哪只杯子里的水多?”他认为矮而宽的杯子里水多,重复几次都这样,问他为什么?他指着杯子的宽度说“这个宽了就大了。

”问: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现象?孩子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答:这是儿童单维注意及思维的不可逆性。

这是儿童思维发展特征之一.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5岁儿童的思维发展尚处于前运算阶段,思维具有单维注意及思维的不可逆性.这个时期的儿童往往只注意状态,特别是最终状态,而不考虑达到这些状态要经历的转变。

不会考虑转变,造成了前运算时期儿童思维的不可逆性。

对于这个年龄的儿童来说,同时考虑高度和容量是做不到的,他们被杯子外形迷惑,只能根据外形作出大小判断,也就是水容量的判断。

举例,生活中我们发现儿童会根据身材高矮或者照片尺寸大小判断人的年龄,数学活动中数字和物体对齐的顺序打乱,就觉得两者数目不相等了。

都反映了单维注意的特征。

(书124页)2、2007年10月案例分析题幼儿芳芳今年3岁,是个很漂亮的小女孩。

妈妈教会她“4+2=6"之后,问她“2+4”等于多少,她居然说自己不知道!妈妈摇摇头,觉得自己的孩子怎么会这么笨呢?请问:这一案例揭示了儿童的什么问题?请加以分析原因。

其主要发展趋势是什么?答题要点: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3岁儿童的思维发展尚处于前运算阶段,其思维具有不可逆性.这个案例揭示的真是儿童思维不可逆性的特点.儿童思维的主要发展趋势是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儿童的思维灵活性增强,开始从单维注意向两维注意过度,形成“守恒”概念,思维的可逆性开始形成和发展.(见教材P122—126)3、2008年10月案例分析题唐老师在中班某一个教学活动中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观察小兔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8043学前教育基础理论案例分析题历年真题整理小青个人水平有限分析不够完善,请大家见谅。

1、2006年10月案例分析题实验人员在5岁的孩子面前放两只相同的矮而宽的玻璃杯,装的水也一样多,问她“哪只杯子里的水多?”她会不假思索的说“一样多。

”实验者又当着她的面把一只杯子里的水倒入一只又高又长的杯子,再问她“现在哪只杯子里的水多?”她认为矮而宽的杯子里水多,重复几次都这样,问她为什么?她指着杯子的宽度说“这个宽了就大了。

”问:这就是一种什么样的现象?孩子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书124页答:这就是儿童单维注意及思维的不可逆性。

这就是儿童思维发展特征之一。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5岁儿童的思维发展尚处于前运算阶段,思维具有单维注意及思维的不可逆性。

这个时期的儿童往往只注意状态,特别就是最终状态,而不考虑达到这些状态要经历的转变。

不会考虑转变,造成了前运算时期儿童思维的不可逆性。

对于这个年龄的儿童来说,同时考虑高度与容量就是做不到的,她们被杯子外形迷惑,只能根据外形作出大小判断,也就就是水容量的判断。

举例,生活中我们发现儿童会根据身材高矮或者照片尺寸大小判断人的年龄,数学活动中数字与物体对齐的顺序打乱,就觉得两者数目不相等了。

都反映了单维注意的特征。

2、2007年10月案例分析题、案例:(2007-10)幼儿芳芳今年3岁,就是个很漂亮的小女孩。

妈妈教会她“4+2=6”之后,问她“2+4”等于多少,她居然说自己不知道!妈妈摇摇头,觉得自己的孩子怎么会这么笨呢?请问:这一案例揭示了儿童的什么问题?请加以分析原因。

其主要发展趋势就是什么?见教材P122—126答题要点: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3岁儿童的思维发展尚处于前运算阶段,其思维具有不可逆性。

这个案例揭示的真就是儿童思维不可逆性的特点。

儿童思维的主要发展趋势就是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儿童的思维灵活性增强,开始从单维注意向两维注意过度,形成“守恒”概念,思维的可逆性开始形成与发展。

3、2008年10月案例分析题唐老师在中班某一个教学活动中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观察小兔子。

她带来一只活生生的小兔子,要求孩子们安静仔细地观察,没想到孩子们都围了上去,又就是摸又就是拽,怎么都安静不下来。

唐老师很生气:您们怎么这么坐不住呢?问题:孩子们为什么坐不住?唐老师应该让她们安静下来观察不?她该如何把这个教学环节安排好?请结合所学教育与心理理论进行分析阐述。

辅导57页书198页孩子们坐不住就是因为学前儿童审美心理特点之一就是“动作性与活动性”。

好动就是幼儿的天性,幼儿的注意以无意注意为主,而且持续的时间很短,她们的兴趣容易变化,稳定性很差,她们的语言发展水平也决定了她们还不可能用内部语言才“消化”审美对象。

因而缺乏静观欣赏能力。

幼儿审美就是动态的,要靠动作来体现,她们爱好动手动口,在操作过程中得到审美满足。

唐老师不能强制孩子们安静下来,应该妥善处理这个教学环节。

唐老师应该在活动中遵循审美的相互性原则,在观察欣赏的时候,气氛就是活跃轻松自由的,允许幼儿分组近距离观察小兔子,发现小兔子外形特征,而不就是让幼儿坐端正,教师说教与灌输。

还要遵循审美的形象化原则,在教学中用生动的模式,如请孩子们轻轻抚摸小兔子、喂食、给小兔子取名等,使幼儿感受美的形象。

审美教育过程就是一个需要创造性的过程,审美活动在幼儿身上产生的效应并非教师能完全控制,教师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来变化、调整审美教育活动,不能强求规范、一律要求,必须充分发挥创造性。

2009年10月案例分析题同上4、2010年10月案例分析题皮亚杰运用“三座山”问题对儿童心理进行研究:儿童坐在一个立体的三座山模型的一侧,把洋娃娃放在模型的另一侧或者对面。

这样,洋娃娃与儿童瞧模型的角度就是不同的。

然后,让儿童从山的各种角度的照片中选择一张照片,反映从洋娃娃角度所瞧到的位置。

研究发现,幼儿阶段的儿童不能完成这一任务。

问题: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儿童的这一特点在她们的活动与生活中就是如何体现出来的?答:这个案例揭示的真就是儿童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特征。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这一时期就是“前运算智能”,儿童以自己的观点与瞧法为中心,从自己的立场与观点去认识事物,不能认识到自己的思想可能与别人的思想不同,因而不能从客观的、从她人的立场去认识事物。

, “三山任务”过于复杂,前运算时期的儿童不能完成这次任务。

在语言小组活动中,孩子们面对面坐着,进行“交谈”,实际上谁都不关心对方讲什么,或者把别人的描述作为自己描述的主题。

在生活中,这个阶段的孩子在玩捉迷藏游戏时,有点孩子采用把自己藏起来的方法,并且用手把自己的眼睛遮起来,她以为自己瞧不见别人了,别人也就瞧不见她了。

2011年1月案例分析题同上“三山问题”5、2011年10月案例分析题李老师非常烦恼,在班上,她总就是教育小朋友要互相关心爱护,学会分享,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有时好不容易见到有的孩子有了进步,但在家过完一个周末再回到幼儿园,孩子又回到了以前的样子,请用儿童观的形态理论分析这一现象。

138页以上就是李老师对儿童社会性教育内容。

幼儿在园能与同伴友好相处,一回到家就成了“指挥”父母的小皇帝。

这就是因为她知道自己在家庭集体中的地位可以与幼儿园中的地位不一样,可以享受的权利也不一样。

在社会方面的自我概念指的就是意识到自己在集体中所处的地位,担任的角色,知道自己该干什么。

这种自我概念就是在中大班逐渐形成的,但还处于较低水平。

所以有以上的两面性表现。

李老师应该知道,社会性教育就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需要幼儿园、家庭与社会密切合作,协调一致,共同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

教师要尊重幼儿主体性,发挥儿童主体性功能,在一日生活中渗透社会性教育,教师要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使幼儿在良好的环境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

强调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一贯性,教师之间、教师与保育员之间,家庭内部成员之间也要态度一致,幼儿园与家庭在教育上一致与配合。

否则就会抵消教育作用,造成幼儿行为两面性。

强调社会情感的培养,唤起儿童对她人的关心帮助。

6、2012年1月案例分析题案例:(2012-01)某幼儿混合班开设课程几乎与小学一年级相同,老师的教育教学也搬用小学上课的方法,教幼儿拼音、识字、计算等知识与技能,期中、期末还进行考试、评分,很少组织游戏与体育活动,对唱歌、图画课不重视,经常改上拼音、识字、计算及智力训练课。

结果一年半载下来,班里的幼儿体质明显下降,生病回家的有好几位,在班里上课的也多就是无精打采。

这班幼儿升入小学后,多数对语文、数学课不感兴趣,而对考试分数却分分计较,她们的体、智、德、美综合素质还不如没有受过学前教育的同年级其她同学。

运用所学的有关学前教育基础理论的理论加以分析与评论(要求:指出上述做法的不妥或错误之处,并指出违反了哪些学前教育基础理论,同时阐述正确的做法应当如何)。

辅导41页上述幼儿园做法就是错误的,忽视儿童实际活动与直接经验,不顾儿童认知发展水平与特点,根据成人期望给儿童设置要求与目标。

教师太多单向灌输,儿童主动学习少,儿童的兴趣需要以及个性的发展被置于次要位置,割裂幼儿的知识联系,故幼儿很难讲学习的成果进行综合统一与迁移,有很大的幼儿园小学化倾向。

违背了儿童认知发展理论,违背了儿童智能培养的目标。

幼儿处于感知运动与前运算阶段,有特定的发展特点与任务,她们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不同于小学生更不同于成人,因此,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应该从儿童的发展现实出发加以选择与确定,同时注意个别差异。

1、处理好知识获得与智能形成的关系。

2、把我幼儿智能发展水平。

3、智能发展以感知觉培养为基础。

4、注重动机、兴趣、情感等一系列非智力因素培养。

在智能开发的同时,也应该培养幼儿正确的动机、浓厚的兴趣、热烈的情感与坚强的意志与独立的性格。

7、2012年10月案例分析题案例:(2012-10)有一对年轻夫妇,对其儿子6个月就教她走路,1岁刚开始呀呀学语,就教她数数,1岁半就教她识字,目标就是“2岁扫盲,3岁读书”。

2岁上小小班,每天回家,要她跟学一则故事或寓言、童话,背一首古诗、做一道小学一年级的数学题……结果她们这个儿子在进入小班、中班、大班时,游戏能力都很差,虽然智力表现还可以,但在集体活动中不合群,人际交往困难;到小学后,其学习成绩也只处于中下水平。

运用学前教育学基础理论理论分析上述这对年轻夫妇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指出正确的家庭早期教育应该如何进行答:年轻夫妇没有处理好知识获得与智能形成的关系。

过早实施教育对幼儿智力发展不利。

智能不等同于智商,不等同于知识获得的多寡。

在社会舆论的不当引导与传统观念的影响下,早期幼儿教育纲要曾一度以知识获得为重心,过多强调幼儿获得知识,忽视幼儿智能发展,把知识掌握与智能培养割裂,忽视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

过早过迟实施教育都就是有害的,会对儿童智力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应该把握幼儿智能发展水平确定智能培养合理时机,给与适量教学,同时以感知觉培养为基础,促进幼儿智能协调发展。

并注重兴趣、求知欲、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8、2013年1月案例分析题案例:(2013-01)王老师组织了一次小班文学活动《谁的注意好》,布置了场景:小兔的家。

活动中,通过听、瞧、表演,幼儿很投入地体验了“小羊使劲锤”、“小猫用力踢”、“小鸭大声喊”、“小鸡轻轻敲”等不同的叫门方式。

最后,教师引导幼儿讨论:谁的主意好?幼儿异口同声回答:“小鸭的主意好”。

显然,大家没能说出“正确”答案,王老师又换了一个问题让幼儿选择题:“小鸭与小鸡的主意,那个更好”?终于,有几名幼儿想起文中小兔说的“我想听到有礼貌的敲门声”,说出了“小鸡轻轻敲门的主意好”。

尽管很多幼儿提出异议,可王老师还就是在有了“正确结论”后,结束了活动。

活动后,有老师指出:讨论这一环节,王老师应该让幼儿充分讨论,未必小鸭的主意不比小鸡的好。

王老师提出:如果这样的话,如何体现“有礼貌的敲门”这一教育目标呢?您认为,王老师该如何处理这个环节呢?【答案要点】首先,小班幼儿思维发展水平决定了她们对“好主意”的理解受限于自己的经验。

可能在她们瞧来,小鸭子声音大,能让小兔子听见,所以选择题小鸭子。

我认为,案例中老师的提问方式对孩子有误导。

如果想避免这类问题的出现,老师可以把问题提得更清楚一些,比如,“哪个办法更有礼貌”。

基于前面活动的铺垫,幼儿应该能很快找到“正确答案”,从而实现这次活动的教育目标。

其次,教师必须摆脱“我要教孩子”的想法,不要急于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

当孩子给出了与教师预期的答案不同的回答时,没必要扼杀孩子的想法,急于把孩子的思想引上教师事先画好的“轨道”,而就是应该再听听幼儿的意见,在了解了孩子的想法后因势利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